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分析——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022-09-10

1 引言

“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包含的思想内容是马克思早期主要的理论成就之一, 通过对人与劳动的说明, 进而挖掘出人与社会的关系, 是批判资本主义的一个小的切入口。“异化劳动”概念虽然不是成熟的思想, 但是包含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一些基本的思想, 预示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

2 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内涵

2.1 在劳动结果上, 工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

工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是异化劳动的第一层内涵, 即“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 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和资本, 就连劳动产品——凭借自己的劳动生产出的, 也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归其所有, 用于维持基本的生存, 绝大多数归属于资本家, 并且被资本家继续作为支配其劳动的手段。其结果是:劳动把富人送进了金碧辉煌王宫, 却把工人送进了穷阎漏屋。劳动创造了美, 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2.2 在劳动活动中, 工人同劳动活动相异化

劳动活动应该属于工人, 是其自由、自觉、自在的活动, 在其中本应收获劳动产品, 同时享受到喜悦。然而,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 工人不仅不占有劳动产品, 就连劳动活动本身也属于工人之外的别人即资本家;劳动活动是强制而不自愿进行的。因此, 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 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2.3 工人同类本质相异化

人的劳动作为与动物无意识活动区别的类存在物的本质, 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创造性行为, 是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动物的活动只是为了繁衍生息, 人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劳动, 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生产自己需要的东西, 即按照美的规律来勾画。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条件下异化, 劳动对象和资本不被工人占有, 工人的类本质也就被剥夺, 从而劳动变成了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相似的、维持其肉体生存的手段。因此, 工人同类本质相异化。

2.4 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

由以上分析可推出劳动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当工人的劳动产品不直接是其所有时, 它必定是工人之外的人所有;当工人的劳动活动不归自身所有, 它必定受另外的人支配、剥削和控制;当工人同类本质相异化时, 必定同其他人即资本家相异化。所以, 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 就是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压迫与被剥削、被压迫的关系。

3 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活中, 异化劳动是通过财产显示出来的, 并且为其起源问题的解决找到了方向。

3.1 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表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 劳动产品不归工人自身所有, 与其毫不相干。工人同劳动的关系, 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资本和劳动对象不仅被资本家占有, 同时资本家还对劳动及劳动产品有着绝对的支配权。由于积累起来的工人的劳动即被看作是资本, 所以作为资本家——资本所有者占有了的工人的对象化了的无偿劳动, 就当作是资本的社会物质内容。因此, 马克思在《手稿》中把财产看作是异化劳动的表现形式, 而异化劳动是财产的本质。

3.2 解决资本主义私有财产起源问题的方向

对于财产的起源问题, 马克思只是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马克思在分析了劳动异化问题后, 紧接着提出:“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 也就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因为当人们谈到劳动时, 则认为是直接谈到人本身。”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财产是异化劳动的表现形式, 异化劳动是财产的本质, 那么财产的起源问题就可以归结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的关系问题, 而劳动是人同自然界大关系问题。因此, 财产的起源问题, 就要从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去寻找, 也就是到人类生产的发展进程中去寻找。马克思把问题的解决归结到人类生产活动本身, 这就为从生产发展中去寻找财产起源的解决指出了方向。在《手稿》中, 马克思虽然没有分析私有财产的起源, 但是把财产看作是私有财产发展的最后的、最高的阶段, 并把扬弃财产的物质条件当作是生产的发展。

从马克思关于财产是异化劳动的表现形式的论述可以得知, 扬弃异化劳动的具体表现就是消灭财产。

4 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

从《手稿》关于异化劳动的分析中, 可以看出其预示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

4.1 从生产活动出发, 来分析人类社会

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活动出发, 来分析人类社会, 在《手稿》中体现在:从异化劳动着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 立足于劳动, 中心是分析劳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状况和性质, 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 资本主义所处的历史地位便可以得到证明。

4.2 探讨工人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

马克思在《手稿》中说:“劳动同它的产品的直接关系, 是工人同他的生产的对象的关系”, 而“有产者同生产对象和生产本身的关系, 不过是这前一种关系的结果和证实”。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 马克思始终认为工人和劳动产品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而第二层关系是有产者同生产的关系。因此, 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是把工人当作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

4.3 指出物质资料生产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基础作用

在《手稿》中, 指出劳动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劳动创造了美;劳动生产了智慧;宗教、国家、法律、道德等, 只不过是受生产规律普遍支配的、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以上这一切, 实际上都是在说明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的作用。

4.4 肯定生产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动因

人们以往仅仅从表面的角度、从有用的角度看待工业生产的发展, 而没有看到工业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随着生产的发展, 资本统治必定代替封建统治, 资本家与土地所有者的将会没有差别, 因而出现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也正是由于生产的发展, 才为人类逐步发展到共产主义奠定了基础。

对于马克思早期的著作及思想,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带着历史的眼光去研读。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思想是其思想发展史中必然经历的环节, 预示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 中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异化劳动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通过对内涵的分析可得出资本主义私有财产 (以下简称财产) 是异化劳动的表现形式, 并且为其来源问题的解决指出方向。在此基础上预示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

关键词:“异化劳动”概念,资本主义私有财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3] 黑格尔.自然哲学[M].梁志学, 薛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4] 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论人性异化人道主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3.

[6] 肖灼基.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论著概说[M].北京:经济学出版社, 1987.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下一篇:“回归自然水文循环”——初探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