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检查报告解读

2024-05-31

妇科检查报告解读(共6篇)

篇1:妇科检查报告解读

2017年度药品检查报告》发布 企业四大注意事项

作者:白小空

2018年6月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2017年度药品检查报告》的公告(2018年第32号)。与《2016年度药品检查报告》相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哪些变化?

2017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开展药品注册生产现场检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现场检查、药品GMP跟踪检查、飞行检查、进口药品境外生产现场检查、流通检查及国际观察检查共计751项,相较于2016年,增长率高达74%。

其中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检查属于新增业务,原研地产化产品也属于此检查范畴。根据报告,拜耳医药的尼莫地平片和阿卡波糖片,西安杨森的利培酮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多潘立酮片都已经原研地产化。

飞行检查的增长率仅为46%,其中但对中药和生物制剂的飞行检查重视度上升。2016年飞行检查共有21家药品生产检查不通过,占比约54%。其中2016年有14家企业被建议收回药品GMP证书,占比为36%。2017年飞行检查发现存在问题的共有39家企业,占比约68%,其中有27家问题严重的企业要求省局收回GMP证书或立案查处,占比为47%。GMP认证检查下放省局后,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相关业务数变为0,相对应地药品GMP跟踪检查增长率为110%。

值得注意的是进口药品境外生产现场检查上升了629%,境外检查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地区,对印度等国家的检查数量呈增长趋势。

出口方面,2017年检查观察共涉及170个产品,基本与2016年172个持平。2017年检查观察涉及98个原料药、26个口服固体制剂、33个注射剂、10个生物制品、3个其他产品。2016年包括119个原料药、23个口服固体制剂、19个注射剂、5个生物制品。2017年原料药的检查观察下降幅度较大,注射剂等检查观察上升幅度较大。

对企业的启示

从《2017年度药品检查报告》中,可得2017年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中,生产企业申报资料不真实、数据无法溯源等数据可靠性问题已不再突出。这与2017年度注册生产现场检查任务大部分通过了临床试验数据核查、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对数据可靠性问题普遍提高重视有一定关系。

对于医药工业企业而言,2018年的药品检查需要注意以下部分:

1.外购CRO项目和产品批文技术转移项目

从研发到生产的技术转移都需要进行质量管理,并且要将此过程纳入药品GMP体系之中。这要求承接技术转移前要对项目的工艺研究做充分分析,并且研发部门承接技术转移时工艺验证设计也要遵循药品GMP管理规定,例如工艺验证出现偏差必须按照药品GMP要求进行记录、分析,要注意稳定性试验数据偏离趋势的异常数据,从工艺验证的偏差分析中找到工艺设计中根本原因并制定纠正与预防措施。连续生产3批合格产品并不能作为判定工艺验证合格的标准。

此外对生产部门还要进行对应的品种工艺知识培训。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必须要有针对性,并且对人员培训效果进行考核。

2.进口项目

首先,要保证当地生产厂房设施、设备和生产操作行为符合GMP规定,数据可追溯,生产工艺规程内容制定完整。其次要比对我国法规和当地法规的异同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考察,不符合我国法规的部分应尽力修改。再次,保证注册资料和实际工艺相一致,工艺发生调整时,应及时申请变更。对于想通过进口代理获得优质项目的国内企业而言,必须要在合作前对该企业来一次严格的审计。

3.工艺核对已经开始

实际生产工艺和注册工艺核对已经成为现场考核和飞行检查必须要检查的项目。其中以下项目是经常被检查到的:

1)处方组方随意变更:例如处方中增加辅料。中成药生产企业只要求最终产品能够满足法定的质量控制标准,不考虑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患者的权益,主观故意不按处方标准投料生产。

2)修改关键工艺参数后生产:例如中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或使用不合格原药材投料将处方中部分应提取的中药材不按标准提取,而是粉碎后直接投料。生物制品产品实际生产工艺催化剂活化工序存在反复活化操作的行为与注册批准工艺不一致。

3)生产工艺及批量变更相关研究:例如生物制品企业催化剂精制工序由6000分子量的超滤膜变更为10000分子量的超滤膜包,无验证数据支持此变更;催化剂超滤工序中重复超滤,未进行相关验证研究;主体胶纯化及精制工序变更滤芯组合,由滤芯变更为滤饼,除菌过滤工序材质由PVDF变更为PES,未进行相关验证研究或验证数据不充分;溶解液批量由2万瓶变更至4万瓶,未进行相关验证研究。

4.原料药备案

2018年原料药将采取备案制,但是从《2017年度药品检查报告》可见原料药管控并没降低标准。原料药起始物料来源管理依然是检查重点,包括并不仅限于起始物料的检验结果管理,合成中间体的管理等。生产企业变更了原料药后需要对前后生产的相关批次进行风险评估。

结语

2018年是中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全面推开的一年,并且我国国家药监局在6月当选ICH管委会成员,这意味国内药品的生产质量要求将向ICH看齐,未来能够建立符合ICH标准质量体系的企业,才能获得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资格。这将利好产品具国内外双报经验,质量体系较好的国内生产企业。

《2017年度药品检查报告》解读

药品监督检查对于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保障药品质量安全意义重大。6月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7年度药品检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国家层面组织完成药品注册生产现场检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现场检查、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跟踪检查、飞行检查、进口药品境外生产现场检查及流通检查、国际观察检查共计751项,是2016年的1.73倍。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对药品研发、生产流通环节的检查工作成效明显,有效守护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注册生产现场检查:严格把关整治显效

