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发展前景

2024-05-24

生态治理发展前景(通用11篇)

篇1:生态治理发展前景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

生态文明建设是

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不断克服人类活动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对方辩友,纵观人类历史,处处皆是先发展后治理的现状,在我们没有踏出第一步之前,你如何晓得这一步是对是错,只有在路上,不断的错、不断的做、不断的改我们才能到达彼岸,对方辩友成功是来之不易的,生态文明建设亦是这样,顾头顾尾、前怕狼后怕虎的行动只能被世界发展的大潮所抛弃。在生态文明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人类的发展是无穷欲望的在推动着,而这种欲望正是导致人类社会在这短短千百年间的迅猛发展的主要力量。好与坏往往是齐肩并行的,在获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会失去相同重要的东西。人生如此,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如此,对方辩友啊,社会问题一直都是存在的,新的社会层次亦会产生新的社会矛盾,问题总是在发展中不断出现。我们并不是不解决问题,要在坚持先发展生态文明的基本国策之下,在有了社会根基,有了需求只有再去治理。这就像生活在小山村里的纯朴的乡亲们,如果不了解世界,没有经济基础,那么他的一生还是只有锄个锄头、找个婆娘、生个胖娃的概念,谈何治理?没有理念、没有基础,谈何治理,又治理何物?

就像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中提出的,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就需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

因为人类对完美的追逐是永无止境的,而我们今天索要讨论的就是先往前走,踏出一步,还是先停下来先解决自身矛盾,这是一个先后关系。

从现今的社会现状来看,我们国家的确存在许许多多急需治理的重大社会问题,

篇2:生态治理发展前景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进步与发展;环境科学

1生态环境与环境科学的关系

篇3:生态治理发展前景

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业污染物及城乡生活污水逐年增加, 在农业生产中, 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不断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田水土流失严重, 农用水体与土壤污染加剧, 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 农作物病虫草害严重, 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成为普遍[1]。

我国人多地少, 近年来由于资源开发利用不科学, 导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统计,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km2, 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7%, 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km2。黑龙江省水资源匮乏, 每年干旱面积达106.67万hm2。同时, 因不合理不科学用水, 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我国有533.33万hm2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 农村环境污染呈蔓延趋势, 废污水随意排放, 秸秆焚烧, 人畜粪便进入河道, 水体污染严重。

农业生产每年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十分惊人。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124万t, 平均用量在400 kg/hm2以上, 鹤岗市郊区年化肥用量达到9256 t, 平均化肥用量高达450 kg/hm2。农民几乎不施用有机肥, 连续多年使用化肥, 化肥应用指标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kg/hm2的安全上限, 化肥平均利用率仅为40%左右。化肥的大量使用, 使氮素浪费严重, 加剧水体富营养化, 导致农业污染加剧。

农药污染也十分严重, 全国遭受不同程度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超过933.33万hm2。目前, 生产上使用的农药品种十分混乱, 随意添加组合的现象十分严重。据调查, 鹤岗市郊区每年使用农药达到12 t, 除30%~40%左右被作物吸收外, 大部分进入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 使耕地及农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

农业生产中由于投入品的不合理应用, 形成农业面源污染, 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在农业生产活动中, 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重金属以及其他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土壤颗粒等沉积物, 从非特定的地点, 以不同的形式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造成污染, 尤其是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造成水域环境污染。农业生产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 而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 因此不易监测, 难以量化, 控制难度大。

2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资源与环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黑龙江省是东北地区水稻优势产业带的主要区域, 水稻种植面积233.33万hm2 (2007年) , 约占东北水稻面积的60%左右, 比北方14省市水稻面积的2/5还多, 位居全国第九, 总产量为1 650万t, 商品率高达952万t/a。鹤岗市下辖2县1区, 区域内耕地面积47.2万hm2 (包括绥滨县、萝北县及宝泉岭管局) 。水稻种植面积15.67万hm2, 其中宝泉岭管局11.67万hm2, 县区4.00万hm2。水稻平均产量为7.0~7.5t/hm2, 稻谷产量115万t, 其中县区27.5万t。

从生态环境上看, 黑龙江省发展绿色优质水稻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开发晚、人口密度小、工业化程度低和森林覆盖率高等原因, 该地区空气清洁, 自然环境优越, 稻田灌溉用水质量优良。全年冬季严寒漫长, 夏季作物生育期短, 病虫害种类少, 发生程度较轻, 本田使用化学农药数量也少, 尤其是对生产绿色稻米影响很大的生育后期农药使用量远远低于南方省市。

