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课本

2024-05-09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本(共14篇)

篇1:六年级数学下册课本

拓展阅读: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表

2课

挪[nuó]挪用、挪威、挪动、挪移

蒸[zhēng]蒸汽、蒸馏、蒸腾、蒸蒸日上

3课

秧[yāng]秧苗、秧田、瓜秧、拉秧、病秧儿、扭秧歌

萎[wěi]枯萎、萎靡、萎缩

番[fān]番茄、番薯、屡次三番

锻[duàn]锻炼、锻铁、锻压、锻工

雅[yǎ]典雅、雅致、优雅、雅兴、雅士、温文尔雅、雅俗共赏 勃[bó]勃发、勃然、、勃朗宁

6课

旬[xún]上旬、下旬、初旬

熬[áo]煎熬、苦熬、熬夜、熬粥、熬药

蒜[suàn]蒜头、蒜瓣、蒜苗、蒜泥、鸡毛蒜皮

醋[cù]陈醋、白醋、米醋、醋意、吃醋、添油加醋

饺[jiǎo]饺子、水饺、蒸饺

翡[fěi]翡翠、翡翠玉石

拌[bàn]搅拌、凉拌、拌嘴

榛[zhēn]榛子、榛树

栗[lì]板栗、战栗、不寒而栗、火中取栗

筝[zhēng]风筝、古筝、断线风筝

鞭[biān]鞭策、鞭炮、教鞭、鞭长莫及、快马加鞭

麦[mài]燕麦、麦芽、麦秸、不辨菽麦

寺[sì]寺庙、寺院、佛寺、清真寺

逛[guàng]游逛、闲逛、逛荡、逛灯、东游西逛

10课

籍[jí]书籍、典籍、史籍、籍贯、国籍、户籍

屉[tì]抽屉、笼屉、藤屉

怖[bù]恐怖

瞅[chǒu]瞅见、瞅一眼、瞅了瞅

魔[mó]魔术、魔法、魔方、魔芋、病魔、群魔乱舞

胖[pàng]肥胖、发胖、胖墩、胖头鱼

形[xíng]地形、体形、畸形、如影随形、相形见拙

哼[hēng]哼哧、哼唧、哼哈二将

峻[jùn]险峻、峻峭、冷峻、陡峻、崇山峻岭

残[cán]残暴、摧残、残废、残留、风烛残年、残羹剩饭、苟延残喘

匪[fěi]绑匪、盗匪、匪徒、匪患、匪夷所思、受益匪浅 窝[wō]蜂窝、酒窝、窝藏、窝囊、燕窝

啃[kěn]啃玉米、啃书本、啃骨头

舅[jiù]舅父、舅妈、舅母、姑舅

12课

鸿[hóng]飞鸿、鸿毛、鸿雁、哀鸿遍野

鼎[dǐng]鼎沸、鼎盛、鼎足、问鼎、三足鼎立、一言九鼎

旺[wàng]旺盛、兴旺、旺销、旺季

炊[chuī]炊烟、炊具、炊事、无米之炊

14课

乖[guāi]乖巧、卖乖、乖僻、乖张

裙[qún]裙子、裙带、套裙、墙裙

兜[dōu]裤兜、网兜、肚兜

币[bì]货币、硬币、钱币、金币、纪念币

哎[āi]哎呀、哎呦

橱[chú]橱窗、橱柜、壁橱、纱橱、衣橱、书橱、碗橱

15课

锈[xiù]铜锈、铁锈、茶锈、水锈、锈斑、锈病、不锈钢

摩[mó]按摩、揣摩、摩天、观摩、摩擦、摩登、摩挲、摩肩接踵

揉[róu]揉搓、揉面、矫揉造作

玛[mǎ]玛瑙、玛钢

蘸[zhàn]蘸火、蘸水、蘸酱

毒[dú]病毒、歹毒、毒害、毒打、毒气、毒蛇、中毒、以毒攻毒

撇[piě]撇嘴、一撇一捺(piē撇开 撇弃 撇掉)

噎[yē]哽噎、抽噎、噎着、因噎废食

搓[cuō]揉搓、搓板、搓绳

匣[xiá]木匣、话匣、镜匣、电匣

喳[zhā]唧唧喳喳、叽叽喳喳(chā嘁嘁喳喳)

吭[kēng]吭声、吭气、吭哧(háng引吭高歌)

娜[nà]安娜(nuó婀娜、袅娜)

伊[yī]伊人、伊始、木乃伊、伊甸园、伊斯兰

搅[jiǎo]打搅、搅拌、搅动、搅局、搅乱、胡搅蛮缠

18课

埃[āi]尘埃、埃及、苏维埃

伦[lún]伦理、绝伦、天伦、人伦、无与伦比、不伦不类

藤[téng]紫藤、藤蔓、藤萝、顺藤摸瓜

析[xī]分析、辨析、剖析、赏析、透析、探析、分崩离析

碱[jiǎn]盐碱、碱地、碱土、水碱、酸碱

顽[wán]顽皮、顽固、顽童、顽疾、顽劣

卓[zhuó]卓越、卓绝、卓见、卓尔不群、卓有成效

效[xiào]效仿、效力、效果、失效、疗效、效益

蚀[shí]腐蚀、蚀本、侵蚀、锈蚀

乏[fá]乏力、困乏、贫乏、疲乏、缺乏、乏味、人困马乏

誉[yù]荣誉、名誉、信誉、声誉、驰誉

衔[xián]军衔、名衔、授衔、头衔、衔接、官衔

粪[fèn]粪土、粪便、粪坑、粪筐、牛粪

捐[juān]捐献、捐躯、捐助、捐资、捐款、募捐、捐赠

20课

澡[zǎo]洗澡、澡盆、澡堂

械[xiè]机械、枪械、器械、军械、农械、械斗

逆[nì]逆光、逆反、逆转、莫逆、逆差、忠言逆耳

玫[méi]玫瑰、玫瑰红

域[yù]地域、疆域、流域、异域、西域、领域、区域、音域

篇2:六年级数学下册课本

您好!