《报告》显示,2017年国家药品监管部门派出47个检查组168人次对52个品规开展药品注册生产现场检查、有因检查及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药学和生产现场检查,完成45个现场检查报告,通过42个(占93.3%)。同年11月,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启动首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有因检查,派出6个检查组,对7家研制生产单位的7个品种涉及的9个场地进行检查,并对5个品种(涉及2家企业)的原研地产化产品进行检查。

国家药监局有关人员表示,目前大多数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已经意识到从研发到生产的技术转移需要进行质量管理,申报资料不真实、数据无法溯源等数据可靠性问题不再突出。但是,批准上市前的药品GMP符合性问题仍是企业弱点,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相对薄弱。

GMP跟踪检查:追根溯源一查到底

药品GMP跟踪检查方面,国家药品监管部门遵循“以风险为基础,以品种为主线”原则,采取“双随机”“回头看”等多种方式检查企业428家(478家次),是2016年的2.34倍。其中,37家企业(占8.6%)不符合要求,108家企业(占25%)被发告诫信。此外,国家药品监管部门还对疫苗、血液制品企业进行了全覆盖检查,对其他高风险品种加大检查力度和频次。对发现的缺陷与问题,均依法依规进行了处理。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国家持续强化药品生产环节日常监管、GMP跟踪检查工作,力促企业持续合规,降低质量安全风险,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同时,国家层面组织的药品GMP跟踪检查对省级检查工作形成督导,促进省级检查工作标准尺度统一和规范化。当前,生产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文件管理部分。

飞行检查:精准发力命中问题

过去一年,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开展药品GMP飞检57家次,其中中药制剂企业占49%,是飞检的重要目标。发现39家企业(占68%)存在问题,显示了飞检的高靶向性。对27家问题严重的企业,要求省级药品监管部门收回企业GMP证书或立案查处。

针对中药生产领域,国家药品监管部门派出30个检查组129人次,飞检中药制剂、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生产企业共38家,发现29家不符合要求,要求省级药品监管部门收回21家药品GMP证书,其余8家企业也视情节作出相应处理。检查发现外购饮片直接分装销售,未按标准对购入或销售中药材、中药饮片进行全检,批生产记录不真实等诸多问题。

化药、生物制品企业的飞检工作也有新突破。2017年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对14家普通化药生产企业进行飞检,发现7家企业存在问题,部分企业存在违反注册批准工艺生产等主观故意违法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对严重问题均及时通报并处理。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7年度药品检查报告》指出,在2017年药品注册生产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中,批准上市前药品GMP符合性问题较多,说明企业在药品研发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比较薄弱,对药品GMP的符合性关注不够,存在研发过程中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执行不足、偏差及超标调查不充分、工艺验证不科学等问题。

《报告》指出,2017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开展药品注册生产现场检查、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现场检查、药品GMP跟踪检查、飞行检查、进口药品境外生产现场检查、流通检查及国际观察检查共计751项。

2017年,原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共完成药品GMP跟踪检查428家(478家次),较2016年同比增长234%。检查结论为不符合的企业共37家,占8.6%;发告诫信的企业108家,占25%。检查不符合的原因包括严重违反药品GMP、涉嫌违法、产品质量不稳定等因素,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部分发现的缺陷最多,占全部缺陷的28%;其次是文件管理,占比16%;再次是设备,占比10%。

2017年还开展药品GMP飞行检查57家次,涉及21个省(市)。存在问题的共有39家企业,占比约68%,其中有27家问题严重的企业被要求收回GMP证书或立案查处。

《报告》披露,2017年共组织完成药品批发企业跟踪检查55家,涵盖20个省(区、市);还组织对辽宁、湖南、贵州3省12家零售药店进行了飞行检查。其中,药品批发企业检查不通过19家,不通过率为34.5%;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地区零售药店飞行检查不通过10家,不通过率达83.3%。与2016年相比,本年度55家批发企业的检查通过率达65.5%,说明药品流通行业合规意识在逐步增强,违法违规现象逐渐减少。

深度思考产生问题的根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尤为必要。

篇2:妇科检查报告解读

女性常见的五大健康体检

女性最常见的五大健康体检分为常规妇科检查、BV检查、白带常规检查、B超检查以及红外线乳透检查。每一项检查对于女性的健康都有着一定的意义。接下来,就让我们分别了解一下这五项检查具体包含了哪些意义。

检查方法一:常规妇科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外阴检查、阴道检查、宫颈检查、子宫及附件检查。特别是宫颈涂片病理检查,更是宫颈癌早期筛查推行最广也最有成效的方法,因为宫颈癌前病变并没有很明显的症状,或者和慢性宫颈炎的症状相似,所以常与一般的宫颈糜烂难以区分,即使发现问题,也容易被当作一般的宫颈疾病对待,等到症状出现时,多半已转为癌症了。所以病理检查是十分必要而且相当重要的。

常规妇科检查需注意的事项

①检查当日应穿着便于检查的衣服,长度适中的裙子是最好的选择。

②检查时间应避开经期,且最好选择月经结束后3~~14天的这段时间接受检查。

③检查的前一天晚上洗澡要选择淋浴,检查前24小时内不能洗阴道内部,因为这样会把不正常分泌物和一些可能透过切片检验到的潜在癌细胞洗掉,影响医生正确诊断。

④检查的前一天晚上不要做爱,因为精液和安全套上的杀精剂都可能出现在第二天的化验样本中,干扰医生的判断力。

⑤检查的前一天晚上不要使用任何阴道药物或者润滑剂,以免影响化验样本,覆盖异常细胞,影响检查结果。白带标本由妇科医师留取后立即送检,不要耽误。

检查方法二:白带常规检查 白带是阴道粘膜渗出物、宫颈管及子宫内膜腺体分泌物等混合组成,其形成与雌激素的作用有关。一般的白带常规化验单有如下几个检测项目:

