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

2024-05-2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精选6篇)

篇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

摘要:作为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而且还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劳动美规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手稿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工资、地租、异化劳动、无产阶级革命等,其核心思想是异化劳动理论;第二手稿的现存部分对私有财产的关系作了考察,仅占原手稿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其他部分已经散失了,第二手稿应该是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手稿研究了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并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一般哲学,其核心内容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具体探讨了:美的本质和起源、美的规律、审美活动三个方面的内容。

美的本质和起源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关系。“劳动创造了美”,马克思在人对客观世界的关系上,既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又承认人的实践活动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作用。人通过实践改造了世界,同时也就创造了美。这是马克思在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论的根本性变革。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是论述人类通过劳动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外在世界,创造美的事物。

人类的实践应该是由物质性劳动和精神性劳动构成的。只要人们对美的渴望不息,那么,美的创造之火必然愈烧愈旺。劳动不仅可以按照物质的规律和使有价值的需要创造,而且,也可以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总的来说,劳动创造的美,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附于使用价值的美的创造,它的特征就在于其按照美的规律的创造必须服从其使用价值的创造,以更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为前提。另一类则以审美价值为首要目标的美的创造,即艺术美的创造。艺术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尽管各艺术种类有其不同的物质媒介,遵循不同的物质美的表现法则,但都是为了审美的目的,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因而艺术美的创造又是最高级形态的美的创造。

至于《手稿》提出“自然人化”和“人的对象化”的重要思想,强调的是人怎样自由自觉地对待自然。既能自由自觉地对待人自身,也能自由自觉地对待人的外部生存环境。这其实就是对美的追求,是在最广泛的意义、最广阔的领域里,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达到主体和对象的美的创造。

美的规律

《手稿》提出了“美的规律”的概念,以及“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著名论断。《手稿》中这一思想是在深入分析人的生产与动物生产的区别的前提下,对人的生产劳动本质特征所作的总的概括。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在两方面失去生活资料: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二,这个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劳动者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

由此还可以看出,马克思思考问题的方式注重真善美三者相结合。通过逻辑思维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是对世界的“真”的掌握;直接从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精神活动,它直接为现实服务,它追求直接的功利目的与实用价值,是对世界的“善”的掌握;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审美

因素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掌握方式,是对世界的“美”的掌握。理论思维、实践-精神、艺术与真、善、美之间所具有的这种一定意义上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表明,三种掌握方式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价值和功能,这种独特的价值和功能是不可以互相取代的。

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

《手稿》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异化”一词最早是由唯物主义者和契约论者提出的,表明财产的让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异化”和“对象化”区分开来。马克思首先对考察了劳动的对象化,他指出:“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对象化是一切劳动之共性,但在现实劳动过程中,劳动对象化却有另外的表现形式,即异化。“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资产阶级哲学家、理论家就经常使用的一个哲学范畴,异化的基本含义指,人的创造物与人相脱离、相独立,反过来奴役人、支配人。如果说对象化是劳动的肯定方面,那么异化则是劳动的否定方面。在劳动的异化关系中,劳动的对象化意味着劳动者创造出一个独立的与己对立的异己力量,劳动的实现表现为劳动者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制度下,劳动不是普通的劳动,而只能是异化劳动,它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劳动产品对劳动者的异化,即物的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对立的。”于是,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成为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劳动者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劳动创造了财富,人自己却变得赤贫;劳动创造了美,人自己却变得畸形;劳动越有力量,工人就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第二,劳动本身对劳动者的异化,即自我异化。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劳动者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变成:“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遭到摧残”。“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强制一消失,人们就回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劳动是被迫的、外在的,是对自己的否定。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感受不到任何美的享受。

第三,人的“类本质”对人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作为人的物质食粮;二是自由自觉的社会性的劳动。所谓人的“类本质”对人的异化,即“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即自然对人的异化和劳动本身对劳动者的异化。因此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全部“类本质”对人都异化了,人的类本质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第四,人对人的异化。人同人相异化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劳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当人同自身相对立时,他也同他人相对立;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即是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人是社会的人,人与人本应是相互独立、相互平等、互相协助的关系,人本应能完全占有、控制自己的社会关系。与此同时,劳动者不仅生产着劳动产品还生产着工人同资本家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活动、劳动产品都成了外在于劳动者的异己的东西,实质上,都是归资本家所占有,为资本家所支配。劳动者的劳动为自己造成了不幸和痛苦,却给资本家带来了享受和欢乐。

