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领导学电大

2024-04-21

行政领导学电大(精选6篇)

篇1:行政领导学电大

A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概括了九个有利于创新活动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他认为其中最根本的是(文化手段的便利)

A按决策目标的数量分类,决策可分为(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A按决策问题的出现概率分类,决策可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

A按决策主体的决策方式不同,决策可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A按照权力的控制程度来看,一切权力集中于领导集体或个体手中的是(集权式领导)

B(健壮的身体)不属于美国领导学大师华伦•本尼斯(Warren Bennis)的领导者素质的最基本结构之一

B被公认为“人力资本之父”的是(舒尔茨)

B不属于发挥专家的团体宏观智能结构效应的决策方法是(模拟决策法)

B不属于公共管理范畴的是(照章纳税)

B不属于渐进决策模型的特点有(最佳原则)

B不属于领导决策要素的是(决策前景)

C曹冲称象和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横向思维)

C冲突属于(高对抗性行为)

C从不同的学科分析,领导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政治的本质和领导的基本职能出发,领导者是(利益的分配者)

C从长远来看,在综合国力中起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是政治力和(领导力)

C促使领导从管理中分化,超越出来,并且具有独立意义的原因不包括(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

D(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是一种法理型的权力。

D道家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

D邓小平认为领导的本质是(领导就是服务)

D电子政务最重要的内涵及精髓是建构一个(虚拟政府)

D对领导者素质理论(又称特质理论)不正确的说法是(它是管理科学自19世纪产生以来始终研讨的问题)

D对于领导者来说,(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

F封建制领导效能理论注重对(领导者个人特质)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F风险决策法有(决策树法)

G各种演说都有一定的要求,其中(工作演说)要求观点鲜明或新颖,分析深入,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能够启迪人的智慧。

G根据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者人数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一长制与委员会制)G根据领导系统中各层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职责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集权制与分权制)

G根据上级领导机关对下级行政领导机关的指挥、控制方式与程度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完整制与分离制)

G根据组织系统内部各机构的职责权限的性质与范围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层级制与职能制)

G公共产品有两个显著特点,它们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G公共管理领域的危机主要是(信任危机)

G关于家长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在家内有时可以实行民主制作风)

G国内公共行政当前有两点最显著的变化,其中一个变化是(公共行政领域的扩大)

G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对62个国家进行的调查,(89%)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开展电子政务。

H华伦•本尼斯认为一个不败的领导人,必须依靠三条腿来支撑,这说明了领导素质具有(综合性)

J(领导效能)既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又是领导活动的归宿,是反映领导者能力和领导活动成效的综合性指标

J(沟通方式)即是对沟通通道(媒介)的选择

J激发思维创新的首要因素是(目标)

J坚持对领导效能的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地说要做到(分析时间因素)

J检测决策方案实施的情况与决策目标是否相一致的方法是(决策追踪)

J简单而低层的组织与重复性较高的简单工作宜采用(直线式)组织结构

J结构理论认为,领导效能取决于(组织特性)

J决定和体现着领导的本质的是(领导活动的社会属性)

K科学决策的第一步是(发现问题)

K孔子提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名言,体现了古代领导思想中的(人本思想)L理性决策模型的特点有(最佳原则)

L领导的缓冲器、替代品与放大器理论是由以史蒂文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的具有(权变理论色彩)的领导理论

L领导关系的两重属性中,(社会属性)占据主导地位

L领导环境发展的第一原则是(科学性原则)

L领导活动的归宿是(领导目标)

L领导具有双重属性,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社会属性)

L领导魅力的心理根源,在于(追随者对领导者的态度)

L领导魅力结构包括(魅力链与魅力面),这些都具有可观察性,因而也是实证的 L领导权力的发展变化是与(社会发展阶段)紧密相连的L领导权力的发展变化是与(阶级)紧密相连的L领导体制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L领导体制的核心是(各级各类领导机关职责与权限的划分)

L领导体制是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基础上逐步形成一系列原则的支配下,逐步建立起来的。这些原则不包括(运转协调的原则)

L领导效能测评与测评对象的关系,就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L领导行为模式的本质特征是(领导行为与目标联系的间接性)

L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又称为(俄亥俄模式)

L领导学的产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L领导艺术美的内核是(品德)

L领导艺术美的体现方式是(领导技巧)

L领导者把自己的意图按照可以理解的方式传递给收讯者是(领导沟通)

L领导者对可能影响组织和谐的各种矛盾、冲突进行调整、控制的行为属于(协调艺术)L领导者素质在内外环境与矛盾的共同作用下,会不断发生变化,主要走向(正负两种方向)L领导者在发展过程中采用许多方法,其中不包括(比较学习法)

L领导者在工作中的下列表现,恰当的是(既坚持原则又保持灵活性)

M美国权力主义政治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从心理动力方面将政治人物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实干家)不属于这个范畴

M美国学者库塞基和波斯纳的领导特质理论着重论述了排在前四位的特质,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诚实)

M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是首先提出“创新”概念的学者,他在《经济发展的理论》一书中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对“创新”进行了论述

P培养团队选手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不包括(辞退)

Q权变领导理论的研究重点在(领导者、被领导者的行为和领导环境的关系)

R人类的领导活动发端于(原始社会)

R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激励人的内在潜力)

R人力资源区别于物质资源的根本所在是由于它的(能动性)

R任务结构是指(任务的明确程度和对任务的负责程度)

S(权力)是领导关系存在的前提

S(横向沟通)是指同一层级的工作人员、工作群体及其领导者之间的沟通

S(守望环境)是指公共行政部门通过新闻媒体观察监测公共环境的变动,及时、灵敏地做出分析和判断

S(思维方法)是思维方式的核心内容和具体体现

S(领导目标)是取得领导效能的前提,是领导效能的中心线

S(权力)是领导关系存在的前提

S(马太效应)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罗伯特•默顿在1973年提出的一个概念 S(人)是领导关系中的核心

S(语言)是人际沟通的根本特点

S生动活泼的领导艺术形象,一般都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

S事物的实际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问题)

S首先提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分类的是(梅奥)

S受X理论影响而产生的是(重事式领导)

S思维创新的逻辑起点是(创新意识)

S思维的物质性根源于(思维器官的物质性)

S思维方法存在的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思维方式的相对稳定性)

S思维方式中最基本、最实质的部分是(思维方法)

T提出公平理论的是(亚当斯)

T提出期望理论的是(弗洛姆)

T通过指挥渠道来协调组织内部的关系属于(纵向协调)

W为决策中枢系统提供专门咨询服务的是(智囊系统)

W为缩小应有状态与实际状态之间的差距而制定的总体设想是(决策目标)

W文化本质上是(社会活动的产物)

W文化的(非自然的指向)主要用来说明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及其历史性成果。W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物质文化)

W我国领导体制最主要的弊端是(权利过分集中)

W我国领导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

X下列(处理问题能力)不属于美国学者罗伯特•卡茨的领导者必备技能之一

X下列(协议性)不属于公权力的特性

X下列(组织民主气氛不浓,领导专制倾向严重)不是实际工作中发生领导替代的三个主要条件之一

X下列对公权力的描述不当的是(权力相对集中,注重权力运行中的统一性和高效率 X下列关于权力起源的学说,除了(神权说)外,其他主张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 X下列因素不属于费德勒权变理论的是(下属成熟度)

X下列因素不属于早期特质理论中的个性特质的是(记忆力)

X下列属于沟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传递信息的一定手段)

X下列属于领导艺术的创造性的有(有效性)

X现代思维方法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是(高度辩证的系统思维方法)

X信息流动的途径是指(沟通网络)

X形成团队文化,需要(设立共同的目标)

Y要建设成功的团队首先要(了解团队的作用)

Y要建设一个成功的团队首先要(了解团体方面的理论)

Y要做到有自知之明和善于自处,应(乐于自省,解剖自己)

Y一般情况下,领导幅度应以(二八律)为宜

Y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人的(气质)

Y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指人的(性格)

Y以下属于领导艺术审美特征的是(适度性)

Y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的特点有(满意原则)

Y有效预防和避免危机事件发生的方法是(危机预警)

Y运用同态模型的原理进行决策的方法是(模拟决策法)

Z(矩阵式)组织结构有利于高效完成临时性的重大攻关任务

ZZ理论在领导方式上的表现是(人事并重式)

Z在(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与宗教权力或迷信权力等曾经相互结合Z在《新管理模式》一书中把领导方式归纳为四种基本模式的作者是(利克特)

Z在伯恩斯编制的测量超越型领导的问卷MLQ中,超越型领导包括三个子维度,分别是领导魅力、个性化关怀和(智能激发)

Z在领导生态系统中,领导者、被领导者与领导环境之间构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其中领导活动的基本关系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间的互动关系

Z在领导者影响力的构成中,占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自然性影响力)Z在团队建设中,让每个成员都能做到各尽其才的方法是(合理建构)

