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2022-12-28

第一篇: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加强初中生物理学史的学习

今天是我国培的第三天,通过本次学习,使我对物理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要想让学生真正的学好物理、学会物理、学明白物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想那必须加强初中生物理学史的学习,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介绍物理学概念、定理、定律等发展与变革,以及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不仅记述了物理实验与理论的发展过程,而且记述了物理学家的活动。物理学史与物理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说已是一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知道“欧姆只是一个定律,科里奥利只是一个加速度,开尔文只是一个温度,阿伏伽德罗仅仅是一个数目”。

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学生对物理课本中出现的各种概念、学说、规律是怎样建立的、怎样形成的都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样你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就很容易的很轻松的让学生接受物理,理解物理,学好物理。

第二篇: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滑轮-初中物理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习提问

什么叫做功的原理?

新教学

板书题后让学生看书(从文开头看到第12页倒数第3行,并边看边对照本图(修订本)进行实验(同桌的二人一组。此期间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

1.什么叫做滑轮?

2.什么叫做定滑轮?

使用定滑轮能否省力?能否省距离?能否省功?使用它有何好处?同时教师按照图1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升高度h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并能从功的原理方面认识使用定滑轮为什么不省力。

3.什么叫做动滑轮?

教师按图2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出:“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上升高度h的2倍。”能根据功的原理说明:“使用动滑轮虽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可以省一半力。”

4.什么叫做滑轮组?使用它有什么好处?教师出示绕好的滑轮组和自制的滑轮组挂图如图。

.接着让学生讨论各滑轮组分别由几股绳承担总重力。然后,教师演示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升高度h间的关系(图4)。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此图为4股绳承重,s=4h。再把绳子从滑轮组上解脱2股,使之成为2股绳承重(如图),进行演示s与h的关系。演示表明:2股绳承重时,s=2h。告诉学生:同一根绳上各处受力都相等,所以滑轮组中各股绳受力都相等。然后问学生:拉力F与承重绳子股数n有何关系?绳子股数越多,拉力越小(当然这里要说明不能无限制的增多动滑轮的个数„„),而且是:几股绳承重,力就是总重力的几分之一。

至此,用圆盘测力计照图6进行演示,测力计示数表明:拉力F>

轮与绳之间都是有摩擦的!

例:一根绳子,最多只能承受300牛顿的力,想用它提起1000牛顿的重物,绕成的滑轮组至少要几股绳子承重?并画出滑轮组的示意图。

师生共同解答:设承重绳子股数为n,则

草图:(主要教学生学会画图方法≈#0;≈#0;从外向里绕绳)

三、小结:略。

四、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滑轮周边有槽的小轮。

1.定滑轮:„„。作用:不省力,但可改变力的方向(方便)。

2.动滑轮:„„。作用:使用它可省一半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3.滑轮组:„„。好处:①省力;②既省力又改变力的方向。

小结:(滑轮„,定滑轮„,动滑轮„。)

六、作业:

书面:练习六的

1、

2、3。家庭:自制小滑轮、

练习画图

(提高题右图物体匀速运动则拉力F为:①30牛顿;②100牛顿;③4牛顿;④10牛顿。

第三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初中物理课堂全过程教学探析

初中物理课堂全过程

教学探析

谢军伟

初中物理课堂全过程教学探析

杨庄中学谢军伟

新课改就是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整合并重。作为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的更新,所以我们不仅要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内容、还要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当你拿着教材走进教室,面对几十个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也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喜欢物理课?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怎样设计出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面对这些问题有些教师可能会感到困惑。现就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开展物理教学工作,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初中物理教学不是重在教师的“教”,而是重在学生的“学”。教师怎么引导学生提出和思考问题重于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胜于只告诉学生一个正确的结论。

二、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教学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大胆质疑

所谓问题就是思考的动因,是探究问题的起点。只有让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他们才会积极认真地思考,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许多物理现象,学生在生活中都曾遇到过。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地以教材作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作为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其探究问题的兴趣、启发其积极思考,并鼓励其大胆质疑。例如:在教液体压强的时候,可

