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创新

2024-06-19

问题创新(精选十篇)

问题创新 篇1

一、课前设问, 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有效的课前预习, 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应的课本知识点, 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过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很多教师存在错误的观念, 单纯的认为学生只要把握好课堂45分钟就足够了, 因此一直不重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 基本不布置预习任务, 即使布置也是告诉学生回家读一下课本, 简单了解即可。这种目的不明、方向不明, 任务不明的预习, 意义不大, 根本无法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学习, 学生往往也是敷衍了事, 随便翻阅一下课本即宣告预习完成。笔者认为, 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 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渠道, 查找资料, 对问题给出一个答案, 这种预习方式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炼能力, 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的预习方式。在教学中, 笔者经常结合即将所学的教材进行课前设问, 要求学生回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 做出解答, 锻炼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比如在学习“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前, 笔者布置预习, 设下疑问———“夏、商、西周的开国之君和亡国之君分别是谁?每个同学回去搜集五个发生在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典故, 此外, 你们认为这三个朝代灭亡的原因有何共同点呢?”。通过课前设问, 学生带着疑问去预习, 通过课本、课外书籍、网络等媒介, 主动的搜集素材, 解答问题。在第二天的课堂上, 笔者点了几名同学进行发言,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正因为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创新性课前预习, 才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

二、课中提问, 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性课堂学习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直接互动的场所, 也是学生学习知识最集中的地方, 因此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学习, 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初中历史本身是一门充满人文性和趣味性的学科, 有很多知识点具有浓郁的历史色彩, 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可以给学生以激励、启发和引导。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单纯追求知识点的死记硬背, 课堂变成了教师的“满堂灌”, 失去了应有的艺术色彩, 导致课堂沉闷无趣, 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这种课堂教学从根本上与新课改的要求是相对立的,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进行学习, 何谈自主, 何谈创新。笔者认为, 要想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新课改要求, 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课堂, 不能成为老师的“一言堂”, 作为教师, 在如今的初中历史课堂上, 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 从而明晰各种知识点, 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讨论或辩论首先还是要提出“问题”, 比如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 笔者提问:“为什么西晋能最终结束三国纷争的局面?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然后主动站起来告诉我答案”学生们积极进行讨论, 纷纷踊跃发言, 有的说:“诸葛亮病逝, 刘禅无能”, 有的说:“吴蜀两国本来就弱, 地域小”, 还有的说“吴蜀不和, 被分而击破”, 通过讨论, 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分析和把握三国的形势。在进行课堂讨论的同时, 笔者还会选择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辩论。比如当今历史界对隋炀帝的功过意见不一, 因此在学习完“繁荣一时的隋朝后”, 笔者选取两组同学, 围绕“隋炀帝功大于过, 还是过大于功”进行辩论, 同学们纷纷围绕自身的论点, 进行材料搜集, 进行陈述, 课堂氛围热烈, 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课后留问,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课后复习

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 是紧密衔接, 环环相扣的三个环节。孔子曾言:“温故而知新”, 因此加强课后复习, 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学过知识的掌握, 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所以说复习这一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是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布置课后复习作业呢?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并不会布置复习作业, 很多教师简单的让学生背诵人名、地名、事件名, 学生课后的复习就是死记硬背, 当然让学生记住基本的知识点是应该的, 但是课后复习的形式绝不应该仅仅是死记硬背, 教师应该巧妙留问,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学习。比如在学习“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课时, 笔者给学生留下课后作业———“同学们, 明清时代奉行闭关锁国, 我们现在倡导改革开放, 请结合所学知识, 结合现实生活, 分析一下两种政策的优点和缺点, 分别举例说明?并回答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实行改革开放?”, 通过这个问题, 既引导学生加深对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 同时又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当下的“改革开放”政策。围绕这些问题, 学生可以自主的查阅相关材料, 进行汇总分析, 从而实现了一种自主创新性的复习。

教学的创新, 学习的创新已经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作为教师,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原有学习模式的打破就是一种创新。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讲, 要想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学习, 就必须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着手, 在教学实践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只有修建起问题之渠, 才能引入创新之水, 灌溉出一片丰收的教学沃土。

参考文献

[1]谷晓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 (02)

管理创新问题 篇2

关于创新的起源和依据,最早是在人类劳动中产生创新活动,长期实践的结果,产生了创新理论。现代意义上,创新的依据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扩展对规律的认识,用新的方法解决不断涌现的新问题。

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济创新理论最为引人注目。他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运用熊彼特的创新原理思考地税工作,可以说,地税创新应当包括5种具体情况:

(1)开发新的管理和服务内容,比如实行数据电文申报和银行代扣税款,接手征收各项基金(费)等;

(2)引用新管理和服务方法,比如手工操作改为计算机操作等;

(3)发现新的工作场所或平台,比如实行税收服务全程代理等;

(4)改造税务工作外部环境,比如向纳税人述职述廉等;