Z在我国,按照国家公务员的领导职务序列,公共行政领导者可分为(10个)职务等次。Z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大约有(90%)的知识是在工作实践和职业学习中获得的Z在现代社会中,组织成功的概率与组织和环境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呈正相关关系)Z在协调工作中,必须协调的对象有(协调群体中的个人)

Z在专家式领导中,“软专家”是指(擅长领导与管理的专家)

Z在组织文化中,最基本、最具有持久性因素是(核心价值)

Z造成传送障碍的原因是(非语言障碍)

Z战略环境分析有(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

Z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管理学)

Z战略研究的主要方法有(预测)

Z战略制定的基本原则(长期效应原则)

Z真正意义上决策与执行的分工出现在19世纪,它首先发生在(经济领域)

Z中国古代领导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主要包括(爱民)

Z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创新)

Z追随者的对抗权主要来自(领导者必须依赖追随者)

Z纵向联想是联想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决定纵向联想能力强弱的因素是(对偶然事件的敏感程度)

Z组织的公共沟通首先必须(分析相关利益者)

Z组织内部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生信息丢失的现象,属于(信道障碍)

Z作为领导者在工作中对下属可以(批评下属时,可以强调其工作的重要性)

篇2:行政领导学电大

领导者要组织好集体决策,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必须对影响集体决策质量的各种心理因素保持清醒头脑,并且明确自己的领导责任。

影响集体决策质量的心理因素

1.从众心理

在集体决策中普遍存在着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参与者不愿意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以免感到孤立,而当参与者的态度和见解与其他成员一致时,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或者是参与者对讨论的问题不了解,吃不准,心中无数,缺乏主见,因而在有人发言之后,不认真考虑也跟着附和;或者是参与者看见大多数人的意见都差不多,尽管自己有不同看法,可是担心讲出来不为大家接受,不能改变任何事情,干脆随大流,人云亦云。从众心理的负效应在于:一方面,当多数人的不正确认识误导集体决策时,没有人敢于站出来坚持真理;另一方面,如果有预谋的少数人抢先发言或拿出方案,会使不明真相的大多数人轻易赞同,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集体决策

2.群体压力

从众心理一般起源于群体压力。群体压力是指已经形成的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的行为具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得每个群体成员不得不顺从群体的行为。集体决策的顺利进行需要正式的群体规范如议事规则等约束参与者的言行,而由习惯、先例等构成的非正式群体规范也要影响参与者的行为反应。并且,非正式群体规范产生的群体压力常常更大。例如,一些集体讨论的发言顺序总是会按照职务等级要么自高而低,要么由下而上,这不是明文规定的要求,而是习惯造成的结果,谁不按惯例打乱顺序发言,马上就会感到群体压力迫使其回归原位。虽然群体压力没有强制执行的性质,但个体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难以违抗。这就使集体决策的参与者在与多数人发生意见分歧时,迫于强大的群体压力,容易选择沉默不语或放弃己见。在一边倒的情况下做出的集体决策,其正确性和可行性都将大打折扣。

3.个人控制

如果决策集体被一个有才干的人所掌握,他可能是主要领导者,德高望重,可能是个性坚强者,很有个人魅力,可能是敢于说话者,能言善辩,总之,他可以左右整个决策集体,对其他人产生个人控制。这样一来,集体决策就会出现如下现象:谁职务高谁说了算,谁资格老谁说了算,谁敢抢先说谁说了算,谁霸道谁说了算。虽然个人控制者的特征没有一个是作出集体决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那些外在因素与集体决策质量本身没有必然联系,但却容易制人。而且,个人控制在集体决策中的负效应非常突出,会起到抑制集体讨论、降低其他成员的创造力和妨碍其他成员作出贡献的消极作用。

4.小团体意识

小团体意识是指在集体决策过程中形成的不合理地、过分地追求一致的现象和倾向。一旦集体决策被小团体意识所支配,集体决策参与者们就会片面地不遗余力地追求一致而忽视集体决策的质量。他们为了保持一团和气,为了达成形式上的团结统一,有不同意见不愿说,怕伤害彼此和气,有问题不愿争论,怕影响彼此感情,强调大家抱团,什么都要一致,甚至在表面一致赞同的假象下强行通过不正确的集体决策方案。小团体意识最大的弊端是排斥不利于自己意见的信息,按照固定模式评价和选择决策方案,听不进群众和智囊团的不同意见,因而导致阻断决策信息、压抑创造精神和破坏集体决策功能的后果。

提高集体决策质量对领导者的要求

1.创造宽松心理气氛

集体决策的优势之一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取各种知识和信息,在尽可能全面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的决策。然而,要使集体决策的这个优势充分发挥,领导者必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让集体决策的参与者们觉得不怕讲话,因而敢说真话,敢讲心里话,敢于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只有当参与者们能够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不同意见,集体决策才能汇聚最新知识、获取准确信息和掌握真实情况。创造宽松心理气氛不仅需要领导者经常公开号召大家打消顾虑、有啥说啥,也要求领导者通过改进信息联系方式、改善讨论会场布置等举措展示虚心听取意见的诚意,从而解除集体决策参与者们的心理障

碍,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决策讨论,大胆直抒己见

2.有效控制决策过程

耗时多是集体决策的一个弱点,而一些心理因素的干扰造成议而不决更会拖长集体决策的时间。例如,有的人在讨论问题时,持有不同见解,可是担心直截了当说出来会得罪人,于是就绕着圈子发表意见,说了半天可能还没有触及实质问题,时间却已经流逝。尤其是当研究重大问题时,许多人害怕说错话被人视为愚蠢或被人笑话,就保持沉默,不表态,不置可否,但当涉及到那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时,他们自信胸有成竹,发言热烈,海阔天空,可遗憾的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没有答案。为了提高集体决策的效率,领导者应当有效控制决策过程,这不是要控制参与者的思想,而是要在决策过程中保证集体成员的注意力集中在重大问题上,始终紧扣和抓住核心问题讨论研究,高效率高质量地做出决定。

3.灵敏捕捉闪光思想

真理有时候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这就要求领导者组织集体决策必须尊重少数人的意见,更不能借多数人的意见压制少数人的意见。应当看到,好的决策方案总是由个别人先提出来。虽然个别人声音微弱,但有价值的思想是很有生命力的。任何高质量的集体决策都会充满每一个参与者的闪光思想,都要充分吸纳每一个参与者有价值的见解。因此,领导者能不能敏锐地意识到、捕捉住集体决策参与者们的闪光的思想火花,并将其融入最终的决策方案,对提高集体决策质量至关重要。这也就要求领导者时刻注意接受好思想,一发现某人有好的想法,就应让他详细陈述意见,然后再交大家讨论,集中讨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吸收、扩展、完善好的思想的过程

4.开发利用不同观点

集体决策过程中出现不同观点交锋是正常现象,是优势所在,是大好事情。如果没有任何不同意见就作出的重大决策不一定是好决策,过早一致达成的决策常常隐藏着重大灾难。高质量的集体决策离不开反向思维,欢迎不同意见的争论。为什么我国“一五计划”期间许多重点项目决策的正确性经受住了历史考验?因为每个项目都是反复讨论的结果,要是没有不同意见,领导者要自己站在反面提意见讨论,要是提不出意见,先放一下,让大家再考虑,看能不能提出不同意见,经过反复考虑才最终拍板。《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这就是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组织对重大问题的集体决策时,必须高度重视不同意见,要积极开发利用不同观点,不能把不同观点视为麻烦,而是应该看成财富,要鼓励、启发人们提出更多的不同观点,以利于打开决策思路,扩展决策视野,防止决策疏漏,提高决策质量。

5.善于提炼归纳总结

提高集体决策质量要求领导者必须善于提炼、归纳、总结。如果有十个决策方案提交领导者选择,高明的领导者往往不会选定其中之一,而是提炼十个方案的精华,将每个方案的独到之处归纳起来,加以整合,再造一个高于原有十个方案的更为理想的决策方案。这样做既能够吸纳所有的好思想、好观点,使选定的决策方案真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又能够避免制订方案者因为落选而产生失败感、挫折感,让他们看到最后方案有自己的贡献而感到自己也是赢家。当然,这有利于集体决策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有利于集体决策更好地贯彻落实。

当今,我们正处于知识产生效益、成就未来、决定命运的时代,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因此什么是学习,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就成了每一位学习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让我们对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学习的本质有一个重新的解读,以推动教学和学习的高效能。

一、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对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全面地理解。

第一,学习是人和动物都会发生的活动。广义的学习不仅有人类的学习,而且还包括动物的学习,狭义的学习则专指人类的学习。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的学习是人积极主动地进行的活动,而动物的学习仅仅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只是为了适应环境。