黑龙江省生产的粳稻深受国内外销费者的欢迎, 发展生态农业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 由于长期掠夺式经营, 农药、化肥超量使用, 农田有机肥施用少, 耕地质量下降十分严重。土壤有机质从5%下降到2%。同时, 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方式,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生产出现品质下降而出现卖难的现象。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 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 促进耕地养护,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 鹤岗市水稻生产已发展成为区域内的优势产业, 生产面积逐年扩大。但是, 由于水田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沟渠不畅, 农药化肥的盲目大量使用, 农业新技术应用面积小, 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农业面源污染加剧[3,4]。因此, 通过加强水田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水稻生产条件, 运用优质、高产品种, 推广高产栽培新技术, 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提高农民种稻水平, 科学合理使用化肥与农药,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经济效益, 对于发展该区域粮食生产,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在总结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分析黑龙江省生态环境治理意义, 以期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黑龙江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稻,生态环境,发展现状,治理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京希.生态政治理论的方法论原则[J].江海学刊, 2001 (4) :64-69.

[2]隋维钧, 李惠芝, 梁淑华, 等.发展绿色农业走农业与生态和谐发展之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S1) :79-80, 86.

[3]陈凤华.浅山退耕区生态型治理模式技术探讨[J].内蒙古林业, 2002 (1) :20.

篇4:生态治理发展前景

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使农业的可更新资源增殖,对不可更新资源也能保护和利用,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 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可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其次是有利于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为社会提供日益丰富的农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生态农业,正是从农业受自然生态规律与社会经济规律综合制约的客观实际出发,强调农业发展的经济目标、生态目标与社会目标的一致性,求得三个效益的统一。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是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有益探索。

晋中市农业环境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总面积16 404平方公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年均气温9℃左右,1月-7~8℃,7月23℃上下,年降水量540毫米左右,无霜期为140~180天。根据前几年的统计,晋中市耕地面积455.4万亩,绝大部分为旱田,水田只有455亩。农作物以小麦、谷子、玉米、高粱、薯类、豆类、棉花等为主。农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化肥污染 虽然化肥的施用对提高农产品产量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化肥施用量大,养分不均衡,肥料利用率低(约35%),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农产品品质,而且还使得大量营养物质通过土壤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污染水体,造成环境污染。

农药污染 由于农药市场比较混乱,不合格农药产品充斥市场。再加上少数经营者素质偏低,有的经营者甚至把拌种剂当成杀虫剂卖给农民,这不仅使农民上当受骗,耽误治虫良机,还浪费农药,污染农田;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少数果农、菜农盲目用药或用药不当,或不讲究施药技术,从而发生用药过量,对土壤、地表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

农膜残留 据统计,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吨以上,由于许多农民只对大张残膜进行清理,对清理小块残膜不太重视,致使土地中残膜率高达42%左右。据专家介绍,农用薄膜在自然条件下难以分解,其残存期可达20年以上。农用薄膜长期滞留地里,将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转,制约农作物生长发育,导致减产。与此同时,塑料薄膜产生的毒素不断在土壤中挥发,引起农作物产生毒性,破坏叶绿素和抑制叶绿素的合成,致使作物生长缓慢或黄化死亡。可见,农用薄膜残留时间越长,残留量越大,对农作物和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也越大。

秸秆污染 晋中市秸秆年产量两百多万吨,秸秆随意丢弃量为二十多万吨,秸秆田间焚烧量为近四十万吨。秸秆利用率仅为70%左右,随意遗弃和露天焚烧问题比较突出。

畜禽养殖污染 畜禽粪尿不当排放产生的污染已经成为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畜禽粪污中含有极其复杂的有机污染物COD、总氮、总磷、铜、锌等,这些都是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治理农业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强化生态农业建设的宣传教育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及生态农业建设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科普读物、广告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及舆论工具,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和普及,促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为生态农业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设立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并列入本级预算,切实增加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投入方式,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农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引导作用。创造条件,开拓多种融资方式,广辟资金渠道,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逐步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扶持为导向、国内外资金为补充的生态农业建设多元化投入体系。

大力建设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切实提高食品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标准标志体系、认证认可体系,建立健全重大动植物疫病预警机制,加快动物疫病和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一批绿色龙头企业。

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和预警专家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优势农产品区域环境质量认定,制定化肥、农药合理使用的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开发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禁止在蔬菜、水果、粮食、茶叶和中药材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农家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指导农民逐步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科学、经济、合理地施用化肥、农药;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残留地膜回收力度;切实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大力推广农村可再生能源新技术 改善农村燃料结构和卫生条件,优化农村居住空间,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全面推进农村燃料结构的改变,逐步实现农村能源优质化。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有7亿吨秸秆、两亿多吨畜禽粪便、两亿多吨人粪便,另有柴草、落叶、水生植物、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可腐物等一亿多吨(按干物质计算),总数约在十二亿吨左右,折其半以50%的利用率计算,则可用于沼气生产的原料达6亿吨。每吨固形物原料可产生300立方米沼气,则6亿吨原料可产1800亿立方米沼气,1立方米沼气相当于1千克优质煤或0.7千克汽油或1.5度电能,由此每年生产的沼气能源相当于1.8亿吨优质煤、1.26亿吨汽油或2700亿度电能,这是非常可观的能源量。如果用于民用,以每户居民日用气(包括取暖)1.2立方米计,则可保证近4亿户居民全年的生活用气量。从原料资源上讲,6亿吨原料,如经过沼气转化,其减失量以20%计,则仍剩余5亿吨优质有机肥,并且这种有机肥无副作用,无公害,可保护土壤的持续性生产,节省能源(相对化肥而言)以每亩100千克计,则可保证近50亿亩土地的用肥量。因此,大力发展沼气,既可解决燃料问题,又能增加农田的有机质,还有利于改善农村的卫生环境面貌。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中都北路112号 邮编:030600)

