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点小

2024-06-19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点小(精选6篇)

篇1: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点小

外国文学常识

(一)史前神话

1、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2、古希伯莱神话:《圣经》(新旧约翰全书)

3、亚洲有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又称《一千零一夜》)

(二)、希腊罗马时代

1、散文《理想国》(柏拉图)《诗学》(亚里士多德)

2、戏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埃斯库罗斯)

3、寓言《伊索寓言》相传为一个名叫伊索的奴隶写的。(《蚊子和狮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篇2: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点小

需要掌握的文学常识都有哪些一、我国古典文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

1、诗歌又包括诗、词、散曲等就诗说,还有古诗、律诗、绝句的分别。古诗的句式又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种.种;就词说,有八百多种调子;根据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散曲的调子也非常丰富。

2、散文有叙事、记游、说理、抒情等类别。

3、小说有笔记、传奇、平话、章回小说等体裁。

4、戏曲,从元代以来发展成熟的,有杂剧(北曲)、南曲等。

二、我国的古典文学已有三千年的光辉历史。

1、秦代以前,我国就有许多伟大的作品出现。

(1)、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保存了古代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这些诗歌大约产生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之间,其中有民歌,有举行典礼用的祭歌和乐歌,有的是叙事诗,有的是抒情诗,有的是讽刺诗。这些反映了当时的生活。

(2)、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南方的楚国出现了一种新体的诗歌“楚辞”。伟大的诗人屈原运用这种新的形式,写了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以及《九歌》《九章》等著名作品。屈原的作品里含有大量的神话传说,丰富的想象,炽烈的感情,这对后代的作品有很大的影响。

(3)、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散文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最早的历史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著作《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这些著作中的许多篇章在记言记事、描写人物、论辩道理,以及结构篇章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2、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代,我国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了一部对后代的文学和文学都有巨大影响的《史记》。为各个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众多历史人物立传,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2)、汉武帝时,设立了主管音乐的机关“乐府”,采录民间歇谣,用以配乐歌唱,因此许多民歌得以保存下来。现存的汉代乐府里的民歌,多是五言诗的形式,最著名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是从民歌发展而成的。

(3)、东汉时期,在乐府民歌的基础上产生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但是开始的时候,诗的产量较少。到了建安年间,有些诗人,尤其是曹植,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来抒写个人的思想感情,写了很多很好的五言诗。五言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东晋末年的诗人陶渊明,用通俗自然的语言写五言诗,赞美劳动生活,歌咏农村景物,诗的内容和风格都有清新自然的色彩。南北朝的民歌,也是因官府采录配乐而,保存下来的。南朝民歌,绝大部分是青年男女的恋歌。北朝民歌的题材相当广泛,,其中《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杰作。

3、唐代和宋代是我国文学的发达时期。

(1)、诗歌到了唐代,体裁完备,有古诗、律诗、绝句等等。李白的诗,嘲弄庸俗世态,反抗权贵,充满了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歌颂祖国壮丽的河山,歌颂自由生活,对于社会现象的不合理和自己才能的不得施展,表示强烈的愤慨。杜甫生活饱经忧患,比较接近人民,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和人民生活的痛苦,他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揭露封建社会的贫富悬殊。他的诗富于现实主义精神,发扬了诗经、楚辞、乐府的优良传统,给后来的诗人开辟了宽广的道路。李、杜以后的大诗人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写了十首《秦中吟》和五十首“新乐府”,意在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还有像《长恨歌》和《琵琶行》等一些久为传诵的诗。

(2)、到宋代,盛行配乐歌唱的词,词发展到极盛时期。柳永和苏拭的词,对于词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南宋的辛弃疾和陆游是两个爱国诗人。这两位诗人的词,在我国文学史上评价很高。

(3)、唐代和宋代的散文也很发达。唐代的古文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文体改革运动。这个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主张废弃六朝以来浮华的骈俪文,写作切合实用的质朴的古文。他们的文章,平正通达,虽然号称“古文”,实际上是新体散文。到了宋代,欧阳修、王安石、苏拭等继续提倡这种古文。以后,“唐宋八大家”的古文就成为我国长期流行的文体。

(4)、唐代和宋代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小说也发展起来了。唐代最有名的小说是“传奇”。《柳毅传》就是唐代传奇中的佳作之一。这些小说;大都着力刻画人物形象,并且有离奇的情节和完整的结构。到了宋代,小说有了新的发展。由于都市的发达,市民阶层的扩大,这个时期出现了“平话”。

