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樱桃的古诗

2024-06-07

描写樱桃的古诗(共14篇)

篇1:描写樱桃的古诗

1、华林满芳景,洛阳编阳春,未颜合运日,翠色影长津。——唐太宗《樱桃春为韵诗》:

2、为花结实自殊常,摘下盘中颗颗香。味重不容轻众口,独于寝庙荐先尝。——宋·朱淑真《樱桃》

3、存亡感月一潸然,月色今宵似往年。何处曾经同望月?樱桃树下后堂前。——唐·白居易《感月悲逝者》

4、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宋·赵彦端《豆叶黄》

5、独绕樱桃树,酒醒喉肺干。莫除枝上露,从向口中传。——宋·苏轼《樱桃》

6、瑞香端合谱离骚,有子傅芳韵亦高。失却薰笼红锦被,化为矮树紫樱桃。——宋·杨万里《初夏即事十二解》

7、书帘朱箔燕为家,青草门庭只产蛙。一树樱桃红半落,园丁愁矸雨如麻。——宋·陆文圭《山村示暮春三绝句和韵》

8、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宋·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9、一树笼松玉刻成,游蜂多思正经营。攀枝弄雪时回顾,还绕樱桃树下行。——宋·王安石《即事五首》

10、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11、懿夫樱桃之为树,先百果而含荣,既离离而春就,乍苒苒而东迎。——后梁·宣帝。《樱桃赋》

12、香浮乳酪玻璃流,年年醉里尝新惯。何物比春风?歌唇一点红。江湖清梦断,翠笼明光殿。万颗写轻匀,低头愧野人。——宋·辛弃疾《菩萨蛮·席上分赋得樱桃》

13、一般春色有枯荣,十树樱桃九树生。拾得青梅如弹子,护花铃下打流莺。——明·袁宏道《拟宫词七首》

14、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南唐·冯延已《罗敷艳歌》

15、含桃最说出东吴,香色鲜农气味殊。洽恰举头千万颗,婆娑拂面两三株。鸟偷飞处衔将火,人争摘时踏破珠。可惜风吹兼雨打,明朝后日即应无。——唐·白居易《吴樱桃》

篇2:描写樱桃的古诗

1、红红的樱桃让人看了就会忍不住流口水,小心翼翼地摘了一颗放进嘴里,一股甜甜的、酸酸的带着清香的味道。

2、樱桃成熟时颜色鲜红,玲珑剔透,味美形娇,营养丰富,医疗保健价值颇高,又有“含桃”的别称。

3、一棵棵樱桃树上,稀疏的叶子遮挡着一个个黄中带红的樱桃,樱桃一个个胀鼓鼓、圆溜溜的,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从远处看,真像一颗颗又大又圆的金色珍珠。

4、成熟的樱桃,圆圆的像小白兔的眼睛一样美丽,看着它使人直流口水。

5、一棵棵樱桃树上,稀疏的叶子遮挡着一个个黄中带红的樱桃,樱桃一个个胀鼓鼓、圆溜溜的,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从远处看,真像一颗颗又大又圆的金色珍珠。

6、樱桃的颜色开始是青的,渐渐变红了。有一次,爷爷摘樱桃。我看见摘下的樱桃有一半红一半黄□就问爷爷□樱桃为什么一半红一半黄呢□爷爷说□红的一半是太阳照射的□黄的一半是因为叶子挡住了阳光。

7、圆圆的樱桃惹人嘴馋。我摘了一个放在嘴里,边吃边点头,啊!樱桃的味道真甜呀!还带一点酸味,真好吃。

8、大又红的樱桃好似珍珠玛瑙般晶莹剔透,味道很甜。

9、樱桃甜中带酸,香气浓郁,就像青涩又甜美的少女的粉色唇片。樱桃成熟时颜色鲜红,玲珑剔透,味美形娇,营养丰富,医疗保健价值颇高,又有“含桃”的别称。大又红的樱桃好似珍珠玛瑙般晶莹剔透,味道很甜。成熟的樱桃,圆圆的像小白兔的眼睛一样美丽,看着它使人直流口水。。

10、到了五一节前后,樱桃树上结满了果实。樱桃的颜色开始是青的,渐渐变成了淡红、大红,就象一张张小红脸蛋,嫩嫩的`,一碰就破,非常惹人喜爱。吃起来甜中带酸,不过,看着樱桃可爱的样子,我真是舍不得吃。

11、天晴了,樱桃开出了一朵朵美丽的小红花,黄色的花蕊上,有许多花粉,微风一吹,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清香,引来了许多蜜蜂和蝴蝶。

12、过了几天,樱桃花已经凋谢了,长出了青中带紫的果子,如黄豆大小。又过了几天,樱桃树上的果实就由青变成浅黄;由浅黄变成浅红;由浅红变成深红,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一颗颗红樱桃鲜红欲滴,晶莹剔透,像一颗颗十分耀眼的红宝石。

13、樱桃的颜色开始是青的,渐渐变成了淡红、大红,就象一张张小红脸蛋,嫩嫩的,一碰就破,非常惹人喜爱,酸中有甜。

14、鲜红可口的樱桃让人看了就会忍不住流口水,然后小心翼翼地摘了一颗放进嘴里,一股甜甜的;酸酸的;带着清香的味道,就会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大概是果实太小的缘故,吃一颗根本不解谗,总会让人越吃越想吃。

15、我迫不急待地拿起一颗樱桃,咬下一口,一股香甜的汁水沁入我的咽喉,直接流进了我的心田,真甜呀!