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1)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2)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3)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学生都知道带鱼很好吃,在市场都见过,但是都没有见过“活”的带鱼,这是为什么呢?对学生来说相对神秘的潜艇,为什么用那么厚的钢板制造呢?拦河坝到处都有,学生是能看到的,但是日常生活中学生不会去想拦河坝为什么修造成这样的形状,这些常见的问题在没有学习之前无法给出让人信服的解释,这就激发了学生寻求答案的兴趣。

通过一系列这样的问题,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理解,而且还可以将这些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分析和总结。同时,学生还可以将预习中所发现的新问题记录下来,以备在课堂内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

2.课堂教学,积极思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有些物理规律比较抽象,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教师提问提得好,学生才会集中精力去思考。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还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找出教师的不足之处,并且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也可以鼓励他们用逆向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大脑,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题型、物理规律的认识和印象。例如:在讲“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时,出一道这样的习题:“某战役中,我军获知敌方在相距80km的地方向我指挥中心发射一枚导弹,导弹的飞行速度是1.6km/s,导弹爆炸时的杀伤半径是200m,我指

挥中心人员及时以5m/s的速度跑开,他们能否在爆炸前跑到安全地带?请给出不同的解答方式。”出题后,学生就会边读题边思考,并迅速在稿纸上演算起来,几分钟后再提问学生。

学生1:我是算导弹飞到指挥中心时,人能跑多远:

t=s /v =80km/(1.6km/s)=50s

s=v t=5m/s×50s=250m>200m,所以能。

做完后,我们可以同其他学生一起进行检算,然后再给予肯定的评价。

学生2:我用是比较时间:

导弹飞到我指挥中心所需的时间:

t =s /v =80km/(1.6km/s)=50s

人跑到安全地带所需的时间:

t =s /v =200m/(5m/s)=40s

t < ,也能。经同学们讨论过后,该方法是可行的。>

经过这样一道例题的解答,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解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还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也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物理课堂变得更加活跃。

物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时候,除了书本知识,还要同一些小实验相结合。在上课的时候,鼓励学生自由分组进行小实验。因为通过学生亲自做小实验,能够更好的开拓他们的视野,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快乐的学习中探究新知识。例如惯

性实验:拿出一只圆柱形的玻璃杯子,一块平硬纸板,一个玻璃弹珠。先把装有适量水的玻璃杯子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平硬纸板平放在杯口上,最后把玻璃弹珠放在纸板上,然后将钢制锯条垂直竖放在水平桌面的边缘,这时候请一位学生上来操作,让他用一只手按住钢制锯条下端保持不动,用另一只手拉开锯条上端,放手后让锯条击打硬纸板,看到的现象是硬纸板飞出,玻璃弹珠则掉入水中。这个实验所需的器材很简单,任何一个没经过特别训练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通过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寻求答案的积极性。另外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忠实于实验数据,重视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造,理论联系实际,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很重要。针对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帮助,而且要有耐心的指导,也可以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教他们。这样不仅缩短了他们之间的差距,而且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物理书本知识与实验知识相结合,能更好的体现物理现象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

3.课后练习,强化释疑

对学生在课内学习中提出的疑难问题、思考题,或通过实验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与评议,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对习题要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究。首先,我们在选择例题时要有针对性、基础性、典型性,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加以解决。其次,通过改变习题的已知条件或结论,开展探究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共同合作,教师要适度的进行点拨,指引探索方向。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对探

究规律进行整理、概括,纳入知识方法体系,总结探究学习方法,提高应用能力。对已学知识加以巩固,多做习题,加深理解;学生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举例,自己再运用物理知识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现象,进行思考、探索。不仅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为以后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体会

1.要让课程面向学生、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初中物理大多是研究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而其中又蕴藏着无穷奥秘,所以我们在上课时所举的事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2.提高学生观察、注意、记忆、实验操作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以及在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物理现象,充分发挥自身的记忆能力,指导学生对每节课、每一周、每一个单元所学的内容,采用自己熟悉的记忆方式进行整理和巩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必须重视“实验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3.精心选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要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一定要精选习题。这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了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如何走出困境.doc

