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

2024-04-24

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精选8篇)

篇1: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

1、文学常识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2、词语读音

修姱、嫉妒、謇、忳郁悒、侘傺

溘死、鸷鸟、方圜、攘诟、谣诼、延伫、芰荷、偭、兰皋、椒丘

岌岌、杂糅、昭质、可惩

孔雀东南飞

1、文学常识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诗是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高考语文必背语文古诗文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高考语文阅读做题技巧

通读材料以后,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选项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难。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了体现“简易”二字,降低解题难度,命题者在设置题干时,一般叫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在设置选项时,常常把深难的材料设成正确选项。因此,我们即使把这些选项全返回阅读材料去理解,正确率也在80%以上。据此,我们就可以排除许多难点和疑点。如高考全国语文卷第11题,就解释了“省”、“审”、“樵”、“信”;12题解释了“故”、“每”、“因”、“及”;13题解释了“大人清白”、“名誉著闻”、“其都督”;14题翻译了“食毕,复随旅进道”,“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这么多信息,且80%以上是正确的,加上前面的整体感知,很多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即使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这样的试题也能给我们以解读的启发。如高考全国语文卷11题选出对实词“竟死”、“将兵”、“曲折”、“结发”的解释正确的一项。也就是说,这四个实词的解释80%以上是错误的,逼着我们寻找新的信息源。这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尽量列出每个实词的义项,再结合语境体悟语义。如A项,“竟死”的意义除选项中的“竟然因此而死”以外,我们还可以列出“终究死在这上面”、“一直到死”等。再如D项,“结发”的意义除选项中的“刚成年的时候”,还有“结婚”、“扎头发”等。我们有了更多的信息,就有了比较、推断、选择的依据,就能更准确的解答考题。

篇2: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篇3: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

一、文字运用———逻辑思维

文字运用是语文能力中的基础能力,它是学生文字的书写、组合、选择等综合能力的体现,其考查的知识点通常以词语搭配、句式对应、病句修改、修辞运用等方式呈现。以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为例,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分别考查了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成语的运用、诗句对仗的工整性、交际用语的得体性、语句排列的顺序性、看图配字的科学性等几个知识要点。对学生来讲,要掌握好文字运用这一技能,就应当关注、培养并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第一,基本词意理解。如“用心”与“匠心”, 前者多是指人对某种事物的投入度高,后者是指创造性的构思。在正确辨别之后,就不难做出正确的选择。这需要学生在复习中提高对词汇的意思、搭配、用法等方面的掌握。第二,生活常识鉴别。比如交际用语的选择,这需要学生加强对文明礼仪、礼貌用语、谦辞等方面知识的了解;比如对句式的排列选择,哪一种会更符合实际,哪一种更加自然等,这些都是学生生活常识的一个表现。第三,语意语感判断。比如选用哪一个更贴切、更符合人们的情感诉求等。总的来讲,在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上,教师在复习时应当从点滴的细节入手,字、词、句、段落、文章这样由小到大,由浅至深地去挖掘知识要点。

二、现代文体———理解剖析

从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来看, 其考查的内容大部分是对文体内容的概括、对写作手法的运用理解、对作者思想精神以及文章中心的一个解读等,这些归纳起来都是对现代文体的一种理解与剖析。第一,最基本的内容概括。这是高考复习中最常复习到的一个知识要点,即如何正确地概括文章内容。一般来讲,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从每一段的概括到整篇文章的概括, 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并围绕文章关键词的方法来概括。这一知识要点基本上可以在每篇文章中得到训练。第二,深层次的中心思想概括。与内容对比起来,中心思想已经上升到对作者的创作背景、所处时代、创作初衷、影响意义、精神状态、思想境界等方面的理解与剖析上;从方法论的角度上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题目、关键词、开头结尾、中心句等加以理解与概括。这需要教师在复习课上教会学生如何去判断并捕捉关键词、如何从开头与结尾来推论作者的创作状态、如何从中心句 来反推假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第三,对文章中某一部分进行重点理解。考虑到每一篇文章都会详略分布,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就需要学生对详细部分进行扩大化理解,而这就是考查学生的细节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复习时,可以多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增强细节解读能力,以更好地提高对整个现代文体的理解与剖析能力。

