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价值

2024-06-09

融资租赁价值(精选十篇)

融资租赁价值 篇1

一、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中小规模, 特别是民营的小规模企业, 往往不能达到商业银行的授信要求, 要申请取得银行的贷款, 特别是中长期的贷款, 银行方面很有可能出于风险、收益和成本的考虑而拒绝放款。金融租赁则相对灵活, 出租人更多的是关注新融资的项目的现金流, 项目具有稳定的、较好的现金流, 很可能取得租赁公司的青睐, 租赁公司不会过多的去关注企业的历史, 是否有漂亮的利润和财务报表, 相对于银行业和证券市场的融资, 租赁业更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二、满足限制性产业融资需求

近年, 为对两高一剩产能形成有效的治理, 国家对银行严格信贷管理, 严禁信贷资金进入国家政策限制的产业和领域。在资本市场上, 不论是配股、增发、非公开发行股票等权益类融资, 还是公司债券等负债类融资, 募集资金投向首先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因此, 对于国家限制性产业, 要想在资本市场, 以及商业银行取得资金就很难, 加之, 随着经济的回暖以及通胀风险的提升, 2 0 1 1年国家货币政策将从宽松转为稳健, 在趋紧的货币政策下, 限制性产业融资更是举步维艰。目前, 国家政策对租赁业的资金投向无严格要求, 因此, 租赁更能满足限制性产业的融资需求。

三、回避某些限制性规定, 迅速取得所需设备

租赁不是购买, 可以回避内部审批权限。企业的设备购置, 一般审批流程较长, 层级较多, 特别是一些企业层级较多, 产权链条较长的大型集团企业, 或者一些跨国公司基层的单位要购置一套机器设备, 审批流程相当长, 层层审批, 效率不高的企业, 很可能就会贻误商机。因此, 当企业有设备需求, 而漫长的审批流程又不能满足企业的时间要求时, 企业可以采取先租后买的形式, 请金融租赁公司先购置, 出租给企业使用, 企业同时启动购置的报批流程, 等购置流程审批通过后, 再从金融租赁公司购买, 即先租后买的形式, 满足企业需求。甚至于有的设备, 不符合上级部门对于企业的购置规范, 购置行为不能得到审批通过, 那么, 企业也可以请金融租赁公司来购买了以后, 租赁给企业, 不求所有, 只求所用。

四、优化财务报表、改善财务结构

企业的财务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融资能力、信用评级和监管要求。金融租赁作为一种融资和理财工具将会有利于企业优化财务结构, 帮助企业优化财务报表。

1. 调整财务比率。

租赁业务可以改善企业的流动比率, 当采用直租方式购置设备时, 企业分季度或半年支付租金, 减少企业一次性现金的支出, 采用出售回租方式, 将现有长期资产变现, 也有利于流动比率的改善。在经营租赁业务中, 应付租金不计承租企业的负债, 实现表外融资有利于企业在融资活动中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比例。

2. 有利于盈余管理, 平滑企业各期间收益。

租赁的租金支付是灵活的, 可以根据企业预计的税前利润进行安排。根据《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的规定, 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证券需三年连续盈利。企业经营面临很多外部市场风险, 而这些风险多半是企业不可控的, 有些企业受外部市场风险影响很大, 对于这种企业来说, 在这种不可控的经济环境中经营, 企业收益可能会大起大落, 通过租金的灵活支付, 承租人预计经营效益好的年度多支付经营效益差的年度少支付, 可以平滑企业利润, 避免企业收益大起大落, 稳定企业利润, 给股东一份漂亮稳健的收益报表, 更能满足企业下一步的证券发行再融资审批条件。通过租赁业务有利于企业有一个好的财务报表, 可以满足监管部门的比例考核, 市场或机构准入标准、增发配股标准以及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级标准等。

五、有利于消化应税资源

制造、加工和生产型企业采用融资租赁或经营租赁有利于自身的应税资源和扣税资源的合理配置。经营租赁的租金以及或有租金可以税前列支。有高应税额的企业每期租金可高于正常折旧。税前盈利较少的企业, 可对实际使用年限长的设备, 每期租金低于正常折旧, 降低税前费用, 适当增加税后利润。

租赁不仅是融资, 更是有效的财务安排和资产管理。因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特性, 以融物的方式达到融资的目的, 解决了当前融资风险的屏障;还可以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其本身的财务属性, 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财工具。在充分了解租赁作用和功能后, 我们可以更好的利用融资租赁, 提升企业价值。

摘要:2010年底以来, 国家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银行贷款利率持续走高且规模趋紧, 取得银行贷款较难。融资租赁由于其资金投放产业限制少, 方式灵活, 且能有效满足企业多种财务需求等特点, 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 对融资租赁业务如何提升企业价值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融资租赁,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荣.中国国内及国际租赁业务发展浅析.《消费导刊》2010年04期

[2]、张际萍.浅析经营租赁会计变化及其对承租方财务的影响.《现代商业》2010年05期

[3]、宋海青等四人.渤海油田电潜泵从采购模式到租赁模式实践.《海洋石油》.2009.

[4]、解勇.现金流量视角下金融租赁决策分析.财务通讯.2010年第1期.

融资与企业价值 篇2

人的股东以及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为简化分析,我们以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冲突为例进行分析。

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负债契约签订后,股东有可能从事各种损害债权人利益或降低企业价值,导致代理成本发生的道德风险行为。股东道德风险行为,或者说,负债融资中代理成本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股东存在着将本属于债权人的权益转移到自己手中,以提高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的内在动因。当然,仅有动因的存在,道德风险行为并不一定会发生。关键在于,企业利用负债融资时,股份制企业的股东有限责任等内在特征为股东从事道德风险行为提供了可能。

因负债融资引起的股东道德风险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股东有可能将本属于外部债权人的权益通过一定方式转移到自己手中;二是有可能出现因企业债务超过而使股东放弃对债权人或股东有利的投资项目的投资不足现象。

(1)债权人权益的转移

股东以及作为股东利益代表者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转移本应属于外部债券人权益的手段主要有三种,即股利政策操作、现有债权价值的稀薄化以及资产代替行为。

①股利政策操作。企业利用负债融资后,股东可以在不改变预订的投资项目计划,或在投资项目计划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将通过负债筹集到资金用作股利分配的来源,分配给股东;而在投资政策可以改变的情况下,股东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者有可能通过削减投资项目的方式,减少投资支出,增加股东的股利分配,使股东的利益增加;更为极端的情况是,当企业经营状况恶化时,股东及企业经营管理者有可能将企业的负债资产采取股利的方式分配给股东,以逃避对债权人的债务。

②现有债权价值的稀薄化。在企业市场价值和现有营业收益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经营管理者可通过发行与现有债权具有同等或同等以上优先权益的证券,使现有债权人的债权价值被稀薄化,达到转移现有债权人权益的目的。

③资产代替。资产代替使指企业在负债融资后,股东在投资决策时,放弃低风险低收益投资项目,而将负债资金转向高风险高收益投资项目的行为。

一般地,投资项目的收益与其风险时成正比的。股东放弃低风险投资项目,选择高风险投资项目,如果成功,由于债权人只获取负债契约中约定的固定收益,超过低风险投资项目收益的超额部分全部归股东所得;如果失败,股东本来应承担投资决策失误的全部损失,但是在股东有限责任制下,超过股东出资部分的损失则全部由债权人负担。这种股东有限责任制下与债权人之间收益与风险分摊的非对称性使得股东在从事投资替代行为的动机。

(2)债务超过和投资不足

企业利用负债融资有可能使企业因负债过多而导致企业对较高收益的投资项目无法融资、融资能力低下的债务超过现象,还有可能使股东主动放弃对债权人有利的投资项目。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企业投资发生投资不足。

最早分析了负债融资引起企业出现投资不足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的耶斯认为,企业是一个发展的经济主体,企业的价值不仅包含市场对企业现有资产的评价价值,而且还包括市场对企业将来投资机会的市场评价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其所拥有的投资机会并非一定能够或一定愿意实际投入资金,企业在决定对其所拥有的投资项目是否进行资金投入时,企业的现有负债余额、现有负债的时间构成以及即将借入的新增负债额的多少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现有负债余额、负债期间以及新增负债额对企业股东和经营管理者新项目投资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①被动放弃对股东有利益的投资项目,出现投资不足。当企业拥有较多的负债余额而又缺乏偿还资金时,企业可能会因此导致融资能力降低,从而不得不放弃收益较高的项目。

②主动放弃对债权人有利的投资项目,出现投资不足。当企业拥有的投资机会的净现值为正,但该现值小于或等于企业现有负债余额或即将借入的负债额时,尽管对债权人而言,这种投资机会有利(投资机会的净现值为正),应该投入资金,实施该项目。但从股东的角度来看,并非一定愿意投入资金。原因很简单,股东项目所获的投资收益将全部归债权人所有,股东自身得不到任何收益。

上述因负债融资引起的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或股东的道德风险行为,都会导致代理成本的发生。代理成本发生的原因在于,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上,合理的债权投资者在购买企业债券或向企业提供债务时,会充分考虑企业负债融资中的这种利益冲突

