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备课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2024-04-23

有效备课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精选6篇)

篇1:有效备课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目标:

1、理解和掌握支持备课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系统理论,转变备课观念;

2、理解和掌握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原则,树立正确的教学设计理念;

3、明确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其为指导,诊断和解决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效备课的理论支持 要点:

1、备课的学习理论支持

2、备课的教学理论支持

3、备课的系统理论支持

(一)备课的学习理论支持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l 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

刺激(提问)——反应(回答)——强化(确认)

——“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加重要” l 基本原则:

小步子:学习内容分成细小的单元

积极反应:使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积极反应,保持学习动机 及时强化:学生及时知道反应是否正确

自定步调: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定学习进度和速度 低错误: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尽可能反应正确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l 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主学习,是新时期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

l 在教学设计上的要求

教学目标——自我实现:实现自我的需要,是促使人发展的最大内驱力 教学过程——自由发展:不仅要研究教师如何教好,更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好;要学好,必须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机会

教学原则——真诚、信任和理解:真诚的态度、真实的情感对待学生;充分信任、足够相信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非指导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越小,教学的效果越好;学习的发起,以来于教师和学生彼此关系中的某些态度

(二)备课的教学理论支持 “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l 其一,教师应抓住学科的基本结构进行教学,这是关键。

其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在于他们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他们是怎样掌握知识的。l 特征:

——强调学习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强调直觉思维: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主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

——强调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

——强调信息提取: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必然会对他们加以组织的信息记忆深刻,从而产生最佳记忆效果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l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l 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属性): “情境” “协作” “会话” “意义建构” ——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同化;顺应)

——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不会完全一样,需要通过“协商”达成共识

——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者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

l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

——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提供者 ——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的方式

——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一个过程:教师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在忍耐、观察中,引导学生成长 ——教学评价要趋于多元化 ——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教科书

(三)备课的系统理论支持 系统论以系统为对象,考察和研究其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并采用最优化方法求得系统的最佳化结果。站的高看的远。

l 教学可以看做系统,教学系统是有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活动组成的。

l 教学设计本身也是系统。运用系统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四条原则: ——整体性原则:

——结构功能原则:结构决定功能;结构不同,要素不同,可以获得相同的功能;同一结构,可能有多种功能

——目的性原则:一切方法、手段等都为目标服务

——最优化原则: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促使系统实现最理想的目标 l 教学是一个“生命”系统:

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余文森 l 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 ;研究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

——教材:强调教材的基础地位和主导作用 ——教学:强调精心的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

l 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为学设计教 第二,以生成的随机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给生成提供时间和空间

第三,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由学而教(调适预设)

l 以发展为目的,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都应当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要点:

1、教学设计的概念

2、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l 教学设计是为学生而实施的设计——教为学服务的教育观念

l 教学设计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以科学理论为支撑

l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科学的计划性、有序的系统性——创造性智慧

l 教学设计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检测、反馈、修正方案和再实施的认识深化过程和实践活动——注重反思

(二)教学设计的主要原则

l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的主动的发展为出发点

l 根据教学系统的特点(“生命”系统)和教学设计的特点(系统性、理论依附性、灵活性和具体性)进行设计 l 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精神实质: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个性的发展 ——体现数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教学内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 ——强调发展性评价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 要点:

1、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能力为主的教学设计

(1)从感性到理性:动手操作活动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

(2)从好奇到好学:探索研究教学的一般步骤是:创设情境——确定探究计划与方案——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得出结论。2.以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为主的教学设计

(1)倾听与表达——基于主题对话的教学设计,基本模式:先确定对话主题,再进行主题交流,最后形成共识。

(2)分工与协作——基于小组合作的教学设计,关注问题: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发挥小组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指根据学生状况、教学内容特点、教学条件等因素制约而选择的课堂教学目标,涉及到教学特点、教学规律和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建议采取的策略等。

教案反思与研究

目标:

1、能够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系统理论及《课程标准》等的指导下反思备课实践,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2、理解教学的中设计(课堂生成)和后设计(课后反思)的重要性,掌握教学的中设计和后设计的主要策略和基本方法;

3、明确说课的意义,掌握说课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一、教学前设计与课前反思 要点:

1、课前反思的作用

2、课前反思的内容

3、课前反思的形式

(一)课前反思的作用

课前反思,指教师在教学前进行的反思。具有前瞻性。

与他人比,进行吸收和内化,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的预测和分析能力

反复阅读,深思熟虑,进行查缺补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拿到一篇课文,先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凭着自己的理解,备第一次课。第二次,找来和这篇课文有关的所有资料,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的特色。上课和设想的东西不是一回事,所以我会根据上课的具体情况,不断区别哪些地方顺利,哪些地方困难,对设想进行调整,再备第三次课。”——于漪

(二)课前反思的内容

课前反思要求教师备课时思考如何设计教学环节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知识与态度相统一,过程与方法相统一。

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的再确定

——教学内容的补充、舍弃,重点突出 ——教学策略(方法、手段)的调换、优化 ——教学过程的调整

——充分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 ——教学条件的检查与改变 ……

(三)课前反思的形式 个人反思,批判性修改

——研究参考资料

——熟悉教案,及时修改

同伴互助,合作性修改 ——课前说课 ——“无生”上课

获取专业支持,启发性修改

——观看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或优质课教学录像等 ——网络教研:博客、论坛、专业备课室……

二、教学中设计与课中反思 要点:

1、课中反思的作用

2、课中反思的内容

3、课中反思的手段与方法

(一)课中反思的作用

课中反思即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反思。具有监控性。

有利于调控课堂,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有助于提高教师驾驭课堂和应变的能力

课前的“预设备课”只是准备上课,是预备性行为,到了课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师生、生生交往,教学过程定有变化,教案理应改变,变是必然的。绝不能上课拿着预设教案照本宣科地背诵。

