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克思《资本论》有感

2024-05-28

读马克思《资本论》有感(共8篇)

篇1:读马克思《资本论》有感

读马克思《资本论》有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是他一生恪守崇高信念,从事科学研究的结晶。它是以阐述马克思自己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的学说为主题,同时也对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说进行必要的批判。

我利用大学闲暇时间终于读完了马克思的宏篇巨著《资本论》三卷。它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做为一个处于现今中国社会的大学生,我不得不由此引发一次对自己人生、对这个社会现况、对我未来即将面对的社会的思考。

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即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所以,贯穿《资本论》全书的中心是剩余价值。《资本论》的第一卷研究的资本早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制,工人劳动的个人所有制形成,资本家阶级工人阶级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规律;第二卷研究在流通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包括但割资本的存在形态及其循环周转的规律,社会总资本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社会生产社会消费之间的分割比例和交换关系的规律;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的各个产业,资本之间,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生息资本之间,职能资本家和地主阶级之间在生产分配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剩余价值在资本家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分配规律以及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资本论》在全面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经济科学,其中重点是研究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交换关系。《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这次阅读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劳动、价值、价格的关系,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价值概念本身就是评价与估量,是具有主观特色的名词。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却排除了价值的主观性,从而排除了其经济学理论的主观性成分。同时明白了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真实关系,按生产要素分配不过是按劳分配的具体表现形式。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来自它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所以经济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就是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换句话说就是,价值创造决定价值分配,价值分配对价值创造具有反作用。这次阅读带来的另一个收获就是形成了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独到解读,认识到“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真正意义、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和其现实的理论价值。“三个代表”思想的真正意图和含义,让我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模糊认识,真正理解了“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不朽著作,是“国际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为了写作者本著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恩格斯为此书的写作编辑和出版业付出可大量的劳动。《资本论》问世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形势发生可巨大变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发展到国家垄断的新阶段;一些国家的工人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有的以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有的正在进行艰苦的革命斗争。在我国,伟大的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用来指导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且为引导我国建设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强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篇2:读马克思《资本论》有感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论证和生动体现,即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著。《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

《资本论》可以说是马克思耗尽毕生的心血而成的著作。可以说是结合了科学性和革命性,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同时它也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对价值观有着深刻的理解,为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

1马克思的《资本论》其主要核心思想是唯物史观与客观辨证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透过现像看本质然后回归于现像的一个过程。其根本主要中心本质现像是围资本的利润来源于利余价值。资本家靠的是剥削劳动力的剩余价值的本质下进行的。阐述了资本运动的过程,产品到流通到分配的一个循环过程。本质上这些过程中的所以环节本身都不会产生价值利润,而产生的根本利润是劳动者的劳动力。也就是说每个劳动者在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价值资本家没有完全的支付劳动者,也就是说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跟他的收益是不相等的,所以劳动报酬被资本家少支付了,那少支付的那一部份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剥削所得,但是外观表现却是在商品产生利润而得的资本假像下进行的。所以人民看到的是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过程中产生利润的错误现像。资本家是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而获得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的一个循环剥削过程而进行资本扩张的过程。

《资本论》对于 劳动价值论也有多方面的理解概括,劳动价值理论关于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马克思在(一卷)P52指出,“只有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但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之间存在着差别,例如“缝和织是不同质的劳动”,那么缝与织这两种劳动是否可比呢?在此书P57—58他又指出“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并且“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似乎是由习惯决定的”;换言之,种类不同的相同数量劳动不会创造等量的价值,但它们所创造的价值数量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劳动的价值量指数是指劳动者为创造某种使用价值在消耗了单位数量劳动力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包括工资和剩余价值的价值量。如果用劳动所持续的时间计量劳动量那么劳动价值量指数就是这种劳动单位时间消耗(例如1小时)所创造的价值量。劳动的价值量指数体系是指各劳动的价值量指数序列。当然还有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作为特殊的使用价值,其价值等于劳动者创造这些劳动力所消耗过去劳动和活劳动力的价值。创造了劳动力的劳动其价值量指数等于在创造劳动力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新价值与所消耗劳动力数量的比值;显然,对于规定单位价值的简单劳动,其价值量指数必然等于1。在(一)第5810建筑一班姓名:XXXXX学号:100350XXX

页“一个商品可能是最复杂的劳动的产品,但是它的价值使它与简单劳动的产品相等,因而本身只表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是暗示:“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通过这些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与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之间的等价交换而完成的。

总之,马克思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马克思有关生产劳动的论述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示,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他接着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上面论述表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必须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篇3:读马克思《资本论》有感

一、马克思对廉价政府的描述

廉价政府的口号是由资产阶级政治学家提出的,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从根本上是不可能建立廉价政府的, 他通过对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的总结, 提出了自己的廉价政府理论, 为社会主义国家廉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范本。

首先, 廉价政府是机构精简的政府。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指出:“公社实现了所有资产阶级革命都提出的廉价政府这一口号。”[1]56巴黎公社为缩减开支, 减轻人民负担, 对各级领导机关进行大刀阔斧的精简, 改组后的全体公职人员仅为1500人, 而此前的第二帝国市政机关的公职人员却多达上万人。“公社要废除征兵制, 要用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而不是靠农民劳动以自肥的公社工作人员来代替吞噬着农民的主要收入的、寄生的司法人员──公证人、法警等等。公社要捣毁这个缠绕在法国农民身上的全部司法蜘蛛网, 即上面伏着吸吮农民血汗的资产阶级蜘蛛──法官和区长──的司法蜘蛛网!”[1]138马克思特别强调剪裁臃肿的政府职能, 政府机构及人数应该减少到执行职能所必要的最低限度, 规模小而效率高。

