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备课才能有效教学

2023-05-05

第一篇:有效备课才能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从有效备课开始——心得

有效教学从有效备课开始

海丰仁荣中学

刘静

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守的规则。如何备好一节课,对每位教师而言,永远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人们又赋予了它新的“活力”。 “以学论教”使得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要使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教和学达到和谐的统一,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过程变得丰富有趣,课堂教学才能扎实有效,所以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课堂教学越来越趋向活跃,学生包括教师也越来越不满足单纯的听讲方式,学习方式正在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我们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课堂教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变得如此开放。备课质量的高低,也就成为保证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到底如何备好一节课?备课不是一字不漏的背教学流程,它的实质是教师以教材为中介,对课程的领悟和把握,落实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一、备学生

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学习新知识都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所以教师备课的出发点首先必须由教材转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此,教师必须进行学情调查,以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方法和能力水平;深入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困惑;以及认知难点是什么;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总之,要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爱学、乐学。例如高一地理这一学科,学生在初二就结束地理的学习,到高一地理知识基本都忘记了,所以高一的地理教师就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学习水平、学习习惯等,特别要了解学生学习新课所具备的知识基础,能力准备和心理状态,确定教学的高度,防止教师对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以增强教学效果。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备课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备学生的过程,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就是不断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过程。教师备学生,解决了学生现有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起到了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关系的作用。

同时,教师在备课时注重在教学中进行“分层指导”、“因材施教”。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作业、练习、活动来体现。教学设计过程考虑多方面,如策划教学行进中的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等一系列方面,最后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备教学目标

体现课标,注重三维整合

新课程下的教师备课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改革的背景下,新课程目标已不同于传统的大纲,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是同时兼顾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上既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又注重学生学习行为的结果。“三维目标”应该达到怎样的“度”,教师要明确了解,否则课堂教学就会出现偏差。所以,在有效备课中,我们首先要明确本节课将培养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这策略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其次,在教学中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通过设计什么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的;最后通过学习,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等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备教学方法

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富于变化。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实验探究、探究—讨论、启发—讨论、自学辅导、讲授法等。不论哪种方法,都要依据教学实际,结合课堂内容,强化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同时还要考虑这种教学方法什么时候发挥有效,哪不同种类型的学生采取何种方法,注意个性与共性的差异。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①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彻底改变单纯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况,把课堂变成学生“问”的天堂。②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45分钟,教师讲得多,无疑就挤占了学生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③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总之,备课时,教学方法的选择除了考虑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外,一是要体现启发式自主合作式教学原则,二是要结合自己的教情和学情。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防止生搬硬套。

四、备教学过程

使整个教学过程始于教学目标而又归于教学目标

确定了教学方法,教师要考虑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要经过哪些步骤和程序,如何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如何掌握必要的获得方法,如何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安排教学步骤时,一般要考虑:一节课研讨前要用到哪些前置知识做铺垫,进行哪些基本的训练,新知识如何引入,知识的生发如何逐步有序的展开,怎样突出重点,教材中有哪些智力因素和思想教育因素应该挖掘,还要设计哪些有思考性的问题,怎样安排有层次有坡度的练习,安排几次反馈,使用哪些教具学具,如何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甚至课堂用语、板书设计都要整体构思,周密考虑。特别是如何寓学法指导教学之中,更要仔细揣摩、推敲,要做到每个教学步骤和安排环环紧扣,层层深入,构成一个完整的序列。这都是要在备课中考虑的。教师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要全力思考、精心谋划、巧妙设计。整个教学流程应始于教学目标而又归于教学目标。

总之,既要钻研教材,又要重视教学方法,不能认为教材钻研透了课就备完了,也不能只追求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而忽视教材和学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进行有效组合与整合,把握好尺度。让我们的课堂绽放出最美的花朵。至于教案的书写详与简,再简的教案也必须体现各教学环节和层次,体现教学,突出重点,并写上应该提出的有思考性的问题,或教学反思等。