以及股东可能从事的各种道德风险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债券价值进行评价或确定负债契约的利率水平,其结果势必导致资本市场上企业债券价格降低或负债契约利率上升。债券价格降低或负债契约利率上升的成本最终由股东负担。

因此,从股东的角度来看,在利用负债进行融资时,由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股东与债权人利益的冲突,降低负债融资的代理成本,其有效途径是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股票优先认购权公司债券或可赎回公司债券,以及选择合理的债券期限等。

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以一种附带企业普通股股票转换权的公司债券。债券的持有者享有债券发行时事先确定的一定期限内,按一定的转换价格或转换比率将所持有的债券转换成公司普通股的权利。可转换债券在为转换为普通股股票以前,作为一种单纯的债券,债权人可以按期得到应有的债券票面利息,并可照样获得一般债券的安全性。

股票优先认购权公司债券时债券的持有人可以在事先确定的一定期限内,按一定的价格购买企业普通股股票权利的一种公司债券。债权人享有的购买权包括企业即发股票、新发股票和未来预定发行股票的权利。

可转换公司债券和股票优先认购权公司债券两者具有非常相似的性质。对债权人而言,两者都类似于一种股票看张期权。所不同的是,可转换公司债券一旦转换为公司普通股股票,债权人也就转变为公司普通股股东;而股票优先认购权公司债券持有者行使股票认购权后,其作为债权人公司所享有的债权权利并未发生变化,而且还作为公司股票持有者享有普通股股东的权利。

正因为可转换公司债券和股票优先认购权公司债券对融资而言具有股票看涨期权的性质,所以,发行这两种债券来融资,有利于克服因普通公司债发行而有可能导致的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特别是股东和资产替代行为的发生等。

前述分析表明,当企业利用普通公司债券融资时,选择相对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对股东较为有利,所以,股东存在着从事资产替代行为的动机。如果债权人能合理地预期到股东地这种行为,市场上企业债券地价格就会相应地被低估,发生代理成本。当企业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和普通股优先认购权公司债券时,两种公司债券地市场价值将随企业普通股股票地市场价值的上升而上升。两种公司债券所拥有的这种性质将有利于抑制股东从事使企业价值低下的高风险投资行为。比如,在企业所发行的债券全部为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情况下,如果企业的股东选择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使其股票价值上升。企业可转换债券价值也必然上升。在企业股票和债券价值都上升的情况下,企业的市场价值也必然上升,但是,在资本市场上,如果投资者预期股东会从事高风险的投资,企业的市场价值应下降。显然,在企业价值方面的前后两种结果相互矛盾,其实际结果是企业股票价值的下降。因此,股东也就不会有从事资产替代行为的动机。

可见,在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都存在代理成本的情况下,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选择应该使两种代理成本最小。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为筹集外部资金而发行的金融证券不仅仅只是企业现金收益的要求权,而且,还内含与企业所有权相关的剩余支配权和经营决定权的配置。这样,企业价值的提高显然就与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

股权结构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来影响其治理效绩,进而影响到企业价值。公司治理机制使基于治理结构的企业内在运行状况,使将其核心资源配置在一起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契约关系(张五常,1998),也是协调和规范各利益主体间关系的制度安排。当企业的经营因企业各利益相关主体间的权利和责任不对称,使得各种代理成本和交易费用发生时,企业治理机制就是用以处理企业不同利益主体指甲索尼得权利和责任,以达到企业效率的一套制度安排;当企业被看作使一个不完备契约时,企业所有权包括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有效结合时企业效率经营的关键。股权结构作为这种制度安排的基础,对结构的形成和作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既分权又互相制衡的制度来降低代理成本和代理风险,防止经营者背离所有者的利益是公司治理的主要目的。因此,股权结构决定着治理结构,首先通过股东大会形成公司最高决策,进而决定对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授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则构成治理结构中的四大利益主体,彼此间形成有效的制衡关系。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之间这种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分离构成了股份制企业的根本特征。不同的股权结构中,所有者及其代表对代理人的控制能力与积极性不同,因为他们对代理人行为承担的风险及从中获取的收益是不同的,而不同的股权安排就会有不同的组织效率,并导致不通的企业行为。

融资租赁价值 篇3

关健词:会计准则;融资租赁;差异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131-02

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21号-租赁》(以下简称“新准则”)中有关融资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与2001年1月18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租赁》(以下简称“旧准则”)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是融资租赁中承租人对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等。

一、承租人对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

依据旧准则,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是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帐面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是最低租赁付款额,两者的差额记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最低租赁付款额=承租人应当支付的各种款项(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除外)+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但是,如果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预计将远高于事先约定的购买价格,租赁开始日就可以确认承租人将行使这项选择权,则最低租赁付款额也应包括购买价格。资产余值是指租赁开始日估计的租赁资产在赁期届满时的公允价值。

依据新准则,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是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是最低租赁付款额,差额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

二、不同情况下租赁资产入账价值的差异分析

从新旧会计准则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其区别主要是融资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不同,进而对当期损益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原账面价值均高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

这种情况下,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均高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时,新旧准则对融资租赁资产入账价值相同,从而,对当期损益的影响也相同,不会产生任何差异。此时,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为折现率,也是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

(二)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原账面价值均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

例1:2008年1月1日,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一份设备融资租赁合同。租赁合同规定:租赁期开始日为2008年1月1日;租赁期为3年,每年年末支付租金1000000元;租赁期届满,机器设备的估计残余价值为200000元,其中A公司担保余值为100000元,未担保余值为100000元。该机器设备于2008年1月1日运抵A公司,当日投入使用;A公司采用年限平均法折旧,于每年年末一次确认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假定该机器设备为全新生产线,租赁开始日的公允价值为3000000元;其原账面价值为2900000元。租赁内含利率为6%。2010年12月31日,A公司将该机器设备归还给B租赁公司。

(一)此时,根据新准则规则,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作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由于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的,所以应当重新计算分摊率作为实际利率。该实际利率是使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相等的折现率。

A公司的帐务处理如下:

(1)2008年1月1日,租入固定资产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A(P/A,i,n)+F((P/F,i,n)=1000000×2.673+100000×0.8396=2756960(元)。

因为租赁开始日的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700000元;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2756960元,所以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帐价值为2700000元。其实际利率计算如下:1000000×(P/A,i,3)+100000×((P/F,i,3)=2700000可计算出实际利率为7.12%。

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00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400000

贷:长期应付款3100000

(2)2008年12月31日,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

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表

应计提折旧=(2700000-100000)/3=866666.67(元)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0

借:财务费用19224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192240

借:制造费用866666.67

贷:累计折旧866666.67

2008年及2010年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比照2008年相关账务处理。

(3)2010年12月31日,归还机器设备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

累计折旧2600000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00000

通过以上计算表明,当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但高于原账面价值时,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作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为此,对当期损益的影响为400000元。

(二)根据旧准则,承租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是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是低租赁付款额,差额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A公司的帐务处理如下:

(1)2008年1月1日,租入固定资产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A(P/A,i,n)+F((P/F,i,n)=1000000×2.673+100000×0.8396=2756960(元)。因为租赁开始日的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为2750000元;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2756960元,根据旧准则规则规定,所以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帐价值为2750000元。其实际利率计算如下:1000000×(P/A,i,3)+100000×((P/F,i,3)=2750000可计算出实际利率为6.14%会计分录如下: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50000;未确认融资费用350000;贷:长期应付款3100000。

(2)2008年12月31日,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

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表

应计提折旧=(2750000-100000)/3=883333.33(元)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0

借:财务费用16885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168850

借:制造费用883333.33

贷:累计折旧883333.33

2008年及2010年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比照2008年相关账务处理。

(3)2010年12月31日,归还机器设备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累计折旧2650000;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50000。

通过以上1、2的计算表明,在同样的背景下(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50000万),由于新准则按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入账,而在旧准则下按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入账,这样导致新旧会计准则产生的差额对当期损益的影响为50000元。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下,为企业起到了抵税的效应。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

[2]耿建新,戴德明.高级财务会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融资租赁价值 篇4

一、承租人对租赁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

在旧准则中,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帐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并将两者的差额记录为未确认融资费用。这里所称的最低租赁付款额,是指在租赁期内,企业(承租人)应支付或可能被要求支付的各种款项(不包括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加上由企业(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但是,如果企业(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价预计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认企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则购买价格也应包括在内。其中,资产余值是指租赁开始日估计的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在新准则中,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

二、不同情况下租赁资产入账价值的差异分析

从新旧会计准则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融资租赁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其主要区别在于:旧准则是用租赁资产原帐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而新准则是用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为此,在不同的融资租赁条件下,由于入账价值的确定基础不同,进而会对当期损益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当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原账面价值均高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时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旧准则还是新准则,对融资租赁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均是相同的,即新旧会计准则下都是以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作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此时,以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为折现率将最低租赁付款额折现、且以该现值作为租入资产入账价值的,应当将租赁内含利率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现举例加以说明:

例1:2007年1月1日,A公司与B租赁公司签订了一份重型机械融资租赁合同。租赁合同规定:租赁期开始日为2007年1月1日;租赁期为3年,每年年末支付租金1000000元;租赁期届满,重型机械的估计残余价值为200000元,其中A公司担保余值为100000元,未担保余值为100000元。该重型机械于2007年1月1日运抵A公司,当日投入使用;A公司采用年限平均法折旧,于每年年末一次确认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假定该重型机械为全新生产线,租赁开始日的公允价值为3000000元;其原账面价值为2900000元。租赁内含利率为6%。2009年12月31日,A公司将该重型机械归还给B租赁公司。

A公司的帐务处理如下:

(1)2007年1月1日,租入固定资产。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A(P/A,i,n)+F((P/F,i,n)=1000000×2.673+100000×0.8396=2756960(元)

因为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为3000000元,其原账面价值为2900000元,均高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所以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帐价值为2756960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56960

未确认融资费用343040

贷:长期应付款3100000

(2)2007年12月31日,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

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结果如表一所示。

应计提折旧=(2756960-100000)/3=885653(元)

借:长期应付款 10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0

借:财务费用 165417.6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165417.60

借:制造费用 885653

贷:累计折旧 885653

2008年及2009年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比照2007年相关账务处理。

(3)2009年12月31日,归还重型机械。

借:长期应付款 100000

累计折旧 2656960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2756960

通过以上计算表明,当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原账面价值均高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时,新旧准则对融资租赁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是相同的,因此,对当期损益的影响也相同,不会产生任何差异。

(二)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但高于原账面价值时

此时,根据新准则规定,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作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由于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所以应当以重新计算的分摊率作为实际利率,该实际利率是使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相等的折现率。

仍如上例资料,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只是租赁开始日的公允价值为2700000元;其原账面价值为2750000元。A公司的帐务处理如下:

(1)2007年1月1日,租入固定资产。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A(P/A,i,n)+F((P/F,i,n)=1000000×2.673+100000×0.8396=2756960(元)

因为租赁开始日的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700000元;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2756960元,所以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帐价值为2700000元。其实际利率计算如下:

可计算出实际利率为7.12%。

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2700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 400000

贷:长期应付款3100000

(2)2007年12月31日,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

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结果如表二所示。

应计提折旧=(2700000-100000)/3=866666.67(元)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0

借:财务费用19224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192240

借:制造费用866666.67

贷:累计折旧866666.67

2008年及2009年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比照2007年相关账务处理。

(3)2009年12月31日,归还重型机械。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

累计折旧2600000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00000

通过以上计算表明,当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但高于原账面价值时,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为此,对当期损益的影响为400000元。

(三)当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但高于公允价值时

此时,根据新准则规定,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作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仍以上例为资料,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只是租赁开始日的公允价值为2700000元;其原账面价值为2750000元。

A公司的帐务处理如下:

(1)2007年1月1日,租入固定资产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A(P/A,i,n)+F((P/F,i,n)=1000000×2.673+100000×0.8396=2756960(元)

因为租赁开始日的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为2750000元;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2756960元,根据旧准则规定,所以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帐价值为2750000元。其实际利率计算如下:

可计算出实际利率为6.14%,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50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350000

贷:长期应付款3100000

(2)2007年12月31日,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

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结果如表三所示。

应计提折旧=(2750000-100000)/3=883333.33(元)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0

借:财务费用16885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168850

借:制造费用883333.33

贷:累计折旧883333.33

2008年及2009年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比照2007年相关账务处理。

(3)2009年12月31日,归还重型机械。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

累计折旧2650000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50000

通过以上(二)、(三)的计算表明,在同样的背景下(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50000万),由于新准则按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入账,而在旧准则下按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入账,这样因新旧会计准则的规定不同而对当期损益产生的影响为50000元。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下,这种处理方法为企业起到了抵税的效应。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

[2]耿建新,戴德明.高级财务会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5]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6]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8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4)

[7]杜兴强.高级财务会计学[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8]财政部.中级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9]邓小洋.高级财务会计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10]李现综.高级财务会计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11]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第三版)[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融资租赁价值 篇5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从太阳能租赁业务看光伏产业价值链中的金融创新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租赁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

美国的OneRoof太阳能公司正在把美国人的屋顶作为它们的商业战场,这就是开始兴起的太阳能系统租赁市场。尽管这种略显“老套“的租赁模式有些简单,但它却把原价需要花费3万至4万美元的整套设备几乎免费地为客户安装,以此为用户每月节省了一部分的电费,公司每月则收取一定的租赁费用。

仔细分析下来,这一轮的太阳能租赁模式并非看起来那般单纯,它或许已经构建成为光伏产业的一套新兴的价值链体系。在此次的租赁业务中,最大的创新不在于政策或者技术,而是金融。

习惯了杠杆化的美国投资机构,是无法容忍没有杠杆的商业模式,而这一次金融杠杆的支点却来源于政府的补贴。

对比中日美三国看政府对光伏产业的补贴

在中国,虽然政府没有对光伏生产企业给予直接补贴,但是“两免三减半的所得税优惠”和“出口退税”成为了两项最主要的间接补贴。此外,还有各地方政府给予光伏企业的新能源优惠政策、税费返还等。目前,光伏电站项目的增值税为8.5%,仅为普通增值税税率的一半,且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补贴细则也即将出台„„总之,从我国目前光伏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以上政策最终使光伏生产企业得到了实质上的优惠补贴。

在日本,可再生能源固定价格收购制度于2012年7月开始实施,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发电的电力,日本政府规定10家大型电力公司有义务在未来20年内全量购买利用,10千瓦以上太阳能发电的收购单价为42日元/千瓦·时。

在美国,为了推动设备投资,联邦政府制定了投资税减免制度(ITC,减免额为系统安装成本的30%)及加速折旧优惠(适用5年折旧期,而非15—20年)等税收优惠政策,虽然美国财政部现金补贴计划(1603计划)已在2011年末到期,但税收抵免政策和加州太阳能计划(CSI,美国最大的电力用户分摊补贴法案)都将延续至2016年到期,此举有效保障了补贴政策的延续性。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侧重于向生产制造环节进行重点补贴,这种方式最为直接也最有效率,可以快速形成生产制造集群;日本的再生能源固定价格20年全量收购制度,是以建立电价保障机制的模式催生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群体的扩大;而美国的模式则是对安装商实施联邦税收抵免而非直接给予制造商,这一政策则强化了中间商的角色地位,相对于中日两国一头一尾的补贴,更具产业和市场的桥接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利用对这一政策的运用对光伏产业价值链进行重构,可形成一项新的金融产品—税惠权益融资基金。

租赁融资机制:美国太阳能产业价值链核心

在太阳能租赁业务中,太阳能发电系统租赁公司只有依靠真实的安装需求才能获得政府补贴,而真实需求的表现则体现在两个方面:真实的交易和真实的合约。

通过真实的交易,太阳能发电系统租赁公司通过融资手段获得资金以购买太阳能发电系统,随后进行安装、维护,太阳能发电系统租赁公司在收取租金的同时也获得了赋税减免。但存在的理由是,这种简单生产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因为它无法对整个光伏产业形成快速助推作用。

但通过真实的合约,太从太阳能租赁业务看光伏产业价值链中的金融创新阳能发电系统租赁公司将这些屋顶太阳能发电服务租约打包成有价证券,最终形成了“税惠权益融资基金“,不仅可以出售给各类机构投资者,更可以直接出售给个人,这其中也包括租用发电系统的那些用户们。近日,Solar Mosaic的三个新太阳能项目获得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批准,项目审核时间之快超出了业界之前的预期,其理由之一就在于“该公司从事的项目非常新奇”。这种“次级太阳能贷款”充分发挥了杠杆效应,解决了租赁公司的采购资金来源理由,将极大助推光伏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将形成光伏产业价值链的核心。

太阳能租赁企业的这种租赁融资机制使用了美国国家税务局和财政部的相关规则,目的是尽可能地让每次安装都成为有价值的税收资产。但事实上,在实际操作中,要将合约打包成为有价证券,又必须将租赁的结构设计成真正的以物为标的的财产租赁,而不能设计成为以税为导向的资本租赁(即融资租赁),避开与美国公平会计标准委员会(FASB)和通用会计准则(GAAP)规则中表外融资的会计核算策略相冲突。

因此,太阳能租赁的结构必须设计成为“运营租赁”,此结构具有避开触发“融资租赁”的特性。通过加州一个大型租赁企业所申请专利中描述的金融结构,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设计必须满足如下要求:

1.遵照合同的租赁付款不得超过设备公平市场价值的90%。如果按照3.5万美元的系统,即总的租赁付款不得超过3.15万美元。

2.租赁期限必须短于光伏系统使用寿命的75%。用于租赁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寿命一般预期为15-20年,即一般约在15年左右。

3.租赁期结束后,承租人不能获得所有权。即使在租赁失效后,租赁企业仍可保留系统的税收折旧和系统的剩余价值。

4.如果承租人需要取得系统的完整所有权,则购买价格必须约等于市场公平价值。

对于潜在投资者,次级太阳能投资项目可配置成长期投资,尽管风险较低,回报率却相当稳定。并且,随着光伏技术日趋商业化,太阳能的成本、持续时间和回报率也将变得相当透明。

