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教师教育

2024-06-25

音乐学教师教育(精选十篇)

音乐学教师教育 篇1

一、专业性与综合性——培养一专多能

音乐学教师教育学科培养目标的“专业性与综合性”揭示出了人才培养规格的“一专多能”的特征。这是一种人才培养的趋向,也是职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对于音乐教师而言,只会唱歌、弹琴已经不是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要想培养出“目标”所要求的人才,就必须首先从课程的设置着手。

1. 课程设置要体现综合性。

在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与高等院校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试点过程中,教材的综合性、创新性更加突出,对于未来音乐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那么,这种要求首先必须体现在课程设置的综合性之中。

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原则就是针对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尽可能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最广博的知识,人尽其才,挖掘学生的最大潜力,使学生都能够会讲会唱、能歌善舞、吹拉弹打、编排策划音乐活动,成为音乐领域的多面手。

那么,在这种原则下首先应优化核心课程,裁剪不必要的课程,建立少而精、实用性强的必修课,调整好公共必修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教育类课程与学科教学法的关系,以及专业基础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课的关系。其次扩大选修课程的范围,增加课时安排与课程编制的灵活性,打破学科与专业的限制,打破“主项”与“副项”的限制,统一安排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拥有学习声乐、钢琴、器乐、舞蹈的机会,并且保证充足的教学时数。与此同时,巧妙安排学科教学法的课程,能够灵活驾驭专业技能,进行知识的传授。最后增加专业实践课的比重,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实践与课堂教学实践,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2. 课堂教学要凸显综合性。

从当下分析,音乐学教师教育的教学模式几乎全部是采用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体系,专业细化、主项与副项分化,声乐主项的同学专攻声乐,钢琴主项的专攻钢琴,而中西器乐演奏的则只盯住自己的器乐……这种专业隔阂封闭,过度细化的教学现象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必须改变目前这种过度“专一”的教学模式,打破专业隔阂,主项、副项分化所导致的片面发展,采用“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模式。

为此,首先必须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让那些接受音乐专业院校教育模式的“教师”真正理解“教师教育”的综合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钢琴演奏课中增加“钢琴即兴伴奏”的讲解以及钢琴教学法的教学;在声乐技巧课中加进舞台表演以及声乐教学法的知识,而器乐演奏课中则讲解一些器乐排练、小乐队配器的知识等等;在民族民间音乐课中则可以加进“演唱家乡的民歌,演奏家乡的乐器,跳跳家乡的舞蹈”等等内容。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含量,从本质上改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师范性与创新性——培养研究型的教师

师范性是音乐学(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最本质定位,这种定位直接决定了音乐教师所必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仅要有丰厚的专业知识,而且必须具备“知识传授”与知识“创新”的能力。因此,对于学校而言,它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必须符合“师范性与创新性”的标准。输送“研究型的音乐教师”,首要的一点就是“教学”技能的培养。

1. 重视教学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常常看到有些专业非常优秀的教师,但是却从来培养不出一个优秀的学生,这说明什么问题?这说明了最本质的问题——不会教学。尤其是对于音乐这种技巧性非常强的艺术而言,更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是评价一个教师的重要标准,而教学艺术的提高恰恰在教学能力的培养中。然而纵观当下,“重音乐技能轻教学能力”成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普遍通病,以至于四年本科毕业之后,就业面试时被淘汰出局的现象屡屡发生。因此,改变这种现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保证教育类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的“师范性”。有关学科教学论、教学法、教育技术、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必须开足开齐,将课程的设置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与此同时,从理念上改变学生忽视“教育类”课程的弊端,教育学生在学习音乐专业技能的同时,不仅要会学,而且还必须会教,把学到的知识传授出去,培养学生的教学示范能力(范唱、范奏、范舞),边弹边唱的能力,以及组织、策划、宣传音乐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 重视研究性学习的培养。

在中国音乐教育界,著名的教育大师沈湘、周晓燕、金铁霖等可谓凤毛麟角。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的教学能力是一流的,培养出的学生也是独占鳌头的。究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所从事的专业研究得非常透彻,对所培养的学生研究得非常到位,对于因材施教的方法研究得非常深入,真正进行了研究性的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的学习能力。

可以说,研究型的教师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根本。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将来的研究型教师呢?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习惯,提高探索研究的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搜索资料,发现问题,寻觅线索,最终得出答案,这种过程恰恰是培养学生初步研究能力的过程。比如:在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即兴伴奏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练习、实验,去发现和声音色美的最佳组合,然后通过视频、音响、音乐会、比赛等各种渠道来探索即兴伴奏技巧,在此基础之上,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教于老师。教师再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与技巧训练。事实证明,只有那些真正的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的学生才能学有所成。而这种探索发现的过程,能够使学生懂得“知识的获得过程”。当他走上教师岗位的时候,这种自我探索知识、教师启发诱导的过程就会传递给他的学生,从而形成一种研究性教学与学习的良性循环。

音乐学/钢琴教师简历 篇2

姓名:glzy8.com

性 别:女

出生年月:1984-9-30

民 族:汉族

最高学历:本科

现居住地:河北省-石家庄市

工作年限:应届毕业生

到岗时间:随时

联系电话:0311-86661666666

求职意向

应聘类型:全职

应聘职位:教育·培训类应聘行业:教育/培训/学术/科研,媒体/出版/影视/文化/艺术

期望工作地区:石家庄市

期望月薪:面议

其他说明:04年9月升入石家庄影视艺术学院(现河北传媒学院)学习钢琴调律专业:在校期间为校内广播员,学生会干事,06年5月在大连阿托拉斯钢琴公司实习一个月 ;06年6月毕业 ;07年3月专升本升入河北师范大学学习扬琴专业,在校期间担任班级班长

自我评价:思维灵活,耐心细致,应变能力强,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对工作实事求是,责任心强,积极肯干

教育背景

2004-9至2006-6学校名称:河北传媒学院

专业名称:音乐学

取得学历:大专

校内活动职务描述:在校期间担任校内广播员,学生会干事

2007-3至2009-1学校名称: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专业名称:音乐学

取得学历:本科

校内活动职务描述:在校期间担任班级班长职务

在校实践

2006-5至2006-6实践公司名称:大连阿托拉斯钢琴公司

所任职务:普通实习生

实践描述:在实践期间主要学习钢琴内部构造原理和维修,进行简单的钢琴调律和进一步的学习钢琴调律

语言技能

外语语种:英语

音乐学教师教育 篇3

关键词:音乐学(教师教育)  专业 钢琴课程    实用性研究

钢琴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实践课程,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艺术院校或师范类院校中,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沿用音乐表演的课程设置,这容易造成人才培养的适用性不强。探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钢琴课程的实用性,就是出于人才培养方案与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的现状。

一、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钢琴课程实用性研究的原因。

(一)从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出发,钢琴课程实用性研究的原因

我国正处于基础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推行的阶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八部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就明确提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

此次基础课程改革还特别强调和重视素质教育,将这次改革看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在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一代新人。”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指出“……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国家对基础教学改革的层面上而言,作为培养教师队伍的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承担着提高教师素质的任务,关系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改的成功与否。只有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才能实现新课程的推行和素质教育的目标。而要想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真正实现音乐素质教育,就要先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由此来看,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有必要进行符合专业培养方向改革的研究,使钢琴课程在人才培养上更为实用。