篇5:生态治理发展前景

按照“压减农业用水、节约生活用水、增加生态用水、保证工业用水”的要求,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着力转变用水方式,全力破解“结构性缺水”命题;争取实施重点水利项目,提高调水效率和调蓄能力,全面完成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任务,积极争取小流域治理和末级渠系配套项目,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

争取实施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和地下水监测体系建设项目,提高水资源调控、监测水平;大力推广各类节水技术、节水工艺和节水器具,提高用水效率;加快推进水管体制改革,规范创新水资源管理体系;全面落实 “五禁”措施,促使植被自然修复,切实巩固近期治理成果。

景电二期向调水渠延伸工程是县今年重点实施建设的水资源配置保障工程,渠线总长20.92公里,工程建设总工期12个月,工程总投资为1.8亿元。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就开始了紧张的施工建设,隆隆作响的铲车从白雪覆盖的沙丘上推开了一条施工便道,几名技术人员正在测绘规划。

在水库清淤现场,数十台挖掘机、翻斗车正在紧张作业,县节后清淤工作全面展开。水库是关乎经济发展的命脉水库,淤积治理工程是提高水库调蓄能力,巩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成果、确保“两大”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的有效保障。县把水库淤积治理工程列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成果巩固的重点工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由县委书记主抓,计划年10月至年10月一年度完成清淤200万立方米的任务,力争达到300万立方米。

库区周边绿化工程重点绿化黑山头南山坡、荣达公路水库段、环山公路通道、西坝山坡脚,春节前就开始了整地、输水管道安装、树槽开挖、换土等基础工作。正在黑山头南山坡浇水的重兴乡黑山村农民王永建说,“我们一起12个人、5辆水车,计划用一月时间完成5000多树坑的.浇水,为春季植树打好基础。”

篇6:生态治理发展前景

加快毕节地区石漠化生态治理及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探讨

毕节地区土地石漠化的不断加剧和贫困落后互为因果.在岩溶山区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根据毕节地区石漠化成因以及石漠化危害,结合已开展过的.石漠化防治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加快石漠化生态治理及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探讨.

作 者:曾佐伟 zeng zuo-wei 作者单位: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贵州毕节,551700刊 名:农业科技通讯英文刊名:BULLETI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4)分类号:X3关键词:石漠化 生态治理 可持续发展

篇7:河道生态治理

1.河流是指在一定气候和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泄水输沙通道。2.深泓线:是指沿程各断面河床最深点的平面平顺连线。

主流线又称水流动力轴线即沿程各断面最大垂线平均流速处的平面平顺连线。中轴线是指河道在平面上沿河各断面中点的平顺连线,一般依中水河槽的中心点为据定线,是量定河流长度的依据。第二章

1.河川径流的影响因素:气候,下垫面,人类活动影响 2.水系的形成及其发展阶段:

a初期阶段:河网密度小,地面切割深度不大,支流短小,数量不多。

b繁盛阶段:谷道伸长,集水面积扩大,河网密度增大,地面切割深度不断增大。c并夺阶段:因各条河流发展的不平衡,出现大河袭夺,兼并小河现象,使水系原状改观,河谷地面高程降低,冲积层加厚,水系密度减小,干支流年渐分明。第三章

1.河流径流的度量方法

2.洪水三要素:洪峰流量,洪水总量,洪水历时。

3.河道水流的基本特性:两相性;三维性;不恒定性;非均匀性;不平衡性;紊动性;阻力复杂性;流态特异性 第四章

1.含沙量:单位体积浑水中的泥沙质量。输沙量:一定时间段内某断面的泥沙数量。

输沙率: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断面的泥沙数量。

2.河流泥沙按运动态势分类:悬移质,推移质,床沙。

3.推移质的运动:推移质的运动来源于床面泥沙的起动。当床面泥沙由静止状态开始运动或称启动并达到一定程度后,床面往往会出现起伏不平的沙波,而沙波运动又往往是推移质运动的主要形式,沙波的运动态势是迎流面冲刷,背流面淤积,从纵剖面看整个沙波在水流的作用下往下游缓缓爬行。第六章