虽然您现在已经不教我了,但我却忘记不了您对我的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心。想到这儿,我想一吐内心的感激与不舍。

您是一位对学生一视同仁的老师。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不管是成绩好还是成绩差的,您都以理服人,让学生主动承认错误。

记得那一次,我生病了,可我仍然坚持上学。熬到上午第二节课,实在熬不住了,我便无精打采地趴在桌子上。这时,一个关切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你怎么了,没事吧?”我惊讶地抬起头,看见您就站在我身旁。“没。。。。。。没事。”可您仍然有些不放心,便伸出手来摸摸我的额头。顿时,我心里暖洋洋的,感觉舒服了许多。接着,我就听到您在给我妈妈打电话。打完电话就温和地对我说:“你在坚持一会,妈妈很快就来接你了。”后来妈妈来接我的时候,您还对妈妈说:“这孩子烧得厉害,你带她到医院看看。”妈妈点点头,说:“谢谢你,李老师。”说完,便带我去医院了。看完病后,在回家的路上,妈妈还说您很温柔,待人很热情的呢!

您还常鼓励别人,有时是一个微笑,有时是一句话语。记得那次上语文课的时候,您提了一个不算很难的问题,一双双小手像春笋一样举了起来,我却没有举,我看了您一眼,您也正朝我微笑,好像对我说:“没事,大胆点儿,说错了也没关系。”我终于鼓足勇气,举起了手,您马上叫我起来回答,我回答的支支吾吾的,但还是答了出来。当时您说:“恭喜你,你答对了。”接着,您又给我一个微笑,仿佛在说:“只要鼓起勇气去做,一定会有进步。”从此以后,我都主动举手发言。

张老师,我一定努力学习,决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

您的学生:xxx

篇3:六年级数学下册课本

一、通过负数的教学, 扩展对数的认识

认识负数, 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对数的概念的一次拓展, 丰富了小学生对数的认识。负数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 要求:“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 了解负数的意义, 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因此, 教材编排首先关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 如气温的表示方法、收入与支出的记录方法等,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背景中感受和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正负数的意义。这样编排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 逐步形成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此基础上, 教材还注意结合日常生活情境, 让学生学习在直线上表示所学过的数, 初步渗透数轴的概念, 形成关于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初步认识数轴上数的顺序, 加深学生对有关数的知识的理解。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只要求学生会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 删去了正数、负数和0进行大小比较的内容, 从而降低了教学要求。

二、联系日常生活, 掌握百分数的应用

新教材把百分数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编排, 分别安排在六年级上册和下册, 上册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及一般性应用, 本册编排百分数的特殊应用———折扣、成数、税率、利率。教材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又富有时代气息的丰富素材, 使学生学会用百分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折扣率、打折后的价格、所缴税费、所得利息等。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与六年级上册的百分数问题基本相同, 只是需要将特殊领域中的语言“翻译”为一般的数学语言。如, “一个物品打八折”指“求一个数的80%”。同时, 使学生了解一些生活常识, 如不同税种对应着不同税率、不同储蓄方式对应着不同的利率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 一方面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另一方面学会用数学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同时, 教材新增了一些内容, 使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更加密切, 结构更为科学合理。

如, 第二单元“百分数 (二) ”中新增例5, 创设“商场促销商品”的生活情境, 提供两种常见的优惠策略:A商场是“打五折销售”, B商场是“满100元减50元”。教材通过两个小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让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不同情况下两个商场的优惠策略, 并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为什么修订教材要新增这部分的内容呢?笔者认为, 原因有三:其一, 这是巩固旧知识的需要。在此之前, 学生刚刚学习了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了解并掌握了折扣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为这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通过课前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发现, 大多数学生都有购物经历, 见过多种类型的优惠策略, 学生能够对常见的、简单的优惠策略做出正确的判断, 但是面对种类较多的优惠策略时, 判断力则大大下降。其二, 在我们的生活中, 许多商家为了招揽生意, 会想出五花八门的促销方法。因此, 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 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 学会分析并初步感受各种优惠策略的优缺点, 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其三, 好的策略无处不在, 因此, 我们很有必要开拓学生的视野, 让他们涉猎更广泛的领域, 引发学生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三、改进比例的编排, 理解概念的意义与应用

比例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之一, 也是小学高年级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首先, 它有着较大的实用价值, 有一些实际问题需要用比例来解决。如, 绘制地图、对图形进行同比例的扩大或缩小等。其次, 它是培养学生代数思想的开端。最后, 它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的重要领域。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 联系实际教学概念。

比例这一单元的概念较多, 有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等基本概念, 这些概念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知识, 因此, 概念教学时,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体验等方法建立明晰的概念;另一方面要联系实际, 由实际问题引入概念学习, 增加学习的探索性。通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对变量、常量的概念以及量与量之间变化的关系有了深刻的感悟, 初步体会数学的函数思想。

2. 比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教材中比例的应用包括三方面: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用正比例、反比例关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不仅对于前两小节的概念学习起到巩固作用, 而且对于学生体会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也是很好的素材和机会。