(5)创建新的执法组织形式,按照设想意图,把原有组织功能、秩序进行重新分配、组合,产生新的管理服务功能,比如征、管、查、纳税服务、法律救济的分离或者重置等。

现在,世界各地正在兴起创新2.0的概念,即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强调在理解复杂系统的基础上,把创新平台由重视技术转向重视人的需求,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发起,构建以需求为引导、以技术为推动的园区管理创新理念,推动体验、试验、检验“三验”创新机制,对地税创新有极好的借鉴作用。

对创新的评判标准,关键要看是否能够对存在现状改变。如果光说不做,或者说的根本没有可行性,就谈不上是创新。改变的过程很重要,如果改变过程中一系列中间状态都很稳定,那就只能是量变、是发展,如果改变过程中一系列中间过程都很活跃,才是质变、是创新。当然,对存在现状改变的结果,既可能变得更好转了,也可能变得更加衰退了。正确识别改变时机并把握改变的方向非常重要,要选准新旧秩序变化的临界点,更要把握好变革的限度,少了仍然是因循守旧,多了就成为盲目蛮干。

在问题中探究 在问题中创新 篇3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3-14页。

教学重点:1.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新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復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头回答下面的问题。

(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

(2)圆的周长和面积是怎么样计算的?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样推导出来的?(演示过程)

2.前面我们认识了圆柱体,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圆柱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究圆柱表面积计算

1.请学生拿出圆柱学具,问题一:摸一摸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学生回答后。演示圆柱的表面积的展开图。)

问题二: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就是两个底面的面积加上侧面积。

(教师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用字母表示:S=S×2+S)

[点评:“圆柱表面积怎么求”这个问题的提出。老师没有花太多的笔墨,学生在观察圆柱表面展示图就很快地体验到了。知识要点一步到住。]

2.圆柱的底面是圆形,其底面积我们会求了,那圆柱的侧面积怎样求呢?

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长方形)这个图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圆柱的哪部分?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突破口。学生交流汇报。课件展示:圆柱侧面积的长就是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师生小结:(板书)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S=Ch

3。试一试。完成练习二第5题(略作修改)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口算:底面周长是16cm,高是100cm。

(2)笔算:底面半径是2dm,高5dm。(让学生独立解答。并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需要哪几个量?(底面周长和高)要注意什么?

[点评:怎样计算圆柱侧面积,这一问题是求圆柱表面积的关键,这个环节教师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触类旁通,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顺利就获得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4.圆柱的侧面积我们会求了,圆柱的表面积会求吗?

(1)尝试练习,练习二第6题中的一题,求下图圆柱的表面积:

(2)教师在课堂中请不同计算方法的学生板演。

(3)同学们在计算过程中,不管哪种解答,一般都有三步:①求侧面积;②求底面积;③把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出表面积。

[点评:让学生大胆尝试计算圆柱表面积,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一方面巩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4)还有简便一些的方法吗?圆面积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那么圆柱表面积可不可以转化成一个近似的大长方形呢?

(5)小组探究第二种求法。学生在老师提示下利用手中的剪刀、透明胶在小组里实践操作,老师巡堂指导,学生把两个底面圆转化成两个近似长方形,并拼组成下图,老师课件展示转化过程,得出第二种求法:

圆柱表面积=底面周长×(高+半径)

S=C×(h+r)

(6)做一做练习二第6题中的另一题:底面直径是12厘米,高是16厘米,求圆柱表面积。学生完成后,比较两种解答方法,哪种简便一些。

[点评:教师并没有满足计算圆柱表面积的一般方法,新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切割、拼组方法,运用形变质不变的数学思维和方法,去探索不同的求积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5.如果只有一个底面的圆柱,能够利用上面的方法来解决吗?

(1)出示课本例4:一顶厨师帽。高28厘米,帽顶直径20厘米,做这样一顶帽子至少需要多少面料?(小组再次合作,讨论解决,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课件展示过程。把一个底面转化成近似长方形后,剪成相等的两份。再拼组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如下图)。

它们的计算方法:底面周长×(高+半径÷2)

(3)学生独立完成例2。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把圆柱的三个面或两个面展开,通过切割、拼接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得出了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化难为易,解决了较难的问题,很有创意。

[点评:用切割、拼组的方法。再进行一次尝试,不仅深化了知识的学习。同时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进一步提升。]

四、巩固反馈

你能用本节课的计算方法来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的实际问题吗?

1.给笔筒的侧面贴上彩纸,底面周长是25厘米,高是4厘米。至少需要多少彩纸?

