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2024-07-02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精选十篇)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篇1

公共体育场馆是通过政府财政拨款或政府通过其它途径筹集资金兴建的, 以满足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群众健身娱乐等需要的社会公有体育场和体育馆及附属配套设施, 它是实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目标的基础性物质条件。从公共体育场馆内涵我们可认为第一公共体育场馆是政府筹建, 属政府所有即为国有资产第二公共体育场馆实质是基础性物质条件, 以物产的形式存在。公共体育场馆是发展体育运动的重要物质技术条件, 是体育运动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也是改善和提高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条件。

二、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投资都是以政府为主, 所以政府对场馆拥有管理权。过去, 政府对大型体育场馆一般采用直接管理的方式, 但随着场馆的不断增多, 各种问题随之而来, 因此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主要的管理模式有以下几种:

1. 全额预算管理模式。

由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 场馆的一切运营费用和维护费用由政府财政经费全额支出。虽然这种模式也被一些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所采用, 但在我国主要适用于欠发达地区的体育场馆。

2. 差额预算管理模式。

由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 实行房屋场地设备维修费、设备购置费和人员经费等定项补助的差额预算管理, 少数实行以收抵支定额补助的差额预算管理。目前我国大部分公共体育场馆采用此种管理方式。

3. 体育行政部门法人公司治理模式。

由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代行投资人权益, 成立专门的法人公司对体育场馆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确保体育场馆设施、设备的维修;有利于上级体育行政部门对场馆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在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4. 其他模式。

其他模式包括资本多元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委托经营管理模式、酒店化管理模式等, 在我国目前还出于理论论证阶段。

三、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体育场馆功能单一, 利用率不高。

我国现有大型国有体育场馆主要是用来承办大型比赛, 多是按照大型体育比赛的要求设计修建的, 国民的经济水平还不匹配。因此除去开展大型比赛外, 很多设计不适宜开展大众体育活动, 其利用率难以保证。

2. 经营管理不善, 水平即待提高。

体育部门所属的体育场馆多是事业单位独立存在的经济实体, 是体育系统的生产性部门, 场馆设施所需要的维修改造资金只能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 这不仅造成财政的困难, 而且只能靠有限的资金经费进行维修, 使体育场馆维修缺乏系统性再加上场馆经济开发程度低, 自我造血能力欠缺, 使场馆发展缺乏后劲和活力。同时, 由于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导致国有资产出现严重流失现象。

四、改进公共体育场馆精英管理的对策

要彻底改变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 就必须加快改革步伐, 加大改革力度, 突破传统观念和传统做法的束缚, 尽快理顺各种关系,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经营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营机制, 促进公共体育场馆在市场经济和体育产业化的条件下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1. 解放经营思想, 全方位树立市场观念。

在传统经营思想的指导下, 我们习惯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对立起来, 认为注重社会效益 (如免费开放) , 经济效益就要受损失。其实,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社会效益好, 市场就会越做越大, 有了市场, 经济效益自然就可能上去。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社会效益去打造市场, 为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条件;在取得经济效益之后又如何去增强社会效益, 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这个转化过程中, 市场观念起着决定作用。因此, 我们要打破传统经营思想的束缚, 牢固树立市场观念。

2. 积极借鉴国外体育场馆精英管理的先进模式。

国外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一大特征就是竞技体育场馆的管理经营呈现出社会化服务管理的特点。

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采用了训练基地服务社会化的管理机制。所谓训练基地服务社会化, 就是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相分离, 将设施维修、餐厅管理、公寓管理、场地草坪及园林养护等工作分别以契约的形式委托社会服务公司负责, 甚至委托一家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公司、俱乐部或社会团体。此种模式主要用于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 由政府投资兴建, 交由民间财团经营管理, 其经营最大的原则是以盈利为目的, 在提高运动竞技水平的同时, 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对体育比赛观赏和参与的需求。

这种方式只是外国先进管理模式的一个简单例证, 我们应全面了解外国场馆管理的先进模式, 积极借鉴其中适应我国国情的运营管理模式, 实现经营管理的科学化。

3.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活动的需要, 并在此基础上, 把体育场馆的经营发展作为新兴的经济产业, 促进我国大中城市和部分富裕的农村地区的社会消费与投资经营, 带动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一部分相关产业的发展, 实现体育场馆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这是我国现阶段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具体地说,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建立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要以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 以体育场馆经营为核心,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 以集约化经济为经营内容, 以大型专业物业公司为管理实体, 实现体育场馆的区域化和整体性综合经营管理, 使场馆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体育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模式现状的描述,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改进其精英管理模式的对策, 为公共体育场馆改革及新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雷 厉:国内外体育场馆政策及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启示. 体育文史,  2000  (3)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篇2

摘要:公共体育场馆实行经营型管理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费不足的矛盾,然而在其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许多困难,必须从体制、管理、法规等多方面的改革加以解决。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公共体育场馆实行统收、统支、统管的供给服务型的管理,公共体育场馆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实行集中统一的行政领导和事业管理。

关键词: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经济效益

正文:公共体育场馆是指国家投资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管理的体育场馆,主要用于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以及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在“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公共体育场馆开始由功能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从无偿服务向有偿服务转变,广开门路,举行文艺演出,开办商店、餐厅、歌舞厅等等。通过十多年的改革、探索,有些场馆开始实现经费自给,甚至出现了年盈利百万元以上的公共体育场馆。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场馆功能单一,使用率不高。现有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大多是按照体育比赛的要求修建的,在设计建造时,主要是从承办国际、国内比赛的要求考虑,功能单一,规模大、标准高,附属建筑面积大,因而对外开放经营成本高,使用率低,如果低价位向群众开放,往往入不敷出,而小型公共体育场馆大多设施简陋,缺乏配套服务设施,功能单一,实行经营型管理,其自我发展与生存能力较差。

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还比较淡泊,愿意花钱到体育场馆健身娱乐的人还不是很多。体育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体育健身娱乐还没有成为社会的普遍需求,因而群体活动等社会效益较好的经营服务项目往往是亏本业务,经济效益较差。而办宾馆、招待所,出租房屋等却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是场馆创收的主要来源。有些场馆把能出租的房屋都对外出租,搞起证券营业部、歌舞厅、美容美发厅、餐厅等,这样的经营创收必然缩小了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空间,影响场馆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现阶段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三、国有资产流失在一定程度上比较严重公共体育场馆是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实行经营型管理后,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场馆承包、租赁合同中没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内容和违约应负的责任;对经营创收所得收入不按规定纳入单位的财务管理,而是私设“小金库”;对场馆创办的经营实体未按规定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基金;集资、合资、联营不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四、维修改造资金不足,场馆发展缺乏后劲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承包经营责任制带来的场馆经营短期行为使得有些场馆的损耗、损坏急剧增加,维修费用急剧上升。

五、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人员超编严重经营管理人才是制约公共体育场馆经营

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然而调查表明,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是当前公共体育场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公共体育场馆进人渠道多为体育系统内部流动,致使人员结构失衡,场馆工作人员的来源主要是体委的干部、退役的运动员以及少量的场地、设备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

