中考复习备课会发言稿

2024-05-01

中考复习备课会发言稿(精选6篇)

篇1:中考复习备课会发言稿

复习备课会发言稿

阳信一中

孙瑞刚

尊静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受范主任的委托,我在2月份参加了市中考说明的修订工作,现向大家汇报一下今年中考说明的情况。

一、考试内容

今年考试说明的制定仍然以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对考试内容的要求更加具体化,要求列出明确的考试内容,为此,我们作了如下工作: 1.紧扣课标,提取知识点。

知识点的提取并不是一个照抄照搬的过程,而是结合教学实践,对课标进行提炼、整合的过程。比如对于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点,课标上的是这样要求的: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的实例。

我们可以发现,课标上提到的主要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而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海洋资源没有明确提及,所以考试的侧重点应放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考查上。

再如对于八年级下册第二章到第五章的内容的处理,教材上是这样规定的: 中国区域地理的教学,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本教材规定北京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为必修内容,其余的30个省级行政区则确定为选修内容,并不要求逐一进行学习。

课程标准上有这样的要求: 说明:

●本单元通过从全国范围内选学部分不同尺度的区域,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本单元至少学习5个区域,具体区域的选择不做统一规定。

鉴于此,在今年的考试说明上,我们着重确定了北京、台湾、香港、澳门和山东作为重点考查知识点,其他省区的考查必须依据相关的文字资料为载体,与生活和事实热点知识相结合。

2.依据考试内容,借鉴往年中考试题,编制样题。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历届中考试题凝聚了许多优秀地理教师的经验和智慧,往往成为今后中考命题的参照物,这就需要我们精心研究往年的中考试题,统计一下各知识点出现的频率,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滨州市2009年初级中学学业水平考试为例,主要考查了如下知识点: 地球、地图、时区:(9分)海陆分布:(12分)世界人口、语言、宗教:(4分)世界气候:(4分)地区发展差异:(2分)认识大洲:(2分)

认识地区:(10分,南极地区8分)

认识国家:(10分,日本、巴西、澳大利亚)中国的行政区划:(2分)中国的自然环境:(14分)中国的地形:(8分)中国的河流:(2分)中国的气候:(4分)

中国的资源:(11分,水资源4分,土地资源7分)四大分区:(7分)中国的交通:(4分)中国的工业:(2分)台湾:(8分)乡土地理:(3分)

二、考试形式及分值

采用闭卷、笔答形式。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三、试卷结构

1.按试题内容分布:地球和地图约占10%;世界地理约占40%;中国地理(含乡土地理)约占50%。

2.按试题题型分布:选择题占40%左右,综合题(包括读图分析题、填土题、绘图题、填表题、材料题、简答题等)约占60%左右。3.试题难度分布:易、中、难的比例约为7:2:1.四、复习建议。

1.认真钻研课标,明确复习目标。

课程标准是试题命制的基础,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在今后的复习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未涉及的知识大胆舍弃。增加部分要及时的补上,这样复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2.夯实基础,分清主次,不要“剑走偏锋”。在今年的中考说明修订会上,市教研室汪峰主任明确指出,按易、中、难题的比例约为7:2:1.来推算,学科成绩平均分应该达到75分以上,就去年的学科平均分来看,我们地理学科平均分在72、3分左右,估计今年的命题难度还要降低。鉴于此,我们应该依照中考说明进行一轮地毯式复习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对考点内容和要求有全面、大致的了解,同时查漏补缺,把学生在初

一、初二未掌握好的知识盲点消灭。老师要把各个考点的要求、掌握尺度向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在复习时做到心中有数。中考说明内容覆盖了初中地理四本书,知识点多而杂,记忆性内容所占比例大,而且这几年的中考命题大多考那些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怪题、偏题较少。因此,不必要也不应该让学生面面俱到、不分轻重地去复习每一个考点。一定要有详有略,有主有次,重点内容要多留意,次要内容简单看看,大体了解即可。

3.关注时事热点,密切联系生活,兼顾乡土地理知识。

近几年的地理会考试题里常有反映新闻热点的问题。这类地理知识具有“内容新”、“时效强”、“跨度广”等特点,所以从地理学的角度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也是总复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复习时,就必须培养学生平时多关注全球事实形势,关注社会经济生活实际和自然环境等问题,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环境意识。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对其进行观察、思考、分析,以培养他们关注国家的发展、关注民族的未来、关注自己生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近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利比亚问题”“核污染”等热点问题更应该多加关注,估计日本、六大板块及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西亚和北非的石油资源、阿拉伯世界的风土人情等知识点会成为今年中考试题命题的热点。同时,针对试题中出现的有关乡土地理的内容,要求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家乡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点,了解家乡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学生初步懂得如何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以及家乡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以上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不吝赐教。