篇3:论古诗中的空间描写

一、转换视角

时间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的表现。在现实时空中, 如果不断的改变观察的视角, 方位感就会被打破, 形成一种新的时空关系。

(一) 散点透视

在古诗写作中, 诗人变换不同的视角, 构成了更为广阔的时空, 表达了极其深邃的意境。

试看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 清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宗白华《艺事杂录》中引郭熙《林泉高致》说:“太乙近天都”自上而下, 山势突兀, 清楚明了, 是高远;“连山到海隅”冲淡飘渺, 是平远;“阴晴众壑殊”从前到后, 重峦叠嶂, 气象万千, 是深远。诗人从不同角度为我们展现了终南山壮阔的图景, 多角度的展示使得山势更加的雄浑, 突出了动感和层次感。

(二) 时间落差

时间落差主要是指时间的改变而造成视角的不同

如陆游的《示儿》, 弥留之际, 万事皆空而国忧不已, 盼它日北定中原以慰英魂。时间的不同造成了时空的落差, 此身将去的无法释怀与统一全国的坚定信念交织在一起, 把对国家生死存亡的关注提升到了超越生死的高度, 使其传唱千古。

二、时空转换

(一) 同一时间内空间的转换

即在同一时间内展示不同时空发的事情。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洲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诗人通过想象, 在同一时间内写了三种月夜的不同空间境界:一是诗人苦吟的长安月夜, 二是妻子独守的鄜州月夜, 三是全家团圆的月夜, 三种月夜境界叠映交错, 意蕴深厚, 家庭的温馨, 夫妻间的感情完全从这一抹清辉中倾泻而出, 令人无限神往。

(二) 同一空间时间的转换

即表现不同时间内同一时空发生的事情。

如崔护的《题城南壁》:“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灿烂的季节依旧, 花木扶疏, 碧草掩映的门户如昨, 但门中那位少女却不知了去向, 在同一空间内强烈的反差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人世沧桑, 物是人非的怅然。

(三) 时空的同时转换

即展现时间和空间一起变化。

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时令的对比, 场景的转换, 凸显出作者的心里:离家远役, 亲人离散, 但面对外敌的侵略, 仇恨的怒火已经冲淡了乡思。《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一朝永别, 十载萦心, 对窗垂泪, 念千里外孤坟茕茕。时空的转换抒发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挚思念。

三、时空跳跃

在时空处理上打破了时间的顺序性和持续性打破了空间的伸张性和广延性, 按照诗人主观情感对时空进行切割, 然后重新组合, 所以出现了时空的大跨度跳跃。

如李白的《行路难》:“金尊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把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中道出了世事艰辛, 充满了政治上遭遇挫折的抑郁不平之感。空间上由黄河到太行山, 象征了人生途中的艰难险阻和事与愿违。时间上由现实世界跳跃到周朝姜尚晚年垂钓遇文王之时, 再逆接商朝伊尹曾梦乘舟过日边而被商汤启用之时, 表达了诗人宏大的抱负和坚信理想会实现的信心。

四、时空互化

(一) 时间的空间化

时间是抽象的, 但诗人能够从事物的细微变化中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时间在古诗中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直接标出来, 一种是通过空间的变化表现出来, 即时间的空间化。汉乐府《江南》:“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用空间东西南北的变化来暗示时间往复, 表现出绵延千古、生死不已的恋情。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通过五个空间地点的连续, 贯穿了作者一生的眷恋。

(二) 空间的时间化

即在时间的变化中表现出空间的变化。《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通过客观时间的短暂和主观时间漫长的对比, 暗示出相爱的双方对空间的隔离不可忍受的心态。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三年。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以夸大的时间距离来强调空间距离所造成的思乡之情。

五、时空的泛化

即在诗中的时间与空间不能确定为何年何处。这里的时空被抽象为一种宇宙意识, 去呈现人类的生存状态, 阐发人生的哲理。将本来有时空观念注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后超越了原来的时空。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以“月”为主体, 写出了它升起———高悬———西斜———下落的全过程, 时空感很强。进而诗人由月而悟出人生哲理, 揭示人类生存状态时便超越了时空。在这里, 江水、人和月均被泛化, 不能确指, 它只是指向了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这一矛盾极其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这里的超越时空, 只是局部性的, 暂时性的超越。在诗的最后, 诗人又返回现实时空, 书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时至宋代, 诗歌中表现的超越时空才有了质的变化。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作者通过对江水与明月变与不变的议论, 表现了作者面对政治的冷遇, 能以老庄思想为精神支柱, 排解内心的苦闷与悲伤, 保持开朗的胸襟和达观的生活态度

摘要:古诗在时空关系的表现上有其特殊的方法, 如转换视角、时空转换等。本文将就以上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古诗,时间,空间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李达五.《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12.

