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社会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实施方案

2024-05-09

市社会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实施方案(共8篇)

篇1:市社会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实施方案

市社会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实施方

市社会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业的改革步伐,规范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发展,特制订如下市社会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满足老年人高标准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以桂林作为社会化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动力,改革原有养老服务业发展模式,积极培育社会化养老服务主体,规范社会化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标准,壮大社会化养老服务行业队伍,探索我市社会化养

老服务行业发展新路子。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老人至上原则。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的基础建设、制度建设、服务内容等等都要体现“以人为本,老人至上”的原则,在建筑设计上做到安全性、便利性、无障碍性,在生活居住上做到舒适性、体贴性,处处为老人着想,处处为老人服务。

2、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化发展原则。探索“政府扶持、社会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行社会化养老投资,发展社会化养老专业公司,扶持一批社会化养老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专业服务公司加快发展。

3、坚持养老服务高要求、高标准原则。为满足现代社会老人高标准的养老服务需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制定养老服务各项内容的高要求、高标准,引领社会化养老服务行业的高起点、高速发展。

4、坚持改革开放,持续发展原则。随

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老人对养老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要不断地完善养老服务的投入机制、服务规范、建设标准、评价体系,促进信息化建设,加快养老服务专业化队伍建设,确保养老服务机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内容

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硬件设施的标准。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建筑设计应符合《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gb/t50340、《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的有关规定。

1、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应根据失能老年人的特点和各项设施的功能要求,进行总体布局,合理分区。应单独设置老年人生活区,居住设施宜与卫生保健、康复、娱乐、社会工作服务等设施贯连,但也应作必要的分隔,避免相互干扰。建筑密度不应大于30%,容积率不宜大于

2、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内应配备符合

资质的医疗设施和医务人员,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结算点,便于异地退休人员医疗保障异地结算。

3、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建筑外观应做到色调温馨、简洁大方、自然和谐;内部装修在满足老年人在生活照料、保健康复、精神慰藉方面的基本需要基础上,达到宾馆酒店三星级以上标准要求,更能让老人养身、养心、养性、养情。

4、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应配备监控、定位、无线呼叫、计算机及网络、摄录相机等监控管理设备,并做到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

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内容和标准。

社会化养老服务内容包括个人生活照料服务、老年人护理服务、心理/精神支持服务、安全保护服务、环境卫生服务、休闲娱乐服务、协助医疗护理服务和医疗保健服务等服务体系。

1、个人生活照料服务。

养老服务机构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持续性照顾,以确保老年人享有舒适、清

洁的日常生活为目的。范围包括老年人个人清洁卫生、穿衣、修饰、饮食起居、入厕、口腔清洁、皮肤清洁护理、褥疮预防、便溺护理等。

2、老年护理服务。

养老服务机构老年护理服务以满足入住机构的老年人健康和医疗照护需求为目。老年护理服务管理应根据养老服务机构的性质、入住老年人整体评估结果,对其实行分类管理,根据老年人的护理问题,开展护理服务,采取护理措施,达到护理目标。

老年护理服务范围包括老年社区护理、基础护理、老年专科疾病护理、老年心理护理、老年康复指导、老年期健康教育、健康咨询、护理技术操作、院内感染控制、临终护理等工作。

老年社区护理包括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健康生活方式指导、老年人自我防护、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

基础护理包括老年人的清洁护理、饮食护理、排泄护理和基础护理技术。

老年专科护理包括老年专科疾病护理及技术操作。

老年心理护理包括老年人心理卫生教育、老年人心理问题评估、实施老年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老年康复指导包括传授老年期自我护理技术、老年病并发症康复预防和指导如何使用康复治疗技术。

老年期健康教育包括传授老年期健康知识、矫正不良健康行为。健康咨询包括老年病的预防、康复,老年期的营养、心理卫生和社会活动等咨询服务。

院内感染控制包括采取预防性措施、监测及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护理技术操作包括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老年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急救技术操作。临终护理包括解除临终期老年人的疼痛和困难、提高临终期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做好临终期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死亡教育和家属的心理精神支持。

养老服务机构中提供老年护理服务管

理、老年护理服务的人员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护士和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证书的养老护理员担任。

提供老年护理服务的注册护士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第四章规定执行。

提供老年护理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应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配备必要的护理服务设备。

养老服务机构应制定老年护理服务的服务流程或程序及保障安全护理服务的防护措施,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保障安全护理服务的防护设备。

养老服务机构应与老年人或监护人确认需要提供老年护理服务的内容,并按《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执行,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注册护士应按。

8、医疗保健服务。

养老服务机构内的医疗保健服务应以满足入住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为目的。

包括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杜区保健、健康咨询、康复指导、预防保健工作。

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包括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老年专科医疗保健,维持或改善老年人身心状态,减轻病痛,做好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院前急救工作和转院工作,为临终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

养老服务机构中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人员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执业医师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第二章第十六条和第三章规定执行。养老服务机构应符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方能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或与社区医疗机构建立服务合同由社区医疗机构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养老服务机构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按。

执业医师实施医疗保健服务按《医药卫生档案管理暂行办法》中第四章执行,保留服务提供文件、处方及记录。

执业医师实施医疗保健服务前应得到老年人或监护人的确认,并定期与老年人或监护人沟通,以确保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得到满足并有记录。

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应配备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有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实现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护理型养老应不低于1:5的比例配备医护人员。医护人员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

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对入住的老人个人信息、健康状况、日常护理、兴趣爱好等建立档案并实行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养老服务机构应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制定实施各种服务内容的服务流程或程序,并向老年人及监护人用文字或图片说明提供各种服务的须知,应保留提供各种服务的文件或记录,以保证服务质

量。

四、政策保障

1、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全养生食品监督检验机制,提高食品安全性;实行医护人员劳动准入制度,提高专业工作者队伍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2、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实行限制性条件用地政策,在土地登记时应免收或减收土地权属调查费、征地管理费、人防工程建设费等规费,其他收费按最低标准收取。

3、新建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在建设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支持。

4、新建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可减免部分城市建设和房屋建设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免交煤气、水、电增容费和供排水设施使用费;

5、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在用电、用水、勇气价格实行按居民生活价格标准执行。

篇2:市社会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实施方案

建设实施方案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整合社区资源,完善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我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水平,我社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社会化服务,切实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满足我社区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以保障老人群体中的高龄老人(80岁以上)和特殊群体老人(包括分散供养的“三无”老人、低保老人、重点优抚老人。)为重点,坚持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的改革发展方向,积极构建社区为主导、义务志愿者参与,以居家养老为重点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周到、便捷、高效、体贴的专业化服务,不断提高我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整体水平,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社区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原则;

