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

2024-05-28

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共8篇)

篇1: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

一年级下册第四章《认识图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体会“面在体上”。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2、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与人合作的意识,培养与人合作的习惯,树立自主探索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正确辨认四种平面图形。

三、教学难点:体会这些图形的特征。

四、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模型、课件。

五、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物品、三棱柱积木、橡皮泥、印泥、印章。

六、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认识图形

1说一说。

(让学生认真观察桌子上的积木,先小组内说一说各积木的形状,再请一名学生到讲台前帮老师介绍桌子上各积木的形状。)生1:这个是长方体,这个是正方体,这个是圆柱,这个—— 师:哪位同学知道这个叫什么? 生2:叫三角体。

师: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体?你是怎么想的?(评析通过追问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生2:因为它有两个面是三角形的。生3:应该叫三棱柱。

(评析 教师应对生2,生3的回答予以回应,继续引导学生讨论“有两个面是三角形的物体叫三角体”是否合适,怎样命名才更能体现这个物体的特征。)2摸一摸。师:下面请同学们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你有什么感觉?把你的感觉告诉你同组的同学。(根据学生说的顺序,老师板书。)

(学生活动后全班交流。)生1:这个面是平的,挺硬,有点滑。生2:要是这样摸起来,就有点硌手了,不太舒服。生3: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弯弯的……

师:提出问题:有什么好办法,把这些立体图形上的平面图形“请”到纸上?

(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把制作好的平面图形按顺序贴到黑板上。)(二)活动二:动手操作,制作图形

1出示课本中的主题图,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能剪一剪,画一画,描一描,印一印,得到一些平面图形吗?(学生自由活动,教师巡回指导。)2师生、生生互动——“我问你答”。师:用正方体可以印出什么图形? 生:可以印出正方形。

师:哪位同学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用长方体可以印出什么图形? 生2:可以印出长方形。

生3:老师,用长方体还可以印出正方形。

师:(故作疑惑)是吗?长方体怎么能印出正方形呢?请你上台给同学们展示一下。

(评析 此处处理十分到位。对学生的发现,教师并不急于评价,而是故作疑惑,其实这也可能是其他同学心存疑惑的地方。教师这样处理可以引发其他学生观察、思考,同时也给发现者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边演示边讲解。)生4:老师,我这个长方体怎么印不出正方形呀? 师:那么什么样的长方体才可以印出正方形呢?请在小组内讨论,并动手试一试。

(评析 对于生4的问题,教师不是直接告诉结论,而是给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解决问题。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学生活动。)师:哪位同学还能提出问题? 生1:用圆柱可以印出什么图形? 生2:可以印出圆。

师:圆柱还能印出什么图形?请同学们试一试。生3:用圆柱还可以印出长方形。师:你真棒,你能演示给大家看看吗?(学生演示:把圆柱侧面印上印泥,在纸上滚动了一下,就出现了一个长方形。)生4:老师,看我的,我还可以印出正方形,像这样滚得差不多了就不滚了……师: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的问题? 生1:三棱柱可以印出什么图形? 生2:三棱柱可以印出三角形。生3:三棱柱可以印出长方形。

生4:老师,我有一个新的发现,用三棱柱还可以印出正方形。师:你真了不起,比老师还聪明,一个物体怎么能印出这么多图形呢?能上台演示给大家看看吗?也请同学们跟着做一做。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环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构建了师生、生生互动的“开放式”的教学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活动三:联系实际,寻找图形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制作了很多图形,那么在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过这些图形呢?与同组的同学互相说说。

(学生活动后,全班交流反馈。)生:课桌面是长方形的,铅笔两头的面是圆的,红领巾是三角形的,手帕是正方形的……

师:确实,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这些图形,同学们要学会仔细观察。

(评析 让学生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学习反思、品味收获

你今天学习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哪些方面你表现最出色?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说明: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愉悦的学习中建立自信心)。

篇2: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在欣赏画中正确找出各种图形。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对教学重难点突破的阐述:

以一副漂亮的拼图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立体图形上画出平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在摸一摸、认一认等活动中感知各个平面图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挂图、各种平面图行实物

学生准备:

铅笔、尺子、绘画纸、(方格纸)

预习提纲:

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初步感受图形美。通过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二、精讲点拨、解决问题:

1、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辨认图形。

2、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发表建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学生在小组中统计一下途中各有几个图形,小组完成统计结果,汇报交流。

二、类化练习、限时作业:

画一画、描一描

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描出学过的图形。

说一说:在你的周围,见到过哪些图形?

