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有感

2024-06-24

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有感(通用9篇)

篇1: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有感

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有感

马克思、恩格斯的广阔视野、渊博知识令人钦佩。《选集》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了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考古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等的知识,充分反映马克思、恩格斯的博学多才。也正是在渊博知识之基础上,他们方能创立天才的新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传播者和实践者,马克思、恩格斯无疑是共产主义革命事业的“权威”人物。他们的“权威”,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源自他们天才般的才华横溢和先哲式的先知先觉,这当然是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加上勤奋刻苦的主观因素的结果。比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的《共产主党宣言》问世于1948年2月,科学预言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年,马克思、恩格斯都不超过30岁(马克思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恩格斯生于1820年11月28日)。二是源自马克思主义理论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这是马恩积极在革命实践中将科学理论用于武装群众的结果。马克思由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成就已经赢得了这样的地位,各国工人运动的最优秀的人都充分信任他。他们在紧要关头都向他请教,而且总是发现他的建议是最好的,并不是马克思把自己的意见,更谈不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是这些人自己来向他求教的,马克思所起的特殊的、对运动极端重要的影响,正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上。换句话说,马恩的权威,一靠自身远大理想和勤奋努力,二靠积极投身革命实践,做好群众的宣传鼓动工作。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最大价值,在于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思想和行动的“科学指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处处充满着精彩绝妙的阐述,鞭辟入里的论断,天衣无缝的推理,磅礴宏大的气势,这些都给人以深刻的震撼让人体验到魅力。读经典著作,要用于我们的实践。事实上,马恩两位伟人,也早预料到有人会以歪曲或僵化的态度对待他们创立的理论。为此,他们多次对此问题作了强调。比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还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的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也对一些人歪曲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表示反对。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马克思也对俄国的一位教条主义者表示反对: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经典的魅力,在于能够启迪智慧、洗礼思想、开拓思维、常读常新。惭愧的是自己的肤浅与无知,较长时间来都对经典阅读重视不够,甚至曾觉得读了亦无用。第一次浏览了一些马恩选集,之后,我才深深感觉到,熟读经典,这是一件多么重要事情。

篇2: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有感

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包括它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有提到,恩格斯在1887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恩格斯曾告诫说:“以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 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哲学所以是发展的理论,这是由其本性所决定的,是它的实践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实践,特别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它的一切理论观点形成和发展的最深刻源泉和动力,正确的理论必须能够如实、及时地反映实践的发展变化,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另一方面,哲学诚然要解释世界,但更根本的是改造世界,为此,它坚持理论必须不断地被运用于实践,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最终检验。离开无限丰富、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走向自身的反面。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人类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在近150年来,他们的思想引导人类进行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哲学是科学性的理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概括和吸收近现代科学的一切成就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又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不是什么宗教教义,它严格地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某种先验的概念、原则、公式出发来看待自己的一切理论观点。它坚持唯物主义,坚持辩证法,坚持站在各民族实践文化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及其后期,站在最先进的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所创立的哲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科学发展和人类历史经验包括以往人们在哲学思想上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并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这些基本观点包括:辩证而又唯物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而又唯物的认识论;辩证而又唯物的历史观等等。所以它是科学的,是符合时代前进的潮流的。

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了解了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原则,我想我们最关心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的帮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传入中国的,梁启超是第一个带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人,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曾经必须反对这样一种错误观点,即认为中国的国情是如此的“特殊”,以致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社会主义理论是完全不适用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科学分析证明,这种“中国特殊论”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主义能够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指导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是,中国的国情又的确有自己的特点。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中国历史和现实时,必须充分注意这种特点,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生根,才能正确地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也才能彻底驳倒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合乎中国国情的论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第一次飞跃。为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地指导中国革命事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曾经在党内坚决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公式化的教条主义。30年代初,此种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遭受了巨大挫折。为了从哲学的高度克服教条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毛泽东带头研究哲学,写下了诸如《实践论》、《矛盾论》等一系列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杰出著作。他把对教条主义的批判特别地提升到哲学方法论、认识论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仅使我们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完全胜利,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党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第二次飞跃。中国革命胜利后,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是否仍然要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特点?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做出了艰苦的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沉痛的历史教训。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左”倾思潮,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顾中国的具体国情,从某种“本本”出发,从抽象的公式、概念出发,超阶段地提出建设所谓“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的主张。为了克服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教条主义,邓小平积极支持并引导了1978年在全国范围内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他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结合,使我们党不仅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而且形成了第二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第三次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坚持,又不拘泥于个别的论断,反映了世纪之交和21世纪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其创新性的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飞跃。指导了我们应该怎么样建设党,怎么样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伟大创新,必将指导我们继续努力开阔,为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特色主义新中国努力奋斗。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第四次飞跃。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

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同时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性质和宗旨。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体现了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自然观。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首的第四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继承,适应了新时期发展的要求。

邓佳瑾

篇3: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有感

一、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写于1845—1846年期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重要著作之一。在这篇著作中, 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历史中的人的地位的深刻思考。“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 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两种生产, 即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 一方面是由人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 另一方面又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 因为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形成了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不能只从人的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考察。人自身的生产, 即每天生产自己生命的人又生产另外一些人, 形成人口的敷衍。在这个过程中, 形成了夫妻之间的关系,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家庭。家庭关系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 后来当需求不断增长, 社会关系日趋复杂时, 家庭关系才逐渐演变为从属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精辟地指出:“生命的生产, 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 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 就立刻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 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 至于这种活动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 则是无关紧要的。”[2]

