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人才述职报告

2024-06-07

后备人才述职报告(精选6篇)

篇1:后备人才述职报告

“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申请报告

常州市体育运动学校 邓锁荣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下午好!

首先,欢迎大家来到常州、来到我们学校指导工作,希望大家能多提宝贵意见!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下简称“基地”)认定工作具体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学校对近三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依据“基地”认定办法、认定条件、认定实施细则对照自评,认为学校具备“基地”认定条件及细则所规定的必备条件要求,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概况

常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前身为常州市青少年业余体校,创办于1956年,1987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常州市体育运动学校,1992年设立附属体育中学常州市延陵中学,至此,常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常州市青少年业余体校、常州市延陵中学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学校原址位于现市青少年业余体校处,市青少年业余体校于2002年成为独立法人单位,我校则搬迁至目前位臵,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共有编制65个,人事管理隶属于常州市体育局。

学校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教学楼、运动员公寓、食堂和训练场馆等教学、训练和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被评为“常州市园林单位”。目前学校共有学生628人,在训运动员396人。全校共有在编教职工45人,聘请教练、教师及后勤人员20人。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教育方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按照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设臵标准、管理办法和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来进行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训练为中心、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先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了“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特色发展”的办学目标,强化体育特色,突出服务功能,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和教育规律,在特色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突破,不断谋求新的发展机遇。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培养了1名奥运冠军、15名世界冠军和数千名品学兼优的体育专业人才。学校先后于2004年、2008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为第一批、第二批“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0年被教育厅授予省三星级职业学校、省课改实验校、省职业学校品牌专业等称号。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体育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23号文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体育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62号文件精神,我市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教体结合、加强学校体育和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常教体„2012‟5号文,根据文件精神,我市将进一步规范运动学校的办学行为,重点致力于运动员选拔、培养和输送,着力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根据文件要求,我校初中部将加入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市教育局将委派一名副校长分管教学,我校文化教师将与集团教师实现互通,同时,常州市第二中学将在我校设立高中教 学部,与我校实现高中部教师资源共享,这将大大促进我校办学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益,为建设一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打好基础。

学校始终坚持为国家培养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办学方向,坚持把育人为本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坚持以《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等国家重点发展战略为指针,以竞技体育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和技能型、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创建优势项目、打造项目品牌为重点,实施“品牌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努力构建适应我校发展的科学选才、育才和科学管理的运行机制,全面推进体育人才培养计划,走精兵之路,形成品牌质量和人才效益齐头并举的鲜明办学特色。

近年来,学校以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契机,将“基地”评定标准作为办学、训练工作标准,抓细节、抓落实,注重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加大经费投入,为选材、训练和教学提供全方位保障和支持。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学校的训练、教学和管理取得了成效,人才质量和效益有了收获。学校基本形成了“育人为本、质量为根”的办学理念,将德育教育工作放在首位,以训练、教育创新为核心,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带动效益,形成“招得进、留得住、教得好、送得出”的办学特点,使学校得到了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

以上是学校发展过程中在办学方向、办学理念、管理机制、规范施行、质量效益上的一些具体做法,请批评指正。

二、自评情况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下发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条件,学校认真自评,自评结果如下:

(一)教练员职称

学校有专职教练员20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占教练总数15 %。根据条目细则,该条目自评得分为1.5分。

(二)教练员学历

学校专职教练员20人,其中本科学历18 人,占教练总数的90 %。

根据条目细则,该条目自评得分为2分。

(三)教练员培训

学校注重教练员培训,有中远期培训规划,每年均有经费预算,取得了较好效果。2009年至今参加国家、省岗位培训20人,培训比例达100%。

根据条目细则,该条目自评得分为2分。

(四)教练员论文

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动教练员进行理论研究探索,并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本周期学校教练员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31 篇,发表论文人数占教练员总人数的60 %。

根据条目细则,该条目自评得分为2分。

(五)专项训练设施设备

学校共开设田径、举重、摔跤、柔道、拳击、跆拳道、自行车、篮球8个运动项目,均有符合项目要求、能满足训练的场馆设施。有标准400米塑胶田径场一个;有1100平方米举重馆一个(内设22张练习台和1张比赛台);有1100平方米摔跤馆一个,可供60人同时训练的三片标准场地;有1100平方米柔道馆一个,可供60人同时训练的3片标准场地;有1100平方米拳击馆一个,两张标准比赛台,可供40人同时训练;有800平方米跆拳道馆一个,可供60人同时训练;自行车训练场地长期租用南通海门的标 准自行车场,学校周长500米简易的自行车训练场地,可供50人同时训练;有室外标准篮球场2片,有体教结合标准篮球馆一座,可供90人同时训练。各项目均有符合项目要求的专项器材和辅助器材,学校开设的八个项目完全符合内涵要求。

