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领导学总结

2024-06-14

行政领导学总结(共6篇)

篇1:行政领导学总结

多选择题: 1.群体产生冲突的原因(目标因素、资源因素、责权因素、信息沟通因素、结构因素)。

2.领导决策的程序环节主要包括(发现问题、确立目标、拟定方案、分析评估与优选、慎重实施、追踪决策)。

3.领导选才的原则(因事择人、公开公平、竞争择优)。4.领导方式与方格图(利克特的领导模式、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领导方格图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方式连续体)。

5.领导效能理论(封建制领导效能理论、层峰式领导效能理论、权变领导效能理论、交易理论)。

6.领导学的学科特点包括(综合性、社会性、应用性、交叉性)。7.“领导”包含了五个基本要素,分别是领导主体、领导客体、领导环境和(领导手段、领导目标)。

8.根据内隐领导理论,领导概念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分别是(人际能力、个人品质、目标有效性、才能多面性)。

9.领导权力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利益关系)。10.根据在授权时所凭借的媒介的不同,可以将领导授权分为(口头授权、书面授权)。

11.领导体制的特征包括(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系统性)。12.领导体制的组织结构主要表现为(直线式、职能式、混合式、矩阵式)。

13.下列不属于领导环境发展原则的选项是(创新性原则、多样性原则)。

14.下面列举了有关正式领导者和非正式领导者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领导者按照产生的方式可以分为正式领导者和非正式领导者两种类型、正式领导者拥有组织指定的正式职位、权力和地位,其主要功能是通过领导活动达成组织目标、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当集正式领导者和非正式领导者于一身)。

15.领导群体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智能结构、年龄结构、心理素质结构、知识结构)。

16.领导者的知识素质主要包括(一般科学知识、宽广的知识面、实践知识、专业知识、现代管理知识)。

17.一个合理的领导群体应当具备如下一些功能(群体感应功能、群体互补功能、群体效率放大功能、群体自调节与自组织功能)。

18.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基础主要有(价值观的一致、个体互补、利益的一致)。

19.下列关于冲突说法是正确的有(冲突发生于个人与组织之间、冲突是目标和利益不一致情况下发生的、单方面的态度和行为不构成冲突)。

20.沟通的主要功能包括(控制、激励、情绪表达、信息)。21.按决策本身所依据的条件分类,决策可分成(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

22.有效避免危机的办法有(动态预测、树立危机意识、构建危机应对机制)。

23.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观念主要包括(人力是一种资本、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具有特殊性、人才商品化观念)。

24.领导选才的方法主要有(竞争考试法、竞争上岗法、领导亲自考察法、绩效考核法)。

25.领导用人方法主要包括(试用法、晋升淘汰法、委任法、聘任法、选举法)。

26.领导者的自然性影响力包括(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

27.发散思维是思维创新的重要方式,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横向思维、反向思维、侧向思维)。

28.良好的领导形象通常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29.在领导协调工作中,必须协调的对象有(协调群体中的个人、协调组织中的群体、协调不同的组织)。

30.处理不同冲突的方法有(回避、建立联络小组、采取强制方

法、树立更高目标、解决问题)。

31.以权力行使作为基本变量的领导行为方式有(专断式、民主

式、放任式)。

32.对领导效能进行定量分析主要是提高对其(科学性、操作性)的研究。

33.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的关系是(定性测评是定量测评的基础、定量测评是定性测评的深化和精确化)。

34.模拟测评的主要形式有(公文处理、即兴发言、模拟会议、情境模拟)。

35.电子政务的内容主要包括(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电子政务、政

府与公民之间的电子政务、政府之间的电子政务)。

三、名词解释

1.领导手段:是指领导主体适应、利用并改造环境,以及调动激励下属的方式与方法。

2.行政领导:指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中,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者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为组织和管理行政事务发挥领导职能的行为过程。3.柔性领导: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依靠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采取非强制命令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使其自觉服从和认同组织意志,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的领导行为。

4.领导授权:指在组织系统内部,领导者将组织和人民赋予自己的部分职务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以便下级机关能够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地行动和处理行政事务,从而为被授予者提供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客观条件。

5.不充分授权:也称为特定授权或刚性授权,指上级行政主体对于下属的工作范围、内容、应达成的目标和完成工作的具体途径被授权者的职务、责任和权力等均有明确的规定。

6.权力腐败:指权力的蜕变,即权力主体滥用权力或者偏离公共职责,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的特殊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

7.领导层次:指领导体制中纵向组织结构的等级层次,有多少等级层次,就有多少领导层次。

8.领导幅度:也称“领导控制跨度”,指领导者可直接下达命令发出指示并直接向他汇报,对他负责的人数。9.直线式:又称“层次制、分级制”,是将一个领导系统或单位,在纵向上垂直划分为若干层次(从最高的指挥中心到最低的基层单位),形成一个逐级扩散、层次分明的金字塔的组织结构。10.职能式:又称分职制,是一种为了完成某一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或特定的领导功能而成立的某些专门性机构。11.一长制:又称为首长负责制或独任制,指在一个系统或组织的领导机关内部,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力完全集中在一位行政首长身上的领导体制。12.委员会制:又称会议制或合议制,指在一个系统或者组织的领导机关内部,其法定的最高决策权力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行政负责人共同行使的领导体制。

13.自然集体领导:是一种原始的、初级的、简单的领导体制,是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产生在原始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它主要表现为氏族议事会、部落议事会与部落联盟议事等形式,是适应了当时社会对简单协作劳动的领导与军事指挥要求的领导体制。

14.领导文化:指领导者群体或个体在领导实践中形成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得到的发展的,关于领导活动的过程、本质、规律、规范以及方式方法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形式,是客观领导过程在领导者心理反映上的积累或积淀,是领导者开展领导活动和从事领导行为的内驱动力和精神导向。

15.领导者:指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选举、任命、聘用或由群众推举出来的,能够指导和协调组织成员向着既定目标努力的、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16.领导素质:指充当领导角色的个体为完成其特定职能职责,发挥其特定影响和作用所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是一定的心理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要素的总和。17.道德素质:指一定群体或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为心灵内容后形成的整个精神内涵,是充满价值内容和主观取向的领导精神素质。18.领导群体结构:是在一个系统内,构成领导群体的各种人员的构成比例及其组合方式。

19.领导素质的测评:是对领导素质进行检测、测量、验证、判断和评价的总称,是对领导的专项素质或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客观把握的系统化应用理论与应用技术。20.领导关系:指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动的过程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之间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一种工作和感情交往的关系,即领导主体在领导活动中与组织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发生的工作关系和非工作关系的总和。

21.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由于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关系、共同的感情、共同的目标等等而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体。22.领导决策:指领导为了达到某种领导目的,而选择一种最佳途径或方案的行为过程。23.头脑风暴法:又称专家会议决策法,指依靠一定数量专家的创造性逻辑思维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状况做出集体判断的方法。

24.鱼缸法:是通过领导者宏观智能结构效应的发挥来进行决策的方法。运用这个方法时,所有决策人员围成一个圆圈,然后通过某个中心人物同其他成员之间的互动来进行决策。因其形似鱼缸,故得鱼缸法。

25.德尔菲法:一种如何通过有控制的反馈更为可靠地收集专家意见的方法。即德 26.首因效应:指对人的看法过多的依赖于第一印象,因此往往形成错误的心理定式。27.近因效应:指过多的依赖最近的表现对人做出评价,而不考虑他的全部历史和一贯表现的一种现象。28.戴维现象:美国佛学家戴维发现了订书匠法拉第在化学上的潜能,并将其精心培育成才,使法拉第名声大振。但此后戴维却开始贬低法拉第。伯乐由识别和培养千里马,转而处处限制和妨碍千里马奔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一现象叫做“戴维现象”。29.马太效应:指对已有相当知名度的人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尚未出名的人则往往忽视他们的成绩,或不承认或贬低其价值这样一种常见的不合理现象。30.思维创新:指通过思维主体大脑的活动,运用各种思维的技能技巧,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改变思维活动的模式或过程,获得新的思路、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理论。

31.自然性影响力:也称非权力性影响力,源于个人自身的特点,通过潜移默化的自然过程,转化为某种动机的形式而发生作用。32.强制性影响力:也称权力性影响力,为领导才所独有,它是由社会、组织所赋予的,带有强迫性和不可抗拒性的影响力。33.领导协调:就是对可能影响组织和谐的各种矛盾、冲突进行调整、控制,使组织保持一种平衡状态以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34.领导方法:指领导为达到一定的领导目标,按照领导活动的规律而采取的各种方式、办法、手段、措施、步骤等的总和。35.重事式领导方式:就是以事为中心的领导方式,领导者关心的是组织的目标、工作的任务和工作效率及质量。36.重人式领导方式:就是以人为中心进行领导活动,领导者关心的是如何建立和发展人际间的关系,以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37.领导效能:就是领导者在实施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实现领导活动目标的能力与所获得的领导效率、领导效果、领导效益以及所引起的组织状态、组织环境与组织关系的有效变化的系统综合。38.领导效能测评:即特定的测评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领导者实施领导活动的能力与效果进行综合测试与评价的过程。

