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年代》观后感

2024-04-20

《纯真年代》观后感(通用14篇)

篇1:《纯真年代》观后感

《纯真年代》

摘要: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上流社会,年轻女子离婚是件很不道德的事情。而从欧洲回到纽约的女伯爵埃伦,恰是这样一个“败坏门风”的人。埃伦的表妹梅已和律师纽兰·阿切尔订婚。纽兰虽然处事中规中矩但内心极端蔑视这个社会虚伪的道德准则。事实上青春时代的纽兰既已暗恋过埃伦,多年后再次相遇,使他的内心波澜起伏。纽兰为抑制自己的情感,向梅求婚,端庄娴静的梅内心玲珑剔透,早已察觉未婚夫情感有异,但却不动声色,二人结婚了。纽兰很快便发现自己在婚姻的束缚下渐渐失去了自我,并深刻地明白了:自己真正爱的人是埃伦。纽兰无法再欺骗自己,终于向同样备受煎熬的埃伦倾吐了心中的爱,并决心去欧洲找埃伦。但此时,妻子梅平静地告诉他:自己已怀孕,并且告诉了埃伦。世俗的规则终于成功地拆散了埃伦和纽兰。多年后,已届老年并已丧妻的纽兰终于有机会见到埃伦,然而他只是在楼下遥望着埃伦的窗口,年轻时代的埃伦灿烂的笑容在纽兰的心中如鲜花绽放„„

关键词: 文化背景 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 跨文化

在影视欣赏选修课的第一次作业就是电影《纯真年代》观后感。看第一遍的时候只觉得剧幕设置很精致,92年上映十几年后看却依然华丽。影片背景为十九世纪的上流社会,服装、佳肴、豪宅装潢、人物举止谈吐皆十分考究。看完整部剧,却又禁不住想要看一看原著。在网络上搜索,才知道是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作品。《纯真年代》被认为是 伊迪丝·华顿 结构技巧最为完美的一部小说,并使她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普立策文学奖的女性作家。故事的发生地纽约是华顿出生的地方,在那里她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和最初几年的婚姻时光。她从自己亲身经历与熟悉的环境中提炼素材,塑造人物,将作品题材根置于深厚的现实土壤之中。

看完《纯真年代》,这个片子看下来感觉慢慢的,挺幽雅的。

冠冕堂皇后掩盖着不为人知的心理斗争,片里每个人都是伟大的,因为他们内心是高贵的,在不温不火的节奏下面隐含着一颗火热的心。每个人都在这种节奏下追求着或保护着自己的幸福。主人公梅施是美丽,善良的,她用她自己的“纯真”保护了自己的爱情。

贵族们每天都把生活演绎的如此绚丽,其实他们内心中隐含的苦闷是外界很难发觉的,他们不能够表露,因为流言蜚语会使的他们很难堪,他们默默的承受着内心的孤寂。其实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要碰到“放弃”与“抉择”的时刻。

故事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初,主要描写上流社会的风俗。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在纽约的一个歌剧院里,一位年轻的律师,出生于正宗上流社会的纽兰·阿切尔,正在等待他的未婚妻梅·韦兰。梅是一位教养极好、颇受纽约上流社会欣赏的年轻女子。梅的表姐埃伦· 奥兰斯卡伯爵夫人也来到了歌剧院。关于埃伦有许多负面议论,她公然藐视上流社会的规则,为纽约上流社会所不能容忍。整个故事看似讲述男主人公阿切尔与埃伦的情感纠葛。实际上,随着两人关系的发展,先是友谊,后是爱情,男主人逐渐看到了纽约社会中性别之间的不平等与社会习俗中最浅薄的部分。

影视的主人公刻画得入木三分,细致入微,通过对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故事主要围绕阿切尔,梅和表姐埃伦之间展开。虽然梅是阿切尔的未婚妻,感情的主线却在自己的丈夫与表姐之间展开。

我最喜爱的角色还是梅·韦兰。维诺娜·赖德扮演的梅安静,端庄,美丽,极其符合我的审美观。对梅这个角色给与了更多的关注。一个完美的妻子,不折不扣地遵循着所有上流社会的传统,纯真却又乏味。为了保有自己的婚姻,在得知阿切尔与埃伦之间的爱情后,她保持一种调和的态度,装出幸福的样子,给上流社会一种婚姻完美的假象。直至梅去世之后,丈夫阿切尔才得知自己的妻子自始至终都知道他与埃伦相爱。

或许可以说梅破坏了阿切尔和埃伦之间的真挚的爱情,但实际上她保护了自己的丈夫。深受上流社会的教育,她明白一旦阿切尔和埃伦在一起将会遭受多大的舆论压力。像用缰绳勒住悬崖边的马一样,梅用责任绑住自己的丈夫。或许她不能理解,对于阿切尔来说,能和埃伦在一起,就算是掉进悬崖也是幸福的;但我不能否认她的爱情观,她依靠自己对爱的理解来保护自己的丈夫,维护自己的家庭。不同于埃伦的激情澎湃,梅的爱情犹如她的外貌一样沉静而端庄。看不见,听不到,但是你却能细细体会。被埃伦激烈的爱情所深深吸引的阿切尔恐怕是不能理解的。弥留之际,梅告诉儿子达拉斯,可以永远信赖自己的父亲,因为为了他们的婚姻,阿切尔放弃了对他生命来说最重要的东西。这是梅的方式,她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记住丈夫的牺牲。

