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与能力培养

2024-04-18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与能力培养(通用11篇)

篇1: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与能力培养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与能力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考历史试题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采用“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的表述形式。试题活,立意新,注重考查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考中选择题、材料题和探究题均与材料有关,尤其是河北省的历史中考题中,大量鲜活的图文材料是最近几年可能也是将来中考试题中的常态,因此提高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是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成绩的关键。纵观近年中考历史主观性试题命题多是引用新材料和相关图表,构成一种新的问题情景,在设问方面,分层设问,层层推进,既有课本基础知识方面的提问,又有检验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等方面的提问。总之,主观性试题的这种命题方式,引导学生致力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篇2: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与能力培养

第一、首先看材料设置的问题是什么,切忌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传统的解析材料题的方法是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可以带着“问题信息”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材料,我们就明确了应该回答哪些内容以及在阅读材料时应该留意收集哪些“问题信息”,而且这样做可谓省时省力,尤其是在考试时可以节约时间。

第二、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抛开材料,“另起炉灶”凭感觉和已掌握的相关知识答题。现在的开放性试题往往有多个题眼,并沿着题眼指示的方向深入思考。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搜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

第三、要紧密结合教材知识设计答题角度,确定答案要点,切忌单靠所提供的材料答题。“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我们在完成获取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结合从教材中所学内容,进行知识衔接,完成知识迁移,并对相关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一步筛选出有效信息,切忌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也是解析材料题的关键步骤之一。

第四、材料分析题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最后一问多是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认识。这类习题能发挥学生在考试中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考生的知识储备和潜力,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以鼓励考生的创新。它鼓励考生多路畅想、发挥思维,勇于创新。答案的多元性和评分的采意性大大加强。考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试题特定要求,结合所学知识精心提炼、仔细整理、紧密组合问题的答案。

二.读历史材料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三.组织简洁的学科语言回答

材料解析题的回答要采用精炼、概括的语言作答,言简意赅,切忌拖泥带水,尽量不要摘抄原文。主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1)几问几答,不能漏答。审题时注意题目的设问方式,实在想不到的内容也不能空着,尽可能写上自己理解的内容。

(2)所答内容的多少可以参考每一设问后所标注的分值,所答内容广度比深度重要。

篇3: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与能力培养

第一步:读题, 带着问题去读材料。

不要一头扎在材料中, 读完了还不知道问的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阅读能力至关重要。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 把和问题相关的材料标记出来。切忌不看材料, 跟着感觉走, 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直接凭感觉答题。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收寻“问题”信息, 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题的切入点, 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这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与教材结合得出答案打下基础。

作为材料, 一般可分为三类:古文 (文言文) 、现代文、译文。

(1) 古文 (文言文) 。对文言文材料应结合汉语知识及课本相关内容, 弄清材料意思, 不应像在语文课那样字斟句酌, 一字一句翻译, 只要了解全文大意, 能提炼出有效信息即可。

(2) 现代文。现代文材料的阅读一般文字障碍少, 重要的是弄清材料的立场、思想、观点等。

(3) 译文。由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与我们有一定的差别, 加上作者的立场、观点、意图比较隐蔽, 特别是一些文件、条约、回忆录等充满外交辞令和故意隐瞒其真实意图, 更需考生细心观察, 思考、辨别、提炼出材料观点。

第三步:调动运用所学知识

高考历史题的材料是非常新颖的, 新材料所设的新情景再新仍超不出中学历史所学知识的范围, 所以新材料和高中所学知识有必然联系。根据问题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调用所学知识, 明了该问题和所学的某个知识有关联。

第四步:描述阐释事物

完成了第二步之后, 就明白了要回答什么, 但怎样回答, 许多同学提笔已忘言, 或是贴不住正题, 词不达意。所以第一步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步重在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描述一定要言简意概, 一语中的。把最想说的话放在最前面, 如果问题有几问要做到标题化、段落化、序号化。

第四步:论证探讨问题

材料解析题一般是有梯度的, 由浅到深, 由易到难。论证分析能力对考生的最高要求, 这一问的主观性很强, 往往问到意义, 原因, 启示等。根据前几问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信息提炼出来形成一种态度或倾向, 进行主观分析, 只要贴近题意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下面就以2008年江苏卷第22题为例做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 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 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 ……战局并未好转, 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 频杀无辜, 惨害所及, 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自1963年至1969年, 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 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 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 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 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 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 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3分)

(2) 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2分)

(3) 依据材料一、二, 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3分)

(4) 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 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4分)

第一问的关键是找出材料一的观点“全民族的抗战”, 这就完成了一、二步, 第三步调用所学知识,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形成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这是我们所掌握的基本知识, 恰恰这两点就是问题所问的政治军事两点。第二问;“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解读获取信息:“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 为东亚之安定纯属美化侵略的不符史实的胡言, 根据所学知识驳斥的理由是十分充足的----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 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同样的方法可以解答第三问。第四问的跨度较大, “不正常状态”---调用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 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而最后一问就用到论证和探讨问题了, 材料三的有效信息是中日民间交流, 材料四说的是两国政府致力于邦交政常化, 根据这两点可以归纳出两点答安。