1.简述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

答:①儒家。儒家反对一味以刑杀治国,主张以“德治”和“仁政”维护政治统治。②道家。道家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主张“齐物论”和道法自然,认为从“道”的观点来看,万物一体,无是无非③法家。法家主张“法治”、刑治、霸道。其核心是依靠严刑峻法以力服人④兵家。兵家以谋略著称,孙子兵法。

2.简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思想与领导实践方面的主要贡献。答:

3.简述西方领导理论发展的一条基本线索、两个研究方面。

答:①即由价值中立理论向非价值中立理论发展。②一是从研究领导者(Leader)入手来研究领导理论;二是从研究领导活动(Lead)入手来研究领导理论。

4.简述西方领导理论主要涉及的三个研究领域。

答:①政治与行政领导领域,主体现为对政府首脑或领袖素质与行为的研究②企业领导领域。西方的一些经济管理学家普遍认为领导是管理的一部分,他们的领导学著作也往往冠以管理学的专业用语③军事领导领域。主体现在对战争中的领导艺术的研究。5.领导权力与权威是截然不同的。

答:看法是错误的。权威是指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或是在某种范围内最有地位的人或事物。权力与权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的。⑴权力与权威的共同性在于能够指导、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动。在权力与权威的指示与感召之下,人们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并按照权力与权威占有者的意志行事⑵区别主要表现为:①来源不同。领导权力往往与领导职位相联系,特定的职位具有相应的权力。领导权威的领导风格和工作实绩综合作用所产生的一种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具有内在的、个性化的性质②表现形式不同。权力主要以职权形式出现,以强制性为后盾。而领导权威表现为领导者自身的良好素质③影响时限不同。领导权力的影响是通过命令、批示等强制手段产生的,随着职位的产生而产生;领导权威来自领导者的自身,通过领导者的崇高威望和优良品行感染并影响人们的言行,使人们在心理上认同,从感情上接受④作用效果不同。领导权力带有强制性和不可违抗性;而领导权威是人们心理上的认可与感情上的接受。

6.简述领导授权需要遵循的原则。

答①正当性原则:指领导者在特定的职权范围内履行自己的职责,而无面顾及来自职权之外的其它因素的干扰②可行性原则:领导者行使权力要充分注意组织内外的主客观条件,在现实基础上,在组织原则和社会道德规范内行使权力③民主性原则:指领导者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实行决策民主化和领导班子中的集体领导原则④效益性原则:指领导者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必须讲究取得成果的大小与快慢,注重社会效益⑤权变性原则:依据不同的环境和条件,审时度势,变换行使权力的方法和手段,调整领导权力的计划目标。7.简述领导授权需要遵循的原则。

答①适当性原则:为达到某一目标,而通过一定程序进行的一定限度内的授权②责任原则:授权同时要明确下属的责任③可控原则:即授权不权要适应,还要可控④信任原则:即领导者对将要被授权的下属一定要有充分的了解和考查⑤考绩原则:即领导者授权后,就要定期对下属进行考核。8.简述领导权力腐败的危害。

答:①权力腐败直接损害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并可能造成危及根本的合法性危机②直接消除了一个国家政治生活朝着民主化方面发展的积极力量③阻碍了行政与经济体制的变革④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⑤已经并将继续对经济收入的分配产生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⑥完全可能造成优秀人才的外流和埋没⑦导致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下降。

9.简述我国领导体制的本质特征。

答:①人民群众的主人地位,人民群众的主人地位不仅表现为人民对一切社会财富的支配,更重要的表现为劳动人民都有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要在组织上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核心力量③中央集权式的领导和管理。就是国家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实行中央集权的领导和管理。10.简述领导文化功能。答:①内化功能。领导文化构成了个体活动的精神动因和内在依据,这种作用,称为内化功能②规范功能。领导文化是在领导活动的实践中产生和获得发展的,自然要受到领导活动的制约和影响③导向功能。领导活动必然要受到领导成员观念意识的指导和影响④调适功能。领导环境自身的变化及行为个体在参与过程中接受群体影响程度的不同,常常会导致个体活动在某些时候的变形和脱轨⑤ 11.简述领导素质的主要内容。

答①政治素质。是高度政治化的结果②道德素质。指一定群体或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为心灵内容后形成的整个精神内涵,是充满价值内容和主观取向的领导精神素质③能力素质。指领导者有效地实施领导,完成组织目标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才能条件的总和④知识素质。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⑤心理素质。包括乐观情绪、坚强意志、广泛兴趣、开朗性格、身体素质。

12.领导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领导素质只有后天性特征。(辨析)

答:是错误的。领导素质具有先天性与后天性的牲征。先天性是指领导素质的基础是遗传,从生理到气质、秉性、禀赋、智力等心理因素都有遗传,这些与生俱来的素质条件构成领导素质的先天性牲征。后天性是指领导素质主要是后天学习实践锻炼的结果,即由有需要、有目的的培养而来,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的各方面素质,主要是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能力素质等。13.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可以消除领导班子的内耗。(辨析)

答:错误的。任何一个领导群体,都是由若干人组成的系统,把不同心理素质类型的领导者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班子,这里面就存在一个群体心理素质结构的问题。群体的心理素质结构如何,将对“班子”的整体效应产生重大影响。科学而合理的心理素质结构,能够弥补领导者个体心理素质上的某些缺陷,产生最佳的整体效应。反之,如果群体心理素质结构不合理,即使每个领导者个体都是优秀人才,有良好的能力素质,却也未必收到好的效果,而且还有可能出现人才能量相互抵消的“内耗”情况。14.领导群体中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使职责与权力相称。(辨析)

答:正确的。符合领导群体结构优化的职权分明标准。在领导群体内部,要明确划分和规定各人职责范围,做到人各有职,职有专司。分工不清,职责不明,往往要贻误工作。领导成员要有职有权,按责定权。有责无权,完成所负责任无保障;有权无责,一种可能是权力发挥不了作用,空有其权而无所作为,另一种可能就是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以权欺人,做出危害国家和亿利益的事情来。在领导群体内部,任何一个领导者都不要干涉其他成员职权范围内的,要各守其职。如有意见或看法,反映给上一级领导,个人不能任意干涉,否则将可能造成内部摩擦。15.简述领导群体的基本功能。

答:①群体感应功能。在一个优化、合理的领导群体中,领导者个体之间为了实现管委会目标能够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各尽其责②群体互补功能。优化、合理的领导群体,能将各具相对优势的领导者个体按一定的结构组合在一起③群体功率放大功能。领导群体中的个体成员,都具有一定的功能,但不管一个人有多么大的能量,这种能量终归是有限的④群体自调节与自组织功能。领导群体是处在不断运动与变化和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动态平衡体。16.冲突等同于竞争。(辨析)答:错误的。冲突不同于竞争,它的特殊性质在于目标的不相容性。也就是冲突双方都认为对方的目标是已方达到目标的障碍,双方的目标是不可调和的。冲突属于高对抗性行为。在竞争中,参与的各方都具有相同的目标,都必须在相同的规则下采取行动,任何一方都不能以阻碍其他参与者的行为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二者的区别在于,一方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另一方目标的实施。

17.非正式群体不是因为完成组织任务而是自发产生的,所以领导都不应该承认非正式群体。(辨析)

答错误的。非正式群体是人类社会中普通存在的群体类型。在领导活动中,作为领导行为主体的领导者不但要对正式群体进行科学有效的领导,且要对正式群体中大量存在的非正式群体给予关注和重视。对待非正式群体,领导者首先的就要承认其客观存在的普遍性,承认其作用和能量对工作的影响,并将其列入管理范围,决不能视而不见。在任何组织或社会的构成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必然性。因此,对非正式群体的无知是极其有害的。18.危机就是机会。(辨析)

答:错误的。这是一种比较绝对的观点,但任何事务的发展都存在正负两方面的因素。就危机而言,危机并不是绝对的坏事,危机同样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危机具有双重性,只有抓住时机,危机才是机会。

19.现代社会讲究效益,所以领导只用人才,不必养人才。(辨析)答:错误的。领导者在用人的过程中应坚持用养并重的原则。领导者不仅要用才,更要爱才,护才,养才,以避免人才的浪费,要建立一套完整、配套的人才保护培养制度,以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为其不断成长与成熟创造条件。同时,在用才养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潜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使人才辈出而不会后继乏人。20.领导选才的原则。

答:①因事择人。以事定职,以职选人,人事相宜②公开公„„公开是指在选拔人才时要公告通知、公开进行。公平是指凡具有应聘资格的公民,便具有平等的参与权利与机会③竞争择优。指在公开公平的前提下,让求职者依靠自身的素质进行竞争,用人单位择优选拔人才。

21.领导用人的特点。

答①关键性。领导考虑人事问题时,应着眼于关键层次、关键岗位等人事安排②覆盖性。应对组织整体加以调控,不能出现调控不到的盲区③破格性。领导在对人才的使用过程中应当进行区别对待④争议性。领导对于那些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人才,纵然争议很大,也应大胆的使用⑤动态性。组织是一个动态的系统⑥准确性。用人得当。