六、税费缴纳较多,场馆负担较重公共体育场馆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物质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时也是体育劳务商品的生产、经营单位。1994年我国税制改革后,公共体育场馆与其它经营单位一样,是我国的纳税义务人,经营活动也要照章纳税,场馆对外开放收费要交5%的营业税,其它经营还要交所得税,房屋出租要交12 ~17 的房产税和教育附加费。除了税收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费,如治安费、防疫检测费、门前三包费、物价管理费、绿化费等等。繁多的税费造成公共体育场馆额外经营负担过重、处境困难。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型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改革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实现多种管理模式并存根据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不同特点和经营管理的现状,加大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实现多种管理模式的并存。对于小型公共体育场馆,可以委托社区管理,方便居民参加群体活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休闲、娱乐的需要,保障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应努力推向市场,采用市场运行机制,部分场馆可尝试实行公司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经营运作;对于一些训练基地性质的场馆可以委托给运动队(俱乐部)、单项体育协会经营运作。

二、明确产权关系,多渠道筹集资金由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普遍存在功能单一的问题,因而在激烈竞争的市场面前,要实行开放经营必须进行投资改造,方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引导大众的体育消费,使场馆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资金的支持。鉴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维修、改造资金严重不足,而国家投入又有限,因此多渠道筹集资金。

三、加强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由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创收不同于其它服务性行业,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根据市场调节和投入产出计算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篇3

关键词: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G8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1-0005-03

The Choice of Privatization Form of Public Gymnasiums and Stadiums in China

——based on analysis of a typical gymnasium

LU Hengbo1, XIE Pingping1, ZHENG Dong2

(1. College of Sport,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Zhejiang, China;2.College of Business,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Zhejiang, China)

Abstract:As one vital link in the sports industry chain, public gymnasiums and stadiums have shown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This research, with the aid of interview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of management positioning of public gymnasiums and stadiums, various tentative forms as well as background analysis of privatization, combined with “city management concept" and analysis of cooperative games of winwin situ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privative, concludes that one choice of privatization form is “government to guide, private to operate".

Key words: public gymnasiums and stadiums; privatization; choice of forms

2005年江苏十运会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我国体育场馆的“增量”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机遇,面对国家投入巨资所建设的这批公共体育场馆,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应该如何有效地经营以获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应该如何为比赛、社会服务的同时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等等,是当前体育产业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政府部门尚未解决的难题。

在将公共体育场馆引入市场机制过程中,以不同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运作,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公共体育场馆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若完全依赖单一的供应者,不管他是政府部门或是私人企业,都是很危险的,如果没有选择和灵活性,对社会或纳税人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民营化——“更多的依靠民间机构,更少依赖政府来满足公众的需求。”正是解决这种悲剧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旨在构建一种有效的选择和相互协调机制,根据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合理性和交易成本最小化原则,努力寻求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中的均衡点,实现公共利益。此模式的选择,预计对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作效益、降低成本、激活民营资本参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预计会对政府、民间投资者在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有效发展决策上提供依据和政策建议。

1 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阅读大量的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新制度经济学等有关专著,并且通过期刊阅读、电子文献检索等手段查阅了1980年以来有关公共事业改革、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及体育产业等相关资料,以寻求理论与经验的参考。

1.2访谈法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设计了委托经营场馆业主访谈提纲,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场馆负责人访谈提纲和省、市发改委、体育行政部门、场馆监管部门负责人访谈提纲。对其相应的负责人进行访谈,以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态度及民间资本介入的意向等真实资料。同时向有关教授征求意见与建议。

1.3实地考察法采用个案调研的形式,对若干典型体育场馆进行实地考察,即:宁波市游泳健身中心、鄞州体育馆、杭州游泳健身中心、北仑体艺中心、义乌会展体育中心以及龙体育中心,为本研究提供翔实的素材。

2 结果与分析

2.1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营模式选择的背景

2.1.1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定位:公益与经营共存发展体育产业应当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公共体育场馆作为政府投入的一项公共体育设施,其基本定位是向全社会开放的低税、免税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它是生产体育劳务获得经济利润的场所,也是面向社会开放,服务运动训练和竞赛,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场所。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我们一直强调体育的社会效益,但是我们始终没有找到一条如何发挥体育社会效益的道路和方式,而市场经济追求经济效益的一套方法,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有效地实现体育社会效益的通道。当然,在将公共体育场馆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时,必须首先认清其公益性的主体地位,因为体育场馆的国有资产性质和建设目的决定了体育场馆决不能搞成纯企业式经营。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并不等于削弱甚至否定体育场馆的公益性。相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场馆是为公益服务的。

诚然,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的政府,其运作当然不可能完全与以营利为目标的企业一样,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政府应以竞争为导向,引进公共服务的市场竞争机制,转变“政府是不可能代替的实体”这一根深蒂固的有害观念,改变对公共服务的垄断甚至独占的做法,允许或鼓励民间参与和提供公共服务。使公共机构与民营机构之间、公共机构之间、民营机构与民营机构之间彼此展开竞争,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服务。

2.1.2公共体育场馆的运作:多种模式尝试与优化随着体制转轨,国家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提出新办法:有条件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需求进行改革,实行经营性管理。根据这一思路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纷纷实行产业化运作。委托代理、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等模式的纷纷尝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

委托代理模式: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资产所有者将资产委托经营者管理,获得所有者收益,资产经营者受托管理所有者资产,获取经营者收益,由此形成了两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委托授权)又称部分民营化,在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过程中主要包括合同承包和特许经营两种。合同承包主要适用于政府投资大的公共体育场馆,如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三国注重体育场馆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分离,产权清晰,责任、权力、义务清楚。特许经营则进一步包含了民间投资者在某一特定区域被授予提供服务的独家权利,一家餐饮服务的厂商获得运动场全部经营权的独家权利,就是其中一例。

浙江省宁波游泳健身中心虽在这种模式的尝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问题还是凸显出来。由市财政和体育局共同投资近1亿元新建的宁波游泳健身中心,经宁波市体育局公开招标,最终委托给经济实力较强、经营理念较为先进的美国西格集团经营。美国西格集团自负盈亏,且带资600万元经营,中心所需的人员经费、运转费、维护费均由西格集团承担,并且以100万元为基数,每年以15%的增幅向国家上缴管理费,从而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乃至增值。但是在这层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体育局)和代理人(西格集团)同为怀有利己主义动机的经济人,其委托行为和代理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自己效用的最大化,因此两者的目标函数是不一致的,据此,在体育局和西格集团这层委托代理关系中产生了一种非协作、非效率的现象,这种现象即“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模式: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毕竟不是纯粹的公益事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产业化与其社会公益性质并不矛盾,如果处理得好,两者是可以相得益彰的。因此,这种模式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宁波北仑体艺中心在该模式的运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该中心实行“用人社会化、管理企业化、运作市场化”。在三大赛事中,通过赛事冠名、主场标识、吉祥物使用和广告招租等市场化运作,共筹集到资金近1 500万元(其中冠名权出让及广告开发700多万元,票务700多万元),不仅确保了赛事的顺利进行,也充分调动了社会和市场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今后体育产业的发展积累了较为成功的经验。但这种模式的施行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如: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市民健康意识的发达程度;场馆所处的地理位置、硬件设施设计、规划的合理程度;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政策支持力度和市场经营者的经营能力都应处于较高发展水平等。