二、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实践性

把人单纯的只看作是自然的人而忘记了人是社会的人, 这是马克思主义所批评的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的主要错误。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 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是一种自然关系, 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界的联系;同时生产过程又表现为一种社会关系, 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差别。前者是人的自然属性, 后者是人的社会本质。因此,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主义以前德国最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但由于他对唯物主义这个名词的误解, 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哲学是唯物主义而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主义。费尔巴哈所说的人, 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 是超越历史、超越时代的抽象的一般的人。虽然他把人看作感性的、物质的存在, 但这种人只是自然的感性, 而不是社会的感性。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在社会历史观上仍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虽然也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的理想, 但却沉溺于一种抽象的“类的平等化”, 把认识与改变社会的不合理现象, 仅仅局限于理论范围, 停留于空洞的道德说教。[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虽然只是一个提纲性的文件, 但却包含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萌芽。马克思阐述了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同以前的所有的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强调实践的意义, 主张人是实践的主体, 人要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马克思不仅批评了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 还批评了法国启蒙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爱尔维修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这样, 环境和教育决定了人。这种观点比费尔巴哈前进了一步, 强调了人受制于社会环境的一面。但在马克思看来, 这样的认识还是不够的, 还没有认识到人的实践的本质。因为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 教育者本人也要受到教育。不仅社会生活是实践的, 人们的精神生活及其产物, 离开了实践, 也失去了意义。各种思想、观念, 是不是真理, 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嘲笑以往的哲学家, 认为他们费尽心机的构建一个宏大的形而上学的体系去解释世界, 但他们忘记了最根本的任务在于通过实践改变世界。马克思把他的哲学作为精神武器交给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 让他们去为砸碎旧世界、创造新世界而努力奋斗。

三、无产阶级肩负着“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

人是具体的人, 社会的人, 在现实社会中, 受特定的经济关系的制约, 人必然会划分为不同的经济利益集团。近代以来, 当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 一个新兴的阶级即无产阶级也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正确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抗是不可避免的。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曾经伪装成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的代表, 但一旦掌握了政权, 他们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矛盾就尖锐化了。资产阶级曾经提出一些革命的口号和词句, 例如自由、平等、博爱等, 但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 根本不可能成为社会的现实。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 马克思把资产阶级的革命称为“政治革命”, 资产阶级实现的解放只是狭隘的“政治解放”。[5]在资本主义社会, 虽然从形式上来看, 无产者与资产者有法律上的平等, 但这种表面的、形式上的平等却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在资产阶级积累财富的同时, 无产阶级却积累着贫困。因此, 资产阶级是不可能完成人类解放的任务的, 他们所实现的只是少数个别人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人类解放”的历史任务。无产阶级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登上历史舞台的。早期的无产者, 多数来自于农村, 他们大都在类似于英国的“圈地运动”的冲击下, 被迫背井离乡, 来到城市。通常他们居住在城市郊外的贫民区中, 生活困难, 饥寒交迫。当然, 就是因为他们受苦受难, 一无所有, 所以他们革命要求最强烈, 革命性最坚定。他们是一个被锁链束缚的阶级, 挣脱锁链是他们内在的愿望和渴求。在机器工业的时代, 大生产把他们组织起来, 联合起来, 他们的力量逐步壮大, 革命觉悟日益提高。如果说17世纪和18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多数都处在自发的状态, 那么,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个年代, 即19世纪中上叶, 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已经逐渐走上自觉的阶段。当时欧洲的主要国家, 如英国、法国和德国, 工人阶级的罢工、起义此起彼伏, 互相呼应。一旦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他们, 无产阶级将迸发出惊天动地的革命力量, 人类解放的事业就会由他们来完成。为了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条件,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进行了剖析。1843年到1845年,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 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 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就是雇佣劳动制。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 马克思指出资本有一种盲目增长的趋势, 但资本愈增长就愈意味着生产资本的劳动者受到更大程度的剥削。马克思揭示了无产阶级受剥削的经济根源, 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如果不解体, 无产阶级的社会制度就不可能建立。无产阶级要获得自己的彻底解放, 就必须铲除资产阶级的经济制度, 从根源上获得无产阶级所要求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实现全人类的解放。[6]

四、人的解放包括物质解放与精神解放

从历史上来看, 马克思并不是首先提出人的解放理论的思想家。比较早的关于人的解放的观点, 表现为宗教神学中的关于个人的救赎的说法。例如基督教、佛教宣扬禁欲主义, 认为只要放弃尘世间的一切欲望, 人就可以脱离苦海而得到幸福。马克思认为, 宗教神学只不过是套在人民群众身上的精神枷锁, 是麻醉人民群众的鸦片。马克思还批判了19世纪上半叶德国思想界的种种唯心主义的错误。马克思认为, 不铲除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经济根源, 怎么可能铲除宗教观念呢?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 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只有彻底改造现实, 彻底改造社会, 铲除宗教神学赖以滋生的土壤, 人们才有可能粉碎宗教观念的精神枷锁。因此无产阶级的解放必须深入到物质层面, 进入历史活动的深处。[7]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的物质解放与精神解放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先进的理论必须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旧制度的存在是客观的, 是一个物质的存在, 因此它最终必须用物质的力量才能摧毁。物质产生精神, 但精神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变为物质。理论可以走在实践的前面, 指导实践, 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方向。[8]为了创造先进的理论来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致力于把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历史进步的“为人”的目标统一起来, 并展望了共产主义的远大未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能把共产主义只看作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事物, 共产主义就根植于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现实的革命运动中, 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 也就是人的彻底解放的实现过程。

五、联系实际的几点思考

今天, 我们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诲, 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在揭示历史客观规律的同时, 全面地肯定了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价值。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仍然存在“误读”, 把历史唯物主义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决定论”, 把经济指标的完成看成是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尺度, 热衷于上大的工程, 搞大的投资, 经济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大跃进”式的思维。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

1. 在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要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把思想道德、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下大气力构建“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文化环境, 形成社会正气, 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使人的才能能够充分发挥, 人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展示, 人的创造力能够充分实现。

2. 要扎实工作, 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我们党今天讲的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因此,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 仍然是衡量我们各项工作成败的准则。在经济工作中, 要把生态环境、社会利益、百姓生活联系起来综合考虑。经济规划中不仅仅只考虑现在, 而且要考虑到将来, 考虑到我们的子孙后代。

3. 要重视社会建设和制度设计, 下大气力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的解决, 不仅靠思想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要落到实处。领导者要开动脑筋, 做好各个层面的制度设计, 特别是要逐步建立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就业、医疗、养老、生育、住房等问题。在鼓励先进、人尽其才的同时, 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缩小社会差距, 创造共同富裕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才能为每一个人的个性的自由地全面发展, 创造历史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7.

[2]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80.

[3]陈先达.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224.

[4]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0.

[5]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2.

[6]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5.

[7]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4—75.