(二)从学校办学实际出发,钢琴课程实用性研究的原因

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面向幼教、中小学音乐课程和专业钢琴教学的,具有一定教学能力,从事专业教学的人才。目前,钢琴课程的课程结构大多还是延续钢琴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只是多增加了钢琴即兴伴奏课,教学内容上还是在进行钢琴演奏基本功的练习和对不同时期音乐家作品的研习,侧重于演奏技巧和舞台表演的训练,以演奏高深的钢琴作品为学习的目标。从课程和教学安排上,可以看出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并没有摆脱演奏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没有体现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特殊性。因此,从人才培养和学校建设方面,应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体现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和钢琴课程的实用性。

二、钢琴实用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钢琴课程实用性研究主要以钢琴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为研究对象,目的是尽可能地使钢琴课程在课程设置和结构上,能与院学的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办学现状、就业方向、国家有关师资培养的方针政策和本地区基础教育的教学实际相结合,使得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实现钢琴课程教学的实用性,体现钢琴课程在教学运用中的实际意义。

(一)重视钢琴基本功练习

钢琴的基本功是钢琴演奏的基础,通常包含音阶、琶音和和弦等技术类型,在具体音乐作品中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功掌握和完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完成质量,提高基本功就是提高演奏的质量。强调基本功的练习,不仅有利于钢琴演奏技能和演奏水平的提高,也能为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学习和钢琴教学法的研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钢琴教学、演奏和比赛过程中,普遍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好高骛远,总想用高难度的技术技巧证明自己的演奏能力,选择的练习内容过于困难,不与自身实力相当;另一种则是为了追求学習的进度,练习的内容总是一带而过,钢琴演奏的技术技巧得不到系统、扎实的学习。这两种钢琴的学习态度不仅不利于曲目的完成,对钢琴作品学习得也不能够深入,更不利于学生技术技能的提高,是学生更进一步、往更深层次学习的障碍。这部分学生在努力完成高于自身技术水平作品的整个弹奏过程中,技术难点层出不穷,为解决技术难点已无暇顾及作品的音乐性和表现力。而评判钢琴演奏的优劣不仅仅是技术技巧的比拼,还包含通过演奏、用音乐的方式将个人对钢琴作品的学习和理解呈现出来,这才应该是钢琴学习者要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标。钢琴演奏的基本功是钢琴演奏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提高钢琴演奏音乐表现力的重要基础。因此,不能为了追求难度和进度,放弃手指基本功的训练,要重视手指机能的锻炼,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安排基础训练和练习曲。

手指基本功的练习目的是不断提高钢琴演奏的技术技巧水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的过程,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半途而废。在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时,一定要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杜绝一味追求高难度的技术技巧,盲目拔苗助长,违背科学训练的原则。即充分考量学生的弹奏水平,为学生布置适合其技术水平的练习,以扎实和提升其基本功。扎实的钢琴基本功不仅能使学生在钢琴演奏中受益,更好地处理和表现作品的音乐性,也能培养学生不浮躁、不浮夸、踏踏实实做学问的精神品质和能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的学习品格。培养这样的学习态度,可以使他们今后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后,也能以身作则地感染和熏陶自己所教的学生,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在学习上不投机取巧,潜心、认真地学习,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

(二)增加钢琴即兴伴奏课的课时量

钢琴即兴伴奏课是将钢琴演奏与和声理论课相结合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需要学生同时具有钢琴演奏基础与和声理论知识,主要教授学生用一手弹奏旋律,一手按一定和声进行组织织体,两手配合共同演奏或者两手根据和声进行,选择织体类型共同完成。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钢琴演奏基础,熟悉24个大小调的调性和各级和弦的属性,并能灵活运用在演奏中。

在对幼儿园、中小学的走访中,我发现钢琴即兴伴奏经常被运用到,在教学中普遍使用歌曲伴奏和弹唱,由于歌曲较简单,和声进行和伴奏织体的选择也比较简洁,变化不多。但随着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单位举办的文体活动日益丰富,对钢琴伴奏的需求在增加,对钢琴即兴伴奏的演奏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合唱、独唱等的伴奏类型,由于作品难度的增加,弹唱的难度、织体的选择和变化都会比教学中出现的歌曲类型更为复杂,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钢琴伴奏演奏要求。

大多数院校会在大三开设钢琴即兴伴奏课,大多为期一学年。但在教学实际中,随着钢琴伴奏内容和难度的不断增加,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年的教学安排可能已经不能适应目前所面临的工作需要了。因此,可以考虑延长钢琴即兴伴奏课的课时量,由一学年增加至两学年,共四个学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歌曲以及丰富的和声衔接和多变的伴奏织体。同时,还可以增加钢琴伴奏的教学内容:从简单的歌曲配弹增加到为声乐演唱进行伴奏、为器乐演奏进行伴奏;从简单的弹唱增加到有变奏的、有转调的或者是对原来歌曲进行改编的再创作的即兴伴奏。通过增加课时量、教学内容,切实提高学生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教学技能。

(三)开设钢琴艺术史和钢琴教学法课程

到目前为止,很多院校钢琴史论知识仅仅来自于西方音乐史,对钢琴大师的作品赏析也只能在音乐欣赏课中完成,并且还只占西方音乐史和音乐欣赏课中很小的比例。而钢琴是一个有三百多年发展历史的乐器,从古至今无数的作曲家创作了无数优美动人的钢琴乐曲,同时又为演奏这些乐曲创作了数不清的练习曲,就个人练习而言,这些内容是很难穷尽的,因此就钢琴作品的研习来说,开设钢琴艺术史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程度参差不齐,通过钢琴艺术史可以加深对钢琴作品的了解,增强钢琴的演奏知识,有机会了解和解析题材更多、内容更丰富、技术技巧更多样的钢琴作品,增强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品的把握和演绎的能力,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提升钢琴演奏的水平,提高钢琴演奏的音乐素养,并可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以音乐的高素养影响和引导所教授的对象。

钢琴演奏的技术技巧是弹奏者展现音乐表现力的基石,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作品的完成质量,因此钢琴演奏技术的练习应贯穿学生钢琴学习生涯的每一个阶段。钢琴的技术技巧有很多类型,每一种技术技巧都有其特点,在练习时也有不同的方法和要领。钢琴技术的种类、特点、练习要领只能在钢琴课上有接触,由于时间的限制,技术技巧方面往往只能讲解学生自身的技术练习要领,学生也只有时间和精力解决自身技术技巧问题,而没有办法关注到技术技巧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这就会造成“老师怎么教我弹,我又怎么教我的学生弹”的不良循环。这不但不利于钢琴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开设钢琴教学法课很有必要。一方面,从理论的高度强化了已掌握的技术技巧,使之在练习中目的更明确,更有成效;另一方面,钢琴教学法课能系统梳理在钢琴演奏中出现的各种技术技巧,增强学生钢琴技术技巧理论知识掌握的逻辑性,对于从事钢琴教学有实际的理论指导意义,让学生不仅自己明白该怎么样弹奏,也可以正确地指导他人弹奏,从而提高钢琴教学水平和质量。

