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小论文写作技巧

2024-06-27

初中历史小论文写作技巧(精选8篇)

篇1:初中历史教学技巧研究

一、初中历史教学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手段激趣

历史教学中蕴含的信息量非常宽泛,上下五千年,纵横全世界,历史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让初中历史教学具有更加丰富的信息量,实现激发兴趣、加深认识、增进理解这样的综合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将信息手段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好地体现对历史教学成效提升的促进作用。一方面,笔者运用多媒体搜集丰富的信息,无论是对历史人物的介绍、历史事件的回放,还是补充相关的背景信息等等,现代教学手段可以从网络中整理出大量的为己所用内容,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另一方面,笔者也在历史教学中科学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重点强化设计的自主性、使用的合理性。在教学课件设计中尽量以自主设计为主,自主搜集资料,运用教学软件进行编辑设计,同时对一些成品课件开展改造,增加针对性的内容,删除不适合的信息,打造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课件。在使用频率上也注意把握火候,一节课运用多少次、每次运用多长时间等等,都进行精心设计。

二、初中历史教学应当巧妙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强化当代青少年的思想情感教育非常重要, 也非常必要。每一位教师都要将强化青少年思想情感教育作为历史教学一项重要职责,要加以重视、有效贯穿、全面落实。当代青少年思想发展较为迅速,同时对社会各种思潮的辨析能力也没有达到非常高的境界,加上初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强化主旋律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教学中,笔者坚持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民族责任感教育为抓手,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了一组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场景图片,让学生的内心受到强烈震撼,对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无比愤慨,笔者同时配以深沉的语调向学生介绍了这一段历史的概况,让学生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仇恨达到极致。笔者接下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日本这一弹丸小国,能够肆无忌惮地侵略我国?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落后挨打的道理”,纷纷表示这样的日子将永远成为历史,历史的悲剧将永远不会重演,自己将努力学习,将来承担起强大民族、振兴祖国的历史重任。爱国主义情感充斥在学生内心,思想渗透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

三、初中历史教学应当发挥专题活动促进作用

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要兼顾学生参与性的激发,要注重营造浓厚的情境,要让学生在一些专题活动中加深理解、受到教育、提高认识。笔者结合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一些专题活动,例如《钢铁长城》教学中,笔者专门针对这一课的教学开展了专题研究,课堂上向学生播放了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从最新型战机到辽宁号航母、远程导弹、激光制导武器等等,让学生的眼界得到了有效拓宽, 丰富了他们对我国军队建设的认知。笔者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结合学生自主搜集的有关资料,畅谈对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感受。这一专题活动实现了拓宽知识、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双重效果,让学生在自主搜集资料和观看演示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有关我国军队建设的资料信息,同时也对我国国防力量的强大产生了无比自豪之情, 对我们有能力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有能力维护世界和平充满了信心。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胸中激荡的满是豪情。可见,专题活动的开展对历史教学目标的完成具有积极意义。

四、初中历史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历史也是生活,是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彩瞬间。历史教师要强化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要学会联系生活巩固理解,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效果。笔者在这一方面主动积极地开展了探究尝试,例如《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之后,笔者安排学生开展专题分析讨论:自己周围的生活具有哪些变化,从这些生活方式的变化中透露出哪些信息,与人们生活水平、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整个社会发展方面有着哪些内在关联性。这样的拓展性实践活动是对学生思想能力培养的一次有效尝试,他们能够从这些表面现象中发掘出深层次蕴含的道理,透过生活方式的变化感悟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一个小的角度折射出整个大的内涵,效果非常明显。

篇2:初中历史教学技巧研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技巧;分析研究

教学要寻找到窍门、掌握住方法,以娴熟的教学技巧推动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掌握教学的相关技巧,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为理论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充分重视教学技巧研究,重点抓住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初中历史教学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手段激趣