篇2:中考复习备课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又到了一年一度初三备战中考的时候,很荣幸和大家一起探讨2014年的中考复习备考工作。在此,就我校2014年中考复习备考策略及落实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分享交流,抛砖引玉,相互借鉴学习。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加强对中考复习备考工作的领导。

面对2014年中考,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提前谋划。成立了以王帮荣校长为组长,校领导班子、初三年级各班主任为副组长,初三全体教师为成员的复习备考领导小组。中考复习备考小组负责制定中考复习备考计划,指导中考复习备考工作;协调复习进度,监控学科教学动态;收集、传达中考信息;督察模拟考试等相关工作。

二、充分发挥年级组和学科组的作用,扎实提高中考复习的成效。

每两周召开一次班级会,每周召开一次学科会,集中解决中考复习中的问题。要求各学科组成员加强集体配合,按照学科组长统一安排,积极参与集体课、中考模拟试卷等工作。要求各学科重视对教材中的核心内容、重点知识的研究,深入挖掘教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理解知识的来路去脉,落实考点要求。

要求各学科组认真研究中考说明和近三年的中考试题,建立中考复习备考教师教学手册。找准2014年中考说明变化点,认真分析研究近三年的中考试题,把握各考点的考查方式、能力要求、出现几率、命题趋向,然后针对各单元实际进行分类归纳,从中精选资源用于课堂教学,以确保教学针对性。

三、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打好复习备考攻艰战。

1、第一轮复习:基础补差阶段

计划时间安排为2014年3月23日至4月22日(共4周)。各学科要在2014年3月23日前完成新课教学任务。本阶段复习的任务是:以《新课程标准》及《中考说明》为依据,“梳理知识,构建框架,落实考点”。各学科《堂堂练》、《周周考》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掌握,对基础知识查漏补缺。

2、第二轮复习:基础过关阶段

计划时间安排为2014年4月22日至5月22日(共4周)。各学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基础知识、常用方法、常见题型等进行专题辅导,并通过模拟考试进行基础过关,提升学生的能力。

3、第三轮复习:综合提高阶段

时间安排为2014年5月22日至6月18日(共4周)各学科要通过对考试说明及近几年的中考典型试题的分析讲解,结合全仿真模拟考试进行综合提高。同时对学生进行在答卷技巧、应试心理、应试策略等方面的辅导。

四、加强复习备考工作的过程管理,认真研究中考复习中的问题及对策。

1、要求每位教师分阶段调查了解学生情况、了解掌握学习本学科的障碍所在,以及对本学科教学的合理化建议,以促教师调整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要求每位学生制定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每个阶段的复习计划,以及每天的的学习计划,引导并检查学生做到学习任务天天清。各学科要求学生建立纠错本,对纠错情况要定期检查,注重总结归类,通过学生的错题找出学生的知识漏洞、技能缺陷,并强化弥补;注意引导、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

3、上学期末,我校就为每位教师购置了3套复习资料,每位教师根据复习情况,分布实施资料的强化,采取先练后讲,当堂完成,再由学生纠错的方式进行堂堂练;再根据县教研室每月一次的模拟考试,依据检测情况,每月会组织一次成绩及教学分析,各班必须拿出这一阶段的教学情况分析,并为下一阶段提出改进建议。

4、加强获取中考信息的渠道,加强交流。与联片学校搞好交流,组织好联片模拟考试和成绩分析。

四、其他方面

1、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教师与实验员从2014年4月下旬开始加强对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训练。

2、体育学科从本学期开始针对中考体育项目进行强化训练。

3、多层面、多渠道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确保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备考复习之中。

4、营造良好的备战中考的氛围。每个班级设有中考倒计时、励志口号、标语。另外,要求各班及时做好每次测试的评比和奖励,营造相互竞争的氛围。

总之,我们将以2014年中考复习备考为教学工作核心,科学管理,从严要求,力争2014年中考取得好成绩,力争为普高和职高输送更多更优质的生源。

篇3:中考复习备课会发言稿

一、分析试题命题特点

安徽省语文学科命题均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中考考纲为基准,每年中考语文试卷,有所改进和创新。遵循平稳中寻求变化的命题原则,较为科学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体现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特点,突出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应用能力,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主观性试题所占比例较适中。命题及选文力求在精选传统、经典的名篇基础上,选取了具有现代气息、贴近生活的时文,题目设计灵活、新颖,有导向功能。其总体特点如下:一、守正:返璞归真,注重考查基础。二、求新:联系生活,注重考查应用。三、科学:把握特点,尊重认知规律。下面我们来结合2009年省卷具体分析:

1.侧重应用,覆盖面广,凸显核心能力。

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一般结构相对稳定,分为“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阅读”“写作”三大板块,结构简约,题量适当,难度适宜,坡度设计科学。试题内容基本涵盖了《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如2009年名著阅读,要求考生必须阅读面较宽且对情节的细节有清晰地把握,要求考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课外阅读。如名著考题为:3.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1)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由三位名人的传记组成,这三位名人是:德国音乐家,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俄国作家 。(2)《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到达小人国、大人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此题是对名著的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的课外积累情况。第(1)小题,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答对,与课本中有关于贝多芬这一课有关。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得分率较高,但有错别字。第(2)小题,《格列佛游记》情节考查。“格列佛到达小人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对这一情节较为熟悉,得分率很高,“格列佛到达大人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对这一情节很陌生,很少有学生答出,得分率特低。这一小题错误百出,大多学生都是“发挥想象”完成此题的,也有少数学生能答出“格列佛到达小人国的原因”,但能回答出“到达大人国的原因”的就少之又少了。

我们分析省卷命题均意在引导学生读经典原著,提高阅读能力,打好精神底子。对名著的考查越来越细,注重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掌握,看学生是否真正仔细的阅读过,能否掌握名著中那些精彩,经典的情节。仅仅看看故事梗概,或翻翻名著导读,背背作者和主人公的名字,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必须沉下心来品读名著,品味细节。

由分析可知,按近几年考情,名著的考点:名著名称、作者、国籍、典型情节、主要人物及其性格,对内容或人物作出评价,说出自己的感受。纵观三年试题可知,名著的内容很多,但能够进入考题中的,还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复习时,以考纲中规定的名著为准,分类归纳,拟出考点图表,帮助学生记忆,临阵磨枪,也有收益。当然主要还是核心能力的考查,试题中许多都涉及到提取、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考查。

2.夯实基础,强化应用,突出语言表达。

试题的积累部分主要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从学生素养着手,注视“三维”目标,强化积累,突出语言表达。

(1)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

安徽省试卷从历年中考来看,主要考查考生的课内外古诗词记诵、默写、理解及运用能力。09年考查古诗文的默写部分,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名句名篇的掌握,既对整篇诗文的背诵,又考查对记诵内容的理解,题型分两类,一类是依所给诗句,补出上下句;另一类是本次考试沿袭了2008年语文试卷中默写整首古诗的题型,但稳中有变,选题式默写更体现了人性化色彩。如:默写杜牧的《赤壁》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难度相对较大,但给出两首诗,让学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2)语段综合训练。

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涉及到拼音汉字题,词语运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辨析、品味、运用)、修辞方法等,都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如:安徽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伫立旷野,苍qióng弥漫着难言的静穆;枕石溪畔,水月传达着无尽的幽思;听雨危楼,深巷漂散着淡淡的花香。繁星满天,层林尽染,江水东逝,天地间yùn含的灵气默默不语。仰首星空,独步林蹊,行吟岸侧,人的性情完全可以尽情挥洒。灵气与性情,穿越了时空,亘古以来,二者就是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伫( )立苍qióng()yùn()含 亘( )古

(2)文中“_________”一词中有错别字,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听雨危楼”中,“危”的意思是_________,“独步林蹊”中,“步”的意思是________。

(4)这段描写,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拟人的修辞方法,表达了对天地灵气和人间性情的赞美。

此题主要是综合考查学生“认读汉字、认清字形、掌握字词的意义,判断常见的修辞方法”。选择课外语段,提供了答题的具体情境,其设题思路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特点,避免孤立的考查知识,而是将能力考查渗于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突出对句子的理解、语段意义及语言表达理解能力的考查。将知识与能力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识记和积累的目的,以及重视自己思维能力的训练。

通过分析得出语段阅读的考查主要内容,是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以及对常见字词及基本语句的理解能力。要加强语段阅读,特别是要引导学生依据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字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语段阅读中注重对语段的整体感知,加大语言品析的难度,培养学生的语感。

(3)语言表达与运用。

题型丰富多样,强调学生的语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尤其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例如:[安徽卷]校学生会准备于5月4日下午两点在第一会议室举行主题为“我与文明同行”的座谈会,下面是活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需要你去解决。(12分)

(1)请你以“文明”二字开头,拟一条宣传标语。

要求:①紧扣座谈会的主题;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③不超过20个字。

(2)座谈会前,你班同学准备了一篇发言稿。下面是发言稿申的一段文字,请你根据提示和要求作些修改。

[A]千百年来,文明一直以其无穷的魅力、不竭的动力、强大的感召力,引领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作为当代中学生,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不仅能体现良好的个人品质,而且[B]有助于创立和谐的校园氛围。我们一定要懂礼貌,讲诚信,遵纪守法,尊师爱友,不断提升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C]把以往存在的不良行为坚决纠正过来,全面展现当代中学生的文明形象。

①[A]句太长,发言时大家听起来可能比较吃力,请你把它改为几个较短的句子。(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可以增删少量字词)

②[B]句中有词语搭配不当的毛病,可将“_______”一词改为“_________”。

③联系前后句看,[C]句的句式不够协调,请你对[C]句作适当调整。

(3)5月3日上午,学生会主席来邀请你们班的杨老师参加第二天下午的座谈会,但杨老师不在,学生会主席请你代为转告。当天下午,你是怎样对杨老师说的?

