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时俱进范文

2022-05-31

第一篇:如何与时俱进范文

浅谈党务工作如何做到与时俱进

实现铁路的跨越式发展是铁道部党组做出的战略性决策。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党组织的政治保证作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求党务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和发展,在推进铁路运输生产全面进步的实践中做到与时俱进。那么,党务工作如何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呢?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作以粗浅的探讨。

一、党务工作必须紧贴时代主题

党务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紧贴时代主题来开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可见搞好党的建设,党务工作必须紧贴时代的脉搏,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作为铁路企业的党务工作者,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思想要求,就是要紧密围绕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这个主题来开展工作。

首先是加强学习教育,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要想方设法,把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想变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通过教育加深广大干部职工对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意义、内涵实质、目标步骤、任务措施,以及面临机遇和挑战的理解,使干部职工进行一次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切实树立发展意识、机遇意识、抢先意识、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乘势前进,为实现跨越式发

展的奋斗目标,献计献策。

第二是加强党建基础工作,为企业中心工作提供组织和人才保证。要努力提高党委在复杂的形势面前和超常规发展的过程中驾驭全局的能力和解决班子自身建设问题的能力;建立和创新有效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机制;以创建“五好”党支部活动为载体;探索增强党支部战斗力的长效机制,以“严格管理、发挥创造力”为宗旨探索党员管理、党员活动的有效机制;加大干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力度,加快干部制度改革步伐,为跨越式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证。

第三是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大局稳定,为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全新的发展过程,格局的调整,利益的分配变化必然带来不少矛盾和冲突,因此我们的党务工作必须围绕跨越式发展的进程,做好全面、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多方面维护重视企业大局的稳定,为跨越式发展的中心工作营造良好环境。

二、党务工作必须结合党建实际勇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在实践上不断开拓。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的。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党务工作要做到紧贴时代,与时俱进,就必

须结合党建工作的实际状况和需要,大力创新,这也是落实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

一是创新思维方式,增强党务工作的预见性。

先进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先导。党建工作要紧贴时代主题,紧密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来开展,就必须努力增强党务工作的预见性,突出党务工作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宗旨。如何进一步增强党务工作的预见性呢?我们首先必须不断创新思维方式,从以前“纯党务”、“纯政工”的传统思想模式中解放出来,用全新的思维,全新的理念去思考党务工作,去指导党务工作。先前的党务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扮演“马后炮”、“灭火队”的角色,等出了问题,暴露了矛盾才去做工作,反映迟钝。面对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我们的党务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党建实际来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突出前瞻性和预见性,以积极实现党建工作目标,促进跨越式发展。第一要在抓好思想教育上下功夫;第二要在完善党建工作机制上下功夫;第三要主动出击,配合中心工作超前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二是创新工作形式,增强党务工作的针对性。

形式必须服从于内容。针对不同单位、部门,不同时期工作内容和重点,党务工作应该不断创新工作形式,以把握重点,突出工作的针对性。就是要改变和摆脱以往党务工作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方式和“一条道走到黑”、“一杆子插到底”的模式。根据不同重点和不同需要,探索、创新党务工作形式,增强工作的针对性。首先应该围绕同级党委的工作重点,尝试设计新的党务活动形式,有针对性的开

展党内活动,强化重点;其次,围绕本单位和不同时期安全运输生产的重点任务,创新党员活动形式,更好的服务中心;第三是针对职工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化解矛盾。

三是创新工作方法,增强党务工作的实效性。

方法直接影响效果。党务工作的效果如何,实效性强不强,与党务工作的方法关系密切。以往的党务工作,给人印象是“组织的表,宣传的稿,搞调研的到处跑”党务工作者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而且工作方法往往是大搞“文山会海”,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搞的没有多少时间真正下基层、到一线,深入职工群众中间、生产现场做工作,了解情况,仅仅靠“坐在家里想点子,凑到一起找例子”,靠打电话,报材料,听汇报了解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假、大、空,党员活动走过场,图形式,搞花架子。甚至脱离中心工作,形成“两张皮”现象。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发挥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落实党管干部的原则,保证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制度的落实,充分发挥党支部在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等。因此面对跨越式发展新要求,要做到与时俱进,党务工作就必须克服“软尺子,弹性标准”,以扎实有效的工作方法来开展。首先是坚持制度,落实党务工作的原则和标准,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其次是结合实际,围绕中心开展好党内活动;第三是积极应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手段等新技术,提高党务工作的效率和时效性。