篇4:读《马克思传》有感

看到这部书,触景生情。我想起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在北师大图书馆工作了二十年,也读了很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摘录了大量资料,积累了许多有关马克思的生活和工作图片,当时我也有过编写马克思传的念头。后来,我读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威廉·李卜克内西的书,我记住了他的一句话:“写马克思这样的人必须承担重大的责任”,我想,这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自知能力不够,难于承担这个责任,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也正是我要向萧教授好好学习的方面。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一百八十周年,萧教授写的《马克思传》在这个时候出版,是对这位“千年伟人”马克思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家人亲情的眷恋,无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认真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的生平业绩和伟大品格中吸收智慧和力量。

2008年又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三十年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这是中国历史上惠民最多的一次改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载入史册”的最成功的改革。这次改革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活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三十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在全国人民热烈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候,萧灼基教授写的《马克思传》出版,对我们学习和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一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向实体经济渗透,经济危机的征兆频繁出现,并向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这一事实,宣告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已经破产。与此相反,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又骤然热销,据《环球时报》2008年11月12日的报道,2008年《资本论》在德国柏林的销售量是前一年的3倍、1990年的100倍。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也曾经有人瞧不起这部经典著作的意义,认为《资本论》所做的分析已经过时,甚至认为改革必须摆脱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视为阻挠彻底改革的“绳索”。而现在,西方人都重新研究《资本论》,难道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人,可以不要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了吗?

萧灼基教授写的《马克思传》与众不同,它的特色鲜明:第一,它是一部革命传记。以马克思的革命生涯为主线,该书共有13章,按革命实践的先后顺序排列,根据实践的发展,阐述革命理论。第二,在革命理论中突出经济理论。该书的第八章、第九章用10万字的篇幅介绍《资本论》的三部手稿和《资本论》第1—4卷的基本内容。第三,用通俗的形式介绍深奥的理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初学的读者往往感到不易理解,而萧教授采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独特的叙述方式,使复杂的理论问题深入浅出。因此,我建议想读马克思著作的读者,不妨先读萧教授的《马克思传》。

篇5: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有感

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感

摘要:卡尔.马克斯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巨人,他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其次恩格斯向我们说明,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马克思虽然在1883年就与世长辞了,但是他留给人类的精神文明遗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科学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

正文 :

卡尔.马克斯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巨人,他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

马克思的著作对人类社会有着里程碑似的作用,其中马克思主义学说,又称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同创立的。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友谊极其深厚,他和马克思一起领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091010101出版绘画 廉韧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在这篇恩格斯的悼词中,他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马克思的离世,对于全世界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恩格斯的悼词清楚地表述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他说:“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空白”。

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这部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总结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首先,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作者将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从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的意义。而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发现,它的提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一切深刻地说明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其次,恩格斯向我们说明,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热烈地赞颂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而不同阶级对马克思截然相反的态度,恰恰证明了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

091010101出版绘画 廉韧

袖。对于他的逝世,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者都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和尊敬。最后一句总结全文,马克思的事业和英名将永垂不朽。

马克思虽然在1883年就与世长辞了,但是他留给人类的精神文明遗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他的理论学说带给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社会黎明的曙光,照亮了黑暗的无知领域,使人类精神文明的版图再一次扩大,无产阶级有了清晰的指导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使俄国发生了伟大的十月革命,也是它,成为孕育我们中国产党诞生的摇篮,当今,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依然依照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蓝图在历史的长河中努力摸索前进着,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坚持,这种不懈的研究和探索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为人思想的存活,是他们生命的延续!

篇6: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讲话》

列宁曾评价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超越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我认为,在读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之后,这句话并不为过。在这片悼词中,恩格斯描述并高度赞扬马克思的一生,表达了对恩格斯的怀念与赞扬,言辞情真意切,令人感动。

悼词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恩格斯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等等,表达了马克思逝世对世界的影响。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恩格斯这样说到,“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作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思考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逝世也只是思想的停止而已。随后,他说到,“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的确,马克思的一生光辉而灿烂,对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担得起思想上的巨人这样的称号。

在第二部分中,恩格斯追述了马克思的毕生的奋斗目标和追求,以及他取得的成就。马克思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成就就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一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这个简单的事实在多年来一直被人忽略了,人们最关心的永远都是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只有生存问题解决了之后,思想上的需求才有可能被重视。其二就是马克思还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和剩余价值的概念。这在当时是独创性的也为正处于摸索阶段的人类提供了前行的明灯。

然而马克思毕生的价值远不止于此,他还在其他的许多方面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例如他在数学、科学领域的贡献。他尤其关注能够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的发现。历史上的伟大的思想家好像总是受到上天的眷顾,他们不仅是思想上的巨人,也将他们思维方式运用在科学领域,好多同时也是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等等。

马克思的毕生使命就是做个革命者,斗争者。当然,他也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每个革命报纸的结点就像是马克思人生的每个阶段,办报和组织国际工人组织协会,恩格斯赞颂了马克思在革命斗争中的伟大成就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第八段中,通过各国资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敌对表现和马克思对他们表现的蔑视和轻蔑,更进一步体现出了马克思人格的魅力。全世界无产者,都是如此的尊敬与爱戴马克思,深化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起到的无与伦比的作用。

篇7: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有感

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有感

现代自然研究同古代人的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相反,同阿拉伯人的非常重要的、但是零散的并且大部分已经无结果地消失了的发现相反,它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读这第一句话的时候就有点蒙,详细说一下我读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导言》的经过。我第一次读《导言》时,没读完第一段就放弃了,文字太“晦涩”了,不知所云,我当时怀疑是不是翻译的水平太差了,当时只想睡觉。第二天我又很不甘心的翻开《导言》,这次怎么也得看完,自己鼓励自己,因为我到网上查相关的资料,有人说文字很优美, “读恩格斯的文章就是一种享受”,我想大概是自己的背景知识太少了,很多的术语还有他引用的东西自己不能马上接受的原因吧。这次我坚持读完前两页,就已经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了。又隔了一天,这次我来到教室里,那天下午我给自己的任务就是读完《导言》,我无论如何也得读完,哪怕自己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对自己说。还是从头开始读的,这次大概第一段就明白了一点意思,我这次第一、二段读了两遍,感觉还行,就接着读,一边读,一边想自己知道的科学巨匠,偶尔还能看到自己熟悉的句子,比如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每当看到这样的句子时,自己总是有一种好奇,或者说激发了自己的兴趣,使自己能继续的读下去。就这样,我读完了这位伟人的导言。我现在真的特别佩服恩格斯的知识的渊博,在他眼里,历史上所有的科学成就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这是一种境界,对知识掌握到一定层次的境界。自然辩证法导读第一句话“它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说明作者的讨论对象是自然科学。一开始作者高度评价了他自己国家--—德国的巨大贡献。“当市民和贵族还在互相格斗时,德国农民战争却预言式地揭示了未来的阶级斗争,„ 不禁农民登上历史舞台,„而且把现代的无产阶级也引上了舞台。”恩格斯评价欧洲“文艺复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这是这一运动,促使人们思维的解放,从而促使资产阶级的萌芽,恩格斯说“给现代资产阶级打下基础的人物,决不受资产阶级的局限”,更突出地说明当时文艺

