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香樟的古诗

2024-06-04

描写香樟的古诗(精选14篇)

篇1:描写香樟的古诗

描写香樟的古诗

(一)

风光迤逦樟树城,湿地公园人鼎盛。

九曲木桥绕水转,千顷翠林鸣鸟声。

步行园中临仙境,目不暇接尽缤纷。

休闲怡情开心乐,生态美景灵气腾。

(二)

叶茂枝繁身伟岸,荫浓冠阔气轩昂。

春秋炫彩红黄绿,冬翠夏凉常溢香。

有序生芽恒结对,无心造势自端庄。

吸霾养水优环境,固土拦沙担大梁。

(三)

一排樟树四时香,繁茂虬枝筑锦廊。

夏沐骄阳遮暮雨,冬披残月拒晨霜。

云烟润泽游人醉,气味清新避秽良。

朴实质材堪大用,温情缱绻赋诗章。

(四)

春风一缕动微樟,爱此枝头喜若狂。

试问深阴催旧叶,未曾漫道换新妆。

不忧故事驱蚊蚤,但使精神傲雪霜。

迹入红尘功与过,无嫌贫富自留香。

(五)

一树葱茏向碧空,英姿飒爽势恢宏。

挺拔好似将军体,青翠恰如侠客容。

华盖伸张能避暑,香薰飘溢可驱虫。

只缘身在人间世,愿秀丰华成伟功。

(六)

八月路边深绿姿,繁英点点映春池。

蔽荫皆自广冠盖,固本还因旧日枝。

拒腐何曾求赞誉,噙香谁个不称奇。

常随雨露江南润,驻足闲游客赋诗。

(七)

寻常阡陌一樟芽,千载修成万尺丫。

深院藏香佳丽醉,百虫闻脑顿呲牙。

雷翁强借贪心起,天火中烧过树杈。

锥骨剜心独一木,散香不吝入千家。

(八)

参天大树赞香樟,芳名永著育四方。

秀丽雄姿迎绿化,清高美景送荫凉。

除尘净气豪情放,固土防沙意志昂。

不怕风霜枝叶损,春来秋去岁年长。

(九)

富贵千年不厌贫,大江南北且安身。

花香若桂迎初夏,叶茂如冠送暮春。

情洒人间增秀色,胸怀世界献精神。

凌云正气驱邪恶,罄竹难书秉性真。

(十)

贞叶青青碧玉藏,栉风沐雨貌轩昂。

冠宏荫翳遮炎暑,杆劲枝粗傲雪霜。

扮岭妆岗山翠绿,托云扫雾气清凉。

扎根何处皆无悔,总向人间散郁香。

(十一)

自古香樟人喜爱,树中君子誉八方。

广浓冠盖阴凉库,雄伟身躯馥郁梁。

净气防虫情坦荡,抗风固土志昂扬。

赏心悦目甘添绿,美化城乡护路长。

(十二)

巍峨挺拔气昂然,遍地浓荫势不凡。

品质优良少傲气,严于律己有自弮。

连绵俊秀如书法,洒逸飘潇赛子瞻。

梁栋之才人敬畏,铁肩可比范公淹。

篇2:描写香樟的古诗

1. 春天,万物苏醒,当香樟树长出嫩绿的新叶,老叶子却在即将完成使命的时候把最后的灿烂呈现给了人们,老叶子变成了鲜艳的红色。

2. 香樟树叶郁郁葱葱,仿佛像一把绿色的大伞给人们遮凉。

3. 香樟树的叶子是椭圆形的,你用力折的时候,折断的地方就会渗出水丝;风吹来的时候叶子随风飘舞,就像一只只在空中飞舞的蝴蝶,漂亮极了。

4. 香樟树叶上有明显的叶脉,还有许多分叉,其中有根最粗的叶脉支撑着整片柔弱的叶子。

5. 叶子跟树干的颜色差不多,颜色稍微浅一点,有时不仔细看会把叶子看成树枝,树枝会被叶子挡的看不见,每根枝条大约长10—20几片叶子,而且叶子的两面都不一样,正面很光滑,反面却非常粗糙。

6. 采片叶子,轻轻揉搓,一股浓浓的天然清香扑鼻而来,让我不觉精神振奋。

7. 再仔细看看,发现叶子上面仿佛打了一层蜡,油光锃亮,真像是琥珀或翡翠雕成的工艺品,中午阳光强烈,那油亮的树叶晃得我眼睛都睁不开了。

8. 枝繁叶茂,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那近似椭圆形的绿叶颜色有深有浅:朱红,嫩绿,墨绿,……好看极了。

9. 新叶子渐渐长大,老叶子开始脱落。如果有风,大片大片的叶子就会如雪片一样,在空中画出道道弧线,恍恍悠悠地落到地面。一天下来,树下也会积上厚厚的一层落叶。

10. 春天,东风一吹,香樟树就会冒出新的嫩叶。开始时,只是一个个毛茸茸的芽苞,微微的露出一点点嫩绿。要不了几天功夫,嫩叶就从芽苞中全露出来,最初它只是两片对生的呈浅绿色的.小叶,小小的一点占据着树上枝桠的顶端。

11. 春末香樟树嫩叶长成了大叶子,满树一片新绿。老叶变黄了,在春风的吹拂下纷纷飘落。

12. 樟树叶子不仅美,还有很大的作用呢!我们把叶子揉碎了,闻一闻,有一股清凉的味道,令人心旷神怡。老师讲,人们把叶子揉碎以后,从中提取一种物质,它就是制造樟脑丸不可缺少的一种配料。