三、党务工作者素质必须不断提升

党务工作者是做好党务工作及党建工作的决定性力量,他们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党务工作及党建工作的效果。因此,党务工作要与时俱进,必须不断大力提升党务工作者的素质。

首先要重视学习,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当前最主要的要加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要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学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践的学风,努力做到学以致用。提高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自觉性,坚持用这一思想指导和检验我们的一切思想行动,切实把这一重要思想贯彻到党务工作的各个方面。同时要善于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努力形成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判断和符合客观实际的工作思路,以增强党务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系统性和原则性,减少盲目性,全面推进企业党务工作上台阶,顺利实现党的各项奋斗目标。

其次是提高精神境界。就是要努力使党务工作者的胸怀、眼光、思维方式、精神状态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把党务工作部门建设成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表率部门。面对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新任务,每个党务工作者都应当具有党和企业整体利益、长远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大于一切的胸怀,而不应只顾自己的部门、单位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更不应当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都应当具备实事求是、讲求科学、尊重

规律、注重效率的思维方式,而不应当凭经验、想当然、凭印象、不讲原则;都应当具有与时俱进、蓬勃向上、锐意进取、坚韧不拔、乐于吃苦、甘于奉献、公道正派、服务一线、立足本职、多作贡献的精神状态,而不应当安于现状、贪图享受、无所作为。讲义务、讲奉献、讲风格是党务工作者应有的品质和人生价值的体现。

第三是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党务工作要围绕企业中心开展,贴近生产、经营开展,党务工作者首先要熟悉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相关专业知识和现代企业的管理知识,钻研新技术、新知识,做内行的管理者和具有综合素质的党务干部,不断锤炼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努力成长为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紧贴安全生产的实际设计党务活动形式,党务工作才能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把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运输安全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不同岗位,才能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与时俱进,展示作为。

第四是提高办公现代化技能。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现代化办公用具和网络信息资源日益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对党务工作者的办公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党务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各种现代科技知识,掌握各种现代办公技能,提高党务工作的科技含量,积极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逐步建立党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网络,提高党务工作的交流能力和应对能力,加快党务部门现代化办公进程,努力使自己成为党务工作的行家里手,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党务工作的与时俱进,促进铁路的跨越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浅议如何与时俱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摘 要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内在要求,是凝聚思想共识、促进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当前,我们进入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时代,一切工作归根到底取决于人,而人的行为又是受思想支配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必须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本文就新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与时俱进 思想政治工作 思考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战争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一样重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培养现代化的人。人的现代化,主要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正确的思维方式、良好的社会心态,具备现代知识,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得到解放,创新意识得以增强,个性得到发展、个人价值得以实现,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这一切正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

一、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人为着眼点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质上就是群众工作。面对利益格局大调整、信息传播大加速、思想文化大激荡、价值观念大混杂,做好事业单位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善于因势利导、求同存异、灵活多样,最大限度地凝聚正能量。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在任何时候,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关心人、帮助人、教育人和提高人的工作,尤其在重要机遇期和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更是凝聚人心、攻坚克难的重大优势。当今时代,群众史观正在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价值,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群众工作在党的全局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宣传思想工作要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牢牢把握“服务人民”这个根本宗旨,树立群众观点,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不断改革创新。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着眼于人,就是要围绕“中国梦想”凝心聚力。“中国梦”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中华民族共同意志的科学概括,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坚持用“中国梦”凝聚意志,是当今党政事业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围绕“中国梦”,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键要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突出出来,讲清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必然性、科学性和唯一可行性,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坚强合力。