22.列举思维创新的两个特点。

答:①新颖性。思维创新贵在一个新字。创新性的思维活动一般具有鲜明的开拓性和首创性②独立性。要实现思维创新,必须避免重复,具有鲜明的独立性③艺术性。作为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创新型思维已经超越一般的思维形式,成为一种富有艺术性的思维活动④综合性。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任何思维创新都是在综合利用已有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的新的进展与新的突破;二是思维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劳动。

23.简述一个成功团队的作用。

答:①减少摩擦和内耗,节约成本②使成员获得安全感,免于被排斥的恐惧③为成员提供社交满足,从中获得友爱、信任④使成员体会到工作的价值,在工作场所获取集体情感的满足⑤帮助成员克服单独面对新问题的胆怯和恐惧的心理⑥增强成员的自信心 24.良好的沟通有哪些作用。

答:①有利于消除误会,确立互信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范围,增强组织凝聚力②利于协调组织成员的步伐和行动,确保组织计划和组织目标的顺利完成③利于领导者准确、迅速完整的了解组织及部属的动态,提高领导工作效率④利于加强组织与外部环境联系,同外部环境进行物质等交换,保证组织与环境协调一致⑤利于激励下属的斗志,激发整体创新智慧,增强组织持续发展。

25.准确评价领导效能必须是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的评价和衡量„„。(辨析)

答:正确的。领导效能作为一个复杂的、广泛的综合性体系,具有动态变化性的特点。一方面领导群体或个体的绩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人的主观行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示出来。因而领导者在不同的时间其工作效能是有差异的。因此要准确评价一个领导者的效能,不能一次就完成,必须对他在一段时间内的效能进行多次评价,且要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而改变效能评价的次数。

26.简述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的建设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启示。

答:①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国家的强力支持。主要由国家投资且为公众服务。政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设好网络,二做好战略规划,三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四转变观念,五变革政府的管理体制②电子政务是一个系统工程。电子政务是要通过网络为民从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并且应当全国展开,使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以及远程教育协调发展③电子政务的开展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真正的电子政务需要政府与公民的互动,公民具有上网条件与能力。还要唤起公民的电子参政意识,使他们意识到电子政务能够切实地给他们带来利益与方便④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与规范的支持。作为一个新事物,其推广与运用需要大量法律、法规与规范的支持与引导。论述题

1.试述如何对领导权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与配置。

答:领导权力的行使是以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为前提的,因为领导权力的行使必须首先立足于有序的组织机构,即所谓在其职,谋其政。①宏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主要是从与社会大系统诸要素的互动中探索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配置②微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主要是从行政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联系中寻求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以上的分析看出,领导权力的划分与配置必须与社会大系统相适应,并充分考虑领导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从而把各种要素相互融合与协调,才能达到划分与配置的科学化合理化。

2.论述如何对领导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

答:对于领导权力的制约就是与领导权力同生并存的,这是由权力自身的特性决定的。三种权力制约机制建设①权力制约机制: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核心是分权,并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监督或相互监督的关系。监督者负有监督的权力或职责②道德制约机制:以道德制约权力。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法使社会或统治阶级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内化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③权利制约机制:以权利制约权力。此种制约机制是民主社会所独有的一项治国战略。④权利制约的制度建设:在制度建设中,我们要注意使三种制约机制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因为对于有效制约权力的目的而言,这化些机制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作用的。

3.论述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答:联系①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②领导和管理具有较强的相容性。区别①领导具有战略性。领导侧重于重大方针的决策和对人、事的统御,强调通过与下属的沟通和激励实现组织目标;管理则侧重于政策的执行,强调下属的服从和组织控制实现组织目标②领导具有超脱性领导重在决策,管理重在执行。4.列举领导的三种功能并做简要分析。

答:①引导功能。领导从根本上规定了组织的发展目标,规范了组织前进的方向。一是定义组织的目标二是制定正确的执行计划三是制定成功的战略等等②组织功能。是指领导按照目标合理地设置结构、建立体制、分配权力、调配资源的功能。③指挥功能。是领导的一项重要功能。是确保决策得以执行的重要条件。5.论述我国领导体制的弊端以及改革原则与内容。

答:主要弊端为①权力过分集中②组织结构的设置不科学③领导法规的缺失。原则:①领导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原则②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原则③效能与效率原则④统一原则⑤精简原则⑥权责相称原则。内容:①按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转变政府管理模式,理清政府职能②按照统一、精简原则构建政府的组织结构,精简机构③按照权责相称原则确定职权体系,理顺职权关系④按照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原则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实行政企分开⑤

6.论述领导个体素质提高的基本途径。

答:①教育。教育是最普通的领导素质提高途径,领导者的全面发展或全面提高领导素质都要依靠教育②实践锻炼。领导者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是素质培养和提高的最关键环节③修持。修持是公认的各种德才标准内化、德才水平提高的修炼过程,是在自我要求、自我推动、高度自律的状态下进行的品格锻炼、精神锤炼和才干提高的综合性过程。

7.什么是领导决策体制?科学的领导决策体制应该如何设置? 答:所谓领导决策体制,指在决策过程中承担决策的机构和人员所形成的组织形式。这里所说的组织形式,指整个决策过程中的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在决策活动中的决策权限、组织形式、机构设置、调节机制和监督方法的整个体系。领导决策体制在宏观上完整的结构,由五大系统组成①决策中枢系统②智囊系统③信息系统④执行系统⑤监督系统。

8.如何认识危机与契机的关系。

答;①危机是威胁决策者的核心价值或根本利益的,迫使决策者在信息不充分和事态发展高度不确定情况下,需要迅速决策的不利情势的集合。②所谓契机。指由一定事态带来的某种转折变化的机缘,即“危险中的机会”。危机具有双重性,它有破坏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从组织的管理的角度来看,危机也具有积极的功能效应,危机可以暴露出旧模式中的弊端,并渲染着改革的迫切性,管理者可以通过解决危机使组织获得进步。对于组织来讲,危机本身也是一种契机,对改善组织结构,树立危机意识,完善危机管理机制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9.结合实际分析领导用人的心理误区。

答:①晕轮效应。指人们在判断别人时,容易产生一种倾向:首先把人分成“好的”和“不好的”两部分②投射效应。指人们往往有一个强烈的倾向:当他不知道别人的情况(如个性、爱好)时,就常常认为别人具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③相互回应心理。指社会上的人往往有种倾向:喜欢那些他自认为喜欢他的人,讨厌那些自认为讨厌他的人④嫉妒心理。是人们在相互类比中产生出的一种消极有害的心理,即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超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⑤首因效应。指对人的看法多取决于第一印象,因此形成错误的心理定势。„„„„.10.结合实际论述激励的原则。①②③④⑤

答:①实事求是原则。以实绩作为激励的依据,而不能参杂私人恩怨②及时适度原则。就是让下属尽快看到成绩的利益与过失的结果,适度则是指功过与赏罚相适应③适人性原则。领导进行激励时,须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措施④一致性原则。在进行激励时a要重视个人目标和个人需要;b要认识到社会目标和社会现实条件⑤公平公正原则。a人们在激励面前应享受平等的权利和义务b实施激励的领导和机关必须去除私虑。⑥讲求效应原则。a经济效应b个体效应c整体效应⑦注重法纪原则。A按法律程序进行b激励后果的确定,须用相应的标准条件、纪律条令等来衡量。11.论述创建一个成功团队的方法。

答:①了解团队方面的理论。只有首先了解团队方面的知识,才谈得上有意识地去创建团体。创建团队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②设立共同的目标。是团队的核心文化,也是团队的共同价值观。目标是对远景的规划,它使团队的成员团结在同一面旗帜下,并从心理上对组织目标产生认同,形成团队文化③团队设计。团队创建须以目标为标准,根据目标对团队进行组织安排。团队设计要考虑能力与目标一致,根据目标选配不同特征、能力的成员进行组合④合理建构。领导者须建立一个合理结构,让每一个成员都能恰如其分地在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⑤明确阶段目标。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阶段目标,人们就无法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就不会知道每一阶段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程度。⑥共同奋斗。要使团队为同一目标共同奋斗,领导者须能够激发起成员的士气,高士气是实现领导目标的一个必要条件。

12.论述如何克服沟通中的障碍。

答:①建立正式、公开的沟通渠道。在一个复杂的组织中,领导者与其他各层管理人员之间必须建立起正式、公开的渠道,并对各层的员工发现问题后应该向认反映,应该遵从什么程序,以及哪些问题应该告知哪些人和机构等予以明确②克服不良的沟通习惯。改善沟通的重要条件a对谈话对方所谈的主题没有兴趣b被谈话对方的态度所吸引,而忽略了对方所讲的内容等等③领导者要善于聆听。这些建议是:a选择适当的环境b集中精神,专心倾听,控制自己的思绪,防止走神c耐心倾听对方讲话,保持沉默,不要打断对方讲话等等„„。

