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2024-06-19

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通用9篇)

篇1: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内容摘要:

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学生身心的健康、人格的形成等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要通过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并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走向成功人生。

关键词:

【文化建设 班级环境 制度制约习惯形成】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教育的情况下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水滴石穿的作用。”良好的班级环境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思想境界的拓展、文化修养的提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班级环境建设帮助学生形成有益终生的习惯。

一、明确什么是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主要方面。精神文化,体现了一个班级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是整个班级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是指班级的管理制度;物质文化是班级的物质环境。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在班级组织制度上的凝聚和体 现。

班级文化代表了一个班集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代表了一个班级的形象面貌,体现了一个班级的软实力。

二、为什么要建设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的核心要素,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对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班级文化建设促进了学生的素质养成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建全的人格、形成思想观念的主要阵地。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素质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不是强制的,而是学生主动地、自觉地适应着文化的熏陶。班级目标、班级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引领着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行为的选择。班级的物质环境、班级的管理制度、各种各样的班级活动,都蕴含着班级文化元素,学生身处班级环境中,遵守和执行着班级管理制度,通过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观念,身心和人格得到健康发展,潜能得到发挥,这些无不渗透着班级文化的促进作用。

2、班级文化建设促进了班级的有效管理

班级管理目标、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班级活动的开展,都是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这些指导思想经过长期的班级管理实践,逐渐形成了班级文化。班级文化一旦形成,便对班级管理起着指导作 用。例如:对学生倡导“心”文化(关心、爱心、责任心)和“静”文化(静、净、敬)教育,班级目标、班级制度和班级活动是围绕“心”和“静”的指导思想形成和开展的,长此以往“心”和“静”文化的内涵便形成了班级的核心文化。这一核心文化指导着班级管理的思想和行为,提升班级管理效能。

3、班级文化建设推动了学校的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文化对班级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反过来班级文化对学校文化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当一个班级具有鲜明的特色,学生具有突出的表现,就会成为学校的亮点,成为教师和学生心中的品牌,这个班级的文化很快就能发展为学校的文化。如果将每个班级的文化亮点加以放大,就发展成为学校的文化亮点。

4、班级文化建设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好习惯有益终生,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懈的严格要求自己;而坏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更改。如果班主任在言教的同时,利用“版规制度”、黑板报、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从老师家长的管教到同学间的相互制约,甚至自觉地自我约束,就会让他们慢慢地远离坏习惯,养成良好习惯,终生受益。

三、如何建设好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来建设。班级文化主要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1、教室物质文化建设

教室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它支撑着学生全部的学习生活,突出物质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例如对物体的使用,桌椅摆放整齐有序、保持教室清洁卫生,可以培养学生爱整洁的习惯。再如教室环境的布置,教室内要配合班级文化建设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办好班级板报,依据班级动态及时张贴相应的内容。教室的布置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还应突出科学性,教室的布置要美观、简洁,要注重实用。还可以举办班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创设软性的环境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形成良好的品质。

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来约束人们的不良行为的,是建设优良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要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具有“四有”品质的人,必须使他们从小在学校里养成能受制度约束的习惯。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可以用口头规定、同学提醒监督、张贴班规等形式,内容应紧紧围绕《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突出“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中国共产党)这个主题。同时,班级制度建设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突出班级制度文化的民主性、科学性,同时要适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要突出主题、简捷适用。规章制度要切合实际,有可行性。首先教师要带头遵守制度,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上课、参加班级活动就应不迟到。其次应要求班级干部带头遵守制度,使全班学生知道违反制度是要受到惩 罚的,使学生自觉养成遵守制度的意识和习惯。

3、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班级的象征,它反应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这些无形的东西也是班级文化最核心的东西。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从抓班风入手,以建立和谐班级为奋斗目标。从学生进入班级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之间和睦相处,尊敬师长。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与他人交往,使用文明用语;要经常组织集体活动,锻炼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谅解别人的过失。要培养学生的是非感,形成正确舆论,只有班级里有了正确的舆论,学生才能分辨是非,敢于坚持正义,自觉维护集体荣誉。民主是和谐的基础,要建设和谐班级,首先班主任应在班内倡导民主,要利用休息时间多与学生接触,参加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班上的制度建设、重大的活动要与同学们一道讨论决定。这样,本来有形的制度就会稳固的扎根在学生的内心,形成精神文化,让他们自然而然形成朴实、勤奋、诚信、坚强、善良、助人为乐、尊敬师长等优秀品质。

班级文化是一门隐形的课程,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健康成长重要作用,在孩子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的当代,忠言逆耳式的正面说教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而建设班级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塑造,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感悟,并自觉地约束自己,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个体特性,班级文化可以给他们提供个性发展的平台,对学 生能力、品德、学习态度及独特个性等各方面,都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让我们不放过教育的每一个契机,有目的地在班级营造文化氛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人生的成功奠定基础。

学段:初中 学科:班主任论文

营造班级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姓名:田维花

单位:卫辉市实验中学

篇2: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教书育人是一项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尤其在新的形势下,要求老师更好教育好学生,而教育好学生,就必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从学生的主体性方面、学生的管理能力方面及教育赏识方面来论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美化外部环境、渲染文化氛围

优美舒适的环境总让人心情舒畅、思维活跃。班级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必须会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身心发展。努力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的外部环境,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并激励其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以高尚的情怀去生活。

二.使学生成为班级真正的主人

班级是集体中每一个学生的另一个“家”。家中成员都应该健康快乐的成长,家中的成员应该有一份恋家的心、爱家的情。这就要求这个家的家长——班主任除了要有一份爱心,更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让他们不断在参与的过程中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从而让每一个成员都拥有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地成为班级的主人翁,严格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1.学生自订班级制度:

一个班级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必须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订,既可以适合学生,又能被学

生认可。施行起来,就不会产生阻力。同时,学生在参与制订班级管理制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规章制度的过程,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形成决议,也就明确了自己该怎样做。

2.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学生应该和老师同是管理者。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真切的体会班级管理的酸甜苦辣,体验失败的痛苦、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从而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不断的培养。同时,通过参与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3.班级活动由学生来筹备。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来进行的,同时,学校育人的重要途径也就是班级中活动育人。班主任应该根据学院的计划,结合班级特点,安排有班级特色的活动。这个时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班干部组织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讨论研究并组织实施。这个时候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合作者和指导者,更重要的是一个积极的合作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他们是班级的主人。他们在成为班级主人之后,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是不允许存在下去。因而就要求全体学生必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4.学生参与班级的评价和班级的决策。