其次, 廉价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巴黎公社的执政者们从一开始就注意摆正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廉洁自律、奉公守法, 真正以人民公仆的身份去竭诚为人民服务。公社提醒公职人员:“我们过去是劳动者, 今天仍然是劳动者, 将来也还是劳动者。我们正是因为代表道德反对邪恶, 代表克已奉公反对滥用职权, 代表廉洁清正反对腐化堕落, 所以才取得胜利的。”[2]正如马克思所言:“公社一定会使农民免除血税, 一定会给他们一个廉价政府, 一定会用他们自己选举出来并对他们负责的雇佣的公社官员去代替现今吸吮他们血液的公证人、律师、法警和其他法庭吸血鬼。它一定会使他们免除乡警、宪兵和省长的专横压迫;它一定会用启发他们智慧的学校教师去代替麻痹头脑的传教士。”[1]59为防止公职人员脱离群众, 公社作出了许多明确而严格的规定, 并对敢于违反法令者进行惩处。“公社则建立在农民的切身利益和他们的实际需要的基础上。”[1]139只有人民的政府才会真正为人民服务。

效果是明显的, “公社简直是奇迹般地改变了巴黎的面貌, 第二帝国那个荒淫无度的巴黎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自从1842年2月以来, 巴黎街道第一次变得平安无事, 虽然街道上连一个警察也没有。”[1]63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序言中以自豪的口气告诉人们:“先生们, 你们想知道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样子吗?请看看巴黎公社吧。”[1]15

再次, 廉价政府是真正节约型的政府。马克思在廉价政府概念中特别强调了政府运行成本和人民税赋负担的最小化, 纳税人能以较少的税负, 廉价得到政府的服务。“公社是以大规模的节约, 不但以政治改造, 而且以经济改革来开始其工作的。”[1]136这些措施可以大规模地节省社会开支, 削减国家机关的费用, 减少浪费现象, 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为人民提供服务。这是真正的廉价的、节约型的政府。

最后, 廉价政府真正廉洁的政府。公社颁布了一系列法令, 对公职人员的行为提出了严格的规范, 以防止出现贪污腐化、奢侈浪费等不良现象。如规定公社委员不得戴绶带骑马闲逛;不得乘坐豪华的车辆;禁止军官穿着炫耀自己身份华丽的服装;禁止利用职权无偿居住高等房间;禁止军官觊觎高官显职、靡费公物等等。“公社制度将把靠社会供养而又阻碍社会自由发展的寄生赘瘤───‘国家’迄今所吞食的一切力量归还给社会机体。”[1]55公社是担负社会职能的公仆, 是为公社里的人民服务的, 本身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 它从根本上消除了国家机关和政府官员对民众财富的侵吞。

二、民主是廉价政府实现的前提

在马克思看来, 要实现廉价政府的伟大理想, 就必须将政府公职人员由社会的主人变成人民的公仆, 这就离不开以普选制为基础的人民民主, 他认为只有将普选权归还给人民, 行政权和立法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意志。他说:“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1]56马克思主张直接的民主模式, 主张广泛的参与, 而不是把公民的权利交给某个集团去天然代表。马克思的直接民主的主张是建立在广泛自治的思想基础上的, 是真正的民主。

第一、公社代表由普选产生, 为人民服务。马克思指出:“巴黎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1]56这就要求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彻底贯彻无产阶级的民主原则, 由人民选择自己的公仆。马克思还指出“公社是由巴黎各区普选选出的城市代表组成的。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 随时可以撤换。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 或者是公认的工人阶级的代表。”[1]53在马克思看来, “普选制不是为了每三年或六年决定一次, 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代表和压迫人民, 而是应当为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服务。”[13]55

第二、干部任用方面也实行普选制。要使政府及政府官员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 一定离不开自由的、公正的选举, 即由人民自由选择管理自己国家的官员。马克思非常清楚这一民主政治的常识, 也同样把普选看作是民主政治的最重要形式。他提出工人阶级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后, “社会公职不会再是中央政府赏赐给它的爪牙的私有财产。”[1]185应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旧政府机构的合理职能交给社会的负责任的公仆, 公社是无产阶级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形式, 也是无产阶级政府行政人事管理的价值取向。而政府应执行的合理职能, 则不是由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机构, 而是由社会本身的负责任的勤务员来执行。

马克思特别关注到法官, 他指出在专制时代, “法官已失去其表面的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只是他们用来掩盖自己向历届政府卑鄙谄媚的假面具, 而他们对于这些政府是依次宣誓效忠, 然后依次背叛的。”[1]54到巴黎公社的时候, 法官“也如社会其他一切公务人员一样, 他们今后应该由选举产生, 对选民负责, 并且可以撤换。”[1]54

第三、公职人员对选民负责, 加强民主监督。公社规定, 公社委员必须经常回原选区汇报自己的工作, 听取选民意见, 回答问题, 宣传公社的方针政策, 向上反映选民的要求。选民对其工作可以随时提出批评, 进行评价, 如对其工作不满, 可以建议将其撤换。为防止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 巴黎公社“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 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1]14“因为这些职位应由公社的官吏执行, 因而总是处于切实的监督之下。”[1]185这样从制度上使公职人员只有清正廉洁、维护人民的利益, 才能得到广大选民的信任和拥护。

