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复习要点

2024-04-25

深度报道复习要点(共6篇)

篇1:深度报道复习要点

深度报道复习要点

新闻091 徐汉丹

2011-12-2 名词解释

1、深度报道:通过系统的科学材料和客观的解释、分析、全面深入地展开新闻内涵的报道方式。

2、人物通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目的的通讯。

3、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新、全、深)

4、消息:一种简明扼要、迅速及时报道新闻的体裁。(短、平、快)

5、言论:针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直接阐述作者观点,从而反映引导舆论的新闻体裁。

6、典型人物的报道:是指对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的新闻报道,这是我国新闻传播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

7、“非新闻化”现象:是指在典型报道中,新闻媒体记者采访违背新闻规律与原则,不按新闻规律写作与报道的现象。

8、事件通讯:是详细报道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事件的通讯。它主要记述和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相对完整的过程,显示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社会意义。

9、信源:即信息来源,就是新闻信息从哪里来的。

10、连续报道:对于新闻事件或者新闻人物在一定时间内持续进行的报道。

11、系列报道:在一个大主题的统率下,选择组织多个相互独立而性质意义上又相互关联的人或事进行的分篇持续报道。

12、组合报道:对某一重大事件或热点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报道。

简答题

1、新闻报道的三个层面是什么?

答:⑴表面事实、基本事实,直截了当的报道表面事实和基本事实

⑵实质,调查性报道,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

⑶解释分析指导,在事实和调查性报道基础上所做的解释性报道和分析性报道

2、系列报道的采写特点,拟订一份采写策划。答:①罗列采访对象

②设定版面位置

③文体长短的限制,了解稿件应放置的版面,所占的播出时段以及时长 ④首次刊发的时间、间隔时间

⑤整体包装,包括片头、栏目LOGO等

3、深度报道的特征

答:①深度报道的定义:深度报道是通过系统的科学材料和客观的解释、分析、全面深入地展开新闻内涵的报道方式。

②深度报道的特点:完整性、报道对象的重要性、深刻性、知识性(读者看完后有新的认知)、科学性(采写者要全面多角度科学地看问题)。

4、简要阐述消息、通讯、言论(评论)三者之间的特点 答:①定义

a、消息:消息是一种简明扼要、迅速及时报道新闻的体裁。

b、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

c、言论:针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直接阐述作者观点,从而反映引导舆论的新闻体裁。②三者各自的特点 a、消息:短、平、快 b、通讯:新(新闻价值)、全(全面详细)、深(深入),形象生动,详细描写性手法表现新闻事实,文体较自由,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和个人风格。c、言论:主观性、时新性、评论

消息是一种简明扼要、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它广泛传播各个领域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是各种新闻媒介运用最多、最经常的新闻报道方式。消息报道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讲究用事实说话。篇幅短小,实效性强,通常采用“倒金字塔”结构。除简讯外,大多有“本报讯”或“电头”、“本台消息”,正文一般由导语、主体、结尾和必要的背景材料组成。

通讯是一种以记事为主,比消息容量大、记叙也更为具体、详尽的新闻体裁。这种体裁兼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可以多侧面、多层次、生动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具体深入地反映事物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经验,是各种新闻媒介常用的体裁。采写通讯,不仅要求事实真实、准确,讲究时效,而且要求题材具有典型意义;不仅用事实说话,而且用形象说话,较为细致、具体、形象地再现人物活动、事物变化和现场情景。

言论是针对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典型报道、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或人们思想中的突出问题,直接阐述编辑部或作者的意见和态度,从而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并影响读者、听众、观众的思想和行动。新闻报道主要是报道事实,新闻言论主要是发议论、讲道理。在表现手法和写作特点上,新闻通过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体现编辑部或记者的思想倾向,它的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言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问题和事实的分析论证,直接表明编辑部和记者的思想观点,它的主要特点是议论说理,直抒己见。消息、通讯的意见倾向是间接无形的,而言论的意见倾向是直接有形的。

篇2:深度报道复习要点

浅谈深度报道的报道思路

摘要:深度报道从多角度故事性的讲述方式,为观众呈现了客观可信的新闻报道。其对新闻事件的深度展示,运用叙事的手法,新闻现场与多种剪辑技巧相结合。开创了新闻报道的深入发掘新天地。

关键词: 深度报道调查采访

在当今电视节目中,不仅其信息包含量大,而且节目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任何新闻媒体追求的首要目标都是高程问题,但是正是由于其快的特性,则容易忽略节目的深度问题。在这个多元化多种传播途径的信息社会,快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一大优势,但现今深度电视节目报道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深度报道它有别于“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消息,侧重于背景的介绍、理性的分析以及对事件产生原因的追踪和对事物发展方向的预测。现在电视节目也推出专题性、评论性专栏,调查报道等多种形式的深度报道。我就结合几档主要的优秀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从其报道的思路以及根据思路采取的报道方式做一简单阐述。

<一>主题选择

深度报道的主题选择十分重要,如同新闻消息有无报道的价值一样。其选题本身是否有价值可以挖掘的地方,才是其进行节目构思、编排的根本所在。主题的优劣则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可看性与可发掘程度。

深刻报道要求对现象深层次的探索,寻找问题本质的答案。故而其选题必须具有时代特征,能反映当今社会问题,能从中捕捉社会制度或者道德问题,亦或寻求其中尖锐的冲突。由于选题的高要求,则要求深度报道栏目的创作者们要有独具的眼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了解广阔的信息渠道,利用多种手段,不论是来自其他媒体的还是来自民众的。在节目制作之前则更要考虑试试本身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诸如此类的电视新闻报道选题如:《新闻调查》之“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则是根据网络上某踩踏网站中上传的一段用高跟鞋踩死一只小猫的经过,引起网民的强烈反应,从而制作的这期节目。其中的信息来源则是网络论坛的网民跟帖情况。由于网络的特性,其中有其他诸多媒体所不具备的信息大容量。也如:《新闻1+1》栏目中一期节目——“领导有话好好说”中,则是依据某领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反问记者道:“你们是帮共产党说话,还是帮老百姓说话啊?”。此话一经在网上披露就引起了网民的大力追捧。因而《新闻1+1》的编导们利用这一话题做了关于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一起节目。总之,节目主题是决定节目方向和思路的前提因素,是节目成败的关键。