看完电影,使我感慨良多。情不自禁之下,让我想到了曹雪芹的《红楼梦》,同样是描述一段发生在旧时上层社会的“三角恋情”,同样的感人至深,也同样的属于不完美结局。从时间上来看,甚至让我忍不住怀疑,《纯真年代》的作者是否也曾拜读过曹雪芹的巨著,从而有感而发,结合自己国情改编而成此剧。当然,这似乎也无考证的必要,因为知道它们都是不朽的经典就足矣。本以为只有旧中国才有鲁迅先生所说“吃人的礼教”,不曾想过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也一样存在,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它们身藏在上流社会的典雅华贵的外表之下,更不易被人发现。它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早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人人必须遵守的生活法则,被一代代人奉为圭臬!这个故事用卫道士的话来说就是他悬崖勒马,终被纳入正轨;而她总算学乖,退出江湖,成全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而在我看来,却是——一段纯真的爱生生地被世俗礼教扼杀了!May代表上流社会最美的一面,雪肤花貌,温柔娴静,高贵优雅,恪守礼教。俨然是一个西方版金发碧眼的“宝钗”。她射箭时箭箭中靶心,也毫无骄矜之色;明知丈夫心有所属,也照样纯真无邪,只三两下手势,就将危机化解于无形。相比于真宝钗,可谓青出于蓝更胜于蓝。正如宝玉不能选择自己的新娘,Newland也无力拒绝May而选择自己所爱,因为他们都生活在一个被束缚的世界,他们无力掀起上流社会精致的面具——众人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的精致面具。而Ellen又恰是另一个多情的“林妹妹”,她风情万种、惹人怜爱、不甘于世俗礼教的束缚、敢于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却一再被命运之神捉弄,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她不明白,为什么这里的人是不哭的?为什么她要寂寞地住在这些人当中,戴着面具过活?为什么她只是嫁错了人,就仿佛给按上了不洁的印记?但最终在现实的教育下,她也只能选择屈服,被迫遵守所谓上流社会的那套规则。她比柔弱的林妹妹有优势的是,面对舆论汹汹,她其实可以选择自私任性一点,离开这令人窒息的地方,与心爱的人双宿双飞。但她没有。所以,从来道德和规矩只是让表面遵守的人获利,造就了一批虽无过

犯、但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的卫士,而内心纯净无私、对自身更加苛严之人反而倍受诟病。影片中有一幕,他去找她,她在海边看夕阳,帆影点点,他没有惊动她。站在她的背后,悄悄许下诺言,如果她在那帆船开过以前回头,他就勇敢地走上前去。帆船缓缓移动,金光闪闪中,她兀自不动,像一幅画,空余夕阳下一个绝美的背影,一个苍凉的手势。帆船终于开过了,他失望地转身走回去。她没有回头,无论是否知道他就在身后,因为她早已知道他们已不可能。在我看来,他们的爱情就只能像那一刻的场景一样,安静、唯美,只存在与艺术家的画布上。此情此景,唯有宝玉在远处偷看黛玉葬花的场景可与之媲美,伊人背影,楚楚动人,孤寂落寞。他们都想改变现状,冲破世俗的束缚,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却又都无能为力。他们的爱被纯真的社会微笑着剥夺了。不怪聪明绝顶又明白事理的May,也不怪生活在那个圈子里奉礼教为圭臬的的男人和女人们,他们只不过是合理的利用规则维护自己的利益罢了。如果谁都没有错,要怪就怪那个年代吧,因为它终究不是一个纯真的年代!

我们还可以回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夕阳照在海面上波光粼粼,闪烁着金黄的光芒„„远远地,纽伦看见艾伦站在海堤边望着大海,他给自己一个机会,如果船驶过灯塔时,她回头,那他就过去找她。船直直地驶过灯塔时,她始终没回头。

没回头,他转身离去。后来,她告诉他,她是故意不回头,她认得他的马车声,她才去海边的。她不能回头,她知道在她身后有一双深情期盼的双眼等待她回头;她不能回头,可她的心早已千万次地回头了!

纽伦为抑制自己的情感,向梅求婚,端庄娴静的梅内心玲珑剔透,早已察觉未婚夫情感有异,但却不动声色,二人结婚了。

纽伦很快便发现自己在婚姻的束缚下渐渐失去了自我,并深刻地明白了:自己真正爱的人是埃伦。纽伦去找艾伦,他看见绿树丛的亭台上立着一把粉红的小阳伞,他以为是艾伦的伞,情不自禁拿起来抚着细长的伞柄闭上眼放在嘴边吻着„„正当他沉浸在对艾伦的思念中时,身后传来脚踩在树叶上的沙沙声,他深情地转身,原来不是艾伦,而是屋主的女儿来拿伞,他感觉象是一下子从云端跌到地上!纽伦无法再欺骗自己,终于向同样备受煎熬的埃伦倾吐了心中的爱,并决心去欧洲找埃伦。但此时,妻子梅平静地告诉他:自己已怀孕,并且告诉了埃伦。

世俗的规则终于成功地拆散了埃伦和纽伦。

纽伦把他的爱藏在心里三十几年,回忆如鬼魅般的哀痛和尖刻!他是老派的,对家庭是有责任心的,他是个好父亲好丈夫,他走不出自己性格的阴影。她是他失去的一切!