2.1.3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经济基础:民间资本介入民间资本作为全社会投资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蕴育着很大的潜力,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民间资本有了相当的积累,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逐渐拓宽,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为进一步启动民间资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促进民间投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据统计,1980年至2006年,我国民间投资增长26%,高出国有投资8个百分点。20多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1.7万亿元,其中,民间投资9.7万亿元,占35%。在“九五”期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私营、集体企业占22.7%。在一些民间投资比较发达的省市,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一些。众所周知,浙江是全国民间资本最为发达的省份。截止到2005年底,浙江沉淀的民间资本已经达到8 300个亿。其中的3 500亿尚处在“休眠”或“半休眠”状态,游离在经济发展领域的边缘地带“待价而沽”,民间投资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由此可见,目前经济发达地区民间投资总体发展态势良好,这就为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追求经济效益的一套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有效地实现场馆社会效益的通道。在坚持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应发挥其经济效益。民营化作为一个管理工具,一个社会治理的基本战略,可以将公共体育场馆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最佳的经济效益。

2.2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可选择的模式:“政府引导、民资营馆”2.2.1“经营城市”理念的启示经营城市就是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和人力作用资本及其延生资本等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从中获得一定的收益,再将这笔收益收入到城市建设的新项目中去,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市场化新路子,促进城市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经营城市的主体是政府,政府既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监管者和引路人,又像经营一个企业那样,做一个合格的决策者和经理人。前一个角色是为了使城市的发展尽可能做到规划、有序;后一个角色是为了使政府和社会的投资能够实现良性循环,有发展后劲和可持续性。

公共体育场馆是“经营城市”的主要内容,公共体育场馆是城市重点兴建的基础设施项目,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一般带有较强的“城市名片效应”。因此, 为了使公共体育场馆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最佳的经济效益,在模式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政府和民间投资者的角色安排。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管理的制度创新,政府与企业合作运行公共体育场馆,通过体育赛事扩大社会效益,从而提升城市知名度。宁波游泳健身中心的委托代理经营模式和北仑体艺中心的企业化运作模式都无疑证明了这一点。

2.2.2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立足点:政府与民资双赢豪尔绍尼(1966)提出,在博弈局势中,如果愿意表示(如协议、承诺、威胁等)具有完全的约束力且可强制执行,则该博弈为合作博弈。“政府主导、民资营馆”体现了政府与民间经营者之间具有合作博弈性质,其合作过程:政府以长远治理为出发的博弈;民间经营者以最大激励为长远治理目标。下面就政府与民间投资者之间是否能建立一种有效的选择和相互协调机制,运用博弈矩阵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假设存在着两个博弈的参与者,政府和民间经营者,用集合N={政府,民间经营者}表示。它们分别有两个可以选择的策略,即合作(用下标1表示)与不合作(用下标2表示),并且两者都可以独立采取策略。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定双方具有相同的效益结构,用收益矩阵表示双方的博弈组合,如表1所示。表中:a11表示双方合作时公共体育场馆的效益,a11>0; a12表示对方不合作时公共体育场馆的效益,a11≠a12;a21表示背叛对方时公共体育场馆的效益;a22表示双方都背叛对方时各自在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中所得的效益,a21≠a22。

从表中可以看出,如果政府、民间经营者的交易仅限于一次,也就是所谓“一锤子买卖”,依据博弈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和信息完全假设,双方都从各自利益出发,若考虑不合作者所受到的惩罚太小,那么双方均不会选择(合作、合作)的策略组合,而会选择(不合作、不合作)策略组合。尽管这一策略组合是纳什均衡,但并未达到帕累托最优,于是,陷入“囚徒困境”,最终结果只能是“共输”。也就是说,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是相互冲突的,在一次“囚徒困境”博弈中不可能产生合作,所以,我们应强调长远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经济人的理性假设是有限的,且由于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使无限重复博弈成为可能。就公共体育场馆而言,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只要政府大胆地出租或转让其的经营权,有效地行使自身的宏观调控权,民间经营者则愿意进行长期合作并放弃既得利益。因为长期合作中的利益可以克服谋取短期利益的动机,最终实现政府与民间经营者的“共赢”,使得公共体育场馆在开放中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最佳的经济效益。

3结论



1) 民营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制度选择,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营模式,是降低政府运作成本,提高体育场馆运营效益可尝试的途径。

2)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营模式的选择要在一定的背景下统盘考虑,必须明确经营定位,清晰公共体育场馆具有公益性与经营性并存的属性;考虑本地区民营经济基础及民营经济参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的可能性;在多种模式尝试中进行优劣势比较分析,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化经营模式。

3) 公共体育场馆作为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其经营模式创新是“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之一。浙江宁波游泳健身的委托经营模式已在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达到满意的效果,并在全国起示范作用。

4) 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营模式的选择首先应考虑我国区域实情,即不同的区域可尝试不同的经营模式;其次,应考虑我国的社情——“半官半民”,即政府引导,民资运作;最后,应考虑我国的文化传统即公民可接受的程度。因此“政府主导、民资营馆”这一融入了城市经营理念的运作模式,是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可选择的模式。

参考文献:



[1] E•S•萨瓦斯著.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

[2] 苏波,主编.中国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3.

[3] 林显鹏,刘云发.国外社区体育中心建设与经营管理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12).

[4] 闵健,柳伯利,刘利,等.以市场为导向,把国有体育场馆建成现代体育企业[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6).

[5] 汤起宇,杨思瞳.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利用探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3).

[6] 张大超,袁金洲,张瑞江.中外现代大型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4(5).

[7] 王箐,吕树庭,刘江南.深圳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现状及多功能开发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3).

[8] 阿兰•斯密德著.制度与行为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篇4

一、当前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 体制改革不到位。

由于长期受到体制的严重制约, 我国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效率偏低, 这主要是由于对当前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改革依然未彻底实现事业性的管理模式到企业化以及市场化的管理模式的转化, 致使多数城市体育公共场馆运营缺乏积极性。[2]对公共体育场馆市场化发展的认识不到位, 严重阻碍了国有资产的价值发挥, 同时也造成了财政负担的加大, 使其经营管理缺乏应有的活力。

(二) 税费压力过大。

当前我国诸多城市公共体育场馆中出现的体育健身、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活动所收取的相关费用, 税务部门则完全将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收费等同于市场上的企业, 即采用同一标准的税收相关政策, 其中包括营业税、整治税、房产税以及所得税等共有十余种, 这使得体育场馆缴纳的规定税金在收入中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同时, 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所要缴纳的水电费也都是依照商业标准进行而非是公益事业标准。各种费用开支使得场馆经营的成本居高不下, 尤其是过大的税费压力, 都使得多数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职能无法充分发挥, 无法满足广大民众的体育锻炼与健身需求。[3]

(三) 场馆功能设计单一。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公共体育场馆都是以承办各种形式的大型体育比赛为主, 设计标准也完全依照大型体育竞技的要求, 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所以, 诸多城市公共体育场馆除了承办大型体育比赛的功能之外, 其设计与广大民众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并不适宜, 利用率也无法得到保证, 场馆的功能设计过于单一, 这大大限制了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价值发挥。

二、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困境消解途径

(一) 树立现代化的经营理念。

由于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长期以来都被看作是体育行政管理单位的下属部门, 因此, 对其进行的多种改革也必须参照行政管理单位的改革思路与模式, 这是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改革所面临的主要思想瓶颈之一。[4]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虽然归属为国家的公益投资事业, 但从经济学视角去看, 其并非是纯粹的事业性单位。错误的经营管理思想导致我国长期以来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都是以单位管理的运作模式进行, 导致产权不清晰、职能不明确、关系不和谐、效益不明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突破传统思想观念的局限与束缚, 理解与认识到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本质, 树立现代化的经营理念, 实现思想的解放, 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改革。

