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就业形势分析

2024-05-29

上半年全就业形势分析(精选7篇)

篇1:上半年全就业形势分析

法国就业形势也是申请赴法留学的同学们需要了解的,对于同学们来说就业问题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法国就业形势大家了解了对于将来找工作也是很有帮助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关注法国就业形势如何吧。

法国就业形势怎么样,2013年7月底,法国政府宣布放宽留学生找工作和移民的政策:修读法国硕士课程的留学生的毕业居留签证(俗称APS)时间由以往的6个月延长为1年;机械工程、医学、会计管理等部分专业硕士文凭(指由法国政府颁发的与硕士专业有等同效力的文凭课程)毕业的留学生,亦可申请延长居留证至12个月。对比之前只能延长半年居留的政策,这次法国“找工签”新政为硕士课程、硕士文凭留学生提供了更多找工作的时间,将增加留学生的就业率。

当今世界,工业生产部门的就业需求量越来越小,工业服务部门的就业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种经济的第三产业化和企业机构更趋生产化和市场化的演变,需要大量的信息群体支撑。预测法国就业形势今后8年,信息行业是高科技领域技术岗位就业需求量最大的部门。假设法国国内生产总值(PIB)年增长率为2%,那么到2015年在岗的信息员将近60.4万人。2005年至2015年这10年间,如果考虑其他因素,比如信息部门退休腾空的就业岗位5.8万人,每年新增岗位将以1.5万人次的速度递进,那么预计这10年内,信息部门要增补的就业岗位将近20.7万左右。

相比之下,法国就业形势中法国其他部门技术岗位就业需求量大的还有:卫生保健部门,教育部门,商贸部门,生产部门。据了解,这10年内,法国留学生就业护理工种与信息工种的人手同样紧缺,预测2005年至2015年,信息部门新增的就业岗位为14.9万,即10年总增长幅度超过33%;包括新增补空缺的岗位,年平均增长幅度为3.9%。然而,护理行业的就业岗位为14.9万,即10年总增长幅度超过32%;包括新增加和补空缺的岗位,年平均增长幅度为4.7%。

法国就业形势如何呢,上文内容为各位同学们整理的就是有关于法国就业形势的全部介绍,同学们申请赴法留学之前可以先关注法国就业形势,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2:上半年全就业形势分析

为深入研判上半年就业形势,摸清当前就业领域新情况、新变化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国家发改委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并请有关机构加强了就业领域大数据分析。总的来看,当前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稳中有忧。有关情况如下:

一、就业领域新情况、新变化

今年以来,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7万人,同比基本持平。二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保持总体稳定。同时,就业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

(一)共享经济茁壮成长,催生了大量新就业形态。随着移动互联网、APP、移动支付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出现,共享经济迅速发展,汽车共享、住宿共享、社区服务共享等新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催生了大量新增就业机会。据国家信息中心初步测算,2015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约1.95万亿元,全职从业人员约1000万人,平台企业员工超过140万人。58同城网大数据分析显示,今年上半年专车共享领域用工需求同比增长了36.4%。

(二)消费升级催生新动力,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明显提升。随着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各类新服务不断涌现,教育、文化等发展型消费需求持续提高,吸纳了大量劳动力转岗就业。今年上半年,58同城网大数据分析显示,教育、娱乐、医疗保健行业用工需求同比分别增长57.1%、40.2%、13.6%;四川省城镇新增就业中服务业占比达72.42%,同比提高8.72个百分点。

(三)返乡创业快速推进,带动就业能力显著增强。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推进和返乡创业支持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意愿不断增强,返乡创业人数不断增多,创业带动就业效果显著。2015年,山东省返乡创业人员同比增长了一倍左右。山东省泰安市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带动2.2万农民工返乡创业,直接吸纳了8.7万余人就业。2012—2015年,湖北省返乡创业带动就业人数由167.5万人增长到了341.4万人,年均增长约27%。

(四)政策措施力度不断加大,重点人群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今年以来,各类稳就业、促就业的政策措施力度不断加大。已下拨276亿元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做好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阶段性降低了职工养老和失业保险费率,规范并适当降低公积金缴存比例,援企稳岗效果逐步显现。继续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持续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二、当前就业领域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在看到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积极因素增多的同时,也要看到,在多重压力交织叠加下,就业领域依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新增就业压力与转岗安置困难并存。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约有765万人,同比增加16万人。再加上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需要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保持在1500万人左右,新增就业任务处于高位。同时,受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推进等影响,转岗就业压力加大,一些技能单一、年龄偏大的职工转岗安置较为困难。