1.河流的地质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2.河床演变的根本原因:输沙不平衡。

3.河相关系:冲积平原河流的河床在水流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与所在河段具体条件相适应的某种均衡的河床形态,这种均衡河床形态的有关因子和表达来沙来水条件及河床地质条件之间常存在某种函数关系,这种函数关系称为河相关系。(可写少

点)

5.河型分类及其演变规律(论述):

A河型分类有:顺直型,蜿蜒型,分汊型,游荡型。

B演变规律a顺直型:河身较顺直,犬牙交错状边滩分布于河道两侧,在洪水期,边滩整体向下游缓缓移动;深槽与边滩相对,深槽位置也随边滩位置缓慢下移而下移;上下深槽之间的浅滩,洪水淤积,中·枯水冲刷,深槽则相反,洪水冲刷,中枯水淤积。b蜿蜒型从平面变化看,随凹岸冲刷和凸岸淤长进程的发生,其蜿蜒程度不断加剧,河长增加,弯曲度随之增大;横向变形特点表现为凹岸崩退和凸岸淤长;纵向变形特点是弯道段洪水期冲刷,枯水期淤积,过渡段相反,洪水期淤积,枯水期冲刷;突变现象是可能发生自然裁弯,凹岸撇弯,凸岸切滩。c分汊型:其共同的演变规律汊道外形的平面移动,洲头洲尾的冲淤消长,汊道内河床的纵向冲淤,以及主汊的易主。d游荡型:多年平均河床逐步抬高。b内汛期主槽冲刷,滩地淤积;非汛期则主槽淤积,滩地崩塌。主槽平面摆动不定,河势变化剧烈。大水出好河,中小水容易发生横河斜河和形成畸形河湾。第七章

1.河道治理规划设计的要素:设计流量与设计水位;整治线;河槽横断面

2.4种典型类型的河段整治措施:a蜿蜒型的整治措施:一是稳定现状,防止其向不利的方向发展;二是改变现状,使其朝有利的方向发展。b游荡型:主要有险工和控导工程组成。c分汊型:汊道德固定,改善和堵塞。d顺直型:稳定边滩不向下游移动多采用淹没式丁坝群。第八章

1.生态平衡:如果生态平衡的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相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或在轻度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第九章

1.生态治河:是河道生态治理或生态型河流建设等说法的简称。它是融治河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生态学、园林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系统水利工程,是综合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景观营造等多项技术措施而进行的多样性河道建设。2.生态河道治理规划设计要求:确保防洪安全,兼顾其他功能;增强河流活力,确保河流健康;改造传统护岸,建造生态河岸;营造亲水环境,构建河流景观;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栖息地。

3.生态河流的设计内容包括生态岸堤和生态河道两方面。生态河道的设计要求:平面布置;剖面设计;水边处理。

4.生态护岸技术措施:固土植物护坡;网石笼结构生态护岸;土工材料复合种植技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多孔质结构护岸;自然型护岸

其他补充

1.河堤的分类:干堤,支堤,民堤

2.对河堤渗流控制措施包括:

(一)临河截渗措施:防渗铺盖;防渗斜墙;堤基截渗墙

(二)背河导渗措施:压渗盖重;反滤排水槽;减压井

3.蓄滞洪区:指河道周边辟为临时贮存洪水的湖泊洼地或扩大行洪泄洪的区域。

4.蓄滞洪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内容包括:蓄滞洪区的规划;水工建筑物的布置;区内安全建设;以及非工程防洪措施安排等 1/2m2(2)向量模法(平均和的平方根法)SSii1此法所求某监测点的综合评价指数S可表达为

式中,S-在某监测点的综合评价指数。

Si-污染物i在某监测点的标准指数。S(6)内梅罗指数法已知多项水质参数的监测数据,计算与x

计算步骤:

1、计算各项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即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

2、使用各项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采用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方法计算综合评价指数S1。

篇8:生态治理发展前景

种植桑树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绿化荒山、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盐碱地治理等方面的作用具有突显的优势[6,7]。2012年8月,在全国生态桑及桑树生态产业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教授曾指出:桑树在众多省区逐渐成为石漠化治理、沙漠化治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盐碱地治理、矿山修复的主要树种[8]。2015年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召开相关会议,正式提出“桑产业、蚕产业、蚕桑产业”的发展理念。

1 桑树的生态功能和环境适应能力

桑树具有较好的净化空气、保水固土防沙等明显的生态功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耐修剪、易繁殖等林木特点,具有资源丰富、挖掘潜力大等经济开发价值[9],因此在生态治理方面,桑树是理想的生态经济型树种。

