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以及音乐教育

2024-06-17

音乐文化以及音乐教育(精选十篇)

音乐文化以及音乐教育 篇1

一、简要论述俄罗斯音乐发展史

(一) 俄罗斯音乐起源

公元六世纪到九世纪是俄罗斯音乐的起源时期, 东斯拉夫时代, 出现了一批崇拜祖先、崇拜太阳、月亮、雷电等大自然现象的歌曲。这些歌曲与人们的劳动生活、祭祀生活密切相关。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多弦弹拨乐器、古弦乐器、竖笛、横笛以及号角等乐器。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俄罗斯音乐也随着氏族制度的瓦解出现了新的发展, 其音乐内容从崇拜祖先、崇拜太阳、月亮、雷电等, 转向英雄传说、英雄史诗等壮士歌曲。与此同时, 在市井间的表演之间逐渐萌发了世俗民间音乐。发展到十六世纪初期, 俄罗斯音乐已经形成了音律模式、文化特征、民族风情等较为独特的音乐派别, 其旋律宽广自由, 节拍灵活、调式交替变化。在十世纪末期, 随着东正教的引入与发展, 宗教音乐对俄罗斯音乐产生了严重影响。本土民俗歌曲与教会歌曲之间相互影响、相互碰撞, 进而出现了帕尔斯接歌曲。这类歌曲属于无伴奏下的多声部合唱。帕尔斯接歌曲华丽的多声部模式与当时俄罗斯造型与建筑中的巴洛克风格相吻合。在当时, 音乐已经成为重要的艺术方式, 在上流社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俄罗斯音乐萌芽

发展到十八世纪中期, 宗教逐渐淡出了俄罗斯历史舞台, 相应的, 音乐也逐渐摆脱了王权与宗教的束缚, 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重要方式。俄罗斯各地积极修建歌剧院, 歌剧成为了备受人们喜爱的主流音乐方式。在十八世纪晚期的启蒙思想影响下, 作曲家学派正式成立。汉多什金、福明、伯鲍尔特尼扬斯基等都是比较著名的代表人物。他们共同关注俄国民间生活题材, 积极运用民歌素材, 使其音乐带有一定形式的民族色彩。主要代表作有《马车夫》、《圣彼得堡商场》等等。在十九世纪上半期, 米伊格林卡这位俄国音乐之父将俄罗斯音乐推向了高峰时期, 这标志着俄国古典音乐主义的诞生。格林卡充分吸收了欧洲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精髓, 将富有俄国民族特色的民歌进行融会贯通, 这奠定了俄国民族乐派的基础。格林卡的《马德里职业》、《卡玛林斯卡亚》等都是俄国交响乐的重要代表作, 有别于秀音乐, 其豪迈奔放的曲风对俄罗斯交响乐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三) 俄罗斯音乐发展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 随着俄国社会的发展以及思想运动的发展, 俄国音乐得到了广泛开展。在圣彼得堡, 鲁宾斯坦兄弟开展了俄罗斯音乐协会, 并在莫斯科成立了音乐协会分会。鲁宾斯坦兄弟广泛开展音乐会, 进行音乐训练,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与莫斯科音乐学院。同时, 他们在圣彼得堡积极开展免费音乐学校, 积极宣传俄国、欧洲等名家作品, 进行了大量的音乐普及工作。在俄罗斯音乐创作方面, 出现了强力集团, 也就是以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穆索尔斯基、居伊等为主要代表的新俄罗斯乐派。他们受到俄国民主革命思想影响, 积极倡导人民性与现实主义, 强调发扬与继承以格林卡外为代表的俄国民族音乐, 主张深入探究俄罗斯以及其他民族民间音乐, 积极学习与借鉴欧洲先进作曲艺术, 极大推动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歌剧仍然是这一时期创作的重点, 歌剧重点是塑造人民群众的英勇形象, 反应俄国都整理时, 进而歌颂爱国主义与名族英雄主义精神。在取材方面, 大都来源于俄国民间传说与民间通话。比如说, 表现俄国人民志向、风俗的《萨德科》与《雪姑娘》。揭露俄国社会沙皇统治黑暗的《金鸡》与《不死的卡谢》。描写俄国风土民情的《五月之夜》以及《索罗钦斯克集市》。在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中, 还出现了闻名全世界的柴可夫斯基, 其作曲内容深刻反映了沙皇高压专治政策下, 俄国知识阶层内心的苦闷。他将城市歌曲音乐积极纳入自己创作作品中去, 其创作几乎涉及了全面的音乐形式与音乐题材。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交织了风俗生活、抒情表白与戏剧冲突, 感情真挚、生动, 旋律委婉, 非常富有感染力。比如说, 《睡美人》、《天鹅湖》、《胡桃夹子》等舞剧, 《是白日笼罩吗》、《祝福你, 森林》等浪漫曲曲, 《小提琴协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幻想曲, 《黑桃皇后》等歌剧…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广受人们喜爱与流传, 在当今古典音乐中, 他的音乐仍具有重要地位。

(四) 俄罗斯音乐转折

在这一时期俄国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 在俄罗斯音乐成为一种政治斗争武器被广泛使用。在这一阶段, 出现了大量的革命歌曲, 这些革命歌曲大都是在原来歌曲基础上进行填词、加工而成的。革命歌曲的民众煽动性、反沙俄统治等特点超过其艺术特性。比如说, 《国际歌》、《华沙革命歌》、《同志们, 勇敢地前进》等革命歌曲, 都是在这一阶段诞生的。在音乐专业领域, 额洛奇音乐与外界音乐有了更多的碰撞, 创作说法多样化、表现风格多样化。

(五) 俄罗斯音乐新生

十月革命阶段之后, 崭新的政治环境为俄罗斯音乐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在俄罗斯民族生活中, 音乐活动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世界各国人民也逐渐看到了俄罗斯音乐的文化魅力。发展到今天, 俄罗斯人们对音乐的热爱仍然闻名全世界。另外, 俄罗斯音乐的发展, 对我国学习西方音乐文化起到重要作用。在中国早期学习与创作西方音乐的过程中, 俄罗斯痕迹非常明显, 其不管是在演奏技巧还是表现手法等方面, 我国学习俄罗斯音乐远远超过学习西方古典音乐, 《黄河大合唱》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二、俄罗斯音乐的艺术特点以及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主要特征分析

(一) 俄罗斯音乐的艺术特点分析

1.民族气质鲜明

俄罗斯音乐有着浑然天成的真挚、朴实、浑厚。民间音乐与宗教音乐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传统, 室内音乐、交响乐、歌剧等有着明显的民族气质。比如说, 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创作《长夜的寂静里》, 这首歌在新风格方面具有强烈代表性, 是典型的俄国古典风格, 旋律线条悠长, 在音乐上很完整。非常注重诗章句法的呼应, 比如说, 是谁夜深人静时, 喃喃低语。这两句写得很紧凑;对谁都是个谜, 啊, 我的诗篇。两句中就加了间奏, 曲调自然而流畅地得到了舒展, 甚是优美。1987年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创作了《微风从高处吹来》, 是《春天》中的第二首作品, 第一首是《听那云雀歌声嘹亮》, 第三首歌曲为《花环》, 第四首歌曲为《当初春之时》。在这一阶段, 《海滨》、《致诗人》、《春天》是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重要的作品, 表现了青春年华、大自然的爱情, 与《雪娘》等歌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表现手法丰富

在歌曲艺术表现过程中, 作品的整体布局、旋律、和声、调性等等具有重要作用。比如说, 在《箭毒树》中, 通过严峻隐喻的音调来表现荒原景色, 人声与伴奏在第一小节相协调:在炎炎夏日、荒凉贫瘠的荒原上, 箭毒树孤独生长, 就像哨兵一样。第二次改变了伴奏织体, 紧密和应:箭毒树分泌出来的毒汁被烈日所融化, 在黄昏冷风吹拂下, 进一步凝结成树脂。第三次变为三声部密接和应。通过强劲、有力量的曲调, 表现出人们对嗜血暴君的强烈抗议:专制沙皇通过毒液制造成毒箭, 并随时听命于其使唤, 将死亡之箭射向邻国异邦, 射向四面八方。

(二) 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主要特征分析

1.悲剧性特征

可以说, 俄罗斯是一个悲剧性民族, 其特殊的历史条件, 打造了特殊的民族悲剧。这就使得悲剧性成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主要特征。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 就能深入的体现这一特征。格林卡与柴可夫斯基同处于同一历史时期, 其在民族音乐的推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刚毅、坚强、倔强的俄罗斯民族性格

俄罗斯人民非常爱国, 他们很关注自身民族性的发挥。他们创作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天鹅湖》等等, 家喻户晓, 将俄国人特有的刚毅、坚强、倔强的民族性格展现无遗。在《伊万.苏萨宁》歌曲中, 格林卡通过诸多合唱的方式。第一首合唱《我们的祖国》旋律坚定有力, 民歌风味浓厚, 气息宽广, 具有史诗的气概, 表现了俄罗斯民族淳朴而宽厚的性格特征。