第四、废除特权和高薪制。

公社取消了公职人员的一切特权, 以免形成新的贵族阶层。“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职务──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 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1]135公社还通过了关于禁止兼职兼薪的法令。马克思指出:“这个庞大的政府机器, 像蟒蛇一样地用常备军、等级制的官僚、驯顺的警察、僧侣、卑贱的法官把现实社会肌体从四面八方缠绕起来。”[1]181这个官僚政府“拥有令人倾心的官职、金钱和权势”, [1]51“这些机关, 而其中主要的是国家政权, 为了追求自己特殊利益, 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1]13它成了培植官僚资产阶级的温床, 成了少数官僚阶层无耻掠夺国家资源的最佳场所。同时, 这个官僚政府也成了资产阶级赏赐给官僚阶层的特殊“财富”。

公社成立伊始, 就针对旧政府高薪制带来的种种弊端, 采取坚决措施予以废除。“从公社委员起, 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 都应当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1]53“他们所得的报酬只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人的收入, 每月12英镑。最高薪金每年也不超过290英镑;根据一位科学界权威赫青黎教授的估计, 这种薪金只略高于伦敦国民教育局秘书工资的五分之一。所谓国家事务的神秘性和特殊性这一整套骗局被公社一扫而尽。”[1]134委员们表示, 他们不是为了升官发财, 而是为了革命的需要, 来做人民的公仆的。

三、民主是廉价政府的有力保证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 一旦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到个人手里, 而人民群众又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慢慢地公仆就会凌驾于群众的之上。于是政府机构变得构臃肿、效率低下, 公职人员变成人民的主人, 奢侈浪费、贪污腐化, 各式各样的潜规则大行其道。这时候, 行政成本必将大大增加, 巨额开支成为人民的沉重负担。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规律。”[3]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有监督的权力则很少出现腐败。为了根除这种状况, 必须把国家置子整个社会的监督之下, 从制度上保证廉价政府的实现。无产阶级的民主并不仅仅意味着用民主手段成立政权, 更深层次的内容就是由人民参政议政, 享有对公职人员监督的的权利。

巴黎公社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 实行彻底的民主制, 规定一切公职人员都要由人民、监督和罢免。马克思对此给予高度重视, 他说“彻底清除了国家等级制, 以随时可以罢免的勤务员来代替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们, 以真正的负责制来代替虚伪的负责制, 因为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1]134在马克思看来, 只有真正由人民选举产生, 受人民监督, 并随时可以撤换的政府, 才是人民自己的政府。一旦将公职人员置于大众的监督之下, 发挥公民政治参与的监督功能, 各式各样的潜规则便无所遁形, 才能消除政治肌体中的各种顽疾。马克思说“……把适当的人放到适当的位置上去, 即使有时会犯错误, 也总能很快就纠正过来。”[1]55只有充分让老百姓来监督政府和官员, 才能使官员成为人民的公仆, 才能保证廉价政府的真正实现。

因为实现了真正的民主, 就从制度上决定了政府机构和官员的数量不可能过于庞大, 就可以减少财政支出;政府职能有限, 只做自己该做的事, 就可以减少政府因行使不必要的职能而付出的成本, 达到节约的目的。由于官员的命运掌握在人民的手中, 跑官卖官便没有用了, 因为上司决定不了他们的命运。那些贪污腐化、滥用职权、大吃大喝、公费旅游、包养情人等等顽疾也容易解决了, 这些行为很难逃得过人民的眼睛, 胆敢以身试法者一定不会有好下场。美国学者艾莫生曾经尖锐地指出:“政府所作的坏事、所参与的邪恶的事情, 大部分是秘密干的……倘如事先让公众知道并交付讨论, 它们大概不会发生, 所以, 我们要从一切事情都应该公开而不应该保密这一前提出发, 然后才有必要产生某些例外。”[4]把监督的权力交给了人民,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自发防范腐败, 这比反贪机关的效果还要好。广大公职人员在公众的监督下, 只能踏踏实实地为普通民众服务, 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人民广泛的社会监督是消除腐败现象, 维护廉价政府的有力保障。

备受马克思赞赏的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和罢免制, 可以有效地纯洁干部队伍, 让公共权力掌握在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手中, 用最少的成本为人民提供好的服务。民主是廉价政府的基石, 只有真正实现了民主, 才能实现人们梦寐以求的廉价政府。因此, 重温马克思建设廉价政府的伟大理论,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巴黎公社》, 人民出版社, 1971。

[2]罗新璋:《巴黎公社公告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8:137。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商务印书馆, 1987, 第64页。

篇4:读《马克思传》有感

看到这部书,触景生情。我想起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在北师大图书馆工作了二十年,也读了很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摘录了大量资料,积累了许多有关马克思的生活和工作图片,当时我也有过编写马克思传的念头。后来,我读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威廉·李卜克内西的书,我记住了他的一句话:“写马克思这样的人必须承担重大的责任”,我想,这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自知能力不够,难于承担这个责任,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也正是我要向萧教授好好学习的方面。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一百八十周年,萧教授写的《马克思传》在这个时候出版,是对这位“千年伟人”马克思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家人亲情的眷恋,无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认真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的生平业绩和伟大品格中吸收智慧和力量。

2008年又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三十年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这是中国历史上惠民最多的一次改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载入史册”的最成功的改革。这次改革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活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三十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在全国人民热烈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候,萧灼基教授写的《马克思传》出版,对我们学习和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一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向实体经济渗透,经济危机的征兆频繁出现,并向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这一事实,宣告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已经破产。与此相反,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又骤然热销,据《环球时报》2008年11月12日的报道,2008年《资本论》在德国柏林的销售量是前一年的3倍、1990年的100倍。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也曾经有人瞧不起这部经典著作的意义,认为《资本论》所做的分析已经过时,甚至认为改革必须摆脱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视为阻挠彻底改革的“绳索”。而现在,西方人都重新研究《资本论》,难道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人,可以不要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了吗?