<二>思路明晰,多种剪辑手法运用

确定主题后,即使制作者们围绕这一主题对事件展开深度挖掘。要确定清晰的思路,采用什么方式,哪种手段能够从根本上将事件背后的问题呈现给观众。以及将节目主题升华,提高探求的高度。

(1)采访对象要得当,背景材料要丰富

确定什么样的采访对象是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是从初步挖掘事件本身的有利线索。采访对象确定得当具有代表性则更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事件,表现主题。同时在利用其采访对象的同期声会增加节目的真实性。在采访中同时还要注意采用不同的采访方式和手段,这是获取信息有效与否的关键。如:《新闻调查》栏目中的“虎照疑云”这期,记者则是依据对事件一层一层的剖析而分别采访了事件当事人、当地县、市农林局的局长或者负责人、以及照片组专家鉴定人员、当地村民、研究华南虎的专家等等。其采用递进深化的形式将华南虎照真实与否公诸于众。从最初的部分公众质疑,到从众多采访中找到疑问点,确定问题的主要症结,到最后虎照被认定为假的时候,再升华高度到质疑当地农林局在此事件中工作的疏忽。此事件采访设计众多人物,证实从对他们的采访过程一步一步佐证虎照是假的的事实。

在此中背景材料的丰富更是通过采访获得的。采访的过程时间接地制约了节目背景材料的丰富程度。通过采访或者其他手段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要有效整合背景,“让背景说话”[1],就要树立深度报道的全背景观念,帮助受众清楚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深入理解新闻事实的内涵,了解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向。背景材料的丰富同时也有助于采访的顺利进行,也能全方位的向受众传导事件的有效信息。这些材料即能增加报道的真实性,烘托主题,又能渲染情绪,为表达感情做一铺垫。

(2)主题表达故事化,叙事手法多样化

深度报道的过程既是向观众讲述新闻故事的过程,围绕新闻事件或者新闻人物主题等开展。当今电视人做新闻深度报道,十分重视要讲好新闻故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故事性越强越能吸引观众的注意。而故事本身又承载着一个重大主题思想。故事化的逐渐发展也就是故事事实层层被发现的过程。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或用蒙太奇式讲述,或用悬念式的讲述,主要是依据节目思路编辑的需要来决定。

例如:《东方时空》在1999年播出的一期节目——“面对歹徒”[2]讲述陈焕一家三口面对入室抢劫的歹徒,不畏威胁,奋起抗争,凭着拳头和菜刀,更凭着正气和勇气,将歹徒制服的故事。此事在北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并成为家喻户晓的佳话。它引起人们邪不压正的思考,这一主题对弘扬社会公德,呼唤正义力量抗争精神具有积极意义。其事件发生突然,又时过境迁,如果要生动的再现出来很难,而记者则采用电视访谈和复现方法,让事件亲身参与者绘声绘色的描述和“再现”亲身经历,邻居和警察“协助”再现。叙述过程中,一段故事接着另一段故事,一出场景转接另一处场景,则全凭记者熟练地跟拍技巧和实录技巧,再通过流畅剪辑,使剧情环环相扣,悬念迭起,令人惊心动魄,获得很好的收视效果。

(3)深度报道的调查性

调查它重在展现过程,揭示事实,记者常常保持一定程度的中立。电视新闻调查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一种,是“电视记者就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公众关注的社会现象进行专题性的深入调查、核实、分析、解释的深度报道。电视新闻调查的优势在于有选择地直接展现调查的过程。[3 ]因而调查是深度报道的主要形式,记者通过他的调查经历,客观的将事实呈现给观众。无论是丑陋的还是高尚的。

但是在中国体制下节目调查的目标要遵循道德规范,满足社会的道德观念的需要。在揭露丑恶的同时要弘扬高尚的道德行为。在祈祷监督的同时更好的改进。调查则要求编导对节目的方向定位,找准调查的切入点。深度报道如果没有严密的构思和有力的逻辑,就不能起到说服受众的作用,更没有办法引导大众舆论,进行舆论监督,这是《新闻调查》作为调查性深度报道的客观需要。在《新闻调查》之“一个教师的意外死亡” [4]中。记者根据调查的方式采访了李老师的父亲,以及当地居民。多方位的对李老师的生平,性格做一个立体的阐述。更是从他这位“刺头老师”帮助600多位老师要回克扣的工资一事着手,将其死因外延到相关教育部门领导。但是节目却是以最终李老师的死因未明而结束。这是让很多观众感到不满和悲愤的结局。但是作为电视栏目的记者必须按照法规,尊重警方的调查结果,不应再节目中暴露过多的信息。这是一种尊重 法律同时也是一种维护道德的行为。为了公正的对待,记者只有保持中立,用镜头让观众自己判断是非曲直。、总之,新闻深度报道要根据新闻内容深入剖析发掘故事背后的故事。其中《新闻调查》作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栏目,其每一期节目都经过了精心的选题,选择的都是社会大众比较关注的话题,而且搜集了丰富的材料,储备了广博的信息量,尤其是对新闻事件的深层次思考和对凸现出来的问题的深刻反思,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跟随记者和编导对社会问题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思考。深度报道在被受众所欢迎的同时要注意增进自身的深化。从思路上发展改变不同的报道方式。更大的发挥其传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广电纵横》如何做好电视深度报道栾岚

[2 ]《新闻佳作评析》孙官君孝庆元吴江宇 编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3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故事性情节在舆论监督与导向功能中的作用

———《新闻调查》节目叙事手法分析赵 丹(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篇3:深度报道复习要点