3.强烈的民族自觉性

民族自觉性指的是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以及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认同感。众所周知, 民族自觉性是一个民族历经万难屹立不倒的重要根基。对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俄罗斯人给予高度自信, 以本民族独有的东西感到骄傲与自豪。尤其是战争歌曲, 非常令人振奋。比如说, 在《神圣的战争》中, 气壮山河的豪情深刻表现出俄罗斯民众顽强、爱国、坚强的民族自觉性。

三、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分析

中华民族是一个音乐源远流长的多民族国家, 经历了五千年的民族发展, 每个民族都积淀了自己的创作才能与文艺智慧, 民族个性非常鲜明。自古以来, 中华民族就具有海纳百川、交流融合的精神。在与中西方文化交融与发展过程中, 互相竞争、发展、衍生。对于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来讲, 历史变迁、时间推移等都是一个发展过程,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各种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都会对音乐产生严重影响。我国的传统音乐与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密切相关。

由于新民主主义的不彻底性,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音乐低位比较尴尬, 这更好的体现了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密不可分。在中国经济、政治等多方面都受到严重侵袭的同时, 文化侵袭是一种必然现象。从某种角度来说, 这种侵袭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创造了一次契机。但是, 在那个时期的思想潮流中, 对于新音乐持全面否定态度。站在历史角度来说, 由于五四运动的不彻底, 也导致了新音乐发展的举步维艰。从新中国解放到文化大革命以来, 只是民族音乐发展的一个积累时期。盲目排外、自力更生, 使得音乐发展处在真空状态。在免遭文化侵袭的同时, 也失去了与国外先进文化相互交流的机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深入发展, 使传统的心理状态、秩序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学术思想以及音乐文化的峰潮涌入, 使得中华民族很快在茫然状态中走出来, 从善如流的民族音乐发展趋势, 也从否定中达到全新可定。

四、俄罗斯民族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启示

首先, 民族音乐的编创者必须心系祖国, 心系人民大众。在音乐人进行音乐创作过程中, 必须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音乐作品创作要为人民而作。特别是在商品经济时代, 为了更好的迎合市场需求, 部分民族音乐中充斥着铜臭味。作为一名合格的民族音乐创始人, 必须当之无愧的充当音乐灵魂的角色, 成为民族主义者。只有音乐能反应人民的生活状态、精神文化时, 才能真正体现民族精神, 这种音乐才能具备较强的民族特性, 进而创作出与民族共鸣的作品。

其次, 民族音乐教育者必须合理把握教学内容。祖国未来发展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民族音乐教育直接关系到民族音乐未来发展。学习与借鉴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创作方法, 是学习俄罗斯音乐的最重要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拓展民族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使我国的民族音乐在保持传统风格基础上, 又被世界音乐所认可与接受。现阶段, 我国部分音乐教育人员没有负起传承民族音乐的责任, 严重阻碍与影响我国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我们在积极学习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同时, 必须充分保持中国特有的民族色彩, 真正将音乐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

再次, 深入挖掘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文化遗产。新形势下, 要想促进民族音乐的健康、和谐发展, 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积极培育新时期接触的民族音乐作曲家, 积极培养民族音乐人才, 与此同时, 不断创新民族器乐与民族乐器, 进一步拓宽民族音乐内容。民族音乐的发展, 单纯的依靠平时演出是完全不够的, 最重要的是普及民族音乐文化, 培养民族音乐听众, 积极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环境, 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内涵, 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 促进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传播, 真正让民族的走向世界。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针对俄罗斯音乐发展史、俄罗斯音乐的艺术特点以及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主要特征、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开始入手分析, 从三个方面:民族音乐的编创者必须心系祖国, 民族音乐教育者必须合理把握教学内容, 深入挖掘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文化遗产, 详细论述了俄罗斯民族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启示。

摘要:俄罗斯是艺术天分非常高的国度, 悲怆的历史、宽广无垠的大地, 为天才作曲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素材。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黑暗的沙皇统治, 激发着人们音乐创作的动力与热情。其中, 民族音乐以其优美的民族风格、深厚的文化内涵, 成为欧洲音乐史上的璀璨明星。接下来, 本文将详细探究俄罗斯音乐发展以及民族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启示。

关键词:俄罗斯音乐,民族音乐,表现手法

参考文献

[1]廖西琳.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的借鉴[J].艺术教育, 2009, 11.

[2]张春良.从民族性试论俄罗斯浪漫曲与民歌的演唱风格[J].艺术教育, 2011, 3.

[3]苏萌.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中音乐特征的体现[J].大舞台, 2012, 8.

[4]阿兰诺夫斯基, 张洪模译.俄罗斯作曲家与20世纪[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1, 5.

[5]杜亚雄, 从分析到综合——西方民族音乐学思维模式的历史发展轨迹[J].音乐研究, 2012, 3.

音乐文化以及音乐教育 篇2

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陶官小学 周欣 莎士比亚所曾经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应该说,没有不爱音乐的学生,但却有一些不愿进音乐课堂或进了音乐课堂却心不在焉的学生。显然,音乐课并不受到他们的欢迎和喜欢,相反的是受到了排斥和厌倦,这不能不说是音乐课堂的悲哀。在我执教的多个班级音乐课中,学生也表现出了对音乐课堂的不同态度与热情。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也不尽相同,但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在音乐课上拖延而来,或在音乐课上表现出无所谓的消极慵懒心理。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学生连进音乐课堂都显得心不甘情不愿的话,那又何谈音乐教学的功能,又如何有效实施音乐课的教学呢?音乐课虽非主课,但被学生如此“打入冷宫”,遭受排斥,我的心头不免有些惆怅。面对现状,我们除了一味地在学生身上找问题,也要重新审视和反思我们的音乐教学,探求缘由,对症下药,主动营造快乐生动的音乐课堂,使学生找回对音乐课堂失落的爱,这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但在教学过程中光靠艺术本身的魅力还不够,还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巧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机会,引导学生沉浸在艺术的想象、体验、探究、审美、理解、创作和表现等情境中。如果教师每一节课都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创造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那音乐教学这个大舞台便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形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流连忘返,获得音乐学习的无限乐趣,使音乐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1、有趣的导入,引趣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

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发现不管课堂教学内容多精彩,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始终不好,甚至会出现正常教学无法进行的情况。新课标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于是我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研究酝酿合适的导入方法,由于方法得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越来越好。例如在《雪绒花》这一课中学生进教室时给他们放录音《哆唻咪》,用音像图画式和提问描述式引导学生:同学们刚刚听到的是什么歌曲?你知道这首歌的来历吗?想看这部电影吗?随即给学生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片段,学生聚精会神的观看后,不仅对此歌曲的创作背景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对片中的音乐也逐渐熟悉了,因此,再学习这首二部合唱歌曲就比较容易,同学们学的也很投入。因为在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片段时,已经三次出现了所要学的《雪绒花》的旋律部分,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基本上都记住了主题旋律,都听会了,那教师只要在解决第二声部的难点部分和歌曲处理上进行启发和引导就可以了。

又如在欣赏《忆秦娥●娄山关》这一课时,以往的教学当中我采用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导入——作品简介——作品欣赏——谈体会或唱奏主题音乐,这种教模方式只重教师讲授,忽视了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感到茫然,久而久之就对欣赏课失去了兴趣,甚至讨厌上欣赏课。于是我根据新授的内容认真研究,精心构思,采用提问和吸引学生最好方法之一的讲故事法逐渐导入:谁知道毛泽东诗词?基本上每个班都有几个同学知道其中几首,然后请朗诵好的同学用动听的声音给大家朗诵,接着放录音欣赏并向学生展示毛泽东诗词,既有视觉欣赏效果又有配乐朗诵效果。先让学生感受音乐与姊妹艺术间的联系,又为下面的学习做个铺垫,然后给学生讲述娄山关战役的故事以及这首诗词的来历。然后再提问:想听听这首诗词和音乐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吗?通过这种互相联通、互相迁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音乐审美能力。

导入的目的是让教师有意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十分巧妙地把学生带进新的教学内容中去,所以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设计的内容一定要与主题内容联系紧密,具有关联性。因此,在备课时首先必须认真分析课题内容,然后再去酝酿合适的导入内容,因为在音乐教学中,“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起着诱导、铺垫和衔接的作用。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专注地参与课堂学习,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归纳,定会总结出更加完善的设计,为每一节音乐课设计出一个优秀的导入。

2、恰当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要将新的精神和思想渗透到音乐教学中,不断地更新课堂教学方式。一定不要再一成不变的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学生厌学,使一堂生动的音乐课变得枯燥乏味。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启用情感教学模式,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多寻求些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要以情感人,这对中学生来说较为恰当。