复兴的对自然科学的巨大作用。之所以恩格斯是这样反思这一社会思潮,因为“当时的英雄们还没有成为分工的奴隶”,象达.芬奇等,不是在一个领域有所建树,而是在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取得很大的成就,没有受到“分工对人的限制”,“分工对人的片面化的影响”。这些巨人们“几乎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生活中生活着和活动着”,促使他们成为“完人”。自然科学和这些巨匠有相似的特征,“也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着,而且它们本身就是彻底革命的”。自然科学作为“革命者”也不能例外的“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而斗争”,斗争就会有冲突,就会流血,但是自然科学没有被禁锢,哥白尼开辟了新的篇章,使“自然科学从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得到了一种巨大的发展。当时的自然科学的主要工作是掌握手边现有的资料,从头做起”,在这种情况下,“必然是最基本的自然科学”,这一时期的成就就是“一些科学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主要在数学方法、钢体力学和天文学领域,而其他领域连这种初步的完成还很远。这一时期形成的总的观点是自然界是永恒不变的,看起来有些好笑,“今天的一切都和开始的时候一样,而且直到世界末日或万古永世,一切都将和一开始的时候一样”。过了这么多年,自然科学发展了这么长的时间,到18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在知识上,甚至在材料的整理上高过了希腊时代,但是在理论地掌握这些材料,在一般的自然观上却低于希腊古代。恩格斯对当时的还是以神学为主导的意识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被猫吃”。当时哲学的最高的成就是从斯宾诺莎到法国的唯物主义者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而把细节方面的证明留给未来的自然科学。打开这个僵化的自然观的人不是一个自然科学家,而是一个门外汉,一个哲学家----康德首先站出来反对“自然界永恒不变”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尽管没有产生直接的结果,后来地质学的产生,赖尔认为地球在缓慢的变化着,但赖尔没有突破当时思想的束缚。后来物理学三巨匠焦耳在曼彻斯特,迈尔在海尔布朗证明了热核机械力的相互转化,格罗夫证明了“所谓的物理力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从而得出了运动着的物

质的永远循环的最终结论。拉瓦锡的化学定律,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等自然科学的不同部门的发展推动了新的自然观的形成,“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而此时的自然观又回到了古希腊时代,只不过“在希腊人那里是天才的直觉的东西,在我们这里是严格的科学的以实验为依据的研究结果”,我们不得不承认古希腊哲学家的创立的哲学思想的伟大,他们的哲学思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由于天体热而运动,当天体上有了水,有了适合的温度,就会产生细胞----有机体的形态的基础,经过分化,就会产生人。恩格斯说“人是由分化产生的”。手和脚的分化有了直立行走,手的专门化有了工具。只有人类有改造自然的能力,动物只能适应自然。有了人就有了历史,动物也有历史,那是人赋予它们的。一开始人还不能我控制自然,但是在最先进的工业国已经降服了自然力,迫使它为人服务。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死亡”,也许经过几万年,几亿年,地球也会死亡,但可能是重新回到一开始的样子。

篇8: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房租

不仅人口的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住宅需要的增大,而且固定资本的发展(这种固定资本或者合并在土地中,或者扎根在土地中,建立在土地上,如所有工业建筑物、铁路、货栈、工厂建筑物、船坞等等),都必然会提高建筑地段的地租。在这里,即使有凯里那样的善良愿望,也不可能把作为投在房屋上的资本的利息和折旧的房租,同单纯土地的地租混为一谈,特别在土地所有者和建筑投机家是完全不同的人的时候(例如在英国)。在这里,我们要考察两个要素:一方面,土地为了再生产或采掘的目的而被利用;另一方面,空间是一切生产一切人类活动所需要的要素。从这两个方面,土地所有权都要求得到它的贡赋。对建筑地段的需求,会提高土地作为空间和地基的价值,而对土地的各种可用作建筑材料的要素的需求,同时也会因此增加。

在迅速发展的城市内,特别是在象伦敦那样按工厂方式从事建筑的地方,建筑投机的真正主要对象是地租,而不是房屋。(《资本论》第三卷下第872页)

作为资本贷放的商品,按照它的性质,或是作为固定资本贷放,或是作为流动资本贷放。货币可以在这两种形式上贷放。例如,如果它是在终身年金的形式上偿还,让资本一部分一部分地带着利息流回,它就是作为固定资本贷放。有些商品,例如房屋、船舶、机器等等,按照它们的使用价值的性质,始终只能作为固定资本贷放。不过,一切借贷资本,不管它们的形式如何,也不管它们的偿还会怎样它们使用价值性质的影响,都永远只是货币资本的一个特殊形式。因为这里贷放的,总是一定的货币额,并且利息也是按这个金额计算的。如果贷出的既不是货币,也不是流动资本,它就会按照固定资本流回的方式来偿还。贷出者定期得到利息,并得到固定资本本身的一部分已经消耗的价值,即周期损耗的等价物。贷出的固定资本中尚未消耗的部分,到期也以实物形式还回来。如果借贷资本是流动资本,它也就会按照流动资本流回的方式回到贷出者手中。(《资本论》第三卷上第384~385页)

二、恩格斯论房租

“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关于‘住宅问题'的解决办法的核心就是工人对自己住宅的所有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463页)

要消除这种住宅缺乏现象,只有一个方法:消灭统治阶级对劳动阶级的一切剥削和压迫。今天所说的住宅缺乏现象,是指本来就很恶劣的工人的居住条件因为人口突然涌进大城市而特别尖锐化;房租大幅度提高,每一所房屋里的住户愈加拥挤,有些人简直无法找到住所。这种住宅缺乏现象之所以引起人们的纷纷讨论,只是因为它不只局限于工人阶级,而且也伤害到小资产阶级。

