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优秀作文:故乡,心灵的栖息地

2024-05-24

高一语文优秀作文:故乡,心灵的栖息地(精选3篇)

篇1:高一语文优秀作文:故乡,心灵的栖息地

我在大山任教十多年,吃过大山里乡亲们的百家饭,觉得自己的身心已与大山融为一体,成了地地道道的山里人。对那里的山、水、林、田、沟、梁、岭、坎,碾、磨、巷、院,甚至各家各户的家庭状况,都了如指掌。特别是那淳朴的民风,实诚、善良的父老乡亲,在我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对我的关心、爱护、帮助,时时感动着我。美丽的山村,热情的山里人,常常萦绕在我的梦境,

八月,正是植物疯长的季节,十里山乡飘浮起多彩的云。大山是养育我的第二故乡,我也是这云中的一朵,我这个游子再也耐不住了,捎上心爱的相机,背上简单的行囊,骑上山地车,冒着酷暑,向久别的大山进发。我那清脆的车铃声,摇出了一个崭新的早晨。

一路风景一路歌,山山水水都是画。不知不觉,已经来到我任教过的小山村。推着车子,走到村子中央,看不见一个人影,听不到鸡鸣犬吠,唯闻树林中鸟雀子和山蝉的欢叫。我心生纳闷:“这里的山村怎么如此静悄悄”。

管它呢:“先把车子停在付大哥门口再说”敲了敲门,里面没人应答,我想:“他这时可能下地干活去了”,把车子推进院子里,来到大街上,四周看了看,这小小的山村与前些年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山还是那座座山,溪还是那条条溪。房还是那幢幢房,变化大的就是刚修了没几年的水泥路,这九曲十八弯的山路,已与宽阔的临九路连接。回想在此任教的时候,这条路连辆拖拉机都跑不起来,颠簸得厉害。真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如果星期六下雨回家,就愁死人,骑上自行车走不了多远,两个车轱辘就塞满了黏糊糊的黄泥。找来一根木棍抠一抠,再走一段,直到骑不动了,推不动了,才把车子扛在肩上深一脚浅一脚地慢慢挨下来。想到这些,心中不免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山脚下的悬崖边有一口老泉,圆圆的井壁上已长满绿绿的苔藓,四周有一道道光滑的深沟。可见老泉为村民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多少年了,清澈的泉水依旧汩汩地泛着雪白的浪花。这泉水清冽甘甜,富含多种矿物质,是天然的优质矿泉水。我在这里工作时,天天早晨来挑水。泉水离井口不深,用草绳系在水桶上,左右摇摆几下,水就满了。再用手交替着把水提上来。用担杖钩住两只桶,弯下腰把担杖放在肩膀中间,站起来直起腰迈开步子向前走,一只手放在担杖上,另一只手有节奏地一甩一甩和双脚配合好,一会儿就挑到了学校。

时间还早,我便顺着弯弯的石板路,围着村子转转,看看各家各户的老石屋,看看现已成为住户的老学校,看看乡亲们养的鸡和羊,每到一处,我都要驻足一会儿,偶尔碰到乡亲,总要亲热地互相问候,聊上一会儿。

爬上最高的南山,站在山顶俯视,山下的美景尽收眼底。树林里,蝉、雀争鸣,山鸡呱呱,溪流潺潺,满目绿意浓荫。梯田上那一片片碧绿的玉米地,地堰上一行行,一棵棵花椒树、柿子树、山楂树,果实已经透出微红的色彩。山坡上、崖壁上金灿灿的方瓜花、金针花、野菊花竞相开放。勤劳的小蜜蜂嗡嗡嘤嘤地在花间忙碌,漂亮的蝴蝶闪动着彩色的翅膀,在花海里起舞。山路旁,大树下,放蜂女把帐篷搭。树影里时时闪出她的幸福、美丽的笑脸,看样子,心里比吃了荆花蜜还甜。远处,村里的老石屋,被村中的大树遮掩得若隐若现。

