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讲解:孔子的宗教哲学

2024-04-12

易经讲解:孔子的宗教哲学(通用4篇)

篇1:易经讲解:孔子的宗教哲学

易经讲解:孔子的宗教哲学

这一章是上传的总结论。这个总结论可以说是《易经》对宗教的总评价,也就是对大家信宗教、求神、求菩萨、卜卦、算命的总结论。《易经》不是迷信,是破除迷信,同孔子谘的大同精神是一致的。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孔子首先引用大有卦上九爻的爻辞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大有卦就是火天大有。上卦为火下卦为天,就是火天大有。这一卦上九爻的爻辞讲了“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从表面上一看,是上天保佑,大吉大利的卦。“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这就是孔子宗教哲学的意义!世界上多少人都想求上帝、神、菩萨的保佑。孔子说,没有那么简单,菩萨、神不是傻瓜,你给他跪一下,他就保佑你啦!没有那回事。人人都求上帝保佑,上帝太忙啦。

两边打官司,都要请他保佑,上帝也不晓得保佑哪边好。尤其我们大家拜菩萨、拜神,花最少的钱,求很大的愿,所求的事情太多了。

你想想,一个人花上一二十块钱的本钱,买串香蕉呀、蜡烛呀什么的,所求的就是发大财呀、升大官呀、保佑平安呀……很多很多,天下有这么便宜的事吗?

所以孔子说“佑者助也”。佑就是保佑,本省话就叫保庇,保佑就是保庇。他说“天之所助者顺也”,上天有菩萨有神灵,是顺其善道而助之,不是说你烧支香、磕个头,菩萨就保佑你了。

大家都知道,西藏都是信佛的,照说应该没有土匪了!结果一样有土匪。西藏土匪抢了人,马上到菩萨面前忏悔说:“下次不再抢了”;到了下次照样抢,抢完了又去跪下忏悔:“以后不抢啦”……这样子就不顺了。“人之所助者信也”,人要想注上天的保佑,必须先自助而后人助,这绝不是迷信,不是求神拜佛就可以得到上天保佑的。所以“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要有了信誉,别人才帮助你,人若没有信誉,谁肯帮助?人都如此,何况菩萨?何况上天?

因此要“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尚贤”,就是要能向善,便“吉无不利”了。所以要想得到上天的帮助,必须要从自己先把人做好。“履”,古人就是走路,本来是指鞋子,后来引伸为走路。“履信”,自己做人要自信信人,要自强自立,自己为善。“思乎顺”,思乎上天之意,上天有好生之德,是至善的。这是天意,天意是止于至善的。所以我们中国古人讲“天心至仁”,天心是仁爱的。

“又以尚贤也”,这是注重贤德的`行为,自己能够尚贤有善行,才可以得到天的帮助和保佑。现在一般性宗教,大家都是在向神明贿赂,好像菩萨上帝也都在贪腐一样,而且善男信女们贿赂还不花本钱,只要跪到那里磕两个头,散会了哭一场,上帝就会保佑你。这个主意完全错了!一定先要懂得自助天助的道理,自助人助,这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

所以人能够自己尚贤,才可以得到上天的保佑,这样才是大吉大利,无所不利。这是孔子解释大有卦上九爻爻辞,而对《系辞》上传所下的结论,也是孔子《易经》宗教的教义,是永远不偏向于迷信的教义。

篇2:易经讲解:孔子的宗教哲学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孔子说“天数五,地数五”,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数也是五;乃至佛学所讲的五大“地、水、火、风、空”,及五蕴“色、受、想、行、识”等等都是五,是同一个数理哲学来的。天数五位,地数五位,各位相加减后就又不同了。“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单数归到单数里边,双数归到双数里边,另外又是一个结论。总和的数字不同,天数是二十五,“一、三、五、七、九”相加为二十五。所以孔子说,天数二十有五,构成了我们农业社会二十四个节气。譬如今天是陰历三月二十七,再过几天就是清明。但是台湾的清明不作数,既不清也不明,这是闲话。