在这几年的教学摸索中我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在欣赏京剧时,我拿出一些脸谱和服饰,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让学生们分小组选讨论交流,看到这些东西同学们你都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的想象力完全释放了出来,京剧的角色、服饰、唱腔、历史等等,都在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听到我想让学生所知道的知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诸如此类的活动中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这样对音乐的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产生了。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较容易进入状态,也较容易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角色。通过对角色的体验,将学生的内心情感转换到外在情感,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情感进一步陶冶与升华。再次是气氛渲染,让会唱京剧的学生演唱熟悉曲目,虽然水平不高,可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听”、“看”、“唱”、“想”、“动”、“说”的参与,从而更好地体验到音乐的美妙之处,这就激发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及热爱。这节课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京剧的基本知识,还通过学生演唱激起了其他学生的演唱欲望,激发了学生热爱京剧并将我国国粹发扬光大的热情。又如在欣赏《忆秦娥●娄山关》时我采用对比形式请同学们聆听全山石《娄山关》的独唱与合唱《忆秦娥●娄山关》,让他们体验用不同形式演唱毛主席诗词有什麽不同的艺术效果?并且感受音乐风格是什么样的?(悲状美)音乐中心意境是什么?(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学生轻松体验音乐情感的一种快乐体验。我认为音乐其实就是一种体验,音乐欣赏就是一种审美活动,通过音乐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并充分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走进音乐中去寻找,去探索,去创造,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这样既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和创造意识,又为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灵活、多变是解决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法宝。(1)如何避免器乐教学枯燥的问题。

在器乐教学的基本练习中,反复的音阶练习学生掌握得很快,但是显得很枯燥,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和声形式及不同节奏训练例如:

ⅹ 0 ⅹ ⅹ ⅹ Ⅰ ⅹⅹ ⅹ ⅹ — Ⅱ 我 们 爱 你 美 丽 校 园。

0ⅹ ⅹⅹ ⅹⅹⅹ ⅹⅠ0ⅹ ⅹⅹ ⅹ— Ⅱ 校 园是 我 们的 家 我 们爱 它。这样不仅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我自始至终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前提,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力为最终目的。

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它将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2)调整唱歌教学的发声练习。

过去唱歌教学程序中首先是发声练习:mimimimamama„„有的学生不是笑就是做鬼脸,虽然有几分钟的发声练习,可到了演唱歌曲时声音质量却没有提高,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唱歌教学前的发声练习还有必要吗?这些音乐教学标准对于学生来讲是不是太“专业”?怎样解决发声练习与演唱歌曲相结合的问题?于是我思索并大胆在唱歌教学过程中不再单一的做发声练习,而是在演唱过程中随时随地的引导学生。例如学唱《十送红军》时用lu母音随琴演唱歌曲旋律,提醒学生的坐姿、背挺直、鼻腔打开,嘴撅起来,体会歌曲意境,以情带声,并随时给学生做歌曲演唱示范,加上灵活多变的伴奏,整个教学过程把演唱方法融入其中。学生演唱声音经过调整后非常好,效果是单一的发声练习所不可比拟的。经过大量实践,事实证明音乐的基本技能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强调的“关注音乐——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技能技巧”的内涵。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上音乐课的目的是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让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音乐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识谱教学还要不要教、如何教?

咨询好多同行众说纷纭。我在教学过程中确实体会到有的学生基础差,根本对识谱没有兴趣。不教识谱吧,的确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唱会歌曲也一样能体验歌曲的音乐情感;教识谱吧,学生兴趣不大也很枯燥。可是我觉得对于音乐教学来说,音乐的知识和技能是音乐学习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只有有了一定音乐知识和技能后,学生才有可能对音乐产生进一步的兴趣,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例如在中小学的竖笛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识谱简直就无法吹奏,反过来也因为有了器乐教学才能加快了学生的识谱能力。同样在歌曲教学中,识谱也起着更重要的作用。那麽如何解决教学过程中识谱枯燥的问题呢?一般我会采用分段练唱降低难度以及抢答比赛的游戏形式,这样不仅降低了识谱的难度,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使识谱不再枯燥乏味,还能使会识谱的同学带动不会识谱的同学,并激发学生学习歌谱的积极性。就这样,仅经过一年的时间在我的学生就基本消灭了不会识谱的现象。

阿昌族生活习性祭祀以及音乐探源 篇3

关键词:阿昌族;祭祀;祭祀音乐;汉族文化;传承;宗教信仰;春节;节日

一、引言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的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三个阿昌族乡。潞西县江东乡的高埂田和盈江、瑞丽有少量分布。此外,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漕涧、旧州等地,保山地区腾冲县和龙陵县也有部分居住。

古代汉文史籍中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不同时期对阿昌族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阿昌族。阿昌族居住于滇西高山峡谷一带,其间气势磅礴的高黎贡山支脉自腾冲逶迤纵贯向南,形成绵延起伏的丘陵山地,地势北高南低。主要河流有大盈江、龙川江,两江支流和无数溪涧遍布,整个地带水系呈叶脉状分布。高山、大河间有许多峡谷平地。阿昌族主要居住的户撒坝子(以坝中为界,坝头称户撒,坝尾称腊撒)和梁河坝子就坐落在其中的丘陵谷间。在这些地方与阿昌族杂居的还有汉族、傣族、景颇族等。阿昌族长期以来与这些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模式。

阿昌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彝语支,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两种。无本民族文字。绝大多数阿昌族人都通汉语、傣语或景颇语,一般都使用汉文或傣文。

阿昌族在生活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与汉族、傣族或景颇族的相同甚至相似。在此仅对阿昌族与汉族进行比较与探究。

二、宗教信仰比较

阿昌族在宗教信仰方面与汉族有相近甚至相似的地方,如以下几方面:

第一,户腊撒地区的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每年有定期的“进洼”、“出洼”;“烧白柴”等宗教节日和活动。而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大、小承佛教)。在信仰小乘佛教上二者有相同的地方,即信仰佛教。

第二,梁河地区的阿昌族过去多信鬼神,每年春耕和秋收前要祭三次“土主”(地鬼),全寨人都要去田间洒鸡血、插鸡毛,以祈求鬼灵保护庄稼。汉族在信鬼神方面至今仍然有些地方存在。如在云南腾冲、昌宁等的一些汉族人家在人死埋葬后的当天晚上有一个仪式叫“驱鬼”,是让年轻力壮的男人们在丧者家的房前屋后边跑边敲锣边叫喊,以示把鬼驱逐出家门。这是汉族信鬼神最有力的直接证据。

而祭拜土地则表现在祭拜山神上。如在云南有些偏远的汉族地方至今仍然有山神庙的存在。当地的人们如要上山仍会去祭拜山神,以祈求自己和家人在山中不被动物或其他东西伤害。两相比较阿昌族与汉族二者之间仍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信鬼神和拜土地。

第三,阿昌族与汉族一样尊敬和崇拜祖先。汉族有乐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表现在凡是逢年过节无论阿昌族还是汉族都会祭请已逝祖先回家与家人团圆。部分讲究的人家专门有供奉祖先的牌位的祠堂。

三、节日祭祀比较

阿昌族的许多节日祭祀与汉族相近甚至相同。如阿昌族与汉族一样过春节;阿昌族在春节里部份祭祀与汉族相同,如祭大青树,汉族祭槐树;阿昌族与汉族一样在节日里祭拜山神;阿昌族与汉族一样祭拜祖先;阿昌族与汉族一样在春节的大年三十晚上给老人和亲人们拜年,只是阿昌族保留的拜年形式比汉族更浓重些;阿昌族与汉族一樣在节日里喜欢吃猪肉、牛肉。

四、风俗习惯比较

阿昌族好多风俗习惯与汉族相近甚至相同,如以下几方面:

第一,婚俗。阿昌族与汉族一样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婚前恋爱自由,盛行“窜姑娘”,但婚姻缔结由父母包办。过去一般是同姓不婚,但长期以来与汉、傣等族通婚的却较普遍。盛行夫兄弟婚的转房制度。寡妇可以改嫁,但不能带走夫家财产,其子女亦归夫家扶养。这些风俗在有些汉族地区仍然有存在过的痕迹,如同姓不婚,夫兄弟婚的转房,寡妇可以改嫁等。

第二,阿昌族与汉族一样尊敬长辈。如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4.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汉族则是所有三代以内的近亲长辈都有资格受到新郎新娘的跪拜与孝敬,如有些地方跪拜与孝敬长辈的是一双鞋,跪拜与孝敬父母的则是一对枕头,而长辈回敬小辈的一般为红包等。