篇4: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与能力培养

1.文献型文献型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概括、(综合)分析能力等,以及对历史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材料多为对联、诗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史籍文书等。对策:考生要全面阅读史料,找准史料反映的时间、空间和人物(主体对象)三要素,然后联系教材上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回答。回答时要注意以下问题:切忌只看前两句,后面不看,以为全懂了,按习惯去做,结果文不对题;按要求回答,切忌不管几问,在第一问中把答案全写完,第二、三问便无话可说;前后答案不能相互矛盾;原则上一句话一分。

2.图画型图画型解析题是以直观的图画代替文字描述反映历史现象,图画可以是人物、文物等。1.人物类。对策:做题时,要把题目信息、人物图片与教材知识结合起来,对一些古代人物的绘画图,还要能从其服饰、发式、容貌等进行全方位的判定。考生在做题时要注意:要注重重大问题,不要太注重细枝末节;要跟学过的知识挂钩,特别是考纲范围内的知识,不要考虑没学过的内容;要跟历史知识挂钩,不要考虑非历史知识。2.文物类。对策:历史文物是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正确理解历史文物,寻找有效信息,建立其与题目之间的联系,是高考考查考生能力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解答此类试题,一要明确题目的设问要求;二要从设问角度出发解读图片,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尤其要注意题中标注的时间和出处;三是要结合设问要求对信息进行判断,正确解答。

3.图表型图表型解析题的材料是以图表形式出现的,主要考查考生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数据变化的轨迹看出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看出影响数据变化的历史背景。图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曲线图表、饼状图表、二维表格表、柱状图表等。

二、材料解析题的解答

材料解析题中设计的问题一般有三种类型:内涵式、外延式、内涵与外延结合式。内涵式提问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材料分析……”,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进行。外延式提问,其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要联系所学过的教材知识,答案来自教材和所学知识。内涵与外延结合式提问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既要根据材料又要与教材知识相结合。

篇5:高考答题技巧历史材料解析

①阅读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②找出材料与教材的连接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联系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③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时,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

篇6: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与能力培养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禅让制:传说远古社会,黄帝以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采用民主的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3.赋役: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4、分封制:

对象:贵族(受封的主体,封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特点:层层分封,上下级有严格的隶属关系

5、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6、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7、秦朝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虚设)九卿:众卿、列卿之意

8.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汉朝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

9.禁军:帝王封建时代,帝王直辖,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亲卫、近卫、御林军等不同称呼。

10.宰相: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它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11、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郡以下设县或道。县以下设乡、里和亭。

12.中书省:古代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宋元时期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置。

13、殿阁大学士:朱元璋即位后,废除丞相。丞相被废除以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于是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后来,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14、明朝内阁:内阁是在永乐时期建立的。内阁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内阁非法定一级中央机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

15、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制度。

16、南书房:南书房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 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

17、军机处: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1729年),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古代封建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18、票拟权: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

19、批红:明朝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亦称“批朱”。

20.废丞相制度:明太祖时,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是君主专制强化的重要表现。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城邦:由一个中心城市和其周围的村镇构成的,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2.公民: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

3.梭伦改革: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成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4.克里斯提尼改革:建立十个地区部落,组成十将军委员会;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

5.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五世纪,执政官伯利克里推行的改革,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并到达了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

6.罗马帝国:公元前24年-公元395年,是古罗马文明的一个阶段。自斯巴达克斯起义后,罗马进入军人执政时代,通过两次“三巨头执政”,屋大维成为罗马独裁者,罗马进入“罗马帝国”时代。

7.习惯法:共和国早期,罗马并不存在成文法典,唯一具有法律权威和功用的便是当时人的习惯,保护奴隶制的剥削关系,巩固奴隶主统治地位的习惯法。

8.《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次年又制定两表,作为补充,构成《十二表铜法》。这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其维护了奴隶主利益和统治秩序,保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私有财产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9.公民法:从公元前5罗马建国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它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10.万民法: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开始,罗马逐建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被称为万民法。最初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后来逐渐成为调整帝国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

11.《民法大全》: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12.罗马法:它指的是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七世纪的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律体系。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议会:1265年,贵族,骑士和市民等召开的会议,为议会的开端。后来逐渐演变成上下两院。上议院由贵族和教会代表组成,下议院由乡绅和市民代表组成。

2.“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他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场不流血的政变史称“光荣革命”。

3.《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体系。《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4.资产阶级代议制: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专制独裁。

5.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它的主要特点是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真正掌握国家权力的是代议制政府。

6.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7.责任内阁制:17,英国的责任内阁开始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简称内阁,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要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

8.两党制:英国的两党制是英国议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形成于19世纪前期。工党和保守党成为英国议会中的两个最大主要政党。