上面的“我与文明同行”这一试题材料的选择贴近中学生校园生活,考查知识点和能力涉及面宽,包括正确使用词语,修改常见语病,辨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选择和运用不同句式等,考点明晰,着重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修改语段”是对学生基本功的考查,强化了语言运用的重要。此题中三个考查点:1.长短句子转换的考查;2.词语搭配;3.动宾短语的考查,“口语表达”中“代为转达”,设置了一定的难度。是对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及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衡量。此类型设计新问题,采用新题型,有助于真正考查学生的语文应用,同时也是对机械性重复复习应试的矫正,引导学生灵活掌握有用的知识,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3.整体感知,语言品味,强调文本阅读。

安徽卷的阅读理解部分包括咏物散文、说明文、议论性文言文与诗歌比较阅读,选文典范,文体兼顾,富有文化内涵,与往年相比,文本阅读本身难度有所降低,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试题至少涉及到10个阅读考点,多集中在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上,且语言品味题有一定难度。如:阅读[一]叶孟的《枫叶礼赞》,共设有5个题目:

5.从上文看,枫叶有哪些特征?(4分)

6.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引用《董西厢》中的警句,各有什么用意?(6分)

7.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8.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3分)

9.本文是围绕枫叶展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行文思路。(3分)

选文《枫叶礼赞》借赞美枫叶,赞美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共设5个小题,考查的内容涉及到五个方面:文章信息的筛选、散文形象的分析鉴赏、语言运用的表达效果、托物言志类散文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对文章结构思路的梳理。命题注重文本的理解,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的理解和感悟,有利于引导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阅读二是一篇说明文(节选自苏宗祺《最具生命力的四大海洋生态系统》),本篇阅读设题不难,考查对说明文的整体把握,涉及说明的对象、特征、方法等。如下面题目:

10.第一段文字依次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3分)

11.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红树林的生物特点。(4分)

12.依据第三段文字,简要说明红树林与海底土壤之间的关系。(4分)

13.文章在谈到红树林的作用时,先后介绍了红树林的_______、________、生态学研究价值、_______ 。(3分)

14.第四段画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分析上面各题来看,第10题中的“依次”和第13题中的“先后”都要求依内容先后作答,可有些考生却忽视了这一点。第11题“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红树林的生物特点”,考查要点是准确概括文中说明的特征。介绍红枫林的生物特点及对人类的贡献,表现了自然与人的关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第12题中简要说明红树林与海底土壤间关系,考查准确把握整段文意、获取重要信息的能力。考生出现众多照搬原文语句,不会利用文中的现成材料进行准确、精练的解说阐释。

阅读三是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选文特点是表现了“舍生取义”的人生追求,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地价值观、人生观。

孟子的说理散文《鱼我所欲也》(节选)与《过零丁洋》的比较阅读,巧妙地将简单的古诗理解鉴赏纳入其中,题型较新,是本套试题中最能体现稳中求变,最富有创新色彩的部分。中考文言文考查思想上是提倡一种正确的人生观,这完全符合初中生的成长需要,针对了当前初中生成长过程出现的一些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人生导向教育,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分析安徽省的文言文阅读试题命制的特点大都是稳中有变。基本不变的考点为实词解释、句子翻译、文意理解。往往有所变化的考点为:启示感悟、概括分析、积累拓展、评价赏析。2010年将会在继承中有创新,不会变化太大,基本沿袭近几年的命题模式。

4.贴近生活,人文关怀,注重真情实感。

命题作文“师生之间”,可能是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实际,让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同时,引导全体学生关注并正确认识自己的生活。是想让学生好入笔,可以叙述师生之间的故事,可以发表对师生关系的看法,可以写课堂学习,可以写生活交往,可以谈思想碰撞,可以写情感交流,可以写校园生活,可以写社会生活。写作范围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写出体现自己真实水平文章。

作文命题形式是全命题作文,用的提示与要求比较人性化。而作文题一个非常朴实的作文题,在朴实中蕴含了“和谐”这一主流价值观,它正是安徽省提倡“不设审题障碍,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保证让考生正常发挥作文水平”的具体体现。但也容易流于平淡,与人雷同,要想避免“千人一面”,就必须选取典型材料写出真情实感,从而以情动人,或者对于新型师生关系发表自己独到的感悟认识,方能脱颖而出。作文题力求从提倡的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中得到启发,并以此立意。可以捕捉师生之间生活细节,撷取感人片段,“挖掘深度精选材,以小见大寓真情”,抒写师生涌动的深情,也可先写“不和谐”,进而慢慢深入后才猛然发现师生间的深情,曲笔展开,一波三折,具备“张力”。

