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

2024-05-26

浅谈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共8篇)

篇1:浅谈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

[摘要] 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是一名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也是九年一贯课程中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就学科本位而言,语文有其学科特色,如何结合能力指标,透过信息融入的方式来扩展学生学习的广度与深度,达到“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提升学习效果,扩充学习领域”的目标,是值得思考的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融入 语文教学

一、前言

所谓信息技术,就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媒介,进行收集、处理、储存及传输文字、图形、影像、语音的技术。信息融入教学的意义,即是教师教学时配合授课内容与教学策略之所需要,应用多媒体网络的特性,将信息技术视为教学工具,也就是教学使用计算机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二十一世纪,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导学生如何运用语文恰当的听、说、读、写;而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在语言文字的实践,并且进行思维的开发与审美的陶冶。借助信息技术来辅助语文教学,发展出信息融入教学的教材与教法,经由教学方式的调整,创新知识传授的途径,扩展学生学习领域,并增加语文能力,已成重要的趋势。

二、语文教学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从了解学生、决定目标、准备教材、选择方法、教学活动与学习辅导、评价成绩与检讨改进等,都可找融入的方式。若以融入教学的软硬件为依据,信息融入语文教学的方式,可分以下三类:

互联网上有相当多的资源,可视为大型教材库,教材数据库内容丰富,并以多媒体网页呈现,可以适时撷取并整合到教案。教材库的内容可分为网页文本、网络动画、网络图片、远程教学。就语文教学而言,在语文教材库上,不但有大量数字化的典藉、文学作品、语文知识等,还有专为教学架设的网站,提供信息融入教学的教材与教案,配合搜寻引擎,不但让老师易取得数据,有助教学设计,并且做为辅助教材,有助教学进行。

三、语文教学使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语文的学习涵盖拼音应用能力、听话能力、说话能力、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六个主要能力指标。信息技术的融入其目的就是经由教材的扩充与教法的创新,对学生能力有所增长。今分别就其中几个能力的教学,提出实施的策略。

(1)拼音教学

拼音是整个语文学习活动的基础,学好拼音能对后面汉字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拼音学习无疑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方法结合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如结合听说教学,提升听辨声音的灵敏度;结合阅读教学,在标注注音符号的儿歌、童话故事中,涵泳文学的趣味,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而信息融入注音符号教学,即是要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多念、多听、多写。

(2)阅读教学

阅读是国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包含课文的精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教学内容包含三个层面:

1、认读,认读语言文字材料,即是认知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义,了解文章的大意。

2、理解,理解词语、句子、文法、修辞以及篇章表达的方法:如主旨、取材、结构、不同文体

提升学生聆听、说话能力。如各课课文的朗读,可听出版社提供的范读;朗读与演说教学,可参看全国语文竞赛的DVD,而计算机重复播放与选择播放的功能,都为听、说练习带来便利性。

(4)作文教学

作文是书面语言的表达,是学生语文运用能力、情感思想和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其内容可分为二部分,一是表达方式,包括用词造句、组句成段、组段成篇、确定表达的中心、搜集材料、叙述条理、文字表达方法和修改润色,以及各类文体写作特点等内容。二是思维能力,包括思考、观察、想象和联想等,具备了这些基本要素,作文才能思路开拓,内容充实,语句通畅。而设计信息融入作文教学,更是以发展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与思维能力为核心重点。从思维能力而言,观察力是重要的思维能力之一,游记是学童重要的写作主题,而一篇好的游记则奠基于观察力。观察的方式有视、听、味、嗅、触五个感官和心觉,就游记而言,观察的面向不外乎空间和时间,空间上有视角(平视、仰视、鸟瞰)、位置(前、后、左、右、上、下)、距离(远、近)、形态(动静、形状、颜色)等差别,而时间上有季节和时段的不同。教师可以上网搜寻图片,或以数码相机拍摄,做成幻灯片,透过图像或影像结合声音,来帮助学生观察,并引发想像。

写作是沟通与表达意见的基本能力,更是促进思考与学习的重要方式,未来的写作教学,可因计算机科技与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新的教学形态。如可建立网络多媒体写作教室,也就是建立一个网站式学习环境,老师与学生在平台上发展写作课程。

四、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教学,已是不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教学

篇2:浅谈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

马站三中 林丽春

一、前言

所谓信息技术,就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媒介,进行收集、处理、储存及传输文字、图形、影像、语音的技术。信息融入教学的意义,即是教师教学时配合授课内容与教学策略之所需要,应用多媒体网络的特性,将信息技术视为教学工具,也就是教学使用计算机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二十一世纪,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是一名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也是九年一贯课程中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就学科本位而言,语文有其学科特色,如何结合能力指标,透过信息融入的方式来扩展学生学习的广度与深度,达到“结合语文与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效果,扩充学习领域”的目标,是值得思考的议题。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教导学生如何运用语文恰当的听、说、读、写;而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在语言文字的实践,并且进行思维的开发与审美的陶冶。语文教学包括教材和教法两大部分,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凭借,语文教材深切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以及感性审美、情意道德的建立。语文教法是语文教学的方针,掌握适切教学方法,才能加强学习效果。借助信息技术来辅助语文教学,发展出信息融入教学的教材与教法,经由教学方式的调整,创新知识传授的途径,扩展学生学习领域,并增加语文能力,已成重要的趋势。

二、语文教学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从了解学生、决定目标、准备教材、选择方法、教学活动与学习辅导、评价成绩与检讨改进等,都可找融入的方式。若以融入教学的软硬件为依据,信息融入语文教学的方式,可分以下三类:

(1)计算机幻灯片的展示

计算机幻灯片的形式与传统投影片教学差不多,但其效能远大于传统投影片,传统投影片需要教师自行写字并受投影片大小、功能的限制无法展现诸如图片、声音等素材,而计算机幻灯片软件则可同时放置文字、图片,并做声音、网站等联结,而其自订动画的功能,可决定对象顺序,这种展示方式有别于传统投影片。

在语文教学时,一般而言传统投影片都用来揭示大意、内容深入研究问题,做为提示或说明,以节省板书书写的时间。而计算机幻灯片不仅作为文字呈现,课文中出现的相关知识,诸如自然山川、虫鱼鸟兽、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生活人物等,都可经由幻灯片软件结合图片、影片或声音来辅助说明。例如生字新词教学,教师需要讲解多方面的内容,以幻灯片软件制作词语卡片,卡片的内容除了新词之外,还可包括词义、形近字、图片、近反义词、造句等不同的内容,在一页的幻灯片上,设定播放顺序,一次只呈现一种内容,而不同的播放顺序代表不同的引导策略,如播放和引导的程序为“词语-图像-(词义讨论)词义-(造句练习)例句-近反义词”,先词语后图像,图像做为词语概念的辅助媒材,透过可视化而了解内涵;若图像在词语之前,由图像猜词语,则重在学生对课文了解与联想。例句的呈现与造句练习则可视学生程度与反应做调整,近反义词亦然。可见教材与幻灯片结合有意义的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有助学生认知与理解,并提高学习动机与教学效果。

(2)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运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常将抽象的概念用可视化形象来表现,有助学生观念的理解,或利用仿真软件建立学习环境,协助学生操作练习;甚至寓教于乐,以游戏或竞赛的方

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选用适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来配合课堂的学习,让学生更有兴趣,让学习活动更有效率,是教师重要的工作。

以辅助语文能力为教学目标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均可作为教学资源融入教学,如以教授注音符号为为主的软件,以动画呈现书写的笔顺、配合发音,并显示相关的图片来配合教学活动进行。以教学古诗为主要目标的软件,则可以全方位的展示古诗的背景、写作手法,古诗作者的生平、生活背景,古诗的大意、朗读等内容,方便学生学习。

要想妥善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语文教学,首要之务是对教学软件的辨识与收集。此外为便于课堂中展示,辅助教学进行,或提供学生利用时间自行练习,教师可制作虚拟光盘软件,让学生在学校局域网中共享使用。

(3)互联网资源的使用

互联网上有相当多的资源,可视为大型教材库,教材数据库内容丰富,并以多媒体网页呈现,可以适时撷取并整合到教案。教材库的内容可分为网页文本、网络动画、网络图片、vod视频点播远程教学。

就语文教学而言,在语文教材库上,不但有大量数字化的典藉、文学作品、语文知识等,还有专为教学架设的网站,如凤凰语文、洪编苏教版语文教学网站、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等,提供信息融入教学的教材与教案,配合搜寻引擎,不但让老师易取得数据,有助教学设计,并且做为辅助教材,有助教学进行。教师运用自设或指定的相关网站直接展示,其目的即是要补助教学概念的说明。

如金石网(http:///cy/),做字词的认知;使用搜寻引擎,以关键字查询文学家的生平事迹等;透过网络进行合作学习,以小组进行网络数据的收集,以 E-Mail 分享数据,或利用讨论区进行网络读书会;通过网络发表,如将学生的作文发表于网页,不但可鼓励学生,也让优秀作品产生示范作用。

三、语文教学使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语文课程设置以单元为一系列,单元教材设计是以读书为核心,将说话、写字、作文加以统整配合。语文的学习涵盖拼音应用能力、听话能力、说话能力、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六个主要能力指标。信息技术的融入其目的就是经由教材的扩充与教法的创新,对学生能力有所增长。今分别就其中几个能力的教学,提出实施的策略。

(1)拼音教学

拼音是整个语文学习活动的基础,学好拼音能对后面汉字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拼音学习无疑是枯燥乏味的,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方法结合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如结合听说教学,提升听辨声音的灵敏度;结合阅读教学,在标注注音符号的儿歌、童话故事中,涵泳文学的趣味,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而信息融入注音符号教学,即是要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多念、多听、多写。

如陕西省旬阳县城关小学制作的汉语拼音学习网站(http:///hypy/),内容包括我会看、我会认(认识字母、认识生字)、我会读(发音指导、示范发音)、我会写(指导书写、书写儿歌)、我会拼(两拼音节、三拼音节、看图拼读)、我知道、我想说七大板块。通过动画、朗读的形式教导学生正确朗读拼音、词语。提高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专注力。

(2)阅读教学

阅读是国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包含课文的精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教学内容包含三个层面:

1、认读,认读语言文字材料,即是认知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义,了解文章的大意。

2、理解,理解词语、句子、文法、修辞以及篇章表达的方法:如主旨、取材、结构、不同文体写作方法等。

3、鉴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文体特点等进行评价品味。教学者可依这三个层面,根据教学的流程(引起动机、课文大意、生字新词教学、内容探究等)找寻适当的切入点。