“二、四、六、八、十”相加为三十,这就是“地数三十”,讲地球与月亮的关系。古人为什么三十天叫一个月,就是这个道理。五天叫一候,三候就是一气,两气就是一节。

一年有七十二个侯,叫气候;二十四个节气:清明呀、小满呀、白露呀、冬至呀……这二十四个节气在我们农村很有用处。每一个节气,各地区都有一些歌决,很准的!我很想把它收集起来。

譬如“惊蛰闻雷米如泥”,这是北方的话。就是在惊蛰这天打雷的话,一定丰收,米像泥巴那么贱。“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有雨,便少疾病。但是各地不同。哪个时候涨潮,哪个时候退潮,都准得很。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祖宗们一个一个留下来的经验。台湾也有台湾的说法。大家如果能够把它收集起来很有用处,不要等到老年人死光了,以后便没有人知道了。

古人留下来的经验,甚至比气象台还要准确。《易经》几千年前便说出这些数字,天地之数相加五十有五,这个五十有五很严重,“此所以成鬼神而行变化也”,连鬼神都逃不出这五十五个数的范围。所以真能够懂了数理哲学,鬼神都逃不出你的手了。“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真正厉害的数字是五,这是讲数理的基础。

中国过去卜卦不是迷信,是依据数理哲学来的。古代用蓍草来卜卦。“天地之数五十有五”,真正用的是五十根。为什么只用五下根来卜呢?因为那五根基本数是不能动的。等于天体上的太陽、月亮,这五星是不须动的。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而后卦。”

“大衍之数五十”。衍就是衍绎。所以卜卦用五十根蓍草。当你拿五十根蓍草一摇,默祷完了,便从五十根中抽出来一根放在一边不用。所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不用五十)。如果我们懂得这个哲学的道理,不管你打仗、做生意,便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为什么只用四十九而不用五十呢?就是基本数不动,摆在那里不用。

严格地说,真正要做生意,你要有三倍的`本钱,如果开一个工厂要一千万的话,你便要准备三千万才能开工厂。为什么?因为你必须要有安全储备的原料、资金回收周转的时间,还要有意外风险的准备金等等,所以一千万的生意,便得要有三千万的本钱,甚至四千万;另外一千万备而不用,应付意外情况。

篇3:易经讲解:孔子的宗教哲学

孔子对天显然是很重视的, 只不过他把对天的重视和崇拜与人的现实生活和命运结合在了一起。也就是说孔子看重的不是“天道”这种纯粹的哲学命题, 而是“天命”这种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孔子在人生中面临无能为力的结果或需要藉以自我鼓励与安慰时, 都会求助于天命。如《雍也》篇中载:“伯牛有疾, 子问之, 自牗执其手, 曰:“亡之,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子也有一般人的感情, 情绪激动起来, 也常常把不幸的结果归结于天命而平息心中的不平与悲伤。这种思想, 当今的现实社会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 无论说话者知识水平有多高或者他是一个完全的无神论者, 在面临人生的不幸际遇或命运而无能为力时, 往往都会无可奈何地感叹到:“这都是命啊!”可见孔子的思想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是多么深刻与长远。古人讲天命, 是上天给予的命运, 对孔子来说, 这不意味着就要安于天命而无所作为, 天命只是意味着开端或者结局的原因, 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生的过程还要靠自己去奋斗, 去努力。俗话说“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孔子周游列国时, 在卫, 围于匡、蒲;过宋, 遇司马桓伐木;适楚, 厄于陈、蔡, 三次蒙难, 三次脱险, 在他看来, 都是靠老天保佑。这说明, “天”的思想对孔子来说是很重要的, 并不被轻视。

天固然被重视, 但与人相比, 孔子的言论中更加重人, 这是他的特点, 也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宗教思想和观念。他关心的不是天本身, 而是天降祸福, 对人有什么影响。也就是说, 孔子所建立的关于超脱于现实的“神”的概念和观点都是为现实中的人的生活和社会服务的。他对天的态度很简单, 充满敬畏。鬼神, 他也敬畏, 但是敬而远之。敬是敬, 但有距离感, 不是毫无杂念、纯真地信仰, 这与西方的宗教观念有着巨大的差异。《雍也》中“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在他看来, 敬鬼神而远之, 是一种比较合适理智的态度, 不应沉迷于其中, 人事才是最重要的。同样的观点还显现在《先进》篇季路与孔子的话中“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 焉知死?”