探究性实验对于农村学生的重要性

摘要:现在中考实验试题从题型从传统的实验变成以探究实验,题型主要包括实验操作型、科学探究型、数据分析型、项目设计型、实验开放型以及实验测定型等几种。从实验能力上主要考查学生的测量和训练性实验能力、验证实验能力、探索性实验能力和设计性实验能力。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新题型的改变,学生束手无策,失分较严重.直接影响学生的中考总分成绩。

关键词: 科学探究实验

现状:在近年的中考物理试卷中,实验试题所占分值越来越大,一般都在20%~30%之间,实验试题的答题情况将直接决定中考物理的成绩档次,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实验方面失分较严重。这与农村中学老师教学思想有直接的关联。农村中学老师教学一直认为实验题不是很重要背背书本实验就可以考高分,这样造成能不做的实验尽量不做,分组实验用演示实验代替,老师是实验的主体。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被动的接受。学生的思维变狭窄了,遇到新颖的实验题就很难准确解答。学生只有记忆实验能力没有应变, 分析归纳能力.从而大大降低做题的正确率. 这就要求老师要转变观念研读新课标改变旧的传统思想,把传承学生实验变为探究学生实验。我们需从两方面来改变我们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和提高学生解答实验题能力。 一要研究新课标科学探究实验内容 , 二是科学探究实验具体做法及策略。

一 研读新课标中科学探究,研透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我们一要知道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二要知道科学探究实验的七个环节的内容及深层次应用。科学探究性实验重在科学探究的过程,其结果往往是具有不唯一性,有时甚至可能得不出结果,即使得不出结果,也不一定就说该探究是失败的。它旨在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获得成功的喜悦。而学生分组实验的结果往往都是确定的,它具有明确的目的、原理、步骤。如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误差等都是预先设计好了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需要按照实验报告上的要求去做,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它重在学生实验结果的获得。

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是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几种程序可依次进行,可穿插配合使用,也可单独进行。 1.提出问题

我们要尽可能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使他们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开端。问题情境的设置就是要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激化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阅读、观察、调查中对自然现象、生活现象或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发现或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猜想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学生运用已有物理实验和实践经验,对问题的可能答案进行猜测,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一环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可根据具体的内容,采用多种方式,鼓励每位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设计实验

针对探究的目的和条件,设计明确、具体的操作步骤,达到预期目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在设计实验方案时给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注意实验设计的层次性和典型性,使学生逐步掌握统筹问题、分析问题及控制变量的意识。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通过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正确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科学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

5、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解释并通过理性分析形成结论,这是实验的目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报告形式将实验进行总结,包括: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结果、分析和讨论,学生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归纳、处理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 科学探究实验具体做法 要求我们从以下几点进行把学生变为实验的主体,老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聆听者,评价者,欣赏者。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思维,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归纳分析能力。

1、重视课程改革,掌握探究性实验的特点和设计要求

传统的学生实验都是在新课学习之后安排时间进行的,属于验证性物理实验,且都只强调对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目标中,尤为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致力于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有如下特点:一是探究物理规律并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二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三是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探究性实验的要求是在教师的提示启发下,学生自己研究课文,确定实验课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最后得出结论。为此,教师事前要做好安排,准备可供选择的实验器材。

2、从“提”、“学”、“练”三个环节入手,做好探究性物理实验 中学物理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的基本技能 ①明确要求,准确选用仪器进行实验的能力;②从实验中观察物理现象的能力;③测量和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④从实验中抽象出物理规律和验证理论的能力。

(2)实验的初步设计、探究能力 ①发现问题,进行科学猜想的能力;②合作讨论,对猜想和假设进行初步的分析能力;③根据需要,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从实验观察中形成概念,认识规律和培养能力,我们经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必须抓好“提”、“学”、“练”几个环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

所谓“提”,就是根据目标,提问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的疑点;提供可选择的仪器;提示实验手段、思路。