根据条目细则,该条目自评得分为6分。

(六)科研医务设施设备

1987年经市编委批准学校成立体科室。2004年做了相应的调整,批准设臵为常州市体育医疗科研所,下设所长室、办公室、科学选材研究室、训练监控室、运动医学诊疗室、检验室、保健站和X光拍摄室和康复训练室等。常州市体育医疗科研所配有一批高学历,具有科学研究能力的科研人员,现有科研人员11名,其中高级职称1名,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有5名,占45%。现有的科研医务人员,完全能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机能评定、训练监控、运动损伤诊疗、康复治疗等进行专业指导和服务。医科所现有70项共计约362万左右的科研设施设备,设施设备先进,能为运动训练提供全面服务和保证。

根据条目细则,该条目自评得分为6分。

(七)训练计划

学校20名教练均有省体育局统一印制的、标准的、规范的、周及课时训练计划。各种计划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对教练员教案进行定期检查,做到有检查、有评比、有总结、有奖惩、有整改,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但学校仍有个别教练员的训练计划不符合该条目内涵标准要求。

根据条目细则,该条目自评得分为4分。

(八)大纲考核

学校8个运动项目全部按国家颁布的训练教学大纲进行训练教学。在实施大纲考核过程中,根据学校招生及训练实际情况,参照大纲测试内容自订了常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各项目大纲测试内容及评分标准。学校参加大纲测试的项目有田径、自行车、举重、摔跤、柔道、拳击、跆拳道、男子篮球等八个运动项目。2011年,学校在训运动员396人,春、秋两季参加大纲考核共653人次。

根据条目细则,该条目自评得分为4分。

(九)训练常规管理

学校训练部门有完善的制度和计划,有教练员评聘和考核制度,有完善的教练员管理制度和办法,有完善的运动员管理制度和办法,有选材测试和训练监控制度,有运动员进退队、考勤、参赛、输送等相关制度,各类制度和办法规范齐全。学校有39项训练常规管理类制度,并有详实的原始记录,实行微机管理,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根据细则要求,训练常规管理22条支撑资料齐全规范。

根据条目细则,该条目自评得分为6分。

(十)人才库

学校建有运动员人才库,使用江苏省体育局统一规定的人才库软件进行规范录入,实行微机管理,其入库内容包括形态、机能、生理、生化、一般身体素质、专项技术以及参赛、输送、达标、文化考试等相关内容。各项目运动员技术档案填写规范、内容齐全、管理严格,为学校管理提供了依据,起到较好作用。2011年下半年学校在训人数396人,人才库入库396人,入库率100%。

根据条目细则,该条目自评得分为4分。

(十一)文化教师职称学历

学校现有专任文化教师1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20%;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1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93.3%。

根据条目细则,该条目自评得分为2分。

(十二)教学常规管理

我校确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改革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体育技能为特色,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的课改指导思想,在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指导下,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要位,以训练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并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学校从本地经济和体育市场需求出发,开设三年制运动训练专业,通过相应的教学管理,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学校根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制定出台了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各种教学资料齐全规范、教学秩序稳定。在办学过程中,学校严格执行教学进程表、课程表和教学计划表。教研组工作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学校严格系统地对学生文化成绩进行考核,并做好检查落实工作。针对我校学生特点,学校制定了相应的教育制度管理汇编,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上下功夫,做到有计划、检查、有考核、有总结、有奖惩,各项学生德育工作情况原始记录齐全。学校运动训练专业已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和江苏省课程改革实验点、江苏省三星级职业学校、江苏省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江苏省职业学校品牌专业。

根据条目细则,该条目自评得分为4分。

(十三)教师培训

学校有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建有长效激励和管理机制,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总结,培训经费有保障,培训管理资料完整。学校共有教师15人,2009—2012期间,参加全国各级各类培训的教师人数15人,培训比例达100%。

根据条目细则,该条目自评得分为2分。

(十四)科研论文

学校有计划、有组织推动教师进行教学理论研究探索。以达有效和创新性教学。本周期有5名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5 篇,发表论文人数占教师人数的33.3%。