历史教学中蕴含的信息量非常宽泛,上下五千年,纵横全世界,历史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让初中历史教学具有更加丰富的信息量,实现激发兴趣、加深认识、增进理解这样的综合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将信息手段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好地体现对历史教学成效提升的促进作用。一方面,笔者运用多媒体搜集丰富的信息,无论是对历史人物的介绍、历史事件的回放,还是补充相关的背景信息等等,现代教学手段可以从网络中整理出大量的为己所用内容,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另一方面,笔者也在历史教学中科学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重点强化设计的自主性、使用的合理性。在教学课件设计中尽量以自主设计为主,自主搜集资料,运用教学软件进行编辑设计,同时对一些成品课件开展改造,增加针对性的内容,删除不适合的信息,打造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课件。在使用频率上也注意把握火候,一节课运用多少次、每次运用多长时间等等,都进行精心设计。

二、初中历史教学应当巧妙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强化当代青少年的思想情感教育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每一位教师都要将强化青少年思想情感教育作为历史教学一项重要职责,要加以重视、有效贯穿、全面落实。当代青少年思想发展较为迅速,同时对社会各种思潮的辨析能力也没有达到非常高的境界,加上初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强化主旋律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教学中,笔者坚持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民族责任感教育为抓手,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了一组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场景图片,让学生的内心受到强烈震撼,对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无比愤慨,笔者同时配以深沉的语调向学生介绍了这一段历史的概况,让学生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仇恨达到极致。笔者接下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日本这一弹丸小国,能够肆无忌惮地侵略我国?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落后挨打的道理”,纷纷表示这样的日子将永远成为历史,历史的悲剧将永远不会重演,自己将努力学习,将来承担起强大民族、振兴祖国的历史重任。爱国主义情感充斥在学生内心,思想渗透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

三、初中历史教学应当发挥专题活动促进作用

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要兼顾学生参与性的激发,要注重营造浓厚的情境,要让学生在一些专题活动中加深理解、受到教育、提高认识。笔者结合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一些专题活动,例如《钢铁长城》教学中,笔者专门针对这一课的教学开展了专题研究,课堂上向学生播放了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从最新型战机到辽宁号航母、远程导弹、激光制导武器等等,让学生的眼界得到了有效拓宽,丰富了他们对我国军队建设的认知。笔者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结合学生自主搜集的有关资料,畅谈对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感受。这一专题活动实现了拓宽知识、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双重效果,让学生在自主搜集资料和观看演示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有关我国军队建设的资料信息,同时也对我国国防力量的强大产生了无比自豪之情,对我们有能力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有能力维护世界和平充满了信心。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胸中激荡的满是豪情。可见,专题活动的开展对历史教学目标的完成具有积极意义。

四、初中历史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历史也是生活,是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彩瞬间。历史教师要强化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要学会联系生活巩固理解,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效果。笔者在这一方面主动积极地开展了探究尝试,例如《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之后,笔者安排学生开展专题分析讨论:自己周围的生活具有哪些变化,从这些生活方式的变化中透露出哪些信息,与人们生活水平、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整个社会发展方面有着哪些内在关联性。这样的拓展性实践活动是对学生思想能力培养的一次有效尝试,他们能够从这些表面现象中发掘出深层次蕴含的道理,透过生活方式的变化感悟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一个小的角度折射出整个大的内涵,效果非常明显。

从上可知,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许多技巧可言,关键在于教师有效梳理、发掘和运用总结。广大教师应当牢牢把握这些方面的问题,采取有效路径进行突破,并总结提炼出教学经验技巧,逐步提升自身教学驾驭能力和教学实际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淑波.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J].中小学电教(下).2013(12)

[2]金向东.顺应课改,激活课堂——初中历史教学之心得[J].新课程学习(上).2013(05)

[3]常梅.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探究[J].才智.2013(07)

[4]方秀书.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神州.2013(22)

[5]顾晓丽.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析[J].神州. 2013(22)

