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主阵地

2024-05-30

班级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主阵地(共11篇)

篇1:班级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主阵地

班级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主阵地

清道学校 田贵生 我们先来来看两个镜头:

镜头一:星期一,班上好几个同学没穿校服,老师问原因,他们理气直壮地回答:“老师你昨天晚上没有发短信,这不能怪我。”

镜头二:老师走进教室发现讲台上乱七八糟,黑板也没有刷,问是谁的值日,连问了几遍,没有一个人站起来,也没人跑上来收拾。

„„

这些都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当今小学生中,缺乏责任感的现象较为普遍。如对学习不负责,上课不认真,作业马虎、拖拉;对他人不负责,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同学,不关心家庭成员,不关心集体„„ 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而除了依靠家长家庭、社会等力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学校班级更是培养学生责任心的主阵地。教师在班级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去做这项工作。

一、在班级管理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1、以身作责,示范责任意识

班级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组织,而管理这一组织的人――班主任的作用不可小觑。身教重于言传。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老师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要书写规范、美观,我自己在课堂上的板书和作业本上的批语也力求规范。不但我自己做到以身作则,我还不断地在同学中间树立富有责任心的典型,如按时完成作业的,关心集体的,帮助同学的,热爱劳动的,积极完成各项任务的,让孩子的身边充满了可供学习的榜样。因为我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分工明确,强化责任意识

班主任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小助手的作用,使学生学会自主管理,民主管理,人人有担当,通过实际锻炼,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本学期中我与班干部一起讨论,全体同学通过,制定了班级公约,班级管理的形式和方法,使班级管理制度化,具体化。实行班级工作承包责任制。把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分到每个“责任人”头上。落实人人有担当,处处有责任。在做事中训练能力,在做事中培养责任感。如班级的清洁卫生工作,学期一开始我就制定了班级清洁轮次表,把公共地区、教室清洁从星期一到星期五都进行了明确具体的分工,谁扫地,扫哪一块地;谁拖地,拖哪一块地;谁擦玻璃,擦那一块玻璃。都分工到每个学生身上。这样哪个做得好,哪个做得不好一瞧便知。学生互相监督,每周评比,评比出当周的各方面表现都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对表现不好的小组和个人提出批评与教育并提出努力方向,对于屡次表现不好的小组与个人,一定要耐心教育,分析原因,在适当的时候,利用班会让全体同学一起讨论,利用班集体的力量,教育与帮助他们,感召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多数学生都能尽心尽责,既能主动严格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能认真负责地做好某方面监督,班级的许多事情都不需我去提醒,学生会自觉地做好。这样,不仅锻炼和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而且激励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更增加班级责任意识。

二、在班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利用班队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办法。在班级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班队活动,培养责任感。定期召开了班队活动进行责任心教育。如开展以责任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和大讨论。通过故事和讨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根据近期发现的问题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如在训练韵律操参加校运会开幕式表演的过程中,有同学反映有一部分学生不积极,其他学生练习时,他们在完成作业。针对出现的问题,我组织学生召开“我是班级的一员,我该做些什么”的班队活动课。课上许多同学都发自内心地说到身为班级成员应该为班级出力。我趁热打铁提出咱们班能不能成为“同心协力,积极训练,为班争光”的要求。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可以!”班会过后,他们互相督促,共同承担起了班级韵律操训练的任务。从此,班级韵律操训练的事情我已不再操心。通过类似的班队会,同学们都树立了“我是班级的一员,我该为班级做些什么”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让他们真正理解了“班级是我家,责任在大家”的含义。

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学生一天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内度过的。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各学科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自然的、有机的、不显痕迹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地境界。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我非常重视自己所任教的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结合与课堂教学,将空洞的教育变成具体形象的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的影响。我很少给学生讲大道理。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主要人物,在对待为人处事时,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非常令人敬佩,这些课文都是对小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好教材。《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五位壮士为了完成连队交给的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的任务,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这是高度的责任感的表现。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在责任感上拓展开来,可以讲名人负责任的故事,也可以针对班上的负责任和不服责任的现象进行讨论,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的教育。在语文学习中,只要我们教师能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人物的高尚品格和他们的人格魅力,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增强为人处事的责任感。在各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他人、对国家、对世界的责任感,教师应该从教材实际出发,抓住关键情节,进行巧妙的渗透,做到文道结合水乳交融。这样才能既落实了知识的教育,又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德育教育。