13. 香樟树的叶子是浅绿色的,仔细看还能看见叶脉。正面摸上去很光滑,反面则有些粗糙。

14. 香樟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象一个个站得笔直的绿色小卫士。

篇3:论古诗中的空间描写

一、转换视角

时间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的表现。在现实时空中, 如果不断的改变观察的视角, 方位感就会被打破, 形成一种新的时空关系。

(一) 散点透视

在古诗写作中, 诗人变换不同的视角, 构成了更为广阔的时空, 表达了极其深邃的意境。

试看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 清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宗白华《艺事杂录》中引郭熙《林泉高致》说:“太乙近天都”自上而下, 山势突兀, 清楚明了, 是高远;“连山到海隅”冲淡飘渺, 是平远;“阴晴众壑殊”从前到后, 重峦叠嶂, 气象万千, 是深远。诗人从不同角度为我们展现了终南山壮阔的图景, 多角度的展示使得山势更加的雄浑, 突出了动感和层次感。

(二) 时间落差

时间落差主要是指时间的改变而造成视角的不同

如陆游的《示儿》, 弥留之际, 万事皆空而国忧不已, 盼它日北定中原以慰英魂。时间的不同造成了时空的落差, 此身将去的无法释怀与统一全国的坚定信念交织在一起, 把对国家生死存亡的关注提升到了超越生死的高度, 使其传唱千古。

二、时空转换

(一) 同一时间内空间的转换

即在同一时间内展示不同时空发的事情。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洲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诗人通过想象, 在同一时间内写了三种月夜的不同空间境界:一是诗人苦吟的长安月夜, 二是妻子独守的鄜州月夜, 三是全家团圆的月夜, 三种月夜境界叠映交错, 意蕴深厚, 家庭的温馨, 夫妻间的感情完全从这一抹清辉中倾泻而出, 令人无限神往。

(二) 同一空间时间的转换

即表现不同时间内同一时空发生的事情。

如崔护的《题城南壁》:“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灿烂的季节依旧, 花木扶疏, 碧草掩映的门户如昨, 但门中那位少女却不知了去向, 在同一空间内强烈的反差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人世沧桑, 物是人非的怅然。

(三) 时空的同时转换

即展现时间和空间一起变化。

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时令的对比, 场景的转换, 凸显出作者的心里:离家远役, 亲人离散, 但面对外敌的侵略, 仇恨的怒火已经冲淡了乡思。《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一朝永别, 十载萦心, 对窗垂泪, 念千里外孤坟茕茕。时空的转换抒发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挚思念。

三、时空跳跃

在时空处理上打破了时间的顺序性和持续性打破了空间的伸张性和广延性, 按照诗人主观情感对时空进行切割, 然后重新组合, 所以出现了时空的大跨度跳跃。

如李白的《行路难》:“金尊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把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中道出了世事艰辛, 充满了政治上遭遇挫折的抑郁不平之感。空间上由黄河到太行山, 象征了人生途中的艰难险阻和事与愿违。时间上由现实世界跳跃到周朝姜尚晚年垂钓遇文王之时, 再逆接商朝伊尹曾梦乘舟过日边而被商汤启用之时, 表达了诗人宏大的抱负和坚信理想会实现的信心。

四、时空互化

(一) 时间的空间化

时间是抽象的, 但诗人能够从事物的细微变化中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时间在古诗中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直接标出来, 一种是通过空间的变化表现出来, 即时间的空间化。汉乐府《江南》:“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用空间东西南北的变化来暗示时间往复, 表现出绵延千古、生死不已的恋情。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通过五个空间地点的连续, 贯穿了作者一生的眷恋。

(二) 空间的时间化

即在时间的变化中表现出空间的变化。《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通过客观时间的短暂和主观时间漫长的对比, 暗示出相爱的双方对空间的隔离不可忍受的心态。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三年。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以夸大的时间距离来强调空间距离所造成的思乡之情。

五、时空的泛化

即在诗中的时间与空间不能确定为何年何处。这里的时空被抽象为一种宇宙意识, 去呈现人类的生存状态, 阐发人生的哲理。将本来有时空观念注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后超越了原来的时空。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以“月”为主体, 写出了它升起———高悬———西斜———下落的全过程, 时空感很强。进而诗人由月而悟出人生哲理, 揭示人类生存状态时便超越了时空。在这里, 江水、人和月均被泛化, 不能确指, 它只是指向了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这一矛盾极其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这里的超越时空, 只是局部性的, 暂时性的超越。在诗的最后, 诗人又返回现实时空, 书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时至宋代, 诗歌中表现的超越时空才有了质的变化。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作者通过对江水与明月变与不变的议论, 表现了作者面对政治的冷遇, 能以老庄思想为精神支柱, 排解内心的苦闷与悲伤, 保持开朗的胸襟和达观的生活态度

摘要:古诗在时空关系的表现上有其特殊的方法, 如转换视角、时空转换等。本文将就以上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古诗,时间,空间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李达五.《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12.

