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绽放生活的光辉

2024-06-04

让语文教学绽放生活的光辉(共11篇)

篇1:让语文教学绽放生活的光辉

让语文教学绽放生活的光辉

刘喜臣

随着对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和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语文教学不得不走进生活,语文学习更应该贴近生活。真正的语文源于生活,就像真正的文学作品素材就在生活中一样,让我们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他们伟大的著作最初都是从原生态的生活中来,文学的生命也根植于现实生活中,是对生活的升华和凝练,这样的文章才源远流长。学习语文就应该回到生活中去,感悟生活的真谛,体会生活的乐趣,从而体会真正的语文就在身边,增强对语文的亲和力,激发学习语文的情感,消除长期以来误认为语文长篇累牍,浩如烟海,是一项浩大的灵魂工程,不可短期逾越的鸿沟,从而产生对母语的畏惧感。一些教师对学生的提议就是多读多练,而放弃了身边的语言环境,放弃了身边的语文,导致学生一脸茫然,有些学生认为语文阅读面广,提分太难,放弃语文,把精力耗在其它学科上,认为其它学科只要事半功倍,语文却要事倍功半,甚至出现了学语文不如学习英语、学语文不如学数学之类的偏见,导致偏科现象严重,发展不均衡。殊不知,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基石。其实,真正的语文就在身边,包括我们的一言一行,语文都深深的蕴涵其中。就拿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来说,都是重在反映现实,反映生活,都源自我们身边,可我们就是执迷不悟,感受不到它的珍贵。可是这些生活中有那些不是从我们眼前闪过的呢!它们为什么成为过眼烟云呢?是我们认为它们太平凡了,还是它们不值得我们去思考呢?还是我们淡忘了呢?不是这样,是因为我们对生活缺少审美的眼光,缺少情趣,缺少探究,缺少现实意识,把语文的现实性给忽略了,更缺乏联系意识,不去深究它、思索它,导致那些原本丰富多彩的生活,淡然无光,素然无味。“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做当局者,不做旁观者,“只是远看山有色,不去近听水声音”。那么我们就丢掉了一部分生活,就像不了解城市,那么读城市题材的作品就显得玄虚,就体会不到城市的文明程度,体会不到人类的巧夺天工;不了解乡村,读乡村题材的作品就体会不到乡村的真实,那你就永远体会不到乡村的那份纯朴之情,体会不到大自然的天伦之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者主动化。有人便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应起着引导作用,不应该大讲特讲,甚至于把讲作为课堂的败笔,让一些老师不敢联系实际,不敢回归“田园耕作”,只是翘首期盼,变“耕者”为“观者”,一个个都成了观摩者,结果只是“草盛豆苗稀”。这种缩手缩脚,不敢展开教学;还有的人认为教育是读的过程,奉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老规矩,殊不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也不去研究学生的实际,不分析学情,不分析学科,不分析授课内容,一面之辞,甚至,弄一些陈词滥调,去评头品足,使教育者难以开展正常的教育,只一味地按照教学设计按部就班,不敢新颖别致,不敢放手学生的想象,怕影响课堂,怕影响上课效率,怕损坏“名师”的形象,其实真正的名师在课堂,真正的优秀课堂在于创造。这样禁锢的最后,学生只是“身后雁”,永远变不成“领头羊”。导致学生的理解有了难度,跟着教条走路,让人“牵着鼻子走路。”虽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不能应用自如,那么即使让学生解惑了,也不是自己的,最终还是空洞的理论。那么要让理论成为活生生的材料,就得和身边的生活相联系,抓住生活,尤其要抓住学生身边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成为教学素材,成为教育的典范,这样语文就成身边的教学了。

首先,要树立大语文意识,抓住身边的语文。要树立大语文意识,就要摒弃“唯书至上”的思想,抓住身边的新鲜事,使身边的故事变为鲜活的语文教材。以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的故事为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可知、可感、可悟,把课本上的事例引导到现实的生活中,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拉近学生与实际的距离,消除不为实、只为书的局面。使语文课程走向生活实际,为学生的理解找到新途径,为教师的教学找到新素材,这样的语文素材才是鲜活的材料,为此,语文教师不应该一味的走进名著,走进书屋,而应该走出书本,走向生活实际,多和社会接触,多和实际碰撞,多注意身边的人和事的言行举止。只有这样,我们的材料丰富了,事例积累多了,我们的教学才能丰富多彩。

其次,要灵活运用身边的素材,使身边的素材作为教学的案例。每个人的身边都在不停地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激活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欣喜或回味。我们应该抓住这些宝贵的资源,对他们进行归类和删减,把那些和我们教学有关的事例恰如其分的引用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到语文的临近性,使他们由“远亲”变为“近邻”,虽然有些语文素材上至千古,远至海角,但是学生感到“天涯若比邻。”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身边都会有一堆鲜活的素材,这些素材自然而然的在他们的课堂上熠熠生辉,把那些平凡的课堂装扮得绘声绘色。

再次,要让学生留心他们身边的生活,把自己丰富的生活与教材相联系。教材的选取与各个阶段孩子的求知、爱好、兴趣相一致,学生的生活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综合,对他们的培养目标代表着一定年龄阶段的求知趋向,我们应该抓住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多摄取他们身边的素材,并集合这些闪光点,变成传道授业的材料。就像小学生爱读冰心,爱看动画片;中学生爱读散文,爱看武侠片;高中生爱读初恋,爱看言情片;大学生爱读琼瑶,爱看泰坦尼克号一样,我们要对他们进行研究,不但要备课本,还要备现实,要备学生,抓学生心理,用学生的口吻上课,而不是指令式地传递,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引进课堂,牢牢地拴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课堂感兴趣,对老师感兴趣,对学科感兴趣。

总之,语文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我们要抓住生活积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文素材,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又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的学科,要把实践和应用二者之间紧密地结合起来,不能只强调实践而忽视应用,忽视古典;或者只强调应用而忽视实践,忽视身边。要把握好身边的语文素材,躬身实践;也要注意应用,吟诵古典,只有抓住身边的语文素材,才能让语文教学放出灿烂的光辉。