篇3:初中历史课的导入技巧

一、历史课的导入要有磁性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上课伊始,导入要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如讲《火烧圆明园》时,我这样导入:“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既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又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力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呢?又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时,我这样导入:“在一部电视剧里,描写秦汉之际,刘邦的妻子即后来的吕后,因躲避兵乱逃进一座尼姑庵中的故事,同学们想一想编剧、导演犯了什么错误?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纳闷了:编剧好像没错呀!吕后是女的,当然是躲进尼姑庵呀!这符合情理,殊不知,却不符合历史史实。”磁性的导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学习,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思维紧跟教师的授课过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二、历史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在历史课的导入中,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境界,刺激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正如H.A多勃洛波夫所说:“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时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如《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的导入,我利用电化教具播放中英香港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实况录像片段,进入课时内容讲述前既吊足学生的胃口,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不觉间进入我所设立的氛围之中。又如讲《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时,我首先问学生:“在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共得多少枚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51枚。”我紧接着问:“同学们知道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吗?”学生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翻看课本,有的坐在那儿直摇头。我接着说:“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这样的导入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又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唤醒他们的参与意识。

三、历史课的导入要有针对性

新课的导入一要针对教学内容实际,不同的课时、单元、不同性质的内容、不同的班级选择相应的导入方式;二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心理状态、知识层次等。如给小学生上课最好从讲故事、做游戏、唱歌入手;给初中生上课最好从启发谈话入手。我曾经听过《秦王扫六合》的优质评选课,有位教师在学生充分预习后的导入是:“假如你是古代的一分子,你愿意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愿意生活在秦朝?”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探究,进一步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但由于导入设计得不科学、不严谨、针对性差,致使很多学生的回答远离主题,使得教学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但有位教师的导入是通过多媒体将泰山上的石刻、五大夫松等图片搬上课堂,使学生倍感亲切,针对性强,直接引发学生思考。因此,教师在导入时要注意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

四、历史课的导入要有启发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在导入时要紧紧围绕激发学生的思维来设计,注意从授课内容出发,抓住授课内容的重点和关键,巧妙设置学生感兴趣而一时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情境,以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激发学生急于探索的心理状态。如讲《难忘九一八》时,我利用课件这样导入:“新华网9月18日电‘经商不忘爱国’,这是今年沈阳市商界纪念‘九·一八事变’74周年的共同心声,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来临之际,沈阳市工商界向全市1.5万家会员发起倡议:9月18日不搞庆典活动。你知道‘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回事吗?为什么沈阳人民要纪念九一八?”又如讲《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启发式导入:“我国政府把每年的五月四日作为青年节,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介绍到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的十幅浮雕中也有一副是纪念五四运动的。那么,作为当代中学生应怎样认识五四运动?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这种富有启发性的导入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篇4: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技巧漫谈

一、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容易陷入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提问只面对少数学生,从而使得提问变成教师与少数学生进行互动的途径。虽然在一个班级中,总有一些学生回答问题比较积极,而一些学生对回答问题比较被动。但是作为教师,不能听之任之这种局面的形成,而是要想办法调动那些比较被动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只有课堂提问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使提问真正发挥效用。

二、提问要把握时机

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恰到好处,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提问时机。一般在历史课堂上,提问的时机无非就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力的课前提问,为了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课中提问,为了总结深化知识点的课后提问等。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注意把握这么几个有利时机,设置恰当的问题,会使得课堂提问的效果倍增。例如,在给学生讲到《秦帝国的兴亡》时,为了引起学生对这节内容的注意,笔者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了这样两个问题:秦始皇究竟算不算一个好皇帝?秦始皇的出现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作用?就这样,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学生自然对这部分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教师再继续新课的讲授,效果自然会好得多。