4、元、明、清三代,我国文学有了新的发展,在戏剧和小说方面,有很大的成就。

(1)、元代的杂剧形式很新颖。著名的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王实甫的《西厢记》,分别刻画了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不同形象,前两篇写出政治的黑暗以及妇女的厄运,后一篇写出青年男女坚决反抗礼教、争取爱情自由的精神。

(2)、明、清两代的戏曲得到迅速的发展,篇幅加长,情节增多,反映的现实生活也更为深广。著名的作品,如高则诚的《琵琶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3)、元、明、清三代的小说超过以前所有的时代,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在我国文学史上光辉曜目的作品。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用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到了清代,又产生了蒲松龄的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吴敬梓的长篇章回小说《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儒林外史》描述科举时代读书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败和一些读书人争夺功名的丑态。《红楼梦》通过贸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悲剧,以及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的变迁,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末期的腐朽和封建礼教的虚伪,对于蔑视封建礼教力求发展个性的人物,表示很大的同情。《红楼梦》展现了巨大的生活画面,刻画了几十个性格极其鲜明、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这部作品结构完整,笔法细腻,语言优美生动,在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史上达到了艺术高峰。《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巨著。

5、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学上出现了一些反映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要求的作品。像李宝嘉的小说《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比较深刻地揭露清朝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黄遵宪、梁启超等也写了好些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诗歌和散文。形式的多种多样,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语言精炼形象,这是我国优秀古典文学的高度艺术性的表现。我国古典文学,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三、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返回目录

◢高考语文知识点

1.峥嵘岁月 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2.风华正茂 正是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年轻有为。

3.挥斥方遒 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4.百舸争流 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5.天伦叙乐 老人和孩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样子。

6.危在旦夕 形容危险即在眼前。

7.从谏如流 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8.洞若观火 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

9.以退为进 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

10.化险为夷 将危险转化为平安。

10.放浪形骸 指行为放纵,不受约束。

11.一去不复返 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12.图穷匕首 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13.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14.切齿拊心 形容愤恨到极点。

15.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

16.无可奈何 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17.变徵之声 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18.秋毫不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19.劳苦功高 指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20.约法三章 比喻以语言或文字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刘邦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21.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他人手中,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22.长歌当哭长歌 长声歌咏,也指写诗;当:当作。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23.目不忍视 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24.耳不忍闻 耳朵不忍听知。形容消息极其悲惨。

25.百折不回 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也说百折不挠。

26.殒身不恤 殒:牺牲;恤:顾惜。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28.步履稳健 表面意思指步伐稳重,用在特定场合也可以指办事一步一个脚印,很稳健。

29.博闻强记 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30.屏息以待 抑止气息静静的等待。

31.世人瞩目 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事或人。

32.婆娑起舞 形容跳起舞来的姿态

33.引人注目 吸引人们注意。

34.发人深思 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

35.耸入云天 形容高山,或者参天巨树的高大,比云还要高。

36.扭转乾坤 比喻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局面。

<<<返回目录

◢高考语文知识点小结

古诗词的鉴赏一般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所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寄寓于诗词的字里行间。要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浏览题目。

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春夜别友人》中的“别”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咏怀古迹》中的“古迹”,说明它是一首“怀古”诗。明确了这一点,我们作答时就有了针对性。

2.分析作者。

知人论世是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原则。由于所处时代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诗人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理想抱负都各有特点,比如陆游的爱国情怀,王维的田园情思,孟浩然的怀才不遇,李煜的亡国之痛等。了解这些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很有帮助。

3.品味意象。

意象是饱含情感的物象。古诗词中很多意象常含有特定的含义。如月亮,常寄托思念;梅,往往寓含坚贞;梧桐,常表现凄苦。平时可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另外还有很多诗歌意象的含义是不固定的,可以通过诗人的形容和描绘来判断。

4.重视小注。

诗歌后面的小注,有的介绍作者与朝代,有的交代背景材料,有的解释词语,抓住小注对理解诗词内容很关键,能帮助你解读诗词,甚至有的还可以暗示相关问题的答案。我们一定要重视诗歌后面的小注。

5.联系时代。

文章为时而著,歌诗为事而作。每个时代的现实总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它的痕迹。比如同是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感情大多豪迈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感情大多感慨深沉。

6.提取关键。

要抓住最能体现思想感情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一般是抒情或议论性的,在诗词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只要抓住了“何日是归年”,就很容易得出诗人“思乡”的情感。