根据条目细则,该条目自评得分为2分。

(十五)教师考核

学校推进规范化管理,制定了教师岗位责任目标、建有教师考核制度,对教师教学教育工作进行月、业务考核、评定,考核过程资料完整。

根据条目细则,该条目自评得分为2分。(十六)教学设施设备

学校有适合办学规模、保证正常教学需要的教室,物理、化学、生化3个实验室,2个计算机室,拥有藏书1.5万册的图书室和多媒体教室;学生教室均有多媒本教学功能,通风、采光、照明条件良好;教学仪器设备较齐全、完整,能保证教学需要。学校物理、化学实验室仪器设施设备陈旧,亟待更新。学校藏书旧书过多,体育类藏书过少,亟待购入。

根据条目细则,该条目自评得分为4分。(十七)人才质量

学校高度重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输送工作。学校以抓人才质量作为发展的推手,注重系统培养、过程组织和管理,高质量地为国家及省优秀运动队、省体校输送了一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2009-2011年期间,我校输送省优秀运动队49人,输送省体校98人,有近100人进入高校。

根据条目细则,该条目自评得分为10分。(十八)人才效益

学校坚持以《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为指针,注重科学选才、科学育才和科学管理,提高人才质量和人才效益,狠抓人才输送及信息跟踪管理。在2009—2011年期间,经我市系统训练、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国家体育总局认定的国际大赛上,取得了可喜成绩。卢兰在2009年8月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上获得女单冠军,王玄玄在2011年10月世界拳击锦标赛暨伦敦奥运会资格赛上获得91公斤级季军。

根据条目细则,该条目自评得分为30分。

综合以上自评结果,我校最后自评得分为95.5分,所扣分数没有一票否决的地方,因此我校符合“基地”创建的相关要求,请大家予以评议。

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虽然学校围绕“基地”的创建做了大量的工作,符合了创建要求,但在实际办学中,我校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教练、教师在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上与学校要求有差异,在训练、教育理念上有待更新,在训练、教学水平上有待提高。大多数教练、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校教师编制不足,教学设施设备较为紧张,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等等。这些都是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

学校在办学中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学校将紧紧围绕市体育 局“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和要求,进一步拓宽思维,明确任务,着力解决目前存在的困难,确保学校快速、健康发展。针对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一是以《一个标准》和《两个办法》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大力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制定运动员全面发展的培养计划,确保将运动员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二是一切以运动员发展需求为本,积极推行双证制度,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将职业规划、职业教育和技能培养内容纳入运动员文化教育必修课程。三是继续深化项目布局调整,做细做精、做准做实、做大做强。四是正确处理培养与输送、训练与教学、成绩与成才之间的关系,减少培养的盲目性,增加输送的针对性,探索成才的规律,把学校办成优秀苗子的进口和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出口,为市、省及国家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2:后备人才述职报告

经费的投入和是制约青少年业余训练发展的瓶颈。我们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比较分。

1、总体投入不足

2006年我国业余训练经费投入为110413万元。各省市平均投入为3526万元,其中江苏投入最多,为12901万元;青海投入最少,仅118万元。全国二线,三线运动员每年人均投入仅2849元。调查发现,大部分省市体育运动学校办学经费奇缺,训练设施陈旧,教练和文化课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缺乏积极性,训练质量得不到保证。业余体校办学更是匮乏资源,大部分业余体校办学经费没能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办学日趋艰难,个别区县级业余体校训练基本瘫痪,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经统计,2006年我国业余训练年人均经费约2800元,与我国同期教育经费相比,高等教育年人均经费达15000元,高中达3800元,详情见图7.业余训练学生兼学习与训练双重任务,膳食营养要求高,训练开支比较大,比普通学生要高得多。相反,目前国家对一个运动员的投入仅相当于一个高中生的3/4,还达不到一个大学生的1/5。因此,以教育系统经费为参照标准,我国业余训练人均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图7 业余训练年人均经费与教育人均经费比较(单位:元/人*年)投入渠道单一

2006年我国各省投入业余训练经费共计110413万元。财政拨款是主要的来源渠道,占总投入的97%。学生学费、训练费等事业收入费占15%,是业余训练经费另外一个较为重要的来源。经营收入仅1%,除东部少数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创收外,其余全国业余训练系统自主创收能力很弱,后背人才培养市场化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其他收入占5% , 主要包括社会和企业的赞助收入等。因此,在目前市场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政府为主体的投入方式恐怕还将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图8 业余训练经费来源比例情况(单位:万元)

