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后备人才

2024-06-18

体育后备人才(精选十篇)

体育后备人才 篇1

我国体育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走向产业化, 体育后备人才也应该遵循市场规律。我国国务院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中, 将体育产业明确定义为第三产业, 这就说明体育和其他行业一样, 可以划分为一个独立的产业, 体育或者说体育的某项内容是一个产业, 可以为社会大众提供不同于实物产品的服务, 具有产业性质, 可以创造经济价值。体育机构在投入一定的生产要素, 如人、财、物后, 将生产出一种“满足个人某种想象的或实际的需要”的服务产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具有一定市场基础的体育行业进行职业化、产业化的改革在不断深入。例如, 一个优秀的教练员, 如果在一个管理混乱、硬件设施简陋、待遇低下的俱乐部, 可能会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 而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实际水平。相反, 如果一个教练员在管理有序、硬件设施优越、运营高效的培养机构中, 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 促进该培养机构的高效率、创造更大的利润, 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以市场为机制配备体育后备人才的机理。

体育市场化是推进体育产业由幼稚走向成熟和强盛的一种有效的经济运行方式, 体育产业化是推进体育产业走向一体化经营的过程。在自由的市场化体系中, 培养机构不再是国家行政机构, 而是一种企业机构。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 贡献大和能力强的人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施展才能的机会和工作报酬。实行体育后备人才的市场化, 更有利于调动广大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在体育后备人才市场体系中, 各个单位的效益是与该单位各部门人才的工作效率有直接关系的。通过市场机制配备人才, 打破了平均主义, 从而实现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有劳动能力不劳动者不得。而且, 市场机制给迫使主体参与竞争, 外部压力使各个培养机构实现优胜劣汰。在竞争中为了不被淘汰, 就必须努力劳动和经营, 最终的结果是提高了整体的效率和企业的效益。将市场作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依据, 将体育人才培养市场化, 形成体育后备人才相关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微观管理减弱, 管理制度的建设加强, 最终形成体育培养主体按照市场机制独立经营。

2 体育后备人才市场化的运作思路

2.1 建立体育人才的市场竞争平台

在开放的市场上, 质量是商品的根本, 利益是市场竞争者追求的主要目标。在自由的市场化体系中, 培养机构不再是国家的行政设置机构, 完全是一种企业性质的机构。这时的市场竞争在市场平台上进行, 由市场选择市场行为。如体育俱乐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追求自己俱乐部的效益最大化, 运动员的技术就是运动队成绩的基础, 也是利润的基础。为了自己队伍的成绩和俱乐部的效益, 俱乐部自然会选择技术好, 适合自己俱乐部队伍的队员。后备运动员在这样的环境中将面临同等的机会, 谁的能力强谁的技术好谁就更能满足俱乐部的需要, 谁就能得到更多俱乐部的青睐, 就能得到更好的合同;相反, 不能达到俱乐部要求的人员自然会遭到市场的淘汰。这个平台还有利于促进培养效率的提高和青少年运动员全面发展。培养机构在竞争机制的促动下以质量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如果培养机构的效率不高, 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 培养机构就会失去巨大的经济利润。培养效率低下是很多培养机构当前面临的共同难题, 主要原因在于主管部门不够重视, 动力与压力不足, 或者只重视技术水平的提高, 而忽视体育人才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有了市场平台, 在市场竞争压力下, 培养机构必然会雇用高水平的教练员, 提高自己的培养效率, 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 从而获得更大效益。

2.2 形成体育后备人才的市场培养机制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市场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有偿训练、有偿转让、有偿输送。有偿训练是指根据训练时间和次数, 以及组织训练机构的具体情况, 如硬件设施、教练员水平、训练质量等方面, 向培养组织方缴纳一定费用的训练方式。有偿训练将培养机构自身的价值与经济相连, 也是实现利润的一种方式。对于体育后备人才实行有偿培训是切实可行的, 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原因在于, 对于体育人才自身来说, 与其他形式的培训一样, 体育后备人才有偿培养属于一种对自我的投资方式, 换来的是自己能力的提高和个人人力资本的增加。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有偿培训在我国的某些初级培训队伍中已经有过试验, 并且为社会性质的培训机构创造了较好的收入, 这种自我人才资本投资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标志。竞技体育的人力资本主要就是竞技体育人才的运动技术能力, 是后天努力和投资所形成的一种服务于竞技体育的能力。由于运动员和运动员的比赛是可以出售并获取经济利润的, 运动员的人力资本可以用经济价值来衡量。实施有偿培养可以拓宽培养机构的经费来源渠道, 提高教练员的收入水平, 起到提高教练员工作积极性的作用, 可以提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的热情, 实现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当运动员进行的人力、财力、物力、身心等方面的投资, 获得的技战术能力就是运动员的价值体现, 这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效果或效益, 此时的运动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经济价值。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市场中, 各个队伍之间的交流该遵循市场规律, 人才自身的价值和预期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转会的价格来衡量。我国体育总局出台的文件中也指出, 教练员和后备人才要进入人才市场, 实施有偿转让。另外, 在市场化体系中, 培养机构的投资应该得到合理的回报, 人才的输送应该是有偿的。

2.3 政府加强体育人才市场的管理

在计划经济体制运行下, 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部资金几乎都来源于国家的行政拨款, 没有独立的面对市场, 也没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当我国体育走上了市场化道路, 有了市场发展的能力, 成为一个独立发展的产业, 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就是体育产业中投资的过程。作为体育产业的上游产业, 体育后备人才是体育产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以获得高额利润回报。在这种模式下, 既解决训练费用不足的难题, 又为国家节省了财政开支, 国家财政就不用再对后备人才投入培养资金, 节省财政开支, 还可以收一部分税收。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 体育后备人才进行市场化的运作、实施市场化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市场规律。推进体育后备人才市场化的前提是要让培养机构独立面对市场, 自主经营, 成为独立的法人。这就需要政府让培养机构自主经营, 又要加强对体育人才市场的规范化管理。管理部门要让面向市场的主体实现自主性、赢利性和风险性。在市场化体系中, 市场规律起到基础性调节作用, 价格机制主要在宏观调控上发挥积极作用, 使市场提供准确的信号, 真正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 调节体育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激励培养机构通过不懈的努力培养更多的体育后备人才。

3 结语

市场竞争机制使得体育后备人才配备市场化, 也使培养主体实现优胜劣汰, 在供求机制作用下, 靠市场“看不见的手”自我调节供应量, 实现供给与需求总量之间的平衡, 保持市场稳定发展。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政策法规, 通过政策法规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保证市场经营的正常化、公平化, 遏制不公平竞争的发生。

摘要:根据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发展不足的问题, 通过分析体育后备人才市场化的机理, 提出了以市场为机制配备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思路,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推动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市场机制,体育市场,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洪邦辉.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8)

[2]和钰洲.对发达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8, (5) .