2.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12分米,底面直径是高的一半,做这个水桶大约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总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施探究活动,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成功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亮点不仅在于教师大胆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通过观察体验圆柱表面积,尝试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鼓励学生运用切割、拼组的方法,探索第二种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能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进行更为深入地探究。]

建设创新型城市中机制创新问题初探 篇4

一、充分认识构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创新型城市建设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依靠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环境、文化等创新要素在城市的有效聚集, 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推动和促进整个城市在新知识运用、新技术突破及其产业化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 改变城市发展模式。因此, 紧跟党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部署, 加深对创新型城市涵义的理解, 明确构建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任务, 有利于我们把握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方向, 对于保障创新型城市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 构建创新型城市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城市是社会繁荣的结晶, 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城市的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密切相关。和谐社会需要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诚实守信的科学道德, 整体和谐的科学观念, 需要尊重科学、崇尚理性、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建设创新型城市, 有利于形成激发社会活力的创新文化, 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创业热情, 激活各种成长要素, 这种生动活泼的创新文化氛围将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 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无形和持久的力量。因此, 创新型城市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了永恒动力。

(二) 构建创新型城市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需要

我国的城市发展总体上走的仍是投资驱动型道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特征比较明显。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和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在“十一五”期间, 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把发展的重点从依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前进动力和发展潜力的集约型增长方式, 切实将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 构建创新型城市可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客观要求

建设创新型城市就是要贯彻科学发展观, 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大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但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却与工业化水平不相适应, 部分城市对周边地区和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有待加强。通过构建创新型城市可以进一步的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 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 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四) 构建创新型城市是城市自身进步的主导力量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城市自身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方面, 城市必须寻找自身发展的新路径、新动力、新优势。构建创新型城市就是开拓新路径、补充新动力、创造新优势, 提升城市自身进步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自身的历史个性保护不力, 自身特点不够明确, 这也需要城市规划和领导者以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 张显城市的个性和魅力, 以城市魅力带动城市发展。

(五) 构建创新型城市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国际上先进城市的发展历程, 其产生和发展最终取决于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比目前我国城市的总体情况, 其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还比较弱。构建创新型城市就是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加强对城市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力、控制力和科技创新的辐射力, 打造战略资源的汇聚中心, 实现城市功能升级和战略跨越。以顺应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切实推进创新机制建立完善

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全力配合, 建立合理完善的各项体制机制,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保障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一)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政府部门将通过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科技计划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技术集成应用的主体。国家、城市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应向企业开放, 在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将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通过政策措施, 鼓励和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支持各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 形成规模化、社会化、网络化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造就有利的发展环境。

(二) 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 鼓励地方企业建立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 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引导企业聚焦核心业务, 掌握核心技术, 提高系统集成水平。改进和完善企业业绩考核机制, 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完善科研类企业业绩考核办法, 制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指标体系, 充分发挥科研企业在促进行业共性技术开发中的突出作用。

(三) 推进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

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协调机制, 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咨询服务体系和预警与快速反应体系。收集、通报国外技术法规及产品标准的变化信息, 针对影响我市产品出口的国外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 引导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建立和完善出口商品技术竞争力监测体系, 形成动态监测及定期报告制度。

三、关于建立完善机制创新工作的几点思考

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政府应发挥推动作用, 城市各相关部门应积极协调配合, 推进投资、财税、金融和垄断行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一) 实行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

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 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 为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具体举措可以有如下方面:研究制定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税收政策。特别是要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 允许企业加速折旧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通过推进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 来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进口符合国家或城市发展科技规划要求的科技装备的企业技术研究中心或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企业, 都应享受进口关税优惠;对于整体或部分企业化转制科研机构, 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各种税收的减免优惠, 以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对主要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 应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中介机构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研究制定必要的税收扶持政策。

(二) 着力培育自主品牌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从市场环节切入, 抓好培育、营销、宣传、保护四个环节, 培育一批自主品牌, 振兴一批传统品牌, 对名牌企业参展、营销、售后服务等予以支持;加大对自主品牌的评价、宣传和推介力度,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在国内大型连锁超市和商场, 联展联销自主品牌商品, 引导跨国零售集团集中采购。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 支持企业进行环境、安全和质量等国际认证, 加快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三) 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水平

设立高新技术产品等技术更新改造项目贷款贴息资金和高新技术产品研发资助资金项目, 加大力度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确保城市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城市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同时, 不断优化投入结构, 合理配置财政资源, 重点保证前沿技术研究和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等方面的投入, 进一步改善科技基础条件, 提升科研能力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增强企业研发能力, 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四) 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

进一步改革和强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调整和完善科研课题经费管理的制度体系, 进一步规范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标准和管理办法。实施对科研课题经费进行有效监管的方式, 建立对科研课题及经费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和结果全过程的监管制度, 提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同时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政府科技计划及应用型的科技项目都要设立明确的绩效目标, 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追踪机制。

(五)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进一步整合和统筹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继续科学规范地管理好专项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并根据科技产出和产业发展实际情况, 适当扩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支持领域。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 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创业与发展。制定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 对于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人员依法给予奖赏。

(六) 引导优化自主创新金融服务

引导优化对科技自主创新, 特别是对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企业和项目所需的金融服务, 积极提供信贷支持。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充分发挥利率机制的作用, 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调动金融机构向科技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完善信贷管理制度, 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步伐, 积极拓宽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快制定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制度, 构建多层次支持自主创新的服务体系。

(七) 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支持企业引进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加强对技术引进项目的跟踪和评估, 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引导企业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及其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 出台配套政策, 鼓励外商在华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及开展技术成果转让, 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科研院所、企业开展研发合作。