3. 有机渗透数学的函数思想。

函数是近代数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是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教材在教学正比例概念之后接着教学反比例概念, 便于学生对两个概念含义进行对比;在举实例的基础上, 用列表的形式体现变量之间的关系, 接着用式子或y=kx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 通过正比例关系图象的教学, 让学生学会利用图象根据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此外, 还在“你知道吗”里介绍了反比例关系的图象。这些内容都使学生体会到成正、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获得初步的函数思想。

四、引导自主探索,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编排关注学生在获得有关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其中, 几何形体“圆柱与圆锥”教学的编排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 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对圆柱、圆锥的认识, 教材都是通过列举大量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圆锥特征的实物直观引入, 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 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几何图形。当学生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后, 又让他们从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具有如此特征的实物, 从而加深学生对圆柱、圆锥的认识。

2. 加强对图形特征、求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究。

教材加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有关自主探究和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如, 圆柱的特征, 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亲身体验得来的。在教学圆柱展开图的特征时, 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并发现圆柱展开图可能是长方形, 也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还有可能是其他图形, 若沿着圆柱高剪开, 那么, 圆柱展开图就是长方形, 这时学生还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 宽等于圆柱的高, 从而加深学生对圆柱特征的认识, 也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加强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几何形体问题的思考。

教材在编排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时, 增加了用长方形 (或三角形) 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转出圆柱 (圆锥) 的活动。此项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转换关系, 同时可以使学生在操作、观察、想象、推理的过程中, 认识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发展空间观念。

4.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圆柱体积的计算后, 教材编排了让学生计算不规则形状的瓶子容积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把不规则形状的体积转化成已学的圆柱体积。在这一过程中, 使学生体会并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 灵活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安排的例题7就是一道求不规则形状体积的题目。要求一个下方为圆柱、上方不规则的瓶子的容积。只需在瓶子里倒上一部分水, 此时, 瓶子的容积相当于水的体积和上方不规则部分空气的体积之和, 如果把瓶子倒置过来, 由于水和空气的形状的可变性, 把空气的形状转化成规则的圆柱形。这样, 在瓶子倒置的过程中, 水和空气虽然形状发生了变化, 但体积不变。把倒置前后的圆柱形水的体积和圆柱形空气的体积相加, 即是瓶子的容积。在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使学生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以及把不可解的问题转化成可解的问题的思想。

5.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教材联系长方体体积公式鼓励学生估计猜测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联系圆柱体积计算公式鼓励学生猜测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圆锥体积的教学是按照引出问题———联想猜测———实验探究———导出公式的教学思路设计的, 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与推理, 使学生受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 提高学生各种学习的能力。

五、重视整理和复习, 呈现数学知识的系统化

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仍然安排了“整理和复习”, 把小学阶段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提纲挈领的复习, 使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再现、巩固、理解与提升,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预定目标, 为以后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理与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毕业之前, 应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再现、回顾与整理, 使原先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 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 增进持久的记忆, 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因此, “整理和复习”单元不仅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 也是全套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编排特点为:

1. 分块整理与复习。

依据新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数学各学段的内容划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根据这一框架, 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归类, 依次进行整理和复习, 还增加了“数学思考”, 以突出数学思想的培养。

2. 精简复习内容。

突出整理和复习的重点, 为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整理提供空间。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不求面面俱到, 覆盖已学知识的所有细节, 而是突出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主要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给学生提供了梳理知识的线索, 留给学生参与知识整理的空间, 培养学生分类整理等能力, 形成数学完整知识结构网络。

3. 注重知识的应用。

新教材都是通过问题情境, 包括现实生活的情境与数学的情境,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数学实例, 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加强对相关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同时注重所学知识的应用, 特别是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的应用, 从而学以致用, 在“用”的过程中, 促进理解和巩固。这对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益。

4. 注重拓展学习能力。

在“整理和复习”中, 既重视基本训练, 又重视拓展提高训练。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 适当提供具有综合性、挑战性的练习题, 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在练习中既注意基本训练, 又注意加强灵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练习, 还适当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练习,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数学素养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新教材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通常是把数学的思想与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 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教材安排“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 使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 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运用, 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促进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培养运用分析和推理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篇4: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综合试卷

2.40= 8400=3.5+5.3=7-2.7=

5=18++=1-+=

二、计算(能简便计算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三、解方程

0.8x- 0.4= 1.2x-= =

四、填空

1.在直线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2. 9个亿和900个万组成的数是(),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是()。

3.去年2月,张叔叔把1000元存入银行,存期一年,年利率4.14%。到期时应得利息()元,缴纳5%的利息税后,实得利息()元。

4. 3∶4=()∶12= =()%

5.下图表示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时间与路程的关系,这辆汽车行驶的时间与路程成( )比例。照这样计算,5.5小时行驶()千米。

6.在○ 里填上“>”或“<”。

0.444 ○○7.9580 ○ 320

7.把下图所示的长方形铁皮卷成一个深2分米的圆柱形铁桶的侧面,铁桶的底面直径大约是()分米,加上底面后,铁桶的容积是()升。(铁皮的厚度忽略不计)

8.300立方分米=()立方米 2公顷=( )平方米

45秒=( )分 1.8吨=()千克

9.下图中轮船在灯塔的( )偏( )( )€胺较颍?)千米处。

10.右图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度,面积是()平方厘米。

五、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它右边的□里画“√”

1.10个百分之一是多少?