学生的责任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会立竿见影,需要我们教育者持之以恒,将责任感的培养寓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使学生成为一个负责的人。

篇2:班级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主阵地

体育课堂是学生品德素质培养的主阵地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德育。我认为体育课堂是学生品德素质培养的主阵地,我们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把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品德培养于教学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团结友爱、互相合作、吃苦耐劳、勇于拼搏、胜不骄、败不馁等优良品质,使学生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成长。

篇3:班级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主阵地

一、教会学生如何观察,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别林斯基认为:创造人的是自然界, 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特定的社会场所。如:邮局、医院、车站、社区等。中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较窄, 因此, 对有些场所缺乏了解。教师在教学时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进行参观, 可以使他们获得正确、鲜明的感性认识。参观使学生得到知识, 往往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讲解效果好得多。

以《叶趣》这项综合实践活动为例, 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 明显感受到了许多困惑。此时我们带领学生到花园苗圃, 请花圃专管员介绍如何种植和爱护花草树木, 使学生懂得了树叶的作用, 感受到了“叶趣”。亲自去看一看, 体验体验, 比我们老师讲得口干舌燥来得好。这样, 既解决了课堂任务, 又丰富了课堂内容。当然, 参观前我们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进行精心的组织, 制定出参观计划, 明确参观目的;参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要求做好笔记, 参观后进行交流总结。

在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中, 我们根据需要引导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观察校园花坛、树木、体育设施等;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农村果园、社区花园和封山区域等, 了解自然, 了解树木, 了解气候。观察与说、做结合起来, 使学生看得懂, 说得清, 会操作。培养了学生如何观察。观察力提高了, 学生的创造力也不断的提高。因为,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他们创造力的基础。

二、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 就是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人发展的过程, 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 自己去推论, 给他们讲得应该尽量少些, 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中学生由于经验不足, 知识面不宽, 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我们就要利用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一切可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因素, 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贯穿于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 使外在的情境不断刺激他们内在的好奇和需要, 从而促使学生在活动中, 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 自觉地参与活动, 参与交流和观察探究过程。

三、关注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是激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综合实践活动”课上, 通过想象, 学生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作品。有了丰富的想象力, 就可以使作品思想活跃、开阔。所以,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鼓励学生创新, 每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都为学生提供创造想象的机会,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 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四、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捷径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 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 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 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进行。如:在开展的多次综合实践活动中, 我带领学生参观, 组织学生课外实践, 让学生通过实践形成真知。不管是在课内, 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 我充分重视学生想象力、创造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快感, 因为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

篇4:班级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主阵地

一、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兴趣是一种学习内驱力,能激发学生表达和说的欲望,能化低效为高效。营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营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

二、创设语言环境,增加语文课堂实践活动

1.挖掘文本,感悟语言文字运用。

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首先要在课前充分备好课,仔细研读教材,重点放在挖掘课文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激发点,从此处着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只有找好关键点和激发点,才能让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有所依托和附藉。

我校一位老师在执教《乡下人家》时,能很好地挖掘关键点和激发点。在字词教学方面,她将字词分为三行,第一行是一般认读的重点字词;第二行是多音字;第三行是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这样分梯度呈现字词,不仅清晰而且一目了然,学生能通过这种清晰且一目了然的方式,在以后字词运用中,更好提醒自己注意这些字词运用。在文本执教方面,这位老师抓住“别有风趣”一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如何别有风趣,让学生仔细读读,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这位老师用自己的语言给学生描绘瓜架上的情景“闭上眼睛,春天到了,一定开出了——,长出了——;夏天到了,瓜架上结出了——;秋天到了,瓜架上——”,引导学生说出闭上眼睛后看到的春天、夏天和秋天瓜架上的情景,并且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瓜架。在“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教学中出示图片,说说有什么不一样。在“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教学中,让学生读读这个句子,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些语言点的挖掘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增长点,找到好的语言文字激发点和关键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才会犹如有源之水,源源不断地得到提高。

2.品味字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字义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对字词有深入真正理解,就能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恰切得体地运用于表达。