(二)坚持物质生活服务和精神生活服务相结合原则;

(三)坚持先重点保障老年人中的高龄老人和特殊群体老 1

人,再逐步惠及全体老年人的原则;

(四)坚持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与社区义务服务、邻里互助相结合原则;

(五)实行无偿服务、低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原则;

(六)实行老人自愿申请原则。

三、主要任务

(一)成立机构、制定方案

社区成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居家养老服务站,具体实施社区养老服务的凡案等。

(二)深入了解,落到实出

为了了解老人的需求,首先要对辖区内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摸底,对有居家养老需求的老人进行进一步的了解登记。其次选择和培训养护员。养护员的基本条件是身体健康、有爱心和责任感,离老人家较近的大龄下岗失业人员。

(三)服务对象

1、孤寡老人:本社区内60周岁以上城市“三无”老人;60周岁以上无子女享受城市低保的老人。

2、空巢家庭老人:子女不在金昌市的60周岁以上老人。

3、长寿老人:90周岁以上长寿老人。

4、困难家庭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城乡低保老人。

5、60周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市级以上劳

2模、归国华侨。

(四)开展服务内容

社区居家养老以“立足社区、面向老人、专业服务”为特点,服务内容主要包括:

1、生活照料:为老人提供托老、助洁、购物、助餐、送餐、助浴、家政服务等照料和陪护等特殊照料服务。

2、医疗保健类: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心理卫生、临终关怀、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等。

3、法律维权类: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维权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婚姻等合法权利的专门窗口等服务。

4、文化教育类:为老年人提供老年学校、知识讲座、学习培训、书法绘画、图书阅览等服务。

5、体育健身类: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健身团队等服务。

6、志愿服务类:为老年人提供邻里互助、谈心交流、情感沟通、精神慰籍等服务。

7、开辟窗口:为老年人提供接收需求登记、服务咨询及投诉开辟专门窗口服务,对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和服务人员统一建立档案,定期征求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确保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落实。2010年3月10日

宝林里社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领导小组

为了不断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整体水平,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周到、便捷、高效、体贴的专业化服务。经社区研究,决定成立宝林里社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工作领导小组。现将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通知如下:

组长:薛锦华桂林路街道宝林里社区副主任 副组长:严风华桂林路街道宝林里社区残联专干 成员:郑蓉蕾桂林路街道宝林里社区办公室主任

张兆翠桂林路街道宝林里社区民政专干

牛志玲桂林路街道宝林里社区计生专干

张海琴桂林路街道宝林里社区社保专干

王锦芳桂林路街道宝林里社区社保专干

杨雪景桂林路街道宝林里社区医保专干

联系人:樊翠香 严风华

联系电话:83375173605075

篇3:市社会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实施方案

(一) 课题意义

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现实下, 总会或多或少存在社会养老体制不健全、养老服务制度不完善而引发的各种问题。而寻找一种新的养老方式或者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则成了眼下最紧要的任务。在众多老龄化问题中, 怎样建设好养老服务体系的问题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相关文献综述

我国著名老年学研究者邬沧萍的观点代表了当下老年学研究的主流观点, 其大部分作品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对人口老龄化这一个过程的机制、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我国在对养老这一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是较为全面的, 通过对其进行学术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普遍的共识, 但也有诸多现实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现有相关成果关于养老服务体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老福利制度模式、养老服务业该如何发展、如何正确的选择我国的养老模式等问题的研究。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基本概念界定

目前, 国际上对于人口老龄化社会做出的普遍定义为: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有超过10%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口, 或者是有超过7%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口, 由此可以断定该国家或地区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

1.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指的是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的总人口数量当中年轻人逐渐减少、老年人逐渐增加, 由此造成了老年人口数量比重增加的过程。

2.养老服务体系

养老服务体系是指老年人在生活中获得的全方位服务支持的系统。不仅包括家庭所能提供的服务, 也包括社会、政府提供的关于服务的制度、形式、政策、机构等条件;一般不包括物资和经济供养内容, 主要指政府和社会对养老服务方面有着支持意义的各种政策、制度、机构等方面所构成的系统。该体系在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日趋弱化的背景下产生并发展。

(二) 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内容

在我们通常研究的老年学领域, 养老的理论意义分为生存需求、发展需求以及享受上的需求层面。其中, 如果将养老从生存需求层面来看就是对丧失基本生活能力以及无法实现其生存基本需求的的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上的保障, 在最基本的层面上维持其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而当我们考虑到发展需求层面时, 养老的概念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不仅仅是满足其日常的基本生活, 更重要是保证其实现个人价值。享受需求是老年人生活需求层面上最高的等级, 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制度的完善, 需要我们一致追求的更高级层次, 这一层次包含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体悟;情感体悟, 并在体验的基础上得到完整的“受用”。

1. 家庭养老

我们国家将这种道德规定体现为进行了法律上的约束:“老年人依靠家庭养老, 其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之一。”而自古以来, 中国的老年人也一直期望在自己丧失基本生活能力的时候, 可以安度晚年, 希望能够尽享天伦之乐, 有生活上的保障等。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养儿防老”就是最为直接的体现。

2. 社区照料

社区养老服务是一种基于“以人为本”原则上提出的养老类型, 指在社区内建立的养老服务体系。具体可理解为: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体系。居家养老虽然是一种传统的养老方式, 但是这种方式是最符合我们的生活习惯:老年人更加适应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而非居住在养老院。在这个养老体系中, 不同属性的主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老年人是主体, 家庭则成为的载体, 亲属因为负责照料的责任成为无形的但是最有力量的部分。让老年人生活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 使老年人维持正常的社会人际关系, 还可以得到亲人家属的的照顾, 最为主要的是还能让其尽享天伦之乐。

3. 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一种家庭、社会和国家三者结合行为。我国的社会养老机构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是社会福利事业内容之一。国家养老机构的支出很多来自于国家财政的资助, 近年来老龄化问题的加重, 我国的国家养老机构无法消化日渐庞大的人群, 经济改革之后, 许多民办社会养老机构出现, 这类机构的费用较高, 需要家庭或者老人自筹的方式支撑。

(三) 研究的理论基础

1.代际伦理关系理论

“代际伦理关系”, 是“人类代与代之间伦理关系和规范的总称”。代际间主要存在两种问题:“代际互动的变迁”和“代际冲突”。人口结构的变动带来的家庭结构的变动, 致使“代际互动”存在于经济、文化和情感三个方面, 进而影响到代际关系代际互动变迁必然会带来“代际冲突”, 可以说这一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家庭是养老等社会保障的主力军, 代际关系如何发展, 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养老体系的完善。代际间的奉献是家庭养老的一个主要的途径, 在这个途径下能让老年人从家庭中得到物质上的满足, 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2.福利多元主义