至此,《手稿》对异化劳动作了清晰而深入的分析,尖锐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而另一方面又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创造美丽同时又制造丑陋。“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物。人具有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而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劳动为资本家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古人云:“饱暖思淫逸,饥寒起盗心”。工人在劳动中异化及其劳动对象的异化与心灵的感受美的能力有关。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的欲望推动的,正是由于人类有这样那样的欲望,才会千方百计去设计创造出新的事物。人类在满足了生存问题之后立刻会有“享受”的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逐渐提高了自身的“享受”能力和要求,从而进一步对设计产品的需求也达到情感、社会的层次,可以说,“享受”是在人类满足了本能需求之后更高一级别的欲望。这样,人类的“审美”就从原始的功能诉求逐渐发展到后来的感情诉求。美国的一位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在它的《美感》中写道:“假如希腊巴底农神庙不是大理石的,皇冠不是金的,星星是不发光的大海也是无声息的,那还什么美呢?”可见,美不仅在于客观事物的原本,而是由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人在判断客观事物是否“美”的时候往往带有浓厚的主观性,是从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由此,也可以将审美理解为摆脱了物质需求的束缚而达到外在和内在自由的一种状态。即在感受美的时候,产生着素材与(理性的)形式的实际的统一和交替。在这种结合过程中就使感性与思维和意志相协调,使人在有限的事物中见出无限性和必然的规律。从而,将美与精神和道德的自由联系在一起,把审美外观看作是一种自由的形式。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手稿》中指出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创造美丽同时又制造丑陋。

最后,将以《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一书中的一段话来结束全文:“马克思没有直接谈论美育,更没有明确把它列为个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我们没有必要牵强附会。因为马克思当时不仅没有也不可能论述到共产主义下个人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问题,而且作为向资产阶级学校争取的东西,美育也无从谈起。”“但是,从马克思整个思想包括其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和分散于各处的言论来看,马克思不仅有美育的思想,而且丰富和精辟,这毫不奇怪,在他的全新的一般世界观指导下,他既提出了全新的教育观,也提出了全新的艺术观。„„而在好多地方,(虽然分散而不那么直接和明确),还是谈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要真正实现全面发展,艺术审美方面的教育,也‘毫无疑问’‘占据应有的位置’。”[1]

参考文献:

[1]王焕勋主编《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第181-182页,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阅读书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篇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

摘要:1844年3月,马克思因受到恩格斯《德法年鉴》中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认为仅停留在哲学的研究上,还不是“针对原本,而是针对副本”的批判,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于是,马克思决定从经济事实出发,开始阅读一些关于经济学的著作。1844年3月到8月,马克思写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本书写于巴黎,因而又称巴黎手稿。原书名没有保留下来,现在的书名是1932年发表时苏联编者加的。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经济学、巴黎手稿

《手稿》是马克思的一部未完成的著作,虽然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但其内容极为丰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过程中一份独特的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源地。

当然,《手稿》是一部过渡性的著作。马克思在《手稿》时期,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大量使用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术语。但是,在内容上,马克思又大大超越了费尔巴哈。这就是说,尽管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同费尔巴哈的重大分歧,尽管《手稿》中充满了费尔巴哈式的概念、术语,具有人本主义的因素,出现了内容和形式的不一致,什么是矛盾,但是,《手稿》在内容上却力求向历史唯物主义接近,处处闪烁着新世界观思想的光辉。

一、主体结构

包含六部分:序言;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附录;注释。

马克思在“序言”中主要阐述了写作的主旨,方法和《手稿》的哲学基础。在写作过程中由原先打算着重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后经过对国民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和批判,改为把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当做主要批判对象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剖析为主要内容,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时着重揭露和批判了鲍威尔为首的黑格尔分子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坚持“自我意识”哲学。

“第一手稿”的主要内容是:1、揭露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提出经济学研究的任务。首先,马克思肯定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但又揭示了它的缺陷。他认为古典经济学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剖析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1】(P37)因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能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给自己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的任务。

2、论述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这一概念是我第一次接触。从《手稿》中知道“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生产出了产品,而由于产品不属于劳动者本身,因此,产品生产越多,劳动者的价值就相对越低。这里似乎是一个相对的关系,劳动者和产品两者之间的对立。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而劳动产品是人的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劳动产品本应属于劳动者。”【2】(P50)