对小学阶段的儿童而言,图画书是重要的阅读的教材,凝炼的文字、细致的绘画,图文相辅相生,容易引起学生的想象力,而进入故事的情境中。良好的画本对孩子语言的发展、美感的培养、阅读兴趣的启发、行为的控制、文化的认识,都有相当的帮助。进行画本教学常受限于图书的数量无法人手一册,而教师手持画本又受限画本大小与展示位置,无法使全班学生结合图画引发联想,而透过信息媒体的融入则可解决此问题,如利用视频展台连接实物投影仪或电视,利用数码相机或扫描仪将图画保存成jpg文件,加上文字,通过PowerPoint制作成幻灯片进行教学。随着互联网的发达,网络画本成为新兴的阅读媒材,通过网络而进行班级教学,或做为儿童课外阅读,都有其功能。网络画本甚至结合声音以动画的形态出现,可以吸引学生阅读兴趣。

(3)聆听、口语交际教学

聆听是对语言讯息的掌握,并在短时间内加以记忆、整理、判断、品味的能力。可分为三层次:

1、语音的辨识:通过对语音的辨识来理解其中含义,2、语意的理解:指对语词、语句乃至整个话语表义的理解,3、话语的评价:在理解话语的基础上,对讲话的内容、技巧、效果、讲话人的风度进行品评。

口语交际是语文课本中经常出现的练习形式,主要用来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在口语交际课中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在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激发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说话中学会说话,在交际中学会交际。二是课堂教学中注重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让大脑活起来。各种说话材料有:日常会话、故事讲述、报告、演说、讨论、朗读、短剧、辩论等语料的教学。不论哪一种说话的语料,其内容均包括三方面:

1、思考说话的意向和要点,2、组织恰当词语、句式,切要的表述说话的内容。

3、运用说话的技巧,如善于运用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及各种修辞手法等来表情达意,增强说话的表达效果。信息融入聆听说话教学,正是利用信息媒材的多元性,来提升学生聆听、说话能力。如各课课文的朗读,可听出版社提供的范读;朗读与演说教学,可参看全国语文竞赛的DVD,而计算机重复播放与选择播放的功能,都为听、说练习带来便利性。而教师提供多样的图片、视频资料,如模拟打电话、问路、去商场等场景,使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激发说话的兴趣。

(4)作文教学

作文是书面语言的表达,是学生语文运用能力、情感思想和思维能力的综

合体现,其内容可分为二部分,一是表达方式,包括用词造句、组句成段、组段成篇、确定表达的中心、搜集材料、叙述条理、文字表达方法和修改润色,以及各类文体写作特点等内容。二是思维能力,包括思考、观察、想象和联想等,具备了这些基本要素,作文才能思路开拓,内容充实,语句通畅。而设计信息融入

作文教学,更是以发展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与思维能力为核心重点。

从思维能力而言,观察力是重要的思维能力之一,游记是学童重要的写作主题,而一篇好的游记则奠基于观察力。观察的方式有视、听、味、嗅、触五个感官和心觉,就游记而言,观察的面向不外乎空间和时间,空间上有视角(平视、仰视、鸟瞰)、位置(前、后、左、右、上、下)、距离(远、近)、形态(动静、形状、颜色)等差别,而时间上有季节和时段的不同。教师可以上网搜寻图片,或以数码相机拍摄,做成幻灯片,透过图像或影像结合声音,来帮助学生观察,并引发想像。

写作是沟通与表达意见的基本能力,更是促进思考与学习的重要方式,未来的写作教学,可因计算机科技与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新的教学形态。如可建立网络多媒体写作教室,也就是建立一个网站式学习环境,老师与学生在平台上发展写作课程。教师指定写作主题,提供参考数据与相关网站联结,学生阅读提供的信息后,利用E-mail 或bbs讨论区进行沟通与讨论,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在线写作与发表,甚至欣赏与评价。此外,高年级或文本处理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应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写作,并将批阅的作文张贴于班级网页,增加同学观摩的机会。

四、结语

语文教学的内容包括知识、能力、思维方法、习惯和态度,并且从教与学两方面加以体现,两者不是简单的相加,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又互相增长。语文教学已不再是单纯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是更加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并且提高学习效果。而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便是不二法门。在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是核心、信息是工具、质量是目标。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不只是提高学习兴趣,而是要透过信息的融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甚至同时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因此,在信息能力的要求上,一定要因应能力指标,考虑学生的能力,设计融入的模式。

篇3:浅谈信息技术下的语文学科教学

一、信息技术对语文学科的影响

1. 带来的机遇

语文的课程资源得到了极大的扩充。语文课程资源范围较广,家庭的文化氛围、学生的日常生活都与其息息相关;社会新闻、网络信息、文化传媒等都与之相连。其实,多媒体和网络不仅仅是一种资源,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辅助工具。多媒体应用到不同学科时,无形中就使展现教学内容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网络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搜集与筛选。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在教育方面的地位与日俱增,成为教师备课、讲课时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必要时教师也需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环境下衍生出的网络知识。

信息技术不单扩充了语文的课程资源,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融合越来越密切的同时,语文的教学空间相应地也得到了扩展。计算机与网络的应用悄然无声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教与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单向输送给学生,而是变为教师与学生互动双边教学。网络多媒体教室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中被建立起来。在此空间下,学生可以体会到立体环绕的音乐、具有动态感的交互界面、小组协作的讨论氛围、虚拟情境还原再现真实情境提升学生的兴趣。网络化在线学习也被广大家长及学生所接受,师生可打破学校阅览室的资源有限性,可以凭借网络图书馆、中国知网文库、百度搜索等来搜集自己所需的资料;一些有写作才能的师生更被称为网络作家;微博、微信可以作为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Facebook、MSN等更满足了隔空对话交流的需求。如果教师拥有熟练的教育技术能力,就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平台为学生展示危险实验,从而打破空间、时间的束缚,多方位地为学生展现教学内容。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兴趣得以提升、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形成了教师轻松教、学生快乐学的良好教学氛围。