篇2:让语文教学绽放生活的光辉

三月的风,轻轻的,暖暖的,夹杂着泥土的芬芳,用柔情编织着新生的美好,用爱牵引着我们悸动的心灵。

雷锋,赋予了三月特殊的道德意义。看那大江南北,弘扬美德、倡导新风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街头巷口,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好人好事俯仰即见。雷锋用他短暂的生命铸就了壮美的永恒,如同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引领着一代代青年崇德尚义、向上向善,为实现有价值的人生而不懈奋斗。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人民朴素而至诚的情怀,也用平凡的善举写就了他的大爱人生。爱,是雷锋发自内心的信仰,因为深爱着人民,所以时时刻刻铭记舍身忘己,甘于奉献;因为感念着人民,所以坚忍勤勉,公而忘私。生命,需要如此美丽的信仰来支撑,帮助我们在物欲纵横的世界里,怀揣着梦想和坚持,把毕生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中去,无论风雨,且行且歌。

罗曼罗兰说,‚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深夜冒雨送大嫂,省吃俭用捐助灾区,雷锋用他的无私和善良把卑微的生命演绎得鲜活而厚重,用一件件感人肺腑的平凡琐事奏响了青春的最强音。‚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雷锋这样警醒自己,也以他可爱、质朴的‚傻子‛形象唤醒了人们最本真的情感,鼓励人们褪去冷漠的外衣,播种善良,感恩生活。

在利益、观念多元化今天,扶起跌倒老人或许惹上官司、爱心捐赠恐被挪作他用,好心搭载路人怕是钓鱼执法,善念在负面的想象中迟疑,善行因利益的考量而延宕。‚道德两难‛的艰难选择渐渐模糊了国人的精神信仰,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在冷漠的围观中,生命失去了道德的光辉,私利无情的碾压着人性与良知。雷锋精神,正是现实,也是未来社会的价值坐标,是对我们心灵永恒的召唤。

篇3:让语文教学绽放生活的光辉

小学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实践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极为重要的,而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将原本封闭性的教学变为开放性,将教材内容和生动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并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所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生活化教学的方法打破了以往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局面,让语文教学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化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领悟生活的能力。有些课文的内容本身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但是学生由于缺乏观察力,所以往往忽视了对它们的观察,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学生指导,让他们通过观察生活来理解课文。例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蜜蜂》,蜜蜂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见的昆虫,但是却往往没有注意,在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启发学生,提出“为什么‘我’会推测蜜蜂找不到家了呢”、“蜜蜂靠的是什么方法找到家的呢”等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花园观察蜜蜂,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或写成作文,还可以从蜜蜂的话题扩展开,让学生去观察蝴蝶、蜻蜓等其他生活中常见昆虫的生活习性。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更可以培养他们口语表达等其他方面的能力。

二、帮助创设生活化学习环境

除了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观察生活以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的模式:

(一)在课堂中讨论生活场景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课文中引起争议或者引起学生困惑的地方,让学生在课文的规定情景之下进行讨论,让他们在层层深入的辩论或探究之中逐步明白课文的寓意,同时也加强他们的交流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我家跨上“信息高速路”》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发学生的讨论,让学生说说自己家里是不是也有电脑,平常家里人都用电脑做些什么,课文中说有了电脑地球就变成了一个小村庄,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用自己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证明。由于网络的普及化,现在的小学生也对电脑和网络比较熟悉,这样的情景符合他们的日常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能够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讨论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网络的功能,理解网络的重要性。

(二)在学习中演绎生活片段

有的课文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的方法,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成形象的表演,让学生们根据课文的内容自导自演,表演成情景剧。这个方法适用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如人教版语文课本四年级下的《渔夫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饰演渔夫、魔鬼,让他们将自己所学到的课文表演出来。这样的话就将原本静态的文字变成了生动形象的表演剧,一些原本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故事也能够以更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了。

(三)在练习中联系生活经历

教师在设置课堂练习的时候也可以安排得更为生活化,例如在安排学生进行写作练习的时候,就必须要让学生认清楚写作和生活的关系,将生活中观察到的内容写进文章里。在安排写一些学生不熟悉的话题时,可以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科技手段,用真切的感受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比如在写游记之前,教师可以联系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等课程,展示制作好的教案,用图片或影像资料的方法来给学生展示那些景点的风光,并让学生对照课文找找看课文中描写的是哪些景点。然后扩展开去,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内容给大家介绍自己去过的景点,这样在激发了兴趣并通过讨论积累了素材之后,再让学生写作,学生就不会为作文犯愁了。

三、引导学生完成生活化作业

除了课堂作业以外,课后作业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尽量布置一些生活化作业,让作业也变得更有生活情趣。比如说,在学习了一篇课文后,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当小演员,将课文内容复述给父母听,或者根据课文内容撰写读后感。也可以安排学生分成几组,自己办一份手抄报,展示语文学习的成果。

另外,教师还可以尽量安排一些长期性作业,例如在学习了四年级下册的《父亲的菜园》后,可以让学生尝试在家里种植植物,可以选择种葱、蒜,或者是绿豆芽之类比较容易成活并方便管理的植物,并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将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在一定时间后进行总结,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耕种的不易,更能在这样的实践中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结语

篇4:让语文教学绽放生活的光辉

【关键词】语文 人性 合作 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64-02

学生心中原本就有着美好人性的萌芽,而小学语文课程就蕴涵着美好的人性。新课程下如何唤醒学生沉睡的人性,让语文课堂浸润人文的色彩?笔者阐述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给学生人性的个性空间

对任何事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学生更是如此。语文课堂教学,想要学生把自己的独特的体验说出来,教师必须给学生一个展示个性的空间,让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在碰撞中不断地完善、丰富、提高、发展,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有滋有味,创造思维才能得到张扬,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激发。

在一次优质课的观摩会上,笔者看到一位老师教学《狐假虎威》,课临结束时,老师让学生谈谈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学生发言踊跃,有的说,做人要诚实,像狐狸那样狡猾是没有好下场的;有的说,我们不能像狐狸那样借别人的威风来欺负别人……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热烈,正当老师面露赞许之色,刚想总结时,有一位男同学大声地说,狐狸其实挺聪明的,老虎那样笨,被人骗,我们做人不能像老虎那样笨。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弯,同学们有的在笑,说他错了;有的双眼凝视,等待老师解答;有的觉得他说的也有些道理。这时候,授课老师很镇静,没有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态度,而是称赞这位同学,肯懂脑筋,善于思考,敢于提出不同于别人的看法,叫同学们给他点掌声。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课堂讨论再继续下去。经过一番讨论后,有的说,老虎这次受骗主要是狐狸太狡猾了,并不是老虎笨。有的说,课文中说老虎是半信半疑的,说明老虎还是动脑筋想问题的,它不算笨。等学生说得差不多了,老师进行了总结。