(二) 构建多元化的营销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 而在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中可以看出, 将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需要与受众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是必要的, 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广大受众, 而且可以促进场馆利用率的最大化, 相应的经济效益也会迅速提升。比如, 澳大利亚的一些体育场所, 设计者通过运用多元化的营销模式, 使得受众无论走到何处都能够获取食物, 同时还可以看到比赛, 这种以受众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的多元化经营设计理念, 不但没有为场馆的管理造成负担, 反而为其获取了超额的利润。对于我国大多数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而言, 单一化、传统化的营销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因此, 应大力进行改革与创新, 积极汲取国外的先进营销模式, 推进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营销模式的多元化、现代化与可持续健康发展。[5]

(三) 强化经济政策的支持。国家要在财政政策方面对城市公共体育场馆予以倾斜, 加大对其资金的投入与支持, 诸如, 通过税收政策的优惠与扶持, 适当对税收予以减免, 以此弥补公益性或者低价的普及性集体活动所造成的巨大成本收益差, 帮助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之中。同时, 还需要通过金融层面的政策支持, 构建完善的体育筹资市场或平台, 为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同企业相同的融资标准, 缓解公共体育场馆建设与经营管理在资金方面的供需矛盾;合理制定体育收费方面的相关政策, 也可以有效降低场馆运营成本, 最大程度调动场馆经营管理的积极性。[6]通过建立健全各种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经济政策, 为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保障公共体育场馆可以在公平、公正与有序的市场环境中发展与壮大。

三、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困境消解应注意的问题

城市公共体育场馆通过开展经营管理改革, 大力实现场馆的市场化与企业化运营模式, 积极开展商业化的经营管理体系, 特别是要加强无形资产的挖掘与利用。同时, 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还应调整对外开放的时间安排, 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最大程度发挥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充分挖掘体育场馆的资源价值, 举办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尤其是在开展训练任务的时候, 还要确保群众锻炼活动的积极进行, 以此实现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公共体育的宗旨与目标, 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多元化的体育锻炼与健身需求, 促进全民身体素质的强化与提升。[7]

建设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 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以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深入改革为突破点, 以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全面改革为核心, 对资源的配置要严格以市场为导向, 采取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选用专业的大型物业公司作为管理的实体, 促进体育公共场馆整体性与区域性的综合性经营管理的实现, 促使场馆的实用价值与经济效果发挥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徐文强, 陈元欣, 张洪武等.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及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 3

[2]谭建湘.我国公共体育场馆企业化改革的基本特征和制度设想[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2

[3]王钊, 谭建湘等.论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体制改革[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5

[4]刘佳.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以8座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为例[D].西安体育学院, 2012

[5]刘辰芯.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0, 11

[6]曹亚东, 马文新, 赵雪梅.沈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探析——基于沈阳奥体中心等5家体育场馆的调研[J].辽宁经济, 2014, 1

富乐镇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制度 篇5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促进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增强公民体质,推动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保障公共体育设施,经镇人民政府研究,特制订富乐镇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制度,请认真遵照实施。

一、设施管理

(一)镇人民政府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乡镇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所需经费,因地制宜地建设适合农村特点的公共体育设施,为农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创造条件。

(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体育设施的建设项目和功能,不得缩小其建设规模和降低其用地指标。

(三)公共体育设施的设计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指标和标准。

(四)体育设施的质量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体育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标明体育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建公共体育设施,捐赠资金、器材和设施。

(六)加大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对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宣传。在全镇范围内普及全民体育健身知-1-

识,推广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

(七)鼓励机关、学校、企业、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八)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公共体育设施,不得擅自改变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性质。

(九)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定期对体育设施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保证体育设施正常、安全使用。

(十)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等有关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依法查处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二、活动开展

(一)由富乐镇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富乐镇文体站及镇体育协会组织负责组织实施我镇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实施方案,负责组织开展和协调体育健身活动,指导、督促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

(二)中、小学,各村(居)委员会应当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

(三)提倡具有体育特长和热心体育事业的人员,参与组织辅导体育健身活动。

(四)提倡各行业、社会组织及个人组建以开展体育健

身活动为主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五)学校必须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开设体育课,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不少于一小时的体育健身活动时间;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体质定期进行检测。学校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全校性体育运动会。

(六)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应当在各类节日期间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

(七)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的规章制度,爱护体育设施。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不得影响他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篇6

【关键词】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服务;外包理论

1前言

全民健身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国务院在2011年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计划》提出,到2015年我们要形成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而发展迅速的社区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在此之前,学者已经对我国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在设施配备、资金、制度、人才和内部协调诸多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具体表现为设施种类单一和数量不足,经费缺乏以及法律保障机制薄弱,等等。这极大地限制了社区居民的日常体育健身活动,严重阻碍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基本任务的实现。为此,本文将服务外包理论引入到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研究之中,以期推进我国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的服务外包研究进程。

2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服务外包理论相关概念梳理

2.1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概念

“社区”一词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费孝通先生在翻译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一本著作《CommunityandSociety》时,从英文单词“Community”翻译过来的,后来被许多学者开始引用,并逐渐流传下来。它最初源于拉丁语,其意思是指共同的东西与亲密的伙伴,后经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开始应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至今关于“社区”的概念存在诸多版本,每种版本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如:《辞海》中将“社区”解释为“在一定地域内由相互关联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强调“社区”的地域性;郑杭生〔1〕则认为社区就是区域性的社会,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其强调社区的区域性、社会性和文化性。除此之外,学者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社区”进行了定义,虽然他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文化背景也不一样,但综合而言,本文认为“社区”应包含如下特征:一、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和聚居人群;二、有一定的生活服务设施;三、居民群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四、居民群之间发生种种社会关系。一般来说,我国目前所称的社区,在城市一般指街道,农村则指乡、镇或自然村。

目前学术界关于“体育设施”的概念已经达成共识,正如《现代汉语词典》所言,“体育设施”是指用于体育竞赛、训练、教学和群众健身并满足其使用要求的场地、建筑物和相关固定附属设备。但关于“体育设施”的最终隶属问题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形成了“公共体育设施说”和“体育公共设施说”两大派别。但本文认为,不管是“公共体育设施”,还是“体育公共设施”,其都是“公共设施”的下位概念,其争论的焦点在于其最终应该归属于“公共问题”还是“体育问题”。进一步而言,“公共”一词是对“体育设施”的修饰,对其只起到限定作用,而“体育”才是对“公共设施”的具体和延伸,应占据“核心”地位,因此,笔者更倾向于“体育公共设施”这一学说。结合本研究的特点,,笔者认为“体育公共设施”具体是指国家、政府、企业、公益性组织通过多渠道投资兴建的,用于普通社会群众健身并满足其使用要求的社区体育公共运动场地、体育公共运动场馆、体育公共运动器械和相关固定附属设备和服务。