到了课上,课上的现场设计与修改均是教师思考后教学实践,不可能、没时间、也没必要现场动笔写修改的设计,一心就是如何教好学生。

“预设备课”到了课堂出现的意料之外,正是现设备课的关注点、着眼点。对于这意料之外,应看成是可贵的资源,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盼望出现的生成资源。既不要害怕避开,也不要草草了事,而要正视它、重视它、研究它、解决它。现场精心修改教案,作好“现设备课”。——赵景瑞

(二)课中反思的内容

课中反思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实际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以及出乎意料的事件等情况,积极进行反思,查找原因,并寻求解决办法,进行及时的课堂调控

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实际

教学内容是否偏离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是否促进有效学习

教学节奏是否符合学习心理

出乎意料的事件是否是生成的资源 ……

(三)课中反思的手段和方法

手段:观察,谈话,考查,作业,操作 方法:

有的放矢:根据教学目标调控,确保“底线”

因势利导:

——根据学生疑难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针对课堂“意外”情况重新组织教学活动

因“错”制宜:根据学生的错误和普遍性问题,及时补充、补救

因材施教:《有效备课——初中数学》

三、教学后设计与课后反思 要点:

1、课后反思的作用

2、课后反思的内容

3、课后反思的形式

4、课后反思的途径和方法

(一)课后反思的作用

课后反思即在教学结束之后进行的反思。具有批判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有助于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不断地丰富教学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二)课后反思的内容

课后反思要思考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存在哪些还需要改进的问题,有哪些需要关注的地方或有什么困惑,课堂上的一些事件对日后的教学有何意义等。

从宏观层面讲,教学反思要考虑教学行为本身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以及隐藏在行为背后的观念(教学理念)。

从微观层面上讲,包括教学态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以及课堂组织管理,媒体的配置与使用等

(三)课后反思的形式(《有效备课——初中数学》l 教学随笔

教学日志

教学案例

教学叙事 教学课例

行动研究

(四)课后反思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自我控制,请他人监督,与学生协作,观看录像

方法:记录成功的经验,书写学生的创新,捕捉教学机智,总结失败的原因,尝试“再教设计”

四、说课与教案反思

要点:

1、说课的意义

2、说课的内容

3、说课的要求

4、说课的评价

说课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领导或教学研究人员,利用口头语言和有关的辅助手段阐述某一学科课程或某一具体课题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得失,并就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学流程的安排、重点难点的把握及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等方面与听课人员相互交流、共同研讨,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研究过程。

(一)说课的意义

说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研讨形式,是教学研究过程中的一项常规性内容,对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行为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课前说课,能够发现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及时进行修改,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通过课后说课,对课堂教学中好的做法进行提炼和升华,以推广应用。说课能够在课堂之外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无效和负效问题,避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成为教学设计失误的实验品和牺牲品。

(二)说课的内容

“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

教材,目标,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等

(三)说课的要求

讲究方法,吸引注意

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联系实际,说深说透

(四)说课的评价

做好有关准备:熟悉内容,了解条件,掌握标准及时、客观、互动(对话式“谈课”)

时间:2011.10.7 地点:教学楼北四楼办公室

内容:学习《有效学业评价——练习测试命题问题诊断与指导》 话题一:初中数学练习与测试命题的基本理论

1、命题的基础知识(1)命题的界定与功能(2)命题的构成(3)常见题型

2、命题的基本方法(1)选用(2)组题(3)仿编(4)改编(5)新编

3、命题的基本原则(1)人文性原则(2)差异性原则(3)趣味性原则(4)应用性原则(5)学科性原则(6)导向性原则

4、新课程背景下命题的新要求

(1)新形势对教师提高命题技能的新要求(2)新理论对教师提升命题质量的新要求

二、各位组员谈集体学习的感受

篇2:有效备课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备课是否等于写教案-有效备课问题诊断(二)

【案 例】 由于学校领导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备课检查往往是检查教案,在教学实践中,备课也因此往往被曲解成写教案,不少教师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认为写教案就是备课的全部。教案写得好,课才能上得好,教案写得详细,项目填得齐全,备课就充分,认真。更有甚者,有的教师通过研究教案来分析备课 ( 暂且不说教案是否可以全面体现备课过程、内容及思路 ) 。 【点 拨】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作准备的过程。从直接关系看,临上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备课,准备教具器械是备课,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是备课,与别人研究教材、探讨教学方法等也是备课 ―― 教师备课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广义的备课是大备课,终生备课,它以学科教学为核心,向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辐射,既包括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有形教案,更指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所谓无形教案,即所谓的“腹案”,是蕴涵在教师思想与感情深处的“教案”。它融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并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狭义的备课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包括手写和打印,是看得见的存在,是教案存在的主要形式。 备课包括写教案,写教案不是备课的全部。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这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一线的教师都知道,其实课上的好坏与教案写的详略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魏书生老师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在外讲学上课,他上课常让学生选哪一课或者猜上哪一课,而他从来也不带教案。 何文浩老师上物理课也从不拿教案,并且从来不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而他带的高中三个年级的.物理考试成绩都非常优异。 赵谦详老师的“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研究”成果轰动全国,他也是上课没有教案。了解这三位名师的教师都知道他们的教案没有拿在手上,而是装在脑海里的,他们的课走到哪里准备到哪里。 何文浩老师的头脑中有上千道各种类型的物理题目,每种题目都有若干种处理办法。 魏书生老师无论去哪里讲学,日记就写到哪里,为学生准备的书籍资料就搜集到哪里。 赵谦详老师即使旅行结婚也是习惯性地把随见随闻写成诗歌文章,而这些最富有时代气息的诗文很快就变成了学生课堂上的阅读材料。 【解决策略】 1. 教师须要树立正确的备课观 对教师而言,教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写教案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不论是简案还是详案,都能帮助教师对教学进行一定的把握。写教案,基本要求有“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课型不同,对教案的内容、形式、详略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同时,要吸收备课经验精华,跳出教师本位、教材本位、课堂本位、知识本位的习惯性认识怪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备课观,备理论、备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积累和感悟,把课备进自己的心灵深处。 2. 教育管理者须要改革备课评价观 对教育管理者而言,应树立“抓大( 备课 )管小(写教案 )” 的改革意识。一是要使教师认识到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项内容,鼓励教师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到课前准备上;二是改革教案的编写方式,让教师尽量放开,不拘一格,只要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案都是好教案;三是改变检查方式,不要一味地醉心于数页数、看环节、是否整洁等,应深入教师之间,采用集体研讨、说课等形式,将这些过去看不见、不好查的隐形工作显现出来;四是改变原有的备课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备课创新。