13.论述领导处理冲突的方法。

答:①回避。回避方法是领导处理的一种消极方法。采用这种办法的前提是,冲突还没有严重到损害组织的效能和正常运行。领导通过这种办法,使冲突双方有平心静气的机会,或者通过适当的引导,把双方的注意力引向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上,让他们自行解决矛盾②建立联络小组。建立联络小组可以使双方促进了解,增强沟通,这种联络小组通常也称为边界扩展小组,主要由能胜任边界扩展工作和能够充当群体代表的人组成③树立更高目标。对于那些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的群体来讲,确立一个必须双方合作完成的更高目标,可以有效的解决冲突④采取强制办法,采用强制办法处理冲突是科层制组织内最常见的一种办法,其实质是领导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从根本上强行解决冲突⑤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把冲突双方或代表召集到一起,让他们把分歧和工作中的冲突讲出来,辩明是非,找出原因,通过了解,促进相互体谅,最终选择一个双方都能满意的解决方案。

14.论述领导效能测评的意义。

答:①领导效能测评是一切领导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②是衡量领导活动成败得失的标尺③是改善领导者素质和提高领导水平的重要环节④是正确使用与科学培训领导者的重要依据⑤是对领导活动进行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

15.论如何改善我国领导发展与培训现状。

答;①确立正确的培训目标。要高质量地开展领导者培训工作,须首先明确培训的目标和指导思想,这是搞好培训工作的重要前提②设置科学的培训内容。这一原则决定了培训内容中既要有基本的政策理论,又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要适应各方面的情况,根据各种变化实现自我更新与完善③改革培训的手段与方式。通过培训者精心设计的一整套培训活动方案,包括规则、要求来激发培训者的学习热情,开发其经验及潜能,提高其工作及生活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④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是培训质量的关键,要培养高素质领导者,必须有高素质的培训师资队伍⑤规范强化培训的制度。就是要建立和完善领导者培训的激励与制约机制,制订和落实相应的法规和制度,做到依法进行培训。

16.试述电子政务对现代领导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答:

篇2:行政领导学总结

摘要:素质是指事物固有的性质和特点,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任何能力都无从产生。领导者的素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要素的总和。领导素质是行政领导者最重要的内在条件,它从根本上决定着领导的成败得失。行政领导者的能力是其素质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一名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如何,决定着他的能力水平的高低。那么在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作为新时期的领导者,应该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呢?本文简要概述了现代社会中行政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

关键词:行政领导者 素质 能力

行政领导素质对于行政组织乃至社会来说是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集体行为发源之所在,是事关每一个成员现实境况、命运和利益的特别因素。行政组织生活中的兴衰荣辱、利弊优劣均与领导素质直接相关。不同的领导素质将引发不同的领导行为,进而产生不同的现实结果,使领导主体自身、群体或组织乃至社会及其成员直接受到不同性质、程度和结局的影响。领导素质是事关重大的特殊素质,抓住领导素质就能使关于领导主体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在我看来,作为一个行政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有:政治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但是行政领导者素质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作些简要介绍。

一、行政领导者素质的基本要求

1.完美人格。伟人的最大魅力不在于他的思想和业绩,而在于这些思想和业绩所反映的人格本身。人格的完美是行政领导者具有影响力、号召力和和权威性的关键所在。亚里士多德说:与其他人比较,人们更容易和更坚定地相信完美的人,无论在什么问题上都是这样。

2.远大理想。理想促进行政领导者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就领导行为本身而言,远大的理想是号召和指引被领导者的一面大旗,这面大旗在领导者手中挥舞得越是有力,大旗下聚集的人就越多,凝成的力量就越强。

3.坚强意志。有建树的领导人物都具有坚强的意志,而且懂得如何调动别人的意志。意志是行政领导者自我完善、克服困难、实现理想的基础。具有坚强意志的人懂得如何保持自我克制和保持勇往直前的决心。

4.高度自信。一个好的行政领导者必须能够使他的下属具有信心。要做到这一点,领导者首先自己要有信心。不论是在领导者那里还是在被领导者那里,自信心都会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力量。越是具有自信心的领导,在组织中越具有号召力。

5.严于律己。组织要靠纪律来维系,而纪律要真正起作用,除纪律本身的力量外,还要靠领导者的权力和表率作用。权力属正式权威,表率作用产生非正式权威。领导者如能在遵守纪律方面高度严于律己,那就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命令,从而使每个人都自觉地遵守纪律。

6.高瞻远瞩。一个只懂得现在做什么,而不懂得将来该做什么的领导者,无论如何是不会有追随者和拥护者的。真正有权威的行政领导者,都具有很强的预见力和引领被领导者的能力,能够在指出走向未来的道路时超越现在,看到未来,能够预先看到那些在事后看来一清二楚的事情。

二、行政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有:

(一)政治素质

对于行政领导者来说,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比其他任何领导素质都重要。这是因为政治素质从根本上决定着领导的性质和活动方向。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阶级不重视领导者的政治素质。如果行政领导者的政治素质不符合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要求,纵然他是满腹经文的治世之子,也会被弃而不用的。一个优秀的行政领导者,在政治素养方面应该是优秀的,主要表现在:

1.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的领导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指挥者,是社会组织的掌舵人。历史证明,倘若领导者领导错了方向,就会贻误和危害领导工作,招致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失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社会组织能否经受住改革开放的考验、国际间合作与冲突的考验、能否沿着正确的航道前进,会不会走到歧途,等等,这些都与各级领导者有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直接的关系。坚定的政治方向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同一切动摇社会主义信念,削弱人民民主专政,削弱党的领导作斗争,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坚定的、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者。

2.要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在社会主义社会,各级行政领导者都是人民的公仆,要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倾听群众呼声,关心

群众疾苦,尽心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因为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只不过是一种天生的财富,要把天然财富变为社会财富,劳动者必须掌握适当的工具,进行艰苦的劳动。劳动群众又总是不断的积累经验、改造工具,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不断创造出衣、食、住、行等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生活资料,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劳动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生产活动是社会各项活动的基础。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历史上的一切解决社会矛盾的革命活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变革中,社会制度的新旧更替,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来实现的,所以,作为一名行政领导者,要相信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二)职业素质

虽然行政领导者始终与国家权力紧密联系,但与其他社会分工并无特殊差异,均属社会职业阶层,因此,优良的职业素质是对行政领导者的基本要求。行政领导者职业素质的主要内容有:

1.职业资格。职业资格包括职业阅历、经验、知识、技能、方法等基本条件。职业资格是行政领导者从事职业生涯缩影具备的个人条件,即从事领导职业所需要的领导资格。这种资格主要是行政领导者在领导岗位上的年限,所经历领导岗位的种类和时间,所充当领导角色的历程和地位等等;并具备专门业务阅历和经验,这些条件对于顺利地完成领导职责具有先决作用。

2.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作为行政领导者从政的行为规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爱岗敬业,有正确的职业理想,脚踏实地,不怕困难,有吃苦精神,勇于革新,忠于职守认真完成工作任务。诚实守信,信守诺言,以信立业,反对坑蒙拐骗,弄虚作假。办事公道,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反对以权谋私,行贿受贿。服务群众,端正服务态度,为群众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抵制行业不正之风。奉献社会,有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发展尽一份心,反对只讲索取不尽义务。

3.职业成熟度。指的是行政领导者掌握职业规律、洞察世事、熟练处理事务的程度。它包括职业规律规划的熟悉程度、职业适应程度、职业胜任程度以及对本单位的熟悉程度。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在领导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三)文化素质

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智力的作用日趋重要。作为一名行政领导者,首先要具备宽广的知识,这是每个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提高行政领导水平的重要环节,是领导者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这些的基本知识,才能更好的处理日常事务,这些基本的素质主要有:较宽的知识面,懂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一般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法律知识,同时也要具有从事本职工作所必需的业务知识和现代领导与管理知识,成为掌握业务知识与领导知识的“双内行”,从而适应整个知识系统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做到博与专的统一。其次要有精湛的法律知识,作为行政领导者一定要熟悉法律条文。一是要系统掌握法律知识,特别是民法,行政法以及经济法等相关知识,在行政管理体制中能够熟练地运用法律手段对日常行政事务进行有效地监控;二是在掌握中国现行法律条文的前提下,特别是各国和各地区相关法律以及国际法。同时还要认识并了解到中国现有法律条文与在处理内外政务过程中相抵触的部分而未重新立法的新情况新问题,立足国家利益,运用法律武器灵活处理;三是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作为一个行政领导者,自己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自己的行动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努力,然而,要合理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要具有良好的行政策略,而良好的行政策略又是源于行政领导者自身的素质。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组织效能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所以,一名行政领导者,应该具备宽广的知识,不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更好地行政打下基础。

(四)道德素质

领导者的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正直诚实、严于律己、廉洁奉公、谦虚谨慎、豁达大度。

1.正直诚实。一是要公正坦率、忠诚老实,办事出于公心,坚持正义,坦诚布公;为人光明正大,不阳奉阴违、吹拍逢迎。二是,要求真务实,讲求诚信;

无论什么条件下,都能当老实人,做老实事,不弄虚作假;无论对内,对外,对上,对下,都能以诚相待,表里如一,讲真话,办实事。

2.严于律己。作为一名行政领导者不管是在工作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经常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来检讨自己。在工作方面,尽量与同事们一起上下班,不能搞特殊化,不要认为自己是领导就可以视单位的规章制度而不见;在生活方面,更要严格要求自己,特别是在生活作风方面要自重,否则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3.廉洁奉公。领导者要奉公守法,清正廉洁,公而忘私。作为一名领导者,应当做到“德在人先,利居人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要自觉抵制各种贪污受贿、以权谋私、争权夺利等消极腐败现象,总之,领导者做人要堂堂正正,做“官”也要清清白白。