我们现代大城市中的工人和一部分小资产阶级所遭遇的住宅缺乏现象,只是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出来的无数比较小的、次要的祸害之一。它并不是资本家把工人当做工人来剥削的直接后果。这种剥削才是社会革命力图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加以消灭的根本祸害。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石的正是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现代的社会制度使资本家有可能按照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来购买劳动力,迫使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再生产偿付劳动力的价格所必需的时间,而从这个劳动力中榨取远远超过其价值的价值。这样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就在全部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阶级及其所豢养的奴仆(上至教皇和帝王,下至更夫等等)之间进行分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470~471页)

“住宅承租人对房主的关系,完全和雇佣工人对资本家的关系一样。”

这完全不对。

在住宅问题上有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承租人和出租人或房主。前者想从后者那里买得住宅的暂时使用权;他有现金或信用,尽管他还必须按高利贷价格,即以额外房租形式向这个房主买到这种信用。这是一种单纯的商品买卖;这不是无产者和资产者之间,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交易。承租人———即使是一个工人———总是作为一个有钱的人来活动的;他或者应该事先卖出他特有的商品即劳动力,以便能用卖得的钱作为住宅使用权的买主来活动,或者应该有能力担保这个劳动力一定卖得出去。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所引起的那种特殊后果,在这里是完全没有的。资本家迫使买到手的劳动力首先再生产出它自己的价值,然后生产出在资本家阶级中间进行分配以前暂时保留在这个资本家手里的剩余价值。于是,在这里产生出一些过剩价值;现有价值的总量就增加了。租赁交易时的情形则完全不同。出租人不论在承租人那里索去多少,这始终只是已经存在着的先前生产出来的价值的转让,而承租人和出租人共同占有的价值总量仍旧不变。一个工人,无论资本家偿付给他的劳动时偿付得低于、高于或等于它的价值,反正他的劳动产品总是被人勒索去一部分;而承租人则只是在他不得不付出超过住宅价值的房租时才有这种遭遇。因此,企图把承租人和出租人之间的关系与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等同起来,就是完全歪曲这种关系。相反,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两个公民之间的完全平常的商品交易,而这种交易是按照调节一般商品买卖以及“土地占有权”这一商品买卖的经济规律进行的。首先是估计到整个房屋或房屋一部分的建造和维修费用;其次是估计到依房屋位置好坏程度而定的地皮价值;最后,决定问题的是当时的供求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473~474页)

现在大城市的发展,使某些街区特别是中心的地皮价值人为地提高起来,往往是大幅度地提高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472页)

第一,……即房租不仅应该补偿房屋建筑费用的利息,而且还要补偿房屋修缮费用,滥账和欠租的平均额,以及由于住宅偶尔闲置而受的损失;最后,由于房屋年深月久就变得不能住人和丧失价值,所以房租应该每年抵销建筑房屋时所投资本的相当部分。第二,……即房租还应该补偿地皮价值增长额的利息,因而房租有一部分是由地租构成的。诚然,我们的蒲鲁东主义者立刻解释说,这种价值的增长是未经土地所有者干预而形成的,所以不应归他所有,而应该归社会所有;但是他却没有觉察到,他这样说实际上就是要求废除土地所有权。关于这点,我们现在不去多谈,因为这会使我们离题太远。最后,他没有觉察到,在这场交易中谈到的不是向房屋所有者购买房屋,而只是购买一定期限内的房屋使用权。蒲鲁东既然从未考虑过造成某种经济现象的真正实际条件,当然也就弄不清楚,为什么原先建筑房屋的费用在一定情况下竟会在五十年内以房租形式得到十倍的偿还。对于这个并不困难的问题,他不是从经济方面去研究,并确切查明它是否真正同经济规律相抵触以及怎样相抵触,却以大胆地从经济学领域跳到法律领域的办法来挽救自己说:“房屋一旦建造起来,就成为一种永恒的法权理由”每年获取一定的款项。至于这究竟是怎样发生的,房屋究竟怎样成为法权理由,蒲鲁东却默不作声。然而这正是他应当说明的。假如他研究过这一点,他就会发现,世界上一切法权理由,不论怎样永恒,也不能赋予一所房屋以这样大的权力,使它能在五十年内以租金形式获得原来建筑费用的十倍;这只可能是经济条件引起的结果(这种经济条件可能在法权理由形式下获得社会承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474~475页)

怎样解决住宅问题呢?在现代社会里,解决这个问题同解决其他一切社会问题完全一样,即靠供求关系在经济上的逐渐均衡来解决。但是这样解决之后,这个问题还会不断产生,就是说,一点也没有解决。社会革命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不仅要以时间地点为转移,而且也同一些意义深远的问题有关,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消灭城乡对立的问题。既然我们不预备凭空设想一套未来的社会结构,也就用不着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现在各大城市中有足够的住宅,只要合理使用,就可以立即帮助解决真正的“住房缺乏”问题。当然,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剥夺现在的房主,让没有房子住或现在住得很挤的工人搬进这些住宅里去。只要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权,这种有关社会福利的措施就会象现代国家剥夺其他东西和占据住宅那样容易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85页)

“我们在上面已经看到:租价,即所谓的租金的构成部分是:(1)地租;(2)建筑资本的利息,包括承造人的利润在内;(3)修缮费和保险费;(4)随着房屋逐渐破旧无用的程度以每年分期付款方式支付的建筑资本补偿费(折旧费),包括利润在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488页)

资本就是对他人无酬劳动的支配。因此,只有当工人把自己的小屋子租给第三者,并以租金形式攫取这第三者的一部分劳动产品时,他的小屋子才成为资本。但是,由于工人自己居住在屋子里,所以屋子恰好就不会变成资本,正如我从裁缝那里买来的衣服一穿上身,就不再是资本一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499-500页)