多年后,已届老年并已丧妻的纽伦终于有机会见到埃伦,到了她的楼下,他告诉儿子他不要坐电梯要走楼梯上去见她。多年沉淀的激情使他微微地震颤,他坐在她窗外楼下的长椅上,望着那扇有遮阳棚的窗户,风吹动窗门玻璃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晃到他的双眼,他再一次产生幻觉,仿佛望见当年的她站在海边不断转身,回头微笑„„

光线又一晃,他睁开双眼眨眨,看见一个白发的老人关上那扇窗户(我想他的心情不是文字所能够描述出来的),他不会去见她了。他又坐了一会儿,缓缓地起立,转过身缓缓地走向停在街角的马车。

一阵风过,吹落一些枯黄的叶子在街角的地上飞舞„„

太精美了,苍凉,沉重却又微妙而美丽,一个个镜头犹如一幅幅精美的油画。

纽伦黑色燕尾服的衣襟上的一朵美丽洁白的花,艾伦身穿一件红色晚礼服,手拿一把黑羽绒扇子,肌肤上的网状衣饰,颈脖周围的花饰,蕾丝扣结,纱扇,极细的半长柄的小阳伞,精致的查维拿.乔治二世的碟子,东印度雕花的盘子,银餐具中各种诱人的食物„„

黑色的背景中被壁炉的火光照得忽明忽暗的脸,在微妙的眼神与对话中隐藏着一种暗流„„存在于距离与压抑中的爱,让人动容。

每个人的爱都不同,梅·韦兰的爱让人感觉很安全。

篇2:《纯真年代》观后感

艺术是需要美感的,生活原型中虽然也不乏美的体现,但往往不够强烈,不够集中,不够完整,如果文艺创造只是简单地复制生活,模拟生活,那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物本身存在的必要。以林风将米小溪的漫画批评得一文不值,米小溪气愤地将漫画撕碎,林风回到家后将米小溪撕毁的漫画慢慢粘好一场戏为例,这本来是一场让温馨与爱充分体现的内容,如果表面化地处理,只能渲染出男主人公爱的细腻和女主人公对林风的在乎。这个剧本处理得就很巧妙,它不仅表现出了两个人情感的细微之处,更重要的是它将漫画这种本应该让人感觉滑稽的事物做为道具,表现一段凄美的爱情。这种完全个性化的、唯美的细节显然很难在生活中原封不动的照搬出来。也使这个剧本具备了本身的特色。那就是在故事情节中用美术作品做为点睛之笔,让观众跨越对美术作品理解感知的陌生障碍,沉醉于人物丰富、绚丽的情感世界。

这个剧本中难得的是,在层层推进的表现林风与米小溪情感进程时,恰到好处的实现了人物性格发展的不确定性。比如,为了减轻米小溪的负担,林风选择了离开,他在米小溪睡着后,将戴在米小溪脖子上的项链拿走。人物本身的心里状态是自相矛盾的,即充满不舍之情又希望心爱的人会幸福。()

该剧故事情节的完整性,给人物提供了创作和变化的依据和基础,使观众对情节一目了然,摸清人物思想感情发展脉络,从而准确感受剧情。

篇3:解读《纯真年代》中的“纯真”

一《纯真年代》中梅的“纯真”

小说的女主人公梅是被传统所认可的最“纯真”的角色。小说在描写梅这个人物时, 常用“innocent、child”等词。因为“在华顿生活的社会, 理想的女性就是孩子般天真的女人, 这是男人观念里为女人设定的模式。[1]表面看来, 梅似乎就是一个纯真的女性化身。但事实上, 梅并不是像她的丈夫所认为的那样纯真。她的纯真是虚伪的, 或者说是人造的。梅美丽纯洁, 表面上单纯无知, 实际上却用微笑、温顺和计谋小心地维持着自己的婚姻。她明明知道丈夫纽兰和表姐埃伦之间的暧昧关系, 却又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她先是装可怜假装让纽兰选择自己喜欢的人, 当纽兰出于责任感安慰她说“他没有别人”时, 梅才“恢复正常, 就像一个冒险过度的孩子回到母亲怀抱中寻求庇护一样”。[2]

二《纯真年代》中埃伦的纯真

小说的另外一位女主人公埃伦出生在纽约上流社会, 但却在法国长大成人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及欧洲自由思想的影响。她的身上充满了自由和叛逆的气息, 这一切使得她与纽约上流社会格格不入。