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的思想问题是从实际问题中引发,并因实际问题的存在而存在的。群众的实际问题大多与群众的切身物质利益密切相关,而物质利益矛盾又往往是诱发群众思想问题的根源。因此,要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必须同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过程统一起来。如果不从利益动因上去分析群众的思想问题,努力实现和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不去关心和帮助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尽可能满足群众对物质利益的合理要求,只以“正确对待”一言概之,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达到凝聚人心、调动群众积极性、激发群众创造性的目的。贵州瓮安发生的群众恶性事件。归根结底一个原因,当地政府在解决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时,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动辄出动警察,导致干群关系紧张,而需要解决的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加剧了,积怨太深,积案太多,最终酿成一起恶性事件。所以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对待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根本的政治问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处于一线基层的领导干部,更应该增强群众观念,加强群众工作,注重工作方式,更加关心和体贴群众。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要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名为民所立,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衡量工作职能价值的根本标准。要树立创先争优的奋斗观。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也是我们党成长壮大的政治优势。做好职工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根据这些实际思想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职工队伍的革命斗志培养,营造创先争优的文化氛围。要增强专业本领。空谈误国,低能误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把增强队伍的专业本领纳入视野、列入规划,瞄准现代知识前沿,有针对性地组织专业培训,不断在队伍中培养业务尖子和行家里手,保证队伍使用起来得心应手。

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于创新求改进

创新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新时期,要使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并在全面推进社会进步中发挥应有作用,必须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唱响主旋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正气,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等手段,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活;要充分发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创先争优活动、文化艺术作品宣传、先进典型事例宣扬、社会公众人物的影响,特别是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运用高科技和现代通讯技术等灵活多样的方法,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和空间。

当前来说,搞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就是要不断增进活力。培养创新型事业单位队伍,是推进党的事业科学发展的组织保证。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要主动为职工投身创新实践摇旗呐喊、加油鼓劲、导航指向。要鼓励大家立足本职岗位,放眼发展大局,积极从事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并努力促成创新成果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转化,重奖或重用创新实践的有功人员,让职工真真切切感受到创新实践的价值所在,进一步激发职工的创新活力,让创新人才不断涌现。要注重思想保鲜。身处信息开放社会,职工队伍的思想活动无时无刻不受到现实的影响。要保证职工队伍的思想活动符合主流价值和法纪要求,防止受到不良社会风气污染,就必须重视做好经常性的思想工作和经常性的管理工作,不断打牢拒腐防变的思想政治基础。通过谈心活动经常化、思想汇报制度化、思想分析规范化、教育疏导随机化,时刻把握职工队伍的思想脉搏,及时发现思想实际问题,采取个性问题对口做、共性问题集中抓、敏感问题大家解的办法,把大道理讲实、把小道理讲活、把歪道理驳倒,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真正管住思想不偏向,管住权力不犯规,管住行为不失范,不断矫正职工队伍的思想偏差和行为偏差,确保整个队伍道德纯洁思想统一。

做好新时期事业单位员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大课题,也是一项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只有立足时代形势、围绕发展大局、贴近实际,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灵活性、科学性、系统性,才能牢牢把握职工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有效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政治生命线作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组织力量支撑。

(作者单位为天津市宝坻区市容和园林管理委员会)

第三篇:浅谈如何与时俱进推进县级人大工作完善发展

换届以来,山阳县人大常委会以服务发展大局为己任,以强化监督实效为目标,以提高履职能力为重点,认真履行法定职责,扎实推进县级人大工作完善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赶超跨越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县情及人大工作开展情况

山阳县位于陕西东南部,地处秦岭南麓,全县面积3535平方公里,辖23个镇、322个村(居)、13.04万户46万人。近年来,山阳县坚持以建设美丽幸福山阳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为中心,县域经济稳中向好,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2013年底,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0.78亿元,财政总收入4.5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5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1922元和6474元。