①阴道清洁度:可分为4级

Ⅰ度:显微镜下见到大量阴道上皮细胞和大量阴道杆菌;

Ⅱ度:镜下见有阴道上皮细胞,少量白细胞,有部分阴道杆菌,可有少许杂菌或脓细胞;

Ⅲ度:镜下见有少量阴道杆菌,有大量脓细胞与杂菌;

Ⅳ度:镜下未见到阴道杆菌,除少量上皮细胞外主要是脓细胞与杂菌。

Ⅰ~Ⅱ度属正常,Ⅲ~Ⅳ度为异常白带,表示阴道炎症。

②霉菌与滴虫:白带经处理后在显微镜下可以检查有无滴虫或霉菌,如存在滴虫或霉菌不论其数量多寡均用“+”来表示,“+”说明该妇女感染了滴虫或霉菌,并不说明其感染的严重程度。

检查方法三:BV检查

BV称“细菌性阴道病”,是指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导致的一种混合感染,其中以厌氧菌居多。如果出现下列症状,极有可能是BV阳性,需引起高度重视。

①胺试验有鱼腥气味:患细菌性阴道病的白带可发出鱼腥味,它是由存在于白带中的胺通过氢氧化钾碱化后挥发出来所致。

②阴道分泌物涂片可找到边缘不规则的线索细胞(变性的上皮细胞),其表面有特殊斑点或大量细小颗粒,如撒上一层面粉,革兰氏染色见许多球样小杆菌,无乳酸杆菌或乳酸菌极少。

线索细胞:线索细胞是指细菌性阴道炎患者有许多杆菌凝聚在阴道上皮细胞边缘,在悬滴涂片中见到阴道上皮细胞边缘呈颗粒状或点画状,致使模糊不清者即为线索细胞,它是细菌性阴道病的最敏感最特异的体征,临床医生根据胺试验阳性及有线索细胞即可做出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

③阴道冲洗液中琥珀酸盐/乳酸盐比值≥4.0。

检查方法四:红外线乳透

红外线乳透检查是检查乳腺的一种物理方法,通过红外线检查可以看到乳腺血管有无异常,从而检查是否有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肿瘤等。

相关知识:红外线乳透和乳腺B超这两项检查有区别吗? 不一样。红外线是利用红外线吸收生物体发热成像原理,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散发的热量是不一样的;B超是超声波的一种,利用超声波发射后碰到人体组织后反馈的信号形成图像,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所反射的声波频率不一样。

检查方法五:B超检查

检查内容:妇科B超、乳腺B超。妇科B超主要针对盆腔、子宫及附件,相对于常规妇科检查来说是更进一步的检查,也是常规妇科检查的一个必选内容。乳腺B超主要用于检查乳腺疾病。据媒体报道,乳腺疾病是妇女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正逐年升高,已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对于如此高的发病率应当引起女性的极大关注,定期做乳腺B超,及早发现、正确诊断、有效治疗就成为预防乳腺癌的最重要手段。乳腺B超是一种经济、简便、无创伤、无痛苦的检查方法,对各年龄段女性朋友都比较适宜。

B超检查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①检查心脏时,先休息10分钟后脱鞋平卧于检查床上,解开上衣钮扣,暴露胸部,让医生检查;

②探测易受消化道气体干扰的深部器官时,需空腹检查或作更严格的肠道准备。如探测肝、胆、胰的前3日最好禁食牛奶、豆制品和糖类等易于发酵产气的食物,检查前1天晚上吃清淡饮食,当天需空腹禁食、禁水;

③病人如同时要作胃肠、胆道X线造影时,超声波检查应在X线造影前进行,或在造影3天后进行;④检查盆腔、子宫及附件、膀胱、前列腺等脏器时,检查前需保留膀胱尿液,可在检查前2小时饮水1000毫升左右,检查前2~4小时不要小便。

女性体检注意事项

1.计划体检前最好能够提前预约,可以第一时间咨询医生,将自己最近的身体情况以及过去的一些病史告知医生,可以制定一份属于自己的体检计划。

2.检查前的24小时内,可以清洗外阴,但不要冲洗阴道,即便阴道分泌物增多,有异味。因为水很容易把引起疾病的细菌冲掉,影响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3.坦诚与医生交流。如果对同时有几个性伴侣、曾多次流产等隐秘难以说出口,不妨采取代为朋友询问的方式。切忌隐瞒,因为很有可能你已是一个准病人。一个聪明的病人应该懂得如何配合医生的询问,如果因为腼腆而延误自身健康便是无知了。

4.做盆腔检查时,如果有尿意,不要不好意思,一定要先去卫生间。否则膀胱充盈会直接影响检查的效果。

5.做阴道窥器检查时,医生会将涂了润滑剂的鸭嘴形状的阴道窥器伸入你的阴道内,然后打开,把平时贴在一起的阴道壁撑开以观察你的阴道和宫颈有无可见病变。插入时深长地呼吸,尽可能放松,越紧张越容易引起疼痛的感觉,并影响检查效果。

6.别忘了定期进行宫颈抹片的检查。有些医院的妇科体检不包括此项,可以提前向医生说明。如每年一次的宫颈抹片连续三次完全正常,经医生同意可改为每两年检查一次。

体检五忌

一、忌采血时间太晚

采血化验的最佳时间是早晨7:30~8:30,最迟不要超过9:00。因为人在一天的活动中新陈代谢都会有所变化。太晚则会因为体内生理性内分泌激素的影响,导致血液检查结果失去正确性。切记,抽血应空腹进行。