与梅的虚伪纯真相比, 埃伦的纯真更真实。一个纯真的人应该真实面对生活, 了解自己需要什么, 不虚伪, 不做作, 埃伦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人。虽然她的生活很不幸, 但她对自身意志的自信与坚持, 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使她从未放弃过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她的思想敏锐、深刻, 敢想敢说, 她敢于说圣奥斯特雷公爵是她见过的最愚蠢的男人;敏感地觉察到范德卢顿夫妇之所以这么有威望是因为他们很少接见客人;她让纽兰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她的出现让纽兰越来越深切地感受他所处社会的缺陷。[3]可以说埃伦是《纯真年代》这部作品中最纯真的人。

三《纯真年代》中老纽约社会的无知与虚伪

“老纽约”社会的无知在于它坚决拒绝任何“令人不快”的事物:离婚、婚外情、甚至艺术家们带来的新的观点, 甚至作家。在这样的社会中, 人们坚决遵循所谓的社会习俗和传统, 年轻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 就像作品中的女主角梅, 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这使得纽兰觉得“他现在的任务是取下蒙在梅眼前的绷带, 让她睁开眼睛看一看这世界”。[4]

但是, “令人不快的事情”确实发生了。当埃伦忍受不了丈夫的恶行打算离婚, 却遭到了周围所有人的反对。因此埃伦受到了纽约上流社会的排挤, 人们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她离婚。当她拒绝回到丈夫身边的时候, 明戈特家族的成员 (即她的所有亲人) , 甚至包括她最亲的祖母在内, 对埃伦的婚姻不幸不仅没有丝毫同情, 反而采取种种措施阻挠她的离婚请求, 最后竟把她从家族中除名, 迫使她离开纽约, 只是因为离婚会使他们家族的名誉受损。

“19世纪70年代的纽约社会及其风俗被华顿以一种神秘的精确描述出来。小说中人物那种类似禁锢的生活、虚伪做作的行为标准、千篇一律的清规戒律、逐渐僵化的热情、不断冷却的心和华丽外表下的行尸走肉都被作者毫不犹豫地表现出来”。[5]在作品《纯真年代》中, 这一点充分表现在人们的社交活动上。“老纽约”上流社会的交际活动似乎除了宴会外就是歌剧。为了维持社会的那种“纯真”, 他们在宴会上只是逢场作戏地谈论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

综上所述, 在华顿的笔下, 《纯真年代》中的“纯真”是对老纽约社会的讽刺。在小说中, “纯真”一词包含了三层含义:埃伦的真纯真和梅的假纯真、老纽约社会的无知与虚伪。因此, “纯真年代”并不纯真。

参考文献

[1]Helen Killoran.The Critical Reception of Edith Wharton[M].NewYork:CamdenHouse2001:100.

[2]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M].赵明炜, 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126.

[3]仲敏义.现实囚笼中的精神自由—从《纯真年代》的人物塑造看伊迪丝·华顿的女性意识[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5 (6) :68.

[4]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M].赵明炜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70.

篇4:解读《纯真年代》中的“纯真”

一《纯真年代》中梅的“纯真”

小说的女主人公梅是被传统所认可的最“纯真”的角色。小说在描写梅这个人物时,常用“innocent、child”等词。因为“在华顿生活的社会,理想的女性就是孩子般天真的女人,这是男人观念里为女人设定的模式。表面看来,梅似乎就是一个纯真的女性化身。但事实上,梅并不是像她的丈夫所认为的那样纯真。她的纯真是虚伪的,或者说是人造的。梅美丽纯洁,表面上单纯无知,实际上却用微笑、温顺和计谋小心地维持着自己的婚姻。她明明知道丈夫纽兰和表姐埃伦之间的暖昧关系,却又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她先是装可怜假装让纽兰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当纽兰出于责任感安慰她说“他没有别人”时,梅才“恢复正常,就像一个冒险过度的孩子回到母亲怀抱中寻求庇护一样”。

二《纯真年代》中埃伦的纯真

小说的另外一位女主人公埃伦出生在纽约上流社会,但却在法国长大成人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及欧洲自由思想的影响。她的身上充满了自由和叛逆的气息,这一切使得她与纽约上流社会格格不入。

与梅的虚伪纯真相比,埃伦的纯真更真实。一个纯真的人应该真实面对生活,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不虚伪,不做作,埃伦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人。虽然她的生活很不幸,但她对自身意志的自信与坚持,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使她从未放弃过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她的思想敏锐、深刻,敢想敢说,她敢于说圣奥斯特雷公爵是她见过的最愚蠢的男人;敏感地觉察到范德卢顿夫妇之所以这么有威望是因为他们很少接见客人;她让纽兰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她的出现让纽兰越来越深切地感受他所处社会的缺陷。呵以说埃伦是《纯真年代》这部作品中最纯真的人。

三《纯真年代》中老纽约社会的无知与虚伪

事物:离婚、婚外情、甚至艺术家们带来的新的观点,甚至作家。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坚决遵循所谓的社会习俗和传统,年轻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就像作品中的女主角梅,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这使得纽兰觉得“他现在的任务是取下蒙在梅眼前的绷带,让她睁开眼睛看一看这世界”。