篇4:例说古诗的景物描写

静景。这类诗主要通过静谧清幽的景物,来表达闲适恬淡、安详平和的心境。自然界中原本有动有静。一切物态都是静与动的统一:动里有静,静中有动。自然界的这种动静映衬,也鲜活地反映在古诗中。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物。由于太幽静了,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的银晖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竟惊动了山中的鸟儿,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

壮景。这类诗主要通过雄浑阔大、旷远苍凉的景物,来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也有的是以壮景写悲情,反衬出内心的落寞苦闷。以岑参、高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人的诗作大多描写壮景。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形象地再现了塞外奇伟壮丽的风光,创造了异常开阔、雄浑的意境,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莽莽苍苍,无边无垠,只见黄河浩浩荡荡,奔腾而来,纵横千里;沙漠地势平旷,没有起伏的山峦背景,没有茂密的林木作衬托,在苍苍的天底下、茫茫的平沙上,袅袅上升的孤烟更显其“直”,缓缓下落的夕阳倍觉其“圆”。写活了大漠奇特的风光,而且传达了诗人新鲜的感受。国学大师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哀景。这类诗主要通过凄清冷寂、萧瑟凄凉的景物,来表达孤寂惆怅、悲凉伤感之情。所写多为暮春或深秋景物,在送别诗、羁旅诗中较常见。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洽为一,情调悲怆。

篇5:描写樱桃的作文

我家楼下有许许多多的花花草草。唯独那棵樱桃树最引人注目,有的那一个个的花骨朵儿像害羞的小姑娘一样用那粉红色的纱布蒙住了脸,有的已经绽开了笑脸,还有的才展开一两片花瓣儿。

我看见过香气喷鼻的桂花,欣赏过婀娜多姿、优雅的桃花,却从没看见过这样美丽的樱桃树。樱桃树真美啊,美得让人陶醉其中无法自拔,路过这儿的人们总会停留在树下欣赏,樱桃树真香啊。我站在树下轻轻地摘下一朵华儿,放到鼻子边闻了闻顿时让我感觉到心旷神怡。爱美的小姑娘总会摘下一朵樱桃花擦在头发上做一个即美又香的头饰。

一次雨后,我看见一片片花瓣上好像都镶满了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小雨点儿从云妈妈的怀抱里落到了一个小小的“世外桃园”。

篇6:描写樱桃的作文

初春时,樱桃林开满了樱桃花。此时的我总喜欢坐在殷桃树下看书,伴随着樱桃花的清香,我便很是提神。

这个季节是一个很好的春季,樱桃花飞舞着,可却只有自己一个人,爸爸走了,妈妈走了,樱桃花成了我最好的伙伴,站在樱桃树下,抬头仰望圣洁的梦想,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好像梦就在你的眼前,你很快就可以将他实现。

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我离开了这里,去实现我的梦想,没有樱桃花的日子里,说实话让我窒息。

夜里我我梦见了樱桃花,我激动的大声喊了起来,室友们被我吓倒,把我叫醒,我很火,很火,因为他们把我叫醒,让我不能和我心爱的樱桃花在一起。

时光飞溅,十年过去。

我对因桃花的爱依旧如此,今天我回到了这里,樱桃花的世界。然而因桃花没了,落了,谢了,就连樱桃说也死了,樱桃花地变成了学校,朗朗的读书声悠久飘远。

篇7:描写樱桃的作文

大家都吃过樱桃吧?樱桃又红又甜,好吃极了,知道樱桃的生长变化吗?听我说说吧!

初春的时候,樱桃树上发出了小小的嫩芽,嫩芽尖尖的,泛着淡淡的绿色,嫩芽慢慢地舒展开,长成了椭圆形的叶片,叶边是锯齿状的,在风中轻轻摇摆。这 时候,我发现叶片中点缀着一个个还没有绽放的花骨朵儿,过了几天,花骨朵变得饱胀起来,尖尖上露出一丝淡淡的粉红,一场细细的春雨后,第一朵樱桃花开放 了,樱桃花有五片花瓣,从里到外颜色有深有浅,里面是浅玫红色,慢慢往外变成淡粉色、白色,没过几天,树上开满了樱桃花,它的花期很短,就三、四天时间, 花谢的时候花蕊开始膨大,一颗深绿色的小樱桃出现了,接着小樱桃陆续出现,我天天去看,它似乎天天都在长大,长到黄豆粒大的时候,开始泛黄,最早的那颗樱 桃已经变红了,慢慢地,其他的樱桃也开始变红。

这就是樱桃的生长过程。

篇8:中国古诗中音乐描写的认知研究

古典诗歌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奇石瑰宝,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它讲究艺术美。诗人词人们常常使用借代、比喻等手法将那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意象写得有声有色, 使读者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借代和比喻

Lakoff (1987) 将比喻和借代并列为理想认知模式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的两个结构原则, 可见其对比喻和借代的认知作用的重视程度。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中三首“摹写声音至文”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唐·韩愈 《听颖师弹琴》、唐·白居易《琵琶行》) 的分析, 从认知的视角对其中关于声音部分的借代和比喻进行提炼和拓展, 并尝试概括出一些结论。

三、三部古典诗歌中的借代

(一) 部分代整体。

|这是一个我们在日常语言中频繁运用的借代原则,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指称本体事物。

(二) 材质代整体。

“吴丝蜀桐张高秋”句中“吴丝蜀桐”是吴地之丝, 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上等材料。“吴丝蜀桐”指箜篌选材的考究, 用高贵的发声体代指琴声的美妙, 写物即写人写声, 收到“一箭三雕”的功效。

1.零部件代整体 (形式代内容) 。“二十三丝动紫皇”句“二十三丝” 《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 胡乐也, 汉灵帝好之, 体曲而长, 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 用两手齐奏, 俗谓之擘箜篌。”这里是用竖箜篌的二十三根弦代指箜篌, 进而暗指李凭弹奏箜篌的琴声;“丝篁”、“大弦”、“小弦”、“弦凝绝”、“四弦一声”都是用组成乐器的部分零件来代指乐器, 进而暗指用该乐器演奏出的声音时粗时细, 错落有致, 时而激昂, 时而顿挫;而“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的“铁骑”和“刀枪”则是用铁蹄代指战马, 武器代指战争, 赋予诗句以质感和动态感。