此情此景,令人陶醉。握起相机,按下快门,记录下一幅幅精美的画面。

晌午了,肚子开始咕咕地叫起来,我拨通了付大哥的电话,说中午到他家蹭饭,他说:“我从坡里回家看着像是你的车子,和你嫂子已经烧水做饭了!”下得山来,遇到几个年长的村民,他们和我一一握手,互相寒暄。并邀请我到他们家喝茶吃饭,我说,下一次一定去。

付大哥付大嫂勤劳能干,朴实厚道,待人热情。听他说,孩子们已成家立业,在城镇工作生活。他和老伴在家种地,这几年,种了好几亩谷子,年年能收上万斤,深受城里人的青睐,不用出村,就被人家抢购一空,收入很可观。家里也刚装修了房子,打了院墙,盖了偏房和大门口,很有气派。

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付大嫂已把饭做好了,摆了满满一桌子,有煎山鸡蛋、炖野蘑菇、凉拌金针、野韭花酱、腌花椒、炸蝉蛹等,使得满屋飘香。这时来了五六个乡亲,我们少不了又是相互握手、问候。坐下来,付大嫂给我们倒上香喷喷的苦菜茶,整个房间里飘溢着菜香、茶香,充满着欢声笑语。我感受着这浓浓乡情、亲情。不是吗?他们和我称兄道弟,听起来倍感亲切,没有一点儿拘谨感、距离感。付大哥给我们倒上自家酿的柿子酒、野酸枣酒,那浓浓的果酒香溢满老屋。喝一口,甜丝丝、酸溜溜、香喷喷。乡亲们一一向我敬酒,我再回敬。不多时,我已脸红脖子粗,微有醉意了。和乡亲们喝酒吃饭,真是有滋有味,其乐融融,因为那股淳朴的乡情,那股如家人的亲情使我胃口大开。

吃罢了饭,我们来到天井的大槐树下聊天,聊年景、聊收成、聊衣食住行、聊农家风情、聊自改革开放带来的好日子,聊小康、聊中国梦。付大哥说:“你别看咱们村都是老石屋,但大部分都到城镇盖了新房,有的还买了楼房,日子过得可滋润了。乡亲们七嘴八舌地说:“咱村原来七百多口人,小青年都到外地打工去了,收入都不少,逢年过节都带着老婆孩子开着小轿车回家,一点儿不比城市人过的差。小孩子们都跟着父母搬到城镇读书去了,村里只剩下一些出不去的和上了年纪的人,儿女让他们到城里去享福,可他们就是不愿离开这大山,守望着住了一辈子的老石屋。干点力所能及的活,种点庄稼,放几只羊,养几只鸡,农闲时,采点草药。一年下来,收入也可以。特别是每年的春节,在外的大都回来过年,村庄里才是最热闹的时候……我接着话茬说:“咱村里这么多的老石屋,平时住的人很少,要告诉乡亲们千万不要扒掉,要好好保护,说不定还大有用场呢!将来拍个电影电视那可就出名了。现在不是大兴旅游吗,在咱临朐已不好找这样美的古村落了,乡亲们个个连连点头称是,好像看到了那美好的愿景。我也打心眼里替他们高兴,故乡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已告别了贫穷和落后,终于走向文明,走向富裕之路。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染红了西边的天空,牧羊的老汉甩着响鞭,赶着羊群从山上下来,到小溪里饮水。锄禾的村姑扛着铮亮的锄头哼着山歌回家,一群群小鸟欢叫着归巢。

故乡,我亲爱的故土。我和你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对您的情愫是难以割舍的,而且会愈来愈萦绕在意识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我想:“大概每个人都如此吧!无论走到哪里,不管离开多少时间,对于养育自己的故乡,都有解不开的情结吧。

故乡,我亲爱的热土,你永永远远是我心灵栖息的家园!