萧灼基教授写的《马克思传》与众不同,它的特色鲜明:第一,它是一部革命传记。以马克思的革命生涯为主线,该书共有13章,按革命实践的先后顺序排列,根据实践的发展,阐述革命理论。第二,在革命理论中突出经济理论。该书的第八章、第九章用10万字的篇幅介绍《资本论》的三部手稿和《资本论》第1—4卷的基本内容。第三,用通俗的形式介绍深奥的理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初学的读者往往感到不易理解,而萧教授采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独特的叙述方式,使复杂的理论问题深入浅出。因此,我建议想读马克思著作的读者,不妨先读萧教授的《马克思传》。

篇5:读马克思有感

马克思对我而言,我相信也包括绝大多数中国人,更多的只是一种传奇、一种传说,遥远而模糊。以前对马克思的了解只是在书本上那些许的文字,表面上的成就,对于他本人的了解都是笼统的,我怀着无比的好奇试图以某种方式接近一些这位伟大的人物。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病逝,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发表了他著名的讲话:“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马克思虽然停止了思想,但马克思之伟大或不朽,亦不因世异时移,而有所褪色。他不仅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世界,改变了此后数几十亿人的命运。

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发祥地,在现代资本主义的心脏,甚至是在西方社会的知识界,马克思多次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千年伟人”等称号。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持续热销,喜欢阅读马克思的人越来越多。

让马克思在芸芸众生中鹤立鸡群的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种在贫困潦倒中勤奋钻研的执拗和毅力,这种顽强的性格令其卓尔不群,并最终造就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马克思的伟大是体现在他的人格、他的信念、他的学说中的。马克思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他在贫苦的困境中有着崇高的理想,有着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马克思一家经常为揭不开锅发愁,为交不起房租而被房东赶出门。马克思有严重的肝病,肝病经常发作,买不起药,更谈不上医治了。其实,马克思是有很多的机会能够获得较为优厚的收入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马克思曾经炒过股票,还挣了不少钱,如果继续炒股,他完全可以解决他的经济问题,并且世界上也许会多一个股神,但却会失去最伟大的思想家。德国政府也曾经三次派人劝说马克思进政府任职,他说: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就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出马克思高尚人格的魅力,他无疑是一个为人类大多数人的幸福工作了一生的伟人。

马克思一生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是:为人类大多数人的幸福工作。马克思在17岁时就确立了这一信念。在他17岁写的那篇名叫《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论文中,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

下热泪。马克思以他毕生的作为做到了这些,成为我们的榜样。

马克思的成功是他与他身边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马克思生在在一个律师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对马克思养成严密的逻辑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正处于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革命活动此起彼伏,这些宣传自由思想的革命对卡尔的影响非常大以至于每天去上学都要去绕道去听那些人的演讲。其次在卡尔一生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人,可以好不跨张的说,没有他们就不会有现在的卡尔·马克思。一个是他的爱妻燕妮。一个是他的最好的朋友恩格斯。

古有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鲍叔牙义荐管仲的故事,但是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面前都显得很渺小。马克思结识恩格斯是在他在莱茵报当主编的时候。每一次的见面他们似乎都有说不完的话,讨论不完的问题。即使是各居一地,也会通过书信来交流思想,1300多份书信就是他们友谊的最好见证。在马克思经济困难的时候,恩格斯通常都会慷慨解囊,为了马克思能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写作环境,恩格斯甘愿放弃自己喜欢的事业去工厂而且一去就是二十年,试问人生有几个二十年呢,又有谁愿意为成他人之名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呢?在马克思死后,他继续了他的脚步,完成了这部世界的精华《资本论》。

马克思的成就,除了他本人善于思考,善于学习而外,与他周围的人对他的帮助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人类社会的利益演绎到了极致。燕妮与卡尔的爱情为人们树立了一个经典的爱情神话。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是这样的内因与外因才成就了今天的卡尔·马克思。所以我们要珍惜身边的朋友,珍惜亲人。当我们身陷泥淖,能拉你出来的只有你身边的人。

马克思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的宝贵财富,在他的所有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最引起人们关注的著作就是《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1848年出版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的《共产党宣言》,这本书以警句式的美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规律,探讨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党宣言》问世近160年来,已用200多种语言在全球出版过,被公认为是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把《共产党宣言》看作是自己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入门老师,英美中学联盟列出了20本必读书,其中一本就是《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主要的著作,马克思在《资本论》创作上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从总体上看,《资本论》是以科学的方法、恢弘的视野、严密的逻辑结构,阐释了剩余价值产生、实现和分配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奥秘,剖析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使人们在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深刻认识中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然而,马克思并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曾经也信仰过他那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也接受过他那时风行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但是,面对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马克思不是用怜悯,不是用眼泪,也不是用同情的抚慰,而是带着对剥削制度的憎恨和对劳动群众的深厚感情,用科学的理论来揭示他们的处境,指出他们获得自身解放的途径。这个科学的理论就是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没有哲学家头脑的作家,要写出好的经济学来是不可能的。马克思能够写出《资本论》,列宁能够写出《帝国主义论》,因为他们同时是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头脑,有辩证法这个武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分析、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揭示中,在对科学真理的阐释中,体现了理论逻辑的力量和学术价值的魅力。但是,又具有为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功能。所以,对社会问题如现实中存在的腐败问题、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怎么认识并抓住其中最根本的实质性的东西,是需要我们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进行分析的。这个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联系,只有在互相合作与互相竞争的过程中事物才能够发展,历史与社会才能够进步。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吧,一种植物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要适应环境的变迁。这种植物除了要跟其他的物种争取生存所需要的养分、水、阳光外,还在自己内部进行改造。一些优秀的基因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基因就会被保留下来,以便这个物种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迁。同样的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在这样的竞争与协作的过程中发展的,进步的。马克思在当时所推行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广泛的为人们所接受认可,这与当时的历史社会的发展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虽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产生了巨大冲击。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终结”,相反,它历经磨难,在新的世纪开始显露出它的新的光彩。近几年来,西方召开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学术研讨会日益增多,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走向热潮,不断有写给大学生和一般读者看的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新书。马克思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都是正确的,而他的不少东西也遭到了误解,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的结晶、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刻苦钻研、持之以恒。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的科学,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必须刻苦钻研、循