虽然将太阳能租赁企业合约打包形成有价证券这种融资机制目前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但这一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将生产商、终端用户、安装运维商和金融机构有机串接到一起,可谓在“光天化日”之下便可以完成光伏产业价值链的系统化构建。

后续的深思:现代制造业是否在“制造”

笔者认为,现代制造不仅仅是生产,更在于“组装”,而“组装”的精髓在于匹配性的组合可具操作性的“概念”以形成完整的价值链体系—这正是美国人在光伏产业中所做的事情。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国对中国太阳能板征“双反税”是真的想摧毁中国光伏的制造能力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美国必须要掌握定价权,必须要宣誓它作为定价权人的存在,为了维护尚有薄弱之处的光伏产业价值链,美国必须加强光伏发电系统的价格可控性,它急需这样的定价权,否则上述在美国本土的整个光伏产业价值链将可能会发生理由。但可以预见的是,这一理由绝对不会导致系统的崩溃,因为中国不会允许自己的光伏产业倒掉—可以说,美国这条产业价值链已经将中国光伏企业紧紧地套牢了。

令人焦虑的是,中国光伏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还停留在从事传统的生产制造—美国第三大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常青太阳能公司原计划在2011年将美国工厂搬到武汉,但终因资不抵债,直接破产倒闭后被香港的福泰中国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收购。北京的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于2013年1月9日宣布,其已经完成了对MiaSolé的并购,这家设在美国加州圣克拉拉拥有100名员工的光伏企业,主要生产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

融资租赁价值 篇6

【关键词】财务 价值观念 融资 效率

一、财务管理的基本价值观念

(一)货币的时间价值有关概念

时间价值属于客观存在的经济范畴,任何企业的财务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进行的,离开了这个时间价值因素,就不能正确的计算不同时间、不同时期下的财务状况。这一原理正确地解释了不同时间点上的资金关系,是财务管理的决策基础。分为时间价值率和时间价值额两种表现形式。

(二)货币的时间价值计算方法

1.一次性款项复利终值。在某一时间点上一次性来往款项经过一段时间后,在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价值,俗称本利和,也成为将来值。

计算公式:终值=现值×(1+期利率)计息周期数

2.一次性款项复利终值。是复利终值的对称概念,将来某一时间点发生的特定资金按复利计算的现在价值。

计算公式:现值=终值×(1+期利率)-计息周期数

3.后付年金的终值。又称普通年金,既各期期末发生的年金,是一定时期内每期期末等额的系列收付款项的复利终值之和。

后付年金终值=每年支付金额×[(1+期利率)计息周期数-1]/期利率

4.后付年金的现值。是一定时期内每期期末等额的系列收付款项的复利现值之和。

后付年金现值=每年支付金额×[1-(1+期利率)-计息周期数]/期利率

二、企业融资决策依据

(一)资本成本的有关概念

是指企业融资或使用资本而承付的代价,包括企业的股权资本和长期债务资本。从绝对量的构成来看,包括用资费用和筹资费用两部分。分为个别资本成本和综合资本成本,用相对数表示,成为个别资本成本率和综合资本成本率。公示如下:

1.个别资本成本率。

资本成本率(百分比)=用资费用额/(筹资额-筹资费用额)

1)长期借款资本成本率。

长期借款资本成本率=(年利息额×(1-企业所得税))/(借款本金(1-筹资费用率))

2)长期债券资本成本率。

债券资本成本率=(年利息×(1-企业所得税))/(债券筹资额×(1-筹资费用率))

2.综合资本成本。指一个企业全部长期的资本成本率,通常是以各种长期资本的比例为权重,对个别资本的成本率进行加权平均测算。

資本成本是选择融资方式、进行资本结构选择和选择追加融资、投资方案的依据,是评价投资项目、比较融资方案和进行财务决策的标准。

(二)杠杆理论

杠杆的作用程度,可以用杠杆系数来描述。系数越大,说明因素变动后目标值的变动幅度越大。

1.营业杠杆。

营业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的变动额/息税前利润)/(营业额变动额/营业额)

2.财务杠杆。

财务杠杆系数=(税后利润变动额/税后利润额)/(息税前利润变动额/息税前利润额)

3.总杠杆。

总杠杆系数=营业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

(三)资本机构理论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负债率。

1.MM资本结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在符合该理论的假设之下,公司的价值和资本机构无关,而是取决于其实际资产。

两个命题:一是无论公司有无债权资本,其价值等于公司所有资产的预期收益额按适合该公司风险等级的必要报酬率予以折现。二是利用财务杠杆的公司,其股权资本成本率随筹资额的增加而增加,公司的市场价值不会随债权资本比例的上升而增加。按照后期有关的修正理论,公司债权比例与公司价值成正比关系,公司最佳资本结构应当是节税利益和债权资本比例上升带来的财务危机成本或破产成本之间的平衡点。

2.新的资本结构理论。包括代理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喙序理论。

代理成本理论认为,公司债务的违约风险是财务杠杆系数的增函数;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公司可以通过调整资本结构来传递有关获利能力和风险方面的消息;喙序理论认为,公司倾向于首先采用内部筹资,而不会传递任何可能对股价不利的消息,如果需要外部筹资,应首先选择债权筹资,再选择其他外部股权筹资。

三、合理资本结构的融资决策

(一)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企业财务目标、经营状况的稳定性和成长性、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等级、企业资产结构、企业投资者及管理当局的态度、行业特征及发展周期、经济环境及货币政策等因素。

(二)资本成本比较法

是指在一定的财务风险下,使其预期的综合成本成本率最低,同时使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

(三)每股利润分析法

是利用每股利润无差别点进行资本机构决策的方法。根据每股利润无差别点,分析选择筹资方式,进行资本机构决策。

四、新疆中瑞恒远商贸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部分项目融资方案实例

(一)恒汇机电城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6.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4亿元。项目占地约1900亩,分两期建设,建设期限2012~2015年,一期占地380亩,建设市场、物流等商业用途工程,二期建设商住、生活、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工程。项目建后,预计可实现年收入20亿元以上,年上缴各类税收达到2亿元以上。

融资方案:拟采用项目贷款方式,企业资本金到位最低标准为项目总投资的20%,即1.32亿元,项目贷款金额最高为5.28亿元,贷款期限不超过5年,以项目在建工程做抵押。因该项目分两期建设,为节约企业财务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兵团乌鲁木齐国际物流园项目

项目总投资26.98亿元,其中企业自筹资金18.98亿元,占总投的70%,银行贷款8亿元,占总投的30%。建设期限2012~2017年。

融资方案:以采用5年期以上的银团贷款方式,贷款金额8亿元,以在建工程抵押,贷款资金根据项目建设工程进度分期提款。以银团贷款的形式筹组融资。

(三)简要说明

价值链管理和融资机会 篇7

价值链融资

价值链融资通常被价值链参与方或是由金融机构根据契约关系引入融资条款,有时为直接价值链融资,有时为间接价值链融资。直接价值链融资的一般案例为供应商、贸易商和加工商为农民提供种子和肥料形式的季节性贷款,其他案例包括提供收获时雇佣劳动的短期贷款,大型贸易商和加工商为小型贸易商提供的收购农产品的现金,或是农民提前将产品预定给购买方,然后在产品出售时取得贷款。这些类型的融资工具能够增加农业经济信贷机会,为农业价值链增长、升级与现代化提供关键的融资支持。

一些研究者重于价值链内的资金安排及拓展金融服务的约束条件和机会。在早期的研究中,Ruotsi (2003)引用了一些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为非洲公司提供小额信贷的案例,Shepherd (2004)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分析了销售商怎样从多样的正规与非正规资源中获得融资服务,Miller and Da Silva (2007)认为受相应政策、机构及服务支持的价值链可以促进农业融资服务的改进,Fries and Akin (2004)为美国国际开发署的研究阐述了怎样分析价值链能有效识别及拓展融资机会。

尽管学者已经做出了一些分析及得到一定结论,对参与价值链如何提高一方向另一方出借资金的可能性研究仍很重要。因此,研究乌干达地区的价值链是如何运作的,作为一个仅有少量商品具备产品契约的国家,我们预期对其价值链管理结构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直接价值链融资的限制条件和机会。

直接价值链融资交易与其他融资交易遵循相同的逻辑。价值链贷款者面对着与金融机构相同的信息不对称(知道客户是否能够偿还)和道德风险问题(决定客户是否偿还)。出借者需要进行一些客户筛选、监管和契约实施的工作。为了成功完成这些任务,直接价值链的贷方可以通过价值链关系获得其客户或与客户生意的相关信息。

在价值链中,第六个C为契约(contract)。不管是正规还是非正规契约,都能决定两方的产品关系。当信贷提供时,融资关系就被附加于其上。契约提供借款者偿还能力的相关信息,出借者评估借款者的能力从而以一个确定的或估计的价格提供其所需产品。这种信用也被用于评价偿还贷款的能力,契约能够确保现金流(出借者知道销售的确切时间)和抵押(借款者保证将产品出售给贷款者)。尽管契约通过法律程序实施的难度和成本较高,它确实能够提供一种双方共同接受的意向和信息。正式或非正式的契约都可降低出借风险。