当然,课备得怎样,还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和是否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备课方法,一丝不苟,肯于下功夫,坚持始终,不断实践,就一定能运筹帷幄,备好每一堂课,使备课真正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第二篇: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点滴体会

蜀河初中

汪义元

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是所有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能忽视数学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缺失,易造成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加之学习负担重,束缚了学生潜力和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压力大,我们一方面要传授知识、教授方法,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一些生活习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 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谈谈几点心得:

一、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

我对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三会:会听讲,会学习,会做作业。我经常告诉学生的一句话是: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无法代替。会听讲:即做好课前准备,细心倾听老师的讲解,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全神贯注,集中精力。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仔细观察,善于总结,独立思考,获取信息,提出问题,不懂就问,合作学习,自我评价等。我用自己的实践经历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学了就会有用,因此要求学生经常提醒自己,要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从生活中学习。会做作业:要求学生先复习再做作业,作业时,思考可能涉及到方法、技巧,并从要求书写规范开始,逐步培养学生会做作业。

二、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

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好奇心特别强,对同学、老师、学校各方面相当好奇,因此,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不容易进入状态,为了转移他们的视线,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每周布置他们进行一次总结或反思(50字以上即可),内容包括本周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已掌握的知识,知识网络结构,还未解决的问题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即复习和反思了本周学习的知识,又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能及时改正,为下周的学习明确了方向,通过总结、反思提醒学生把心思和时间放地学习上。

三、随时与学生交心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学生学习,老师教学也不止在课堂上,课余时间,我尽量多地与学生聊天,让他们觉得老师真心与他们交流,为他们的学习担心,让他们心底里感到老师时刻为他们好,即使受惩罚的学生,只要学生喜欢老师,他们就会自觉学习这门学科;也会把他们学习上的困惑,困难及时告诉我,课外交流,让学生放下包袱必无芥蒂,在课堂内、外敢于讲真话、讲实话,说出自己真实体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四、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要回答三个问题:

1、把学生带向哪里

2、如何把学生带向哪里

3、如何确信你把学生带向了哪里

教学准备实际是教学的重心前移,进行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重点。包括调研学习情况,研究

教学资源,明确教学目标,我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做好各项课前准备。包括研究、“吃透”教材,明确、理解《课标》要求,设计完成知识和技能教学任务,借助教材拓宽知识和技能, 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对学生进行智能、非智能因素的培养

如何把学生带向那里—教学实施借鉴中感悟,实践中探索,学习中升华,反思中前进。我的课堂教学实施,注重每一个细节,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针对性地设置例题和练习,最大限度地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收获,而且不同的教学实施过程也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如何确信你把学生带向了那里—教学评估,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希望被鼓励,初中生也不例外。表扬是老师对学生一种肯定,是学生成功的一种标志。“好表扬”是每一个学生共同的心理特点。我在教育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表扬是可以用点头表示肯定、赞许;用鼓励的话来激励;还可以用师生鼓掌、等形式。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课堂学习问题生活化。

1、导入生活化,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物和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例题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感受数学。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3、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使数学成为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二)课外生活问题数学化。

1、做一做。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学会生活。

2、找一找,培养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总之,对学生而言,要着重强调基础知识的把握,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让他们在生活适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多与他们交流,及时改变教法和教学进度,把学生引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中来,只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才能提高学生数学成绩。而我们教学理念和能力才能与时俱进。

第三篇:怎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要实现有效性的数学课堂教学

————教师的着眼点在哪?

楚雄市北浦小学

何永琼

内容摘要:要实现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的着眼在哪?在课前,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前教师要做哪些有效的劳动呢?我认为可以从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理清“教”和“学”的思路;科学预设,促进生成;不避违课堂中出现的差错等几个方面。认真思考,体现数学课的本质。

关键词:有效

课堂

着眼点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主渠道。特别是在减负提质的大背景下,老师们要在有现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校,教师共同追求目标。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性,教师的着眼点是什么,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实践谈一点粗浅的想法:

一、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其次根据:“以学论教”的观点,我们在教学某部分内容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千万不要把学生看成是一张白纸。其实有些知识学生在生活已具有丰富经验的,这可能是其父母教的,也可能是学生平时经常注意的。如果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而是固守教材,一厢情愿的从零开始,就会重复一些劳动,也会使课堂变成单纯记忆模仿,学生在思维层次上却索然无味。就像鹦鹉学舌一样,虽然也能学会,可是遇到情况稍一变化就会露出它只会模仿,并没有真正理解人话的本性。但这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一种现象,老师备课往往抄教案应付检查,不符自己学生的实际。由于缺乏对自己学生必要的理解与关注千篇一律设计的教案。自己教也觉得有点“没劲”学生学起更没兴趣。老师只觉 1 得学生不专心。静心思考,问题应出现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上。因此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是我们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

二、理清“教”和“学”的思路

(一)、钻研教材有全局的意识

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我们小学教师为了有效地教学学生,要习惯于感知性思维,着眼于全局,而不仅仅是局部。以往,我们教师总习惯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可以掌握的部分,自认为这样知识点明确,一课一得,学生学的扎实。其实,这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思路,视野狭窄使我们看不到解决问题的整个系统,而当我们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先看到整个系统,在回头进入细节是,我们对各个部分的重要性就有了更好的了解。因此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时最起码要弄明白这一知识点与本单元内容的联系,思考:如何着眼于全局,而不仅仅是局部。例如四年级的数学广角《植树问题》如果没有一种整体把握的意识,把教学的内容分为:一端栽;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封闭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周围都栽等若干个可以掌握的部分来进行教学,哪就会造成耗时过多,效果不佳。如果我们不把它分解的肢离破碎,着眼于全局,问题就不那么复杂,这不就是日常生活中植树的不同现象。在预设就要思考通过一个什么数学活动既不拘泥学生思维,又能够整体把握。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学校为进一步进行校园环境美化,在一条20米长的小路边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提示:根据信息,请同学们设计一份植树方案。你可以用适当的一条线段来代表20米长的小路,想一想这一条小路会是什么样的?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图案或图形来表示小树苗,把你设计的方案画一画。通过学生的设计方案在进一步升华,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效果也不错,真正体会让学生“先见森林,再见树木”整体把握,的好处。

(二) 、思考教什么?怎么教?

“教是因为需要教.”这是 华应龙老师从教学的起点和过程两个层面上提出的。这给我们了很大启示,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需要教什么?怎么教?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2 教和学是一回事,教师在学习完教材后,应当追问自己四个问题:第一,教(学)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要这么做。多问几个为什么,顺着学生学的路径去思考教的路径。

三、科学预设、促进生成

(一)预设

教师的预设是有效课堂的基础。教师在课前必须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在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钻研了教材,思考了教什么? 就可以制定出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预设有效的教学活动。但预设要有弹性的、有留白。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预设主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是该学习内容的目标是什么。这为整个师生互动确定了方向,为材料的选择与推进提供了一个停止的位置。第二是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是如何思考的。这为起始材料的选择与环节的梯度把握提供了依据。第三是该学习内容的内涵与外在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这使知识结构接近于学生的认知结构。

预设要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被赋予活力与灵性。如果数学学习内容远离生活会导致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它会使本该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活动变得死气沉沉。因此在预设生动具体的数学学习情境时,要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们听过著名数学家授课的老师不难看出,他们之所以上得那么有趣、实在、富有挑战,他们的教学设计都是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预设还应当有意地创造“差错”,为学生学习设置“陷阱”以了解学生差错处在什么地方,他们存在什么误区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做到针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课堂决策。

(二)生成

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或归宿。生成包括“预设生成”和“非预设生成”其中主要是“预设生成” 。“预设生成”是师生在学习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是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中的。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生成”,决定着一堂课成功与否。教师在课前研究“预设”是设想着“生成”,教师在课中则要促进“学习生成”。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教师的预设如何能形成生态化的动态生成,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要注意一下几点:(1)重视给每个学生足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2)重视从学生解答中选取资源作为课堂中师生、生生交流的资源。对学生的资源要做到耐心倾听;精心选择,选典型;做到对学生资源的概括和提升。(3)重视知识,技能目标上的生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的生成;(4)重视预设的生成和非预设中的生成。