3、人均经费不均衡

2006年我国省间业余训练投入的差异系数达107%,投入极不均衡。为便于省市间的横向比较,我们用年人均经费投入来考察各省市经费的投入情况,从总体上看,全国业余训练年人均经费投入为2849元,各省市差异系数达105%,人均投入极不平衡。按人均投入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排列,各省市的详情见图9.第一层次依次为上海、北京、江苏、浙江4个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年人均投入在5000~12000元,经费相对满足;第二层次为从云南到江西的14个地区,年人均收入在2000~4000元之间,经费不足:第三层次为从福建到贵州的13个中西部地区,人均投入在2000元以下,其中,贵州、青海、新疆、甘肃、宁夏等五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年人均投入仅几百元,经费奇缺。总体而言,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人均投入较高,经济相对落后的广大中西部地区人均投入严重不够。

图9 各省市业余训练年人均投入情况(单位:元/人*年)

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社会选择的多样性加大体校办学难度

经济社会发展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创造了更为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冲击。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供选择的社会职业越来越多,与体育行业形成竞争,立志与体育事业发展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现役竞技后备人才绝大部分属于“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加之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愿,愿意从事艰苦体育锻炼的适龄儿童日趋减少。另外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导致退役后就业与发展困难,很多有体育天赋的适龄青少年转而选择了其他发展道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独生子女现象的所带来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体校办学难度。

(二)中级办训层次功能和作用弱化

体育运动学校是我国高水平竞技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这一阶段也是绝大多数项目专项成绩提高的关键时期,在三级训练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基数大,淘汰率高,毕业后绝大部分学生面临就业安置问题,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中专学历的体校毕业生不再分配工作,缺乏一技之长也无法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另外,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大部分学生无法进入高一级教育机构继续深造。出路问题已成为中专体校招生日趋困难的根本原因。升学难、安置难、出路难直接导致招生难、选材难,如此恶性循环造成体校办学“进口“与”出口“难的双重困惑,体育运动学校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另外,现阶段体育运动学校没能纳入教育系统的统一管理范畴,不能享受教育系统同类学校的优惠政策与经费投入,资源紧缺。体育运动学校办学层次的升格也受到限制,其办学体制与教育系统的隔离与分割状态使体育运动学校办学前景令人担忧。调研发现,现阶段我国业余体校的九年义务教育以有法可依,学训矛盾有所缓解,但是体育运动学校的办学模式仍面临重要调整和转型。

(三)对体校办学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各级体校主要依靠体育部门单独办学,教育部门没有把体校像本部门直管学校一样对待,没有在学校建设发展、师资配备、教研、科研诸多方面工作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要求,部分省市的体校还没有享受教育系统同级同类学校义务教育相关优惠政策。例如,办学模式单一,基础设施陈旧,造成办学效益质量和普通学校相比,有较大差距,极大的影响了招收到优质学生。我国多数省份体校的发展和建设没有纳入当地政府社会事业发展计划,除人头工资外,没有竞技体育事业费用政策文件依据。体彩公益金真正用到基层业训单位也很少,所以造成了各级体校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不能保证训练比赛的最基本条件。部分地区体育管理部门缺乏长远发展计划,急功近利,把优势资源配置到一线队伍和引进高水平人才上,忽视后备人才培养这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基业。县级体育管理机构的改革调整后,部分县级体育系统的人员编制和经费被挤占挪用。许多业余体校已经名存实亡。

(四)体教结合缺乏政策驱动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必须面对的是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的问题,所以,体育和教育的结合势在必行。但由于体育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以及存在两种体制、两种体系、两个规律的问题,因而,体教结合从客观上讲有难度。从体教结合工作的进程来看,我国各地区处于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海、北京、广东、江苏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体教结合工作起步较早,现在已经进入了深化改革阶段,在新一轮体教结合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改革的焦点集中到了政府政策的引导上,国家层面政策的缺失是制约这些地区体教结合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四川、山东、云南、河北、湖北等省份正处于体教结合工作的探索阶段,体教结合的焦点集中在管理合作的层面上;青海、西藏、陕西等经济不发达地区还处于体教结合的起步阶段,体教结合的焦点集中在对教育系统资源的依赖上,体教结合缺乏稳定性。