第三,丧俗。阿昌族与汉族一样实行土葬俗。其中少数患恶病或妇女难产而亡者,与汉族一样须先行火葬再实行棺木土葬。死于寨外者也与汉族一样,忌抬回寨内。人死后殓棺时与汉族一样,尸体忌人、猫、狗等动物跨越;阿昌族与汉族一样死者可带生前喜爱之物殉葬,但忌带金属物,故死者生前镶牙也得敲掉。阿昌族在举行丧礼时多由“活袍”主持,彻夜诵经,敲锣奏哀乐,高唱“孝歌”。出殡后,禁忌动锣、抬丧棒等,否则认为寨中又会死人。

汉族则是请“道士”彻夜诵经,敲锣奏哀乐,直至出殡。出殡时亲人唱哭丧调,如今的年轻人大多不会唱。部分偏远地区仍然存在哭丧的习俗,如云南省保山地区的腾冲、昌宁等地仍有存在。

第四,礼仪及禁忌:阿昌族与汉族一样禁止在正月初一杀家畜和伤害动物;妇女生孩子未满7天时,忌讳别家男子进入院内。

第五,食俗。阿昌族与汉族一样一天吃三餐,喜食酸性食品。阿昌族与南方汉族一样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这些生活习性当地汉族同样存在,这些习性是明初从汉族传到阿昌族的,至今仍被阿昌族所保留。

第六,阿昌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一样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阿昌族与汉族一样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

第七,音乐。阿昌族在节日及婚丧时所唱音乐小调与汉族小调相同。以云南省保山地区的腾冲县为例,二者均是以同样声腔唱小调。都是以说唱为主,调式不变。形式总是以一男一女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唱的内容可以有生活、感情、家常等,唱者可以根据现场气氛和环境随意更改唱的内容,使现场气氛热烈而不冷场。

五、形成的历史原因

为何会形成阿昌族与汉族在有些风俗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其原因是什么呢?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据清王凤文《云龙记往》载,云龙“俄昌”人,自其首领早慨始传至元末,已有35代。早慨制定“铁印券”,规定酋长以长子继承,开始了世袭制。早慨以后十余世,“俄昌”人日益强盛,与金齿、僰国皆通商。约10世纪,受大理王段氏封诰。当时外来商人教会阿昌人民种田,农业逐步发展。元、明设云龙州,大量白族、汉族人民相继迁入,这里的“俄昌”人,部分西迁至腾冲一带,部分融合于白族、汉族中。在这种民族融合中就有了生活风俗等的融合,于是才有了阿昌族的风俗中有白族、汉族的风俗习性。

另外,在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腾冲一带,元以前即有“莪昌”人居住(《元史地理志·金齿宣抚司》),明正德《云南志》认为即唐代的“寻传”人。那时“寻传”人属南昭的镇西节度管辖,还过着“俗无丝纩”、“散漫山中无君长”的原始生活。“寻传人”在发展过程中至元明时期已逐渐分化为阿昌族和景颇族中的一部分。这便是现如今阿昌族有些风俗与景颇族相同的原因。

明洪武十六年(1383)左纳率部归顺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敕赐汉人段保为云龙州掌印土知州,阿昌族降为被统治民族,并向西南迁至德宏境内,渐失本土。

在阿昌族降为被统治民族且失本土的情况下本民族的好多生活习性不得不被溶入许多其他民族的东西,这也是我们今天看到阿昌族的生活、风俗、节日等与汉族、傣族或景颇族的相同甚至相似的原因。

阿昌族聚居的户腊撒,明初属麓川宣威俯司。15世纪中叶,明将王冀三征麓川后,属陇川宣府司。王骥分封其属官赖罗义和况本为把总,分别掌管户撒、腊撤,成为世袭领主。阿昌族人民从驻守边疆的汉族屯兵那里学会了耕种水田、打制铁器的技术,促进了阿昌族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

在这样的历史下阿昌族的生活习性不得不被汉族影响甚至同化。这便是现在阿昌族的生活、风俗、节日等等与汉族相同甚至相似的原因。

清初承袭了明代的土司制度。吴三桂把户腊撤地区改为“勋庄”。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年),废“勋庄”,仍归原先赖、况两家承袭。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户腊撒地区归腾越州管辖。乾隆年间,南甸土司辖区的阿昌族,除了向傣族封建领主交纳贡税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沦为附近汉、傣地主的佃户。阿昌族同时受封建领主、地主的双重剥削。这也是我们今天看到阿昌族的生活、风俗、节日等等与汉族、傣族或景颇族的相同甚至相似的原因。

民国时期,云南军阀在陇川、梁河等地建设治局,推行保甲制,但封建土司制度延至建国前夕,统治阿昌族达500余年之久。阿昌族每年除固定向土司交纳“三大款”(官租、大烟款、地基银子)外,各寨还负担专门的劳役。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在阿昌族聚居的陇川县户腊撤地区成立了阿昌族自治区(区级)。1953年、1954年,又先后在潞西县江东区高粳田乡,梁河县遮岛区的丙介乡和关璋乡建立了三个阿昌族民族乡。从1955年秋开始,在阿昌族地区开展和平协商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领主、地主的特权、杂派、高利贷等也一样废除。土地改革的胜利,使阿昌族人民彻底摆脱了封建枷锁,从而推动生产的发展。这也使得阿昌族的一些本民族风俗习惯能够得以不被同化而保存下来。

梳理阿昌族的历史我们会发现阿昌族的发展就是一部民族相互交融的历史,是当地的汉族、白族、景颇族、傣族的发展的一面镜子。在阿昌族现行的各种节日及习俗中仍然保留着一些汉族不曾保留下来的习俗,这是可喜的。而阿昌族的一些本民族风俗习惯能够得以不被同化而保存下来更是可庆幸的。阿昌族的部分生活习性是汉族发展的活字典,更是阿昌族民族发展的真实写照。在阿昌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更不难发现阿昌族的发展是与当地的汉族、白族、景颇族、傣族的交融分不开的,因此阿昌族的祭祀以及音樂与汉族、白族、景颇族、傣族有相同甚至一样的情形,这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最好见证。

参考文献:

1、周凯模.云南民族音乐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2、郭朝庭.保山市少数民族志[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3、杨民康.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4、杨民康.中国民间歌舞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5、曹本冶.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本文属云南保山学院校课题,项目编号10B005K。

音乐文化以及音乐教育 篇4

对于音乐的起源古今中外的学者众说纷纭, 各有所见。有劳动起源说、游戏说、模仿说、天性说、梦幻说、情欲说、美感说、感情传说、功利说、能动说、本能说、精力过剩说等等。不论是哪种学说, 都是离不开人们大众的劳动与生活的, 和劳动生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原始社会文字还没有出现的时候, 人们经过长期的积累, 发现在劳动的时候运用有节奏感的声响不仅可以协调动作, 还可以振奋人心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这和“号子”有密切的联系。同样人们在劳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 只能通过形象的模仿以及情绪的喜怒哀乐的表达, 肢体的动作来传承文化和经验。在劳动生活中有开心、痛苦、快乐、恐惧, 在情绪高涨的时候会高呼、雀跃, 情绪低落时会叹气、顿足, 这些都为音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说明音乐是与大众的生活紧密相连的, 所以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是又要回归到生活中, 音乐应该服务于大众。

以我国的民歌为例, 我国民歌通常被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

(一) 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直接配合劳动的歌曲。它的演唱方式多是“一领众和”的形式, 节奏整齐, 体现出很强的协作性。在以前科技还不发达时候房子建造要打夯, 人们为了为了能够达成统一的力量来完成这件事情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口令”, 那么这个“口令”就是号子的雏形, 口令可以统一力量让大家齐心协力的劳动。可见在最初号子只是一个服务于劳动的一个“口令”, 它是民歌音调中最早的根源和基础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 笨重的体力劳动逐渐被机械所替代, 劳动号子的存在方式也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 劳动号子又注入了很多的新鲜生命力, 更多地作为一个艺术的品种而存在。劳动号子是在人们的劳动生活中逐渐产生的一种音乐形式。

(二) 山歌

山歌相对于劳动号子来说是成熟的而又普及的品种, 是劳动人民在山野劳动生活中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音乐形式, 概括来说就是“劳者歌其事, 饥者歌其食”的音乐形式。在交通不便利科技不发达的山区, 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沟通呢, 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交流呢?有的时候我就在想, 在以前科技不发达的时候, 没有电话的时候, 会不会就像网络上形容的“通信基本靠吼”呢?随着时间的推移曲调越来越优美, 渐渐的这种交流就被润色成了山歌了吧?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所产生的山歌的风格也不同, 体现着各个地区的风土民情, 所以说山歌也是在人们的劳动生活中产生的, 抒发人们情感的曲子, 是和人们的生活有紧密联系的。

(三) 小调

小调和前面所说的劳动号子、山歌不同, 它是产生在城市的“里巷之曲”, 是人们日常演唱的小型民歌。虽然小调是相对于劳动号子和山歌更加艺术化的音乐形式, 虽然小调是由职业艺人传播演唱的, 但是它仍然反映着真实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 仍然与人民群众是息息相关的。

通过上面对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产生的简单介绍, 使我们了解, 音乐是来源于人们大众的生活中。上面所提到的各种学说虽然都有片面的地方, 但是也都是有各自的道理的, 劳动起源说是说音乐来源于劳动, 劳动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属于音乐的要素的节奏在劳动中也深深体现出来;情感说是指人们为了表达情感仅仅用语言抒发情感远远不够想要达到的目的, 所以音乐产生了, 这也是与人们的生活相关联的;模仿说指的是人们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存在的声音, 例如远古时代祖先懂得用兽骨做成骨笛模仿鸟叫等等声音。这些音乐的形式可以说是来源于群众, 它们很多反映大众人民生活、情感生活、劳动生活等等方面。借用毛主席的群众路线方针的一句话就是“从群众中来”。

二、到群众中去

在文化多元化的大趋势下, 只要群众可以接受, 可以在社会上流行起来的任何一种音乐形式都属于大众音乐文化的一分子。怎样使各式各样的音乐深入到群众中呢?