四、不避违课堂中出现的差错

课堂教学中真正的生成来自学生出现差错时教师的处理和学生的互动。著名数学家华应龙老师的课常常是由于触错而精彩,老师和学生共同面对差错,从差错中悟出道理,有所收获,使课变得有味道。华应龙老师把课堂中的差错看作是资源,让差错为开展教学活动、解决教学问题服务。他认为:“数学课堂差错资源化得要义是:尊重学生的劳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错误的免疫力,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直面错误、超越错误的品质”。但大多数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公开的研讨课中常常会用各种方式避违课堂中出现的差错,不想面对差错。是想那些上得十分顺利的课,老师讲的准确无误,学生个个对答如流。看似完美无缺啊!这样的课是好课吗?既然学生都会了,老师为什么还要教呢?学生在课堂没有问题,没有矛盾,老师的价值又如何体现呢?因此那些近乎完美的棵不见得是好课,甚至是淡而无味的课。而真正有味道的课确实那些有差错的课。

第四篇:抓有效备课 促课堂教学

新城中学

汪洪

摘要: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哪一项教学改革不是为了使教学更有效,不是为了使学生发展得更好? 因此,怎样实施有效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成为当前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做好备课工作。

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成为当前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做好备课工作。由于备课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活动议程,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座大厦的建筑工程,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基地的选定,所以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我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备课要备学生,以下是本人在研究实践中所得的几点浅见:

一、吃透教材,灵活应用教材

新的教学质量评价要求我们老师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的意图和课标的关系、准确把握重难点,重视知识的衔接,文本的拓展与删减紧扣教学目标,文本运用充分。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应处理好“拿来”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主教材与活教材的关系:善于“拿来”,锐意创新。

在“拿来”之前,我们首先要我们要熟悉文本内容,理清文本脉络,把文本中关于“是什么(涵义)”“为什么(性质)(意义)”“怎么样(做)”找出来,看看有没有需要重组的知识点。就好像八年级《竞争与合作》中主要思路是“竞争的含义”、“竞争的作用”、“怎样面对竞争的压力”等几个问题,但个别老师的处理教材的过程中没有理清思路,头绪不清。 例如在讲竞争的含义中有的归纳为:“从现代社会竞争的本质意义上看,“竞争”就是通过互相争胜,使人们最大限度地调动潜质,在学习、生活、工作、事业上保持积极性的活动和状态。有的归纳为“竞争是激发人的自我提高意识和能力的活动。”有的把“竞争是个人前进的动力的知识点”作为含义,还有的没有对竞争进行归纳。

二、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相结合

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整体提高教学质量。传统备课主要是老师自己顾自己,藏在被窝里做研究。在新课程改革下,思想品德科目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教学设计要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要融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智慧,九年级的思想品德更要求能时政结合。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因此这时候集体备课显得尤其重要。本人认为集体备课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知识共享;有利于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省时、省力,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资料共享,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有利于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学校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老师的成长周期,节减学校培训经费。

实践证明,集体备课是有效备课的关键。但集体备课只能解决一节课中“粗枝大叶”的问题,具体的细枝末节还得靠教师本人根据学生的“学情”及自己的“教情”“精耕细作”。一个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是“和而不同的”,教师应把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有机地进行结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吸纳集体生

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解决制约教学的诸多问题。它并不妨碍教师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因此,我们提倡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对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所以要有效备课就必须要要求老师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要不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也能确保备课的实效性。教师只要在集体备课后能对集体备课的教案进行创造性的再修改、加工、完善、提升,有的放矢地组织有效教学,就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和谐。

三、备学生,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我认为,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该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校因人制宜,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案,才能使教师从繁重的机械书写中解脱出来,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