目前大部分省市体教结合工作的结合点主要着眼于投入、设施、教师、训练、运动员、学生等资源方面的共享,但是资源共享型的体教结合没有固定的管理机构与长效的上位政策作为保障,“人治”状态严重,随着主管领导的更换,体教结合很稳固;受教育系统应试教育与体育系统金牌至上的观念影响,体教两家不能从全面培养人的角度出发达成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考核激励机制分离,学训矛盾难以解决,另外体教两家制度性障碍较多,系统间赛制分离后备人才流动受阻。目前虽然部分省市出台了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与体教结合的相关政策与制度,但由于国家层面相关法规制度的不完善,直接造成各级省市在体教结合工作中无上位政策可依据的尴尬局面,国家宏观层面政策的缺失是制约我国体教结合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从全国宏观层面看来,体教结合发展进程也很不一致。体教结合不同层面存在的问题急需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加以引导。

(五)运动训练科学化程度不高

随着世界竞技体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和赛场争夺的日趋激烈,训练科学化水平的高低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竞技体育长久不衰的关键因素。目前,一些体制上的因素制约着我国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赛制欠合理,决定培养单位、运动队与教练远利益分配的评价指标依然是传统做法,知识结构简单,指教能力不高,科研意识不强。教练员群体技术职称和学历普遍偏低,高级职称教练仅占14%,本科以上学历不足40%,大量有经验的中青年教练员流失,教练员群体的整体素质和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必要的设备设施是科学化训练的条件保障,多数基本的训练条件都难以保证,更谈不上相对昂贵的科学化训练仪器与设备。体制性问题、教练员的整体素质与认识水平以及条件保障等方面是制约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中训练科学化水平的主要因素。

(六)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相对落后

体制滞后是制约我国新时期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就开始进行多元化、开放式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但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人才培养主体之间目标不统一,训练网络横向与纵向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全运、省运、区运战略导致项目布局偏离奥运战略目标,地水平单项多的项目投入过大,资源配置效益低。各级各类部门主管的比赛相互冲突,体教两项系统比赛项目设置不接轨,系统间人才流动受阻,比赛异化行为为时有发生。当前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省市体育局层面均处于青少年训练处、训练竞赛处、群体处、项目中心同时对后备人才培养进行多头管理局面,从地方到总局的上下级对口的管理链不清晰,造成后备人才管理责任不明确,资源分散、目标分化、管理效能不高。经全国性的县区级体育管理机构改革,基层训练管理组织功能严重弱化。我国后备人才培养训练体制、竞赛体制与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事关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针对调研报告所反映的我国后备人才培养的矛盾和问题,我们从三个方面提出思路、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自身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1、制定和完善各项法规政策。

当前急需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2008年将重点采取如下措施。一是修订1999年下发的《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该文件(与教育部联合发文)已经出台了近十年,对少年体校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发展,部分条款已与少年儿童体校不相适应,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二是研制《体育运动学校管理办法》。为加强体育运动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更好的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针对目前全国体育运动学校的现状,制定《体育运动学校管理办法》,拟于教育部联合发文。

2、转变办学理念,推动体育运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和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体育运动学校的第一要务,是生存的根本。同时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解决学生的文化教育和出路问题,也是当务之急。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带动业余体校层级训练工作的蓬勃发展。在积极输送高水平后备人才的同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特别是要突出行业特色。结合正在推行的体育行业专业技能鉴定工作,强化体育职业培训、培养体育行业的从业人员,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3、开展新周期“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训基地”认定工作。以奥运会四年为一个周期。在全国各类体校中开展“基地”认定工作是认真贯彻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实施2010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促进全国各级各类体育学校提高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2008年拟在新一轮“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认定中,提高命名的数量与质量。在新一周期《基地》认定办法和条件中,增加文化课教学的条目和权重,以此作为导向,不断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

4、开展“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学校”认定工作。

为加强体教结合力度,在建立和巩固网点学校、传统项目学校的基础上,拟于2008年6月正式启动“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学校”(100所)认定工作。以此鼓励和支持网点学校和传统项目学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

5、研制、修订奥运项目青少年儿童训练教学大纲。涉及28个奥运项目的《青少年儿童训练教学大纲》,是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和传统运动项目学校进行教学训练的重要依据。《大纲》的研制和修订,对提升我国青少年儿童训练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推进各级各类体校训练教学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此项工作于2005年7月已经启动,拟于2008年完成。

6、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业务能力。为加强全国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建设,不断提高体校管理人员、教练员及科研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大培训力度,计划每年举办全国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科学训练于管理培训班。同时,为了是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拟发挥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的功能和作用,并依托北京体育大学建立“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训中心”,对全国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管理、科研人员及教练员、教师进行系统培训。