班级的管理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难题,这个时候班主任不能忘记学生,他们是班级的主人。班级内部的事情应该与他们进行协商和讨论,让学生充分享有班级事务的决策的权利。班级管理中,每一个班级都离不开各项评比和学生的评价活动,班主任应该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班委会的评价,任课教师的评价等等,最后班主任结合各项评价对学生进行总的评价。这种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显得尤其重要,评价易于学生的接受,又是一次对学生很好的教育过程,学生能充分认识到集体对他的关心以及希望,从而更好的指导他的发展,提升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5、实行班干部轮换制。

有的班级,可能是一学年甚至几个学年下来,依旧是原来的班干部。作为班主任,可能认为这挺好的,既省心又省力(班干部们经过几年的工作,能力提高了,对班级的情况又比较熟悉)。但我却不这样认为。本人认为,由于多年长期使用老一套的班干部管理体制,班上的管理体制不能创新,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培养。同时,这样必然使一些有能力、有作为的学生失去锻炼的机会,而那些身为班干部的成绩平平的学生,由于无竞争,无危机感与紧迫感,因此无干劲。而且,大部分的学生,都怀着当班干部的愿望,他们乐意为班级出力。他们从轮流当班干部中体会到当班干部之乐、之苦,也懂得去关心、理解他人,认识到“管”与“被管”的乐趣,调动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使他们更好地懂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一个班级的重要性。

6、建立“自我批评日”。

人应善于做自我批评,才能找出自身的不足,对照自己与他人,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才会有所进步。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一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正视自己一周的表现,在每周一的第七节课,让学生总结自己一周来的表现,看看哪些值得发扬,哪些需要改正。小结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有关学习的、有关纪律的、有关生活的、有关校外的、有关校内的。开始,学生不敢实话实说,即使有,也言尽不详。见到这种情况,于是,我先带头,对自己一周来的工作做了言简意赅的小结。在我的带头下,学生们都鼓起勇气,畅所欲言,而且,我们还共同找出缺点,制定了下一周的奋斗目标。

7、重视校园、班集体环境的优化建设

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因而重视校园、班集体两种环境的优化建设意义重大,它可以起到“隐性教育”的作用。而环境的优化应包括自然环境的优化和人文环境优化。为此,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环境的绿化和教室的美化。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其次,可以在教室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在黑板边上或小黑板上,每周写一些格言、警句;在学校宣传栏定期出一些德育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充分发挥校语牌的作用。再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学习与人相处之道。这样,通过这些有声的或无声的,有形的或无形式主义的宣传和教育,使学生心灵得以净化,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促进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德高为范,学高为师”。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做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

篇3: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为学生提供优美的学习环境

夸美纽斯曾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环境作为一种无声的教育, 是形成文明班级的一个重要手段。学校教育无小事, 事事皆育人。如果教室环境一片狼藉, 给人一种颓废的感觉, 学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愉快地学习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此, 平时, 我总是对教室的环境进行精心地布置, 精心设计学习园地, 选出学生的优秀习作和钢笔书法在园地里展示, 并且定时更换。这样, 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 更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了平台。

让目标成为学生奋斗的动力

目标就是想要达到的标准, 它像一盏明灯, 可以为人指明努力的方向。班级有了目标, 学生才会为之而奋斗, 才会形成一个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的集体。不然, 集体只能成为一个群体。在管理过程中, 我结合班级实际, 制订班级奋斗目标,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激励全体学生努力进取, 争取新的进步。学生在目标的引领和激励下, 就会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主动学习, 这样良好的班风、学习风气就会逐渐形成。

用微笑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童心是一颗天真烂漫的“晶体”, 对爱的渴求是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需要。班主任只有把爱投射到学生的心田, 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 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 热爱学生是班主任教育艺术的基础和前提。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根植在爱的土壤里, 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教育中的一切技巧和方法离开爱的基础都将变得苍白无力。一个对学生冷漠无情的教师, 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没有爱, 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没有爱, 就不能掌握成功教育的管理方法。师生感情良好时, 教师表扬学生, 学生认为是鼓励;教师批评学生, 学生认为是爱护。因此, 每天, 我都要把微笑带给我的学生, 注重在一言一行中关爱学生, 影响学生, 并努力营造爱的氛围。因为微笑是一把闪闪发光的金钥匙, 能开启教育成功的大门, 帮助学生茁壮成长。

在实践中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

温暖的阳光可以融化冰封的土地, 纷飞的瑞雪能滋润越冬的禾苗。像每一个勤劳的耕作者盼望丰收一样, 我们这些校园里的耕作者同样也祈盼着丰收的硕果。然而, 学生有权选择教师, 教师却无权选择学生。每个班集体中, 不同学生的性格、习惯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 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学生, 教师都要尽职尽责, 引导其健康成长。

教师应想方设法把学生要掌握的东西在活动中去渗透, 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 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在开学初, 我制订了尊师计划。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尊师故事, 然后办一期有关尊师内容的黑板报, 办一次尊师的主题班会。通过多种形式, 让学生形成尊师的良好意识。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对比, 争做尊师守纪的文明学生。

通过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篇4: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关键词:青年教师;成才意识;文化氛围

吉林省从2009年开始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充实基层教师队伍。我校在2011年和2013年度陆续分配了7名特岗教师,如今我校的青年教师占全校教师的90%。随着青年教师比例的增大,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更快、更好地培养青年教师,让他们迅速适应教育现状,走上一条成才之路。

一、唤起青年教师的成才意识,引导青年教师献身教育

我们非常重视抓好青年教师的入校教育。青年教师一到我校,学校领导热情接待,进行亲切而有意义的谈话;为青年教师安排食宿,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文化熏陶,使青年教师从来到学校的第一天起,就置身于一个良好、向上、有文化气氛的校园。严谨、勤勉、有感召力的教风,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优雅、别致的校园文化环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引发青年教师的成才意识,对青年教师严格要求

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孤立地去做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应把思想教育工作融于现实生活之中,结合日常具体工作,结合青年教师的切身利益一道去做。