三、提问要注意层次性

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对事物认识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按照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来设置问题,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可以通过设置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深化,直至得出问题的结论。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必然性,就在上新课之前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进入近代以后,中国遭受过哪些国家的侵略?每次遭受侵略的结果是怎样的?每次战争结束以后签订了哪些不平等的条约?这些条约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21世纪,我们还会重蹈以前的历史覆辙遭受其他国家的侵略与奴役吗?这样一组问题带有一定的层次性,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从而在不断的思考中得出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必然性的原因所在。

四、提问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历史学科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往往都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来进行提问,这样不但可以巩固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同时还能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深化对知识的认识,使得学生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日本明治维新的知识时,就联系之前学习过的戊戌变法,让学生思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同样都是封建制国家进行的革新运动,但是为什么结果却大相径庭?就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从革新发生的时间、背景、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等诸多方面进行比较,进而得出结论:中国的戊戌变法由于遭受顽固派的大力阻挠,最终没有取得成功,从此以后,中国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史,而明治维新的成功使得日本成功地由封建制国家走向了资本主义国家,从此开始迅速地强大起来。

五、提问要善于抓住关键点

在教材中,每一个章节必然都有它的重点部分,这些重点知识往往是构成整个章节知识的关键点。而在课堂提问中,这些重点知识也是我们提问的重要对象。作为教师,我们所设置的课堂提问一定要能够抓住这些关键点,在关键点上进行问题的设计,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关键知识的重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遵义会议就是這节知识的重点部分,于是,笔者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就围绕遵义会议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把遵义会议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就这样,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列举了遵义会议中一系列重要决策,包括确立了以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思想的统治,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了中国的实际问题等等。学生通过这样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基本上就掌握了本节知识的重点部分。

篇5: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技巧研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一、前言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中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有时较多的内容形式还是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故事为教育题材, 所以, 有的教师会认为初中的历史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好教”, 而且也认为学生对历史产生“好学”的心理。但每次的考试成绩多数却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 在于历史老师没有清楚地掌握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没有合理地、有效地利用好课堂上的45分钟, 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不很理想, 仍然需要教师对教学技巧进行改进。所以, 需要教师们积极地探寻初中的历史教学方法技巧,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运用灵活的多媒体技术与多种教学方式, 给学生们再现丰富的历史教学内容, 感染学生, 使课堂教学更加主题鲜明、生动活泼, 直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针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并对照这些问题作出相应的改善方案。

二、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的突出

初中的教学需要教师面对的是一群12~16岁的青少年。教师授课时应该紧紧地抓住这些青少年喜欢在历史课堂上听并记那些形象性较强人物的事迹和故事这一特点, 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基础的任务就是把简单且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并具体的场面, 再现给学生。同时, 还要求教师要尽量去渲染历史背景后再去讲这个时期的历史人物, 还要讲得有声有色。这样就会突出人物的鲜明性且富有特色, 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栩栩如生。例如:在初中历史教学讲“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时, 就可以以丰富的语言, 再现火烧圆明园当时的场景, 让学生们感受到侵略者的无耻罪行, 描述可以这样写:“……残酷的侵略者点燃焚烧圆明园的大火一直持续了3天3夜。整个北京都被笼罩在了久久不能飘散、长达50多公里的黑色的云团里。圆明园,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是中国历史上最精美且最宏伟的皇家园林。这座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就给烧毁了。大大小小的灰星飘满了所有的大街小巷, 一片天昏地暗的场景, 就像是发生了日食一样。……”这样的描述有对具体情景的描写, 也有对无比精美的圆明园被侵略者烧毁的惋惜, 更有对他们这些强盗的野蛮行径的控诉。给历史以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 学生一定会受到强烈的感染, 学习的气氛自然也会变得浓厚。