篇3:有效备课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一、中学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备课组活动形式简单,内容单一。备课组活动主要是为了集合各年级语文教师的智慧与教学经验,实现教学成果的交流。但是很多学校的语文备课组形式简单,仅仅是将各年级语文教师集中到一起进行语文教学的备课活动,备课活动的内容也没有涉及与教学、科研、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相关的备课交流,另外,科学合理的语文备课组活动应该将学生也容纳进来,但是由于学校的语文备课组活动仅限老师参加,在活动形式上并未起到新的改善效果,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真正交流,使教师不能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需求。

2.备课组活动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一个完善科学的备课组活动制度,更有利于中学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的顺利进行。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备课组活动中不会出现违规行为,但是,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才能更加激励教师在备课活动中认真表现,将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置于相关的制度管理之中。虽然有的学校已经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并没有在备课组活动中认真执行,甚至到最后已经流于形式。

3.合作与竞争机制有待改善。中学语文备课组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各老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现在的教学竞争激烈,教师的职称评定也与相关教学成果直接挂钩,导致备课组的教师活动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活动初衷,老师之间不是在真正的进行经验交流,而是相互防范,保留自己认为优秀的教学经验,从而使备课组活动名存实亡。并且,在语文备课活动中,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经常把自己的教学位置视为备课组中的权威,很少听别人的建议,也不支持青年教师的创新教学方法,导致备课组活动的交流受阻,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规范中学年级语文备课组活动的策略分析

1.优化备课组的内容与形式。传统的语文备课组活动主要是将各年级语文教师集中到一起进行备课办公活动,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师的备课活动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语文备课活动不仅仅局限于集中办公模式,应该将备课组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优化,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丰富语文备课组的活动,比如,集中语文教师听取学校的优质课程,积极组织青年教师试听老教师的语文教学课程,深度挖掘新进教师的教学潜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模范作用,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组织研讨会议、开展校外或本校培训等形式,努力丰富语文备课组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的积极性。

2.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在语文备课组活动中,缺乏合理的规章制度将影响备课组活动的整体积极性,所以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予以督促改进。比如,在备课组活动中实行签到制度,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备课组活动的必须有提前请假的证明,在进行研讨会议是不能看其他书籍以及聊天玩游戏等,另外,为了激发教师参加备课组活动的积极性,可以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将年终考核与平时的备课组活动表现相关联,促进语文备课组教师在活动中主动发表意见,为教学水平的提高贡献自己的智慧与才华。

3.建立学习型备课组,协调组员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竞争不应该成为语文备课组成员的主要目的,应该通过建立学习型备课组,号召所有的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学习,不断鼓励青年教师的创新精神,并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的优势,形成青年教师与老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语文备课组内的资源共享,最大限度的提高中学年级语文备课组的教学教研成果。

篇4:有效备课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一、什么内容要“少讲”,什么内容要“多讲”

课堂上的“少讲”、“多讲”,不可千篇一律,应与诸多因素有关. 对于学生自学或通过合作学习,能解决的问题,通常不讲或少讲;对于学生比较纠结、特别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引导、支持,不但要讲,而且一定要讲明白、讲透彻.

备“线段基本事实的应用”. 打开中国地图让学生指出飞机飞行两个城市的距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事实应用中,经历体验建构,感受到应用数学知识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帮助.

补充挑战题:

题1:如图1,一只蚂蚁从矩形的一个顶点A爬到另一个顶点C吃糖果,请给蚂蚁指出一条爬行最短的路径.

题2:如图2所示的正方体ABCD-EFGH中,在点A处有一只蚂蚁,在点G处放有一颗糖,蚂蚁怎样从正方体表面爬行,才能最短路程到达顶点G?

【设计意图】考虑到新旧知识的衔接,补充了一道运用正方体展开图与线段基本事实解决的综合问题2. 这道题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对于几何刚起步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起点高、跨度大,为了降低难度,设置了阶梯题1. 用题1作铺垫,学生容易联想运用刚学过的知识化解难点,正方体中含有点A、点G的两个面可有3种不同形式展开到同一个平面,如图3,化归为题1解决. 画三个看似一样的侧面展开图,这里不是多讲、重复. 突现的意图主要有四:一是追求教材的科学性,让学生增强思辨性和探究性;二是为学生后续阶段的学习着想,若将“正方体”改成“长方体”,六个面不全相等,则必须要全面考虑按主侧、主俯、侧俯三种形式展开的侧面图,运用勾股定理分别计算,通过比较三者的大小作出判断;三是教育均衡不是指把好学生的成绩拉下来,相反,要想方设法让他们的思维含量更高,增加优等生值得思考的问题,实现教育均衡的取向价值;四是现在的多讲,就是为了将来的少讲. 教师的教学要使学困生和优等生都能“跳一跳,触得到”,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走极端:一种是生搬教材、照本宣科;另一种是随意“改编”教材,造成教学内容、要求偏离学习目标,导致教学低效.