三、课堂: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牧童和牛

――认识图形

第16课时自主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及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正确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第1题:连一连

指导学生看图,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教材上的连线。

第2题:认识图形

1、指导学生再次回想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有什么特征。

2、指名让学生分别说出教材上的国旗是什么图形?硬币是什么图形?

第3题:说说怎样接着摆。

1、找出教材上图形摆放的规律。

2、学生动手摆下去。

3、进行涂色,完成拓展练习。

我学会了吗

1、观察本题,弄清题意。

2、完成统计表,学生独立做。

3、给小葵花和小房子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体会“面在体上”:

在长方体身上你能找到什么?

在正方体身上你能找到什么?

在圆柱身上你能找到什么?

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圆。教师在黑板上师范。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限时作业:

篇3: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

一、深度解读教材, 设计学情前测

教材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原材料”。我们不仅要读懂、读透教材, 还要了解编者的意图, 知识的结构体系。《认识人民币》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这里笔者以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为例。它看起来是一个独立的知识, 但一方面要有认识100以内数的经验为铺垫, 另一方面与生活息息相关, 要唤醒学生零碎的生活经验, 通过数学活动, 构建知识体系。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认知的发展水平并不是零。学生的起点在哪儿?通过学情前测这个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到学生现有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 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 想学生所想, 教学生所需。

学情前测是研究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的学情。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合理地设计教学预案, 提供依据的课前测试。常用的学情前测方法有谈话法、调查法、习题检测法等等。

前测试题是授课前利用十几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在汇总学情前测后,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再结合教材内容, 进行教学预设。在教学设计时重点关注学生前测中出现的问题。

二、分析前测情况, 把准教学起点

从具体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人民币并不陌生, 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人民币, 都有用人民币购物的经验, 但是78%的学生对人民币认识不全面, 对于人民币的单位大致了解有元、角, 对分很陌生, 对于元和角的进率, 76%的学生都能回答正确, 而角到分之间的进率只有50%的学生知道, 对于几元几角换算成几角学生困难较多, 需在教学中加强巩固换算的练习。100%的学生有过购物的经验, 但是经验并不多, 可见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且对购物兴趣浓厚, 跃跃欲试。对于10元以内的人民币用得比较多, 知道要找零, 但对于计算较大面值的人民币找零有点困难。

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 教学预设中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 可通过卡通小熊去商店购物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共鸣, 展开教学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人民币, 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上面的数字、单位等, 让学生在自己的视角下观察介绍, 进一步认识人民币。通过这样的教学, 一方面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经验,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 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情境中探索梳理知识, 学习兴趣浓厚。

三、指向有效教学, 创造性地学习

怎样学得更好更优, 这是指向课堂教学的发展性目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经过观察、思考、探究习得数学知识, 形成数学技能, 发展数学思想方法, 积累数学经验的过程。

在教学预设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征, 巧妙预设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不同方法。让学生有不同选择的机会, 在思考和交流中获得发展。这个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由之路, 也是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学情前测的情况, 在预设中笔者大胆地设计了“模拟购物”的环节:

谈话:小朋友们想亲自去买吗?文具柜台的商品可真丰富啊, 我们带上1元钱出发啦!

1元钱你想买什么呢? (2人回答) 谁愿意来当营业员来告诉她呢?

提问营业员:你要找回多少钱?你是怎样想的?