(八)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应积极推动WTO多边贸易谈判, 深入 (下转第59页) 的出台, 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

四、结束语

建设创新型城市, 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共同事业。各部门各单位务必进一步解放思想, 励志创新, 立足自身工作实际, 大力实施创新战略, 积极开展创新实践, 务求取得创新成果, 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伟大事业中不断做出新贡献。

摘要:紧跟党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部署, 构建创新型城市涉及到众多方面的问题, 如何完善政府在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中机制创新是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提高构建创新型城市认知意义、完善创新体系及完善机制创新工作等三个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希望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益帮助。

创新也是作风问题 篇5

国土局窗口 王志芳

(2007年7月3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浅谈创新教育问题 篇6

【关键词】创新 教育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25-01

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教育怎么办?我们说教育正面临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新的更加艰巨的任务,时代的特征无疑对人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创新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是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问题,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操作的问题。教育模式,简言之就是教育过程的结构,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在一定教育理论和教育原则的指导下,所设计的教育结构以及相关的教育策略和教育评价。在知识经济的冲击下,需要从教育模式,即“结构”上进行全面、立体式的改革。教育结构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综合,而是有整体效应的。在教学中,任何一项单一要素的改革,如教学方法的改革等,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将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教育改革需要通过教育模式的研究,从整体结构上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步入健康的轨道。

创新教育所追求的培养目标,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启动学生的创新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养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品质、以及一定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健康充分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创新教育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课堂目标体系

在学科教学中,为了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不断改变原有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反馈,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1、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十个转变:贬知识教育为方法教育;变注重演绎法为强调归纳法;变只做大量知识传授为以知识为载体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主要目标;变教师单纯的总结现成的知识和介绍解题方法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各种科学方法;变强调结果、淡化过程为强化过程,淡化结果;变强调知识的获取、巩固和应用为强调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和能力要求;变重视知识和概念本身为重视知识的价值;变使受教育者适应教育为教育适应受教育者,受教育者适应社会;变学会知识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各种科学方法及信息处理能力;变培养“有用的机器”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2、在教学方法上,要做到:精讲精练,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把课堂主人的位置让给学生;重视创新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入手,激发求知欲和创新情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发展想象力;重视学习过程和自学探究的设计,由过去的老师设定问题问学生,发展到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向教师和书本质疑;重视思维方式的研究;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在创新教育中特别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

人的能力强弱主要决定于人的思维素质的高低,人的创新能力强弱,主要决定于人的创新思维的高低。有了高品位的创新思维素质就会有高级别的外显的创新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之所在。

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和训练的结果。在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

2.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思考。

3.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认识和把握创新思维所具有的内在规律,并掌握一些具体的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环节。

4.要尊重学生提出问题,欣赏学生表现出来的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观念,对学生的意见有不同看法或需要批评时应充分说明理由。

5.帮助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增强表象储备,强化想象心向,学会多观察、多深入、多了解、多记忆、多搜集素材。

6.帮助学生掌握有利于想象力的一般方法:如比喻、夸张、联想、迁移、变换、类比、对比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

四、正确处理创新教育中的几个关系

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教育学上的创新,不是词汇学生的创新。小学阶段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等。要把握好尺度,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创新,至少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创新的思维能力,三是创新的实践能力。“创造力本身是发展的结果,它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基础为前提,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产生创新性思维。因而,一定的知识基础构成了创造力形成的第一方面的条件”,所以那种一提创新教育就认为“只有创新,不讲基础”是对创新教育的误解。基础教育的基本规律,也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规律,创新需要有基础为根基,基础是为了创新和发展。离开了基础,创新教育将走入歧途,只有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把两者在教学中有机的融为一体,才能完成打基础与创新双重目标。

2.教学秩序与创新的关系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良好的教学秩序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动”“活”起来。

3.激励与控制的关系

通过激励手段,使学生积极思维,打破心理定势,多角度的发散思维。但是不管课堂教学过程如何,最终都以实现教学目的为目标。教学过程不能是“一潭死水”,但也不能“一发而不可收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控制”,既要放得开,还要收得拢,否则,也与创新教育的初衷相悖。

创新教育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去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宝书,李蝶娜.小学创新教育实践探索[J].创新教育实践研究,2009(2).