但是,“令人不快的事情”确实发生了。当埃伦忍受不了丈夫的恶行打算离婚,却遭到了周围所有人的反对。因此埃伦受到了纽约上流社会的排挤,人们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她离婚。当她拒绝回到丈夫身边的时候,明戈特家族的成员(即她的所有亲人),甚至包括她最亲的祖母在内,对埃伦的婚姻不幸不仅没有丝毫同情,反而采取种种措施阻挠她的离婚请求,最后竞把她从家族中除名,迫使她离开纽约,只是因为离婚会使他们家族的名誉受损。

“19世纪70年代的纽约社会及其风俗被华顿以一种神秘的精确描述出来。小说中人物那种类似禁锢的生活、虚伪做作的行为标准、千篇一律的清规戒律、逐渐僵化的热情、不断冷却的心和华丽外表下的行尸走肉都被作者毫不犹豫地表现出来”。在作品《纯真年代》中,这一点充分表现在人们的社交活动上。“老纽约”上流社会的交际活动似乎除了宴会外就是歌剧。为了维持社会的那种“纯真”,他们在宴会上只是逢场作戏地谈论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

篇5:《钢铁年代》观后感

常言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却说:那是未到情深处。看《钢铁年代》里的尚铁龙,谁不说他是铮铮铁骨的硬男儿?可他为何常常泪眼婆娑?看过此电视剧的人,哪个不被他的眼泪打动过?哪个没被他的真情感动过?

一、为杨寿山哭

昔日战场上的敌手,今日并肩“战斗”的同事,而且还是抢自己老婆的情敌。当杨寿山在“反右”中承受不了心里的压力,凿冰沉江时,尚铁龙抱着这样一个人放声大哭。你能说他是在猫哭耗子假慈悲吗?他那真真切切的恸哭,让我们多少人的心为之震撼。没有大海般胸怀的男人能做到这般真情吗?

二、为曾经的妻子麦草哭

老天和尚铁龙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当他到鞍钢安家的那一天,碰到了自己的结发妻子麦草正和杨寿山结婚的场面,愤怒的他跑跳如雷。但他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抢回自己的老婆。然而同住一处的三个人尴尬的处境,让看的人都觉得别扭。两个男人的打斗,让夹在中间的麦草身心疲惫。当麦草被下放到乡下,尚铁龙几次星夜兼程的.探望,心痛而深情的泪水溢满眼眶。当麦草遇难在钢厂的车间里,尚铁龙撕心裂肺的哭声让多少人动容。此时,我们看不到钢铁男人的坚强,只看到一个柔情似水的男人泪如泉涌。心中没有深爱的男人会是这样吗?为自己曾经的老婆哭过多少次,观众谁都不会去数一数,但这样男人的泪,不管哪个女人,都会陪着他会流的。

三、为自己的儿子金虎哭

性格倔强且叛逆的儿子金虎因莽撞被误判一年劳教。尚铁龙看到儿子被押走,内疚而悔恨的泪夺眶而出。此时,我们看不到钢铁男人的高大形象,只看到柔柔的慈父痛心的软弱。那泪,凡是有儿女的人都会流下。

四、为战友魏得牛哭

三年自然灾害中,全国人民在饥饿中挣扎。远在黑龙江军垦农场的老战友魏得牛,听到鞍钢的工人们每天挨饿在炼钢。发动农场战士勒紧裤腰拿出一马车的大豆,赶着马车不远千里送到了钢厂。尚铁龙被钢花映红的脸上泪珠滚滚。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尚铁龙作为曾经的老连长,为自己战友的情感天动地。此时作为厂长的他,为工厂的工人能有补充的营养而感动万千。那眼泪,不曾经历战友情的人感觉不到,不曾经历饥饿的人也体会不到。

男人的眼泪贵如金。在激动人心的场面,我们看到女人们一边欢呼一边流泪;而男人们却是握紧拳头,挥着臂、跺着脚。在悲伤痛心的场面,女人们的眼泪像山间的小溪;而男人们却低垂着头,像霜打的茄子。有时,男人们并不明白,他们打动女人心的,并不仅仅是阳刚之气,有时往往是多情的眼泪。

篇6:《摩登年代》观后感

影片的故事讲述在某个海滨城市,靠魔术行骗、闻名的欧大卫接下了一“大变海神之母”的魔术表演活动,却了搭档的行骗而卷款远逃,且欧大卫的早已被对方的秘书毛娜而被扣下了身份证,与此同时有一个陌生的小女孩丢丢突然前来找他说是他的女儿,而他在与丢丢的相处过程里也慢慢的产生出父女般的真情,既是为了女儿也是为了自己,他终于想出了如何将矗立在海边的“海神之母”消失,再重现……

影片从片名就可能让人联想到查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但是与《摩登时代》的对现代性的有所不同的是,《摩登年代》尽管也涉及到一些江湖骗子之类的丑陋现象,但焦点落在了欧大卫与丢丢的父女情深上,有些类似于韩国的那部叫好叫座的《极速绯闻》。在影片的开始时,徐峥扮演的欧大卫表面上是魔术师但更多时刻是一个江湖骗子,且是一个浪子式的江湖骗子,虽然他有租住的子但是从家里的摆设来看显然很乱,他并没有将那当成一个长久居住的家,所以当他想要摆脱丢丢远走高飞时,只是了一个箱子就可以远走,只不过因为种种缘故他无法离开,而在与紧紧跟随着他的丢丢的相处过程里也慢慢感受到父女式的情感,为影片里的物故事既带来了笑点也有背后的之处,尤其是戏时欧大卫被雇主魏建锁在了充满着水的水箱里的那一幕,丢丢的哭喊声将这种父女间的情深推向了极致。