篇6:读《资本论》有感

洋洋洒洒205万字的思想巨著《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简称《资本论》),是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来,揭示以资本为主体、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商品货币为载体、以市场为运行机制、以自由-平等-所有权-边沁为特征的商品所有权转化以谁投资-谁受益为特征的资本财产权为制度安排依据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经济学著作。从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角度来看,《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是马克思论资本的标志性著作而且也是整个经济思想史中论资本的标志性著作;因为在这部著作以前,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没有关于资本理论的系统论述,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经济学说史上最伟大的理论创新。

《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辉煌巨著,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高峰。当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矛盾就突显出来,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与复杂化。为了斗争的需要,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马克思开始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革命利益出发,为了完成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他横眉冷对阶级敌人施加的疯狂政治迫害和一些流亡者败类散布的卑鄙的人身攻击,不顾个人和家庭的贫病交迫,夜以继日地从事紧张的理论研究工作。他在1857年致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这项工作非常必要,它可以使公众认清事物的实质。”

二、主要内容

马克思在这部作品中对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理论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同时吸收了黑格尔的辨证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里叶、圣西门等人的影响。马克思自己认为他的目的是:“用辨证的方法,经过批判,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找出现代社会的运动规律”,为现代工人运动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此,他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中埋头钻研经济材料达12年。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最主要的不公平在于对劳动的剥削,劳动者得到的报酬要低于他们所生产的价值,其剩余价值被拥有生产资料的雇主获得,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与生产产品的社会化矛盾必然会导致周期性地经济危机发生。他力图揭示资本积累的过程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商品的流通和对利润的追求会导致社会中经济与道德的冲突和分裂,主观的道德价值和客观的经济价值会分道扬镳,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价值的分配方式,使经

济学的发展符合法律和道德观念。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家应该按照客观规律去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如同自然科学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应该了解这种规律,依照客观规律行事。商品生产要进行社会化,要有意识地控制商品生产,以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度。《资本论》提供的是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现成的教条,《资本论》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跟随时代的发展。

三、中国化问题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要把握以下四点: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某些重要观点,由于种种原因过去被忽视简单化了,如关于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作为生产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观点,关于多种财产权及其内部构成关系的观点等,这些观点的重要价值目前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需要我们从现实出发进一步加以研究和阐释。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有一些与当时现实相符,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已与当前现实不符的具体观点,应当实事求是地加以改变。例如,《资本论》中讲作为世界货币的只能是贵金属货币,这符合当时的实际,目前金本位崩溃的条件下,美元等纸币也可充当世界货币,需要理论上予以阐明。3.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的新任务,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与时俱进的新的探索与研究,作出科学的说明,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问题。4.需要力求准确理解和把握《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减少误解与错解。应当区分哪些是附加于马克思的甚至错解了的东西,特别是要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以及民主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坚持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四、历史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和发展,揭露了它的内在本质和矛盾,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其基础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资本论》以深沉犀利的笔触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普遍规律,对资本主义及其辩护士进行了严厉的指控,是具有鲜明的党性的著作。马克思的思想武装了全体工人阶级,并在政治经济学上完成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全书所涉及的有关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和文化的研究,都反映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因此,《资本论》也是一部天才的哲学著作,同时,以其对英国社会经济历史的高度概括又可称得上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就这部书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意义,他不仅为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而且,作为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

篇7:读资本论有感

篇一:读《资本论》有感

一直以来我一直认为给工人放假,给工人福利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是以美国企业家福特率先发现并提出。最近看《资本论》发现资本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只是表述不一样,马克思的观点是:工人的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前一些年我们总说内需不足,消费不足,但是现在网络消费兴盛,我们的消费起来了,问题却又是我们“生产力水平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买个马桶盖都要出国买。

现在问题来了:

1.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消费都是消费的国外产品呢?那国内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

2.如果是简单的扩大再生产,只要能挣钱就上马,这样的扩大再生产肯定不行。那么消费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经济产业的升级呢?如何进行产品的改造呢?这个产品的升级改造是如何影响消费的呢?有没有经济规律曲线?