三、讲清发展、注重关联、理清条理、突出结构

现实的过去是历史, 历史的发展是现实。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应该在讲清了块状的知识点外, 还要注意横向或纵向的联系, 突出结构, 注重关联性, 讲出发展来。所谓的关联, 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2) 一堂历史课的知识的内在联系; (3) 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现在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国内外重大新闻等, 都可以选作联系课文的好素材。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章历史内容, 课文中首次提到用于战争时笨拙的坦克、简陋的飞机和远程大炮等非熟悉的军用武器, 在目前的教学中就可以联系到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的坦克、隐形飞机以及海湾战争中的“爱国者”和“飞毛腿”导弹等武器。教师再对其略加讲解, 学生即可非常有兴趣地了解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 懂得现代科技技术的巨大进步会给未来的战争带来怎样的残酷性。再例如讲“明治维新”这一章时, 可从日本在隋唐时期向中国学习, 然后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历史, 以及日本向西方学习而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历史事实, 通过这些历史让同学们学会联系历史内容, 并做出归纳总结。认识到: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不仅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 还需要有开放性的胸怀, 主动学习他国一切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先进东西, 认识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重要意义,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目前我国努力实施“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的学习方法, 不仅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 还能让学生们听来非常有兴趣, 易于接受, 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思想觉悟也相应地随之提高。

四、结语

历史的教育教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具体到初中的历史教育, 其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接受效率还是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技巧, 都是教学者在教学道路上需要探求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在现阶段的教育环境中, 教师们都需要经过反反复复地试验和再实践去提升他们自己的内涵, 以便达到在传授学生知识时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学习的目的。虽然历史的史实是不变的、唯一的, 但是对历史的结论分析却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将精力放在把有效并且正确的信息传授给学生方面。当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自己分析等应有的能力时, 就会把这些看似唯一的历史结果升华成认知, 而有了属于自己分析出来的多方面内容, 进而增加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其实, 多数的初中学生在认知历史的方面较为迟钝或可以说还是稚嫩的, 他们对于教学内容的中心理解和教师预设的教学中心思想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这其实并不是一个不好的信息, 这有力地表现了这些学生已经“发酵”了老师授予的知识, 同时还产生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想法, 对此, 教师们应该加倍呵护, 耐心倾听他们的见解, 并给予鼓励。

参考文献

[1]王玉玲.中学历史教学基本技巧的拾缀[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11, 5 (11) :47-48.

[2]曾焰.浅谈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形式下的教学技巧[J].华章, 2012, 8 (16) :122-124.

[3]王静.初中历史教学技巧谈析[J].科教文汇, 2011, 16 (29) :53-55.

篇6: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技巧

【关键词】初中 历史 提问 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81-02

新课程改革对于科学探究非常重视,而科学探究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在心理学上,问题是学生进行学生的动力来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思考,从而解决问题。笔者总结自身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经验,通过研究分析,就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技巧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历史教师需认真设计课堂提问

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预设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往里面“钻”。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所以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出发进行提问。

1.1知识性的问题。

1.1.1直观设问法。即直截了当、浅显明白的发问。如“五四运动的口号有哪些?”“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提问的目的在于检查和强调应该记忆的基础知识。

1.1.2综合归纳法。让学生将相关、相似内容或纵向或横向,分门别类一一说明,达到编织经纬,表现全貌的目的。如“中国古代有哪几个政治清明的统治时期?”这种提问多用于归类复习或专题训练,其纵横交叉,是建立知识结构的基础。

1.2开放性的问题。

1.2.1逆向思维法。从问题的反面发问,以突出正面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进而揭示历史的本质规律。例如:讲完戊戌变法后,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假如光绪帝是一个有才能的皇帝,戊戌变法能不能成功?”这一问题,能引起学生的不同看法。通过设问,激起了学生的积极讨论,教师总结时,不要求唯一答案,只要有理有据就行。

1.2.2对比区别法。将相类似或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以加深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理解。例如“西安事变与皖南事变有何异同?”“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有何异同?”这种提问多用于理清易混淆的概念或事物。要确定好对比项,才能理清脉络、去伪存真,达到解疑析难的目的。