二、忌体检前贸然停药

采血要求空腹,但对慢性病患者服药应区别对待。如高血压病患者每日清晨服降压药,是保持血压稳定所必须的,贸然停药或推迟服药会引起血压骤升,发生危险。按常规服药后再测血压,体检医生也可对降压方案进行评价。服少量降压药对化验的影响是轻微的,可以忽略不计。所以高血压患者应在服完降压药后再来体检。对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患者,也应在采血后及时服药,不可因体检而干扰常规治疗。

三、忌随意舍弃检查项目

体检表内设定的检查项目,既有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基本项目,也包括一些针对恶性疾病和常见疾病的特殊检查项目。有些检查对疾病的早期发现有特殊意义。如肛门指诊检查,对四十岁以上受检者直肠肿物的发现尤为重要。有的受检者因怕麻烦或害羞,自动放弃该项检查,若受检者真有病变,自然也就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其后果不言而喻。

四、忌忽略重要病史陈述 病史尤其是重要疾病病史,是体检医生判定受检者健康现状的重要参考依据,据此制定干预措施,对疾病的转归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有的受检者抱定一种“考核”一下体检医生水平的心理,认为疾病只能靠查出来,不能靠说出来。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例如,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指导前,必须搞清楚其高血压病的发病时间、治疗过程、用药情况等关键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的治疗意见,包括加减用药剂量、调整用药品种等,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如受检者记不住所服药物的名称,可以把药盒带来辨认。病史陈述要力争做到客观、准确,重要疾病不可遗漏。

五、忌轻视体检结论

体检结论,是对受检者健康状况的概括和总结,是医生根据各科体检结果,经过综合分析对受检者开的健康处方,对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预防和治疗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些受检者对体检过程较为重视,却忽视了体检结论,没有仔细阅读和认真实施,使健康体检失去了意义。

篇3:妇科检查报告解读

关键词:日本,食品监控计划,分析

近年来制定进口食品监控检查计划, 强化对进口食品的监管, 把好舌尖上的安全, 这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惯例。例如:美国有进口食品保护计划, 国家残留监控计划, 欧盟有新版食品农药残留监控计划, 我国也制定了进口食品监控计划。日本每年都制定进口食品安全监控检查计划, 作为进口食品监控指导意见, 目的是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行之有效监管进口食品安全, 防止违规食品进入本国, 把好食品安全关。

通常通过日本进口食品监控指导计划, 才能系统了解输日食品应遵循的规则, 包括日本进口食品的信息公开、监控模式、监控指导计划、监控内容、重点监控品种、监控检查和命令检查措施及对象产品、处罚措施、食品安全国际合作方式等。这些情况不仅是出口国政府食品监管部门监管出口食品的依据, 也是进出口业者必须遵循的输日食品规则。了解这些规则, 对实现贸易便利化, 减少不必要贸易障碍, 企业规避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1 监控检查计划的主要内容

1.1 监控指导计划的依据和适用期限

日本进口食品的监控年度为每年4月1日至下一年度3月31日。每年3月底在其网址上公布该计划。通常根据上一年度的监控检查中期报告的内容, 进口申请件数、进口重量、检查件数、违反食品卫生法的件数、各国食品卫生信息及进口动向来调整监控体制, 并结合上一年度的监控检查结果, 对出口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调查情况等修改监控指导计划。

日本政府监管进口食品之“全链条监控”、“向业者提供政策信息”、“举行政府间磋商”、“赴现地考案”、推动“技术合作”、实施“监控检查”“命令检查”、采取“处罚措施”促其改进、严重违规时采取“停止出口或禁止出口”。对于业者日本会采取培训或说明会方式进行事先培训, 入境后的进口食品由保健所监控并实施召回。如此监控脉络清晰可见。

具体言之, 为确保食品安全、日本依据《食品安全基本法》, 对进口食品从出口国的生产阶段到进口后日本国内的流通阶段 (按食物链) 采取如下措施进行监管。

向生产者提供日本食品安全监管政策、出口国家生产阶段的安全对策信息 (通过使馆或网址提供) , 举行两国政府主管部门磋商, 实施现地考察和技术合作。为防患于未然, 根据《食品卫生法》第11条, 日本通过检疫所对各种各样的食品有计划实施监控检查, 确认食品是否符合标准或规格, 对违反食品卫生法的食品要进行公布。引导生产业者进行自主检查。按照第26条的规定, 对违反食品卫生法概率较高的食品依法实施“命令检查”, 目的是促其采取再发防控对策。当食品的违规率超过比例时, 有可能实施“停止进口”或“禁止进口”措施。日本通过举办讲习会或说明会指导业者进行自主检查, 对业者进行业务培训。食品入境后由都、道、府县所属保健所负责监管, 违规时厚劳省、保健所会联合实施召回。

1.2 依法26条、28条实施监控检查、行政检查和命令检查

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依据《食品卫生法》对进口食品实施监控检查、命令检查等。2014年依然延续了这一方法。这一方法追求的是计划性、重点性和有效性。日本参考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公布的统计学方法, 以可检出的具有一定可信度的违规件数为基础, 考虑各食品群的违反食品卫生法的概率、违反重量、违反件数、违反内容以及对健康的影响程度等, 确定了监控检查件数和检查项目。为了有效实施农业化学品管理制定“肯定列表制度”, 制定该计划时日本考虑了国外农业的管理情况、使用情况以及检出的违规事例等。日本也会根据对出口国家管理制度的调查结果、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及召回问题食品的情况调整监控检查项目和件数。

日本检疫所会根据上述2014年度监控检查计划, 以及厚生劳动省分配的检查件数按年度有计划实施进口食品监控检查。监控检查主要是针对违反《食品安全法》概率较低的食品所采取的检查制度, 并根据年度计划实施检验检疫, 监控检查抽查率一般为10%左右, 费用由国家承担。如果出口食品在监控检查中被查出第一次违规, 针对该产品的监控检查的频度会提高到30%, 进入强化监控检查阶段。从实施强化监控检查起1年内检查无违规时, 可以回到通常的监控检查状态 (10%) 。但如果该食品被第2次查出违规, 该食品的检查频度将被调高至100%, 即进入命令检查阶段。