篇3:语文课程的基础是语文知识

一、语文能力的基础是语文知识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可以说是当代语文教育界的一个共识。然而能力不是平空产生的, 能力源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正因为如此, 别的课程都很注重突出本学科的知识, 随便翻开任何一本数理化教科书, 每一页每一行都是知识, 而翻开语文教科书, 却很难找到明显的知识点。再看看课程标准, 不论是数理化, 还是政史地, 都是厚厚的一本, 而翻开语文课程标准, 只有薄薄的几页纸, 翻过来掉过去就那么几句不着边际的空话。现在流行讲模块, 翻开别的课程标准, 某一个模块学什么内容, 一目了然, 看看语文学科高中必修课的五个模块, 你用尽心力去琢磨, 也不知它包含了什么内容, 这样的语文课程标准, 有跟没有一个样, 太原则, 太抽象, 实在缺乏操作性。

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科书, 基本上就是一本文章汇编, 没有多少语文知识可言, 文言文比现代文稍微强一点, 还有几个词语辨析。一线教师要给学生教一点语文知识, 只能自己去字里行间细心挖掘, 为什么不把知识明明白白标示出来呢?是语文本身就没有知识呢, 还是语文知识藏得太散太深了呢?

课程标准没有规定知识点, 教材没有亮出知识点, 一线教师只能凭感觉摸着石头过河, 同一篇《祝福》, 你教学生认识封建礼教是如何逼死祥林嫂的, 他教学生赏析如何描写一个人的眼睛, 第三个教学生理解祥林嫂为什么要重复阿毛的故事, 真不知道这篇课文的知识点在哪里。

我们无意责难课程标准的制订者, 也不想去批评教材的编写者, 更不想对一线教师说三道四, 我只觉得,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程太没有知识了。没有语文知识的语文课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实在是无米之炊。

内容比教法更重要, 方法不对只不过更费力罢了;而内容上出了问题, 只会南辕北辙。少谈一点理念, 多干一点实事, 希望能把众多的语文教育专家组织起来, 摸清语文课程的知识家底, 然后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把语文知识准确清晰地写在语文课程标准里, 科学有序地编排在教科书里。

二、合理界定基础教育阶段语文知识的范围

语文的范围不容易界定, 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因为语言文字几乎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 没有哪一个学科不涉及到语言文字。生活的外延有多大, 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 这话细想起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把所有用到语言文字的事物都包含在语文的范围里去, 这样的包含对语文知识范围的界定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我们应当淡化语言文字所记录的内容, 而把学习的重心放在语言文字本身, 这样看来, 语文的范围又是有限的, 可以界定的。大致说来, 语文的范围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以及跟语言的使用关系密切的文化。

大体明确了语文的范围之后, 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阶段语文的范围。

在这里我们应当明确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任务不是引导学生从理论上研究语文, 而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它要求的不是专业化的研究水平, 而是大众化的应用水平;它要求学习跟运用有关的最基础的语文知识, 而不是专家正在研究的还没有达成共识的知识。由此可以大致确定基础教育阶段语文知识的范围。

三、科学有序地呈现语文知识的内容

翻开数理化教科书, 你感到知识的呈现严谨有序, 表述简明准确。它们是用科学的方法讲述科学的知识, 使人感到知识的严谨性、逻辑性、不可颠倒性;翻开语文教科书, 就是一篇篇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文章, 多一篇文章是那么回事, 少一篇文章也是那么回事, 某一篇文章放在高一也行, 放在高三也没错, 你看不出上一篇跟下一篇有什么区别, 看不出高一跟高三有什么区别, 不同的文章体现着同样的规律。翻完一本教科书, 看不见知识在哪里。如果一定要从一本语文教科书里找出些语文知识, 你只会感到它的散乱。

难道语文知识真的是杂乱无章, 毫无规律可言吗?根据事物的一般规律而言, 语文知识不应是杂乱无章的一堆零件, 而应是一架结构复杂而严谨的机器, 大概是我们僵化的思路出了问题。沿袭了几千年的文选式教材, 着眼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而不是语文教育, 它看重的是思想内容的延续性。现代的语文教育, 其教育的重点不在思想内容方面, 而是在语文能力方面。因此, 应按照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组织教材。这里应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知识呈现的序列, 一个是知识呈现的方式。

就语文知识呈现的序列来说, 从小一到高三什么年级学什么知识, 是确定的, 而不是随意的。这不是谁一句话就能确定的, 必须根据语文知识内在的组合规律,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 经过专家群体系统严谨地研究之后确定。不说语文知识的整体, 单就汉字这个单项知识来说, 起码这3500个常用字应该有一个学习的序列, 其他的诸如词语等等也应该有一个序列。