1.2.3神入讨论法。历史不能假设,但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形象、深刻地分析一个历史现象,我们不妨作点假设。例如,在教学“西安事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串问题:“假如你是当时普通的老百姓,你的愿望是什么?假如你是张学良、杨虎城,你有何打算?假如你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你有何主张?”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由被动接受老师分析国内各阶层的主张转变为以当事人身份主动探究时局,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西安事变的性质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

1.2.4转换角度法。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问,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例如,“戊戌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就可改问“为什么戊戌变法在历史发展中有必然性”。前者属复习性提问,缺乏启发性;后者则可诱导学生思维,带有启发性。

2.在进行课堂提问中要因人施问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基于这一认识,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后进生回答,比较专门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这样,各个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应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处外,还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等后进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3.提问要注意逻辑性,层层深入、化繁为简

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历史知识,教师设问要注意由浅入深、由特殊到普遍,还要讲究问题的前后逻辑,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如:《北伐战争》(第八年级上册第11课)这一课涉及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建立、北洋奉系旧军阀的灭亡等众多的知识点,如果平铺直叙,学生就会云里雾里,难以理解。可设计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北伐”,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历史背景,即广东国民政府组织的第一次北伐由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半途而废,吴、孙两派军阀虽被消灭,但奉系仍存,而国民党反动派为统一全国,也不会容忍奉系军阀的继续存在,所以要北伐。在讲到“济南惨案”时,教师又可接着设问:“第二次北伐既然是讨伐奉系,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会出兵干涉?”这个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回答:“帝国主义为了侵略中国,支持军阀混战,奉系的支持者是日本,如果奉系倒台,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权益将受到极大损害,因此日本出兵干涉,制造了济南惨案。”在讲到“皇姑屯惨案”时又问:“既然日本支持张作霖,为什么又要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他?这不矛盾么?”由于有前面的问题铺垫,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史事分析就迎刃而解了:“张作霖没有完全答应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全部条件,日本人认为张已不易被它控制了,所以炸死了他。”又可进一步启“那么,日本人制造皇姑屯事件有何目的?”“那当然是要扶持新的‘工具,以便控制东北。”这样层层深入、逐步释疑,让学生们沉浸在历史的氛围中,轻松地理解历史知识。如:学习“《马关条约》签订及其影响”,我先总的提出:“《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为什么大大加深了?”在这一总问题下再依次提出:“《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以前有何变化?《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及内河新航线较其他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变化?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反映了什么问题?”这种提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所包含的知识要点和内涵,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习得变繁为简、化难为易地分解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面临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时能“以大领小,从小到大”,通过提出诸多条理清晰的小问题,从整体上综合把握大问题。

4.提问应注意引导学生概括提炼,提纲挈领

不少学生只侧重记忆具体的历史知识,如某一事件的背景、内容、影响等,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宏观把握,因此往往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而高考则往往注重考查主干知识,况且如果学生缺乏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历史知识就会零散,学生即使记住了,遗忘得也快,而且不会应用。因此,教师应该提问一些针对历史知识框架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概括提炼。

4.1利用课本黑体字。课本上的黑体字标题本身就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点,这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注重主体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4.2利用章节目录。这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黑体字、单元目录,把握各个基本知识点或各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既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形成整体史观,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4.3由个性到共性。历史知识虽然繁多但又有规律,规律性体现了历史发展最本质的东西,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教师可以就历史知识的规律性设计问题,把历史知识由具体知识上升为规律性的内容,学生又可以用这些规律去解决新问题,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5.提问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历史学科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往往都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来进行提问,这样不但可以巩固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同时还能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深化对知识的认识,使得学生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日本明治维新的知识时,就联系之前学习过的戊戌变法,让学生思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同样都是封建制国家进行的革新运动,但是为什么结果却大相径庭?就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从革新发生的时间、背景、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等诸多方面进行比较,进而得出结论:中国的戊戌变法由于遭受顽固派的大力阻挠,最终没有取得成功,从此以后,中国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史,而明治维新的成功使得日本成功地由封建制国家走向了资本主义国家,从此开始迅速地强大起来。

