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2024-07-02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精选十篇)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篇1

公共体育场馆是通过政府财政拨款或政府通过其它途径筹集资金兴建的, 以满足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群众健身娱乐等需要的社会公有体育场和体育馆及附属配套设施, 它是实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目标的基础性物质条件。从公共体育场馆内涵我们可认为第一公共体育场馆是政府筹建, 属政府所有即为国有资产第二公共体育场馆实质是基础性物质条件, 以物产的形式存在。公共体育场馆是发展体育运动的重要物质技术条件, 是体育运动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也是改善和提高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条件。

二、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投资都是以政府为主, 所以政府对场馆拥有管理权。过去, 政府对大型体育场馆一般采用直接管理的方式, 但随着场馆的不断增多, 各种问题随之而来, 因此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主要的管理模式有以下几种:

1. 全额预算管理模式。

由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 场馆的一切运营费用和维护费用由政府财政经费全额支出。虽然这种模式也被一些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所采用, 但在我国主要适用于欠发达地区的体育场馆。

2. 差额预算管理模式。

由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 实行房屋场地设备维修费、设备购置费和人员经费等定项补助的差额预算管理, 少数实行以收抵支定额补助的差额预算管理。目前我国大部分公共体育场馆采用此种管理方式。

3. 体育行政部门法人公司治理模式。

由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代行投资人权益, 成立专门的法人公司对体育场馆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确保体育场馆设施、设备的维修;有利于上级体育行政部门对场馆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在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4. 其他模式。

其他模式包括资本多元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委托经营管理模式、酒店化管理模式等, 在我国目前还出于理论论证阶段。

三、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体育场馆功能单一, 利用率不高。

我国现有大型国有体育场馆主要是用来承办大型比赛, 多是按照大型体育比赛的要求设计修建的, 国民的经济水平还不匹配。因此除去开展大型比赛外, 很多设计不适宜开展大众体育活动, 其利用率难以保证。

2. 经营管理不善, 水平即待提高。

体育部门所属的体育场馆多是事业单位独立存在的经济实体, 是体育系统的生产性部门, 场馆设施所需要的维修改造资金只能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 这不仅造成财政的困难, 而且只能靠有限的资金经费进行维修, 使体育场馆维修缺乏系统性再加上场馆经济开发程度低, 自我造血能力欠缺, 使场馆发展缺乏后劲和活力。同时, 由于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导致国有资产出现严重流失现象。

四、改进公共体育场馆精英管理的对策

要彻底改变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 就必须加快改革步伐, 加大改革力度, 突破传统观念和传统做法的束缚, 尽快理顺各种关系,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经营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营机制, 促进公共体育场馆在市场经济和体育产业化的条件下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1. 解放经营思想, 全方位树立市场观念。

在传统经营思想的指导下, 我们习惯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对立起来, 认为注重社会效益 (如免费开放) , 经济效益就要受损失。其实,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社会效益好, 市场就会越做越大, 有了市场, 经济效益自然就可能上去。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社会效益去打造市场, 为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条件;在取得经济效益之后又如何去增强社会效益, 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这个转化过程中, 市场观念起着决定作用。因此, 我们要打破传统经营思想的束缚, 牢固树立市场观念。

2. 积极借鉴国外体育场馆精英管理的先进模式。

国外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一大特征就是竞技体育场馆的管理经营呈现出社会化服务管理的特点。

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采用了训练基地服务社会化的管理机制。所谓训练基地服务社会化, 就是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相分离, 将设施维修、餐厅管理、公寓管理、场地草坪及园林养护等工作分别以契约的形式委托社会服务公司负责, 甚至委托一家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公司、俱乐部或社会团体。此种模式主要用于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 由政府投资兴建, 交由民间财团经营管理, 其经营最大的原则是以盈利为目的, 在提高运动竞技水平的同时, 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对体育比赛观赏和参与的需求。

这种方式只是外国先进管理模式的一个简单例证, 我们应全面了解外国场馆管理的先进模式, 积极借鉴其中适应我国国情的运营管理模式, 实现经营管理的科学化。

3.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活动的需要, 并在此基础上, 把体育场馆的经营发展作为新兴的经济产业, 促进我国大中城市和部分富裕的农村地区的社会消费与投资经营, 带动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一部分相关产业的发展, 实现体育场馆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这是我国现阶段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具体地说,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建立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要以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 以体育场馆经营为核心,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 以集约化经济为经营内容, 以大型专业物业公司为管理实体, 实现体育场馆的区域化和整体性综合经营管理, 使场馆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体育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模式现状的描述,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改进其精英管理模式的对策, 为公共体育场馆改革及新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雷 厉:国内外体育场馆政策及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启示. 体育文史,  2000  (3)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篇2

经营管理模式是企业或组织经营管理的方法论。是在企业或组织内,为使生产、营生、劳动力、财务等各种业务,能够按照经营目的顺利地执行、有效地调整而进行的系列管理、运营活动的方法。目前总体来说,我国公共场馆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两种,即行政管理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这两种管理模式的区别主要是行政型管理模式的经费来源是由国家统一下拨,而经营型管理的经费来源是多元化的;行政管理模式的业务活动由上级下达,经营管理模式是完成任务后可多种经营;行政管理模式的分配方式是固定工资和福利,而经营型管理模式的分配方式是工资加奖金等。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主要采用行政管理模式,其主要目的是以满足学校师生教学、训练、竞赛的需要为前提,并不是单纯以经营为主体。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在行政管理模式下又主要分为体育部门管理模式、物业化管理模式、单位协作管理模式等多种方式。体育部门管理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体育部门自身特点和专业优势,最大程度的满足部门教师的体育教学、运动队的专业训练以及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缺点,体育部门教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训练任务之余,还要兼顾体育场馆和人员的管理,工作难度系数较大。

物业化管理机制,高校成立专门的体育场馆管理部门,实行专职人员负责制。这种管理机制同样首先把满足学校教学训练放在首位,然后适当的对外有偿开放。这种管理机制的优点是专业化、规范化;缺点是管理部门为了平衡体育场馆的运行成本,会进一步强调创收,与体育部门之间由于体育场馆的使用造成协调不顺的问题。

单位协作管理模式,也称混合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体育部门与物业共同管理高校体育场馆的一种模式。除了上述三种场馆管理模式之外,有些高校也釆用集体承包或者是个人承包的方式等,学校与承包方就体育教学与经营创收之间的问题进行协商沟通,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场馆与社会中的体育场馆相比较,资源较丰富,无论是总体规模还是人均占有率都较高。但是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存在较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关于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较差,缺少专业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总体学历不高,对体育场馆管理缺少理论支撑,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场馆管理。第二,体育器材设施的耗损,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范围增加,会导致体育器材设施受损程度增加,运动器材的使用不当是很经常的问题,经常是修好后时间不长又被损坏。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维护费用的增加。第三,经营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较差,虽然在体育场馆中都会有管理规章制度,但是这些制度的落实情况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管理制度的自主性较差、可操作性、规范性有待提高。第四,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存在较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校外的活动群体的复杂性,校外的社会人员自身人文素养、道德情感等等参差不齐,这样就会对校园文化和安全存在不好的影响。

三、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优化对策

(一)整编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策略,进行理论创新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应与体育场馆的作用相一致。高校体育场馆在满足学校师生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也应积极对外开放,满足社会成员需求,这应该是高校体育场馆作为公共体育设施的一种基本功能。另外,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需要更为先进的理念,我们应该解放思想,不断进行理念创新。

(二)增强经营管理培训,提高体育场馆工作人员自身素养

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应该立足于科学规范的管理,这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是对场馆管理人员的管理,管理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好坏。基于此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应该寻求一批能够兼容体育与管理的全方面的人才,采用专业的管理模式,确保高校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转。