“管理活动”自古已有,但长久以来学术界对“管理”概念内涵的界定仍未取得共识和统一。而我们通过综合这些概念定义发现,“过程活动说”普遍受到诸多学者的赏识和认可。“过程活动说”认为“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领导者,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使内部成员和组织一块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从这一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管理”内涵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特点:第一,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第二,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总是存在于组织之中,是对组织的管理;第三,管理的对象和内容是组织内部资源。资源具体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等类型;第四,管理活动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即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因此,我们认为“管理”是指一定组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对组织内各个要素进行不断的调节,继而最终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就此,依据以上对“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三个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并不是三个词汇的简单组合,而是在融合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拥有更明确的内容结构和更明显的功能价值,并具有鲜明的特征:一、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或其他非营利性组织;二、管理的对象是由国家、政府、企业和公益性组织等共同投资兴建的运动场地、运动场馆、运动器械和相关固定附属设备;三、管理的范围是具有共同生活习惯或价值观念的社会群体;四、管理的目的是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上述特征是在原来概念基础上的丰富与发展。

2.2服务外包概念

“外包”一词最初由美国管理学者加里·哈梅尔(GaryHamel)和C·K·普拉哈尔德(C.K.Prahalad)于1990年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作为一种运营模式,作为外包的一种组织形式,服务外包的转移对象主要是指投入的服务性活动。最早,英国学者查尔斯·盖伊和詹姆斯·艾辛格在《企业外包模式》中认为,服务外包就是依据服务协议,将某项服务的持续管理责任转给第三者执行,以此来提高效率、降低运作成本的一种经济活动和经营方式。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全球化发展、产业结构非实物化及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崛起,“服务外包”的内涵也得到诸多研究领域、诸多专家学者的青睐,虽然现阶段学术界对“服务外包”的概念内涵仍莫衷一是,没有取得一致性认识,但是诸多学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各自角度进行了探讨分析,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和借鉴性意义的观点。并且经过综合分析发现,这些概念在本质功能上均趋于一致化,即服务外包就是指企业为了将有限资源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将非核心的服务生产业以商业形式发包给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对市场环境迅速应变能力并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服务模式或管理模式。

3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服务外包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3.1体育公共产品理论

“体育公共产品”是“公共产品”的下位概念,其包含“公共产品”所具有的所有属性,同时也适用“公共产品”的分类标准。“公共产品”按照形态分类时,可以分为物质型公共产品和服务型公共产品,那么“体育公共产品”即可相应地分为物质型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型体育公共产品,也就是我们常言的有形体育公共产品和无形体育公共产品。在体育领域中,有形的体育公共产品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研究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就是其中的典型,它已经随着社区体育的发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形成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就目前国内发展而言,关于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管理主要集中于设施配置、工作人员责任、基础经费使用、维修网络建设和健身宣传等几个方面,从客观角度来看,其管理机制的选择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密切相关,这是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中应该遵循的基本特征,也是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所在。

3.2服务外包理论

服务外包过程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它能够将很多资源进行重组,同时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绩效。它自身具有很多属性:首先,服务外包是由发包方将自身业务中非核心的业务交由第三方来完成。这种工作内容的转移是通过合同的方式达成的,并需要支付一定的外包费用,但相比整体的工作绩效而言,其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其次,服务外包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并利用其作为服务提供的手段。信息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其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能量已经辐射各行各业,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在服务外包行业内也是如此。第三,服务外包有利于发包方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获得竞争优势。由于发包方将自身非核心的业务全部进行转移,因而就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从而大大提高其工作效率,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第四,服务外包是一种整合与利用外部优秀的专业化资源的经济活动和经营方式。承包商大都具有比发包商更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他们能够更好地帮助发包商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只需花费少量的费用,这与他们节省出来的资源、精力和时间相比较,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4国内外社区体育公共设施服务外包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外关于服务外包模式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研究较少,但关于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多,涉及内容也非常广泛。

4.1国外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相关研究

诸多学者对德国、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个发达国家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研究视角集中于社区体育设施的配置、规划、开放程度、人才培养、法律法规建设几个方面。在设施配置方面,主要对设施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具有较为完备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这与他们有力的国家财政支持有关。在设施规划方面,主要对设施的建设与民众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国外发达国家在社区体育设施规划过程中,注重居民的意愿,富有较强的人性化特点。在体育设施开放程度方面,主要对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使用费用进行了探讨,指出发达国家的大部分体育公共设施都供居民免费使用,只有少数维护成本较高的体育设施收取少量的费用。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对社区内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涉及体育设施的维护人才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等。在法律法规方面,主要对政策的完善程度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建立完善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政策有利于提高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管理水平。国外发达国家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水平普遍较高,这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体育资金分配密切相关。

4.2国内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相关研究

目前,我国关于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设施配置、设施规划、设施维护、设施开放、相关法律执行以及相关资源共享等方面。杜建辉、张启明(2005)〔28〕,苏艳(2011)〔29〕等学者对社区体育设施配置方面进行了研究,指出体育设施种类单一和数量不足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人们所共知的事实,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矛盾会越加突显。庄永达〔2〕,赵春珍〔3〕等学者对设施规划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社区建设有早晚之分,发展有先后之别,就此造成现阶段新老社区之间设施规划水平的差异,从总体上而言,新社区的规划水平要远好于老社区,但也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科学性缺失问题。何建伟〔4〕等学者对体育设施的维护状况进行了研究,指出缺乏体育设施维护人员是现阶段我国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设施破损而无人维护的情况下继续对其使用,不仅会缩减设施的使用寿命,而且还有可能威胁到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学者对设施开放度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一些设施资源较好的社区,管理者为了降低维护成本,延长设施使用寿命,采取限制使用或付费使用的方法进行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降低了设施的使用成本,节省了维护费用,但却是以降低人们的健身热情为代价的。卢耿华〔5〕等学者从法律执行角度进行了研究,指出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部法律来保障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供给,但在执法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这与部分法律内容的笼统和管理者法律意识的淡薄是密切相关的。李骁天〔6〕等学者对资源共享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应该充分整合学校、企业等多方面的优秀资源,将之与社区共享,从而改善社区体育设施资源不足的现状。

4.3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价与分析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相关研究的整理与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国外发达国家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在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配置、规划、开放程度、人才培养、法律法规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组织形式;而国内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管理机制还不成熟,各方面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

虽然国内外由于体育文化背景和政策环境的不同造成了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效果上的差异,在管理方式上也未形成系统、成熟的服务外包管理机制,但各国已经开始将研究视角转移到服务外包领域,这对于进一步丰富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地分析和探讨。

5小结

社区体育公共设施是社区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媒介,也是人们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要依托。但目前在体育设施管理中出现的设施配置低、维护差、开放程度小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体育健身活动,不利于全民健身目标的实现。要想调节供需矛盾,实现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满足社会公众的体育需求,关键是要改变管理思路,提高管理水平和层次。因此,本文以服务外包模式的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为根本出发点,对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和服务外包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与其相关的基础理论,探讨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以期为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管理机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方法,促进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管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72-275.

〔2〕庄永达,陆亨伯,郑建岳.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调研关〔J〕.浙江体育科学,2005.27(1):14-38.

〔3〕赵春珍.临汾市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存在的问题〔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S2):51-53.

〔4〕何建伟,李建生,曾琳叶,赵广高.莆田市城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运动,2010,(3):131-138.

〔5〕卢耿华,张黎,谢英,等.西安市社区体育设施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6):690-694.