2011年县镇两级人大换届依法选举出县人大代表204名、镇人大代表1219名,现有省、市、县、镇人大代表1479名,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25名(其中主任1 名、副主任4名、委员20名),镇人大主席23名、镇人大副主席2名。

一是重大事项依法决定。本届以来,山阳县人大常委会坚持抓大事、议大事、决大事的思路,以县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为重点,依法科学审议决定重大事项,充分体现人民意愿,推动重大决策的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先后通过颁布了《山阳县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山阳县征收土地拆迁补偿安置暂行办法》,听取审议了《第三轮城市规划修编》、“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情况等报告,审查批准了县“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县级财政决算、调整县级财政收支预算和发展计划指标等重大事项,及时作出相关决议决定。在审议决定中,坚持把党的领导、发扬民主、依法办事有机结合,强化咨询论证,着力提高决议决定质量。

二是监督工作成效明显。近年来,山阳人大切实践行“民主民生”战略,综合运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视察调研、执法检查、专项工作评议和专题询问等方式,不断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先后听取了县人民政府关于灾后基础设施恢复及灾民建房、扶贫开发、农村低保、“六五”普法规划、农业产业化、社会治安、保障性住房管理等专项工作报告55个,对《土地管理法》、《工会法》、《消防法》和《环境保护法》等10部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深化专项工作评议和专题询问,2012年以来,先后对经贸、水务、计生、交通、农业、住建、教体、财政、卫生等政府专项工作和法院、检察院工作开展评议,对县政府财政、计划等工作开展专题询问;统一全县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四费”发放标准以及兑现2010年“7.23”水毁河堤和镇村公路修复资金(其中各级人大代表捐资捐款达1200余万元)等一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是人事任免科学规范。换届以来,山阳人大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始终把党管干部和人大依法任免有机结合起来,认真做好各项人事任免事项,共计任免“一府两院”工作人员263人。在人事任免过程中,坚持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和主任会议审议个人履历制度,任免时严格实施履职承诺和委员票决程序,并通过县电视台、人大橱窗等形式,公布任职情况和履职承诺内容,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任免后,重视监督人与监督事相结合、过程监督与效果监督相统一,为干部履职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促进了被任命人员更好地执政为民、勤政廉政、高效工作。

四是代表工作扎实有效。在代表工作中,坚持从强化基础入手,认真贯彻实施《代表法》,着力在学习培训、强化联系、搭建平台等方面狠下功夫,切实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较好地发挥了人大代表主体作用。一抓学习培训,提高人大代表履职能力。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培训各级人大代表1500余人次。二抓沟通联系,丰富闭会期间代表活动。各镇按照“五有”标准建立代表联络活动室,完善了代表小组活动制度;查阅县镇两级代表履职记实手册2800余本,强化了代表履职考核;连续两年对各条战线上的20名省、市、县代表履职先进事迹进行现场采辑,并通过县电视台滚动播放,评选表彰优秀人大代表60余名,彰显了代表时代风采。深入推进“三开展、三带头”活动,巩固提高“五个一”主题实践活动,代表履职载体日益丰富;创新县镇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新路子,坚持人大代表和公民列席、旁听常委会议制度,代表履职方式不断完善;利用人大网站等信息平台,及时向人大代表通报人大履职和“一府两院”工作情况,代表知情知政渠道逐渐扩大。三抓督办检查,提高代表建议办理质量。认真落实代表建议、评议审议意见交办督办、定期检查等制度,采取实地检查、民意测评、代表面商、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着力提高代表建议和评议审议意见的办结率和满意率,促进代表建议和评议审议意见办理落实,民生民利得到有效维护。

五是镇级人大保障有力。在指导镇人大工作中,坚持每年召开2次以上镇人大主席会议,对人大主席进行业务培训,并对全年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完善镇人大工作目标责任制,每年年底考核镇人大工作,开展座谈交流活动,组织观摩学习先进镇人大工作经验。同时,建立了常委会领导分片联系镇人大工作制度,明确了联系包抓责任,加强对镇人代会、人大代表联络活动室规范化建设以及代表述职评议、代表视察等活动的具体指导,进一步推动了镇人大工作开展。