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这一片段时,“五彩缤纷”一词怎么教?普遍教法是找近义词,学生大多能说出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五彩斑斓、万紫千红、色彩纷呈、姹紫嫣红等,我问:这段话中用哪个词好呢?学生回答:五彩缤纷。我又让学生查一查“缤纷”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换几个词语,引导学生联想落叶缤纷、落英缤纷的情景,体会它的“动感”,接着引导学生体会,扇哪扇哪、飘哇飘哇的动感,感悟海洋此起彼伏的动感、“你挤我碰”的动感、“频频点头”的动感,从而真正体会“五彩缤纷”具有动感,体会它与下文具体描述的绝佳契合。

3.组织概括,实践语言文字运用。

学习语言的组织概括是中年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内容。组织概括水平高低标志着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真正会阅读的人能把厚书读薄,把长文读短,把段落读成句子,把句子读成一词一字。

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第二自然段:有些人家还在门前场地上种上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从土里探出头来。着力实践概括能力可这样引导:这段写了什么景物,请分别画出景物的一个字。引导画出“花、竹、笋”三个字;接着相机设计步步推进的问题:如果用各用两个字概括呢?引导得出“鲜花、绿竹、春笋”、“花开、竹绿、笋冒”等;如果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呢?引导得出“花绽放、竹青绿、笋探头”等;如果各用四个字概括?引导得出“鲜花轮绽、绿竹摇曳、春笋拔节”等;如果分别用五个字、六个字概括呢?引导得出“朴素华丽花、青竿绿叶竹、鲜嫩成群笋”等,得出“鲜花四季欢笑、绿竹摇曳婆娑、春笋雨后探头”等。再推及其他段落,让学生自主探究、依次概括,答案便异彩纷呈,概括使运用语言能力受到良好训练。

4.指导朗读,感悟语言文字运用。

听、说、读、写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能力,听懂、读好是理解的基础,更是学生说和写的基础。语文课应重视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运用,因为正确朗读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如教学《乡下人家》这课,让学生“挑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读给同桌听,并且说说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学“别有风趣“一句时,设置“再仔细读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和“能不能把這么美的景色带给大家?”“带着不断变化的画面,带着勃勃生机再来读读这个句子。”“你能不能夸夸乡下人家的瓜架?”。在教学“门前”、“屋后”的方位词时,指导学生“真实言之有序,谁给我们读读这个句子”。教学到花儿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时,指导学生“能不能依着时令读读”。在这一环节中,我指导学生把逗号读好了,就能读出“依着时令、顺序开放”。给予学生朗读指导,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设计练笔,实践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课文为教学提供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虽然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但语文实践活动不仅是阅读,更应该借助内容和课文情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来说十分重要。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任务就是有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语言实践后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如教学《乡下人家》,让学生选择一处景物用拟人手法写一写,使画面上的景物动起来;教学《检阅》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博莱克,晚上回家在日记中会怎样写;教完《燕子》,让学生模仿课文写法写一种小动物……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设计了很多小练笔练习,语文老师要很好地利用。

篇5:班级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主阵地

21世纪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高度责任意识的一代新人,这一点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也明确指出。根据数学学科的这一总体目标,21世纪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作为实验教师中的一员,更是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放在了首要位置,在课堂教学时,大胆实践,合理使用教材。以下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尝试:

一、树立创造的信心和勇气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开端。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样需要勇气和信心。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创造性的发展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学习的成功。

例如:如在比较15和9两个数的大小时,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比较大小。同学们说出了很多方法,有的用数数的方法,9往后数6个才是15,所以15大于9;有的认为9在添上6才是15,所以15大于9;有的说15是两位数,9是一位数,所以15大于9。有一个学生的想法十分独特,他在9的前面加上1个0,这时15十位上的.1比0大,所以15大于9。许多学生对他的想法大为不解,我也觉得这样做简直就是画蛇添足,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同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吗?于是我对这位同学的想法给予肯定,并告诉大家这种方法在同位数比较中用途更大。正是这一次肯定,保护了他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此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说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二、创设创新的氛围和环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教师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保护学生和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更易于对知识的创新。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开放的教学情境。