〔6〕李骁天,王凯珍,李璟圆.我国城市社区与学校体育设施共享理论构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4):83-98.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篇7

一、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现状

(一) 建设成本

(二) 收支情况

所调查的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2012年收入合计4626.8万元, 其中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及上级补助, 而经营收入1439.5万元, 仅占全部收入的31%。

(三) 经营方式

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进行补贴, 其补贴方式主要有财政核补和财政核拨两种形式, 各场馆还要通过经营创收分担财政经费的不足。其经营方式较单一, 主要是场地出租、门票收入及各种培训收入。

(四) 经营内容

开展体育项目经营内容主要领域是群众健身、体育竞赛、各种体育培训班等本体服务, 开展非体育项目经营内容则为文艺表演、出租房屋和举办展销会等。

二、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现状

在群众体育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六广门的贵阳市人民体育场、贵阳市体育训练馆、贵州省全民健身综合馆、火车站附近的贵州省体育馆。

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贵州省全省共有标准体育场地10746个, 全天开放的只占35%, 部分开放的占17%, 完全不开放的占47%;全省共有非标准体育场地10785个, 全天开放的占38.5%, 部分开放的占16.3%, 完全不开放的占45%;全省标准和非标准体育场地共21531个, 全天开放的有7960个, 占36.9%, 部分开放的3605个, 占16.7%, 完全不开放的9966个, 占46.28%。从统计的数字分析来看, 我省体育场地开放的总体程度较低。

三、影响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的制约因素

场馆建设的现实条件、外部条件因素和自身经营因素, 共同制约和影响着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商业化经营与管理的效果。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要提高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 不仅要规范公共体育场馆市场的运作, 而且还要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体育健身消费意识及体育健身消费能力。

四、结论

1.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数量近年来尽管明显增加, 但仍不能满足城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新建场馆利用率不高。

2.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大部分为有偿向所有人开放, 开放时间大部分为全年开放。

3.经营内容为体育项目经营和非体育项目经营两种形式并存。

参考文献

[1]江和平, 张海潮.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政协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制定《全民健身条例》的调研报告[J].体育工作情况, 2006 (7) :2-9.

[3]万来红.体育场馆资源利用与经营管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年10月第一版.

[4]谭刚.新时期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研究现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6, 22 (2) :39-41.

[5]潘姝.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所属的公共体育场馆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3 (20) :21-24.

[6]肖林鹏, 李宗浩, 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 :97-101.

[7]王则兴, 杨广辉.构建我国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模式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 (571) :4l-42.

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研究综述 篇8

关键词: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综述

公共体育场馆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不管是竞技体育、社会体育还是学校体育, 其发展都离不开场馆这一重要硬件设施。建国以来, 我国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兴建了大量公共体育场馆。但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 作为一项世界性难题, 至今仍未得到很好地解决。我国大量的公共体育场馆在管理运营中同样存在问题。本文通过查找、阅读文献资料, 对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以期对以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公共体育场馆概念

目前国内外对公共体育场馆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国务院研究室科教文卫司和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合编的《体育经济政策研究》中提出公共体育场馆是指通过政府财政拨款或政府通过其他途径筹集资金兴建的, 以满足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群众健身娱乐等需要的社会公有体育场和体育馆及其附属配套设施, 它是实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目标的基础性物质条件。钟天朗在《体育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中提到, 公共体育场馆是指国家投资或筹集社会资金兴建的、属国家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管理的、用于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满足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或观赏体育比赛, 以及运动员训练、竞赛需求的体育场所。综上所述, 公共体育场馆概念一般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 政府投资或筹资为主;2) 属国家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管理;3) 主要用于运动训练, 运动竞赛和群众体育活动的体育场所。

二、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

胡小妹在《宿迁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一文中分析了美国体育场馆管理采用的私人化模式, 并结合宿迁市实际情况分析了委托经营方式、承包经营方式和租赁经营方式等三种具体方式。

(一) 委托经营

委托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在不改变体育场馆产权性质和功能定位的前提下, 产权主体委托社会组织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方式。一般由体育场馆产权所有者与社会组织签订经营管理合同, 明确他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经营者受体育局委托, 作为场馆的法人代表, 负责场馆的日常经营管理, 体育场馆的重大战略问题仍由体育局直接负责决策, 体育场馆的原有职工要留用, 但必须服从委托经营者的安排和调度。

(二) 承包经营

承包经营是按照体育场馆的所有权和与经营权完全分离的和所有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 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确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和承包年限, 使承包人能够根据公共体育场馆的自身条件和体育健身市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做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一种管理模式。承包者应按合同规定, 每年向体育局交纳一定的租金。政府对场馆的承包法人或个人有比较明确的条件要求, 如场馆维修 (大型的设备更新、维修仍由体育局投资) 、保养、门票价格、利润分成、政府应提供的保障条件和管理权限, 以及承包者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承包者应保证上述职务和义务。

(三) 租赁经营

租赁经营是通过合同形式把经营者同所有者的关系确定下来,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体现了经营者责、权、利三者的统一。承租人除按合同规定交付租金和维护资产外, 享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 能够不受行政干预地安排和组织场馆的人、财、物。除日常支出和负责小型的维修外, 盈余由体育局和经营者按股份分成。体育局不仅有控股权而且降低了经营成本, 这种经营方式显然提高了经济效益, 大大提高了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程度, 满足了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要, 也提高了场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问题

钱伟良、陈斌在《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与对策》中指出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场馆功能单一, 使用率不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维修改造资金不足, 场馆发展缺乏后劲;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人员超编严重;税费缴纳较多, 场馆负担较重。

体育场馆普遍面临市民体育消费意识不高, 体育场馆经营人才缺乏, 体育经营政策不够明确, 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 经营困难等问题。比如, 有些场馆资产性质不明, 体育场馆作为公益设施, 投入经营性使用后的属性不明, 导之产生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性使用费用;体育项目界定不清, 某些体育项目与娱乐项目在税收政策上没有区分, 导致某些体育项目以娱乐项目的标准收取营业税;体育配套项目类别难分, 特别是大型体育场所的配套服务设施, 其属性类别难以分别。

四、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针对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体育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总的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要增强居民的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意识。加大健身运动的宣传力度, 培养健身兴趣;引进高水平体育比赛, 提高观赏性;组织各类健康有趣的健身活动, 鼓励市民广泛参与;扩大居民对体育消费的认识, 从单纯的购买体育服装向观看体育比赛、购买体育器材、参加健身俱乐部、参与体育旅游等全方位的体育产业方向发展。第二, 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 培养专门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才, 要求既要懂体育又要懂经营, 并进行资格认证。特别要重视培养和吸收勇担改革大任, 善用现代高新技术, 具有开阔视野, 能够带领团队实现创新发展的高层次领军人物和优秀专业人才, 为实现体育产业大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第三, 要增强竞争优势, 扩大体育消费。创新运营管理模式, 丰富服务内容, 提高服务水平, 拓展大众体育消费市场, 开发特色体育消费, 扩大体育服务消费, 提高个性化、分众化的体育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动体育休闲旅游、假日体育项目发展, 培育新的体育消费增长点。

参考文献

[1]钱伟良, 陈斌.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与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 2004.

[2]胡小妹.宿迁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1.