(二)部分传统产业和资源型地区用工需求低迷。受市场需求不旺、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等因素影响,重化工业、建筑业等一些传统产业就业岗位减少,东北地区、山西等部分资源型省区经济继续低速增长,市场用工需求有所下降。

(三)返乡创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与要素瓶颈制约问题亟待解决。虽然各地加大了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等平台建设力度,但与快速增长的返乡创业需求相比,仍显不足。一些地方生产、生活配套不完善,物流、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返乡创业热情。同时,各地普遍反映,返乡创业存在资金不足、土地紧张等要素制约。

三、对策建议

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工作,要聚焦关键环节、脆弱环节、基础环节,把握好四个重要抓手,全力保持就业形势稳定。

(一)从新旧动力看,要加大对新经济、新就业的政策支持。随着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智能制造逐步兴起,传统大规模生产加快向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转变,适应服务经济特别是信息匹配下的共享经济发展迅猛,催生了大量与之相适应的.灵活就业、兼职性和临时性就业。要加快调整政策取向,通过完善风险控制、信用体系、质量安全、税收、社保等方面政策法规,促进社会资源通过共享实现高效充分利用,推动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加快发展,创造更多新增就业机会。支持符合条件、经工商登记注册的新经济创业就业人员,充分享受现行创业担保贷款、职业技能培训等扶持政策,增强新经济带动创业就业能力。

(二)从产业看,既要着力创造新增用工需求,更要有效稳定存量用工基数。一方面,要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变革方向,加快培育新兴经济和就业增长点。另一方面,对民生需求刚性、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等制造业企业,在加快出台降成本普惠性政策的同时,要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着力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建立中小企业就业与税负关联机制,对符合环保和安全生产等要求、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中小企业,适时实施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三)从区域看,既要发挥中心城市吸纳就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更要通过发展农村电商支持返乡创业、加快培育经济困难地区接续产业和就地就近就业机会。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扩大中心城市吸纳就业龙头作用,创造更多区域性经济和就业中心。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发展农村电商支持返乡创业,积极培育接续产业,缓解困难地区经济发展和就业压力。结合正在开展的返乡创业试点工作,积极推动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对接支持试点地区,凝聚政府与市场合力,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返乡创业园区,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带,以返乡创业带动就地就近就业。

篇3:中职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中职生就业率高的原因

1. 国家政策的支持

从2007年8月6日起, 我国政府给予中职院校学生每人每年补助1500元, 三年制的补两年;2009年秋季学期起, 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

2. 中等职业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学校努力转变办学指导思想,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 努力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其次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 改善教学方法, 突出能力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推进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 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

3. 中职生对工作要求不高, 扎实肯干

中职学校面对市场办学, 而努力实现办学模式灵活多样化、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素质, 为学生毕业后实现多渠道就业提供帮助。

4. 社会的需要

现代化制造业急需技术工人, 调查显示企业一线工人50%以上是中职毕业生。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一些企业未来5年对中职生的需求量将增加5倍。

5. 家长观念更加务实

一些学生选择中职是抱着“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想法。调查显示, 50%以上的农村学生和家长愿意选择就读职业学校;49%的学生是为了早日就业、24%的学生是为了技术致富而选择了中职学校。读中职学一技之长做有基础的实用型人才。

二对中职生高就业率的思考

中职学校的高就业率固然有它的成因, 但在它的背后也存在着隐忧。许多中职学校盲目追求就业率, 并对此进行大肆宣传, 而忽视了学校的自身建设, 忽略了对学生心理上的疏导, 培养的学生能力不强, 很难适应竞争激烈的用人市场, 很多学生干不了多长时间就纷纷退出, 究其原因主要有:

1. 年龄结构偏小

据调查统计, 职业中学的毕业生基本上年龄结构在19周岁左右, 由于年龄偏小, 再加上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从小娇生惯养, 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业习惯, 在单位基本上是不会受重用的。

2. 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从调查看, 职业中学的学生虽然拿的是中专文凭, 但由于其本身学习的能力不强, 自控能力较差, 进校后对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学习的认识程度又不同, 造成了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由于文化水平较低等方面的原因, 学生到了企业基本上从事的是体力劳动。繁重的体力活动, 枯燥的生活制度, 也使一部分学生坚持不了太长时间, 很快又重谋其他职业。

3. 技能问题

据调查统计, 学生的技能水平掌握得参差不齐。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对学生的技能水平要求较高, 部分学生技能水平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这也是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之一。