千分之一 □百分之一 □

十分之一 □

2.把一根长2米的绳子剪成相等的6段,每段的长是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

□□ □

3.有男、女生各3人,任选1人去浇花,选到男生的结果怎么样?

一定选到男生 □

选到男生的可能性比女生小 □

选到男生的可能性和女生相等 □

4.从右面看虚线左边的物体,看到的形状是右边的哪一个图形?

5.红旗面数是黄旗的,红旗面数和两种彩旗总数的比是几比几?

5 : 4 □ 5 : 9 □9 : 5 □

6.涂色部分的面积大约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

40% □ 25% □12.5% □

六、画图

1.把图中的长方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

2.按边长2∶1的比画出三角形缩小后的图形。缩小后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原来面积的 。

3.如果1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七、解决实际问题

1.小明打算16天看完一本故事书,平均每天看15页。现在要10天看完,平均每天应看多少页?

2.一套衣服56元,裤子的价钱是上衣的60%。上衣和裤子各多少元?

3.甲地到乙地的公路长250千米,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客车每小时行10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80千米。客车到达乙地时,货车离乙地还有多少千米?

4.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半径3厘米,高5厘米。每立方厘米铁块重7.8克,这个零件重多少克?

5.下面是某旅游景点去年接待游客情况统计图。

(1)根据图中的数据,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2)平均每月接待游客多少万人?

(3)最多时一个季度接待游客的人数比最少时多百分之几?

篇5: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六单元作文

枕着书香,闻着油墨,我回到了大唐,见到了才华横溢、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听!“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日。”是李白,他正在桌前与好友对酒吟诗,又一杯美酒入肠,听他那得意之作。驿外断桥,野渡舟横,江边酒楼外,面朝江水,白袍加身,且看他仰头畅饮,大作“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举手投足间大气凛然,好一位豁达的诗人。人生路漫漫,总有悲欢离合,行路何其难,且看李白如何走他的人生路“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醉酒邀明月,他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不知影响了多少后世文人,就连清朝皇帝也为他折服。

李白的潇洒令人羡慕,杜甫的沉郁却让人锥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鬼”的反差,是一种多么令人震撼的社会现实;“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飘零的山河下,一封小小的家书,却比万两黄金更珍贵;好在“安史之乱”后,国家收复了失地,此时的杜甫又喜极而泣,写下了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喜国家统一,二喜游子归乡,他那颗拳拳的爱国心怎能不激起我们的深思?

现实的笔触更发人深省。那一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也是对唐王朝的期盼;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又是多少个同道中人的香花安慰!

篇6: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理想的风筝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学生、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自学思考题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题。

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但残疾人也是上个坚变的解体,他们用正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生存、生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个人。(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三、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试着自己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大体归纳出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

(3)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3.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上面的问题。

4.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刘老师的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谋生动而富有激情,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讲他循循善诱,热爱学生。二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讲他在放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了他对生活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并通过风筝向上,在蓝天飞翔的特点,含蓄地说明了刘老师对生活、对理想的美好追求。

(2)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是对生活充满了爱,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3)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战胜严寒后到来的。刘老师恰似春天,不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支生命之歌。

四、学生读写“我”的感受的句子,读后谈感受。

可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谈咸。

1.课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2.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练习。

篇7: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五单元的作文

时间像一列急驶的火车,飞奔于无数回忆中,终于驶进了成熟的月台,照着镜子,看见自己童稚的面孔逐渐成熟,我知道,我必须与童年挥手告别。

时间的顺序忽然旋转,我看见了从前懵懂的自己。面临挫折时,我不曾试着接受和解决,总是以无可知的泪水得到旁人的关注、帮忙,在我童稚的心里面,我只要能 让泪水爬满双颊,就仿佛成为心碎的公主,而王子也一定会在我受伤害时现身协助,就这样,我从不曾拥有解决挫折和难题的能力,直到我发现我已然不是校园中的小妹妹,而成了年纪最长的大姐姐,时间的交替忽然翻转,我现在不能再懦弱的只懂哭泣,除了要自己学会坚强,接纳伤痕,懂得调适破碎的心,还得帮助年纪稍小 的小朋友,他们也是眼泪的制造机,如同当年的我,但如今我却能够轻抚他们细嫩的脸庞,为他们拭泪、疗伤。我的手慢慢举了起来。

回忆的拼盘突然错乱,我瞧见了从前贪玩的自己。当黑板上的课程已教到困难的地方,我却还在座位上浑然不知的玩耍,或许是因为从小,我的语文能力比同学都来 得强,所以在恃宠而骄的情况下变得不爱听课,总是在老师讲解课程时与隔壁的同学或自己一人玩得不可开交,然而现在却出现了问题,语文的内容越来越深奥,让我偶尔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在数学的领土里更是烦恼,因为我理解能力本就不好,再加上从前上课时为了延续前一节的游戏而没有听讲,现在衍生的问题便不知如 何解决,只好天天挑灯夜战,为了将来即将升上的中学努力冲刺,现在上课时我会认真的听讲,一有问题立刻发问,希望现在正站在摇摇欲坠的建筑物上的我,能早日将地基打稳,才不致粉身碎骨。此时,我的手将五指张开。

童年的记忆在脑海中流转,我即将踏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另一趟旅程。还记得前阵子我参加的田径比赛,由于赛程多日,所以我和几位挚友便留下来练习明日的竞赛,在炎炎日下,我们的笑声回荡操场,一起奋斗的欢欣,是我美好的回忆,即使成绩还是 令人不满意,但一起欢笑的幸福滋味却永远甜蜜我的心,不知在我以后的日子,是否还会有这种美妙的幸福?童年渐入尾声,看着自己那稚气的童年渐行渐远,甚至在视线中模糊,我含着泪,扬起了嘴角,高举的双手猛然一挥……