1.1 桑树的生态功能

1.1.1改善空气质量桑树生长比较旺盛,光合作用强,生物量和碳储量大,每667 m2桑树年吸收CO2约4 162 kg,折合纯碳135 kg,年释放氧约为3 064 kg。通常是固碳减排的优良碳汇林树种。桑叶的表面既可使大粒灰尘沉降,又能吸附大量飘尘[10]。同时桑树的整个树体还能降低风速。

1.1.2防风固土桑树的根系十分发达,地下分布的空间超过地上部分。分布在近地面的是水平根,深土层是垂直根,水平根和垂直根构成一个立体交叉的吸水固土网状结构,这样不仅能加大桑树的防风固土能力和抗旱能力,同时还可改良土壤的结构和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持水力[11,12,13]。特别是在我国岩溶石漠化地区,种植桑树具有其它树种不可比拟的优势。

1.1.3承接雨水,涵养水源张光灿等[12]研究表明桑树能显著提高土壤渗透性能,使降水较快较多地渗入土壤内变为土壤水和地下水,从而减少地表径流量,使大部分地表径流变为地下径流,增加水源涵养量,保持水土。

1.2 桑树的环境适应能力

桑树长期以来作为我国的乡土树种,有着极强的环境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从西到东,从南到北,全国各省区都有桑树广泛的种植[14]。桑树生长快、耐剪伐、枝条柔韧以及易生根的特点,即使遭遇风沙掩埋也能顽强生长,所以桑树有极强的耐旱、耐瘠、保持水土的能力,在年降水量仅为300~600 mm的干旱、半干旱荒漠区,仍然能正常生长发育[12]。桑树耐寒、耐瘠薄,对光、热、水、土条件有着广泛的适应性。桑树既能抗 -30 ℃以下的低温,也能抗40 ℃的高温[15]。桑树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也较强,在p H值4.5~9.0的范围内均能生长[16]。

1.3 桑树对大气污染的耐受性

城市中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以氯气、二氧化硫、氟化氢为主的复合污染物,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通常植物的生长发育会因这些气体受到抑制,大气污染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或品种消失;同时污染的环境往往也会引起很多植物的适应性发生变化,从而形成对污染气体的忍耐、抵抗和吸收净化的能力。一些实验结果表明,桑树对以氯气、二氧化硫为主的复合污染物为一级抗性树种,对以氟化氢为主的复合污染物为中等抗性树种[17]。

2 桑树在生态治理方面的应用

2.1 石漠化治理

石漠化是我国南方山地荒漠化的特殊形式,属荒漠化的一种,又称喀斯特荒漠化或者石漠化,是岩溶土地持续水土流失的最终结果[18]。截至2011年底,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 200.2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6.5%,占区域国土面积的11.2%,涉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8个省(区、市)455个县5 575个乡。在石漠化地区发展生态桑园,既可以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空气质量,又可以通过种桑养蚕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既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又有了经济效益,一举两得。

2.2 矿区复垦

我国尾矿库、排土场、废石堆等矿山废弃地的复垦率只有12%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矿山土地复垦率达到50%~70%[19], 这就意味着我们国家已经破坏了耕地动态平衡和矿区生态环境,影响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在我国土地资源较少的环境下,矿区土地复垦对矿区土地的再生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矿区复垦通常有农业、林业、渔业和旅游业等4种典型复垦模式。林业复垦投入成本低、回报较高,可有效恢复矿区经济与生态功能。通过在尾矿区成片种植桑树,必将加快矿区复垦效果和治理步伐。

2.3 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

桑树根系很发达,既能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同时也能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桑根所吸收的汞、砷、铅等重金属离子通常会被运输并积累在叶片部位。一般情况下桑树嫩叶中汞、砷、铅等重金属含量普遍低于老叶[20]。相关文献表明,对镉、铅等重金属吸附量高的树种有桑树、旱柳、榆树、梓树等,而唯有桑树对土壤重金属毒性的耐性较强,且桑叶的重金属生物毒性较小,养蚕的产物生态安全,经济效益高,可以说种桑养蚕是对重金属污染超标耕地开发应用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21]。

2.4 盐碱地修复

盐碱地种植桑树后,土壤中N、P、K、有机质等含量都会有增加,主要原因是桑树生长过程中,其枯枝落叶、残留根系、根系分泌物、代谢过程等均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和腐殖质含量的增长,桑根系呼吸释放出的CO2溶于水后形成碳酸,再加上桑根系自己能分泌柠檬酸和苹果酸等有机酸,这些酸性物质能帮助土壤溶解一些难溶物质,从而促进P、K、Ca盐等的溶解,全面改善土壤肥力,达到了盐碱地的修复目的[16]。

3 生态桑的发展模式

在治理生态环境方面,桑树具有其独有的优势。桑树不但具有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绿化荒山的功能,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超强的抗逆性,广泛的适应性,且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的优势。在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过程中,可大力发展成片生态桑树林,同时根据不同区域地理、气候、环境、目的,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突出多元化的发展特色,探索出生态桑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