三、文言文体———句式语意

与现代文体对比起来,文言文体的复习显得更有规律、更为具体,它考查的内容一般是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用法,特别是与现代文体的差异等。以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为例,其中就包括对“益”“责”“攻”“爱”这四个词汇的理解,“其”的一词多义及一词多用;将“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与“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这两句文言文翻译为现代语;以及对中心思想的解读这几种考查形式。这些都说明了高考语文对文言文体中关于句式、语意方面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在日常复习时应当抓住以下三个知识要点:第一,一词多用。特别是对于“其”“于”等介词,教师应当在复习高中所有文言文时进行梳理与归纳,并将同一词汇的多种用法以举例的方式各自成册,便于学生理解与吸收。第二,词语活用。特别是名词用作形容词、动词用作名词等灵活用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进行归纳总结。第三,古今差异。这里指的是同一个词语或是句式, 在现代文与文言文中分别有不同的意思与用法,这也是高考经常考查的考点,它同样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复习时进行归纳与梳理。

四、古诗文体———感情领悟

这里主要指的是诗词鉴赏,新课标也明确提及“应当培养学生在诗词歌赋等方面的欣赏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从心出发”,以感情领悟的方式去通达古诗文体。对比上文提到的文字运用、现代文体、文言文体而言,古诗文体的复习会显得较为抽象与可变,而为了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与领悟能力, 教师在复习时可以抓住以下两点:第一,题眼鉴别。如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中“不遇又空还”等句,它们往往是诗歌中的点睛之笔或浓缩之句,只要学生能够正确鉴别并捕捉,一般就不会偏离中心思想。第二,情感判断。如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与《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同样是“不遇”,但两首诗歌的感情却各不相同。要正确判断诗人的情感,教师在日常复习时可以多向学生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特别是诗歌体裁上的情感偏向与内容选择等。一般高考所选取的诗歌都出自名家之手,都是学习中经常可以碰到的,只要学生了解并掌握了诗人的写作规律,就可以从共性出发来进行思考。

五、名篇诵读———重在积累

在高考语文复习中,名篇诵读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板块,如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名句名篇默写部分,基本上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章节,答题难度较低,只要学生熟练背诵了要求章节即可完成。但除了教材中对经典文章中的部分章节进行背诵外,教师还应当提醒并鼓励学生加强个人的积累,这既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重要方式。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知识的积累量,教师应当利用好课前和课后的几分钟,还有教室正面黑板与背面的黑板报等。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上课前与学生分享一句话或一小段名篇,在黑板或其他可利用的地方书写经典名言警句等。与此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或是在课堂上或是在其他地方与同学进行分享。总的来讲,在名篇诵读这一板块复习上,教师应当以潜移默化、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拓展眼界,以更好地提高个人的知识储备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推荐的同时应告知学生其基本意思、用法出处等,避免学生机械地背诵。

篇4: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策略

一、图文并茂的板书意识

以图文并茂的板书形式去理清知识点无疑在知识的精简性、审美性、直观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避免知识点的重复性、混乱性、琐碎性。

以图文并茂的板书去整理知识、简化知识易于使学生产生接受的心理。文本中的一个个知识点不再是死而僵化的,而具有立体感和生命感。文字与图画的组合,让人在视觉上可享受到一种心理上的立体架构之美,使记忆的效率大大提高。如我在复习记叙文叙事过程中通过侧面描写去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时,设计了一个板书:

在记叙文中,适时、适地、适当地点缀一点景物来侧写人物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具体描写景物时要注重其特征性,而描写其特征要注意多角度性手法的运用,即感官角度、观察角度、修辞角度等,如此丰富和突出人物形象,才能更好地为文章的主题思想服务。而这种侧写在诗歌鉴赏中可以称为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这种图文并茂的板书在学生脑海中呈现出美的画面,记忆这种枯燥的学习行为也显得富有情趣,记忆的质量无疑会得到提高。

二、宏观把握的思路意识

高考语文的知识点十分繁多,如何让这些知识点,组线,构面,织网,形成在整体上宏观把握的思路意识,无疑会起到提纲挈领,散而不乱的效果。作为教师,应“教者传授有思路”,那么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就会“学者识记易寻路”。教师的主导性之一就表现在:导方向、导思路。这种宏观把握上的思路意识,是在有效地导控知识点的方向性、顺序性、线索性,让学生的记忆更便捷、高效。如在训练记叙文整体写作思路上有如此知识点结构图。