在本案例中,课堂上一个学生说出与课文主题不一致的看法时,教师没有否定他的看法,也没有以一句“也有道理“而草率应付,而是以“称赞这位同学,敢于提出不同于别人的看法,叫同学们给他点掌声”。这节课,授课老师从“话语霸权”的地位上走下来,以一个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走进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凸显学生个性空间,解放学生的思想束缚,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我,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在平等的对话中,创建尊重、民主、友善和理解的课堂环境,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内在潜能,让孩子享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使孩子们的个性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张扬,让新的思想在交流中产生,发生碰撞,进而升华,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解放,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二、给学生人性的合作空间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较为宽松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优势。

1.挖掘积极因素,寻找合作素材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抓住文章中积极的合作因素,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启发、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教材中的人物,弄明白合作的必要性及其合作的目的。如《学会劝阻》这一课,课文列出有四幅图,展示我们生活中的四个场景:有两个孩子要去高压线下放风筝,有一小朋友在劝阻;有个孩子在自来水龙头上喝生水,有一小朋友在劝阻;一孩子把剥掉的橘子皮扔在地上,一孩子在劝阻;一孩子在草垛旁放烟花,一孩子在劝阻。我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本课:分成四小组,每一小组由3个学生组成,其中2人做演员(让他们把该怎么劝阻的样子演出来),1人做导演(一边观看表演,一边要指导演出)。这时学生兴奋起来,有模有样地当起了导演和演员,在孩子们的演出中,孩子观点鲜明,动作表情到位,劝阻有理有力,学习的效果出乎我的意料。这种利用课文生动素材,让教学回到生活,为孩子创设生活的情境,在生活情景中学习,既放松、又有效。如果老师光是讲大道理,学生肯定学得乏味,效果就差。

2.注重师生的合作,点燃孩子的热情

师生合作的基础是师生关系的平等。教师放下架子,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与学生诚恳对话、交流,在此基础之上的合作,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上述《学会劝阻》的教学活动中,我作为老师不是站在一旁只看学生表演,而是参与其中一组,告诉学生,老师以一位普通的演员身份加入其中,也需要导演的指导。这一组孩子显得很开心,并放开胆子和我演了起来。排练好后,我参与的这个小组,首先开演,当我唱着歌,手挥舞着“风筝”蹦蹦跳跳出场时,孩子们开心地笑着。有的评论:老师演得很好,好像就是个活泼的孩子一样。有的评论:老师的手中好像真的有风筝一般,我们小组就没想到。看过我们这组的表演过后,其他组的孩子的表演兴趣更加强烈起来了,纷纷举手,表示要与老师一起演出,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起来,零距离的合作成功了。可见,有效的师生合作,就应该是老师充分尊重学生,让老师的参与热度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火把。

篇5:绽放生命的光辉作文

天空因有云的装点而不显单调;山峦因有花的渲染而不缺风彩;绿柳因有风的吹拂而不失灵动。万物均有其价值。云的价值在天空,花的价值在山峦,风的价值在绿柳。

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找到适宜自己的那片土壤,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绽放耀眼的光辉。韩信追随刘邦,终成千古美名,范增辅佐项羽,徒为抱憾终身;姜尚“钓”周侯,成就“百家宗师”,比干谏纣王,无奈七窍玲珑心。择主之高下,可谓冰火两重天。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豪放不羁的李白,舍弃迂腐的朝廷,选择游历山川,绽放了一代诗仙的光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淡泊超脱的陶渊明,舍弃黑暗的官场,选择隐居田园,绽放了田园鼻祖的光辉;“教育不普及,很多人想读书没有好的先生。”乐善好施的邵逸夫,舍弃名利的诱惑,选择为公益事业大解善囊,成就了一代慈善家的光辉。

懂得舍弃的人,才是最会选择的人;最会选择的人,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才能绽放生命的光辉。犹如一把螺丝刀,可能不会契合所有的螺丝钉,但把它用于合适的钉子上,就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人也一样,学会取舍,才能绽放生命的光辉。

古往今来,许多巨人站在自己选择的那片土壤上,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在历史的星河中熠熠生辉。飞天的万户,虽粉身碎骨,但却留下了无畏探索的精神;树下的牛顿,将苹果的“捉弄”转变为发现真理的灵感;无声的爱迪生,以羸弱的身躯探索着通往光明的`道路……

正是这一个又一个“巨人”,将静寂的时光河流变得璀璨流彩;他们宛如一盏盏明灯,为在迷茫中探索的后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们用自己生命的光辉推动人类的进步,使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进化成今天的现代文明。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这其中湮没了多少王候将相,又剥蚀了多少碧瓦金銮?但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人间大德,仍由“芸芸众生”传承。这些“芸芸众生”们立足自己的土壤,实现人生价值,绽放生命的光辉。

他,吴斌,一位平凡的客车司机,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开车。当横祸飞来,他没有退缩,选择以坚强的意志与残存的生命,挽救了一车人的生命。他站在自己选择的那片土壤上,实现了人生的价值,绽放生命的光辉。

他,一位普通的老人,被无数网友点赞的“沈阳大爷”,在被撞后没有索赔,没有讹诈,反而以温情的话语化解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冰霜。他立足自己生活的土壤,以宽容的善心展现了人生的价值,绽放生命的光辉。

正是这一个又一个“芸芸众生”,立足自己生活的土壤,将生活演绎得温情无限;他们绽放的光辉犹如冬日的阳光,化解冰霜,温暖人心。他们用自己生命的光辉,弘扬着人间大德。

篇6:绽放岗位光辉 唱响中国梦

自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以来,全社会人民心中就悄然燃起了那团梦想火焰。国家梦想以人民期望为基础,人民期望托起中国梦想的实现,人民群众的点滴之愿,汇成江河,汇成海洋,汇成一条复兴之路,汇成伟大的“中国梦”。我们的中国梦,不仅仅是神舟飞天,蛟龙入海;不仅仅是大国崛起、盛世华章;它还将越来越具体,越来越亲切,“安居梦”、“致富梦”、“上学梦”、“就业梦”,是日子越过越好,生活越过越幸福,是每一个人切身体会的幸福感、满足感。