2.典型动作代整个事件。“轻拢慢捻抹复挑” 中“拢”、“捻”、“抹”、“挑”, 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这里用典型动作代指歌女演奏琵琶动作连贯娴熟, 技法高超, 想必这样的一双巧手演奏出来的音乐也一定曼妙无比;“湘娥啼竹素女愁”句, 据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 葬于苍梧, 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 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素女”也是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 悲, 帝禁不止, 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作者由琴声的千回百转牵引出幽怨哀伤的愁绪, 借神话典故中典型人物的典型动作来加以描摹, 令人感同身受, 不禁动容。

(三) 景点代城市。

“十二门前融冷光”中的“十二门” 指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 共十二门, 这里作者用城门代指整个长安城。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 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 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 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 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 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

(四) 典型代一般。

它反映的是我们惯于用某事物的典型成员指代同类事物中的其他非典型成员。原型论认为一个范畴由其典型成员及其他成员表现出来的与典型成员的家族相似性来界定。原型论在语言表达中的体现就是我们常用典型来指代非典型。

这三首作品中也有体现这一原则的例句, 但他们通常表现为一种变异模式, 即“神话中的人和物代现实中的人和物”、“非正常典型代非正常非典型”:

1.神话传说中的人和物代现实中的人和物。“二十三丝动紫皇”句中的“紫皇”, 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 这里用来指人间的皇帝, 因其都在所辖地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琴声连天上的皇帝和人间的皇帝都为之动容, 极言琴声的美妙动听。

2.非正常典型代非正常非典型。“石破天惊逗秋雨”句中的“石破天惊”是女娲炼石补天的非正常现象, 这里通过大胆想象, 用突破常规的思维来形容乐声忽然高昂激越, 如石破天惊般引得天上下起了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这几句均写的是非正常现象, 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凭正在云雾缥缈的海上仙山中向神仙展示他的绝技, 那位传说中最善于弹箜篌的年老的女神成夫人也不得不为李凭的绝技所倾倒甘愿向他学习;甚至连江海中的“老鱼瘦蛟”们听了这美妙的音乐也乐不可支, 不顾自己的年迈体弱, 随着这优美的乐曲在水波中翩翩起舞了!多么奇特的想象, 多么强烈的反差, 不愧是“鬼才诗人”的手笔。正是通过对正常现象的非正常描写才使我们得到如此强烈的情感震撼。

3.特征代本体。用某事物的特征来指代本体也很符合人类的认知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记某物常常只会记住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特征, 并用此来代表该物, 这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李凭箜篌引》中“老鱼跳波瘦蛟舞”句, 用水中常见的水波来代替水, 使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鱼跳出水面泛起阵阵涟漪的生动画面;再如《听颖师弹琴》中“浮云柳絮无根蒂”句的“浮云、柳絮”, 现实生活中, 我们论及一些飘忽不定的事物时经常会用到这两个词, 这句就是用它们来代指声音的飘渺轻灵。

四、这三部作品中的比喻

抽象概念为具体事物。这一比喻概念属于Lakoff&Johnson (1980) 所定义的本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 , 即将事件、行为、情感、思想等抽象概念视为具体、有形的物体或物质, 以便对它们进行指称、量化、分析和讨论, 这一规则也是建立在我们日常生活经验之上。

(一) 琴声是自然界或人类熟悉的声音。这是最常见、最易想到的方法, 以声音写声音, 以常见、熟悉的声音写抽象、间接的声音。如“昆山玉碎凤凰叫”、“昵昵儿女语”、“喧啾百鸟群”、“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四弦一声如裂帛”等句, 琴声是玉石破碎声、男女情话声、禽鸟鸣叫声、布帛撕破声等各种自然界中的声音, 或我们概念中熟悉的声音, 使我们能够相对容易地想象到演奏时琴声的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

(二) 琴声是各种流体。这一隐喻概念的形成基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凭自己的经验能够感知到琴声是连续的、波状的这一现象, 就像自然界中的各种流体一样, 如三首诗中“空山宁云颓不流”、“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银瓶乍破水浆迸”句, 声音被投射到空中云朵的飘动、冰冷泉水的流滞、银瓶水浆的迸出上, 使声音可感可触, 极富动感。

(三) 琴声是物体间的撞击声。这一隐喻概念源于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形成的这一事实, 而在听音乐时我们也可以感知到音阶的跳动转换, 节奏的快慢起伏, 就像什么东西掉在一个面上又被不断弹起。如《琵琶行》中的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利用了我们的这个体验, 将琴声投射到大珠小珠上, 用珠子在玉盘上跳动的声音来喻音阶的跳动, 真是形象又别出心裁。

摘要:本文从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比较了借代和比喻的差异, 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三首经典诗歌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唐·韩愈《听颖师弹琴》、唐·白居易《琵琶行》) 中的借代和比喻进行了分析, 并归纳出几点规则。

关键词:修辞学,认知语言学,古典诗歌

参考文献

[1].谭学纯, 濮侃.沈孟璎主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倪宝元.修辞手法与广告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4].高远, 李福印.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5].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6]. (清) 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

[7]. (唐) 杜佑等点校.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8]. (元) 李衎著, 吴庆峰, 张金霞整理.竹谱详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篇9: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技巧