(三)改善体育场馆管理制度,加强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高校体育场馆中的管理制度应该根据自身的基本情况,依托于体育法规制度,使得学校的体育场馆管理向着规范的方向发展,结合学校的各个部门的具体情况进行多角度的考虑,多层次的分析,形成综合的管理制度,以便更好的对体育场馆进行经营管理。

(四)确定合适的收费标准,制定可行的开放计划

因为高校体育场馆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与社会中的商业经营存在很大的差别。高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时应该考虑自身场地的基本情况、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面向社会群体成员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合理的经营管理。收费的标准应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制定可行的开放计划。

(五)须以长远的观点来经营管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体育场馆满足于学校正常的教学、训练、比赛的前提下,努力创造更好的经济收益,做到“以馆养馆,以场养场”的同时还应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服务。

四、小结

国内外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解读 篇3

[关键词] 大型体育场馆 经营 管理

一、国内外大型体育场馆投资结构的分析

1.国外大型体育场馆的投资结构分析

国外大型体育场馆的前期投资建设大部分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这是因为修建体育场馆被视为政府的一项责任和义务,是对纳税人生活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另外,大型体育场馆属基础性投资,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的特点,较难吸引社会和个人资金。国外大型体育场投资建设的程序通常是:由政府体育管理职能部门或国家奥委会按照城市建筑规划,提出总体发展设想和体育设施技术标准,经议会或政府讨论通过后,由各级政府分层负责建设,中央政府一般负责重点体育场馆建设,如奥林匹克训练中心的建设,地方公共体育场馆建设,以地方政府为主投资,中央政府酌情资助。

国外近年来出现了大型体育场馆投资结构多元化的趋势,社会资本以及私人资本积极参与到场馆投资中。比如悉尼奥运会主会场,在总共6.15亿澳元的预算投资中,政府、企业、个人分别为1.2亿、2.1亿、2.8亿,还有英国温布利大球场的改建工程等。因为政府的投入力度毕竟有限,不能满足公民增长迅速的大众体育和体育竞赛表演的需求。西方政府为了调动社团、企业和个人对体育场馆建设的积极性,分别在建设资金补贴、贷款、税收和土地征用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如西班牙政府规定,凡公司、企业或个人在市政规划内投资修建的体育场馆项目均给予投资额20%的资助,德国则提供优惠的土地价格,意大利还对私人建场馆赋予土地无偿使用权,这些相关政策措施较大地调动了企业对修建体育场馆的积极性。据报道,目前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三国中,社会共建的体育场馆均占有一定比例,德国有些州市已达40%。

2.国内大型体育场馆的投资结构分析

国内大型体育场馆的前期投资建设基本上都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其中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主。如武汉市政府投资15亿元在建的武汉体育中心。上海八运会的各项场馆建设,中央政府只给了6000万的拨款(用于运动会支出),其余资金均由上海市政府筹措。八运会主会场上海体育场总投资12.9亿元,资金来源分别是银行贷款7亿,市计委贴息3.5亿,东亚运动会结存2.4亿。考虑到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特点,它并不能称为投资结构的多元化,只能看作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由于现阶段我国社会力量相对较弱,所以流入体育场馆建设的资金有限。

目前,国内投资结构多元化的大型体育场馆为数甚少,新建的广州体育馆投资结构也采用产权多元化的形式,在总共10亿元的投资中,广州市政府9亿,珠江实业集团1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资本的不断积累,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环境、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这种产权结构多元化、融资渠道灵活,符合市场规律的多元化投资结构是今后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的发展方向。

二、国内外大型体育场馆管理方式分析

目前国内外大型体育场馆的管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资金的运行机制分类

(1)全额预算管理

由政府的体育主管机构进行管理,场馆的一切运营费用和维护费用由政府财政经费全额支出。目前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需要政府完全扶持的地区,如西藏、青海、新疆等公共体育场馆采用此管理方式。

(2)差额预算管理

由政府的体育主管机构——体育局进行管理,实行房屋场地设备维修费、设备购置费和人员经费等定项补助的差额预算管理,少数实行以收抵支定额补助的差额预算管理。目前我国大部分公共体育场馆采用此管理方式。香港小西湾运动场政府每年的差额补贴占维持费的70%。国家奥林匹克中心、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也采用这种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管理模式,一方面作为一个事业性单位,政府每年给予设备维护费和人员经费等差额补贴;另一方面,实行企业化管理,又能取得稳定的经济效益,逐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3)承包、租赁管理

政府拥有场馆所有权,通过招标、谈判、协商、聘任后,将场馆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在一定时间内交由某一公司或社团全权管理,场馆运作经费自收自支。政府对场馆的承包或租赁法人有比较具体明确的条件和要求,如体育场馆的资产评估、体育场馆的保养、维修、开放时间、门票价格、利润分成、经营年限、政府应提供的保障条件和管理权限以及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等等。承包或租赁者要保证履行上述职责和义务。目前,国外较多大型场馆采用此种管理方式,它们称之为“托管”。国内首都体育馆在政府负责承担场馆维护的前提下,也尝试采用此种管理方式,要求每年完成320万,如有盈利,利润按3∶4∶3分配,即30%作为发展基金。40%作为上交管理中心,30%自由分配。

(4)资本多元化的现代企业管理

政府以其场馆的投资作为股份,再吸纳其他社会资金进行融资扩股,作为场馆经营开发的后期投入,成立拥有体育场馆产权和经营权的独立的现代企业,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政府作为企业的大股东,对企业的重大事务具有决策权,按股份多少享有收益权。这是一种较新的按市场机制运作的管理方式,国外的一些大型体育场馆已经开始作这方面的尝试。如澳大利亚墨尔本体育中心。这种管理方式多在社会投资充足的西方发达国家采用,我国尚缺乏此类管理方式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2.按经营者的性质分类

(1)政府管理

政府以对体育场馆的投资为股份,成立独资或股份制的法人公司,专门经营管理体育场馆。它的缺点是政府不熟悉体育业务,容易陷入具体事务的泥潭。

(2)体育行政部门管理

政府的体育主管部门代表政府行使投资人的权益,以体育场馆的投资为股份,成立独资或股份制的法人公司,专门经营管理体育场馆。特别是在我国,体委作为职能部门从场馆的论证、招标、建设等一系列环节都直接参与,甚至是组织者和管理者,加之谙熟体育领域的业务,这种管理方式可以较好地弥补政府管理的不足。

(3)法人管理

将体育场馆的经营权在一定时间内移交或委托给经营性公司、非赢利性社团进行管理。管理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容易滋生短期行为,难以保证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比如,香港温布莱有限公司管理香港大球场,唯利是图,最后被政府收回管理,再比如八运会建成的上海体育场原归东亚集团下属的一个上海体育公司负责经营和管理,后因各种原因又移交上海市体育局管理。

(4)个人管理

将场馆的经营权在一定时间内移交或委托给个人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除了具有法人管理已有的缺点之外,个体作为自然人在市场经济中规范性和安全性较差。因此,个人承包管理只是经济转轨初期的特定产物,不适宜今后的发展。

三、国内外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状况分析

1.多功能综合开发

大型体育场馆利用其基础建设的优势,如何进行多功能开发以提高其利用率,是世界各国都很关注的问题。国外虽将体育场馆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在经费和政策上进行扶持,但他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保证体育场馆的运作更多的还是要靠经营创收,必须走多功能开发的道路。