9.邦联制:刚独立的美国是由13州组成的松散联盟,地方政府权力大于中央政府,此制度叫做邦联制。

10.联邦制:1787宪法确立美国的联邦制原则,中央政府权力大于各州,但地方也保留了较大的自治权。

11.美国两党制:形成于19世纪中期,“象”代表共和党,“驴”代表民主党。实质上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掩盖资产阶级专政本质的一种手段。

12.三权分立: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国会)、司法(最高法院)和行政(总统,权力中心)。独立平等,相互制约,防止专制。

13.1787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利。原则:联邦制、三权分立、共和制和民主。

14.《人权宣言》:于1789年颁布,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蓝本,采用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15.法国大革命: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往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

16.七月王朝:又称奥尔良王朝,为君主立宪政体,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1848年法国革命后被第二共和国取代。

17.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于1875年颁布,标志共和制政体得到最终确立。

18.《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4月~19)标志着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保存了很多封建残余,但是它的颁布是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对德国及其它亚洲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6月,也是中国近代史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产物,签订于1842年8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广夏福宁上通商,与英国协定关税。

3.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引起的连锁反应,内容有:《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列强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与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4.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加入战争。中国双半化的程度加深。

5.《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产物,与英法签订于1858年。条约规定: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2.赔偿英法巨额白银;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6.《北京条约》:1860年,与英法分别签订。条约规定: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7.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集合拜上帝教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起点。

8.永安建制:金田起义后不久,洪秀全称“天王”,指挥太平军攻克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9.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

10.北伐西征:定都天京后,太平军北伐西征并举。此举夺取了清朝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1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以平均分配为原则,将土地与财产平均分配,目的要实现“四有两无”理想社会。具有革命性、落后性和空想性。

12.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激化。1856年秋,发生集团内部互相残杀的血案,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13.《资政新篇》:1859年,天平天国颁布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14.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月底,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八月初,清政府迎战。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15.《马关条约》: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该条约致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6.八国联军侵华:19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进行了天津、北京保卫战;八股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罪恶累累。

17.《辛丑条约》:19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与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由此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8、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的农民爱国反帝运动,具有农民运动的落后、迷信、愚昧等局限性。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汇总解析

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 题型特点

通过历史史实考察条件 原因 目的 结果 影响 意义 评价等,比较特点本质.

二、高考选择题的结构

(1)通过现象考查历史现象的本质或实质

(2)通过现象考引发现象原因、背景、条件和目的

(3)通过现象考现象产生结果、影响、意义和评价

(4)通过现象考查历史现象对应的史实

三、三项原则:

1、材料至上:认真分析材料,抓句子主干,重点剖析关键字词,明白材料的感情色彩和论述倾向。很多时候,一个关键字词的正确解读,便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2、看准设问:设问决定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剖析材料,更决定了该以何种方式来甄别选项。通常情况下,设问是开放性设问,即这体现了、这说明了、这意味着,此类设问是对材料至上原则的再一次肯定和强调,影响不大,也就不存在“看准”和“看不准”的区别了。但偶尔也会出现一些限制性设问和逆向性设问,如,这从本质上说明了、出现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或者是,这违背了什么、以下表述不恰当的是等等。对于这些设问,一定要看清楚,否则,极易出错,也正是基于此,才设置了“看准设问”这一原则。

3、推理严谨:首先要掌握基本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内外因辩证关系、量变质变辩证关系、整体部分辩证关系、偶然和必然的关系。

接着便是要分清试题类型。试题分三类:阅读理解类、知识运用类、逻辑推理类,对于第一类试题,基本不需要相关的历史知识,主要考查学生们的汉语言理解能力,因此基本上不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这类试题在和高考中较多出现,但并不是当下高考的发展趋向。第二类试题则侧重于考查考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当试题对知识的依赖程度较高时,如果没有相关知识,是很难做出来的,这便凸显出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符合高考试题的考查目标,即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查。第三类是前两者的综合,但思维难度要超越前者,更加侧重于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

严格来说,推理是无处不在的。只不过前两类试题,逻辑关系比较简单,只有第三类试题特别凸显对逻辑关系的考查,学生们也大多是因为逻辑关系不清而失误。

四、三项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完整、准确、合理地获取和解读信息,并利用所获得的信息来甄别选项。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来确定时空范围,并由时空范围确定当时的宏观背景,在宏观历史背景的指导下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同时,明确这一时空范围内的一些常态因素,并巧用常态因素来排除不符的选项。

3、逻辑推理能力:利用材料或背景知识来进行基本的逻辑推理,排除不符逻辑的选项。

五、选择题失分主要表现

1.审题有误: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空间限制、不清设问

2.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欠缺

3.历史基础史实掌握不牢固:如历史概念的理解不透彻,不能把握本质内涵;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等

4.历史基础能力较弱:知识的比较和迁移能力欠缺

5.历史逻辑推理能力欠缺:如: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等等。

需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时间 2、把握设问关键词3注意材料主旨,看选项是否符合主旨信息

六、选择题解题三个步骤

1.看题干:

时间、空间、中心词、问题类型和语气。

(1)时空呈现方式

显性呈现 隐性呈现:

特殊人名、地名、特定名称、专有名词、历史事件等。

(2)关键词或材料主旨

简述秦汉开始的选官制度如何体现“公天下”的?