就语文知识呈现的方式来说, 我们能不能抛弃传统的文选式教材方式, 按照知识点来组合教材?而把文章的片段附在知识点的后面, 作为印证知识的例子, 把所要学的语文知识简明准确地直接表达出来, 让教师和学生翻开教科书就知道要学什么知识, 不必再去字里行间寻找知识。在这点上, 我们可以适当参考外语教材的编写方法。

篇4:对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的反思

下列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____。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____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梅,暗香____,____遗世独立的佳人。

A.钟爱洋洋洒洒浮动好像

B.喜爱纷纷扬扬浮动犹如

C.钟爱纷纷扬扬飘动好像

D.喜爱洋洋洒洒飘动犹如

其中第一空是有关“钟爱”和“喜爱”的辨析。很明显,此处“钟爱”似更合平文人的性情,且“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因此也更符合“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的语境,但命题所给答案却是“喜爱”。另外,第四空中用“好像”也未尝不可。“好像”的意思同“犹如”,只不过略显口语化罢了。当然,第二空“纷纷扬扬”和第三空“浮动”是较为确定的,因此答案只能勉强选B。

试题中更有为词造境者,如:

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甚至还有“蚯蚓断成两截,就成了两个生命,从此南辕北辙,各奔东西”这样的句子。

高考对病句的考查更是让人难以捉摸。如2011年江苏卷的一个选项:

为纪念建党90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比赛将于7月1日举行,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也将登台参加比赛。

此句为错误选项,错因是“其他学校领导”有歧义。的确,单看此话是有两种理解的可能:一是指其他学校的领导,二是指本校的其他领导。但事实上,这句话在说话现场是绝对不会引起第二种理解的,因为当时的语境一定会抵消它的歧义性。我们再看2010年全国课标卷的一个例子:

最近相关部门对两个小区新装修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

此句话的后半部分“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自然是犯了句式杂糅的语病,但是前半部分中“最近相关部门对两个小区新装修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一句若单独看,则与上面所说“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一样是会产生歧义的病句,但是后面紧接着的“结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却提供了一个语境,消除了前面歧义的可能性,因此“两个小区新装修的住房”就只能是两个小区,而不是两个住房。由此可见,只要提供了一定的语境,所谓的歧义便不再成为问题,那么考试中故意去掉语境来考查句子的歧义这种考查方式本身就值得怀疑。如果这样生硬地考查,恐怕任何一个大作家文章中的某句话抽出来都会成为病句的,而且不止于“歧义”。估计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考查导向,所以才导致了鲁迅《孔乙己》中“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这样一个极富文学色彩且蕴涵作者复杂情绪的句子被学生判定为犯有逻辑错误的病句。

再来看看排序试题。这类试题本应重点考查学生实际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但是却变成了地道的排除试题。如2009年高考海南宁夏卷的一道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会徽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着青少年朋友在中运会上充满激情、满怀希望、实现梦想。

①会徽还将“十”和“中”巧妙地融入其中

②色彩上采用红、绿、蓝三种颜色

③指出本届运动会的特征

④体现了本届运动会“阳光运动”的主题

⑤犹如一个在奔跑或舞动的阳光少年

⑥仔细看又有一个变形的汉字“长”,点明运动会的地点

A.④②⑥①⑤③

B.④③⑥②①⑤

c.⑤④⑥①③②

D.⑤③②①④⑥

若按句间语义关系则能排出⑤④①⑥③②,但是再看标点,就会发现这样排序似乎不妥。句①不是完整的一句话,故放于第三空“;”前不合适。命题所给答案C“⑤④⑥①③②”与我们排序的差别恰在①和⑥的前后顺序上。按照答案,则①③相连应表达一个连贯的意思。但是说“会徽还将‘十’和‘中’巧妙地融入其中,指出本届运动会的特征”,从表义上来说似乎也并不顺畅,因为会徽上的“十”和“中”无非表明这是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而已,还称不上什么特征。若按我们原先的排序,将③放于⑥之后,则恰恰能揭示出会徽上“长”字的双重内涵:表层是点明运动会的地点“长沙”,深层又指出其长远的运动理念。这正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艺术化的“京”字既表明了举办地“北京”,又表现出了“奔跑、欢迎、阳光、向上”的理念一样。这种深层的运动理念才应与其特征相关联。但遗憾的是,试题的四个选项都不符合我们的想法。更遗憾的是,尽管此题就句间逻辑关系及标点符号等设置了重重障碍,但是学生在实际做题时却可以根本不用像我们那样进行复杂的思考推断,他们只用确定句②放于最后,与题干尾句相照应,便可以轻松地排除掉A、B、D三项而选出正确答案C。这种排除法非常灵验,同时也将语义逻辑的思维过程排除得一干二净,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此类试题的考查意义。