孔子的这种对鬼神敬而远之, 重人事而非鬼神的态度对我国宗教思想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孔子思想的开创及其发展宣告了中国自古以来宗教思想的终结。现在的中华民族中除了部分少数民族有宗教信仰外, 汉族的大部分是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 这与儒家思想的熏陶不无关系, 这也成为有些人说“中国无宗教”的理由。其实在古代, 我国与其他文明一样也有自己的宗教思想和信仰的。宗教最初萌动于原始人的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曲折反应, 并与人们的终极关怀密切相连。与世界其他文化一样, 我国的原始宗教也有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几类, 并开始由低级至高级、由自然神到人格神转化。这就是我国宗教思想的源流。但与其他文化不同的是, 祖先崇拜的长期延伸, 构成了中国人传统观念的重要部分, 其远祖崇拜是后世圣贤崇拜的源头;近祖崇拜则是后世宗法文化的先导。进入早期古典文明时期后, 殷商时期信仰的神有三类———上帝神、祖先神和自然神,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明史上鬼神观念最为盛行的神权时代。所谓的“殷人尚鬼”大概就源于此吧。随后的周代虽然继承了殷商的鬼神观念, 但是他们也把神与王权结合起来, 认为王权为天所授, 又为王祖所遗, 形成了敬天法祖的传统。于是, 宗教与政权、族权三位一体, 水乳交融, 形成以天帝为皈依, 以宗法家族为基础, 以君权为核心的国家民族宗教。“敬天法祖”自此成为中国人的基本信仰, 延绵三千年而不衰。那么和世界其他古典文化不同, 绝对的天神崇拜宗教在我国始终没有占据统治地位, 而敬天法祖的宗法宗教构成中国宗教的主体, 这与周文化造成的人文—理性趋势不无关系。我国文化中的人文传统具有早熟的特点。这也成为孔子“天命”观念的基础与源流。

如果说夏商周的鬼神观念还保留有宗教信仰的特色, 那么孔子的出现则阻断了宗教信仰的正常发展, 孔子以其创立的儒家思想取代了宗教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民族精神。儒家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史上统治地位的确立, 开始于汉武帝遵循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 尽管在六朝时期儒学衰落, 受到玄学和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的高潮下经历空前之厄, 儒家文化还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 它的核心思想仍构成国人价值观、人生观的支柱, 它的影响深入骨髓, 必将流于万世。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 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 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 (传统文化) 的代名词。所以儒家文化代替了原始宗教成为汉民族的信仰, 宗教信仰一词自此与汉民族无关了。所以有儒教之说, 尽管笔者认为儒教并不是宗教。

中国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也出现过几次恢复宗教信仰的机会, 但最终还是被儒家思想所抵制或扼杀。

道教就是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它产生于东汉, 是一个有教义、教主、经典、组织的人为宗教。它把神仙方术与老庄思想相结合, 形成了一种旨在达到人道合一, 长生久视、全性葆真的基本信仰。道教的基本目的在于“得道成仙”, 但不放弃人生的享乐。道教首先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当时儒家式微, 士人们不在关心政治社会, 返身求于己, 修身养性, 寻求自身的享乐。这与道教的宗旨恰好相符合, 于是道教一时兴盛。但从长远来看, 道家的出世思想与传统中国文人积极的入世思想是相悖的, 只有当文人们在政治道路上灰心丧气、报国无门时才会很不情愿地到道家思想中转移自己的视线, 寻找心灵上的避世所。所以道教是不可能成为我们的宗教信仰, 直至现在, 一般的新一代民众已经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了。