三改善中职生就业现状的对策

作为中职学校应冷静面对中职生的就业现状, 扎实开展就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提高就业质量。具体来说, 笔者认为应该帮助中职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就业准备:

1.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努力学好专业课

要使中职生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与众多的大专生、本科生竞争, 就必须突出中技生的特点, 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又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中职生必须学好本专业的课程, 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有条件的要考取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并根据自己的需要, 考取其他专业上岗证, 掌握多门技术, 为将来就业创造更多条件。

2. 正确定位自己, 转变择业观念

从入学第一天起, 中职生就应该给自己准确定位:中职生是技能型人才而非高学历人才。广大的中专生应该明白: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比高中生好, 专业水平不比职高生强, 劳动技能不比技校生多。中专生的特长是综合能力、独立处事能力和理解创造能力较强。因此, 切忌择业过于理想化。

3. 注重个人素养的培养

中职生就业, 需要一技之长, 但更需要个人素养, 如纪律观念、合作观念、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吃苦精神、创新意识、礼仪举止等。一个中职生能否受用人单位欢迎, 能否受同事欢迎, 能否得到提升加薪, 除了专业技能之外关键在于是否具备这些个人素养。

4. 学会处理社会人际关系

要重视人际交往, 懂得与人团结合作。现代社会的发展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讲究团队精神, 要以全局为重, 处事要考虑到别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学会宽容与忍耐, 摒弃自私自利与霸气。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 应采取谦和、谦让的态度, 消除偏激, 避免将矛盾激化。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会尊重别人, 讲究礼仪, 从小事做起养成文明交往的良好习惯。

中职生不要妄自尊大, 但更不能妄自菲薄。现在正是中小企业、个人私营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是青年创业的黄金大的发展力。

3.对学校的价值

学校发展最重要的是内涵发展, 而落脚点是教育质量的提升, 职业学校也是如此。但由于公众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差以及招生体制的制约,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素质方面是弱势群体, 他们好动、缺乏吃苦精神、不想学习、厌倦课堂。课堂教学已成为职业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回避课堂教学是职业学校不得已而为之。职业学校多少有些不喜欢提抓教学, 不愿面对课堂常规教学中的问题、研究解决的策略, 实则是无奈之举。可对口单招工作, 在促使学校抓技能训练的同时,

篇4:上半年全就业形势分析

一、主要指标数据情况

(一)主要就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上半年,全区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34313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35万人的66.95%;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4686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万人的55.86%;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4469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万人的72.35%;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427569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55万人次的77.74%,其中跨省(区)市新增转移就业283766人次。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95%,比目标控制数4.5%低1.55个百分点(见图1)。

(二)职业培训情况

上半年,全区参加政府财政补贴的各类职业培训113229人,其中就业技能培训89162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5145人;创业培训18922人。就业技能培训后实现就业30630人;创业培训后实现就业4119人,其中成功创业3232人(见图2)。

(三)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

上半年全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为:需求总人数608143人,求职总人数469145人。求人倍率1.30,表明每100个求职者可以选择130个就业岗位。

二、数据分析

(一)就业再就业情况

1.三项主要指标全区同比情况

今年上半年,广西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三项主要指标同比均有所减少,减少幅度分别为-16.50%、-18.39%、-9.51%。但从上半年各月的情况看,三项指标同比呈现上升趋势,6月的同比甚至已全部转为增加(见图3)。

2.三项主要指标各地同比情况

城镇新增就业:上半年各市人数同比均呈现下降,其中来宾市降幅达40.17%,防城港市降幅达38.48%。

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上半年有 10个市人数同比出现下降, 4个市同比增长。同比下降较多的是柳州、贺州、贵港三个市,分别下降64.8%、33.2%、31.7%。

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上半年有 9个市人数同比出现下降, 5个市同比增长。同比下降较多的是钦州和贺州市,分别下降36.2%、29.2%(见图4)。

3.城镇登记失业率情况

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三项主要指标同比减少,登记失业率呈现上升,主要原因:一是受广西经济呈阶梯状下滑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去产能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停产、停工,用工需求下降,失业人员增加;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劳动者“求职难”和企业“招工难”并存。一方面,大多数失业人员劳动技能偏低,缺乏就业竞争能力,但对就业岗位期望值偏高,当不能满足其期望值时,宁愿观望等待,也不愿就业。另一方面企业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待遇低,大多数企业的生活、文化娱乐基础设施不完善,厂区上班地点离市区远,对失业人员缺少吸引力;三是部分就业困难人员对公益性岗位的依赖性很强,但各地公益性岗位趋于饱和,可吸纳就业困难人员数量有限。