行政检查是指监控检查以外的检查, 通常针对初次出口日本的食品或在运输过程中发生问题的食品进行行政检查。

日本厚生劳动省可以根据食品卫生法第26条, 对进口食品实施命令检查。

命令检查主要是针对违反《食品卫生法》概率较高的食品所采取的检查制度, 检查内容及对象是通过行政命令进行规定, 以命令形式指定有关检查机关进行检查”。对确定为命令检查的产品进行批批检验 (100%) 。费用转为企业负担。在检查结果出来前, 货物被停留在港口不允许办理入关手续。

2014年该计划规定, 如发生下列情况将被列入命令检查对象。在出口国或我国发生健康危害、被发现容易发生健康问题的黄曲霉毒素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结果, 被发现违反食品卫生法案例, 对同一生产、加工者或同一出口国的同一食品立即被列为命令检查对象。

2014年该计划规定, 考虑农药残留情况, 对同一生产、加工者等来自同一出口国家的同一个进口食品的监控检查结果、发现多次违法食品卫生法案例, 考虑出口国的食品管理情况及安全管理体制状况, 以及该进口食品遵守法律的履历, 该进口食品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将被作为命令检查对象。

什么情况下可以解除命令检查?2014年该计划规定, 如被厚生劳动省认可, 违法食品被认可出口我国时不被担心违规的情况时, 将被解除命令检查, 返回通常的监控检查。

但检出的条件有, 出口国家查明了违规原因, 采取了新的管理对策、建立农药管理体制、强化检查、采取了再发防控对策。而且这些情况经过两国间磋商和现地考察, 进口时确认其有效性时可解除命令检查程序。

此外, 即便是农药残留命令检查对象产品, 被通知实施命令检查的那天算起, 2年间没出现新的违规案例, 或者在年内没有发生违规案例, 而且检查件数在300件以上可解除命令检查。

解除命令检查后, 日本仍然会维持相对高频次的监控检查, 如发现违规会立即启动命令检查程序。可见解除命令检查条件规定苛刻。

2014年监控检查按照食品类别分为11大类, 设检查项目, 按照项目检查件数、总的检查件数。

大类有:畜产食品, 畜产加工品, 水产食品, 水产加工品, 农产食品, 农产加工品, 其他食料, 饮料、添加剂, 强化检查食品。例如:畜产食品 (包含牛肉、猪肉、鸡肉、马肉、其他禽肉类等。检查项目为※1, 含抗菌性物质等、残留农药, 添加剂, 病原微生物, 成分规格, 放射线照射, SM除去等。分别设立项目检查件数※2。总的检查件数※2。) 详见2014年日本进口食品检控检查计划4.2。每个食品大类别中, 均设有具体产品、检查项目、检查件数和总的检查件数。

2 推动出口国家的安全对策

日本在提供食品信息方面做得比较到位, 通常日本通过在厚生劳动省网址公布食品管理规定, 命令检查对象产品, 强化监控检查产品以及该监控计划涉及的监控检查结果等信息, 并提供英文版。2014年也沿袭了这一做法。

如有法规和标准的修改, 日本厚生劳动省通过向外国驻日使馆提供信息, 在出口国家举办说明会, 或委托国际协力机构举办食品安全管理研修会等方式, 请出口国食品管理机构管理者或生产者熟知上述的日本食品安全政策。

对于违反食品卫生法概率高的食品, 如接受命令检查的食品, 日本要求出口国政府查明原因, 调整管理措施, 采取再发防控对策, 并通过举行双方政府间磋商, 强化生产阶段的监控和出口前的检查。

对于对日食品出口量大的国家或发生违反食品卫生法案例较多的国家, 也为了确保进口牛肉安全, 为了确认出口国生产阶段安全对策的有效性, 如有必要日本会派出专家赴当地考察。

2010年, 按照中日食品安全合作倡议, 中日签署了推进食品安全合作备忘录, 为提高中日食品安全合作水平, 举行部长级会议, 为促进中日两国进出口食品安全合作, 制定行动计划, 赴当地考察并举行 (事务级) 专家层面磋商。

3 指导业者实施自主安全管理相关事项

该计划明确要求, 按照日本《食品安全基本法》第8条规定, 业者须承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为确保食品安全, 要求在食品供给链的各个阶段实施自主检查安全管理。努力掌握必要食品安全知识, 管理技术, 确保原材料安全, 实施自主检查。这些工作具体由检疫所面向业者监督实施。具体则通过面见指导, 举办讲习会、说明会, 甚至驻厂指导。

一是业者必须熟知进口食品手续, 检验检疫制度, 规格标准, 递交相关卫生证明以及食品安全管理涉及的业者的责任和义务。日本检疫所面对业者就如下事项进行指导, 即:进口时容易发生危害的重要原因, 事先需要确认哪些项目, 定期确认事项 (含初次进口) 以及运输和保管时的确认事项。例如:针对一般食品的确认事项 (共同事项) , 按照进口时容易发生危害的重要原因这一确认事项, 就需要事先确认有无含有有害有毒物质, 有无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污染, 有无使用指定外添加剂, 有无使用标准不合格问题 (指使用对象外添加剂, 使用过量) , 有无规格标准不合格问题 (主要指清凉饮料水、食肉制品、冷冻食品) 。该计划规定, 对于加工食品将按照加工食品指导方针进行指导。