篇8:低年级数学课本插图使用之感悟

关键词:课本,插图,使用

一开学, 拿到新的义务教育二年级数学课本, 笔者眼前感觉一亮, 原来都是32开本, 现在接近16开了。翻开课本, 里面让人耳目一新, 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既贴近学生生活, 又充满时代气息。新教材相对老教材更注重可品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可很多老师却反映说, 整本课本都是图, 怎么教呀?其实新教材通过题材选择、结构编排等充分体现了最新的数学教育理念, 同时又提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实践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很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新课程天地。

课本里面的插图, 我认为有以下几类: (1) 用于一单元导入的情境图, 比如在图形的运动这一单元, 课本呈现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活动:观光梯、缆车、风车、风筝、旋转飞机、滑梯等等。这就把这单元的对称、旋转、平移等教学内容都巧妙地融入图片里面。 (2) 把例题里面的文字转换为鲜活的形象, 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如:有余数的除法里, 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 摆一摆, 左边出现6个, 正好摆成三盘;右边出现7个, 摆了三盘, 还剩1个,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余数的具体含义了。 (3) 将练习里面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呈现出来, 让学生去寻找有用的信息。如:课本里面有一道练习, 图上有售票处, 然后旁边写着两排字:“儿童票每张5元, 成人票每张8元”, 然后旁边配文字“小杰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玩。用20元钱买票够吗?”这需要学生去观察图片, 然后认识到儿童票和成人票的价格差别。 (4) 课本里面有些操作题, 需要把课本最后面的图片剪下来配合使用。这样一来,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好好理解教材编排意图, 使用好这些插图。

第一, 读图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排除多余条件。我们知道一幅主题图通常有着很丰富的内容, 怎样让学生有重点地观察主题图呢?在教学中老师常会问:“同学们, 从这幅主题图中, 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其实老师抛出这样的问题面太广、信息量太多, 此时老师更应该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主题图, 让学生做到快速、准确地找出数学信息, 并且能从图中排除多余条件, 从而抓住该课学习的要点。如在教学克与千克时, 课本出现一个超市情景插图, 如果单纯问学生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的回答会五花八门, 有的说里面有某某水果、某某豆子、有灯泡、有手推车、有几个人等等。这些信息和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表示物品有多重, 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的重点联系不大, 老师应要引导学生重点找“有多重”。

第二, 学生学会了看图, 还得学习如何动手作图。学生既动脑, 又动手, 让学习变得有趣, 对知识的理解不停留在浏览的阶段。通过作图, 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又能让学生的大脑兴趣中心产生迁移。课本在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中, 出现这样一幅图:“我们一共要烤90个面包, 已经烤了36个。每次能烤9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在“知道了什么”这一环节, 由于信息的复杂性, 教材呈现了学生用色条图表示信息和问题的方法, 以更好地理解问题, 也为后面学习线段图表示信息和问题作好铺垫。在“怎样解答?”这一环节, 进一步借助色条图分析了数量之间的关系, 简明而直观地表明要解决问题, 必须要先解决隐藏问题 (中间问题) ——剩下多少个面包需要烤, 即没有烤的面包有多少个。这就是由数到形的转换, 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并解决数学问题。

第三, 善于认真观察。运用插图教学或让学生自学时, 关键是要求学生学会观察。观察是一个知觉、思维、语言相结合的复杂的智力活动过程, 看图能力强的学生, 解题能力必然强。从心理学方面来考察,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总是有一定难度, 有了插图的刺激和再现, 可以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门槛。即使不用老师讲解, 学生也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进行自学。实际上, 有的学困生就是因为不会观察, 不会看图才耽误了学习的。在有余数的除法里, 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出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 并且将要解决的问题完整地呈现黑板上。由于在操作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剩余情况, 会引发学生的思考, “小棒为什么剩的不一样?”“在数学上怎么样表示?”等, 这样让学生产生了研究的愿望, 同时也体现了引入有余数的除法的必要性。