六是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我们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设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大干部队伍作为自身建设的基础工程,以学习增长才干,以制度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服务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常委会议专题学、主任会议集体学、机关干部定期学的学习制度,开展“每周五机关集体学习日”活动,深入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人大业务知识;狠抓常委会机关目标责任、办文办会管理,提高机关行政效率和保障能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党纪党规,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狠抓制度建设,修订完善了《关于代表出席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自身建设实施意见》、《人大机关内部管理制度》等36项制度,提高了常委会工作和机关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调研、包抓重大项目和县级领导“村村到”、“一联五帮”、“双包双促”、“扶贫帮困”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人大常委会机构设置不够统一规范。省、市人大中层工作机构设置与县人大设置不对应,不利于上下级人大的指导、协调和联系,县级人大机关设置“四委一办”未能涵盖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全部职能,如此以来,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工作缺位、效率低下,监督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在县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构成上,专业人才偏少,特别是法律、财经、审计、城建、规划方面人才缺乏,影响人大职权的行使;专职委员比例低,许多兼职委员不能正确处理本职工作与人大工作的关系,难以适应新形势人大工作需要;委员代表面窄,干部委员多,群众委员少,年老委员多,年轻委员少,不能充分反映群众意愿。

三是履职环境和干部交流机制不够完善。在实际工作中,人大各工作委员会主任不能参加县委、政府召开的相关会议,使人大审议评议相关事项时不能知情知政,使人大监督不能切实发挥作用。在干部交流方面,人大与党政部门干部互动交流不够,提拔面比较窄,影响到了人大机关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工作上缺少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是人大常委会工作监督方式不够创新。在人大监督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由于受到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观念和习惯的束缚,导致程序性监督多,实质性监督少;环节性监督多,全程性监督少;柔性监督多,刚性监督少;提意见多,跟踪问效少,致使人大履职效能不够,不能有效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

五是发挥代表主体地位和作用不够充分。代表素质不够高、思想认识不到位,履职时总是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荣誉代表”、“特殊代表”思想普遍存在,仅仅满足于参加一年一次的人代会,对闭会期间的视察、调研、检查、评议不积极,不能很好执行代表职务,不敢直言不讳陈述意见,在履职发言的时候讲成绩洋洋洒洒、讲问题吞吞吐吐、提意见马马虎虎。

六是县镇人大工作人员配备尚不够科学。目前,我县县镇两级人大工作人员配备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县人大机关编制21人(现实有33名,不含转任11名),实际上除工勤岗位外,“四委一办”一般只有2人,人员年龄偏大,编制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民主政治建设需求。23个镇仅有25名工作人员(23名镇人大主席、城关镇和中村镇配1名副主席),“一块牌子一个人”、“一年只开一次会”,很少组织代表开展视察调研等活动,不能发现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能及时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是科学设置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要完善好人大机构顶层设计,对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作职责等予以明确规定,在机构设置上力争做到省、市、县机构对口、名称相同、编制适度。建议县级人大机关在现有“四委一室”的基础上,增设农工委、环资工委、预算工委、研究室、信访室等机构,每个工委以3-5人为宜。

二是不断优化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要适当提高专职委员和专业人才比例,优化委员年龄结构,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化、知识层次多元化、年龄结构梯次化的人大常委会集体,使常委会不但有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有年富力强的中年同志、有精力旺盛的青年同志,而且有懂政治、懂经济、熟悉政策、熟悉法律的专业人才,使常委会的决策层面充满活力。

三是高度重视人大机关干部队伍建设。要切实解决人大机关人员编制偏少、配备不够合理的状况,优化年龄和知识结构,充实司法、财经、审计、城建、规划等工作力量;聘请社会中介组织力量组建专家委员会,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职权提供服务;重视人大干部内外交流,加大干部教育培养提拔使用力度,积极推进人大常委会机关与党委、政府和司法机关干部的多向交流,有效改变人大干部的知识、专业结构,加大后备干部培养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人大干部整体素质。