二是进口前要进行注意事项的指导。三是事先指导进口时发现违反食品卫生法时如何应对。四是指导如何实施自主检查。五是进口食品要作记录并妥善保存。六是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提高进口业者以及通关和保管业者的食品安全业务水平。

4 日本对违规食品的处理措施

一是在口岸发现违法案例时, 检疫所会做废弃或退货处理。通报违反内容、重量、批次、进口业者、生产商等内容。

二是食品在国内流通时被发现违反食品卫生法案例时, 日本厚生劳动省及检疫所会同都、道、府、县保健所实施召回。通报内容如上。

三是指导业者采取再发防控对策, 要求调查违法原因并报告。其次要求重开进口时要求报告改进结果, 是否采取改进措施, 有必要进口业者需赴当地调查确认, 出口国家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并进行报告。

四是多次被发现违反食品卫生法案例, 或者该食品的违规概率超过5%时, 可能被列入停止或禁止出口对象。依据是《食品卫生法》第55条第2项。

五是被举报进行虚假申报或者有不正当进口行为时, 日方将及时通报。

六是将在厚生劳动省网址公布违反食品卫生法的案例, 包括业者名称、产品名称、违反原因、措施状况、批次和重量等。

5 为确保食品安全向国民提供信息

2014年进口食品安全监控指导计划规定, 日本厚生劳动省将向国民提供包括监控检查计划信息, 监控检查结果报告书, 与他国举行的双边会谈情况, 以及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信息等。检疫所对普通消费者开放, 旨在取得民众对食品安全的理解。

6 日本实施其他监控检查计划有关的事项

一是组织监控检查组织者、技术员、检测人员学习进修, 提高专业知识。二是要求地方厚生局协助监控指导计划的实施, 检查相关检测设备等。

以上是2014年日本进口食品监控指导计划的重点内容, 建议各有关方面详细阅读本文或译文, 希冀为各方把好出口食品安全关起到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篇4:正确解读精液检查报告

一般来说,精液常规检查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精液量、外观、液化时间、pH值、黏稠度、精子密度、精子的活力和活动率、精子的存活率、精子形态学分析等。

外观 一般为乳白色,均质,半流体状。精液清亮,透明常见于无精症或少精子症;精液呈红色,叫血精,多为精囊炎,前列腺炎引起。

液化时间 正常的精液标本在60分钟内液化,通常情况下在15分钟内精液液化即完成。精液液化不全常见于前列腺疾病,特别是前列腺炎。

pH值 精液的pH值大于等于7.2;当附属性腺或者附睾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时,精液的pH值可以大于8.0;当输精管阻塞或先天性精囊腺缺如时,pH值就降低。

黏稠度 黏稠度大于2厘米为异常,常见病为精液不液化。

密度 按WHO(国际卫生组织)的标准,精子密度应该大于2000万/毫升。少于此数值则为少精子症,精液中无精子则为无精子症。

活力 即精子的运动能力。一般分为ABCD四级:A级快速向前运动的精子,B级为慢速或呆滞向前运动的精子,C级为原地不动的精子,D级为死精。

活率 精子的活率为A+B+C精子百分率总和,正常状态下精子的存活率要大于70%。正常男性A级精子大于25%或A+B级精子大于50%,若A级精子小于25%,且A+B小于50%时称为弱精子症,就可能导致不育。

形态 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是评价精子受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生育男性精液的正常形态精子比例要大于14%,否则也会造成不育。

人的精液质量是波动的

精液检查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同一个人不同时间的精液标本都有一定范围的波动,一般建议要进行2~3次精液检查后综合判定精液质量。

很多人认为精液质量应该像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始终保持的一定的形状、数量、运动能力及其他特性。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的精液质量是波动的,且有时波动较大。且这种波动表现在精子密度、运动、形态等多个方面。

在临床工作中如果是不育症患者,通常医生都是经验性地根据一次精液质量不佳的报告用药。但如果是要求健康体检者,则应区别对待。只有在有明确致生精功能下降的可寻病因时,才可以直接进入治疗过程。

正常的精液的颜色

在男科就诊的病人里,经常会碰到有些病人自觉精液颜色异常前来就诊。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正常精液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正常的精液颜色应为乳白或灰白色,长时间未排精液也可呈现淡黄色。在精液排出体外后会自行液化,液化完全精液一般会呈半透明状。了解了这个,我们就可以对精液是否正常从外观上做出一些简单的判断。

首先看透明度,精液中主要含有的是精子,透明度可以大致反映精子的多少。当看到很透明,说明精子数量比较少,可能会影响到生育能力;当看到透明度低,说明精子数量比较多,当然,在生殖道存在炎症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但这个时候多半会有一些其他系统不适症状同时出现。

篇5:2018医务重点检查内容解读

一、病历

(一)沟通记录

1.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对病情、诊断、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等具有知情选择的权利。医院有相关制度保证医务人员履行告知义务。

(1)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知情选择权利,对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进行病情、诊断、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告知的同时,能提供不同的诊疗方案。

(2)医务人员熟知并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

(3)患者或近亲属、授权委托人对医务人员的告知情况能充分理解并在病历中体现。

2.向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说明病情及治疗方式、特殊治疗及处臵,并获得其同意,说明内容应有记录。

(1)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或授权委托人说明,说明内容应有记录,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2)相关人员熟悉并遵循上述要求。

3.对医务人员进行知情同意和告知方面的培训,主管医师能够使用患者易懂的方式、语言,与患者及其近亲属沟通,并履行书面同意手续。

(1)对医务人员进行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知情同意以及告知方面培训。

(2)医务人员掌握告知技巧,采用患者易懂的方式进行医患沟通。(3)对实施高危诊疗操作、特殊诊疗、使用血液制品、贵重药品、耗材等时应履行书面知情同意手续。

4.开展实验性临床医疗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有审核管理程序,并征得患者书面同意。