篇4:例说古诗的景物描写

静景。这类诗主要通过静谧清幽的景物,来表达闲适恬淡、安详平和的心境。自然界中原本有动有静。一切物态都是静与动的统一:动里有静,静中有动。自然界的这种动静映衬,也鲜活地反映在古诗中。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物。由于太幽静了,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的银晖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

壮景。这类诗主要通过雄浑阔大、旷远苍凉的景物,来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也有的是以壮景写悲情,反衬出内心的落寞苦闷。以岑参、高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人的诗作大多描写壮景。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形象地再现了塞外奇伟壮丽的风光,创造了异常开阔、雄浑的意境,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莽莽苍苍,无边无垠,只见黄河浩浩荡荡,奔腾而来,纵横千里;沙漠地势平旷,没有起伏的山峦背景,没有茂密的林木作衬托,在苍苍的天底下、茫茫的平沙上,袅袅上升的孤烟更显其“直”,缓缓下落的夕阳倍觉其“圆”。写活了大漠奇特的风光,而且传达了诗人新鲜的感受。国学大师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哀景。这类诗主要通过凄清冷寂、萧瑟凄凉的景物,来表达孤寂惆怅、悲凉伤感之情。所写多为暮春或深秋景物,在送别诗、羁旅诗中较常见。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洽为一,情调悲怆。

篇5:描写香樟树的作文

这棵树和我们家的房子差不多高,大约12米的样子,根部的青苔一直沿着树干往上延伸了一米多。这是我见过的第二棵只有枯死的树木才有的腐烂痕迹的正值茂盛的树,第一棵是我们学校乐学楼走廊外边那棵长满蘑菇的树,它们的树皮都因为树干内部太粗而裂开了。如果不看年轮或用科学仪器探测的话,我觉得它也许大概是20至于50岁左右。从上到下、从春到秋、没有一片红色或黄色的叶子。叶子一团一团,都长在树的上面,不像去铜官外婆家的湘江北大道路边的树,这儿一团,那儿一团,看着都眼花。

我认为这棵树应该在5月开花,花期和大部分植物相同,可我无论怎么闻都闻不到花香,甚至都看不到花,也许因为樟树的花是浅绿色的吧,都在叶子间“迷彩”了,再者樟树花和新枝很像,就更难寻找了。

每到农历五月前后,树上总会掉下许多绿色的`、像蓝莓般大小的小球,用脚踩下去啪啪作响。有一次,我骑自行车出来玩,看见地上有好多小球和杨梅,于是我猛地一踩,车轮火速地转起来,连自行车都快不受控制了(如果成真,那我膝盖皮都会擦破一大块去)。一路骑过去只见啪啪声响个不停,再一看,地上的东西全被车轮压爆了。眼看就要到路尽头了,我急忙一掉头,自行车一斜再一拐,径直往大樟树底下冲……

篇6:香樟树的描写作文

我知道,那一定是校园中,参差错落的香樟,一定是它们。我生活在一个如世外桃源的小城,在这个玲珑别致的城市里,每到夏天,香樟就首尾相连覆盖了城市一半的苍穹。也许从那时起,我便爱上了香樟。

我的校园里,也错落着香樟树的影子。

于是,我开始坐作靠窗的位置,一年又一年,从一楼升到四楼,亘古不变地看着那片香樟树。

当春天悄悄来临的时候,香樟就开始抽出嫩嫩的芽来。那永远不变的湿润的树干,突然在一瞬间就充满了生机。我是很喜欢看着它们的,看它们一点一点长大,与纯净的蓝色天空相互映衬,那么美好,那么和谐。春去夏至。阳光发出红热的炙烤照射在眼皮上,香樟竟在悄无声息中,长出了繁茂的叶子,阳光在瞬间变得斑斑驳驳,原本骄傲的

面目,此刻看来也是那般的谦逊,那般可爱。夏去秋来。香樟开始结出小小的饱满的绿色果子。那是散发着坚果的青涩香气的小生命。它们悄悄地躲在叶子的背后,整个校园里都充满了青涩而恬淡的香气,安静,纯粹,不浮华。

冬悄悄来临。香樟树上的叶子已经化作春泥。那原本温婉的枝干却在此刻显得无比挺拔。孤独,亦是傲然。安静地站着,像长者一般深谙世间事。

因为香樟,我变得更加喜爱我的校园,更加喜爱我的家乡。

我也曾去过很多的城市。车水马龙,流光溢彩。可是,我却不喜欢。那些繁华的大都市,虽然巨大而华丽,却始终没有家乡的美丽。因为抬头时,仅看到的一小角天空,也只是铅灰色;因为我深呼吸时,吸入肺腑的,只是满满的烟尘;因为……

每每此时,便会想到家乡纯澈的蓝色天空,想到家乡永远湿润的绿色。

无数次,我在香樟树下遇见世界各个角落的游人,看见他们疲惫可是快乐的笑脸,一种无法言表的自豪便油然而生。很多游人,无论国籍年龄,在与我攀谈时,都会夸赞说:“你们这里香樟真美!环境真好!”而我都会漾起浅浅的笑容:“那是因为,我们这里的民众们都很自觉地保护环境,环保部门有力监管啊!”游人们每听闻这句话,都会露出会心的笑容。这时,我真的为家乡的环境而骄傲。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香樟还是一如往常,默默地生长,繁衍,凋零。而家乡的经济建设却越来越深入。我看见合铜黄高速架起家乡同外埠连接的桥,看见越来越多的人们来到家乡;看见家乡的人们开起了自家的小轿车,在赞叹改革开放的同时,我不禁隐隐担忧起来,这样的发展,香樟还会像以前那样纤尘不染,天空还会像以前那么纯澈,空气还会像以前那么清新么?

站在香樟树下,我久久地思考着,抬头,我看见天空依旧明朗,香樟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周遭被静谧和清香包围,我笑了,来,家乡环境保护得这么好,只要有信心,那么下一个10年,再下一个10年,也一定会如此吧!