而影片也借鉴了古典好莱坞电影里常见的俄狄浦斯轨迹的方式展示这个充满着父女情深的故事,并由此带出了主人公欧大卫的救赎。俄狄浦斯轨迹来自于,被用于电影叙事后主要是指男主人公在历经千难万阻之后,找到一个女人,娶妻成家。而对于这部《摩登年代》来说,原本是浪子的欧大卫不仅是与丢丢的父女情得到了,而他与毛娜也在共同的经历波折后走到了一起,完成了属于欧大卫的俄狄浦斯轨迹。而且,欧大卫的这段历程也是救赎的过程,完成了的成长与,也使得欧大卫这个人物被塑造的立体化、丰满化,仅是从这点来看也可以看出影片的剧本在塑造人物的性格、成长方面已经超越了很多国产片。

篇7:年代秀观后感

。后来便互相喜欢,后来老爷爷的.姐姐已经给爷爷自主订了亲事。奶奶无奈之下和她妈妈去了法国。爷爷无奈的也结婚了。然后爷爷很思念这老奶奶没事就给她写信,但是以前的信都退回来了。。老爷爷的配偶死了几年了,后来老爷爷的儿媳妇看见爷爷成天闷闷不乐的就问了别人。儿媳妇就问爷爷了为什么不去找她?后来儿媳妇代替老爷爷去了法国找老奶奶,带回一封信。这时老爷爷说;“感谢,感谢,她还活着。”老奶奶一直单身都没结婚。然后老奶奶来到中国,两人就想见了直到现在。在场的人都很感动而且这报道很火说这就是爱情这才是真爱。

我都很纳闷这叫真爱吗?是一直想着对方。女的从没结婚。但是这老爷爷也太不正道了吧。结婚了还想着别人,生了3个儿子。配偶死了在去找那个一直藏在心底的人,老奶奶这是没结婚现在才在一起。老爷爷不忠于他配偶一辈子直到死,为他生儿育女的还想着别人还给别人写信。虽然没做出什么越轨的行为但是心理出轨更可怕。早干嘛去了了你。人家一女的嫁给你为你生儿育女你却没真心对待过她。这是原配死了,原配要没死呢?估计她死都不瞑目。还老么多人感动,感动毛啊你们,死去的人你们想过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感情?我不知道,我就知道要么就爱你所爱的人,要么就不要欺骗别人一辈子的幸福。

篇8:《觉醒年代》观后感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机遇和考验。我们有要求索的新征程,有要完成的新使命。今天,激越的时代鼓点令人感奋,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舒展于眼前,更壮阔恢弘的征程铺展在脚下。青年人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更应有朝气、有激情,敢尝试、敢创新,勇担当、勇作为,做奔涌的“后浪”。通过该剧,我感受到无穷的力量。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要强化使命担当,尽心竭力地服务于乘客和职工。扎实地学习知识、锻造本领,勇扛责任、践行使命,争做伟大的“实干家”,争当实现伟大梦想的“筑梦人”。

坚定爱国信念,砥砺前行。自去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有许许多多的青年身影奋斗在这个无声的“战场”上。“90”后成长为抗疫的中坚力量,广大青年动身抗疫前线、下沉基层一线,投身报国事业。基层社区的日夜坚守、口罩压痕的坚毅面容令人动容,无不彰显了青年一代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与坚强决心,无不展现了青年一代专业专注的职业素养与精神面貌。在疫情期间,作为一线的一名管理人员,我也以身作则,规范口罩佩戴,严守各项防疫措施。同时作为运营专业管理人员,及时调整行车计划,确保车辆满载率不超标准,实时监控线路运营秩序,为乘客提供一个安全、便捷、高效的乘车环境不断努力。今后我也会不断强化思想认同感,铭记“国之大者”,让心中的报国之志、爱国之情渗入骨髓、铸入灵魂。让爱国主义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发一腔热血、一股冲劲、一种韧性,在需要的地方积极贡献我的青春力量。

篇9:《觉醒年代》观后感

——鲁迅

一个充满血性的年代,有那么一群真性情的人,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中国社会寻找出路而奋斗。他们不再是历史课本上的一段文字,他们是一个个真实的人。《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摒弃时代的虚无,镌刻历史,启迪未来。

这样一群人,他们勇于接受新思想,与旧文化做激烈斗争,勇于用文化武装自己,在国家遭受屈辱之际,以慷慨激昂之姿态,用生命维护国家尊严,用血肉拯救民族于危亡!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昔日课本上的词条,化身为一个个鲜活饱满的人物出现在世人面前,革命变革的困难、信仰的`力量都被重映。