第二,学习是一种凭借经验而进行的活动。也就是说,学习一定要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经过反复的练习后发生的行为变化,个体的成熟乃至衰老使其行为发生变化的改变不能称之为学习。第三,学习所引发的变化既包括行为的变化,又包括行为潜能的变化。也就是说学习所引发的结果不仅有外显的行为变化,而且还有内隐的变化。所谓内隐的变化,指的是那些不一定在人们当前行为中立即表现出来,但却影响着人们未来的变化。

二、新课程新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提出要培养“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教育不但关注人的文化素养,而且关注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考虑到了人的各方面的需要,培养完整的人格。由此反映出新课程背后的教育理念是把教育定位在人的发展上,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发扬人性,完善人。

2.课程内容重视学生经验。新课程要形成新的课程内容,即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纳入到学生的课程体系中,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人的知识,不再将科学世界作为学生课程内容的唯一来源,而要将生活经验也作为学生课程内容的重要背景和来源,充分体现学生课程内容与经验相联系的要求。

3.发展性教育评价的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可以看出,新课改的教育评价不仅要发挥其选拔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体现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重视学生的发展,而最终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选拔适应教育的儿童,而是为了创造适应儿童的教育。

不难看出,新课程改革中的这些理念与我们所理解的学习的实质是相符的,可见,我们所说的重新解读,不是要改变学习的本质,而是对学习本质的一个回归。如何在实践中真正地让学习的实质得以回归,最重要的还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三、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1.注重人性化教育。既然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不同,新课程又提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那反映在教学中就是教师要注重人性化教育,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要促进学生发展,并非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和矛盾,以及学生主体性不强和教学质量低下应该说与一刀切、统一要求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加大重视差异性教育,从而扭转这种教育方向上的不平衡状态。

(2)师生关系应由不民主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和任教师灌输,师生关系也被比喻成是警察与小偷的关系,猫和老鼠的关系,充分说明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和不和谐。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如果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进而达到师生情感共鸣,知情和谐,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注重生活化教育。在传统的教学观下,课程就是教科书,我们是重知识教学,轻实践教学。新课程观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科书”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观、课程观,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相联系。

(1)改变课程内容。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和实际来看,教材内容学术性、工具性强,生活性、现实性差,科学性强、人文性差,造成内容偏深偏难,脱离师生现实生活和社会现实实际,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生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主动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遵循任何课程内容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社会,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原则,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进入课堂。

(2)优化课堂设计。新课程观要求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实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最后达到学生带着知识走向教师、家长、社会,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还学生学习的主人地位。为了实现这一转化,教师就应该优化课堂设计,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发展性教育。发展性教育的要义在于其“发展的观点”,发展性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来的人具有良好的品德,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不仅会学习,会生活,而且会创造,会做人,体现了高度的主体性和发展性。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发展性教育的理念呢?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类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主要是精加工、深加工和再加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价值,这就需要以科学技术为生产力的增长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知识以“爆炸”的速度增长,知识与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类时代更换的速度,人们已经无法用“多学”、“快学”取得发展上的优势,人们必须用“创新”求得发展。

篇3:行政领导学电大

21世纪最稀缺的资源是人才。而在诸多类型的人才资源中, 领导型人才又是最高端、最难培养和获得的一种资源。“为了不被21世纪淘汰, 我们就需要新一代的领导者, 而不是管理者。”[1]事实上, 国际各著名大学也深谙上述道理, 早已将培养领导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宗旨, 并且贯彻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去。因此, 各主要著名大学都在培养体系中着重了对学生的领导者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公共行政学》课更应当更好地回应当今世界对于领导型人才的诉求。基于此, 目前国际上《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已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主要体现为:第一, 课程定位为培养能驾驭未来变革浪潮的领导人才;第二, 课程设计以形成领导者各层次的能力为导向;第三, 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 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 从而产生最具含金量的公共管理领域的知识与洞察力。在这种新的教学趋势下, 有必要对我国现在《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反思,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国际趋势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作出必要的再设计 (redesign) 。

二、我国传统《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的弊端

现代的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科,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传入我国。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我国重新复办。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 《公共行政学》课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实践模式。随着时代的变化, 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概括而言,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从学科性质来说, 公共行政学应该是一门实践导向的学科。但是, 目前《公共行政学》课程所讲授的公共管理理论, 却离公共管理实践有着相当的距离。这样一来, 导致所讲授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 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实践脱节严重。

2. 课堂内容与学生收获相脱节。

在课程的设计方面, 传统《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更多地强调教师传授既定的教科书理论, 而很少考虑到如何针对学生需要设计课程。如此一来, 学生的需求被忽视, 学习积极性被抑制, 从课程中得到的收获也就少得可怜了。

3. 知识讲授与能力培养相脱节。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更严重的一点, 在于没有在课程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构建起良好的机制。由于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条件所限, 《公共行政学》的讲授常常只限于传播知识, 使课程教学活动的进行缺乏落脚点, 课程体系的设计缺少灵魂。这样的教学现状, 显然不利于《公共行政学》的发展, 也不利于本专业学生的个人发展。长此以往, 《公共行政学》课程的地位堪忧。因此, 有必要通过多维度、多层面的教学改革, 转变《公共行政学》的教学范式, 提升课程的整体价值。

三、RTP型领导人才培养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针对前述传统《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的弊端, 结合当今各著名大学《公共行政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本文提出应当构建一种聚焦于RTP型领导人才培养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 重塑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在此, 本文就这一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作一简单的介绍。

1. RTP型领导人才教学培养模式的理念。

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公共行政学》的教学目的就是把公共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传授给学生。我们认为, 本科生层次的领导能力主要集中表现为三种能力, 即:专业研究能力 (Capability of Researching) 、口头表达能力 (Capability of Talking) 、管理实践能力 (Capability of Practicing) , 也就是RTP型的能力结构。其中, 专业研究能力并不是局限于科学研究, 而是一种普适性的、一般性的研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则是指学生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才能;管理实践能力则是指学生在面对具体的管理情景时, 可以较快地形成管理方案实现管理目标的能力。上述三种能力是最基本的领导能力构成, 是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组合。

2. 具体的教学活动构成。

在上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 围绕RTP型领导人才的培养, 新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可以开发多种新颖的教学活动, 来实现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已有的课堂实践效果来看, 可以开展论文写作、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策划大赛五种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 论文写作主要训练学生选择问题、查找资料、思考问题、形成思路、运用材料, 并最后形成书面表达成果的能力;课堂讨论主要训练学生根据既定题目, 组合搭配成员, 分工协作, 当众表达自己思想和理念的能力;角色扮演主要训练学生在模拟的公共管理环境下, 针对既定的公共管理问题全面展示个人的思维、决策和表达、辩论的能力;案例分析则主要训练学生对具体的公共管理案例, 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分析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策划大赛则主要落脚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创新能力, 无预设题目与条件, 完全由学生设想全新的公共管理或公共服务项目, 并各自组成团队进行策划, 最后在全体同学前展示。这五种教学活动, 全方位地有针对性地提升了学生的基本领导能力。

3. 价值与意义。

(1) 有助于探索领导型人才的培养之道。为社会培养领导型人才是世界各著名大学的共同定位与主要职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许多国内大学也已将培养“领导型人才”作为自己服务社会的重要目标。但是, 究竟应该怎样将培养领导型人才的办学思路融入微观的课程教学中, 则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本文的研究对开发领导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 有利于优化《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 国内《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一直面临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公共管理实践相结合, 如何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如何将构建知识体系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相结合的三大难题。本文的研究探索了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现上述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以便从整体上优化《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3) 有助于本科生形成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结构。新的时代, 高校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科研项目方面, 还体现在作为高校“产品”的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评价上。本文对于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 有助于他们形成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结构。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发达、竞争激烈, 但同时又因为现代性所内蕴的风险性而存在极大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的社会。“在风险社会中, 不明的和无法预料的后果成为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2]在这种情况下, 各行各业都需要有领导型人才真正担负起领导者的角色。而对于行使公共权力, 对全社会进行治理的公共组织而言, 培养和拥有领导型人才则更是十分关键。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公共行政学》的教学应该及时准确地反映这种需求和发展趋势。为此, 本文针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弊端, 将课程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提出了富有特色的RTP型领导人才教学培养模式, 构建了相应的理论和方法框架, 必将对今后该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有所助益。

摘要:未来社会的领导人才必须同时具备专业研究能力 (Capability of Researching) 、口头表达能力 (Capabilityof Talking) 和管理实践能力 (Capability of Practicing) , 即RTP型能力结构。国内以往的《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而较为忽视上述能力的培养, 以至于学生的能力提升不足, 难以成为未来的领导者。本文从反思传统《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的弊端出发, 以培养领导型人才为目标, 以构建学生的RTP能力结构为中心, 初步探索了新型《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领导人才,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美]沃伦·本尼斯.21世纪的领导[C]//[美]肯·谢尔顿.领导是什么——美国各界精英对21世纪领导的卓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4.