西方新闻界对于深度报道有两种代表性的界定:一种是以美国专栏作家Roscoe Drummond为代表, 认为深度报道时“以今日之事态, 核对昨日的背景, 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另一种则认为, 深度报道就是将五w和一个how的内涵加以扩大。即:使何时 (when) 扩展到过去和将来;何地 (where) 扩展到现场以外的地域;谁 (who) 扩展到相关人和其他人;事 (what) 扩展到相关事和其他事;原因 (why) 扩展到深层原因;how扩展到原来怎样, 将来怎样以及应该怎样。而国内对深度报道的界定则倾向于认为深度报道所体现的是一种新闻旨趣 (interests) , 它揭示了新闻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联, 从深度 (深刻性) 和广度 (广延性) 两方面指出了新闻文本以受众认知效用为主导的运作方向。

无论西方新闻界和国内新闻界对深度报道在定义和界定有多么大的表述上的差异, 其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它们都强调了深度报道的深度和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即主观对客观的深入认识以及这种认识所引起的社会认知效果。因此可以看出, 深刻性是深度报道的灵魂和最主要特性。所以, 在深度报道中应注意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 如何体现深度报道的深刻性。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深刻性是什么。深刻性就是指从表层拓展向深层, 从事件拓展向认知, 从事件本身拓展向事件之间的联系, 事件与人的联系。具体到深度报道的操作中, 它又包含三层涵义:1, 采写方法上的科学性;2, 文体上的拓展性;3, 认知效果上的启思性。央视著名制片人孙玉胜说, 深度的实质是新民间的优秀纹样。补子是官服上最具装饰性的部分, 因此可以说补子的出现使服饰图案纹样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

三、文化的重要载体。

补子虽小, 但却能比较完整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从补子在官服上的位置看, 补子装饰在官服的前胸和后背。补子是官阶高低的标志, 但更是官员荣誉的象征, 要体现皇恩浩荡, 因此补子一定要装饰在官服上最显眼的位置。在后背上缀补子, 一方面是处于使用功能上的需要, 让人望其背仍能知其官阶, 同时让官员们深感背负皇恩, 责任重大, 因此自然就会昂首挺胸, 显示了应有的官威。另一方面, 前胸和后背的两块补子相互搭配呼应, 将官员的心脏包围在其中。这就是要让官员时刻牢记皇恩浩荡, 为国尽职, 为君尽忠。从补子的图案内容上看, 补子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明《大学衍义补遗》卷九十八说:“我朝定制, 品官各有花样……文官用飞鸟, 象其文采也, 武官用走兽象其猛鸷也。”从补子的图案系统上看, 补子的图案虽然很多, 但很统一。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重视伦理道德是中国文化的明显特征, 在补子的图案中可以体现这一点。上文中提到的明代武官的补子, 一、二品纹狮子, 九品纹海马。补子用动物界的强弱来映射官场上尊卑贵贱的伦理关系。不同官阶的补子虽然不同, 但整体上统一。这体现的是浓厚的宗法色彩, 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封建专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专制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 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 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等等, 其负面影响是服从的心态, 对权威和权力的迷信, 个人自信心的缺乏等。在补子上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些文化特征的影子。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闻事件与社会、人的关系, 是各种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复合体”。深度的破解也就是将事实分解, 分析事实形成的大小环境、原因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在明确了何为深度报道的深刻性之后, 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 即如何体现深度报道的深刻性。

第一, 要选择具有深刻性的题材。无论是冷点, 热点还是难点, 都有可能成为深度报道的题材。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有敏锐的洞察力。要能够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却没有或者不易为人们所察觉的重要题材。这类题材往往是新闻中的冷点, 而且多为非事件性新闻。同时, 对于社会热点问题, 现象, 观念等要能及时地做出正确的反应和科学的判断。由于热点新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并能引起社会广泛的兴趣和关注, 因此成为新闻工作中的重点。热点的选择对于深度报道具有关键性。难点也是人们关注较多的一类问题, 因为难点问题常常是社会矛盾最集中的问题。正是由于难点存在是非难以判断, 关系难以处理等问题, 在做成深度报道之后对受众的启思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才更大。

第二, 在背景资料的收集上要全面, 要能反映和深化主题。首先, 应该注意收集具有稀缺性的背景资料, 这样的资料一般是鲜为人知的, 因此也是受众想迫切渴望得知的。其次, 对于一般性背景资料的收集, 安排和使用也要做到系统性。最后, 建立事实的背景, 这是强化深度报道的一种重要方式。深度报道要求对事实作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的分析和解释, 并需要交代有关刻。“背景”在深度报道中往往是构成“浅表事实”和“深度事实”的交接界面, 透过它的挖掘, 可以进入更深的信息层次。

第三, 在解释和分析上要深刻, 入理。由于深度报道本身就是以解释和分析为手段的一种报道形式, 因此必然要把报道重点放在对事件的分析和说明上, 通过分析和说明达到指导性和启思性的目的。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进行精心的准备, 认真地采访, 以相关资料为佐证, 对所收集到的所有信息进行细致, 系统的整理和分析, 并最终得出准确的结论。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注意事实和言论分离, 在坚持客观报道原则的同时保证思想的独立性。深度报道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仍然应保持有自己的立场, 尤其是对于热点和难点问题, 独家的言论是吸引受众的最好武器。

以上是深度报道在体现深刻性上应该注意的几个主要问题。其实, 深度报道的深度最终应当体现在读者的深刻理解上。只有受众主动感受到的深刻性, 才是可靠的深刻性。

深度报道中第二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如何达到指导现实的宗法和专制都对补子的设计和使用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这本身也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上的儒法合流和文化上的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的特征。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中被统治者看作立国之经的服装制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补子作为一种官服形制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主流观念。

补子的制定和沿革与中国封建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五百多年的实践证明, 作为一种官服形制的补子是有生命力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 也是对官服制度的某种补充和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有适合其生存的土壤,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 补子也随之失去了实用意义, 但其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仍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黄能馥, 陈娟娟.中国服饰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431, [2]王渊, 范明三.补子起源研究[J].丝绸, 2005 (07) :50-51

[3]陈娟娟.补子琐谈[J].上海工艺美术, 1998 (03) :41

[4]王鸣.论清代官服制度及其文化蕴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4) :77-79

作者简介

1.马莹, 女, 200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装饰艺术设计专业, 现任教于齐齐哈尔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主要从事装饰艺术设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李岩, 男, 2003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 2007年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得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 现为齐齐哈尔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