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篇9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一、引言

我国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中显示, 现有体育场地850 080个, 历年累计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1 914.5亿元, 其中财政拨款667.7亿元, 占投资总额的34.9%。其中国有体育场馆占我国体育场馆总数的75.40%, 集体、个体、外资占有的比例分别为12.40%、5.10%、4.70%。可以看出, 公共体育场馆管理已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标志着体育从纯行政事业开始向市场化方向转移。

我国学者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体育场馆规划建设、后期经营与管理、影响经营的因素、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 而从公共体育场馆作为国有资产的角度, 对其管理模式做全面深入剖析的研究较少。从实际情况来看, 公共体育场馆因管理不善, 而导致亏损、闲置的现象屡见不鲜, 如何构建合理的管理模式, 使公共体育场馆在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所属的公共体育场馆现有管理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是一种成型的、可供人们直接参考运用的完整的管理体系, 具体包括体育场馆的预算管理制度、融资管理工具、管理程序及管理方法等。由于不同性质的公共体育场馆其管理模式也多种多样, 本文根据其资产的性质, 优化最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从而给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提供系统化的参考。

(一) 财政管理模式

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宏观管理。

1. 全额预算管理模式

公共体育场馆的一切运营费用和维护费用由政府财政经费全额支出。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公共体育场馆多采用此种管理模式。其不足之处在于, 全额预算的集中统一管理模式, 影响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场馆使用率不高, 不利于克服资金短缺的困难。

2. 差额预算管理模式

公共体育场馆的设备维修费、设备购置费和人员经费等实行定项补助, 少数实行以收抵支定额补助。目前我国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多采用此种管理模式, 其工作人员的工资一半由政府财政拨款, 剩下的由自己经营解决。但这些场馆多数都被动面向市场, 经营水平较低, 仅靠门票收入和举办各种赛事、演出活动收取的场地费维持, 资金缺口很大。

“全额管理”、“差额管理”两种管理模式是由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 一方面, 可能因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不到位而导致资产配置不合理, 即公共体育场馆在投资之前, 没有进行可行性论证, 缺乏市场预测和分析, 盲目投资;另一方面,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程度不高, 容易导致产权性质界定不清、权责职能不明、利益不分等现象, 不利于场馆适应市场, 积极开展经营活动。

(二) 自主经营管理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的公共体育场馆多为规模比较小, 经营内容比较单一的体育场馆, 如学校有偿对外开放的体育场馆, 一般由体育组或后勤部门负责管理。其管理人员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明显的体育专业性, 缺乏体育管理与营销知识, 经营管理办法滞后, 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先进, 致使场馆无法开展更合理的市场化运作。一些公共体育场馆在出借、出租、转移时没有严格办理相应的手续, 所得利益归部门所有, 谋取小集体利益, 但其耗损维修管理费用却由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承担;对账制度执行不严格, 财务部门和实物管理部门在管理上脱节, 造成账实不符, 最终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三) 法人管理模式

将场馆的经营权在一定时间内移交或委托给经营性公司、非营利性社团进行管理。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在经费管理上, 经营者与所有者签订合同, 规定全部收入要上交, 经营者没有支出经费的权力。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方面, 经营公司既要面对运营压力, 又要避免商业化太重, 兼顾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 由于经营期较短等原因, 在体育场馆使用上容易出现短期行为, 例如不注意场馆设施的维护和保养从而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由于缺少体育指导而存在安全隐患等。

三、发达国家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经验借鉴

鉴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资金不足, 财政拨款不能满足行政事业单位所属的公共体育场馆管理需要, 场馆走“非转经”道路成为必然趋势。发达国家公共体育场馆产业化运作已有几百年历史, 在探索经营管理模式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在运作上除了政府的资助外, 更多地靠自己创收, 多通过自办俱乐部、租赁场馆等方式进行开源。

(一) “财政部—主管部门”模式

财政部门是资产管理的综合部门, 国有资产购置和处置由财政部门审批和编制计划, 并有严格的资产统计报告制度。日本是实行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之一, 在进行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时, 以《国有资产法》为法律依据, 以财政部为主进行管理, 体现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上, 而具体管理由各相关省、厅负责。为了审查及掌握预算, 有利于从全局出发平衡各政府部门间资产的配置和分布, 《国有资产法》赋予财务部行使公共体育场馆的统一审批权, 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出现财政支出的挪用、流失和浪费现象。其最大的优点是使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的结合, 避免了资产因配置不合理而闲置。

(二) “财政部—政府公司”模式

财政部负责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 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法规, 并设立相对独立的专门的资产管理政府公司, 负责政府公共资产管理的具体事务。美国是实行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之一, 职业体育俱乐部就是从政府公司衍生出来的, 在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实行合同制, 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竞争、价格和供需三大基本法则来开展经营活动。对营利性职业体育俱乐部而言, 最为重要的目的, 就是为老板获取更多的利润。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经营活动主要有:组织门票收入、发展俱乐部的会员、经营广告业务、出售电视转播权、发行赛事预测彩票、转卖队员、开发球迷用品、经营第三产业等。

(三) “财政部—直属局”模式

政府资产由财政部所属的机构负责, 并在全国成立分支机构管理分布在全国的公有资产。澳大利亚是实行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之一, 公共体育场馆主要由财政部下属的资产管理局负责, 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中具体实施管理的机构对资产实行商业化管理, 其商业化管理方式包括计划管理、项目管理、整体项目服务、合同管理、专家咨询等, 都必须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资产管理的情况。同时, 财政部对资产管理机构保留一定的控制权, 主要表现为财政部制定资产使用、消耗、转移等的规章制度和标准。

四、构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所属的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我国原有的、依靠财政拨款维持运转的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 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和创新管理模式已迫在眉睫。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第十九条:要根据我国的国情, 汲取国外的成功经验, 逐步理顺各级体育组织之间的关系, 分工合作, 形成新时期有利于体育事业发展的组织架构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作方式。即构建完善的管理模式, 把好公共体育场馆的“入口关”、“购建关”、“使用关”, 为我国全面健身事业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一) “入口关”———公共体育场馆预算管理模式

由于公共体育场馆的类型、功能、地理位置等差异直接影响公共体育场馆后续经营管理, 所以制定完善的、有目的性的公共体育场馆预算至关重要。必须坚持以预算编审为核心, 完善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 突出公平与保障,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管理。一方面, 在预算的编审过程中, 无论是从公共体育场馆的经济层面、城市建设层面还是建筑层面都要进行精细化的预算;另一方面, 应加快制定出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 给出有效的量化指标用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购置行为, 实现资产共享和公用, 引导闲置体育场馆有序流动, 促进资产总体结构优化。

(二) “购建关”———公共体育场馆融资管理模式

由于公共体育场馆的投资额度大、回收周期长, 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 要引入市场运营模式, 采用“资本化运作, 市场化经营”, 推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在保证场馆功能及处理好公益性和经营性关系的前提下, 通过合作、承包、出让和特许经营等方式, 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商业开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BOT方式建设公共体育场馆

由项目公司筹集, 项目发起人设立项目公司负责体育场地的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等, 项目公司通过上市、贷款、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 在特许期满后, 将体育场地无条件地移交给行政事业单位, 过程如图1所示。行政事业单位对公共体育场馆有最终所有权, 项目从建设到移交的全过程始终是在其特许、支持和监督下运行的, 因而无需担心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其优点在于较圆满地解决了政府与私人资本之间的合作问题, 但是在运用中要签署大量的合约文本, 需要特别研究BOT项目融资的法律条件, 建立必备的法律法规, 并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逐步建立完善的BOT法律框架。