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国外在新建的大多数体育场馆中都装有移动看台或升降挂幕。移动看台可以扩大体育场馆活动空间,解决单一训练或单一竞赛馆存在的结构性缺陷;1998年法国世界杯主会场就是采用移动看台;升降挂幕可以随时根据参加体育活动人数的多少和项目不同,用挂幕分割成不同的场地。国内的上海体育馆经过改造,在主席台对面加建了一个舞台,场地中央可安装2000个座位,同时挂上“上海大舞台”的牌子,使之更适于文艺演出。另外,国内外大型体育场馆在看台较好的位置均设置包厢,既可迎合消费较高观众,又可常年出租。

大型体育场馆经营项目的设置非常灵活多样,纵观国内外大型体育场馆,可归纳为以下主要方面:竞赛表演、竞技训练、大众健身娱乐、大型汇演、大型博览会、物业开发、广告出租、包厢出租、餐饮、住宿等。

2.经济效益

大型体育场馆的投资大,回报期长,运营成本和维护费用很高,加之很多场馆要兼顾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所以到目前为止,国外大型体育场在扣除固定资产折旧费后,能够赢利的屈指可数。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体育市场规模还不大;加之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机制的运作模式在体育场馆的经营中还不成熟,可以预料,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容乐观,甚至是举步惟艰,到目前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在扣除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后,还没有一家能够赢利的。

3.政府“注水”

国外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政府将它们作业社会公益事业,不光以政府为主投资建设,后期的经营管理中,为了保证其正常运作,政府的支持更是不可缺少的,他们称之为政府“注水”。“注水”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优惠政策,政府在土地使用、社会捐赠、彩票分成、银行贷款、税收征管等方面给予体育场馆许多特殊优惠政策,如意大利政府规定,对公司用于资助体育的钱可在税前列支,其二是财政补贴,由政府财政拨款,负责解决体育场馆的大型维修和设备更新。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基本上都是政府通过差额预算管理的方式进行“注水”,才能确保大型场馆的基本运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1999~9~27

[2]刘文华:《中国经济法是改革开放思想路线的产物》[J]. 法学杂志, 1999.(2)

[3]夏汛鸽:《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J]. 经济研究资料, 1999.(2)

[4]《公司法》:199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

[5]青木昌彦 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机构:内部控制和银行的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5

[6]戴 晨:《中国职业体育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的探讨》[J].体育文史, 2000.(3)

对江西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研究 篇4

一、高校体育场馆开展经营的可行性分析

1. 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

体育产业做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已为有识之士所认同, 体育产业被视为朝阳产业, 并得到了稳步的发展, 这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外部基础。

2. 健康做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

由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 从当前实际看, 现有场馆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需要, 这为高校开展经营活动提供了有利之机, 使其开展经营完全成为可能。

3. 高校是先进文化传播基地

高校独特的文化氛围与优良的人文环境吸引着全社会全方位的关注, 其丰富的体育资源与相对低廉的服务价格吸引着人民群众这一庞大的群体。

二、高校体育场馆发展面临的问题

1. 经费投入普遍匮乏

社会体育发展面临的是利益问题, 同样体育场馆遇到相同的问题, 目前高校投入资金很难满足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维护。高校体育场馆经费的缺乏, 场馆不配套, 房屋得不到修缮等问题, 使相当多的场馆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2. 新旧管理体制并存

以前受计划经济的制约及传统思想的束缚, 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停滞在福利型层次上, 场馆经营效益长期没有得到提高, 行政干预, 经费匮乏, 管理水平低下, 收费偏低或极高。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场馆经营所有权归国家, 体育部门只拥有使用权, 经营者享有经营权, 诸多问题的交叉、相互包含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因而过去的场馆管理方式已不适应现时的要求, 但新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尚不成熟, 由此产生的各种矛盾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尤为突出, 这就使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因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体育场馆的发展。

3. 体育场馆的服务有待提高 (1) 体育场馆收费高

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开发应以丰富校园文化, 提高学生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 但绝大多数学校校内外价格一样,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高校场馆内游泳、健身、网球的消费价格一般学生是望尘莫及的。

(2) 服务的单一性

据笔者调查绝大多数高校场馆服务单一, 场馆利用率极低。首先, 只有少量的篮球、体操、乒乓球等消费服务, 而没有多元化的健身俱乐部, 没有为参与者提供社交环境服务;其次, 没有体育用品服务例如:体育服装和运动鞋;再次, 没有各种保护用品、运动饮料、运动器材等服务。工作人员只管开票收钱, 训练与健身没有专业老师指导。不能使消费者的精神紧张、压抑等不良情绪得到释放。这就有可能影响消费者的热情, 没有消费者, 就谈不上体育场馆的发展。

三、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内容

1. 体育服务类

首先, 要结合本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现状, 建立多元化的健康体育俱乐部, 以一些收费较低, 较为大众化的服务项目为主导产品。如篮球、乒乓球、轮滑、游泳等。其次, 为消费者提供健康计划处方服务, 包括测试计划、训练计划和比赛计划等。

2. 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

大学生是体育用品市场的主力军, 大学又是群众性体育竞赛最活跃的区域, 这一市场极其巨大, 经营者要利用其附属设施与相关体育用品厂商直销其产品。

3. 开发体育无形资产, 吸引社会赞助

当今,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选择了赞助体育的营销策略。1984年美国人尤伯罗斯以完全商业化的方式举办了第23届奥运会, 奇迹般地使奥运会首次赢利2125亿美元。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推向了一个商业王国。“没有赞助, 体育不活”, 现代商业充斥着现代体育, 现代体育离不开现代商业, 体育与商业真正实现了双赢的完美结合。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应适应现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主动寻找赞助企业、开发其无形资产。首先, 寻找冠名企业;其次, 获取场地租金;第三, 出售广告牌位, 为各商家进行广告宣传, 以双赢为目的, 尽可能使无形资产的价值不断升高。

四、结语

总之,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经营涉及到观念问题、制度问题, 以及方方面面的权力与利益问题, 开展经营本身就是一个创新, 促进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是其最终目的。这需要管理者和体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曹谛训 李 成:体育场馆经营管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篇5

5.1.1对体育健身人员的菅理尤其是面对社区居民的管理上,由于学校无权管理社会人员,怎样保证大量来校锻炼人员不妨碍学校正常教学工作运转是影响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一个主要因素。

5.1.2安全责任问题开放体育场馆会使大量校外人员进入校内,带来各种安全的隐患,同时在锻炼过程中也存在科学性而引发的健康安全问题,在处理发生事件时,责任方不明晰,容易产生法律上的纠纷。如果开放体育场馆设施,居民受伤还要学校承担责任,那么学校开展学区体育的积极性将大受打击。

5.1.3经费问题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增加了体育设施维护、保养和更新的经费投入以及管理费用的开支,而学校的经费是有计划预算的,即有固定的投放渠道和支出规范。另外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全民健身这个大局,以服务性质为主,并不能按照商业化操作模式来进行收费。

5.1.4时间冲突怎么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与锻炼的情况下更加合理地开放学校体育资源,是顺利开展群众体育的前提。开放时间是学校开放其体育资源必须考虑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形成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与群众居民锻炼意志的冲突。如果满足居民的锻炼意愿全天开放,学校势必造成场面的混乱,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上课,自己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是行不通的,寻找合理的开放时间对学区体育的顺利开展势在必行。

5.2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的对策分析

1)举办各类培训班、举行各类夏(冬)令营、规定时间开放场馆、校区社区联赛、派员指导组织社区开展各项竞赛。高校聚集了大量在体育专业方面的人才,可以根据教师的作息时间把教师所专长的方向与场馆开放的内容相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地利用高校优秀的教师资源,提高服务质量,而且加强了对健身者的指导,使其学会科学健身的方法。