[关键词]古诗词;景物描写;鉴赏;表现技巧

景物描写,描绘的是自然万物的声、色、形、态。空山之白雪青松,尽显境之静谧;江中百舸游鱼,毕现境之生机。当诗人以丹青妙手的独到眼光观察景物,以淡雅浓丽的笔调描摹景物时,自然景物便幻化成优美的文字,以仪态各异的形象承载着诗人的感情,喜怒哀惧之情跃然纸上,动人心魄。尽管诗人们运用的表现技巧有所不同,但最终都是以景物来表情达意,恰如异曲却同工。古诗词中描摹景物常见的表现技巧如下。

一、以色彩渲染意境

采用最富张力和最能符合自己心境的颜色进行描画,以渲染出强烈的氛围,从而达到抒情表意的效果,似乎是诗人们偏爱的技巧。鲜妍明媚的色彩往往表达欢快热烈之情,晦暗阴冷的色彩通常表达伤感悲戚之情。冷暖色调的巧妙运用淋漓尽致地传递出了诗人们的内心情绪。

如贾至的《春思二首》(其一)“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草色嫩绿,柳色鹅黄,桃花娇红,李花胜雪,色彩分明,搭配和谐,不仅在直观上引起读者对色彩的联想,而且增加意境美,生动形象地展现如画春光,表达作者欢快的心情。

二、多角度表现特征

自然景物总以其千变万化的姿态呈现出变幻多姿:飞瀑湍流磅礴,明月清风静谧,黄莺杜鹃婉转。当诗人以或远眺、或近观、或谛视、或静听的不同视角欣赏眼前之景,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等多种手法展现景物的特征时,变化万千的景物中也就溢满了诗人的独特情怀。

元散曲家周德清的《塞鸿秋浔阳即景》写道:“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靛。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声来如线。”此曲写的是浔阳一带的秋景,由近处长江水写到远处黛色淮山,由低处山水江帆写到高处晚云新月和飞鸿,高低远近天上地下,尽收笔端,生动活泼,形象细腻,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画面。

诗人描写景物时也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既能以静写动,以动写静,还能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从变化中尽显景物特征。

三、虚实结合拓意境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实际情景与回忆、联想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开拓意境、深化主题的艺术效果。可以说,实景是虚景的引导,虚景是实景的升华。

比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一二句写实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梅花落》曲调;三四句写虚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天山。此诗虚实结合,抒写将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凄清的意境中渗透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衬托对比抒衷肠

对比与衬托是诗词中的常见技巧。情随事迁,情随景移,面对眼前衰败或繁盛之景,人们通常会引发出相应地伤感或喜悦的情绪。于是眼前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落于笔下即通过景物描写来正面衬托诗人情感。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西湖水涨,水色天光,黄莺欢快鸣唱,燕子啄泥筑巢。西湖边嫩草如毯,白沙堤垂杨拂堤。诗人面对早春的西湖,想起自己在任时的政绩,欣喜之情难以自抑。西湖明媚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然而,为了突出内心的愁苦或愉悦之情,诗人有时也用看上去具有相反情绪的情景来作衬托,借助情景的不协调形成鲜明的反差,达到强化情感的作用。

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字面上写了梦中往昔的繁华:游上苑时的浩大声势,和煦的春风,皎洁的月光,鲜艳的花朵。而现实处境只字不提,却通过梦境的繁华来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越能反衬出梦醒后现实的浓重;对旧时繁华的眷念越深,就越能反衬出亡国后的凄凉。

优秀的诗歌字字如珠玑,值得细细品味。出色的景物描写更是珠玉成串,读之如珠落玉盘,赏之如暖玉生烟,引人遐思联翩。在赏析诗词时,除了关注叙事和抒情外,尤为值得关注的便是景物描写了。当读者能用以上手法去理解景物描写时,景物的妙处便能进一步凸显出来,古诗词这颗明珠也将更加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 周正旺

篇10:描写樱桃的作文

我们学校的樱桃成熟了,中午六年级的同学们用辛勤的双手,把小樱桃从树上摘下来,放到许多小碗里,并把它们分发到了每个班级里,让大家一起品尝一下樱桃的美味。

午读,一位六年级同学小心翼翼地端来一碗樱桃。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小樱桃,远处一看,就像一盘红色的小宝石在闪闪发光,我想那一定非常好吃。老师让班长每人发小樱桃,我分到了一个红彤彤的小樱桃,看起来好像它有些害羞,不敢和我打招呼。小樱桃的头部有些发粉,尾部有些发黄,在它的身上有一条深红色的丝,如果你不仔细看,还会误以为它是一个缩小的樱桃呢!我观察过小樱桃后迫不及待地把它放进嘴里,一股甜丝丝的味道在我嘴中流连。过了一会儿我把果肉吃完了,从嘴里吐出了一个黄色的小圆球。由于我的好奇心突发,我决定打破砂锅探究到底——我把小圆球给咬开了,它落出了白色的外壳,我把外壳掰掉,里面是白色的,我忍不住尝一尝,刚放进嘴里,没有什么味道,过了一会儿就变得又苦又涩了。吃完了自己的樱桃我又去看了看别人,有的人龇牙咧嘴,有的人开心极了……大家吃的樱桃味道各不相同。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要保护校园里的每一棵树,让它们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可口的果实。