(3)问题类型:考背景、考本质、考影响、考对应史实。

2.辩选项:

表象、背景、本质、影响、干扰项。

3.想基础:联系基础知识,精确点击。

4.题干语气如有转折递进,考查重心一定在转折递进部分。

5、注意专有名词、特殊地名、特定名称、特殊名称、特殊图片

七、做选择题遵循的几个重要原则

1.非绝对原则:题干中某个选项非常绝对,一般来说是错误项。

2.最近原则:与平常所知道的相关原理最近接的选项为正确项。

(1)考根本目的:统治者采取某项政策,从根本上是为了巩固统治。

(2)以时间为突破口:①由题干所给特殊时间联系对应重要历史事件相关知识。②题干中所给时间往往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此时可考虑与所给时间最近的我们熟悉的时间及所对应的事件。

(3)考查对外政策的出发点: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

3.全面原则:指的是选项中能全面反映题干意思就是正确选项。

4.相似原则:四个选项如果有两个或三个意思相近选项,一般来说这些选项是应予以排除的。

5.对称原则:亦称映射原则,指的是选项内容必须与题干内容或核心对应,即点对点,面对面,重心对重心。

6.比较原则:题干中有比较项目,可考虑选项中的比较选项,否则不考虑。

7.材料至上原则:选项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果断排除。

8.选项原则性错误:

1、无关,离材料信息较远,基本没有体现。

2、有关,但只是对题干的再描述。,没有作答设问。

3、不符。具体分为4种,不符合材料具体信息,不符合设问要求,不符合相关史实,不符合逻辑。理解到位,推理严谨,只要发现一个不符,便可直截了当地将其排除。

9.注意平时做题后的反思、总结。

我们做题经常做完就渴望对答案,对完答案就没事了。其实我们应该去思考和总结,错误的问题,我们应该去反思错的原因,是思维、还是心态、还是基本的知识不到位。对于做对了的我们应该好好研究好的习题,因为我们知道知识的考察点一般是不变,变的是考察的角度不同而已,这次对了这个问题,下次类似的问题会对吗?

选择题答题技巧:

1.注意将材料提供的新情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调动已学知识来理解分析题干与选项。

2.注意看关键词。(而且,但是,然而)

3.注意看标点符号。(… 。;“” 等)

4.注意看后半句话。(往往是题眼)

5.注意看设问角度。(尤其是否定式设问)

6.注意看选项的表述是否符合正确,是否与题干相关,是否曲解题意,是否出现了绝对化词语,是否出现三个同质选项。

材料题解题技巧:

①按分找点,10分找5点;

②显性信息找完找隐性信息;

③ 根据材料全方位提取有效。

④ 史学科研究基本方法: 从材料出发;

⑤史学科常用的解决问题方法 解读 —复述 —概括

材料中的表面信息(显性信息)是可以直接阅读或观察到的信息,而深层信息(隐性信息)则是把表面信息与已知的有关信息相联系,做出正确推理才能得到的信息。

1、先看设问: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限制语、答案来源,把大问拆成若干小问,按分找点,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2、读材料:长文分段;短文分句;一句分成份。阅读材料时要注意材料标题、引言、出处、所给的时间等信息。尤其是材料出处放在材料前面,答题是肯定有用。括号-注释;分号-并列;省略号-两头不可省。注意从材料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3、提取信息时要一个句号一个分号的提取,提出有效的(设问中的定语…的),去除无效的,提完显性信息,再分析隐性信息,按分找信息点。

4、作答时要最大限度地(显性信息、隐性信息)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及试题所涉及的教材内容。题干中给出“依据材料”,就在材料中全方位找。处理材料时注意:同类的要概括,能够对应教材知识的要对应。不能抄原文要处理材料。

5、用词要准确、规范、逻辑严密,要有文科功底。

6、答案要保证卷面“四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工整化)。

1、忌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

2、忌对材料“一扫而过”,匆匆忙忙直接凭感觉答题。

3、忌单只依靠材料答题,要紧密结合所学内容,“知识迁移”。

4、忌答非所问,辞不达意,杂乱无章;

5、切忌写一大段,没有要点序列,让阅卷老师满卷子找点。

启示:

1.材料解析题能够体现历史学科特点,通过阅读材料,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及归纳总结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准确理解题意要求。

2.材料完全脱离课本,采用全新的信息,并规定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这就增强了阅读理解材料和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

3.运用历史的语言如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等。由表及里,就是探寻事物背后所蕴含的多层次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此及彼,则是寻求此事物与彼事物或彼事物与此事物的联系。

4.采用新的评分方法——层次评分;对题意的理解分析要求提高。

5.在学习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基本的历史事实和基本的历史联系,找出事物(史料)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史料的分析,透过现象进入事物的本质。