4.谦虚谨慎。作为领导者,要能正确认识自己、估价自己,能虚心向别人学习(包括向下级),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要懂得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同事和下属),平等待人,礼貌待人,要善于理解人,关心人、团结人,领导者自受命之日起,就应谨慎从事,慎用自己的权力,切勿玩忽职守。

5.豁达大度。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顾大局,不计个人得失、恩怨,经得起考验,自觉抛弃个人间无原则的纠纷、瓜葛,要胸怀坦荡,有宽容精神,善于团结他人。

(五)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1.健康的身体素质是行政领导者不可缺少的素质。行政领导者经常日理万机地处理各种行政事务,是一项高强度的社会活动,需要付出极大的体力,需要充沛的精力来应付。在应对各种纷繁复杂的行政事务中,行政领导必须与各种各样的人与事物交往,工作压力大,没有健康的身体再好的领导者有再好的能力也是不行的。

2.从个体心理素质角度来看,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气质、性格、意志等几个方面。领导者的心理素质,要求具有敢于判断的气质,竞争开放型的性格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在危险、风险、困难、突发事件等等面前需要领导者具有敢于判断的气质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缺乏这种气质,就会错失良机,因此,作为一个行政领导者,更应具备这些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

(1)敢于决断的气质。任何决策都是有时效性要求的。在对客观事物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行政领导者应有不失面地、勇敢果断地处理问题的热情与气魄。

(2)竞争开放型的性格。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奋力争先。领导者应有敢为天下先、善于争先的品格。领导者要与各种人打交道,要随时处理各种矛盾,这就决定了行政领导者要有开放的心态,宽阔的胸襟,公道正派的作风,团结众人一起去不懈地竞争。

(3)坚忍不拔的意志。开拓创新,难免遭受挫折、失败。只有具备不怕挫折与失败而百折不挠的毅力,才能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因此,意志坚强是行政领导者必备的条件之一。

行政领导素质是领导主体最重要的内在条件,从根本上决定领导活动的成败得失。先天的生理条件是素质的基础,后天的实践活动使素质得以成型并不断改善。一个行政领导者,只有把握了作为领导者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加强锻炼,不断扬优除劣,才能使其能力和素质不断得到升华,逐步趋向完善,成为具有高效率的现代领导者。

参考文献

[1]李奇.行政领导素质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成言.现代行政领导学.北京大学出版,2003

篇3:行政领导学总结

21世纪最稀缺的资源是人才。而在诸多类型的人才资源中, 领导型人才又是最高端、最难培养和获得的一种资源。“为了不被21世纪淘汰, 我们就需要新一代的领导者, 而不是管理者。”[1]事实上, 国际各著名大学也深谙上述道理, 早已将培养领导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宗旨, 并且贯彻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去。因此, 各主要著名大学都在培养体系中着重了对学生的领导者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公共行政学》课更应当更好地回应当今世界对于领导型人才的诉求。基于此, 目前国际上《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已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主要体现为:第一, 课程定位为培养能驾驭未来变革浪潮的领导人才;第二, 课程设计以形成领导者各层次的能力为导向;第三, 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 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 从而产生最具含金量的公共管理领域的知识与洞察力。在这种新的教学趋势下, 有必要对我国现在《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反思,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国际趋势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作出必要的再设计 (redesign) 。

二、我国传统《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的弊端

现代的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科,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传入我国。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我国重新复办。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 《公共行政学》课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实践模式。随着时代的变化, 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概括而言,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从学科性质来说, 公共行政学应该是一门实践导向的学科。但是, 目前《公共行政学》课程所讲授的公共管理理论, 却离公共管理实践有着相当的距离。这样一来, 导致所讲授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 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实践脱节严重。

2. 课堂内容与学生收获相脱节。

在课程的设计方面, 传统《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更多地强调教师传授既定的教科书理论, 而很少考虑到如何针对学生需要设计课程。如此一来, 学生的需求被忽视, 学习积极性被抑制, 从课程中得到的收获也就少得可怜了。

3. 知识讲授与能力培养相脱节。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更严重的一点, 在于没有在课程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构建起良好的机制。由于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条件所限, 《公共行政学》的讲授常常只限于传播知识, 使课程教学活动的进行缺乏落脚点, 课程体系的设计缺少灵魂。这样的教学现状, 显然不利于《公共行政学》的发展, 也不利于本专业学生的个人发展。长此以往, 《公共行政学》课程的地位堪忧。因此, 有必要通过多维度、多层面的教学改革, 转变《公共行政学》的教学范式, 提升课程的整体价值。

三、RTP型领导人才培养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针对前述传统《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的弊端, 结合当今各著名大学《公共行政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本文提出应当构建一种聚焦于RTP型领导人才培养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 重塑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在此, 本文就这一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作一简单的介绍。

1. RTP型领导人才教学培养模式的理念。

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公共行政学》的教学目的就是把公共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传授给学生。我们认为, 本科生层次的领导能力主要集中表现为三种能力, 即:专业研究能力 (Capability of Researching) 、口头表达能力 (Capability of Talking) 、管理实践能力 (Capability of Practicing) , 也就是RTP型的能力结构。其中, 专业研究能力并不是局限于科学研究, 而是一种普适性的、一般性的研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则是指学生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才能;管理实践能力则是指学生在面对具体的管理情景时, 可以较快地形成管理方案实现管理目标的能力。上述三种能力是最基本的领导能力构成, 是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组合。

2. 具体的教学活动构成。

在上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 围绕RTP型领导人才的培养, 新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可以开发多种新颖的教学活动, 来实现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已有的课堂实践效果来看, 可以开展论文写作、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策划大赛五种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 论文写作主要训练学生选择问题、查找资料、思考问题、形成思路、运用材料, 并最后形成书面表达成果的能力;课堂讨论主要训练学生根据既定题目, 组合搭配成员, 分工协作, 当众表达自己思想和理念的能力;角色扮演主要训练学生在模拟的公共管理环境下, 针对既定的公共管理问题全面展示个人的思维、决策和表达、辩论的能力;案例分析则主要训练学生对具体的公共管理案例, 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分析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策划大赛则主要落脚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创新能力, 无预设题目与条件, 完全由学生设想全新的公共管理或公共服务项目, 并各自组成团队进行策划, 最后在全体同学前展示。这五种教学活动, 全方位地有针对性地提升了学生的基本领导能力。

3. 价值与意义。

(1) 有助于探索领导型人才的培养之道。为社会培养领导型人才是世界各著名大学的共同定位与主要职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许多国内大学也已将培养“领导型人才”作为自己服务社会的重要目标。但是, 究竟应该怎样将培养领导型人才的办学思路融入微观的课程教学中, 则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本文的研究对开发领导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 有利于优化《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 国内《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一直面临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公共管理实践相结合, 如何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如何将构建知识体系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相结合的三大难题。本文的研究探索了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现上述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以便从整体上优化《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3) 有助于本科生形成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结构。新的时代, 高校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科研项目方面, 还体现在作为高校“产品”的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评价上。本文对于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 有助于他们形成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结构。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发达、竞争激烈, 但同时又因为现代性所内蕴的风险性而存在极大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的社会。“在风险社会中, 不明的和无法预料的后果成为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2]在这种情况下, 各行各业都需要有领导型人才真正担负起领导者的角色。而对于行使公共权力, 对全社会进行治理的公共组织而言, 培养和拥有领导型人才则更是十分关键。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公共行政学》的教学应该及时准确地反映这种需求和发展趋势。为此, 本文针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弊端, 将课程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提出了富有特色的RTP型领导人才教学培养模式, 构建了相应的理论和方法框架, 必将对今后该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有所助益。

摘要:未来社会的领导人才必须同时具备专业研究能力 (Capability of Researching) 、口头表达能力 (Capabilityof Talking) 和管理实践能力 (Capability of Practicing) , 即RTP型能力结构。国内以往的《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而较为忽视上述能力的培养, 以至于学生的能力提升不足, 难以成为未来的领导者。本文从反思传统《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的弊端出发, 以培养领导型人才为目标, 以构建学生的RTP能力结构为中心, 初步探索了新型《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领导人才,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美]沃伦·本尼斯.21世纪的领导[C]//[美]肯·谢尔顿.领导是什么——美国各界精英对21世纪领导的卓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4.