近代成都市民休闲方式流变

孙利霞

(四川音乐学院社科部四川成都610021)

【摘要】成都是个传统的休闲城市, 安定富足的生活为市民休闲提供了物质基础。随时着时代的变化, 人们的休闲方式随之而变。从清末到民国, 成都市民的休闲方式经历了较为迅速的转变, 既体现出新的休闲方式异军突起、后来居上的态势, 又显示出这个城市新旧并存的包容精神。

【关键词】市民生活休闲方式流变

“休闲”就是人们在闲暇时节以何种方式度过。在近年来在成都的城市名片中, “休闲”越来越多地被提及, 被强化, 打造“休闲之都”的口号被提出并被媒体热热闹闹地炒作了一回。这固然是城市形象设计的需要, 但也不是没有基础的。近代以来, 成都就是以悠闲闻名的, 几乎每个来过这个城市的外地人文人都留下了这样的感慨。但以何种方式休闲, 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本文就近代以来成都市民休闲方式发生的变化做一概述。

鸦片战争以后, 整个中国社会都处在变与不变的的漩涡之中。然而变是绝对的, 只是时间的先后、速度的快慢有别而已。我们对近代成都市民休闲方式的流变大致分三个时期, 即晚清时期、清末民初时期和民国时期。

一、晚清时期。进入近代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成都市民的休闲生活延续了古老的农业社会形成的传统, 人们主要围绕传统节日安排自己的休闲生活。比如, 成都人有在正月初一游武侯寺、初七游工部草堂的习俗。又有在二月二十五日赶花会的习惯, 相传这一天为老子生日。此外, 还有清明踏青、四月八日放生会、端阳节龙舟赛等等, 贯穿一年始终。[1] (P191-193)

这一年中的大节小节与其它地方大同小异, 但细细品味即可看出成都人的特性。由于成都独特的气候, 各个季节均适合外出游玩, 所以成都的节庆日基本是在户外度过的, 而武侯寺、工部草堂、崇丽阁、青羊宫等文化盛地也为人们提供了活动的场所。除了节庆日的活动外, 人们日常的休闲时间多以坐茶馆和听戏看曲艺来打发。成都的茶馆之多是闻名全国的, 遍布大街小巷。人们多以茶馆为自家客厅, 在茶馆里会客、谈天、发呆, 甚至裁断事务、寻求职业。此风一直延续至今, 不同时期茶馆里会发生一些变化, 但人们坐茶馆一坐大半日的习俗却始终不变。此外听戏和看曲艺表演也是一大乐事。由于历史原因, 南北方的多个剧种在四川均有影响, 如京剧、昆曲等。融合多种戏剧形式而成的川剧在此时已成为川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节庆日、庙会、祭社拜神等活动一定是少不了川剧的, 除此外, 清音、评书、木偶等曲艺表演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清末民初时期。虽然成都是内陆, 终究敌不过欧风美雨的入侵, 渐渐地人们的传统生活出现变化, 新事物越来越多了, 掀起了一股股新的浪潮。

首先是公园的兴建。最早的少城公园 (今人民公园) 始建于清末, 辛亥革命后, 四川都督府将其重新规划, 成为人们喝茶、打牌、谈论时政的新去处。此后更发展成为市民文体活动中心。

随着基督教深入内陆传教, 传教士把西方的体育活动带入了成都。1910年左右, 基督教青年会在成都成立分会, 修建了成都近代最早的正规足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1913年基督教青年会搬到春熙路附近, 新修了体育场馆。[2]自此新式体育运动被引入成都, 并推广开来。

除了新鲜的体育运动方式被引入成都, 另一个更令广大市民新奇的玩艺——电影, 也于1904年电影首入成都, 时称“活动电戏”或“电光戏”。1904年12月9日的《成都日报》上刊登了华昌公司的宣传“美国活动电戏”的广告, 这可能是电影在成都放映的最早记载。[3] (P1) 此后亦有其它留学归来人士购买机器在成都放映短片。虽然只是无声影片, 但其一经传入, 立刻让成都人倾倒。但由于放映场所较少, 影片内容较单一, 而且票价昂目的。其实这和深度报道的深刻性是相辅相成的, 并以深刻性为前提。要想达到指导现实的目的, 首先应该了解受众心理, 选好主题。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反应是有条件的, 相对的。因此, 应抓住什么是受众最想了解的问题, 并以此为切入点, 从宏观的层面把握主题的选择, 以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 努力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其次, 要达到指导现实的目的就要有良好的释疑解惑的功能。在上面也提到过如何做好深度报道中的解释和分析。在这里要指出的是, 应注重思辨分析, 按照思维规律来考察事实, 组织事实, 向读者提供思辨分析的成果, 已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再次, 应该注意解释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深度报道在分析解释问题过后, 应该努力从中探求解贵, 这时的电影还未成为一种主要的娱乐方式。

这一时期, 受新潮流的影响, 传统的川剧经劝业道周孝怀的大力斧正, 面貌一新[4] (P128) , 不仅有了固定的上演场所, 而且设立了戏曲改良公会, 创新剧本, 涌现出了三庆会和《情探》这样的优秀剧团和优秀剧本, 川剧从此走向鼎盛。

三、民国时期。经历过民初的动荡, 社会逐渐趋于稳定。到了二十年代, 人们的生活方式已呈现出新旧共存, 以新为主的取向。民初出现的新鲜玩艺儿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现, 已经被市民所接受, 并日益普及开来。

1923年二十军军长杨森委任卢作孚筹办成立“市立通俗教育馆”, 馆址就设在少城公园内。1924年, 该馆在少城公园内兴建了体育场, 面积达16亩, 有200公尺田径场8个, 球场1个, 乒乓室21间, 篮球场1个, 健身房2间。篮球、足球、排球、网球、垒球, 器械、国术这些运动是常年开设的, 现场还有教练指导市民的锻炼。每年到体育场锻炼者达30000多人次。[5]体育场的兴建使得体育运动成为市民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射箭、球类、游泳、台球甚至租骑自行车等都成为市民先后追逐的热门项目。1939年和1941年, 成都市还举办过两届市民运动会, 有近五千人参与其中。除了体育活动, 在重要的纪念日和节日, 少城公园里还举行过学生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 成为市民活动的重要场所。