2)学校体育也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从时间和空间上挖掘场馆资源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经济效益,解决经费问题。例如冠名权运用它既不会影响教学,又不需要资金的投入,还能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来解决体育设施的损耗。积极主办或承办各种体育活动,也可以冠名或吸引体育赞助。

3)选择以倶乐部的形式开展群众健身活动收取会费,也可以实物或服务的形式加入倶乐部,而学校通过收缴会员的会费以及接受赞助等解决了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开放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

4)量身订做“责任险”,运动时安全问题防不胜防,因此制订严格的开放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责任到人,以确保体育场馆设施开放时的安全。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或者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人员不服从管理,违反管理制度导致发生安全事故,应当由当事人承担安全事故责任^

6结论

1)高校体育场馆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具有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使用的公共性和利益的外益性等特征,同时符合公共产品的经济两重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它应有的社会功能是其首要目标。在实现以社会功能的前提下兼顾经济功能,把体育场馆经营中营利部分补贴到高校体育场馆的维修和管理成本中。

2)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目的是缓解场地不足对全民健身开展造成的障碍,对外经营管理应有别于一般的商业活动,主要是提高现有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提供产品性质为准公共产品,开放过程中应遵循适当定价原则和区别对待原则,不能用一些纯粹的经济指标来评价和衡量。

论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管理

OntheManagementModeofSportsVenu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LINKe-mingLIJia-yi

(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01)

【Abstract】Sportsvenu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occupyanimportantpositioninthesportsfacilitiesofthesociety.InChina,sportsfacilitiesinschoolsaccountfortwothirdsofthetotalandperformanimportantroleinmostcities.ThroughacomparativestudyofsportsvenuemanagementinChineseandforeignschools,weattempttofindthemanagingandbusinesspatternofsportsvenuesat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accordancewithconditionsinourcountry.

【Keywords】sportsvenu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dustrializedmanagement

高校体育设施较为完备,除了维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外,同时为校内各种重要集会与活动、师生与周边区域居民的健身、娱乐、休闲活动提供场所。

基于高校体育场馆在教学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对高校体育场馆的合理管理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势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选择国内外几所高校体育场馆作为研究样板,结合其管理模式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并通过对体育场馆在课程教学与娱乐休闲使用中的矛盾、校内学生与社区居民使用中的矛盾的分析,以及其高昂场馆维护费如何解决与如何合理收费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国内外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现状

(一)国内体育场馆管理研究现状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1994年清华大学出版的《管理学》中说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体育场馆管理,作为管理的一种,必须具备管理的基本含义,进而结合实际,应定义为——体育场馆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以达到预期目的〔1〕。

1.管理模式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一般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体育部门管理模式,即以體育部门为单位对场馆进行直接管理。目前我国大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都采用此种模式。第二种是在体育部门负责下承包给私人或集体管理模式,即在体育部门负责管理并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条件下,可以将场馆承包给个人或者集体,与学校合作管理,国内只有少数高校采用此种管理模式,如西南财大。第三种是产业化管理模式,即设立专门的机构部门进行管理,对体育场馆进行产业化运作经营,例如四川大学。四川大学设立体育运动中心管理委员会并下设各个机构,专门管理运营体育场馆〔2〕。该场馆管理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校较为普遍,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该校除商业研究生院、法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文理学院、医学院等几大院系外,还专门设有胡佛研究所和体育运动娱乐部两个机构对学校体育场馆进行产业化管理。

2.收费方式

对北京某高校的体育场馆收费情况调查显示,在对校外人士的租用中,其草皮足球场租金为1200元/小时,如需学校配备裁判,则需另加100元。乒乓球馆和羽毛球馆的收费也较高,一般在10元~30元/每小时。因本校学生在使用中收费也如此,所以少有愿付费使用的。其体育场馆使用的高昂价格使得多数学生望而却步。其他省市一些高校体育场馆除举办大型集体活动外都长期关闭〔3〕。对学生而言,在体育馆内打一小时羽毛球或者乒乓球,相当于一天甚至三天的伙食费。高昂的入场费用使得学生想运动却难以入场,明明有羽毛球馆却只能在两棵树中间拉条绳子做网线打羽毛球。一些学校甚至恐惧承担因校外人士租用而可能出现安全问题的责任而拒绝对外开放,禁止私人租用体育场馆,这直接导致了体育场馆资源的闲置,该状况让人担忧。

(二)国外高校场馆管理调查

1.全开放式管理

美国德克萨斯州OKLAHOMACHRISTIANUNIVERSITY,是美国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私立大学,因此选择这所学校作为研究样本更具普遍性。通过电话调查该校学生得知,该校体育场馆的管理,除比赛占用场地外其余时间对学生完全免费开放。据学生反映,通常运动都能使用场馆场地。学校体育场馆还对校外人士有偿开放,但由于美国各个住宅区都有自己的体育馆、健身房、游泳池,校外人士一般不会使用校内场馆。除此之外,学校每月举办一次音乐会,对学生免费,对外收费;每年举办一次大型音乐会则对校内外统一票价。

2.收费式管理

在通过网络联系新西兰几所大学得知,在校学生通常都凭学生卡进入体育场馆,90纽币半年,或者8纽币一次(1纽币=4.9569人民币),不限时。其体育场馆对外实行有偿开放,收费略高于学生收费但低于私人场馆收费,具有公益性质。其高校场馆使用率颇高,在校学生运动积极性也高,仅每天的正常接待人数就能满足其场馆日常维护费用。

3.产业化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较为先进,普遍存在于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该校除各大院系外,还专门设立胡佛研究所和体育运动娱乐部,对体育场馆进行产业化管理。由于积极市场运作为校体育场馆带来了可观利润,使得学校有充足的资金投向体育方面。西方一些一流大学每年竞技体育预算可达1200万美元,一般学校也在300到400万美元不等。而正是由于这些巨额投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共有16名学生获得金牌。正是因为其场馆管理模式遵循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并贯彻了产业化经营理念,从而使其场馆收入与体育资金投入实现了互相促进,这也正是美国高校体育健康蓬勃发展的原因之所在。

二、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一)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出现的问题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呈畸形态势:一方面是高校体育场馆高昂的维护管理费用的巨大缺口,学生难以正常使用场馆;而另一方面各个高校还在为建造形象工程而争相投资建设场馆,从而使学校硬件设施日臻完善,以期在高校排名榜上节节升高,最终实现学校扩大生源以及影响力的目的。这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都使得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改革迫在眉睫。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正处于由行政型向经营型转变的过程中,但由于各个学校所处地区及环境的差异,其转变速度也会有所不同,但转型乃是必然趋势。

(二)产业化管理势在必行

我国高等院校大都由国家投资修建,大学体育设施经费多数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这意味着学校修建体育场馆的费用来源于广大纳税人,在大力提倡全民健身的今天,学校有义务对公众开放场馆。学校本质上是公益性质,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不能从事市场化的经营活动。而对校外人士开放,实行产业化管理,也是大的发展趋势。然而学校场馆产业化管理的主要问题是,学校除在编教师外没有专职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学校主要精力在于体育教学,难以投入更多人力加强管理经营。

要解决该问题,首先,应成立企业化场馆管理部门对场馆运营进行细化管理。对校外人士应有偿开放,并走出去,到周边地区企事业单位宣传,以优惠的价格促使他们租用学校场馆举行比赛、联欢等活动,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校可以有偿提供器材与操作技术方面的指导,最终使公益与盈利并重,实现在公益性的基础上带来收入。其次,学校可利用学生寒暑假场馆的闲置组织假期培训班,如暑期游泳培训班等,从而提高场馆利用率并带来额外收入。最后,改善场馆设施建设,以馆养馆使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进入良性循环并不断发展与完善。