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存在的时候,企图单独解决住宅问题或其他任何同工人命运有关的社会问题都是愚蠢的。真正的解决办法在于消灭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由工人阶级自己占有全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我们首先来谈谈这所一旦建造起来的房屋吧。这所房屋出租以后,就以房租形式给建造人带来地租、修缮费以及建筑时所投资本的利息,其中包括建筑资本的利润。按照情况的不同,陆续交付的租金总数可能达到原来费用的二倍、三倍、五倍以至十倍。亲爱的米尔柏格,这就是“简单冷静地陈述”具有经济性质的“事实”;如果我们想知道怎么“结果就是”这个事实存在着,我们就必须在经济方面进行研究。我们且把这个事实更仔细地考察一番,以便使每个小孩也不会再发生误解。大家知道,出卖商品就是所有者交出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取得它的交换价值。各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互相差异的地方,就中还在于消费它们所需要的时间的不同。一个大面包一天就吃完了,一条裤子一年就穿破了,一所房屋比方说要一百年才住得坏。因此,对消耗期限很长的商品,就有可能把使用价值零星出卖,每次有一定的期限,即将使用价值出租。因此,零星出卖只是逐渐地实现交换价值;卖主由于不把他预付的资本和由此应得的利润立刻收回,就要借加价即收取利息来获得补偿,加价和利息的高低并不是任意决定,而是由政治经济学的规律决定的。在一百年终了之后,这所房屋就用坏了,消耗掉了,不能再住人了。如果我们这时候从所付的租金总额中扣去:1.地租以及地租在这个期间的若干提高数额,2.日常修缮费用,--那末我们就会发现,余数平均起来就是由下列各项组成:(1)原先的房屋建筑资本,(2)建筑资本的利润,以及(3)逐渐收回的资本和利润的利息。的确,在这个期间终了之后,承租人并没有房屋,可是房屋所有者也没有房屋了。房屋所有者只有地皮(如果这是属于他的)及其上面的建筑材料,但这些材料已经不是房屋了。如果房屋在这个期间“原先的成本价格得到了五倍或十倍的补偿”,那末我们将看到,这全是由于地租的上涨;在象伦敦这样的地方,这对谁都不是什么秘密,因为在这里土地所有者和房屋所有者大半是两个人。租金的这种巨大增加,发生在迅速发展的城市中,而绝不是发生在乡下某个地方,因为在那里建筑在地皮上的地租几乎是始终不变的。大家知道,扣除了地租的上涨部分以外,房主每年收入的房租平均不超出所投资本(包括利润在内)的7%,并且还得从中开销修缮费等等。一句话,租赁合同是一种最普通的商品交易,在理论上,它并不比其他任何交易对工人有利些或有害些,只有劳动力的买卖才是一个例外;在实践上,这个租赁合同是作为资产阶级千百种欺诈形式之一出现于工人面前,关于这些欺诈形式我在单行本第4页上已经讲过了,正如我在那里所指出的,这个形式也受一定的经济规律的调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531~533页)

对于房租的任何经济研究,都不会使我们把废除租赁住宅变为“在革命思想内部产生的最有成效和最高尚的意向之一”。为了达到这点,我们必须把这个简单的事实从冷静的政治经济学领域中转移到在意识形态方面高级得多的法学领域中去。“房屋是房租的永恒的法权理由”;———“结果就是”,房屋的价值能以房租的形式得到二倍、三倍、五倍和十倍的补偿。要明白怎么“结果就是”这样的,“法权理由”对我们没有丝毫帮助;正因为这样,所以我说米尔柏格只有在研究了房屋如何成为法权理由之后,才能知道怎么“结果就是”这样。只有当我们象我那样研究了房租的经济本质,而不是对统治阶级用来批准房租的法律术语表示愤慨的时候,我们才能知道这点。谁要提议采取经济措施来废除房租,谁就应当对房租多知道一些,而不能只说它是“承租人偿付给资本的永恒权利的贡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533页)

这样一来,完全不是永恒的房屋就变成了房租的永恒的法权理由了。不管它“结果就是”怎样,我们总是发现:由于这种法权理由,房屋便以房租形式带来高于它的价值好几倍的收入。由于翻译成法律术语,我们便顺利地远远离开了经济学领域,所以我们只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即房租的总额逐渐能偿付一所房屋价值的好几倍。既然我们用法学来思想和谈话,那末对这个现象我们也只要用法权标准即公平的标准来衡量,并且发现这种现象是不公平的,是与“革命的法权观念”———不论这个东西是什么意思———不相符合的,因而法权理由也就是完全要不得的。其次,我们又发现,这点同样适用于生息资本和出租的耕地,因而我们就有理由把这几种所有权从其他各种所有权里划分出来,并且加以特别的考察。这种特别的考察就要求:(1)剥夺所有者废除合同的权利,即剥夺他索回自己财产的权利,(2)把租借给承租人、债务人或租佃人但并不属于他的财物的使用权无偿地让渡给他,(3)用长期分批付款的方法,向所有者偿清财产而不付利息。这样一来,我们就说尽了蒲鲁东在这方面的“原则”。这就是蒲鲁东的“社会清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533~534页)

反动性就在于米尔伯格想恢复工人对于住宅的个人所有权,即恢复早已被历史消灭了的事情;就在于他所设想的工人解放只能是使每个工人再成为自己住宅的所有者而不是别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541页)

必须指出,由劳动人民“实际占有”一切劳动工具和全部工业,是同蒲鲁东主义的“赎买”办法完全相反的。如果采用后一种办法,单个劳动者将成为某一所住宅、某一块农民土地、某些劳动工具的所有者;如果采用前一种办法,则“劳动人民”将成为全部住宅、工厂和劳动工具的集体所有者。这些住宅、工厂等等,至少是在过渡时期未必会毫无代价地交给个人或协作社使用。同样,消灭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灭地租,而是要求把地租———虽然是用改变过的形式———转交给社会。所以,由劳动人民实际占有一切劳动工具,无论如何都不排除承租和出租的保存。

一般来说,问题并不在于无产阶级在取得了政权之后,是否简单用暴力夺取生产工具、原料和生活资料,或是立刻为此付出报酬,或是分期付款逐渐地赎买这些财产。企图预先回答和面对一切可能场合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制造空想,这种事情我情愿让别人去做。

……

米尔柏格在自己的文章中说了些什么肯定见解呢?