篇4:行政领导学电大

关键词:领导人才;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69-03

一、领导者时代的到来

21世纪最稀缺的资源是人才。而在诸多类型的人才资源中,领导型人才又是最高端、最难培养和获得的一种资源。“为了不被21世纪淘汰,我们就需要新一代的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1]事实上,国际各著名大学也深谙上述道理,早已将培养领导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宗旨,并且贯彻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去。因此,各主要著名大学都在培养体系中着重了对学生的领导者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公共行政学》课更应当更好地回应当今世界对于领导型人才的诉求。基于此,目前国际上《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已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主要体现为:第一,课程定位为培养能驾驭未来变革浪潮的领导人才;第二,课程设计以形成领导者各层次的能力为导向;第三,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从而产生最具含金量的公共管理领域的知识与洞察力。在这种新的教学趋势下,有必要对我国现在《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国际趋势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作出必要的再设计(redesign)。

二、我国传统《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的弊端

现代的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科,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传入我国。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我国重新复办。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公共行政学》课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实践模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从学科性质来说,公共行政学应该是一门实践导向的学科。但是,目前《公共行政学》课程所讲授的公共管理理论,却离公共管理实践有着相当的距离。这样一来,导致所讲授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实践脱节严重。

2.课堂内容与学生收获相脱节。在课程的设计方面,传统《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更多地强调教师传授既定的教科书理论,而很少考虑到如何针对学生需要设计课程。如此一来,学生的需求被忽视,学习积极性被抑制,从课程中得到的收获也就少得可怜了。

3.知识讲授与能力培养相脱节。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更严重的一点,在于没有在课程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构建起良好的机制。由于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条件所限,《公共行政学》的讲授常常只限于传播知识,使课程教学活动的进行缺乏落脚点,课程体系的设计缺少灵魂。这样的教学现状,显然不利于《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也不利于本专业学生的个人发展。长此以往,《公共行政学》课程的地位堪忧。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维度、多层面的教学改革,转变《公共行政学》的教学范式,提升课程的整体价值。

三、RTP型领导人才培养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针对前述传统《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的弊端,结合当今各著名大学《公共行政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本文提出应当构建一种聚焦于RTP型领导人才培养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重塑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在此,本文就這一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作一简单的介绍。

1.RTP型领导人才教学培养模式的理念。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公共行政学》的教学目的就是把公共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传授给学生。我们认为,本科生层次的领导能力主要集中表现为三种能力,即:专业研究能力(Capability of Researching)、口头表达能力(Capability of Talking)、管理实践能力(Capability of Practicing),也就是RTP型的能力结构。其中,专业研究能力并不是局限于科学研究,而是一种普适性的、一般性的研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则是指学生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才能;管理实践能力则是指学生在面对具体的管理情景时,可以较快地形成管理方案实现管理目标的能力。上述三种能力是最基本的领导能力构成,是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组合。

2.具体的教学活动构成。在上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围绕RTP型领导人才的培养,新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可以开发多种新颖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已有的课堂实践效果来看,可以开展论文写作、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策划大赛五种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论文写作主要训练学生选择问题、查找资料、思考问题、形成思路、运用材料,并最后形成书面表达成果的能力;课堂讨论主要训练学生根据既定题目,组合搭配成员,分工协作,当众表达自己思想和理念的能力;角色扮演主要训练学生在模拟的公共管理环境下,针对既定的公共管理问题全面展示个人的思维、决策和表达、辩论的能力;案例分析则主要训练学生对具体的公共管理案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分析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策划大赛则主要落脚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创新能力,无预设题目与条件,完全由学生设想全新的公共管理或公共服务项目,并各自组成团队进行策划,最后在全体同学前展示。这五种教学活动,全方位地有针对性地提升了学生的基本领导能力。

3.价值与意义。①有助于探索领导型人才的培养之道。为社会培养领导型人才是世界各著名大学的共同定位与主要职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许多国内大学也已将培养“领导型人才”作为自己服务社会的重要目标。但是,究竟应该怎样将培养领导型人才的办学思路融入微观的课程教学中,则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本文的研究对开发领导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参考意义。②有利于优化《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国内《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一直面临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公共管理实践相结合,如何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如何将构建知识体系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相结合的三大难题。本文的研究探索了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现上述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以便从整体上优化《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③有助于本科生形成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结构。新的时代,高校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科研项目方面,还体现在作为高校“产品”的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评价上。本文对于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有助于他们形成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结构。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发达、竞争激烈,但同时又因为现代性所内蕴的风险性而存在极大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的社会。“在风险社会中,不明的和无法预料的后果成为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2]在这种情况下,各行各业都需要有领导型人才真正担负起领导者的角色。而对于行使公共权力,对全社会进行治理的公共组织而言,培养和拥有领导型人才则更是十分关键。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公共行政学》的教学应该及时准确地反映这种需求和发展趋势。为此,本文针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弊端,将课程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提出了富有特色的RTP型领导人才教学培养模式,构建了相应的理论和方法框架,必将对今后该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美]沃伦·本尼斯.21世纪的领导[C]//[美]肯·谢尔顿.领导是什么——美国各界精英对21世纪领导的卓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

[2][德]乌尔里奇·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改项目《基于RTP型领导人才培养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篇5:行政领导学电大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柔性领导理论。柔性领导理论认为,领导活动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思想与动机上的互动的过程,组织和社会的发展是由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同推动的,而不是主要由领导者推动的。因此,现代领导者要善于通过沟通、协调、激励等方法,依靠其非权力影响力实现下属内心的服从和认同,实现平等、理解、尊重基础上的心灵感召和互动。

2、文化。是在人的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条件、方式、状态和结果的综合体。

3、不充分授权。也称为特定授权或刚性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对于下属的工作范围、内容、应达成的目标和完成工作的具体途径等都有详细规定,下级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在这种形式中,被授权者的职务、责任和权力等均有明确的规定。

4、矩阵式。矩阵式组织结构是一种在混合式领导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数学上的矩形方阵原理建立起来的领导体制,又称“规划—目标”结构形式。

二、判断题

1、在专家式领导中,“软专家”是指公共关系方面的专家。(×)

2、从长远来看,在综合国力中起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是政治力和军事力。(×)

3、对领导者的研究和对领导活动的研究是彼此独立,毫不相关的。(×)

4、在现代社会中,组织成功的概率与组织和环境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无关。(×)

5、领导环境发展的第一原则是超前性原则。(×)

6、领导环境是领导活动中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集合。(×)

7、领导权力的主要内容包括权力的主体、客体和目标。(×)

8、根据在授权时所凭借的媒介的不同,可以将领导授权分为正式授权和非正式授权。(×)

9、智能式组织结构有利于高效完成临时性的重大攻关任务。(×)

10、领导体制的特征包括适应性、系统性、稳定性和灵活性。(×)

三、简答题(含辨析题)

1、简述内部领导环境的内容。

答:内部领导环境的内容:(1)组织的性质与类型(2)职位权力(3)任务结构(4)领导者的特质(5)组织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6)领导关系。

2、简述领导权力的结构。

答:领导权力的结构是指领导权力的各种构成要素依附于一定的组织机构,并且进行有序性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的总称。

1、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它主要包括领导权力主体、领导权力客体和领导权力载体三种构成要素。

2、领导权力的动态结构:由领导权力作用的方向、方式、轨道、层次、时间和结果等要素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权力运行模式,这种运行模式赋予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以生动的实际内容。

四、论述题(含案例分析题)

1、你认为领导最核心的功能是哪些?请列举三项,并做简要分析。

答:[功能写全,选择其中三项分析则可](1)规划功能。领导从根本上规定了组织发展目标,规范了组织前进的方向;(2)组织功能。组织功能是指按照目标合理地设置结构、建立体制、分配权力、调配资源等;(3)指挥功能。指挥是领导的一项重要功能,是确保决策得以执行的重要条件;(4)控制功能。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决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只有授权而没有控制,是很难达成目标的。领导的控制功能是从外部对组织战略与规划的执行过程进行宏观把握,以保证组织相对的稳定和有序发展,防止组织的失控或瓦解。(5)协调功能。协调是为了实现领导战略目标而对领导活动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所做的调整过程。(6)激励功能。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过程。激励功能是领导的主要功能之一。(7)教育功能。教育成为获取、保持、发展组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必然要求,成为反映时代需求的一项重要领导功能。

2、试述新时期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原则与内容。答: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原则:(1)、环境适应原则;(2)、民主法治原则;(3)、公平正义原则;(4)、效能与效率原则;(5)、全责相应原则。

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内容:(1)、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提升民主参与的效能;(2)、加强权力制约机制的建设,是加强领导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3)、建立健全司法体制,持续维护公平正义;(4)、进一步深化行政领导体制改革,提高领导效能。

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道德素质。是指一定群体或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为心灵内容后形成的整个精神内涵,是充满价值内容和主观取向的领导精神素质。

2、领导形象。是指组织成员或社会公众对领导者的外在风度、气质,一级通过领导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品德、能力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价和形成的整体印象。