2.迎接的挑战

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挑战。网络文化其实是信息技术的一个产物,起初仅是IT精英们的文化。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网络文化涉及领域越来越广泛,俨然成为大众化的文化。它所独有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与传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已经对传统文化构成了严重的冲击。在极度看重个性发展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文化依附于高科技手段正在瓦解着传统文化的具象色彩。各种阶层、各个民族、年龄层级不同的网络族群所展现的文化构成了网络文化。换句话说,它是极具个人特色的文化展现,所展现的可能符合时代精神,也可能极端恐怖异类。

语文学科一直以传统文化为基石,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也是文质兼美,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须符合核心价值观。可是,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以爆炸的方式时刻轰炸着人们。学生更是追求新鲜刺激,标题党居多,喜欢浅层阅读。具有浓厚文化底蕴气息的语文书基本上被学生打入冷宫。“我们由读书时代开始,经过了读图时代,现在到了读网时代。”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性也给语文中言语的规范性带来了教学难题。信息技术下的两种文化是否可以共处、如何共处,如何寻找规范与不规范之间的制衡点,都成为信息环境下语文教学的又一难题。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1. 阅读的版块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会把自身参透的阅读技巧心得强制让学生记忆;或者用教参的标准答案限定教学方向,更限定学生的思维拓展;或者重视阅读技巧,忽略学生情感价值观;或者直接用群体阅读的方式代替个人阅读;或者直接用文章作者的角度和情感来刻意提高学生的感悟。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语文课堂的阅读版块,尤为突出强调个性化的自主阅读。以此为目标,学生完全可以依据自身水平与兴趣自主进行阅读活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所提供的Web技术、超媒体技术、网络连接技术、网络协议、VOD(视频点播系统,Video On Demand)等最基本的技术,这些技术的最突出的共同点就是个别化技术,可以非同步进行。在此类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阅读教学,就可以非常自然地实现个性化自主阅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阅读的教学信息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教学反馈时间缩短,教学系统也更加开放。所以,学生可以使用VOD随意挑选自己所喜爱的内容,不限时间和地点,就这样“任性”地学习;凭借Web的连接功能,学生可以跳转文章,适时地获取所需信息;学生也可以通过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与因特网上所提供的传输文件进行信息交换。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同样可以运用QQ、邮箱、微信等等。在此交流中,体现的是个别辅导,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安排学习的内容难度、时间长短、地点场所等等。尤其是阅读目标的难易程度、阅读进度表格、阅读策略选择都可以按照学习者的情况决定。学习者可以在家学习或是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学习。教师的作用主要就是引导,能保证学生大致的正确方向即可。

2.作文的版块

语文教学中较为令人头疼的版块非作文莫属。一提到写作,学生第一反应便是无话可说。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身边所发生的事情缺少思考与领悟,加上平时课业较为繁忙,缺少生活的真正经验。相反有的学生却可以洋洋洒洒,只不过假话、大话、空话过多,长期的“应试教育”压榨使学生不再想说真话。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智慧课堂突破了以往的写作难题,提供给师生良好的学习平台。在这个虚拟平台当中,“读万卷书”只是基本,“行万里路”才是它的便捷之处。平台上丰富的作文资料,让无话可说的学生有料可说;同时,学生如果有较好的作品也有了更为广阔的投放空间;学生亦可以在博客、微博、贴吧上发表自己的言论,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交流的软件载体。如此便捷又自由的交流,刺激着学生的写作欲望,周而往复,促进了语文写作能力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双重提升。

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的写作素材来源与方式,同时也使快速写作得以成为现实。计算机和汉字输入法的广泛应用促使汉字的信息化处理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演说家话音未落,电脑速记员就可以将他的话输入大屏中。WPS、PPT、Word等文字处理工具以及E-mail、BBS、QQ等交际工具所创设的情境具有的实时交互性,有利于学生进行快速思维和快速写作。基于网络,学生可以快速找到素材并且获得图文并茂的信息,进而形成专题式的写作,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创设一个平台——学生可以把作业放到平台上,进行互选互评活动。教师则可以挑选出精品佳作,进行点评指导。教师还可以用微信或邮箱等将学生写作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促进学校与家庭双边互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两大版块(阅读、作文)融合过程中,两大模块不可分割对立而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例如: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式阅读或个人自主式阅读时,主要培养目标是为了使学生具备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收集与筛选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信息重组的过程,这就需要文字处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技术扩充了表达的方式,突破了线性的思维,可以用超文本、超链接的方式展现信息,每个主体可以独立亦可以超文本实现网络连通。这一信息的相互交流势必促成信息技术下新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形成。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后的反思

课程改革对语文学科的教授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语文课堂,如何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更高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1. 课堂模式转变

语文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的概率越来越高,目前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堂称之为智慧型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模式相比,学生的兴趣点会在智慧型课堂上达到空前的提高。传统课堂上,教师在讲解作者感情基调或写作背景时,一般以单纯的口述讲授式为主,学生难以达到感同身受。而现如今在智慧型课堂里,大屏投影、白板教学都可以最大程度地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学校有条件可以运用可穿戴技术让学生直接进入虚拟空间,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最大的代入感,让其对作者的感情基调理解得更全面、更透彻。