篇11:描写樱桃树的作文

春天,樱桃树发芽了,那一片片嫩绿的小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悄悄地树叶上探出了头。过了好几天,那一片片嫩绿的小叶长大了,更加绿了,又过了好多天,那一片片翠绿的叶子又长成了大叶子。这时,樱桃树该开花了,那一朵朵含苞绽放的花骨朵慢慢地舒展它那娇艳的笑容,有的花是五瓣的,有的花是四瓣的。那一朵朵粉里透白的小花散发着迷人的香味,在那花瓣中的花蕊像一粒粒芝麻吊在花瓣中。有些花聚在一起谈论着,小蜜蜂欢快的唱着歌在花丛中忙碌着,蝴蝶也不甘示弱,在一旁翩翩起舞。

初夏,花凋谢了。树叶中冒出了一个个小小的绿色的小豆豆,它非常的谦虚,不像熟了的樱桃那样娇嫩,熟了的樱桃在叶子前面炫耀,而它躲在叶子的后面……

盛夏,樱桃熟了,那一个个红红的樱桃像红色的`玛瑙缀在树上,摘下来,尝一下,嗯,好甜啊,那饱满的果肉里包着一个调皮的核……

篇12:描写樱桃的作文300字

星期六,阵雨,我们六点起床去开封摘樱桃,大约八点到了开封,我们看到樱桃树上挂满了樱桃,像小灯笼一样,有的樱桃是红的,有的樱桃是绿的,有的是黄的,我就摘红的吃,吃到嘴里味道又甜又酸,可好吃了,

这是爸爸过来给我说:樱桃在水果家族中铁的含量是一枝独秀:每百克樱桃中含铁量多达59毫克,居于水果首位;维生素A含量比葡萄、苹果、橘子多4――5倍。此外,樱桃中还含有维生素B、C及钙、磷等矿物元素。听了爸爸介绍樱桃的营养价值这么高,请小朋友以后多吃点樱桃吧。

下午去了郑州,二姨和哥哥带我们去郑州郊区樱桃沟、农博园去摘樱桃。那里的樱桃非常的多,樱桃树也非常大、非常高。说这里的樱桃树有十年了,满树的樱桃红彤彤的,让人见了就忍不住想摘几个吃。我和哥哥高兴的爬到梯子上有爬到树上摘到了好多好多的红樱桃。真甜呀!看到一筐筐的樱桃,心里美滋滋的,这里的樱桃比开封的樱桃多多了,说是樱桃基地。有时间你们也去樱桃沟摘樱桃吧!

篇13:母校的樱桃树

天空中的云朵被阳光擦得明亮, 看上去有一种灼痛眼球的感觉。那藏在绿树丛中的知了, 也忘情地吹着唢呐, 似乎把满树的叶子、满树的果子也吹得兴奋起来。

沐浴着初夏的激情, 在我的心中, 母校的那棵樱桃树顿时活了, 那满树小球似的褐色的果子也你挤我、我推你一样, 摇响了我青葱岁月的记忆……

樱桃树最初走进我的记忆, 是伴随赵老师教唱的电影《创业》的主题歌。

“文革”后期, 大串联、大集会、大游行的热潮渐渐平息, 而我们这些十三四岁嗷嗷待哺的孩子, 又背上背包, 手举红旗, 浩浩荡荡地融入开门办学的洪流。曾经喧闹的校园一下寂寥起来。当初夏来临的时候, 我们这些在“大课堂”里磨出一手老茧、晒得满脸黝黑的孩子, 终于回到校园, 居然可以捧起那比车刀、锄头轻省许多的课本, 咿咿呀呀地读上一阵子。也就在这个时节, 我第一次走近樱桃树。

那天我们漏雨的教室要请建筑工人检修, 恰好语文老师请了事假, 班主任赵老师就临时组织我们带上板凳, 来到操场边的樱桃树下, 由他教唱歌曲。

赵老师是教体育的, 平时没听见他唱歌哼小曲啊。再说, 一个20多岁的大小伙子, 喉结突出, 他会教歌么?我们挤坐在一起, 叽叽喳喳的, 比树上的鸟雀还热闹。赵老师提高嗓门, 提醒我们安静下来。他先朗读了一遍歌词, 然后讲解大意。他清清嗓子, 用浑厚的男中音试唱了一遍。真棒!我们情不自禁地拍起巴掌。一年多的初中生活, 我们除了在车间、在田头接受工人、农民的再教育之外, 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一样匮乏, 我们童稚的心田一片荒凉。今天这个偶然的日子, 能跟赵老师学歌, 这无疑是在荒凉的心田里种植一丛精神的壮苗!

开始教唱了。“青天一顶星星亮, 荒原一片篝火红。石油工人英雄汉, 乐在天涯战恶风。”伴随着赵老师声情并茂的教唱,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在星星泛亮的天幕下, 在一望无际的荒原上, 一簇簇篝火熊熊燃烧, 映红了周挺杉和战友们坚毅的脸庞。他们的笑容里, 灌注进石油工人为了祖国建设不辞辛苦、甘愿奉献的乐观与豪迈。我们的情绪也被燃得旺旺的, 跟着赵老师充满激情地唱起来。樱桃树似乎也受了感染, 小球似的果子立刻摇响了欢快的铃铛。“啪!”“啪!”“啪啪!”一个个“小球”簌簌而落。一个褐色的“小球”轻轻的落在我肩上。我一把抓住, 趁女生齐唱的间隙, 我吮了一口, 有一点酸涩。咀嚼它的汁水, 觉得酸中带甜。“快用那大吊钳, 推着地球转。勇敢去实践, 哪怕流血汗!”男生们坐正身子, 扯着大嗓门, 唱出阳刚之气, 宣泄力量之美。赵老师打着拍子, 极力调动着大家的情绪。他周身的青春气息, 也随着那激越、嘹亮的歌声一同奔放。歌声穿过樱桃树丛, 袅袅升腾, 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形成巨大的回响, 落进我们稚嫩的心田。