篇7:描写香樟树的作文

一、二年级时,我们常常抱着它的枝干,在它的臂弯下,唱着歌,谈天说地。有时,馋嘴的同学还会将那绿宝石般的果子摘下品尝。站在树下,所有不愉快的事都烟消云散。三年级来了,在一年一度的歌咏比赛上,我们三(4)班在香樟树下纵情歌唱,香樟树摇曳着树叶,似乎在拍手为我们加油助威,让我们在歌咏比赛中一举夺魁。当炎热的太阳来临,晒得人们睁不开眼,这时只要走到香樟树下,那一片绿荫就会使你倍觉凉爽。

时光又回到四年级,在运动会上,我们班的短跑“名将”经过长途奔袭,终于在百米赛跑的决赛中头一个冲过终点,那时,香障树仿佛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爱抚地对冠军说:“孩子,你真棒!”在“珍爱生命”主题班队会上,香樟树让我自信地发言-----如今,香樟树己被砍,我非常难受。春去秋来,都是香障树为我们遮风挡雨。我呆坐在操场上,呆望树桩……

突然,我发现树桩上抽出了几株新芽,它们在蓬勃生长。天哪,这简直就是枯枝重生!我抚摸着新芽,想:香樟树借着它朴实无华的精神,顽强的生命力,一定会重新成为参天大树。它将永远守候我们的附校

是谁给了小鸟一个温暖的家,是谁给了我们骄阳下的一片荫凉?是谁站在宽阔的马路边守护着我们?对了,是香樟树。

香樟树树皮粗糙,质地却很均匀,从来没有白杨树的斑斑驳驳,也没有柳树的肿瘤结节。树枝树干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一路长去,不会偷工减料,也不会画蛇添足。树冠是球形的,在空中画出优美的曲线。香樟树就像苏东坡的书法,圆润连绵、俊秀飘逸,却又中规中据。

香樟树又称芳樟、乌樟等,是江南四大名木之一。香樟树是亚热带树种,主要公布在长江以南地区,是樟科梓属的常绿高大乔木,是初夏开花,黄绿色、圆锥花序,树冠广展,叶枝茂盛,浓荫遍地,气势雄伟,是优良行道树及庭荫树。香樟树因含有特殊的香气与挥发油而具有耐温、抗伏、祛虫的特点,是建筑业的理想木材。现在大家家里都有的樟脑丸就是香樟树根、茎、枝、叶蒸馏而成的。

香樟树是一种药材,有一次我的脚扭伤了,好几天不见好,这时妈妈拿来了几根香樟树树枝为我熬药泡脚,不久我的扭伤就逐渐好了起来。

篇8:中国古诗中音乐描写的认知研究

古典诗歌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奇石瑰宝,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它讲究艺术美。诗人词人们常常使用借代、比喻等手法将那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意象写得有声有色, 使读者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借代和比喻

Lakoff (1987) 将比喻和借代并列为理想认知模式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的两个结构原则, 可见其对比喻和借代的认知作用的重视程度。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中三首“摹写声音至文”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唐·韩愈 《听颖师弹琴》、唐·白居易《琵琶行》) 的分析, 从认知的视角对其中关于声音部分的借代和比喻进行提炼和拓展, 并尝试概括出一些结论。

三、三部古典诗歌中的借代

(一) 部分代整体。

|这是一个我们在日常语言中频繁运用的借代原则,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指称本体事物。

(二) 材质代整体。

“吴丝蜀桐张高秋”句中“吴丝蜀桐”是吴地之丝, 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上等材料。“吴丝蜀桐”指箜篌选材的考究, 用高贵的发声体代指琴声的美妙, 写物即写人写声, 收到“一箭三雕”的功效。

1.零部件代整体 (形式代内容) 。“二十三丝动紫皇”句“二十三丝” 《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 胡乐也, 汉灵帝好之, 体曲而长, 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 用两手齐奏, 俗谓之擘箜篌。”这里是用竖箜篌的二十三根弦代指箜篌, 进而暗指李凭弹奏箜篌的琴声;“丝篁”、“大弦”、“小弦”、“弦凝绝”、“四弦一声”都是用组成乐器的部分零件来代指乐器, 进而暗指用该乐器演奏出的声音时粗时细, 错落有致, 时而激昂, 时而顿挫;而“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的“铁骑”和“刀枪”则是用铁蹄代指战马, 武器代指战争, 赋予诗句以质感和动态感。

2.典型动作代整个事件。“轻拢慢捻抹复挑” 中“拢”、“捻”、“抹”、“挑”, 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这里用典型动作代指歌女演奏琵琶动作连贯娴熟, 技法高超, 想必这样的一双巧手演奏出来的音乐也一定曼妙无比;“湘娥啼竹素女愁”句, 据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 葬于苍梧, 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 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素女”也是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 悲, 帝禁不止, 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作者由琴声的千回百转牵引出幽怨哀伤的愁绪, 借神话典故中典型人物的典型动作来加以描摹, 令人感同身受, 不禁动容。

(三) 景点代城市。

“十二门前融冷光”中的“十二门” 指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 共十二门, 这里作者用城门代指整个长安城。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 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 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 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 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 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

(四) 典型代一般。

它反映的是我们惯于用某事物的典型成员指代同类事物中的其他非典型成员。原型论认为一个范畴由其典型成员及其他成员表现出来的与典型成员的家族相似性来界定。原型论在语言表达中的体现就是我们常用典型来指代非典型。

这三首作品中也有体现这一原则的例句, 但他们通常表现为一种变异模式, 即“神话中的人和物代现实中的人和物”、“非正常典型代非正常非典型”:

1.神话传说中的人和物代现实中的人和物。“二十三丝动紫皇”句中的“紫皇”, 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 这里用来指人间的皇帝, 因其都在所辖地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琴声连天上的皇帝和人间的皇帝都为之动容, 极言琴声的美妙动听。