篇4:行政领导学总结

关键词:领导人才;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69-03

一、领导者时代的到来

21世纪最稀缺的资源是人才。而在诸多类型的人才资源中,领导型人才又是最高端、最难培养和获得的一种资源。“为了不被21世纪淘汰,我们就需要新一代的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1]事实上,国际各著名大学也深谙上述道理,早已将培养领导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宗旨,并且贯彻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去。因此,各主要著名大学都在培养体系中着重了对学生的领导者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公共行政学》课更应当更好地回应当今世界对于领导型人才的诉求。基于此,目前国际上《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已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主要体现为:第一,课程定位为培养能驾驭未来变革浪潮的领导人才;第二,课程设计以形成领导者各层次的能力为导向;第三,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从而产生最具含金量的公共管理领域的知识与洞察力。在这种新的教学趋势下,有必要对我国现在《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国际趋势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作出必要的再设计(redesign)。

二、我国传统《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的弊端

现代的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科,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传入我国。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我国重新复办。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公共行政学》课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实践模式。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从学科性质来说,公共行政学应该是一门实践导向的学科。但是,目前《公共行政学》课程所讲授的公共管理理论,却离公共管理实践有着相当的距离。这样一来,导致所讲授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实践脱节严重。

2.课堂内容与学生收获相脱节。在课程的设计方面,传统《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更多地强调教师传授既定的教科书理论,而很少考虑到如何针对学生需要设计课程。如此一来,学生的需求被忽视,学习积极性被抑制,从课程中得到的收获也就少得可怜了。

3.知识讲授与能力培养相脱节。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更严重的一点,在于没有在课程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构建起良好的机制。由于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条件所限,《公共行政学》的讲授常常只限于传播知识,使课程教学活动的进行缺乏落脚点,课程体系的设计缺少灵魂。这样的教学现状,显然不利于《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也不利于本专业学生的个人发展。长此以往,《公共行政学》课程的地位堪忧。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维度、多层面的教学改革,转变《公共行政学》的教学范式,提升课程的整体价值。

三、RTP型领导人才培养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针对前述传统《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的弊端,结合当今各著名大学《公共行政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本文提出应当构建一种聚焦于RTP型领导人才培养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重塑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在此,本文就這一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作一简单的介绍。

1.RTP型领导人才教学培养模式的理念。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公共行政学》的教学目的就是把公共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传授给学生。我们认为,本科生层次的领导能力主要集中表现为三种能力,即:专业研究能力(Capability of Researching)、口头表达能力(Capability of Talking)、管理实践能力(Capability of Practicing),也就是RTP型的能力结构。其中,专业研究能力并不是局限于科学研究,而是一种普适性的、一般性的研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则是指学生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才能;管理实践能力则是指学生在面对具体的管理情景时,可以较快地形成管理方案实现管理目标的能力。上述三种能力是最基本的领导能力构成,是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组合。

2.具体的教学活动构成。在上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围绕RTP型领导人才的培养,新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可以开发多种新颖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已有的课堂实践效果来看,可以开展论文写作、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策划大赛五种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论文写作主要训练学生选择问题、查找资料、思考问题、形成思路、运用材料,并最后形成书面表达成果的能力;课堂讨论主要训练学生根据既定题目,组合搭配成员,分工协作,当众表达自己思想和理念的能力;角色扮演主要训练学生在模拟的公共管理环境下,针对既定的公共管理问题全面展示个人的思维、决策和表达、辩论的能力;案例分析则主要训练学生对具体的公共管理案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分析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策划大赛则主要落脚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创新能力,无预设题目与条件,完全由学生设想全新的公共管理或公共服务项目,并各自组成团队进行策划,最后在全体同学前展示。这五种教学活动,全方位地有针对性地提升了学生的基本领导能力。

3.价值与意义。①有助于探索领导型人才的培养之道。为社会培养领导型人才是世界各著名大学的共同定位与主要职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许多国内大学也已将培养“领导型人才”作为自己服务社会的重要目标。但是,究竟应该怎样将培养领导型人才的办学思路融入微观的课程教学中,则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本文的研究对开发领导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参考意义。②有利于优化《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国内《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一直面临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公共管理实践相结合,如何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如何将构建知识体系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相结合的三大难题。本文的研究探索了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现上述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以便从整体上优化《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③有助于本科生形成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结构。新的时代,高校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科研项目方面,还体现在作为高校“产品”的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评价上。本文对于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有助于他们形成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结构。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发达、竞争激烈,但同时又因为现代性所内蕴的风险性而存在极大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的社会。“在风险社会中,不明的和无法预料的后果成为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2]在这种情况下,各行各业都需要有领导型人才真正担负起领导者的角色。而对于行使公共权力,对全社会进行治理的公共组织而言,培养和拥有领导型人才则更是十分关键。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公共行政学》的教学应该及时准确地反映这种需求和发展趋势。为此,本文针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弊端,将课程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提出了富有特色的RTP型领导人才教学培养模式,构建了相应的理论和方法框架,必将对今后该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美]沃伦·本尼斯.21世纪的领导[C]//[美]肯·谢尔顿.领导是什么——美国各界精英对21世纪领导的卓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

[2][德]乌尔里奇·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改项目《基于RTP型领导人才培养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篇5:行政领导学(精选)

一、关于权力起源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哪些?

关于权力起源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

1、神权说。这是一种关于权力来源的愚昧主张,认为权力来源于上帝,进而创造出“神权论”或“君权神授论”,为封建专制统治辩护并服务。

2、德仁说。这一学说主张权力是一种来自道德教化的影响力。中国古代孔子的“德治”、孟子的“仁政”等思想,都属于此类学说。

3、智慧说: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提出了权力应该来源于知识的“哲学王”学说;近代英国思想家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及现代学者提出的“科技治国论”等主张,都属于此类学说。

4、暴力说:这一观点主张权力应以法律、军队等暴力工具为依托。中国古代的韩非、西方中世纪末思想家马基雅维里是该主张的重要代表。

5、契约论: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者为卢梭与孟德斯鸠等人。他们认为,国家是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契约建立起来的,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而人民的权力则是天赋的。人民主权学说进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的理论基础。

6、资源说:这一学说把权力的来源归结为对组织资源的拥有与控制。这里的资源包括金钱、信息、武力、社会地位、立法权、投票权等。人们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资源,便具有了影响他人的力量。

7、接受论:这一观点是由巴纳德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的,他认为“应从组织成员是否接受一项命令、指示或建议的角度来考察权力”。此外,在西蒙的权威论中也有接受论的主张。

二、领导权力起源的因素表现在哪些方面?

总体说来,权力起源的因素主要体现于人所具有的一些固有的本质特征,具体表现为:

1、人以劳动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2、人具有高度的社会性;

3、人的欲望具有无限性。

三、领导权力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领导权力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发展阶段是紧密相连的,它经历了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和社会转型期的领导权力三个阶段。

1、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

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是指与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的领导权力,这种领导权力主要具备如下特点:第一,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的社会职能与国家政治权力的统治职能明显地交织在一起。第二,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与宗教权力或迷信权力等曾经相互结合。第三,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与宗法权力等血缘关系权力有根深蒂固的联系。第四,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与经济权力有相当直接的关系。

2、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

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领导权力,其与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相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第一,现代社会领导权力的自主性非常明显,社会管理职能日益突出。第二,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不仅实现了同外部权力的分离,其内部的功能分化也日益发达。第三,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是一种法理型的权力。

3、社会转型期的领导权力

在转型期社会,行政领导权力的现代性特征与传统性特征就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这种转变中社会的领导权力可称为转型期的领导权力。把握转型期领导权力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对理解发展中国家的行政现代化是很有必要的。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的领导权力状况也异常复杂。一方面,领导权力本身的现代化还不够完善,它往往受到各种传统特征的影响,以致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冲击,类似于行政国家的现象在中国也开始出现,领导权力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时常错位,导致贪污腐败等现象时有发生。

四、对权力的概念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对权力的概念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五种:

1、力量说;

2、能力说;

3、控制说;

4、关系说;

5、零总和说。

五、什么是领导权力?它大致包含哪些内容?

领导权力就是领导者(权力所有人),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权力相对人)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

领导权力定义大致包含的主要内容有:

1、领导权力的主体。领导权力的主体包括党政机构的领导者、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者以及广大的社会组织中的领导者。

2、领导权力的目标。领导权力的根本目标是要通过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令和各类政策来有效地实现国家意志。

3、领导权力的作用方式。领导权力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强制性地推行政令。

4、领导权力的客体。领导权力的客体包括所有的居民以及由居民所组成的不同社会组织和社会集团。可以说,领导权力的客体囊括了领土范围内的整个社会。

六、领导权力具有的特征主要有哪些?

领导权力的特点主要有:

1、无形性;

2、依附性;

3、可塑性;

4、对象性;

5、强制性;

6、目的性;

7、交换性;

8、垄断性;

9、诱惑性。

七、什么是领导权力的结构?