7、推进青少年赛制改革。对体育系统内部举办的各种青少年比赛进行统一规划,提高比赛效益,推进赛制改革,弱化成绩指标、突出身体素质、基本技术指标,改变以往拔苗助长、冒名顶替、以大打小的状况。在全国青少年比赛中要严格按照各项目《青少年儿童训练教学大纲》进行比赛,计划以田径项目作为试点,在比赛在增加专项素质测试评定。

(二)对加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的建议

1、加大政策支持,建立体育督导制。《国家学生体制健康标准》推行已有几年时间,但各级各类体校还没有此项制度。为了加强对各级各类体校训练教学工作的监督建议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依据,建立督导制,设立督导小组,对各级各类体校的教学、训练等工作进行监督。

2调整机构设置,统筹整合资源,理顺体制,将各级各类体校、体育传统学校、青少年俱乐部、广大青少年体育锻炼工作统筹管理,成立专门的青少年体育管理机构,改变以往群体、竟体、科教及项目管理中心对青少年体育工作多头管理、资源分散的局面,从地方到总局形成一条清晰的管理链,统筹规划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普及与提高,有效进行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能。

3、增加对后备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针对目前我国后备人才培养经费不足的现状,建议总局提高后备人才培养体育彩票公益金预算比例(1亿元)用于各级各类体校的办学,并要求各省(区、市)将体育彩票公益金按一定比例投入到当地后备人才培养中。预计分配如下:

(1)新周期总局将认定300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学校,按上一每所学校,按上一每所基地按照12万元补助的基础水平上增加8万元,共计6000万元。

(2)为加强体教结合,依托学校,体教合一,学训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高水平体教后备人才,在建立网点学校的基础上,认定“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学校”100所。每所“奥校”20万,共计2000万元。同时,建议有条件的省(市、区)按不低于1:1的比例进行配套收入。

(3)为加强全国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建设,不断提高体校管理人员,教练员以及科研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每年培训5期,每期5天,每期200人,共培训1000人,按国家每人每天培训费260元,每期26万元,共计130万元。

(4)其他剩余经费用于补助全国各级各类体校。同时,建议财政部、发改委予以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更大的投入,以确保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挤体教结合的对策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制的意见》(中发[2007]7号)强调,不断加强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全面提高人才,是体育、教育部门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体教结合工作是体育教育部门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针对目前的体教结合发展现状,提出以下意见:

1、成立联席会议制。建议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门共同成立部局级联席会议制,定期商讨体教结合发展相关问题,对全国体教结合发展问题进行宏观指导与实施监督,地方各级政府也可以建立体教两家包括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各地体教工作的具体实施。

2、促进体教两系统的赛制接轨。与教育部协商,体教两家共同推出联合赛制,统筹安排比赛时间,加强运动员的参赛流通,大运会与中学生运动会的项目设置逐渐与时机大学生运动会、奥运项目设置接轨。进一步增强教育系统对竞技人才的吸收能力,为运动员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也共同为奥运增光计划和全面健康计划做贡献。

3、进一步争取高校招收体育特长生的优惠政策。本着双赢互利的原则,与教育部协商,在保证二级运动员加分和体育运动学校(中专级)3 +2等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高校招生的政策倾斜,降低运动员进入大学的门槛。

4、拓宽出路,引导体育运动学校办学转型。建议体育运动学校在坚持以培养高水平人才为第一要务的同时,在坚持以培养高水平人才为第一要务的同时,着力于解决学生的出路问题。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学校通过合并、兼并等形式进行升格,提高办学层次,转变办学理念,实行多元化办学模式,改革课程设置,及时对学生进行分流,拓宽出路口径。

篇3:后备人才述职报告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 究对象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样式。

1.2、研 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从知网收集了15篇相关文献,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确定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2)实地考察法。

调查南宁市的天桃实验小学、五一路小学、逸夫小学、三美中学这几所学校的足球队及其相应的足球场地。观察记录了大拇指足球俱乐部、小太阳足球俱乐部的教学情况。

(3)比较分析法。

对培养模式和培养样式进行分析比较, 为研究的开展做理论铺垫。

2、培养样式的概述

2.1、培养样式的概念

培养样式指在原有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培养者(包括学校、足球俱乐部、足球教练)采用多种人才培养措施或方法使少年的足球技能和身体素质合乎目的变化的活动。

2.2、培养模式和培养样式的区别

培养的标准样式是由培养者所具备的培养思想或理论去指导培养的;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标准样式,是培育者为构建被培育者的知识、能力、觉悟等方面的素质而建立的结构。两者的相同点:一、都是以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为目标;二、都是在一定的培养思想或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三、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元化的。两者的不同点:一、培养模式是相对稳定的,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二、培养模式突出的特点决定人才培养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观念。三、培养模式是一个动态系统或过程,要有具体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培养理念做指导;其中因素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作相应的调整;四、培养样式是多元化的(但它的稳定性需要其操控者进行调控);可直接从培养内容和培养手段去观察。