[3]张凤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体育与科学, 2008, (2) .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篇2

着力提升陕西体育软实力 ————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情况调研报告

一、前言

介绍和提出问题

随着陕西省经济实力的发展和提高,陕西体育的发展也行驶在了快车道上。尤其是近一两年来,借着申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的契机,陕西省体育事业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发展。竞技体育是地方体育工作的重要标志。我省向来重视竞技体育发展,2010年成功举办了陕西省第三十三届运动会,按照竞技体育每四年一周期的惯例,为我省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

二、正文

(一)我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现实体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仍将是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竞技体育方面,我省优势项目不足,项目总量偏小,布局不尽合理,尖子运动员、高水平教练员较少,整体发展水平和训练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没有形成各项目的高精尖人才群和人才梯队。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严重滑坡,原有各青少年业余训练层次衔接脱节,业余训练中“读训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青少年运动员文化 课教育水平有待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发展保障机制亟须建立。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和伤残保障等长远性、根本性问题尚未得到系统、全面地解决。

(二)肯定我省竞技体育人才突出成绩

竞技体育实力明显增强。紧紧把握奥运会、全运会的项目设置变化,结合我省实际,着力巩固射击、射箭、跳水、武术、体操、摔跤等重点项目,提升田径、赛艇、游泳等潜在优势项目,恢复开展乒乓球项目,新增足球、高尔夫球等后续项目,论证设立网球等新兴项目。坚持科技强训,重视和发挥西安体院、体科所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整合资源,集中攻关,努力促进训练、科研、教育一体化。与各训练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实施周期跟踪评估、动态管理。设立训练督查室,全程跟踪检查,保证了各项训练安排和要求落到实处。积极配合总局相关项目管理中心做好青奥会、亚运会的备战参赛工作,先后有5名教练员、59名运动员进入国家队。成立青少处,专门致力于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举省一致”体制,加大扶持力度,带动市县少儿体校发展。精心组建备战“十二运”队伍,顺利完成15个项目1082名运动员的注册工作。组团参加国际国内大赛,年内我省运动员共获得33枚金牌、19枚银牌、25枚铜牌,特别是在广州亚运会上取得了7金3银2铜的优异成绩。同时,争取承办全国青年举重锦标赛、全国竞走大奖赛、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等全国性单项赛事,我省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大赛组织能力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成功举办陕西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发现和选拔了一大批竞技体育优秀 后备人才,特别是开闭幕式文艺表演异彩纷呈,引起较大反响。

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稳步发展

竞技体育所带来的成绩是衡量体育事业发展的最直观的表现。然而要真正实现全面的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才是最根本的。陕西省体育事业迅猛发展自然也离不开这两项事业的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全省体育战线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不断开创新局面,各项体育工作都实现了新的突破。竞技体育层面,“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共产生世界冠军35名、亚洲冠军34名、全国冠军93名。其中,在北京奥运会上荣获了2枚金牌,创造了陕西省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历史最好成绩;在广州亚运会上取得了7金3银2铜的优异成绩,金牌总数为历史最好;在全国十一运会上,陕西省体育代表团取得了9枚金牌、19.5枚奖牌、总分537分的成绩,而且这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最佳,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十七位、西部第二位。为国家培养出了秦凯、郭文君、武柳希、吴雅楠、吉珍等多名优秀运动员。可以说在竞技层面,陕西省近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三)分析制约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因素

政府领导的重视程度、训练体系因素、管理因素、运动员因素、教练员因素等5大因素 在竞技体育方面,项目布局不够合理,发展不均衡,高水平运动员相对较少,后备人才匮乏,备战奥运会、全运会的压力很大。

1、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2、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主要是体育行政部门投资的三级训练网,也存在社会力量投资的培养机构

3、管理比较粗放,科技管理的含量较小,在工作中有权责不明、工作混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

4、竞赛制度相对完善,采用了“追踪竞赛法”,发挥了竞赛的杠杆作用

5、运动员的数量少、质量差训练动机不强学训矛盾出现新的问题出路难社会保障差

6基层教练员文化水平偏低,执教水平不高,很难适应科学训练的要求,且工资、待遇较差,严重挫伤教练员的训练积极性

(四)提出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足现实对策

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这是促进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所在。要坚持“举省一致”,重点扶持15所省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20所体教结合特色示范学校,努力培养选拔更多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要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意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完善专业运动队运动员学习培训、就业安置政策,完善普通中小学业余 训练运动员分流就学保障政策,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要切实抓好各级各类体校学生的业余训练和文化课教育,既充分发挥其业余训练的龙头带动作用,又确保孩子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做到对体育事业负责、对孩子成长负责。

(十九)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巩固和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各级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运动员文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督导制度,形成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各负其责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新筛选和布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示范学校,积极探索“体教结合”新路子,完善普通中小学业余训练运动员分流就学保障政策,确保为业训中期分流的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优质文化课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业余训练参与群体基数,形成小学层面做大做广,初中层面做优做精,高中层面做专做强的人才梯队格局,“十二五”期间,全省业训规模保持在12000人以上。进一步细化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建设工作评估政策,大力加强省级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建设,省财政每年拿出8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8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后备人才专项资金增加到每年1000万元,用于支持市、县体校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省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达到7所以上,努力创建10所以上国家级单项体育学校,巩固和完善现有45所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5、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建设。重视学校体育,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主动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积极探索体教结合的新路子。省上每年拿出800万元专项资金,按照每所学校10万元标准,重点加强8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 特色示范学校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学校阳光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后备人才专项资金由每年3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用于加强全省15所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60所省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

根据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经验,综合各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提出了新时期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建议——在教育部门中一条龙培养模式和社会力量投资模式的并存,并说明了这种理想模式的优势所在由于改革有阻力和难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掌握大量详实资料的基础上,针对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和不足,本研究对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

1、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

2、合理利用现有资金投入,扩大资金渠道,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3、科学管理,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绩效

4、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解决学训矛盾,给运动员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空间

5、加强后备人才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在研究中提出新时期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建议,以期对陕西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并在提出新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针对陕西的省情,提出了现阶段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希望能对新时期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可行的方法,为下一步的改革做好铺垫

三、结尾 由于受到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三级训练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培养模式已逐渐显露弊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业余训练无法开展,业体校、体育运动学校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在新时期出现了非体育行政部门投资的体育项目学校、体育项目俱乐部等,但这种培养模式还处在初级阶段,对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贡献还没有很好的彰显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难以支撑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综观当今世界体育强国,大都将业余竞技体育纳入教育系统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则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教育系统中培养出了一批竞技体育成绩顶尖、文化素质高的优秀运动员我国其他体育强省采取了一些应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出现问题的措施,如加强了“体教结合”的力度、制定法制法规支持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体育后备人才 篇3

关键词 教体结合;体育后备人才;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22-0127-01

1问题提出

上世纪末,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尝试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这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也是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然而,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和实践还有好多课题亟待研究。为此,本文针对鄞江中学进行个案研究,并结合浙江省教体结合的现状,提出进一步推动浙江省教体结合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浙江省鄞江中学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学校的招生与选材、教练员状况、经费投入、受训项目、训练与学习、奖励措施、考评考核、竞赛制度、人才输送等情况。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学术论文,获取丰富的资料和可借鉴的研究方法。

2)访谈法。走访了宁波市体育局、鄞州区教育局相关部门的领导、鄞江中学校领导、教练员、运动员,以深入了解该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3)数理统计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对访谈、考察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以提供量化指标。

3结果与分析

3.1目前浙江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

1)业余体校模式。业余体校模式有三种形式:一是部分体校由体育部门直接主管并实现运动员读书、训练、住宿三集中;二是校体联合,即运动员文化学习由普通中小学承担,运动训练和住宿由体育部门负责;三是部分项目分散布点在普通中小学,只在课余时间由体育部门专职教练和本校教师进行集中训练与指导。

2)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模式。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培育的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体育工作,积极经常地组织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开展课余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现和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3)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模式。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许多发达体育国家普遍采用的组织形式,它在组织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丰富青少年体育生活、推进体育社会化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3.2鄞江中学个案调研

1)鄞江中学实践“教体结合”的背景。鄞江中学是浙江省首批特色高中、宁波市重竞技训练基地、市体育传统项目重点学校。1997年学校领导抓住时机,果断引入了女子柔道项目,开始尝试“教体结合”的办学模式,并引入专业教练负责训练,成为宁波市女子柔道训练基地。2002年,宁波市第二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并入鄞江中学,由宁波市体育局、鄞州区教育局、鄞江中學联合办学办队,进一步探索、完善“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办学模式。