领导权力的结构是指领导权力的各种构成要素依附于一定的组织机构并进行有序性活动的过程中所构成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的总称。

1、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它主要包括领导权力主体、领导权力客体和领导权力载体三种构成要素。

2、领导权力的动态结构

领导权力的动态结构是由领导权力作用的方向、方式、轨道、层次、时间和结果等要素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权力运行模式,这种运行模式赋予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以生动的实际内容。

八、领导权力与权威是截然不同的。这种观点正确吗?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权威是指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或是在某种范围内最有地位的人或事物。权力与权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的。

1、权力与权威的共性

权力与权威的共同性在于能够指导、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动。在权力与权威的指示与感召之下,人们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而按照权力与权威占有者的意志行事。

2、权力与权威的区别

(1)权力与权威的来源不同。在一个现代组织中,领导权力一般来源于法律、法规或组织规章条例的规定,具有外在的、法定的性质。领导权威则主要来源于个人影响力,具有内在的、个性化的性质。

(2)权力与权威的表现形式不同。领导权力主要以职权形式出现,其所发挥的指引与影响作用是以强制性为后盾的。而领导权威则主要表现为领导者自身的良好素质,往往是通过一种非强制性的影响力来统御被领导者与周围的人。

(3)权力与权威的影响时限不同。领导权力是通过命令、批示等强制手段产生影响的,具有直观、明显的特点。这种权力随着职位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职务的终止而消失。而领导权威则不同,它来自领导者的自身,通过领导者的崇高威望和优良品行感染并影响人们的言行,使人们在心理上认同,从感情上接受。这种威望在人们心目中存留时间的长与短,是与此人为人们所做的贡献大与小成正比的。

(4)权力与权威的作用效果不同。领导权力带有强制性和不可违抗性,在这种强大“外力”的作用下,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一般多表现为消极被动的服从,有时处于敢怒不敢言或敢言而不敢动的反抗状态。而领导权威产生作用的前提是人们心理上的认可与感情上的接受,在这种“内动力”的作用下,人们对领导者时常表现出一种由衷的尊敬与主动的服从和依赖,并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综上所述,领导者只有同时具备法定的权力与个性化的权威,才能实行最佳领导,并取得最好的绩效。

九、如何对领导权力进行合理的划分与配置?

领导权力的行使是以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为前提的,因为领导权力的行使必须首先立足于有序的组织机构,即所谓的在其职,谋其政。

1、宏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宏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主要是从与社会大系统诸要素的互动中探索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1)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政治制度。

国家政治制度即国家政治体制,通常是指取得政权的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它包括国家的管理形式、结构形式、选举制度、人民行使政治权利的制度等。

首先,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置身于一定的政体下进行,我国的政体是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其次,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与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相一致。最后,领导权力的划分与配置必须与司法机关权力的配置与运用相配套。

(2)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有利于公民权利的充分享有。

我国作为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权力作为一种公共权力,必须遵从人民群众的意愿,为实现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而运行,要利用手中的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

(4)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考虑民族传统文化的因素。

民族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念与心理倾向等。民族传统文化对行政领导权力的划分与配置起着长久的、潜在的、无形的与不可估量的影响。

2、微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微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主要是从行政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联系中寻求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在组织系统内部,所有的领导与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以及运用展开的。而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又与组织系统内部的组织职能与组织人员等要素密切相关。

(1)组织职能的配置是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的基础。

(2)组织是领导权力合理划分与配置的载体。

(3)组织人员是领导权力行使的主体。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领导权力的划分与配置必须与社会大系统相适应,并充分考虑领导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从而把各种要素相互融合与协调,才能达到领导权力划分与配置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十、行政领导权力需要遵循的原则主要有哪些?

1、正当性原则。正当性原则是指领导者在特定的职权范围内履行自己的职责,而无须顾及来自职权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干扰。

2、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领导者行使权力要充分注意组织内外的主客观条件,在现实基础上,在组织原则和社会道德规范内行使权力。

3、民主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是指领导者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实行决策民主化和领导班子中的集体领导原则。

4、效益性原则。效益性原则是指领导者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必须讲究取得成果的大小与快慢,即注重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包括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等。

5、权变性原则。权变性原则是指领导者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必须依据不同的环境和条件,审时度势,变换行使权力的方法和手段,调整领导权力的计划和目标。

十一、什么是领导授权?领导授权的主要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所谓授权,就是在组织系统内部,领导者将组织和人民赋予自己的部分职务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以便下级机关能够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地行动和处理行政事务,从而为被授权者提供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客观条件。

领导授权的重要意义表现在:

1、领导科学授权是完成领导任务,实现现代领导目标的需要;

2、授权能够减轻领导者的负担,有利于其集中精力抓大事。领导科学授权能够锻炼被领导者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有助于下属的锻炼、提高和发展,是培养干部,进而提高整个组织总体水平的需要;

3、领导科学授权能够改善上下级的关系,使之更为融洽,从而营造一种团结合作,奋发向上的组织气氛,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整个组织的效能。

十二、领导授权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1、领导授权在本质上是组织内部权力分配的特定形式;

2、领导授权实际上是领导活动过程的一部分,其核心内容是上级领导给下属分派任务;

篇6:行政领导基础学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我国领导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C)。

A.20 世纪30 年代B.20世纪70 年代 C.20 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 年代

2.领导关系的两重属性中,(B)占据主导地位。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权力属性D.管理属性

3.在《新管理模式》一书中把领导方式归纳为四种基本模式的作者是(A)。

A.利克特B.勒温C.西蒙D.卡曼

4.权变领导理论的研究重点在(D)。

A.领导者的个性特质B.不同领导行为和领导风格对领导绩效的影响C.领导者的影响力D.领导者、被领导者的行为和领导环境的关系

5.根据组织系统内部各机构的职责权限的性质与范围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B)。

A.集权制与分权制B.层级制与职能制C.完整制与分离制 D.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6.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B)。

A.精神文化B.物质文化C.制度文化D.历史文化

7.不属于发挥专家的团体宏观智能结构效应的决策方法是(D)。

A.头脑风暴法B.鱼缸法C.德尔斐法D.模拟决策法

8.曹冲称象和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在思维形式上属于(C)。

A.纵向思维B.收敛思维C.横向思维D.交叉思维

9.(A)既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又是领导活动的归宿,是反映领导者能力和领导活动成效的综合性指标。

A.领导效能B.领导效果C.领导目标D.领导效率

10.(A)的领导权力是一种法理型的权力。

A.现代社会B.转型社会C.原始社会D.传统社会

1.孔子提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名言,体现了古代领导思想中的(D)。

A.重视纳谏的思想B.民本思想C.谋断分离的思想D.人本思想

2.在(D)时期领导权力与宗教权力或迷信权力等曾经相互结合。

A.原始社会B.转型社会C.现代社会D.传统社会

3.简单而低层的组织与重复性较高的简单工作宜采用(A)组织结构。

A.直线式B.职能式C.混合式D.矩阵式

4.领导环境发展的第一原则是(A)。

A.科学性原则B.实践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超前性原则

5.提出公平理论的是(B)

A.杜拉德B.亚当斯C.弗洛姆D.洛克

6.冲突属于(D)。

A.低对抗性行为B.对抗性行为C.无对抗性行为D.高对抗性行为

7.在领导者影响力的构成中,占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C)。

A.强制性影响力B.权利性影响力C.自然性影响力D.个人魅力

8.领导者对可能影响组织和谐的各种矛盾、冲突进行调整、控制的行为属于(B)。

A.沟通艺术B.协调艺术C.决策艺术D.运筹艺术

9.领导效能测评与测评对象的关系,就是(C)的关系。

A.主观与客观B.反应与被反应C.反映与被反映D.主体与客体

10.电子政务最重要的内涵及精髓是建构一个(A)。

A.虚拟政府B.便民政府C.高效政府D.精简政府

1.真正意义上决策与执行的分工出现在19世纪,它首先发生在(C)。

A.工厂B.政治领域C.军事领域D.经济领域

2.冲突属于(B)。

A.低对抗行为B.高对抗性行为C.无对抗性行为D.对抗性行为

3.按照权力的控制程度来看,一切权力集中于领导集体或个体手中是(A)。

A.集权式领导B.专断式领导C.剥夺式集权领导D.仁慈式集权领导

4.孔子提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名言,体现了古代领导思想中的(D)。

A.重视纳谏的思想B.民本思想C.谋断分离的思想D.人本思想

5.我国领导体制最主要的弊端是(B)。

A.组织结构设置不科学B.权力过分集中C.领导素质不

高D.领导法规缺失

6.在现代社会中,组织成功的概率与组织和环境之间的一致性程度(B)。

A.无关B.呈正相关关系C.呈负相关关系D.没有直接关系

7.运用同态模型的原理进行决策的方法是(D)。

A.头脑风暴法B.鱼缸法C.德尔斐法D.模拟决策法

8.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是首先提出“ 创新” 概念的学者,他在《经济发展的理论》 一书中以(C)为核心对“创新”进行了论述。

A.制度创新B.文化创新C.技术创新D.文艺创新

9.取得领导效能的前提是(A),它是领导效能的中心线。

A.领导效果B.领导目标C.领导效益D.领导效能

10.(A)的领导权力是一种法理型的权力。

A.现代社会B.转型社会C.原始社会D.传统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至少有两项以上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1.有效避免危机的办法有(ADE)。

A.动态预测B.消除危机C.制定危机管理计划D.构建危机应对机制E.树立危机意识

12.领导者的自然性影响力包括(ABCE)。

A.品格因素B.才能因素C.情感因素D.职位因素E.知识因素

13.下列不属于领导环境发展原则的选项是(CE)。

A.科学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创新性原则D.超前性原则E.多样性原则

14.在领导协调工作中,必须协调的对象有(ABD)。

A.协调群体中的个人B.协调组织中的群体C.协调组织内部关系D.协调不同的组织E.协调不同的国家

15.中国古代领导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主要包括(BCD)。

A.爱民B.富民C.信民D.教民E.治民

11.决策与执行的纵向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由此而产生的(BE)的分离,对领导学的产生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A.领导与决策B.领导与管理C.决策与管理D.领导与执行E.决策专门化与执行专门化