在使用文体方面,命题明确要求“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这给很多聪慧的学生发挥的空间,部分深谙高分之道的同学马上捕捉到灵感,借鉴简单漂亮的问题充分展示自我亮点。诸如以书信写给老师,畅谈之间的误会、后悔、深情等,以日记记叙与老师相识、交往、分别不同时期的感受,以童话描绘生物界师生和谐或不和谐的图景,用蒙太奇截取几个镜头再现师生间充满诗情的生活剪影,用几个小标题展示不同时代的师生情……

当然,真正打动人的好文章都是充满真情实感,可抓住小事、细节来切入,是生活的真实感受,是智慧的结晶。只要写出来的文章,有内涵、有情感、有思辨,能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有大思考,就算是好文章。

二、研究中考备考策略

1.吃透考纲是关键。特别要深入吃透《课程标准》和《安徽省2010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精神,尤其要对可能出现的新题型认真分析,对学生作有所的提醒,做到有备无患。

2.加强研究是前提。就是要进行考点梳理,查找常见失误,精选材料,分析题型特点,明确解题思路,指导答题技巧,纠正不规范的答题行为。

3.注重积累是命脉。在教学中应注重古诗文的理解,而不是单纯的让学生读读背背就行,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文的精神内涵。还要注意读写不能分割,应同步进行,对一些易错字要反复强调,进行强化训练。

4.及时纠偏是良策。教学中不可轻视综合实践的指导,这部分往往被一些老师忽视。平时,要把对综合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现在的课堂教学很少系统地讲解句式、长短句等语言现象,正因为如此,第(2)题①、③两题失分较多,这一现象,应引起老师们的重视。

5.灵活运用是法宝。根据2009年安徽省中考试题部分地区阅卷情况来看,学生不能结合语段内容,根据上下文来掌握字词,将字词与文本割裂开来,虽有工具书,但对知识的运用过于死板,例如:“独步林蹊”中的“步”,无需查字典,根据上下文就可推断出,应是动词“行走”,而学生却一味的依据工具书,照搬照套,不会变通,解释成:行走时两脚间的距离,与原意相差甚远。还要注意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注重对语段的整体感知,加大语言品析的力度,培养学生的语感。平时教学要加强语段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加强语段阅读的训练。

6.阅读经典是根基。2009年是6部文学名著《水浒》、《西游记》、《繁星·春水》、《格列佛游记》、《安徒生童话》、《名人传》。今年名著是否有变化,待考纲出炉,方可见分晓。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考生,要引导学生读原著,把阅读名著作为一项具体的有意义的读书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兴趣。在课外可适当开展一些阅读名著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多读名人名篇佳作,像高尔基的作品《童年》等,在交流中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品读,以加深学生的文化积淀。

7.研究教法是根本。古文教学中,教师教法传统,学生学法机械,死记硬背,枯燥乏味。文言文教学中不能不注意以下几点:(1)继续加强古文的常识积累,包括字、词、句的理解,夯实基础;(2)对于课内古诗文的学习应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帮助学生阅读课外浅易的古文,学会知识的迁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研究古文教学艺术,提高阅读的效率;(4)力求从内容理解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教师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灵活教学。

因此,复习的方法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按专项(线性结构)、按篇章(块状结构),或者综合提炼重要的内容。本人提倡:按篇章推进、条块结合的方法,以词义、句义、文意三位一体的思路进行复习,达到融会贯通、螺旋式上升的效果。

8.有效训练是核心。作文应考时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训练。要重视训练的序列性,舍得在作文过程上花时间,重视学生对作文的审题、构思、立意、修改的指导,教师有必要和学生同写同题作文。还要注重每一个学生作文质的变化,而不只是一篇篇作文量的增加,减轻学生写作负担,重视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

我们要用分析的方法,掌握一定的规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把握《课标》和《考试纲要》宗旨,细致地研究安徽省中考试题的特点,做到四个明确:1.考什么?(考点的梳理)2.怎样考?(题型的变化)3.有何策略?(应对的措施)4.如何答题?(规范的答题),在充分分析的前提下,在中考复习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分辨难易,明确重点,分清主次,才能够科学、理性、高效地组织复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篇4:备课会发言稿杨晓宇