2.非正常典型代非正常非典型。“石破天惊逗秋雨”句中的“石破天惊”是女娲炼石补天的非正常现象, 这里通过大胆想象, 用突破常规的思维来形容乐声忽然高昂激越, 如石破天惊般引得天上下起了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这几句均写的是非正常现象, 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凭正在云雾缥缈的海上仙山中向神仙展示他的绝技, 那位传说中最善于弹箜篌的年老的女神成夫人也不得不为李凭的绝技所倾倒甘愿向他学习;甚至连江海中的“老鱼瘦蛟”们听了这美妙的音乐也乐不可支, 不顾自己的年迈体弱, 随着这优美的乐曲在水波中翩翩起舞了!多么奇特的想象, 多么强烈的反差, 不愧是“鬼才诗人”的手笔。正是通过对正常现象的非正常描写才使我们得到如此强烈的情感震撼。

3.特征代本体。用某事物的特征来指代本体也很符合人类的认知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记某物常常只会记住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特征, 并用此来代表该物, 这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李凭箜篌引》中“老鱼跳波瘦蛟舞”句, 用水中常见的水波来代替水, 使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鱼跳出水面泛起阵阵涟漪的生动画面;再如《听颖师弹琴》中“浮云柳絮无根蒂”句的“浮云、柳絮”, 现实生活中, 我们论及一些飘忽不定的事物时经常会用到这两个词, 这句就是用它们来代指声音的飘渺轻灵。

四、这三部作品中的比喻

抽象概念为具体事物。这一比喻概念属于Lakoff&Johnson (1980) 所定义的本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 , 即将事件、行为、情感、思想等抽象概念视为具体、有形的物体或物质, 以便对它们进行指称、量化、分析和讨论, 这一规则也是建立在我们日常生活经验之上。

(一) 琴声是自然界或人类熟悉的声音。这是最常见、最易想到的方法, 以声音写声音, 以常见、熟悉的声音写抽象、间接的声音。如“昆山玉碎凤凰叫”、“昵昵儿女语”、“喧啾百鸟群”、“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四弦一声如裂帛”等句, 琴声是玉石破碎声、男女情话声、禽鸟鸣叫声、布帛撕破声等各种自然界中的声音, 或我们概念中熟悉的声音, 使我们能够相对容易地想象到演奏时琴声的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

(二) 琴声是各种流体。这一隐喻概念的形成基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凭自己的经验能够感知到琴声是连续的、波状的这一现象, 就像自然界中的各种流体一样, 如三首诗中“空山宁云颓不流”、“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银瓶乍破水浆迸”句, 声音被投射到空中云朵的飘动、冰冷泉水的流滞、银瓶水浆的迸出上, 使声音可感可触, 极富动感。

(三) 琴声是物体间的撞击声。这一隐喻概念源于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形成的这一事实, 而在听音乐时我们也可以感知到音阶的跳动转换, 节奏的快慢起伏, 就像什么东西掉在一个面上又被不断弹起。如《琵琶行》中的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利用了我们的这个体验, 将琴声投射到大珠小珠上, 用珠子在玉盘上跳动的声音来喻音阶的跳动, 真是形象又别出心裁。

摘要:本文从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比较了借代和比喻的差异, 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三首经典诗歌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唐·韩愈《听颖师弹琴》、唐·白居易《琵琶行》) 中的借代和比喻进行了分析, 并归纳出几点规则。

关键词:修辞学,认知语言学,古典诗歌

参考文献

[1].谭学纯, 濮侃.沈孟璎主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倪宝元.修辞手法与广告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4].高远, 李福印.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5].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6]. (清) 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

[7]. (唐) 杜佑等点校.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8]. (元) 李衎著, 吴庆峰, 张金霞整理.竹谱详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篇9: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技巧

[关键词]古诗词;景物描写;鉴赏;表现技巧

景物描写,描绘的是自然万物的声、色、形、态。空山之白雪青松,尽显境之静谧;江中百舸游鱼,毕现境之生机。当诗人以丹青妙手的独到眼光观察景物,以淡雅浓丽的笔调描摹景物时,自然景物便幻化成优美的文字,以仪态各异的形象承载着诗人的感情,喜怒哀惧之情跃然纸上,动人心魄。尽管诗人们运用的表现技巧有所不同,但最终都是以景物来表情达意,恰如异曲却同工。古诗词中描摹景物常见的表现技巧如下。

一、以色彩渲染意境

采用最富张力和最能符合自己心境的颜色进行描画,以渲染出强烈的氛围,从而达到抒情表意的效果,似乎是诗人们偏爱的技巧。鲜妍明媚的色彩往往表达欢快热烈之情,晦暗阴冷的色彩通常表达伤感悲戚之情。冷暖色调的巧妙运用淋漓尽致地传递出了诗人们的内心情绪。

如贾至的《春思二首》(其一)“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草色嫩绿,柳色鹅黄,桃花娇红,李花胜雪,色彩分明,搭配和谐,不仅在直观上引起读者对色彩的联想,而且增加意境美,生动形象地展现如画春光,表达作者欢快的心情。

二、多角度表现特征

自然景物总以其千变万化的姿态呈现出变幻多姿:飞瀑湍流磅礴,明月清风静谧,黄莺杜鹃婉转。当诗人以或远眺、或近观、或谛视、或静听的不同视角欣赏眼前之景,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等多种手法展现景物的特征时,变化万千的景物中也就溢满了诗人的独特情怀。

元散曲家周德清的《塞鸿秋浔阳即景》写道:“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靛。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声来如线。”此曲写的是浔阳一带的秋景,由近处长江水写到远处黛色淮山,由低处山水江帆写到高处晚云新月和飞鸿,高低远近天上地下,尽收笔端,生动活泼,形象细腻,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画面。

诗人描写景物时也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既能以静写动,以动写静,还能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从变化中尽显景物特征。