四是保障支持人大常委会履职行权。切实加大人大性质、地位和作用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注和重视人大工作的良好氛围;健全有关议事制度,完善细化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视察调研、执法检查、工作评议、文件备案审查、质询和询问、特定问题调查等监督方式的程序,确保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提高代表建议、评议审议意见办理的时效性和实效性;认真履行财政全口径监督、重大事项决定、人事任免等职权,不断提高监督水平。

五是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加大代表培训力度,建议在市县两级设立专门的代表培训机构,实现代表培训常态化、规范化,进一步强化对代表的政策理论、人大业务及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代表的整体素质;加强代表履职的经费保障,确定各级人大代表活动经费及农民代表执行职务费和误工补贴标准,为代表履职提供财力支持;建立人大代表述职制度,代表应在任期内向选民述职1—2次,报告履职情况,接受选民监督。

六是着力强化镇级人大作用和地位。要强化镇人大的作用和地位,完善镇人大主席在闭会期间的工作职责和履职方式,为镇人大行使职权提供制度保障;要重视镇人大干部队伍建设,逐步落实镇人大主席、副主席及工作人员的配置,建议按镇域面积和人口配备人大干部,小镇配人大主席、副主席、工作人员各1名,大镇配人大主席1名、副主席2名、工作人员1名。同时,要进一步提高人大主席的政治待遇,实现镇人大干部与党政干部的多向交流,以激发其工作活力。

第四篇: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是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一切方针政策的思想基础,历来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继毛泽东同志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事求是”的丰富内涵、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之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分别对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从“实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再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及其丰富和发展,体现了时代性,把握了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规律,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

1.“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用中国语言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作的高度概括。“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它不仅充分体现了“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这一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而且充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因而我们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之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思想财富。

2.“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严重的挫折。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起,在以带有中国特色的方法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抗拒来自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压力,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与此同时,邓小平从拨乱反正特别是改革开放时代的实际出发,大力倡导解放思想。拨乱反正需要解放思想,全面改革也需要解放思想。因此,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由此可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有机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历史地联系起来、内在地统一起来,这是形势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邓小平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造性贡献。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必须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也就是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只有解放了思想,克服了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思想与实际相统一,避免主观主义、盲目性、片面性和绝对化等的错误,也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因此我们说,“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

3.“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规律。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不仅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中国社会和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也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要使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党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也就是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为此,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思想和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仅如此,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阶段性和过程性(连续性)的统一,总体上呈前进、上升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会被淘汰--这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尤其如此。

4.“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

为了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告诫全党同志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

综上所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机构成,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历史的、逻辑的展开、丰富和发展。它们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依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刻揭示了党的思想路线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实现条件、内在规律和必然要求,从而更为完整、充分地体现了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第五篇: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关系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关系?

答:(1)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它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①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④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近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答: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答:内容:1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联系:1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要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3要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求真务实。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加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

总之: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1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2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3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关系:1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的斗争形式;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2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3大革命的失败告诉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要开展武装斗争,这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即建立统一战线,而这个统一战线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成功。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5、党在过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及其意义是什么?

答:总路线:简称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经验及意义: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进行和平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6、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答: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重点:1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a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b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3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理解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b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7、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答: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应当认识到: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基本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3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可以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不需要向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他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惊醒调整得到解决。

4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标准: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容及基本特征?

答:科学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基本特征:1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2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3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4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5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6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7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8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9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9、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深化的认识,也是党实现其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1.只有紧紧抓住这个要务,党才能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承担起历史责任,因为不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住过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号都要靠发展2.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想前进,通过多待人的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得到更多实际利益,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3.也只有靠发展才能税负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社会主义和住过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

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答: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1才能体现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2才能保证人们相互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3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4也只有始终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实现。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2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11、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答:A1社会主义的民主优势: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享有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获得了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是真实的民主:它公开承认自身的阶级性,认为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意味着对于被统治者的专政,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2我国民主的不足:民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程度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仍不够完备,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丰富和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B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政权在人民手中,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公有制为主体,从经济基础上铲除了金钱对自由的束缚。与此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了空前自由。