“第三手稿”主要讲:1,私有财产和劳动。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作为自为地存在着的活动、作为主体、作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就是劳动。

2、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在这个章节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对“共产主义”的理解。马克思在此提到了五种共产主义的理论,即:普鲁东小资产阶级的共产主义,以傅里叶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巴贝夫为代表的平均共产主义,议会的共产主义,无政府共产主义。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合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3】(P80)

3、私有财产和需要,马克思指出:“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从而某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某种新的生产对象,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在私有制范围内,则具有相反的意义。每个人都指望是别人产生某种新的需要,以迫使他作出新的牺牲,以便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并且诱使他追求一种新的享受,从而陷入一种新的经济破产。”【4】(P90)这段话指出了在两种制度下,“需要”产生的不同原因和引起的不同结果,但他们同时都在强调着“新”。

4、货币。这里讲的货币是人与生活,人与人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颠倒一切的手段。其实这些话语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货币是实现物质之间交换的媒介,也是万恶的”。

二、内容浅析

《1844年经济学手稿》由来: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复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那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难度。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书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因此,马克思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著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

《1844年经济学手稿》基础: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绝不是用“乌托邦的词句”,或“完全纯粹的、完全决定性的、完全批判的批判”、“不单单是法的,而且是社会的、完全社会的社会”、“密集的大批群众”,“代大批群众发言的发言人”等等一类空话,来非难实证的批判者的。

主要内容有六点:

1、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合理因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经济学的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工资、利润、地租问题,对阶级和阶级斗争作了经济学的理解。马克思继承了这一点,但没有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而是从中看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即资本、地产、劳动三者的分离,从而揭示了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对立的经济根源。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工人工资的增长看作社会的繁荣的结果,从而必然要把工人的前途和命运寄托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上。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整个工人阶级着眼,从工人沦为机器的奴隶,从过度劳动造成工伤事故和缩短工人的寿命,从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得出结论:在社会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繁荣的顶点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指出,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5】(P30)。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也就是说,资本不仅仅是物或对物的占有,而是一种生产关系。此外,马克思还研究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2、异化劳动学说

“异化”一词最早是由唯物主义者和契约论者提出的,表明财产的让渡。黑格尔把它作为哲学的范畴进行探讨,主要意思为“外化”、“对象化”等,后来,费尔巴哈也使用了“异化”,并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马克思批判吸收了上述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马克思是从分析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开始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从一般的商品生产劳动出发,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但他们只研究劳动而不研究劳动者、不研究劳动者的处境。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只看到劳动的积极方面,看不到劳动的消极方面,看不到资本主义制度给劳动者带来非人化的后果。马克思则相反,他在肯定劳动的伟大作用的同时,着重研究了雇佣劳动,揭示了异化劳动所包含的阶级对抗。马克思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6】(P57),即从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为资本家所掠夺、无产阶级处于贫困的地位这个现象入手,分析劳动异化问题,发现异化劳动表现为四个具体的方面:从人的类本质方面来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从生产的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从人际关系来看,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异化”和“对象化”区分开来。马克思认为: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肯定方面,它是人们在对自然界改造和占有的劳动过程中劳动的实现,说明了任何劳动都创造产品,而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劳动,所以,劳动的对象化是任何社会物质生产的共同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异化劳动是劳动的否定方面。对象化劳动不等于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却包含着对象化劳动,对象化和异化只是在私有制的前提下才联系在一起,即对象化在私有制下发生异化。异化劳动学说贯穿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各个部分,是马克思用来分析其他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理论武器。

3、人的本质学说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以及人的劳动出发,论述了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指出,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但人又并非像动物一样与自然物具有直接的同一性。人的感性、对象性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实现的。另外,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不仅生产自身,而且还生产整个世界,因而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使人的生产活动有别于动物的生产活动,使人不仅具有自然性,而且具有社会性和能动性。因而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过程,从而把生产劳动看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的劳动是一种客观的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劳动具有社会性。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一般性质,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在所有社会活动中,物质生产是最基本的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的实现或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物质生产支配。

4、共产主义学说

共产主义问题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中心问题。马克思首先评析了四种共产主义学说,这四种学说是:圣西门、傅立叶的空想共产主义、粗陋的共产主义、民主的或专制的社会主义、无政府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把历史上各种共产主义学说与私有财产的历史运动结合起来作历史的考察,正确地分析了它们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性,并提出了他自己对共产主义的理解。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客观历史运动,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而且,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7】(P73)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在这种社会里,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就是说:(1)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运动发展的结果;(2)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途径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3)实现共产主义的标志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本身的解放。