(1)实验性临床医疗实行个案全程管理。

(2)参与实验性临床医疗的患者均能签署知情同意书。(3)患者和近亲属充分参与诊疗决策。

(4)实验性临床医疗项目档案资料完整,对监管情况有评价,有整改措施与持续改进。

5.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1)有保护患者隐私权的相关制度和具体措施。(2)有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的相关制度和具体措施。(3)医务人员熟悉相关制度,了解不同民族、种族、国籍以及不同宗教患者的不同习惯。

(4)医务人员自觉保护患者隐私,除法律规定外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患者情况。

(5)能尽量满足患者合理的特殊需求。

(6)有完善的保护患者合法权益的协调处臵机制。

(五)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历资料

1.抗菌药物管理有适当的组织,并制定章程,明确职责,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有检查、干预和改进措施。(★)(1)药事管理组织有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人员结构合理、职责明确。(2)召开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会议≥4 次/年。(3)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4)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与评价分析报告。

(5)参加地区或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6)根据各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的结果,抗菌药 物使用强度和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医院规定范围。

(7)有干预前后分析报告,体现改进效果。

2.药学部门根据《指导原则》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并检查落实情况。(★)

(1)有明确的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程序,实行责任制管理。

(2)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能够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持。

(3)有本院检验、院感、药学三方联合完成的细菌耐药情况分析与对策报告,至少每6 个月一次。

(4)有“特殊管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并实施监控和干预,临床应用基本合理。

(5)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样本送检率≥30%。

(6)药学部会同医务处、质量管理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每月至少抽查门急诊处方 100 张、住院病历30份,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7)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作为院、科两级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

5.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

(1)医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2)有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使用本院采购目录以外抗菌药物,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的制度与程序。

(3)对抗菌药物购用有专项监督。

(4)根据监督结果,分析、改进工作,无违规购用。

(八)住院超过30 天患者

1.医院对住院时间超过 30 天的患者进行管理与评价有明确管理规定。

2.科室将住院时间超过 30 天的患者,作大查房重点,有评价分析记录。

3.根据对超过30 天住院患者的分析,持续改进住院管理质量。

(九)危急值追踪

1.医技部门(含临床实验室、医学影像部门,建立“危急值”项目表。2.相关人员熟悉并遵循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和工作流程。3.根据临床需要和实践总结,定期由主管职能部门负责召集临床实验室应与临床科室进行商讨,及时更新和完善危急值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项目表。

4.医技部门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危急值”项目及内容,能够有效识别和确认“危急值”。

5.当“危急值”被有效识别和确认后,工作人员应该以最快捷有效的方式通知临床医生并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日期、时间、患者姓名、病历号、危急结果、接到通知人员的 姓名、电话和报告者等,随后应向检验申请医师发放最终报告。

6.医师接获危急值报告后应及时追踪、处置并记录。

7.临床实验室LIS 系统能够对“危急值”进行有效的识别和提示,相关科室能够通过网络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出危急值报告,并有语音或醒目的文字提示。

8.有信息网络监控功能,保障危急值报告、处置及时、有效。

二、记录本

(一)疑难病例讨论记录

1.凡遇疑难病例、入院三天内未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等均应组织会诊讨论。

2.会诊由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持,召集有关人员参加,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

3.主管医师须事先做好准备,将有关材料整理完善,写出病历摘要,做好发言准备。

4.主管医师应作好书面记录,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于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病情报告及讨论目的、参加人员发言、讨论意见等,确定性或结论性意见记录于病程记录中。

(二)危重病人抢救记录

1.制定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各专业常见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规范,并建立定期培训考核制度。2.对危重患者应积极进行救治,正常上班时间由主管患者的三级医师医疗组负责,非正常上班时间或特殊情况主管医师门诊值班或请假等,由值班医师负责,重大抢救事件应由科主任、医务科或院领导参加组织。

3.主管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适时与患者家属(或随从人员)进行沟通,口头(抢救时)或书面告知病危并签字。

4.在抢救危重症时,必须严格执行抢救规程和预案,确保抢救工作及时、快速、准确、无误。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一遍。在抢救过程中要作到边抢救边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未能及时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 6 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5.抢救室应制度完善,设备齐全,性能良好。急救用品必须实行“五定”,即定数量、定地点、定人员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三)死亡病例讨论记录

1.病人死亡后,必须在死亡后一周内进行死亡病例讨论。2.涉及纠纷和刑事案件的死亡病例必需在6 小时内完成死亡病例讨论。须尸检的病例,待病理报告后进行,但不迟于2 周。

3.参加死亡病例讨论的人员由科室负责人根据情况决定。4.死亡病例讨论程序:讨论前经治医师必须完成死亡记录。讨论时经治医师汇报病情摘要、治疗经过、死亡原因。讨论内容应包括诊断、治疗、死亡原因、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5.死亡讨论记录:各科建立专用死亡讨论记录本,在进行死亡病例讨论时,指定人员在死亡讨论记录本上按要求进行记录。死亡讨论记录本应指定专人保管,未经主管院长或医务科同意,科室外任何人员不得查阅或摘录。经治医师根据讨论发言内容进行综合整理,经科主任或主持人审阅签字后,附在病历上。

(五)科室业务学习记录

1.科室制定业务学习管理规定及长期业务学习计划,将课题计划落实到个人,采用多种业务学习方法。

2.针对共性及各科室专业特点制定相关教育与培训的课程内容。3.各科主任、护士长必须定期认真组织科室的业务学习,除值班人员外,其余人员均应参加。

4.科室业务学习要建立学习记录本,认真记录培训课题、时间、主讲人、参加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并保存授课课件及参加培训人员签到表。