3、决策树法。“决策树”法是风险决策的一般性方法,即把决策过程用树状图来表示。树状图一般由决策点、方案枝、状态结点、概率枝、结果点几个关键部分组成。

4、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二、判断题

1、物质性是真正把人与人在内在条件上拉开档次的地方。(×)

2、领导素质与领导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领导素质不是一种重要的领导力。(×)

3、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可以消除领导班子的内耗。(√)

4、气质具有先天性、稳定性,同时也具有可变性。(√)

5、就控制意识而言,内控型的领导者比外控型的领导者更可能选择一个具有风险和创新性的组织。(√)

6、最佳原则是理性决策模型的特点。(√)

7、科学决策的第一步是确立目标。(×)

8、危机决策的过程有危机控制阶段、危机持平阶段、危机解决阶段、危机消除阶段。(×)

9、现代思维方法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是高度辩证的系统思维方法。(√)

10、纵向联想是联想思维的重要方式,决定纵向联想能力强弱的因素是对事件的敏感程度。(√)

三、简答题

1、简述领导群体的基本功能。

答:一个合理的领导群体应当具备如下这些基本功能:(1)群体感应功能(2)群体互补功能(3)群体功率放大功能(4)群体自调节与自组织功能。

2、如何认识领导决策的公正原则? 答:社会公共利益是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的问题。无论是营利性的还是非营利性的组织,在决策时都必须考虑社会公众的利益。比如,对于非营利性的政府组织来讲,就面临着对有限的公共资源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即“决策使谁受益”,涉及的是分配公平的问题;而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讲,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责任的问题,如保护环境、提供安全服务以及保障劳动安全等问题。社会公正问题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紧迫的实践问题。

四、论述题

1、试述领导魅力、领导形象以及领导绩效的关系。

答:领导魅力不仅涉及领导者自身的品质和修养,涉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也涉及整个公共部门的发展。(1)、破除领导魅力神话,培养领导的魅力;(2)、有助于领导者运用好权力,提高领导绩效;(3)、获得和培养魅力型领导,有助于组织的发展;(4)、发挥领导魅力的积极作用,遏制其消极作用。

2、结合具体的领导工作,讨论如何培养和开发领导思维创新。

答:

一、学习能力 获取、掌握知识、方法和经验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理解、表达、记忆、搜集资料、使用工具、对话和讨论等能力。学习能力还包括态度和习惯,比如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态度和信念。个人具有学习能力,组织也具有学习能力,人们把学习型组织理解为“通过大量的个人学习特别是团队学习。形成的一种能够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能够能动的作用于环境的有效组织。也可以说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在如今竞争的时代,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竞争力往往取决于个人或组织的学习能力,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组织而言,其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多更快。所以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真正持久的优势就是怎样去学习,就是怎样使得自己的企业能够学习得比对手更快。”

二、分析能力 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的技能和本领。事物是由不同要素、不同层次、不同规定性组成的统一整体。认识事物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把它的每个要素、层次、规定性在思维中暂时分割开来进行考察和研究,弄清楚每个局部的性质、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认识事物和问题。分析能力的高低强弱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个人的知识、经验和禀赋;二是分析工具和方法的水平;三是共同讨论与合作研究的品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和各种科学仪器以及新的分析方法的出现和应用,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分析能力。当然,分析能力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容易使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因此通常把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结合起来运用,将会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三、综合能力 强调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察和认识的技能和本领。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要素、层次和规定性用一定线索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本质关系和发展的规律。具体讲,综合能力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思维统摄与整合,就是把大量分散的概念、知识点以及观察和掌握的事实材料综合在一起,进行思考加工整理,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偶然到必然、由特殊到一般,对事物进行整体把握;二是积极吸收新知识,综合能力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都是必要的,特别是要学会跨学科交叉,把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同领域的研究经验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综合;三是与分析能力紧密配合,仅有综合能力,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即缺少深入的、细致的分析,细节决定成败,在认识事物时也是如此,只有与分析能力相互配合,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实现有价值的创新。

四、想像能力 以一定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直觉、形象思维或组合思维,不受已有结论、观点、框架和理论的限制,提出新设想、新创见的能力。想象力往往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突出队和急先锋的角色,缺乏想象力很难从事创新工作。

五、批判能力 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学习、吸收已有知识和经验时,批判能力保证人们不盲从,而是批判性地、选择性地吸收和接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研究和创新方面,则质疑和批判是创新的起点,没有质疑和批判就只能跟在权威和定论后面亦步亦趋,不可能作出突破性贡献。科学技术史表明,重大创新成果通常都是在对权威理论进行质疑和批判的前提下做出的。

六、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是指首次提出新的概念、方法、理论、工具、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等的能力,是创新人才的禀赋、知识、经验、动力和毅力的综合体现。

七、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提出问题和凝练问题,针对问题选择和调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方法,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难题,能够创造性地组合已有的方法乃至提出新方法来予以解决。解决问题分狭义和广义,狭义的解决问题就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如物理问题、数学问题、技术问题;广义的问题解决则包括各种思维活动,这种情况下,创新能力就等同于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实践能力 是特指社会实践能力。提出创造发明成果,只是创新活动的第一阶段,要使成果得到承认、传播、应用,实现其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要和社会打交道,实践能力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九、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的实质是通过合理调配系统内的各种要素,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实现目标。对于创新人才来说,要完成创新活动,就要协调各方,当拥有一定资源时,就可通过沟通、说服、资源分配和荣誉分配等手段来组织协调各方以最终实现创新目标。

十、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 创新人才的宝贵之处不仅在于拥有多种才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多种才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是能力增长和人格发展的结果,这需要通过学习、实践和人生历练。

作业3

一、名词解释

1、角色冲突。是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造成不合适宜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

2、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合理制订人力资源计划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手段和方法,实现组织岗位与员工的合理匹配,并通过一系列管理手段,提高员工的素质,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3、模拟测评法。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测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让被测评的领导者进入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要求他按照既定的条件进行模拟造作,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观察他的行为方式、心理素质、反应能力等,并根据这些观察的结果来评价他的领导效能。

4、网络时代。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的宽带、迅速、综合、广域性数字化电信网络的时代。

二、判断题

1、权力和命令是领导关系的实质。(×)

2、领导关系对领导活动的影响分为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两个方面。(√)

3、非正式组织不是因为完成组织任务而是自发产生的,所以领导者不应该承认非正式组织。(×)

4、对于一个社会系统来说,领导人才问题是决定其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5、考核人才是用人的前提和基础。(×)

6、领导效能是一个单一指标体系。(×)

7、领导效能分为正效能与负效能。(√)

8、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9、“一有突发事件发生老百姓就期待撤一个官员,不论这个事这个官员负有多少责任,他认为只要撤了官才能解气,才能解恨。”这是舆论传播中问责效应的表现。(√)

10、在当代社会,政府执行力下降使舆论引导变得异常困难。(×)

二、简答题

1、简述领导角色的主要特征。

答:(1)导向性(2)服务性(3)感染性(4)非我性(5)多重性。

2、简述网络舆情的生成基础。

答:网络舆情的生成是基于网络舆情的特点,其特点决定了舆情的产生、发展、走向等。(1)自由性;(2)交互性;(3)多元性;(4)偏差性;(5)突发性。

四、论述题

1、试论领导的用人原则。答:领导在用人的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主要有:(1)峰区年龄原则;(2)扬长避短原则;(3)量才任职,职能相称原则;(4)诚信不疑原则;(5)明责授权原则;(6)环境原则;(7)数量原则;(8)用养并重原则;(9)流动原则。

2、试论领导效能测评的意义。

答:对领导效能测评的意义有:(1)领导效能测评是一切领导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2)领导效能测评是衡量领导活动成败得失的标尺;(3)领导效能测评是改善领导者素质和提高领导水平的重要环节;(4)领导效能测评是正确使用与科学培训领导者的重要依据;(5)领导效能测评是对领导活动进行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

作业4

在你的工作或生活中,总要与各种各样的领导相处,你心目中最称职的领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你认为领导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在不同的领导班子搭建过程中,你认为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上述问题,你可以选取其中之一,结合实践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或者仅就某一点看法深入分析,形成一篇小论文,字数在1500字左右。

另外,你也可以用我们所学的理论和只是详细分析发生在你或你周围的某个有关领导学的典型案例,字数在1500字左右。

领导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一名出类拔萃的领导者,必须在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具备过硬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者必须成为所有员工的理想楷模。这不仅是指通常所理解的“德”,而且也是指同样重要的“智”。领导者的基本素质直接决定了员工的基本素质,正所谓:“愚”将手下无强兵,“智”将手下无弱兵。这个问题至关重要,但却常常被我们忽视。

一、只是的领导者

1、加强理论学习。作为领导者,只有理论上清醒、坚定,政治上才能清醒、坚定,从而保证自身领导力的正确导向。平时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努力掌握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用发展的马列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工作,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2、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根据工作的需要,广泛学习现代经济、管理、教育、科技、法律、邮政、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通过广泛的学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创新思维、增强科学决策和指导实践的能力。