通过以上举例分析,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目前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考试的机械繁复。这些考查看似有理,却并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这些无谓的词语辨析、病句修改、连贯排序上,效果又如何呢?情况往往是这样的:学生词语辨析做得非常棒,作文中却派不上用场;病句类型掌握得很好,做题十拿九稳,但是作文中却常常病句连篇;连贯排序试题的排除法驾轻就熟,但是作文却常常语义不通、结构松散。

这是为什么?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考查和教学都聚焦于做题,而不是实际应用。辨析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自己能够正确地应用,因此,与其教会学生熟练地辨析,倒不如教会他们熟练地应用。学生如果能够用得很好,那么他自然也就能够辨析正误。退一步说,即使仍不能辨析高考中的语词病句等错误类型,也无甚大碍。让那些烦琐的错误类型留给以后致力于语言研究的学生吧,对高中生而言,能实际应用比会辨析更重要、更迫切。让我们把更多的宝贵时间留给更为有用的事情,不要让学生大好的青春时光全都消耗在判断辨析这些无谓的人为

nlc202309011128

制造的基础知识上。我们相信,当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之后,他们一定能准确地判断出语词语句的正误好坏。

从心理学角度讲,将目光聚焦于判断辨析和聚焦于实际应用,其所调动的心理机制是不同的。前者更倾向于找出错误,后者更倾向于正确应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前者是一种破坏,后者是一种建构,前者是负向的心理活动,后者是正向的心理活动。就学习而言,正向的建构远比负向的破坏更有用。这让我们想起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那个著名的“种庄稼和除草”的故事——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都来了,哲学家未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看来,一味地除草是没用的,只要种上庄稼,草自然就会消失。我们当前的基础知识考查就在引导学生花大力气去除草,但草似乎愈除愈多。如果我们能听从苏格拉底的劝告,把主要的精力用在耕种上,那么待禾苗强壮时,草自然会被克死。

关于语言教育的低效,早在几十年前吕叔湘等前辈就已表示过深深的忧虑,时至今日,语言教育低效的问题依然严重存在。谭学纯教授在2003年主持福建省高考阅卷工作时曾就一个有关“遗传”定义的语用试题大发感慨,并指出目前语言教育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忽视了这样几个事实:“1.语言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但实施语言教育的手段却主要是干巴巴的概念。2.如何使活生生的人在接受语言教育的过程中,回到鲜活的生命状态,如何在概念认知和修辞认知之间找到语言教育的平衡点,我们目前的语言研究关注得极少。3.语言教育应该以尽可能少的成本,获取尽可能好的成效,而人对世界的认知,包括对世界的表述和理解,是修辞化优于概念化的。修辞使现实世界在言语活动中成为审美化的世界,使之更深地植八人的意识,这是我们的语言教育理念应该面对、但却没有面对的事实。”(《文学和语言:广义修辞学的学术空间》)此言得之矣!

“当我们走得太远,别忘了为什么而出发。”诗人总是善于用精辟的诗句来警醒我们。我们目前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考查正是因走得太远而迷失了方向。我们应该回到语文教育的原点,作到目中有“人”,并教授和考查“活”的语文基础知识。

篇5:高考语文基础知识

李密(224-287 )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 西晋 文学家。初仕蜀汉,后仕西晋。李密有《陈情表》流传于后世,被传颂为孝道的典范。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忧愁 )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 的样 子)

3、臣密今年四十有六(有,通“又”,多)

三、解释加点词语

1、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慈父 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舅夺母志(改变)

4、门衰祚薄(福分)

5、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7、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8、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9、寻蒙国恩(不久)

10、则刘病日笃(病重)

11、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

1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四、一词多义

1、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2、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动词,自夸)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 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 闻(连词,相当于“而”) ④猥以微贱(介词,凭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5、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6、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7、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8、薄: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9、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10、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11、之: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助词,的。)

②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五、 词类活用

1、躬亲抚养(名作状,亲自)

2、日:则病日笃(名 作状,一天天地)

3、闵凶:夙遭闵凶(形作名,忧患凶丧这事)

