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谚语溯源及其文化含义

2022-09-11

谚语博大精深, 揭示简单而又普遍的真理, 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为了更好的理解汉、英谚语, 有必要了解谚语的来源和文化内涵。

谚语的来源多种多样, 有的来自民间口语, 有的来自书面文献。本文将对汉、英两种语言的谚语在反映宗教思想、反映道德观念、反映对自然的认识和反映生产经验等方面的情况加以研究, 以便了解两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异同。

1 谚语

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 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大部分谚语是人民经验的结晶, 是语言的花朵。《朗曼现代英语词典》 (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 对谚语的解释是:a brief familiar maxim of folk wisdom, usually compressed in form, often involving a bold image and frequently a jingle that catches the meaning。谚语内容精辟, 寓意深邃, 有广泛的感染力。莎士比亚曾说:“A proverb never stales in thrifty mind睿智者视谚语千古不朽) ”。

关于谚语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的说法不一, 但或多或少都体现了谚语的如下几个特点: (1) 诊语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较为定型的富有意义的语句。 (2) 谚语总结了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经验, 具有传授经验、教训以及海人和劝诫功能。 (3) 谚语的语言简练、通俗, 常具有鲜明的形象和一定的韵律, 易于传诵和记忆。

2 汉、英谚语的共性与个性

王治奎教授指出:“人类具有通性, 各种文化会有相似或共同之处。这些相似性或共同处在语言中必然会有所体现。”

谚语的产生和发展有赖于特定的生态环境、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因此, 它们必然带有本民族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打着本民族文化的烙印, 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采用独特的表达方式, 表达独特的思想观念。也就是说,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谚语在内容的侧重点、素材和形象的选择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会有所不同, 完全相同的是少数。这是谚语独特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的具体表现。

3 汉、英谚语溯源及其文化含义

3.1 反映宗教思想的谚语

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 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宗教不是孤立存在的, 宗教思想要受到一个社会的哲学思潮、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 有时各种思想相互交织。很多谚语反映出了宗教思想。

中国的儒佛道三教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无神教, 而基督教则不同, 它是有神教, 这种无神和有神的差别在汉、英两种语言的谚语中反映出来。

汉语中关于抽象而玄妙的天和天命的谚语有“生死有命, 富贵在天”, “人算不如天算”等。英语谚语反映上帝的权威和荣耀:

Truth is the daughter of God. (真理是上帝的女儿)

中国传统观念中, 人的罪是由于逆境引起恶念而犯下的, 是难以饶恕的, 如“天作孽, 犹可违;自作孽, 不可逭。”

在《圣经》上记载的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旨意, 偷食禁果, 犯了罪, 这就是原罪。在英语中, 有一些关于罪的谚语如“The sins of the fathers are visited upon the children.” (父辈的罪孽, 会殃及子孙。) 3.2反映人文思想的谚语

中华文化辉煌灿烂, 在各个历史阶段, 都与西方文化交互辉映, 在人类文化史上对促进世界文明起了应有的作用。人文主义学说以人的问题为中心, 但由于对人本身的看法不同, 人的问题所涉及的面又极为广泛, 所以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在西方的发展也不尽相同, 这些不同自然反映在语言的谚语之中。

中国没有经历神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期, 是儒学开了中国人文主义先河, 孔子语录中有重视人的谚语:四海之内, 皆兄弟也。

但是, 儒家思想中虽然研究人, 但不注重“自我”。在儒家思想中, 个人只是社会大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每个棋子的作用都是为了保住将帅, 为了全局利益, 牺牲个人是必要的, 中国谚语中, 有很多反映先人后己、善待别人的思想:一人不成阵, 独木不成林。

新中国成立后, 出现了很多爱国主义和有关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谚语:国家国家, 没有国哪有家。

虽然中国文化提倡个人服从集体, 但是也有反映个人主义的谚语, 只不过这些谚语多半用在贬义, 如:理想理想, 有利就想。

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 许多哲学家在探索自然奥秘的同时, 也讨论了人的价值、人生的意义, 如:Love is blind. (爱是盲目的。) (注:罗马神话爱神丘比特是长着翅膀的裸体男孩, 他蒙住双眼, 手持弓箭在空中翱翔, 盲目地发射“爱情之箭”。)

古希腊罗马的人文主义传统到中世纪有所削弱, 直到人文主义时代, 才又重新兴起, 当时人文主义者从古代作品中寻找根据, 强调人的价值, 人存在的意义, 致力发扬人性, 主张人性自由, 英语谚语中有:

Man is to man a God. (人对人而言是上帝。)

到19世纪, 一些人对传统人文主义产生怀疑, 其中一种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出现的科学主义, 另一种是唯意志论的人道主义, 谚语中有:I love my teacher, I love truth more. (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4 结语

本文对汉、英两种语言的谚语在反映宗教思想、反映道德观念、反映对自然的认识和反映生产经验等方面的情况加以研究, 分析了汉英谚语的来源和文化含义, 从中发现, 不同民族的一些文化因素蕴涵在语言中, 特别是蕴涵在谚语中, 在谚语中认识民族文化, 比较文化异同, 不仅是研究语言的方法, 也是研究民族文化的一种手段。

摘要:本文通过对汉、英谚语来源的分析来对比谚语的文化含义, 对谚语在反映宗教思想、反映道德观念、反映对自然的认识和反映生产经验等方面的情况加以研究, 从中发现, 不同民族的一些文化因素蕴涵在谚语中, 在谚语中认识民族文化, 比较文化异同, 不仅是研究语言的方法, 也是研究民族文化的一种手段。

关键词:谚语,溯源,文化含义

参考文献

[1] 王德春, 杨素英, 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1.

[2] Watson, Owen.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Z].Longman, Richard clay Ltd, 1976.

[3] 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8.

[4] 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9.

[5] 温洪瑞.英汉谚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 2004, 4.

上一篇:浅议新课程标准下教材结构的安排下一篇:浅谈小学教学管理中的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