与道教产生大体相同时, 佛教从印度传入了中国。作为一种外来宗教, 佛教在几百年的本土化融合中, 产生了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宗派, 如密宗、禅宗、天台宗等。从引进到现在佛教一直在中国的文化、政治、宗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魏晋隋唐时期, 佛教风靡一时, 万民崇拜, 但它始终未能达到如西方文化那样全民迷狂的“国教”程度。这主要是由于“敬天法祖”的思想仍占据着主导地位, 儒家积极入世, 昂扬向上的思想已经成为文人学士们的人生观基础, 加之自秦汉以来文化专制的加强, 人们思想僵硬、缺乏活力与创造力。儒家的势力在经历了短暂的衰弱后从新压倒了佛道两教, 占据了思想的统治地位。

至南宋时, 儒、道、佛进入了一个融合、吸收的高潮。朱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以儒家文化为主体, 吸收道教和佛教的思想精华, 使三教融合, 互为补充, 创造了一个新儒学———理学。这时的儒学与先秦儒学已经大不一样, 但更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要, 成为以后世人信仰的新对象。新儒教的产生一直延续到清末, 其影响至今还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篇4:中国哲学的起点—《易经》

《易经》产生的传说

民间流传一个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歇后语是大家都熟悉的。这里有一个离奇的传说。姜太公姓吕,名望,字子牙,山东姜国人。他练就了一身的文韬武略,但还是被商纣王打败了,逃到了陕西,在那里的渭水河边打渔为生。年过70的姜太公不甘心国破家亡,自己的一身本事无处施展,很是郁闷,于是常常到渭水河边钓鱼。他直钩垂钓,离水三尺,一边钓鱼,一边喊:“愿者上钩。”所以就流传下来这句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有没有愿上钩的呢?有一天,一群人马朝着他走来,领头的人一看见这个白发长髯的老者,立刻跳下马来,倒头便拜。来的是什么人呢?正是当时西歧周族的首领姬昌。他因为反对商纣王也曾被抓起来,囚禁在一个叫羑(音:yǒu)里的地方,大概在今天的河南汤阴一带。他在被拘期间,把伏羲创制的八卦(先天八卦),按六十四卦重新演绎了一遍,又把六十四卦的卦象全部记录下来,写出了卦辞。这就是我们今天看见的《周易》。周族部落为救出自己的首领,给商纣王送了大量的财宝、美女。后来姬昌被释放了。姬昌为报国恨家仇,招募天下群贤。他根据自己推算的八卦,算出有一个人在渭水边等他,能辅佐他得到天下。于是他就直奔渭水而来,见到姜太公倒头就拜。

姜太公听完来意,说:“我已经在这里钓了九九八十一天鱼,很累了,你要背着我走九九八十一步,否则我不会跟你去。”姬昌年纪也不小了,但他求贤若渴,背起姜太公一口气跑了八百步才歇脚。姜太公被姬昌求贤若渴的精神打动,说:“你背了我八百步,我要保你八百年天下。”

后来姜太公就帮着姬昌招兵买马,准备讨伐商纣王。姬昌就是历史上的周文王。文王死后,姜太公又帮着文王的儿子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征服了天下,建立了周朝。历史学家按照周朝国都的位置分为西周、东周。西周三百年,东周五百年,果然是八百年天下。

这当然是传说,有着很神秘的色彩。这也正是《易经》吸引历朝历代学者、文人不断探求研究的原因之一。

《易经》是本什么性质的书

历代学者都认为《易经》是一本具有巫术性质的占筮之书,是集古人占卜之大成的精华汇粹。也有学者认为《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哲学专著。我认为《易经》是中国祖先最早的一部以占筮为基本形式,又深刻蕴含着包括中国先民思维方式在内的百科全书。