四人小组活动, 组长当营业员。

小组汇报:说说你买了什么东西, 用了多少钱, 找了多少钱。

从演示到放手再到汇报, 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情境中体会人民币的使用, 学会换算、找零。处理好扶和放的关系, 一开始的“扶”是引导学生如何操作, “放”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进行个性化的购物体验, 发挥创造潜能, 最后在汇报反馈学习情况时, 如果学生出现学习困难, 教师要加以调控。学生在购物体验的过程中, 对“人民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知识的学习也做了开放性的总结。在这个个性化、趣味化的数学活动中, 学生积累了数学经验, 感悟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预设仅仅只是课前的设计而已, 它与真实的课堂场景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 要走进学生的思维, 我们所做的学情前测必须尽可能地预设学生想法的多种可能性, 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 指向有效教学, 真正使学生得到发展, 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摘要:奥苏泊尔曾说:“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 我们只有通过针对性的学情前测与分析, 才能真正看清学生的学习起点, 设计出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预案, 以实现有效、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学情前测,小学数学,教学预设

参考文献

[1]魏芳.充分预设,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2 (8)

[2]许瑜.教学设计:为创造性学习奠基[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2 (8) .

篇4:一年级上《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积木,图形卡片,各种形状的包装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各种图形的画面。)

师:同学们,在老师这里有一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把图形组合成机器猫)

今天,机器猫想和同学们一起来上课,你们愿意吗?机器猫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吗?想玩吗?

二、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1.师:每一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积木,现在,大家就一块玩一玩吧!

(分小组活动)

2.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吧。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把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放好呢?

3.师:请各组同学们,大家商量一下,你们想把这些积木应该按什么来分类?分成几组呢?

4.小组汇报。

(请学生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特点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这一组的分法来学习。(出示按形状分的图形)

(认识图形)

三、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正方体的认识

1.师:你们把这几块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了一起,哪位同学知道它们的形状叫什么?(出示正方体积木)

2.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3.请你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我们通过摸一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4.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当学生发现正方体有6个面时)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

能上来给大家数一数吗?

5.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

小结:我们通过观察,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而且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6个面一样大)

6、你还在哪里见过正方体呢?想一想,然后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好吗?

(二)长方体的认识

1.师: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出示长方体积木)

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贴图并板书“长方体”。

2.师:请你拿出一个长方体,用刚才学习正方体的方法,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3.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平的。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问: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请你上来给大家数一数。

(3)长方体对着的两个面一样大。(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4、认识特殊长方体。

(1)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2)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的不同摆法。

(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一样大)

6、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也是长方体的呢?想一想,然后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好吗?

(三)球的认识

1.师手里拿一个篮球,问:这是什么?再出示一个乒乓球,问:这是什么?

师:我们把这样的形状,叫做“球”。(出示球体)贴图并板书“球”

2.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3.师用手轻轻碰一下球,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看来,球是能滚动的。

(容易滚动)

(四)圆柱的认识

1.教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桌上,滚一滚,问: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它叫什么呢?(出示圆柱体积木)贴图并板书“圆柱体”

2.师:请你从桌上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摸一摸,再看一看,你发现什么了?

3.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而且一样大。

出示不同大小的圆柱体物体。(有两个面都是圆形,一样大,容易滚动)

4.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想一想,然后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好吗?

师: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出示各种图形及其名称)

(五)基本练习

1、师: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出示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

2、连一连。(出示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和四种图形相连)

四、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一)游戏环节

看过魔术表演吗?谁愿意上来当一回魔术师,从这个魔术箱里,变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游戏1: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先告诉同学给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然后拿出来请同学判断。

游戏2:问学生: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

(请一个学生上来,根据同学们指定的形状摸一个物品)

五、观察生活,解决问题

(一)欣赏:老师出去旅游的时候,发现外面的城市可真美。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拍的这些照片吧。(展示多种图片)

(二)数一数

1.小动物们看到我们的城市这么美,它们可羡慕了,也准备建一座动物乐园,我们来看看,他们都准备了什么形状的材料?(出示各种图形)

2.动物乐园建好了,请你来数一数,他们各种材料都用了多少个呢?