当挂满果子的樱桃树再一次在我心中摇响的时候, 我已坐在母校高中部的教室里了。

党中央的拨乱反正, 全国高考制度的恢复, 让我这个初中毕业后辍学干了一年农活的少年看到了跳龙门的希望。通过父母亲的奔走努力, 我插班进了高一 (6) 班。当时母校办学条件相当简陋。在缺少教室的情况下, 学校把樱桃树对面的那间储藏室腾出来, 作为6班的教室。这个6班, 又名“慢班”。凡新生入学考试, 数学成绩15分 (满分100) 以下、语数两科总分90分 (满分200) 以下的一律进“慢班”。我语文考了高分, 可因初中数学知识完全生疏, 加之做题过于粗心, 结果数学得了零分, 自然无条件地进了“慢班”。40多名同学, 栖身于那间采光差、还散发着阵阵霉味的教室, 心情和教室的墙壁一样黯淡。紧挨6班的是“快班”一 (7) 班。

曾在部队担任过文化教员的吴老师担任我们的班主任, 教语文课。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他把我们带到那棵日渐茂盛、果实满枝的樱桃树下, 兴致勃勃地与我们谈话。他抚摸着褐色的树干, 讲了这棵树在贫瘠的土地上扎根、虽遭受雷电的打击而顽强生长的经历, 激励我们正视困难, 迎头赶上。末了, 他还引用俗语, 朗声说道:“常言道, ‘不怕慢, 就怕站!’路在我们脚下, 只要坚持去做, 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吴老师的一番开导, 犹如夏日的阳光一样温暖。而樱桃树上那一串串果子, 也被阳光擦得晶亮, 似乎是在给我传递鼓励的眼神。

晚上下了自习, 经过樱桃树时, 我被吴老师叫住了。漫步在月辉洒照的校道上, 他语重心长地告诫我, 语文是我的强科, 要在班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数学是我的软肋, 要从基础补起, 要把勤学与好问结合起来。说到这里, 他拍了拍我的肩膀, 意味深长地说:“我希望你尽快成为7班的一员。”我静静地点了点头。此时, 月光下的樱桃树一阵簌簌作响, 莫非它也读懂了吴老师的一席话?

经过一个学期的艰苦打拼, 当次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节, 我以优良的成绩进了一 (7) 班这个令很多人眼羡的班级。据说, 是主管教学的李校长特批我进7班的, 并且只我一人享受这份殊遇。

进新班的第一天, 我感觉特别好。课间休息时, 打量对面的樱桃树, 只见它正在春风里舒枝展叶, 婆娑起舞。樱桃树呵, 你是在恭喜我么?你曾经为我的失败担忧过, 牵挂过, 今天你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

伴随气温一天天升高而果实逐渐茂盛的樱桃树, 也见证了我在这里挨站受训的一幕。也正是李校长的那一次鞭策, 帮我改掉了迟到的坏毛病。

我家住在镇南郊, 距学校有两里多路, 往返途中要经过一个集贸市场。每次步行上学, 家长总要提前半小时催我出发。经过集贸市场时, 我总会停留片刻, 看个稀奇什么的, 结果常常忘记时间。等气喘吁吁地跑进校园, 上课铃早响了。如是几次, 平安无事。可那一次居然被李校长抓了现行。

“迟到的, 过来!站好!”午后的樱桃树下, 突然传来一声断喝。是李校长严厉的声音!我赶紧闸住脚步, 怯生生地挪了过去, 贴在那一排迟到者的旁边, 耷拉着脑袋, 连大气也不敢喘。身后是阳光下纹丝不动 的樱桃树。“把头抬起来!”李校长一脸严肃地看了看表, 紧盯着我说, “你迟到了5分钟, 迟到时间最长!”我顿时感到脸上热辣辣的。李校长反剪双手, 走到我面前, 问:“你叫什么?哪个班的?”我低声作了回答。“哦!快班也有人迟到!”李校长冷笑一声, 跺了跺脚说, “太散漫了!这怎么行?!骄傲了是不是?”李校长是教政治课的, 今天抓迟到, 训学生,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大侃特侃迟到的性质、危害, 直侃得我们这些纪律松弛者一个个胆颤心惊。强烈的阳光透过樱桃树的疏枝, 一个劲地灼烤我的额头。突然啪地一声, 一滴红色的液体落在地上, 我流鼻血了!李校长见了, 忙让其他同学回教室, 他赶紧背我到学校卫生室去处置。处置完毕, 李校长送我去教室上课时, 对我和颜悦色地说:“今天罚了站, 可得记牢哦!快班的同学, 行动不快不行啊!”我懂事地点了点头。此时一阵清风袭来, 拂去我心头的几分燥热, 身旁的樱桃树也不禁兴奋地舞动腰肢……

母校的樱桃树啊, 你是我成长的见证!你还记得吗?为了体育达标, 我在体育老师深情地注视下, 在你旁边的竹竿上反复练习爬竿, 哪怕手上磨出了硬茧;你还记得吗?七月高考的前一天, 为了帮我们减压, 班主任王老师带领我们在树下纳凉、拉家常, 阵阵欢声笑语摇响你满树的小果……而当我们怀着不舍与你挥手作别时, 静静伫立的你, 心中也一定是百感交集吧。