第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教版新教材在编排时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在认真听讲、做课堂练习的同时, 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 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很多例题、“做一做”的插图, 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民主的学习气氛。例如, 学习轴对称图形中的“例4”, 你能剪出像右面这样手拉手的4个小人吗?在解决问题时, 可先从研究剪一个小人开始, 再研究剪两个小人的方法, 逐步寻找折纸的方法与画法, 以及对折次数与小人个数之间的关系, 直至解决问题。要特别注意在对折之后的纸上画图时, 要保证剪出来的图形是手拉手的, 不能断。通过操作活动, 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特别在几何图形教学中都可采用此方法, 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形, 再进行实践操作。通过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 并逐步形成数学概念。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的愉悦感,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五,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 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一理念在人教版新教材的计算教学编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混合运算中, 课本出现了一道情境练习题:“图上呈现了二 (1) 班记分牌上显示42分;二 (2) 班记分牌上显示38分;然后一同学说下半场两个班的得分一样多, 另一个同学说上半场二 (1) 班得了24分;问:上半场二 (2) 班得了多少分?”经过观察后, 许多同学都是先求二 (1) 下半场得了多少分, 因为两班同学得分相同, 都是18分, 然后再用二 (2) 的总得分38-18=20 (分) , 即38- (42-24) 。然而一个同学却举手说:“老师, 我列式不同, 但是计算结果也一样呀。”老师听了, 觉得很惊讶, 问他所做所想, 那位学生说:“老师, 图上一个同学不是说下半场两个班的得分一样多吗?这样的话, 他们的输赢都在上半场, 记分牌上二 (1) 班比二 (2) 班多42-38=4 (分) , 都是上半场二 (1) 班赢的, 也就是上半场二 (1) 班比二 (2) 班多4分, 所以二 (2) 班上半场得分就用24-4=20 (分) , 即24- (42-38) 。”没想到学生的思维如此独特, 老师感到非常惊喜, 大加赞叹。虽然这样课堂上的时间被占用了一大部分, 但是学生这种数学思想也启迪了其他学生, 这样被“占用”的时间还是非常值得的。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好方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 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解题方法的特点, 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这样就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 渐渐地对数学产生兴趣, 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第六, 教材中的情境图都是静止的, 只有结论而少了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教材中情境图的潜在资源,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根据实际情况, 让学生经历情境图所描述的全过程, 增加实际体验, 切实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处不在, 让插图活起来。在课本里有这样一幅图:“在游乐园的牌子上写着激流勇进, 每条船坐9人, 我们班44人, 如果都玩激流勇进, 该租几条船呢?”起初有的同学是这样做的, 44÷9=4 (条) ……8 (人) , 然后答该租4条。老师说:“如果租4条, 坐得完吗?”学生说:“坐不完, 还有8人没船坐。”老师接着说:“如果是你们去游玩, 你们愿意站着看, 不去玩吗?”学生都说:“不愿意。”老师说:“不愿意, 其他船都坐满, 又不能超载, 那怎么办呢?”学生说:“那干脆再租一条。这样就大家都能玩了!”老师说:“这样对了, 刚才同学们只要注意观察, 就可以看到图中有提到, 他们都要玩激流勇进, 所以4条船是不够的, 即使还剩8人, 也要再租一条。”通过这样处理, 使原本静态的情境图变成了动态过程式的演示, 在紧紧把握学生思维的前提下, 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使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得以彰显。

篇9:六年级数学下册课本

二、“明辨是非”我会判。(8分)

三、“择优录取”我会选。(12分)

把它改写成数值的比例尺是( )。

A. B. C.

3.骑车的速度一定,已行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 )。

A .成正比例 B .成反比例 C .不成比例

4.有一种手表零件长4毫米,在设计图纸上的长度是10厘米,图纸的比例尺是( )。

A. 25∶1 B. 1∶25 C. 1∶100

四、“神机妙算”我会算。(12分)

五、“动手操作”我会画。(15分)

六、 “解决问题”我真行。(每题6分,共36分)

解析:图①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不能直接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出它的体积,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如下方法巧妙解答:

解法1:我们可以“借”一个与图①同样的图形,把两个“不规则”的形体变为“规则”的长方体(如图②),这样所拼成的长方体就是这块不规则形体的2倍。先求出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再除以2就是图①的体积。即:16€?0€祝?2+8)€?=1600(立方厘米)。

解法2:把图①中的形体分成两个部分,如图3 ,下面是一个高8厘米的长方体,上面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把上面这个不规则形体平均分成两部分,即将右上角剪下高为(12-8)€?=2(厘米)的部分,再把剪下的部分拼到原图的左上角,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一个长12厘米、宽10厘米,高为8+2=10厘米的新长方体,所以原图的体积是:16€?0€?0=1600(立方厘米)。

解法3:把图①前面的梯形看成是底面,原来的宽当作高,那么原图的体积就是底面积乘高。即:(8+12)€?6€?€?0=1600(立方厘米)。

篇10: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四单元作文

《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述了鲁滨逊沉船遇难,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但他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了种种困难生存了下来。他改变了生化环境,盖起住所,靠打猎生存。后来,鲁滨逊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学会做面包。他还驯养了山羊,养了一只鹦鹉。若干年后,他救下了一个野人,给他取名为“星期五”,让他做自己的仆人。28年后,鲁滨逊帮助了一位英国船长,自己和仆人也搭乘他的船回到了英国。

拿破仑说过:“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鲁滨逊荒岛求生的事例得到了做好的证明。那个荒岛没有名字,没有人类,到处是杂草丛生。面对这样的状况,要生存下去十分困难:黑暗、害怕、孤独,这个荒岛的特征显而易见。如果换做我在那个荒岛上,我不会像他一样坦然的面对一切,因为我没有承受这么大的困难的勇气。当我看见野人在吃野人时,我会拿着枪冲上去,解救俘虏吗?不会,因为我胆小,我肯定会坐在一个难以察觉的小角落,害怕地瑟瑟发抖,怕野人来吃掉我。没有食物,没有衣服,没有房子,没有朋友、亲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对自己能否生存没有信心。

篇11: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五单元作文

浓浓的三角眉,大大的灯泡眼,扁扁的小鼻头,你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负责我家地段的清洁工。