篇6:课堂是学生自主发展的主阵地

学生最大的任务是学习, 学校安排了合理的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对于学生自主发展来说, 最大的阵地就是在课堂上。为此, 教师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 挖掘蕴涵其中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 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然、有序地学习和操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足够的个体学习时间, 自悟自得。

自主发展强调的是自我的发展。我们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 而能否完成自主发展这一复杂的内化过程, 最终还得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地学,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是增强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启发的方式方法,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讨论发现问题。启发就是创设情景, 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 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或是幻灯、音乐等等, 把学生自然引入到求知的境界中去。在这个境界中, 引导学生讨论, 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兴趣, 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 教完长方体的认识之后, 大胆地让学生根据长方体的特征, 分析正方体的特征并进行总结交流。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 创设一种数学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 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 前几天老师买了一个镜框 (长方形的) , 不小心把玻璃打碎了, 老师请大家帮忙配一块玻璃, 想一想要买多大的?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都积极思考, 想各种办法, 最后达成共识, 只要求出这个镜框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 就知道买多大的玻璃了, 这涉及到长方形面积怎样求的问题, 促使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情开始了主动探究。

二是提供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老师要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 循循善诱, 揭示出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特征。整个过程应该是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进行, 在讨论中, 学生从求知兴趣转化为对问题研究的兴趣。如在判断长方体或正方体展开图是否能拼成长方体或者正方体时, 学生往往用想象的方法去做, 速度不快, 而教师可以用最快的办法判断, 这时, 学生对这一知识就会很渴求, 学起来也会很轻松。

三是打造学生自主发展的方向。学生的自主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要经过长期经验的积累才可以达到一定的高度。

1.新旧知识的联系

在教学中, 遇到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时, 教师可先复习, 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 确定新知的目标, 解决两者之间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顺利掌握新知。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 教师可先复习简单的解方程的题目, 让学生的旧知快速的加载, 从而学习本节课内容就会迎刃而解。

2.全新知识的讲解

教师只要在关键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讲解。学生的自主发展便在此充分地体现出来。如在认识几分之一一课上, 先复习过平均分后, 出示一块蛋糕, 准备分给两只小猴, 提问:怎么分?每只小猴能分到多少?你能用整数表示吗?让学生充分讨论后, 教师只在这里进行讲解:每只小猴分得的苹果不能用整数表示, 就要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分数。然后再结合实际讲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这样就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复习课的教授

在现在的复习课上, 教师都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在思考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你还有什么不理解?”“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是重要的, 是要向大家介绍的?”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归纳总结, 然后介绍给大家他认为的最合理、最重要的方法, 教师则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对重要的知识作出合理的安排和练习。这样, 学习完全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事, 学生自然在自主发展能力上得到了提高。

篇7:班级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主阵地

[关键词]历史课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热忱人文教育意志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1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虽然市场经济给物质生活带来了质的飞跃,但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受到了负面影响,如人情淡漠,自私、虚伪、享乐等思想膨胀,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再加上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过分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社会大变革、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新时代,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教育界培养的人才,不但要具有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技能和创新精神,而且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呢?

一、转变传统应试理念,提高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学历史被看成是一门靠死记硬背的副科,尤其是近年来的初中历史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认为历史学得好不好,关键是看记忆力强不强、会不会背,学生体会不到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蕴含着丰富人文精神的学科。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较强的思辨力,使学生懂得怎样分辨美丑、善恶、是非,更快地积累人生经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历史学家白泰彝先生认为:“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将来。总之,研究历史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

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教师要善于抓住典型事件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讲到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进而得出正确的价值观:屈原是在楚国亡国大局已定时,怀着“生为楚国人,死为楚国鬼”的信念以身殉国的,是“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因为屈原之死唤醒了民众,昭示了真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子孙后代为中华的腾飞而奋斗终生。