5、唯物主义实践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实践的非系统的论述涉及了新世界观的一些重要问题。由于马克思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征,因而抓住了实践的最基本内容——生产活动。马克思还探索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认为理论来自实践,又必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马克思说,“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8】(P79)难题的解决是实践的任务,并以实践为中介。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在实践上的自我实现的产物,共产主义理论只有从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中诞生,马克思认为,理论并不能实现什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能动地改造世界。要消灭私有财产的思想,有共产主义思想就完全够了。而要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6、分析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的历史功绩,指出,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他揭露了黑格尔否定性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性质,并用唯物主义原则同它相对立。但是,费尔巴哈也有不足,如在揭露、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时,连同它所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要素也一并抛弃了,认为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仅仅是哲学同自身的矛盾。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没有完成克服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因而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分析仍然是完全必要的。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是以《精神现象学》为主要对象的。《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导言,马克思把它看成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批判黑格尔哲学必须从这里开始。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既揭露了其辩证法的唯心

主义实质,又肯定了他的积极成果,开始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马克思既指出了黑格尔的根本颠倒思维与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和把现实事物的异化归结为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的双重错误,也指出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抓住了劳动的本质,从而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不仅深化了自己对黑格尔哲学的理解,也使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马克思全面制定新世界观找到了一个基本方向。

三、总结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第一个大纲,也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首次较全面的深刻批判,体现了马克思在巴黎时期把哲学研究同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的特征。通过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批判,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马克思初步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新世界观的基本特征,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学说,把正在形成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结合了起来。

参考文献:

篇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

一、异化劳动与人的解放

在《手稿》中, 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从对宗教、国家和法的批判进到对“市民社会”的批判, 从哲学进到政治经济学。这一转折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经济事实, 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因而, 他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 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 从而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马克思把劳动看作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是人的本质力量。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晶, 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实现, 劳动产品应该属于劳动者。但是, 在资本主义社会, 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 而且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 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 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这一事实表明, “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2、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 是人的本质。劳动本来是人的自愿行为, 是劳动需要的满足, 是属于人自己的, 人在劳动中肯定自己, 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但是在异化劳动中, 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劳动不是工人自己的, 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动人;工人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 而是属于别人。“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 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 而是否定自己, 不是感到幸福, 而是感到不幸”。

3、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 人是一种类存在物。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 所以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就是对象。因此, 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但异化劳动颠倒了这种关系, 把劳动即人的类本质变成了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 于是造成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的类本质变成了人的异己的本质, 人变成了丧失类本质的人。

4、人和人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 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因为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所以, 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既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 也是他们之中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

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异化劳动不仅改变了人与劳动的本质关系, 而且由于对人的类本质的异化造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对立关系, 极大地阻碍了人们通过对象化活动实现人本性全面发展的追求活动, 与人性自由而自主的内在需求相互对立。正是由于存在着人的被束缚被压抑, 存在着人的异化, 因此就带来了关于人的解放的问题。由于人的异化主要是社会关系的不合理或异化带来的, 因此人的解放也首先是改变不合理的现实关系, 实现人的社会解放。因此, 人要得到解放, 必须解除异化劳动, 才能达到整个人类的解放。

二、私有财产与人的解放

在《手稿》中, 马克思把人的解放与私有财产紧密相连。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 “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提出了异化劳动是产生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的结论。

马克思认为, 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家虽然承认劳动是生产与财富的真正灵魂, 但他们未能给劳动和工人提供任何东西, 却给私有财产提供了一切。这样的结果只能是, 私有财产向少数资本家手中迅速地集中, 从而造成人的本质的更为普遍和深重的异化。马克思深刻地揭示异化劳动的本质, 看到了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相生相随的关系, 一方的衰亡必然伴随着另一方的衰亡。他认为,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就是积极扬弃的普遍的私有财产;而现实的资本主义的财产关系体现为异化的关系, 即不是每个人都有财产, 这种资本主义财产关系的片面性不是真正的人与人、人与财产的自然的关系。因此要实现人性的自然的回归, 必须通过财产特别是私有财产的自然运动, 生成符合人性的真正的人。因此, 异化劳动的消亡, 人类解放的实现, 就其实质而言等同于私有财产的真正扬弃。