2)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宁波市体育局、鄞州区教育局、鄞江中学各方领导组建了领导小组,试行校长报告制度,校长定期向市体育局、鄞州区教育局汇报学校的训练情况。同时建立了区教育局中、小教研室、区体委业务科和学校多方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教体结合”工作。

3)训练项目设置和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状况。鄞江中学重竞技训练基地目前设有男、女摔跤,女子柔道,男子拳击,男、女跆拳道,男、女散打五个训练项目。鄞江中学具有现代化标准塑胶田径场、功能齐全、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重竞技训练馆、体育馆、26片篮球场地等硬件设施。

4)教练员配备和管理。学校目前有专业教练员7名,其中摔跤、拳击各2名,柔道、跆拳道、散打各1名。在管理上,学校制定了《教练员职责》、《教练员守则》、《教练员年度考核办法》。在考核上,采取四年一个周期的大型考核和年度考评相结合。大型考核以运动队的成绩为指标,如人才输送、比赛成绩;年度考核以教练员的德、勤、绩、能为指标。此外,学校还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他们积极进行各种形式的进修和培训。

5)招生、选材及学籍管理。鄞江中学在选材上以“重天赋,求质量”、“育人为本”为基本原则。具体招生及学籍管理办法如下:(1)每年面向全国招生二次(以秋季为主),学期中间无特殊情况一般不招生。(2)学校成立选材小组,在宁波县、市(区)体育局或文体局相关人员的带领下到各地中小学进行选材。(3)学生学籍管理及转学、退学工作按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下发的文件执行。

6)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的安排与管理。(1)根据运动员的年龄结构单独开班,目前设有小学六年级、初中一、二、三年级和高中体育班五个班级。由鄞江中学的15名文化教师负责授课。(2)学校强调“读训并重、和谐发展”,因此,要求文化教师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并适当降低教学和测试难度。要求教练员端正运动员的学习态度,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学习文化知识,力争把他们培养成全面的体育人才。(3)学校安排运动员上午与鄞江中学普通学生一样学习文化知识,下午训练。

7)鄞江中学获奖情况。2001以来,鄞江中学在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的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

8)人才输送情况。鄞江中学人才输送情况如下:对于高水平优秀运动员的输送,学校有两个渠道:一是直接向浙江省体工队和南京体工队输送人才;二是对不能输送到省队的运动员,学校一般将他们输送到高等体育院校和部队继续学习和训练,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武汉、沈阳、天津、吉林等体育学院,解放军拳击队、武警部队拳击队、济南军区拳击队等。

9)经费投入状况。在经费投入上,宁波市体育局每年提供30万元用于训练、竞赛;鄞州区教育局每年提供45万元用于文化教师的工资;鄞州区文体局对改善职工福利条件要给予必要的支持,鄞江中学在生活后勤和教学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对文化教师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

3.3浙江省教体结合出现的困惑

浙江省各县(市、区)都在尝试教体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地区教育、体育部门在教体结合工作上没有形成共识,使人才培养目标出现偏差;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的矛盾依然存在;在考核、考评上缺乏对文化教师教学工作和运动员文化学习的考核办法;教育系统内部竞赛的杠杆作用无法发挥;人才输送渠道单一;另外,经费来源单一、训练、比赛经费紧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体结合工作的深入开展。

3.4对策与建议

1)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和协调运动队的招生、文化学习、训练、竞赛和考核等事项。2)加强与体育部门的合作、交流。3)扩大经费来源,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4)加强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力争形成一支学者型的教练员队伍,使教学、训练、科研融为一体。5)加强教练员、文化教师与运动员之间的交流、沟通。6)建立考核制度,并加大考核力度。7)处理好读与训的关系,做到学习和训练两不误。

参考文献

[1]陈道裕,魏鸣,等.宁波市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2):57-60.

[2]陈道裕.宁波市少年儿童体校的现状分析及新机制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810-812.

[3]潘前.中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3):23-25.

体育后备人才 篇4

1 辽宁省各市向省专业队、省体校输送运动员人数情况分析

通过表1可知,在各市向上级专业队和省体校输送运动员中,省体校的接收数量要普遍高于专业队的接收数量。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省级体校运动员选送情况一般都是在各市运动会和省运动会后,根据运动员的成绩结合自身运动项目需要对有潜质的运动员进行吸收。而专业队的选材途径是由专业队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去考核运动员的潜质,确定后与运动员进行洽谈,最终进入到专业队。(2)专业队在训练项目上面要少于省体校专项数量,体校一般是传统项目占据大多数,专业队是以国家有针对性发展的体育项目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专业队的项目更有针对性,规模不如省体校大,所以,接受运动员的数量能力要弱于省体校。(3)运动员的在初期进入到训练时认知的概念中更倾向于省体校的训练,认为这是进入到国家队训练最简洁的途径,所以运动员在有选择的时候也会更倾向于省体校。

通过统计得知,各市向专业队和省体校输送运动员的数量所占百分比并不相同,辽阳、沈阳、大连分别占据输送运动员总数前三位,分别为19.95%、16.68%、16.50%。辽阳市在发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时针对性较强,训练人数因为选材和选择基数有限,人数相对较为固定,教练员的训练执行性较强,所以辽阳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比例略高于其他各市。沈阳市、大连市参与到初期竞技体育训练的人数远高于其他城市,虽然在输送人数上面有一定的优势,但专业队和省体校的接受能力毕竟有限,又有专项限制,而且沈阳、大连两市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时涉及的范围较广,参与人数较多,输送数量上面的优势无法和庞大的训练人数成正比。

2 各市输送运动员数量占该市训练人数比例分析

各市向上输送运动员与在籍训练运动员数量的比例,是影响继续招生,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表2可以清楚看出各市的训练数量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输送比例与训练人数并未成正比例关系。具体数据如表2。

通过表2看出,除辽阳市外各市向上级输送的人数比例匀低于25%,只有辽阳市向上级输送的运动员比例高达58.32%,这是因为辽阳市的竞技训练项目集中在举重、柔道、跆拳道、拳击、摔跤、武术散打等项目,是举重、柔道、跆拳道、拳击、摔跤、武术散打等项目的省级训练基地,其中摔跤、跆拳道还是国家级训练基地重点项目。所以辽阳市对于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指向性更明确,在选材时更能结合项目需求进行选择。而锦州的输送比例最少为7.45%,是因为锦州的竞技体育训练以满足基础体育比赛为主,训练的项目集中在田径、篮球等项目,而这些是全省的特色优势项目,在全省的竞争中,锦州市竞技体育的优势不明显,导致其向上级输送受到很大的影响,比例最少。其他各市,输送比例在10%~20%之间,虽不理想,但是比例较上一周期略有提高,一是选材越来越有针对性,配合科技的不断进步,选材和训练更科学,运动损伤出现程度降低。二是训练基地在项目设置上不再一味集中或贪大求全,而是结合该市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该市开展,并具有一定优势的项目进行集中训练,向专业性、职业性发展,从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并能尽量避免运动员的淘汰率。这是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摆脱盲目性,逐渐形成集中选材、科学训练、快速提高的后备人才培养理念。