6.要针对所学习的知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回答好“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类问题。

篇7:浅谈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与技巧

应掌握三个环节,即读、找、答。

一、读解题的基础

⒈阅读教材正文和设问

第一遍要细读,要注意对材料作具体分析。要了解材料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间的联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必须像语文课分析古文一样,对每句话每个字词都要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万不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

第二遍,结合设问重点读。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解析定向化。设问的定向作用表现在:①确定信息提取方向,帮助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搁置其余信息。如年高考第题所引《南海县志》和《捷报》的两条材料,信息量相当大,但设问只要求考生从中提取与继昌隆缫丝厂创业与经营有关的信息。②确定与相关知识联系的方向。如年第题有一问是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这实际上就是规定考生要用有关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陕甘宁边区遇到的困难的知识来解析材料。③确定能力考查的方向。如年第题第②问要求考生比较年和年的几组统计数字,比较二字就确定此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正因为设问为解析材料确定了方向,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再回过头来有重点地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⒉除阅读材料正文和设问外,还要特别注意那些说明性文字。

⑴注意从材料介绍(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因为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考生可从中受到启发,收到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如阅读以下四段反映同一朝代的史料,同一朝代就是考生解题所必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再如:以下材料是肥水之战前,前秦君臣对战争形势的分析,这里就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材料的历史背景。因此,对这些说明性文字,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⑵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的原文一般很长,试题中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次要的,两边所剩的肯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找解题的关键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⒈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

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例如:年高考题题有关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的材料,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概括出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情况。因为材料很长,可将此材料分成四段,分别找出各段包含的信息。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⒉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的具体章节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再深入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读材料,解析的大方向就有了,回答问题就不难了。

⒊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推测判断,得出答案。这样,从设问到材料,再从材料到设问,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三、答落脚点

⒈解答好每一个问题是关键。

一般情况下,一个材料解析题设好几问,而设问大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往往答对了第一问,其它总是便迎刃而解了。因此,答第一问时一定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考虑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全面准确。

⒉坚持论从史出。

篇8:历史教学中材料解析题的能力培养

一、加强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 是指全面、准确地理解试题所呈现的图 (表) 文内容、格式以及测试意图。它反映了当代考试命题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历史学科又是信息资源丰富的学科, 它贯通古今, 门类繁多, 综合性很强, 因此, 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成为基本的考核目标。现今的高中历史教材每章节都有一定数量的“原始材料”。教学中要充分引用与教材重点相关的史料,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讲洋务运动的目的时, 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中的一段资料:“曾国藩说:‘今日议既成, 中外贸易有无交通, 购买外洋器物, 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 访募覃思之士, 智巧之匠, 始而演习, 继而试造, 不过一二年, 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 可以剿发捻, 可以勤远略。’”即洋务派创办洋务运动对内可以镇压农民起义, 对外可以一定程度上抵御外侮, 从而使学生更深刻、更全面认识洋务运动的目的。另外, 教材中的图表等也要加以充分利用。通过指导学生接触和阅读史料, 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史料论证问题、说明问题的能力。教师只要从高一认真抓起, 到高三时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必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指导学生利用史料进行自我训练

因受课时限制, 对于高一、二年级学生, 教师只能指导其主要利用教材史料, 到了高三就应集中训练。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各种史料并教会学生自主拟题, 指导他们遵循高考能力考查的原则即科学性、思想性、适度性, 力求使材料解析题所考查的能力要求得到体现, 避免填空式的设问。如世界史的一段史料:“恩格斯说:‘要是反对拿破仑的战争确实是争取自由、反对暴政的战争, 那么结果就应该是所有被拿破仑征服了的国家在拿破仑垮台之后, 都宣布平等原则, 享受到平等原则带来的幸福。但是事实恰恰相反。’恩格斯又说:‘反对拿破仑的普遍战争, 是各民族遭拿破仑践踏的民族意识的反映。’”有人引用恩格斯的前段话认为反对拿破仑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有人引用恩格斯的后段话认为反对拿破仑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还有人根据这两段话认为恩格斯对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依据材料, 指导学生设问: (1) 恩格斯这两段话中所指的“反对拿破仑战争”有何不同? (2) 如何辩证地认识拿破仑所发动的对外战争? (3) 就这个讨论谈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领袖人物的有关结论?应当怎样研究历史?即针对材料设问, 答案必须通过对材料的具体解析才能得到。这正是目前高考中材料解析题的生命力之所在。通过指导学生自主拟题进行训练, 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和探究能力, 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重视学生的强化训练和及时讲评

历史材料, 往往都有较丰富的内涵, 我们既可从这个角度解析, 亦可从另一角度解析。特别是目前的高考, 在逐渐加大对学生深层次思维能力的考查。高三历史教学习惯于采用三轮复习法, 在第一、二轮复习时, 可通过强化对材料解析题的训练, 使学生在探寻新奇知识的情况下, 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每次训练时教师要精选一定数量的材料解析题, 要求学生动脑动手。同时, 教师认真批改, 及时发现学生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属于普遍性的问题课上讲评, 个别问题课下指导, 做到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这样, 既可以有效改变文科学生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的不良状况, 使学生在能力发展上找到新目标, 刺激求知欲, 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潜能, 又可以通过材料解析题考查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 如分析综合能力,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事件、人物、观点及文字表达能力等。