三、虚实结合拓意境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实际情景与回忆、联想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开拓意境、深化主题的艺术效果。可以说,实景是虚景的引导,虚景是实景的升华。

比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一二句写实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梅花落》曲调;三四句写虚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天山。此诗虚实结合,抒写将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凄清的意境中渗透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衬托对比抒衷肠

对比与衬托是诗词中的常见技巧。情随事迁,情随景移,面对眼前衰败或繁盛之景,人们通常会引发出相应地伤感或喜悦的情绪。于是眼前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落于笔下即通过景物描写来正面衬托诗人情感。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西湖水涨,水色天光,黄莺欢快鸣唱,燕子啄泥筑巢。西湖边嫩草如毯,白沙堤垂杨拂堤。诗人面对早春的西湖,想起自己在任时的政绩,欣喜之情难以自抑。西湖明媚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然而,为了突出内心的愁苦或愉悦之情,诗人有时也用看上去具有相反情绪的情景来作衬托,借助情景的不协调形成鲜明的反差,达到强化情感的作用。

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字面上写了梦中往昔的繁华:游上苑时的浩大声势,和煦的春风,皎洁的月光,鲜艳的花朵。而现实处境只字不提,却通过梦境的繁华来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越能反衬出梦醒后现实的浓重;对旧时繁华的眷念越深,就越能反衬出亡国后的凄凉。

优秀的诗歌字字如珠玑,值得细细品味。出色的景物描写更是珠玉成串,读之如珠落玉盘,赏之如暖玉生烟,引人遐思联翩。在赏析诗词时,除了关注叙事和抒情外,尤为值得关注的便是景物描写了。当读者能用以上手法去理解景物描写时,景物的妙处便能进一步凸显出来,古诗词这颗明珠也将更加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 周正旺

篇10:写描写香樟树的作文

春天的时候,香樟树的叶子变得碧绿了。从远处看,就像一把绿色巨伞。从近处看,它又像一个战士,站在那里守着,还有小鸟在上面“叽叽喳喳”地叫着。

时间如流水,转眼间,脾气暴躁的夏大哥悄然而来。大太阳发出强烈的光线,把我们都快晒死了。这时,香樟树挺身而出,用它那巨大的绿伞,帮我们挡太阳。顿时,你神清气爽,如果再吹来一阵风的话,会让你感到秋天似的凉爽。

天高云淡,秋风瑟瑟,树叶宝宝依依不舍地从大树他*的怀抱中飘落下来,像给大地铺上了金色的地毯。而香樟树的叶子却没有掉,只有偶尔掉下来的几片叶子,像一只只小蝴蝶手舞足蹈地飘落下来。 秋姑娘渐渐离去,冬爷爷向我们挥手走来。冬爷爷一发冷气,树木的叶子都落了下来,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了,而香樟树却依然翠绿。高,它挺在那里,像钢铁战士一样,在寒风中守卫着我们的学校,不怕寒冷,不怕风雨。啊!校园的香樟树啊!关于樟树的作文。

这就是一年四季的香樟树。春天,你上边鸟儿成群;夏天,你枝繁叶茂;秋天,你树下到处金黄;冬天,你依然翠绿无比。

篇11:描写香樟树的作文300字

从我懂事起我就发现了一个秘密,村里如果死人了,死者的家属就把死人以前用过的东西放在大樟树下烧。一天晚上,大樟树着起了大火。可怜的大樟树,它万万没想到,杀死它的正是它的崇拜者。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做崇尚科学的新人类。

校园里的香樟树

我们的校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那里有着宽阔的操场,高大的教学楼……但我最喜欢那一排排昂首挺立的香樟树了!

在校门口的那里有几课香樟树。香樟树很高,每一棵香樟树大约都在四、五米左右;香樟树很粗,粗的要两个同学手拉着手才能把它抱住;香樟树很壮,远远望去,它们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日日夜夜地守护我们的学校。

香樟树的叶子密密麻麻,却不见拥挤,香樟树开的小花,结的果实散发出香味,却又不是刺鼻的香味。

香樟树的作用可大呢!香樟树把自己的身躯送给鸟儿筑巢,鸟儿搭好了巢,又在树上捉虫,喂养后代;香樟树吸入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却无私奉献人们生活所需要的氧气。

我发现我从一年级的时候香樟树在春天叶子很绿,但是我现在四年级了,香樟树的叶子在春天有一点黄,这是为什么呢?我上网查找了资料。原来香樟树行道2—3年后,树叶黄化症逐渐明显:失绿的叶片最初在叶脉间仍然保持绿色。

我爱香樟树,因为它的美与人们的造福联系在一起,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校园里的香樟树

在金东方初中校园里的羽毛球场、排球场、篮球场和沿江大道之间,有一块绿油油的大草坪,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草坪上栽有一大片香樟树。

我在那里一棵一棵地数,一共有10排,每排有20棵,总共有200棵香樟树。一棵树有两个成年人高,也就是有三米多高,在树的根部缠了一圈圈的稻草绳,这是给树过冬穿的衣服,香樟树是常青树,一年四季绿叶葱葱。草坪上有很多的蝴蝶在飞舞,小一些的是黄颜色的,大一些的是黑颜色的,我在草坪上追蝴蝶想把它抓住但一只也没有抓住,看到一只只的蝴蝶在空中飞,我想还是不抓了,让它们自由自在的飞吧。

过两年我要到金东方初中上学,那时香樟树会长的更高一些,我们在树下读书,在树下乘凉,在树下玩耍,我们和香樟树一起长大。

我会等到那一天!