我们重视导师示范的教育,引导他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虚心向校内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学习,采用“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根据学科进行拜师,同时向这些“师傅”交任务、提要求,在带好业务的同时,要对徒弟的思想作风、言行举止、工作生活全面负责。通过备课、讲课、辅导、批改等多种形式的言传身教,并创造条件给他们学习观摩的机会,对青年教师起直接入门的教育和传帮带的作用。为落实上述要求,我们采取师徒签订合同的形式,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制定学校培养青年教师和师傅带徒弟计划,学校领导以身作则人人带徒,并由主管业务的副校长和教导主任负责此项工作,定期检查总结交流工作成果。由于老教师对教育事业所表现出的无限热爱以及他们那种高尚的人格、严谨治学的态度、高超的教育艺术,对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能产生良好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从而引发他们的成才意识。

三、激发青年的成才意识,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青年教师分配到学校后,可以先让他们跟随老教师见习一段时间,主要的任务是听课、备课、交流等。在正式上岗后,除通过拜师确定专人培带外,学校领导重点帮扶。如发现青年教师不适应所任工作后,深入到班级、学科及学生中了解情况后进行具体指导,甚至根据实际情况对其所任工作做出必要的调整,以为其创造条件,取得工作上的成功。我校2011年新分配的一名特岗教师,大学毕业后没有实际教学经验,开始分配其教数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后,我们征求了培带师傅和本人的意见后帮她改教了地理,经过一年的磨合,她所教地理学科学生的成绩非常好。对其他几名特岗教师的培养上我们借鉴了“微格教学”的方法,用摄像机进行课堂实录,然后反复播放,查找不足,进而改正缺点,如今这几名老师都成了我校的教学骨干。

为了使他们尽快地成长,激发他们的成才意识,我们还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基本功竞赛活动。通过基本功练习发现他们的优点和不足,把他们从学校学到的知识与教学的实际相结合,鼓励他们,找出不足,树立典型,使他们感到自己走向工作岗位是要付出传授知识、育才的能力,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需要,进入角色,在工作中有所作为。

总之,青年教师思维活跃,上进心强,富于开拓精神,这有利于他们科研能力的培养。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是学校的希望,事业的未来。只有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教育工作,才能保证我们的教育事业后继有人、长盛不衰。我校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阵地作用,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各种教研活动机会。要求各教研组在学校整体改革方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专长,选定研究专题,制订实验方案。为了调动教师参加教改的积极性,每学期均举行全校性的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此外,我们还采取“请进来、走进去”的办法,调动青年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范素蓉.教师的使命与责任[J].雅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01).

篇5: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学习习惯

在印度和泰国旅游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根小小的铁链就可以把一头千斤重的大象拴住,其实这个铁链非常细,千斤重的大象只要一抬腿就可以轻松挣脱,但大象为什么会被拴住呢?原来在大象很小的时候,就被锁链拴住了腿,慢慢的小象形成了习惯,认为铁链无法挣脱,因此,即使小象长成了大象,它还是被这条铁链牢牢的拴着。看到这个现象之后我有了深深的思考。可能拴住小象时,靠的是铁链的力量,但是“拴住”大象的,却是一种行为习惯。

因此,我想告诉家长朋友们一句话:剥夺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剥夺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剥夺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利益。

其实,孩子的习惯培养和性格形成是息息相关的。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营造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是我们每一位家长,我们每个家庭都要探讨的问题。所以,今天我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第一方面,从英语学习的角度出发,来谈英语学习的误区,以及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第二方面,谈谈如何给孩子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和家庭环境,创造孩子、规划孩子的完满人生。第三方面,谈谈如何将价值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

首先,来谈第一个问题。有时候孩子不爱学习,主要是因为英语学习或者学习习惯不好。其实,改善或者重新塑造孩子良好学习习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我在人大附中碰到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个小男孩一直都不喜欢学习英语,他的家长很困惑,找到了我问怎么办。我就问家长:“您觉得这个孩子英语学不好是因为什么?”她说:“他特别不爱记单词,单词的读、写、听能力也都不强。”我说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家长应该换一种教育的方法。后来我了解到,这个孩子是学校田径队的队员,每天早晨起来都有晨跑的习惯,于是我就出了个招。她们家住在人大的校园里面,我说早上孩子有晨跑的习惯,您就把他爱记的单词做成一个小字条,您拿在手上,您和他一起晨跑,一边跑一边问,包括您自己也要跟他一起学习。后来慢慢地孩子觉得这种形式特别有趣,英语单词背的也很快,为什么呢?因为妈妈跟他一起参与了。妈妈跟他一起耐心跑步不说,还边跑边问他问题,他也可以问妈妈问题,这样母子俩有说有笑,有商有量的就把英语学习的问题解决了。后来这个孩子顺利的考上了人大附中。可见,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家长们去塑造、去营造的,家长可以牺牲一点自己的时间来帮助孩子解决一些所谓习惯不好的问题。

此外,我们要给孩子营造一种自由的环境,这个自由的环境就是自由学习和自由表达的环境。泡泡英语的英文课堂要求孩子们不能说中文,只能说英文。有一天我上课的时候,坐在后面的小个男孩皮特面红耳赤的举手,我问他怎么了,他说了半天,连起来就是“我想去做一些水”(I wantto make some water)。我当时不明白,后来一个孩子解释说:“老师,他想去上厕所。”上课我问皮特,你为什么说要去做水(make some water)呢?他说因为这个水贵,我要上厕所就是做水。当时我没说什么,也没批评他,因为不确定这种表达方法对不对。后来我问了一下,有一些外地讲师说其实这是一个很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你们看,其实孩子也不知道这是一种很地道的表达方式,只是凭借着自己的理解就讲了出来,这个时候老师应不应该纠正他们呢?其实,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多创造,给他们一个自由表达的环境,让他们自由的去讲自己想讲的话。但是中国的家庭,包括中国的老师们往往不是这样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己接受的知识影响孩子,不允许孩子有这样或那样的发明创造。我们知道诺贝尔奖刚刚揭晓了,但是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中国籍科学家的名字。这一次诺贝尔奖项当中,钱永健得到了诺贝尔化学奖,但他只是华裔科学家。为什么教育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在中国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培育不出来这样有创造发明能力的人呢?这是因为孩子的创造力在小的时候就被家长和老师扼杀了。通常都是我们学到什么知识也必须要求孩子照着这个知识来学,不给孩子一个想象的空间,我们没有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语言本身是用来交流的,大家互相听懂就可以了,但有些语句从语法方面来讲,不一定正确。这里有这样一个例子,可以和大家分享。在美国的华人区,英语中经常掺杂一些中国式的表达方式,比如说“很久不见了”(long not to see)就是很典型的中国表达方式,随着当地的中国人数的增多,这些表达方式逐渐演变成了很地道的问候语言。再比如,汉语里以前没有“沙发”这个词,“沙发”是泊来词,是从英文单词的读音翻译过来的。同样的道理,英语中也出现了“Jiao Zi”(饺子),“Ma Jiang”(麻将),“Gong Fu”(功夫)等词语。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我们应该允许孩子说一些他们想说的语言。在确实出现错误的情况下,我们告诉孩子正确的就行了,而不是批评他:“你怎么可以这样说,老师怎么教你的,你不会查一下字典吗?”这样就扼杀了孩子想表达语言的欲望。