所谓“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预习、阅读课文,进行思考。明确要进行探究的实验课题、实验原理,了解器材性能、使用,进行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这些环节还包括教师的引导、小组分组讨论。 所谓“练”,即学生动手实验,这是实验课的中心环节。要求学生正确安装、安全操作并了解和掌握“控制条件、变量”,以找到各种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的思想方法和实验手段;正确观察、量度和整理、分析数据,从复杂多变的过程中剖析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认识现象的本质特征,并抽象出物理规律。

3、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还应注意的问题

( 一)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努力体现“探究”的过程性

实验探究重点强调的是“探究”,而不是验证。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合作,全身心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学习的情感各意志,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勇于探索和坚持真理的精神才能得到培养。教学实践会面临着探究时间的问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总是匆忙做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没有思考、发问和批判的时间,那么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根据探究的内容设置两课时或多课时。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提出猜想、假设、充分讨论并引发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发现新的问题。 ( 二)要恰当地运用分组讨论,努力体现教学的全体性 课堂讨论是实验探究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师生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在全班集体讨论时往往可能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发言的机会均等,这就需要通过分组讨论来弥补。分组讨论时,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同一层次的与不同一层次的分组方式交叉进行,使全体学生受益。

( 三)要积极营造融洽、合作的教学氛围,努力体现课堂的民主性。

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宽容大度,摒弃师道尊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谐的师生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竞争的学习机制,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新要求的教学过程要素。在课堂上我们要允许学生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话,提出自己的观点,哪怕是浅显的、可笑的、古怪的、甚至是故意刁难的。对那些一时无法解释清楚的可以课后回答,对学生的错误或是故意刁难的也要用诚恳的善意的语调指出其不足,同时也要肯定其合理的部分,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中的恐惧心理,有一个安全感。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和借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应该说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探究的过程,又要重视结果,重视对实验结果的收集、处理以及评估。在实验深究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既是组织者、参与者,又是指导者、评估者,同时也是学习者。只要我们加强学习,努力实践,认真总结,让实验探究贯穿于物理教学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那么,学生就不仅能更好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也能够得到训练。

三 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 探究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如我在教密度知识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猜想,如果我们教室的空气能压缩到一个口袋里,你能背的动吗?请学生分组量一量,算一算。计算的结果让学生大吃一惊。在上电阻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中,我采用了两种不同规格的灯泡“220V,100W”和“220V,15W”,先让学生观察灯丝的粗细,正常工作时电灯的亮暗。初步思考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设计了四个不同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去猜想导体的电阻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最后分组进行该项的实验,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意义建构就是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而不是被动接受新的知识。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学物理”、动脑去“想物理”,使他们自主探究的体验获得知识形成过程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主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物理知识本身,更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如:在学习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一节时,老师可发给学生两只灯泡及其它器材,让学生连接电路。提问:两只灯泡有几种不同的连接方式,各有何特点?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画电路图,动手实验,并让灯泡发光。通过探究得出:有两种方式,即一种是顺次连接,一个灯泡损坏,另一个不工作;另一种是并排连接,一个损坏,另一个照样发光。随后,老师告诉学生串联电路、并联电路这两种最基本的连接方式。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两种方式的理解,老师还可提出,现有三只不同灯泡又有几种不同的连接方法呢?让同学们去探究。学生在学过通电线圈在磁场里转动的实验后,老师可提问:如何才能让线圈持续转动下去呢?让学生课外去探究。(老师可发给学生小型电动机模型),查阅资料,从而明确换向器的作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取得成功感。

3、在合作交流进行探究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间内在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如在教完热传递这个知识点后,学生对生活中许多物理现象很感兴趣,因此我就组织了一个物理兴趣小组,分成5组,选择一个课题研究:“保温瓶的保温性能”。该课题需要进行原理分析、实验、测量、总结交流。各组得出的结论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培养了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能力。

4、引导探究,创新提高

引导探究,就是将所学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于解决问题的探究实践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这对培养和提高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这样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引导,学为主体”的思想,提高学习实践能力能力。