福利多元主义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来自于西方国家, 经历了70年代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后, 西方经济进入了低迷期, 国家的高福利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福利多元主义中, 主要强调了政府角色在福利服务中的角色的转变, 通过发挥其主导和约束作用来促使其他部门进行相应的服务。同时, 在国家社会福利领域中也需要社会非营利组织的弥补, 进而发挥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效应。

3.积极老龄化理论

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不断地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积极老龄化不仅仅是对老年人能力上的承认, 并且要保证在这种承认的过程中, 为其“健康”做保证。所以说, 参与建设是最终的目的, 但是没有健康的保障, 就不能称之为积极。他们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积极老龄化既适用于个体, 也适用于人群。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的, 积极老龄化的目的不仅仅是老年人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实现其自我价值, 更重要的是在其为社会和家庭建设的过程为其权利进行一定的保障。

三、巴彦淖市养老服务体系现状

(一) 家庭养老仍是社会主流

我国老年人都是选择家庭养老模式为主。根据相关统计可以看出, 我国城市有高达75%的老年人依靠在家庭养老这一方式安度晚年。在我国许多大城市进行了一项抽样调差, 结果显示, 绝大多数老人更喜欢在自己家里养老, 数字高达90%。他们认为, 就算养老院里面的医疗和生活条件再好, 那毕竟不是自己的家, 还是自己家最踏实和安逸、自由。

(二) 机构养老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机构养老指的是由敬老院、老年公寓以及其他福利机构为老人提供的养老服务, 包括了卫生护理、食宿照顾等。老年人的所有生活都是在机构之内进行, 属于一体化的养老服务模式。目前在我国城市老年人中, 选择以机构方式为主体的养老模式的只有不到10%的人。从2000年起, 我国也开始重视对各种民政敬老福利院的投资和建设, 同时也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 主要是面向社会资源与民间资本。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力量来为社会养老提供相应的服务。

(三) 社区养老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构建科学有效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不仅可以有效弥补社会化养老机构的先天不足, 还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老年人脱离家庭产生的孤独、失落情绪, 是未来构建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当前人口老龄化具有增速较快、范围很广、基数极大等鲜明特点, 对现行养老保障制度承载能力和社会稳定发展提出极其严峻考验。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巴彦淖尔市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家庭养老功能趋于弱化

巴彦淖尔市的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落实, “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在市内落实情况较为理想。当前, 巴彦淖尔市“四二一”家庭数目相对较多, 并且这一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同时, 空巢家庭也是日益增加。这样, 家庭养老问题也变得相对困难和复杂。

2. 机构养老发展受到多方面限制

(1) 政府缺乏具体的政策支持。目前, 虽然有些文件提出要使养老服务得到更好的重视, 但是大多数都停留在表面, 具体相应的政策很少。

(2) 养老机构资金来源少。调查的养老机构中大部分都属于自筹资金, 养老机构普遍认为缺少资金, 规模不够, 无法产生规模经济, 制约养老机构的发展。

(3) 服务项目单一。护理之家的服务是比较简单的, 项目是相对简单的, 主要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老人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等都没有得到相当的重视。

(4) 医护人员少。由于内部资金不足的养老机构, 养老院工作人员工资低, 无法吸引专业人士。

(5) 机构内管理水平低。由于养老机构的管理标准学术性不强, 并且专业性教育不足, 使得养老机构内部的管理水平不高, 这样的管理水平难实现高效率, 系统化。

3. 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巴彦淖尔市的养老护理人员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很多社区管理人员都不是专业的, 也没有接受过相对系统的专业培训, 对一些社区设施不能进行充分地利用, 进而不能满足老年人的使用需要。社区老年护理, 助老会的服务, 除了专业的工作人员, 应该有志愿者服务队, 为他们提供支持, 但是, 在社区中, 志愿服务队数量较少, 或是根本就没有也没有接受过相对专业的教育培训, 相应的知识掌握也不够。

(二) 巴彦淖尔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1.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养老服务也是一种政府提供给相应组织的退休金的“公共物品”。但是, 如今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 “未富先老”现象较为明显, 人口老龄化走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前面, 这都导致了政府养老服务的购买力较弱, 养老服务机构的基础生活设施简陋, 导致文化娱乐活动难以开展, 同时也不能够给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方面的服务, 所谓的社区养老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谈。

2. 相关法律政策不健全

当前巴彦淖尔市的养老保险政策和法规相对来说都不够完整。尤其是在社区家庭护理以及养老机构中的政策、法规更是缺少, 这样就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体系上的支持。如, 众多非营利组织仍没有得到更多的认可, 其社会地位也未被确认 (如登记是有限的) , 针对其的法律法规也较少, 或是不够完善。这样, 就不能促进支持非盈利性组织的发展, 不能为其提供政策上的帮扶等。

3. 社区养老机构专业性不强

巴彦淖尔市现有的社区养老机构中, 很多相关的工作人员, 很少有经过专业培训或是训练的, 要么就是一些外来务工人员, 这样的工作人员构成, 使得服务规范难以提供康复护理, 更不能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 甚至连每天的日常科学护理工作也较难开展和实现, 社会化养老开展的健康教育没有针对性。可以说, 在当前的培训机制相对不够完善, 这一问题急需解决。应该说, 护理服务的质量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关于护理人的态度, 但是更为主要的是服务人员的护理能力, 这才是其服务水平的最好的体现。

4. 养老机构发展偏离市场化

如今, 在市场上还缺少相应的养老机构, 并且其提供的服务相对单一。而这样, 在新的市场多元化情况下就不能有效满足相关需求。同时, 可以提供给老年人所需的商品的商店很少, 所以, 目前这种情况很难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投资养老事业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也会导致其发展情况, 影响到其发展空间的提升。

五、对策与思考

(一) 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

在“未富先老”的客观背景下, 巴彦淖尔市发展和完善养老服务业困难显见。如今, 普惠的福利制度逐步推进, 同时巴彦淖尔市内的老年人的数量也是逐年攀升, 这样其具体需求也就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形式下, 巴彦淖尔市政府的财力资源相对来说较为紧张, 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此外, 市内人口年龄不断增长, 这样就就造成了其购买能力同养老服务需求增长的矛盾, 而这一矛盾用市场手段并不能有效解决。巴彦淖尔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在服务性质上, 要实现政府保作为基本, 要发挥市场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要工作过程中实现非营利行, 将之进行整合;而在服务方式上也要以居家养老作为其基础, 发挥社区服务的依托作用, 要实现机构服务的骨干带头作用等。这样才能推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整体突破, 才能实现其快速的发展。