对于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也非常重要。比如说培养孩子科学的记忆能力。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的很多考试考查的不是创造力,而是记忆力。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东西你都记下来,考试肯定没有问题。人类本来就是一个传承的社会,良好的记忆力是十分必要的,记忆力也会成为孩子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孩子们小时候很容易遗忘,那么有哪些比较好的训练记忆力的方法呢?我可以给家长们做一个介绍。

第一种,重复记忆法。我们都知道孩子小时候喜欢背儿歌,喜欢读故事,根据心理研究发现,孩子其实是喜欢重复记忆的,他们不会像大人一样觉得重复说一个东西很枯燥,他们会觉得只要是自己感觉有趣的东西,哪怕说上一百遍也不厌烦。就像孩子今天读唐诗,明天可能还会再读唐诗,今天读了《白雪公主》,明天或者后天,甚至明年可能还会很喜欢。我们应该利用孩子这种喜欢重复的特性,用他自己感兴趣的方法训练他的记忆力。比如说今天背了这个句子之后,明天让他说一遍,或者隔两三天再让他说一遍,然后每次都加一点点内容,训练他的记忆力。但是有一条原则,一定要找出他感兴趣的东西,在他取得一点成绩之后一定要给予他一定的鼓励。

第二种,联想记忆法。这个是我们学习单词的方法,记单词时做一些联想,把词串到一块让孩子记忆。比如说学习“苹果”这个词,那我们就要启发孩子:苹果汁怎么说呢?那么装苹果汁的杯子怎么说呢?通过这样积累和联想的方式让孩子记忆。

第三种,直观现象法。这是一个防止孩子忘记的方法,也是我从一位家长身上学到的。这个家长发现孩子在白天学完英语回家就忘记了,回家之后不知道怎么说.毕竟在中**语还是中文,不可能孩子回去天天说英文,但是又要他把英文学好,该怎么办呢?这个家长很聪明,她想了一个办法。比如学到家具单词时,会学到沙发、椅子、电视,她把这些单词全部贴在家里的家具上面。孩子回家时,看到冰箱就看见上面贴了单词,拿上杯子也会说“妈妈,这个单词学过了”,还会给家长念一遍,这样就把学校课堂和家庭环境结合起来了。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防止孩子只会读单词,不会认单词,这是一种直观的记忆法。

第四种,儿歌记忆法。我想给有4到10岁孩子的家长推荐这样一个方法。大家都知道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口音和方言是不一样的,给中国孩子学习语言带来很多困扰。首先这个困扰来自于老师,我去年在兰州参加了兰州市教育局举办的中小学老师的培训会议,我当时发现兰州当地的老师都是受甘肃一些方言的影响,发音不准确。可能兰州地区还稍微好一点,在四川等地方言的问题就更加严重。这些地区教师讲母语的习惯影响到他讲的英语,也会影响到学生。不可能每个家长都找个外教来教自己的孩子,那么在孩子启蒙的时候,最好的训练语音的方法就是听录音,听原版的英语磁带,看一些原版的英文电影,或者唱一些英文儿歌。儿歌本身就是琅琅上口,而且儿歌当中的韵律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很好的语音训练习惯,所以说儿歌记忆法是很好的训练语音的方法。

前段时间我们刚刚在北京结束了“全国泡泡少儿英语风采大赛”,获得幼儿组冠军的小朋友的发音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赞赏,外教老师跟我们说“如果把我的眼睛蒙上,简直就像一个小老外在讲话。”后来她妈妈介绍,原来这个小孩小时候并不是在国外生活,但是她非常喜欢看英文动画片,也很喜欢听英文歌曲,喜欢唱童谣,她自己也喜欢表现,有时候过年过节就在学校或者家庭当中表演。时间长了,她就越说越好,越来越有成就感。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儿歌在孩子学习英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种,多器官记忆法。顾名思义就是口、脑、手、耳、眼并用的一个方法。其实语言学习和平时学习都和聪明的“聪”字紧密相关。大家和我一起来分解 “聪”字:左边是一个耳,表明学习英语或者学习任何一门科学都是要用耳朵的,特别是语言,首先要听。母语也是一样,孩子一出生不会叫爸爸妈妈,必须是我们抱着宝宝,然后不停的说叫“妈妈妈妈,爸爸爸爸”,慢慢到1岁了,他积累多了自然有一天突然叫出爸爸或者妈妈,家长很高兴,孩子终于会讲话了。学习英语也是一样,先多听,慢慢积累。再看右边,上面两点是眼睛,说明学习还要看,所以刚才我们说直观记忆法很重要。接着是口,就是要说。最后是心,要用心去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多器官记忆法强调眼、口、手、耳并用,并且要用心去记忆。如何做到让孩子用心去记忆,就需要让孩子感兴趣。以上是对培训孩子科学记忆方法的介绍。等孩子长大了,除了会说、会听以外,还要培养孩子阅读的学习习惯。我们大家知道,小时候学习主要以说为主,到后来孩子上到五、六年级,初中或者高中之后阅读能力就是衡量一个孩子学习能力的基础。孩子读了大量的书籍,喜欢阅读,他积累了好字、好句才会出口成章,才会下笔如神。

所以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我也给大家介绍两种比较好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