李大钊先生,他以强烈的民族情怀,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以永恒的奋斗精神,为党的革命事业殚精竭虑。他说:“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民族忧患使他彻夜难眠,积贫积弱的中国,出路到底在哪里?他苦苦寻找拯救病态民族的方法,他日日夜夜地忧虑着中华民族的未来,直至马克思主义传到了中国,中国共产党出世,中国,才有了未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那个时代,像李大钊先生一样的人比比皆是。他们身处最为屈辱阴暗的时刻,却有着激情、热血、赤诚,凭着一腔孤勇,向前去,向着光明,不顾一切,不气不馁,不卑不亢。

站在一百年后的今天,我多想回到那个时代,告诉他们:中国,已经不是当时的中国了。现在的中国,国力强盛,商贸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是一个国泰民安的大国。中国的青年,志气满满,有勇有谋,大有可为。他们一定会很欣慰吧。

篇10:《觉醒年代》观后感

观看《觉醒年代》让我热血沸腾,深刻感受到思想的光芒、理想的魅力和青春的力量,也深切体会到那个壮怀激烈年代在中华民族觉醒和复兴之路上的分量!

“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心力体力合二为一,世上事唯有不成。”宏阔的历史中,既有大江大河,也有暗流涌动,共同汇就一个时代的精神。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和光荣并存的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懈抗争的历史。大历史中的小细节,更能给予人们深刻透彻的领悟与震撼人心的力量。从鸦片战争到中共建党以来,中国人经历过三次觉醒。其一为技术的觉醒,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二为制度的觉醒,推翻帝制,实行三民主义。但科技、机器、西方制度移植都没有太大的效用,唯有思想的觉醒,才救得了中国。

“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强则国家强。”面对北洋政府要求中国代表团签订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北京大学的学生自发的组织起来,建立了统一的学联,进行罢课抗议活动。他们走上街头,喊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口号。“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是中国青春的力量的蓬勃生长!

篇11:《觉醒年代》观后感

袁世凯为一己私欲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张勋“辫子军”进京,溥仪和一众清朝遗老妄想复辟,无知的民众争相抢夺假辫子。这一切都足以证明先辈们在探索过程中的艰难,但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即使前方的路再艰难,他们也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陈延年和陈乔年兄弟俩就义是一个29岁,一个26岁,正是人生中最好的年华,他们在风雨和苦难中来,如阳光般耀眼,正如延乔路虽短,尽头却是繁华大道。

生逢乱世,即使人命如蝼蚁,但仍有人心向光明。在那样国土沦丧的背景下最终胜利,才更像是痴人说梦,原来,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一切并不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当汉奸的想不到会有今天,而成为英雄历史的那些人,其实他们大约也是想不到的,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原来坚定的信仰是这个意思,原来我一直知道他们伟大,却依然低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毛泽东的出场,他从风雨中来,如阳光般耀眼,他看到了这些苦难,他记在了心中,而他也改变了这种现状。

而革命人士的爱情也令人动容,陈独秀的夫人高君曼,北女师的高材生,她有文艺女青年的浪漫,也有着贤妻良母的温柔。李大钊和赵仞兰,“憨坨”和“姐”的绝美爱情,赵仞兰不识字,是个地道的村姑,但她一直义无反顾的支持他的憨坨。胡适是个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人,在新旧文化冲击的时代,他和江东秀的婚姻多了几分戏剧性,他们后来也算恩爱白头到老。

还有人血馒头,死刑犯被杀时周围人是漠然的,人死后却有一群人冲上去,争抢着要用馒头蘸新鲜的人血。其实鲁迅先生是写过这个诗的,但当时感触并不深,直到在剧中亲眼所见才感到了惊恐与不适,如看客般冷漠的深情让人毛骨悚然。卖孩子,嫁公鸡,穷人家的孩子高烧却没钱医治,救国迫在眉睫,却找不到良策,共和国的探索艰险仍然历历在目。

他们的牺牲没有白费,如今,太平盛世,如您所愿。先生,泱泱华夏,代代出人才,中华儿女必将不辱使命,砥砺前行。

他们的精神跨越百年,仿佛又站在了我的眼前……

篇12:《觉醒年代》观后感

三十七年民国,不同于小说中纸醉金迷的上海滩,风花雪月的江南水乡,金戈铁马的北国战场,那是普通百姓最真实最残酷的生活。是北风黄沙肆虐,饿殍遍野,是为了活下去可以食人肉,饮人血;是为了家中生计可以贱卖儿女;是花季少女被迫与公鸡拜堂,在四角天地里蹉跎一生的黑暗动荡。

《觉醒年代》的剧情开篇,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消息引起国民轰动,让海内外的有志之士愤愤不平,纷纷决心回国寻求一条救国救民之路。日本留学归来的李大钊说:“我们必须唤起民众的觉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主。”同时陈独秀也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宣传新思想,倡导白话文,为寻找救国之路打开了新思想涌流的闸门。作为著名的老派“保皇党”,辜鸿铭教授对于刚刚萌芽的新思想似乎是教科书式的绊脚石,留着长辫子,吸着老烟枪,长袍马褂的老爷装束,虽学了西洋伦敦腔但走到哪儿都有仆从跟随,摆足了旧时的排场。然而正是这样一位“老顽固”讲中国人的精神,引得所有接受新式思想学生的满堂喝彩。其中的几段话让我记忆尤深,“我们每个人头顶上都有辫子,只不过我的辫子是有形的,顶在头上,你们的辫子是无形的,藏在心里。”“我们中国人,思想、性格,有很多弱点,但是,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很难想象这竟是一直以迂腐封建形象示人的老教授口中说出来的话。寻找救国之路,是要以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吸收先进思想完善自身的传统文化,而非完全生搬硬套推翻自己的传承,与他人同化。