(四)优化钢琴课程考核办法

钢琴课程考核办法都是采用现场演奏的方式,根据完成的情况由教师评分,取平均分作为考试成绩。这种考核办法存在两种弊端:一是以学生现场发挥为依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分原则,但这种评分办法本身带有很强的主观因素,完全依赖于教师的个人品味,且不能体现钢琴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不能客观地体现学生钢琴演奏的实际水平;二是钢琴演奏的考核比较复杂,不单单是钢琴演奏技术技巧的考核,还要包含对曲目完成的完整性和流畅性、曲目完成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表现力的综合评定,传统的一位教师评一个分数的考核办法,显然无法全面地对某一位学生的钢琴演奏做出评价。因此,需要对现有的钢琴课程的考核办法进行必要的改革和优化,使之更客观、更有说服力。

优化钢琴课程的考核办法主要是改革钢琴课程的考核模式。钢琴课程的考核模式可以将评分的模块分为技术分和艺术分,由两组独立的评分小组组成,各自评分,互不干扰,然后取各小组的平均分相加得最后的考核成绩。技术评分小组主要是将技术技巧的种类、难度进行分类,并进行量化,对它们的难度和完成情况进行认定和評分,按学生在考核时的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艺术分则是将完整性、流畅性、音乐性和艺术性的完成细化、量化到作品中,根据学生在钢琴演奏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评分。若满分100分,可每组各为50分,两组先分别计算平均分,然后相加可得出最后的钢琴课程的考核分数。

新的考核办法可以降低评分教师的个人因素对最后成绩的干扰,最大限度地保证分数的客观真实,尽可能地体现学生的实际演奏水平,非常直观地用数字对学生在演奏中展现的优势和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评价,学生也能由所得分数了解到在练习中存在和需要改进的部分,让下一步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三、结语

自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至2005年秋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全面推广新课程,全国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已进入新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强调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也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师范院校针对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对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和计划做相应调整,培养能承担新课程任务的教育师资。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音乐课学习的基本要求,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中钢琴课程要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下,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实际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并紧扣毕业生就业、择业的方向问题,有针对性地对钢琴课程实用性进行研究和探讨,对现有的钢琴课程的设置和安排进行改革和调整,使之更利于该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提高钢琴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择业实力,培养出符合教育岗位要求且有能力、有创造力的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3]朱永新.新教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7).

[4]汤洁.高校师范专业钢琴课程改革[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1).

[5]闵胜.林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6]胡炬,胡蓉.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设置改革与建设的探讨[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7]郑洋.关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

[8]梁宝忠.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论文综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

[9]蔣晓苏.试论高校师范音乐专业钢琴课教学形式的改革[J].齐鲁艺苑,1995(2).

[10]杨瑞敏.高师改革面向基础教育[J].音乐周报,2003(1).

[11]窦青.对高师音乐系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5(6).

[12]梁艺红.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改革之我见[J].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13]黎启国.钢琴教学改革的新路子: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1).

[14]陈飚.实用性与技术型的渗透.关于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的构想[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乐府新声,2005(1).

[15]王晓坤.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师音教专业钢琴教学改革[J].中国音乐学,2004(3).

[16]张金石,刘红.高师钢琴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

[17]冯淼,冯丹.谈新课程标准理念给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的启示[J].音乐天地,2005(10).

[18]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发展[J].音乐研究,2002(1).

[19]陈岩,高慧娟.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育应加快教育步伐[J].广播歌选,2009(10).

[20]巩武天.21世纪中国普通高等音乐教育功能探索[J].广播歌选,2009(12).

音乐学教师教育 篇4

一、相关课程标准和课程指导方案和指导纲要是改革工作的准绳

教育部2001年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 2003年颁发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这两个课程标准的颁布, 在中小学中引发了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潮。

新的课程标准, 对基础音乐教育有了新的要求, 即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为动力,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新意识, 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多元文化为其理念的培养“人”的音乐教育。

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变化, 教育部也及时对高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2004年12月29日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1并于2005年1月17日印发《课程方案》通知, 要求《课程方案》从2005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 (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艺术院校) 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中实施。2006年11月29日, 教育部又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课程纲要》。可以说, 《课程纲要》是教育部部关于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是各有关学校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开展教学评估、实施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的重要依据, 也是教育部对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点进行教育、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2

一切改革如果没有一定的依据, 就会引起一定的混乱。没有制度的约束的改革只能是一盘散沙。教育部制定和办法的相关课程标准和课程指导方案和指导纲要是音乐学 (教师教育) 课程改革工作的准绳。各院校在改革的过程当中, 都应该以相关文件为依据, 不断实践, 总结经验。

二、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应关注学科综合

新课标对中小学音乐课的传统教学内容, 加以整合和拓展, 这一变化可以用下图来表示:3

透过这张图, 我们可以看出过去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以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学科的知识为目的。而新的课程标准, 突出了音乐审美在教学中的贯穿, 突出了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单纯的技能练习和理论知识学习。把这些音乐学科的理论和技能学习融汇到音乐审美感受和音乐实践活动当中。从而贯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而不是以传授音乐知识、技能为核心。也有利于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高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的课程改革, 应该紧随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 不能对基础教育中的变化有视无睹。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早于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在改革与发展中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有益的经验, 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应当在改革中借鉴、消化;暴露的问题, 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应当在改革中引以为戒。”4作为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的教师, 应该熟悉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 及时学习和领悟其中的精神和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准确地把握住改革的脉搏。

高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的教师, 往往理论功底、专业技能功底较为深厚。但不足是不重视中小学的音乐教学, 不重视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目前, 高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基础教育的师资, 而不再是拔尖的高师师资, 或者表演尖子。目前, 我们的很多老师, 还是强调钢琴技能、声乐技能的学习, 而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的指导思想, 也使得我们的学生重视技能, 忽略理论学习。有的学生有“一招鲜, 吃遍天”的错误思想。钢琴和声乐两门技能课中, 他们只偏重其中的一门。这是过去主修观念的一种延续。

在过去的高师音乐学 (教师教育) 教学中, 很强调主修一门技能课程。学生都是以主修的乐器或者声乐考入大学的, 进入大学之后, 也往往是继续在自己所主修的专业上努力学习。学校也是在主修课程上给学生安排尽可能多的课时。因为有很多老师都是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 他们现在对基础教育的现状没有足够的了解。学生难免会受到他们思想的影响。现在我们急需要破除的就是主修的思想。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当然要十分重视, 同时应该避免偏科现象的出现, 给学生创造全面成长的环境。一个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能力。首先, 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外活动的指导能力。其次, 他们应该具备选择教材、因材施教的能力。第三, 他们应该具备一定水平的科研能力。我们必须引导他们认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材教法等课程。

同时, 高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的教师们大多数比较重视术业有专攻, 而较少关注学科综合。“长期以来, 我们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体制是在统一培养目标下进行的分科教学运作系统, 各科及各科专业教师有明确的分工, 导致专业教师比较侧重于专业本身的知识积累和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及科学性, 有意无意地造成了专业内外各科的渗透与综合有所忽略。”5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制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512/200506/8714.html

[2].中国教育部制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指导纲要.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4/201001/80346.html

[3].王安国, 吴斌主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90.

[4].夏荣华:《中小学音乐教学与高校音乐教育之关系研究》, 载《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08期, 第68页.