4.根据《城镇新就业人员各行业分布情况表》,上半年城镇新就业同比减少51467人,同比下降17.46%。从城镇新就业人员在各行业分布比重变化来看,机关、事业单位新就业人数和个体工商户新就业人数比重分别增加2.87%、2.05%,企业单位新就业人数比重变化不大,减少0.24%,灵活形式新就业人数比重减少2.09%。这些变化说明:一是新就业人员的就业质量相对提高,稳定性增强;二是广西一系列促进创业的政策已发挥了效应,有更多的劳动者通过创业实现了就业,创业促就业的效果开始显现(见图6)。

(二)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情况

上半年全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同比减少14.11%,跨省(区)市新增转移人次同比减少11.44%。

同比下降的原因:一是广西“人口红利”下降,导致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总人数同比下降;二是政府出台多项创业惠民政策,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创业;三是随着广西就业政策宣传到位和各地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基本形成,各地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递增,出现了大量农村劳动力选择就近就地就业,选择外出就业的总人数减少,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总人数同比下降。

(三)职业培训情况

上半年全区职业培训人数同比减少8.02%,其中:

1.就业技能培训同比减少16.03%。其中同比减少的有9个市,减少比例较大的玉林市、贺州市、北海市分别下降77.88%、75.47%、55.47%。

2.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同比减少4.88%。上半年南宁市、桂林市、梧州市3个市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3.创业培训同比增长64.27%。全区14个市均已开展创业培训,其中同比增长的有12个市,贵港市、北海市、河池市分别以1367.73%、320.24%、274.67%的增幅位列前三。

职业培训同比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培训机构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下降。各地出台公办培训机构创新性、鼓励性政策和措施少,民营培训机构受到资金的影响开展培训工作进度慢。二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少,模式单一,缺乏吸引力。三是目前大部分企业负担大压力重,也不愿意花钱组织符合条件的在岗员工进行技能提升培训。

nlc202309081843

相对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同比下降的情况,创业培训却保持着又快又好的增长势头。主要是因为各市积极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加快推进农民工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工作,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激发有创业意向和条件的人员,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者的创业热情,引导有创业愿望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参加创业培训。同时,鼓励开发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培训工种,培育适合本地农民工的创业项目,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实现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四)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

上半年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总人数同比减少18.10%,环比增加13.97%。求职总人数同比减少10.14%,环比增加9.62%。求人倍率1.30,同比下降8.86%,环比上升3.97%。经济形势变动影响就业形势。同比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受经济形势变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国内整体经济形势趋于放缓。广西一些本地企业特别是制造类企业,也受大环境影响,存在减员、减少生产线等现象。机械加工类企业因经营性资金困难导致人员流失较严重;而受到更为严格的行业制度及国家政策影响的餐饮业、服务业等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务量下降、员工流失现象,限制了新增就业的较快增长。同时,失业人员与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在历年的帮扶以及退休等因素影响下,也呈减少趋势,导致同比数据有所减少(见表1)。

三、主要工作特点

(一)扎实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任务目标完成较好

今年上半年,各市均高质量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活动,有效促进各类群体实现就业,主要就业工作指标完成较好,绝大部分市完成率均在5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5%以内,保持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有序。

(二)部分市就业服务工作亮点纷呈,富有成效

如桂林市结合精准扶贫工作,成立脱贫攻坚技能扶贫公共实训基地,实施送技能培训下乡进村工程,开展育婴员专业技能、中式烹饪、家政服务等培训班,共培训学员89人,全部学员通过职业资格鉴定,现场签订就业意向49人。梧州市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协助企业稳定用工。在市辖区“五园八区”、粤桂合作实验区设立企业用工服务站,向企业派驻招工服务专员,及时掌握企业的用工情况,确保园区企业的用工需要。南宁市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实施“绿城南宁产业工人培训三年行动计划”,为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满足经济转型升级和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提供助力。

(三)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各地积极落实国家、自治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促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一是人社、财政、银行等部门联合开展创业担保贷款、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工作。二是对本地主导产业重点企业予以企业新增岗位补贴,鼓励企业积极开发新岗位,安置困难人员就业,多举措稳定已就业人员。三是积极开展创业项目征集活动,充分发掘一批有较好发展前景,同时可带动就业的创业项目。四是积极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帮扶就业。

四、存在问题

(一)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部分企业招工难、技术工人短缺,企业用工条件要求与求职人员期望存在差距。如钦州市工业园区电子制造加工、服装制鞋行业技术工和普工占缺工总量的91.25%;柳州市的制造业和餐饮等服务行业也存在用工短缺现象。