(三)兼顾社会和经济效益

学校事业与产业职能必须清楚划分,产业化管理场馆必然要使用收费,但是以教学为目的使用,就绝不能收费。高校体育场馆在产业化管理过程中,其盈利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人士与群体而不是学生,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对学生免费开放,或者象征性地收取适应学生消费水平的费用。作为办学机构,学校应立足于教书育人,即便是产业化管理,也需注意不可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否则会对高等教育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两者要分而治之。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和学生正常体育锻炼活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再进行盈利。

(四)風险管理

许多高校由于担心校外人士在使用校内体育场馆过程中可能发生事故而造成巨大损失,不敢对外开放。这种闭关锁“馆”的思想,不利于高校体育场馆的发展。虽然体育场馆空间大、人员多、结构复杂、整体气氛热烈,易于发生意外,但只要细化安检活动,许多事故还是可以避免的,即便出现意外,只要运用合理的管理模式对其进行风险管理,制定有利的战略计划,也可使损失最小化。具体来讲,学校可配置安全设施及专业人员降低风险,购买保险从而转移风险,而管理者也应有意识接受风险并为处理意外发生的风险制定一套风险处理办法,使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责任意识〔4〕。

(五)加强服务意识

高校体育场馆还应加强服务意识,在给健身者提供运动流汗场地的同时提供更多的服务。如在场地旁边设置可存放衣物的设施,开放更衣室、休息室、淋浴室等。同时辟出商业服务区,提供饮料休闲食品、体育用品等,从而借助有利的环境增加收入。

健身不仅是身体上的,还应该是心理上的,将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就应该把自己定位为服务者,多站在消费者角度考虑,满足其健身需求的同时,增强服务意识,这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保华.现代体育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2〕冉健等.成都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管理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06(4):317-318.

〔3〕大学生体育场馆的“服务主体”之痛〔N〕.人民政协报,2005-11-08.

〔4〕卢文云等.大型体育赛事的风险及风险管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5):18-22.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篇7

关键词: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创新,问题

就目前而言, 仅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就有100多个, 中小型体育场馆更是不计其数。客观上讲我国对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 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借鉴与研究, 才能走向成熟。据调查, 目前我国体育场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营体制有待健全、场馆收入微薄、场馆功能过于单一以及经营管理人才不足等问题, 严重束缚了我国体育场馆的进一步发展。要突破这些问题, 就必须敢于创新。本文主要结合上述问题, 对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创新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1 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深入, 体育场馆在管理模式上出现了长足性的进步, 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场馆经营模式发展的必然方向;据调查有不少的体育场馆通过经营模式的改变, 经营状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在奥运以后, 我国诸多大型体育场馆通过经营模式的改变生存能力明显加强。但是我国地域广阔, 场馆建设较多, 规模大小不同, 受到地理因素、经济因素、经营因素等原因的影响, 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工作并不平衡, 我国的体育场馆还面临着诸多经营管理上的问题。

1.1 体育场馆经营体制有待健全

随着体育场馆在市场经济下的调整, 场馆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变得多元化, 比如有租聘经营、承包经营、委托经营、公司治理模式、差额管理以及全额管理等, 一时间各种经营模式云集而来。承包经营与差额管理是众多体育场馆选择最多的模式, 但是在我国的发达城市比如北京与广州等, 在一些少数的场馆里出现了委托经营的模式, 也有的选择了“物业管理”的模式。虽然我国的体育场馆面临多种经营模式的选择, 多种体制并存的状态也体现了我国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正在走向正规。但是不可排除的是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有些体制仍然笼罩在墨守成规的阴影中。其余的一些经营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市场经济做到了初步的融合与发展, 但这也只是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的一些过渡手段而已。体育场馆走向企业化管理的道路才是最终的发展方向, 要对体育场馆进行改革, 就必须明白体育场馆的具体职能是如何进行定位的。让我们感到困惑的是如果把体育场馆看成是我国的事业单位, 那无可厚非其职能必然是服务为中心;如果是国有资产, 那它的职能必然是以“经营”为中心。正因为我们一直从主观的角度把体育场馆看成是事业单位, 才误导了它的职能, 忽略了它的发展重点。国有单位存在的目的关系到社会效益, 谈到社会效益就不得不提企业管理;具体的经营行为应是为有效的管理来提供服务的。把经营搞好、搞活才能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如果单纯的把场馆的服务职能放在首位, 资金匮乏现象在场馆出现也不足为奇, 没有充分维护资金的体育场馆只能依靠微不足道的资金来维持运行。

1.2 依靠低廉的收入来维持运行

资金匮乏已经成为众多体育场馆所面临的问题, 据调查目前我国的许多年体育场馆的运营费用主要是来自于租赁收取的费用。但是这些费用并不能够保证体育场馆处于良好的经营状态。归其原因与场馆的管理方没有真正的实现“以体为主”的经营模式有着重要的关系。由于我国在近些年承办国际体育赛事的次数明显增多, 省区级的体育赛事也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与我国提倡全民健身的理念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我国为了满足这些赛事的需求, 全面提高体育素质, 建设大大小小的许多体育场馆, 也就是过分了强调了职能的发挥, 对日后如何经营, 考虑不周到, 也缺乏相关的经验。场馆的市场化运作所需要的条件也难以得到满足。此外我国国民还未真正的建立起体育消费意识, 很多人不愿意走到体育场馆去消费, 另外国民消费水平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体育场馆中的大型体育场馆, 在开放力度上难以实现跨越, 导致也就难以收取较高的价格。长此下去就造成了盈利困难, 维护费用过高的局面。

1.3 单一的功能性造成资产的流失

我国的体育场馆有的在设计之初目的很明确, 就是单纯的为满足体育比赛需求和运动员的日常训练而进行建设的, 这设计目光的狭隘性导致了体育场馆功能性的单一。另外建设时的仓促性比较明显, 有的体育场馆甚至在设计方案不成熟, 资金准备不充足的条件下就开始进行场馆建设;有的大型场馆的定位比较明确, 设计之初就是为承办国际赛事和国内的大型体育赛事而建设的。这些都严重束缚了场馆的全面性功能的发挥, 单一的功能以及不成熟的设计趋向, 落后的经营管理水平导致了体育场馆在之后维持基本的运营水平时都捉襟见肘。另外随着国民对体育运动要求的不断提高, 这些体育场馆的单一性难以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 再加上不合理, 不科学的经营管理、开发力度的欠缺造成场馆的利用率相当低, 有许多的场馆处于空置状态。这一方面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另一方面高额的维护费用也给国家增加了负担, 与活跃的市场经济形成了严重的反差。

1.4 场馆经营管理人才不足

由于目前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主要由复员军人、专业体育毕业生和退役的运动员组成, 以这些人员为主的管理人员体育知识明显充足, 但是对企业管理、经营管理知识极度缺乏。场馆的管理人员应当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 以营销人才和经营性人才为骨干力量, 才能实现体育场馆的发展, 否则会造成场馆的管理水平低下, 经营理念落后, 与市场合作困难的现象。

2 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创新模式

2.1 创新政府职能

体育场馆目前的局面与我国政府和有关的体育主管部门有着重要的关系, 要必须认识到只有结合市场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 才能实现体育场馆的长足发展。把握体育市场和其他相关市场的发展形式, 紧抓市场脉搏。综合场馆的有关条件, 科学的选择适合的商业模式。政府部门要明确市场条件下, 场馆职能作用的地位, 做好对场馆的产业结构调整, 予以必要的宏观指导, 有效调控体育场馆的商业、非商业行为。改变落后的经营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体育场馆的管理, 使其自由的与市场相结合。政府要在政策、资金与制度上给予支持, 从而达到服务社会, 提高职能的目的。