美丽的香樟树

我家住在炮兵学院,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这里为什么这么美,这么漂亮呢?那是因为——香樟树。

小鸟喜欢在香樟树上建窝,所以经常能听到“叽叽喳喳”的鸟叫。尤其是春天,喜鹊在香樟树上翩翩起舞,像是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临的喜讯。

香樟树长得枝叶繁茂,郁郁葱葱的树叶一年四季都呈现出一种墨绿色,它的全身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沉浸在香味之中。树干坚硬,树冠呈伞状,像一把硕大的绿色遮阳伞,忠实地矗立在院内、路旁,为行人遮风挡雨,更是孩子们玩耍嬉戏的乐园。

香樟树是一种“宝树”,它的树干可以做成“樟木箱”,衣服放在里面不生虫,还有淡淡的香味;做成木地板,不变形,它的香味使蚊蝇吓得不敢进你的房间……

香樟树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供我们人类生存,使室外空气更加清新。

篇12:描写香樟树的作文600字

我们学校十分美丽,有着许多的花草树木,有红枫,有黄杨,有桂花树……,但它们都没有香樟树那么引人注目。

春天,香樟树的树枝上探出了许多“小脑袋”,它们穿着嫩绿的衣服,呼吸着春天清新的空气,好奇地打量着四周美丽的景色。

夏天,是它们长得最旺盛的季节,青翠的树叶郁郁葱葱,好像一朵绿色的云。夏天也是它们开花的季节。樟树开出的花是奶白色的,而且很细小,宛如一颗颗奶白色的小星星。

秋天,香樟树结出了果实,这些果子乌黑乌黑的,好似一颗颗黑珍珠。果子成熟后,鸟儿们便会飞过来啄食它们。鸟儿们一边吃还一边唱着歌呢。

冬天,许多树木都枯萎了,然而它依然苍翠挺拔,站立在风雪之中,像一个个士兵守卫着校园。

香樟树还有许多作用呢!夏天,香樟树繁盛的枝叶可以给人们乘凉,香樟树的树干可以制成各种家具,香樟树的果实可以制成樟脑丸,香樟树的叶子入药还能治跌打损伤。

我喜欢香樟树,喜欢它四季常青的特点,喜欢它可贵的品质。

1.描写香樟树的作文600字5篇

2.描写香樟树的作文5篇

3.关于香樟树的作文500字5篇

篇13:随风飘落的香樟树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天, 我来到红旗大道, 等待公共汽车的到来。不懂事的我觉得无聊, 随手摇曳着身边的小樟树。三四十年过去了, 原本还是小树苗的樟树, 已长成枝繁叶茂、高大浑圆的大树, 足有四五层楼高、五六十厘米粗。成群的大樟树, 以它那伟岸的身躯, 偕同高高的银桦、浓浓的夹竹桃, 构成了红旗大道独特的树种群落。它们日夜坚守、默默奉献, 为行人避风挡雨、遮阳蔽荫;为市民滤去尘埃、降低噪声。大道上车辆川流不息, 道路两侧的居民楼里, 却很少被噪音所困;行走在大道两侧的人行道上, 很少被尘埃和汽车尾气所染。人们享受着树木带来的清新空气。

2006 年3 月下旬的一天, 我乘车从红旗大道的西段前往东段的人民医院, 去看望年迈正在住院的岳父。一路上, 随风飘落的香樟树叶, 几乎铺满了大道的路面。随着汽车的疾驶, 满地面的树叶翩翩起舞, 发出沙沙的乐声, 那样的动感, 那样的美丽, 酷似掀起一浪接一浪的叶片浪潮, 犹如海面上欲来的一层层浪花, 足有两三公里长, 延绵不断, 那景象、那气势、那壮观……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陶醉, 原本沉重的心情也一下释放开来。迷人的景观接连两三天。

来到病房, 看见岳父正躺在床上打着点滴。我们把在一路上看到的香樟树叶沙沙起舞的美景, 讲述给他老人家听。他听了很高兴, 笑着说:“樟树叶在‘退休’后, 仍然给人们带来欢乐。人与那樟树叶一样, 年轻时理当奉献, 年迈了就应好好休息, 安度晚年也活得精彩, 让周围的人感受到快乐。”

老人1949 年8 月在迎接新中国解放的前夕, 参加支前工作。那时的他, 年轻、热情奔放、勤恳工作。从支前工作到机关工作, 从公社务农到林场务林, 兢兢业业;从基层劳作到大学进修, 虽默默无闻, 却踏踏实实。退休时, 也曾因为自豪地填写“十月一日”参加工作, 而未能享受离休待遇而不快。不过, 短暂的不乐, 很快变为过去。时常笑呵呵的说, 有退休金, 不错、不错。他就这样, 尽量不给子女、不给社会带去不快。总是让人感受到慈祥, 感染到愉悦。

第四、五天, 我依然驱车, 从西到东。随风飘落的樟树叶不见了, 落叶的景观没有了。心情似又沉重起来。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维系樟树生长的树叶, 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的树叶, 日夜为人们劳作的树叶, 怎么就这样, 就这样两三天的功夫就随风飘落了呢?也许它累了, 一年从头至尾, 日复一日, 累了, 该歇息了。抬头仰望香樟树, 新的、嫩绿嫩绿的叶芽, 正在枝梢上绽放。飘落的树叶, 你自由飘悠吧, 你的事业将由新一轮的树叶传承。