第一种,一分钟冲刺法。每天让孩子积累一分钟,让他在规定时间之内完成一个任务。我们都知道当人有任务去完成时,才会达到能力的最大化。比如说领导布置了一个任务,有了目标和时间限制之后你才能完成的更加迅速。所以我们要给孩子适当布置任务,比如说给孩子一分钟时间,让他读一本阅读能力能够达到的书籍,然后开始计时,孩子开始读。一分钟过后,家长和孩子一起来数一下这一分钟当中孩子读了多少字。比如说第一次可能是50个字或者60个字,还比较少,你可以鼓励孩子,比如说“你还是不错了,第一次1分钟阅读就可以达到60个字了,我们先休息一会儿,明天看你是不是比今天有进步。”第二天还是把同样的书拿出来让孩子读,孩子第一天读过了,第二天读的肯定比昨天要好,可能读了80个字。这样长久的训练下去,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注意力集中的阅读习惯。

第二种,拓展视野法。当今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孩子肯定要走出家门,或去其他的城市发展,比如和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孩子去竞争,也有可能出国读书,和其他国家的孩子去竞争。但是处于不发达城市的孩子,视野就会受到限制。那么就需要运用拓展视野的方法。比如说父母和孩子一起上网,阅读一些英文的新闻或者一些小笑话。除了英语以外,孩子的电脑使用技能也要提高,不只是会操作一些简单的程序,也要加强信息搜索能力。在美国,小学教育为什么比较轻松、自由,因为那些孩子得到信息的能力强,因为他们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布置的作业里就没有抄写单词和编写对话的内容。美国小学课堂里面老师给孩子布置的学习任务是:今天你们这个学习小组回去收集信息,研究社区当中所有的小朋友看电视的时间,以及他们看电视的习惯,他们获得了什么知识,然后第二天来探讨。或者正式研究一些关于银河系,关于星座,关于天气的内容。这些知识能力远远超越了7岁小朋友认知事物的能力。那么他们会不会失去兴趣呢?美国老师说不要低估孩子的发现能力,其实只要告诉他们如何去运用搜索引擎,这些东西电脑上都有,看不懂字可以用字典,可以用工具书。美国老师在传递一种思想:在读书方面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你,只有自己可以帮自己,只有自己学会借用资源,自己学会运用工具,才能读好每本书。在中国老师和中国家庭中没有这样的学习基石,我们不能只是靠课堂书本上的知识,只是靠看一些书达到信息量的获取,必须让孩子学会运用搜索引擎。

在以后的社会中,有两种技能最不可代替,一种是语言技能,就是交流表达的技能,另一种是学会运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的技能。

下面,我和家长朋友们分享一下中国家庭的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基本涵盖了目前中国家庭教育的四种情况,希望带给家长更多的思考。

第一种,力求完美型。这种情况在中国家庭占了50%以上。什么叫做力求完美型?也就是说,家长希望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能顺顺当当,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都走好,不要有任何挫折,不要有任何失败,什么事情都是最好的。吃要给孩子吃最好的,穿要给孩子穿最好的,学习要进重点学校,成绩是第一最好,得不到第一前十名也不错,每年能够得到“三好学生”或者每天得到老师的表扬。

第二种,圆梦补偿型。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觉得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当今社会上很多孩子在周末是很可怜的,周六、周日上午下午全部被各种补习班占满。我曾亲自接触过一个孩子,才知道孩子的负担已经重到了何种程度。孩子不想学钢琴,但是妈妈非逼着学,如果不学妈妈就骂她甚至打她。我问这个家长:“您为什么非让她学钢琴?”家长说:“你不知道,音乐对开发孩子的艺术智能和心智都很重要,而且,对于她以后找工作,甚至找对象都很有益。”我说:“您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孩子这么小就考虑找对象的问题,真是未雨绸缪。”这位母亲说:“你不知道,我给你讲一个秘密,你别跟别人讲。在我年轻的时候就是因为不会钢琴被另外一个女人抢了一个很心仪的男人。”后来我说:“其实,您并不是觉得孩子学音乐真的很重要,而是因为您心里的愿望没有完成,所以您必须要孩子去实现。”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家长自己的成绩不好就必须要自己的孩子成绩好,家长自己没有上大学就要求孩子必须上大学。但这个时候家长有没有问一下孩子是否真的喜欢自己所学习的东西?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家长就把这些理论抛掉了。

第三种,顺其自然型。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情况,家长可能是六七十年代出生,可能是五十年代出生,会觉得自己也有兄弟姐妹,父母也没有怎么管我们,我们还是长的很好,很健康。因此,这些人作了父母后,自己的孩子爱怎么着就怎么着,爱玩就玩,想学就学。我想提醒这类家长朋友,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但不苛求;父母对孩子要宽容,但不纵容,我觉得这两句话是很精辟的家庭教育观点。

第四种,绿色健康型。我总结了这类家庭的几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和谐型,在这个家庭中父母不是家庭的权威,孩子可以发表自己意见,可以和父母探讨问题。第二个是家庭中有全家总动员学习的氛围。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才能使这个家庭成功。家长要形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否则只是靠哪个老师讲一场两场讲座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想要建设绿色健康型的家庭,就要具有上述两个特点。举个例子,有一个家长说:“谢老师,孩子白天在课堂上学习英语,回家听录音学习,我也看着孩子每天听录音,为什么她的英语水平没有提高呢?”我说:“我给你讲一个我听到的孩子对话你就明白这个道理了。有一天我在走廊上听到两个小孩的对话。一个小孩说:‘真讨厌,晚上回家就要听英语课文录音。’另外一个孩子说:‘哎呀,没关系,你就随便听一下,反正他们也听不懂。’小孩说:‘凭什么呀,他们看电视、打麻将,让我们听录音,多不公平呀!’”这个对话很自然的反映出孩子听了录音英语还是学不好的原因。孩子跟家长在做比较,因为他们觉得家长在看电视、打麻将,他在听录音不公平,都是人,为什么我要学习,不能玩。他看不到父母的艰辛,也看不到父母白天工作的劳累,只是和父母不正确的习惯做比较。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新东方创始人之一王强老师就是很成功的父亲,他的孩子去年被耶鲁大学录取。我们都知道王强老师是名人,孩子肯定也不错,但是我们很想知道他的孩子为什么知识面这么广。后来有一天我去他们家做客,发现他们家很大,有200平米的空间全是书柜,密密麻麻的林立了各种书。他把书分门别类,哪些书是他爱读的,哪些书是孩子爱读的,他的书孩子可以去读,他的家庭就是一个温馨的图书馆,什么书都可以找到。我和王老师交流,我说这些书孩子都看吗?他说孩子大概三四岁的时候就抱着一本看不懂的书津津有味地看。我说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呢?他说他们家每天晚饭之后全家一起会有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大家都在看,看完后会互相交流看书的心得。这样日积月累一个很好的看书环境就形成了,因此孩子形成了习惯,没事的时候就会抱着书读。这就是我们讲的绿色健康型家庭。第三个部分我给家长讲的就是价值教育在家庭当中的渗透。我想用一首小诗引出我对第三个问题的阐述。这首小诗是美国著名家庭教育学家塔尔贝克的一首小诗,我觉得这首小诗很好的说明了在家庭中怎样营造和谐的环境,怎样避免不利的环境。