但有时候,梦想的价值并不在于能否实现,而在于追逐梦想实现的过程。人生为船,梦想是帆。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诚如席勒所说,人生的价值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今天所扮演的角色中。角色不同,岗位不同,但相同的是为实现梦想而奋斗在工作岗位的责任与担当。在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感人事迹给了我们榜样:“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她奋不顾身推开学生那一瞬间,绝不仅仅是本能,是她长久以来对自己职业的坚守、对学生的爱护,正因为有太多的情愫蕴藏在这份职业当中,有太多的牵挂寄托在学生身上,才有了那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再例如“最美司机”吴斌,当他被飞入车内的铁片击中时,是深入骨髓的敬业精神让他在关键时刻爆发出难以想象的意志力和巨大能量。吴斌不是超人,他只是个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的普通司机,光辉和荣耀来自这条汉子对自己那一方小小驾驶座的坚守。

而对于我们公务人员这个角色群体来说,我们在工作中如何绽放岗位光辉,怎样实现个人梦想,从而托起“中国梦”?

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每个人在各自工作价值观的引导下追求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把握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出发点是价值认同,即认清“我是谁”,必须明确“人民公仆”这一工作定位;着力点是价值取向,即明确“为了谁”,必须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工作宗旨;落脚点是价值目标,即实现“利于谁”,必须明白“群众利益高于一切”这一工作目标。就我们质监工作而言,监管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去服务企业、预防事故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出色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是我们工作能力的体现,在成就事业中成就了自己。如果说仅仅是为了完成所谓的指标任务而去监管,这就违背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而质监工作无论监管还是服务,归根到底是让企业生产安全、提高效益,让人民群众消费放心、生活安心。

篇7:让人性光辉照耀我们的语文课堂

---——初识《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教学

苏教版语文教学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人性的思考与追求,尤其是必修五不仅概括总结了前面必修课的内容,而且五个模块分别涉及人的认知基础,从情感与理智,现实与理想人性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也应该从人性出发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人性的光辉,这里我粗略的谈一下关于《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一专题教学的认识。

一,用心灵碰撞心灵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

《此情可待陈追忆》这一模块所选文章无一不是至情至性之文我们需用心用情去交教学生须用心用情去学,方可得其一二,于是上课之初我们可以让学生看一看视频《让生命充满爱》,听一听著名钢琴曲在《昨日重现》《重回昨日》,听听古筝《紫竹调》和李叔同的《长亭送别》,让学生在强烈的视听效果中感受我们生而为人岂能无情。至少应有起码的 责任心感恩心,我们不管是行走天下还是独处一隅,我们的人生无论伟大还是平凡我们的心灵都可以无限丰富充盈而美好。

二、“对症下药”找准专题教学的“切入点”。

本单元文章初读起来不免有些繁乱,于是就要找对切入点,从一个情字出发解读文章,深入教学。

《陈情表》一文可概括为:四种不幸、三次逼迫、两难处境、一个选择。四种不幸写其少小失怙与祖母相依为命,少多疾病孤苦伶仃,门衰祚薄形影相吊,祖母年老多病的悲惨境遇;三次逼迫,自下而上,层层升级,“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除臣冼马,当侍东宫,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催臣上道,郡县逼迫,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李密在忠与孝的两难处境中权衡再三不得不做出最后唯一的选择:先孝后忠。字里行间无处不流露出作者的拳拳之心,哀哀之情。

《项脊轩志》可谓写“一间小屋,两种感情,三代女人”。一间小小的书房,修葺前后景色各异,作者闭门苦读,自得其乐,一悲一喜两条线索贯穿其中,围绕项脊轩表达了与三代女人的深厚感情:

母子情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难忘,母恩难谢; 祖孙情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仕途坎坷,理想难成 夫妻情长------“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琴瑟相好,音容难在。要学生理解这些真挚情感须首先明白作者写作本文时三位至亲至爱之人早已亡故,家道中落,半世飘零,满纸凄苦之情,可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长亭送别》,王实甫更是用尽笔墨将崔莺莺“十里长亭,万种离情”写尽写绝。可谓一样分别两样愁。我们可像作者一样,将崔莺莺的万种柔情拆开揉碎,细细品味。其一,引导学生从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入手,分析长亭路上,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睐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秋郊送别图的触景生情,分析长亭别宴商店“下西风黄叶分飞,染寒烟荒草凄迷”的以景衬情,感悟崔莺莺目送张生时“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欲罢不能的感人情景,分析“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泪随流水尽,愁逐野云飞”的以景结情等艺术手法。

其二,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引用诗文进行分析。更可以从戏中人物对离别的不同表现对比分析老夫人的绝情、红娘的热情,长老的无情,张生的俗情,进而突出崔莺莺的纯情多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着重从语言着眼,让学生动手动口,通过听读赏析,用心体会〈罗〉与《长亭送别》所表达感情的异同,体会中外同为爱情同为离别的不同只之处,也可称为“一样离别两样情”,仔细体会〈罗〉剧中,“你是我心中的太阳!”“是天上的星星!”“是美丽的天使!”“一千次的祝你晚安!”等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以区别〈西〉剧中“恨不倩疏林挂主斜晖”“减了玉肌,松了金钏”“举案齐眉”的含蓄委婉的爱情表达。

二,心手相连,与学生一同成长

《旧日时光》这篇自读课文,我主要采用和学生一起读诗写诗方法进行教学,受到了较理想的效果,学生在一节课40分钟内一边读诗,一边创作,学习应用相结合,有合作有探究,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评价,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教案附后: 与学生一起写诗

浅谈自读课文《旧日时光》的教学

徐爱菊

《旧日时光》是苏教版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处理不好很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放任自流或者,二时上成讲读课,失去自读课的意义..在这里我在感悟本单元其他文章教学的基础上运用与学生一起作诗的方式进行教学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展示如下:

一,创设情境,感悟体验:

首先,总结旧课,导入新课,让学生回顾在本单元“此情可待成追忆”感悟到那些感情。这情是什么?这情是人间至情至爱需用真情感悟,这情是李密《陈情表》中忠孝两难的痛苦抉择,是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闭门苦读、偃仰啸歌;这爱是母亲嘘寒问暖的舐犊情深,是祖母”以手阖门,手执象笏”的殷殷期盼,是爱妻朝夕相伴的琴瑟之情;这爱是《西厢记》夫妻相敬如宾的举案齐眉,是崔莺莺十里长亭的万千叮咛,这爱又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生死相许。这爱在李密伺奉祖母的汤勺里,在归有光门前亭亭如盖的 枇杷树中,在崔莺莺目送张生的隐隐鞭影,点点泪光里,这些爱,这些情都将融进我们每一个人的血脉里。然后播放歌曲《旧日时光》,自由朗读《旧日时光》《箭与歌》《别离》几首小诗,体会诗歌感情真挚、意象。简洁生动,内涵丰富蕴藉的鲜明特色,体会诗歌节奏鲜明重章复唱的形式美。二,实践创作,生成提高。(时间二分钟)略 三,合作探究,享受成功。

这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环,首先学生分组交流当堂作品,评出优秀习作,当堂诵读,其次师生共同探究评析黑板上优秀作品,指明优劣,及时修改,公共提高。最终收获成功习作。其一如下:

橘子树

飘零的季节里

默默地,默默地,橘子树就这样等待着

往日的朋友不知何处去

橘子树叶落了一地,香气弥漫整个天地

互相安慰,互相鼓励,共同分享飘香的气息

金色的季节里 默默地,默默地 橘子树就这样笑着

摇曳着友情接出的硕果 金色的橘子挂满树枝

甜蜜幸福萦绕朋友心里,一起分享,一起祝贺 共同拥有金色的记忆。

在课堂短短20分钟内写出类似这样的是诗作实属不易,确是一种既在情理之中在意料之外的收获,十分可喜。小诗以橘子树为意象,形象生动的讴歌了纯真好的友情,真挚感人。橘子树“默默地,默默地,等待着,”橘子树“默默地默默地笑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橘子树以人的情感特征,尽显友情丰富深刻内涵,含蓄蕴藉,从飘零的季节里,落叶满地,到金色季节里硕果满枝含蓄生动地展现了友情的整个发展历程,令人回味无穷。结构上采用诗歌常有的重章复唱形式,有助于感情的强化表达,语言简洁自然生动优美,显示一个高二学生很好的文学素养。

当然教师应不失时机展示自己的诗作,大胆让学生进行讲评,最终能够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

昨夜

昨夜细听微雨声,闲云落红轻入梦。

不知归雁可安否,一枕幽思到天明。

篇8:让语文教学绽放生活的光辉

下面就简述自己在平时实践中的肤浅体会。

一、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语文与生活的处理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抓住课文与生活的接触点,用开放的视角,把触角伸向主体和主体的大千世界,向我们的全部生活开放,让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与升华。

1.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点切入教学

如教学课文《荷花》可以农村孩子熟悉的荷花导入:你平时见到的荷花是什么样子的?这样使学生、生活与文本零距离的对话,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自觉地在生活中理解文本,并超越文本,用文本表现生活,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

2. 解放学生的眼睛和空间

现在的学生尤其是住校生生活和学习空间极其狭窄,每天总是按教室—食堂—宿舍这一模式走,他们很少有时间接触外面世界,其直接结果是导致课堂教学不能成为学生生成部分,他们日渐失去生活的原动力,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他们内心渴望到外面看世界,渴望与自然、与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以丰富自己单调而枯燥的生活,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春天到了,阳光明媚,应孩子们的要求,我把孩子们带出去春游,孩子们欣喜若狂。回来后我让他们写一篇春游的文章,效果特好,因为他们有了亲身经历,写起来文思如泉,而不用闭门造车啦!

3. 以生活经验为突破口,诠释困惑之点

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或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此即所谓“困惑之点”。这时怎么办?以生活经验为突破口!《学会查“无字词典”》一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这里就不再赘述。

4. 解放学生的头脑,对那些意在言外的想象空间加以扩充

《雪儿》一课的第二自然段写道:“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此处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我还会和雪儿干什么?学生思维活跃了!有的说谈心,有的说唱歌,有的说晒太阳,有的说看星星……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是学生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抓住这“空白之点”,开放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广泛参与热情,就能激活求异思维的能力,锻炼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使开放教学达到更佳效果。

二、语文教学形式生活化

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合作者、参与者、支持者。在课堂中教师也应该用生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反映生活的语言与语文。

1. 尽情表现

再现生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贴近生活实际的。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我们可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

2. 创设情境

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情也是如此。教学时,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

3. 开展辩论

认识生活“辩论”是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表明思想的倾向性,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学口语交际“我心目中的电脑网络”,我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正、反方学生振振有词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述时不仅运用课本的语言、例子,还列举生活中典型的、真实的事例加以论证。通过辩论,最后达成共识,既理解了相关课文内容,又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实现了文和道的有机结合。

4. 美文欣赏

感悟生活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它凭借语言文字,透露出物美、景美、事美、情美、人更美,由此巧妙运用,欣赏富有韵味的语句、段落,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对事物的认识有个质的飞跃。

5. 激情演讲

表现生活演讲是论说能力的表现。演讲的最大功能是深入人心,给听众教益和鼓舞。

6. 动手描绘

美化生活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诗文画面优美,意境深远。我们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一画,让优美的文字倾注柔和的线条、绚丽的色彩,又会别有一番景象。此外还有歌唱、朗诵、画流程图、小记者在行动、小老师登场等,只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课文的内容,“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开放课堂教学,让阅读教学生活化,就能产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萌发创造力、创新力和想象力。