马克思指出, “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 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 这并不是因为这里设计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 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括普遍的人的解放, 其所以如此, 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 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在这段话中, 马克思为我们指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正确途径。只有通过工人解放, 才能将社会从私有财产中解放出来, 从奴役制解放出来, 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 进入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中, 此时, 整个人类才能解放。也就是说, 私有财产的运动以及工人的政治解放运动为人类解放提供了可能性。

三、共产主义与人的解放

马克思认为, 共产主义是人的解放的最切近形式。在《手稿》中, 马克思强调, 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扬弃, 人的解放只有通过共产主义才能完成。他指出, 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劳动, 而人的解放就是对私有制下的“异化劳动”的否定, 即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对于实现人的解放, 马克思提出的道路就是改变社会生产关系——消灭私有制, 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认为,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积极扬弃。共产主义作为现实的运动是人从经济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过程, 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的最高形式。共产主义是一个生产力提高的过程, 因为只有生产力的提高才为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提供经济前提, 而私有制既是生产力提高的产物, 又是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历史形式, 同时又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对这整个过程的扬弃, 就是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 人的解放与共产主义的形成是统一的过程,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 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这种复归是完全的, 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 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 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 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所以, 这是人的本质的解放, 是人性的解放, 因而是人的解放。因此, 共产主义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达到人的解放, 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向自身的复归所必需的一个环节, 一种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

综上所述, 《手稿》不仅仅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批判, 更是马克思对“人的解放”思想的阐述。他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扬弃的角度论证了人类解放的可能性, 以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深刻地阐发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途径。正确把握马克思“人的解放”的科学内涵, 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我们今天关注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摘要:人的解放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宗旨, 它贯穿于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人的解放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息息相关, 人的解放是共产主义的真正实现。文章拟从《手稿》涉及到的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理论, 对人的解放思想进行具体论述。

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共产主义,人的解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中央编译局, 2000.

[2]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易舜, 张万强.异化劳动·共产主义·人的自由[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 (5) .

[4]隋月英.论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历史形成[J].广西社会科学, 2003 (10) .

[5]武天林.人的存在、本质和解放的三重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 1998 (4) .

篇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私有财产;本质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于1844年4月至8月,这部手稿是批判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批判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潮、批判之前旧哲学的作品。也就是说,它是马克思全面地考察和研究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科学理论的主要思想实录。其中对“私有财产”的本质的探讨和“异化劳动”学说都是《手稿》的精华所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一篇中写道:“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是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

因此,弄清私有财产的本质是摆在马克思面前的任务。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家认为劳动的全部属于工人,劳动是使自然产品价值增大的唯一东西,那么马克思把这归结为:社会财富来源于劳动,私有财产归结为工人的劳动。这是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积极成果。但搞清楚私有财产的本质的关键问题是:工人劳动和私有财产制度的关系是什么?在资本主义私有条件下工人劳动和一般人类劳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通常马克思在论述中这两个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

马克思说:“我们且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这个经济事实就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在这里,马克思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劳动者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已经不再属于劳动者本身,它脱离劳动者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者对立。劳动产品理应是劳动的对象化,是劳动固定在某物中成为物化的劳动。但是当前的经济现实是,这种物化的劳动已经成为一种异化的劳动产品。在这里,劳动同劳动产品的关系是不一致的。劳动生产出财富,但是劳动却使劳动者贫困。劳动使商品世界增值,却使劳动者贬低为廉价的商品。劳动在这里分解为工人同财富的对立。这是工人同产品的直接关系。

马克思指出:“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了劳动本质的异化。”这个同时也掩盖了私有财产的本质。马克思针对国民经济学家提出:“劳动对它的产品的直接关系,是工人对他的生产的对象的关系。”马克思的提法向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更靠近了一步。而且,马克思还提到:“有产者对生产对象和生产本身的关系,不过是这前一种关系的结果,而且证实了这一点。”这种有产者对生产对象和生产本身的关系就是私有财产的关系,因此,马克思已经认识到私有财产关系是工人劳动的结果。

马克思说:“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己异化,那么工人活动的产品怎么会作为相异的东西同工人对立呢?”