加强学法,寻找不同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求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呢?备课是关键,教师在设计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先问自己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吗?学生能接受吗?基于此,教学设计就应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尤其是初中的学生好动,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但自控能力差,上课一不小心就会跑神,所以老师在备课时要多想办法。我讲述《直面挫折》一课,让学生分成两组围绕“挫折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进行辩论,一开始同学们讲不出什么来,但在老师的点拨,在课堂气氛的调动下,同学们越来越大胆,辩论越来越精彩,最后由同学自己总结出课本的知识点“挫折具有双重性”。

总之,老师备课时应帮助学生选择那些有利于培养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充分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备课有法,备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备课并非是一种固化的备课模式,只要教师的备课,这样的备课就是“有效”的。经过有效备课,教师就会逐渐形成具有自身风格的备课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第五篇:有效备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有效备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2008-12-10 19:50:27) 标签:备课资料 分类:枫叶随笔 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教学设计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正确评价教学效果。 话题一 教学的“前设计“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虽然大力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探究学习方法,但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引导着、合作者,其教学设计的逻辑性、条理性和艺术性是更重要的。

问题1 更新观念最重要——重要的前设计

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的、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

问题2 三维目标要全面——教学目标的设计

每一位教师都知道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目标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这节课的质量。

如何把握一节课的整体目标呢?

1.目标要导学化;

2. 目标要问题化;

3. 目标要操作化;

4. 目标要过程化;

5.目标要有序化; 6.目标要一体化。

问题3 科学合理易操作——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目标虽然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但是教学目标要靠精心的教学过程设计才能体现出来。可见,教学过程的设计也是教学的“前设计”的重要一环。

1、 教学过程设计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2、发挥教师主导、体现学生主体和媒体优化作用;

3、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得;

4、 体现一定的教学方法。

问题4 正确评价是关键——学习评价设计 • 评价设计应达到以下效果: • 照顾学生的积极性; • 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 • 陶冶学生的情操; • 课程的综合化。

话题二 教学的“中设计”

• 苏霍姆斯基曾说:“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 • 身处一线的老师,利用智慧和扎实的基本功,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时的教学环境,艺术地将教学中的“前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临时的修改和处理,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教学中的“中设计”。

问题1 “学生质疑如何答”——因势利导 •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当质疑发生时,教师如何利用这一资源,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呢? • 制造假象、使用反问句进行回答; • 点出错误根源,指引学生解决问题; • 当缺少把握时,可暂时采取回避的态度; • 发挥学生牵制,由学生回答问题。

问题2 “瞎猜”中的道理——生成资源

• 我们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生成的种种现象称为“生成性问题”。

•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里奇曾说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

问题3 “公式也会变魔术”知识的迁移

• 教师如何才能促使知识的迁移,使其在教学中发挥巨大潜力,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呢?

• 深入研究教材,寻找知识间的共因,促进知识迁移; • 引导观察想象,发现知识间的共因,促进知识迁移; • 指引对比分析,探究知识间的异因,防止不良迁移。

问题4 学生卡壳莫着急——应急处理

• 教师课上如果遇到这种“卡壳”事情应该怎么办? • 教师遇到被“卡”要冷静,寻找解决办法是当务之极; • 教师遇到学生被“卡”时要亲和,积极引导思维是重中之重。 • (

1、)面对胆怯的学生,应努力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其大胆发言。

• (

2、)面对懒惰的学生,应鼓励其积极思维,提高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 (

3、)面对学困生,应该提出较为简单的问题,建立其自信心。 • (

4、)面对学习中的尖子生,应该适当提出易“卡”问题,减少其骄傲情绪。

话题三 教学中的“后设计”

教学反思时教学设计的延伸,也是教学行动的必要环节。教学反思是指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思考,从而矫正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被认为时“教师专

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问题1 “老师,你要我们”引发的思考

——课后反思的意义 • 教学反思的作用: • 促进教师的“思”; • 促进教师的“学”; • 提高教师的“教”。

问题2 “这堂课比以往的课都完美吗?”

——课后反思 • 常见的课后反思的形式: • 教学随笔; • 反思日记; • 教学案例。

上一篇:有效德育工程实施方案下一篇:银行贷款收入证明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