探索和发展真理的历程十分艰苦困难,在各种思想主义的交锋中,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起来。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庶民的胜利》再加上白话文的迅速传播,如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的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巨作的横空出世,大大推动了有志青年探索救国道路的步伐。如果说每个年代都有它的代表色,那民国三十七年一定是艳丽的红。这些极具色彩与魅力的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浓重的色彩印象,在北大红楼的衬托下,一批批洋溢着爱国热血的青年学生让我们过目不忘,邓中夏、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那一个个年轻鲜活的背影让我们看到在当初那个年代有一群有志青年正不畏艰难险阻,努力寻找出路,使中国登上历史舞台。

篇13:《觉醒年代》观后感

该剧带给我的感动太多,让我每每为年轻的生命心痛不已,感慨他们如此的风华正好,却被迫害致死。他们一定是死得其所,为信仰不惜所有。他们不是几个人,是一众革命先人的缩影,他们年纪轻轻就为这个国家付出宝贵的生命,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剧中毛泽东的出场是两分钟的奔跑,他穿过长沙街头,怀中紧抱着《青年杂志》,雨中的长沙所呈现的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整个画面是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时代的隐喻。

该剧明确写清楚了在明清帝国覆灭后,无论是通过科举还是功荫都无法进一步完成社会身份构建的一批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它体现了民国初年通过科举获得政治身份的人的自傲与胆怯和没能参加科举青年的冲动和执着。

年轻时,陈独秀劝谏其想当县长的朋友孟邹说过:“在这年头,当官是最高危最短命的职业,那说完蛋就完蛋,不如开一书社,一能谋生,二能为革命筹集资金。”这里也充分体现着明清社会结构并不足够本质,看起来可以以士人身份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但士人身份是虚假的,阶级地位是晃动的。换言之如果满足于此,那等待的结果只有慢性死亡。在当时分配资源系统不足以支撑社会发展下,五四运动给明清青年士人以古典的方式登上舞台,我党和国民党均提供了这个渠道。看《觉醒年代》让我们学会要真正理解社会生产,构建与当下甚至未来的社会生产相对应的社会身份。

当时的陈独秀们的阶层到今天还需要觉醒来打破,打破的不是经济阶层而是思想阶层。当今社会是因为在落后的地区,在贫穷的地区,很多人的思想和心智依然得不到教育资源的启蒙和人脉资源的开眼界。所以即使陈独秀觉醒年代一百年后的今天,还有很多人因为落后,思想和心智还是沉睡着的。然而今天的社会又发展太快,快得让很多人看到的只是贫富差距而不是思想差距,看到的是纸醉金迷,看不到的是思想贫乏和心智不成熟。所以很多人都心态浮躁,爱攀比,活得不开心,抱怨社会,抱怨起点低,仇富。所以有了更多防不胜防的诱惑和骗局。

篇14:《觉醒年代》观后感

这部剧主要叙述了李大钊、陈独秀和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别以及周恩来、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和赵世炎等青年追求真理的故事。

在剧头,我们了解到19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空前惨烈的第二年,趁德国在欧洲战场分身乏术,日本加紧了在中国的扩张。在此前后,自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等被迫流亡海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无力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行到底,中国依然没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地步,军阀混乱、倒行逆施、民众蒙昧、思想混乱的社会乱象。将出路问题再一次摆在中国人面前。

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一群有志之士奋起抗战。陈独秀同志认为中国有出路而不是老路。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等人在混沌中上下求索,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着手摸索思想启蒙,力求唤醒民众救亡图存,在探索的道路上,他们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达成了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共识。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他们开始接触、学习、接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渐从思想启蒙转向革命行动,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看完这部剧,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将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顶梁柱。我们应以青春奋斗圆青春梦想。

青春梦想和青春奋斗是一个青年的“精气神”所在。青春,因梦想而绚丽多彩;青春,因奋斗而动人心弦。回首19那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是千万青年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青春梦想聚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是千万青年不畏祸难、不畏艰险的青年奋斗掀起当代中国飞速发展进步的时代浪潮。站在新时代的青年,正处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更应接过百年前五四精神的火炬,以青春奋斗圆青春梦想。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纯真年代》观后感】相关文章:

小说《纯真年代》06-11

纯真年代剧情介绍纯08-06

纯真爱情范文05-15

童年.纯真作文05-06

作文 留住纯真06-20

流走的纯真作文05-01

找回纯真的作文05-07

当纯真成为回忆散文04-18

纯真的心诗歌04-22

写纯真友情的作文04-28

上一篇:跟过去说再见的心情说说下一篇:低谷的反义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