问题创新 篇7

为加深对高校协同创新的理解, 笔者以协同创新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 (检索时间截止2014年) , 发现对协同创新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针对同一创新主体, 在组织 (企业) 领域对协同创新进行定义;另一类认为协同创新宏观层面的主要形式是产学研协同创新, 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 在政府、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 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2]。还有一类认为协同创新不同于产学研协同创新, 其更强调打破行业、领域、地域的壁垒, 组织国内外高校、行业企业等多种创新力量通过协同配合, 开展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多技术集成的立体式、网络式的全新合作创新模式。这些有关协同创新的概念从不同角度不同主体反映了协同创新的内涵, 有助于深化对“2011计划”中协同创新概念的探索与认识。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协同创新中, “2011计划”项目经费属于教育科目, 因而是由高校而不是其他创新主体作为项目申报主体和牵头单位的。世界上许多强国也已用实践和经验证明, 高校是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但以高校为责任主体的对其本质做深刻揭示和概念界定的文献却很少, 这不利于高校与社会各种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深度融合, 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对以高校为责任主体的协同创新的定义详加探究。

若根据逻辑学定义的原则进行分析, 在逻辑关系上, “高校协同创新”的元概念是“协同创新”, “高校协同创新”是从属于它的下位概念;从属种关系看, 协同创新是高校协同创新的属, 高校协同创新是协同创新的一个种。笔者认为“高校协同创新”是以高校为责任主体, 高校内部、高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或其它创新主体之间, 基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及行业技术难题, 通过内外的协调机制, 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形成一个整体, 通过构建共享平台和分享机制实现系统功能优化的协调、创新过程。显然, 这样的定义将其涵义分解为两个方面两个突破点。

一、两个方面

笔者认为, 高校协同创新包括高校内部与外部协同创新两个方面。

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的主体是高校组织本身, 其实现依赖于高校内部组织核心要素和若干支撑要素 (如教学、科研、管理等) 之间的协同创新。高校内部协同创新需要打破学科之间藩篱, 突破学科内的固有思维和模式, 鼓励尝试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研究本领域的问题。高校外部协同创新的实现主要取决于高校组织与其他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 即各创新主体通过主体之间、主体与外部的人力、技术、知识等创新资源的协同、整合形成的创新系统。

二、两个突破点

1. 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 打破部门、行业、领域、地域的界限, 深度融合

高校协同创新并非一校一院之所为, 需要多个部门、多种人员、多样资源形成合力。但我国产学研体系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独立运行, 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协调, 各个环节难以对接。创新主体间基于利益驱动的自愿协同创新也尚未成型。这便要求协同创新各主体之间打破行业、领域、地域的壁垒, 开展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多技术集成的立体式的创新合作模式, 攻破条块分割、利益分割等制约协同创新的关键性问题。同时, 还要努力防止几个倾向:防止单纯利益驱动的功利性合作而不是真诚的战略联盟性合作;防止重短期效益轻长期效益、重单项效益轻综合效益的倾向等。

2. 最大限度的整合科技创新资源, 构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在以高校为责任主体的协同创新中, 需要高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与社会各种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深度融合, 构建一批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行业实际问题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创新联盟。各主体不再以个别企业与高校的联合, 个别高校与高校联合的形式, 而是众多创新主体和相关机构的集聚融合的形态, 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依赖, 既有专业分工又有资源互补。

在管理机制方面, 即要协调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间的对接、管理, 又要注意协同创新组织的绩效评价问题, 建立科学的高校评价制度, 形成促进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权益分配方面, 高校和各协同创新主体需明确各自利的益范围与责任边界, 设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 并以一定的风险投资机制做保障, 同时更要关注各创新主体如何实现优势互补这一重要问题。

事实上, 高校协同创新乃至整个协同创新系统都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这是从高校协同创新概念界定的“名”与实践运行的“实”之间辩证关系来说的, 后者是决定性的;随着后者的发展, 如果要做到“名”“实”相符, 那么前者要么被全新的概念所替代, 要么被赋予新的含义。

摘要:笔者主要以定性的方法, 从高校内外部协同创新两个方面, 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构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两个突破点, 对高校协同创新的含义进行了界定。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平台,联盟

参考文献

[1]李祖超, 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07) .

学校德育创新问题分析 篇8

思想道德教育, 在中外教育史上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中国传统教育历来就非常重视德育教育, 孔子认为, “德”是人行为立身之根本。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 “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 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

所谓“百育德为先”, 德育失败培养出来的人是祸害人类社会的危险品。正如陶行知所讲:“没有道德的人, 学问和本领愈大, 就能为非作恶愈大”。罗斯福曾说过:“培养一个人的心智而忽略道德无异于给社会树敌”。目前, 由于受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 不少高中学生德育状况不容乐观。某些高中生在学习目的上, 缺乏报效祖国的理想;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 追求享乐;在文化选择上, 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在利益面前, 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在思想道德方面, 诚信道德观念淡薄。

二、净化在校学生道德环境是学校德育创新的重要任务

社会上的一些低俗现象和低俗文化在近些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 它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危害社会公德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将是极大的障碍。对此, 党中央高度重视, 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开展‘扫黄打非’, 抵制低俗现象”, 并把其作为保障人民群众享有丰富健康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俗”的本意是一种对特定的社会文化的具体评价, 其往往是与“雅”相对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 低俗就是低级庸俗, 不高尚。对“低俗”的认识, 不同的文化中往往有不同的标准, 其中也会有所差异, 但是也有一定的共识。比如说对青少年构成危害的现象和危害社会公德的行为, 我们可以将此概括为低俗。而在现在学生们界定中, 违背正确的道德观或是家庭伦理道德的内容, 我们就可以将其理解为道德败坏问题。抵制低俗现象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 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低俗”现象的出现, 不仅在潜移默化中扰乱了人们的视听, 造成了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混乱。它更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毒瘤,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更值得警惕的是, 低俗现象的广泛传播也污染了广大校园的道德环境, 严重影响了学生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造成不良后果。创新校园德育工作, 必须把抵制低俗现象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来抓, 不断净化校园道德环境。