3.1 发展修复型桑树林模式

在应用于石漠化治理方面、矿区复垦、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方面,宜大力发展修复型的桑树林。这些环境中桑树的种植需要选择适生型桑树品种,保障桑树的成活率,尽早实现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增加森林覆盖率等目的。

3.2 发展观赏型的桑树林模式

在应用于城区、公路两旁、街道两边、工矿区四周绿化方面等,宜大力发展观赏型的桑树林。这些环境中的桑树种植需要选择吸收粉尘和污染物强和枝条易于造型的品种,从而达到既净化空气又有美感的目的。

3.3 发展生态桑树和经济桑树有机结合的模式

树立生态桑树和经济桑树有机结合的理念,可以在水土保持、景观绿化、防风固沙、水源涵养、矿山修复、公路边坡护理、石漠化治理、药食等领域里。在充分考虑桑树的成活率的同时也兼顾增加其产生的经济价值,比如种桑养蚕,果桑采摘园等等。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也为当地百姓赢得可观的经济收入。

4小结

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改善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发展桑树生态产业也迎来了良好的机遇 。 发展桑树生态产业的基础,要充分了解和发掘桑树的生态功能和资源利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理念,根据各种不同立地条件和市场的需求,构建各种类型的桑树生态产业模式,通过对桑树资源的最优化利用,使桑树生态产业呈现出生态效益最高化和经济效益最优化的和谐发展态势,让生态效益 、 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 。

摘要:桑树几千年来一直作为家蚕唯一的饲料被种植,其生态功能近些年才逐渐体现。在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桑树的生态功能、适应环境能力,对大气污染的耐受性以及在生态治理方面的应用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了修复型桑树林模式、观赏型桑树林模式、生态桑树和经济桑树有机结合等相应的生态桑产业模式。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理念,构建多类型的桑树生态产业,使桑树产业呈现出生态效益最高化和经济效益最优化的和谐发展态势。

篇9:生态治理发展前景

关键词 农业;生态涵养;面源污染;开州区

中图分类号:X7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0.050

1 生态涵养与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开州区现有土地面积3 963 km2,2014年末耕地面积100 792 hm2。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全区形成粮油、生猪、蔬菜三大传统保供产业和水果、草食牲畜、生态渔业三大特色效益产业,农业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投入品增加、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低、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破坏了农业生态,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 种植业污染

1.1.1 化肥施用污染,土壤肥力退化和养分失衡

《开州区统计年鉴2015》数据显示,2014年全区化肥施用量(折纯)5.79万t,平均每hm2耕地施用量574.5 kg,远远超过国际上为防止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 kg/hm2化肥使用安全上限,超全国平均用量43%,超全市52%。从2015年开州区农委对农户用肥抽样调查看,45户农户化肥平均施用量达到1 189.95 kg/hm2,远超全区平均水平;从化肥历年施用情况看,化肥施用量连年增长,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58 000 t,比2006年增长15 770 t,增37.39%,平均每年增长4.15%。从化肥利用率来看,根據开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4年肥料利用率试验,全区肥料常规施用区氮、磷、钾利用率分别为29.47%、15.77%、35.61%,氮磷钾综合流失率达到60%以上,全区土壤pH值比2008年土壤普查下降34.55%。化肥利用率低、流失量大,导致土壤酸化现象日趋严重。

1.1.2 农药污染,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

根据开州区农委2015年对农药污染抽样调查,45户农民平均每hm2耕地使用农药16.05 kg,较10年前增加1倍以上,个别种植大户平均使用量达到54.9 kg/hm2。从使用环节看,除草用药2次以上,用药量占总量的39.3%,病虫防治用药3次以上,用药量占60.7%。在农药使用上,不合理使用或超量使用现象普遍存在。有研究显示,农药施用的有效利用率喷施中只有10%~20%附着在植物体上,约有40%~60%降落于地面,5%~30%飘浮于空中,落于地面上的农药又会随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而流入水域或下渗进入土壤。开州区2014年农药使用量达到813 t,除30%~40%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水体、土壤中。农药每年平均流失量4.8 kg/hm2,是全国平均用药流失水平的1.15倍。

1.1.3 秸秆农膜污染,资源化利用率低

根据开州区农委2015年对秸秆农膜污染抽样调查,45户农户共产生秸秆16.092万kg。其中:24.7%用作燃料,26.4%田间焚烧,10.4%丢弃,38.5%直接还田。秸秆焚烧致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大气造成污染,秸秆四处堆放丢弃,在雨水的冲刷下使大量的渗滤液排入水体,造成环境污染。在农膜污染上,近年全区每年使用农膜1 000 t以上,但其回收利用不足20%,农田残膜已成为农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从抽样调查45户情况来看,45户农膜使用量达到421.45 kg,平均每hm2耕地14.55 kg,其中:59.28%直接丢弃,24.13%焚烧,16.59%回收。