尽管一个成功的融资交易的基本要求,对于直接价值链融资和金融机构贷款类似,两者还是存在着一些显著的不同。首先,价值链参与者由其经营活动驱动,贷方提供信贷是为了确保其自身的生产、贸易和加工活动,而不是通过融资取得收入,其会考虑到所有投资,包括提供融资的成本,基于他们整个经营活动的生产力和收益,其能比金融机构容忍更高的风险和损失,只要这些损失能够被主要价值链活动的收益抵消。其次,价值链借款者更能忍受客户筛选、监管和合同执行的交易成本,因为这些功能可被引入到价值链中的正常生产活动中去,同时实现支持生产和贷款偿还的目标。

引入管理功能的价值链分析,有益于评估这种双行道中的生产销售交易和融资交易是如何影响价值链融资的有效性的。

价值链管理

价值链管理是指价值链内各方权力与控制的动态分布。权力指的是决定产量、数量、发货时间和货物价格的能力。这种在一个具体价值链内的公司间权力分配会影响到融资的竞争力和机会。价值链内的权力分配有利于决定出借者去筛选监管借款者以及其执行融资合约的难度(不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牢固的、长期的、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管理结构能够有利于价值链产生更好的融资机会。

市场关系—相邻交易中存在很多买方和卖方(如在一个典型的现货市场)。商品是无差别的;重复交易是可能但不是必要的;公司间信息交换很少,其配合是有限的;无技术援助支持。在以市场为基础的价值链中,买家的进入门槛低,很多买家从事质量、数量和价格由市场决定的独立交易,这些交易对持续关系的激励是有限的。管理结构则有利于保证牢固的、长期的、独立的关系以增加融资机会。

平衡关系—买家和卖家有类似的替代品,信息能从两个方向传递,卖家决定产品设计和技术规格;双方有彼此难以替代的能力;双方都致力于通过谈判而不是威胁和终止关系解决问题。在一个平衡的价值链内,找出替代买主或卖主的机会有助于权力均衡,因此,对于双方达成一致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标准均有激励作用。

层次关系—单个公司具有垂直整合的增值功能;买方拥有供应商,反之亦然;地方一级的公司有限自治;几乎无议价能力。

价值链管理如何影响融资机会?

价值链管理结构对决定出借者如何筛选监管客户及执行合约很重要。因此,管理可被作为用于解释融资能否作为价值链关系的一部分提供,在什么时间和条件下提供的一个关键因素。合同的执行并不一定意味着法律强制,它可以采取其他形式,如拒绝参与未来交易,确保借款人违约成本高于还款成本等。

以市场为基础的价值链很少为出借者提供筛选和监管客户的机会和执行合同的权力。平衡的价值链能为公司创造实现生产目标及合作的激励机制。控制型价值链为主导公司提供相当的信息,对供应商实施控制及执行合同权力的机会。因此,具有控制管理结构的价值链融资的成功案例要比具有市场管理结构的多。

对于每一个价值链,参与者解决客户筛选监管及保证合同执行的能力,被视为与价值链内占据主导地位的管理关系有关。更重要的是,价值链融资的缺失也被视为与管理结构有关。

结论

本文探讨了价值链管理结构怎样在价值链内影响融资的可用性,结果显示:拥有市场管理结构的直接价值链融资相对不可行,因为大量的购买者和拥有无差别产品的卖方增加了他方出售的机会,因此做出充足的客户筛选、监管和合同执行是困难的,成本较高还存在着风险。所以对增加这种类型的增加价值链借款的干预是不太可能成功的。然而,其他如创建仓库收据贷款系统的措施或许是促进价值链外金融机构提供借款的途径。

平衡的和控制型的价值链管理结构为直接价值链融资提供了更多机会。在一个平衡的价值链内,出借者和借款者拥有达成合同条款的强烈动机,因为这对双方都有明确的利益。这些类型的价值链融资交易中,买家和卖家拥有长期的信任关系以便利借款。竞争公司间的合作到了拖欠贷款者那里被从未来交易中剔除,这增加了违约制裁的严重性,促进合同执行措施的干预对平衡价值链有重要影响。在一个控制型价值链内,垄断买方和卖方具有保证合同效力、客户筛选监管的力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拥有控制型价值链管理结构的价值链融资运行的较好。高产量控制型价值链常常代表对促进经济活动和改进农户民生有更多的机会。然而,控制型价值链,在链内也会有权力和利益的不公,这会降低参与者的议价能力和选择。在这些类型的捐赠者干预包括增加融资流,对其对小农户的影响需要评估。对增加小农户正规融资机会需求或生产替代产品的干预或许有用。这些类型的干预会影响价值链管理结构、利益分配和整个价值链的竞争。

对价值链升级和现代化需要大量长期的投资,如机械化、设备、建筑、运输或者冷藏设施。通常这些投资对于价值链一方对另一方的直接支持是巨大的,出于这一点正规金融机构通常是被需要的。因此,对改善直接价值链融资的干预可能会减少价值链内的一些重要的金融限制,但是长期目标仍然应该是发展能够服务业大量客户及支持长期投资的稳健和有效的金融系统。

摘要:在金融机构解决农业融资方面风险与成本问题收效甚微的同时, 上涨的食品价格与供应的短缺使得寻找增加融资以支持农业生产与销售的新途径十分迫切。直接价值链融资与其他任何一种融资交易以遵循相同的逻辑运作。因此, 我们期望能够看到更多的具备控制管理结构的直接价值链融资案例。

关键词:价值链融资,契约实施,管理结构

参考文献

[1]BASIX (2007) 'Agrirevolution:financing the agricultural value chain', Mumbai, India, March.

[2]Campaigne, J. (2007) 'Dru mNet:financing the agricultural value chain'Agri Revolution:Financing the Agricultural Value Chain Conference, Mumbai, India.

[3]Eaton, Charles and Shepherd, Andrew (2001) Contract Farming, FAO Bulletin No.145, Rome, Italy.

[4]Fries, R.and Akin, B. (2004) 'Value chain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addressing the rural finance challenge', Microreport20, USAID, Washington.

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的探讨 篇8

关键词:农业价值链,价值链融资,链内融资,链外融资

一、农业价值链融资理论

1.农业价值链。是指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中的价值活动,包括农业生产原材料的购买及农产品的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参与这些活动的主体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者及收购者、农产品加工者、储运商、农产品收购商等。

2.农业价值链融资。价值链融资是指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参与者的融资过程,即资金流入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过程。农业价值链上的各个参与主体,包括原材料供应者及收购者、农产品加工者、储运商、农产品收购商等,这些参与者的融资过程就是农业价值链融资。农业价值链上的任意环节的融资不仅影响本环节的生产效益,也会对其他环节的效益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从而导致整条价值链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不高或偏低。而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和资本的逐利性,导致农业金融业的发展并不足以支持农业价值链上的每个参与者。这使得农业价值链上的某些薄弱环节由于需求资金得不到满足而影响了整条价值链的价值增值。

二、农业价值链融资模式分析

根据价值链的参与主体相对于价值链的位置,可将农业价值链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价值链链内融资,指价值链上的一个参与者从价值链上其他参与者处取得资金的方式,即价值链上各参与者之间的资金流动。二是价值链链外融资,指从价值链外部将资金有效注入价值链中,一般来说,就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价值链中的相关主体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个价值链出发,为价值链的参与者提供融资需要。

(一)农业价值链链内融资

农业价值链链内融资一般表现为龙头企业直接向农户或者价值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包括直接的现金融资和以实物形式进行的融资,具体有预付货款、直接借款或赊销生产材料等形式。在我国的农村地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金融行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比较缓慢。对于农民或中小企业而言,从金融机构中取得贷款十分困难,导致农民或中小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价值链链内融资模式的组合主要有两种:“龙头企业 + 农户”和“龙头企业 + 专业合作社 + 农户”。

1.“龙头企业 + 农户”的链内融资模式

“龙头企业 + 农户”融资模式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起点。该种融资模式的参与主体较为单一,只有企业和农户。“龙头企业 + 农户”融资模式的最初起源是一些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以保证相对稳定的农产品原材料供应。

“龙头企业 + 农户”融资模式作为农业产业化的起点,主要是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将资金通过价值链延伸到农户。一方面,农户以农产品作为抵押,龙头企业按照金融机构以贷款的方式向农户提供资金。另一方面,龙头企业直接为农户提供种子、肥料等生产原材料,农户按照合同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农产品。一般来说,龙头企业会对农户实行保护措施,收购时实施保护价格,并且会优先收购。龙头企业会对收购来的农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再加工等价值增值活动,并最终将成品推向市场,进行销售。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带动农户进行专业化的生产,从而实现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经营。

2.“龙头企业 + 专业合作社 + 农户”的链内融资模式

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单一的农户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专业合作社的集约化生产。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不再与分散的单一农户签订生产协议,而是由公司与农户自发组织的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由专业合作社统一向农户收购产品,再由专业合作社提供给龙头企业。龙头企业通过与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一方面,降低了订单成本;另一方面,相对于与农户直接签约来说,可以大幅度降低合约的违约率,使龙头企业的利益得到保障,有利于价值链链内的资金流动。与“龙头企业 + 农户”融资模式相比,更有利于整个价值链的稳定。