“挑剔当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刻,名利当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寂寞当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宽容当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当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公平当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

您看,我们想让孩子正直、自信、宽容,那么我们必须给孩子提供公平的环境、鼓励的环境和忍让的环境。我们都不希望孩子苛刻、好斗、害羞,那我们就不能对孩子过于挑剔,不能对孩子经常表示不满。

在香港交流培训的时候,我们参观了香港最著名的一家幼儿园——国际幼儿园。在幼儿园中,我们看到院长在很大很大的海报上贴上了一些警示家长的话。我问这个院长,为什么要贴这些话?她说:“香港地区家长很容易犯这些毛病,我想提醒一下他们在言行举止当中不要说这样的一些话。”我现在把这些话念给在座的家长们,看看大家是不是在家庭当中也说了这样的话。第一:严厉苛刻类,比如说“不应该这样做”之类的话。第二:冷嘲热讽类。比如“难道我没有告诉过你”“你是个傻子,我给你说了还没有记住”等。第三:一概否定类。这也是家长生气时爱说的,“看你这没出息的”“你这一辈子也就是跟在人家后面看后脑勺”等。第四:夸大其词类。比如说夸你的孩子是最好的,全天下谁都比不上。第五:人身攻击类。这也是经常碰到的,诸如“你有病呀”之类的语言。第六:恐吓类。“你给我当心一点”“再不这样做当心我揍你”。第七:漠不关心类。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当孩子是宝贝心肝,亲10遍都不够,心情不好,或者父母比较忙,如果孩子找你就会说“一边去,没看我正忙着吗。”这些话看起来是一句话,但是对孩子的成长会造成非常大的伤害。所以各位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和言语。

我把在家庭教育当中最重要的要求归纳为十点,希望可以通过这十点塑造绿色健康型家庭。

第一,孩子在场的时候父母们不要争吵。我们经常看到妈妈持一个观点,爸爸持一个观点,两个人争执的很激烈,有的父母会在孩子的面前说你妈什么都不会,你妈只会这个,或者说千万别学你爸,看你爸什么样子。父母的观点要一致,就是不一致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表达观点不一致。我说的家庭教育不只是对父母的教育问题,还包括对爷爷奶奶的隔代教育问题。还有的家庭请了保姆,保姆也要进行教育。所以家庭总动员学习很重要。

第二,对于家庭中的每个孩子要一视同仁。不能对儿子好,对女儿不好,或者对自己的孩子好,对他人的孩子不好,这样无形当中都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第三,家长不能对孩子撒谎,或者失信于他们,至少要做到说话算数,这也是培养孩子诚信的关键。

第四,父母之间要互相谦让,不要互相争执。

第五,父母对孩子要关心,特别是和孩子的亲子关系要亲密。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如今的社会爸爸妈妈都很忙,但是孩子在12岁之前是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候的孩子最需要关心,因为他有自己很多的思想,有很多其他渠道的信息,如果他和父母的关系非常疏远,那么今后他和父母的感情也会非常淡。

第六,孩子带小朋友回家作客,父母要表示热情欢迎。

第七,不能对孩子忽冷忽热,心情好的时候宝贝心肝的叫,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发脾气。

第八,家里要形成尊老爱幼的风气,重大事情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这点在西方国家做的很好,因为中国一直以来都是父母在家庭权威多一些,要倡导民主家庭,孩子是家庭的一分子,很多事情要听一下孩子的想法。

第九,家庭里要多做一些文体活动,比如说一块去打球,一块去郊游,一块进行比赛,爸爸、妈妈、孩子、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起参与,多做一些娱乐活动,形成一个很温馨的家庭氛围。

第十,父母有缺点,孩子也能批评。父母甚至可以故意犯一些错让孩子指出来,孩子指出来以后一定要表扬他,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互动,人都是有缺点的,但是我们可以改正,只要不重新犯就行了,这样就是一个好家庭。

篇6:如何营造良好班级氛围

现代信息技术系——何敏

摘 要: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营造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为学生以长期不断的潜移默化的熏陶。这种氛围主要是指良好的班级物化环境氛围的熏陶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学之间,有利于学生自觉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发挥的民主平等、合作互助的心理氛围。

关键字:班级氛围班级文化 氛围建设

氛围这个词最近几年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在班集体建设与管理中也成立大家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什么叫“班级氛围”?氛围指的是周围的气氛和情调。氛围和环境是难以分割的,不是吗?离开了周围的环境,氛围何以存在?正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样,因此,我们谈班级氛围,也就不能不谈班级环境。

一、良好班级氛围的意义

曾经在一本书中写到这样的三句话:“一句是班级环境优化的标志是看其是否具有浓厚的教育氛围”;第二句是“最能影响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莫过于氛围”;“这第三句是环境只有与营造的氛围结合,环境才能活起来”。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形成了积极的班级氛围才能发挥其感染人、激励人和教育人的作用。为什么在一个大森林中,每课树长的又高又直呢?那是因为它们相互之间争夺阳光的结果。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森林效应”这种效应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学生成长的良好的班级环境,营造一种积极竞争的氛围。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说,班级氛围有一种独特的心理效应。这种心理效应是指班级环境中能够给人某种强烈的精神感受的气氛和情调。

班主任的任务是消除不良的氛围,营造积极型的班级环境氛围,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室环境的布置

班级物化环境的布置是一种班级物质文化氛围的建设,一定要营造一种具有情趣的个性化的环境,要能够使墙壁的无言叙说成为情操的熔炉、知识的海洋、张扬个性的舞台,真正达到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为此,班主任不能包办代替,要相信学生的智慧,相信学生的创造力,要把美化教室、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

氛围变成学生创意实践的天地,成为学生创新的舞台。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指导与激励作用。