6.初中历史课堂提问中需注意的问题

6.1课堂提问应该重视学生的全体参与。有的教师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按照学生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模式设置问题,虽然表面上来看,课堂效率较高,教师讲课的进度也较快,但实际上能跟上教師思路的只有那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成绩中等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根本跟不上教学进度,导致差距会越拉越远。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设置不同的问题,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在课堂发言的机会,这样才能较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6.2课堂提问要符合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成熟,教师应该合理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根据中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设置问题。一般来说,课堂提问问题的设置应该是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入难的规律,学生可以先把简单的问题理解透彻,教师再通过提问的方式进一步对其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问题,例如我们在教授元朝社会矛盾问题时,教师可以先从蒙古人的地位是否平等引入问题。

6.3课堂提问和与课堂评价结合起来。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完问题之后,我们一线教师一定不要忘了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的评价。因为,及时的课后评价能够让学生对问题答案更加明确,课后评价应该以积极评价为主,不管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都要对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行为进行鼓励和表扬,这样的激励方式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中更加活跃,同时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提问的好坏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历史教学上的能力,它在历史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问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而且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锻炼,并且能加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所以,我们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学习和运用以及不断总结各种提问技巧,才能不断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水平,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最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覃章贵.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的课堂提问策略[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02)

[2]周燕梅.关于课堂提问的几点小技巧[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09,(11).

篇7:浅谈初中历史的答题技巧

首先说一下选择题部分。在我的教学中, 发现部分学生选择总是达不到满意的分数, 我帮他们找出了问题的所在, 就是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 综文学科要想学好, 基础知识是特别重要的, 所以在初三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背诵, 基础知识是学好综文的前提。针对这一现象, 在教学中要多注意多强调, 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理出一条主线来, 这样就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再说后面的主观题部分。学生出现的问题普遍是书写不工整, 格式不规范。表现为:有些同学对考试态度不认真, 书写太潦草, 所以我们要求用楷体或行楷体书写文字, 不要用草体书写, 一笔一划, 减少连笔, 工整清晰, 自然爽心悦目。有些同学不看分值答题, 比如六分的分值, 最少要答三条, 可有些同学答的时候, 不分条, 不分款, 写一片, 致使得不到满意的效果。我特别强调的是答题的时候要用学科语言, 这是答题时的关键。综文学科的答题语言是特别重要的, 有些同学答题完全用语文的语言答, 结果答了一大片, 最后一分也没有。语言要到位。例如, 说鸦片战争就是特指第一次鸦片战争, 不能理解为两次鸦片战争。所以, 历史学科考试答题, 不能自造历史名词, 也不能用口头语言, 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科语言的培养, 多示范, 多积累, 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上一个层次, 达到简练、标准。认真答题、规范答题是学生的一种素质, 一种能力。而学生这种素质的培养, 靠的是老师教育, 所以我们的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

针对在教学中发现的这些问题, 我总结出, 要把基础知识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最有生命力, 只有夯实基础知识, 才能使选择达到准确无误, 进一步提高成绩。要合理安排小测验, 多练习, 多改正, 多培养答题技巧。课堂中要精讲多练, 提高课堂效率, 向基础知识要成绩。历史大多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 学知识是一环扣一环的, 上课时专心听讲, 课后及时复习。从整体上提高学习效率, 使历史知识得到巩固和理解, 使课本知识融会贯通, 答题时游刃有余, 这是学好历史的基本条件。

篇8: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技巧研究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 历史教学 技巧