“龙头企业 + 专业合作社 + 农户”的链内融资模式的具体流程是:首先,农户自发加入专业合作社,并与合作社签订协议,授权合作社代为行使权利;其次,由合作社作为代表与龙头企业签订农业订单;然后,龙头企业基于签订的订单向专业合作社提供预付款或种子、化肥等;再然后,专业合作社从农户处收购农产品,并将收购到的农产品统一交付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收到农产品后,扣除预付款或物资费用,将剩余款项转到合作社账户上;最后,由合作社将收到的龙头企业发过来的余额,统一发放给农户。

(二)农业价值链链外融资

农业价值链链外融资一般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价值链为基础,通过龙头企业授信或担保等方式为价值链中的参与主体提供资金支持。农业价值链链外融资模式的组合主要有两种:“银行 + 龙头企业 + 农户”和“银行 + 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社 + 农户”。

1.“银行 + 龙头企业 + 农户”的链外融资模式

“银行 + 龙头企业 + 农户”的链外融资模式下,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农业价值链注入资金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龙头企业与农户的长期合作关系为基础,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担保,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银行贷款直接发放给价值链上的农户。另一种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通过龙头企业增加授信的方式,直接将资金注入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后,以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直接借款等方式为价值链上的农户提供生产所需资金。在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整个农业价值链中,龙头企业与价值链上其他参与者存在着密切的利益关系,银行等金融机构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向整个农业价值链注入资金。

2.“银行 + 龙头企业 + 专业合作社 + 农户”的链外融资模式

“银行 + 龙头企业 + 专业合作社 + 农户”的链外融资模式下,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基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以专业合作社作为中介,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首先,专业合作社凭借与龙头企业签订的订单合同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由银行为专业合作社提供融资,再由专业合作社将资金转借给农户。专业合作社将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收购后,统一销售给龙头企业。在资金结算时,银行与龙头企业签订协议,由龙头企业协助银行在农产品收购款中将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本息代扣,将扣除贷款本息后的余额支付给专业合作社。

(三)链内融资和链外融资的对比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农业价值链链内融资和链外融资各有优缺点。由于链内融资不需要借助银行或其他外部金融机构,仅依靠价值链上各个参与主体融资,所以其优点是节约了交易成本,也一定程度上农户的经营风险。缺点是若资金缺口较大,可能仅依靠价值链内部融资无法解决资金问题。而价值链链外融资也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将价值链上的龙头企业与农户等弱势群体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增强了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链外融资从整个价值链出发,不仅提高了信贷资金的可得性,而且信贷互联机制使得农户的违约成本提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户的违约率。但缺点是链外融资的交易成本要高于链内融资。链内融资和链外融资都是农业融资的有效途径,且两者的相互配合能够更有效地缓解农业融资难问题。保证农业价值链资金流的长期与稳定,提升农业价值链的整体竞争力。

三、优化农业价值链融资的建议

农业价值链融资作为解决农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不同融资模式的对比分析,发现各种融资模式均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因此,优化农业价值链至关重要。

从政府层面,首先,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业价值链融资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其次,搭建招商平台,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价值链。最后,完善风险管理体制,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降低农户融资成本。

从银行层面,首先,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其次,要使得银行金融服务与农业生产特点相适应。最后,可加强信贷风险控制,建立健全保险、担保体系,分散银行信贷风险。

从公司层面,首先,龙头企业要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最大程度地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其次,龙头企业应将农户的利益与自身利益更多地结合,可让农户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公司利益分配或公司以返利的形式将农户的利益与公司的经营相挂钩,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最后,加强与专业合作社的合作,提升农业管理水平。

从农户层面,首先,要提升信用水平,避免出现信用危机。其次,要积极学习先进的种养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降低生产经营风险。最后,加强与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联系合作,依靠农业价值链获得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刚贞.基于农户视角的价值链融资模式研究[J].财贸研究,2015,(2).

[2]耿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融资研究——基于农业价值链融资视角[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位荣秀.融资成本视角下的农业价值链融资[D].合肥: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陈晓.河北省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化融资创新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融资租赁价值 篇9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产权的战略性资源地位日益凸显, 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的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据统计, 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已达18%, 并且对其他经济部门还有间接的推动作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需要资本的支持, 然而, 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握有大量知识产权资产的同时, 面临严重的资金缺口困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 对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困难,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具有现实的意义。

为实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的“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的目标, 自2008年以来, 国家知识产权局先后在全国国近20个地区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 在16个省 (区、市) 推广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金融服务, 支持17个省 (区、市) 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专家辅导团队。各试点城市相关部门积极构建融资平台, 以制度创新的方式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并先后推出相应的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优惠政策, 部分地区针对具体情况还成立了专门的科技服务机构。从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 2011年, 全国专利权质押融资金额达90亿元 (较2010年增加28%) , 3年来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金额累计超过200亿元, 有力地支持了部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2011年, 我国共有21 665项专利获得实施许可, 1 953项专利成功办理了质押融资, 仅占获实施许可专利数的9%, 较2008年增加了5.44%。由此可见, 尽管知识产权主管行政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及众多商业金融机构都做了诸多努力,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我国的推进仍然较为缓慢。

制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开展的最主要因素在于知识产权价值的不确定性, 知识产权的价值是决定金融机构是否放贷以及放贷规模大小的关键因素, 然而, 由于知识产权本身所具有的“无形”特性以及外部环境的不完善, 其价值评估面临着诸多风险。

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价值评估风险分析

由于知识产权自身的特点, 它并不像有形资产那样一目了然, 在质押融资中对其价值的评估也具有较大弹性, 在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知识产权在法律上的不确定性

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主要是指知识产权权利归属的不确定性或潜在的不确定性、权利的不稳定性、与他人知识产权冲突的可能性和后续权利的处置等方面。相较于其他动产和不动产而言, 知识产权存在较大的权利不确定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知识产权客体的非物质性, 使得其不能通过占有来明确其法律状态, 而必须通过法律的认可来明确其权利的取得;二是知识产权在权利取得以后, 在权利存续期内, 仍然受到专有性、时间性和地域性的影响而随时可能发生改变。

知识产权在法律上的不确定性, 使其在质押融资中的价值评估存在巨大风险:

1、权属风险。

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权属关系的清晰性和完整性, 以及后续产生权属纠纷的可能性。作为质押物的知识产权, 一旦因权利人本人或他人的原因而失去法律的认可, 如专利权因未交年费或授权期届满而失效, 或专利权取得后又因他人的异议而被撤销等, 此时的知识产权将毫无担保价值。

2、授权和转让争议风险。

主要是指知识产权在授权和转让协议中的有关约定和限制会影响其价值, 而价值评估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以上因素而导致过高估值。

(二) 知识产权在经济上的不确定性

知识产权是国家为促进技术创新, 赋予权利人某种经济上排他的权利。知识产权的价值, 在于作为其客体的知识产品处于法律赋予的排他期限内所创造出的经济价值。可见, 知识产品在权利存续期内所能够产生的经济价值是影响作为质押物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重要因素, 它主要存在以下风险:

1、技术替代风险。

主要是指由于技术进步、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或技术路线改变而导致替代技术的出现, 使得原有的知识产权价值降低或变得毫无价值。

2、强制许可风险。

强制许可, 又称强制授权, 是指国家专利行政部门根据具体情况, 可以不经权利人同意, 直接允许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其专利、版权或其他具有排他性权利的一种许可方式。通常而言, 权利人根据法律或通过仲裁, 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实践中, 我国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版权等可以采取强制许可, 而不对商标权、外观设计专利权采用强制许可。强制许可可能会导致知识产权迅速贬值。

3、市场化风险。

很多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是与其他市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没有这些因素的协同配合, 其产生经济价值的能力会大大减弱, 如商标权的价值与权利人对商标的运营、策划息息相关。

4、侵权风险。

主要是指产品被仿冒、假冒而受到冲击, 从而严重影响知识产权的价值。目前, 侵权问题在我国尤其突出, “山寨产品”充斥市场, 互联网领域侵权盗版现象普遍, 这些都极大地损害了知识产品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

(三) 知识产权的流动性风险

设定知识产权为质押物的目的, 就是为了在债权人不能偿还贷款时, 债权人能通过将知识产权变现来获得经济补偿。因此, 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价值评估过程中必须考虑其流动性风险。一是是否存在一个成熟、完善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知识产权的处置通道不畅将严重影响其价值;二是某些知识产权的特性使得其经济价值的实现依附于特定的专业知识和团队, 且必须与一定的生产条件如生产设备、销售渠道及售后服务相结合才能产生稳定的现金流, 从而使得这些知识产权在市场上的流动性极低。

据统计, 我国企业的专利利用率为86%, 而其中96%的专利是由权利人自己实施的, 仅有4%是以专利许可或专利转让的方式得以实施, 这从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专利权在公开交易市场上变现的困难。