第一,“房屋、建筑用地皮等等的原来费用同它的现今价值间的差额”,理应该属于社会。用经济学术语来说,这种差额就是地租。蒲鲁东也想把地租交归社会,这一点我们在他的《革命的总观念》1868年版第219页中可以读到。

第二,住宅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要使每一个承租人都成为自己住宅的所有者。

第三,这种解决办法应借一种规定把支付房租变为支付住宅买价的法律来实行。———第二第三两点都是从蒲鲁东那里抄袭来的,每个人都能在《革命的总观念》第199页及以下各页中看出这点,而且那本书第203页甚至还有完全编好了的有关的法律草案。

第四,借一种过渡法律把资本的生产率的双角握住加以驯服,根据这种法律先把利润率降低到一厘,以后还要继续降低。这同样是从蒲鲁东那里抄袭来的,在《总观念》第182-186页中可以详细地读到这点。

……

那末我对这个蒲鲁东主义计划提出了什么反驳意见呢?

第一,把地租转交给国家,就等于消灭了个人土地所有权。

第二,赎买出租住宅并把住宅所有权转交给原来的承租人,根本不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三,在现代的大工业和城市发展情况下提议这样做是既荒谬又反动的;恢复各个人对自己住宅的个人所有权,就是后退一步。

第四,强制降低资本利息,丝毫也不会侵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反,如高利贷法所证明的,这是既陈旧而又不能实现的方法。

第五,房屋的租金决不会随着资本利息的消灭而消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544~546页)

米尔柏格就此教导我说:这些问题,———即捐税、国券债务、私人债务和信用问题,加上公社自制问题———对于农民和乡村宣传都极其重要。我对于这点大体上表示同意,但是,(1)我们直到现在并没有谈到过农民,(2)蒲鲁东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也如他对于住宅问题的“解决办法”一样,在经济学上是荒谬的,并且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547页)

我的确丝毫没有想到要解决所谓住宅问题,正如我并不想从事解决那更为重要的食物问题的细节一样。如果我能指出我们现代社会的生产足以使社会一切成员都吃得饱,而且有足够的房屋使现在就有可能提供给劳动群众以宽敞合乎卫生的住所,那末我就已经很满意了。至于凭空推想未来的社会将怎样调整食品和住宅的分配,--这就是直接陷入空想。从研究以前各种生产方式的基本条件出发,我们顶多只能断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倾覆,旧社会所特有的一定占有形式就将成为不可能的了。甚至过渡的措施也是到处都必须适应当前存在的关系;这些措施在小土地所有制的国家里和在大土地所有制的国家里将大不相同,等等。企图单独解决象住宅问题之类的所谓实际问题会得到什么结果,米尔柏格本身的例子表明得最好不过了,他首先用了二十八页的篇幅来详细说明“解决住宅问题的全部内容包括在赎买这个名词中”,后来他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就开始迷乱地唠叨:在实际占有房屋时“劳动人民究竟将崇拜赎买办法”或是其他某种剥夺方式,这其实还是很成问题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548页)

三、列宁论房租

马克思对公社经验的意义问题指出了基本的要点。恩格斯不止一次地谈到这个问题,说明马克思的分析和结论,并且有时非常有力、非常突出地阐明这个问题的其他方面,因此我们必须特别来谈谈这些说明。

1.住宅问题

恩格斯在他论住宅问题的著作(1872年)中,已经考虑到了公社的经验,并且屡次谈到革命对于国家的任务。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谈到这个具体问题时,一方面明显地说明了无产阶级国家同现代国家相似的地方,根据这些相似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者都称为国家;另一方面他又说明了前者不同于后者的地方,即向国家消灭的过渡。

“怎样解决住宅问题呢?在现代社会里,解决这个问题同解决其他一切社会问题完全一样,即靠供求关系在经济上的逐渐均衡来解决,但是这样解决之后,这个问题还会不断产生,就是说,一点也没有解决。社会革命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不仅要以时间地点为转移,而且也同一些意义深远的问题有关,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消灭城乡对立的问题。既然我们不预备凭空设想一套未来的社会结构,也就用不着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在各大城市中有足够的住宅,只要合理使用,就可以立即帮助解决真正的住宅缺乏问题。当然,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剥夺现在的的房主,让没有房子住或现在住的很挤的工人搬到这些住宅里去。只要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权,这种有关社会福利的措施就会象现代国家剥夺其他东西和占据住宅那样容易了。”(1887年德文版第22页)

这里没有谈国家政权形式的改变,只是谈到了国家政权活动的内容。根据现代国家的命令进行剥夺和占据住宅的活动。无产阶级的国家,从形式上来讲,也会“下令”占据住宅和剥夺房屋。但是很明显,旧的执行机构,即与资产阶级相联系的官吏机构,是根本不能用来执行无产阶级国家的命令的。

……“必须指出,由劳动人民实际占有一切劳动工具和全部工业,是同普鲁东主义的‘赎买'办法完全相反的。如果采用后一种办法,单个劳动者将成为某一所住宅、某一块农民土地、某些劳动工具的所有者;如果采用前一种办法,则'劳动人民'将成为全部住宅、工厂和劳动工具的集体所有者。这些住宅、工厂等,至少是在过渡时期未必毫无代价地交给个人或协作社使用。同样,消灭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灭地租,而是要求把地租──虽然是用改变过的形式──转交给社会。所以,由劳动人民实际占有一切劳动工具,无论如何都不排除承租和出租的保存”。(第68页)

我们在下一章将要考察在这段论述中提到的问题,即关于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的问题。恩格斯非常谨慎,他说无产阶级国家“至少是在过渡时期未必”会毫无代价地分配住宅。把属于全民的住宅租给单个家庭就既要征收租金,又要实行一定的监督,还要规定分配住宅的某种标准。这一切都需要有一定的国家形式,但决不需要那种公职人员享有特权地位的特殊的军事和官僚机构。至于过渡到免费分配住宅,那是与国家的完全“消亡”联系着的。(《列宁选集》第二卷第219~221页)

摘要:本文主要摘自《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旨在摘录、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先哲对房租问题的认识,以期为现行房租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篇9:马克思恩格斯写的书评

为什么重提这些旧事呢?