2.教学方式变革

课堂模式发生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必然也要随之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的主动权要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引导者的角色,以人为本,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独立自主地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可以摆脱传统课堂上单一的黑板粉笔式教学,适时运用微视频、电子书包、虚拟实验平台等资源来辅助教学。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不用再浪费时间、金钱去课外补习班进行一对一辅导。信息技术环境支撑下的语文课堂的特点就是教师要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下的学科融合具有种种优势,但这样的智慧型课堂切勿拘泥于一种模式之下。凡事皆有两面性,不能把这种智慧型课堂比作万能钥匙,认为它适用于任何人群、任何课堂。比如:有些小学生自控能力薄弱,在使用平板电脑的过程中很容易就抛开学习玩自己喜欢的小游戏。当遇到类似情况,教师只要适当地在教学中把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有效结合起来,就可以解决这类问题。换句话说,教师运用新型课堂教学理念时千万不要本末倒置。课堂应用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是教师教学的工具或资源,不是神奇的万能钥匙。

摘要:信息化的社会要求现代公民除了要有人文科学素养、创新合作精神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备运用工具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不仅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它已然渗透到教学当中,改变了学科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乃至整个教学过程。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建构新式学科教学模式,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师生信息技术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俨然已成为教育界中一大重要课题。本文以语文学科为例,试图进行信息技术的学科融合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学科,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张亚媚,钟绍春,单丽,钟永江,徐彤.信息技术与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整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85-87.

[2]吴伟民,李婷,杨玉洁.关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再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1,(06):90-93.

[3]靳瑞芳.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7,(09):60-62.

[4]孔慧林,郭向明.任务驱动促发展,激发兴趣是良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例谈[J].远程教育杂志,2005,(02):55-56.

篇4:浅谈信息技术下的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兴趣

一、信息技术让教学充满活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手段,为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就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般说来,对他们学习兴趣起主导作用的是直接兴趣,作用时间也较长。教师应帮助他们形成直接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时地帮助他们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如:小学的计算机课程我就试着从游戏来引入新课,因为小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游戏,根据这一特点,我把计算机新课开端寓于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揭示主题。例如在教“五笔字形的基本字根”一節时,我先用小孩搭积木和搭汉字的示图,启发学生从搭过的积木联想到搭汉字,然后拿出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字根积木块),请学生分别到讲台来做搭汉字游戏。学生利用字根积木块搭出了许多汉字,我趁他们兴趣正浓时,适时提出了新问题:汉字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脱口而出:每个积木块。我接着又问:组成汉字的各个部件(也就是每个积木块)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回答:笔画。教师提示:我们搭汉字游戏用的积木块,五笔字型叫做字根,字根组成了汉字,而笔画构成了基本字根。这样就轻松自然地揭示了主题。

2.让学生在玩中去学习。“电脑不是学出来的,是玩出来的”,比如在《开心一刻》自选图形的课程中想让五环互相环套,却涂抹了圆的一部分弧;想嵌入几个漂亮的汉字,却一个字都输不上去等等,逼你提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当大功告成,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立刻又在考虑:“我不能白做,得保留下来!”接下来就学存盘……一节课没停手,既没感觉累也不感觉枯燥,不知不觉就下课了,要不是底下还有课,手怎么也不愿离开那小鼠标,这似乎不像考试,可再想想,难道这不说明你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

二、更新观念,丰富情感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引导他们热爱科学,与计算机交朋友。事实上,只有学生对计算机原理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才会真正与计算机交朋友,才能认识到计算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进而激发起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和向往。但单纯地讲授计算机原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往往事倍功半。

三、突出表扬鼓励

学生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要积极鼓励他们开动脑筋,自己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求助于教师。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在老师鼓励下获得真知,慢慢养成良好上机习惯,教师要多去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然,有时电脑因为软件本身或者系统出现的错误或者提示信息的一类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如系统安装的杀毒软件提示升级了,或者打开软件时弹出选择窗口,保存文件时提示文件已经存在等等。但如果不注意应对,也会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小的干扰,学生可能会一个劲儿地寻求老师的帮助。其实,教师应该明确地让学生知道:这不是什么大的“错误”,而是电脑很友好地表示,就像平时把鼠标移到图标上会显示出名称来一样,这“错误”是提示你如何解决问题,或者是如何让操作更简便、更符合自己的要求。出现这类“错误”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屏幕提示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选择。

四、计算机能很好的辅助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在图形知识教学中,直观教学尤为重要。因此,用计算机进行图形的直观演示,把静态的图形化成动态的演示,把不易看清的地方用平移、延伸、展开、旋转、闪烁等方法显示出来,使学生能建立比较清晰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教学和传统的教法相结合,增大了课的容量,提高了课的密度。英语字母复习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可我们的老师精心策划利用微机进行字母快速认读与比较认读,还为学生设计操作练习题,学生耳听录音,手指击键,眼观显屏,并有计算机来判别是否正确,让学生能及时得到正确的信息反馈。此时学生的观感协同作用,注意力高度集中,处于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数学、英语学科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对计算机如何辅助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降低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计算机进入课堂教学,虽然大大增加了计算机教师的工作量,但增添了新的教学手段,节省了教学时间,加大了教学密度,减轻了语文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篇5:浅谈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

————发挥网络优势,探索教学新路

石首市东升第一中学 沈朝刚

内容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人类全面进入了信息社会,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今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信息技术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创造性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促进学校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关键词:网络教学 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 评价激励

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为了更好的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我校建立了设施配置完备的校园网。作为一名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任教近二十年来,我一直在思索这样的问题: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究竟应该怎样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怎样有效地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让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更优化?怎样在网络环境中突出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从而迅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针对这几个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应用基于局域网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室组织教学

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已经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构成的动态教材。基于此,我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教室的教学环境,开展了信息技术交互式网络教学。