2.2 创新资金融入模式

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要从工作作风上改变消极、落后、传统的工作方式, 把做好对消费者的服务作为工作的主抓部分, 积极学习企业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采用会员制、定期返利等灵活的管理措施, 有效的对客户进行管理。在赞助方面, 体育场馆要把握好自己的有形与无形资产, 尤其是在对无形资产的开发方面, 充分利用场馆的专利技术、品牌、冠名权等无形资产, 积极吸引有关企业进行投资。场馆的管理者要把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整理, 在合适的机会把它比较全面、准确的展示给社会, 有助于大家比较直观的对体育场馆有一个全面了解, 有助于赞助商对其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但无论情况如何体育场馆都要建立起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避免出现对赞助商的行为产生侵权的现象。国家要逐步放开对国有资源的保护, 鼓励民间资本对体育场馆进行融资或者投资。联合健身俱乐部、体育协会的单位进行体育宣传, 设立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培训班, 有计划地组织健身活动、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 鼓励市民、吸引市民积极参加, 再循序引导市民进行体育消费。

2.3 创新场馆经营模式

我国各地体育场馆维护费用过高的问题, 已经严重影响了体育场馆的现代化建设, 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减轻国家负担, 不仅要提高场馆收入, 还要利用社会的有效资源增援体育场馆的市场化运作。比如可以引进与体育有关的管理公司和经理公司, 它们具有经验与管理上的优势, 能够根据场馆的现有条件进行科学化的定位;能够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做出准确的分析。在科学的管理模式下能够形成一条以扩大经营收入和提高场馆职能的体育场馆管理、体育场馆开发和体育场馆的流水线, 使体育场馆在市场条件的运作下逐渐成熟与融合, 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也在此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人们参与的体育活动也越来越多。针对于我国的大型体育场馆而言, 他们投资巨大, 维护费用高昂, 一旦运用不利必然是沉重的包袱。大型体育场馆要多承办体育赛事, 迎合当前人们体育意识融入健身娱乐场所, 面向国民开展职能的多元化。另外在辐射范围上要冲破专业化的限制, 冲破功能上的限制, 迈向社会大众人群, 实现多功能的开发, 使其逐渐成为一个新型产业, 成为创新型的体育中心, 使整个社会都能受益。

2.4 创新经营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是市场竞争的利器。在国有场馆逐步走向企业化以后, 要想实现体育场馆经营水平的提高, 在市场上有较高的竞争力就必须重视人才。在体育场馆的人才结构中, 合格的经营型人才是比较欠缺和亟待培养的。由于我国在体育场馆人才培养上的体系欠缺, 既有一定的体育知识, 又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人才十分的缺少。所以说体育场馆在对人才的使用与培养上必须有所改变。有效地把对人才的培养列入到场馆的规划与发展中;积极地学习国外先进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经验, 有计划的培养因地制宜的人才;积极与社会大中专院校合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拓展培养渠道, 一方面组织现有可开发人才组成培训班;另一方面积极依靠职位、福利等措施向国内外体育经营人才伸出橄榄枝。体育管理者还要逐步健全人事的管理机制, 融合绩效考核制度, 充分挖掘和激励个人潜质, 把经营业绩与实际的工资与福利挂钩。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体育需求的不断提高, 现有的体育场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才能提高场馆利用率, 提高体育场馆收入。作为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必须在现有条件下创新服务职能、创新资金融入模式、创新场馆经营模式、创新经营人才培养模式, 这样才能实现我国体育场经营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超.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管理模式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5 (03) .

[2]李郁.成都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研究——基于成都市高校网球场馆经营管理现状调查[J].四川体育科学, 2015 (05) .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是吉林西部唯一一所高等院校, 对于白城体育场馆的开放经营模式研究可以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 对吉林全省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参阅文献资料, 了解国内外有关分析报告, 借鉴前人的丰富经验。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 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与本研究有关的教育类、体育类、经济类和管理类期刊进行检索, 进行必要的筛选, 查阅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为本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1.2.2 调查法

对吉林省各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实地调查, 了解其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开放形式、经营项目、运营方式, 服务和收费的内容和标准、组织与管理等方面情况。通过这些调查活动, 获取了相关我省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及管理状况的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体育场馆利用与开发现状

高校体育场馆使用率低的原因是体育场馆资源的开发程度低, 形式单一, 只局限于简单的场地出租和训练。在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上远远够。目前已开发的场馆无形资产类型主要有场馆冠名权、场馆广告发布权、场馆品牌开发以及场馆特许经营权 (如各子场馆设施的经营权、体育用品经营权、体育健身相关配套服务经营权) 等。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开发程度和利用率以及体育场馆在开发和经营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远远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2.2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方式

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分以下几种方式: (1) 租赁和经营。 (2) 个人与私企联合经营。 (3) 学校体育部门全权负责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和使用。吉林省高校的体育场馆由学校体育部门 (院、系) 主管, 管理方法都是各校自己研究决定, 除了一些简单的体育场馆使用外, 基本上没有系统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管理方法。人才是制约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因此, 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系统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专门性的场馆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导致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和产业化经营管理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2.3 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可行性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健身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 参与体育锻炼也越来越普遍。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的社会背景下, 由于社会上体育场馆设施的严重不足, 社会人群的体育需求得不到满足, 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的情感失衡, 精神紧张, 压抑等不良情绪需要释放和宣泄, 而参与体育运动是他们最佳的选择。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有偿开放, 可极大地满足人们健身娱乐的需求, 这也将成为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对象。

2.4 高校与社会之间资源共享和资源开发

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 可以实现与周边社区、企业、单位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开发。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 不但满足了这种需求, 还可以为自己创造经济效益, 为高校的体育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2.5 高校具有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 充足的场馆和体育器材

体育锻炼要有科学的锻炼方法, 体育锻炼需要专业的训练场地。高校里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更具有完善的健身场所和健身器材。这些资源在完成了教学任务之后就被闲置起来, 没有发挥更多的作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高校提供了机遇, 利用高校先进的体育设施和师资力量为社会群众提供健服务, 这样不仅充分的利用了学校资源, 为学校创造收入, 也无形中促进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

2.6探索建立校园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和组织管理模式

2.6.1高校校园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一件长期的工作, 目的是通过有序、有度、有法、可持续的开放, 真正方便群众健身, 提高场馆的利用率。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 有很多工作要做, 也将遇到很多的困难和矛盾。应通过试点, 努力探索和建立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开放补偿机制、安全保障机制、社会舆论监督机制, 从而促进开放工作长效机制的形成。应通过试点, 研究制定开放工作的具体办法, 适时总结经验, 并且加以推广。

2.6.2 高校校园体育场馆社会开放的组织管理模式

在组织和管理方面。目前国内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学校自主开放的模式, 即学校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开放、管理、协调。这种模式又可分为免费开放和适当收费两种形式。二是依托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的模式。天津的大多数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就是采取这种模式。三是依托社区体育俱乐部开放模式。四是委托经营单位的开放模式。广州的许多学校就是将学校的体育场馆委托给企业来经营, 双方签订相关的协定, 明确责任。受委托企业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训练的前提下, 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管理。这几种模式都是各地在开展开放工作中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吉林省高校体育场馆开发程度和利用率, 以及体育场馆在开发和经营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远远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日益增长的需求。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一件长期的工作, 目的是通过有序、有度、有法、可持续的开放, 真正方便群众健身, 提高场馆的利用率。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 有很多工作要做, 也将遇到很多的困难和矛盾。应通过试点, 努力探索和建立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开放补偿机制、安全保障机制、社会舆论监督机制, 从而促进开放工作长效机制的形成。

3.2 建议

发挥高校体育场馆优势, 建立专业化的场馆管理机构,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协调好教学训练和对外经营的关系, 同时加强监督, 提高管理水平。吉林省高校应该以学校体育场馆为基础, 组建体育俱乐部, 为会员提供一个健身交友娱乐的平台, 提供会员健身培训、健身指导和健康咨询等配套的服务;不仅要重视给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 而且要给其提供更多所需的相关服务;不仅让顾客满意, 而且更希望使顾客达到愉悦, 觉得物有所值。在有限对外开放的经营时间内提高利用率, 取得最大化的经营收益。

摘要: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一件长期的工作, 目的是通过有序、有度、有法、可持续的开放, 真正方便群众健身, 提高场馆的利用率。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 有很多工作要做, 也将遇到很多的困难和矛盾。应通过试点, 研究制定开放工作的具体办法, 适时总结经验, 并且加以推广。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志实, 梁林.学校体育设施[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0.