(二) 健全相关政策制度

首先, 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就应当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建立一系列政策体系, 以此来约束或是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 完善其配套的养老制度等。其次, 加强监督力度, 保证政策实施。政策的制定是容易的, 政策的良好实施是困难的, 这就需要政府在制定出政策的同时要加强监督政策能够有效的实施, 保证政策能够发挥其预期的作用, 落到实处。

(三) 加大对养老服务产业扶持力度

首先, 加大财政投入。今后一个时期, 政府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将以养老服务和社区建设为重点, 但在现有的体制条件下, 确实需要“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地方政府要统筹地方各项事业, 并要深刻的认识到事权远远大于财权, 规划利用好政府的财政预算和财政资金。

其次, 加强政策支持, 广开筹资渠道。如果想更好地、可持续地来解决老年人的问题, 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 政府和社会要从根本上重视和鼓励其发展。要采时刻取阶段性和长期性这两种时间维度相结合的策略来制定政策。

(四)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1. 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人才培育机制。

这同时也提高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 需要一支更加职业和专业化的队伍, 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良好的心里素质, 也要同时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此, 这就需要充实队伍, 加大吸引人才力度, 强化培训、提高素养。

2. 完善人员培训和服务标准。

提高养老服务机构服务水平的关键还在对员工专业知识的培训上, 政府应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入职标准, 切实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这同样是提高养老院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且必经的途径。另外, 还要大力提倡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要根本上改变养老机构内服务人员这种普遍的文化水平素质低的状况。

3. 提高养老服务产业从业者综合素质。

面对我国逐步老龄化的社会现状, 政府和社会在做出努力的同时, 作为培育专业护理人员的教育机构, 也同样要加强医学基地培养专业人才的力度, 不仅要重视护理人才的教育, 还要加强和重视老年医学教育, 尽快提高社会人员的知识层次, 使得理论知识体系比较完善的护理人员能够尽快上岗。

六、结语

篇4:市社会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实施方案

众所周知,二十一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步入了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全球老龄化的进程。《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在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面对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趋势,社会养老服务事业也越来越重要。不过,以我国现阶段的养老模式状况而言,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面临冲击,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模式尚未形成,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健全的体系。本文通过介绍邻国日本成功的养老经验,通过比较研究,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道路,并给出相关的建议。

日本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简介

作为亚洲第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日本较为成功地解决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养老问题,在实践中总结了一条与自己国家体制相适应的道路。特别是建立了一种以民族工业传统为基础、法律制度为保障、以专业化服务为手段、以收养型福利机构骨干、以社区化照顾系统为主体的老年人服务体系,既避免了高福利国家的弊端,又满足了老年人的福利服务需求。

健全的法律保障制度,为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的统计数字显示,截止2013年日本65岁老年人占人口总比例的25%,预计到了2024年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0%,并且日本虽然是最后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工业化国家,但是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却是世界上最快的国家,日本的高龄化比率在1970年达到了7%到了1994年增长到了14%,仅仅用了24年,同一过程法国用了130年,美国用了45年。面对老龄化人口的飞速进程,日本的老年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法律制度也经历了一个由发展到逐渐完善的过程。目前由一些相关法律构成了老年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基础。例如:

《老人福利法》于1963年正式颁布实施,被称之为“老人宪章”确立了日本现行的老人福利制度的基本框架。其中,老人福利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和社会应开展的老人福利服务的内容,包括:开展家庭福利服务;组织派遣家庭服务员协助老人处理入浴、饮食、排泄等生活问题;兴建托老所和保健中心,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福利服务;大量建立老人福利院为有困难的老人提供收养、护理和康复等服务还要开展各类学习讲座,组织老年人俱乐部,充实老人的精神生活,活跃老人社交活动。同时,还将老人福利设施划分五种类型:老人养护之家、老人特别养护之家、低费老人福利院、老人福利中心和收费型老人公寓。

《老人保健法》解决了老年人医疗费用和医疗服务的问题。该法在强调确保医疗服务的同时,加强疾病预防、治疗及功能训练等综合性保健。此法的颁布,使日本形成了一种以积极预防为主的老娘年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设立了老人病院、发展预防保健事业、建立保健设施和实行上门服务等措施,为老年人提供了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

通过法律的实施,确保了老年人的晚年经济收入,同时,有效的解决了老年人的看病问题,以及生活方面的护理问题,最后也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福利四法的全方位、多层次、强有力的實施使得日本的养老服务体系顺利、健全的发展至今。

完善的福利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给多方位、多种类多层次的服务。日本现有的福利服务体系是在《老人福利法》颁布以后确立发展起来的,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收养型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照顾系统为基础的老年人福利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了老年人各方面的福利需求。

在收养型福利机构中,根据机构的功能和入住对象,可以分为三种:老人养护之家、老人特别养护之家和低费老人福利院。老人养护之家收养65岁以上的贫困经济上和住房上有困难的生活不能自立的老人。老人特别养护之家针对65岁以上身体上和精神上有显著障碍的时常需要照护的,家庭中无力看护且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

日本采取的是日本家庭——社区共同服务模式。日本家庭一社区共同模式与西方国家相比,更加突出额社会福利的有偿提供和企业经营,是有别于其他西方国家的福利混合经济。日本社区共同服务模式主要有4种形式:①政府组织,政府负责经费来源;②社会福利协会等民间组织,经费一部分由财政补助,一部分靠提供服务收取较低的费用;③志愿者服务,服务分为免费和只收取很低的费用两种类型;④企业式的养老服务,企业通过养老保险方式筹措资金,为老年人提供低收费服务。通过实行“老人福利保健计划”、制定“看护保险制度”等社会养老服务政策,日本建立了养老费用共同承担的机制,形成了一种公助、共助、互助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有效地解决了政府养老负担过重的问题,实现了社会养老的可持续发展。

日本已经建立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社会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制度。经过30年的探索,日本已经建成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社会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制度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培训、资格认证体系。在日本的养老服务员工必须接受专门的业务培训并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才能由养老服务机构推荐给老年人。其中,这些资格认定证书涉及的领域很广,例如:在社会福利领域中的“社会福祉士”;“介护福祉士”都是由国家认定的资格证书,到2013年12月末,取得社会福祉士资格认定证书的约17万人,介护福祉士的人数为118万人,并且逐年递增。