马克思在这里想说的是劳动产品异化的直接原因是工人劳动的过程中的异化,劳动本来是一种自主自为的有意识的活动,然而,工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却是一种非人折磨,“因此,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因此劳动对工人来说就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因为这种外在,所以只要外部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这样的劳动脱离了自身,似乎已经成为别人的事情,这种活动是工人自身的丧失。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工人充当的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工具,而他自己的劳动也仅仅是维持个人生计的手段,这种工具或是手段的现实,使劳动对于人的意义被歪曲了。

马克思说:“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对劳动生疏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劳动的主人起个别的什么名字——对这个劳动关系。”

因为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而这种劳动产品必然属于工人之外的人,所以,工人同劳动产品的分离关系,表现了他的产品同他之外的不劳动的他人的关系,从而也表现了工人同这个他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就是他人对工人的强迫和压榨关系。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的劳动是一种异化的劳动,由这种异化劳动衍生的是劳动产品同工人相分离,并为他人所占有。这是马克思探究私有财产本质的关键,因此,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此外,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和异化劳动的对比也阐明了什么是“一般人类劳动”。

首先,一般人类劳动是人同自然界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没有自然界,劳动就没有加工的对象,同时自然界给劳动者提供生活所必须的资料,没有了自然界,劳动者就不能生存。马克思在这里从本质上说明了人同自然界的不可分割性。把人同自然界分开,就意味着对人的肢解。

其次,一般人类劳动,使自然界成为“为人之物”,以实现人的需要。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劳动对于人来说是对象性的活动,他的活动是自由的活动。马克思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和动物的区别是,动物只是在自己需求的情况下片面的进行,说到底,那只不过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活动。而人的活动是一种自由的活动,人征服自然,逐渐改变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而且不断改变着自己对自然界的认识,劳动促使人不断的发展进步。

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所以,一般人类劳动的过程,是人通过劳动使自身发展、使自身完美化的历史。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

再次,一般人类劳动是自觉自由的生命活动。而不应该受到外界的干扰。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劳动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最后,一般人类劳动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对象化是人本质力量客体化的过程,是外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但不论怎样,它都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一般人类劳动是实现人本质力量的过程,而不是人的丧失。

马克思所定义的一般人类劳动和异化劳动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通过对一般人类劳动的概述指出了资本主义工人劳动的性质是使劳动者与自然界脱离,非人的与人的类本质特性相对立的劳动。

因此,马克思说:“通过分析,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在这里马克思看出,作为物的私有财产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劳动制度。“资本是劳动的积累”所以当劳动同资本相结合时就产生了私有财产。而产生私有财产的劳动不是一般人类劳动,而是被异化了的劳动。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本质是被异化了的劳动的观点是其思想的一个飞跃。从之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不难看出,许多范畴都是异化和外化这两个因素的展开。

此外,马克思还指出:“私有财产作为外化劳动的物质的、概括的表现,包含着这两种关系:工人对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非工人的关系,以及非工人对工人和工人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在这里,马克思将私有财产分为两种关系,表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

另外一个问题是: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是永恒的吗?

既然,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而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的一种异化状态,那也就是是说这个暂时劳动的形态所产生的私有财产也只是人和自然界关系的一种暂时的,只具有历史意义的形态。马克思在《手稿》里指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在这里隐隐包含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关系的思想。同时也蕴含了工人解放,全人类解放实质是现存的资本主义关系上的经济变革,而这种变革必定要以政治的形态表现出来。这样,从对私有财产的本质是被异化了的劳动的认识,马克思达到了对人的问题的崭新的理解,并且把工人同生产的关系作为理解和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关键点。

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本质是被异化了的劳动的观点的阐明,使马克思的社会思想发生了一个巨大的飞跃,为马克思之后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学说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德]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2000-5.

[2]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篇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

内容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为切入点,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展开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人类社会必定会扬弃资本主义进入到共产主义的伟大构想。而人的类本质,既是马克思批判异化劳动的准绳与基础,又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动力与旨归。本文的目的就是解读《手稿》中人的类本质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的类本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如无特殊说明,下文凡是引自该书,均为人民出版社版,只标注页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类本质思想解读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zbjy.cn提供,请保留******.秘密和诞生地。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以批判异化劳动为切入点,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展开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人类社会必定会扬弃资本主义进入到共产主义的伟大构想。而人的类本质,既是马克思批判异化劳动的准绳与基础,又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动力与旨归。本文的目的就是解读《手稿》中人的类本质思想。

一、人与动物的比较

马克思将人与动物置于自然的维度中,通过比较二者的异同,揭示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动。