4、微贱:猥以微贱(形作名,卑微低贱的身份)

5、诚:愿陛下矜悯愚诚(形作名,诚心)

6、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7、卒:保卒余年(动词使动,使……终了)

8、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动,远行)

9、进退: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动作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10、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六、古今异义的词

1、至于成立(①古义:到。②今义:程度副词)

2、至于成立(①古义:成人自立。②今义:创立)

3、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②今义:不可以)

4、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优秀人才。

②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5、则告诉不许(①古义:申诉。 ②今义:让别人知道)

6、臣之辛苦(①古义:辛酸苦楚。 ②今义:身心劳苦)

七、 句式

1、急于星火(介词结构后置)

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判断句)

3、谨拜表以闻(陛下)(省略句)

篇6:高考语文基础知识

识读字音无误差,人人都说普通话。

阅读若遇陌生字,时时动手把音查。

声旁误导须谨防,细微差别仔细辨。

音随义转看语境,方言误读多纠查。

题目要求审清楚,筛选排除综合法。

考点二 识记现代汉字字形

汉字书写规范化,笔画结构要到家。

词中字音要读准,形旁作用不一般。

短语结构语法清,据意定字莫迟疑。

平时考练多细心,减少书写之误差。

巧于分类勤积累,厚积薄发任我行。

考点三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书面语言表达清,标点功劳真不小。

句号用在一句末,逗号用在句子中。

并列分句分号表,高中语文,并列词语顿号明。

冒号提示与总结,提示范围到句末。

疑问语气仔细辨,选择倒装句尾问。

省略号,六个点,表示意思还未完。

破折号,一条线,表示注解与突变。

文中插入注释话,句内句外要分明。

引人话语引号标,末尾点号位置找。

文化书籍书名号,特点作用要记牢。

(附几种重点标点用法记忆口诀)

1、问号

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

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

第三注意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

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2、冒号

提示下文要用冒,总结上文要带冒,

一句不能用两冒,冒号要与句号照。

3、顿号

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

并列谓和补,中间不要去打顿。

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进去顿。

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顿。

4、逗号

并列词语不用逗,多重复句多用逗。

内容层次要分明,切忌一逗用到底。

总结语前不用逗,独立引文前要用逗。

5、引号

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

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

考点四 正确使用词语(实、虚词)

词语运用要过关,易混词语先分辨。

词义理解是根本,辩明用法是关键。

词义范围有大小,语意程度分轻重。

强调重点看异素,适用对象各不同。

语(法fa)功能看词性,搭配关系习俗成。

表达情感褒贬中,谦敬语体慎留意。

考点五 正确使用词语(熟语)

熟语结构约定成,意义形成有背景。

准确理解用法明,望文生义不可取。

褒贬色彩要得当,谦敬错位贻笑名。

适用对象要分清,语意轻重应适度。

形近成语易混淆,一字之别意不同。

详察语境细分辨,运用恰当文采生。

考点六 辨析并修改病句

辨析病句要仔细,雾里看花莫慌神。

基础语法记心中,再察病源寻类型。

语序颠倒结构乱,搭配不当意不明。

成分残缺或赘余,逻辑荒唐理不真。

辨析从来有标准,合符规范当乎心。

或凭语感慢审读,多年经验不可丢。

或将枝干来梳理,删繁就简语法明。

或造类句作比较,伪装识破显原形。

或推事理查判断,偶向逻辑求救兵。

见到长句莫心慌,定状梳理找主干。

见到短句莫大意,赘语大多从此生。

见到“是否”找对应,小心双面与单应。

见到“无不”快相乘,多重否定迷宫深。

见到介词观成分,往往因此失主语。

语修逻上功夫深,确保辨析不失分。

附:词语专题巧记表

一、虚词复习口诀

判断无误用必定,客观趋势用必然;情理必要用必须,客观需求用必需;

从未有过用不曾,以前有过用曾经;没有害处用不妨,程度范围用不过;

控制不了用不禁,忍受不了用不堪;从今以往用从此,过去至今用从来;

确实如此用诚然,情理如此用当然;基本估计用大抵,比例很大用大多;

情况估计用大概,数量猜测用大约;总括一般用大凡,主要情况用大致;

毫无顾忌用大肆,竭尽全力用大力;情况突变用陡然,果断决定用断然;

出于常情用反而,结果一样用反正;不同对象用分别,各自行动用分头;

不久之后用既而,紧接其后用继而;时间临近用将近,不久发生用将要;