(出示搭好的图形乐园)

六、全课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再次出示各种图形及其名称)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通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对于每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以“玩”为主线,将各个教学目标贯穿其中,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学习和体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层的玩,是让学生无意识地玩,学生是在原有的对积木认识的基础上玩。

第二层的玩,是让学生整理积木。学生在整理积木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从而使无意识的玩开始向研究数学知识的方向转化。

第三层的玩,则是在学生发现了图形的特征之后,教师设计的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摸一摸、猜一猜”。學生在袋子里摸出指定形状的积木的过程,就是对图形的特征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篇5: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单元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单元难点: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图形(1)教学内容:认识图形(1)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教学方法:观察法、操作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3)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如图:

2、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收获?

3、学做风车。

(1)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2)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学生动手操作。(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图形(2)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2)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练习一(2)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手画)

4、完成教科书p4、4。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习。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图形(3)教学内容:认识图形(3)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1。

2、完成教科书p5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7第7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6第五题。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 ?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7第六题。

6、完成教科书p7第8题

篇6: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1、注重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各种感官认知物体。

认识物体一课的学习,既有知识目标,又有过程性目标。因此不能把这节课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点,让学生根据“标准答案”去识别,而应创设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让他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逐渐认识物体,体会各种物体之间的区别。本节课从开始的“分类”活动,到“命名”活动 ,再到“神奇的袋子”游戏,都是建立在儿童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设计的,这样的活动能够较好地体现地“三维目标”,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2、鼓励学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各种物体的形状。数学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过去的教学往往追求精确程度等,因而教师说得多,学生模仿得多。而本节课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描述对物体的认识,这是学生积累发展空间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

3、注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必须一点一滴地培养,本节课设计的活动大多是在5人左右的小组中完成,这对帮助学生建立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达成共同遵守的规则是很有益的。 本节课教学导入采取如何记住学生最喜欢的小猫、小狗的样子来进行的,利用多媒体课件,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习记忆方法,吸引学生学习新知识。接着以小猫和小狗的问题为线索认识物体。教学过程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做到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情促动、以动激趣、以趣求知,做到思考与实践、讨论与交流相结合。

篇7: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

课前准备 :积木 教具 箱子 两个盒子 学生准备 积木 球 各种形状的小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喜羊羊想请同学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师:图形乐园里的景色可真美,喜羊羊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玩吗?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师:观察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

【 设计意图:本节课以“玩积木”引入,选取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内容。这一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为接下来的各种体验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探究新知

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起玩一玩吧!(分小组活动)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更加方便,我有一个建议,能不能把你们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师:小组汇报,请同学们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来研究。(出示按形状分组的情况)

【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自己玩。这是随意的玩,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的玩。这时,学生眼中的积木仍旧是玩具。收积木时,老师建议学生把积木分类摆放整齐,这时学生开始关注积木的形状。】

三、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师:(问一名学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你呢?其他同学呢?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手中不同的球,说一说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师:请同学们把球放在桌子上。

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子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怕它掉在地上)

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

师:对,球是能滚动的。(板书球是圆形的,易滚动)

【设计意图:通过把球放在桌子上,使学生发现球易滚动这一特征。从实物到图形名称再到立体图形球是圆形的,易滚动的认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的功能展示出抽象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二)圆柱的认识

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硬纸板上,滚一滚,问学生)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不是)为什么不是?

师:球是圆形的,易滚动请同学们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先摸一摸,再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板书:圆柱)

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着图画中堆积在一起的形状相同的积木,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

师: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2.列举学生不同的发现。(学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

师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能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吗?

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大?小结:通过数,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用心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体会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平的,并且大小一样,亲身感受正方体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四)长方体的认识。

师:(教师指着图画中长方体的积木)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

师:请你从桌子上的积木中任意拿出一块,用刚才研究正方体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样的积木有什么特征。

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平的。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

请你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

(3)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一样大。(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长方体)

师:我们把这种图形称为长方体。(贴图并板书)

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们的形状。

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研究正方体的方法独立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师:下面请同学们收学具,各组把积木装回袋子里。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

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四、巩固练习

师: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展示各种图形)

五、课堂小结

【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六、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球 会滚动

圆柱 会滚动 能直立

玩、看、摸发现 正方体有6个面,是平的长方体有6各面,是平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2