备课会发言稿杨晓宇

一、“课程标准”及其作用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标准”的简称。国家课程标准是由国家统一制订、统一颁发的,任何地方、任何组织、任何部门、任何个人都没有私自制订、颁发国家课程标准的权力。目前颁发的国家课程标准(实验稿)均署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表明国家课程标准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意志。国家课程标准所要体现的国家意志,突出地表现在国家所规定的国民素养或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上。国家课程标准围绕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规定各课程门类所要达到的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从而使培养目标具体化和操作化。正因为国家课程标准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意志,所以它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所谓统一性,是说国家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一种对未来公民素质的统一要求;所谓普遍性,是说这种标准适用于基础教育阶段就学的所有学生,适用于我国范围内、基础教育阶段内的所有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所谓强制性,指执行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标准,必须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课程的核心要素,规定了各课程门类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从而成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作为课程与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基本要求,国家课程标准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理念,使课程与教学成为稳固的、连续的、制度化的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课程目标及其解读

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历史课程目标是对初中历史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规定了初中学生通过三年的历史学习要达到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课程目标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所谓基本的历史知识,主要包括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如人类的产生、文明的出现、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重要的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等。对这些基本历史知识的了解,将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为进一步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在学习这些基本知识时,除了记忆最必要的知识外,主要是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激发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其提出不同见解的能力与勇气,使学生在置疑的活跃状态中记忆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克服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同时,要求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其基本的历史技能,如确立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在这些技能的训练中,要注意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处于全面的活跃状态,提高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效率和质量。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历史知识的讲授进行技能和思维的训练。知识、技能和思维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课程目标之所以把三者分开来表述,只是为了使学生和教师能更明确地理解学习过程中要达到的三个主要目标,也就是为了阐述的方便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但在教学实践中,三者是无法截然分开的,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把三者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时,一方面要掌握秦始皇的主要历史活动和生平,同时也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学会全面评价秦始皇的正确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和敢于提出问题,尊重学生提

出问题的权利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随意否定学生提出的见解。当学生提出的看法明显过于片面或偏激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阅读一些相关的材料或文章,借以影响和引导学生自己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示范搜集、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传授一些归纳、分析和判断等逻辑推理的基本常识,同时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或组织不同观点的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符合规则的辩论,以提高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和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并不是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更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历史想像力,激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之能在已学习的知识和没有学习的知识之间发生迁移,即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这一过程才是学习最重要的环节。

历史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接触到一些历史理论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把理论的基本内容讲给学生,而不必苛求一定要用理论术语来表达某种理论内容。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要把一些学生还无法理解甚至疑惑重重的艰深名词、术语和概念一古脑儿推给学生了事,不能以成人的理解能力来判断学生的理解能力,更不能把一种理解的学习过程变成对理论知识和术语的死记硬背,而不管学生对某一理论内容是否产生了一些抽象的认识和初步的理解。

总之,课程目标对知识的要求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通过掌握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在基本技能和思维方式上得到训练和提高,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

2、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要求

历史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传授一些历史知识。历史的学习过程要完成以下几个基本阶段:一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对陌生的祖国历史和人类历史有一个感性的体验,从而产生一种要了解自己的祖先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强烈愿望;二是通过教学不断积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使这种体验与感知从朦胧状态逐步过渡到建立在准确、科学的知识基础上的清晰阶段,进而对过去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了解和把握;三是通过基本的技能训练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与培养,使学生能对客观的历史过程形成主观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一种观察历史现象的科学态度和做出较为正确解释的能力;四是在体验、学习、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对民族、国家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认同感,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这四个阶段并不完全具有时序上的差别,而是同时、交叉、重叠和反复进行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仅仅把掌握知识作为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惟一目标,而应力求在知识、能力、思维方式和情感领域完成课程目标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要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实现升华个人精神境界、提高文化素质的教育目的。教师则应在设计课型、把握教育重点、发掘课程中的教育价值、启发和引导学生体验历史知识中蕴含的思想精华,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全面、客观、公平评价等方面起到组织、设计、示范和实施的主导作用。

对历史教育而言,学生的学习方法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知识层次的学习方法,即在学习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归纳、置疑和比较是十分重要而有效的三种学习方法。如对同类、同时期或同地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归类识记,并在此基础上对同类事件、人物或现象进行比较,然后再提出问题,在同学间进行讨论,或向教师请教,也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经过这种方法加工过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二是技能层次的学习方法。所谓技能,是指学生通过历史教育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正确识读历史地图、准确指认和判断历史事物空间范围的能力,阅