(六)交班记录

1.值班医师应按时接班,听取交班医师关于值班情况的介绍,接受交班医师交办的医疗工作。

2.对于急、危、重病患者,必须做好床前交接班。值班医师应将急、危、重患者的病情和所有应处理事项,向接班医师交待清楚,双方进行责任交接班签字,并注明日期和时间。

3.值班医师负责病区各项临时性医疗工作和患者临时情况的处理,并作好急、危、重患者病情观察及医疗措施的记录。一线值班人员在诊疗活动中遇到困难或疑问时应及时请示备班值班医师,备班值班医师应及时指导处理。遇有需经主管医师协同处理的特殊问题时,主管医师必须积极配合。遇有需要行政领导解决的问题时,应及时报告医院办公室或医务部。

4.一线值班医师夜间必须在值班室留宿,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遇到需要处理的情况时应立即前往诊治。如有急诊抢救、会诊等需要离开病区时,必须向值班护士说明去向及联系方法。备班医师住家中,但须留联系方式,接到请求电话时应立即前往。

5.值班医师不能“一岗双责”,如即值班又坐门诊、做手术等,急诊手术除外,但在病区有急诊处理事项时,应由备班进行及时处理。

6.每日晨会,值班医师应将重点患者情况向病区医护人员报告,并向主管医师告知危重患者情况及尚待处理的问题。

(七)科室医疗质量活动记录

1.有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2.有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计划并实施。3.有科室医疗质量工作制度并落实。4.有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记录。

5.对科室医疗质量进行定期检查,并召开会议,提出改进措施。6.对本科医疗室质量指标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7.能够运用质量管理方法与工具进行持续质量改进。8.科室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改进,成效明显。

(八)科室医疗安全活动记录

1.有科室医疗安全管理小组,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2.有科室医疗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并实施。3.有科室医疗安全工作制度并落实。4.有科室医疗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记录。

5.对科室医疗安全进行定期检查,并召开会议,提出改进措施。6.对本科室医疗安全指标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7.能够运用质量管理方法与工具进行持续质量改进。8.科室医疗安全水平持续改进,成效明显。三、十四项核心制度落实情况

1.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范以及相关标准,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完善的覆盖医疗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及时更新,切实保证医疗质量。

(1)医院制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及相关标准,且符合本院实际。

(2)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规章制度,并有明确的核心制度。(3)能够覆盖本院医疗全过程。

(4)对制度的管理规范,对制定、审核、批准、发布、修订、作废等有统一流程。

(5)对制度能够定期修订和及时更新。2.执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重点是核心制度。(1)落实各项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重点是核心制度。

(2)有医院及科室的培训,医务人员掌握并遵循本岗位相关制度。(3)有主管职能部门监管。

(4)院科两级对制度的执行情况有督导检查与整改措施。(5)持续改进有成效。医务科统计数据分类

一、医院运行、医疗质量与安全检测指标(年报、以季报汇总)责任科室:医务科统计科涉及全院各职能科室及临床医技科室,具体内容。

1.资产运营。2.资源配置。3.工作负荷。4.治疗质量。5.科研成果。6.重点疾病与患者安全指标。7.院内跌倒、坠床发生率及伤害严重程度。8.合理用药检测指标。9.医院感染控制质量检测指标。

(注:此数据指标为等级医院评审需要,统计科每年进行汇总)

二、日常数据月报表上报部门: 卫生部责任科室: 医务科统计科上报内容: 1..医疗质量月报。

三、日常数据季报表上报部门:市卫生局、省卫生厅 责任科室:

病案室上报内容:工作负荷及部分治疗质量数据,根据要求进 行季报或年报。

四.临时数据上报

篇6:板底中学常规检查方案解读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学校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师做好教学常规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各项常规的教学工作抓紧、抓细、抓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我镇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为教育指导中心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常规工作质量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教学常规检查要求

1、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本校的教学常规检查方案。

2、学校在一个学期内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全面的教学常规检查至少两次,包括检查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作业批改、课堂教学及听课教研记录表及学期总结等。学校的检查做到有一定的评价体系,必须有记录情况、有检查人员的签名,并形成自查反馈报告。

3、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本校的教研活动的方案。学校的各学科要积极开展校内的教研活动,并积极参与镇、片、区、市等组织的教研活动,并保证教研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教研活动必须保存活动记录表、相片、视频等资料,以便查阅学习。

4、学校对各学科的质量检测,教师要做到认真批阅、分析和记录。

三、教学常规工作检查领导小组机构及分工

为了确保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教育指导中心专门成立板底乡2010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常规工作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四个检查工作组,具体人员安排如下:

组长:罗晓芬

副组长:王智

成员:何攀

胡利民

陈代欢

王其友

四、检查时间

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具体学校及各成员分工由教育指导中心安排。

五、检查内容

1、抽查一部分教师的教案、作业批改、听课教研记录表;

2、学校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方案及自查反馈报告

3、学校教研活动方案及教研活动的记录表。

4、学校阶段性(中段)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5、科组(备课组)或级组(中学:语、数、英、政、物、化,小学:语、数、英)教研活动记录(包括集体备课、观摩课例研讨等)

第2至第4项的资料要加盖学校公章,于检查当天交检查组组长。

六、备课、作业、随堂听课检查要求

1、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记录本要求涵盖内容包括集体备课的时间、周次、节次、参加人员、集体备课活动内容。

2、教师备课要求:教案涵盖内容包括课时数、课时总节数、课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手段、学情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要求手写教案,建议附加课件。

上一篇:美的冰箱质量领衔:国内前10品牌增长下一篇: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