(四) 评估人的主观判断风险

目前, 全球尚无标准的知识产权估价方法, 现有的评估方法也只适用于重要专利和驰名商标。我国财政部颁布的《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资产评估协会制定的《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等政策法规, 为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但相对其复杂性而言, 仍然缺少具体的评估实施细则和量化标准。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过程中, 评估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应用, 以及针对知识产权的附着性特点所选取的收入分成率, 主要由评估人的主观判断所决定, 评估人的专业能力、视角、方法、经验直接影响评估结果。

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价值评估风险的控制

(一) 加强资产评估制度建设, 规范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工作

《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中规定, 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主要包括重置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就知识产权的重置成本而言, 它的计算简便, 但与知识产权自身所能带来的价值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 (试行) 》的规定, 对于抵押资产的评估, 在有市场的情况下, 按市场价格定值;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 应参照同类抵押资产的市场价格定值。可见, 从政策层面上讲, 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采用市场法是理想的选择, 但是它的应用则需要一个成熟、活跃的交易市场, 而我国的现状很难满足这一条件。收益法是对知识产权的未来收益作出预测, 并根据合理的贴现率进行贴现从而得出其价值, 它符合知识产权的知识属性要求, 但其操作复杂, 且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有关部门应在财政部《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的基础上, 针对知识产权的特征, 分别制定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专门的评估指导意见或准则, 针对不同的知识产权建立系统的评估标准, 更有针对性地规范和指导各类知识产权资产评估工作, 增强评估的公允性和准确性。

(二) 完善知识产权资产价值评估规则, 加强评估体系的构建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主要包括知识产权自身的价值评估、预期经济价值的评估、风险评估等, 它至少应考虑以下因素。 (1) 权属的确定性; (2) 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 (3) 知识产权产品的市场前景; (4) 持有该项知识产权的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 (5) 存续期限; (6) 是否已进入实质的实施阶段, 是否已产业化; (7) 未来替代技术出现的可能性; (8) 强制许可的可能性; (9) 被侵权所可能造成的损失。我国应借鉴日本等国在知识产权评估方面的经验, 进一步规范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评估规则, 提高评估规则的可操作性。

(三) 建立非营利性中介服务机构

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工作具有高度的专业性, 涉及到知识产权、法学、会计等多学科领域, 银行培养内部专业的评估专家成本较高, 难以独立完成。因此, 中介服务机构成为保证评估结论客观性、公平性、公正性的主要技术平台。同时, 知识产权开发运用成功能够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间接提升社会整体利益, 政府应以其强大的财力和良好的信誉承担起组建独立的非营利性中介服务机构的任务, 以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开展。

当企业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时, 中介机构应根据银行的委托, 根据知识产权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情况, 结合权利的法律属性、企业经营状况、信用情况及产品的市场前景等因素进行价值评估, 作出是否适宜贷款、贷款额度建议及风险评估报告, 银行据此发放贷款。

对于为银行提供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 中介机构要公开披露估值的方法、估值的标准、估值的影响因素、估值的法律、政策、市场等背景因素、允许的估值误差度等, 并承担因估值严重不准而给银行带来的贷款损失。

(四) 将知识产权资产价值评估与企业价值判断结合起来

银行设置质押资产的出发点在于防范金融风险, 即当借款人无法用正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来偿还贷款时, 贷款银行可以通过处置质押物来获得补偿。可见, 银行在审核发放贷款时, 借款人的偿债能力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质押品的评估价值是第二位的考虑因素。从这一角度出发, 应将知识产权资产价值评估与企业价值判断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企业的价值判断是通过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状况、研究开发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管理水平等一系列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综合分析来进行的。据统计, 当前我国三分之二的专利分布在中小企业中, 银行向这些企业, 尤其是向高科技中小企业贷款, 更多的是看中他们的发展潜力, 银行应综合考虑企业整体及知识产权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2008年, 科技部、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 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方面的指标必须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中的要求。评价时采用百分制打分, 其中核心自主知识产权赋值为30分,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赋值为30分, 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赋值为20分, 成长性指标赋值为20分, 四项指标加权得分必须达到70分以上。可见, 将知识产权资产价值评估与企业价值判断结合起来, 能够对企业的业绩和未来的发展与增长作出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 不仅可以保证贷款的投向, 还可以保证企业的还款能力。

(五)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完善融资担保体系

目前, 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主要由城市、省、国家三级机构构成, 其业务分为担保和再担保, 担保公司资源分散, 没有开展联保、互保和再担保业务, 银行对担保行业的资信认同度也不高。融资担保体系的构建, 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融资担保模式与风险收益的匹配问题;二是风险分散机制的有效性问题。我国应借鉴日本的经验, 以政府为主导, 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 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 依靠制度创新以及法律的规范和支持来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天津市对涉农高技术生产者的小额贷款实行五户联保的联合担保制度就是一个典型:由县级政府成立担保中心, 通过担保与反担保方式对农户、信用社和开发银行提供双向担保。

摘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作为一种现代融资工具, 能有效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对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在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风险分析的基础上, 从构建风险控制体系方面做一些思考, 以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开展。

关键词:知识产权,融资,价值评估,风险

参考文献

[1]余丹, 范晓宇.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担保融资的风险防控.科技与法律, 2010 (2) .

[2]苑泽明, 姚王信.知识产权融资不对称性的法经济学分析.知识产权, 2011 (2) .

[3]刘玉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资产评估的研究.中国资产评估, 2011 (2) .

[4]丁锦希, 顾艳, 王颖玮.中日知识产权融资制度的比较分析——基于创新药物专利质押融资现状的案例研究.现代日本经济, 2011 (3) .

[5]仇书勇, 龚明华, 陈璐.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风险及其防范.新金融, 2009 (9) .

[6]苑泽明, 姚王信.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研究述评——基于知识产权融资视角.会计之友, 2001 (3) .

融资租赁价值 篇10

从根本上说, 大学科技园创新型企业价值培育的目的就是追求更高的投资收益, 同时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内, 以增强现有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并吸引新的风险资本加入。具体分析如下:

(1) 满足风险投资家维护投资安全的要求。代理理论告诉我们, 创业企业与风险投资家的利益追求不尽一致, 当后者缺少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手段时, 前者就有可能利用彼此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以牺牲投资方利益为代价换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从而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这也是风险投资家不青睐大学科技园创新型企业的最主要原因。为了改善这一状况, 创新型企业不妨主动进行自我价值培育, 并争取到风险投资家的积极参与, 一方面凭借风险投资方的专业力量取事半功倍之效, 另一方面也为其提供了一个近距离监督的良机, 打消其疑虑, 增强其信心, 达到融资目的。

(2) 迎合风险投资家对超额投资收益的喜好。风险投资家之所以愿意对创业企业投资, 并在其后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 提供各项增值服务, 无非是为了高额的投资回报。大学科技园创新型企业价值培育无疑正是获取超额收益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运作得当将实现投融资双方的双赢。

(3) 便于风险投资家制定后续投资决策。风险投资家通过提供各项增值服务, 参与创新型企业价值培育过程, 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态势, 随时发现问题, 协助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 调整投资策略和规划, 乃至作出是否追加后续投资、后续投资方式及金额等决策。且若创新型企业价值培育成效显著, 亦将使得现有投资者愿意并能够动员自身的一切资源为企业引来新的投资方, 满足更进一步的融资需求。

二、风险投资融资模式的价值培育手段

创新型企业价值培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吸引风险投资, 反过来, 有了风险投资家的参与和帮助, 创新型企业必将取得更大的价值培育成果[2]。创新型企业的价值培育手段主要有:

(1) 借助大学科技园或风险投资家的关系网络, 接触和吸纳专业人士。与大学科技园管理部门、风险投资家等积极协商, 通过其关系网络, 结识更多的投资者, 如其他风险投资机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争取赢得更多投资者的认可和投资兴趣, 多渠道引入融资 (包括权益性/债务性融资) , 满足自身不断发展需要。通过风险投资家的引荐, 招聘管理团队的核心成员, 以完善管理团队, 弥补创业企业家自身管理经验的不足。

(2) 积极听取风险投资家的建议, 谋求增值经营服务。风险投资家出于自身投资利益的考虑, 往往会对创新型企业提供财务或商业方面的建议, 帮助其拟定企业运营规划, 协助处理企业短期经营问题或危机, 等等。这样的情况下, 企业应积极听取风险投资家的建议, 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家提供的增值经营服务, 加大与风险投资家的融合和默契程度, 寻求风险投资家长期和不懈的支持。

(3) 吸纳风险投资家参与董事会。创业企业应在董事会中给予风险投资家一定数量的席位, 让风险投资家能获取创业企业的内部信息, 同时在企业重大战略问题上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投融资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打消风险投资家心中的疑虑;另一方面也可借助风险投资家的知识和经验优势, 合理制定企业战略规划, 招聘必要的董事会成员, 为企业生存和发展保驾护航。

(4) 借助于大学科技园或风险投资家接触其他公司, 从中发展客户和供应商。有影响的风险投资家一般都依托有大公司的背景资源, 可以对一个技术领域内上中下游资源进行整合, 进而形成对研发、中试、生产、销售等整个产业链的组合, 他们基于专业技术平台, 将生产基地与市场网络连接起来, 这种“贸工技一体化”的模式给创新型企业发展业务关系提供了更多的切入点。故创新型企业有可能寻求风险投资家或大学科技园的帮助, 接触本行业其他公司, 从中发展客户和供应商, 推进企业成长, 提升企业价值。