3、注重学习领导艺术和现代管理理念。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努力加强工作的计划性,科学设定阶段目标,营造出开松、和谐、进取的团队氛围,合理配置人、财、物资源,使团队效能得到最佳释放。领导者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知识与能力,才能持续增强自身素质。而只有经常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领导力,才能更好地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促进组织事业的发展。

二、当“领头羊”的领导者

只有管理方式正确、工作氛围良好、员工就会全力以赴地工作。优秀的企业需要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管理者是成功企业发展的基础。选择什么样的人进入企业管理队伍,充分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特点。要在企业组织内部培养和灌输一种清晰的目标,创造一种激动人心的工作氛围。企业管理者必须与员工打成一片,决不能搞个人崇拜。这是因为,许多员工对企业组织内一手遮天的管理者非常反感。要让员工以自己的企业为荣,满腔热忱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并以自己的热情带动员工,引导他们各施其才。要善于引发内部竞争机制,激发员工的活力。一个热忱的人会很快乐地工作,他能辐射出一种健康的心态,散步到周围的人身上,使他们也变成更有效率的工作者。

三、塑造自身的品格魅力

泰国曼谷东方饭店曾先后四次被美国《国际投资者》杂志评为“世界最佳饭店”。饭店管理的巨大成功与总经理库特·瓦赫特法伊特尔是密不可分的。库特先生像管理一个大家庭那样来经营东方饭店,其管理饭店的秘诀就是“大家办饭店”。库特先生除了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之外,他的人格魅力也使他在管理这个世界著名饭店时得心应手。他虽然当了数十年的总经理,是主宰饭店一切的最高负责人,但却从不摆架子,对一般员工也是和蔼可亲。哪个员工有了困难或疑问,都可以直接找他面谈。他在泰国很有声望,曾被泰国秘书联合会数度评为“本年度最佳经理”。为了联络员工的感情,是大家为饭店效力,库特先生经常为员工及其家属举办各种活动,如生日舞会、运动会、佛教仪式等等。这些活动无形中缩小了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距离,对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融洽相互之间的关系、改进饭店的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东方饭店,从看门人到出纳员,全体员工都有一个办好饭店的荣誉感。员工们除了有较丰厚的工资外,还享有许多福利待遇,如免费就餐、年终“红包”、紧急贷款、医疗费用、年终休假、职业保险等。这些对于员工来说无疑是一种促使他们积极为饭店效力的及其重要的措施。榜样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从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什么是榜样激励的核心问题呢?就是企业的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事实证明,企业管理者的一举一动往往影响着员工的积极性,会给员工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不少企业里,都开展评先进、树典型活动,为员工树立了榜样,使企业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做遵守制度的典范是身教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领导者,决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如果领导者能自觉地遵守制度,员工就不会轻易地违反制度。如果领导者自己不遵守制度,下级就会步步效法。口是心非是管理的大忌。作为领导者,言行一致、直言不讳更能得到员工的尊敬与信赖。很多时候,言行不一会严重影响你的管理成效。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你却拐弯抹角地说些不着边际的话,甚至毫无原则地表扬他,就会使犯错误的人摸不着头脑。言行不一的人在任何场合都会受到鄙视,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优秀的领导应该尽量赞赏下属的才干与成就,要尽可能地把荣誉让给下级,把自己摆在后面,这样下级就会为你尽心竭力。如果自己的虚荣心太强,处处压抑下级,就必然引起下级的普遍反感。一个人只要工作就不可能不犯错误,关键在于能否成人错误和改正错误。领导者用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那他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事实上,敢于成人错误、改正错误的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篇6:行政领导学电大

一、填空题 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 的社会。政治化 P3 2.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社会价值P10 3.“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________社会时期。奴隶 P10 4.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社会关系 P12 5.1949年至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________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民众主义P36 6.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____________。霸道 P34 7.______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理想主义 P58 8.______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P45 9.使神学和政治理论分家的是意大利思想家____________。马基雅维利 P44 10.密尔将人类行为分为____________行为和____________行为。涉己、涉他 P63 11.__________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利益 P62 12.___________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公共权力 P62 13.公共权力具有____________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权威性 P62 14.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 的产物。私有制 P88 15.政府以_________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法律制度 P94 16.国家的产生以____________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 P95 17.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P104 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C P36 A 民粹主义 B 民本主义 C精英主义 D 民众主义 9.()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C P58 A 科学主义 B 经验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理想主义 10.政治权力实现方式中的()是积极的权力作用方式。C P73 A 说服方式 B 命令方式 C奖酬方式 D 规范方式

18.传统自由主义者认为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是国家和政府____________的唯一来源。合法性P115 19.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________。参政党 P130 20._________是我国最高工会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 P137 21. 目前,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一党制、两党制、_______和多党制。一党居优制 P127 22.在西方,________是伴随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衰落、自治城市的兴起、社会角色的日益多元化和生活方式的日趋多样化而逐步孕育生成的。市民社会 P118 23.政治秩序是用来描述政治生活的_________、稳定性以及连续性的概念。有序性 P145 24.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_____。统治 P164 25.政治秩序并不要求预测人们的行为,它更多地关注人们之间的________行为。合作 P145 26.(无)27.(无)28.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________的思想。人民权利用 P169 29.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_________的政治行为。普通公民 P170 30.公民行使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_______。政治言论 P174 31.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________的参与。政治事务 P170 32._______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宪政 P153 33.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指的是_________的思想观念。统治阶级 P210 34.阿尔蒙德和维巴于1963年出版了《公民文化》,该书为研究_______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政治文化 P197 35.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活被分解为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公共政策 P200 36.卡尔•波普和汉娜•阿兰特等人基于对____________的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法西斯主义 P211 11.()是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A B C D P71 A 组织 B能力素质 C身份资格 D 理论与策略 12.政治学家划分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力图界定公共权力的范围和社会自治以及个人自由的领域。在此方面,德国学者()的观点最具代表性。D P116 A 叔本华 B 黑格尔 C 康德 D 哈贝马斯 13.下列权利属于第二代“权利”的是()和居住等权利。A B C D P78 1

37.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___________和政治改革。政治革命 P244 38.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都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__________阶段。福利化P245~246 39.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包括秩序原则、自由原则、平等原则和__________精神。宽容和理性P253~255 40.全球化的内容以_______领域为主,涵盖社会生活各方面。经济 P259 41._______理论被视为民主研究的现代学派。现代“精英民主” P271 42.英国革命确立了__________的民主模式。议会政治 P289 43.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_______研究的基本思路。政治哲学 P280 44.具有现代化和________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民主意识 P297 45.第一波民主化起源于__________和法国革命。美国革命 P291

二、选择题 1.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A P4、P10 P43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苏哥拉底 D 西塞罗 2.下列思想家中权力政治观的代表人物的是()B P10 A孔子 B 韩非 C庄子 D 荀子 3.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A B C P11 A 法 B 势 C术 D 权 4.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现象的方法有()A B C D P27 A 经济分析方法 B历史研究方法 C 利益分析方法 D 阶级分析方法 5.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 B P21 A 政治哲学研究 B 政治科学研究 C政治经济研究 D 政治法律研究 6.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D P43 A 城市 B 城邦 C 法律 D 国家 7.古典政治学时代政治学研究的主题是关于()。A B C P42 A城市国家的观念 B 城邦的理论 C世界国家论 D 直接民主理论 8.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A 受教育权利 B健康 C 选择职业 D 保持最低生活标准 14.“守夜人”的小政府阶段政府的职能主要是()A B C D P108 A 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安全 B 提供一些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 C 保卫国家不受侵犯 D 保护社会成员的人身安全 15.一般说来,政府组织机构主要包括()A B C D P110 A 行政机构 B 国家元首 C 司法机构 D 立法机构 16.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体现了法治原则。A B C D P100 A 司法独立 B 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17.马克思主义认为()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A P102 A 专制君主 B 贵族 C 二元君主制 D 寡头制 18.当今世界,()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A B D P105 A 法国 B 中国 C 德国 D 日本 19.一般说来,政府组织机构主要包括()A B C D P110 按:此条重出,与15条同。A 行政机构 B 国家元首 C 司法机构 D 立法机构 20.欧美的保守党、自由党、民主党、共和党等都属于()政党。A P124 A 核心会议型 B 精英型 C 支部型 D 代表性 21.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团发挥其作用的非常规方式有()。A B C D P141 A 合法示威抗议 B 政变 C 恐怖活动 D 司法诉讼 22.政治社团发挥功能和作用的途径主要有()等。A B C D P140 A大众传媒 B 立法机关 C 超国家机构 D 政党和议会党团 2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B C D P137 A 农民组织 B 青年组织 C 工会 D 妇女组织 24.社会主义将()确定为其宪政规则。D P154 A 民主法治 B 三权分立 C 依法治国 D 议行合一 25.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所应追求的目标。A P161 A 治理 B 民主 C 法制 D 法治 26.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A B C D P165 A 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 B 合作 C 伙伴关系 D 协商 27.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精神的结果。D P164 A 法制 B 法治 C 民主 D平等协商 28.社会主义将()确定为其宪政规则。D P154 A 司法独立 B 三权分立 C 党的领导 D 议行合一 29.自上而下的监督我们称之为政治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包括()等。A B C D D P186 A司法监督 B 行政监督 C 立法监督 D 政党监督 30.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B P185