音乐学教师教育 篇5

世界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

瑞士音乐家,(1865—1950)创立了20世纪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核心是“体态律动”.对后来相继形成的各种音乐教育改革的思想、体系都具有深远影响.至今仍朝气蓬勃、充满生命力,以开放性的姿态持续发展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就开始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达尔克罗兹教学实践的三个组成部分与教学目标

一、组成部分:

1.节奏运动

包括读写节奏和创造节奏的能力.体态律动的教学目标首先是发展身体的节奏感.发展身体对力度变化,对时间、空间细微变化的领悟、分析和表现能力

2.视唱练耳

将体态律动应用于听觉教学,在身体节奏感和节奏听觉的基础上获得各种能力.3.即兴创造活动

把体态律动、视唱练耳中获得的音乐能力迁移应用于各种学习内容中去,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二、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三个组成部分的核心是体态律动,具有相互渗透的关系.整体方法是先实践后理论.首先学会运动身体机能,再开始教授原则和概念.听音乐的同时,用身体去感受和再现音乐中的时值、力度、速度、旋律线、音区变化等等.在感受和再现的过程中,须将注意力同时集中在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两个方面,凭借直觉和分析不断作出判断,并敏捷地反应为连续的身体运动.将音响即兴地转化为身体运动的音乐意识和行为的发展.这是体态律动的重要价值之一.体态律动(一)

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知.不是用音乐伴奏的舞蹈,也不是伴随着音乐的体育运动.其训练不是模仿动作,不注重身体姿态或外表形式,而是将再现音乐所必须的要素“融化”于我们的身心.通过聆听和身体运动引发运动觉反应.这种反应是在联接听觉和身体知觉的基础上的整个身体与大脑的沟通.体态律动(二)

教师应尽可能去发现和研究儿童的身体活动和他们周围世界的自然节奏,特别是儿童的游戏活动.将教学思想及原则渗透在活动中,不要使学生明显感到自己永远是“被指导”者.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在当代的发展

1、更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强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作用、重视教具的使用、强调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发现式教学原则的普遍运用、教学材料选择中的多元文化的发展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是一种集体活动,它使学生获得的既是一种社交游戏又是一种艺术的追求.其对音乐教育的改革,尤其是对基础的节奏感音乐感的培养具有重要贡献.它从根本上把音乐的学习改变为结合律动、听觉、情感、心灵去感受音乐,因此使音乐的学习充满了活力.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匈牙利音乐家.(1882—1967)以他名字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柯达伊提出和探讨了一系列音乐教育观念和实践中的原则问题,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对后世有广泛影响.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

这是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人都享有这笔宝贵遗产的权利.柯达伊用毕生的努力去实现让更多的人懂得音乐的语言,让音乐属于每个人的理想.二、学校音乐教育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学校音乐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首先要有步骤地使学生掌握音乐的母语.音乐不仅是发展人的灵魂、精神的手段,也是发展匈牙利民族性的教育,这是任何其他课程不能代替的.民族再生的过程应该从学校教育开始.灵魂是不能用行政法令来塑造的,要用艺术和知识来重新塑造.三、必须重视早期教育

从整体上讲,柯达伊教育体系上建立在早期音乐教育基础上的,高度重视童年形成性格时期的音乐教育,教育的起点必须始于幼儿园.四、民族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

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法使儿童熟悉、热爱民族音乐、积累民族音乐语言、建立民族音乐的思维,这是柯达伊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重要的特点.五、选择优秀的音乐作为学校音乐教材

认为只有真正具有内在价值的艺术才适合儿童.这包括传统的民族音乐、具有匈牙利民族风格特色的创作音乐和世界优秀的音乐.六、教学的实施必须依赖于优秀的师资

高水平的音乐教育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需要在许多领域和文化的鉴赏力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培养.七、提高全民族艺术文化修养是学校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共同事业

继承发展匈牙利音乐文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尽可能多的人参于共同的建设.为了加速发展而改变文化进程的顺序是不可取,也不可能的.柯达伊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民族音乐在教学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这是柯达伊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教学中突出五声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五声音乐是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特点,又最适合儿童的音乐学习.这两方面的结合,形成了学校教育中民族音乐的理论基础和体系.二、以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

歌唱最容易接近音乐,也是最容易表达思想情感的音乐形式.这是柯达伊教育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与内容,其音乐教育面向全体人民,使音乐属于每个人.三、以首调唱名体系培养全面的音乐能力

把首调唱名法作为教育思想服务的一个重要手段,认为它是一个综合的基础,用这种唱法促进音乐的感知、音乐思维和内心音乐听觉的形成和建立.首调唱名法包括: 首调唱名唱法;节奏读法;字母谱;手势;固定音名唱法.四、以系统丰富的教材培养音乐的听觉、读

写、歌唱能力

这是区别于其他音乐教育体系的突出特点和重要内容.总的来说,柯达伊教育体系在强大的欧洲文化包围中,在民族音乐和音乐教育的发展上独树一帜,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积极影响着许多国家和地区在音乐教育事业上的发展.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德国当代音乐家.他以最基本的音乐要素—节奏为基础,认为音乐活动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行为和需要,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必须唤起人天生具有的这种音乐本能.他创立了一个开放性的、充满活力的音乐教育体系.“元素性”的音乐

这是奥尔夫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的核心.“Elementare”可译为“原始的”、“基本的”、“回到人的本原的”等.元素性的音乐,从各组成方面来看,都是非常简单、最基本、最初的,注重人的基本感受、体验等精神性的方面,人人都可以参与.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一种思想和态度

通过音乐教育和实践,达到人类的最高智慧.

二.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人

音乐学习的关键在于具有表现的欲望,并愿意、乐意表达出来,不一定需要高超的技巧.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

三.音乐、还包括舞蹈和语言

元素性音乐永远不单是音乐本身,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种必须由人自己创造的音乐,而不是作为观众.

四.让孩子自己去做

孩子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

五.重要的是教学过程

教学的结果是不重要的,关键在于活动的过程.

六.兼容并蓄、不断发展的音乐体系

元素性的音乐理念使传统性音乐与现代音乐相互融和,使东西方音乐也正在逐渐走近.

铃木音乐教学法

日本著名小提琴教育家(1899—约二十世纪末),以成功地教授儿童学习演奏小提琴著称,其“才能”教育理论在当代音乐教育思想中有重要影响.

铃木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l打破传统的观念—才能是天赋

l为孩子创造尽可能好的环境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同样的潜在能力,所有的孩子都是可以教育好的,不要抛弃那些在学习上落在后面的人,这种教育的途径就叫做“才能教育” .

认为形成能力的核心是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优越的环境是创造高超能力的地方.

三.重复,重复,再重复﹗

教育的过程是漫长的,才能的培养需要长期耐心的培育.

四.强调记忆力的训练

记忆是一种极为宝贵的东西,有了记忆力作为基础,就有了体验的能力和可能.