[2]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及指标解释和填表说明[Z].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策略研究 篇9

目前, 全国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异常骄人的成绩, 尤其是专业体育院校的突飞猛进, 更加带动了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导向。体育院校与其他高校最主要的区别应属于体育场馆的多样化与完善化的发展, 但是, 面对体育院校体育场馆的快速扩容, 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体育场馆的经营问题, 另一方面则是体育场馆的有效管理, 这两方面问题制约了体育院校体育场馆的发展步伐, 因此, 针对体育院校体育场馆的经营与管理存在的主要桎梏因素从而提出适合体育院校发展的合理建议, 对于改善和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1 影响高校体育场馆经营与发展的因素分析

1.1 缺乏市场化经营理念和程序

可以说, 目前所有高校的体育场馆的经营都面临着亏损的尴尬局面, 一次性投入过多, 导致后期回报过少, 加上经营期间, 场馆设备的维护与维修, 更增加了经营成本的叠加。以哈尔滨体育学院冰球馆为例, 整个冰球馆每年的电费这一项的支出都要远远超过平时对外赢利性收入, 更不要谈冷冻设备的维护与维修费用。而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 则是我们现在高校的体育场馆是公立性质的经营, 而非市场化的经营模式, 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成本高低最终不是由市场来进行定价, 而是由高校来买单, 因此, 缺乏市场化经营理念和程序最终导致了现今高校体育场馆的入不敷出的局面。

1.2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机构臃肿

现今的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机构过于庞大和臃肿, 非必要人员安置过多, 真正能有效支撑管理的人员过于匮乏, 多数体育场馆的工作人员都处于每日无所事事的状态,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场馆的人员配备来讲, 较多的工作人员不是每天针对具体工作进行, 而是处于“自由出入”的状态。除非学院领导过问, 否则多数都是“九三”学社, 早上九点上班, 下午三点下班。真正踏实肯干的人员太少, 能够坚守岗位, 兢兢业业为体育事业发展贡献精力的人员不足, 闲散人员过多。从而也导致了高校体育场馆在管理机制和职能上往往是效率过低。

1.3 社会开放与客场教学矛盾存在明显

虽然现今高校的体育场馆也对外开放, 但是由于高校体育场馆主要是满足教学的需要, 因此, 社会影响力及开放性都要远远低于专业从事体育场馆商业化运营的商家。加上很多高校还要照顾本学校的教师, 为教师开放一定的休闲与健身时间, 更加压缩了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的时间。但笔者认为这并非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体育院校在课程设置及安排上存在不合理的问题, 要是能够使两者很好地协调起来, 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还是具备非常明显的优势的, 尤其是科研与人员配备优势。

2 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场馆经营策略

2.1 解放思想, 革新经营管理观念。思想观念是先导, 是开展一切工作根源所在。

因此, 体育院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必须要摒弃过去的陈旧观念, 解放思想、树立与时俱进的时代观念。体育院校需要及时反思现存的经营管理模式, 以社会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 兼顾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求与方向, 重新思考并树立体育事业产业化、社会化的思想观念。及时吸收体育经营管理事业的新成果, 大胆创新, 积极探索出适合的经营管理方式, 以兼顾体育教学、训练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1]。

2.2 采用委托经营模式

要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正向收益, 应该大胆尝试委托经营的方式, 向社会进行招标, 从而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的自负盈亏的发展模式。哈尔滨体育学院综合馆便借助了委托经营的模式, 将综合馆委托给固定的经营人进行经营, 每年根据签署的合同向学院交纳固定的收益, 而这种模式确实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在哈尔滨体育学院所有的场馆经营中也只有综合馆能够实现正收益, 其它场馆现在还未实现正收益。因此, 这种经营模式值得推广与借鉴。

3 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场馆管理策略

3.1 压缩人员岗位设置、提升岗位效能

高校体育场馆的人员设置臃肿, 应精简管理人员的岗位设置, 尽量做到闲人不用, 能人不丢的状况。提升管理人员实效机能, 对于某些岗位可以采用合同制的方式从社会上招工, 这样不仅能够节约管理成本, 同时也更易对人员的管理, 虽然这样有些象行政设置社会招工的模式, 但是, 却能提升体育场馆管理效率, 不浪费高校的资源, 控制人力资本的投入量。

3.2 选拨专业管理人员上岗

现今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管理人员未必是专职的管理人员出身, 对于商业化的运营与管理理念及方法还不能达到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而我们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负责人的任命还依然是高校党委决定, 没能做到广开思路、广泛筛查, 这使得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管理人员依然是行政任命, 没有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接轨, 致使不懂场馆管理的人进行场馆管理, 这是不可行的, 也必然会导致高校体育场馆在管理上与社会需求的脱节越来越大, 产生的矛盾也越发明显。

3.3 合理分配教学与场馆社会化

高校体育场馆的重要使命是服务教学, 但是结合我们目前高校发展的现状, 单纯地服务教学已经不适应现今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具体要求, 因此, 在场馆满足教学的前提下要大力推进高校场馆的市场化发展步伐。两者之间虽然是矛盾的关系, 不过, 通过体育课程的调整是完全可以避免两者之间的明显的冲突的, 例如体育课程的集中教学, 学校每年拿出4个月的时间作为体育教学的集中学习, 这个期间, 场馆可以完全不对外开放, 而其余的时间则实现完全的收费, 当然学生和教师的收费可以按照社会收费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收取, 这样既保证了体育教学课程的具体实施, 同时也最大化地加快了高校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的市场化步伐。

4 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更是一项复杂工程,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了高校的收益与发展。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与管理主要存在经营与管理理念、机构设置、岗位类别、专业管理人员选拔等几个方面, 因此, 应加强对这几个方面的改革与完善, 从根源上改变以往的经营与管理理念、精简机构、行政与商业手段共同协调使用、大力启用专业人员。

摘要: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与管理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本文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 探讨了高校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和策略, 旨为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与管理献言纳谏。

关键词: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崔泽文.职业院校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模式的探讨[J].管理科学, 2011 (2) :197.