又如在讲到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沦陷,爱国学生纷纷走上街头抗议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救亡保国之风盛行,大批父老乡亲奔赴抗日前线,并且出现了在豫中首歼敌寇锐师的抗日名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还有教材中像郑成功、戚继光、岳飞、毛泽东等爱国志士,像“闻鸡起舞”等爱国成语故事,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我们就是要利用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源,用正面的爱国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深化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那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的意境,学生大都停留在嘴上说说而已,对其真正的内涵不够理解。面对如此状况,历史教育任重而道远,历史课堂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主阵地。如司马迁受腐刑之辱后著千古名作《史记》;孙中山为救国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尝尽流亡的艰辛;长征中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把天堑变通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古巴斗士”卡斯特罗不畏大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威胁而维护古巴民族独立等,都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良好素材。在课堂中教师应注意利用好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让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总之,历史长河浩瀚无边,其中可以借鉴之处太多太多。19世纪上半叶,英国即将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人类丢失了自己的灵魂”。他还说:“当整个国家‘忘记上帝的时候,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它不跌进深渊,除非是引力定律忘却发挥自己的作用了。” 因此,在市场经济快速推进的今天,在众多社会负面思想膨胀的今天,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将历史课堂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主阵地,在备课时精心挖掘,积极思考,努力寻找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历史课堂中巧妙应用,循循善诱,在历史课堂上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力争上游的精神品质。

篇8:班级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主阵地

素质教育中,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没有创造能力可以说就没有学生优良的素质。长期以来, 大家以为实践是最好的创造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主要在于实践, 而学生最主要的活动阵地是课堂。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 那实践也主要就在课堂, 因此, 应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阵地。这一点, 教师应清楚而充分地认识到。在课堂中,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阅读、质疑、分析、归纳、体验、整理加工形成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可是教师如何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一方面要教师实现创新, 另一方面也需要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二、关于教师的创新

课堂要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阵地。教师必须实现自身的创新。

首先是确立新的教育观, 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创新。教师要“以育人为本”, 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中所说的“教书”,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2.面向全体同学, 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3.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变“传道”为学生学习的引路, 变“授业”为学生学习的参与, 变“解惑”为学生学习的启发。有感情地占领课堂, 感染学生, 让学生活在希望之中。

其次, 教师要实现自己职业道德的创新。爱生是教师职业之本, 因而教师要有健康的个性和心理、高尚的社会品德、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知识、科学的精神、奉献的精神、创造的精神, 在课堂中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 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意识的产生。因为学生身心自由是他创造潜能的基本条件, 而只有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 学生的身心自由才会得以产生。反之, 师生等级森严, 界线分明, 以“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定式思维来衡量一切, 那么学生的思维只能像单一的轨道一样发展。久而久之, 学生的个性也被扼杀, 哪还有什么创造力呢?可见教师的职业道德也要创新, 他的课堂才会有活力。

再次, 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要创新。我们过去常说“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必须有一桶水”, 而现在我们说“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必须要是一条流动的河”。可见一位教师光有专业科学知识结构还不行, 必须还要有人文知识结构。简单地说, 一个物理学老师仅有物理知识还不够, 他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地理等知识, 甚至伦理学、儒学、道学的知识。这样, 他的课堂将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去创新。

三、学生创造力的基石

要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阵地。既要重视学生的领悟能力, 又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生有创造力的基石。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 而要创设条件, 提供信息, 让学生自己感受、领悟。有一位叫法尔图什尼亚克的历史老师, “对学生来说, 听他的历史课就像过节一样”。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406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 他就是让学生领悟, 以致能培养出听过他课的学生终身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而这种领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再有是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这本身也是一种创造。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找问题, 提问题, 从新旧知识比较中发现问题, 在教与学中发现问题, 在重难点上发现问题, 无疑处甚有疑。让课堂成为学生闪现无数问题的场所, 从而激发他们去探索。

四、课堂的技巧

要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的阵地, 教学中教师还要讲究课堂技巧。

1. 精心设计, 让学生自觉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

如:“展现一下, 谁来试一试”, “我能行, 请听我讲”等语言在课堂激励学生, 让他们感到自己参与的意义和价值。多鼓励, 绝不责难, 让学生感到学习与他们的努力息息相关。

2. 让学生有选择余地。

教学中, 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的, 要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课堂中都有自己的收获, 这样他们才会认真对待, 因为他有自己的选择, 这也是因材施教。

3. 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用“诊断”“反思”“促

进发展”的新理念, 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分类”“排队”“互相比较”, 要对学生在课堂中一闪而过的亮点多表扬, 赞许。

总之, 要时时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用科学的方法和创造的精神来对待课堂, 对待学生, 对待教师。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素质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从四个不同的视角分别进行了剖析和探讨。长期以来, 大家以为实践是最好的创造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主要在于实践, 而学生最主要的活动阵地是课堂。