3 辽宁省重点开展项目分析

重点开展项目是现阶段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育系统输送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访谈可知,在基层体校,训练队及特色学校开展的项目中,除田径、篮球传统大项开展较多以外,其余各项开展情况虽有数量上面的不同,但是差距并不大,如:排球、拳击项目有11个单位接收基层运动员,游泳、摔跤有10个单位接收。所以在现阶段,基础体育开展处在均衡发展的水平。在省级单位开展的训练项目相对于基层开展项目来说有很大缩减,数量是基础项目开展的一半。省级项目的开展范围大幅度的缩小是因为选材更有针对性,训练更为专业化、系统化;教练员和相应配套设备全面,所以在经费投入和项目选择中会有所取舍。一般选择开展有一定基础,在省运动会及各大赛事中取得较好运动成绩的项目优先保留,所以田径、篮球、游泳、乒乓球传统项目得到发展,同时拳击、皮划艇、击剑等项目占有相应比例。在辽宁省的国家级训练项目数量并不多,国家级训练基地的选择涵盖全国,项目的设立一部分为辽宁省传统优势项目,如:田径、举重、排球等;另一部分如垒球、曲棍球等虽为奥运会项目,但在国内开展相对较晚,由辽宁优先开展,并持续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育系统输送各市情况并不相同,辽阳市、沈阳市、大连市分别位于输送人数比例前三位;从输送人数与在籍人数比例来看辽阳市最为突出,锦州市最少;从项目开展情况来看,辽宁省基础体育项目开展处于均衡发展,向上输送项目人数受到省级优势项目及国家级优势项目开展数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秀峰.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J].科技文汇,2009(10):196.

[2]郑锦惠,郭长寿,李莘.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势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分散及特点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8):25-30.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篇5

运动训练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体育事业发展所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从事基层体育专项训练的教练员和竞赛管理工作的体育人才;培养能够向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队输送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运动技术规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学科拔尖创新型人才。

具体目标如下:

1、能代表临沂市参加省级以上青少年体育比赛,为国家、省培养输送高水平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

2、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体育专业人才;

3、为高等院校培养优秀体育生源(包括:高水平运动员、体育单招、对口升学、高考普招)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运动训练专业:一般为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年龄为 14-17 周岁,学制三年。

开设运动项目:田径、射击、篮球、排球、自行车(小轮车、公路车、场地车、山地车)、游泳、乒乓球、摔跤、柔道、跆拳道、散打、拳击、举重、赛艇、皮划艇、橄榄球、手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网球、武术。

三、培养规格

(一)毕业生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技能、能力

1、掌握一般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主修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和训练方法;

3、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项运动技能;

4、具有一定的辅助指导某项运动技术训练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组织和指导体育活动能力;

6、掌握运动人体学、管理学、体育技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以及指导大众体育、养生体育、休闲娛乐的方法和基本技能;

7、了解我国体育运动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8、具有从事体育休闲与服务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9、具有向大众宣传体育休闲、养生、健身的能力,以及做群众体育工作的能力。

(二)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分析

1、文化基础课程模块: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及分析能力。

主要课程:语文、数学、英语、政治。

2、素质教育模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依法办事,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获取并处理相关信息。

主要课程:思政、心理学、计算机、礼仪。

3、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掌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备获取最新知识的能力。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运动心理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

4、专业技术课: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和规则,有良好的职业能力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掌握一定的训练理论方法,具备较强的专项运动能力和指导能力

主要课程:各运动项目技术课程。

5、职业岗位(资格)课程模块:掌握基本的大众健身方法,具有一定的训练指导能力。

主要课程:裁判培训、实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等。

四、课程设置及要求

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程

主要包括: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计算机等。

《语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莫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数学》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通过对集合、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习数列、平面向量、直线和圆的方程,立体几何,概念与统计初步等知识,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科学性、严谨性、拓展性,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贯彻就业为导向,让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方法和算法,为学其他文化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数学基础,掌握三角公式及其应用,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概率与统计等知识。

《英语》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具备必须的英语听学读写能力;发挥主体作用,形成有效的英语策略;了解文化差异,能在不同的生活和工作情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

《思想政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__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让同学们把握我国进入新时代的“新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愿景”和加强党的建设的“新征程”,明确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步骤,引导学生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坚持贴进实际、贴进生活、贴进学生的原则,结合中职学生身心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如何做人、走好人生路。

《心理学》帮助学生自我认识,适应中专阶段的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管理情绪,以及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该课程教学坚持“发展为主,预防为辅”的理念,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康向上的积极心理资本,为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学习奠定基础。

《计算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及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了解操作系统基础知识,会基本操作;学会使用基本的应用程序,对软硬件进行最基本的管理;了解网络基础知识。认识因特网,能能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会使用电子邮件和简单的办公软件。

《礼仪》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能掌握礼仪的基础知识、基本规范及流程,养成好得很习惯;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准确的加以运用,以良好的个人风貌得体地与人交往,成长为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为更好的胜任职业岗位工作打下基础。

要求掌握这几门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升入大学或走进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

(二)专业(技能)课程(基础理论课)

主要包括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运动心理学等。

《人体解剖学》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熟悉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掌握运动解剖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体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及其规律,并能运用运动解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决体育运动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解剖学基础

《人体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体育科学中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课程。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人体生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运动运动与骨骼肌、氧运输系统、特质能量代谢、内分泌机能。使学生深刻的认识体育运动参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与机理,深刻认识运动训练、体育教学、运动健身的有关生理学原理,以便科学指导不同人群的体育锻炼,增强国民体质。

《运动心理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科学地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等进行心理分析的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为未来从事师范教育做好职前准备。

《体育保健学》课程中含有实验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训,使学生掌握运动后恢复、急救等的常用方法,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我国体育卫生工作。

(三)专业技术课程

各运动项目专业技术根据项目内容不同,所学技术不同,由教练进行授课。主要包括以下运动项目的技术课程:田径、射击、篮球、排球、自行车(小轮车、公路车、场地车、山地车)、游泳、乒乓球、摔跤、柔道、跆拳道、散打、拳击、举重、赛艇、皮划艇、橄榄球、手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网球、武术等。

五、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六、实施保障

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

(一)师资队伍

文化基础课教师要求本科毕业、有教师资格证,数量符合国家要求的师生比。专业基础课教师要求体育教育本科毕业,有教师资格证。

(二)教学设施

18个标准教室,校内16个训练场馆。

(三)教学资源

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教材,图书1万册。

(四)教学方法

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实践法、电教法、研究法等,读训并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理论实训相结合。

(五)学习评价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标准培养运动员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除了日常的期中、期末考试外,还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考试。像期中期末考试,文化课测评根据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笔试成绩按一定的比例将学生的成绩分为不及格、及格、良、优四个等级,要求学生掌握中职阶段应知应会的文化课知识。

(六)质量管理

学校承担临沂市运动员培养任务,文化教学和运动训练同步进行。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省运会、省年度赛等赛事争金夺银,省以上运动队输送运动员数量省内领先。

管理:争创一流,锐意进取。

七、毕业要求

体育后备人才 篇6

关键词 体育运动 人才培养

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即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在原有的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下,一度发挥了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和体制的影响,体育运动学校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体育运动学校的发展为政府在经济上背上了较大的包袱,对于经济条件好的时期还能满足体育运动学校发展的需求,但相对于经济比较困难的时期,财力的投入则大大不能满足体育运动学校的发展需求,体育运动学校的发展和前景令人堪忧。通过对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系统构成的分析、查阅文献资料、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后,确立了以下几点影响因素。

一、训练情况和体育专业理论学习情况

(一)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开设专业项目的情况

调查表明,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开设的专业项目呈现以下特点,吉林体育学院舞蹈学校和吉林体育学院北亚拳击基地属于单一项目培养学校所以主要开设了体育舞蹈和拳击;吉林体育学院附属中专则根据附属于体育专业高校的办学实际开设了几个比较普遍的体育专项;长春市市体校则根据服务体育竞技的原则和开展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开设了体育专项。