例如在讲演示文稿制作中插入菜单使用一节时,我首先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教室的广播教学功能,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文稿的形式把本节的知识点展示给全体同学们,包括如何插入文本框,如何插入新幻灯片,如何插入外部图片,如何插入艺术字,如何插入剪贴画,如何插入影片和声音等。通过基于局域网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室,学生可以快速实时的接受到教师机屏幕上的信息。讲完知识点以后,接下来布置任务,我让学生自己练习做一张简单的演示文稿,要求使用课上讲到的几个命令,最大限度的掌握好插入菜单的使用,起码要用到文本框的插入、图片的插入、剪贴画的插入、艺术字、声音以及影片的插入,并且通过对各个对象的编辑,力求文稿做到美观、和谐。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我利用教学转播的功能,把出现问题的学生的屏幕进行转播,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课堂分析。我有时利用动态监控的功能,实时监视和控制每个学生的上机操作过程,对课堂上每个学生的练习情况一目了然,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

总之作为老师,通过该系统就可以完成以前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完全的控制和管理。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可以明显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工作向高素质数字化迈进。

二、采取基于网络环境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二十年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我发现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更新快,特别是实用性很强。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感到乏味,很快就会失去学习兴趣。我将任务驱动法与现有的网络环境结合起来,美其名曰为“基于网络的任务驱动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教学效果好,而且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该教学法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如我在讲《网页制作》第一节时,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制作网页的方法。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讲课之前,我就从因特网上有针对性的搜集了一些好的个人网页给学生展示。这样的网页一经演示,学生立即表现出兴趣。一个一个跃跃欲试,急着想知道怎样才能设计出如此精美的网页。学生有兴趣学习后,我就开始讲课,介绍FrontPage在网页制作中的基本功能。快速的讲完以后,我就安排具体这一章的“任务”,让学生完成制作一个简单网页。并且我把预先搜集好的大量的图片、声音等素材在教师机硬盘上共享,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各取所需。在网页制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由于我创设了基于网络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感性认识,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本节知识,下课时仍然意犹未尽,无疑为下节课进行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

我觉得通过应用“基于网络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从学生方面来说:首先学生的学习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综合应用计算机能力和自我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其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创设了基于网络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好多问题可以借助于网络去解决,这样使得他们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从而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今后更好地运用网络为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服务打好较为扎实的基础,达到了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构建面向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网站

信息技术知识网站是指以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为线索的、与本学科知识密切相关的、在广度和深度超过学科学习内容的知识集合,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交互学习的网站。这是在网络环境下,目的主要是便于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他们由“学会”变成“会学”,在非线型的学习中学到系统的本学科知识。

因为信息技术知识网站是面向学生学习的网站,所以在建站之初我首先通过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最想学什么,最需要学习什么,特别是哪些是在课本上无法学习到而学生又有强烈学习愿望的知识。这样网站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在建成的信息技术知识网站上,网站栏目既有知识性强的纯文字介绍,又有丰富的图片、动画、声音;既有供学生浏览的静态内容,又有学生动手操作的动态栏目:如随堂练习、单元测验、BBS、电子邮件等,非常方便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在课后,学生可以随时到该网站针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练习,通过网站提供的习题及参考答案,进行诊断学习。在整个学习单元结束时,学生又可以利用单元测验的功能检测自己是否达到了要求,如果未达到,可再次进行练习,重复巩固,并可在讨论区查询自己还未能理解的问题的相关解答,进一步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在网站的BBS上,我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提出讨论主题,学生可以随时进入讨论区,阐明自己的观点,浏览、评价其他同学的观点,并可提出新的问题,讨论中我加以正确引导,以保证学生的讨论符合教学要求。另外,在BBS上我还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这样一来,网上信息调整了课堂教学,网上练习巩固了课堂教学,网络BBS促进网上练习,网上练习拓宽BBS讨论层面。

当然在学生利用网站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自己探索学习,逐步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虽远比教学生一些纯粹的知识更困难,但是它却比前者更有意义,对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起到很大的帮助。

信息技术知识网站的应用改变了以前的课堂教学结构,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四、建立了基于网络的评价激励机制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评价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作为该科的教师,只能自己通过课堂实践去摸索。不可否认:每个孩子都渴望成功,希望自己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可以说学生的成就感是维持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一直在想:如何去营造一种信息技术教育的激励氛围,创造一个有信息技术特色的学生可以自我表现的舞台呢?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和实践,我觉得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基于目前的网络环境,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1)作品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适用于上机操作并且有成品的章节(比如Word、Excel、网页制作等)。就是教师提出大致的教学要求,由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自主完成作业,然后上传到专门给学生建立的作品展示站点上,比如用Word设计的班级板报、个人名片,用EXCEL制作的精美课程表,用PowerPoint做的幻灯片,用FrontPage制作的个人主页等。上传以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很多课我都是以这种方式来进行评价的。比如讲完网页制作,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大作业,要求学生做一个人网站,要求用到课上所讲的文字、图片、超级链接、滚动字幕、背景、悬停按钮、表格等,制作的时候加入学生的自主创新成分。该作业的完成情况就是纯粹的作品评价,在网络上,我从技术性和美观性综合考虑给出学生评价。另外,因为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网络上的学生作品对所有人是透明的,除了教师,学生对学生的无意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也会起到一个很好的督促作用。

(2)理论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主要是针对理论课的学习,采取的方法多以电子试卷形式进行。比如在讲完网络一章以后,因为该章节理论知识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如何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呢?我就是通过基于网络的测试来进行的。比如在讲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网络部分理论知识以后我就是通过理论评价来进行的。