篇9:班级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主阵地

关键词:语文课堂;品德教育;素质教育

叶圣陶说过:“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张一麟也曾说:“把国语教育当作一种慈善事业。”这里所说的“国文”“国语”就是今天的语文。当代作家毕淑敏也说:“喜欢文学比较地不易犯罪。”因为好的作品会让人“受到精神的净化,在欣赏作品中体验高尚的情感,在写作中倾诉对人生的感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感到创造的喜悦。”而语文是文学的载体,语文学科属于人文科学。可见语文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武器。尤其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材选录了一篇篇至善至美的文章,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学习这些文章能使人心灵得到净化、思想认识得到升华。因而我认为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主阵地。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中是如何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

一、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在学习《理想》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谈自己的理想,有的学生说“上重点高中,将来上重点大学。”有的学生说:“当大老板,挣大钱。”有的甚至说到社会上当“老大”,很威风……针对这些我认为庸俗的、浅薄的“理想”,我未置可否,随后让他们课下收集名人的理想到班上交流,结果学生找来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修身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立志名言,与自己的理想进行比较,讨论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经过讨论,学生都认识到应该树立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等远大理想。

二、教育学生要明辨是非

我在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在校本教研中,我们进行了一篇题目为《孩子,请系好鞋带》的阅读训练。文中写了这样的故事:一个孩子在学校举行的游园活动中猜中谜语获得一件奖品,可是这份奖品被一个比他大的孩子抢走,他很委屈,就去找在本校任职的妈妈,希望妈妈利用自己的权威批评那个抢走奖品的孩子,而这位妈妈只说了“孩子,请系好鞋带”,以此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没去找那个孩子算账。受了委屈的孩子在以后的成长经历中懂得了妈妈当年的做法……就这篇文章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文中妈妈的做法?问题刚一出来,有个男生就脱口而出:“他妈妈是窝囊废!”听了这话,我刚想批评他,可是看到学生中好像也有赞同此种说法的,就冷静下来,心想:“只批评他并不能解决有这种想法的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如果让大家讨论,通过互相辩论,效果可能会好些。”我把这个“球”转发给了学生。结果,通过讨论分析学生一致认为那位妈妈的做法表现的是宽容。我趁热打铁,对大家说:“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但如果不是原则问题,就应该得饶人处且饶人,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如果你冒犯了别人,人家对你不依不饶,你会怎样呢?咱们不是学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学生都很认真地点点头。

三、教会学生正视困难,不怕挫折

现在的孩子们都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住风雨。遇到一点困难就不知所措,畏缩不前,所以,我们要教会他们坚强。我借助《走一步,再走一步》和《落难的王子》两篇文章告诉他们:遇到困难并不可怕,要敢于面对,像文中的那位父亲一样,把困难化整为零,逐一去克服。厄运和困难能使人变得坚强,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不见得是坏事。同时举出一些名言警句要求学生记下来以鞭策自己。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读着这些警句,学生热情很高,感觉他们好像已经有了战胜困难的决心。

总之,青少年时期,可塑性非常大,良好的引导可以培养他们健康的思想、崇高的品质、良好的心态。学校是教育的主战场,语文课堂就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篇10:班级管理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做班主任常发现有这样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上课想睡觉, 自习讲话, 作业不及时交或根本就不做;公益劳动任务观点, 随地乱扔爪皮果屑;无集体主义观念, 不会关心集体, 集体活动不愿参加, 班级工作被动应付;不关心他人, 乱用他人的物品;整日想到的就玩, 不思进取, 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就轻易放弃, 缺乏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毅力等等。这些现象虽然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但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身上确实存在, 这样的学生存在一个根本的问题———缺乏责任心。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某些学生对国家、集体和自己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

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1. 社会环境:

受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和教育上重“分”轻“德”、盲目追“分”的功利主义的影响, 社会的评价、家长的期望主要倾向于学习成绩, 过分关注学校的中考和高考的升学率。这种重分数、轻人品的做法, 使得一些学生只关心读书, 不关心国家大事, 认为只要学习好就什么都好, 对学习的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

2. 学校方面: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还客观存在。应试教育占据了学校教育的大部分时间, 学生被封闭在教室内, 疲于应付作业, 很少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很少去关心周围的其他事情,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3. 家庭氛围:

现在的中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的过分溺爱使相当一部分孩子从小娇生惯养, 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不要说让孩子为家庭做一些洗碗、打扫卫生等家务, 就是自己最基本的小事也是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包办代替的。在学校, 按老师的要求不得不干 (比如做值日劳动等) , 而在家里你让我干我也不干 (因为不需要我干, 我不会干) 。久而久之, 导致学生劳动观念淡薄, 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打扫卫生当成一种惩罚而不认为是光荣。

4. 学生自身:

由于独生子女一直处于养尊处优的位置上, 许多事情都有家长包揽, 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对生活的艰辛, 对社会发展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不知道该如何去关心他人, 尊重他人的劳动, 造成了他们对家庭、对社会、自己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就从小事抓起, 与家长及社会各方面配合, 从学生的自我责任心抓起, 逐渐让学生形成意识, 加强责任感。

1. 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责任心

所谓责任心, 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 对家庭和集体, 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 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中学生的责任心可分为国家责任心、社会责任心、学校责任心、家庭责任心和自我责任心五个部分, 其中自我责任心是基础和根本。一个对自身都不负责的学生, 就无从谈起对家庭、社会、国家负责。责任心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 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为此我专门通过主题班会《责任心是什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责任心, 让学生认识自身的责任心状况, 包含认识自我的智能、情感、个性、行为的现状。以“我为什么这样?我可以怎样?”等问题来深入剖析自己、清楚地认识自我的优点和不足, 特别是认识自我不负责任的行为表现和习惯。

2. 让学生意识到加强自我责任心的必要性

一个道德情感贫乏, 缺乏责任心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 无法与人真诚合作的, 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为此, 我从网络, 电视, 报纸上搜集了一些招工广告:

热爱…工作, 责任心强, 工作细心, 自学能力强, 能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

有很强的责任心, 对工作认真、负责……

能够吃苦耐劳, 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良好的协作力和责任心……

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激情, 谈吐大方, 擅长沟通……善于表达与沟通, 责任心强, 具备相当的承压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极强的责任心和自学能力, 工作踏实、勤恳……

具有团队精神, 能很好地配合其它部门工作;任劳任怨, 并能经常加班……

美国的西点军校还将“责任”二字赫然放在校训的首位。

从上面的信息中让学生明白责任心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没有责任心的人可以说是很难找到工作的机会的, 由此让学生明白没有责任心是行不通的, 从而使学生加强自我责任感。

3. 与家长密切配合

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星期天有家长送孩子上学时, 左手一个箱, 右手一个包, 可孩子却空着双手;在孩子的寝室里, 要为他们铺好床, 打扫好卫生, 孩子却在一旁牢骚“一个寝室睡这么多人, 地上这么脏, 我怎么睡”。作为父母, 关心、爱护孩子是天生的本能, 无可厚非, 可是, 这样的父母在关心、保护孩子的同时, 却忽略了孩子是需要学会负责任的。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由于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 他们不用动脑筋, 因为从吃、穿、用、上什么学校、都有家长的格外关照。他们一方面变得自我意识很强, 处处都以自我为中心;另一方面, 对周围的人和事却表现出漠不关心, 缺乏基本的责任感。因此, 作为班主任就提醒家长们注意,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 都应该学会照管好自己的物品;按时完成父母或老师安排给自己的任务;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管好自己。

4. 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通过开展学雷锋活动, 教育学生体会和感受他人对自己关心的同时学会关心他人, 学会与他人共处;通过开展植树活动, 对学生进行绿色环保教育, 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深入社区, 服务社区, 增强社会的责任意识;通过每月一次的评选“十佳”好人好事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参加艺术节、运动会、冬季三项活动学生们热情高涨, 积极参与, 责任心明显增强, 在展示自己的同时也培养了竞争意识, 增强了集体荣誉感;通过教育学生每天为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对家庭的责任意识;通过卫生大扫除和每天的晨扫、午扫等卫生保洁活动, 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对集体工作负责任的意识;利用晨会课、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组织学生学习和交流心得体会, 使常规教育的内容和要求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增强他们的遵守校纪校规的责任意识;组织学生观看“禁毒”、“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资料和图片展, 听法律工作者来校作法制讲座, 提高了广大学生知法, 守法、用法的意识。对问题学生, 我建立了定期的谈话制度, 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 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树立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责任意识;等等。