20年代以后, 随着中国电影业的发展, 电影渐渐成为成都市民休闲的重要项目。新明、智育、大光明、蜀一、蓉光、国民、昌宜等都是成都人熟知的影院。起初最受欢迎的是卓别林的无声影片, 为了便于观众理解剧情, 电影院还专门请翻译人员先将故事情节用中文字幕映于银幕上向观众介绍。[6] (P167) 30年代后期有声片进入成都市场, 影院又请人为外国影片现场配音, 且多采用成都方言, 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影片的魅力加上影院周到的服务, 使得大批市民涌入了影厅, 甚至在首轮放映时出现影院门口人流如堵的情形。抗战爆发后, 大批影人入川, 成都人还掀起了追星热潮, 这引发了报纸上的批判, 认为川人没有国难意识。[7]40年代, 由于战事日紧, 成都作为大后方反而成了首轮影片放映地。何满子先生曾比较过昆明、桂林、重庆进口的美国影片, 都不及成都先到先放,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影院在成都的繁荣。

在人们欣赏川剧、京剧的同时, 话剧在青年学子中首先流行起来。1926年, 四川戏剧协社成立, 首演剧为《少奶奶的扇子》, 一时名扬省城。到了30年代话剧突破了学校的范围, 走向市民, 并以男女合演同台冲击了市民的观念。抗战爆发后, 大批剧团入川, 带来了很多剧目, 一时成都名星云集。话剧与电影一样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一页。

到了三、四十年代, 文化生活中又出现了西洋音乐。省艺专、南虹艺专培养了音乐人才和音乐爱好者, 再加上流亡入川的外省文化人, 形成了最早的欣赏群体。蔡绍序、郎毓秀以及“海星合唱团”等的歌声均曾响在成都的上空。然而, 西洋音乐在中国毕竟是小众艺术, 始终未能成为成都休闲娱乐的主流。

在新兴的休闲娱乐方式占领市场的同时, 旧的方式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延续下来, 坐茶馆、听川剧、逛花会、打麻将仍然是普通百姓钟情的休闲方式。新旧并存, 求新而不厌旧极大地体现了成都这座城市的包容性。

决的方法, 应在解决问题上具备主人翁的姿态和建设意识。

篇4:深度报道复习要点

关键词:新闻 深度报道 角度 细节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怎样将深度报道写得生动而深邃,本人认为要从两个要素入手:角度和细节。

一、独特而新颖的思维角度

1. 多角度思考

要进行多维思考,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或观点)立体地组织新闻要素,而不是孤立地报道单个事件。一篇好的深度报道需要着重揭示原因(Why)和怎么样(How)两个新闻要素。首先,找到新闻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不仅能反映整篇报道而且能抓住受众,这样报道的基础框架就具备了。

支教老人白芳礼的纪念碑落成这一新闻,本可循规蹈矩地写成一篇普通报道。但天津电台录音述评《纪念碑前的遗憾》,报道的导语中这样写到:“支教老人白芳礼无私奉献纪念碑和铜制雕像的落成仪式在天津憩园举行,很多市民自发前来凭吊老人。然而记者在现场发现:人群中,老人生前资助过的学生却仅有一人。”

这一发现,使报道有了完全不同的方向,进而深挖道:“白芳礼,一名普通的三轮车老工人。从1987年开始,74岁的老人投身支教事业,在此后18年的时间里,白芳礼靠一脚一脚地蹬三轮,一分一毛地攒钱办起全国第一个支教公司,总共向天津以及河北省沧县的多所大中小学和教育基金会捐款近35万元,资助3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如果按当时平均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取5角钱计算,这18年,老人的三轮车蹬出了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路程。然而此刻,前来追念老人的受助学子却仅有一人。”

记者的发现,使这一新闻事件所隐含的另外一些内容被展现了出来;而记者的多维思考,引发了听众对部分年轻人在感恩、知耻等道德教育方面缺失的深入思考。将这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导语部分就推到听众的面前,从而使这篇报道一开篇就引起了听众的关注。这篇围绕一个普通事件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深度报道,获得了天津市好新闻一等奖。

2. 微观角度的选取

从大局着眼,从小处着手,这是一般的业内常识。素材已经准备就绪,在诸多内容中选好角度是报道能否吸引人的关键。严格说这是个技术活,同一新闻事件在不同的记者笔下,会写出不同效果的报道。

大港区是天津的石化工业基地,在人们的印象当中,石化产业大都和黑色、污染这样的词汇相关联。那么,大港区作为全国闻名的石化产品生产基地,又是如何成为绿色国家卫生区的呢?记者在报道《大港:黑色与绿色和谐发展》的导语中选取了这样一个角度:

(压混)孔雀、珍珠鸡叫的声音。

(记者)听众朋友,您现在听到的鸟雀的叫声不是从动物园里传出来的,这是记者在位于大港区的天津石油化工公司化工厂进行实地采访时录制下来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也很难相信眼前的这一幕:孔雀、珍珠鸡和梅花鹿这些对空气质量极为敏感的物种就在化工厂的小花园里自在地生活着。

用化工厂内生存的动物来表明对污染的治理效果,这篇报道的切入角度可说是新颖独特。有了这个事实做铺垫,后面再报道大港如何成为国家绿色卫生区,也就有了由表及里的报道走向。

3. 宏观角度的把握

做好深度报道,不仅要求记者要有大局观,知道什么新闻事件具有代表性,同时还要求记者善于宏观把握报道的角度。

《美克怎样赢得“零关税”》这篇报道,是2004年11月笔者从某家报纸的简单报道中发现的线索。在仔细分析这篇报道时笔者发现,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的大背景下,美克能够获得返倾销诉讼中零关税的理想结果,背后一定有值得深入挖掘的、更具新闻价值的内容。这篇报道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发展且越来越引人关注的大背景中出现,展现的不仅是新闻事件的深刻内涵,同时也展现了记者的宏观视野和对报道角度的宏观把握。作品因此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同样,天津电台的深度报道《中国小袖扣亮剑国际大舞台》,以知识产权作为切入点,抓住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产权在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的要点,从“中国手表行业参加巴塞尔展会16年来第一次以原告身份获得胜诉”的角度切入,由“小小的袖扣”入笔,反映出中国企业独立自强,以领先的科技优势在国际竞争中扬眉吐气的事实。