五.重视直觉的作用

音乐学教师教育 篇6

[关键词]社会音乐教育 学校音乐教育

社会音乐教育是施教者与受教者共同参与,以音乐艺术作为媒介的教育活动。它通过传授与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来建造或改变受教者的审美意识,同时陶冶情操,开发思维能力,使受教者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

社会音乐教育可以通过社会传媒、创设社会音乐环境、开展社会音乐教学等越来越多的形式和渠道对人产生影响。社会上受其影响的人都可以视为广义上的社会音乐教育的受教者。社会音乐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在普及性的国民音乐教育不太完善的情况下,它的影响作用更显突出。从民主意识的角度看,每一个公民都有学习音乐、享有音乐的权利。从胎儿期的音乐胎教到中老年的群众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渗透着“终身教育”的理念。

(一)社会音乐教育对人的影响。

社会音乐传媒、社会音乐环境对社会群体产生的影响,有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两个方面。一方面,影视音乐、商业演出活动等对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人起到了一种音乐普及、启蒙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一些低级趣味的音乐作品和一些藏污纳垢的音乐文化场所,成为社会的不健康因素。对此社会有关方面应加强督查监管,把它的负面影响减低到最小的程度。对于社会音乐教育的受教者来说,也有必要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御不健康音乐的侵蚀。

(二)社会音乐教育的形式。

社会音乐教育传媒包括广播、电影、电视等,社会音乐环境包括商业音乐、各种演出活动、群众性音乐活动等,社会音乐教学有少年宫、群艺馆、业余音乐艺术团体、老年大学、音乐院校对外开放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等,为组织形式与学习场所的音乐教育,以及电视音乐教育、广播音乐教育、网络音乐教育等等。

还有一些自发的音乐教育活动,如城市中各种社区文化教育的蓬勃开展,各种形式的合唱团、京剧票友会等从数量到专业水平都有极大的发展,各种比赛和艺术节对群众的文化教育活动具有导向性和推动性。

农村的社会音乐教育形式,主要靠民间艺人们的世代相传。广泛存在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会”、“南乐会”、“吹歌会”、“十番乐”、“丝竹乐”和秧歌、花灯、舞狮、舞龙等民间音乐和民间花会。这些传统的音乐艺术流传形式仍然大多采用言传身教,口传心授得以流传。

社会音乐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形式是受教者随私人授课的老师进行音乐学习。这种音乐教育方式的大多数受教者是在校生。这种形式的教育对学校音乐教育是重要的补充,发展了学生的音乐特长。

(三)社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社会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音乐教育对学校音乐教育产生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学校音乐教育应该把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主动纳入自己的视野,使三者形成合力,推动音乐教育的深入开展,变“封闭式”为“开放式”的教育。

社会音乐教育是极具广泛的空间的校外音乐教育资源,学校音乐教育要充分开发利用这种教育资源。

⒈要关注社会音乐生活,多向学生宣传、介绍音乐生活的大事。对于社会上的各种音乐学习活动,如青年宫、少年宫、文化馆(站)、以及各种音乐团体组织的各种音乐学习和竞赛活动,只要这些活动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都应给予支持和配合。

⒉学校音乐教育要充分利用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本地区、本民族传统的、乡土的音乐教育。各地区、各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包括各种民间演出团体和民间艺人,这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要善于将本地区、本民族的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学校音乐教学之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除将其中一些内容选入音乐教材之外(地方、学校自主开发的特色教材),还可以用课外、校外活动形式加以开发利用,如:组织学生的民乐团(队)和演奏(兴趣),小组等,尤其应提倡邀请民族乐团、京剧及地方戏曲团体、曲艺团体、民间音乐团体、民族乐器演奏家、民间艺人来校举办音乐演出活动。

⒊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和音乐教学交流,能有效地促进课程资源信息的沟通。当今社会,各种音乐教育正在迅速发展,新鲜经验、新的创造不断涌现,我国各地课程建设和音乐教育发展也很不平衡,因此,开展各种形式的音乐和音乐教学的交流就显得十分必要。有条件的学校应支持音乐教师参加音乐教育的各种学习、研讨、进修活动。最后,应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系统交流课程资源。我国在远程教育方面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各学校领导和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现代技术手段,为音乐教学服务。

总之,学校音乐应该与社会音乐教育密切的联系,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了解音乐的社会功能,即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理解音乐对人生的意义,使学生更加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音乐学教师教育 篇7

关键词:高校音乐学,特色教育,因素

近几年, 为了响应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号召, 以及进一步加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需要的要求, 全国高校上上下下各个专业都在紧锣密鼓、轰轰烈烈地搞起了自己的特色专业建设, 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也不例外, 许多院校都想方设法与当地的民间艺术相联系搞适合自己的特色教育。

的确, 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这就要求学校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目标, 改革人才的培养方案, 强化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 优化课程体系,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 切实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如此看来, 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搞特色教育可不仅仅是单纯的请几位专家偶尔上上课或让民间艺人教学生表演几个剧目或观摩几场民间艺术家的音乐会就能解决问题且称其为之的事了。因为我们知道, 教育本身是一个非常细化的、繁杂的多项分工合作的教与学互动的过程。“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高校教育作为树人的一个高级阶段, 他需要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等一系列的相关步骤来保证。具体来讲, 它涉及到教育的目标、计划、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材的选择应用和教师队伍建设等。而特色教育属于教育范围中的一个分支, 那么既然是教育, 就必须遵从教育的原则与规律去开展, 绝对不能只抓表面, 用一些虚浮的形式敷衍了事, 那样只能是有其表而无其里, 甚至会波及我们正常的教学, 继而影响学校所招收学生的学业完成, 稍不注意结果可能就是传统的教学质量下降了, 特色教育也是事倍功半, 天长日久而无法特色下去, 出现一种“四不象”的新型教育模式。纵观周围许多院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搞特色教育的现状, 笔者作为一个旁观者总觉得大多是有红红火火的开头, 紧随其后就是瓶颈式的阶段了, 再往后就枯萎甚至纯粹夭折了。造成如此情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根本的缺陷在于领导层对搞特色教育没有清晰的认识, 更没有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那么, 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在高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中搞特色教育呢?笔者通过自己近几年教改的教学实践与对周围兄弟院校搞特色教育的效果二者综合来看, 不妨要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 学校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目标与方向, 制定好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这是高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搞特色教育的基础。传统高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成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但从近十几年学生就业情况来看, 除少部分或者到职业类专业学校代课或补充中小学的空缺, 但大部分学生只能从事业余的教学或与之有关的一些演出, 甚至改行。也即每年有70%的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后要改行或兼代其他相关的课程。因为目前各地的现实是, 城市及大乡镇各学校音乐教师的需求现已趋向饱和, 偏远地区根本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 大部分学校是其他非主课教师兼代音乐或音乐教师兼代其他非主课, 或纯粹不开音乐课。这样一来, 学校搞特色专业建设时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实际, 重新制定适合自己培养学生所需的兼顾特色教育的办学目标与方向, 制定好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讲, 笔者认为, 学生除要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外, 本地籍学生应成为系统学生过特色教育所开设的当地地方音乐的音乐人。当然, 这个音乐人是指学生自己可根据各自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同行当, 或声乐或器乐或舞蹈或写作 (作曲或理论) ;本省籍学生应成为熟悉当地地方音乐的音乐爱好者;外省籍学生应成为了解当地地方音乐的音乐宣传者。