篇9:让人性的光辉更美绽放

【关键词】人物报道 改革创新 传播环境 传播效果

当有违社会公德、悖离人类良知的恶人恶行不时曝光刺痛人心的时候,在炒作盛行不惜“博丑”吸引眼球的时候,在明星八卦绯闻丑闻满天飞占据大量版面的时候,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如何让去舒解“审丑疲劳”、抚慰疲倦心灵?如何凝聚人心、催人向善、弥合“道德裂缝”?加强正面人物报道,深度发掘、高调宣扬人性的真善美,让人性的光辉绽放得更加灿烂,成为一些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以及优良职业操守的记者们的重要选择。

中央文明委从2008年开始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三年来,安徽共有278人入选“中国好人榜”,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三连冠”的实现,原因很多,安徽媒体人的努力功不可没。沈浩、王坤友、胡承霖、吴群……,一位位给人以希望、给人力量的“安徽好人”,正从安徽媒体人的笔下和镜头前走向全国,个中经验值得总结、规律值得探究。

一、在众说纷纭的复杂语境下去伪存真定格真实影像

众声喧哗、人人手持麦克风,这是人们对当下传播环境、信息生态的形象说法。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即时、交互传播信息,传播载体、渠道、模式的巨变,带来信息数据量爆炸性增长、光速般传播。有专家认为,人类社会正步入“大数据时代”:人类现在两天产生的数据量相当于有文明史以来到2003年产生的数据量的总和,据权威机构统计,到2020年,全球以电子形式存储的数据量将达到35ZB,如果将这些数据都刻录在DVD上,把这些DVD碟片叠起来的长度,足以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

在“大数据时代”纷繁无际的信息海洋里,媒体如何保持自身独特优势,点亮一盏令人信任的航灯?记者如何更好履职尽责,发出让人信服、乐意倾听的声音?秉承冷静、客观、全面、准确、真实的职业化素养,恪守“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信条,在众说纷纭时快速赶赴现场冷静调查、真实记录、客观报道,是致胜的良方。凤阳县小岗村原第一书记沈浩在不幸猝逝后,事件未被扭曲、误解,沈浩得到应有的尊重与褒奖,正是得益于此。

沈浩去世当天,一则“安徽省财政厅下派小岗村干部沈浩疑因陪客商大量饮酒猝死”的消息在网上广为流传,有的海外媒体据此发出报道或言论,批评中国官场生态。这则消息没有提供可靠的消息来源,也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是真的吗?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在全国媒体中第一个赶到小岗村实地调查采访。人们含泪讲述的关于沈浩的事迹让记者们深为感动,新华社记者有责任尽快还原、记录一位真实的沈浩。稿件发出当天,即被胡锦涛总书记批示,随后,新华社又连续发出《请让我们为他塑座雕像》、《小岗村痛失好书记》等多篇报道,包括意在澄清疑问的《沈浩生命中的最后六天》,用白描手法真实再现沈浩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

“复旦黄山门事件:3次报警无人应 1条短信惊两地高层”。2010年12月12日上海复旦大学18名学生被困黄山求救,此帖在网上广为流传、激起无数网友热议。安徽黄山警方立即身陷“趋炎附势、漠视百姓”的指责漩涡。这则消息是否真实可信,当时仍无定论,但事发后几天,舆论风向突转:由指责警方不作为变为责难当事学生冷漠无情。在《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等媒体的努力下,黄山风景区公安局民警张宁海的牺牲经过、光辉形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24岁的张宁海在护送学生下山途中不幸坠崖牺牲,“请跟我走,我来为大家照亮……”,这是火热心肠的张宁海生前的最后一句话。张宁海的报道,不仅扭转了当时莫衷一是、是非难辨的不利舆情,也成功发掘了一位新时期安徽青年的优秀代表。

二、在炒作成风的浮躁环境中激浊扬清聚焦“沉默人群”

有论者认为,中国已进入消费主义时代、“愚乐”时代,拒绝沉重、消解崇高已成时尚。此论虽有失偏颇,但“媚俗、低俗、庸俗”之风盛行、娱乐化倾向明显已是不争事实。一些名人、明星为“博出位”,利用较强的资源调动能力热衷炒作,千万百计制造新闻效应抢夺眼球,一些媒体为了收视率、发行量也顺水推舟、默契配合,铺天盖地的名人、明星琐闻、绯闻、丑闻不断刺激受众神经。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改革发展关键时期,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但不论变革如何广泛、剧烈,人性中真善美的永恒感召力都不会改变,在价值多元、观念多样的时代,用人性的光辉守护心灵家园更显弥足珍贵。媒体在炒作成风的浮躁环境中关注“草根”,聚焦不想炒作、不会表演的“沉默人群”,潜心从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中汲取人性之美滋养受众心灵,既是职责所在,也必受大众欢迎。

入选“中国好人榜”的安徽人,绝大多数都来自“草根”,身份平凡、事迹不凡。义务摆渡半世纪的老农“老邦”、“板车女孩”黄凤、“守墓老兵”欧兴田、“以德报德”农妇李孝香和刘士圣、“最坚强母亲”许张氏……,一位位安徽普通百姓登上“中国好人榜”、感动亿万中国人。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95岁老人许张氏拖着病弱的身体,数十年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新华社安徽分社派出由文字、摄影、视频记者组成的采访组,经过采访向总社发出文字、图片和视频报道,仅文字稿《那口人间最温暖的粥啊——95岁“最坚强母亲”的母爱》全国就有100多家报纸采用,网民跟帖数万。只为60多年前对战友的一句承诺,86岁的欧兴田放弃天伦之乐,拖着病弱之躯,自带干粮,两年内四上北京、走访六省,为重建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四处奔走,并坚持为2400多位牺牲的战友们守墓30年。欧兴田的故事通过新华社安徽分社、安徽电视台等媒体的报道后广为传播,感动了无数网民,被网民投票选为诚实守信的“中国好人”,并被评为“中国网事·感动2011”年度网络人物。

“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媒体人只有像参天大树深深扎根大地一样,深深融入群众中,才能更好地捕捉在普通人身上蕴含的人性之美。任何时代、任何地方,芸芸众生中人性光辉都不会泯灭,缺乏的只是发现美的眼光、传播美的能量,而“三贴近”就是媒体防治“三俗”的天然良方。