随便轻率用贸然,突然产生用蓦然;反复出现用连连,连连发生用频频;

最初开头用起始,最低程度用起码;直接前往用径直,独自前往用径自;

暂时将就用暂且,让步凑合用权且;原来这样用本来,一直这样用素来;

程度超常用特别,进步强调用尤其;不一定会用未必,从前没有用未尝;

表示肯定用未免,避免不了用不免;情况不变用仍然,情况照旧用依旧;

同时发生用一齐,一致行动用一起;反复多次用一再,刻意追求用一味;

按通常做用照常,按老样做用照旧;按惯例做用照例,按式样做用照样;

仅仅这样用只是,只好这样用只有;预料期待用终究,出现结果用终于;

步步渐进用逐步,自然变化用逐渐;肯定真实用着实,强调重点用着重;

数字相加用总共,必定这样用总归。引用标准用按照,依据准则用本着;

引用证据用根据,遵循标准用依照;表示原因用因为,表示理由用由于;

仅仅如此用罢了,不过如此用而已;略微超过用开外,大约如此用上下;

目的强调用起见,也就算了用也罢。

二、同义词、近义词辨析口诀

本领能耐用功夫,时间时候用工夫; 无序改变用变幻,由此变彼用变换;

陈述意愿用反映,引起评论用反应; 总括一切用凡是,所有事情用凡事;

同意提议用附议,再次讨论用复议; 客观情况用现实,目前现在用现时;

由此造成用以致,延伸扩大用以至; 校对改正用校正,指教改正用教正;

具体条文用制订,大政方针用制定; 原来意图用本意,本来意义用本义;

开始使用用启用,重新任用用起用; 具体财物用物资,客观事物用物质;

支配管辖用权力,享受权益用权利; 总加数量用总和,综合起来用总合;

衡量检查用考查,实地观察用考察; 彼此响应用相应,互相衬托用相映;

超过限度用过度,转入下段用过渡; 付诸执行用施行,尝试办理用试行;

边线分界用界线,事物性质用界限; 独到见解用创见,创立建造用创建;

和平条约用和约,简单合同用合约; 非常急速用急遽,变化迅速用急剧;

查实证明用认证,证人证据用人证; 全军首领用统帅,统辖率领用统率;

欢乐兴奋用欢欣,喜爱心情用欢心; 马上立即用及时,到预定时用届时;

部下属下用部属,安排布置用部署; 启发有悟用启示,公开声明用启事;

已得利润用赢利,谋求利润用营利; 推卸摆脱用推脱,借故拒绝用推托;

违背触犯用违犯,不遵纪律用违反; 节约剩余用节余,结余存额用结余;

不再进行用停止,受阻不前用停滞; 报告来到用报到,新闻宣传用报道;

爱护培养用抚育,精心喂养用哺育; 含混不清用隐晦,顾忌不说用隐讳;

恭敬送上用呈献,显露出来用呈现; 简明扼要用简洁,直截了当用简捷;

某时形势用时势一个时代用时世; 一定要做用须要,一定要有用需要;

到期为止用截止,到何时候用截至; 学习经历用学历,学习水平用学力;

精神智慧用神智,知觉理智用神志; 配合适当用协调,和谐统一用谐调;