学生在班级环境布置的一切,都闪烁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他们用自己智慧的双手创造着班级物质文化氛围,也接受这种文化氛围的激励和熏陶。与此同时,学生们可以为自己班级设计发展目标,谱写了自己的班歌,设计班徽,创办班刊,形成自己班级精神文化的氛围,提高班级环境氛围的品位和层次,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三、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与发展的空间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学生的创新活动必定是异常的活动,必定是一场的行为。对学生主体的承认与尊重,就是能够让“异常”表现的人展现其本来面目而不必装腔作势。学生不会因自己与众不同而觉得那么尴尬和焦虑,他们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不需要花费精力自我保护。这样的异常行为只有在心理自由的空间才能得到发展。

“心理自由”说的班级人际关系,亦即情感氛围。良好的情感氛围是班级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是笼罩在班级内的特殊气氛和情调。她诉诸于人的内在情绪和感受,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进而使全班成员表现为积极而活跃、协调而融合的特征。由于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在全体成员中产生一种催人向上、向善的情境,它能使学生消除压抑感,使创造性个性品质得到张扬。

营造心理自由的情感氛围,关键是教师要有民主平等的观念,要尊重、理解、关心、支持、赏识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管卡压的模式,才能与学生形成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心理会形成一种“自己人效应”。这样学生也才能消除心灵上的压抑感,思想上的恐惧感,形成有话敢说、有言敢发、有问题敢提,思想活跃的局面。在这样的情感氛围里,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地发挥,创新精神的提高才能成为可能。

营造心理自由的情感氛围,老师还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并逐步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变管卡压式管理为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二是变挑错教育为赏识教育。

管压卡式的班级管理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绝对权威,否定学生主体性存在的合理性,对学生实行全方位的控制与约束。学生的选择只能是听话、服从,按照老师的吩咐去做,这无形中使学生失去主体性、自由意识和批判精神,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受到了压抑。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在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的同时,发挥他们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优化师生关系,追求和谐境界

目前,我们的教师中还有这样一种认识误区,觉得好学生就是去掉缺点的学生,视乎老师的任务就是挑错、改错。实际上挑错教育的心理基础是恐惧,老师怕学生变坏而进行消极防范;学生怕批评而产生焦虑和逆反,结果是缺点没有改,这种教育眼里盯着的是优点,可以使学生永远充满自信。为此,做老师的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善于接纳学生,包容他们与自己的不同之处,容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不会事事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评价学生。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班主任必须事事处处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优点,而不是向医生那样老师寻找病人的毛病。

二是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被学生尊重,才能使师生的情感沟通畅通无阻。尊重学生就是尊重他们的意见,权利,隐私,不恶意批评。班里的事能够与学生研究,能够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学生犯了错误能进行善意的批评帮助,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改正错误,不讽刺挖苦,不伤害学生的人格尊严。

三是真诚。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的朋友。朋友之道,贵在真诚。真诚地关心学生的一切,体谅学生的冷暖。对他们充满热情,多接触,多体贴,将心比心,宽宏大量,不厚此薄彼。以上三点,也恰恰是与学生情感沟通是需要坚持的原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保证,是营造班级良好情感氛围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建,谢泽源.校本教学研究论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3,(10).[2]程新峰,谢潇潇,争永安,“因层施教”做好大学学风建设工作。教育学研究。

篇7: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建设良好班风的第二点,我们必须有为人的素质。常言道,成才先成人。学会了做人,做学问可能不需要多说,而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没做好人,就无法成才,就算学了点知识,也是知识越多越无益。

我班的基本文化理念是:

班风:说要做的话,做说过的事。

班训:自信、自强、自理、自立。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放清香。学风:严谨多思,自觉成才,合作竞争,永不言败。

学训:回避问题的时间愈长,为此付出的利息也愈多。(强调深入钻研精神)

建设良好班风的第三点,力求保持师生的高度一致。怎样才能达到师生一致、让老师的意图变成我们的自觉行为呢?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思想武装好了,纪律、卫生、成绩等都是附带产品,要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让同学们 “不用扬鞭自奋蹄”,必须先“有为而治”。“为”什么?“为”“思想”这一行动的先导!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各种方法先武装好同学们的思想,即攻心。

通过思想工作,同学们能自觉地去实现老师的意图了,想学了,但如果不会学,收获小,尝不到甜头,依然会丧气灰心。因此,建设良好班风的第四点,必须找到好的学习方法。

现在,有一些学生态度端正,勤奋务实,但确实不会学习,因而学习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关键了。不可一味死记,掌握学习窍门,做笔记等都是学习的方法。

篇8: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关键词:课外阅读营造氛围培养习惯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英国作家萨克莱说: “播种思想,收割行动;播种行动,收割习惯;播种习惯,收割人格;播种人格,收割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习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培养在于教育,在于影响,在于引导。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人自身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小学阶段就是要重视强化学生的阅读意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让阅读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如何营造浓郁的课外阅读氛围,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呢?

一、“监控促读”。循序渐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如何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呢?这一直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每一个孩子并不是生来就喜欢阅读的,即使部分孩子喜欢阅读,也不一定能自动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因此,良好习惯的养成一般先要借助于“他说”。

为了促进课外阅读活动有效开展,在起始阶段,老师可以让学生准备课外阅读记录本。保证学生每天有半个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刚开始。老师需要先在学校集中作一些必要的课外阅读指导及相关要求措施,同时倡导家长配合督促孩子将每天的阅读时间和内容记录下来,以便及时了解、抽查和展示交流。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创造性做。慢慢地,习惯成自然,绝大多数学生可以不用家长天天“监督敦促”,而是由自己管理自己,从“他律”走向“自律”。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每周3.5小时,每月15小时,每年180多小时,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学生的课外阅读意识逐渐增强了,阅读行为逐步落实了,阅读习惯也就悄然地养成了,很多学生甚至能达到“三更有梦书当枕”的境界。可见,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就不简单,简单的招术天天练就能成为奇招。让书籍伴随生活,让阅读融入生活,同学们不仅在学校里在学习中有书籍相伴,而且在校外在生活中也有书籍相伴,即使在旅行的行囊中。在睡觉的床头,甚至在卫生间,也有书籍的位置,做到“书不离身,手不释卷”。