三、抵制与治理不良影响, 丰富学生德育课程体系

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 正确对待早恋及人生安全的态度与认识, 对学校德育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德育工作者应根据当代学生的早恋情况, 以积极的姿态介入, 进行适度的教育引导, 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 体现创新性,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观和恋爱观, 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情感世界, 从而促进学生正确认识情感, 拥有健康心理, 让学生们健康安全成长。

1. 丰富德育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实际, 对他们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 不是把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仅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一个章节, 蜻蜓点水似地带过, 而是教育者要解放思想, 在学生婚恋问题上用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道德观来指引学生, 培育学生自觉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婚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认清其在婚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其应承担的责任, 增强他们在婚恋观中的道德和责任意识。把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始终贯穿于德育课程当中。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设置一系列有关大学生婚恋观念和行为的课程, 或者把性健康知识、性伦理知识与婚恋道德有效地结合起来, 共同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中。

2. 以传统教育观教育为依托, 不断创新学校德育方法

我国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合乎社会主义要求的建设人才, 核心在于对学生的人格素质、思想品德的培养。但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不强, 理论灌输的德育方式也让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质疑, 难以完成将德育内部情感认知转化为外部行为的过程。这就迫切需要德育工作者在对学生的婚恋观教育中不断总结新经验、新做法, 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使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渗透深入发展, 以达到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的要求。

首先, 学校要学会充分利用现在互联网的优势, 抢占网络阵地。通过综合措施管理网络, 创造安全的网络环境。借助于网络的广泛影响力, 向学生开展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思想教育, 以高尚的道德价值观影响当代大学生。可以开展有关婚恋及性方面知识的网站, 并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讨论,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认知观, 提高德育创新教育的效果。

其次, 发挥心理咨询疏导功能, 开展各种专家讲座、心理报告等, 人性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站在平等的立场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并且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解决好学生们的心理和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再次, 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通过道德实践, 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的自我发展, 学会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腐蚀和侵害, 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鼓励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形成正确健康的道德观念, 养成规范的道德行为习惯, 在生活中和学习中严格地要求自己。

学生们将来都会走向社会, 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教育是主要力量, 家庭教育是基础, 社会教育是重要引导, 因此学校、社会、家庭要形成教育合力, 不断推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 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德育创新问题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 教师们必须自己有德, 成为“以德育人”“以美传美”的楷模。在严抓德育教育中不断探索创新, 加大德育力度, 拓展教育空间, 使德育创新工作符合时代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陈小琼, 崔小路.大学生婚恋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 (01) .

[2]董晓璐.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思考[J].茂名学院学报, 2006, (04) .

让创新在“问题”中孕育 篇9

授人以渔是师者的最高教学境界。本次新课改的亮点之一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就是建立在学生对化学问题探究解决的过程之中。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无疑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前提与关键,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源泉。

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中以应试为目标,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部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尽管也提出问题,但指导思想仍要求学生以教材中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来完成问题,而不是积极主动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问题情境和创新思维

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就是说问题情境是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识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

创新思维是重新组织己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创造出新的成果的思维活动,它要求学生打破惯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给问题以新的解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合理、恰当的问题情境,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设置为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将思维进行下去时,使学生的内驱力得到充分激发,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使问题得以解决。

三、问题情境创设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

1. 课堂导入,激趣引疑。

疑是学习的开始,趣是学习持续的不竭动力,如果问题的情境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上,必能使他们以愉快的心情探索问题的答案,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在这种活跃的情境氛围中设置问题,相信能有效地使学生由惊奇立即转入积极思维状态。具体来说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故事、简单的小实验、日常生活中需要解释的现象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所讲的知识作好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在《钠》一节的教学导入中,我先做了一个“滴水成火”的实验,学生感到非常的新奇:“水不是可以灭火吗,怎么反而可以点火?老师在酒精灯上到底做了什么手脚?”

这一“悬念”情境使学生的大脑马上兴奋了,思维被迅速地激活起来。我又利用实验创设以下A、B两组问题情境:

A组:将三枚铁钉分别投入装有水、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的三支试管中;

B组:将两小粒金属钠分别投入到盛有少量水和硫酸铜的两个小烧杯中。

对A组的实验现象,学生如能正确调用有关金属与酸、盐溶液置换反应的知识规律,就马上得到解释;而B组实验有趣、鲜明的变化出乎学生的意料,甚至惊呼一声“哇”。学生边观察实验,边产生一连串的疑问:为什么钠与水反应如此剧烈,而铁与水接触看不出明显的变化?为什么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出现了蓝色沉淀而无红色铜被置换出?