日本对失智老年人照顾服务。日本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失智症问题,是亚洲国家中最早面临并着手应对失智老年人问题的国家。目前,失智老年人总数已达305万人,占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0%,其发展速度超过了预期。由此,随着失智症群体总量的不断增加,构建失智症患者照护体系成为日本养老领域的重要课题。1986年,日本厚生省成立“痴呆性老年人对策推进本部”从国家层面开始着手应对日益突出的失智老年人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又陆续成立了“痴呆性老年人对策研讨会”针对“如何控制失智症的发病几率;给予失智老人怎样的治疗和照护;如何减轻家属的负担”等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并推进失智症老年人的照护工作。2012年提出第一个针对失智症的计划“失智症对策五年计划”,着重预防、照护失智症的老年人。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调整,日本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失智症照护体系。目前,在服务方面,形成了小规模、多元服务、多元经营主体的照护体系。例如:建立“失智老年人家庭共同生活机构”,简称“小组家庭”,对于失智较明显、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护,以此延缓病情的进展。

目前,全球仅有13个国家在实行老年痴呆症应对计划,而大多数国家政府都没有做好应对老年痴呆症的准备。日本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失智症问题,是亚洲国家中最早面临并着手应对失智老年人问题的国家,其发展经验我们应以借鉴和学习。

日本的养老经验对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日本在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级阶段,只是考虑如何提供养老服务而轻视了预防,这种结果就是养老服务体系虽然建成,但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越老越多。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养护不但带来了巨大的国家财政压力,更使老人的生活品质急剧下降,给家庭带来了更多压力和负担。在走过了一段养老体系建设的弯路后,2006年日本修改了《介护保险法》,新的《介护保险法》增加了“介护预防”的内容,日本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开始向“老化预防”转型,老化预防和老年康复运动在日本全国范围内开展和普及,老年康复不仅局限于医院,已经走进养老机构,走进社区,甚至走进了家庭,成为了一项重要内容。日本经验与科学研究表明,失能与半失能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是可以通过康复训练得到恢复的。根据日本统计资料显示,日本川崎市在开展活动能力康复训练后,80%老人的失能和半失能状态有所改善,养老服务保险的年度费用平均每人下降了100万日元。

当前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还是养老方式、服务项目等内容的选择上。老化预防与康复还没有得到完全重视。随着失能与半失能老人养护问题的解决路径方面首先会把重点放在老化预防上,在政策层面上预防老人的失能与半失能,提供更为积极的预防性社会体系,并且在预防的同时积极构建老年康复体制。

首先,实行居家养老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受儒教思想的影响,亚洲各国的传统思想更倾向于家庭养老这一模式,日本在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的时候,充分利用了社区这一方便的生活条件,就近原则逐步解决了老年人生活上的困难。社区养老相比机构养老更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務广、见效快等特点,同时也可以减轻入院养老的服务压力。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居家养老模式,充分利用社区养老这一模式,完善我国社区养老的体系建设,并且明确政府在社区养老中的主导责任,重视居家养老的制度管理和运行。形成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居家养老体制。

其次,重视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培养建设。我国现阶段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缺乏,当前的养老院、敬老、老年公寓中的养老服务人员主要是下岗、低保人员为主,一般是由30-50岁的中年妇女组成,文化水平偏低,没有受过专业培训,难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当前,我国应该着重培养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并且在各大专院校开设老年护理学和老年福利学等专业课程;将资格认证与入职门槛、晋级、工作待遇及职称评定等紧密相关,形成一套完善的资格认证配套体系。

最后,重视老化预防与康复,重视老年失智症的问题。目前,中国失智症患者人数已经超过500万人,并以每年30万的速度在增加。我国在失智症老年人预防和照护方面,还没有个建立起来一个完善健全的制度,甚至没有被完全重视起来,我国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形成以政府引导为主,市场调节、民间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灵活的模式。

篇5:市社会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实施方案

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锦政办发〔2008〕4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制定的《关于巩固和完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八年五月四日

关于巩固和完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为了实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不断改善民生,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现就在全市开展巩固和完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专项行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为指针,巩固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成果,创新工作思路,挖掘扩面潜力,加强基金征缴,将城镇从业人员全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探索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良性运行机制,使符合政策规定的人员实现老有所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二、目标任务

到2008年底,基本实现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应保尽保,应收尽收。扩面工作在确保完成全市54万参保人员(其中36万在职参保人员)的工作目标基础上,力争完成57万参保人员(其中39万在职参保人员)的奋斗目标;统筹基金征缴完成全市7亿元的工作目标,力争完成7.2亿元的奋斗目标。

三、工作重点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将符合参保条件的所有企业、从业人员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范围。重点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扩面工作;以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强的服务、建筑、运输等行业企业为突破口,按规定明确登记企业的经济类型,规范私营企业参保行为,解决扩面工作难点;切实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农民合同工和中小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等群体参保缴费问题。

四、工作措施

(一)明确政府责任,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

各级政府是巩固和完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专项行动工作的主体。市政府将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责任状,将扩面计划、征缴计划及参保缴费率等指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各县(市)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要按照全市统一要求并结合本地实际,及时分解扩面和征缴计划指标,部署各项任务,落实责任,完善机制。此次专项行动实行县(市)区长负责制,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认真抓好参保资源普查工作,摸清参保缴费潜力,加大征收力度,提高扩面质量。

为加强对此次专项行动的领导,市政府成立锦州市巩固和完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巩固和完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专项行动的组织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具体负责专项行动的督察、协调及日常调度工作。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加强对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专项行动工作的领导,确保专项行动顺利进行。

(二)明确部门职责,建立联动机制

1.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综合协调巩固和完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专项行动;制定资源普查具体办法,完善各项参保缴费政策;规范劳动关系,加强劳动监察。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体负责扩面工作的组织实施;及时收集各方面提供的扩面资源信息,进行数据综合,提取出有效的可扩面资源;及时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和从业人员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2.新闻单位根据专项行动的总体部署,组织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养老保险参保政策的宣传工作,及时报道专项行动进展情况。

3.地税部门要加大征缴力度,实现应收尽收,确保完成征缴计划;按月调度征缴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在征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总反馈;严格审核缴费基数,杜绝基金跑冒滴漏;加大清欠力度,完成清欠计划;协助劳动保障部门做好扩面工作。

4.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为新注册的单位依法核发《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证》时,要告知用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到同级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参保登记手续,并按月将新注册企业的基本信息提供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5.财政部门负责会同劳动保障、地税、审计等部门对扩面征缴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并制定完善缺口补助资金和调剂金与扩面工作业绩挂钩办法,并组织实施;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扩面征缴工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