2. PPP方式建设公共体育场馆

由政府和私人参与者共同成立项目公司, 负责体育场馆的融资、建设、运营等事项, 私人参与者通过对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回投资 (见图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民营企业已成为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投融资的主要成员。我国出台的《招标投标法》、《抵押法》、《担保法》等政策, 更为私人参与者进入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领域打开了融资通道, 也为PPP模式稳定运行奠定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基础。其优点在于具有带动私人部门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杠杆作用, 增加了公私部门的收入。

(三) “使用关”———公共体育场馆后续管理模式

1. 建立公共体育场馆资产信息系统管理模式

运用完善的技术手段, 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 在全面清理行政事业单位家底基础上, 按照财政部关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统一部署, 制定适合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的信息系统, 建立公共体育场馆运行情况的月报表制度, 动态掌握公共体育场馆管理单位的经营、收益、服务公众等情况, 同时为以后制定更加合理的预算提供依据, 使公共体育场馆管理形成良性循环。

2. 开发公共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管理模式

在经营中, 应大力开发公共体育场馆无形资产内容 (如品牌、商标等) , 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冠名权、广告发布权、电视转播权等的开发。但需要注意的是, 在经营之前, 必须明确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 是继续以公益性任务为主, 还是向企业方向发展。如以公益性为主, 那么其经济回报率就应相应减少。公共体育场馆如要实行企业化管理, 应首先给予场馆更大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为今后整体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 明确授权经营责任, 确定投资方式与投资程序, 明确公共体育场馆对资产处置的权限以及利润分配方案等。

参考文献

[1]陈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模式[J].体育学刊, 2004 (3) .

[2]胡川.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借鉴[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9 (1) .

[3]裘荣.对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经营和管理模式的探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6.

公共服务视角下的社区体育管理 篇10

关键词:公共服务,社区体育,现状,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世界得到满足, 对精神方面的追求也日益增多, 体育已经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们在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中需要满足日常的体育生活, 社区具有人口密集的特点, 所以社区体育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然而人民文化程度的不断提升, 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 人们日常锻炼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迫在眉睫。

1 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是针对社区居民, 通过体育活动, 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 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促进居民之间交流的一种业余生活方式。相关的社区活动主要由街道社区体协负责, 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还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以及晨晚练等。

社区体育具有区域性、自发性、便捷性等特点, 而社区体育之所以需要引起人们重视, 正是由于它的便捷性, 使居民的锻炼需求得到满足, 然而发展社区体育的重点就在于管理, 而管理的关键在于通过落实各项方针政策, 理清职能分工, 提高居民的体育参与, 为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更好的条件。

2 公共服务视角下的社区体育

公共服务体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通过政府或者公共部门为供给主体为满足社会和群众需求, 提供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基础的、社会化的公共行服务的制度。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切入点, 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 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本保障。

而随着人们体育锻炼需求的增加,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也在逐步完善, 而社区体育是具有自发性、以及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新兴体育锻炼方式, 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加快社区体育的发展, 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 需要公共服务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和保障;而加快公共服务进程, 从社区体育方面着手是一个正确有效的着手点。

3 我国社区体育管理现状

我国社区体育尚处于初始阶段, 目前社区体育的活动开展主要依靠社区成员自发组织, 这种组织与活动形式不仅不利于社区体育资源的利用, 同时也难以满足社区成员的普遍需求。

目前虽然许多城市已经建立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的街道社区体协, 但是现有的街道办事处没有明确的提出工作的职责, 并且社区体育组织形式单一, 社区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居委会体育小组和各种晨晚练活动尚未健全, 并且没有形成网络化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没有充足的法规依据, 因而社区体育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问题都难以解决。由此看来, 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工作薄弱, 重视力度不足, 社区体育资源缺乏。

4 公共服务推动下的管理职能划分

(1) 计划职能:做什么, 为什么做, 什么时候做, 在那里怎么做, 有谁做。由街道社区体协来进行总体规划。

(2) 组织职能:协调关系、明确职责、反馈信息。由社区居委会进行下层责任细化, 将任务分配到个人, 并积极做好群众反馈工作, 将现状反馈给上层管理。

(3) 协调职能:调节人际关系与利益。由社区体育指导员及晨晚练负责人进行与群众之间的沟通。

5 公共体育服务推动下的社区体育管理策略

5.1 推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创新

改变目前政府为主体的单一现状, 积极拓展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渠道, 创新管理和运行方式, 将社区体育锻炼、消费、文化、娱乐结合在一起, 在保证群众利益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健全的场地设施以及运行机制;在居民体验方面建立积极的反馈评价系统。推动社区体育产业化发展, 发挥社区的综合功能, 建设市级、省级、全国性示范社区, 做好模范工作, 带动全国社区体育发展。

5.2 重视人才的培养

发现人才、管理人才, 重视管理者身体与心理素质, 统一安排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培训, 重视专业技能以及与社区群众的交流, 发掘小区内的爱好者以及经验丰富者, 为社区体育留下人才。

重视晨晚练负责人, 重视锻炼氛围, 根据社区居民的时间、喜好规划好相关的锻炼时间以及场地, 注意锻炼者的年龄、性别、学历、文化程度以及时间等问题。

5.3 重视社区土地器材的管理

由专业的人员进行场地的规划建设, 指导员进行社区成员的锻炼指导, 科学的使用器材, 提高社区居民的爱护意识, 提高场地和器材的利用率, 进行场地的租借, 为社区体育活动积累经费。

5.4 重视社区体育文化宣传

积极开展体育文化活动, 举行相关体育活动, 做好社区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以及数字化互联网平台, 建立相关的管理平台。

与企业进行合作, 开展体育活动, 加强社区之间的交流, 推动社区以及企业之间的商业交流, 不仅为企业提供便利, 同时为开展社区活动以及社区场地器材建设拉赞助。

5.5 管理层职能及其作风

注意管理层的纪律, 去除懒惰之风, 奖励先进, 积极将各项工作落实, 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处理好上下层之间的关系, 做好管理与计划, 注重效果的反馈, 逐步实现社区体育管理规范化, 引起上层管理者的重视, 为社区体育争取更多地人力、物力、财力。同时注意行使自己的职能, 可以以行政手段安排各居委会参加社区各项体育活动, 积极带动小区周边单位进行职工体育活动, 开展以体育爱好者为对象的社会体育活动。

6 结语

(1) 社区体育的发展不能一味地依靠社区居民的自发, 这样的社区体育太被动, 应当加大社区体育管理力度, 重视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 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丰富社区居民的日常文化娱乐活动。

(2) 社区体育的发展不仅需要管理者的优良素质, 更需要上级管理者的重视以及下层社区人民的拥护, 所以做好上下级之间的评价与反馈工作尤其重要。

(3) 作为社区体育的管理者应当尤其注意自身的素质, 应当加强自身的管理才能、体育知识, 培养社区人际关系, 为人公正, 敢于奉献, 具有创新精神, 不固步自封, 积极推动社区、企业联合, 为社区体育的发展争取更多地资源。

(4) 建立健全的社区体育机制, 落实各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 抓住实权干实事, 将社区体育的影响力扩大开来, 社区体育可能成为新时代大众体育的大热点之一。

参考文献

[1]韩坤, 于可红.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制约因素与创新动因探析[J].浙江体育科学, 2007 (1) :5-8, 12.

[2]樊炳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缺陷及创新构想[J].体育与科学, 2001 (6) :27-29.

[3]徐群连.我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10) :25-26.

上一篇:对农业机械安全监理下一篇:自由现金流量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