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看英汉“手”习语

2022-09-11

习语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化积淀, 是一种精辟的语言材料, 是民族语言的精华, 可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心理状态等特征。认知语言学从人的认知角度观察和研究语言, 通过观察语言现象, 分析语言反映的认知取向, 从语言的各个层面探讨认知与语言的关系及其性质, 说明语言是认知发展的产物, 强调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言运用和理解中的作用, 认为语言和认知是不可分的, 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赵艳芳, 2 0 0 1) 。习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 与认知密切相关。Lakoff (1987) 认为认知模式有四种:命题、意象图式、隐喻和转喻等模式。这些理念化的认知模式理论为研究习语喻义的心智表征以及形式背后的概念结构提供了可认知性依据。Kovecses&S z a b o经过总结, 认为习语有三种认知机制, 即隐喻、转喻和常识。本文以此三种机制为基点, 以“手”习语为例, 分析英汉两种文化对“手”概念的理解, 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认知模式及习语的认知机制。

传统观点“把习语作为一种固定结构或长词进行记、模仿、使用, 其他问题不必也不可深究” (陈道明, 1998:21) , 而Kovecses&Szabo则提出了习语认知机制的设想。习语的认知机制是指通过习语的构成与相关因素的互动而推导习语义的过程 (骆世平, 2006:252) 。他们认为与习语意义推导最为密切的认知机制是隐喻、转喻和常识 (Lakoff, 1987) 。这些认知机制把知识域 (d o m a i no f knowledge) 、字面意义和习语意义联系起来。有时候一个习语可以有几种认知机制。这也就确认了习语意义的可分析性。

1 隐喻

Lakoff&Johnson (1980:195) 提出, 人类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说是隐喻的”。可以说, 隐喻是人类组织要领系统的重要基础 (束定芳, 2 0 0 0) 。认知语言学认为, 语言中之所以存在隐喻表达, 是因为我们的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 (蓝纯, 2005) 。概念隐喻包含两部分:一个始源域和一个目标域, 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之上。这种映射发生在概念层次, 是系统性的, 且受到恒定原则的制约 (Lakoff, 1993) 。这表明隐喻并非任意的, 是有规则制约的, 有了一定规则的制约, 这些隐喻才可被解读。按照Zeiger (1978:358) 的说法, 隐喻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事物之间的含蓄比较, 以一种事物认知另一种事物 (骆世平:2006) ”。总之, 隐喻是“以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 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具” (王葆华、梁晓波, 2001) 。正由于隐喻具有这些特性与普遍性, 因而被广泛地使用于习语中, 使得习语更加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如:

fall into one's hands, in the hollow of one's hands, take in hand, out of hand, go through one's hands etc.

这些例子都隐含的一个概念隐喻是:手是一个容器。一个事物或一个人在某一容器里时, 我们便可拥有并支配它。因此, 我们就用i n h a n d来喻指“控制、支配、拥有”, out of hand喻指“不受控制、支配”。使这些相对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化、通俗化。从语义上看, 我们可知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通过隐喻, 人们扩展了表达的思路和方式, 增强了表达力, 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准确、更形象、更深刻, 有时还可表达更具意象性、趣味性, 有时可增加精确性的功能。如我们可以说受某人控制或支配 (to be controlled by sb) , 但不比eat out of a person's hand形象生动。汉语里也不乏例, 不过所用的喻体与表达不大一样, 如与e a t out of a person's hand相对应的是“被某人牵着鼻子走”;与put/set one's hand to the plough对应的是“着手进行...”;hand over fist (迅速地;容易地;大量地) 。尽管这些表达形式有所不同, 但其中的意义还是接近的。这就说明人类的隐喻思维具有普遍性 (universal) 。

2 转喻

转喻 (metonymy) , 又称换喻, 指的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有重要联系的事物 (骆世平:2 0 0 6) 。认知语言学认为, 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也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更是人们基本的思维、行为方式和认知模式。与隐喻不同的是, 隐喻涉及两个不同的域, 即始源域和目标域, 而转喻只涉及一个概念域, 涉及的是一种“接近”和“突显”关系 (赵艳芳, 2 0 0 1) 。因此, 转喻是通过某一事物内部较突出和较清晰的一部分来指称和理解该事物的全部或该事物内部另外较模糊的部分。“手”是人体中较灵活较突出的部分, 通常被用来代替整个人, 或代替与“手”关系最密切的“能力、活动、行为、技能”等。转喻在习语中也被广泛使用, 用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或形象化。如:

“手”代“人”:All hands on deck. (所有人手都到船上) , from hand to hand (传递, 转手) , a c o o l h a n d (厚面皮的人, 精明人) , by the same hand (出于同一手笔) , short of hands (缺人手) 等。

“手”代“手艺、技能”, 如:have a hand like a fool (笨手笨脚) , one's hand is out (手生了, 技艺生疏了) , one's hand is in (熟练起来, 上手) 等。汉语中还有:行家里手, 心灵手巧, 手脚麻利, 眼高手低, 露一手等。

“手”代“行为、活动”, 如:give someone a big hand (对某人报以热烈的掌声) , have a hand in (参加) , hold one's hands (罢手) , join hands with (联手) , play a lone hand (独立经营) , stay one's hand (放弃不干) , turn one's hand to something (着手去做) 等等。汉语中还有:手慌脚乱, 手疾眼快等。

“手”代“手中之物”, 如:call someone's hand (要求某人摊牌) , show one's hand (摊牌) , strengthen someone's hands/hand (加强某人的地位或权力) , play into someone's hand (做对某人有利的事) 等。

通过转喻, 可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如要表达生活窘迫艰辛, 可以说live a hard life, 但就不比live from hand to mouth更具形象性、意象性。“不做某事了”可说“don't do something any more”, 但不比wash one's hands of (洗手不干) 形象, 用an iron hand in a velvet glove (口蜜腹剑) 更能含蓄形象地表达一个人的阴险。

3 常识

从以上这些习语可看出, 转喻只包含一个概念域, 主要起参照作用, 可用一个实体的某一突显属性代替另一个实体, 那么这一属性应符合人的认知心理上的突显原则, 这就需要人们的常识的共同参与。只有这些突显原则达到共识, 突显原则才起作用。因此, 根据Zoltan Kovecses (2002:207) 的观点, 习语的认知机制还有基于常识的。常识指的是一定文化群体所拥有的一定概念域的共有知识或信息, 它同时也被称为“理想认知模式” (Lakoff, 1987) , “图式” (Langacker, 1987) , “框架 (framework) ”或“脚本 (script) ” (Fillmore, 1982) 。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 在常识的帮助下, 将认知对象范畴化, 并形成各种图式或框架知识。这些知识构成认识或推理的基础 (陈明芳, 2006) 。例如人们都熟知人手的基本功能、大小、形状等, 在这些常识的帮助下, 人们也就不难理解有关“手”的习语了,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也可看出, 英汉习语中有很多是类似的, 有的则如出一辙, 如:an old hand (老手) ;join hands with, 联手;go through one's hand (经过某人之手) 等。只有少数字面上不一致的, 但由于人类认知的共性, 也都能理解其涵义, 如:play for one's own hand (全为自己打算) ;strengthen one's hand (加强某人权力) 等。常识对人们理解习语有很大的帮助, 因其源自人们的身体、生理及生活经验。

此外, 一个习语的形成往往不只一种认知机制, 通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在起作用。同一表达式可以有几种认知机制。如:gain the upper hand (占上风) , upper源于概念隐喻“C O N T R O L I S UP (控制为‘上’) ”, 而hand又是概念转喻“THE HAND STANDS FOR CONTROL (‘手’代‘控制’) ”在起作用。这一习语涉及两种认知机制, 即隐喻和转喻。又如:have clean hands (手脚干净) , 其中hands代“行为”, 转喻在起作用, 而clean源于概念隐喻“ETHICAL/MORAL IS UP (道德高尚是干净的) ”, 隐喻也在起作用。

4 结语

以上从认知角度来分析与理解英汉语中有关“手”的习语, 可获知隐喻、转喻及常识在习语的理解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认知过程中有时几种认知机制在起作用。习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 民族文化的积淀, 了解习语的隐喻意义的形成过程, 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领悟并掌握习语, 可促进人们对该民族的文化、习俗及思维方式等的了解。

摘要: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究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手”的习语, 进一步论证习语是有理据并可推导的, 并以隐喻、转喻、常识三种认知机制为基点, 分析解释英汉“手”的习语, 以促进人们对“手”及其他习语意义及其概念结构的进一步了解。

关键词:认知,手,习语,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道明.从习语的可分析性看认知语言滨隐喻能力观[J].外国语, 1998 (6) .

[2]  蓝纯.2005.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上一篇:对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分析下一篇:抽油机井杆柱受力及防偏磨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