12.下面列举了有关正式领导者和非正式领睁者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BE)

A.领导者按照产生的方式可以分为正式领导者和非正式领导者两种类型

B.正式领导者拥有组织指定的正式职位、权力和撞位,其主要功能是通过领带活动达成组织目标

C.正式领导者可以运用合法的权力来影响下级的思想和行为,但是不可以采用权力的消极形式强制下级服从

D.非正式领导者是指在正式组织成非正式组织中,由组织内成员自发推选的领导者。他们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领导活动实现组织目标

E.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当集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于一身

13.角色冲突的表现形式有(CDE)。

A.目标冲突B.个体之间的冲突C.角色间冲突D.角色内冲突E.角色外?中突

14.电子政务对内体现为(ABC)。

A.衍政业务电子化B.行政业务网络化C.行政业务程序化D.行政信息公开化E.行政程序透明化

15.影响思维广阔性的因素包括(BCDE)。

A.坚强的意志B.人脑高级神经活动的灵活性C.知识水平D.思维者意识域的大小E.经验是否丰富

11.追踪决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有(ADE)。

A.方案错误B.成本过高C.评估错误D.环境变量E.目标错误

12.影响思维广阔性的因素包括(ABCE)。

A.思维者意识域的大小 B.人脑高级神经活动的灵活性C.知识水平D坚强的意志 E.经验是否丰富

13.影响机构性领导环境的主要因素包括(ACD)。

A.机构功能及其变化 B.机构性质极其变化C.机构数量及其变化D.机构性领导环境的结合模式E.机构功能和机构数量

14.处理不同冲突的方法有(ABCDE)。

A.回避 B.建立联络小组C.采取强制办法D.树立更高目标E.解决问题

15.领导学的学科特点包括(ABCD)。

A.综合性B.社会性C.应用性D.交叉性E.理论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6.制约授权: 制约授权,又叫复合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将某项任务的职权分解授给两个或多个子系统,使子系统之间产生互相制约的作用,以免出现疏漏。

17.职能式: 职能式组织结构又称分职制,它是一种为了完成某一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或特定的领导功能而成立的某些专门性机构。

18.领导素质的测评: 领导素质的测评就是对领导素质进行检测、测试、测量、验证、判断和评价的总称,是对领导的专项素质或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客观把握的系统化应用理论与应用技术。

19.领导决策: 领导决策是指领导者为了达到某种领导目的,而选择一种最佳途径或方案的行为过程。

16.领导权力: 领导权力就是领导者(权力所有人),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权力相对人)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

17.直线式: 直线式组织结构又称层次制、分级制、金字塔式或传统式组织结构。它是将一个领导系统或单位,在纵向上垂直划分为若干层次(从最高的指挥中心到最低的基层单位),形成一个逐级扩散、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

18.领导群体结构: 领导群体结构是在一个系统内,构成领导群体的各种人员的构成比例及其组合方式。

19.危机: 危机是威胁决策者的核心价值或根本利益的,迫使决策者在信息不充分和事态发展高度不确定情况下,需要迅速决策的不利情势的集合。

16.柔性领导: 柔性领导就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依靠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采取非强制命令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使其自觉服从和认同组织意志,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的领导行为。

17.领导层次: 领导层次是指领导体制中纵向组织结构的等级层次,有多少等级层次,就有多少领导层次。

18.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指对已有相当知名度的人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尚未出名的人则往往忽视他们的成绩,或不承认或贬低其价值这样一种常见的不合理现象。

19.领导效能: 领导效能就是领导者在实施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实现领导活动目标的能力与所获得的领导效率、领导效果、领导效益以及所引起的组织状态、组织环境与组织关系的有效变化的系统综合。

四、简答题(含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0.非正式群体不是因为完成组织任务而是自发产生的,所以领导者不应该承认非正式群体。(辨析)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非正式群体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群体类型。在领导活动中,作为领导行为主体的领导者不但要对正式群体进行科学的规范和有效的领导,而且要对正式群体中大量存在的非正式群体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对待非正式群体,领导者首先的和根本的就是要承认其客观存在的普遍性,承认其作用和能量对工作的影响,并将其列入管理范围,决不能视而不见或放任自流。在任何组织或社会的构成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必然性。因此对非正式群体的无知或驼鸟政策是极其有害的。

21.简述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的建设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启示。(简答)

(1)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国家的强力支持;(2)电子政务是一个系统工程;(3)电子政务的开展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4)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与规范的支持

20.非正式群体不是因为完成组织任务而是自发产生的,所以领导者不应该承认非正式群体。(辨析)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非正式群体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群体类型。在领导活动中,作为领导行为主体的领导者不但要对正式群体进行科学的规范和有效的领导,而且要对正式群体

中大量存在的非正式群体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对待非正式群体,领导者首先的和根本的就是要承认其客观存在的普遍性,承认其作用和能量对工作的影响,并将其列入管理范围,决不能视而不见或放任自流。在任何组织或社会的构成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必然性。因此对非正式群体的无知或驼鸟政策是极其有害的。

21.简述电子政务的作用。(简答)

(1)有利于优化政府的管理服务职;

(2)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3)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队伍。

20.简述领导群体的基本功能。(简答)

(1)群体感应功能;(3分)(2)群体互补功能;(3分)(3)群体功率放大功能;(2 分〉

21.冲突等同于竞争(辨析)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2 分)

冲突不同于竞争,它的特殊性质在于目标的不相容性。也就是说,冲突双方都认为对方的目标是己方达到目标的障碍,双方的目标是不可调和的。冲突属于高对抗性行为。(4分)在竞争中,参与的各方都具有相同的目标,都必须在相同的规则下采取行动,任何一方都不能以阻碍其他参与者的行动为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二者的区别只是在于,一方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另一方目标的实现。(4分〉

五、论述题(含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2.列举领导的五条用人原则并详细分析。

(1)峰区年龄原则;(2)扬长避短原则;(3)量才任职,职能相称原则;(4)诚信不疑原则;(5)明责授权原则;(6)环境原则;(7)数量原则;(8)用养并重原则;(9)流动原则。

(上述9条原则,随意选择其中 5种并详细分析,每点4分。只答要点,酌情减分)

23.试论述如何改善我国领导发展与培训现状。

(1)确立正确的培训目标;(2)设置科学的培训内容;(3)改革培训的手段与方式;(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5)规范强化培训的制度。(上述要点,每点5分,均须展开论述。只答要点,酌情减分〉

22.结合实际分析领导用人的心理误区。(至少列举五点)

(1)晕轮效应;(2)投射效应;(3)相互回报心理(4)嫉妒心理;(5)首因效应;

(6)近因效应;(7)偏见效应;(8)马太效应;(8)戴维现象。

23.试论述如何改善我国领导发展与培训现状。

(1)确立正确的培训目标;(2)设置科学的培训内容;(3)改革培训的手段与方式;(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5)规范强化培训的制度。(上述要点,每点4分,均须展开论述。只答要点,酌情减分〉

22.试述如何对领导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

(1)权力制约机制:以权力制约权力

以权力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核心是分权,并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或相互监督的关系。监督者负有监督的权力或职责。以权力制约权力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由一种高级的权力监督低级的权力;二是平行权力层级之间的监督与制约。

(2)道德制约机制:以道德制约权力

以道德制约权力这一机制的涵义是通过学习和教育的方法使社会或统治阶级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内化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培养他们勤政廉政为统治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的意识和品质,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以内心的道德力量抵制外在的不良诱惑,自觉地严格地要求自己,行使好手中的权力。

(3)权利制约机制: 以权利制约权力

此种制约机制是民主社会所独有的一项治国战略。以公民权利制约政府权力这一机制的实质是使公民成为监督政府的力量。

以权力制约权力和以道德制约权力,这两种机制都属于统治体系的内部监督。而以权利制约权力这一机制所要建立的是被治者对于统治者的监督。这三种机制是可以相互并存、相辅相成的。

在制度建设中,这三种制约机制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就是在每一种机制的内部也要相互配合。

23.如何认识危机与契机的关系?

危机是威胁决策者的核心价值或根本利益的,迫使决策者在信息不充分和事态发展高度不确定情况下,需要迅速决策的不利情势的集合。

所谓契机,是指由一定事态带来的某种转折变化的机缘,即“危险中的机会”。危机具有双重性,它有破坏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危机对组织来讲是一个契机,是组织命运“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危机也具有积极的功能效应,危机可以暴露出旧模式中的弊端,并渲染着改革的迫切性,管理者可以通过解决危机使组织获得进步。

对于组织来讲,危机本身也是一种契机,对改善组织结构,树立危机意识,完善危机管理机制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领导者要善于抓住契机,有效处理危机,不失时机地推行自己的改革理念,那些在常规情况下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

上一篇:“学礼立身”主题演讲稿下一篇:2018年 C语言程序设计A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