首先,马克思分析了人和动物的相同之处。他认为,“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56)。任何生命,不管是动物还是人,要想存在,就必定离不开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阳光、空气、水等无机物。人虽然是一种高级的生命形式,但首先是物质性的存在。就是说,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只有在满足了衣食住行性等基本的生理欲求后,才可能存在,才可能从事其他活动。这就意味着,对于任何生物而言,要想存活,就必须先要占有******的对象。然而,******的对象又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105),必定向外在于自身的自然索求。所以,动物也好,人也好,在自然面前都是不自由的。比如“饥饿”,马克思举例说,“饥饿是我的身体对某一对象的公认的需要,这个对象存在于我的身体之外,是使我的身体得以充实并使本质得以表现所不可缺少的。”在这个作用上,人只是一种动物性的存在,人就是动物。所以,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105)。

人虽然与动物一样时刻依赖着无机自然界,但是,马克思又强调,人根本不同于动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于动物来说,自然只满足了它们存活性的物质欲求,但对于人而言,自然不仅是维持人物质性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精神性存在的基础,是人的意识来源与对象。马克思指出:“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56)人在与自然的交往实践中,形成了唯独人才具有的意识。在这种意识中,人不仅将自然作为认识的对象,而且将人自身包括人的`行为纳入到认识的范围中,从而做出反思,并指导人的行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这就是意识的能动性。

第二,正因为有了意识的指导,人的劳动才不同于动物的劳动。马克思承认动物也有劳动,他说“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57-58)。就是说,动物的劳动只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物需求,纯粹出于存活本能,并没有能动的意识作为指导。“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57)

相反,人的劳动则全然不同。在意识的指导下,人能“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意识的生命活动。”(57)“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58) 所谓“内在的尺度”,就是主体自身的目的与需要;所谓“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就是指各种自然规律。人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与需要进行劳动,而且能认识规律,并在规律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劳动,实现自己的目的和需要。人的目的与需要,不仅仅是生物性的物质欲求,更是精神性的需要。马克思说:“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58)因此,与动物相比,人的劳动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是有意识的而非本能的,是自由的而非仅仅为了存活。

二、对象性活动与人的类本质

如上所述,作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劳动把“人同动物”“直接区别开来”。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揭示出构******的本质属性的劳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从根本上体现并决定了人的对象性存在这一类本质。完整的劳动,包括劳动主体、劳动客体即劳动对象、劳动结果和劳动过程本身等几个环节。马克思从这几个方面分别作了阐述。

第一,劳动对象——自然,是对象性存在。马克思说“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象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107),所以,“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106)如果真的存在“一种存在物本身既不是对象,又没有对象”,那么,“这样的存在物首先将是一个惟一的存在物,在它之外没有任何存在物存在,它孤零零地独自存在着。”(106)显然,这样的现实存在物是不存在的。于是,马克思通过反证法证明了任何现实的存在物都是对象性的存在。所以,自然作为现实存在物,必定也是对象性的存在。马克思继续指出,“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即现实的”,那就意味着,“它是感觉的对象,是感性的对象,从而在自身之外有感性的对象,有自己的感性的对象”(107)。就是说,自然作为现实的对象性存在,是人的感觉的对象,是人的感性对象,是人的劳动的对象。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类本质思想解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选题

篇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1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稿”,在马克思从未发表。直到1927年,马克思逝世44年后,才由原苏联马列主义研究院梁赞诺夫院长主持将其中的部分译文以《〈神圣家族〉的预备著作》为题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 卷,当时没有引起广泛注意。1929年2月,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杂志第1期上,编者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关于需要、生产和分配的札记》为题发表了另一些片断。1932年,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院长弗•阿多拉茨基等人,在其编辑出版的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第3卷中,以《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国民经济学批判》为题全文发表了这部手稿。几乎在同一天,两位德国社会民主党作家(齐•朗兹胡特和J•P•迈尔)在他们编辑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卡尔•马克思早期著作集》(1932年阿尔弗勒德•克勒讷出版社莱比锡版)中发表了手稿的另一个德文版本。这两个德文版手稿全文刊出以后,很快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普遍重视。法文本和意大利文本先后于1932年和1937年出版。中文有两个《全集》版本,即《全集》第1版第42卷的版本和《全集》第2版第3卷的版本。单行本共有三个,即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丕坤译本,1985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1版第42卷译文排印的版本,以及2000年人民出版社根据《全集》第2版第3卷译文排印的版本。