根据学生的需求,该讲则讲. 核心知识、重要问题,需要舍得花时间,把问题给学生讲清楚. 例如,已知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线段AB=a,线段BC=b(a>b),点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则线段MN的长是( ).

A.0. 5aB.0.5b

C.0.5(a-b)D.随点C位置而变化

要分两种情况画图、求解,通过结果让学生知道MN的长只与线段AB的长有关,而与点C的位置无关.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该题的理解,采用变式训练. 把原题改一个字母,将“点M是线段AC的中点”改为“点M是线段AB的中点”,问结果还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要帮助学生分析、对比、归纳、小结这一改迥然不同的本质所在,同时,这个问题待讲到6.2角时,方法、结论可以对称运用到角中.

二、什么内容讲“方法”,什么内容讲“技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是数学的行为. 恰当的数学技巧有助于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所以技巧是重要的,方法是必要的,思想与技巧同存.

引导学生探究直线基本事实.

已知点A,B. 探究1:过点A可以画几条直线?探究2:过A,B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拓展探究:过同一平面上三点A,B,C中的任意两个点画直线,可以画几条?

【设计意图】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能且只能画一条直线,这学生容易探究得到. 所以,在此基础上很有必要挑战,在同一平面上过三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让学生从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归纳、反思中,体验分类讨论思想方法的内涵,同时学生的漏解,反过来加深学生对“三点共线”的理解,让学生依据一定的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对直线的基本事实形成较为深刻的认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学习几何,当题中没有给出几何图形时,我们必须根据题意,分析问题,补出图形,若画出的图形不唯一,则必须大胆提出问题,按同一标准补出所有符合题意的图形,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然后,逐一分类解决问题.

由“两基”增加到“四基”,突出了基本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本原、精髓、灵魂,它能体现一个中心,集中反映一个问题的内在本质.

例如,一条公路上有相距180km的A,B两个村庄,从A村出发的一辆汽车的速度为54km/h,从B村出发的一辆汽车的速度为36km/h. 两车同时相向而行,经过几小时后两车相距45km?讲好后,将题稍改,将原题中“相距180km、相向而行”改为“相距18km、同向而行”,其余不变. 原题是行程中的相遇问题,需考虑的是相遇前、还是相遇后两车相距45km. 改编后变为行程中的追及问题,需考虑是快车、还是慢车在前. 这里情形不确定,必须分情况讨论. 原题分类(相遇前、后)标准呈显性,改编题分类(快慢车前、后)标准呈隐性. 对优等生,还可以考虑两车行驶几小时后,其中一辆汽车进入服务区C休息20分钟,就会变得更精彩,一要考虑是相遇前进入服务区还是相遇后;二要考虑计算汽车行驶的路程时,要不要减去停留时间. 在这里,既运用了方法,又运用了技巧,是方法与技巧的集中体现,不可单一,如只用技巧,相遇问题有结论,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等于行驶路程,很容易在时间上出错;必须用方法对技巧作出科学合理的诠释.

三、什么内容重“过程”,什么内容重“结果”

生活中需要查询某一结果,若是单一或间断时间相当长,则是重结果;若是经常性地需要知道某一事件的结果,则必须掌握获得这一事件结果的过程. 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是一种结果的教育、间接经验的教育,培养潜能、直接经验的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过程的教育.

例如图4,点B,C在线段AD上.

(1)图中以A为一个端点的线段有哪些?以B为一个端点的线段有哪些?请你分别表示出来.

(2)图中共有几条线段?是哪几条?

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数出共有多少条线段的?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有鉴别. 有许多问题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通过获得结果的过程的比较,才能区分对问题本质理解的不同方法,有好与更好之选.

方法1分别从左向右依次以A,B,C为端点数出3,2,1后,再求和.在线段AD上增加一个点,共有几条线段?为什么? 在线段AD上有n个点(包括线段的两个端点),共有几条线段?

方法2如何在图中数出以点A为一个端点的线段数?以点B为一个端点?线段总数?图中共有4个点A,B,C,D,除了点A外,还有3个点B,C,D,这样,点A与另外3个点分别组成3条线段,所以,以点A为一个端点的线段有3条.同理,以点B为一个端点的线段也是3条. 以一个点为端点的线段有3条,4个点共有3×4=12条.因为线段AB与线段BA是同一条线段,每条线段都重复计算了一次,所以,图中线段共有6条.在线段AD上有n个点(包括线段的两个端点),共有■条线段.

endprint

拓展应用:n名同学聚会,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握手多少次?一共握手■次.

两种方法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形成知识“数线段”结果的过程,这种“数”的过程却是思维的制高点,因为这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抽象与演绎,更需要此基础上的数学直观、合情推理和数学活动经验. 方法1总结的结果学生易推导、理解,不便计算;方法2推导的结果科学、严谨,便于计算.同时,又进行了“多题一法”的学法指导,对于内涵相同的一类题目,淡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揭示问题本质,学生印象深、记得牢,运用自如.说实话,尝试过的人都会说好:“就是想错也错不了. ”“过程”到“结果”“路径”有多个的“一题多解”,需要对解题方法进行优选,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某一种或某一类.

四、什么内容需“预设”,什么内容望“生成”

正确把握预设和生成的辩证关系,预设下的生成更有助于完善预设的不足. 通常对提出的问题追问一个“为什么”,希望有生成来促进学习目标的完美实现.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预设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生成能否回到设计的原点或重新设计的框架上. 并非预设了都需要或有生成,所以提问“为什么”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问题,它受许多因素的制约,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时候追问一个“为什么”,雪中送炭;有时候追问一个“为什么”,雪上加霜.