A 监督 B 选举 C 弹劾 D 罢免 31.一般来讲,()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A P187 A 社会监督 B 政治监督 C 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 D 政府监督 32.()采用多数代表制计算选票方法。A B C P182 A 美国 B 法国 C 英国 D 意大利 33.新闻舆论的监督方式主要有()等舆论形式。A B C P191 A 调查 B 报道 C 评论 D 批评 34.特定的政治符号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B D P238 A 凝聚意义 B 代表意义 C 表现意义 D 象征意义 35.根据阿尔蒙德观点,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A B C P197 A 政治态度 B 政治信仰 C 政治感情 D 政治观念 36.克林顿和布莱尔政府所倡导的“第三条道路”宣称是一种“新革新主义”,它倡导建立一种新的结构,并把()作为其基础。A B C P228 A 机会平等 B 个人责任 C 公民和社区动员 D 自治 37.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A B P217 A代议制 B 民主制 C 法治 D 法制 38.在成年阶段,政治社会化主要通过()来实现。A B C D P237 A 日常社会生活 B大众传媒 C 政治实践 D政治活动 39.()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A P215 A 自由主义 B福利社会主义 C 社群主义 D第三条道路 40.从广义看,政治文明主要是指公共领域里的(),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合作。C P252 A 政治稳定 B 政治一致 C 政治秩序 D政治共识 41.在当代,政治发展主要是指政治的()过程。A P243 A 现代化 B 民主化 C法治化 D法制化 42.渐进——妥协式的发展道路,以()为典型。C P246 A 德国 B 美国 C 英国 D法国 43.()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D P251 A发展经济 B共同富裕 C政治发展 D政治制度化 44.宪政的核心是()。D P256 A.形成公民社会 B.依法治国 C.保障自由 D民主政治 45.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A B D P250~251 A.权威 B.平等 C.自由 D.自治 46.从历史和理论发展逻辑来说,()民主2

理论是民主理论最早和最典型的形态。C P272~273 A.自由 B.代议制 C.直接参与 D.间接参与 47.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实现民主化的方式是()。C D P293 A.暴力革命 B.军事战争C.妥协 D.选举 48.()是天生的民主派。B P296 A.工人阶级 B.中产阶级 C.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 49.民主的限度包括()C D P237 P285~287 A.以不干涉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注意:A错。应是“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若A为“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则选A、C、D 50.民主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进程是在()。B P290 A.19世纪 B.20世纪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三、名词解释 1.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P14 2.行为主义: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P52 3.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P66 4.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P68 5.政治权利: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P79 6.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P90 7.政党: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P122 8.政治社团: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可能包括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商会、工会、俱乐部、兴趣爱好者协会、利益集团等等。P131 9.利益集团:又称为压力集团,它是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P136 10.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P145 11.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P151 12.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政治关系中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P170 13.政治监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P186 14.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P197 15.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P211 16.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主体以暴力为特征的对旧的政治秩序的根本颠覆。P156 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P244 17.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P244 18.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P254 19.民主化: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P289 20.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P267

四、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P12~14 ⑴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⑵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⑶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⑷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2.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P14 政治就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是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因此,政治关系涵盖阶级、民

族、社会集团、阶层等之间的关系,涵盖了对立阶级之间、非对立的阶级之间和特定阶级内部的关系;⑵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⑶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3.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P34 ⑴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⑵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⑶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⑷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4.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39(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⑵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⑶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5.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P68~69 ⑴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⑵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⑶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⑷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⑸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6.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P79~81 ⑴自由权,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⑵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⑶民主权,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3

7.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P97~100(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⑵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⑶ 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说来是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8.如何理解人民主权原则?P97~98 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首先,一切政治权力属于人民;其次,人民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再次,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最后,宪法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9.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P99~100 ⑴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⑶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⑷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权力必须依法行使;⑸司法独立。10.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P122 ⑴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⑵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⑶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⑷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11.政治社团具有哪些特征?P131~133 ⑴政治社团是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的政治组织;⑵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⑶政治社团是旨在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政治组织;⑷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1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有哪些?P148~150 ⑴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⑵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⑶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⑷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13.善治的精神P161~163 ⑴契约观念,指政府在治理的过程中不是以一个权威的身份参与治理,而是以与其他团体、公民平等的身份去参与,与它们协商合作,共同治理。包含的要素契约:第一,自愿;第二,一致同意;第三,责任性;第四,公开性或者说透明性 ⑵效率精神,包括的内涵:第一,管理效率;第二,制度效率;第三,回应性,指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14.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164 ⑴政治色彩浓厚;⑵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⑶政府职能包罗万象,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统揽于政府;⑷治理方法单一。15.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么?P177~178 ⑴政治参与促有助于进政治民主发展;⑵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⑶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16.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是什么?P180 ⑴普遍选举原则;⑵平等选举原则;⑶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⑷秘密投票原则。17.政治选举的意义是什么?P183~185 ⑴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⑵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⑶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⑷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18.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P249~250 ⑴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⑵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政治不稳定。⑶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⑷政府的执行危机。⑸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19.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是什么?P253~255 ⑴秩序原则,这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法治。⑵自由原则。它体现在政治上有如下几个含义:A、个人的自由权:包括诸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等。B、有限政府。⑶平等原则。平等原则在政治上有如下两上基本含义: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民主。⑷宽容和理性精神。它包含如下内容:A、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B、妥协精神;C、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20.民主的价值是什么?P282 政治学对民主价值的研究和论述大体存在两种途径,即理想主义的和经验主义的。前者带有哲学研究的特点,后者具有历史和社会学研究的特点。⑴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A、“自治”,即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B、“平等”。C、“权威”。⑵经验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A、民主宪政保证国家政权的和平交接,从而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B、民主制度能使政府更加关心人民的幸福。

总之,民主制度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可能的政治制度中最为优良的一种制度。21.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P296~297 ⑴ 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⑵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⑶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

五、论述题 1.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P10~12 历史上的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⑵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种政治观被称为神学政治观。它将“政治”的本质归结于一种超社会、超自然的力量。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⑶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⑷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⑸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上述看法都具有一些片面性和局限性,一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2.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 P63~64 4

⑴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⑵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⑶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⑷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3.试述政治社团的功能 P138~139 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⑴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被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⑵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和信仰。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既为维护成员利益提供了理论根据,也为发展和聚集成员,形成共同行动提供了条件。⑶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⑷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⑸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是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政治社团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紧密相关。(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场所。一方面,其成员通过参加政治社团的活动和社会政治生活,了解政治生活的规则和技能;另一方面,政治社团也以特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影响其成员。4.试述善治模式的特征 P164~165 善治模式的特征是: 第一,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一直以来,公共权力中心的唯一性被默认为是一个不可更迭的原则,但是善治理论却使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除了政府之外,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公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使得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依赖互动的新型关系。第二,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统治基本上局限在社会公共领域,所关联的对象是一种二元对立式的国家与民众。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存在于私人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治理(如公司治理、社区治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它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但这种模糊与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未分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代社会的模糊说明利益整合和聚合的程度,其前提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发达,而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模糊却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发生的。第三,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善治组织的产生不是来自于授权,而是来自于协商,是由成员平等协商产生的。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又经过成员协商约定。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第四,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模式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7.试述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内容 256~257 答案要点:

第一,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 第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 第三,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第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5.试述自由主义理论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P216~218 自由主义理论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⑴个人主义原则: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⑵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⑶理性原则: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即对个人最为有利的判断;同时,它也鼓励每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相信进步,相信人类有能力通过争论和交换意见来解决分歧而无需流血和战争。⑷平等原则: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这使它对平等权利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对于“法律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给以大力支持。然而,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社会平等或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它更倾向于认可机会平等(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比赛场地),所以,自由主义支持“知识精英”的原则,认为那是对天才加勤奋这一事实的认可。⑸宽容原则: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它相信,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此外,自由主义还倾向于认为,竞争观点和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和自然和谐的关系,它往往使各种相互矛盾冲突的观念大打折扣。(6)同意原则: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代议制和民主制。同样,社会组织和机构也是通过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自愿协议而形成的。所以,权威,无论是政府的权威,还是社会组织的权威,都来自下面,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获得合法性基础。在自由主义看来,民主是5