即从整体上,让学生理解记叙文写作首先要解决三大问题:

1.why:为何而写,即记叙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或揭示的观点道理。

2.what:写何内容,主题立意总要找到一个载体。记叙文中主题思想的载体就是人和事。在写人叙事时,首先要根据主题来确定人物的性格,依据性格再选择事件,而事件亦是人物性格得以呈现的载体,所以在叙事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先确定典型画面(场面或事件),而在描写事件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三个特性:即过程性、细节性、障碍性。如此叙事才能具体生动。

3.How:怎么去写,就是去如何润饰和描摹选材内容里的人和事,需要学生注意整体和局部构思。

这种知识结构图就是一种宏观把握的思路意识,即使临场作文,按照此思路拟作文提纲,会使学生避免边想边写,愈写愈乱的紧张心理。

三、三维角度的思维意识

江苏高考语文的重头戏其实包含在现代文阅读和作文教学两大模块中。这两大模块有一条经络之线贯穿其中。这一条贯穿的主线其实是一个三维角度,它们的次序在不同的文体中可以灵活组合应用。这个三维角度就是三个层面:What角度:写什么(内容、对象);Why角度:为何写(目的、意图);How角度:怎样写(方法、技巧)。无论何种文体,何种模块,这个三维角度是根本,把握它,阅读和写作整体思路和框架就掌握了,学生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如上述第二点宏观把握的思路意识里提到的记叙文写作整体思路,如上图的模式即为:

Why+What+How

而议论文写作里也牵涉到这个三维角度。如对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形成分论点时,也是从这三个角度入手。具体观点或话题要具体对待,看从三维角度哪一个角度好切入分解。

这种What+Why+How的递进式结构亦可迁移到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和段落层次题型的考查学习上。而解答这道题型的解题思路也是从这三维角度入手的。如下图:

首先:提出问题

What或立论:通过某现象或名人名言引出某:

话题、观点、现象(常考)

或驳论:通过摆出他人某观点或话题进行

反驳确立自己的观点或话题

其次:分析问题

Why①或分析观点(话题)产生的原因或利弊

优劣等

②或某个观点(话题)的意义、价值、影响、

作用等。

③或从某角度、层面(手法、内容)等去阐述

某观点(话题)的内涵

最后:解决问题

How①或针对提出问题(观点或话题)——采取

措施、办法、策略、建议等

②或作者本人呼吁、希望、祈求什么,表达一

种态度或反思。

③或某个观点(话题)的意义、价值、影响、作

用等。

④或总结全文,首尾呼应。

所以说,语文知识点的复习看似繁杂,其实每一个知识点都有自己内在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学生的复习就会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四、文体特征的要点意识

江苏语文高考除了对语言基础题型的考查外,重点在于对诗歌、文言文、现代文阅读等文体的考查。而每一种文体的考点又很庞杂。如何在不同的学习内容模块和文体板块中理出要点,对于每一种文体和模块的复习都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如在诗歌鉴赏教学模块中,可重点把握“四语”意识。如图:

景语即指景物、事物形象,是诗歌赏析的起点。而一切景语皆情语,情语是赏析诗歌的一个归宿点。通过景语这个起点和载体,可考查景物营造的意境(境语),以及描写景物的手法(法语)等。

所以增强复习各种文体的要点意识,就会让你在茫茫的知识海洋里拥有了一个罗盘,不至于在大海中迷失方向。

五、以点串面的整合意识

语文知识点的复习内容看似是由相对独立的各个模块、板块构成,但很多时候每个模块的知识点之间不是割裂开来的,它们之间有交叉、交融。找到每个模块之间的共同点、交叉点、贯穿点就能很好地以点串面,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如高三语文复习中有一个知识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视,那就是汉语句子成分知识点。如图:

句子六大语法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其顺序及其词性构成的隐性考查涉及到高考语病题、对联题、文言文翻译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题以及江苏省高考文科附加题里的文言断句等。

篇5:高考历史必看知识点

(1)提出: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2)建立:巴黎和会决定建立国联,国联盟约列入凡尔赛和约。191月,在日内瓦成立,为英法所操纵。