2 开州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主要成效

按照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开州区区委、区政府提出了“特色发展,绿色发展”战略,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大力实施农业生态、森林生态、城市生态、水生态四大生态治理。在农业生态治理上,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禁限养区规模养殖场拆除和污染治理、农村户用沼气和秸秆还田六大农业生态工程,重点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2.1 重点区域养殖污染有效治理

截止2015年8月底,全区完成禁养区规模养殖场拆除(关闭)168家,禁养区年减少饲养生猪近10万头,汉丰湖、四面山等禁养区年减少污染物排放量5 500 t,为全区污染治理贡献3%;限养区实施粪污无害化处理25家,推广“畜—沼—果(粮、菜)”等高效循环农业1万hm2,每家按年出栏生猪500头计算,每年减少粪污排放约4.6万t,

为全区污染治理贡献近0.6%。

2.2 配方施肥区肥料利用率有所提高

全区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重点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对比试验,寻找适合万州区推广的配方方案,同时开展配方肥推广试点。全区累计化验土样700余个,开展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和柑橘等不同作物肥效试验8个,确定适合万州区配方肥方案8个,生产专用配方肥6 000 t,试点推广面积13 333 hm2。经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监测化验并汇总分析,配方区N、P、K利用率比常规区分别提高4.45%、3.20%、4.97%,减少N、P、K综合施用量27.92万kg,增加粮食产量243万kg,实现节本增效692万元,财政资金投入300万元,试点投入产出比为1∶2.31。

2.3 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明显改善

2014年以来,全区推广低坝中稻-再生稻免耕还田、中高山稻草直接还田、玉米秸秆还田和稻草覆盖秋马铃薯等秸秆腐熟技术2万余hm2,推广秸秆腐熟剂350多t,项目实施区域秸秆还田率达到95%以上,秸秆利用率提高13%,耕地地力与耕地环境质量有较大提高。

3 对策措施建议

3.1 加大力度深入开展和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

一是着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积极利用互联网+农业的大数据网络,大力推广精准施肥、智慧施肥,覆盖面积要达到70%以上。二是着力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实施作物由水稻、柑橘等扩大到马铃薯、伏淡季水果等主要农作物,示范带动全区农民自觉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三是加大对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重点推广蓄粪池、配套管网等沼液循环利用工程和对沼液沼渣利用给予适当补助,通过循环利用减少规模养殖场污染物直排水体。四是进一步加大禁养区规模养殖场拆除和限养区污染治理。

3.2 加大农业生态建设宣传和培训力度

要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树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种养结合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新型经营主体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开展农业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农民了解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深入开展农业生态治理技术的普及和培训,掌握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真正把农业环境保护措施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成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主力军。

篇10:生态治理宣传标语

1、重现绿色,托付环复;回归自然,依靠环复!

2、让我们成全地球妈妈的心愿,穿件绿色外衣吧。

3、还我河山,复归自然;环境恢复,人人有责。

4、还我青山复绿水,青山绿水环(还)复来!

5、相信我们,山穷水尽也能变成柳暗花明。

6、丢废矿山,建新高速,还原河道,我们需求。

7、在环保的事业(战斗)中,不止有环复生态。

8、我不知道绿荫还有多少,值不值得我们去爱护。

9、我是你身边的一部分,不要忽略我的存在。

10、环复工程,让大地回归绿色,走向清新的世界

11、自然与人类永续共存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12、拯救地球(救世)岂能待,振臂一挥环复来。

13、用我的努力,让我们拥抱一片蓝天绿地。

14、生态工程,利国利民,科技支撑,首选环复。

15、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治理荒山,还是还复。

16、环复生态,生态治理专家,环境维护使者。

17、青山不在,何以言美;绿水常流,世享天福。

18、你我一起,美化自然;你我一起,自然美化。

19、在蓝天下献给您最好的环境(环复生态)。

20、为了明天多一点绿色,就要今天少一点破坏。

21、上帝救世也无奈,求助环复生态(自然)来。

22、让绿色在每一个人心中流淌——环复生态。

23、让我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浙江环复生态。

24、还您生态家园,复兴美好生活——环复生态。

25、水美人人夸,治理你我他——浙江环复生态。

26、环复生态,还给你一个最原始的生态环境。

27、浙江环复生态工法,河道治理的不二法则。

28、环复生态:让山“环”绿,让自然“复”原。

29、环复生态:“环”我自然,“复”我家园。

30、珍惜人类生存环境,“环复”生命绿色家园。

31、让裸露的山体穿上碧绿的`衣裳,以防水土流失。

32、浙江环复生态工法,为您连接绿色未来。

33、环复生态,还原美好,恢复生机(未来)。

34、保护环境,草木芊芊,浙江环复,一马当先。

35、修复地球母亲的容颜,让母亲的泪不再浑浊!