四、提高学生的应试策略和解题能力

试卷不是答给自己看的, 而是给评卷人阅评的。高考中要夺取高分, 就必须给评卷人留下好印象, 书写应当规范。概括起来, 高分的卷面特点是:卷面规范, 即字体工整、书写规范、讲究格式、卷面整洁;表达规范, 即叙述有条理、语言精炼、语句通顺、运用历史学科语言;内容规范, 即合乎逻辑、要点完整、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要想达到以上要求, 我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步是认真审读设问。设问的实质就是解析材料确定的方向, 做到紧扣题意, 有问有答。一般历史设问包括以下几点。 (1) 信息来源或者答案出处, 表述为: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 答案要求, 如分析、概括、列举、说明、比较等。 (3) 核心词 (求答项) , 如原因、影响、特点、措施等。 (4) 限定语, 如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等。 (5) 题目分值, 一个2分的求答项, 不可能需要回答很多。学生在平时考试当中, 容易忽略的是 (1) 和 (4) 的审题要求, 即容易忽视对答案来源的判定和对限定词的审读与思考。

第二步是仔细阅读材料。近年来历史高考题注重“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创设和运用, 特别是在卷面中呈现大量的材料, 因此在做题过程中教师应当规范学生阅读材料的程序。首先读引言。阅读引言可以使学生快速明确命题意图和题目考查内容, 阅读引言就如同找到一把解题的钥匙, 有利于学生揣摩命题意图, 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其次读正文。这是读题的核心任务, 阅读的过程当中要动笔圈划关键词、句, 最大限度地提取材料信息。对有些材料要根据当中的“。”“……”“;”或根据材料内容划分材料层次, 并简单概括材料各层次的中心。再次读出处。材料出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 往往暗含历史信息, 根据对材料出处的判断, 把它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建立起相应的联系。

第三步是精心组织答案。目前各地高考大多采用网上阅卷方式, 组织答案时, 要注意做到:一是书写要规范, 尽量认真书写, 保证阅卷教师能够看清所写的内容, 而且文字尽量要大一点, 杜绝错别字。二是我们提倡学生考试时多答些文字, 但必须坚持“三化”原则, 即“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三是内容要准确, 对于归纳概括题, 不能罗列史实, 而应在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归类, 然后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于评价题要注意“两分法”“生产力的标准”“实践的标准”“分段法”等;对于说明题, 要注意用史实说明;对于启示题, 要注意是历史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对今天的启迪等。

篇9: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与能力培养

一、提高记忆能力

在历史学习中,具备记忆能力是一种最基本的要求在历年的中考试题中,绝大部分考题是根据教材而设计的教材中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背景、过程、影响等基础知识都要尽力想办法记住,否则答题时无从下手

就具体办法而言,要提高记忆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构建知识框架历史知识浩如烟海、纷繁复杂,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学习就是要在关注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规律性认识,构建知识体系,弄清各知识点之间隐含的内在关系,如从时间这个角度去构建知识体系是最简单的办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以及主要的历史事件,这样在记忆时就不容易混淆

第二,理解记忆法要想学好历史,必须了解历史学科的知识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所有的学习方法都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历史知识,才能对其消化、掌握,最终达到运用的目的

第三,总结记忆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总结一些小窍门,如记忆口诀、制图表、找规律等,从而达到加深记忆、巩固知识的效果

第四,有计划地复习课本知识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阶段性的,如果一个知识点长期没有对其进行复习就很容易被忘记因此,安排好学习计划并长期坚持复习是非常必要的

二、培养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题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文字型、表格型、图片型等,近几年中考题中材料解析题的阅读量有增大的趋势,因此在特定的时间内学生必须要对问题和材料进行迅速的阅读和准确的分析但很多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较低,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不会审题很多学生因为审题不慎,对材料泛泛而读,盲目地照搬照抄材料和课文中的信息,影响了答题的效率和质量答题时要弄清楚是根据材料作答还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答一般情况下,要求根据材料作答的题目,观点全部都在材料中

第二,不会带着问题读材料材料的字里行间透露着问题的要点,因此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并有针对性地去留意材料中跟问题有关的段落、词语或字眼等此外还要根据设问理解材料,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即处理材料的过程学生必须学会从材料中寻找解答问题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阅读材料一般是精读(切忌泛读,即只了解材料的大概意思),注意材料中提供的每一个重要信息在阅读过程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必须找出与材料解析题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用铅笔勾画出来,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三、增强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常说文史不分家,通过调查会发现,历史材料解析题得分较高的往往是那些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这说明在组织材料题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再一次得到了检验因此要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需做以下几点:

第一,圈点材料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应对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圈点,因为这些词句就是所谓的有效信息,对答题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材料解析题的答案是对材料进行理解、概括、分析后得出的,有些题目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或个人的认识去回答,这类题目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答案会超越教材观点学生在回答时要理清思路,运用时政观点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得出与材料中心话题相联系的结论,同时表述时注意概念正确,史论结合、切入要点

篇10: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与能力培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类型;解题技巧

G633.51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初中历史传统教学理念,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面临极大考验,同时也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优化提供了有利契机。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初中生的历史应用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作出了明确规划,因而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成为新课改后历史习题教学的重中之重,必须提高初中生对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综合考察了历史知识记忆、历史分析能力与学以致用能力,在中考中所占分值很高,考查跨度十分广泛,是初中历史教学中较难把握的一个题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模板式教学思路,从整体性角度入手,为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综合体系,加强知识之间的迁移教学,从而培养初中生的解题技巧[1]。

一、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主要类型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最常见的类型是文字型材料解析题。文字型材料解析题是中考历史试卷中最常出现的一种题型,因而初中历史教师应充分重视对文字型材料解析题的剖析。文字型材料解析题多为历史古籍中的事件记载,或名人专著中的历史评论,同时也有翻译过来的外文资料,历史题材影音资料片,同时还包括网络用语等内容,篇幅不长,通常由一大段文字或几小段文字构成。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观点态度。材料解析题的第二种常见题型为图表类材料解析题,图表类材料解析题相对比较复杂,往往使学生产生困惑,图表类材料解析题通过各种数据所组成的表格、曲线、扇面或者柱状图呈现出来,综合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与历史归纳分析能力。材料解析题的第三种题型为图片型材料解析题,图片型材料解析题的特点是直观性,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与文字表述能力。第四类材料解析题是前三种类型的综合题,初中历史教师应加强对上述三种类型题的解题讲解,并展开适当的综合训练,即可提高学生对综合性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2]。

二、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针对文字型材料解析题,初中历史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读题技巧,因为文字型材料解析题的重要信息就隐藏在材料文字当中,只有捕捉到文字材料中的核心内容,才能使学生迅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文字材料中的标志性时间、事件、人物以及反复出现的历史概念往往是答题的切入点。比如,在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三段文字中,反复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灭剥削”、“人民当家作主”等概念,而问题是“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原则?”初中历史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合理考虑“社会主义原则和民主原则”的解题思路。另外,初中历史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尤其是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并总结规律的具体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图表型材料解析题。初中历史教师要运用“运动与静止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方法论,引导学生抓住图表中的数据变量并展开具体分析,尤其要注意数据之间的比例关系,综合运用“相比”、“持续”、“增加”、“减少”等逻辑关系组织答题思路,同时初中历史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综合分析产生变化的历史原因。比如,中考材料解析题问:1957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1952年相比有何变化?概括其主要原因。初中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定位1957年和1952年这两项数据,通过对比很快发现产量“上升”,同时联系课本知识,回忆1952年至1957年我国的主要发展成就,这道题便迎刃而解了。其次,初中历史教师还应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对图片型历史解析题的解题技巧,中考中出现的图片与教材知识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性,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为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综合体系,加强对学生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并快速联系课本内容,从而定位解题思路。图片型材料解析题由于没有具体给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而常常针对历史事件背景、历史事件性质、历史因果关系等内容的展开考察,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加强对教材的体系性和层次性整合,并通过大量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3]。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师应加强对历史材料解析题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初中生对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类型主有文字型、图表型、图片型和综合型。解决材料解析题的策略主要有:读题策略、分析策略、归纳策略、观察并寻找规律等等。初中历史教师应立足教学实践,不断探索经验,拓展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教学质量,促进初中生综合历史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任世江.初中历史课程“点—线”结合设计思路的构想——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选择建议[J].历史教学问题,2013(4):124-126,21.

[2]任世江.漫谈初中历史课程中的“北京人”——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解析(一)[J].历史教学问题,2013(3):122-124.

篇11: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与能力培养

【关键词】高中 历史材料解析题 答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106-02

农村普通高中文综历史科成绩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历史材料解析题上很难拿到理想的分数。基于此,本文以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为例,探讨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的培养方法。

一、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得分偏低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隆安县各乡镇初级中学的历史科教学存在缺乏专业教师、对历史科教学不重视的现象,加上受农村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学生在初中阶段接受的历史科教育不正规、不合理。表现在: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做题方法,与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的要求产生严重脱节现象。

(二)试题方面的因素。材料解析题考查的是较高层次的历史学习能力,包括史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等,它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前提下,结合所学的知识网络,自主获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试题中的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欠缺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同时,材料解析题所提供的材料有多种形式,有文字材料、数字材料、图形材料、综合型材料,等等。对于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学生来说,文字材料尚有文字依托供阅读和提取信息,而数字材料、图形材料简直就是无法认读认知了。而且,材料解析题的题型也变化多端,有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有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会提供关于材料的背景说明,或者材料里有明显的提示;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不给任何有关材料背景的说明,完全依靠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判断材料属于哪部分历史范畴(时间、朝代、范围),只有判断对了,才能正确回答问题。