(二)全区创业担保贷款工作进展缓慢

国家和自治区虽然出台了不少的政策,但部分地方政府没有高度重视,担保基金没有到位,财政、人社、银行没有形成合力,加上一些特殊原因,导致创业担保贷款工作进展缓慢。

(三)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已建立基层工作平台的乡镇存在着服务水平低、人员配置不足、保障经费缺乏等问题,制约了基层平台作用的发挥。同时,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工作量大,人员结构、业务素质与日益提高的工作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渠道不够畅通,用人单位、就业服务系统与劳动者三个环节衔接得不够紧密。

五、下一步工作要求

下半年,广西面临的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就业总体局势

要突出抓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积极做好部分地区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职工安置工作。统筹推进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就业服务、职业培训、权益维护等服务,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认真落实就业困难人员各项就业帮扶政策,密切关注就业形势变化,保持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二)进一步推进就业实名制工作,夯实就业服务工作基础

要按时限将辖区内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等人员实名信息录入广西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按月进行更新,做到统计报表、台账内容和信息系统记录信息“三对应”。加强对公益性岗位的管理和就业援助对象的服务,指导辖区各地将现有公益性岗位在岗人员全部使用信息系统管理,及时反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做好劳动力资源调查,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信息数据库,掌握劳动者就业现状,为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奠定基础。

(三)着力推动精准就业和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

把职业培训作为实施智力扶贫及技能扶贫的重大举措抓紧抓实,加大对在册贫困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因地制宜创新培训形式,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充分整合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努力做到“精准培训”与“按需培训”相结合,提高贫困人员的职业技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人员从体力型就业向技能型就业转变,为实现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力争通过培训促就业、就业促脱贫。

(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

继续加大创业工作推动力度,通过政策落实、培训提质、服务增效、活动助力推动创业创新。根据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失业人员、转岗职工等重点群体在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充分运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为创业创新、就业服务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方式。充分发挥好现有创业基地、园区、平台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宣传好、利用好各级党委政府和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出台的激励政策,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中。

(五)加强就业形势分析,进一步提升就业形势分析质量

要加强与各县(区)的沟通,及时收集、准确上报各套就业统计报表。加强统计报表分析工作,改善分析方式方法,及时发现就业工作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分析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提高就业形势分析的质量,为科学研判就业形势提供可靠参考。

篇5:上半年全就业形势分析

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难以提供更充分、更客观信息的理由。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

当前就业面临怎样的形势?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是时下校园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最关心的,在企业的招聘宣讲会上、与座谈交流中,他们总会问及。

可是,一遍遍追问,大学生们却难得到答案。

当前校园招聘形势京汉沪穗各地不一

在北京,据报道,虽然主管部门的“校园招聘禁令”要到11月20日才解除,但按照惯例,多数大企业都会在“解禁”前进校搞“宣讲”活动。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企业的入校宣传已提前进入高峰期,眼下一些名校每周有多达40场的宣讲会。因为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学生们的求职热点向工作较稳定的国企和科研部门转移。一位大学生这样分析就业形势,“美国经济不好,很多留学生会选择回国就业,而国内企业又减少招聘名额,所以今年我们的就业会格外困难。”

在武汉,据报道,11月9日,2009年湖北毕业研究生双向选择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这是武汉市今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3万多名应届生进场“找饭碗”,由于岗位数较去年明显减少,多数学生主动调低了就业预期。据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去年的同一主题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今年的招聘单位数与岗位数之所以“缩水”,主要是因为一批企业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选择观望,金融、地产、外贸类企业以及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则明显减少。

在上海,据报道,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了解到,进入这些高校开宣讲会的企业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未减少。11月25日前,在上海交大开的宣讲会将有202场,而去年同期是172场。同济大学已预约的招聘会也有200多场,在综合招聘会之外,学校还计划增开师资专场和卫生行业专场。东华大学毕业生进入机械、计算机、通信等企业的较多,目前看来这些企业都保持着招聘热情。

在广州,据报道,按照惯例,广东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高校的就业办现已着手与用人单位接触,为下个月的招聘会做准备。近日,一些高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反馈的情况看,今年的就业形势比预想中要好一点。广东一所大学的领导说,学校还没有具体监测到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前5个指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专家表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际关系处理等非认知技能的缺乏是中国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不能仅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去否定高等教育政策,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严格地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与此相反,由于大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而且这些中心大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而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

结果要么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要么是“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大学生就业的前景如何?