在中央三套有个节目叫做《激情广场》, 这个节目自2002年10月开播以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他始终保持着面向大众、相约歌唱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是一个走群众路线的大型广场歌会节目。在这个栏目中, 美声、民族、通俗歌曲贯穿, 各种各样的演唱方式 (齐唱、合唱、老歌翻新等) 演绎作品, 真正的达到普及作品的目的。他会根据每期的主题来设计和选用不同的作品, 邀请歌唱家和群众一起来演唱, 真正地做到了大家唱, 使每个普通人在音乐中感受对生活、情感和真、善、美的向往。

这个节目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设立了“今天我登场”和“赛歌台”两个特别板块。“今天我登场”板块就是为您设置的, 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展示自己的真我风采, 让广大的群众都有机会登上舞台展示自己。“赛歌台”是由企业打工者和广大百姓群众以对歌的形式长处心中的激情, 为自己加油、为自己就呐喊, 赛出积极的态度和热情, 展现出企业和当地的精神风貌。体现着“一个人唱歌多寂寞, 一群人唱歌多欢乐, 歌是要大声唱出来的, ”宗旨。这里没有人会取笑你的音乐修养不高, 没有人会因为你的一点点小错误而嗤之以鼻, 为的就是让音乐和你在一起, 就是要你快乐, 难道你就不想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 体现一下自己的价值吗?音乐带给我们欢乐, 带给我们激情, 为我们解忧, 我相信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爱音乐的。

不得不提的是我们西华师大音乐学院组织的文艺汇演下乡活动, 这次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作为学生, 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学习, 和百姓群众以及社会有一定的距离, 这次下乡演出活动就给了我们机会和基层群众认识交流的机会, 也让我们这些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把自己学到的音乐技艺展现在他们面前, 让群众可以面对面的参与到我们中间。我们专业的音乐学习并不是像原来大家想象的“曲高和寡”, 我们学习音乐不是为了能够独树一帜, 显示自己的优越性, 而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音乐、认识音乐、感受音乐。音乐应该服务于人民大众, 我们这次活动正是遵循这个宗旨。在这期间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到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经验知识, 而且也为群众送来了可口的精神食粮。在不影响课业的情况下, 这样的互动还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宝贵的资料和建议, 群众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演绎更加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我们或许在这样的互动中把学院派音乐文化让更多的人接受, 而不是让群众觉得听到我们这些专业的歌曲就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这样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让音乐文化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可以调节情绪, 使人感到快乐。

“到群众中去”的活动有很多, 湖南台前几年举办的《超

对中国山水画临摹教学的几点思考

刘哲 (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山水临摹是山水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课时安排较少及学生自身的基础等原因, 较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美术史知识的讲授、范本的选择、临摹传统绘画的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如何上好这门课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山水临摹;教学方法;改革

中国山水画必须不断地创新才能发展, 而要创新就离不开对传统的学习。于此, 学习和研究山水画就需要对传统进行认真学习, 在高师美术教育中, 山水画的临摹教学就成为比较重要的一环。在这个重要环节, 如何转变教学理念, 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是每一位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几点改革建议, 目的在于改进山水画临摹教学, 为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努力。

一、临摹山水画的意义

在山水画的学习中, 临摹是一种笔墨的训练过程, 是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学生通过临摹, 直接与古人对话, 感悟他们的笔墨变化, 对历代经典的山水画作品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仅达到笔墨技巧的提高, 培养了较高的审美眼光, 而且为以后的山水画创作打下坚实的传统功底。历代有成就的山水画家在学习山水画之始, 无不是从“师传统”即临摹前人的绘画作品开始入手的。

早在南齐时,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中就有“传移摹写”之说, 指明了习画者应该重视临摹。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也曾说过:“临摹并非创作, 但亦为创作之必经阶段。”[1]他认为临摹古代作品是学画的一种手段, 一个阶段, 并且是级女声》选秀节目, 是没有任何门槛的, 只要你热爱音乐, 在音乐这条路上有追求, 想要证明自己的都可以参加这个活动, 抛开他的商业性目的不说, 这个活动成就了很多人的梦想, “想唱就唱”的宗旨说明了每个人都可以享受音乐, 这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活动。目的不是非得鹤立鸡群, 而是在参与中得到快乐, 体味音乐带给人们的快乐。还有“心连心”艺术团每到一个地方演出前, 都要先进行深入的采访, 了解当地观众的需求、当地的民间文艺情况及戏曲发展情况等。艺术团不仅带来百姓喜欢的艺术家和想看的节目, 而且还选择当地的优秀演员和节目一起演出, 把当地的地域文化和文明建设成就展现给全国观众, 与民同乐。

“到群众中去”的活动和节目不胜枚举, 为了使多元化的音乐更多的让大家接受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音乐文化, 媒体和音乐工作者紧紧抓住群众的心, 带给观众更为贴近生活的作品, 我们应该有更多的“俗”的作品出现, “俗”并不是贬义的, 而是说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反映人们的生活, 反映社会的现实, 反映人们的心声, 真正体现音乐的群众路线。

三、对音乐教育的启示

当前音乐新课程标准在音乐与文化关系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 广大音乐教师还普遍存在文化素养缺乏的现象。作为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高师音乐教育有必要承担起教育责任。在教育教学工作上, 利用学科特有的魅力来教育学生的思想, 尊重学生的人格, 让学生独立, 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在教学工作中, 根据新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备课。如在音乐欣赏课中, 利用视频和课件来完成, 让学生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大屏幕直观的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智慧和魅力。

可以通过网络去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 以便让学生能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 从而增长见识, 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此外, 学校建立的合唱队训练,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好, 创作必不可缺少的。而他自己则在五十多岁之前, 致力于传统学习, 认真地临摹了自五代的董源, 宋代的范宽、米友仁、马远, 直到清代的王原祁等古代大家的作品。齐白石先生是创新的大师, 却自称“甘为”青藤“走狗”, 愿在八大、石涛、吴昌硕门下“饿而不去”, 表示了他师古人、学传统的决心。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 前代大师们对于传统的学习都非常重视, 都下了苦功夫, 那么对于初学山水画的学生来说临摹就显得更为重要, 更需要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学习, 为以后的山水画创作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二、时下中国山水画临摹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 山水临摹课一直是高等师范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临摹的重要性也早已获得共识, 但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还不得不面临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生普遍没有专业基础。师范院校的学生, 多为从小接受西式教育成长起来的年轻人, 在高中美术教育阶段普遍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 上的都是高考应试中的素描、色彩课程, 提起绘画他们自然想到的是素描、色彩, 对中国传统美学知之甚少。尤其是中国画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 更别提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理解和具备相关的专业基础。二是山水临摹课时安排时间较短。山水画临摹是山水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但是美术学专业山水临摹课课时安排的时间却比较短, 通常为2—3周。在这短暂的几周时间内, 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只是泛泛而学。教师也限于时间, 多是简单地讲解山水画知识和示范一些山水笔墨技法, 难以进行系统的山水画教学。而恰恰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又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才能积累起来的一种经验, 笔法、墨法、皴法、树法、水法、轻重、干湿、浓淡, 不同的笔墨又能分解出不同的形式内容, 而这些都

音准、节奏、表演了等在老师的严格帮助和指导下, 达到教学目的。

在教学工作中, 认真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备课。《新课程标准》极力倡导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当“以生为本”, 把“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作为根本的教育目标, “把学习还给学生”。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在课堂中适当开设一些小栏目或者游戏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才华, 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的音乐兴趣应侧重激发和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和积极性的调动, 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 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 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

现在的学校都有自己成立的合唱团、民乐队、管乐队等团体, 使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好的专业来参加不同的团体, 兴趣是很好的老师。

音乐教育是一条漫长但充满色彩的路, 在这条路上还需要许许多多的音乐教师的共同努力去培养学生, 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理解、去表现音乐, 甚至可以去创造音乐。

摘要:音乐是与人们的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 和人民的劳动生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文章“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阐述了音乐的起源以及功能, 并举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音乐,群众,关系

参考文献

[1]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大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历史连接与传播》[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新音乐课程标准》.