5. 认真组织评先进、学先进活动,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每次评比活动前, 我都公布评比的细则和要求, 积极发动。先让每一个学生对照有关条件进行自评, 再由班委会讨论,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推荐, 最后由全体学生表决。通过这一过程,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反思和申报的机会。对每次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例如, 在每学期结束的时候, 学校都要开展评选“五星学生 (标兵) ”、“优秀班团干部”、“先进班集体”等活动。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责任意识培养的初见成效

通过在活动中加强责任教育, 许多后进生的思想觉悟和责任心得到了明显的增强。例如, 有一位学生, 行为习惯较差, 听不进教师的批评和教育。通过了解发现, 这位学生来自单亲家庭, 他对什么事情都感到无所谓。但他很需要得到学生们的认可, 于是我就安排他从做劳动委员开始, 他非常认真负责, 很快就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这位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和发展, 明确了自己肩负的责任, 对家庭的责任, 重新找到了自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学生各方面的表现从此有了很大的进步, 通过努力最后考取了理想的高中, 家长万分感谢。

篇11:班级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主阵地

【关键词】数学;学生情感;有效教学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首先就要让学生喜欢你。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激励中成长,在赏识中提高,在喜悦中奋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教师不断启发、渗透、感染的过程。教师只有把“育人”的观念随时装在头脑中,有意识、自觉地把情感与态度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聚细流以成江海”,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引路导航。善于运用情感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不仅是对数学教学工作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当前数学素质教育的必然需要。

一、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情感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作为教师,爱护学生是我们的天职。教师只有以饱满的热情去关爱学生,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才有可能实现。学生在师爱的滋润下,自然而然地会把老师当作最可信赖,最可亲近的人,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育也就很容易被接受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成为“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而应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也不应成为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定者”,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数学教师备课,应将情感因素及其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结合起来考虑,尽量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教学,使数学教学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应充分调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情感因素,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优化学生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做一个正常的人。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热情高涨、主动探索的学习情感,还依赖于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精心,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探索、合作,主动参与。

1.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当人们通过面部表情以及声音的变化等把情感传达到接受对象时,主体的情感便对客体产生感染作用,对客体产生影响,产生与主体相类似的感觉。而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为数不少的老师或因缺乏足够的专业思想和教学热情,或因片面认为数学教师讲授的是枯燥的计算知识,只要用符合逻辑和科学的语言去解释算理就可以了,致使在课堂教学中表情不苟言笑,麻木冷漠。讲授风格平淡无奇,以致教室的气氛趋向紧张、严肃,师生之间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造成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专心听讲,不愿回答老师的问题,对老师布置的任务马虎敷衍,久而久之则形成对数学学科的消极情感, 所以,教师要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宽松的环境中学习。

2.精心设计数学游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国家课程改革实验的调查中指出:学生喜欢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兴趣中学,在自由、密切配合中不受拘束地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目前,动静结合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情境的创设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多彩的数学游戏,则可以把这节课推向另一个高潮,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空前的高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数学游戏活动,给学生充分提供动一动、乐一乐、玩一玩、学一学的机会,使学生在轻松、愉悦、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习。

3.精心挖掘数学中“美”的因素,诱发学生发现规律

数学中的“数”和“形”都蕴含着抽象的美、对称的美、规律的美。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美,并主动引导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感受到数学的美,我利用电教手段,精心制作课件,把数、图、形、声有机地结合起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把美的形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积极思维,发现规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挖掘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情感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教材本身枯燥无味,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有趣化,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痕迹。首先,应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其次,可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其三,抓住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其四,利用教材中出现的趣味题、数学小知识、数学的轶闻趣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数学教材内容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材内容是否产生吸引力,就看情感因素是否被挖掘得深、挖掘得透。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要迅速找准与学生沟通的切入点。让学生乐学,就要从良好的情感去影响孩子们,注意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让孩子以最佳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努力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知识,发展智能,从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兴隆小学)

上一篇:房产置业顾问自我介绍(置业顾问自我介绍简短)下一篇:开展三治三提 增强责任意识 提高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