大局观和对宏观角度的准确把握,使记者能够把国内的一个经济事件与活动放在国际舞台上来加以审视和认知,使深度报道的内涵在大背景中放大,也使报道更凸显其重要性。

二、挖掘丰富的鲜活细节

1. 充分而细致的采访

采访是获得第一手素材的渠道,也是做好新闻报道的关键前提。优秀的写作必是建立在成功的采访之上,报道写得不好看,多半是因为采访不到位,特别是细节不充分。有想法的记者可以在采访中随时发现开头、重点与结尾。新闻人要做的事情是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实。

1994年9月,笔者随天津开发区招商团到厦门采访“厦门招商会”。正是在这次采访中发现一个新闻线索,后来写出了《诺和诺德的最终选择》这篇获奖作品。诺和诺德是国际著名跨国公司,这个项目最终选在天津开发区投资,是经历了一番颇为曲折的过程。其一波三折的情节不是普通新闻报道所能表现的,于是笔者在采访中萌生了写一篇新闻专稿,尽量以鲜活的新闻事实、新闻人物来描写这个项目背后的故事。

篇5:电影深度报道

本月,国产电影《失恋33天》随着世纪光棍节到来的脚步踏上了电影市场,目前已斩获近3亿的票房。而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铁甲钢拳》却遭遇票房惨败,甚至很多观众还会叫错它的名字——“钢甲铁人”。如今,我们动不动就能听到国产电影票房过亿的喜讯,截至到刚刚过去的10月底,2011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已达到101亿左右,与去年101.72亿的全年票房大致相当,可谓再次创造了新纪录。虽然票房突破百亿大关可喜可贺,但中国电影产业是否真正崛起了,并不能光靠票房说明问题。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

(1)世界电影需求状况

在各国的文化娱乐产业中,电影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从需求状况竞争力指标来说,我国位居各国之首,根据无量刚化变换方法的测算,中国的需求指数为0.66,美国为0.65,日本第三,为0.48,韩国第四,为0.38。总的看来,我国需求竞争力优势地位明显,这也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预期。因而,中国这一庞大的电影市场被外国人称为有待开发的“钻石矿”,电影产业在我国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但是,美国2亿多人口共创造了95亿美元的票房,人均进电影院看电影次数为5.7次,目前中国人均看电影仅为0.5人次,还不足美国的1/10。不过,就中国观众对电影产业的总体需求状况来说依然领先,而这种需求还将根据整个电影产业的扩张和电影产品质量的提升而上升。

(2)中国电影经营状况

中国电影产业现爆发式增长,电影票房跨入百亿时代,在电影生产数量、银幕数量、票房总量、综合收入总量、观众人次、国产电影市场份额等各项主要指标上,中国电影都形势大好,显示出蓬勃发展势头。

——产量

在中国重视发展文化艺术产业的今天,电影的产量可谓是突飞猛进的增长。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文化蓝皮书》,电影产量连续9年稳定增长,品种更趋丰富。2010年全国故事影片生产总量526部,创历史新高,增幅达28.5%,产量已接近美国电影,居全球前三。但是,在肯定中国电影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与美国和印度还有一定的差距。

——电影院及银幕数

很多好莱坞大片,如“变形金刚”、“加勒比海盗”等之所以在中国市场无限风光,不得不说其首先得益于中国电影市场急速膨胀的规模。的确,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主流城市、二三线城市和县城的影院建设如火如荼,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越其它传统市场。据统计,2010年全国新增影院313家,为近8年来最高。而新影院不断出现的背后,是银幕数量的暴增。截止至2011年6月底,中国影院银幕数已达到7300块,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000块以上,平均每天增长将近5.5块,且就北京来说,影院银幕数已达到600块,预计到年底,影院总数将达到120家。相比于2004年同期,影院和银幕数分别增长了十多倍。不光是北京,现在全中国都一个样,新影院开业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电影放映终端急速扩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电影放映提供了更宽阔的空间,进口分账片的票房产出突飞猛进,中国市场也正在成为好莱坞最大的海外市场,而且业界预计这股热潮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10年前,中国一共只有1500多块银幕,到2010年底增至6200多块,今年则铁定冲破8000块。“这种速度,简直是疯了!”一位业内人士感慨道。

——中国票房及其他收入 早在去年,可以说中国票房出现了井喷式奇迹,中国市场跨入了票房百亿的时代!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年收入突破100亿元人民币,增幅达64%,票房总量已超过英国,进入世界电影市场前10位,可以说是创造了全球市场奇迹!其中,全年票房过亿的影片达27部,国产影片票房总计达573352万元,约占总票房份额的56%,进口影片票房收入为443815万元。票房、海外收入、电影频道广告收入等各项综合收入接近160亿,增幅48%。

美国DMG集团下属娱乐公司DMG Entertainment首席执行官Dan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随着中国对电影产业的重视程度日渐加强和越来越多制片公司和独立制作人的出现,中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制作和发行市场。Dan还说,大批新影院的涌现和对高制作水准大片的渴求将就推动中国电影市场快速增长。他预测,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很快就将超过日本和印度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China Film Producers Association)指出,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收入将达到400亿元人民币(约合60亿美元),规模仅次于美国。

业界专家表示,中国电影市场赶超美国的速度可能比预想中的快。中国新建影院的速度超越了任何其他市场,预计到2015年,银幕数量将增加到1.2万块。蓝皮书预计,2011年中国电影票房仍将保持30%左右的增长,随着视频网站、移动终端等各种新媒体消费市场的形成,电影的网络和新媒体版权收入等将出现爆发式增长。此外,数字化影院的建设和多厅影院的发展,将继续向二、三线城市延伸,银幕数的年增长可能达到3000块左右。最后,电影行业借助文化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电影全产业链整合趋势还会加速,电影的多媒体互动会逐渐成为趋势。

但是,当国内庆贺中国票房奇迹的同时,不要忘了相对于美国国内票房收入106亿美元的成绩来说,中国100亿元人民币的数字还相差得甚远!