篇6:上半年全就业形势分析

今年一季度, 各地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努力实施各项促进就业政策, 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第一, 城镇就业稳步增长, 增幅高于去年同期。1月-3月,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03万人, 完成全年计划目标 (900万人) 的34%, 比上年同期多增加1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33万人, 完成全年任务 (500万人) 的27%。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1万人, 完成全年任务41%, 比上年同期多增加1万人。

第二, 失业率略有下降, 失业者平均失业时间有所缩短。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大城市 (含所有辖区) 劳动力调查, 2月份调查失业率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02个和0.5个百分点。城镇调查失业率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04个和0.79个百分点。2月份, 城镇失业者平均失业时间比上月减少0.5个月。

第三,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继续扩大, “招工难”问题基本缓解。春节后, 农村劳动力外出数量迅速增长, 到3月中旬, “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用工缺口已显著下降。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 (用工需求人数/求职人数) 为1.07, 比2月中旬下降0.04;入粤农民工达到839万人, 为节前返乡数的92.2%。江苏省求人倍率已降至0.95, 2524家企业用工178万人, 到岗率达到94%。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求职已超过1000万人, 春节后返岗比例达到95%。

第四, 高校毕业生就业势头较好, 岗位需求有所增加。据教育部反映, 近两个月来, 到高校招聘的企业和岗位数量均比往年有所增加。

影响就业的问题仍需关注

今年, 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开局良好。但是, 仍有一些影响就业的问题需要关注。

第一, 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就业总体形势仍很严峻。一方面, 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很大。按现在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和政策促进就业能力, 年度可新提供城镇就业机会 (包括补充自然减员) 一般在1200万个左右, 而今年新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人数将超过1400万人, 供大于求约200万人。在农村, 还至少有9000万 (按劳动时间计算) 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另一方面,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主要是劳动力供求的职业技能素质不匹配、地区分布不均衡、季节性劳动差异大等问题更加突出。

第二, 国外一些地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政局动荡, 对我国国内和境外就业造成不利影响。近期, 日本地震、海啸灾害造成大批电子、机械、汽车等企业停产, 严重影响我国众多关联企业核心零部件的进口和整机生产, 对相关企业就业带来不利影响。北非西亚地区的利比亚等国政局动荡, 对我国对外承包工程造成严重影响。今年1月-2月, 我国在非新签合同额34.7亿美元, 同比减少53.2%。2月末, 我国在非各类劳务人员已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8万人。

第三, 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下半年, 将有660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 (比去年增加近30万人) , 700多万名中专、职高、技校及“两后生”集中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今年将新增约800万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转移就业形势仍较严峻。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的加速推进, 受影响企业职工、失地农民等新增就业困难人员也将增加, 就业再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第四, 劳动关系不协调、就业不稳定问题日益突出。企业用工不规范、劳动者权益受损害问题增多, 特别是一些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方式的企业, 规避企业责任、同工不同酬现象频发, 职工权益更加难以保障。另据调查, 近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中约有1/3属灵活就业, 大多从事工资低、不稳定的临时性工作, 劳动权益保障性差。

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

下一阶段, 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统一部署, 结合贯彻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 切实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对就业的影响, 积极做好应对工作, 确保今年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第一, 积极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 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更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带动就业。加强对资源城市、大小兴安岭林区等发展劳动密集型接续产业的支持力度, 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实施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家庭服务业发展规划, 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 增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增加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

第二,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 抓紧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在继续引导高校毕业生下基层工作的同时, 要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 增加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增长点。加大高等教育招生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 提高高等教育培养模式适应就业岗位需求能力。加强创业培训, 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能力。

第三, 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 加强就业服务, 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引导和服务,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对农民工创业的政策扶持和服务, 提高农民工创业能力。

第四, 落实并完善财政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政策, 着力做好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等工作。加快2011年423亿元就业专项资金拨付进度, 加强政策宣传, 切实将政策落实到新纳入人员。完善财政就业专项资金使用办法,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做好国有及大集体企业破产改制、淘汰落后产能、资源枯竭地区、库区和生态保护移民、被征地农民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安置工作。

第五, 加强城乡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 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保服务设施建设, 增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制度, 加强培训体系基础能力建设。积极鼓励自主创业, 加大市场准入、场地安排、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力度, 促进更多劳动者以创业带动就业。

篇7:上半年全就业形势分析

(一)上半年就业基本态势

1、城镇就业继续平稳增长

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37万人,比1—5月份增加130万人,同比多增12万人,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目标的74%,目标任务已完成大半。二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8%,与一季度持平。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6月末全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5%,已连续4个月下降。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第二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数据显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11,与上季度持平,比去年同期上升0.04;绝对招聘指数在100以上,第二季度相对招聘指数自2011年以来开始逐年下降但幅度不大,说明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用工需求虽增长趋缓但仍保持相对稳定。城镇就业总体继续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2、非制造业引领就业增长持续呈现