如在出示如图5,到小树有三条路径让小兔选择时,聪明的小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路径②. 这时教者就不适宜追问“为什么”. 有时对预设追加“为什么”有精彩生成,如果为了生成而生成,就是变相的预设. 这种人造的生成,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 例如,判别一个关系式是不是一次函数,“为什么y=-x2+(x+2)(x-1)+2可以先化简再判别,而y=■不可以?”这追问能帮助学生解决知识性和策略性障碍,使知识举一反三,学生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引导过当也会降低对一个生成问题的探究价值.

又如学会线段、射线、直线的符号表示?

如图6,给出了大家熟悉的三角形,问图中有几条线段,请给线段取名字.估计学生难以用语言清晰地区分,准确说出线段的名字,仅从位置关系分辨出左、右、横;或斜、平. 应如何取一个简单明了的名字?激励学生带着阅读要求,给线段取名字,合作解决自学过程中的疑问.

再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P.147最上一段.类比线段,用字母表示射线、直线;知道用字母表示射线、直线的注意点;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小组合作解决自学疑问:为什么表示线段、射线、直线时,一般都要在字母前注明是什么“线”?为什么表示线段、直线的两个大写字母可以交换位置,而表示射线的两个大写字母绝不能交换位置?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数学四年级就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了解它们各有几个端点、是否可以延伸与度量,初步知道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为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对线段表示法进行合理讲解,使学生对线段的表示法有一定的系统认知能力和迁移能力. 在学生的感性认识有了相当的积累,理性认识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后,推广并验证线段上有n个点表示线段的方法;在学会了线段的表示方法后,让学生类比联想给射线、直线取名. 类比联想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还可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生成可遇而不可求,一切随“缘”而来. 在探索“过同一平面上三点A,B,C中的任意两个点画直线,可以画一条”时,学生生成了问题“过两点画直线,怎么又一条直线经过三点?”教师需要站在学生旁慢慢地等待,给学生留足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释疑.

在“小结与思考”环节.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学过的线段、射线、直线的各自表示方法,以及线段、直线的两个基本事实.

1. 通过填表1,从图形、延伸性、能否度量中,我们进一步掌握了线段、射线、直线之间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2. 参照表1审查一下,我们已经对“线”知道了什么?学生口述(生成),老师整理(预设).

3. 看图、说图、画图比赛. 比赛规则:同桌两人,一人面向屏幕,另一人反向. 看屏幕的人说图形给反向的人听,反向的人在纸上画出大致图形,比一比哪一组完成得既对又快. 完成了图7,交换位置再完成图8.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打破常规(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请与大家分享),创造性地运用预设的形式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 预设填表帮助学生重拾回忆,构建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加深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联系与区别的理解. 通过提出注意点的方式,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本节课易犯错误的地方,是对重点、难点的又一次“洗礼”. 通过比赛的形式,训练学生根据文字语言画出图形. 开放的课堂,五彩缤纷,赋予了学生好动、好奇、好玩的学习激情. 由文字语言向图形语言转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大脑对符号信息加工、整理的过程,是一次经过大脑深层次理解的过程,是一种创新,很受学生欢迎. 把学生较快领进最近发展区,有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真情流露,形成新知生成树,导入更新发展区,圆满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开创了另类课堂小结的风景.

endprint

拓展应用:n名同学聚会,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握手多少次?一共握手■次.

两种方法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形成知识“数线段”结果的过程,这种“数”的过程却是思维的制高点,因为这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抽象与演绎,更需要此基础上的数学直观、合情推理和数学活动经验. 方法1总结的结果学生易推导、理解,不便计算;方法2推导的结果科学、严谨,便于计算.同时,又进行了“多题一法”的学法指导,对于内涵相同的一类题目,淡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揭示问题本质,学生印象深、记得牢,运用自如.说实话,尝试过的人都会说好:“就是想错也错不了. ”“过程”到“结果”“路径”有多个的“一题多解”,需要对解题方法进行优选,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某一种或某一类.

四、什么内容需“预设”,什么内容望“生成”

正确把握预设和生成的辩证关系,预设下的生成更有助于完善预设的不足. 通常对提出的问题追问一个“为什么”,希望有生成来促进学习目标的完美实现.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预设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生成能否回到设计的原点或重新设计的框架上. 并非预设了都需要或有生成,所以提问“为什么”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问题,它受许多因素的制约,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时候追问一个“为什么”,雪中送炭;有时候追问一个“为什么”,雪上加霜.

如在出示如图5,到小树有三条路径让小兔选择时,聪明的小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路径②. 这时教者就不适宜追问“为什么”. 有时对预设追加“为什么”有精彩生成,如果为了生成而生成,就是变相的预设. 这种人造的生成,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 例如,判别一个关系式是不是一次函数,“为什么y=-x2+(x+2)(x-1)+2可以先化简再判别,而y=■不可以?”这追问能帮助学生解决知识性和策略性障碍,使知识举一反三,学生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引导过当也会降低对一个生成问题的探究价值.

又如学会线段、射线、直线的符号表示?

如图6,给出了大家熟悉的三角形,问图中有几条线段,请给线段取名字.估计学生难以用语言清晰地区分,准确说出线段的名字,仅从位置关系分辨出左、右、横;或斜、平. 应如何取一个简单明了的名字?激励学生带着阅读要求,给线段取名字,合作解决自学过程中的疑问.