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篇10

关键词:社会效益,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策略

随着国务院2011年5月印发全民健身计划 (2011~2015年) , 全民健身活动逐步深入开展, 体育场馆成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体育场馆资源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为居民实施具体的体育活动参与提供场所保障。而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主要是为高校体育教学服务, 保证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教学和学生进行课外体育运动, 为高校开展体育教学、训练、课余竞赛和课外体育活动提供物质保障。此外高校体育场馆还承担为居民提供体育锻炼场所的功能, 发挥其社会效益。因此在我国体育场馆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下, 如何保证高校正常体育教学之余, 提高场馆使用率, 合理经营高校体育场馆,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是目前研究高校体育场馆经营需要解决的问题。

1 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经营的特点

1.1 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经营的必要性

体育场馆具有产业属性、服务产品属性、社会公益性和市场经营性的特点[1]。高校体育场馆作为社会体育场馆资源的重要内容, 具备体育场馆的属性特点。高校体育场馆作为高校体育产业的主要构成主体, 为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在目前我国人口数量庞大, 公共体育场馆数量远不能满足锻炼人群需求的现状下, 高校体育场馆作为社会体育资源的一部分, 除了要满足教学任务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外, 还要为群众体育的开展提供便利, 体现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公益性。

1.2 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经营的特殊性

高校体育场馆作为高校校园资源的一部分, 建设的初衷是为满足正常的教学训练需要。同社会体育场馆相比, 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以高等教育的性质为基本原则, 这就决定了高校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上具有特殊性, 即高校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时需以满足学生基本体育活动为前提。同时高校体育场馆作为高校体育产业的主要构成主体, 走向市场化是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既为在其校园内的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提供了优势条件, 但同时也为限制了其市场化的发展[2]。

2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1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建设不完备

2.1.1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数量建设不足

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 高等院校体育场馆有28741个, 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 这个比例相对于全国大学生的数量来说显得太小。湖南省81所高校的体育场馆相对于 (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 (2004年颁布) 要求, 配备率大多在35%以下;即使在高教事业领先的北京, 其59所普通高校的体育场馆按人均总面积计, 其配备率也仅为42.55%[3]。浙江省高校每校平均有1.5座体育馆和14.8块室外体育场[4], 辽宁省高校的相关数据分别为1.8座和14.2块[5]。

以上数据反映了体育场馆设施紧张是高校普遍面临的窘况, 加上高校急剧扩招, 受校园面积等因素的限制,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不能迅速配备完善。

2.1.2 高校体育场馆规划设计不尽合理

丁云霞等人对上海松江大学城的考察和周边东华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师生进行访问得出, 由于运动项目的地域性等限制, 当地所建冰球馆并未能起到共享、枢纽的作用, 反映出相对于我国越来越多大学城的建设特点, 高校体场馆在区域整体规划方面缺乏统一的思路, 重复建设情况出, 存在资源浪费状况[6]。部分高校为使学校硬件配备齐全, 或是学校暂时的资金短缺, 场馆建设的初期考虑不周, 建设的场馆功能单一、规模小, 达不到综合性体育场馆建设的要求, 也不能满足学校正常多功能教学的需要。

2.2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不完善

2.2.1 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经营使用率低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以教学、训练为主, 基本不对外开放。对北京市14个大型体育场地设施的调查表明, 使用率平均只有42.68%, 平均每天的开放时间只有约6h[7];北京某体育类高校的体育场馆平均使用率约为77%, 其中60%的体育场馆使用率低于83%[8]。上述数据看出高校体育场馆在使用上远未达到最大化使用, 场馆的开放时间不合理、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理念造成场馆运营的不合理, 学生不能最大化使用, 社会上的体育消费者也不能得到吸引, 造成场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2.2.2 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初衷是为保证学校教学、训练活动的正常开展, 学校在建设完体育场馆之后, 将场馆交由学校体育部门代为管理, 教学单位后勤人员遵循相应的规章制度, 负责场馆的开放、收费、清洁等日常的使用和维护。这种非专业化的管理容易导致管理人员分工不明确、管理不专业、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加大了场馆使用的风险, 出现诸如器材丢失、场地的不合理使用, 而破损、场馆资源不能有效使用等情形。

2.3 高校体育场馆欠缺经营开发

2.3.1 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开发不够

在辽宁省53所高校中, 不同程度开展有偿服务的占54.7%, 其场馆利用率在5天工作日中仅为2h, 占可利用时间的28%;在双休日里平均利用率为3.3h, 占可利用时间的27.5%[9]。我国体育设施中有67.2%集中在学校, 但是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多以教学、训练为主, 基本不对社会开放, 使得到场馆参与锻炼的人员减少, 场馆不能充分利用, 也就不能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 高校体育场馆利用率极低, 造成了高校场馆资源的浪费。

2.3.2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资金不足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增加了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场地的保养等费用支出, 学校划拨的费用不能满足高校体育场馆这部分支出。另外,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不同于商业化体育场馆, 对外开放的收费相对不高, 场馆的收入相比来说不一定能满足场馆的日常使用。场馆资金的不足容易造成场馆场地设施不能及时维护、设备不能及时更新, 丧失场馆的正常使用功能。

3 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社会效益的对策探讨

3.1 规范场馆开放时间和收费标准, 服务全民健身

高校体育场馆作为国家公共事业的一部分, 有义务向学生和社区居民免费或低于市场价格开放。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需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之外, 实现最大化盈利。在开放过程中, 周一至周五以学生需要为是否对外开放的标准, 满足学生基本需求之后, 实现对外开放, 在节假日期间, 以对外开放为主, 实现场馆的最大化使用。

针对不同的锻炼人群, 需要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 对于在校学生予以象征性收费;学校教师予以一定的价格优惠;对于校外人士的使用, 参照同规模的健身场所收费标准, 并予以一定的折扣, 提高对校外人士使用高校体育场馆的吸引力。以此不仅实现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合理使用, 同时也吸引社会居民积极到高校体育场馆参与体育锻炼。

3.2 拓宽场馆融资渠道, 实现“以馆养馆”

王永伟把目前高校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归纳为学校行政部门治理模式、承包经营管理模式和公司化经营管理模式。[2]学校行政部门治理模式以高校基本的教学训练为主, 学校的不同群体对场馆的对外开放持不同态度, 而场馆管理者对场馆的开放持保守态度。后两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场馆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在场馆建设、管理过程中要选择适合本校的经营管理模式, 或是根据实践段选择不同的经营方式, 以正常教学训练需求为基本,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为大众服务的功能, 实现高校体育资源合理利用, 使得高校体育场馆实现经济上的自我经营, 加快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

3.3 加强高校体育场馆宣传, 促进场馆发展

高校结合本校实际, 依靠地理优势吸引大型比赛和演出在场馆内进行, 扩大场馆影响的同时, 发挥场馆的使用价值, 增加场馆收入。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需要有效的方式来宣传, 高校可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优势, 注意和企业、社区的联合, 利用自身优势, 为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提供有偿优惠使用场馆设施, 利用价格优惠吸引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到高校参与体育锻炼。

4 结语

高校体育场馆具备社会体育场馆资源和高校设施的双重身份, 其开放经营具有必要性和特殊性。目前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在数量上建设不足、规划设计不尽合理, 在经营管理上场馆开放经营使用率低、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 总体上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开发不够、场馆运营资金不足是影响高校体育场馆发挥社会效益经营的困难。高校体育场馆在今后的发展中, 规范场馆开放时间和收费标准, 拓宽场馆融资渠道, 加强场馆宣传, 才能实现“以馆养馆”, 服务全民健身的同时促进场馆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论体育场馆产品属性与功能[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1) :62-65.

[2]王永伟.高校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探析[J].商业文化, 2011 (9) :96-97.

[3]杨赳赳.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发展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24 (4) :130-132.

[4]李伟.关于我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现状的分析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1998, 20 (2) :39.

[5]邹师.辽宁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有偿服务的现状及可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7 (3) :7.

[6]丁云霞, 范伟, 刘青华.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优化建设管理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 32 (6) :35-37.

[7]臧超美.中日体育场地设施兴建与管理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5, 18 (2) :6-11.

[8]丁健, 孙淑萍.提高体育场馆综合效益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999, 16 (4) :20-21, 49.

上一篇:分组讨论法下一篇:国际旅游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