作者:冯矶法

公众号:临朐

篇2:高一语文优秀作文:故乡,心灵的栖息地

故乡是养育我的热土,这里有我的牵绊,有我的根。那山,那水,那个村落,那幽幽暗暗曲曲弯弯的乡间胡同乃至那些无可言状的丝丝缕缕,都是刻骨铭心。当一个人从源头出发,不论身在何处,不论离家多远,也不管你的年龄多大,故乡就像一位谦和温厚的长者,他手里有那么一根柔柔的细线总在牵栓着你,不一定哪个节点,抑或因某一件事情,只要这根线轻轻一抖,我们的心里就会咯噔一下,骤然间就会涌动一股热流。倘是恰逢那些拨撩心绪的重要年节的当口,这股热流越是会激荡不已。或许,这就是桑梓情怀。 老屋里我翻箱倒柜寻觅到一张黑白旧照,往日时光身上虽然粗布衣衫,脸上却洋溢满足的笑;邻家婶娘直呼乳名问我几时进的家门,淳朴民风勾勒的是邻里相帮与人为善;年迈老娘摘下咧嘴绽笑的石榴、黄橙橙的柿子塞进我衣兜,那是慈母倚门倚闾,更是寸草春晖。

我忘情于滋养我长大的山水草木,流连于给我以护佑的房舍田园,盘桓于曾经飘荡过我欢声笑语的街陌巷口……掬一捧老井的水,那么清冽甘醇,浓浓的乡情在心里泛滥;挖一丛山岭野花,让记忆里最美风景镶嵌心怀;装一包垄埂泥土,为悠悠乡愁以栖居之地。

故乡呵护我成长,犹如娘以乳汁把我养大,羞愧无以回报,惟以赤子虔诚于字里行间奉之颂咏——嚼一口大葱蘸酱,虽非珍馐美馔,可味蕾捕捉的是与生俱来“娘的味道”,家乡风情缱绻缠绵;哼一曲没有平仄押韵的乡间小调,虽然下里巴人,可儿时记忆里堪比阳春白雪,乡土文化依然从我这里延续传承。听一听老宅前邻“故事奶奶”说家长里短,浓重的泥土气息扑面满怀,地道的家乡话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出最恰当的诠释;看一看童年时整日厮守由西向东蜿蜒的村前小河,尽管河床龟裂裸露,但河岸边参差的树桩底部已经生发枝条,显然宣示着生命的拓宽延展及生生不息。这里的人们已经醒悟和正在矫正着前进方向,他们意识到只有留得住绿水青山,才是给后代子孙以最大富足。不久这儿会山乡巨变……

篇3:高一语文优秀作文:故乡,心灵的栖息地

1. 在教育形式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教育形式的单调和封闭, 也是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原因之一。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是语文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 提问成了教师的神圣专职, 回答成了学生的必尽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思想意识总拘泥于传统的固定框架之内。中学生是生活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 思想观念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果语文教育仅局限于课堂说教, 势必难以适应中学生多角度的视野和全方位的思维。[2]因此, 在教育形式上应认真研究中学生的特点和规律, 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和生动活泼的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想开放。

2. 在教学方法上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转变。

在以往的教育中, 我们更多的注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基本道理的灌输, 而忽视素质的培养和情感体念及情感发展, 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语文教育的实效性。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凭借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3]如教学《最后一课》时, 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 可以让学生边看书边听录音, 把学生带入课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愿作亡国奴, 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的气氛中, 再联系到我国人民遭受侵略, 任人宰割的历史, 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 更加坚定了不忘过去, 珍惜今天, 为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从而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体验, 得到发展。

3. 在教育方法上做到“灌”和“导”相结合, 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语文教学中, 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 多被动接受, 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压抑和扼制其创造性。新课标要求学生的介入, 改变原来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学生, 把老师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教育内容的传授, 变为学生对于知识的发现和对其中的人文因素形成自身的独立的认识, 而不再是同一的标准化的生产道德标准。[4]任何教学活动, 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其成功与否。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新课程注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人, 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去发现问题, 大胆发问。

总而言之, 语文课堂需要人文性, 需要师生心灵的交流。北师大刘锡庆教授曾经指出, 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 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 解放人, 充实人, 提升人”。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 学会生活, 追求崇高, 完善人格。语文教育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品来滋养我们的孩子, 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 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 .

[2]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教育研究, 2002.

上一篇:十三岁的秘密读后感下一篇:生态治理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