二、培养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的方法

根据上文对学生材料解析题得分偏低的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培养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的方法。

(一)通过读书习惯的培养,强化记忆,夯实基础。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匮乏,因此,加强识记是关键。从接手高一新生的第一节课开始,每一节课上课之前,笔者都会要求学生读书背书,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为了避免学生流于形式应付了事,笔者都有相应的检查和督促措施,比如随堂抽查或个别检查。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基本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为了强化学生读课文看课本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当学生对练习有疑问或者不会回答问题时,笔者会要求学生先去查找课本,仔细阅读课文上的描述,独立思考,做出判断,以此强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夯实基础。

(二)通过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内容,学会提取历史信息。在学生阅读课文时,笔者都设置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把语文科的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运用到历史科的学习中来,以此学会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初步掌握提取信息回答问题的方法,又可以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设置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答得出来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和掌握解题方法的热情。例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笔者设置的题目有:(1)秦朝建立了哪些制度?有何作用?(2)说出秦朝的郡县制和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不同?同样的问题,问的方式不同,学生的领会就不同。如果把“秦朝建立了哪些制度”换成“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大多数学生将无法回答,因为他们不理解何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教师必须通过补充相关的资料,并加以例子解释说明,学生才能全面了解明白这个概念。同样,如果把“秦朝的郡县制和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不同”换成“比较秦朝的郡县制和西周的分封制的异同点”,学生也将无从下手,因为他们还不会横向纵向比较历史,而“秦朝的郡县制和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不同”,这个题目对学生来说通俗易懂,只要提示学生在课文里找出相关的段落来比较,学生就可以直接把答案读出来了。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笔者要求一定要词句简练,只读出关键的句子或者词语即可。这就是初步的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的培养。

(三)通过练习,培养答题技巧。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步骤主要有三个:

第一步:阅读材料,分析题目。笔者告诉学生,做材料解析题时,先阅读第一段材料的第一第二行,如果明白易读,那就快速地将全部的材料看完,再去看都有什么样的问题要回答;如果是不易阅读的材料,比如文言文或者晦涩难懂的材料,那就直接去看问题,问题一般都有针对性的提示语,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这样不但有可能读得懂材料,还可以节省阅读判断材料的时间。例如:

材料: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这样的文言文材料,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的大多数学生基本读不懂,那就直接去看题目问什么,问题是: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看了题目,知道了要回答什么问题,再回来读材料,就能发现,答案在刘祎之的原话里:“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

阅读材料需要注意:(1)如果是比较容易读得懂的材料,就直接把和问题有关的关键句子、词语划出来;如果是较难理解的材料,先初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再结合问题细读,判断查找关键句子。(2)材料的出处。材料的出处一般包括时间、国别和作者,往往隐含着历史背景、范围等。材料的出处如果是放在开头,那一定是有用的、必读的,因为这样的设置本身就是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分析问题时需要注意:认真审题,注意题目里的提示语、主干语、限制语,了解每个小题的分数,明确问什么、答什么、怎么答、答多少;是要根据材料回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确定回答的时空范围。

第二步:紧扣问题,组织答案。强调以下各要点:

(1)必须紧扣题目,问什么答什么;必须坚持论从史出,必须在材料中或所学知识中找到依据,由此得出答案。

(2)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和规律,答案力求全面客观。比如背景原因、作用影响,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来考虑,要注意内外因素、主客观因素、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积极作用消极作用等。

(3)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尽量使用历史语言,不用文学语言或口头语言;要实事求是,符合历史事实、历史背景,不可个人妄加推测或加入个人感情色彩。

(4)材料题分值不大,答案要简练,问什么就答什么,不用过多的语言,不必展开。

(5)借助标点符号概括要点,一般一个句号或者一个分号就是一个要点。

(6)回答每一个问题都要注意它的分值,按分数来确定答多少,一般一个要点是2~3分。

(7)要分点分列,做到一点一段,用数字序号标示出来。

(8)保持卷面整洁、字迹清晰;不写草字,不能字迹潦草;尽量避免随意涂改,一定要修改或者删除的话,打个×或者一笔划掉即可,切忌将答错的部分涂抹得黑乎乎的。

做材料结题时,细节很重要。笔者尽量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答题个性,了解他们的长处和缺点,经常拿着学生的作业或测试卷,有针对性地去纠正和指导。

第三步:认真检查,防止错漏。题目答完后,要仔细检查,看审题是否有偏差,要点是否齐全,力求答案准确无误。

总之,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得分偏低的原因涉及学生和试卷两方面的内容,对此,可通过读书习惯的培养;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内容;练习等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

【作者简介】叶 宁,女,南宁市隆安县第三中学教师,高中历史教研组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上一篇:泥窝潭乡中学食品卫生安全责任状下一篇:歌颂祖国的短篇励志诗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