一、创新教学,更新教学方式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跟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分不开的,变化的,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就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则会让学生出现厌学,降低学习效率。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喜欢变化的事物,不喜欢一沉不变,所以无论多么好的教学方法,在他们那里都不会奏效太久,只有初中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思想,创新思维,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在新课改下,在历史课堂,要让学生有兴趣,就一定要想方设法的不断拿出新东西,让学生对你的课有所期待,渴望着你的到来。如在讲授历史知识巩固新生政权中的抗美援朝,可以采取有效的导入方式,可以运用小品的方式进行授课,激发学生的而学习兴趣。内容大致如下:根据历史情境,朝鲜战争爆发不久,美军占据优势,很快占领了大部分领土,这时学生扮演美军五星上将常胜军人麦克阿瑟,用望远镜再在眺望远方,观看战情,然手很自大的说“我有领导的战争,不会失败,战争很快就会结束,哈哈哈,前边就是红色中国的领土了,战争马上就要结束,我准备回家陪家里人过圣诞节了。 ”常胜将军很自大自夸,更是很自傲。这是另一位学生扮演一名士兵,跑到麦克阿瑟前面说: “报告将军,形势不妙,前面有大批中国军人,怎么办?”麦克阿瑟傲慢地说: “中国军人,消灭,统统消灭” 。

刚过去不久,有一名士兵上来,说中国人已经达到汉城了,看来战争短时间结束不了。这时常胜将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长声叹息,哎,中国军人害的我一世英名将败在朝鲜,伤不起呀,然后灰溜溜地下场。通过小品的表演能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学习,效果一定很好。

二、利用课本插图,增强直观性

历史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各个领域,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与课文配合,相辅相成,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形象生动的插图,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也容易接受。诚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历史插图有的以浓笔重彩宣染激烈的战争场景,如《英法联军在天津大沽登陆》,《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等,有的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神貌,如《林则徐》等这些感性的画面最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发起热烈持久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代表人物画像,有利于克服学生死记课本历史人名、地点、年代等单纯知识的枯燥无味,增强直观性、欣赏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可引导学生看《日本天皇宣读投降诏书》 、 《南京大屠杀》 《日本侵略者正用健康的中国人进行细菌试验》 等插图,指出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以及给我国人民所带来的惨痛灾难,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八年抗战中国人民的艰辛,要他们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民族凝聚力,我们才能堂堂正正的做人。这样讲解创造了一种传递信息的最佳气氛,使学生在牢记知识的同时,又达到了历史情感的培养,可谓一箭双雕。

三、做复合型的历史教师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时代呼唤高素质的创新型的教师的到来。历史教师应掌握计算机、电脑、投影仪、国际互联网的使用方法,现代电子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及其它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能够利用网上资源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下载教学图片和课件,能够利用光盘在电脑上教学等,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尽可能地学习和了解其它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现代科学分工越来越细,但学科之间的联系却越来越紧密,掌握独自一门学科的知识已远远不够用了。同时,现代对人才的培养是多方面的素质要求,需要复合型的人才,科目学科之间逐渐走向综合性,文科政、史、地的小综合就是典例。因此,教育教学更需要复合型的历史教师。除了要掌握本门历史知识外,还需要多掌握政治、地理及科技、经济、法律等知识,主动地实现学科问知识的自然交叉和综合,从而成为复合型历史教师。以学生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的姿态从教,最终成为一名具有特色的教师,这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标。

四、教学中要处理好新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关系

对于初中历史来说,作为文科教学,有着很大的特殊性,在新课改下,要实现高效的教学,采用教学方法和技巧时,也离不开以往旧的教学方法。其实,在历史课开展新教学方式探索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的教学方式。现在,很多历史教师一味的以为新课改就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全盘否定,一提传统就说“填鸭式” 、 “满堂灌” ,都是不可取的,一定要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历史教学走进误区。其实,传统教学手段和新课标并不矛盾,新旧教学方式可以互补,要根据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熊杰.初中历史教学人性化课堂问题设计探析[J].读与写,2012(3)

上一篇:2024年上半年课程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下一篇:stop的用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