(3)宗旨:维护和平,制裁侵略。

(4)实质: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5)主要活动: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入侵西班牙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

篇6:高考语文必看励志文章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现象:很多刚从“象牙塔”里出来的大学毕业生,都有着一个通病——说话爱直来直去,看见不公平的事情就喜欢据理力争,绝不相让,情绪上特别的冲动,在看见不喜欢的人时,容易不屑一顾。他们往往把这种表现当成是一种个性。然而,很快他们就发现,即使自己帮助过的人,也未必是自己的坚定支持者,还可能成为自己的对手。于是,他们马上感到苦闷、不断发出牢骚与哀叹,感叹人心的难测。他们会很容易产生迷惘,因为他们还不能转换看世界的角度。他们不明白,经一事长一智,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件事都将教会我们一个或几个道理。通过这些道理我们其实可以将自己的世界不断地填充,让自己逐渐地学会为人处世之道。有为数不少的大学毕业生,在学校里学到了满肚子的知识与技能,却没能够学到认知和世事,这些只能在走上社会后,努力在挫折中学了。社会是最好的大学,这是很多人认可的。在社会上经历了很多年后,我们会或快或慢地明白这样的道理:通过摔打和磨练,我们才能真正懂得将自己的锋芒收起来,将自己的棱角磨圆,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掩藏在心里,然后,学会了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学会了如何“曲线救国”、怎样曲径通幽。这些在有些情商不高的人看来,是圆滑世故。但事实上,所谓的圆滑,不过是绕个弯,避免正面冲突;所谓的世故,不过是深谙了其中的道理,看得更加清楚明白,做得更加到位罢了。

美国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对“网络”一窍不通,甚至连电脑都不会用,但众所周知他却几次荣登“世界首富”的宝座。

很多人对巴菲特的成功作过深入的分析,其结果基本达成一定的共识:作为一个投资家和企业领导人的综合素质,促使他得到现在的成就的因素主要有:充满自信、控制贪欲、专注、广泛的知识、独立思考能力、诚实、虚心、耐心等。事实上,促使巴菲特赢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全部都可以划到情商的范畴中去!智商主要来自于遗传。一个人智力的高低80%以上取决于先天的因素,后天的努力固然可以提高智商,但非常有限。对于智商一般的人来说,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培养自己的情商,让自己拥有高情商。当我们有了高情商,我们就懂得了借人之力,就更容易学会用别人的钱,去办成我们自己的事。于是,这样的高情商者,想不成功都很难。

曾国藩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对于自己的智商平平甚至有些愚钝的事实,曾国藩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天之生斯人也,上智者不常,下愚者亦不常,扰扰万众,大率皆中材耳。中材者,导之东则东,导之西则西,习于善而善,习于恶而恶。”也就是说,那些绝顶聪明的人不常见,愚蠢至极的人也不常见。天下众生,大部分都属于智力中等的人。曾国藩没有从世代务农的父辈那里继承高智商,自身的努力也一再受挫,但是这并没有让他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而他的毅力和坚忍,以及为人处世的圆融等,都来自于他过人的情商。从曾国藩身上我们发现,情商包含着四大要素:心、志、德、性。

心,就是调适心理压力、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力的能力。曾国藩一生波澜起伏,多挫折和磨难,但却一直保持着屡败屡战、处变不惊的心理状态。他调节心理的方法主要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志,就是对事业、对成功的渴望。曾国藩一直有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高要求,“内圣外王”的高标准,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目标。而且,他一生矢志不渝,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志向。

德,就是德行,就是成为君子的道德标准。对曾国藩来说,他所信守的德就是孔子所讲的“忠、信、笃、敬”四个字。忠就是忠诚;信就是忠信,不说假话;笃,就是厚道;敬就是谦谨。

性,就是性情、性格、个性。良好的性情、性格、个性是情商高的重要指征。曾国藩的志趣、“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待人方式,使他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这是他成功的基础。