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依旧弱小

评判一个国家电影实力强弱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国际竞争力,目前来说国际最强的电影产业非好莱坞莫属,据统计,美国好莱坞电影占据了世界电影市场份额的90%以上。

出口因素对产业发展同样重要。从中国出口电影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所占的比重来分析,我国的电影产业竞争力是极其不容乐观的。据统计,1997—1998两年,我国共向海外销售影片269部次,销售总额4848。66多万元,而同期日本影片出口总额达9556。2万美元,我国影片出口收入占日本出口额的1/16。当然,各国在推广本民族电影文化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措施,比如2000年,印度政府开始实行对出口创汇电影实行免税政策。而法国早在1949年就成立了“法国电影对外传播协会”,并在外交部设有专门的电影事务办公室,在国家电影中心设有专门的影片输出资助金,资助制片人或出口商,鼓励他们将法国电影输往世界各地,法国2001年电影输出仅影院收入就狂升了120%。通过种种措施,法国硬是让美国成为法国影片最大的进口国。这方面我国有待于进一步采取实际措施,以促进我国电影的输出工作。

相信大家对姜文的影片《让子弹飞》并不陌生,当时这部电影风靡一时,票房收入创下国产电影之最。然而,这样一部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作品甚至未能在美国找到发行商,今年在纽约翠贝卡电影节上放映时还有观众离场。而该片并非是唯一在中国国内大获成功却在海外遭遇滑铁卢的电影。比如《唐山大地震》,在美国只获得约6万美元的象征性票房收入。

在欧洲和亚洲其他国家,这些中国大片的境遇也好不到哪儿去。

如今张艺谋想借刚杀青的《金陵十三钗》打破这一怪圈。它不仅是中国大陆耗资最高的影片,还融入了跨越文化看点:奥斯卡奖得主参演,其中40%的对白为英语。张艺谋导演表示非常希望该片能受到国际市场欢迎,这对寻求进入全球电影市场的中国很重要。并且,这部电影被投入巨资,国内官员们都渴望我国文化出口能够肩比我们已繁荣的制造业。

但专家表示,由于缺少国际明星和陌生的叙事风格,中国电影的市场仍基本被局限在国内。有些人担心中国成不了全球电影发电厂,而很可能变成另一个宝莱坞——本土很牛,海外蹒跚。“我们常听到中国市场将很快接近美国市场的说法”,张艺谋说,“但在打造国际影响力方面,中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2010年,美国国内票房收入达106亿美元且几乎全被美国影片吸纳,而15亿美元的中国票房收入中40%流向美国片。

美国《洛杉矶时报》记者史蒂文表示,中国大陆每年电影产量虽已超过500部且正在迅速上升,但是要实现较大赢利则需要大举进军海外。但是又有人说,困扰中国电影产业的问题很复杂,并非仅仅通过添加西方概念或名人就能万事大吉。

中国电影产业背后是行政权力想进影院门槛高

“一开始他们就跟行政资源完全结合在一起。如果没有行政资源的帮忙,他们不可能形成这样大的垄断,而使中国银幕单调到了我觉得跟“文革”差不多。文革”还有8个样板戏,还有一些小文工团的演出,而现在一年只剩下两三部大片了。” 贾樟柯这样评价中国电影,“今天商业大片在中国的操作,是以破坏我们需要遵守的那些社会基本原则来达到的,比如说平等的原则,包括它对院线时空的垄断,它跟行政权力的结合,它对公共资源的占用。中央电视台从一套开始,新闻联播都在播出这样的新闻,说某某要上片了。这种调动公共资源的能力甚至到了,一出机场所有的广告牌都是它,一打开电视所有的频道都是它,一翻开报纸所有的版面都是它。当全社会都帮这部电影运作的时候,它已经不是一部电影,它已变成一个公共事件,随之而来,它的法西斯细菌就开始弥漫。这并不是耸人听闻,这是从社会学角度而言。”贾樟柯被誉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导演了《三峡好人》、《海上传奇》等多部著名影视作品,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最佳影片获得者。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有那么一阵子,有一部电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去看,社区统一放映给居民看,单位统一组织工作人员看,而电影好像也没那么深刻的教育意义,但一时间大家都自然而然的成了票房的一份子。对于大多数受众来说,就好像开会一样,明知道今天开会就是喝茶、织毛衣、嗑瓜子,内容都猜到了,但还是得去,因为不能不去。于是大片的操作模式就很像是开会。

受访者王天说:“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学校很少组织看电影,看也都是教育题材的,唯一一次例外是去看电影《英雄》,全校都组织去看了,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呢。”王天是北京工业大学的一名毕业生,现22岁。《英雄》当时是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投资最高的一部中国电影,内地票房达到2.5亿元人民币,是首部票房过亿的中国电影。业界人士表明,《英雄》当年首次采取了许多国产影片从未有过的营销宣传方法,强大的宣传攻势,带动了空前的观影热潮,其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里程碑,拉开了商业大片的帷幕。这在当时也是第一部大家被组织去看的电影,此部影片上映同期,所有好莱坞大片被限制或推迟放映。

如今,制作商业电影,制作高投入高产出的电影已成为潮流和趋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几乎所有电影都被商业逻辑所俘虏。于是在大投资和行政资源操作下的商业化大片越来越多,成功的导演变成了垄断资本。这种集中资源,集中地获得利益,给中国电影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大量年轻导演的影片则根本无法进入影院。

还有,现在电影技术审查规定DV拍的影片不能够进影院,16毫米胶片拍的影片也不允许进影院,必须是35毫米胶片或者很昂贵的高清拍摄出的影片才能进入院线系统。因而,有很多优秀电影,许多年轻的导演就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而半路被搁浅。大片的制造者们始终强调观众的选择、市场的选择,但事实上,市场的选择背后是不是行政权力?如果没有自由平等的环境,没有新鲜血液和来自不同角度的声音,观众是很容易被主流价值观所影响的,这样的话有多少观众还能真正有独立性的去判断?现在的电影产业要想高效地、全面地发展,首先要求健康地发展。