6.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要将参保缴费作为各类社会经济组织及其法定代表人评选各级“文明单位”、“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先进工作者”、“杰出青年”和“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的重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

7.建设行政部门对本地房屋开发和建筑施工企业中未依法参保缴费用人单位,取消施工企业在政府投资项目投标资格。

8.统计、公安、交通、人事、国资委、民政、人民银行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协助相关部门做好依法参保缴费工作。

(三)普查参保信息,从源头掌握参保资源

从4月25日至8月25日,对城镇各类企业(含地处乡镇的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中劳动适龄人口(18至60周岁,其中女干部至55周岁、女工人至50周岁)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各级政府要组织劳动保障、统计、地税、财政、建设、工商、公安等部门组成普查小组,具体负责普查工作的实施。要逐户排查,彻底摸清扩面资源底数,将符合参保条件、有缴费能力而尚未参保人员情况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有关数据汇总和情况分析报专项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采取措施督促其依法参保。

(四)完善参保缴费政策,从政策层面促进扩面

1.在我市城镇企业(含个体工商户)从业的农民工、外埠人员、外籍人员均应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地处乡镇的企业,纳入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范围;在城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合同工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对未参保的集体企业和中断缴费的职工允许以自由职业者身份参保缴费接续养老保险关系;过去与原单位脱离劳动关系的自由职业人员,可按对应期政策规定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自由职业者可按最低不低于本市上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按自由职业者缴费办法一次性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按政策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个人帐户利息(试点后个人帐户运营收益率),不收取滞纳金;已参保人员(含农民工)在省内异地就业的,按规定转移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再就业地不得以户籍不在本地、年龄偏大、缴费年限短等理由拒绝接收。

2.具有我市城镇户口的自由职业人员,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下的,可按自由职业人员养老保险相关政策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3.已参保企业职工,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经本人申请,可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按自由职业人员身份继续缴费,待缴费年限满15年时,经劳动行政部门审批后,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4.自由职业人员,在其达到退休年龄时,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可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待缴费年限满15年时,经劳动行政部门审批后,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5.男年满50周岁未满60周岁、女年满45周岁未满55周岁期间的人员,以自由职业人员身份参保时,可以从本人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时起,按对应期的缴费基数和比例一次性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按对应期利率收取利息。以后年份继续缴费,不得趸缴,待缴费年限满15年时,经劳动行政部门审批后,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本条款暂执行至2008年12月31日止。

(五)加强监察执法力度,建立多层次监督体系。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税务稽查和社会保险稽核,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督促应参保单位及其从业人员按照《劳动合同法》依法参保缴费。财政、地税、审计部门要加强行政执法处罚力度,对用人单位办理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进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监督作用,及时受理和查处群众的举报案件。对拒绝参保缴费的,及时通过新闻媒体曝光。对不依法参保的企业法定代表人,要开办养老保险政策培训班,加强政策法律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自觉参保缴费意识。

(六)严格考核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市政府将把扩面征缴任务完成情况与市对各县(市)区养老保险缺口补助资金和市级调剂金额度相挂钩,按照超额完成和未完成扩面征缴任务的一定比例相应增加和减少缺口补助资金和市级调剂金额度。对未完成任务的县(市)区予以通报批评,取消评选先进的资格。对扩面征缴工作的先进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以及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各县(市)区政府对扩面征缴工作成绩突出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联动部门、社区工作人员和积极参保缴费的企业应予以表彰、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财政部门会同劳动保障部门制定。

(七)全方位宣传扩面,使参保政策深入人心。各县(市)区要大力开展巩固和完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专项行动宣传咨询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参保缴费政策,宣传扩面征缴先进典型、先进经验。要通过在社会上散发宣传单、街头张贴标语等多种有效的宣传形式,大张旗鼓的宣传扩面工作。要使宣传扩面工作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使宣传扩面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参保工作的良好氛围。

(八)建立旬报告、月调度、季通报制度。市政府建立扩面征缴旬报告、月调度、季通报制度。每月5日、15日、25日前,各县(市)区向市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以报表形式上报本地扩面征缴情况,包括参保资源普查进展、参保人数、参保人员缴费率、基金征收等情况;每月2日前各县(市)区以书面形式向市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报告本地专项行动总体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市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将及时召开各县(市)区领导调度会,对扩面征缴情况进行通报。

五、工作安排

巩固和完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专项行动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启动阶段(4月初到5月上旬):召开全市巩固和完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专项行动工作会议,对整个专项行动进行发动和部署。启动锦州市巩固和完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专项行动宣传咨询活动,成立专项行动组织机构,定职定责,落实到部门,落实到责任人。出台《锦州市巩固和完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和《关于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切实解决困难群体参保缴费等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措施;开展宣传活动。

(二)推进阶段(5月中旬到11月底):开展养老保险参保资源普查工作;通过各种措施,强力推进扩面征缴工作,实现第一阶段中查出的可扩面资源的应保尽保、应收尽收,全面超额完成扩面征缴任务。

(三)检查验收和评比考核阶段(2008年12月初到2009年1月底):市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将组织专项行动联合验收组,对各县(市)区工作实效进行检查验收;各级政府总结专项行动情况,总结经验,落实奖惩措施。

锦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篇6: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鲜明地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 务事业和产业。

自1999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加速发展,并日益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态势。截止2009年底,我国1.67亿老年人中,80周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占11.4%,他们之中多数人逐步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我国有失能老人1036万、半失能老人2123万,共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9%,他们不同程度地需要提供护理照料服务。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我国65岁以上老年抚养比已达到11.6%,部分省区市达到17.97%,家庭负担、社会负担越来越沉重。由于我国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单位福利体制解体、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形势下发生的,并伴有家庭逐渐小型化带来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问题,社会养老服务压力不断加重。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标准表述】

[原因]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公共财政更多投向保障与改善民生领域,养老服务政策法规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格局逐渐形成,服务能力持续加强,惠及老年人范围不断扩大,奠定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良好基础。但是,与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不断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和老年群众过上美好晚年生活的新期待相比,我国社会养老服务无论是供给总量、资金投入、社会分布、服务水平,还是政策落实、监督管理等方面都明显滞后,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

[意义]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中,把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是中央审时度势的正确决策。积极贯彻这一决策,按照优先发展来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改善管理,将有利于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能力、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有利于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优良传统、促进代际和谐、培育社会公德,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 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措施]

中公教育总结以下措施:

一方面,按优先发展方针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基本途径,这就是立足基本国情,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就是要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要在城市全面推行居家养老,在农村逐步发展居家养老。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它立足家庭,以社会服务进家庭为标志。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和实际选择,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主要养老方式。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建立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和机制,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员、家政服务员、病患护理员,配置必要的设备和器具,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明确补贴对象,进行定期评估。居家养老要以社区服务为依托。养老服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建设中要注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老年人社会组织和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日托服务、餐饮服务、文体活动服务和志愿服务、互助服务,为居家老年人营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和服务条件。

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要落实政策和完善政策。国发〔2000〕19号、国办发〔2006〕6号等文件,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及养老服务机构,在土地供应、资金投入、税费减免、财政补助、社会融资、供水供电供热、免费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优待老年人的政策,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落实;随着形势的发展,要尽快制定政府补贴、购买服务、高龄补助等新政策,并把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时上升为法规和规章。

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关键是要广泛动员、真抓实干。各级民政部门要争取加大政府基建投入,积极扩大福彩公益金投入,努力吸引慈善资金投入,加快兴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要大力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兴办面向家庭和社区的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义务为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要抓紧扩大相关职业技术教育和岗位正规培训,培养大批合格的、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尽快适应广泛的养老服务需求。在广泛进行社会动员中,要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巩固家庭养老的意识和行为。

另一方面,依靠科学管理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

管理社会养老服务,一直是民政主管的社会福利事业的组成部分。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民政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进一步明确,民政部具有“指导老年人、孤儿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权益保障工作”的职责。相应地,各级政府也规定了民政部门同样的职责。因此,在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中,各级民政部门都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行业管

理,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要加强组织协调,把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当作民政工作的重要任务、社会福利事业的首要工作,加强民政系统内部力量和资源整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是要统筹抓好社会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规划编制、标准制定和信息化建设,达到政策有促进力度,规划有前瞻和可行性,按标准建设和实施规范化管理,加快建立综合信息平台,提高服

务效能。

三是指导、推动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经营管理机制,实行经营者聘任、员工聘用、公建民营、服务功能承包经营等新的体制机制,增强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

篇7: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议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基础设施、组织网络、政策落实、服务标准、运行机制等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我们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办养老机构带头示范作用。

当前公办社会福利机构承担着政策基本养老服务兜底的职责。在现有福利养老机构基础上,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着力建设以收养城乡“三无”老人、孤老优抚对象、失能老年人为主的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要继续通过改扩建等方式,建立健全集中供养“三无”老人兼顾为残疾人、孤儿、弃婴和其他社会老人提供服务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要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模范福利院自身资源优势开门办院,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提供服务指导,充分发挥出公办养老机构带头示范作用。

二、坚持社会参与,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投资养老服务业。民办养老机构是养老服务的生力军,发展前景广阔。民政部门一定要组织落实好民办养老机构按规定享受优惠扶持政策。在鼓励举办者尽可能利用现有闲置资产的同时,协调有关职能部门落实好土地供应、税费减免以及用水、用电、用气等优惠政策。二是建立补贴制度。建立民办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补贴和床位运营补贴制度,对接收供养“三无”对象的,按规定标准由当地财政拨付相关生活、医疗、照料等费用。主要推进公建民营。公办养老机构可以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以承包委托经营、合资合作等方式,通过公开招投标、转给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经营,为社会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三、坚持体制创新,实现多层面提供社会养老服务。体制创新是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所不能缺少的一环。应加快建立养老服务机构市场化运行机制,通过改革内部管理,用工和分配制度、全面对社会开放,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在城市层面,以县光荣院、社会福利院(社会服务中心),模范福利院等专业化养老护理机构为骨干,通过扩建、改建、增加设施供给等,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平台,起到辐射社区、带动社会、示范民间的作用,在社区层面,结合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卫生服务设施建设,督促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完善配套设施,增加服务能力。同时继续探索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群众满意度评估机制,促进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在农村层面,以乡镇敬老院、福利院为基础,实现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变。在确保五保老人等集中供养的基础上,优先保障特殊群体老人的服务需要,在加快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起到示范和主力作用;在行政村层面,应加大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推进力度,强化亲情服务,贴心服务,注重规范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运作和管理,努力提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水平。

篇8:市社会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实施方案

一、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而人民幸福主要体现在“住有所居、食有所安、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方面, 把人民群众“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梦想更好地变为现实, 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当前, 我国受人口老龄化和独生子女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老龄人口日益增多, 家庭结构也发生变化, 家庭规模小型化导致空巢老人数量持续增加, 因此, 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和接受社会养老的方式, 使全社会真正步入社会化养老时代。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关乎家庭与社会和谐的大事, 是老年人实现“养老梦”、助推“中国梦”的重要一环。

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 老年人需求多样化且个性化, 老年人空巢化、高龄化和失能化的趋势扩大, 这就需要社会化养老发挥作用, 但同时政府的主导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根据民政部正式发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中国政府养老行政行为将出现重大转型, 意味着政府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并转变职能, 政府开始着眼从家庭赡养到社会养老的变化, 并将承担起社会养老服务的社会责任。在制定法律法规及发展规划、提供资金资助、对养老服务发展进行监管等方面, 政府的合理“掌舵”为社会化的养老服务领域必将提供健康的发展空间。同时,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良好运行能够产生“养老带动就业, 就业促进养老”的良性态势。老龄人口的增加无疑会拉动医疗保健、医疗护理、托管托养、家政服务、休闲娱乐等老龄人群服务需求的增长, 随着近年来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发展, 全方位的政府支持和社会支持使得社会化养老服务逐步多元化与产业化。

二、大庆市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及特点

截至2012年年末, 大庆市市区老年人口34万, 占人口总数的11.4%;而在1998年, 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不足20万。预计未来5—10年内, 我市将面临着一个高龄老人急剧增长的高峰期, 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

(一) 人口老龄化进入“加速期”

1998年, 大庆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不到20万, 到2008年末, 十年间, 老年人总数增加了10多万人。其中, 中高龄老年人 (70岁以上) 增加5万多人, 增幅达62.5%。预计到2015年,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接近50万, 占全市总人口的15.2%;到2023年,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60万, 占全市总人口的20%, 到2050年将突破80万, 届时, 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25%以上, 老年人口的规模将达到历史顶峰。我市将面临着一个高龄老人急剧增长的高峰期, 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

(二) 高龄化、空巢化趋势加快

医疗技术的发展延长了人们的平均寿命, 加快了老年人口高龄化、空巢化的趋势。据2011年大庆市老龄委统计数据显示, 全市“空巢老人”共有90538人, 占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的21.7%, 70%的空巢老人缺少亲人照料, 这些空巢老人的照料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三) 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