读古汉语文献的初步能力,收集文献资料的能力,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的初步能力,从整理资料、运用资料、构建论据到得出结论的能力,准确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等。在训练和培养这些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亲自动手和积极实践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对公元前、公元年代的换算与计算,对历史地图的判读、识记、摹画,古今地理名称和范围的置换与指认,古汉语文献的阅读,个人的表达能力等,都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课堂与课下的练习而不断得到提高。至于收集文献资料、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判断、构建论据、推演结论等能力则需要教师详细讲解有关知识、概念、规则、步骤、文献出处等内容,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由浅入深地逐步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是史识与运用层次的学习方法。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在于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的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同时,也能在已经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他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较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这是对历史教育提出的高层次要求。为实现这一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即善于选择需要认识的事物和现象,并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构建有说服力的论证体系,最终得出自己的新见解。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同他人交流观点和看法,听取他人的不同观点,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看法更接近真实与客观。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敏锐性、深刻性和全面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课程目标针对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如下的要求:“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可见,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但是,仅仅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和一般的教学活动是无法自然而然地完成上述教育功能的。要完成这一教育任务和目标,师生,尤其是教师需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上,要特别注意其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和外人无法观察与干预的特殊性,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这种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性,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与启发的作用,尽量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不断塑造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独立的精神家园。在这方面,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师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并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与相互启发的关系。学生的善良、诚实、直率、简单与童真不一定都是“不成熟”的代名词,而成年人的复杂、委婉、持重与圆通也不一定都是“高尚”的。在精神境界、人格品位和人性善恶上,成人与孩子、教师与学生更多地是沟通、理解、互取长短、互为镜鉴的关系。因此,师生相互学习、交流与相互感动,是历史教育中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二是特别要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坚决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教师在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时,不但要把自己也列入受教育者的行列中,而且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觉地走向人类神圣的精神殿堂。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那种以漠视学生独立思考权、选择权和个性权为主要特征的灌输式思想教育是不成功的。

三、内容标准及其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课程学习的内容要素,是总体“课程目标”在各教学内容中的具体体现。课程标准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在“内容标准”中对学生学习的历史内容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

第一层次为识记层次,这是学习初中历史课程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或说出这

类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主要行为动词有:“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第二层次为理解层次,它要求学生在达到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主要行为动词有:“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体会”“认识”等。

第三层次为运用层次,它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并能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主要行为动词有:“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

篇5:中考复习备课会发言稿

我代表初三社政备课组发言。关于我们组集体备课的工作,我想谈三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

我们组坚定贯彻陈校长的“人和为魂,差异发展,全程服务”的教学思想,提倡备课组每位社会老师一起定位在新教师的角色上,把才艺、智慧、体验带进课堂,用孩子的生活教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集体备课重点做到:

备课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活动、合作学习,探究方式;明确重点,难点及其对策,强化支撑点;将备课大而化小,化实,实而共享,备课组实施分工合作备课,以质量的教学反思作为教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鼓励老师“磨课”、“磨好课”。

11月教研室组织了慈溪市首届初三社政知识竞赛,我们初三社政备课组认真研究,经过校内选拔学生,分工合作辅导学生,精练精讲,结果我校王郁麟同学在全市近400参赛学生中脱颖而出,取得第二名,或全市一等奖;另有戚泽南同学获三等奖。这个成绩在我校社政学科历史上是头一回。

三、教学措施

1、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式教育,使九年级学生学得好,以确保中考取得圆满成功。

2、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发挥集体智慧,打好团体战。本学科要做到“统一要求,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考查”。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感情上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但教学上要抓紧75%能考高中的学生;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引资料,学经验。组内老师要互相学习,正常开展听课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积极向兄弟学校的朋友或老师索要他们考过的试卷、试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较少的代价获得最多的效益。

今年我校初三中考社会政治学科全市第四名,当时我很幸运地担任了2010届初三社政备课组组长,现在我又担任了2011届初三社政备课组组长,我愿意以此为契机,和备课组同仁同抓共管,共同分享工作的经验,创造明年新的更大的辉煌。

杨波

篇6:中考教研会发言稿

-------夯实基础 注重学法 提升技能 大印义务教育学校刘兴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大印义校初三数学教师刘兴武,很荣幸有这样一次和大家交流学习的机会。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夯实基础 注重学法 提升技能》。因为很多家长对中考的重视程度甚至比高考还要高,所以我想初中数学总复习意义无须我阐述。试卷近几年中考试题都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体现了“立足基础、考查能力、加强应用”的中考指导思想,具有以下特点:知识考查基础化;题材选择生活化;能力要求层次化;思维模式开放化;试卷结构稳定。近几年试卷难度逐步扩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扎实有序的开展复习工作,重视双基练习。下面结合本节课谈谈我们几位教师一些不太成熟的复习建议和备考策略。

一、方案设计题的特点:

方案设计型问题是近几年中考中兴起的一种新题型,它通过设臵一个实际问题情景,给出几种方案让考生通过计算选取最佳方案,或给出设计要求,让考生自己设计方案。

二、具体做法:

(一)、第一轮复习,版块复习时间大致定为3月份----4月中旬,7个周左右。就目前来看好像时间还会长一点,不要认为时间长了不好,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熟练基本方法,注重三基练习,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发放中考说明

复习前我们初三数学教师学习和讨论了《数学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对近三年的中考试卷作了分析,针对中考数学试卷制定复习策略和复习方法。