36、从荒山恶水到杨柳依依,我们一直在努力!

37、碧云天,黄石地,沙土连绵,生态治理还青翠。

38、环复生态,明天的守护神,未来的设计师。

39、我不知道菊花能开多久,值不值得我们去等候。

40、治理环境,造福子孙;环然一新,复郁芬芳。

41、得自然者得天下——生态工法,环复助您!

42、持续发展,科技先行,环复工艺,生态领先。

43、心系人类命运,营造生命绿洲——浙江环复。

44、把绿色脱胎换骨还给地球人——浙江环复生态。

45、让天然的都是绿色的,让绿色的都是天然的。

46、地球需要保护,家园需要爱护,环境需要环复。

47、他倡导的是优质生活环境——浙江环复生态。

48、浙江环复,为社会倾情打造一流生活环境。

49、青山、绿水、碧水、蓝天,环复一直在努力。

50、值得信赖的河道治理专家,环复生态工法。

51、但我知道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后人需要延续。

52、让我与你的青春相伴,一起寻找洁净的未来。

53、环复生态,造福世代;意义深远,人人信赖!

54、环复的所做(努力),就是您的所想(微笑)。

篇11:生态治理发展前景

摘要:以丘北县为例,探讨了岩溶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生态效应。

关键词:岩溶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生态效应

西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岩溶分布地区,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省有大面积分布,其中贵州省内的分布区域占38.7%的面积。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建设是我国西部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它已成为中国岩溶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云贵高原属于强岩溶性的地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敏感且脆弱。

丘北县地处滇东南岩溶山原区,境内主要发育沉积岩类,以三叠系地层分布为主,占全县3/4以上面积,还分布有泥盆系、石灰系、二叠系、寒武系等地层。境内占主导地位的构造为东西向构造,其次为弧形构造和北东向构造。云贵高原东南斜坡地带整个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地形起伏变化大,地貌类型复杂。地处云南高原东南低纬度季风区,水气来源充足,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署、雨量充沛、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的气候特征。同时全县共有大小河流166条,河流众多且密集。森林土壤主要有褐红壤、黄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和非地带性土壤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等。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生态效应

防治荒漠化生态土壤物理性质的生态效应。各样地同级石漠化的土壤物理性质变异系数值降低,意味着研究区土壤经治理后,各物理性质指标的空间变异程度减小。土壤样品的总孔隙度呈小幅下降趋势,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腐蚀,耐冲击,有利于土壤养分的保持。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显著增加,毛管孔隙度大幅下降,土地结构的变化更符合常规,水持土壤能力好,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能力。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质量较高,除显著增加田间持水量外,还增加了土壤最高含水量的比重,更有利于作物生长。毛管容量显著下降,毛管孔隙率变化减少,毛管持水量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但地面上平均容量的大约30%仍然能够为作物增长提供足够的水分条件。

目前,丘北县石漠化的治理现状是,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的严峻形势,已引起县委、县政府和全县民众的高度关注,现已被列为2011年石漠化治理县,实施封山育林1961hm2,人工造林720hm2,项目于2012年底完成。土壤营养元素提高的生态效应

任何有机物小的变化,潜在的、轻度的石漠化土壤总体呈有机质含量下降、岩石有机质含量增多的趋势。土壤全磷含量在治理后呈显著上升趋势,总氮含量的平均值增幅达到18%,全磷含量增幅约20%,其中钾的总含量有降低趋势,平均下降约43.5%。全氮和全磷这些营养元素含量的增加,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和性质。植被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生态效应

土壤pH值、全盐含量、水分含量和有机质往往决定了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格局分布。各样地植物高度、地径、冠幅、均匀度等特点显示出显著的增长趋势,植物生物量有明显提高的潜力,生态效应明显。不同级别植物群落变化的生态效应与土壤质量生态效应变化必须有良好的一致性。县林业局成立了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同时从全县林业系统抽调26名专业技术员,组成监测技术队伍,开展了第2次石漠化监测工作。通过本次监测调查表明,丘北县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毁林开垦,对森林资源的过度樵采和长期以来岩溶地区群众主要以薪柴为能源,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土层逐年变簿、岩石裸露、生态环境日趋恶劣、土地严重石漠化。结语

综合分析表明,加快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应紧紧抓住国家已经把石漠化治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2个5年计划的契机,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进一步加大石漠化的治理力度。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切实加强岩溶地区非石漠化土地的开发管理,防止产生新的石漠化土地。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措施尽快恢复和增加石漠化地区森林植被,不断改善和提高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减少水土流失。建立全县石漠化动态监测体系,为全县石漠化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上一篇:高一语文优秀作文:故乡,心灵的栖息地下一篇:在乡镇安监干部培训班上的动员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