在我们国家,普通老百姓奋斗十几年,所得收入只为一套房,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钱再码放之前一直是储蓄,既没有被用来消费,也没被用来投资(起码普通老百姓都是攒钱买房,不是从资本兑现的钱去买房),这是浪费。

其次这么大的一笔钱就为一栋房,它所推动的资本流通相对于所投入的买房钱,是非常有限的,对于经济的刺激是非常有限的。而现实中经常说房价推动经济繁荣,我持怀疑态度。因为资本的流通必然增值。你一栋房子所带动的资本增值最终会体现在房子上,不可能你一套房子所带来的资本增值200,最后卖你100万。但是为什么还会这样?商人肯定不傻。我怀疑这是地方政府搞的鬼。

再次老百姓拿十几年的钱去消费一套房,也就是说老百姓一两年的劳动时间产出的产品需要他用十几年的劳动时间去换取,这是不是一种剥削。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

篇二:读资本论有感

许多年前,我们在高中时代听老师讲过剩余价值学说,但从没读过《资本论》的原著。我想即便那时读,也不会理解的,因为我们没见过或者说没有亲身体验过资本主义社会。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直都是西方资本主义不欢迎的人物。在中国,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资本论》很少有人去读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资本论》是纯经济学著作,光那么厚,就让人望而却步。不久前前,从新闻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许多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当中,掀起了一股重读《资本论》的小热潮。我很好奇,为什么那么多长期接收西方教育的人们会重新审视这部革命著作?我顺手拿起那本静躺在我书柜上许久的《资本论》,随便打开一页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资本论》并不是深奥难懂的经济理论,是平常易懂的 ,更是无比贴近现实社会的,书中引用的事件,无不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应验。于是,我立马沏茶,在新居的书房里匆匆读了起来。

《资本论》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澜,他真的是一部底层工农群众的《圣经》。他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毛泽东是对的!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坚决不让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资本主义消灭在萌芽状态。《资本论》不仅总结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一般规律,而且揭露了许多血淋淋的事实。读着那一件件具体的事件,我在想,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吗?这分明就是近30年的中国。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后的国家避免那样血腥的事情发生。我现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几段话抄在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引起社会的对抗。这种对抗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更高或更低,就它本身来说,并不是我们这里的问题。这里的问题是这各种规律本身,是这各种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贯彻下去的趋势。工业比较发展的国家,不过为那些更不发展的国家,显示出它们自己未来的形象。”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露近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一个社会即便已经发现它的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一个法令来废除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够把生育的痛苦缩短并且减轻。”

类似的章句还有许多,一下子不能如数摘抄,我会在回帖中贴出那些振聋发聩的语句和结合现实社会的感想。

如今,资本家们在惶惶不可终日,疯狗般反对国进民退之时。猛然想起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一个叫马克思的德国犹太人预言了他们的埋骨之所!!

于是,政要显贵们也纷纷捧起《资本论》,迎接革命导师在当今世代的华丽出场!——

篇三:读资本论有感

现在流行的观点是马克思过时了,依据是现代金融的发达程度是马克思时代无法想象的。但真实的情况是马克思永远不过时,因为他用哲学高度奠基了现代经济学的厚度。他让我们不停去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经济?我们应该怎样运转我们的经济?我们的财富是如何来的?这些财富怎样分配才是正义的?而现代金融是怎样的呢?就是寻找整个体系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因而我对卢麟元先生提到的经济领域的游牧民族很是认同。历史又有了一次大轮回,只不过从军事上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抗争,转变到经济领域。我也发现,很多经济学家都对军事领域很感兴趣,甚至研究颇深。甚而美国的西点军校就能出产美国最顶尖的经济学家。这就能说明现代金融的性质。他们研究很多的,就是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这是容易理解的,毛泽东才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游击大师。但中国人忘了,所以,在金融领域,我们败的这么惨。

经济学实际上最讲求辩证法,后毛泽东时代,我们失去的最宝贵的财富也是辩证法。因而我们开始唯 GDP 论。我们现在也在惊叹民国黄金十年的辉煌。但实际情况是怎样呢?中国的 GDP 是洋人创造的,外国人用中国的资源,压榨了无数的中国人。中国的繁华和中国人无关,也并不能增强我们的力量。现代的军队和现代的大工业有很大的关联性,考验着一个国家的组织能力。这也成为一些人说的综合国力,因而有着雄厚工业基础的苏联,有着抗衡纳粹的德国的雄厚实力。

改革、开放这类词在现今中国成为神圣,但开放的合法性是什么呢?当初的依据是我们需要外国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只有靠开放我们才能取得。实际上现在检讨改革开放,我们就需要切切实实的检验一下,我们究竟获得了哪些我们梦寐以求的技术?我们为什么需要外国资本,也要遵循同样的道理,我们用这些外汇能够买来我们需要的东西,否则这就是一堆废纸。我们也可以检验一下,我们用所谓的外资都取得了什么成果?我想大底不过一堆奢侈品,一些洋垃圾吧。到了现在,我们的外汇,基本上买不来外国的优质资产,那这样的开放又有什么意义呢?只不过让几个富人可以到国外旅游罢了。

谈了这些,我们可以回到当初毛泽东为什么不开放上面去了。外国人为什么需要中国开放,是因为他们要掠夺中国的资源,中国的劳动力。但毛泽东不允许他们剥削后,他们就不来了,他们就要封锁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创造财富的根本法则,我们同时坚持按需分配,这就减少了财富的耗损量,加快了财富的周转速度,能够最高效的实现资本增值。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也充分说明了计划经济在效率上无与伦比的能力。现在一些人指责计划经济的部分,实际上谈论的是腐败导致的问题,这不是计划经济本身内在的东西。如果这样讲,那市场经济同样可以说成赌场经济。

但马克思也把经济领域看成是人的领域,是各种社会关系的集合物。社会主义经济大的原则讲清楚了,出现了问题,最首先是人出了问题。现在统计数据已经表明,1989 年苏联的粮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产量直到现在还无法超越。但也正是从那时候起,苏联出现了粮食短缺,这就是人为制造的危机。《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观察到的很重要的现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领导层,他们享有的物质财富比不上发达国家的普通商人。物质上的极大落差加上不停的反社会主义的政治宣传,让整个上层背叛了社会主义。研究这段历史,也成为中国一些学者要先崇高,再物质的根据,但这是本末倒置的。