一、学习目标

1.通过网络学习活动,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并能正确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学生自主拼、摆、画、折、找等活动,能直观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经历观察、比较,描画活动过程中,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与联系,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二、学习重难点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从立体图形中“拓”出面、借助“拓”出的面认识平面图形。

三、学习过程

1.教师带领学生回忆立体图形的特征

2.播放微视频,学生观看

(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以及三棱柱,播放从立体图形中“拓”出平面图形的过程)

3.组织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学具的不同形状在练习本子上描、画、印、拓出平面图形。画的又好又快的的同学,可以连麦老师分享他的作品。

4.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5.认识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纸折成同样的两部分吗?有几种折法?谁愿意介绍自己是怎么折的?折出来的是什么图形?请大家动手做一做,准备好的同学可以连麦老师哦

6.归类整理(1)课件呈现多个图形,让学生分别跟家长说说每个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每种图形的样子的?

四、教师直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巩固应用

1.课本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

跟爸妈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课本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平面图形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吗?

3.学生利用立体图形拓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同学们,请爸爸妈妈把你们画好的作品拍照分享在班级群里吧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安排:(1课时)

课时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初八认识几何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教学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活动经验。

3.培养观察、表达、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初八认识几何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名称。

教学准备:学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学具、橡皮泥一盒

教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各一个,PPT课件

板书(场地)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及预期达成目标一.课前活动

比眼力

(出示两幅图)

师:认真观察,找一找两幅图有几处不同?

二.动手动脑,感受新知。

1.师: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认识它们,(出示立体图形图片)。你要是认识它们就和它们打声招呼,说出它的名字。(生说说立体图形的名字,师贴在黑板上)

2.把这四种图形分成两类,你怎么分?

学生分一分说一说。

3.课堂活动二:

感受立体图形。

(1)看一看

师:(拿出长方体实物)请大家也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先数一数它有几个面。(引导学生有顺序的数)

学生自己数正方形的面

(2)比一比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

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全班交流,评价。)

2.展示学生的比较方法。

3.课件展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4.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比较圆柱体和圆

(3)课堂活动三:摸一摸

师:闭眼睛,摸一摸,四种立体图形,有什么感觉?再说说他们的名字

三、课间活动

四、课堂活动四:

认识和欣赏生活的图形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实物,让孩子们与所学四种立体图形连线。

2.数一数

3.认一认,数一数

五、总结,评价这节课,你和哪些图形成了好朋友?评价你的表现(你能到到几个水滴娃娃?)

六、课堂活动延伸

用你认识的立体图形设计一幅画。

在比眼力、比记忆力的游戏活动中导入新课,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几何图形很抽象,而抽象知识需反复感知才能逐步转化为理性认识。我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充分利用学生的学具,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学习活动中,初步感知四种立体图形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

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只有20分钟左右,课间活动可以让他们缓解疲劳,重新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形式简单的课后练习,却给学生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要求,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很有帮助。

自我评价让孩子们学会思考自己,感受学习中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教训。简单的评价形式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

教学反思:

这一节充满童趣的数学课,教学时采用大量的课堂活动,有比眼力、比一比、摸一摸,将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提供给学生愉快的学习环境。

活动是思维的载体,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教学中开展的每一次活动都为学生获取知识搭桥铺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独立思考、与同学进行交流,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掌握了一些数学思维方法,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结合生活实际举例活动和认识交通标志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虽然放手让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但是因为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结构特点,本节课也有不到之处,说立体图形的特点时,孩子们想到的不够全面、说得不够准确,我也及时给予指导,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培养他们探索性学习的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使我感受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数学《认识立体图形》精品教学设计

2.认识图形拼组图形教学设计

3.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4.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5.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平面图形》优秀教学设计

6.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二》的优秀教案

7.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的个人教学反思

8.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说课稿

篇8: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

1. 下列图形中,由AB∥CD,能得到∠1=∠2的是().

2. 若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为2∶7∶4,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 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边三角形

3. 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3,8,4 B. 4,9,6 C. 15,20,8 D. 9,15,8

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等于42°,则它的底角为( ).