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已连续4个月回升,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为48.6%,比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升至年内高点,同比低0.1个百分点,仍位于临界点以下。6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5%,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同期从业人员指数为50.4%,环比和同比分别回落0.5个和1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54.1%;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9.5%,环比均有所下降;19个行业中有9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指数高于50%,10个行业低于50%,与一季度行业情况基本相同。以非制造业引领就业增长的格局持续呈现。

3、雇主招聘意愿愈显乐观

国内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NASDAQ: JOBS)发布的《2014年第二季度雇主招聘意愿调查》显示,88.6%的受访雇主表示将在今年第二季度招聘比去年同期更多的雇员;《2014年第三季度的雇主招聘意愿调查》显示,88.5%的受访雇主表示将在今年的第三季度比2013年同期招聘更多的雇员,与2013年三季度同比增加招聘的雇主有79.7%,仅有5.1%的雇主表示将减少招聘量。这表明今年上半年以来雇主招聘需求乐观增长的态势仍在持续。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1、小微企业发展仍需更多扶持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近日发布的《全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截至2013年底,全国各类企业总数为1527.84万户,其中,小微企业1169.87万户,占企业总数的76.57%,小微企业可吸纳就业人员平均比大中型企业多4倍至5倍。据统计,目前我国70%以上的城镇居民和80%以上的农民工都在小微企业就业,小微企业发挥着就业吸纳主力军的作用。尽管今年5—6月份制造业大中型企业PMI有所回升,但6月份小型企业PMI(48.5%)在4月份较低水平上又下降了3个百分点,影响行业整体吸纳就业水平的提高。说明目前小微企业的发展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尤其是制造业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压力更加巨大。

2、服务业就业尚未稳定居上

虽然我国服务业就业比重近年来逐步提高,但从部分行业、企业的发展和用人需求情况来看,表现出不稳定的波动状态。从2013年5月份以来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从业人员指数变动情况来看,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一直处于50%临界点以下。而作为非制造业主要行业的建筑业和服务业又表现各不相同,被寄予高期望值的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在经历了去年连续几个月50%以上的景气阶段之后,从2013年12月开始至2014年6月,除3月份达到50.4%以外,其余5个月均处于50%以下,表现出波动下行的走势,其中住宿业、水上运输业、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及公共设施管理业、装卸搬运及仓储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等商务活动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下。而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则一直保持在50%以上,成为在制造业用人需求普遍下滑情况下支撑非制造业发展和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再从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4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的数据看,与上季度相比,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4.2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0.9个百分点。这一情况表明,目前,以服务业替代制造业作为吸纳就业主渠道的局面尚未稳定形成,经济增速下行影响和服务业内部行业间发展不平衡是服务业用人需求总体呈现波动和下滑的主要原因。

3、结构性就业问题依然突出

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结构性就业压力有增无减,主要集中体现在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人群的“就业难”,传统工业集聚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挤出”和就业渠道狭窄,以及劳动密集性行业、高新技术行业的人才短缺等方面。人社部数据显示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称之为“更难就业季”,和以往未就业毕业生累积叠加,将形成至少800万左右的就业需求压力。尽管农民工总量增速正在下降,2013年比2012年降低1.3个百分点,但是总规模仍在继续增加,2013年比2012年增加了63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增加274万人,增长1.7%;本地农民工10284万人,增加359万人,增长3.6%。如果假设2014年农民工增速为2%(2013年2.4%),2014年农民工总量则将达到27000万人左右,增加500多万人。在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的情况下,钢铁、煤炭、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聚集的传统老工业基地城市和地区,由于强制性集中关停相当规模产能,带来较大的职工安置压力,由此产生的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问题在局部地区相对突出。老工业基地城市和一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尚未形成,就业渠道相对狭窄,与经济发达地区比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比率普遍偏低,地区间劳动力供求不平衡显著。在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利润空间日益狭小的压力下,一些行业和企业转型开始加速,伴随有一定数量裁员发生,作为家电行业龙头企业的海尔、格力、美的等,近期均有裁员情况,2014年内仍有裁员计划实施,说明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正在显现。与此同时,部分地区、行业、职业岗位缺口持续存在并有继续扩大趋势,例如,2014年一季度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4.17,用人缺口达125067人,主要集中在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三大职业群体,三大职业群体需求量占全部需求的90.51%。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的二季度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统计分析数据显示,治安保卫人员、餐厅服务员、厨工、保险业务人员、购销人员、机械冷加工人员、营业人员、收银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较大,同时,各技术等级岗位的劳动力需求均大于供给,其中,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技师、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1.95、1.78、1.68、1.64。既需要一线生产工人和服务人员,也缺少专业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者。endprint