再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P.147最上一段.类比线段,用字母表示射线、直线;知道用字母表示射线、直线的注意点;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小组合作解决自学疑问:为什么表示线段、射线、直线时,一般都要在字母前注明是什么“线”?为什么表示线段、直线的两个大写字母可以交换位置,而表示射线的两个大写字母绝不能交换位置?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数学四年级就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了解它们各有几个端点、是否可以延伸与度量,初步知道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为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对线段表示法进行合理讲解,使学生对线段的表示法有一定的系统认知能力和迁移能力. 在学生的感性认识有了相当的积累,理性认识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后,推广并验证线段上有n个点表示线段的方法;在学会了线段的表示方法后,让学生类比联想给射线、直线取名. 类比联想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还可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生成可遇而不可求,一切随“缘”而来. 在探索“过同一平面上三点A,B,C中的任意两个点画直线,可以画一条”时,学生生成了问题“过两点画直线,怎么又一条直线经过三点?”教师需要站在学生旁慢慢地等待,给学生留足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释疑.

在“小结与思考”环节.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学过的线段、射线、直线的各自表示方法,以及线段、直线的两个基本事实.

1. 通过填表1,从图形、延伸性、能否度量中,我们进一步掌握了线段、射线、直线之间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2. 参照表1审查一下,我们已经对“线”知道了什么?学生口述(生成),老师整理(预设).

3. 看图、说图、画图比赛. 比赛规则:同桌两人,一人面向屏幕,另一人反向. 看屏幕的人说图形给反向的人听,反向的人在纸上画出大致图形,比一比哪一组完成得既对又快. 完成了图7,交换位置再完成图8.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打破常规(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请与大家分享),创造性地运用预设的形式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 预设填表帮助学生重拾回忆,构建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加深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联系与区别的理解. 通过提出注意点的方式,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本节课易犯错误的地方,是对重点、难点的又一次“洗礼”. 通过比赛的形式,训练学生根据文字语言画出图形. 开放的课堂,五彩缤纷,赋予了学生好动、好奇、好玩的学习激情. 由文字语言向图形语言转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大脑对符号信息加工、整理的过程,是一次经过大脑深层次理解的过程,是一种创新,很受学生欢迎. 把学生较快领进最近发展区,有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真情流露,形成新知生成树,导入更新发展区,圆满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开创了另类课堂小结的风景.

endprint

拓展应用:n名同学聚会,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握手多少次?一共握手■次.

两种方法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形成知识“数线段”结果的过程,这种“数”的过程却是思维的制高点,因为这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抽象与演绎,更需要此基础上的数学直观、合情推理和数学活动经验. 方法1总结的结果学生易推导、理解,不便计算;方法2推导的结果科学、严谨,便于计算.同时,又进行了“多题一法”的学法指导,对于内涵相同的一类题目,淡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揭示问题本质,学生印象深、记得牢,运用自如.说实话,尝试过的人都会说好:“就是想错也错不了. ”“过程”到“结果”“路径”有多个的“一题多解”,需要对解题方法进行优选,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某一种或某一类.

四、什么内容需“预设”,什么内容望“生成”

正确把握预设和生成的辩证关系,预设下的生成更有助于完善预设的不足. 通常对提出的问题追问一个“为什么”,希望有生成来促进学习目标的完美实现.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预设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生成能否回到设计的原点或重新设计的框架上. 并非预设了都需要或有生成,所以提问“为什么”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问题,它受许多因素的制约,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时候追问一个“为什么”,雪中送炭;有时候追问一个“为什么”,雪上加霜.

如在出示如图5,到小树有三条路径让小兔选择时,聪明的小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路径②. 这时教者就不适宜追问“为什么”. 有时对预设追加“为什么”有精彩生成,如果为了生成而生成,就是变相的预设. 这种人造的生成,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 例如,判别一个关系式是不是一次函数,“为什么y=-x2+(x+2)(x-1)+2可以先化简再判别,而y=■不可以?”这追问能帮助学生解决知识性和策略性障碍,使知识举一反三,学生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引导过当也会降低对一个生成问题的探究价值.

又如学会线段、射线、直线的符号表示?

如图6,给出了大家熟悉的三角形,问图中有几条线段,请给线段取名字.估计学生难以用语言清晰地区分,准确说出线段的名字,仅从位置关系分辨出左、右、横;或斜、平. 应如何取一个简单明了的名字?激励学生带着阅读要求,给线段取名字,合作解决自学过程中的疑问.

再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P.147最上一段.类比线段,用字母表示射线、直线;知道用字母表示射线、直线的注意点;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小组合作解决自学疑问:为什么表示线段、射线、直线时,一般都要在字母前注明是什么“线”?为什么表示线段、直线的两个大写字母可以交换位置,而表示射线的两个大写字母绝不能交换位置?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数学四年级就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了解它们各有几个端点、是否可以延伸与度量,初步知道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为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对线段表示法进行合理讲解,使学生对线段的表示法有一定的系统认知能力和迁移能力. 在学生的感性认识有了相当的积累,理性认识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后,推广并验证线段上有n个点表示线段的方法;在学会了线段的表示方法后,让学生类比联想给射线、直线取名. 类比联想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还可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生成可遇而不可求,一切随“缘”而来. 在探索“过同一平面上三点A,B,C中的任意两个点画直线,可以画一条”时,学生生成了问题“过两点画直线,怎么又一条直线经过三点?”教师需要站在学生旁慢慢地等待,给学生留足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释疑.

在“小结与思考”环节.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学过的线段、射线、直线的各自表示方法,以及线段、直线的两个基本事实.

1. 通过填表1,从图形、延伸性、能否度量中,我们进一步掌握了线段、射线、直线之间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2. 参照表1审查一下,我们已经对“线”知道了什么?学生口述(生成),老师整理(预设).