对管弦音乐感想要求以及建议 篇5

很开心能在大二这个学期能够选上自己从未涉及过的课程—管弦乐。虽然上的课程数量不是很多,但是已经勾起了我对管弦音乐的喜爱,同时,也让我了解了很多西方文化知识以及之前所听到的交响曲的背景。我觉得这对我的画画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在这门课上,我最喜欢的乐器是小提琴以及小号,据我了解小提琴总共有四根弦。靠弦和弓摩擦发出声音。它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是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主要的乐器。它在器乐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在课堂上老师的介绍还有演奏者的演奏让我知道小号音色强烈、锐利、极富辉煌感,声音嘹亮、清脆、高亢,具有高度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是铜管族中的高音乐器,既可奏出嘹亮的号角声,也可奏出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小号使用弱音器可增加神秘色彩,音色明朗响亮,非常锐利。不仅可以演奏振奋人心的旋律,而且能够演奏抒情的优美乐段。

对于这门课程我没有什么要求,只是希望还能够能多听听现场的乐队演奏,那种感觉是跟自己用电脑放出来听的感觉是非常的不一样的,希望老师您能够多多带学长学姐们来相思湖校区演奏。

音乐文化以及音乐教育 篇6

关键词:音乐乐感 音乐鉴赏 教学导入

一、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原则

音乐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语言类学科相比,音乐学科更重视学生的个人兴趣。同时,它还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实践以及长久的训练。首先,音乐学科通过更加直白且明确的方法表达个人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置身于不同音乐曲目所提供的场景之中,真实感受其所表达的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音乐的魅力。这种方式只是学生个人的感官感受,非专业音乐欣赏者亦可以做到。然而音乐教学则是通过理论教授学生怎样更好的体会音乐的美妙,以及怎样从一个专业的角度评价不同音乐。由此可见,理论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力的具体教学措施

1.合理导入教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音乐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个人的投入度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就更突出了音乐教学中教学导入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更加注重张扬个性,对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兴趣更大,然而理论教学毕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因而出现了众多学生对音乐非常感兴趣却不愿意上音乐课的现象。初中学生由于学业的压力等原因,在音乐课上的积极性远不及小学生来得浓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注重运用有吸引力的手段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上音乐课,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合理导入教学就是指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更快的进入教学情境之中。

首先,可以利用传统的教学导入方式,例如讲故事以及成语典故等方式。故事有一定的曲折性,好的故事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吸引力。学生可以跟随音乐故事的情节,走入故事中感受故事主人公的心情,从而更好地对相关音乐更加感兴趣。而成语典故则包含了一定的故事性以及相关传说等,更是传达了先人为人处世的道理等。向学生讲述成语故事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同时,很多成语故事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常听的,教师讲述其中的典故更加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导入引领学生更好地进入音乐课堂。初中生毕竟具有一半儿童爱玩的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视之如猛虎,而应该正视它。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到其本质,并进行合理利用。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音乐小游戏培养学论文联盟WWW.LWLM.COM整理生的乐感,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主动的进行音乐学习。同时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利用当前的先进技术进行导入教学。

2.运用对比教学

对比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对比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两件事物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区分。这种方法很好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音乐的对比教学法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法教授学生从各种对比因素分析音乐。不同音乐在音乐家的创作、演奏以及相关技巧方面也存在极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运用音乐对比教学法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首先,可以将同一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进行对比。尤其是经典作品常常会被后人进行改编或者运用不同的乐器予以演绎。然而,为什么要这样改编,改编之后的作品与前人的作品相比有什么有点与不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不同的方面以及各种角度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作品在演奏过程中的要求必然存在不同。一些炫技性的作品与注重情感宣泄的作品在表面看来是极为不一样的,但是其实质却有着本质的相同。而这些需要学生经过实际对比、思考才会真正总结出来的。《野蜂飞舞》与《春江花月夜》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它们的主题、传达的情感已经以及演奏方式等都存在着极大的区别,然而就本质而言,它们都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情绪。说到底,这两部作品在抒发作者情感这一作用上起到了殊途同归的效果。这种效果是怎样渲染出来的,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深刻思考才可以得出。不容置疑,学生这种对比性思维模式则需要教师的引导。

3.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在教育界尤甚。音乐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音乐教学,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音乐乐感以及相关音乐鉴赏能力。互联网将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说实现了世界资源的共享。这就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教师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以及创作型改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相关资源,利用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必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师进行教学前,应该教会学生演唱相关作品,只有熟悉了相关旋律之后,教师才可以更好的带领学生领会其中的乐感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鉴赏。学生通过亲生感受可以从感性上体会相关情感,把握其中的主题。随后,教师则通过理论知识加以分析,使学生从理性上更深刻的认识相关音乐主题。

三、总结

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音乐的教学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初中生的音乐乐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而是需要教师耐心培养。而音乐鉴赏能力更是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高要求,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很好的鉴赏音乐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下功夫,科学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才可以得以提升。

音乐文化以及音乐教育 篇7

广播是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 人们通过广播接收新闻信息, 听音乐、听故事, 享受生活的乐趣, 由此可见, 人们对广播节目的选择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色彩, 而以主持人为主的广播节目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不会考虑听众的感受, 广播音乐节目将最新的音乐分享给大家, 既可以放松心情, 又不会让受众在选择上产生太大困扰, 对于很多受众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广播音乐节目如果能够根据受众需求进行创新, 有针对性地对时间段、节目内容和节目编排做合理调整, 利用互联网这种传播平台对节目进行宣传, 相信可以占领一定的受众市场, 为受众带来一场丰富的听觉盛宴。本文对广播音乐节目的样式做了简单的概述, 并提出了一些广播音乐节目的创新方法, 希望能对此领域有所帮助。

一、广播音乐节目的发展历程

在第一届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上, 我国把“播送优秀的文艺作品作为广播电台的五项任务之一, 在其后连续几年内, 每一次的全国广播工作会议都规划好广播文艺工作。从此, 广播音乐工作者开始积极投入广播事业的建设当中来, 根据时代发展与人们需求创新了新的广播音乐品种, 并获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广播音乐节目在人群当中的欢迎程度受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重视, 于1955年建立广播文艺节目资料库, 囊括各种乐曲, 到1958年时共存磁带8万盘, 当时创作的部分优秀歌曲至今仍在传唱, 音乐广播节目的地位日益上升, 影响范围逐渐扩大。但是在六七十年代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广播音乐节目遭到重创, 市场萎缩, 后来, 广播音乐节目开始振作, 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科技的进步, 调频立体声节目开始出现, 极大地满足了听众的音乐审美需求, 提高了音乐节目的感染力, 并在全国迅速推广使用。随后广播音乐节目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并拥有了一批广播音乐名牌节目、栏目和名牌主持人, 促进了广播音乐节目的快速发展, 其魅力迅速提升。在八十年代中期, 广播系列台纷纷涌现, 在九十年代, 新兴媒介的兴起为广播音乐电台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快捷的传播渠道, 广播音乐节目开始走向制作专业化、定位窄播化、主持个性化和编播一体化。

二、美国与我国的广播音乐样式的差异

国外的商业音乐广播和专业音乐广播电台能真正体现出中外广播音乐节目样式的差别, 根据不同的制播方式和广播体制对主持人与听众的沟通方式会有不同的要求与追求。就拿美国的商业电台来说, 他们的广播运作方式纯市场化, 市场细分的两个主要特点是风格化、专业化和社区化、本地化, 广播专业化途径已达到几十种, 一家电台只制作一种专业化节目, 这就是广播专业化节目类型。在美国, 音乐电台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十类, 比如成人音乐台、摇滚音乐台、流行音乐台等音乐电台。美国的这种音乐电台板块栏目比较集中, 各个栏目拥有一致的风格和系统主题, 更加注重个性化, 但是, 它的缺陷是无法反映整个电台的栏目构成。而我国的音乐电台大多数都是综合音乐台, 在制约频率资源的同时还具有中国特色的听众资源, 此类音乐电台播出的内容多种多样, 比如新闻、体育、财经等节目, 改变了过去广播电台的节目样式, 但是电台形态比较单一。我国目前的音乐电台节目样式主要有类型音乐节目、点播节目、音乐资讯节目、音乐主持人节目、音乐情感节目、音乐娱乐节目等。音乐电台想要实现个性化, 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节目内容的贴近性, 音乐电台在节目设置上容易过分强调节目的特殊化, 而忽视了其服务功能和实用性, 在编排节目内容的时候, 脱离听众生活, 使听众的兴趣降低。