A. 42°B. 69°

C. 69°或84°D. 42°或69°

5. 如图,已知:a⊥b,b∥c,∠1=130°,则∠2的度数是( ).

A. 30°B. 40°

C. 50°D. 60°

(第 5 题)

6. 小华在电话中问小明:“已知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4,9,12,如何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小明提示说:“可通过作最长边上的高来求解.”小华根据小明的提示作出的图形正确的是().

二、填空题

7. 如图,有一块含有45°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放在直尺 的对边上.如果∠1=20°,那么∠2的度数是______.

(第 7 题)

8. 如图,在△ABC中,∠A=80°,点D是BC延长线上一点,∠ACD=150°,则∠B=______.

(第 8 题)

(第 12 题)

9. 等腰三角形一个外角为130°,则顶角为______.

10. 如图,周同学从A处出发沿北偏东60°方向行走至B处,又沿北偏西20°方向行走至C处,此时需把方向调整到与出发时一致,则方向的调整应是_______(填“左”或“右”) 转______°.

11. 三角形一个外角平分线平行三角形一边,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

12. 如图,AB∥CD,直线MN分别交AB、CD于点E、F. EG平分∠AEF,EG⊥FG于点G, 若∠BEM=50°,则∠CFG=______°.

13. 在同一平面内有a1,a2,…,a100共100条直线,如果a1∥a2,a2⊥a3,a3∥a4,a4⊥a5,a5∥a6,…,那么a1与a10的位置关系是______,a1与a99的位置关系是______.

14. 如图,在下列三角形中,若AB=AC,则能被一条直线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的是 ______.(只填序号)

(第 14 题)

三、解答题

15. 如图,AD⊥BC于D,EG⊥BC于G,∠E=∠1,那么AD平分∠BAC吗?试说明理由.

(第 15 题)

16. 如图,△ABC中任意一点P(x0,y0)经平移后对应点为P1(x0+5,y0+3). 将△ABC作同样的平移得到△A1B1C1.

求:(1)A1、B1、C1的坐标;

(2)△A1B1C1的面积.

(第 16 题)

17. 已知:如图,∠PBC和∠QCB的平分线交于点O,EF经过点O且平行于BC,分别与PB,QC交于点E,F.

(1)如图(1),若∠PBC=50°,∠QCB=60°,求∠BOC的度数;

(2)若∠PBC=α,∠QCB=β,用含α,β的代数式表示∠BOC的度数;(直接写出结果)

(3)在第(2)问的条件下,若∠PBC的平分线和∠QCB的邻补角的平分线交于点O, 其他条件不变,请在图(2)中画出相应图形,并用含α,β的代数式表示∠BOC的度数.(要有推理过程).

(第 17 题)图 1图 2

18. 如图,直线BD分别交AE,CF于B和D,∠1+∠2=180°,∠DAE=∠BCF,DA平分∠BDF.

(1)AE与FC会平行吗?说明理由.

(2)AD与BC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

(3)BC平分∠DBE吗?为什么.

19. 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

(1)如图a,若AB∥CD,点P在AB、CD外部,则有∠B=∠BOD,又因∠BOD是△POD的外角,故∠BOD=∠BPD+∠D,得∠BPD=∠B-∠D. 将点P移到AB、CD内部,如图b,以上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说明理由;若不成立,则∠BPD、∠B、∠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

(2)在图b中,将直线AB绕点B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交直线CD于点Q,如图c,则∠BPD﹑∠B﹑∠D﹑∠BQ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不需证明)

(3)根据(2)的结论求图d中∠A+∠B+∠C+∠D+∠E+∠F的度数.

参考答案

1. B 2. B 3. A 4. D 5. B 6. C 7. 25° 8. 70°

9. 50°或80°10. 右80 11. 等腰三角形12. 65

13. 平行垂直14. 1,3,4

15. 平分理由略

16.(1)A1(3,6),B1(1,2),C1(7,3)(2)12

17.(1)125° (2)180°-1/2(α+β) (3)90°-1/2(α+β)

18. 略

上一篇:支教实习总结!下一篇:人与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