三、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顺势而为提升传播效果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句古话所揭示的现象,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社会的今天,愈发凸显:负面新闻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正面报道则较难取得同等传播效果。以人物报道为例,负面人物报道、人物丑闻经常一夜之间“红”遍全国,而正面人物典型,如未切中受众“泪点”,即使多家媒体集中宣传报道,也是应者廖廖、行之不远。而现在的新闻竞争,不仅在不同的新闻机构间展开,传统媒体还面临着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和“自媒体”、“公民记者”越来越咄咄逼人的挑战,只有更好地把握当今信息传播规律,对人物报道的传统理念、形式、手法等不断改革创新、顺势而为,才能让正面人物报道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力戒宣传味,增强新闻性,摒弃“高大全”、脸谱化写作心态,用真诚、平实心态讲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新闻传播环境、受众心态、阅读习惯等都已发生巨变,传统的模式化、脸谱化的宣教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需要,灌输式的宣传很难产生真正的舆论引导力。不少新闻单位费心费力写出的典型报道,不能引起读者共鸣,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改变一味吹捧、表扬的典型报道手法和高、大、全模式,易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和逆反心理。媒体必须不断进行典型报道的创新,在人物选择和报道方式上更注重时代的审美观念和人们的情感需求,报道平民化、客观化、人性化,少叙述、多讲述、重记录,力求真实还原、发掘普通人物身上的不凡之处,将道理与观点融入故事讲述,从一个个真实、本色、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中提炼出时代的本质特征。安徽媒体在报道欧心田、许张氏等人时,没有拉开架势、下笔万言,而是用不长的篇幅、白描的手法讲述他们的故事,没有拔高、没有灌输,却真正打动了人们的内心。

密切关注社会舆情、网络热点,第一时间捕捉新闻热点,或借力发力、或对症下药扩大“新闻效应”。网络已是媒体最重要的信息源、记者最重要的新闻线索获取渠道,但仅仅被动获取信息、甄别真伪、快速跟进已很难完全发挥网络对新闻报道的巨大促进功能,必须在全流程监控、全天候搜集的同时,从科学研判舆情中寻找到潜在的新闻热点,采取不同报道方式、手段扩大新闻效应。众多上榜“中国好人榜”的安徽人,其事迹有不少是网民在微博、论坛发帖,有的甚至是只言片语,被媒体记者敏锐发现,实地采访、核实后发出报道而引起关注。在报道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蚌埠市检察官吴群时,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没按传统方式先采写人物通讯、特写等,而是集纳大量网民“好评”成文上报,这篇舆情报告获得中央领导批示,吴群被列为重要先进典型,众多媒体随后进行了大量深入报道,吴群先后获得“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全国模范检察官”等多项殊荣。今年5月17日,安徽日报社记者陈巍、安徽电视台记者周全报在新疆艰苦地区采访时遭遇车祸不幸殉职,新华社安徽分社立即安排人员专门关注、搜集网上关于此事的帖子、微博等,发现网上对两人的遇难深为惋惜,对他们平时的为人、工作高度肯定,综合网友帖文、采访知情者后,迅速向总社发稿,中央领导很快批示,要求大力宣传两位记者的感人事迹,新华社随后播发的通稿也被全国多家媒体采用。在全国发生多起“以怨报德”事件,老人摔倒扶不扶、孩子受伤救不救成了热门话题、引发网络热议时,“合肥好人”刘士圣、李孝香“以德报德”的故事引起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高度关注,深入采访后发出通稿,中央领导在稿件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大力弘扬“以德报德”的人与事,“合肥好人”、“以德报德”在“以怨报德”事件多发引发众人反思的背景下迅速“走红”。□

(作者: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

责编:姚少宝

篇10:让语文教学绽放生活的光辉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关注的是繁杂的公式,陷入了题的海洋,并乐此不疲。而很少有学生从这些枯燥的内容里获得对客观事物和生活的观察与认识,以及对理性精神的认同、强化与提升。使学生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惧怕数学,厌恶数学,对数学的学习也处于一种困惑之中。

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首先让学生“喜欢”数学,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呢?这就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美。数学教学中引入美可以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乐趣,虽苦犹乐。从而能克服困难,心理压力也较轻,能愉快地进行学习,有效地把非智力因素转化为智力因素,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但是,数学美明显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等,它是数学对象融入主体情感的产物。因此,对学生进行数学审美教育就应遵循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美素材,剖析其教育价值。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显露数学内容的美感性,给教学过程带来生机呢?以下几点就是我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所得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它们虽然蕴涵着美的因素,但由于数学的美主要是通过数学语言来体现的,具有一定的间接性、模糊性。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美的存在;而作为一门学科,它要吸引学生的眼球,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得展现学科自身的魅力。但就数学本身的特点(不直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完成认知的任务,更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感知力,引导他们去发现美,鉴赏美。教学中,教师若能采取各种方式向学生展现和揭示数学美,就能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能够带着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事实上,数学中有大量的美学内容,比如: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法则进行推理和判断的思维结晶,是数学规律的精炼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数学美的一种意境。诸多事物中的数、形变化规律竟统一于一个如此简单的式子之中!真可

谓奇妙无比,美不胜收。可见,看似抽象的数式和图形,当仔细品味其独特的数学美时,同样能产生陶冶学生心灵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中的这些美学本质挖掘出来,揭示出来,使抽象、高深的数学知识得以形象化、趣味化,使学生从心理上愿意接近它、接受它,直到最终热爱它。

再比如:这样的发现极大地鼓舞了学生自己,这种鼓舞会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继续去探索所遇到的其他问题,同时,也由于自己的观察发现更好、更深刻地去记忆、理解、掌握运用该定理。在发现的过程中又可培养学生主动观察问题的能力,从而为问题的应用、解决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经过抽象提炼,因此,直线的刚劲平稳、曲线的对称柔和、波浪起伏的正余弦图象、赏心悦目的极坐标花瓣方程„„无不充满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而数学公式的简单优美,几何图形的和谐对称„„,使数学和音乐一样艺术。

数学美是数学教材中所固有的,但教材是按知识体系展开的,数学美知识蕴涵在其中,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挖掘、整理,师生一起作为审美主体对各种数学美因进行赏析并作出恰当的审美评价,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