三、广播音乐节目的创新方法

(一) 增强娱乐功能, 提高主持艺术

广播音乐节目最大的功能就是娱乐, 陶冶情操, 当制作一档音乐节目的时候, 可以适当融入娱乐元素, 增强节目的趣味性。一般而言, 一期广播音乐节目至少要设计一个娱乐元素与亮点才能达到增强趣味性的目的, 如果能够设置多个娱乐元素, 就能最大程度地让听众对一期节目始终保持高兴的心情, 比如在一期节目当中插入当下的娱乐热点, 还可以设置听众来电环节, 使听众参与到节目当中来, 增加节目的娱乐效果。一期好的音乐节目光有合适的编排是不够的, 还要依靠主持人的主持艺术才能达到节目预期效果, 这就要求主持人必须具备专业的主持能力与一定的音乐知识, 节目当中尽可能地融入主持人自己对音乐的看法, 语言要生动有趣、平易近人, 富有个性化, 这样才能让听众感受到广播音乐节目的价值和魅力。

(二) 改变主持方式, 创新节目形式

广播音乐节目和主持艺术的发展使听众需求随之变化, 传统的主持形式枯燥单一, 已经无法满足听众对节目的要求, 在对广播音乐节目的探索过程中, 一些新颖的主持手段被逐渐应用, 这一次广播音乐节目的大胆创新, 增强了节目的个性化, 也塑造了一批明星主持人, 节目的知名度迅速提升, 这充分说明了主持手段的创新对于广播音乐节目的重要意义。改变主持方式要求节目主持人必须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创立自己独特的主持方式, 设置嘉宾访谈、听众来电、场外连线、微博参与等多种节目形式, 使用现代科技提供的技术条件, 丰富广播音乐节目的内容, 树立广播音乐电台良好的形象, 使听众享受到听节目的乐趣, 以收到更加良好的节目效果。

(三) 明确听众群体, 调整节目内容

可以说, 现代科技的发展带动广播音乐节目的发展, 技术越发达, 对节目的要求就越高, 如何让广播音乐节目适应科技的发展水平也是当前这一领域应该考虑的问题。对于广播音乐节目来说, 重点不只是音乐, 还有节目, 音乐节目不等同于全部都是音乐作品, 要杜绝一味播放歌曲的现象, 及时更换调整收听率过低或者不合理的节目, 避免资源的浪费。另外, 还要明确节目的目标听众, 将节目细分化, 针对不同的听众群体设置不同的节目内容, 稳定目标听众, 保证节目的收听率。一般来说, 广播节目的黄金时段是上下班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间段的人流量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要大, 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段进行广播音乐节目的播放, 此外, 不同的年龄层收听节目的时间也不一样, 广播音乐节目应根据这些情况输送节目内容。

结语

在聊天工具、视频、游戏等娱乐方式盛行的今天, 不可否认, 广播音乐节目是缺少一定的优势, 但是鉴于人们的日常需要, 广播音乐节目依然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广播节目传播方式, 使受众的概念更宽泛, 扩大了受众的节目选择范围, 同时, 国际卫星电视向广播音乐节目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广播音乐节目必须保持忧患意识, 时刻具备创新能力, 从受众的喜好出发, 结合时代背景与广播媒体的特征制作出受众喜爱的广播音乐节目。

摘要:当前, 各种广播节目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其中, 广播音乐节目已经成为人们非常喜欢的一类音乐节目, 在广播节目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对广播音乐节目的要求逐渐变高, 在这种形势下, 传媒多样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广播音乐节目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满足人们的要求是广播音乐节目当前应该探讨的话题, 要求对音乐类广播节目进行重新定位, 明确目标听众, 把目标听众的选择作为广播音乐节目的出发点, 创新内容, 创新手段, 创新形式, 制作出听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节目。

关键词:创新形式,创新内容,目标听众定位

参考文献

[1]刘希竞.广播音乐节目的样式和创新[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22:81-82.

[2]郭庆云.广播节目中音乐编辑素材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

音乐文化以及音乐教育 篇8

《我的祖国》主要采用五声调式, 是由同名作品所改编的钢琴变奏曲。作品是由C大调开始, 主题是并列的二部曲式。通过装饰主题的旋律, 后面随着变奏进行和声和加花, 对大量的协和音程进行使用, 进而产生了优美和动听的和声。

图1为原歌曲曲式结构图, 图2是钢琴改编之后的曲式结构图示。若是这个曲子的改编是依据传统的变奏曲的结构, 并列二部曲式作为主题, 后面随着变奏的进行, 通过加花和装饰曲子主题旋律, 进行织体与和声的变奏, 就会改变调式, 使乐器的主题发生变化。由此, 就不会产生独特的音乐特色。《我的祖国》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 多少年来一直被反复传唱。因此, 不能大刀阔斧的去变奏。如果在变奏中旋律脱离了原来主题, 观众就不会认可和接受。通过图1和图2的对比发现, 改编者通过交叉变奏的手法, 即层层递进, 又使改编后的主题对原歌曲的节奏紧紧围绕, 使变奏效果达到最佳。借助于歌者诉之以情的心理状态和原歌曲的经典旋律, 在创新与怀旧、变与不变之间, 在琴声中完美的融入歌声。

(二) 节奏特征

《我的祖国》是根据情绪需要和内容发展来开展音乐脉络的, 突出节奏的表现是其重点。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 是无法精确计算逐渐加密的音符的。而全曲代表性的节奏型, 则是波音和分解和弦, 犹如湍流的河水奔腾不息, 稻香四溢飘满两岸。而三处散版, 即乐器在开始、中间和结尾三处的布局, 则无法将爱国者的民族之情束缚。同时, 有大量的三连音出现在华彩部分, 而连续上行的三连音, 更好的抒发了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三) 作品内涵及情感传达

《我的祖国》音乐语言形象细腻、朴素生动, 对抗美援朝将士们的爱国情操进行了真实的诠释。其乐曲波音分解柔和、平稳, 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旋律扣人心弦。优美动听的主题音乐, 将人们带入到稻花飘香的美好境界中, 耳畔是潺潺的江水, 浪花飞溅、水波四溢。而几处散板的布局, 使乐器更加自由和舒展。结尾部分连续上行的三连音, 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犹如清澈的流水, 和之前形成鲜明的对比。祖国气势磅礴, 秀美壮丽的河山尽收眼底。在热烈而激扬的气氛中, 全曲结束。在全曲演奏的过程中, 情景交融、以情传神, 更加注重对意境的渲染。

二、《我的祖国》的演奏方法

(一) 乐曲引子部分的演奏方法

在乐曲的引子部分, 应以指腹为支点, 对于连绵不断的河流, 用波音分解和弦来表现。需要快速弹下这一串音符, 并恰当的使用踏板。对深浅层次掌握好, 才能使波音效果达到最佳。在后面的华彩部分, 需要用指尖触键进行弹奏, 营造出风吹稻花香两岸的场景。在音与音之间的连接, 应不留缝隙, 使乐器连贯生动, 犹如连绵不断的流水一样。在演奏过程中, 应掌控好速度。手指清晰灵活的触键, 将手指的活动量增加。音要结实, 掌关节要有足够的爆发力, 能自如轻松的按键, 以产生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场景。

(二) 乐曲主题部分的演奏方法

在这一段的演奏中, 应将踏板的深浅层次掌握好。乐句平稳富有线条感, 对右手旋律的节奏变化尤为注意, 换指时手指可以稍放平。情感的表达是这一部分的重点, 发挥主要作用的则是连音线。因此, 应对连音线的弹奏技巧高度重视, 不能断开连音线所连接的乐句。把握音乐中的韵律, 是演奏器乐改编的钢琴曲的关键。《我的祖国》钢琴作品, 具有亲切而朴实的主题, 只有演奏旋律动听、音调委婉, 音乐保持连贯, 才能让音乐演奏深深的打动和感染人的心灵。

(三) 钢琴演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钢琴演奏曲《我的祖国》在演奏技术方面, 应着重注意以下的问题:一是演奏的琴音和弦应对踏板的深浅层次掌握好, 将踏板的色彩性效果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在演奏时, 散板中的分解和弦应放松上扬大臂, 由若至强、由慢渐快、由低至高。在向下行进分解和弦时, 手指触键不要太重, 应清晰灵活, 弹奏出透明清澈之感;三是在演奏华彩段时, 应将旋律的走向及外声部的和声织体突出, 不要有过强的内声部。对纵体平衡关系要准确掌握, 同时, 还应将手指与手腕、大臂与小臂的力度关系掌握好。

三、结语

钢琴作改编曲《我的祖国》, 之所以被广泛接受, 不仅是源于对原歌曲的认同, 更重要的是歌曲无论是从创造和演奏, 都贯穿了一个“情字”, 以情感人, 诉之以情。在钢琴曲的织体、和声、结构布局方面, 改编者都做了精心的安排。正是因为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高超的演奏技巧, 才能深深的吸引和抓住听众的耳朵, 这也是这首改编曲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李艺.一条大河波浪宽——歌曲《我的祖国》的创作浅析[J].大众文艺, 2012, 21.