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开设的体育专业理论课呈现以下特点,吉林体育学院附属中专、吉林体育学院舞蹈学校和吉林体育学院北亚拳击基地由于都是依托高校办学,所以体育专业理论开设较多且系统,有利于运动员的继续深造和以后就业;长春市市体校开设的体育专业理论课主要是围绕运动员训练开设。

(二)专项训练与体育专业理论课所占课时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从事专业训练时间占三年总学时的百分比,不包括放假期间的集训。从中不难看出专业训练时间占到学生的学业时间的不到一半,但这也说明体育运动学校重视训练。

调查结果表明,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专业理论课占三年总学时的百分比。从中不难看出各体育运动学校对体育专业理论都很重视,这说明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让学生知道所以然,不让他们盲目的训练,而且能够和教练交流科学训练。

(三)教练员对运动员训练满意度情况

调查表明:对目前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总量,11%的教练员认为科学;87%的教练员认为比较科学;只有2%的教练员认为不科学。可见,现行的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总量还是比较科学的。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只有21%的教练员认为运动员能很好地执行了训练任务,而79%的教练员认为运动员执行训练任务的情况一般或不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52%的教练员认为是由于运动员身体状态造成的;36%的教练员认为是由于运动员的人文素质缺失导致的;12%的教练员认为是运动员心理状态导致的。

二、文化知识学习情况

(一)制定文化课开课的情况

调查表明,吉林体育学院基本上按照高中理科生课程开课的,而且加入了一门特色课;吉林体育学院舞蹈学校、长春市市体校和吉林体育学院北亚拳击基地均开设了最基本文化课,对于运动员的知识面的扩展有所阻碍,不利于今后运动员的深造和就业。

(二)文化课所占课时情况

调查表明,从四所运动学校文化课课时所占的总学时的百分比不难看出吉林体育学院附属中专比较重视运动员的文化知识,其他三所就是按照大纲完成基础教学要求,不利于运动员的升学深造和就业。

(三)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对待文化课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运动员均不满意当前自身具备的文化水平,仅54.31%的学生能正确对待“学、训矛盾”做到学训并重,以学为主,其余学生均以训为主,更有甚者放弃学习,想通过全身心训练成为专业运动员。对于业余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两者关系问题上,61.87%的学生认为运动训练阻碍了文化学习,其原因主要在于训练时间较多、运动量大,造成身体疲劳。19.55%的学生认为两者无影响,28.78% 的学生认为运动训练有助于文化学习成绩的提高。

对学生进行业余体育训练动机的调查中,有62.95%的学生最初的训练动机是为考大学奠定基础,另38.78%的学生则想通过训练进入高一级运动队从事专业训练。进入体校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后,只有57.55%的运动员希望考上理想的大学,而高达62.95%的运动员则想经过系统训练成为世界冠军,运动员的这种训练动机极有可能使其放松对自己文化学习上的要求,进而加剧学、训矛盾冲突,这一现象说明运动员对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两者的兴趣明显倾向于前者,绝大多数运动员对待学、训关系的认识和态度不够正确。因此,还需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进一步端正运动员对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一致性的认识,协调学、训矛盾。

(四)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教师评价运动员上文化课的情况调查

调查表明: 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教师评价运动员上文化课的情况,87%的教师认为运动员能够按时上课,13%的教师认为运动员不能按时上课;3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上课不能够认真听讲,6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上课能够认真听讲,30%的老师认为运动员上课能能够认真听讲且积极回答问题;2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不能完成作业,8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能够完成作业,3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能够独立完成作业;2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课下有询问有关文化课知识,8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课下没有询问有关文化课知识;6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缺少应有的人文素质;4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具有写作能力;6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能够独立查阅资料能力;8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具有沟通能力。

作者简介:梁娜(1984.8),女,吉林体育学院附属中专,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硕士。

体育后备人才 篇7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要是指身体心理上都具有较高水平运动潜力,并且能接受系统的竞技体育运动训练,能参加相应的竞赛,还有取得优秀成绩可能性的个人,是后备的运动员。该省政府,体委,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上一直是非常重视的,由于政府部门的重视,该省的竞技体育一直是以良好的方向发展的。但是,光靠政府部门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来源主要是竞技体育职业俱乐部和体校。

1 竞技体育职业俱乐部

我国的竞技体育职业俱乐部尚在发展初期,虽然与已颇具规模的欧美方面的体育职业俱乐部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发展余地,但是我国体育职业俱乐部已经初具规模,也培养了相当大一部分体育职业人。这部分体育职业人在竞技体育界也是声名赫赫。体育职业俱乐部以培养职业运动员为主,买卖运动员的机构。挑选身体素质好的签约,然后进行训练、培养。运动员参加职业赛,俱乐部根据之前协议,提取一定的奖金分成。还有赚取运动员转会(俱乐部之间)的买卖费用。

最早的体育俱乐部产生于17至18世纪。1608年出现的英国高尔夫球俱乐部就是其中之一。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体育俱乐部。在欧、美工业发达国家,体育俱乐部分为业余的和职业的两种。业余的体育俱乐部为业余运动员提供运动场地和器材,它的经费来源一般是靠收取体育设施出租费和会员费,也有的由工会提供。

该省中比较著名的职业体育俱乐部,辽宁宏运足球俱乐部成立于1995年12月,是在原辽宁足球队的基础上,经辽宁省体改委批准正式成立的,成立时名为辽宁足球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之后,辽足俱乐部股权几次易手,直到2006年8月,宏运集团注资辽足俱乐部,正式更名为辽宁宏运足球俱乐部。

这种俱乐部模式在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开始,慢慢显山露水,但是由于我国体育俱乐部模式构建尚在初期。许多体育俱乐部发展非常不规范,导致了许多优秀运动员的流失。

2 体育学校

业余体校,是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形式,也是我国高水平体育运动员的主要来源。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在我国仍然属于政府行为。为培养竞技运动后备人才,我国的业余训练有分属体育和教育部门的两套组织系统。尽管两者的训练目标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在物质条件、时间等方面则有相当差别。

我国业余体校发展于1955年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由单一的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发展到多种业余体育训练形式并存,包括各类业余体校、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和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以及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高校。这几种形式构成了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体。现如今我国业余体校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我国的竞技体育人才有61%来自于各级各类的业余体校。

业余体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着自己成熟的一套人才选拔培养模式,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几十年的发展中,过重的重视体育锻炼而忽视文化教育,很难有体校做到真正的“体教合一”,这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体育锻炼和文化教育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衡。这导致体校学生的出路很成问题,学生的出路不畅。我国业余体校的主要教练员依然是来自于退役的运动员,依然有着过于陈旧的训练方法和对于文化教育上的缺失问题。业余体校作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来源,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却依旧有培养目标单一的问题。

建议如以下几点。

(1)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对辽宁省的各种职业体育俱乐部优胜劣汰。

(2)政府对职业体育俱乐部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完善职业体育俱乐部管理法规。职业体育俱乐部是一种经济行为,他由资本产生,在产生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经济问题,导致了大量的职业运动员资源的浪费,所以对职业体育俱乐部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出台严格的规范管理政策。

(3)严格的执行我国现行提倡的“体教合一”的教育模式,重视体校学生文化的发展,全面发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4)重视教练员自身的素质,教练员自身素质水平是该省竞技体育人才自身水平和发展的关键,运动员的自身潜力需要教练员的慧眼识金。教练员的个人利益也应得到相应的重视,不能只提倡奉献,不考虑回报,打击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让教练员实现自我,满足自我。

(5)革新教育方法,改革现行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训练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3 结语

该文以主要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两个选拔途径为主,浅略讲述了我国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和体校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明确该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发展反向,目的是使该省运动员的输出更高层次、更人性、更法治。

摘要:竞技体育的核心是竞技体育人才,竞技体育人才水平出自于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有着适合自己国情的培养模式,近年来,辽宁省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及发展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辽宁省一直是我国竞技体育大省。该文对辽宁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和辽宁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辽宁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选拔的问题,对加强“体教”结合,建立新型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建议,为建立和完善青少年田径竞赛制度提供新的观点,对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教练员整体素质。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途径,辽宁省,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兵.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进程中的职业化、院校化发展动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6):29-32.