从学生刚开始认为“数学好玩,数学可以让人动脑子,数学中有许多奥妙”等来看,他们已经感受到了数学美的存在,只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就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和谐、统一,简单”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探求数学美的兴趣。数学的内涵闪烁着迷人的智慧之光,数学先贤的智慧是令人叹服的。学生一旦被引入美的世界,就会对数学中展现出来的真理感到惊奇,为人类的聪明智慧感到骄傲自豪。这样,其学习兴趣如何也就不言而喻了。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也是大自然深层结构美的折射。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之美:

数学语言是在数学思维中产生和发展的,又是数学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数学语言的研究中,通常按数学语言所使用的主要词汇,将数学语言分为三种: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

①文字语言美:

数学中对概念、性质的叙述,文字准确、简明,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②符号语言美:

数学符号充满了整个数学教学,数学离不开数学符号,数学符号的根本作用是使得数学语言成为全世界通用的最简洁的语言。数学中的符号语言合理、简洁明了、易用、规范。

数学符号以形式上的对称、和谐、简洁,也能给人的观感带来美丽、漂亮的感受。比如:(a+b)·c=a·c+b·c;a+b=b+a „„这些公式和法则非常对称与和谐,同样给人以美观感受。

③图形语言美:

毕达哥拉斯说:“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因为这两种形体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给人以对称、均衡的形象之美,直线给人以明快、爽朗之美。教师除了要深入挖掘并艺术地表现出数学美的特点,同时还要启发学生留意观察自然界中的一些有趣的事实,如地球的外形、国徽上的几何图案、建筑物等,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不再感到数学枯燥乏味。

2、方法美:

庞加莱曾这样论述过数学和美学:“数学的优美感,不过是使问题的解答适合我们心灵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满足感。”因此,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总是崇尚简明、优美的合理方法而摒弃繁难的不合理的形式。数学中的一个精彩解答,犹如造就了一件真正艺术品。

教学中,教师还可利用“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按照数学美的标准寻求问题的最优解法,比如按“简洁美”的要求寻找问题的简便解法,或打破常规,另辟蹊径,按“奇异美”的特征寻求标新立异的解法等,在探索问题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3、动态美:

德国大诗人席勒曾说过:“活的形象最美。一块大理石是无生命的,却能由雕刻家赋予它生命,是人们在关照中发现它的美。”利用多媒体优势可以更好在对数学中的平移、旋转、对称、相似四大变换形式进行必要的演示,使学生感受到图形中折射出的动态美。

1、数学美具有处理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价值。

从数学发展史来看,以最后确定的形式出现的、定型的数学是一门系统的严谨的演绎科学。作为现代数学三大特点之一的逻辑严谨性正是反映了数学体系的和谐美、逻辑美,作为教材也有它的逻辑结构,按照教材的逻辑结构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学得系统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2、数学美具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价值。

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数学教育不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学会创造。想象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感,而良好的美感又能够提高学生类比、联想、想象等特殊思维能力,对于诱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起重要作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规律的再发现。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也能使他们在一个轻松的心态下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学生的数学美感可以帮助它们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获得巧妙、简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认识水平也产生了一个飞跃。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结构,有目的的、合理的安排穿插进行数学美学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去发现数学的内在美,并创造数学的方法美,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愉快地进行数学学习,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3、数学美具有培养学生兴趣和陶冶情操的价值。

教材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谓的物,它是人化了的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数学教材中凝聚了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对数学美的追求和情感体验,也会留有教材编写者对数学美的情感。数学教学以教材为“蓝本”开展教学活动,其中充满着数学美的创造、体验和学的过程。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提出:“数学教育还必须将数学中所固有的美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还受到美的熏陶。”教学中通过对数学美的分析、挖掘,让学生在感受数学美、鉴赏数学美、应用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中引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发学生的各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通过数学美的动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通过数学美的激发功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情

操得到熏陶等。数学中的美是激发求知欲,形成内驱力的源泉,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形式之美,方法之妙,产生一种理智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热情。这种热情是长远的,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对科学、真理、事业执著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发愤图强,不断进取.而不会向追求升学考试的成功那样,一旦目的达到,动力的源泉就可能会枯竭。可见,教学中善于挖掘数学美,积累数学美的素材,丰富学生数学美的体验和情感,具有优化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教育价值。但这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加强美学、数学美的修养,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篇11:让语文教学绽放生活的光辉

他们的灾难,是为而你发生。这句哲人说的话,在多灾多难之秋,让隐晦在深处的人性光辉骤然闪耀,指引着人们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亲情无价,爱情无价,血肉同胞情无价!他们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让我们收获一次次的感动,感动在血液里流淌,情感在感动中升华。作文

深夜的德阳市汉旺镇,冷雨凄厉,悲声四起。在东汽中学坍塌的教学楼里,救援人员发现他的时候,他正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望着遇难的老师而哭泣。满对着突如其来的灾难,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垮塌下来的天花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亡留给了自己。他的爱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千秋流淌。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两个孩子还活着,而雄鹰已经气绝!他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在山上度过饥寒交迫的一夜后,9名老师带着71个孩子翻山越岭穿过灾区,成功地来到安全地绵阳市,并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暂时安顿在绵阳中学英才学校,一个个朝气蓬勃鲜活的生命在废墟中开出一朵朵向着未来的希望之花

一位行乞的老人捐出了自己用了八天的时间乞讨来的一百零五元钱来表示自己作为中国人的爱心。105元,对普通人而言,不过是少喝两瓶酒,少买一件衣服,少看两场电影,但是对他而言,是无助地伸了多少次又缩回的手,是多少次弯下佝偻的身体再站立起来,是面对了多少的冷眼,吃了多少次的剩饭残羹,是多少次在寒夜的天桥下冻醒但是他面对同胞灾难,没有犹豫,几乎拿出了除身体之外的所有家当 一名年轻的妈妈遇难前,用身体为孩子撑起生命的空间,她的手机里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奋战一线的人民子弟兵,迎着山崩石溅的危险,忍着雨打浪击的艰难,用橄榄绿的灿烂照亮生命的奇迹,用生命高于一切的呼唤挺起中国压弯的脊梁。

没有太多华丽语言的修饰,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更没有感人肺腑的宣扬,却感动了每一个人的心。每一个生命曙光的背后,都有一种令人刻骨铭心,它无需用精美的画笔修饰,却依然光亮耀眼,那就是爱。

上一篇:少年宫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作文 假如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