音乐文化以及音乐教育 篇9

1 高校茶文化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学习与茶相关的知识、茶艺、茶文化的人群越来越多,茶文化开始走入校园,我国有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与茶相关的文化课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实际的茶技术教授融入日常教学中。茶艺师是我国新兴起的一种职业,也被国家列为一项劳动技能。社会鼓励人们积极地学习茶文化,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国内众多的茶文化研究者、专家、教师等,对茶文化影响学生素质的功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研究,并且取得了较为可人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茶文化在中国已经有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其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茶文化将道家、儒家的精神融合在一起,因此,在传递茶文化知识的时候,不能将茶文化以说教或灌输的形式进行教授。如何让学生准确地学习和领悟茶文化的思想精华,并且积极地进行传播,这是高校需要解决的事情。其次,高校需要丰富茶文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目前,各大高校开设的茶文化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比较倾向于对茶历史、茶法等的教学,教学主要停留在论事、论史的层面,和时代的发展有一定的脱节。此外,茶文化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完全复制普通课程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仅仅停留在对茶文化的学习过程中,无法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学生在课外很难接触到与茶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无法切身地体会到采茶、泡茶等具体的过程。教条的文字无法将茶文化的内涵表现出来,也无法加深学生的记忆,更别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最后,我国高校目前仅停留在茶文化知识的传授中,茶文化育人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对其研究也不够准确。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发挥茶育人的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

2 高校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

2.1 改善教学方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教师应该积极改善现有的教学方法,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和理解茶文化的内涵,并且对茶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讲述式、讨论式、提问式、互动式等多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锻炼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给学生传递茶文化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此外,教师应该布置一些独立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的资料,并且做成ppt或者小视频,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学生之间可以畅所欲言,这样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

2.2 调整教学内容

高校在开设茶文化课程之初,设定的课时为30课时。但是茶文化课程的内容比较多,其中有茶叶的分类、茶叶的特征、泡茶、品茶、茶史、茶法以及饮茶习俗等知识。据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在选修茶文化课程后,只要对茶有了一定了解,就可以开始尝试泡茶。但是,由于茶文化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有一定的缺陷,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讲述知识的时候,仅仅注重茶文化的科学内容,而忽视了茶文化的艺术性和文化特点,使得茶文化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等内涵都没有凸现出来。随着茶文化课程在高校课程中设置为大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后,已经从原来的30课时调整为20课时,并且由于学生的来源较为广泛,各个专业的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能力不同,尤其是非植物学系的学生很难了解和掌握茶知识和相关文化,这种情况下就大大减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基于此,高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以及茶文化课程的要求,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在对茶文化课本中的基础知识进行传递的同时,还要突出茶文化的内涵思想,重点讲述茶文化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休养身心。目前,高校在进行茶文化教学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茶史、茶类、饮茶、泡茶与文化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主题内容。经过实践表明,现有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社会对茶文化的需求,并且深受学生喜爱,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2.3 有效开展品茶论道活动,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

高校开设茶文化课程,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茶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可以陶冶情操、修养身心,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不断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因此,高校和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地开展与茶文化相关的品茶论道活动,营造一种宁静祥和、悠然自得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切身认识到茶叶的种类和特性,帮助学生加深对茶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在品茶活动中,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与茶有关的活动中,亲自参与到泡茶、品茶的环节中,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茶知识记忆,还能发挥出学生乐于奉献、协同合作的精神。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孩子的宠爱越来越严重,加之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长的娇惯使得学生严重缺乏劳动能力和节约意识。但是,高校开设的茶文化课程中,给学生传递了宁静祥和、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也给学生灌输了无私奉献、迎难而上的民族精神,茶文化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成长。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对茶文化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进行充分的挖掘,帮助大学生养成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树立积极、健康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在开展“茶如人生”的专题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以茶为引言,借助茶畅谈人生,让同学之间进行互动、交流,这样才能充分理解茶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事情,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4 优化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

高校授课的方式依然采用黑板、粉笔等简单的教学工具。新兴的多媒体技术可以说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能够生动形象地给学生讲述知识,大大地的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和理解,让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广泛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将多媒体技术合理运用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这样不仅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比如,教师在制作茶文化课件时,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点,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的特点进行教学,并且已经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教师借助网路媒体,如VCD播放视频、播放音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茶文化的知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茶文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使得精神层面得到升华。

3 结语

茶文化在我国已经拥有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茶具有养生的功效,能够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茶给予人们美好的寄寓,教给人们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因此,高校在学生了解茶文化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地发掘茶文化的精髓,将茶文化和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该广泛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将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于每一个教学中,不仅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高校应该积极发挥茶育人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54-56.

[2]朱红缨.高校茶文化专业构建动因及教育探索--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79-81.

音乐文化以及音乐教育 篇10

【关键词】网络 中职 影响 教育 措施

人类创造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也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网络对青年人的吸引力正在迅速增强,长期的网络生活必将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而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学校德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文化对中职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网络文化对中职学生的积极影响主要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网络文化导致人类文化的大互补现象,全球信息网络连通世界各地的人们,出现了文化的跨地区、跨时空、跨民族文化传统的大交流。其特点不仅是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而且会使人们在文化的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火花。网络文化的共享性特征使文化作为无形资产在瞬间扩散到世界各地,使每一个网民受益。

2、有利于学生方便快捷地了解到各种信息

网络借助先进的电子技术结合传统媒体而成为全球最宽广的信息媒介,它使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领先的科学技术成果、全新的理念和知识真正突破时空的界限能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了解。学生可以在一个很宽广的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知识,发展和形成个性。

3、网络文化的传播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大范围的群体交往环境

网络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播为学生更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交往机会。扩展了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创造出许多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是无边无际的,学生通过网络文化的传播,无形中将自己编入一个无限的网络群体之中,社会接触范围大大提高。

二、 网络文化对中职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1、西方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

由于网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西方国家利用网上的优势在不断宣传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与文化,各种报道和政治言论也会在网上出现,特别上一些国家在网上大力宣传“民主”、“人权”等并攻击我们的政治体制。同时,西方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等价值观念的广泛传播必定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造成价值观念的迷失和蜕变。也会影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2、一些西方国家实行文化霸权主义,对学生进行“西化”

网络文化对“网民”的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由于目前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语信息,加之美英等发达国家的网点多,上网信息量大,因而成为入网者经常访问的地方,这就给某些西方霸权主义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助长了强权文化干涉他国文化的可能性,使一些被干涉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受到冲击。中职学生由于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比较容易受到这种“西化”的影响,受其蒙蔽,甚至迷失方向,最终导致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扭曲和流失。

3、网上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网上有大量的色情和暴力的软件和杂志,可以有偿或免费使用。一些非法经营的网吧通宵达旦营业,传播精神垃圾,这些对于涉世不深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诱惑,特别是一些自制能力较差的学生更是整天沉溺于网络之中,不仅影响他们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

4、网络的虚拟性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由于网络本身是社会互动的场所,而这种互动关系有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因此很多学生在网络上与人交往都是匿名的,这种交往方式让很多学生觉得非常安全,他们通过上网结交很多“网友”,而忽视了身边的朋友。有的学生变得不关心集体,也不关心别人,对周围的一切都很麻木不仁。

三、网络文化对中职学生的影响具体解决措施

我们在肯定网络文化对中职学生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应对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所警觉。其具体措施是:

1、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是一支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队伍,为学校德育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他们中的不少人还比较缺乏网络技术的武装,这就成为充分发挥网络技术育人功能的一大障碍。所以为了抓住网络时代的机遇,必须提高广大学校德育工作者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使他们能了解网络的特点,了解网络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能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能及时地解决网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而使网上的德育工作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

2、学校德育教师要积极参与网络

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德育教师必须积极参与网络。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德育教师政治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求他们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及应用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以此提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具体地说德育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在网上开展“实事论坛”、“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等,使网络成为师生之间袒露心怀,倾诉苦乐、宣泄感情的一个重要的场所。德育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创造机会接触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懂得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特点,掌握学生关心的焦点。

3、积极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上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障碍而禁止或阻止学生上网。相反,应积极让已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上网。但对因上网而导致的心理障碍应积极疏导。首先是防患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就向学生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其次是对已患上上网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如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家长、教师的人际交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家长正确指导孩子上网等。

4、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

上一篇:包装机械设计下一篇: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