[2]刘桂海.上海市青少年业余训练发展模式探究——兼论“体教”结合利与弊[J].体育科技,2005(3):22-24.

[3]张志荣.探索我国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的发展模式[J].中国学校体育,2005(5):36-37.

[4]侯海波,李桂华,宋守训,等.国外竞技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4):1-5.

[5]项和平,许贵泉.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16-118.

[6]王保成,周志雄,王川,等.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科学,2005(7):9-15.

[7]马宣建.我国体教结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1-5.

[8]姚磊.“体教结合”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体育后备人才 篇8

1 现阶段制约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青少年体育发展工作一方面依赖于学校的体育教学,另一方面又需要根植竞技体育的土壤,因此,制约影响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因素也存在于以上两个方面,下面对其加以着重分析。

1 . 1 学校体育教学方面

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在学校中参加体育教学课程及各类体育运动组织,在学校体育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1.1.1 体育教学资金不足

随着学校生源的扩大化,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得以提高,但受制于体育教学专项资金不足,学校,尤其是高校,其体育教学基础设施较为滞后,无法达到教育部关于学校体育基础设施配置的相关要求[1]。此外,在学校体育教学经费上,也存在与国家规定标准相去甚远的现象。

1.1.2 体育教学师资薄弱

我国关于学校体育教学师资条件的标准为:小学阶段学生群体人均占有体育教师0.0040名;初中阶段人均占有体育教师0.0032名;高中及高职院校人均占有体育教师0.0025名。根据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数据表明,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及高职院校、普通高校等各个教学环节中,青少年人均占有体育教师的比例无法全面达到国家标准,涉及到偏远山区,体育师资更显薄弱。

1.1.3 体育教学安全保障措施跟进不力

学校青少年体育教学中如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不当,极易引发安全隐患,一方面家长会限制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另一方面学校自身也会出于安全考虑而压缩体育教学时间。现阶段,在青少年体育教学中,各项安全保障及理赔措施难以及时跟进,客观上也制约影响了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1 . 2 竞技体育发展方面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依靠国家强力的财政支持,在雅典、北京及伦敦奥运会上取得了突出的竞技成绩,但这种以冠军为导向的精英扶持战略,也从侧面损害了青少年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呈现出结构失衡的特征。

1.2.1 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各项待遇保障性不强

青少年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其出发点是为了长远发展,而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数量及规模大小,又决定了精英体育竞技人才的成才质量及规格。但纵观我国青少年体校发展情况,普遍存在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员收入待遇较低、编制名额过少、竞争压力过大等现象,制约了体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招收及培养工作[2]。

1.2.2 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员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相分离

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文化水平是促进其竞技体育发展及退役后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采取的竞技体育三级培养机制,使得底层教练员过度关注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成绩,一切以竞技成绩的提高为培养出发点,一方面会过度损害青少年的机体发育及潜能,另一方面也形成了重训练轻学习的思路,青少年在最佳学习阶段错失学习机会,不利于其后期长远发展。

1.2.3 青少年竞技体育资金扶持及后期理赔机制不顺畅

一方面,青少年竞技体育扶持资金过于偏重奥运竞技项目,造成资金分配的失衡,且经济水平高低不均的地区在财政资金配置上也呈现出不均匀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青少年竞技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安全保障及理赔措施上,也存在保障不及时或缺失的现象,阻碍了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规模及数量的进一步扩充。

2 改善青少年体育工作,提高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水平的对策方法

2 . 1 整合行政及市场要素, 打破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壁垒

我国早期实行的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能够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竞技体育的发展,但也损害了学校体育教育、大众体育教育的发展,造成了竞技后备人才萎缩,竞技体育发展结构不合理的弊端[3]。在新时期背景下,要推动青少年体育及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需要在发挥行政要素宏观调控作用的基础上,及时引入市场要素,打破青少年体育发展停滞不前的体制壁垒。

在行政及市场要素充分整合后,可以将青少年体育工作形式加以拓展,如传统的青少年体育教学主要涉及体育教学、体育活动、运动队、体校等;竞技体育主要包括集训队、业务体校等,在融入市场要素后,可以将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波及面拓宽,实行纵横方向的全方位辐射,既能够涵盖青少年体育工作与学校、市场、教育的有效衔接,又能够兼顾青少年体育人才的输出、流动。青少年体育工作可以采用合作、对接及挂靠等方式,寻求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可以通过与普通院校签署对接协议,借助普通学校的教学力量对青少年体育运动员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再比如,普通学校如具有较高的青少年运动人才或运动项目优势,可以以此为基础,建立专门的体育项目培养基地,形成特色化教学品牌。此外,涉及到青少年体育训练,学校也可以与国家体育部门进行合作,如山东高校与国家女子足球队、江苏高校与国家女子垒球队合作,通过整合训练设施及场地,达到了良好的训练及比赛效果。

2 . 2 借助市场力量, 注入青少年体育发展资金

首先,在我国教育法律条文中,规定了应围绕国家财政拨款,充分开拓各类资金融资渠道,以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学。这就为青少年体育工作充分借助市场力量融入资金提供了法律保障。

现阶段在青少年体育工作开展上,在基础设施建设环节主要通过以高校土地、市场资金有机整合的方式,由专业建设企业进行体育场馆建设,在建成后,一方面充分满足高校的体育教学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适度放权,由市场投资人员对场馆进行经营,以弥补开发成本,高校此时行使监管场馆使用的职能。通过这种管理及使用方式,可以极大提升青少年体育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达到资金补充及运转的目的。

其次,针对青少年竞技体育地区资金配置不均衡,运动员退役后期发展不畅的现象,一方面要加大国家的财政拨付力度,可向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较迟缓的地区进行资金倾斜,解决运动员及教练员收入待遇偏低的问题,保障青少年体育发展规模及速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如各体育俱乐部可以给退役竞技体育人员提供相应的岗位,通过进一步培训,使其成为培养青少年优秀竞技后备人才的重要力量。

2 . 3 强化青少年体育教学及训练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青少年体育工作师资队伍较为薄弱的现象,应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对其加以完善。首先,做好青少年体育师资队伍的编制工作,通过签订合同、提高待遇等方式稳定师资队伍;其次,通过岗位流动及调整的方式,做好发达地区及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体育教师队伍的流转,针对自愿支持欠发达地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教师、教练,一方面可以提高其岗位待遇及补贴,另一方面可以将其划归“国培计划”当中;第三,建立青少年体育教学及训练师资队伍的竞争及考核制度,通过举办各类形式的教学技能比武活动,将活动的竞赛成绩与教师及教练的职称评定及岗位流转相结合,促进师资队伍强化自身学习及教学能力。在考核上,要兼顾青少年体育运动员的体育竞技成绩与文化知识水平成绩,促进青少年体育运动员体育竞技与文化知识的双重提升。

2 . 4 跟进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各项保障及理赔工作

青少年体育工作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基本的体育医疗救治及援助制度,在此基础上,要广泛联系及吸纳社会安全保障及理赔服务企业,共同制定出适宜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的各项安全保障险种[4]。在青少年体育工作安全保险险种的购买上,财政部门及学校财政系统应拨付专门的保障资金,对青少年体育学习及训练的安全保障意外险进行全额或部分购买,以消除青少年家长对青少年群体参与体育运动的担忧,促进青少年体育运动参与者数量及规模的提高,为竞技后备人才选拔做好人才队伍保障。

3 结语

青少年体育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背景下,更加显示出其重要性。相关部门在认识到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问题及不足的同时,要通过对体制、师资、后续保障的完善改进,消除制约影响其发展进步的障碍,促进我国体育竞技及青少年体育工作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建军.青少年体育工作报告[J].青少年体育,2014(3):1-5.