(5) 多方获取综合商务知识或产业知识。创业企业可以通过与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家及其他社会关系网络成员之间的积极互动来获取综合商务知识或产业知识等资源, 构建有价值的个人或组织关系, 发现销售机会等, 以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个过程遵循由创业企业社会关系网络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资源, 继而提升为企业的市场交易关系, 并最终转化为企业财务收益, 形成企业生存和成长的演变路径。

(6) 主动接受风险投资家对财务绩效和运营绩效的监控。风险投资家具有财务管理方面的专长, 对财务报表的审核十分敏锐和周全, 他们强调财务报表编制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时效性, 要求企业财务作出敏感性分析来预测风险和收益水平, 并严格控制预算费用支出, 借以减轻或抵消投融资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披露这些基本运营状况信息, 让风险投资家得以更好地监控企业的运行状况, 并对企业和风险项目的发展前景作出合理预测, 以便在企业经营状况恶化或发生某些变故时能迅速作出反应, 保障投融资双方的利益。

(7) 谋求风险投资家与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调。创新型企业为谋求生存与发展, 会多渠道引入融资 (包括权益性/债务性融资) , 这样一来, 创新型企业就可能存在除风险投资家以外的其他投资方。若这些投资方相互之间不能融洽共处、协调一致, 那么必将给企业经营带来无穷内耗, 对企业成长极为不利。因此, 有必要创造条件, 协助风险投资家做好各投资方之间的协调工作, 步调一致地推进企业成长, 提升企业价值。

(8) 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制定战略规划, 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提出总体战略目标, 在总体目标指导下, 设计并完善企业业务模式、服务内容、营销策略等, 据此制定具体实施计划, 开展价值评估。在此过程中, 需注意的是, 这一系列工作应充分寻求风险投资家的支持, 借助其知识和经验优势, 共同完成企业战略规划, 以期从根本上保证企业价值培育成效。

三、风险投资融资模式的价值培育程序

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 在寻求风险投资家的支持和增值服务, 以提升企业价值的同时, 还应该对企业价值培育进行明确的目标责任管理, 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培育效果。目标责任管理可依以下程序进行:

(1) 培育目标制定。

目标是组织努力的标的与考核时成果验收的基准。大学科技园创新型企业的培育目标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目标的内容应该清晰, 即能清楚地看到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状态。第二, 目标的水准应具有挑战性, 不宜太低, 也不宜太高。若目标太低则导致目标设立形同虚设, 若目标太高时, 企业成员通过努力也无法达到, 则可能打击投融资双方的积极性。第三, 目标体系应该系统化。财务目标只是企业运营考评的重要方面之一, 企业的团队与管理、技术与产品以及市场目标都是在制定培育目标时应考虑的因素。

在制定培育目标时, 应根据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综合分析。

1) 种子期的培育目标

(1) 研发目标。通常, 在种子期结束时, 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如果能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就可以说种子期的工作是非常令人满意的。第一, 开发出的有应用前景的成果并能够获得专利。第二, 与竞争对手相比, 所开发出来的产品的技术水平较高。第三, 能够基本形成发展规模经济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中的高技术支撑点。第四, 开发出来的技术有广泛的用途, 可以生产一系列的产品。这为企业获得尽可能大的潜在市场打下了基础。

(2) 运营/管理目标。创新型企业在种子期主要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活动比较单一, 因而其组织结构也就十分简单、松散。此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形成一个齐心协力、共同开发新技术的团队, 包括一位具有管理、技术经验的领导式人物, 财务人员和几位在工程技术开发或产品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

(3) 财务目标。就财务情况看, 处于总体亏损期。创新型企业此时尚未有收入来源, 只有费用支出, 企业取得的风险资本主要用来维持日常运作。此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建立财务预算体系并严格执行, 避免资金的浪费。

(4) 市场目标。此时创新型企业尚无产品, 因此市场目标不属于此阶段考虑的内容。

2) 初创期的培育目标

(1) 研发目标。初创期的主要工作是中试。中试是一个在放大生产的基础上, 进行反复设计、试验、评估的过程。它是新产品由刚研制出来到能够成批量生产, 并被市场接受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性阶段。适销对路的产品要能够大量生产出来, 才有机会占领市场。

(2) 运营/管理目标。创新型企业的运营活动已逐步扩展, 其管理团队进一步完善, 形成包括研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团队。在组织结构方面, 初创期各职能部门应已成立并明确各自职责, 同时逐步建立起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包括财务管理办法、技术管理办法和决策管理办法, 等等。

(3) 财务目标。在初创期, 创新型企业要投入大量资金在中试以及产品宣传方面, 要保证现金流的安全性, 避免受到破产的威胁。在产品试销完成以后, 企业在初创期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财务目标是尽快缩小乃至消除亏损额, 促使收支平衡, 即达到现金流平衡点 (负现金流转向正现金流) 。

(4) 市场目标。在此阶段, 创新型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产品被市场所接受。企业可制造出小批量产品, 送给客户试用并同时试销。然后, 根据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 对产品、生产工艺等进行改进, 以使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 符合消费者的口味。只有这样, 新产品才有可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3) 成长期的培育目标

(1) 研发目标。虽然创新型企业的产品已被市场接受, 但此阶段的研发工作不能停止, 相反应不断加强。一方面应扩大产品生产规模, 不断升级与完善产品生产技术;另一方面应建立起下一代或全新产品的研发体系。

(2) 运营/管理目标。随着创新型企业的不断成长, 其面临和需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 企业管理团队中应增加更多的专业人才, 同时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以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而且, 对于一个规模日益壮大的企业来说, 只有良好的经营管理才能使各项日常工作顺利进行。此时企业应形成更加正式的组织管理结构, 实施规范化管理, 建立起健全的企业制度并不断提高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3) 财务目标。在创新型企业进入成长阶段时, 随着产品知名度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 销售额迅速增长, 单位制造成本下降, 利润开始上升, 同时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扩大规模。在此阶段, 必须选择好合理的资本结构, 有效利用财务杠杆效应并维护投资安全;同时应不断提高企业资产的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 完成企业的上市或为上市创造条件。

(4) 市场目标。在创新型企业的成长阶段, 其目标通常是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 也谋求占领国际市场。为此, 企业应组建起自己的销售渠道, 大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牢固树立起企业的品牌形象, 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确立企业在业界的主导地位。

(2) 培育过程管理。

由于风险投资家很少参与创新型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 一般只在企业面临问题与需要帮助时才提供相关的支持, 因此创新型企业在价值培育管理中需要多方收集信息。信息收集方式包括:每月召开董事会会议;与风险投资家定期和不定期的交流;定期向风险投资家提供财务报表以及运营资料等, 通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随时调整风险企业的运营策略。

(3) 培育评价。

培育评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培育评价, 可以衡量当前阶段创新型企业的运营绩效, 发现问题以利于企业改善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作为下一阶段风险投资家制定相关决策的依据, 风险投资家无论选择追加投资或者退出, 都是企业投资价值的一个再权衡过程, 而这需要对创新型企业成长性进行评价。因此, 培育评价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 培育效果评价。即对创新型企业价值培育目标达成程度进行评价。

2) 成长性评价。即对创新型企业是否还有追加投资或继续持有股权的价值进行评价。

培育效果评价和成长性评价可能涉及某些相同的指标, 但两者并不矛盾, 培育效果评价是从企业内部管理的角度, 将指标的得分值与目标值进行比较, 从而评价培育目标完成的情况;而创新企业成长性评价则是从企业外部投资方的角度, 将指标值与同行业或相关企业指标值进行比较, 从而评价企业的未来成长潜力。

4、价值培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价值培育目标可以设定为一种标准体系。在风险资本刚介入时, 该目标体系主要由价值挖掘评价指标体系来体现, 其后由各阶段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性评价和培育效果评价的综合结果确定。培育目标可以分为运营/管理成果、研发成果、财务成果和营销成果等四个子目标, 具体的价值培育评价指标体系设定如表1所示。

摘要:本文通过对价值培育的目的、价值培育手段、价值培育程序和价值培育效果评价的综合分析, 细化了价值培育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 构建了价值培育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以期为大学科技园创新型企业的价值培育过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特别是在风险投资的融资模式中, 实现最佳的投资收益并最有效地控制风险, 增强投资者对大学科技园创新型企业的信心, 促进投融资活动的良性开展。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创新型企业,风险投资,价值培育

参考文献

[1]、杨青, 李珏.创业风险投资全过程评价原理与方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融资租赁价值】相关文章:

融资租赁公司融资05-03

融资租赁融资方案05-17

融资租赁与企业融资08-23

融资租赁融资管理办法04-11

设立融资租赁04-18

飞机融资租赁05-08

融资租赁服务06-19

汽车融资租赁05-15

国际融资租赁05-17

跨国融资租赁05-21

上一篇:中职语文阅读模块下一篇:体育技能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