岁月如风, 让许多曾经的美好都渐渐化作了记忆, 当然也包括那棵陪伴过我们青葱岁月的樱桃树。不知什么时候, 不知什么原因, 它在校园消失了, 然而关于我与它的许多往事, 早已沉淀在我的心中, 成为永远的典藏。

篇14:描写樱桃的古诗

当然,古代诗词中不乏肖像描写的成功之作,如李白的《嘲鲁儒》中的四句:“足着远游屐,昔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鲁儒脚上穿着远游时的鞋子,头上戴着方正的帽子,慢吞吞地沿着直道行走,未起步已扬起灰尘。幽默、诙谐,生动地勾勒出了腐儒的肖像。再看温庭筠的词[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中的“小山”或谓眉妆名,称“小山眉”,晚唐五代,此样盛行。“金”或谓唐时妇女用金箔剪成的眉际妆饰,称“额黄”。“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女子鬓发卷曲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出鬓发轻扬之状。“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蛾眉”,形容女子长而美的眉毛。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下片的“ 花面交相映”:“花”指鬓边的簪花;“面”,指女子美丽的容颜。“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新”,指初上身的衣服;“帖”,指花饰盘绣在衣服上;“绣罗襦”,是有刺绣的妇女丝织短袄;“金鹧鸪”,指罗襦上的描金的鹧鸪,亦如鸳鸯,取其成双成对之意,诗词中多用做爱情的象征。

但是,诗词中人物的艺术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成功的肖像描写。诗词,是形象的艺术;更是抒情的艺术,在人物的身上,蕴含着诗人和词人的深挚感情。在一些小诗中,这种感情往往只赋予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具体活动,从而揭示出人物的神韵,特别是他内心的情愫。先看下面两首小诗: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中写人物活动,只用了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但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抿合无间、融为一体。

于鹄《巴女谣》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小诗中的人物是位牧牛的巴地少女。夏末秋初,夕阳西下,烟霭四起,江上菱叶铺展,随波轻漾,一个天真伶俐的巴江女孩,骑在牛背上,她一边牧牛,一边亢声唱着家乡的山歌《竹枝词》,留连忘返。日暮了,仍不愿回家:“天晚了,怕什么,回家的路儿我记得,只要看见伸出木槿篱笆外面的大大的芭蕉叶子,那就是我的家了!”

透过小小的“剪影”,展现了她勤劳、聪颖、勇敢、自信的性格。

再看两首小词:

蝴蝶儿,晚春时。阿娇初着淡黄衣,倚窗学画伊。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无端和泪湿胭脂,惹教双翅垂。

——张泌[蝴蝶儿]

六张机,行行都是耍花儿,花间更有双蝴蝶。停梭一晌,闲窗影里,独自看多时。

——无名氏[九张机·其六]

这两首小词中人物都是女子。前者说,晚春时,阿娇在窗下画蝴蝶,画着画着,她觉得似曾相识,由画样上的蝴蝶,想起了往日花间里双飞的蝴蝶:今昔不同,时地各异。于是,眼泪禁不住掉了下来,湿了画幅,把画上的蝴蝶弄坏了。后一首说,一位妇女手巧,织出了新花样,花儿朵朵娇艳,花间蝴蝶双飞。这时她“停梭一晌,闲窗影里,独自看多时”,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

这两首小词都只写了她们刹那间的思想活动和短时间内的感情波澜,形体、外貌,以及其他方面,一句话也没有说。就是说只写了她们生活中的一个小侧面,小镜头。但是,透过这些“剪影”,我们不是可以想象出她们的“全影”来么?

诗词里的人物,有时虽是一个投影,却给人留下耐人寻味的印象。试看苏轼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上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见的小词。它写一个人在暮春漫步,偶然听到笑声而惹起来烦恼。上片写红花凋谢、青杏初结、紫燕轻飞、绿溪绕舍、柳絮飘扬、芳草无边的春末夏初景象,充满了“流水落花春去也”之感。下片以行人情思为笑声打动之行为的关系来展现。墙里墙外,布设出极有意趣的生活场景。墙里秋千高荡,佳人笑声飞扬,闻其声之柔媚,想见其人之婉丽。这就使“墙外行人”心荡神怡,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墙里佳人”并不知有“墙外行人”,荡罢秋千,翩然离去,“佳人”笑声渐失,“行人”烦恼倍增。佳人笑,行人恼,多情为无心所搅动。这真是笑者自笑,恼者自恼。但仅这一投影,却有无限情味。很显然,词人于伤春惜春中,自然有“早生华发”的意味;而佳人难见,“多情却被无情恼”,正是他怀才不遇,政治失意的写照。

李冠的[蝶恋花]与苏词很相似: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这首词和苏词一样,也是写一个人在春夜漫步,偶然听到笑声而惹起来的烦恼。本来,春色宜人,但春色也恼人。当没有“触媒”引起的时候,觉得青杏、燕子、绿水、淡云、微月、桃杏都是美好的。后来当被“墙里佳人笑”和“笑里轻轻语”挑拨起感情的琴弦时,原来潜藏着的暗流就浮漾而出了。李冠词里的人物,也只是一个投影,不过把笑语后惹起的烦恼说的如此具体:“人间没个安排处”,不如苏词含蓄好。

诗词中人物,不用象小说那样精雕细琢,但手法高超的作家,只用几笔浅浅的勾勒,就能给人以如见其人的感觉。当然,关键在于作者对生活和人物必须有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孙碧波.新编唐诗三百首例释[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张秉戍.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3]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4]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5]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上一篇:龙场镇中心学校“尊老爱幼”主题班会活动总结下一篇:教师教学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