第二, 改进教材的特色, 优化课程体系。有了明确的办学目标和方向, 确定了人才的培养方案后, 具体到落实的细节, 那主要就是教材的改进, 课程的设置了, 这是高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搞特色教育的核心部分。笔者认为, 课程设置方面除开设原有的传统课程外, 加开特色教育所要求的本地地方音乐史 (一学期) 、本地地方民间音乐 (一学期) 、本地地方音乐表演 (一学年) 、本地地方音乐赏析 (一学期) (包括聘请专家学者、民间艺人讲座) 、本地地方音乐创作 (一学期) 等, 这些课程均设为必修, 且以学分的形式考核学生。这样既为传承传统音乐培养了人才, 又使得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有了发展的土壤与空间, 更丰富了学生所学音乐的知识面, 宽泛了课程内容。教材方面, 原有的传统课程除部分用原有的教材外, 可适当增添些外国原版教材和专业教师自编教材, 这样的改革能极大地调动广大教师的学习热情, 同时也可以起到改革目前音乐专业教师普遍靠吃老本、赚大钱的社会不良风气。特色课程的教材, 除选用己发表的专家论著外, 主要靠上课教师去当地县志办、文化馆收集整理成讲义, 逐步完善成书。因为本地地方音乐资料能称其为教材的屈指可数, 如此也为本地地方音乐的挖掘、传承更为理论、创作、表演上个台阶提供了可能。

第三, 培养适应特色教育的师资队伍, 这是高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搞特色教育的关键之所在。因为学校教育的三个主要环节:教师、学生、教材中教师是引领整个过程的舵手。目前, 各高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的师资主要来源于各音乐院校、综合类大学的音乐院 (系) 或国外留学生, 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绝大部分是传统音乐院校的传统教育, 几乎没有具体地方音乐的细致内容。这就要求搞特色教育的院校, 在自己有限的教师里边挑选搞民族声乐、民族器乐以及民间音乐理论的教师或有兴趣专研本地地方音乐的教师, 下基层找民间艺人深入学习, 并建立长期合作团队, 以充实特色教育师资队伍, 确保特色教育的教学质量。

第四, 实践教学中要突出特色教育。在实践教学中突出特色教育, 这是高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搞特色教育的目的与根本所在。我们知道,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 音乐更是实践的艺术。音乐专业学生平日的实践课应与相关的专业处于同等的重要位置, 尤其是表演专业。而在实践教学中体现特色教育, 这又是高校搞特色教育的具体应用。学校为了把特色教育搞到位, 且真正具有特色性, 可成立不同的具有特色的合唱团、舞蹈队、乐队等。如晋中学院的“亲圪蛋组合”“亲圪蛋合唱团”。让学生多创作、多登台、多表演。这样, 学生通过日常课程的学习、各种形式的观摩、下基层调研等更能培养他们对学校搞特色教育的热情, 同时也为自己日后的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以上几点是保证高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搞好特色教育, 且能发展下去缺一不可的因素。

音乐学教师教育 篇8

一、应用型人才的概念

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即从社会需求的角度, 界定具备某种能力的“人才”。在培养人才之前, 首先考虑的是, 社会所需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指标。然后, 大学才根据这些需求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应用型人才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实践操作能力强, 适应工作环境快, 具有一定的创造力。正如潘懋元教授所讲:“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 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 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 将知识应用于实践。”[1]

二、应用型音乐人才的界定

在界定应用型音乐人才时, 还是先从社会需求入手。目前社会提供给音乐人才的岗位有:中小学音乐教师、各级音乐表演者、社会音乐培训班教师或管理者、琴行员工、街头艺人、演艺公司组织或策划人、酒吧音乐人、企事业单位文艺骨干、电 (视) 台音乐编辑、音乐制作、调音师、录音师、以及文化旅游领域的文艺表演者等。这些职业需要的都是“多能一专”的复合型音乐人才, 需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 即:唱歌 (唱) 、乐器演奏 (奏) 、舞蹈 (舞) 等;并且具备一定的教学、组织、创作等能力, 如:运用科学的方法传授 (教) 音乐知识, 编排 (排) 中小型集体文艺节目 (如:合唱、乐队、伴舞等) , 以及创作 (创) 简单的音乐作品等。总而言之, 应用型音乐人才应该具备“唱、奏、舞;教、排、创”的复合能力。

三、琼州学院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我院音乐学 (教师教育) 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依据2004年12月29日由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制定的。在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7月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之后, 没有根据最新《纲要》精神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大部分教师没有亲身经历过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 还不能完全摆脱精英教育的影响, 新的应用型教育模式正处在进一步的探索阶段。基于此背景下本校的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如下:

(一) 本科专业开办时间晚、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艺术学院2004年开办音乐教育专科, 2007年升格为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 同时面向全国招生。招生人数从最初的40多人, 发展到现在的110人左右。大部分学生报考本专业的理由是, 艺术类专业文化课要求低。这就造成学生入校前的音乐学习经历差别很大, 以及掌握音乐知识的能力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在高考前突击学习了几个月, 只会唱一首歌或只会演奏一首曲子。仅有个别学生有过从小学习音乐并一直坚持下来的经历。

(二) 学生就业意识淡薄、入职前无充分准备

学生入校后不考虑入校前的音乐专业水平以及学习音乐的时间经历等情况, 过早的确定专业方向。大学四年里只是单一主攻声乐演唱或钢琴演奏, 没有考虑社会对音乐人才的能力要求。所学知识或所具备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标准和多样性无法接轨, 导致毕业生学无所用, 胜任不了用人单位的工作。由于对就业形势不了解, 毕业之际仓促面对就业市场, 出现了对应聘岗位期望值过高的情况。在应聘中小学教师、公务员等事业单位岗位失败后, 才愿意面对私立学校或其它与音乐有关的工作岗位。由于不能够正确估计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使大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失去了信心。

(三) 课程表被固定、学习被计划、因材施教难实施

第一学年开设的“基础乐理”以及“视唱练耳”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 无法照顾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进度。因为有的学生“基础乐理”可以免修, 而有的学生连五线谱都不懂。这种统一时间、进度、地点的教学效果就是:到大二, 相当一部分学生听不懂“和声课”。“视唱练耳”课的情况也是如此, 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入校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培训, 视唱基础几乎为零, 在这样的情况下, “视唱练耳”盲目的采用“固定唱名法”, 在短时间内无疑给学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并且没有真正的实用性。这样四个学期过后, 大部分学生视唱视奏能力仍然很低。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不了, 为后续课程, 如“曲式分析”、“作曲理论”、以及“即兴伴奏”等课程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由于公选课、必修课所占比例过大, 导致每学期的课程表实际上是固定的, 那些少量的选修课的选择空间, 甚至被指定开设选修课所代替。本来二十门选修课的选择空间, 结果被指定本学期只开几门, 学生不选也不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又回到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四) 实践教学少、理论课程多