二、当前就业形势的主要成因及全年走势判断

(一)当前就业形势的主要成因

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仍然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的挑战,结构性矛盾愈显复杂,但城镇新增就业一直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即使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仍然持续趋稳,主要取决于几个方面的因素作用:

一是经济持续扩张奠定了市场需求规模的基础。1991年至2013年,我国GDP年均增速达到10.2%,GDP总值达到568845亿元,是1990年的5倍多。据我们的相关研究测算,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城镇就业人数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量超过1万亿元的情况下,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都能达到1000万以上,而与此同时,城镇就业人数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相关性有所弱化。

二是服务业就业比重进一步提升。从统计数据来看,随着服务业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贡献率的提高,我国分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正在逐步发生变化,服务业就业比重近十年来逐步,从2003年的29.3%提高到2013年的38.5%。由于服务业具有较之第二产业更强的就业吸纳能力,其发展速度的加快和就业比重的扩大,必然会有利于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

三是民营经济新一波发展。尤其是在产业转型升级环境的压力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驱动下,新一波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和知识资源都有较大的实力,投资和经营的领域更加广泛,对劳动力和知识人才的需求也明显提升。智联招聘就业信心指数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民企依然保持一季度高歌猛进的节奏,招聘需求量增长31%。二季度外企招聘需求强力反弹,而国企招聘需求量却在一季度-2%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下滑到-25%。

四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的振兴。近年来,随着国家促进中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以及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速,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增幅高于东部地区增幅的态势愈发常态化。今年二季度,东、中、西部市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12、1.08、1.11,市场用人需求均大于供给。今年一季度与去年四季度的1.11、1.07、1.16相比,中西部地区市场用人需求增长显著,东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长了21.1%和21.1%,中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长了43.1%和36%,西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长了42.5%和42.8%。在东部地区进行产业转型、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的后发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对扩大就业提供了新的动力。

五是劳动力供给逐步趋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规模正在逐步下降。多项预测研究表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持续下降。同时,我国劳动参与率下降空间也在增大,16岁及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一直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79.2%下降到2010年的71.4%,年均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15—64岁人口的劳动参与率由84.2%下降到76.4%,劳动力供给压力将进一步降低,就业总量矛盾逐步趋缓。

(二)对2014年下半年就业形势的判断

从总体上看,2014年的就业将面临经济增速继续放缓、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的考验。基于以上的分析和判断,我们认为,2014年下半年就业形势将继续保持平稳,并有望与上年同期持平或好于上年同期。对实现2014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4.6%以下的就业工作目标可持乐观态度。与此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会同伴同随,问题的复杂性也会有所加大。对此,应有足够的估计和有效的应对。

三、对下半年的工作建议

根据对上半年就业形势的分析和对下半年走势的判断,建议2014年下半年政府就业政策和工作应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为重点,密切关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新问题、新动态。

(一)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各级政府应继续高度重视对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的扶持,认真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扶持小微企业的相关精神,对鼓励发展的行业和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对吸纳就业的税收减免和经费补偿政策,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范围,清理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大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尽快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制度环境。增强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实力,从而进一步发挥其吸纳就业的积极作用。

(二)着力解决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重点问题

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和就业状况的不稳定,源自于服务业整体基础还相对薄弱,区域间、行业间发展不平衡,现代服务业比重过低,市场化程度不高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解决制度和体制问题入手,应将解决服务业发展不平衡问题放入治理整体发展不平衡的工作框架之中,使各地区服务业发展既具有整体方向性,又符合地方发展现实需要。应研究处理好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避免由于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政绩目标,使服务业变成“无本之木”,也要防止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使服务业发展需求得不到有效释放。要将促进服务业发展建立在真实的发展需求之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就业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优化。

(三)以强化就业培训提升再就业能力

应进一步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减少行政体制壁垒和掣肘,集中优质资源和力量提升当地劳动力就业技能。鼓励各级政府建立城乡统筹、内外平等的就业培训机制,根据地方发展需要对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服务,建立起农民工城镇就业与培训的连通机制,促进农民工在城镇的稳定就业。■

上一篇: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启动 重点在镇改市下一篇:医院科室工作的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