[2]陈海军.实施“两大工程”,打造“两个体系”切实抓好青少年体育工作[J].青少年体育,2014(2):8-11.

[3]段世杰.关于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有关问题[J].青少年体育,2013(6):1-7.

体育后备人才 篇9

1 国外体育强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经验

作为世界第一体育强国的美国, 有着合理、高效、实用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就是以普通学校为中心, 依靠学校的业余训练来培养人才的“学校体制”[1], 即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或俱乐部的模式, 学校运动队与社会运动俱乐部互为补充, 青少年运动员必须与同龄人一样接受同样的学校教育。

小学阶段, 学生除了参与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外, 还会去俱乐部进行基础性的培训。中学阶段的运动员可以参加校运动队的训练, 并在美国高中协会联盟的领导下进行比赛和训练, 联盟对运动员的最低学习时间、训练时间、比赛的安排以及在业余性的规定上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使体教结合得到了保障[2]。美国大学是运动员培养的最高阶段, 作为非官方的体育组织“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 负责全美国大学体育赛事的规划与运营。“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有着极其完善的制度、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先进的体育设施、良好的财政状况, 有力地保障了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德国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等都是建立在俱乐部体制的基础之上。体育俱乐部体制在德国已经有近200年的发展历史, 至今全德国已经有9万多个体育俱乐部, 会员2 700多万人[3]。德国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渠道主要是: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锻炼, 其中校外体育锻炼是通过参加俱乐部的形式完成的。根据联邦州教育与体育主管部门的规定, 学校和体育俱乐部之间建立了固定的合作关系, 各俱乐部都有完善的梯队建设, 训练经费由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提供, 俱乐部提供教练和场地, 为中小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德国的普通大学不开设体育必修课, 但是参与竞技体育伙伴的高校, 专门为高水平运动员制定更灵活的学制, 以保证他们更好地处理学习与训练的关系[4]。

法国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以俱乐部结合体育学院的形式进行的, 采用的是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培养规划, 培养路径为基础选材、成绩提高和精英培养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体育活动基本上是在与学校合作的体育俱乐部里完成的, 俱乐部针对中小学年龄段的青少年, 本着培养兴趣、发现人才的宗旨开展训练。有天赋的运动员会选拔到专门的训练基地进行集中训练。教育部门负责学生的文化教育, 严格要求运动员的文化水平达到毕业标准。国家每年会从训练基地的运动员中选拔7 000名高水平运动员进入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根据运动员的兴趣、特长以及就业方向进行体育训练和职业技能双向培训, 使得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和文化素质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5]。

西班牙的竞技体育是采取政府与民间相互合作的管理模式。最高体育理事会是西班牙的体育行政部门, 主要发挥宏观指导与政策监督作用, 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则由各大区以及单项体育协会负责, 培养路径仍是以学校为中心的:中小学—大学—专业队模式。国家通过各级各类的比赛发现优秀年轻的运动员或与各单项协会合作选出适合某项运动的后备人才[6]。

日本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采用的是官办民助的模式。政府成立由专门的管理结构, 只负责宏观的管理, 如政策制定, 协调监督等。经费主要来自民间社团、企业公司等社会力量, 培养路径为学校与俱乐部双轨制培养模式。日本的中小学除体育课外, 每天还安排有90 min的活动时间, 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各部活动。活动由校长负责, 小学由班主任担任体育教师的职责, 中学才有专职的体育教师[7]。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大学和企业俱乐部, 充足的经费, 完善的体育设施, 科学的训练措施, 保障了运动员的成材率。

2 国内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对比分析

不难看出, 国外体育强国都有其完备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且政府都是采用以市场为主的宏观调控体制。虽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途径有所区别, 但是都极其重视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 并且有完善的法律保证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使得运动员除了具有高超的运动技能外, 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退役之后能够很快地融入社会。我国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中, 政府行使全部管理职权, 国家承担全部经济义务, 政府采用行政的方式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等各个层次的全面管理。这种举国体制的管理方式严重抑制了社会对体育的参与与支持, 不利于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 我国一直沿袭的是前苏联的各种形式的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 确定了少体校、体工队、国家队的三级训练网, 这种举国体制下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 在为国家带来巨大荣誉的同时, 忽视了体育后备人才的系统教育, 使得体育后备人才在后职业规划能力以及就业能力方面出现危机。由此可见, 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需要依据我国的国情, 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改善我国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3 改善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策略

3.1 转变思想观念, 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参与

要充分认识到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竞技体育的商业化水平越来越高。我国的体育人才培养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坚持举国体制的基础上, 要逐步调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力量积极参与到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中, 争取实现由政府管理过渡到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即政府制定方针政策、发挥协调、监督的职能, 社会体育组织在政府的宏观管理下, 负责体育的业务管理, 如制定项目发展规划, 投资体育俱乐部建设, 组织训练与比赛, 开展大众体育等, 从而使我国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走上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2 构建以学校体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美国的以教育系统为主, 一体化单路径的培养模式, 建立以学校为核心“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国家队”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宗旨在于寓体于教, 以学校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的基地, 国家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学校体育中, 大力加强学校的场地设施建设, 完善体育师资配备, 在注重文化教育的前提下,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以及课外体育活动。

小学、初中阶段以培养体育兴趣, 打基础为主, 引导青少年发展体育特长, 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基础性体育技能的训练, 加强趣味性, 并注重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高中阶段应注重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与选拔, 要求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在文化成绩达标的基础上, 方可根据自己的爱好, 参与不同运动项目的训练, 对于运动成绩突出, 文化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推荐进入体育院校继续学习与训练。大学作为体育训练的最高阶段, 也是运动员身心的成熟阶段, 体育与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协作, 积极组织开展常态化的高校体育比赛, 在比赛中提高水平, 选拔人才。同时, 明确要求运动员在必须修满必要学分的基础上, 才能参与竞技比赛, 并通过选拔到不同的职业队, 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国家根据国际比赛的需要, 可以从各职业队选拔出精英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这一培养模式的构建, 旨在加强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保证参加运动训练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 为退役后融入社会提供可靠的保障。

3.3 大力推进校外体育俱乐部的建设

校外体育俱乐部是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补充。应借鉴欧洲体育俱乐部市场化的经营模式, 采取政府与民间组织协作的方式。政府负责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并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的加入, 鼓励和支持各种民间体育俱乐部的创立与发展, 帮助体育俱乐部打造专业的运动训练基地。此外, 政府还应协调俱乐部与学校建立固定的合作关系, 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应鼓励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 利用课余时间去体育俱乐部进行训练, 从而使青少年从小就能够接受到规范的专业训练, 为今后的体育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能为国家节省大量的资金投入。

3.4 完善校园体育竞赛体系及选拔机制

以学校为主干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必须建设常态化校园体育竞赛机制, 积极开展班级、年级、校级间的体育比赛。这样才能通过体育竞赛检验学生的训练成果,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完善的小学—中学—大学三级体育竞赛体系, 大力提升学校体育竞赛的规格, 特别是大学体育竞赛的规格, 使大学体育竞赛与职业体育竞赛接轨, 完善竞赛的选拔机制, 使得学校体育真正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王海宏.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与整合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3 (6) :531-535.