在这种活跃的氛围中设置问题,必能有效地使学生由惊奇转入积极思维状态,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内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钠的化学性质就迎刃而解。

2. 化学实验,以误引悟。

教师为了加强教学效果,使学生更直观、清晰地看到反应现象,常做演示实验。但由于有些实验需要严格的反应条件或由于试剂本身存放过久等原因,都有可能造成实验过程中出现意外。遇到意外时,教师不仅应该尊重事实,告诉学生出现的意外情况,而且应该利用意外引导学生从意外中找出原因或提出改进措施,这样学生才能培养批判、创新的思维。

例如,在演示乙烯的实验室制法时,将20mL酒精和浓硫酸的混合液倒入烧瓶,放入几片碎瓷片,迅速加热到170℃,这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液的颜色开始逐渐变黑,最后变为黑色粘稠状的液体,而且反应产生的气体带有刺激性气味。实际观察到的现象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我便引导学生讨论:反应液的颜色为什么会变黑?生成的气体为什么会有刺激性气味?

讨论后得出结论:

(1)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将乙醇脱水碳化,使反应液变为黑色;

(2)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说明发生了副反应。

启发提问:根据该体系中的其他物质推测可能发生的其他反应。(浓硫酸和碳)

学生恍然大悟:,生成的SO2有刺激性气味。

在课堂中,我遵循启发性原则,采用以误引悟的方法,利用在课堂演示实验中出现的“意外”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指引下批判、创新思考问题,能更深刻地理解有关事物的本质,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3. 知识小结,逆向设问。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例如,在学习了《原电池》以后,学生总结出原电池中活泼的金属作负极,相对不活泼的金属作正极。在这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讨论:“能否设计出以较活泼的金属作正极,不活泼的金属作负极的原电池呢?”许多学生认为不可能设计出这样的原电池。但通过对原电池构造和反应原理的深入思考,学生发现电极不变时,可以用改变电解质的方法来改变电流方向,而提出了以下方案:

(1)镁、铝作电极,浸入NaOH溶液中,因为镁不能跟NaOH溶液反应,所以铝作负极,镁作正极。

(2)铁、铜作电极,浸入浓HNO3中,因为铁在浓HNO3中钝化,所以铜作负极,铁作正极。

逆向思维可以使人想到许多按常规思维想不到的东西,它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思维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索化学问题的过程中,经常进行这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课堂练习,发散拨定势。

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维容易受某一知识点的影响,盲目地运用特定经验,照搬老一套的方法,造成思维定势,妨碍思维的开拓性和创造性,甚至造成错误判断。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定势问题,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设置问题,引导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去发现、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尽可能多的知识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思维的开拓性和发散性。

例如,在讲授《原电池》后,我在课堂练习中设置了这些问题:

(1)为什么实验室中用稀硫酸和锌粒反应制氢气时,加入少量硫酸铜能使反应速度加快?(因为铜被置换出来形成了原电池。)

(2)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措施可使反应速度加快?(加入硝酸银、用粗锌代替纯锌、插入铜丝……)

不难看出,学生举的例子都是从构成原电池的角度去考虑的,出现了思维定势。我又问:“能否从原电池以外的角度考虑?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还有哪些?”这时学生很快想到了可从温度、浓度、固体接触面等角度去考虑。

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既培养了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发散性思维,又培养了大胆创新的精神。

5. 课后实践,开放引领。

例如,学习《原电池》之后,根据生活中的金属腐蚀与防护向学生提出问题组:

(1)以下物品采用哪种方法防锈?

海边码头上的钢轨、放电熨斗的支架、铁制水闸、游乐场秋千的钢架。

(2)假如你是桥梁建筑师,你将如何考虑桥梁的防锈问题?除了防锈之外,还应该考虑什么?引导学生从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多角度综合的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我们梁丰高中校园内的金属腐蚀现状如何?如何加以保护?

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篇10

对于刚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我国企业, 面对着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 既充满了机遇, 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要发展壮大, 对企业的管理模式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应在战略思想、经营理念、组织形式、管理方法、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以适应内部的需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建立新的生产、管理机制, 以确立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因此, 企业管理创新是新的历史阶段对企业提出的新的客观要求, 对企业管理创新问题进行研究,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外因

驱动企业管理方式改变的外部动力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外因。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动生产关系的变化,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 企业管理创新也是必然的。

1. 企业管理创新是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要顺应这两种变化, 企业管理模式必须进行创新。在计划经济时期, 企业管理模式是僵化的、非主动型的、自闭型的管理模式。随着改革开放, 在市场经济主导下, 企业的管理模式应以主动型、灵活性高、开发型为主要特点, 多方位地进行改革、创新。

2. 企业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 现时期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是以无形资产、智力资源为中心, 用科学技术带动生产力去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与经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其最重要的特点。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在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 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是大势所趋。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因

驱动企业管理方式改变的内部需求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因。

1. 管理创新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体现。

企业尽管承担了许多社会上的责任和义务, 但利润最大化是其最本质的目标, 也是考量其自身社会价值的最终指标。因此企业管理创新的最直接动力就是企业追求润最大化, 这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最根本动力源泉。