给孩子起名字是一件全家想破脑壳的事情,起得太生涩容易闹笑话,起得太普通容易重名。一部电影的名字如果没起好,则可能会导致票房惨败。

文章、白百何、张嘉译,这个电视剧里常见的演员阵容却在本周让一部中小成本国产电影《失恋33天》火遍全国,开画两日创下4000万元的全国票房,甚至打败同天上映的好莱坞大片《铁甲钢拳》。著名编剧宁财神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用“奇迹”来形容这一现象。在这场“奇迹”发生的同时,另外三部中小成本国产电影《转山》、《星空》以及《Hello!树先生》却没那么幸运,它们大多在商业院线铩羽而归。是什么原因让《失恋33天》创下“奇迹”?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又该如何生存?羊城晚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和普通观众,让他们解读这一现象。

奇迹

一部“电视剧”打败好莱坞

上周四和周五,广州本地媒体分别参加了两部电影的试映―――好莱坞大片《铁甲钢拳》、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不出所料,《铁甲钢拳》的试映场出现满座,而去捧场《失恋33天》的媒体却寥寥无几,这个结果与业内对两部电影上映后票房的预测没有偏差。不过两部电影同日公映之后,观众的反响却让媒体和院线经理大跌眼镜!中影发行公司负责人张大勇透露,《失恋33天》上映首日的确切票房为1951万元,《铁甲钢拳》刚迈过千万关口。因为预设排期少的原因,各大院线甚至出现看《失恋33天》一票难求的情况。

《失恋33天》的故事并不复杂,观众的一句话就可以道出这部电影的特色:“就像在电影院里看了一遍《蜗居》和《裸婚时代》!”正是这样一部“电视剧”,在本周给了好莱坞大片温柔一击。

分析:“影片知道观众想看什么”

篇6:新闻深度报道策划书

选题背景: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这是场天灾,中国人民在经历了冰冻灾害之后,又一次考验摆在所有人面前.天动地摇,汶川成为了全中国人民的焦点,那里发生的所有,都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关注.灾难来临之后,人民子弟兵的积极救援,四面八方的抗震救灾物资汇聚.人们在关怀着受难的同胞时,冷静下来,发现被压在废墟里那些可怜的孩子,他们都还没来得及过上他们的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是为什么倒下了那么多的教学楼,在这一次地震中,只有一幢教学楼屹立不倒,钢筋为什么都是钢丝?人们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目标定位:深度报道的策划重在于告诉受众“特别的内容”,全国人民不仅要知道受灾的同胞的苦难,更要知道为什么会没能更好的避难,尤其是对于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在建设那些教学大楼的时候,监督部门在做些什么,地震是天灾,但如果做好了防范,或许那些书包的主人今天依然可以高高兴兴地过上儿童节.一.受众分析: 1.地震发生当天后,全国的大众媒体开始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灾难给当地人民带来的伤害,全国三日默哀,国旗降半,全球华人的眼睛都在注视着汶川.2.中央电视台对地震进行直播,时刻跟进报道,给人们传播了地震之后的大量信息,让人们对地震发生后的受灾情况有了基本了解.3.在一大片废墟中,那些没有主人的学生们的书包是留给人们最深的记忆,为什么只有一幢教学楼在地震之后屹立不倒,桑枣中学是地震留下的幸运,还是悲哀?人们想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教学楼没有能挺住,桑枣中学幸存是不是该警醒相关的人和部门?哪些部门该为那些倒下的教学楼负责? 因此在这些问题没有能给出答案之时,此则报道为观众揭开一个灾难背后的问责,理性地看待灾难后的重建应该要重视的方面,致使人们警醒,在下一次灾难来临时,能够留住更多孩子的生命,让教室不再成为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站.二.竞争对手分析

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就学校建筑倒塌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它是一个群口激辩式的谈话节目,通过正反方的辩论来让真理变明,让事实真相浮出水面,黑暗的幕后暴露在聚光灯下.因为凤凰卫视的特殊体制,一虎一席谈可以更加公正,客观地把事实的真相通过辩论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一虎一席谈会是本此节目的最大竞争对手.具体分析: 1.一虎一席谈是个品牌栏目,有了固定的受众群体.2.一虎一席谈在政治上的限制会小,因此在此次揭黑新闻中能更公正,客观地交待事实,且不易受到体制的约束.3.一虎一席谈请到了很多有名的嘉宾,如黄健翔等名嘴,名星效应使得受众会出现马太效应.三.自身状况分析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学生?”的深度报道节目目标受众定位为全国关注地震灾难灾后的重建,及地震中教学大楼倒塌的事情真相的普通大众.受众定位的人群的知识基础要求比一虎一席谈要低,受众群体的基数会比较大.具体分析: 1.凤凰卫视的收视覆盖率在中国内陆远远不及内陆一般的上星电视台.而“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学生”是以上星卫视台为平台的一档新闻的深度报道节目.收视群体会大于一虎一席谈.2.新闻的深度报道可以深入地采访,能将最真实的画面传达给受众,并且在记者出镜的调查中一步步地接近事实的真相,更引人入胜.3.镜头的画面语言能将更多的细节展现出来,比起一虎一席谈的谈话谈出来的更加真实,地震现场倒塌的教学楼用镜头表现会比用语言叙述更直观,更吸引注意力.四.环境分析: 在地震发生后仍然有大大小小不断的余震出现,记者在进入震区采访的安全会有危险,震后的堰塞湖,传染病等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在中国大陆新闻要符合政府重视的条件的深度报道才能顺利通过,且要通过层层的审查才能播出,在这样一个灾难大背景下,对于这种揭黑幕的深度报道,要如何做到既能真实客观地报道出汶川教学楼在建设中的监管不利,并出现了或多或少的质量问题的事实,又能顺利的通过国家的审查播出.积极地引导震后的灾区的重建工作能够真正有力进行.五.对策设计

上一篇:成名的作文范文下一篇:在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的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