“好玩” 科学探究课堂提高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课堂气氛活跃内容生动,静态课堂变为动态课堂,把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课堂气氛活跃内容生动,学生乐于学老师乐于传授,我想这就是科学探究核心思想。然而 农村中学存在着教学资源不足 , 教学理念陈旧,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思想,潜心研究新课标中每个实验,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利用身边的小瓶小罐自制教具,“瓶瓶罐罐”做实验,让科学探究实验的春风吹进每位学生的心灵。

摘要 初中物理新课标

第五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部分实验的改进 人教版专题

初中物理教材中某些实验的设计与改进

现行教材是一部紧贴学生生活,符合社会实际、尊重自然规律、摄取科技营养、注重人本思想、提倡自主创新的好教材。尤其是实验设计方面很有特色。但“一人难调众人味”,要想一部教材统领全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实施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根据教学环境、学生素质、实验设备、自然条件等因素,对新教材中的12个实验作了一些改进。

一、《探究液体的压强》一节中,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结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而与容器的形状和液体的重力无关的结论教材中没有直观的实验,学生很难理解,应用时常常出错。我在实际教学中先用视频资料介绍历史上著名的帕斯卡实验,后用自制的简单器材模拟该实验过程,收到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材料:塑料瓶一个、刀子一把、橡皮筋一根、漏斗一个、橡胶管(1米)、玻璃管、橡皮泥。

操作方法:

1、拿一塑料瓶,在其侧壁用刀子平行于侧壁划几条刀痕(要将侧壁划透)再用橡皮筋将这个塑料瓶在刀痕处拦腰箍紧.在塑料瓶盖上穿入一段玻璃管,用橡皮泥密封。

2、取一漏斗,用橡胶管把漏斗和玻璃管相接。

3、手持漏斗与瓶口相对齐,然后往漏斗内注水,使塑料瓶和漏斗装满水为止,此时塑料瓶的刀痕处不出水.将漏斗举高,就可见刀痕处有水流出来。讨论分析:一个容器里的液体,对容器底部(或侧壁)产生的压强,可以远大与液体自身的重力。液体产生的压强只与液体的深度和密度有关,而与容器的形状和容器内的液体重力无关。

二、学习蒸发吸热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演示燃烧后的手绢为什么没被烧坏 。

材料:手绢、玻璃杯、铁丝、酒精、火柴、水

操作方法:

1、将两份酒精和一份水兑在一起,将手绢放到兑了水的酒精里浸湿 。

2、将手绢从杯子里取出,稍微拧一下,然后将手绢挂在铁丝上。

3、用火柴将手绢点燃,燃烧后的手绢完好无损 。

讨论分析:

1、玻璃杯里盛着两份酒精和一份水,酒精的燃点很低,手绢很快地燃烧了。

2、酒精很容易从手绢中挥发出来烧掉,一部分水仍然留在手绢上,保护着手绢。

3、在酒精燃烧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水吸热变成水蒸气挥发了,这些挥发的水蒸气带走了手绢上的一大部分热量,从而降低了手绢的温度,手绢达不到燃点不会被烧着。

通过该小实验的演示,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对蒸发吸热的理解。

用心爱心专心 1

七、演示短路:这个实验有一定危险性,教师一般有畏难情绪,或者干脆不做。 实验改进如下:用锡箔纸代替熔丝,将电源电压降为3V,短路时可看到锡箔纸燃烧,效果很好。锡箔纸在5mm左右,且注意与锷鱼夹与锡箔纸保持良好的电接触,使用交流3V能提供较大的电流。

八、在演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实验中,为了说明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教材中是让带电的物体去靠近一堆纸屑,很多纸屑飞向带电体,又飞散开来,纸屑的飞散吸引了学生过多的注意力,对初次接触电学的学生,很难得出“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的结论。

改进的方法:取一面积为1cm2小纸片,在其中穿一孔并用细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当带电体靠近纸屑时,可以看到细线弯曲,纸屑向带电体靠拢。这样既增强了演示效果,又使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

用心爱心专心 2

上一篇: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下一篇:济宁新旧动能转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