二、“师生同读”,兴味盎然

历史使人明智,哲学使人深邃,文学使人儒雅,科学使人严谨。读书是一种对话,是一种吸纳,是一种沟通,只有勤读多思,才能明睿通达。和谐的氛围会极大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老师学而不厌,学生便有可能孜孜不倦。刚开始,老师利用课外阅读活动课时间统一指导课外阅读的内容、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每周星期二下午学校安排一节课外阅读指导分享课,在这个特殊的时段里,学校会播放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环境的音乐,有时是轻音乐,有时是古琴,有时是排箫……在曼妙的音乐声中,学生们拿起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或轻声吟诵,或潜心默读。教师也融入其中,翻开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有滋有味地读起来(注:教师读书不是给学生做样子的,而是自己真正需要阅读,喜欢阅读,享受阅读并陶醉其中,还要参与学生的阅读活动与阅读交流之中)。老师带头交流自己读书的心得,出口成章,滔滔不绝;老师带头展示阅读成果,满腹经纶,纵横捭阖。“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知道自己的老师那么喜爱读书,那么善于读书,自然也会耳濡目染,不甘落后。师生共读,同享阅读收获,共享课外阅读成果,真可谓“兴味盎然,乐此不疲”。

三、“书籍漂流”,与书为伴

教给学生多种获得课外书籍的方法,鼓励学生相互借阅,让自己手里的书在教室里像漂流瓶一样漂流。到期末再进行统计:你的书在多少个同学的手中漂流过?漂流最多的书,它的主人会感到很自豪,书的“小主人”也会得到相应的奖励,使其能更有兴致地投入到下一轮的阅读活动中。我们还鼓励学生“无事乱翻书”。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于丹教授曾有一个观点:“人的阅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用的阅读。一种是无用的,一种是为知识的阅读,另外一种是为生命的阅读。”我们应当重视阅读的目的性,但无目的的阅读也应该有它的位置。有目的的阅读通常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或者是为知识为生存的阅读,是带有一定功种性的。无目的的阅读往往是悦性怡情的阅读,如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性阅读等,虽然不能解决具体问题,但能在阅读中让人生变得丰富,人格变得高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阅读是为生命的阅读。“无事乱翻书”就是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阅读,这是一种阅读的境界,在学习之余,习惯性地随手拿起一本书刊、一张报纸或漫不经心或饶有兴致地去读,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让阅读与我们相伴,让我们与书籍相伴。

四、“亲子共读”,其乐融融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畅谈儿童阅读时指出:“每个家庭都应营造很好的读书氛围,使孩子在阅读过程当中,让那种感觉,那种气息,那种善良,那种美好,那种细节,伴随孩子长大。”我们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等方式。引导家长理解和支持课外阅读行为,倡导家长为学生创建优良的读书环境,做到“四个一”——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为学生挑选一批可读更强的书,每天陪学生读一会儿书。每周召开一次家庭读书交流会。由于家长的阅读能力常常高于学生。所以不仅能给孩子示范和指引,还能营造热爱学习、积极向上、健康生活的家庭氛围。让家长在亲子共读的基础上,慢慢放手让孩子独立阅读,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只要努力实践探索,乐于在课外阅读方面加强研究,我们必定能收获“教学相长”的双重喜悦:有了课外阅读浓郁氛围的营造和熏陶,就有利于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孕育和培养;有了课外阅读的滋养和润泽,我们生命的空间和长度就能拓宽延展,我们的生活质量就能优化和提高!

篇9: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一、目标引领

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作用。今天的生活状态不是由今天决定的,它是我们过去生活目标的结果,明天的生活状态也不是由未来决定的,它是我们今天目标实现的结果。目标对每个人都有重要的意义,可是很多学生至今却没有目标或只有一些无效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目标意识,在班级管理中就能做到事半功倍,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就不在话下了。

学生,首先要弄清为了什么而学习,也就是学习的动机和目标。有的学生很茫然,认为那是父母的要求、老师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目标引领。这个目标,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可以是下次考试的成绩、可以是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改进、可以是自己的理想或者人生目标。可以说,有了目标,才会有为之奋斗的勇气和决心。

从哲学角度来说,学生树立目标、树立理想从而为之努力属于“内因”。我们经常说要内外因结合,那以下三点就属于“外因”了。

二、文化建设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谓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将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班主任要十分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

班级文化教育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的。班级文化团体包括班内组建的各类兴趣小组,如板报小组、写作小组、体育小组、美术小组等。这些班级文化团体从文化和舆论导向上影响着学生。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增添各种文化设施:如创办班级图书角、编写班刊、组建班级文学社、增设宣传栏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各类活动,使得班级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不断得到艺术的熏陶、哲理的启迪、榜样的激励,从而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人际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群体舆论的监督来实现的,班级人际环境是班主任、任科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环境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班级文化,良好的人际环境能使人心旷神怡。如果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与学生、任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相互理解、团结、帮助甚至能平等地友好相处,那么就能形成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气氛。

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可以使人奋发向上,而且可以使班级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协调功能,积极处理好五种关系:即班主任与学生、任科教师与学生、班主任与任科教师、学生与家长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使班级形成了一股齐心协力,积极进取的良好班风,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

三、班干培养

一个班级中,培养一支高素质,有能力,有担当,分工明确又具有合作精神的班干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促进师生情感上的认同,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提升班级凝聚力的必要保证。从现代教育理念看,无庸质疑,班级管理工作中唱主角的应是班干,一个班级的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能否取得卓越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干部的能力与作用,取决于他们能否把全班同学凝聚在这个核心的周围。班主任要做的就是:当好导演,引导方向,梳理矛盾,让班干部们在一次次实践活动中培养能力,学会相互信任,并逐步树立威性,展现自我才能,为班级和科任老师服务的同时又形成团队合力,最终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提升班级凝聚力和班风。

班干在一个班级里面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尤其是纪律方面,一定要严于律己,而班主任更应该对其严格

管理。一方面注意定期召开班干会议,总结以前的工作成绩和在工作中的失误,强化纪律要求,加强工作方法的指导,讨论今后的工作目标与重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促进班级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则通过民主评比的方式对班干进行考评,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帮他们认真分析同学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及指出的不足,定期评选出“班级优秀班干”。

四、奖惩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除了班规之外,我们还要适当地建立健全班级奖惩制度。奖惩制度最好由班集体讨论产生并严格执行。如果有了赏罚分明的班级制度,学生们一定会有所顾虑。只要他还是一个明事理,求上进的学生,他都应该会争取奖励,而不是寻求惩罚。

上一篇:世界园林的四大流派下一篇:新生家长见面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