法律条文用法制,依法治国用法治; 精微语言用微言;隐晦批评用微词

想念思念用眷念;留恋不走用眷恋。 反复强调用申明;公开表态用声明。

同一比较用越发;不同比较用更加; 专门技术用技能;技巧手艺用技艺。

改变看法用刮目;畏惧害怕用侧目; 考虑决定用裁决;法律判决用裁定。

调查案情用查访;观察了解用察访。 流行习惯用风气;高尚风气用风尚。

人地相同用一起;时间相同用一齐; 提出主张用建议;提出批评用意见。

说人坏话用毁谤;无中生有用诽谤。 有利作用用效力;速度成效用效率。

主观忍耐用坚苦;客观环境用艰苦。 内部含有用包含;请人原谅用包涵。

互相衔接用联接;结在一起用联结。 不公待遇用委屈;事情底细用委曲。

不当谋取用牟取;设法取得用谋取。 让其认识用引见;推荐别人用引荐。

各方聚集用会聚;由少到多用汇聚。 法令条例用颁布;公开发布用公布。

无发言权用列席;参加会议用出席。 一人一事用专集;某一内容用专辑。

超出一般用突出;高于周围用凸出。 移交嘱咐用交代;坦白罪行用交待。

抽象事物用树立;具体事物用竖立。 人事联系用结合;器具物品用接合。

容纳不气用接受;收下接纳用接收。 毫不动摇用坚忍;毫不间断用坚韧。

由此及彼用启发;独立领悟用启示。 零碎不整用片断;截取一段用片段。

现实世界用尘世;世俗之事用尘事。 审阅决定用审定;审阅修订用审订。

不以为耻用不耻;不愿提及用不齿。 小孩晚辈用抚养;平辈之间用扶养。

接受教育用受业;传授知识用授业; 头部手部用化妆;衣着伪装用化装。

劝诫之语用箴言;实话实说用真言。 事物不见用消失;时间飞走用消逝。

穿过连通用贯穿;从头到尾用贯串; 军事调查用侦察;公安调查用侦查。

申诉理由用申辩;公开辩解用声辩: 发怒瞪眼用?目;受窘惊呆用瞠目。

言谈举止用优雅;环境建筑用幽雅。 精神振作用发奋;辱后努力用发愤。

事业而言用终生;切身大事用终身。 客居他乡用作客;朋友串门用做客。

工作技能用本领;活动能力用本事; 根本属性用本质;实际属性用实质

独占独揽用把持;幕后控制用操纵。 区分开来用辨别;真假伪劣用鉴别。

进攻反扑用猖狂;报复诬陷用疯狂。 作伪改动用篡改;据实改动用串改。

生产下来用出生;家庭背景用出身。 时间推移用度过;水道难关用渡过。

重大事件用遏止,心情情绪用遏制。 毫有踏实用浮躁;没有耐心用急躁。

认识不深用肤浅;作风飘浮用浮浅。 横加阻挠用干涉;过问他事用干预。

言辞欺诈用诡辩;强词夺理用狡辩。 宽容冒犯用涵养;道德情操用修养。

从无到有用开辟;从小到大用开拓。 毫无限制用滥用;毫无道理用乱用。

利益损害用利害;剧烈凶猛用厉害。 相对比较用年轻;绝对年段用年青。

不是经常用偶尔;意外发生用偶然。 品尝欣赏用品味;含量档次用品位。

数量足数用实足;十分充足用十足; 实地验证用实验;试探观察用试验。

掌握熟练用熟习;了解深透用熟悉。 一如既往用一向;始终如一用一贯

程度延伸用以至;由因得果用以致。 学问深广用渊博;知识宽广用广博。

用于否定用捉摸;反复思索用琢磨。 毫不勉强用自愿;个人决心用志愿;

中途停止用中止;最后结束用终止; 出现迹象用征候;出理病状用症候。

精神集中用贯注;倾注注入用灌注; 判断无误用必定,客观趋势用必然;

情理必要用必须,客观需求用必需; 从未有过用不曾,以前有过用曾经;

没有害处用不妨,程度范围用不过; 控制不了用不禁,忍受不了用不堪;

从今以往用从此,过去至今用从来; 确实如此用诚然,情理如此用当然;

基本估计用大抵,比例很大用大多; 情况估计用大概,数量猜测用大约;

总括一般用大凡,主要情况用大致; 毫无顾忌用大肆,竭尽全力用大力;

情况突变用陡然,果断决定用断然; 出于常情用反而,结果一样用反正;

不久之后用既而,紧接其后用继而; 时间临近用将近,不久发生用将要;

随便轻率用贸然,突然产生用蓦然; 反复出现用连连,连连发生用频频;

最初开头用起始,最低程度用起码; 直接前往用径直,独自前往用径自;

暂时将就用暂且,让步凑合用权且; 原来这样用本来,一直这样用素来;

程度超常用特别,进步强调用尤其; 不一定会用未必,从前没有用未尝;

表示肯定用未免,避免不了用不免; 情况不变用仍然,情况照旧用依旧;

同时发生用一齐,一致行动用一起; 反复多次用一再,刻意追求用一味;

按通常做用照常,按老样做用照旧; 按惯例做用照例,按式样做用照样;

仅仅这样用只是,只好这样用只有; 预料期待用终究,出现结果用终于;

步步渐进用逐步,自然变化用逐渐; 肯定真实用着实,强调重点用着重;

数字相加用总共,必定这样用总归。 引用标准用按照,依据准则用本着;

引用证据用根据,遵循标准用依照; 表示原因用因为,表示理由用由于;

仅仅如此用罢了,不过如此用而已; 略微超过用开外,大约如此用上下;

上一篇:五年级下册周末试卷下一篇:石油钻井工井控工艺设备试题库汇总(修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