发放中考说明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

1、考试范围

2、考试目标

3、试卷的结构

4、题型示例。

总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中考怎么考,考什么,怎么做才能真正得到分。(2)课堂做法:

(a)以课本知识为雏形,先进行基础演练

俗话说,小河涨水大河满,进行基础知识复习是复习当中的关键。基础知识复习我认为也就是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抓住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的实质,弄清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之间的联系,并在应用中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在本节课中一开始我是以两道中考题为例子,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用课本中的方程和不等式解决此类问题,目的就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熟练基本方法,使学生知道这一类的实际问题是怎样去解决的,让他们形成一种归类思想。还要让学生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比如说:不小于、不大于、不超过、不低于等。

(b)能力提升

这几年的中考题中这一类题有特点,基本上都是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不是用方程,就是用不等式来解决的,那么第二个问题基本上就是我们说的运费最少、费用最低、利润最大等问题,做第二个问题时可以先让学生先把第一个问题中的几个方案先用笨方法算一算,这样就知道了哪个方案运费最少、费用最低、利润最大,然后再告诉学生怎样用函数观点解决这一类问题,这也是本节课中的一个难点。用函数方法解决方案运费最少、费用最低、利润最大等这些问题可能会使学生理解慢一些,但是要告诉学生这种方法计算比较快。第三个问题往往都是跟前两个问题有联系,做题时要让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注意第三个问题与前两个问题的联系。

(c)同步检测

紧扣本单元考点,以《中考说明》为依据,以近三年中考题为题材,选取有针对性、典型性的考题进行分析和检测,注意训练学生学会解题思路和方法。每个版快同步检测注重前后联系,检测时间一般安排在晚自习。也就是学完这个板块,就要检测一下,也就是考试,如果不过关,再重新练习,再检测。也可以先把答得比较好的学生先挑出来,让他们与别的学生结对子,帮助他们去消化这些题,这时候教师可以发挥指导作用。

(d)课后布臵

为提高学生当天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题能力,每天出两道与中考题接近的题,要求上等生必须全做,中等生选作前两问,后进生选做。由于时间紧,课堂点评不现实,教师就将答案公布贴在教室内,学生课余对照评改,同时教师的解答也给学生很好的示范作用。每日一题的训练还对学生树立自信大有益处。这样的话就能使学生大大提高当天知识的理解能力。

以上是在第一轮复习中的复习方法。

(二)、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时间大致定为4月下旬----5月中旬,3周左右。在第二轮中要着重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能力培养。针对热点,抓住重点,开展难点知识专项复习。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用数学,近年来各地中考涌现出了大量的形式活跃、趣味有益、启迪智慧的好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些热点题型认真复习,专项突破。热点题型一般有:阅读理解型、开放探究型、实际应用型、几何代数综合型、研究性学习型等。我要求尖子生多看一些各省市中考试题汇编资料,了解外地考题中出现的精彩题型,在复习中加以借鉴。我们学校,由于学生基础不是特别好,因而延长了第一轮复习的时间,把第二轮涉及的一些思想、方法、专题等穿插到第一轮复习中。所以,我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我帮助学生做一个总结,内容配上典型题。比如我讲的这节课就是把第二轮的有些东西融合在这里了。

(三)、第三轮复习:模拟训练,提高应试技能。时间大致定为5月中旬----6月初,大约两周时间,可能这段时间好要长一些,重点是加强解题指导,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提高应试能力。经过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已基本过关,大约到五月下旬就应该是第三轮的模拟训练,其目的就是查漏补缺和调整考试心理,便于以最佳状态进入考场,最后,还提醒学生抓住每次考试,比如月考、模拟考试,加上平时测试综合性的也有十几次,学会在考试中积累考试经验,掌握一定的考试技巧。同时,在临近中考的几次考试中练就学生沉着应试的心态,不慌不忙的心理,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发挥失常,造成丢分。

(四)、第四轮复习:回味复习,做到三 “通览”,一“不钻” 在最后一轮复习中,也就是在中考的前一周,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指导学生回到课本复习,做到三 “通览”,一“不钻”,利用课堂至少要通览一遍数学书;通览一遍错题集;通览一遍复习阶段的所有试卷。在这一阶段一定要求学生不要去钻研深题和难题。同时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编成回味练习。让学生对试卷的25道题,对照目录,分析一下哪类问题我还有盲区,我该注意什么,从而实现巩固知识要点,提升实战能力。

初三数学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以上方式方法可能很粗糙,由于时间关系,点到为止,有什么好的方法,那都是集体的智慧,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是我们最大的期望。如果各位老师对本节课或者是中考复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和建议,我希望我们一起交流和学习。

最后,感谢科教局和进修校给我们提供这么个交流的平台,祝各位领导和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大印义务教育学校 刘兴武

上一篇:提高高校研究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对策分析下一篇:六年级数与形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