3. 看图、说图、画图比赛. 比赛规则:同桌两人,一人面向屏幕,另一人反向. 看屏幕的人说图形给反向的人听,反向的人在纸上画出大致图形,比一比哪一组完成得既对又快. 完成了图7,交换位置再完成图8.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打破常规(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请与大家分享),创造性地运用预设的形式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 预设填表帮助学生重拾回忆,构建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加深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联系与区别的理解. 通过提出注意点的方式,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本节课易犯错误的地方,是对重点、难点的又一次“洗礼”. 通过比赛的形式,训练学生根据文字语言画出图形. 开放的课堂,五彩缤纷,赋予了学生好动、好奇、好玩的学习激情. 由文字语言向图形语言转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大脑对符号信息加工、整理的过程,是一次经过大脑深层次理解的过程,是一种创新,很受学生欢迎. 把学生较快领进最近发展区,有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真情流露,形成新知生成树,导入更新发展区,圆满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开创了另类课堂小结的风景.

篇5: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备课是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我作为年轻教师,由于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有所欠缺,因此需要更加认真地备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上好每一堂课。在这两年的工作中发现在备课上还有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

1.处理教材缺乏创造性。

从编写教案可以看出,大部分在备课、编写教案时是边看教参边备课边写教案。备课时过分依赖教参或教案集,很少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

2.制定目标过于笼统。

目标都来自于教学参考用书或教案集,教师未能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及时加以调整,阐述笼统,缺乏针对性。

3.教学方法单一化.教学的其它方式了解不够,导致在自己的课堂上也是老一套,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兴趣。

4.设计教案简单化。

在设计教案时没能细致化,导致课堂控制、管理方面存在不妥。5.灵活掌控课堂能力不够。

针对备课时存在的问题应实施以下措施:

(一)认真阅读课标与大纲

首先阅读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通过研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明确所讲授课程的结构体系,知识点之间内在关系,初步了解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法上的要求。

(二)分析教材

对于年轻教师,钻研教材是备课的前期基本工作。先略读,再细读,最后精读。通过钻研教材要把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准确、透彻;重要公式、推导过程要清楚熟练;掌握教材的重点,找准教材的难点;掌握教材内在的知识体系结构和思维逻辑关系;同时广泛阅读有关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学资料,从优取舍教学要点、方法和案例、习题等。另外,还要注意搜集与教材相关的前沿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优秀课例),调整充实教学内容,增补最新的信息。

(三)上前悟课

临上课前(一般第二天上午有课,前天晚上要准备)还要进行课前准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学环节与轮廓、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的应用再熟悉一遍,将自己教学思路与预案再重现一遍,进行悟课,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只有这样,上课时才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四)认真写教学反思

每上完一节课都应认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得与失,并在原教案的基础上对教案进行进一步地修改与完善。

备课实务与新技能

有关备课实务与新技能 体会 收获

一、教学目标制定要准确所谓目标准确,意指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是低标准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准确且注重实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相应内容的整体要求和本节内容的实际应达到的目标,切忌以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取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内容选择要合理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需要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 在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能顺利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准,既不要多选也不能少选,多选了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少选了会造成课堂教学松散,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特别地,教学参考书上的一课时的内容安排一般都是比较紧的,它是在理想的教学情况下确定的课时安排,有的内容安排得过松,有的内容安排得过紧,在备课时一般都要对教参上的课时安排进行适当调整,有时需要膨胀20%—30%,有时一个单元需要放宽一两课时,甚至在教学顺利时,可以压缩一两课时。

三、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几乎每节课都有它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处理要害就是这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一般说来,一节课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方法、经验、思想)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学生理解存在困难的地方、教学难于实施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

四、要全面了解学生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平,是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如果学生对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好,就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备课时,我们要根据所教内容,找出新旧内容之间的关联,寻找学生的现实水平,明确未来要达到的水平,以便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五、学法制定要恰当,切合学生实际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又能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目前,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种: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发现式学习。接受性学习可分为机械接受性学习和有意义接受性学习。探究发现式学习可分为指导性的探究发现、独立探究发现和创新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方法要精选,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环境的改善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有法是指教学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引探教学法、合作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无定法是指在实际教学时,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不同的教师,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师,不同的学生,同样的教师和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各不相同,因为每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各自的优点、缺陷和适用范围,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不适用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特别要注意,一节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实际教学的进程交替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有的教学内容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就要结合实际情况择优选择。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为准。值得一提的是,选择教法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绝不能凭空想象,不切实际。

七、问题设计要精当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交流的多边活动,师与生、生与生间的交流活动主要是靠教师的提问、学生的答问、生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来实现的。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之下进行思考和信息交流并相互启发,同时教师从学生的回答和信息交流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的进程。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使课堂教学机制正常运转,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合作和交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八、教学细节要周密安排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虽然是一些细小的问题,但是也能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细小的问题也能酿成大的失误。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要轻易放过每一个细节问题。细节问题包括的内容很多:有板书设计的问题:板书是否科学、合理、简洁、实用;有提问、演示、作图的问题:问题是否准确,无歧义,演示是否到位,准确无误,作图是否科学、合理;有前后衔接问题:有没有过渡性语言,过渡性语言是否简洁明了;有教学设计问题:是否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估计,是否设计了两套甚至几套教学的方案,以应付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等,做到万无一失;有对学生作业书写格式的指导问题等。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通盘考虑各个教学环节,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使课堂教学自然,流畅,扣人心弦。

九、教具和课件准备要充分多媒体课件和教具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较好地制作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必要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具。多媒体课件和教具的制作要具备色彩鲜明、直观性强、便于操作演示、能反映知识的本质等特点。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制作好以后,教师还要先进行操作演示,看看还有什么不足之处,需要如何改进,确保课堂演示万无一失。

在教学中,特别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择对媒体课件、教具等辅助教学手段,注重实效,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实质性整合。

篇6:有效备课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学中的合作,必须是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要相结合,提倡合作,合作就是大家互相配合,相互交流。拿集体备课来说,大家互相讨论,利用众人的智慧,是取长补短,是互相帮助,是同时进步。

那么,高效课堂下如何进行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一、实现集体备课活动高效运行的基本要求。