手稿自问世以来近80年,经历了许多神奇遭遇,也担当过不少重大历史角色。时至今日,它还是马克思文献中被引用最多,同时又最难懂的文本之

一。这部著作术语新旧参差,内容庞杂,可以看作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的各种必要的思想元素开始汇集、融合,日益成长为一些新的思想,并得到了尽管还不完备、但却是较为系统的创造性发挥。因此它有很大的思想含量和解释空间。在西方现代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前苏联东欧思想界、当代中国思想理论界,引起一次又一次重大的释义活动,显示出它的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它的学术价值通过国内外研究状态看得更清楚。

目录:

第一手稿

工资

资本的利润

资本

资本的利润

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

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地租

异化劳动

第二手稿(此手稿大部分已亡佚)

私有财产的关系

第三手稿

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

共产主义

需要,生产和分工

货币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它主要是由三个笔记本组成:

笔记本I 是马克思在研读了让•巴•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和亚•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两部著作并写了摘要之后,用比较短的时间写出的。斯密把资产阶级社会中工人阶级、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形式即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视为他的价值理论的核心因素,称它们是收入、交换价值的原因和自然价格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把斯密学说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这三个经济范畴加以比较分析,揭示了斯密学说的矛盾。他把笔记本I分作三栏,各栏分别加上标题《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马克思在阐述和分析时按标题分三栏或两栏书写,后来甚至不分标题分栏书写。

在笔记本I的第XXII页,马克思揭露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虽然认识到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却不考察工人同生产的直接关系,掩盖了异化劳动。他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异化劳动。对马克思的这一长篇论述,编者冠以标题《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在写笔记本II以前,马克思对约•拉•麦克库洛赫《论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发展特殊对象和重要性》(法译本)及该书译者吉•普雷沃写的《译者对李嘉图体系的思考》作了摘要。马克思还写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文摘要》(《马恩全集》中文第1版第42卷第3-4页)。

笔记本II只保存下来第XL页至XLII页。第XL页开头只保存了半句话。编者对这几页笔记加上标题:《私有财产的关系》。马克思在这里把“现代

国民经济”即“李嘉图、穆勒等人”的观点同斯密、萨伊的观点相对照,看到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内部的差别。

笔记本III的内容不是一篇完整的、合乎逻辑构思的论文,而是马克思把自己的思考立即记述下来的笔记。它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写在笔记本III第XXXIX页和XL页上的一篇《序言》草稿,标题是马克思加的,现作为独立的部分编 在《手稿》的开头。《序言》最早是从1844年8月12日起写的。笔记本III的其他部分,作者未加标题,现在的标题都是编者按内容分别加上的。

笔记本III开头部分是对笔记本II未保存下来的第XXXVI页的补充:《私有财产和劳动》。接着,是对笔记本II未保存下来的第XXXIX页的若干补充。补充一《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先就有产和无产的对立向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发展作了简短补充,然后以比较长篇幅论述通过扬弃私有财产来抛弃人的自然异化。马克思试图对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新社会的本质特征,即对共产主义进行理论论证。论述共分七点。其中第六点和第七点,编者按其内容编入补充之二和补充之三。

补充之二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开关部分是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这一题目中所写的第六点;;接下来是对第六点的一个增补,即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分析;从这种分析入手,马克思转而批判分析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又是对关于扬弃人的自我异化的进一步补充;由此出发,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体系。但是,马克思并没有从内容和逻辑上把批判分析进行下去,最后以黑格《哲学全书》的两段引文结束。

补充之三是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这一题目中所写的第七点编者按其内容编入《私有财产和需要》这一标题下。

继上述补充之后,马克思在笔记本III中写了有关从资产阶级经济学中提出的不同题目的若干增补。这些增补在内容和逻辑上没有直接联系,马克思在书写时用横线将这些概述分隔开。

笔记本III还包括两个片断:《分工》和《货币》。从内容上说,它们是相对完整的论述。

马克思在中断了笔记本III的写作后,就同恩格斯投入撰写《神圣家族》的工作。正是在这时,他开始对大•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这两著作的法译本作了摘要。这两个摘要的特点是,马克思对作者的理论观点作了更多的评价、解释和批判,从而形成他自己的长篇论述。这些论述涉及《经济学哲学手稿》三个笔记本中只是部分地谈到或根本未谈到的问题。因为此,可以把这两个摘要看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补充,是对笔记本III的研究和直接继续。

上一篇:2011党在我心中演讲下一篇:回忆的初一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