这样的网络评价措施采取以后,学生都学的比以前认真多了,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就达到了自我争取成功的境界,进而转化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在学习动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督促他们更勤奋地主动的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向往、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的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今信息技术教育的优越性,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去发挥、去探索,把这种教学模式发扬光大,培养出更多的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全必才《基于网络,构造充分共享教育资源的教学模式》

[2]徐委峰《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

篇6:浅谈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主要是利用黑板、粉笔、口述等去完成教学工作,教学氛围比较枯燥,学习效率较低。信息技术参与的课堂教学更加有趣、高效,而对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有新的评价方法,使其更符合现代课堂教学的发展。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特点

1、资源丰富。信息技术能为课堂提供丰富的资源,再结合网络,课堂能获得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利用信息资源创设的教学环境是丰富、有趣、形式多样的,而学生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更加实用、先进。

2、方式多样。多媒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创设多样的课堂环境,以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激发大脑活动。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开展的教学环境,不仅可以扩充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教学效果远大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媒体的介入,特别是教师适当、适时、适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非常有益。

3、更多交互。传统课堂中,面对几十个学生,教师很难进行全面互动,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除了课堂讲、课后作业反馈,有时甚至还要单独辅导。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交互存在即时交互与延时交互两种形式,交互的对象多,交互工具多,有利于促进学生交互的主动性。学生的交流互动不再单一,可以选择与任课教师交互,也可以选择与其他人交互,甚至可以请网络专家指导。通过电子邮箱、BBS、即时聊天工具、微课等,学生能够活动更多的知识。

4、个性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所以教学要做的不只是传播知识,更要的是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目标。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的评价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教与学方式、更加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更加有趣的课堂,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对教学的信息素养也有更高的要求。评价不能只注重教学目标的达成,还要突出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媒体的选择、学生活动的指导等。

(一)评价功能

1、反馈功能。反馈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教师教学的反馈,主要是针对教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等的教学反思,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二是对学生学习的反馈,主要是通过反馈检测学习效果,并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知识的巩固。

2、激励功能。对教师的评价,可以帮助教师认识自己的教学优势与不足,能够指导教学工作方向,扬长避短的开展教学工作;对学生的评价,不但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的作用,更有激励向前的作用。

3、导向功能。评价的目的不是要给出学习的结果,而是指导师生的发展方向。

(二)评价内容

1、资源选择。教学提供给学生的教学资源要根据学生及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工处理,要筛选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资源,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不同层面的资源。资源的种类和内容要根据课程的变化和发展的动向适时调整资源的状态。

2、组织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学生按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和要发挥信息技术优越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教学情境,教学内容要紧扣课题,设计的活动要新颖有趣,信息技术的使用要适时等。

3、交互交流。交互对教学而言很重要,它可以反应出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的兴趣与效率。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等,都在教学评价中占有重要内容。尤其是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必须做到回答及时、广泛参与及积极讨论。

4、媒体应用。媒体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是知识的载体。对媒体的应用评价,要站在使用工具的角度进行评价。对媒体的选择要注重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的结合,媒体的运用要与所授课程有机结合,作为辅助工具进行使用。

5、学习任务的指导。信息环境下的学生学习更需要的是教师对学习的指导,而非知识的传授。当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应直接解决问题,而应引导学生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所以要侧重评价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如作业的布置、专题讨论是否紧扣主题等。

(三)评价的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教师自我评价。教师通过开展自我评价能够达到自我教育、激发内在动因的目的。不断地反思,能促进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的技能、知识的掌握等内容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不断优化教学的水平。

2、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教学过程评价侧重于学习资源的利用、学生互动情况和学习方式选择的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思维活跃性、学习技能掌握情况成为评价的重点,同时学生、教师、计算机之间是否存在着交互,是否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自己学习问题的策略。

篇7:浅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众所周知高中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教学要求教学方法能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纷繁的生物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以计算机为载体,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运算速度快等特点,使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利用计算机获可以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可以说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现今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背景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在生物教学中,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基于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我们开始了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二、信息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模式

1、计算机演播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教师借助计算机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生物学教学,不仅可以加强讲授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可以轻松有效地突破各种生物学教学难点。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分析器进行学习。如用形象生动的图像信号吸引学生的视觉,用音响适中、悦耳精炼的语言信号吸引学生的听觉,特别是电教媒体的特技效果突破了信息传递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远方或过去的事物,使信息通道得到了无限的延伸和扩展。因此,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真正实现视听的完美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2)改进信息的转换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生物学知识,有的抽象性强,有的综合复杂,有的时空跨度大,难就难在这些知识信息不能直接被学生感知。而利用计算机,可以把这些信息通过转换变成光、电、磁等信号,并以一种直观的形式,使事物真实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耳闻目睹、身临其境。这种直观性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化微观为宏观,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我们使用多媒体系统来进行模拟就可以实现。利用计算机教学还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如:《光合作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即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植物体内的叶绿体把根吸收的水分和从气孔吸进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们营造一个形象的光合作用过程,设计成一个动画,将这一个过程可视化、拟人化。把叶绿体描述成一个“工厂”,水和二氧化碳是这个“工厂的原料”,当这些“原料”地进入“工厂”加工后,出来的是“工厂的产品”:氧气和养料。学生通过这个贴近他们生活的动画,很快就能理解光合作用,认识光合作用对于植物的重要性。这种学习方式,易被学生接受。

2、网络查询模式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随时利用计算机网络查阅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式学习。如: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大大地扩充协作范围,提高协作的效率、改革学习的方式等。新教材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很大的便利,每节课后都提供了多个与教学相关的网站,以利于教师和学生随时查阅。信息技术的应用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得到更新、准确的资源,大大方便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三、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内容