情商概念中的几方面内容,如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自我情感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以及人际关系的管理等,在曾国藩的身上都有着突出的体现,曾国藩也向世人展现了其超人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对自我的控制力。这,正是他走向成功的关键。在现实中,很多人都是语言的巨人,理论的圣者,行动的矮子。然而,一切事情的完成,一切梦想的成真,无不依靠切切实实的行动来实现!于是我们稍为留意就能发现,很多人在总结如何才能成功时,往往能够说得头头是道、口若悬河,但却始终游离在成功的现实之外。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是知道成功的要素,却不知道如何去做,或者说如何把这些成功的要素落到实处。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事实上,那些懂得事先准备,在机会经过的时候能够适时地牢牢地抓住的人,往往都是有着高情商的人。愿你也能早日成为其中的一员。

情商力提升要点

1、成功与情商有关,与读书多少关系不大。——马云

2、当我们有了高情商,我们就懂得了借人之力,就更容易学会用别人的钱,去办成我们自己的事。于是,这样的高情商者,想不成功都很难。

3、情商概念中的几方面内容,如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自我情感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以及人际关系的管理等,在曾国藩的身上都有着突出的体现,曾国藩也向世人展现了其超人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对自我的控制力。这,正是他走向成功的关键。

篇7:必看的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事件背景

20xx年底以来,国内共享单车越来越火爆。随着共享单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新闻也见诸报端:公车私占,随意丢弃,蓄意破坏……共享单车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也带来了众多探讨。

素材解读

(一)“是什么”分析

共享单车有好处:低碳出行、打通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壁垒、方便出行。同时,共享单车也显现了自身的不足:乱停乱放、被盗遭毁、私自加锁、改装兜售。比较共享单车的优劣可知,共享单车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人们需要直面,并想办法加以解决,不能简单举起“国民素质低下,共享单车我们玩不起”的虚无主义旗帜。对于新生事物,人们多看事物的优点,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一棒子敲死。

(二)“为什么”分析

是什么导致了“共享单车”问题多多呢?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甚至根本就没有监管;其二,共享单车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其三,部分国民素质不高,自私使然。

(三)“怎么办”分析

“怎么办”主要针对“共享单车”出现的问题,要想出解决的策略,而不是简单地吐吐槽,摆出一副虚无主义的样子。

就政府部门而言:其一,关于共享单车的停放,要建立文明用车的奖惩制度;其二,提高维护故障车辆的处理速度;其三,建立第三方结算用户实名制度,与个人的信用挂钩;其四,公安.机关介入,对蓄意破坏、盗窃单车的人依法查处。

就个人角度而言:我们要提高个人素养,做合格公民,摒弃私利,抛掉戾气。

话题拓展

绿色经济、环保;道德素养、公民素质;城市发展、变革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外卖小哥

事件背景

随着技术的发展,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成了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足不出户便可满足购物、吃饭的需求,而这种生活方式也满足了有些人内心的惰性。

素材解读

外卖的出现,是O2O即Online To Offline(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平台的模式分支。

用户享受着科技带来的进步,也会遇到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外卖市场被看好,各大平台竞争激烈,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送到用户手中的部分食品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

另一个角度来看,外卖在推广阶段使得用户粘度加强,在没有了众多优惠之后,用户已经养成了依赖外卖的习惯。一旦惰性与日俱增,越发缺乏锻炼。

互联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是在迎合部分人的惰性。

话题拓展

科技改变生活;生活节奏与习惯;人际交往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节目文化热

事件背景

近期《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文化类节目引发全民关注。这代表着在快节奏的“读图”时代下,观众也需要有深度、有内容、高品质的非娱乐性“文本类”节目。

素材解读

当下,碎片化阅读成主流,深度阅读日渐式微。尽管超过半数的人表示,非常愿意“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当强大的社会生存压力迫使人们的精力向工作倾斜,花在阅读上的时间骤减。

这未必全然归因于人们文学价值的忽视,主流媒体在阅读氛围和倡导文化价值的职能上也存在缺失。当大众的眼睛被娱乐资讯填满,自然会产生新的需求——对自我、对世界产生疑问,寻求答案。而发问、思考正是指引人们深入探寻的开始,阅读优秀的书籍也会在此时成为人们的需求。

现实的生活往往鸡零狗碎,能拿出来安静读书、读诗、写信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人们的眼睛在被满屏的娱乐节目充塞得满满之时,表情是哈哈大笑,内心却是空空的。