为什么叫《易经》呢?要从“易”这个字说起。“易”是蜥蜴的象形文字。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样说:“易,蜥蜴,蜒蜒守宫也,象形。”上面的“日”字是蜥蜴的头,下面的“勿”字是蜥蜴的脚和尾。古人称蜥蜴为“十二时虫”。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蜥蜴的体色一个时辰一变,一日十二变,所以叫“十二时虫”。外国人称蜥蜴叫“变色龙”,也注意到它体色的变化。所以,“易”是变化的意思,《易经》是一部研究万物变化的经典。

《易经》一书中包括卦、爻(音:yáo)、卦辞、爻辞、十翼。这些内容合在一起,就是《易经》全部内容。

《易经》这部书中除了有一套以文字这种符号作为基本内容的载体之外,还有另外一套与文字符号密切相关的更为根本的符号系统,即由阳爻与阴爻的不同排序为一组(六爻为一组)而组成的六十四个卦画符号系统。这在中国和世界的各种典籍中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数千年来,人们都把《易经》称之为奇书。

《易经》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始终是诸子百家的根。儒家、道家、佛家都将《易经》奉为经典,这在中国古籍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因此,《易经》被列为六经之首,也是当之无愧的。治国的人在《易经》中看到安邦之策;打仗的人把《易经》看做兵书;行医治病的人视《易经》为医书;修行者眼中的《易经》是仙书;办学校的人把《易经》当作教育学。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就是取自《易经》的《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决不是简单的封建迷信。但《易经》里确有消极的东西。而且这些消极的东西在今天的社会里还大量存在。比如:占卜、算卦盛行就是一例。更可笑的是有些贪官贪污受贿了,以为靠占卜算卦就能逃过法网了。

蕴藏在《易经》里的中国人思维特征

许多有见地的学者认为,《易经》中蕴含了哲学、社会学乃至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内容。但我更愿意从《易经》中体现出的中国先民的思维特征做一个简单的描述。就像一个人童年时代有价值的思想和品格不会在长大成人后消失一样,人类幼时有价值的思想,也不会在今天消亡。《易经》正是这样一部有价值的经典。

《易经》蕴藏的思维特征之一—变化性思维。

我们已经知道,《易经》就是一部研究万物变化的经典,全书必然会充满着变化性思维。所谓变化性思维就不是用静止的,不是用僵化的,不是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判断问题;而是用运动的、灵活的、相互转化的和与时俱进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判断问题。

《易经》的文字中,讲“变”、讲“化”、讲“动”、讲“通”的词句比比皆是。比如“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比如“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比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经》中蕴藏的思维特征之二—整体性思维。

所谓整体性思维,对于人类早期思维而言,一般是指一种直观的、模糊的整体性思维。这种思维一方面是有对整体的认识、思索与把握,但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从整体出发去认识、思索与把握局部事物的思维方式。这很像我们今天常说的要有“整体意识”、“全局意识”。比如古老的“天人合一说”,就是把天做为大宇宙,把人做为小宇宙,要求二者和谐共存的一种理论。

《易经》中蕴藏的思维特征之三—联想性思维。

我特别赞成一位学者在解读《易经》时讲的一句话:“《易经》是教人脑瓜活分一些,而不要死板的最好教材。”其实,《易经》中蕴藏的联想性思维就可以让我们脑瓜活分起来。这种“活分”就是一种思维的创新性表现。

《易经》的基础结构是八卦,而每一卦都有许多的象征物或象征的状态,在不同的环境中就有不同的象征。这就使得我们在每一卦的分析中产生无限的联想。这种跳跃式的联想思维是不是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呢?

如果大家有兴趣钻研《易经》,你会发现《易经》中蕴藏的人类童年有价值的思维特征远不止于此。比如关注人性完善的内省性思维;比如强调动态平衡的平衡性思维;比如把握事物周而复始的循环性思维等等。

正是这些思维,造就、完善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正是这些思维特征,标示出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差异。这是中华民族思想史的源头,也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易经》影响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上一篇:要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下一篇:中学校运会闭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