C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社会主义对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高度重视。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我国人权的不足:由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比较落后,我们现在建设的社会主义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人权的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发展,都要通过国家政权,依赖国家政权。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巩固和发展政权,人民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民主、自由和权利。

总之,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束缚。但如同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一样,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充分实现也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创造条件,同时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具体实现形式,以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

12、怎样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

答:(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和谐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同等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一个崭新层面。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14、“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基本内容:“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具体来说,“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十个方面内容。(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XXXX”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意义:“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1“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2“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3“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

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4“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五,“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15、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答: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和平的必然性:1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民心向背,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

2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加,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3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4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5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也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对内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发展的必然性:发展问题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是因为它不仅与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同时也与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紧密相连。发展不仅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基础。没有全人类协调、平衡、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没有持久的世界和平与稳定,已经实现的和平与稳定也难以巩固。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谋求发展,不仅成为各国关注的核心,也成为一种现实可能。 进入新世纪后,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

16、如何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答:1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统一战线仍然是无产阶级政党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都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

3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我们要作好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7、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答: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 2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即使成为私营企业主的那部分人,虽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但也不同于历史上的民族资产阶级。

3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a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新的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不少人成为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成员。 b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c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第

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大批被分流出来的职工和农民纷纷转移到第

二、三产业,其中一些人成为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

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为我国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18、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答:1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2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 3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

4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5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6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这是伟大的历史性的胜利”,如何理解这一论断?并谈谈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

(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中,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消灭私有制这样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而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成了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成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它与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一起,完成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并谈谈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时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两个重大的、里程碑式的历史性阶段,这两个阶段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言,乃是不可或缺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改造。1951年伊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改造方案。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全面确立,中国即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而社会主义改革,则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问题的时候所提出的。在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形下,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已经解决,于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就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党和人民要尽全力解决这个问题,便要加快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局面中解脱出来,把这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成为了各种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不能简单的用相互联系或者相互区别来加以说明,而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首先,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是一脉相承的。 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它的基本前提乃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我国能够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强调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以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作为改革的历史前提,是以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确立作为改革的历史起点的,而不是对这一成果的否定。要知道,我国的改革之路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与一开始就强调的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是密不可分的。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一致,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是他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哪一者,它们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内在发展的必然性。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又怎么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同样地,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所以说,这二者乃是缺一不可的。 再者,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诚然,我们知道、也看到了社会主义改造其理论及其实践经验的正确性和取得的成果,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它也是存在一定的偏差的。之后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便是对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残留的问题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用点官方的话来讲,即社会主义改革,既是对这些缺点和偏差拨乱反正,更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深化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由于过分地急于求成,不免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同时遗留下了一些问题。通俗讲,社会主义改革便是对其的一种纠正,拨乱反正,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革故鼎新。

最后,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人觉得,社会主义改造之中既有诸多不足,便应该是错误的,是应该被全盘否定的。其实不然,假若没有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没有其中的曲折,我们又怎么能够意识到“今日”的种种举措,哪些是有益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呢?社会主义改革绝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盘否定,只不过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对建设社会的再探索。可以说,如果没有经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两个阶段,便没有今日社会主义的健全发展。它是新中国建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浓厚一笔!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2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他们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3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集中全党智慧,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这一科学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4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5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有: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反革命势力的分化瓦解 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援助

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首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

其次,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时刻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先进政党的坚强领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任何反动势力也没有可能战胜的伟大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尽管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也经历过重 重的挫折,走了许多弯路,但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再次,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这一点,并且坚持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原则,从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历尽千辛万苦,战胜了许多艰难险阻,最终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最后,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曾经实验过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但是,它们最终都失败了。事实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28年来的经验时,所指出的:“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武器,团结全国除了反动派以外的一切人,稳步地走到目的地”。这是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

上一篇:如何当好记者范文下一篇:入党材料撰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