为了防止公共权威侵害个人自由的手段和制度保障。自由主义还认为,“民主的最大危险来自于多数的无限权威”——“多数的暴政”,因此,民主政治实行多数原则的同时,还必须实行保护少数的原则。为了防止民主偏离正轨而走上专制的道路,自由主义者主张为民主设防,给民主以限制。(7)宪政主义原则: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政府也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因此,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8.试述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 P297 第三次民主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的现实显示,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⑴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⑵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⑶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的地方,民主转变也不会通过采用和平手段得到实现。⑷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6.试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P237~238 ⑴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儿童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体系的态度,对政治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亲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意见影响着子女的态度和意见。⑵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互关系中,初步体验了社会政治生活。⑶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工具实现政治社会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⑴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关注,以增强公众政治认知。⑵在宣传报导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感情。大众传播工具不仅是信息沟通的桥梁,而且是改造政治文化的工具。一种新政治文化要上升成为社会的主体政治文化,必须通过广泛的大众传播。因此,谁掌握了大众传播工具,谁就拥有了政治文化的领导权。⑷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们通过宣传自己组织的主张和信仰,吸纳新成员,使其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等方式,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播。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中,政党是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它通过宣传党的纲领、政策主张,影响社会大众的政治态度;通过发展新成员,使他们在党组织中受到社会化的培训;通过党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其成员和拥护者的政治参与。⑸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6)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2)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种政治观被称为神学政治观;(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3、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对于政治 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关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4、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星

5、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

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

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

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星魂社区:::&D8P#X*L] k!u$H^&U

6、从政治学的角度讲什么是权力?如何理解这一含义?(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一含义: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再次,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有你更精彩!2q*gN.wT

7、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1)权威性;

(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8、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的发展变化?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1)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2)第二代“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3)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权、民族自治权、维持整体环境和经济发展权等。

9、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1)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dX/L;T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

10、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统治的特点是什么?(1)在权力分配上采取封建等级制度,使政治权力与土地所有者密切结合;(2)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君主的意志和权力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3)在经济和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4)在思想上,封建地主阶级广泛利用宗教和宗法思想,对农民阶级进行精神奴役。

11、政府的基本特性是什么?(1)阶级性;(2)公共性;(3)权威性;(4)有机组织性;(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

12、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1)人民主权原则;(2)权力制约原则;(3)法治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和法治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说来是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bbs.qincai.net-udb80�4Hl7q$G

13、如何理解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B

14、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有你更精彩!;i(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15、政府组织机构具有那些特性?一般来说,政府组织机构具有如下特性:(1)阶级性。(2)实体性。(3)严密组织性。(4)特定的职能性。

16、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什么样的意义(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星魂社区:::t[6]3C;U

17、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

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

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1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主要特点如下是什么?(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存在着其他8个政党,这些政党都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政党和积极力量;(2)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对国家实行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而且对各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

19、政治社团具有哪些特征?1]政治社团是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的政治组织;(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3)政治社团是旨在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政治组织;(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20、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功能是什么?(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被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2)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

和信仰。(3)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4)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5)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是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政治社团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紧密相关。(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星魂论坛,免费资源,免费空

21、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有哪些?(1)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2)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3)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4)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有你更精彩!,p)rkr-|v8H2G3OHV

22、实现政治合法性有哪几种途径?1)建立政治共识2)宪政建设3)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 lO7J3Wl!Bt

23、善治的精神是什么?(1)契约观念,契约观念的要素:第一,自愿;第二,一致同意;第三,责任性;第四,公开性或者说透明性。(2)效率精神,包括的内涵:第一,管理效率;第二,制度效率;第三,回应性。

24、善治的效率精神包括哪几方面的内涵?1]管理效率,即指管理的成本与效果的比较。善治程度越高,管理的有效性也就越高。c(2)制度效率,制度效率将两种不同的制度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种制度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善治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某一特定治理行为本身的效率,更关注某种制度的影响。(3)回应性,回应性是责任性在效率问题上的体现。

25、契约观念包含有哪几个要素?(1)自愿;(2)一致同意;(3)责任性;(4)公开性或者说透明性。

26、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其模式可称为统治模式,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第一,政治色彩浓厚;第二,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第三,政府职能包罗万象;第四,治理方法单一。有

27、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bb

28、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么?(1)政治参与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

29、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是什么?1)普遍选举原则;(2)平等选举原则;(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4)秘密投票原则。:::星魂社区:::@q,c7w0}6} 30、现代国家的选举程序大致包括哪几个环节?现代国家的选举程序在各国的选举法都有具体规定,大致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划分选区。(2)、选民登记。(3)、提出候选人。(4)、竞选。(5)、投票。(6)、计算选票。bbs.qincai.netGZ+AF&DiJ}

31、政治选举的意义是什么?(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国家的统治、社会的管理都必须以民意为依归。(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32、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3)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一般来讲是各种政治社团)、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33、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1)公民监督,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2)社会团体监督,这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社会团体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3)舆论监督,这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J

34、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功能是什么?(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

35、为什么说意识形态能够发挥“观念的力量”的作用?(1)它对现存秩序表达不满,提出批评;(2)它提供未来理想的模式;(3)它指出政治变迁如何发生,指明人们应该如何改变现实

36、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要素是什么?(1)传统观;(2)实用主义;(3)人性论;(4)社会有机论;(5)等级观念;(6)权威观念;(7)财产观念。bbs.qincai.net7s-p0D;v,F@

37、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问题?bbs.qincai.netX/Iu0[uJ;E+?-y 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3)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38、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1)全球化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2)全球化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4)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bbs.qincai.netcL PEBc a

39、政治革命不同于其他政治发展方式的特征是什么?(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40、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

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41、政治稳定对政治发展具有哪些重要意义?(1)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内在目标之一,一个有良好社会的政治秩序必然是稳定的,人们将有序地组织他们的社会生活,而不必因为政治不稳定而造成社会福利的总损失;(2)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政治稳定作为政治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政治体系实现政治发展目标的基础保证,只有在政治有序运行的前提下,政治发展的目标才能按照既定的计划、方案逐步得到实现。

42、为什么现代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4)政府的执行危机。(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43、政治制度化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1)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是整合社会阶级、阶层和利益团体的重要阶段。它要求:(a)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b)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2)政治管理的制度化,政治管理是将已经转化为政治决策的政治要求和利益实施和贯彻的过程。政治管理的制度化要求:(a)政府职能结构的合理化;(b)行政执行的程序化;(c)反馈监督机制的制度化。

44、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秩序原则,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秩序。这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法治。(2)自由原则,自由是政治中的基本价值之一,它体现在政治上有如下几个含义:(1)个人的自由权:(2)有限政府。(3)平等原则,平等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与古代社会的等级形成尖锐的对立。平等原则在政治上有如下两上基本含义:(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民主。(4)宽容和理性精神,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含如下内容:(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2)妥协精神。(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45、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含哪些内容?(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2)妥协精神。(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46、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2分)(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47、全球化具有哪些特征?(1)全球化是自近代资本主义诞生以来而开始的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和趋势;星魂论坛(2)全球化的内容以经济领域为主,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3)全球化的进程是世界各民族、国家和文化相互冲突和磨合的过程。bbs.qincai.net/k!M%`(U-S

48、最具代表性的民主理论有哪些?(1)直接参与民主理论;(2)代议制民主理论(或自由民主理论);(3)精英民主理论;(4)多元民主理论。

49、民主的价值是什么?概括而言,政治学对民主价值的研究和论述大体存在两种途径,即理想主义的和经验主义的。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政治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传统的民主理论家认为,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自治”;民主的第二个价值在于“平等”; 民主的第三个价值在于“权威”。经验主义途径体现了民主研究的现实主义思路。经验主义理论认为与其他政治制度相比较,民主方法或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于:(1)民主宪政保证国家政权的和平交接,从而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2)民主制度能使政府更加关心人民的幸福。总之,民主制度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可能的政治制度中最为优良的一种制度。民主制度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它是一种有益于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制度,因而,民主政府是“最能使社会繁荣的政府”;它将政治竞争纳入到既定的程序和规则之中,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的突发性和社会成员在政治上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它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有助于实现政治权力的和平转移,也有助于避免和消除由于政权更迭和政策变动而引起的社会动荡。

50、民主固有的缺陷是什么?(1)轻视个人权利,容易制造“温和专制”;(2)趋附时尚,可能降低政策水平;(3)争执不已,可能造成效率损耗。此外,民主制度避免了一个人或一部分人对社会大多数人的奴役和颐指气使,却也为大多数人的盲目性和狂热性的发作留下了空间。、51、民主的限度有哪些?(1)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2)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52、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1)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2)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容易受极端分子的煽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3)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度保障其权利的开始。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自立、多元化、宽容以及不要期望过高。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

53、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发主派?(1)崇尚自由,反对干涉;(2)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3)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革命推翻这种政治。少女、情小说, 武侠小说ZxC$i4c;k"tQy

上一篇:中教高级职称申请下一篇:记旧县镇袜度村党总支书记邱宝能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