[2]曹杰, 王凯珍, 郑晓鸿, 等.美国中小学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3, 25 (1) :6-10.

[3]刘波.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群众体育关系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9, 30 (1) :64-68.

[4]刘波.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8, 29 (1) :88-93.

[5]王芬, 吴希林.借鉴经验、创新体系, 进一步加强我国经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中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比较及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 35 (4) :1-6.

[6]周冰.西班牙体育崛起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 2012, 12 (3) :28-31.

体育后备人才 篇10

关键词: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1 研究目的和方法

所谓“中国特色”很大程度上与“举国体制”密不可分。我国现阶段处于一个正在发展的时代, 致使我国的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能够以个人的形式出现。跳水、游泳、女子网球近年取得的辉煌成绩, 就有力证明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相互协调, 成为了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竞赛中取得胜利的制胜法宝和最宝贵经验。所以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 要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运动员要想在世界运动场立足, 还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举国体制的优势。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走自己的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1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 是新技术革命的世纪, 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目前在“举国体制”下, 我国在最近连续几届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都是世界前4名, 但并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体育强国, 而只能说明中国是一个体育大国。我国在“金字塔”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体育人才, 体育运动学校也栽培了很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优秀苗子。我国竞技体育走向奥运辉煌的根基和源头离不开体育运动学校, 据国家体育总局的统计资料显示, 担忧的问题:很多优秀运动员被体育院校送入省队以及国家队, 但是很大部分运动员职业生涯中没有进入过奥运会, 他们退役后就业难成为了非常严峻的问题, 从体育运动学校毕业直接走向社会的学生, 学历和文化素质都较低, 也很难就业, 甚至受到社会的歧视。所以进入21世纪, 在竞技体育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下, 运动员不能仅仅在赛场上发挥特长, 给人视觉上的欣赏, 在学习上也要展现出更好的效果, 在很多体育院校给了优秀体育人才保研的名额, 可以使许多运动员在赛场之下也能够使自身最大效益到更好的发挥, 并且实现自己本身价值的所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没有产生一个很好的效果, 特别是在文化课学习和竞技训练之间矛盾的尤为明显。由于运动员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学习时间, 加上竞技体育的高竞争高淘汰率, 给青少年运动员的未来发展带来后顾之忧 (如升学、择业等) , 使得许多有运动天赋孩子的家长不希望他们上体校从事专业竞技训练, 在这种形势下, 使得体校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少,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严重缺乏, 导致未来体育的前途令人担忧。那么研究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对我国竞技运动的发展应该起着积极的理论研究和咨询作用, 为有关部门提供对策建议。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进行研究。

2 研究结果

2.1 本体论研究——竞技体育社会化

在本体论研究中, 我们应该关注影响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因素, 探讨它们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程度和方式等。我国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 最主要的是过去的制度变为多轨制, 实行多发展、多竞争、多元化的培养体制, 是社会整体操办高水平运动队, 实现在全国建立平面和空间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培养系统。这种多轨制的培养模式改变了过去的单一形式, 有利于调动社会整体来发展竞技体育, 进而形成不同渠道的人才培养网络体系。目前,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正处于一个不断更新的阶段, 根据各个项目的发展情况, 就会有具体不同的培养方式。有很多开展较好的项目, 就要以职业化开展更好的项目为主。还有很多发展不足的项目, 但这些项目也在随着社会整体的更新换代不断更新着, 真正的竞技体育理想培养模式还是需要时间慢慢进化。

2.2 方法论研究——注意加强理论创新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并以改革创新为根基。在方法论层面, 我们需要探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法体系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在以往的培养方法研究中, 我们更加关心的是具体怎样培养, 采取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尽管这样的研究必须通过实验才能够得到保证, 但是,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法论的研究应该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 要在充分吸收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充分考虑竞技体育的特点, 探讨和设计符合不同层次、不同项目的运动员需求的培养模式。多年以前, 我国很少重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理论研究, 而只是单一的增加运动员人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体育认识的提高, 特别是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可见理论对于实践的实际意义越来越突出, 运动选材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理论上的创新, 作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知识支柱, 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3 实践论研究——“体教结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体教结合”是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 在体育领域和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 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旗鼓相当, 共享资源, 相互补充, 形成横向联合、纵向管理的有秩序、可持续、高效率发展的运动训练和文化教学融合的体育后备人才运行机制与培养体制, 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是体教结合的主要含义。“体教结合”模式的核心: (1) 共享资源:将水平较高的运动队在学校聚集在一起, 通过教育部门提升体育人才文化学习质量以及对文化课学习的兴趣, 采用学校先进的体育教学方式以及器材对运动员开始系统的训练, 随后把少年体校纳入教育系统。 (2) 大力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提升的同时并将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同步提升, 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近20年来, 已经有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和南京体育学院等都形成了具有院校独特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系统。“体教结合”中“清华模式”已经是很成功的成为大学开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一个成功模式。清华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展开探研究体育教育相互结合的培养模式: (1) 形成附小、附中、大学整套教育资源整合模式, 确保学生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2) 创办高水平运动队以及增强与体育系统之间的合作。他们培养的王颖、胡凯都已分别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女子三级跳远冠军和男子100m冠军, 这些冠军都来自于大学的培养。

2.4 可持续发展与人才培养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教育社、会文化以及发展水平和状况的约束。步入21世纪, 我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环境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人类与社会的不发展,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以及竞技体育水平的也跟着社会不断进步而发展, 后备人才的培养方式也要多元化、多层次, 让其更有科学性和社会性。我国的举国体制影响着体工队的发展, 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因此被培养出来, 可是运动员就业困难, 老龄化比较快等难题不断涌现。运动员数量大、生源充足, 很多运动队的经费不够, 体工队的经费大部分除灾地方与国家的财政补贴, 还有一些矛盾是来自与训练与学习;对比与于文化课方面, 学校更重视比赛的成绩和平时的训练;学生也觉得学习文化课有很大难度。体工队对各级运动员的比赛大部分很满, 使学生无心学习。我国有很多退役的世界冠军或体育界知名人士将很多精力投入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面, 经过投资开创一些以文化课与体育训练教育相互结合的体育专业学校, 从外校聘请教练员教师资历丰富, 水平比较高, 同时也担任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的课程, 从而开展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 培养出来的优秀后备人才大多能直接或者间接保送到对口学校, 相对优秀的人才则可以直接进入国家队, 这种对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开始普遍让人们所接受。

3 结语

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依靠社会化以及市场化的力量来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发挥市场的力量和全社会的积极性挖掘人才、培育人才, 让体育人才不断涌现。市场体制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掘天才。推动各个单项体育协会的实体化进程, 加强各级体育俱乐部的建设, 扩大后备人才培养渠道。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必将为中国未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营造出更加完整的体系, 对企业和个人参加到竞技体育要起到积极鼓励的作用, 可以更好地促进和保证体育的有效利用和资金的投入;同时不断加强对文化的课教育力度, 注重培养运动员的各方面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一个高层面上有所提高提高并且为未来的竞技体育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形成人才倍加、有效避免优秀人才流失现象。

参考文献

[1]王永盛, 缑小燕, 马宪英.中国、美国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8 (3) .

[2]黄艳文.21世纪体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 2001 (6) .

[3]王庆伟, 许广树, 李贵成.澳大利亚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制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 2004, 24 (1) .

[4]王刚, 肖幼林.关于我国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7 (6) :61-64.

[5]袁伟男.北京奥运会后我国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体育科学学报, 2013.

上一篇:教育起源下一篇:消化不良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