几天后, 我们陪着老人漫步在红旗大道的绿荫道上, 望着那一排一排的樟树, 欣赏着树枝梢头上茁壮成长的树叶, 愉悦的心情在萌动、在绽放, 树上的叶片依然美丽。

后来, 每年中的三月下旬, 总有那么两三天, 在红旗大道重复着, 随风飘落的樟树叶在翩翩起舞的美景。原以为常绿树的樟树是不落叶的, 终究还是每年集中两三天旧叶飘落, 新芽成叶。啊!新陈代谢, 万物遵循的规律。此树叶非彼树叶, 就这样, 年复一年, 树叶飘落了, 新芽又长成了成熟美丽的树叶。

篇14:描写香樟的古诗

当然,古代诗词中不乏肖像描写的成功之作,如李白的《嘲鲁儒》中的四句:“足着远游屐,昔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鲁儒脚上穿着远游时的鞋子,头上戴着方正的帽子,慢吞吞地沿着直道行走,未起步已扬起灰尘。幽默、诙谐,生动地勾勒出了腐儒的肖像。再看温庭筠的词[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中的“小山”或谓眉妆名,称“小山眉”,晚唐五代,此样盛行。“金”或谓唐时妇女用金箔剪成的眉际妆饰,称“额黄”。“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女子鬓发卷曲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出鬓发轻扬之状。“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蛾眉”,形容女子长而美的眉毛。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下片的“ 花面交相映”:“花”指鬓边的簪花;“面”,指女子美丽的容颜。“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新”,指初上身的衣服;“帖”,指花饰盘绣在衣服上;“绣罗襦”,是有刺绣的妇女丝织短袄;“金鹧鸪”,指罗襦上的描金的鹧鸪,亦如鸳鸯,取其成双成对之意,诗词中多用做爱情的象征。

但是,诗词中人物的艺术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成功的肖像描写。诗词,是形象的艺术;更是抒情的艺术,在人物的身上,蕴含着诗人和词人的深挚感情。在一些小诗中,这种感情往往只赋予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具体活动,从而揭示出人物的神韵,特别是他内心的情愫。先看下面两首小诗: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中写人物活动,只用了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但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抿合无间、融为一体。

于鹄《巴女谣》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小诗中的人物是位牧牛的巴地少女。夏末秋初,夕阳西下,烟霭四起,江上菱叶铺展,随波轻漾,一个天真伶俐的巴江女孩,骑在牛背上,她一边牧牛,一边亢声唱着家乡的山歌《竹枝词》,留连忘返。日暮了,仍不愿回家:“天晚了,怕什么,回家的路儿我记得,只要看见伸出木槿篱笆外面的大大的芭蕉叶子,那就是我的家了!”

透过小小的“剪影”,展现了她勤劳、聪颖、勇敢、自信的性格。

再看两首小词:

蝴蝶儿,晚春时。阿娇初着淡黄衣,倚窗学画伊。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无端和泪湿胭脂,惹教双翅垂。

——张泌[蝴蝶儿]

六张机,行行都是耍花儿,花间更有双蝴蝶。停梭一晌,闲窗影里,独自看多时。

——无名氏[九张机·其六]

这两首小词中人物都是女子。前者说,晚春时,阿娇在窗下画蝴蝶,画着画着,她觉得似曾相识,由画样上的蝴蝶,想起了往日花间里双飞的蝴蝶:今昔不同,时地各异。于是,眼泪禁不住掉了下来,湿了画幅,把画上的蝴蝶弄坏了。后一首说,一位妇女手巧,织出了新花样,花儿朵朵娇艳,花间蝴蝶双飞。这时她“停梭一晌,闲窗影里,独自看多时”,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

这两首小词都只写了她们刹那间的思想活动和短时间内的感情波澜,形体、外貌,以及其他方面,一句话也没有说。就是说只写了她们生活中的一个小侧面,小镜头。但是,透过这些“剪影”,我们不是可以想象出她们的“全影”来么?

诗词里的人物,有时虽是一个投影,却给人留下耐人寻味的印象。试看苏轼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上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见的小词。它写一个人在暮春漫步,偶然听到笑声而惹起来烦恼。上片写红花凋谢、青杏初结、紫燕轻飞、绿溪绕舍、柳絮飘扬、芳草无边的春末夏初景象,充满了“流水落花春去也”之感。下片以行人情思为笑声打动之行为的关系来展现。墙里墙外,布设出极有意趣的生活场景。墙里秋千高荡,佳人笑声飞扬,闻其声之柔媚,想见其人之婉丽。这就使“墙外行人”心荡神怡,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墙里佳人”并不知有“墙外行人”,荡罢秋千,翩然离去,“佳人”笑声渐失,“行人”烦恼倍增。佳人笑,行人恼,多情为无心所搅动。这真是笑者自笑,恼者自恼。但仅这一投影,却有无限情味。很显然,词人于伤春惜春中,自然有“早生华发”的意味;而佳人难见,“多情却被无情恼”,正是他怀才不遇,政治失意的写照。

李冠的[蝶恋花]与苏词很相似: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这首词和苏词一样,也是写一个人在春夜漫步,偶然听到笑声而惹起来的烦恼。本来,春色宜人,但春色也恼人。当没有“触媒”引起的时候,觉得青杏、燕子、绿水、淡云、微月、桃杏都是美好的。后来当被“墙里佳人笑”和“笑里轻轻语”挑拨起感情的琴弦时,原来潜藏着的暗流就浮漾而出了。李冠词里的人物,也只是一个投影,不过把笑语后惹起的烦恼说的如此具体:“人间没个安排处”,不如苏词含蓄好。

诗词中人物,不用象小说那样精雕细琢,但手法高超的作家,只用几笔浅浅的勾勒,就能给人以如见其人的感觉。当然,关键在于作者对生活和人物必须有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孙碧波.新编唐诗三百首例释[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张秉戍.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3]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4]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5]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上一篇:普通话考试30个话题下一篇:反贪局检察官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