受家庭观念、生活和居住方式改变的影响, 现代家庭的规模日趋小型化和核心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开始弱化, 四世同堂的“正三角形”家庭结构被日益普遍的“421”、“420”家庭模式打破, 这些家庭的老年人养老问题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问题。

三、大庆市养老服务体系现状

(一) 传统养老方式面临新的挑战

受长期养儿防老思想的影响, 家庭一直是中国传统养老的主要模式,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家庭结构和养老功能发生了变化。

1. 家庭结构核心化, 养老功能弱化。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传统的家庭结构正向小型化和核心化发展。有数据显示, 中国目前独生子女群体已超过一亿。独生子女家庭的唯一性和单代性, 决定了其在目前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是最主要的养老支柱。但是, 对于独生子女家庭而言, 人力资源的短缺造成其家庭养老供给前景的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421”家庭和“空巢”家庭的出现更加弱化了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这些家庭的养老问题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2. 传统养老观念及方式发生改变。

伴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 人们的养老观念和养老方式也在悄然变化和日益多元化。社会转型期间, 竞争压力的增加, 时间精力的缺乏以及子女独立意识的增强使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降低;沟通的减少, 亲情的淡漠、家庭代际间距离的加大使得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养老思想逐渐淡化。养老观念和养老方式的转变, 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养老需要, 必须转变。

(二)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 大庆市在社会化养老服务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依然难以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 主要表现在:

1. 机构养老服务结构性矛盾突出。

首先, 养老机构床位总体不足, 养老机构总数难以满足全市老年人的供养需求。目前, 大庆市城乡各类性质的养老机构93所, 床位总数8000余张, 占老年人总数的2.4%, 略高于黑龙江省2.2%的比例。根据国际标准, 发达国家的床位数占老年人总数的比率为5-7%, 即便是发展中国家比例也达到3%, 缺额显而易见。其次, 养老机构资源配置失衡, 床位处于高需求低入住状况。目前, 我市养老机构入住率仅为50%, 一半的床位处于闲置状态。一方面, 部分民办或者农村养老机构因为规模小、环境差、功能不齐全等因素导致入住率不高, 另一方面, 地处市区而且环境设施和服务质量好的养老机构却又床位紧张, 甚至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

2. 养老服务整体水平低。

首先, 服务功能不全面, 内容单一。长期以来, 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生活困难、需要救济的高龄老人, 缺少面向全社会的养老服务, 且服务的内容主要是满足这些高龄老人基本的生存需要, 缺少情感和精神上的心灵关怀;甚至部分养老机构条件简陋、功能不全, 根本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其次, 养老队伍力量薄弱, 缺乏专业人才。目前, 我市从事养老服务的专职人员700名, 志愿人员2000人。服务人员多数是从社会随意招聘的进城务工人员、下岗或者家庭中闲置人员, 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缺少专业护理知识, 服务水平偏低, 且从业人员少, 待遇差。

四、构建大庆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路

根据大庆市社会化养老面临的问题, 大庆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应当结合大庆的经济社会背景, 发挥政府作用, 调动各种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建立满足老年人多种需求多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一) 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人们一直在探寻一种既可以不离开家园, 又可以享受天伦之乐的养老方式, 而社区居家养老恰恰满足了老年人的这种养老心理。社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基础, 以社区为载体, 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 向社区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 包括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和精神关怀等。老年人不离开家, 就能享受到养老服务,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年人的孤独心理和失落感, 增强了归属感和安全感, 而且弥补了子女无力照顾老年人的心理缺憾, 减轻了子女的心理和经济负担。一是要扩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居家养老不仅涉及老年人的基本日常生活, 还包括对老年人的情感关怀和心理慰藉等。因此,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时要满足老年人不同的利益诉求, 建立严格、规范的服务制度。二是要整合社区资源。对社区内的养老资源进行优化有效配置和优化整合, 使其发挥最大效用。

(二) 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

民办养老机构非营利的公益性属性, 决定其具有投入大、收益低、收效慢的特点, 大多数民办机构职能是保本微利甚至处于亏损状态, 一些养老机构由于资金短缺, 设备购置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 导致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小、环境差、功能不齐全等问题, 无法适应养老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显得尤为重要。一是, 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扶持力度, 对于起步阶段的养老机构, 一方面, 政府可以根据规模给予相应的资助;另一方面, 可以根据床位数和实际收养的人数给予相应补贴;对于收养城市“三无”、农村“五保”、“低保”对象和生活困难老人的, 政府要支付生活费和照料服务费。从2009年起, 大庆市政府列出专项资金, 为民办养老机构按床位数每人每年平均400元的标准发放补贴, 并对新建的民办养老机构在规划立项、土地划拨和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对已经投入使用的民办养老机构, 在水、电、燃气、采暖、物业、有线电视安装等方面给予优惠。二是, 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养老机构, 并给予其相应的政策优惠。第三, 政策性银行或者民政部门要给予创建中且受资金困扰的养老机构以专项基金支持, 解决其资金不足的困难。

(三) 推进养老服务业产业化发展

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养老服务业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只有如此, 才能形成政府、投资者、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以及老年人多方共赢、健康发展的局面, 规模化的发展趋势才能应对老龄化的发展挑战, 还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造就业空间。但是, 养老服务业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消费对象主要是收入偏低的老年群体, 因此, 养老服务业的产业化应该与福利化结合, 不能完全市场化。在引入市场化形成产业链, 推动养老服务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的同时, 要扩大养老服务业的内容, 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各种需求。

(四) 推进养老服务多元化、专业化发展

受经济条件、身体状况的影响,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各不相同, 因而, 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必须充分了解老年人的特点, 为其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首先, 构建服务形式和服务对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 一方面, 要通过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补贴等形式, 开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业;另一方面, 要扩大服务的范围, 将养老服务面向全社会。其次, 推进养老服务专业化发展, 第一, 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 加强对服务人员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以及岗位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特别是护理、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培训;第二, 提高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 吸纳专业人员从事养老服务。第三, 动员社会力量, 发展志愿者队伍。通过各种措施, 促进志愿者活动的制度化和经常化, 培养高素质的养老服务管理和服务人员。

参考文献

[1]镇海区委区政府政研室.积极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J].政策瞭望, 2014 (2)

[2]陈丽娜, 赵桂英.加快河北省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探讨[J].党史博采, 2010 (11)

上一篇:关怀下一篇:政教副校长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