本来,我打心眼里有点讨厌她,因为她全身脏脏的,头发蓬乱,没有一处是我喜欢的。可是近几日,发生了几件事情,让我对她的看法完全不同了,使我敬佩她,喜欢她。

那是一次暴雨天,我坐在客厅里看武侠片,突然从楼底下传来“刷——刷——刷”我向窗口望去,原来,负责我家地段的清洁工,开始工作了,我朝她:“喂!阿姨,等雨停了再来扫吧!这样会感冒的。”她也对我喊:“不行!等雨停了再来扫的话,水和垃圾合成一块,会发出很难闻的气味。”我很感动,她虽然是负责我家地段的清洁工,但是她也未必要在这个时候扫啊!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还有一次,我放学回家晚,天乌黑乌黑的,我骑着自行车,行驶在回家的路上,在离家不远的拐角处,自行车突然不听我的使唤,叫它拐弯,它偏不拐,就要向前直去。从我嘴里发出一声尖叫“啊”。我的腿流出了鲜红鲜红的血。负责我家地段的清洁工,听到了,以急促的脚步向我走来,马上抱起我,朝家走去,向我拿了钥匙,开出门,找到药箱又帮我打电话给妈妈,真是手忙脚乱,这一幕幕我都看在眼里,当我醒来的时候,清洁工已经不在我身边了。

篇12: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四单元作文

这天每家每户的厨房里都会飘出一阵一阵的清香—-粽子。现在粽子的`品种是越来越多了,有黄豆馅的,有蜜枣馅的,有肉馅的,有板栗的……外婆包的粽子可好吃了,我最喜欢吃黄豆馅和肉馅的。

我和外婆、爸爸、妈妈一边吃着香喷喷的粽子,一边谈开了。

妈妈问:“谁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

我和爸爸抢着回答:“是端午节!”。“那么端午节这天,为什么要吃粽子呢?”妈妈又问。我摇了摇头。爸爸就此给我讲了关于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叫屈原,他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名伟大的诗人,他提倡团结其他国家,共同抵抗秦国。可楚王不但不听劝告,反而将屈原从楚国放逐了。后来,楚国陷入了困境。屈原整天都非常忧愁。不久,这个怀才不遇的诗人就抱着砂石,投进汨罗江自杀了。大家得知这个消息后,都去寻找屈原的尸体,可没有找到。人们害怕江里的鱼儿吃了屈原的尸体,便用米包成粽子扔进江里喂鱼。

从此,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定为端午节。在那天,人人都要吃粽子、赛龙舟。”

篇13:六年级数学下册课本

一、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 只注重形式, 把主题图的目的变成“看图说话”

由于主题图主要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对学生呈现学习素材的, 因此具有一定的情趣性和现实意义, 有利于调动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回忆。但如果教师不能正确的理解主题图的意义, 在课堂上无意识地将数学课改成了“说话课”。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想法是天真的, 他们关注的往往是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因此, 教师一定要把握主题图的价值, 从主题图中有针对性地提问, 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怎样提一个数学问题上来。

(二) 选择的途径片面化

教材是落实课程的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 同时也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正因为这个原因, 大部分教师在这个问题上都认为主题图形式新颖, 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不需要再进行处理, 直接教授课本的知识, 从而导致还是在教教材, 而不是在正确地使用教材。因此, 除了合理地利用主题图之外更不能完全地依赖主题图。如果仅仅是单独依靠主题图就会显得不自然。所以, 在教学中, 应当合理结合具体情况, 灵活地运用课本之外的灵活知识, 以达到创建一个良好的、有目的的、有效的数学学习环境。

(三) 教学的内容失去“时效”

教材不是圣书, 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我们应赋予它新的内涵。现在大部分的教材都是使用过好几年的老教材了, 不但使信息失去时效, 连主题图也出现了失去时效的情况, 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学生学不到最新信息。这样的情况在一年级出现几率较高, 教师不应该照本宣科, 应该采纳随着时代进步的新知识教授给学生们。

二、解决方案

(一) 正确认识主题图的意义

要让主题图从真正意义上为教学工作服务, 首先应该做到认识主题图, 要明白, 认识主题图不光是主题图的概念, 还要知道主题图的丰富内涵, 了解真正意义, 从而采用正确的呈现方式展现给学生。

1. 自然情景类。

展现我们生活中为原型的或加以提炼的场景, 这样的教学资源突出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 活动的方式。

提供一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和操作方式。它向我们展现了一种“做数学”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类似的操作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感悟数学, 从而进行知识的构建。

(二) 跳出主题图的框架

1. 通过多媒体呈现主题图。

教材的画面是静止的, 这让学生们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因此在教学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 使原来静止的主题图变成动态的演示过程, 让学生更能清楚地看到减少、增多等过程, 使观察变得直观, 也更能容易理解。

2. 主题图是为教学呈现了一个例子、一种线索, 最重要的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需要, 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 在学习教材, 领悟教材意义的同时, 更要跳出教材给予的框架, 对主题图进行创造性合理的处理, 让其发挥出巨大的价值。

3. 结合主题图让学生“动起来”。

我们发现主题图呈现的都是与学生紧密联系的生活场景, 那么我们可以结合主题图, 让学生参与进来, 成为主题图中的一份子, 呈现出一个“学习的舞台”。既可以让学生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也可以让他们一边在活动中领悟到数学的知识, 一边感受数学对于生活的价值。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兴趣, 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因此,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题图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枯燥变为乐趣。教材中的静止主题图内容不仅抽象、枯燥无味, 因为他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及故事情节, 不容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因此, 老师在没有多媒体作为条件的环境下要赋予主题图有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静止的主题图在脑中化成活跃的画面。教材中的主题图, 有很多时候是思维再现的结果, 是静止的结论式画面, 缺少必要的思维过程, 教师如果呈现静止的主题图让学生去观察、体会, 去提出主题图中所带来的疑问, 这无形中给学生形成了思维障碍。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们在脑海中形成活跃的画面, 加强学生的幻想创造能力。由说到做的动手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指上的。”是的, 智慧的鲜花是开在大脑与手指之间的, 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量地组织学生进行动手, 将语言的表达能力转化为实际的操作, 这样学生也能更加直接的了解到“原来是这么回事”。