1、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生物学科的课程教学体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教学内容包括

生物体的微观和宏观的生理变化,生物科学发展史,经典的生物学实验等。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用传统的“讲”,语言多么生动形象,却往往是枯燥,难懂的。如果适时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独有的虚拟现实技术,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可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因此,研究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就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以高中生物教学中《神经兴奋的传导》一课为例,由于涉及到细胞内部微小结构的活动,而且与电化学内容相关,知识比较抽象,尤其是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学生在识记后容易遗忘,其重要原因是“突触”、“局部电流学说”、“兴奋的传递”、“兴奋的传导”等概念和知识属细胞或分子学水平,学生看不到、摸不着,感到很“抽象“,许多老师面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时,容易简单重复概念,要求学生记忆,造成学生理解困难。而将微观过程形象化呈现正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所在。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脑动画,演示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的微观生理过程,使这部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易于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在生物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音响资料,创设一个自主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生物知识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生物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生物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最终达到当前所学的生物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从查找资料,到教学设计、到教学软件制作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的使用,使教师能够创设出更加生动、逼真的问题情景和课堂讨论主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四、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

1、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创设多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生物课的教学中,若恰当地利用投影、幻灯、录像或计算机等电教手段的整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特有的动画效果、生动的解说、优美的乐曲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可亲可近的艺术世界,学生置身其中身心会倍感轻松愉快,思维也异常活跃。

2、应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直观材料,可以引导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生物教学中,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显微世界,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充分利用电教多媒体,可以让抽象的、不易讲清楚的概念,很容易地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3、利用投影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功。利用电教多媒体,在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其良好的观察能力上具有显著的优势。投影教学可以通过鲜艳明亮的图像刺激学生感官,引导学生按照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细节的顺序进行观察,培养学生掌握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由于多媒体在很短时间里显示一个对象的不同方面。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在互动式探讨过程中加以完善和提高。

4、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欲使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乐此不疲,乐以忘忧,教师则应广开渠道,想方设法把繁难的知识化为简易,变抽象为具体,突出教材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减数分裂》一节中,学生对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这知识点难以理解,我们利用计算机课件,使学生可从大屏幕上清楚地看到,由于纺锤丝的收缩,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了,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了自由组合,实现了用常规手段和录像无法获得的效果,从而增强了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篇8:浅谈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一、充分利用现有硬件设施, 发挥软件优势

信息技术课上, 计算机是我们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工具, 对于学生来说, 保证每一台计算机都能够正常、迅捷地操控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基本保障。而作为电子产品来说, 计算机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 再加上学生数量多, 而且使用频繁, 这就意味着计算机的耗损和折旧速度非常快, 这往往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因此, 对于教学的计算机计, 需要定时维护, 最好每周对微机室电脑进行一次整体检测, 发现有问题的, 要及时进行维修。要做到计算机内部定期除尘, 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另外, 还要教给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如开机先开外设再开主机, 关机要“开始”里正常关机。最后还要给相应的计算机配置安装与之相匹配的软件, 才可以让微机运行自如。微机室最好建立局域网, 通过“电子教室”统一管理整个微机室, 也好更有效、直观地传递操作方法, 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要提前备好课, 是构建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在课堂教学的诸多环节中, 备课是基础, 教师只有充分地准备好上课的内容, 才能保证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下对于课堂教学的备课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在新课程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核心, 备课环节不仅是备教材, 更主要的是备学生, 学情是我们教学备课的第一出发点。因此, 课前作充分准备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

1. 有效的教学环境和素材准备。

微机课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首先, 教师要在设备上提供充足保证, 这就要给学生合理分好学习小组。另外, 电子计算机本身就属于易发生故障的物品, 这就需要及时检修。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前对计算机的检查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每次上课前应把所有学生电脑开好, 有条件的话最好要有1-2台备用电脑, 同时检查网络是否畅通, 保证有效的教学环境。

2. 有效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 教学内容分散, 教学过程便不能深入。因此, 教师应从学科价值观的高度出发, 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 从教材中精选出教学内容, 并做适当地加工处理, 教材已经要求可以根据教师需要颠倒前后顺序进行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施有效的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设定教学目标时绝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生搬硬套, 而应从学生的实际去思考, 思考如何设计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安排的教学内容与实际也要贴切, 例如, 讲EXCEL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本班的课程表和考试成绩表, 这样学生也感兴趣, 也能更好地让学生能够掌握教学的知识点, 这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 合理选择情境素材。教师要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 精心设计情境过程;要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作为创设情境之目标。学生本身爱玩电脑, 但都是一些游戏之类, 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把兴趣向教学目标靠拢。

在教学中明确师生的地位, 凡是学生能自己通过探究发现出来的,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使学生的能力能真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开放性的多方面评价

信息技术学习的评价往往容易被教师忽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对学生课堂教学的及时、有效地评价, 多给与表扬与激励, 让学生有满足感, 让学生感到“我今天没白学, 有成就感”。

评价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客观和公正, 信息技术更应该注重创新, 在此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 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评价的语言要有针对性, 要多样性, 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从不同方面进行鼓励, 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以达到最大的效率为佳。

五、教师知识要及时更新, 及时“充电”

信息技术教师要想成为合格教师, 就要不停止地学习新知识, 新的教学方法。因为信息技术教师后续知识培训少, 而且计算机知识更新非常快。

上一篇:证据法作业习题下一篇:《唐人街探案3》个人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