经济学可以说是一门科学,但正如马克思揭示的,要讲求力量对比。就拿毛泽东时代吃不饱这件事情来说吧,如果按照经济科学,以中国当时的经济效率,中国的汇率会很高,也就是钱会很值钱,中国普通人能够通过世界市场取得他们需要的东西,这是日本能够做到的。但整个世界不接受这种法则,中国的劳动被屏蔽了,中国并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要想被接受,只能接受西方的游戏规则。我们也看到了,苏联是怎样在西方规划的改革中,失掉了他们 90% 以上的财富。社会主义的失败也是整个集团的失败,因为它们在经济上并没有压倒资本主义,它们还是受压迫者。这也是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国家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化而来的原因。这样的进化,保证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强大的能力,这样才能保卫它们的胜利果实。

这个世界是个经济为王的世界。美国控制了世界货币,也控制了整个世界。货币的背后是什么?其实是代理人,代理人僭越是资本时代最大的问题。所以,从最本质的层面来说,控制了货币,也就是控制了各国权贵。各国权贵会在世界货币指挥棒下翩翩起舞,把一国的战略制高点泄露给对方,让对方的游牧大军洗劫一国财富。所有的一切都回归到人的层面,经过数轮的洗劫,无数的人将变成无产阶级。他们不停地受教育、不停的抗争,最终会成长为伟大的阶级。为着全人类的幸福,去牺牲、去奉献,在打碎了所有人身上的锁链后,实现全世界的解放。

篇四:读资本论有感

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马克思说:“我眼在自身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是以阐述马克思自己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的学说为主题,同时也对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说进行必要的批判,它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都是以资本主义方式为研究对象,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

《资本论》这门科学的开头是艰辛的。一:《资本论》开头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育的机体。细胞不仅体积小,而且形态,结构也不同于已经发育的机体。解剖分析资本的细胞,进而找出由细胞到集体的内在联系,这比观察已经发育的机体难得多。二:《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自然现象可以用化学的物理的方法进行直观的分析研究,这比直观分析研究要难的多。

马克思《资本论》分为三卷,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社会再生产过程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统一组成,社会生产关系也相应的有这四个环节统一组成。《资本论》的第一卷研究的资本早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制,工人劳动的个人所有制形成,资本家阶级工人阶级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规律;第二卷研究在流通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包括但割资本的存在形态及其循环周转的规律,社会总资本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社会生产社会消费之间的分割比例和交换关系的规律;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的各个产业,资本之间,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生息资本之间,职能资本家和地主阶级之间在生产分配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剩余价值在资本家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分配规律以及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资本论》在全面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经济科学,其中重点是研究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交换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主要以英国作为力争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但它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规律,适用于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虽然还要遭受封建主义的折磨,但资本主义经济毕竟已有相当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对这些国家的经济也是起作用的,那里的无产阶级革命或迟或早要爆发。《资本论》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的科学巨著。在《资本论》里所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由于他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资产阶级心中最卑鄙最恶俗的感情,把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庸俗经济学家召唤到战场上来,竭力反对实事求是的自由的科学研究,但绝不能因此就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种不以人们一直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社会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所以揭示客观历史发展的必然,不能从个人的思想行为中寻找依据,而应当实事求是的去研究客观历史过程中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马克思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他还要有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话过程则是第二卷要研究的对象,因此第二卷是《资本论》全书中连贯前后的中间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在第二卷中所研究的资本仍然只限于产业资本,只有在第三卷才分析其他资本。第三卷说明的各种资本形式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不同资本的相互行动中,在竞争中,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普通意识中所借一出现的形式是一步一步更加接近了。

篇8:读马克思《资本论》有感

一、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写于1845—1846年期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重要著作之一。在这篇著作中, 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历史中的人的地位的深刻思考。“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 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两种生产, 即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 一方面是由人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 另一方面又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 因为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形成了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不能只从人的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考察。人自身的生产, 即每天生产自己生命的人又生产另外一些人, 形成人口的敷衍。在这个过程中, 形成了夫妻之间的关系,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家庭。家庭关系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 后来当需求不断增长, 社会关系日趋复杂时, 家庭关系才逐渐演变为从属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精辟地指出:“生命的生产, 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 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 就立刻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 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 至于这种活动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 则是无关紧要的。”[2]

二、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实践性

把人单纯的只看作是自然的人而忘记了人是社会的人, 这是马克思主义所批评的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的主要错误。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 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是一种自然关系, 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界的联系;同时生产过程又表现为一种社会关系, 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差别。前者是人的自然属性, 后者是人的社会本质。因此,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主义以前德国最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但由于他对唯物主义这个名词的误解, 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哲学是唯物主义而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主义。费尔巴哈所说的人, 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 是超越历史、超越时代的抽象的一般的人。虽然他把人看作感性的、物质的存在, 但这种人只是自然的感性, 而不是社会的感性。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在社会历史观上仍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虽然也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的理想, 但却沉溺于一种抽象的“类的平等化”, 把认识与改变社会的不合理现象, 仅仅局限于理论范围, 停留于空洞的道德说教。[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虽然只是一个提纲性的文件, 但却包含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萌芽。马克思阐述了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同以前的所有的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强调实践的意义, 主张人是实践的主体, 人要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马克思不仅批评了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 还批评了法国启蒙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爱尔维修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这样, 环境和教育决定了人。这种观点比费尔巴哈前进了一步, 强调了人受制于社会环境的一面。但在马克思看来, 这样的认识还是不够的, 还没有认识到人的实践的本质。因为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 教育者本人也要受到教育。不仅社会生活是实践的, 人们的精神生活及其产物, 离开了实践, 也失去了意义。各种思想、观念, 是不是真理, 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嘲笑以往的哲学家, 认为他们费尽心机的构建一个宏大的形而上学的体系去解释世界, 但他们忘记了最根本的任务在于通过实践改变世界。马克思把他的哲学作为精神武器交给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 让他们去为砸碎旧世界、创造新世界而努力奋斗。