(一)集体备课时教师要树立以下四个意识:

1.合作意识 ; 2.整体意识 ;3.超前意识 ; 4.反思意识。

(二)集体备课必须正确处理好 “三个关系” : 1.正确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2.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试讲的关系。

3.正确处理好骨干领路与培养新教师的关系。

(三)集体备课要避免流于形式:

1.虽然定时定点,人也到位了,但各干各的事或东扯西拉聊一通,白白浪费时间。

2.虽然有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但无实质性内容。如只是知识点的罗列,提纲挈领,过于粗略,纯粹应付学校检查。

3.虽然有一定的形式,但不够深入,质量不高。如:一位教师主备、主讲,其他老师不愿意参与,个别老师留一手;一位教师备好后,不进行讨论和研究,其他教师用,坐享其成。

4.尽管研讨比较充分,形成了一体化教案,但到了自己课上仍然用自己的一套。

如何处理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关系 集体备课不能替代个人备课,但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习某备课人提供的教案(原案),自已再设计出符合个人特色的新教案来,以施教学,则教学效果会更好。因为只有把个性化的备课和集体备课融合起来,求大同取小异,从而上出既有特色、又有水平的好课来。东西相互交换就会变成双份的东西,因为集体的力量是最大的。

二、集体备课的流程。

教师的个人备课与集体说课进行整合,确定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为:确定课题——个人钻研——集体商讨——确定主备人(形成粗案)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教学实践——课后交流反思——二次修订——资料保存。

第一步:确定课题,个人钻研。

基本要求 :脑中有标、腹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胸中有案。具体要求:由备课组长提前确定备课内容和集体备课的时间,然后每个教师进行认真钻研,充分准备;一定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及其他相关材料,备课应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现代技术与学科整合、备教具、备教学过程、备学法指导、备练习、备板书设计、备德育渗透等。

(1)要抓住“八点”: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教师都要逐步提高具备轻而易举地驾驭教材的能力。这就要求明确知识关联,一方面要求教师了解本学科内知识的关联,另一方面要求了解与之相关知识的关联,这对于提高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所说的,“轻而易举地掌握教材,甚至胜过教材,这是对优秀教师的起码要求。”(2)课堂教学的设计,不仅要求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要针对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从教学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基本过程完成后,再回头审视自己的教学得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来总结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3)每个备课组成员必须写出备课提纲,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备时每位教师都要尽力提出自己有独到的设计方案,以便资源共享。初备时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困难。注意超前备课,这样有利于把握全局,扫清障碍,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解决学生因为超前预习而提出的问题,集体备课时要带好提前一周的教案。

第二步:确定主备人,形成粗案。

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主发言人首先阐述自己的观点、做法,然后进行商榷和探讨,大家各抒己见,观点上相互碰撞,激烈争论,最后比较、切磋和完善,确定最佳方案(即所谓的教师参加集体备课,带着自由、经验和问题而来,带着感悟和启发而归)。

(1)整体备课,纵横联系,备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时,也可陈述各自的备课方案,采用“说课”形式,进行比较,扬长避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2)要做到“四个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作业。这“四个统一”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3)要执行主发言人制度:集体备课要确定主发言人。对主发言人的选择,不能老是老教师、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要做好“传帮带”工作。

①老教师要带好青年教师,但不能越俎代庖,尤其是想办法让青年教师担任主发言人,使得他们能广泛收集材料,大胆钻研业务,这样才能迅速成长起来。在集体备课时,有时也可邀请备课组外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给组内老师进行专题讲座,以扩大交流的空间。

②作为主发言人,必须深入地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的学法和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学生训练的方法和练习题,提出一个教学的预案。在这个准备中,无论新老教师都是一个钻研和提高的过程,再通过备课组的讨论,相互启发,提出问题,共同研究,形成一个基本一致的教学意见。

③只有教师在备课中加入自己的思考、个性化的加工,集体备课才能真正凝结集体的智慧,再经过实践和对教学的反思,从而完善教与学的过程。

第三步:集体研讨,形成细案,“让每一堂课都优质高效”。

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学案导学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力争实现“让每一堂课都优质高效”的理念。

依据主备人写出的导学案,由主备人给大家讲解教学流程和每一步的设计意图,主要说明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怎样学,学什么,独学、对学时教师应关注什么,辅导什么,展示什么内容,几个组展示,教师应点拨什么,提升归纳哪些问题。其次大家根据主备人的讲解意图进行讨论交流,讨论怎样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更有利、教材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更能吸引学生、如何设计问题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用什么方式展示更有效。

第四步: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

由于教师教学风格不同,各班学生学情不同,规定每位教师特别是辅备人拿到导学案后都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集体备出的导学案做深入地推敲斟酌。个性设计的方式可以旁注、可以是知识点的解释、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更换,也可以是教学片断的增删,形成适合学情、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个案。修正教案。每个教师根据集体达成的共识,具体设计教学方案,并在导学案添加个性化备课内容。

第五步:教学实践,课后反思。

课后,教师还要就实施过程中的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惑等问题进行反思,和年级组教师进行交流,并记录在导学案上。这些困惑心得使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中可以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新的动力,它是前进的阶梯,同时也是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记载。

第六步:二次修订,资料保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后,教师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对导学案进行重新调整修订,提供更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高质量的导学案。

有效的集体备课过程,应该有备课前的构思准备,备课中的深入研讨和备课后的充实完善三个环节组成。备课前的准备是为了有的放矢,备课中的研讨交流是为了达成共识,而备课后的充实完善是集体备课的目的所在,是集体备课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分享集体教育智慧吸纳营养,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再创造,再提升的过程。只有备课深入透彻,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使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才能出现“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

上一篇:学报告学党章党员考学试题答案50题(100分)(2003格式打开)下一篇:学雷锋活动简报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