当我翻阅着过去摘抄的这些东西的时候,就不由得想起,在那些日子里,连读点马克思恩格斯的书,居然也成了禁忌。同时,也深深感到,马克思恩格斯写的书评,真象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它反映了两位革命导师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光辉顶点的历程;反映了他们是怎样在批判继承人类历史所留下的一切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的。

从广义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都和书评有关。例如,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一书,就是针对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一书的观点所作的批判。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第一次以论战的形式,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阐述了他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是批判杜林利用《哲学教程》、《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等书所构成的“体系”而写作的,正如恩格斯在该书三版序言中所指出的:“消极的批判成了积极的批判;论战转变为马克思和我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而这一阐述包括了相当广泛的领域。”于是,《反杜林论》实际上成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直接写的书评文章,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有三十余篇,其中包括他们早期为批判德国的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写的书评;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发表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上的书评;以及《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恩格斯为了打破资产阶级学者和官方报刊以“沉默”来扼死《资本论》的企图,所写的九篇书评。在《资本论》书评中,恩格斯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利用资产阶级报刊,把马克思的观点介绍给读者,在所谓“最不得罪人的文章”中,他强调指出马克思这部著作的科学性,引导人们注意它的革命性的结论,并且用各种方式向资产阶级学者提出挑战。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对许多书籍的评论意见,还散见于他们的大量论著和书信中。据不完全统计,为了写作《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钻研过一千五百多种书籍,而且作了提要。从《剩余价值理论》中可以看出,他对政治经济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从重农学派的魁奈到亚丹·斯密,从李嘉图到马尔萨斯,对他们的著作,都作了全面的、历史的分析。

对于在历史上,在各个领域中作出了贡献的作家,即使是一点一滴的成就,马克思恩格斯都是积极地予以肯定,热情地加以推崇。对于同志和朋友的作品中的缺点和错误,他们严肃认真地,实事求是地批评和帮助。只有对于形形色色的反动思潮,特别是那种以假冒真的江湖骗子,才展开无情的揭露和抨击。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写的书评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评中,不止一次地提到,黑格尔不仅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天才,而且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物,他在每一个领域中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他的《精神现象学》、《美学》、《哲学史》等著作中,到处都贯穿着这种宏伟的历史观。当有些人把黑格尔当作“死狗”抛在一边的时候,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里,公开承认自己是这位大思想家的门人。恩格斯在1865年写给朗格的一封信里,提到黑格尔的数学知识极为丰富,他遗留下来的大量数学手稿,只有马克思足以胜任来整理出版。他说自己虽然不再是黑格尔派了,但对这位伟大的老人仍然怀着极大的尊敬和依恋的心情。

对费尔巴哈,马克思早在1844年写的一封信里,就指出他的《未来哲学原理》和《信仰的本质》两书,给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恩格斯在谈到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出版时的解放作用,说大家都非常兴奋,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

至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恩格斯是作为自然界的三个伟大发现之一,并且和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提并论的。恩格斯还推崇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认为他的伟大功绩在于找到了一把解开古代欧洲历史上极重要而未解决的哑谜的钥匙,即证明了父系氏族社会从母系氏族社会而来。“摩尔根是第一个具有专门知识而想给人类的史前史建立一个确定系统的人”,他所提出的分期法,即以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作为划分原始社会时期的标志,“在没有大量增加的资料认为需要改变以前,无疑依旧是有效的”。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副题是“就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许多地方批评过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理论,但是对他的著作《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却始终给予肯定的评价,称之为“德国无产阶级巨大的童鞋”。

甚至象戴维·乌尔卡尔特这样一位反动的英国保守派政治家在1835年出版的《公文集》,由于它不断公布沙皇俄国政府侵略扩张野心的秘密文件,直到1889年恩格斯还指出:“这本《公文集》至今仍是关于沙皇政府力图使西欧各国彼此发生争吵,从而使它们全都服从自己的统治的那些阴谋的历史的主要资料之一,至少是最可靠的资料。”(见《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一文)

马克思恩格斯所写的书评,总是抓住关键问题,具体分析,对作品作出基本评价,从来不搞什么片言只语,断章取义,影射攻击,无限上纲。所谓批判,也是有所扬弃,有所继承,总结了前人思想中的精华,研究了当前的实际,提出新的结论。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书评的又一特点。

还是举黑格尔作例子。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一书中阐述国家问题的第261—313节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批判,这是黑格尔法哲学中最保守的部分,约占全书三分之一,对全书则没有涉及。马克思本来打算就这一问题写成一本专著,但是在《导言》发表以后,他考虑到把单纯对思辨思维的批判和对不同事物的本身的批判结合起来的作法,是很不适当的。所以,他放弃了这一意图,保存下来的只是手稿。实际上,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包含很多有价值的思想,例如“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个有名的辩证法的命题,就出自《法哲学原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的学科方面,总是互相帮助的,对同一本著作有时存在着不同意见,经过讨论甚至争论,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写的书评的又一重要特点。

1866年8月7日,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介绍法国自然科学家比·特雷莫的《人类和其他生物的起源和变异》是“一本很好的书”,说这本书比起达尔文来还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进步,在运用到历史和政治方面,比达尔文更有意义和更有内容。恩格斯在回信中不同意马克思的评价,他说自己还没有读完这本书,“但是可以断定,光是下面这一点就说明他这一套学说是空洞的:他不懂地质学,也不会作最起码的历史文献批判。”恩格斯认为“这本书没有任何价值,是与一切事实相矛盾的纯粹的虚构;作者所举出的每个证据,都需要再用新的证据来加以证实。”在第二天的回信里,马克思反驳了恩格斯的看法,说这种评语,可以在既是大地质学家,又是自然科学家中少有的历史文献批评家居维叶的《论地球表面的灾变》一书中“一字不差地找到”,但是这并不妨碍居维叶是错误的。恩格斯的回信说他本来只读了三分之一,而且是最糟的三分之一,第二个三分之一好得多,最后的三分之一是结论,又很糟。他肯定了特雷莫的成绩,其中有的评价和马克思接近,但也不完全赞同马克思的意见,他具体分析了作者的论据,认为特雷莫强调了至今还没有被注意的方面,是他的功绩,他的假说在一定范围内或许是正确的,但他所做的进一步的结论,如果不是完全错误,就是非常片面的夸大。以后,马克思在向路德维希·库格曼推荐这本书时,说“这本书虽然写得很粗糙,充满了地质学上的错误,历史文献方面的批评也很差,但是总的说来,它还是比达尔文前进了一步。”经过讨论,马克思对这本书的缺点方面,同意了恩格斯的意见。

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的书评中,对同一著作存在着不同意见的争论,自己的看法前后不一致的情况也是有的。这是研究工作中的正常现象。怎么能把革命导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当作金科玉律,当作永远正确的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它是科学,就在于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实践而逐渐达到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上一篇:让我自己飞翔英语作文下一篇:《春》 的朗读教学指导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