人间情感突显文学之美,人文情怀加深节目厚度。在书信、诗词、文章的背后,那些故事和情感,总能带给我们心灵上的共鸣。带给我们的改变往往是“润物细无声”却又能成为深厚的积淀。

电视节目带来的热度转瞬即逝,构建书香型社会才是长久的解决之道。例如,打击盗版和抄袭,保护知识产权;兴建图书馆和电子阅读机等文化设施;构建书香型校园,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别让文化之风只刮过荧屏,让她春风化雨般滋养我们心灵的土壤。

话题拓展

篇8:一道高考题所蕴涵的知识点

高考不仅是知识的比拼, 也是智力和能力的角逐, 高考题往往又是从多角度、多层次, 展示知识的不同层面.2008年宁夏理科第18题的背景, 就蕴涵了立体几何中的多个知识点.现从四个角度来看其中蕴涵的知识点.

例 (2008年宁夏理18) 如图1, 已知点P在正方体ABCD-A′B′C′D′的对角线BD′上, ∠PDA=60°.

(1) 求DP与CC′所成角的大小;

(2) 求DP与平面AA′D′D所成角的大小.

知识点一:坐标法的应用

解析 如图2, 以D为原点, DA为1个单位长,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则DA= (1, 0, 0) CC= (0, 0, 1) .连接BD, B′D′.在平面BB′D′D中, 延长DP交B′D′于H.

DΗ= (m, m, 1) (m>0) ,

由已知DΗDA=60°,

DADΗ=|DA||DΗ|cosDADΗ,

可得2m=2m2+1, 解得

m=22.DΗ= (22221) . (1) cosDΗCC=22×0+22×0+1×11×2=22cosDΗCC=45°

即DP与CC′所成的角为45°.

(2) 平面AA′D′D的一个法向量是

DC= (0, 1, 0) .cosDΗDC=22×0+22×1+1×01×2=12DΗDC=60°

可得DP与平面AA′D′D所成的角为30°.

评注 本法的关键是延长DP交B′D′于H, 借助H点的坐标, 利用空间直角坐标系, 通过向量的数量积公式, 完成各个量值的求解.

知识点二:长方体对角线的性质

1.cos2α+cos2β+cos2γ=1, 其中α, β, γ为长方体对角线与它相交处的三条棱的夹角.

2.cos2θ+cos2φ+cos2δ=2, 其中θ, φ, δ为长方体的对角线与它相邻的三个面所成的角.

解析 (1) 如图3, 将图形补形为一个小长方体EQFD-MPGN, 设DP与DA, DD′, DC所成角分别为α, β, γ, 依题意, DE=DF, 则有α=γ=60°,

cos2α+cos2β+cos2γ=1cos2β=12.

0<β<π2, β=45°.

∵DD′//CC′, 则DP与CC′所成的角为45°.

(2) 连DM, 则∠PDM为DP与面AA′D′D所成角, 设DP与面DA′、面DC′、面DB所成角分别为θ, φ, δ.

依题意得θ=φ, 由 (1) 得δ=45°.

cos2θ+cos2φ+cos2δ=2cos2θ=34

, 而0<θ<π2θ=30°,

即DP与面ADD′A′所成的角为30°.

评注 借助长方体已有的结论cos2α+cos2β+cos2γ=1与cos2θ+cos2φ+cos2δ=2, 抓住本题的特点:构造一个底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 求解起来非常快捷简单.

知识点三:作角求角

解析 (1) 如图3中, ∵DE=DF,

令DE=a, DN=b, DP2=a2+a2+b2, 连PE, PN.

ΡDE=60°cosΡDE=DEDΡ=12b2=2a2,

cosΡDΝ=DΝDΡ=b2a2+b2=bb2+b2=22

DPCC′成45°的角.

(2) 连DM, 则DP与面ADAD′所成角为∠PDM.

sinΡDΜ=ΡΜDΡ=a2a2+b2=12

DP与面ADAD′所成角为30°.

评注 本法借助长方体中直角三角形的关系, 作角求角.

知识点四:三线角关系式cosθ=cosθ1cosθ2的应用

如图4, 设θ1为平面的斜线OA与其在平面α上的射影AB所成角, θ2为射影AB与平面α内的任一直线AC所成角, θ为斜线OA与平面α的直线AC所成角.

上一篇:《填数游戏》教学反思下一篇:心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