10级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部分规定, 学生本科四年需要取得170个学分才算修满学分。笔者做了一下统计, 其中包括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和其它所有实践课程或环节在内, 学生大学四年总共才需修34个学分, 只占总学分的20%左右。这就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在实践课程本来就很少的情况下, 一些实践性的课程没有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如“合唱与指挥”课过分注重学生唱合唱 (唱) , 忽略了培养学生作为指挥编排 (排) 合唱的实践能力。而在《方案》里规定“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 (教) 应该开够6个课时, 但是在我院制定的培养方案里却只有2个课时, 造成学生在校缺乏教学实践和学习相关实践知识的机会。“声乐” (唱) “钢琴” (奏) 等技能课程却过分追求专业性, 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入校水平和将来就业所需的复合音乐能力的培养。“曲式分析”“和声”“作曲”等课程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 音乐综合能力与知识全面。但是, 由于基础课程不过关, 到高年级即使学生想学, 却已经听不懂了。老师讲的深入了, 学生觉得太深奥, 讲的浅显了, 教师完成不了教学计划, 学生完成不了规定的学习任务等问题。关键是这些较高深的音乐知识, 在用人单位来看, 实际运用的机会甚少。

(五) 配套实验室、实验设施不完备

目前配合“唱、奏、舞”的实验室基本齐全, 但是对“教、排、创”的实验室还不够完善。如, 没有教学法实验室和乐队排练实验室, 音乐制作实验室的设备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教学要求等。

四、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的改革措施

目前, 关于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的课题还在进一步的讨论中, 正如杨国立所讲:“如何顺应社会发展需要,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化教学理念, 把音乐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发展相链接, 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让学生顺利走上社会服务于大众, 并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是高师音乐教育面对的重要课题。”[2]围绕这一课题, 本文作者在探索阶段首次提出应用型音乐人才应具备“唱、奏、舞”, “教、排、创”的复合能力。下面就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 更新观念, 调整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中要求各高校“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以及“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与此同时我校也提出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专业基础牢、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 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原来依据教育部《方案》制定的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即“培养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应该依据以上文件精神进行修改, 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唱、奏、舞;教、排、创”复合能力的高级应用型音乐人才。

(二) 尽早提供就业指导课程

学生入校的第一天就应该明确学习目的, 即就业方向。通过讲座、参观等形式, 宣传介绍社会给我校音乐专业学生可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有针对性的学习态度。每学年均提供到实验基地参观、学习的机会, 不断拉近教学与岗位之间的距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 如计算机、外语、导游证、驾驶证等。

(三) 提供学生自己计划学习进度的空间

对音乐理论课程、音乐技能课、音乐实践课程采取主题多样化, 任课教师多元化, 学生自主选课, 自主计划学习进度的办法。尽快形成“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自主学习模式。”拿“基础乐理”课举例说明:每学期这门课可由两个以上的教师同时开设, 且进度分I、II、III、IV个级别。学院只是总体规定进入大三之前必须拿到IV级的合格成绩。这样程度好点的学生就可以直接选择高级课程, 程度低的学生也有选择初级课程的权利。一方面缓解了教师不好安排教学进度的问题, 另一方面把进度控制权交给了学生,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 增加排练能力的训练, 汇报演出以学生为主

《意见》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对于本专业来讲, 应该增加学生自主进行乐队、合唱等集体节目的排练环节, 增加教学法课程的课时。定期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汇报演出, 使每个学生都有上台表演的机会。让学生自编、自导、自创小型音乐剧, 以便适应社会对音乐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多能一专的社会服务能力。

同时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及设施, 尽快完善相关实验室的建设力度, 使“唱、奏、舞;教、排、创”的训练有充分的活动空间。

(五) 调整教学内容, 注重应用型人才音乐复合能力的培养

音乐技能课, 如声乐、钢琴等, 是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的技能课程, 一直沿用音乐学院的教学方法, 将演唱和演奏的技术能力以及对音乐作品的处理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模糊了培养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应用型人才的界限。所以, 应该强调学生对初、中级音乐作品的学习, 并且把这些作品作为排练和教学的内容, 即在实践中深入学习掌握音乐作品。

我国参与合唱活动的人数居世界第一位, 社会对能够胜任合唱排练的人才需求量大。可以在教学中, 把喜闻乐见的群众合唱曲目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声乐教学不能只以美声、民族唱法作为学习内容, 还应该顺应社会需求, 增强对流行唱法的重视。钢琴学生不能沿用专业音乐学院的方法教学, 即重点学习巴洛克、古典、浪漫、现代时期的作品。针对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的目的, 应该注重中国作品的学习, 如《浏阳河》、《茉莉花》、《晚会》、《晓风之舞》、《二泉映月》、《夕阳箫鼓》、《百鸟朝凤》等。同时, 还应该提高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 为以后更好的胜任用人单位的各种需求打下扎实的基础。

(六) 根据市场需求增设新的课程

市场对音乐人才的需求往往是多样化的, 高校应该根据这一特点及时调整开设的新的课程, 如流行音乐方面增设流行音乐演唱和音乐制作, 调音课程和舞台策划等课程, 开设钢琴调律、乐队伴奏等方向。上海专家曾讲:“毕业生就业工作呼唤通用人才、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工作对学校课程设置……提出更高的要求。”[3]■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在我国高校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进程中提出来的。它主要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考量本科院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着眼社会对音乐人才的实际需求, 本文首次提出应用型音乐人才应该具备:“唱、奏、舞;教、排、创”的复合音乐能力。还结合琼州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本科院校,应用型音乐人才,人才培养,音乐学

参考文献

[1]潘懋元, 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 2009, 1:7-10.

[2]杨国立.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与学生就业、发展之链接[J].艺术教育, 2004, 2:36.

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教育 篇9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

任何一种文化, 首先是民族的, 然后才可能是世界的。音乐是文化之灵魂,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华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形式之一, 同哲学、军事学、文学、伦理学、宗教等其它中华文化一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无愧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长久不衰的东方古老音乐文化的代表。保护好民族音乐, 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作为民族文化重要内容的民族音乐, 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 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淀, 需要在不同的时代里继承和发扬。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担忧地提到:“西方音乐在流行的层面和在古典的层面上日益占支配地位, 以至中国的传统音乐面临着不受重视乃至灭亡的危险。”这提醒我们:传统音乐的存在,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没有自己的东西, 在国际上就无地位可言, 振兴本民族音乐文化, 让中国音乐在世界上重放光彩, 这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需要。学生是一个接受能力较强的群体, 是传承民族文明的最佳人选, 学校是人才培养基地, 应该担当起传播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 加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热爱祖国的合格人才, 对民族文化传承意义重大。

一、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

我国近二十年来受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 各种媒体播放民族音乐的比例较少, 流行音乐所占比例较大, 加上港台流行音乐的推波助澜, 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趋之若鹜。致使我们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追星族与歌迷越来越多, 而民族音乐的爱好者却越来越少。流行音乐充斥着中小学音乐课堂, 民族音乐教育被忽视。青年学生只知道超级女生、超级男生, 对民族音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 说不出几种民族乐器的名称、叫不出几位中国民族音乐家的姓名。从我国近几年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可以看出, 相当一部分在综合素质测试中竟不知什么是山歌、号子、分不清京剧、评剧、豫剧、黄梅戏。这些都能反映出我国年轻一代对民族音乐极其缺乏了解, 加强音乐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专业艺术院校招生和业余器乐考级中, 报考西洋乐器和报考民族乐器的人数惊人的悬殊。更令人痛心的是多数在校音乐专业的大学生都不会欣赏民族音乐的美, 甚至对教材中的民族音乐持排斥态度。