3、南宁市足球现状发展的分析

3.1、南宁市业余足球队及足球俱乐部的发展情况

据2011年有关部门对南宁市足球相关信息的查询与调查,南宁市的草根足球队大概有230支业余球队。这230支队伍每年的参赛情况如下图1:

这230支业余足球队在一年当中有150支经常参加五人制比赛,有30支队伍参加其它的一些比赛,其中大部分队员是流动的。广西目前为止没有一支专业的足球队,但足球俱乐部发展蓬勃,在调查的15个俱乐部中只有大拇指足球俱乐部和小太阳足球俱乐部是专门培养和发掘足球人才的训练班。说明南宁市能提供给足球后备人才历练的机会或平台过于匮乏。

3.2、南宁市足球队员情况

由图2调查数据可知, 南宁的足球队员的年龄分布中30-40岁的占比例最大。说明南宁市足球在青少年阶段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

3.3、南宁市足球场地与赛事情况

据对南宁市足球场地的调查如下:

五人制足球场共有24个;十一人制足球场仅有一个;一年里南宁市组织的足球赛共计11场比赛,仅有“2014年加油中国梦幻世界杯”和“耀眼世界杯”属于广西最大规模的业余足球赛事。由此可知南宁市足球运动的目前的发展重在娱乐, 疏于对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

4、南宁市少年足球主要的培养样式

校园足球对青少年成才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目前南宁市在校园足球培养领域处于较空白现状;对足球后备人才采用“依托式”的培养,即把足球运动员们依托在传统学校、体校或是足球培养基地等联合培养、定期训练,让足球运动员达到学校与训练有效结合。

4.1、南宁市足球教练员情况

下面是对足球教练运动经历和出身背景的调查情况:

教练员是足球教学的核心, 年龄越小的足球运动员对教练的依赖性和信任性越强, 因而培养足球后备人才对教练员的要求更高。从实践的调查情况可知,南宁市足球教练员经验丰富的程度由高到低呈下坡趋势。说明南宁市足球教练员的运动经历整体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4.2、南宁中小学足球赛事及球队建立情况

足球竞赛是足球运动发展的杠杆, 是检验训练效果的主要途径和直接手段。下表2是2006年以来南宁市举办的中小学足球赛的次数统计:

据统计可知南宁市每年举行的青少年足球运动比赛平均不到两次。说明南宁市少年足球运动发展水平较低;反映上级对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及发展不够重视、重文轻武。

4.3、南宁市足球训练内容及教学方式

在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教学中各足球队的具体训练内容基本定为颠球、运球、发球、运球躲闪这四个基本功练习。以青少年运动员难集中注意力的特点, 每教授一项足球技术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成本。在教学方面足球教练员主要运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讲解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示范法;以团队适当对抗为主的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实际上在足球教学中最高效,且最科学的是直观法。直观教学法如多媒体教学法可结合视频、PPT课件进行教学, 让足球运动员更明晰技术动作的难点,更易于学会并掌握。

5、发展南宁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样式的对策

5.1、多部门联合搭建足球基础平台 ,增加青少年足球竞赛

以“注重培养,重在基础”为指导调整了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方针;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建立科学、合理的足球竞赛体系;增加竞赛次数与培养经费;强化训练,加强足球学校建设,规范培养样式标准和制度建设。

5.2、增 加资金投入 ,建设足球教练员队伍

加大力度去建设和培养足球教练员队伍, 增加青少年教练员的培训学习机会, 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全面开展多元化培养样式。

5.3、发 展校园足球 ,建立多元化培养样式

把“以业余培养为主,俱乐部培养为辅”的现状转为以学校培养为主。把足球运动项目划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部分;创造足球教学及训练条件,建立多元化培养样式,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足球运动人才梯队的建设。

6、结 论

篇4:企业后备人才培养项目

“大成智库”有多年为大中型国有企业后备管理人才培养提供服务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大成智库”结合企业特点,专为企业后备干部培养进行系统规划。通过制订有效的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和甄选计划,合理、有效地挖掘、开发、培养后备管理人才,建立人才梯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我们期望通过此项目达到以下目标:

建立量化的信息档案。通过前期的调研访谈,结合使用多样化的测评量表,我们对企业后备干部的综合情况有了基本了解,对其各方面的能力水平有了科学评价,对其在职业素养、管理知识、领导能力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和培养需求有了全面了解后,帮助企业建立量化的、客观的、系统的后备干部信息档案库。

篇5:后备梯队人才建设

1、从公司内部培养发掘:

(1)、在公司内部甄选。选择经验丰富,业绩出色,综合素质较强,有领导才能的员工。

(2)、公司内部岗位轮换。对于有潜质的管理人员或者骨干,进行岗位轮换,为公司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

(3)、开展内部学习。可在公司内部开展夜校学习班,由各个岗位有经验的老员工讲解,让每一位员工都了解不同的岗位,以便日后工作调动,能适应工作需求。

(4)、公司专项培养。选择学习能力突出,工作能力强,有潜质的员工,进行专项培养。

(5)、大力开展老带新的政策。有丰富经验的老员工带新员工,让新员工能快速融入岗位。

(6)、鼓励员工学习考证。采取奖励制度,鼓励员工考取国家相关岗位的资质证书。

2、在公司外部招收:

(1)、招收应届毕业大学生。给公司注入新鲜的血液,是公司更加年轻化,而且大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可以快速学习并融入岗位。

(2)、吸引社会优秀人才。针对相关岗位,招收社会上有经验的人员加入公司。

篇6:后备人才心得体会

——营运条线后备人员对职业价值观感悟

走进交通银行已经有近四个年头,一直从事自己喜欢的会计条线工作,在工作、考试及学习中也形成了对职业价值的感悟。看到交行发展的巨大潜力,增加了我们对自身业务发展的紧迫感。时代在变、环境在变,银行的工作也在时时变化着,每天都有新的东西出现、新的情况发生,这都需要我们跟紧形势努力改变自己,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巧,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一、与时俱进强素质

学习可以提升素质、学习可以开启智慧,学习是面对竞争激烈的需要。531系统已成功上线,但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学习和发掘强大系统的潜能。

一方面,只有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对业务知识的学习有端正的态度,才能有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要着眼实际,要紧紧围绕当前我们工作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业务知识学习,才能使自身素质尽快更新,才能在立足本岗位的同时,认真研究和解决岗位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才能有长远的目光、规划和创新精神,才能为本部门的发展提供好的建议和措施。也只有不断的跟进业务的更新变化,才能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复杂的局面,沉着应对,用学过的业务知识去指导工作,推动工作的发展。

二、兼顾风险与效率 违规就是风险,安全就是效益,合规创造价值。银行业是个高风险的行业,商业银行就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的每一个业务环节,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习惯行为,因此,作为一名银行从业人员,我们应该时刻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性,加强自身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制度的学习,利用周例会、晨会通过制度传导学习和案例分析把风险防范意识深深灌入思想深处,主动预防工作中可能潜在的风险因素,让合规经营理念融入到工作的每一环节。在严格把控风险的同时,又要能高效快速的完成工作,提升客户满意度,这才是真正服务价值的体现。

三、强化执行力

何谓执行力?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个人执行力的强弱取决于两个要素——个人能力和工作态度,能力是基础,态度是关键。所以,要提升个人执行力,一方面是要通过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来增强自身素质,而更重要的是要端正工作态度。那么,如何树立积极正确的工作态度?我认为,关键是要在工作中实践好“严、实、快、新”四字要求。

1、要着眼于“严”,积极进取,增强责任意识。责任心和进取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责任心强弱,决定执行力度的大小;进取心强弱,决定执行效果的好坏。在银行会计工作中,责任心尤为重要,是一切工作的关键因素。

2、要着眼于“实”,脚踏实地,树立实干作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虽然会计岗位可能很平凡,但只要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就能干出一番事业。好高骛远、作风漂浮,结果终究是一事无成。

3、要着眼于“快”,只争朝夕,提高办事效率。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弘扬“立即行动、马上就办”的工作理念。坚决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

4、要着眼于“新”,开拓创新,改进工作方法。只有改革,才有活力;只有创新,才有发展。会计工作本来就很繁琐,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开创新思路新方法这无疑给会计工作带来了新的乐趣。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后备人才述职报告】相关文章:

田径后备人才05-01

篮球后备人才05-18

后备人才体系05-18

体育后备人才06-18

后备人才半年总结07-02

后备人才梯队建设07-02

后备人才学习汇报07-03

会计领军后备人才07-03

后备人才推荐04-22

后备人才发现选拔05-06

上一篇:高中文言文中表时间的副词下一篇:德育作业家长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