总之, 主题图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 他不但符合了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心理, 而且也是新可能改革开展的必然。所以, 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做好主题图的结合运用, 合理利用主题图, 深入了解其意义, 让”主题图“更好的为教学课堂服务。

摘要:主题图是现代教材编写的一个亮点, 情境创设的一大特色, 是数学教学的一种策略。在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增强小学生应用意识, 让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是教师关注的重点。而主题图正是一幅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 它有人物、有情节, 色彩鲜艳, 主题鲜明, 深受学生的喜爱。本文就小学数学课本中主题图及其利用做出详细阐述。

关键词:数学主题图,利用,兴趣

参考文献

[1]汤建平.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应用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 2009 (1) :87-88.

[2]杜小芬.浅谈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具体应用[J].都市家教 (下半月) , 2011, (8) :95-96.

[3]刘菊.有效利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5 (z2) , 575-576.

[4]勤勇, 探析第一学段主题图教学中的缺憾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0 (3) 。

篇14: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中自测题

精兵简( ) 天( )海角 鱼( )而入 专心( )志

五( )四( ) ( )( )起敬 ( )拥而至 ( )无虚席

1.含有数字的词语是 ,这样的词语我还能再写两个: 、 。

2.“像游鱼那样一个一个进入的孩子们对山洞心生好奇而又有些紧张。”这句话画线的部分可以换成词语“ ”。

3.选择一两个词语写一句话。

五、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住薄#?分)

1.《汤姆·索亚历险记》是英国作家雨果写的。( )

2.“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句中的“完全”和“彻底”可以互换位置。 ( )

3.“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中的破折号作用是解释说明。( )

4.“孰为汝多知乎”中的“汝”是“你”的意思。( )

六、请按要求写句子。(8分)

1.根据提示写名言和诗句。

(1)《左传》中的“ 。”告诉人们做事情应该一气呵成的道理。

(2)春节到了,看到红红的对联,你想到的诗句是: , 。

(3)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正如肖洛霍夫在《静静的顿河》中说的那样:“ 。”

2.天空撒满了星星。

把星星当作人来写:

3.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

4.照样子,仿写句子。

例: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聊天的时候, ;看电视的时候, ;写字的时候, 。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4分)

1.虽与之俱学, 。(选自《学弈》)

一儿曰:“ ,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 ?” (选自《两小儿辩日》)

2.燕子去了, ; ,有再青的时候; ,有再开的时候。(选自《匆匆》)

3.中国古时候有个叫 的文学家说过:人固有一死, , 。(选自《为人民服务》)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认识了一些人物,如 的李大钊、 的周总理;我还知道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 和傣族传统的建筑 ;我从《手指》一文中明白了 的道理。

八、阅读课内片段,仔细答题。(7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桃花心木》节选)

1.“语重心长”的意思是: 。你从“语重心长”体会到 。(2分)

2.文中画线部分的“不确定”是指: 。(2分)

3.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不确定”吗?你是怎样对待的?列举实例写一写。(3分)

九、阅读课外美文,认真答题。(13分)

感 恩

一直以来,“感恩”在我心中是“感谢恩人”的概念,“恩人”就是对自己有大恩大德的人。而在美国的一次偶遇却让我悟出了感恩的另一层意思。

那是在洛杉矶的一家旅馆。早晨,我在餐厅就餐时,发现有三个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头写着什么。在就餐的时间、就餐的地方,这三个孩子却没做与吃饭有关的事。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试探着走了过去。得到这些孩子的应允,我坐在了他们旁边。尽管我是外国人,可他们还是跟我落落大方地攀谈起来。三个孩子中那个戴眼镜的男孩是哥哥,约摸十二三岁,他的妹妹八九岁,而小弟弟才五六岁。从谈话中我了解到,他们正在搬家,新房还未安顿好,因此,他们和母亲是暂时住在这家旅馆里。

当我问到他们在做什么时,哥哥回答说正在写感谢信。他一副理所当然的神情让我疑惑不解,三个孩子一大早起来写感谢信,这是为什么呢?我愣了一阵后追问道 写给谁的 给妈妈 我心中的疑团一个未解一个又生 “为什么?”我又问道。“我们每天都写,这是我们每日必做的功课。”孩子回答道。哪有每天都写感谢信的?真是不可思议!

我凑过去看了一眼他们每人手下的那沓纸,哥哥在纸上写了八九行字,妹妹写了五六行,小弟弟只写了两三行。再仔细看其中的内容,上面写着“草丛里的野花开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萨饼很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老师夸我是个真正的男子汉”之类的简单语句。我心头一震,原来这就是他们写的感谢信啊!它不是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什么好吃的,帮了什么忙,而是把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啊,我终于明白了,感恩不只是感谢父母的关爱,不只是感谢大恩大德,还应该对天天享受到的一点一滴的美好事物心存感激,并体现在行动中啊!

1.请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2分)

理所当然:

疑惑不解:

2.请在文中第三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恰当的标点。(2分)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分)

4.“在美国的一次偶遇却让我悟出了感恩的另一层意思”中“感恩的另一层意思”指的是什么?请你在文中找出答案,用横线画出来。(2分)

5.请你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和体验,依照文中孩子们写“感谢信”的形式,再写两句。(5分)

十、习作大舞台。(30分)

上一篇:高炉维修工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