应试教育长期不重视音乐教育, 音乐课的情况无人问津、无人监督、无人指导音乐教学。致使音乐教育无法执行教学大纲, 更无法完成规定的内容。音乐教学科研不足, 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模式没有改变, 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丧失兴趣。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传统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就像我们的母亲河每年断流一样, 民间音乐中的许多品种也出现了断流, 濒临绝灭。

二、发展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

没有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发扬光大, 民族音乐将会失去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早在20世纪初, 匈牙利教育家柯达伊就认为, 学校音乐教育要牢固地建立在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 民族音乐是引导青少年进入音乐世界的最好材料, 是培养青少年热爱民族音乐、培养好的艺术趣味, 继承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必由之路。因此, “发展民族音乐教育, 提高民族音乐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责无旁贷地成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发挥民族音乐教育的优势, 陶冶学生情操, 增强民族意识, 让绚丽璀璨的民族音乐自立于世界之林, 乃是当前音乐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怎样落实呢, 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 为民族音乐教育创造条件

要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学校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音乐师资队伍, 确保民族音乐教育的顺利实施。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欣赏和体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情感,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带领学生多接触中国传统民族音乐, 让他们热爱自己的音乐文化, 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加强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感受、体验民族音乐美, 提高把握民族风格作品内涵的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完成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而现在一些高校在音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不被重视, 民族器乐仅列为选修课, 以至于不少音乐专业本科毕业生学了四年却不会弹奏一件民族乐器。这种教学体制造成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疏远, 情感淡薄。这必然影响民族音乐教育。学校的音乐教师队伍中, 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这对开展民族音乐教育, 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艺术, 无疑是有害的。因此, 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进行教师培训, 加强音乐师资的民族音乐教育, 以提高其素质, 鼓励、支持和倡导教师们主动学习、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知识, 使其对民族音乐教育充满信心。没有一批懂得并热爱民族音乐的合格师资, 就无从谈民族音乐教育, 所以, 培养、造就民族音乐教育的合格教师, 乃是当务之急。

(二) 以情感教育为主线,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

通过学习一些带有典型民族风味的歌曲, 在掌握和灌输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明白音乐离不开民歌, 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的道理, 使学生从心理上崇拜民族音乐, 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我国民歌浩若烟海, 内蒙民歌的高亢悠扬、音域宽广, 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 彝族民歌朴实细腻, 清新动人, 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 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 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 富于舞蹈性节奏, 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 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学生对这些民歌创作根源的追溯, 会对民族音乐产生由衷的热爱之情。有了这样美好的感情, 就会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浓郁的兴趣, 为学校进一步实施民族音乐教育打下浓厚的情感基础。

(三) 以民族音乐的欣赏为契机, 增强学生的体验能力,

体验民族音乐所塑造的意境, 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 启发学生展开形象的翅膀, 令学生将民乐与自我的情感认识不断协调起来, 使民乐的欣赏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活动, 在此活动中令学生自我振奋、自我感动。教师有意识地选择欣赏曲目, 做到有浅到深、由表及里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怀着由衷的喜悦去吸收民族音乐的营养, 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我国的民族音乐集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民族音乐的存在,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没有自己的东西, 在国际上就无地位可言。因此, 学校音乐教育应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上, 将民族音乐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资源, 引进到音乐教育中来。通过创建民族音乐教育体制、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法积极构建民族音乐教育体制, 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教育氛围, 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习、了解民族民间音乐, 创造一个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环境, 让校园内响起民族音乐之声, 让民族音乐之花真正在校园绽放。

参考文献

[1]张绍辉: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传统音乐的保护问题[J], 艺术教育, 2007 (8) :66

[2]周奇迅:西方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迪[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3) :91-94

浅议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 篇10

一、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两者之间的差别

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从教育形式上来看, 学校的音乐教育是一种课堂教育, 然而社会音乐教育属于一种社会活动, 具有娱乐性。从教育管理上来看, 学校音乐教育是由学校教务管理机构、市教育局统一管理、监督;社会音乐教育是由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自行管理。从学习效果来看, 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术水平、以及教学方法等决定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学习效果;社会音乐教育的学习效果则根据音乐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满足程度而定。学校音乐教育具有强制性, 学生是不能完全按意愿或兴趣行事;而社会音乐教育具有灵活性,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 喜欢学什么就可以学什么。

二、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两者之间的关联

虽然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有着诸多的不同, 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必然的联系。学校音乐教育为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可以利用在学校里学习的音乐知识, 激发他们的兴趣, 促使他们通过社会培训机构来满足他们进一步学习音乐的愿望。同时他们通过在社会培训机构学习音乐, 提高了音乐审美情趣和音乐技能, 不要把学校音乐课变成严肃枯燥的理论性学习, 在学校音乐活动中能到更好的发挥。社会音乐教育教师要积极地与学校联系, 不断地完善和充实自己, 与学校音乐教育相互学习, 促进音乐教育事业发展。

但在调查中笔者发现, 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严重脱节。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不能相互的融合, 减弱了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作用。首先, 学校音乐教育管理体制对社会音乐教育很少过问。由于升学的压力, 音乐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很难开展起来, 一些喜欢音乐的学生只有通过社会音乐教育来达到目的。学校音乐教育仅仅通过课堂进行教育, 然而在现实中, 青少年接受社会的影响还是比较多的。其次, 许多学校开展的一些课外音乐活动, 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音乐尖子生, 同样与社会音乐活动的相脱节。最后, 社会参与到学校音乐教育的程度不够, 一些社会支持学校音乐教育的机构管理分散, 不够典型, 与学校音乐教育没有关联。社会各界没有对音乐教育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对策

1. 提高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的意识

在我国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音乐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教育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都应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意识, 例如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大众歌曲、请社会音乐工作者来学校进行表演、交流等等,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社会音乐生活的认识和辨别能力, 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意识, 使学生的音乐生活不断丰富、更加多彩。

2. 加强广大媒体的力度

在信息化社会中, 人们获得音乐信息、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很多, 例如音乐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 音乐逐渐遍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媒体给人们带来便利, 同时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应控制和管理对相关媒介传播内容, 使其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

3. 充分发挥社会设施机构的作用

目前我国音乐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 人们参加培训班的热情只增不减, 大家认为在学校里无法满足获得更多艺术方面深层次地造诣, 因此他们选择社会培训机构, 如青少年宫、群众艺术馆、私立音乐学校和各种音乐学习班等。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 将在学校中学习的音乐知识与在校外获得的音乐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获得完美的统一。

4. 充分发挥社区与家庭的作用

社区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部分, 它密切联系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的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新课标中同样强调学生参与社区和社会活动, 如感受和关注生活中的音乐、主动参加社区和乡村的音乐活动等要求。社区和家庭音乐教育的参与, 对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我们应该把社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密切联系起来, 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要通力协作, 相互融合, 提高人们将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相互融合的意识, 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需求也不断提升, 文化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素质教育观念不断深入人心, 学生学习科目的种类、学生数目、学生素质等方面全面提升, 人们已开始不满足于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选择学校以外的社会教育, 音乐教育也是如此, 音乐文化需求有本质的提高。笔者针对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两者之间的差别和联系, 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以达到两者之间的融合。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融合

参考文献

[1]王萍.学校的音乐教育和社会的音乐教育[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001, 9 (3) .

[2]尹红红.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形成合力[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6, 11.

上一篇:问题食品下一篇:艺术与美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