2.“创新主体本性论”对管理创新的要求。

投资者、决策者、企业员工构成了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 他们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的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经济原因。企业管理创新能合理分配企业资源,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使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

(2) 使命感、责任感。应该培养企业主体人员的使命感、责任感, 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充分发挥企业管理创新主体的主人翁精神、智力、想象力, 对企业管理模式不断地进行创新。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这是技术进步和生产、管理理念转变的结果。现在, 我国经济处于新的历史时期, 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不可阻挡, 新的需求如建设和谐社会、新的理念如科学发展观不断涌现, 管理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 企业管理创新的效果显著。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和企业不断努力探索新的企业管理模式, 以使之符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接纳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 使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和国际企业接轨的能力越来越强, 操作规范日趋标准化、规范化, 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面开展。

2. 市场观念、竞争观念逐步建立, 重视战略管理。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 以市场为主体、以竞争为手段的理念已建立。战略管理的思想已得到大中型企业的重视, 把企业长期战略思想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3. 借鉴、接纳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

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系较为成熟, 不断地涌现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 并把它们应用于实践,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国企业不断地借鉴、接纳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 加以改进, 使之符合我国国情, 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企业管理创新中的主要问题研究

1. 企业管理观念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长期的计划经济, 使我国企业的管理方式、理念和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显得落后、僵化、缺乏创新精神;那种以经验为决策的主要依据、没有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没有明确经营理念的管理模式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瓶颈。

2. 建立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到许多问题, 其中许多问题既不是经济增长过快的问题, 也不是在体制转型的特定时期所必须面临的问题, 而是不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造成的。比如说, 对企业核心动力的长期投资, 对环境变化的长久适应性, 企业发展战略只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等。只有建立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才能获得长期的发展。

3. 企业组织结构改造问题。

随着国有企业的重组和改制, 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都建立起新的组织机构。但由于这一过程是在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转型过程中实现的, 因此这种组织机构的改造是不完善和不彻底的。比如国有资产产权的归属问题、企业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的权限划分问题、职业经理人制度规范化及约束监督机制等问题。

4.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 我们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 但对于我国的大中型企业而言, 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才刚刚起步, 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还有太长的路要走。对于企业来讲, 管理理念落后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缓慢的主要原因;在技术层面上, 国外企业管理软件价格昂贵、国内企业管理软件不成熟也制约了企业管理软件的普及。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下, 企业管理是否信息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五、企业管理创新的实施策略

企业管理创新要选择适当的突破点, 只有在重要的管理领域实现了突破, 才能充分地显示管理创新的巨大威力, 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行了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宝贵的经验。由此, 我们可以总结出实施企业管理创新的几个途径。

1. 重视战略管理。

确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管理策略, 是企业获取长足发展动力的核心。这些年来, 中国经济呈几何数级增长, 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内部、外部环境与以往相比, 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企业若想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战略管理必须创新, 以适应新的复杂环境。

企业的发展战略不但要和国际接轨, 而且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 注重培养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 建造企业和谐发展环境。

在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 以往的企业竞争模式已不能适应日趋复杂的内部、外部环境。变对抗为合作, 资源和信息共享, 互利互惠, 共同发展是新时期的特点。

3. 调整组织结构。

企业的决策和运行节奏要跟得上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 而这一切要由企业高效的组织机构来保证。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要求企业的运营要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原来的组织机构已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的要求。打破传统的效率低下机构框架, 创建机动、灵活的组织机构, 是企业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应变能力的必经之路。

4. 建立精英文化。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使人才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企业间的竞争, 从本质上讲, 是人才的竞争, 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企业决策层最为倚重的部门。那种以物为本、以短期经济利益为中心、不重视人才精英培养的企业, 必将随着时代的前进而被淘汰。

5. 强化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解决企业的资本归属、资源配置等关键性问题。制度创新能使企业更具活力、自主性和创造性。企业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时代的发展要求企业实施管理创新。随着我们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的内部、外部环境以及国内、国外环境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对企业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顺应这些变化, 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 就必须进行管理创新。

目前, 我国经济正处于新的历史时期, 对企业管理创新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基于历史原因, 我国企业管理创新起步较晚,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仍然要面对许多困难, 主要表现在:管理理念模糊、发展战略不科学、组织机构效率低下、灵活性差、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缓慢、企业改制归属权不明确等。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只是刚刚起步, 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有很大的差距, 在与国际接轨方面, 存在着较多的困难。因此, 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创新体系, 将成为我国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王连生.五位一体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式[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年

[2]毛蕙媛.企业家管理机制创新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2年

[3]魏国辰.企业管理理论与应用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10年

[4]李浩.企业创新中的知识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年

[5]杨学义.企业管理理论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年

[6]吴东晓, 杨吉锋.浅析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J].特区经济, 2005, (11)

[7]袁家风.民营科技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 2005, (12)

上一篇:旅游开发策略下一篇:环境工程专业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