三、无产阶级肩负着“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

人是具体的人, 社会的人, 在现实社会中, 受特定的经济关系的制约, 人必然会划分为不同的经济利益集团。近代以来, 当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 一个新兴的阶级即无产阶级也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正确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抗是不可避免的。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曾经伪装成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的代表, 但一旦掌握了政权, 他们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矛盾就尖锐化了。资产阶级曾经提出一些革命的口号和词句, 例如自由、平等、博爱等, 但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 根本不可能成为社会的现实。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 马克思把资产阶级的革命称为“政治革命”, 资产阶级实现的解放只是狭隘的“政治解放”。[5]在资本主义社会, 虽然从形式上来看, 无产者与资产者有法律上的平等, 但这种表面的、形式上的平等却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在资产阶级积累财富的同时, 无产阶级却积累着贫困。因此, 资产阶级是不可能完成人类解放的任务的, 他们所实现的只是少数个别人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人类解放”的历史任务。无产阶级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登上历史舞台的。早期的无产者, 多数来自于农村, 他们大都在类似于英国的“圈地运动”的冲击下, 被迫背井离乡, 来到城市。通常他们居住在城市郊外的贫民区中, 生活困难, 饥寒交迫。当然, 就是因为他们受苦受难, 一无所有, 所以他们革命要求最强烈, 革命性最坚定。他们是一个被锁链束缚的阶级, 挣脱锁链是他们内在的愿望和渴求。在机器工业的时代, 大生产把他们组织起来, 联合起来, 他们的力量逐步壮大, 革命觉悟日益提高。如果说17世纪和18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多数都处在自发的状态, 那么,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个年代, 即19世纪中上叶, 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已经逐渐走上自觉的阶段。当时欧洲的主要国家, 如英国、法国和德国, 工人阶级的罢工、起义此起彼伏, 互相呼应。一旦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他们, 无产阶级将迸发出惊天动地的革命力量, 人类解放的事业就会由他们来完成。为了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条件,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进行了剖析。1843年到1845年,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 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 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就是雇佣劳动制。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 马克思指出资本有一种盲目增长的趋势, 但资本愈增长就愈意味着生产资本的劳动者受到更大程度的剥削。马克思揭示了无产阶级受剥削的经济根源, 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如果不解体, 无产阶级的社会制度就不可能建立。无产阶级要获得自己的彻底解放, 就必须铲除资产阶级的经济制度, 从根源上获得无产阶级所要求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实现全人类的解放。[6]

四、人的解放包括物质解放与精神解放

从历史上来看, 马克思并不是首先提出人的解放理论的思想家。比较早的关于人的解放的观点, 表现为宗教神学中的关于个人的救赎的说法。例如基督教、佛教宣扬禁欲主义, 认为只要放弃尘世间的一切欲望, 人就可以脱离苦海而得到幸福。马克思认为, 宗教神学只不过是套在人民群众身上的精神枷锁, 是麻醉人民群众的鸦片。马克思还批判了19世纪上半叶德国思想界的种种唯心主义的错误。马克思认为, 不铲除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经济根源, 怎么可能铲除宗教观念呢?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 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只有彻底改造现实, 彻底改造社会, 铲除宗教神学赖以滋生的土壤, 人们才有可能粉碎宗教观念的精神枷锁。因此无产阶级的解放必须深入到物质层面, 进入历史活动的深处。[7]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的物质解放与精神解放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先进的理论必须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旧制度的存在是客观的, 是一个物质的存在, 因此它最终必须用物质的力量才能摧毁。物质产生精神, 但精神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变为物质。理论可以走在实践的前面, 指导实践, 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方向。[8]为了创造先进的理论来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致力于把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历史进步的“为人”的目标统一起来, 并展望了共产主义的远大未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能把共产主义只看作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事物, 共产主义就根植于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现实的革命运动中, 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 也就是人的彻底解放的实现过程。

五、联系实际的几点思考

今天, 我们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诲, 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在揭示历史客观规律的同时, 全面地肯定了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价值。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仍然存在“误读”, 把历史唯物主义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决定论”, 把经济指标的完成看成是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尺度, 热衷于上大的工程, 搞大的投资, 经济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大跃进”式的思维。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

1. 在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要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把思想道德、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下大气力构建“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文化环境, 形成社会正气, 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使人的才能能够充分发挥, 人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展示, 人的创造力能够充分实现。

2. 要扎实工作, 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我们党今天讲的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因此,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 仍然是衡量我们各项工作成败的准则。在经济工作中, 要把生态环境、社会利益、百姓生活联系起来综合考虑。经济规划中不仅仅只考虑现在, 而且要考虑到将来, 考虑到我们的子孙后代。

3. 要重视社会建设和制度设计, 下大气力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的解决, 不仅靠思想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要落到实处。领导者要开动脑筋, 做好各个层面的制度设计, 特别是要逐步建立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就业、医疗、养老、生育、住房等问题。在鼓励先进、人尽其才的同时, 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缩小社会差距, 创造共同富裕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才能为每一个人的个性的自由地全面发展, 创造历史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7.

[2]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80.

[3]陈先达.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224.

[4]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0.

[5]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2.

[6]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5.

[7]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4—75.

上一篇:课后感想范文下一篇:公司党委2019年度意识形态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