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管理体制

2024-05-28

体育管理体制(精选十篇)

体育管理体制 篇1

纵观当今职业发展需求及社会职业供需关系, 不难发现当今职业需求呈现出职业化、综合化与多元化的特点, 因此要提高体育管理学专业学生的未来的职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空间必须要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体育事业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 但是体育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多数和相关的体育赛事紧密相联, 而体育赛事作为一项社会活动, 本身就充满复杂性和多变性, 对从业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课堂观察不难发现当今我国高校体育管理学专业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方法上来讲, 仍然是以课堂教学授课为主, 尽管在体育管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方面作用较好, 但长此以外, 极易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以至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严重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获得, 单纯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和判断能力的培养, 与未来体育管理高级人才的需求相距甚远。因此, 在课堂上, 为学生创设一个仿真的环境, 使其在课堂上便能够充分感受到实际社会环境并接触到实际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有效利用所学知识在复杂的社会条件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 主要研究了案例教学法的含义、作用及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此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使案例教学法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1 案例教学法在体育管理学学科教学改革中的建设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我国教育系统长期以来特别关注学科专业知识的灌输, 尤其注重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 而对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少涉及, 因此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长期被压制, 无法在教学活动中使自身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获得相应的提高。而案例教学法首先是从具体实际案例分析入手指导学生独立思考, 抽绎并内化为自身知识储备, 逐步将自己的认识水平提高到理论的高度, 从而理解体育管理学中的某项基本知识的过程。因此, 案例教学法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上来, 强调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好实际问题;注重鼓励教师激发学生对实际案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人为创设的案例环境中, 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解决所面对的突发问题, 以此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变革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开拓与深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师生不再是以传统的书本知识的习得作为第一要义, 对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而是注重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 注重其思考问题的过程与其解决问题所用的方法。在案例讨论中, 教师可以根据预设的情境鼓励学生可大胆假设,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来寻求答案, 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2 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育管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最终目标和计划就是通过专业系统地学习, 为社会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这一培养目标就必须要求学生除了必须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之外, 还必须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体育管理实践中, 并在实践中升华并且提高。案例教学法完全可以满足这一教学要求, 将实际的体育管理活动呈现给学生, 给学生留以独立分析决策的空间, 让学生身临其境, 再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实际案例的内外环境做出分析判断, 最后再通过集体讨论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实际案例中, 已为学生提供并介绍了体育管理工作人员的丰富经验, 学生在对实际案例进行阅读、分析、思考探索和讨论的过程中, 就能吸收其经验并接受其教训。除此之外, 也能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案例分析课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案例教学法由于倡导学生的参与度, 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课堂表现, 因此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形式上来说, 较传统教学方法增加了很多不可控因素, 对教学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技术要求, 但同时也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更具动态的教学案例和科研素材, 无疑对于高校体育管理学教学教师在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对于合格的体育管理学教学教师而言, 案例教学法的采用则迫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首先必须认真筛选出适合课堂教学的案例;然后在课堂讨论环节中, 教师必须把握好课堂节奏, 在讨论中起到指导的作用, 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若想上好这样一堂课, 就对他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但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做后盾, 以回答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 还要求教师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与强烈的教学责任心。除此之外, 还要求教师能够关心时事, 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做到紧扣社会现状, 具有代表性。因此可以说, 案例教学的过程, 不但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而且也是教师学习的过程, 它要求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 案例教学法在当今我国高校体育管理学专业实施的制约因素

2.1 高校体育管理学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不能全面实施

案例教学法较传统的教学法而言, 该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因此, 这便对体育管理学的授课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因为其只有针对性与实用性等特点, 就要求体育管理学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学情, 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必须要严格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 体育管理学教师除在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之外,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经验。但现阶段, 我国大部分体育管理类教师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普遍不足, 能够从事大赛管理经验或者参与组织体育赛事的教师人数比例过低, 他们虽然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基础, 但是缺乏必要的管理实践经验, 因而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难以对案例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解答, 这样也就难以发挥出案例教学所应有的作用。

2.2 教学基础设施配备普遍不足, 制约案例教学课堂实施

案例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方法而言, 由于需要大量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学生实际的参与, 因此在教学基础设施上也对当今的体育管理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案例教学时需要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案例的图片视频资料, 并现场进行实践探索, 寻找解决方案, 个别内容还需要教师组织学生现场演练, 因此这就需要采用一些多媒体教学设施, 比如录像机、计算机、投影机之类的配套基础设施能够跟得上,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但是, 由于我国特殊的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 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地区配置不合理, 除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外, 我国大部分高校仍然缺乏这类的多媒体设备, 因此尽管是案例教学, 案例也只能是以书面材料的形式出现供学生阅读, 这样就很难将案例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 同时, 也会影响教师采用此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3 小结

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相关教学能力和未来我国体育管理人才培养方面拥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建设性探索意义, 因此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案例教学, 积极需求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现阶段相适应的体育管理学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 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重视师资队能力的提高, 提高学生适应案例教学的能力等方面下功夫, 无疑将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较好的发展出路。

参考文献

中日体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篇2

目前,日本的大众体育己形成规模,尤其日本的社区体育在全球已形成为一种公认的典范。中 国与日本在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方面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借鉴日本的经验,更进一步地了解 日本社区体育的现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中日两国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管理理念、运行 机制等方面的比较,在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扬弃中,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管理体制,描绘未来 中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发展方向,以期能为中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大变革提供一些 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日本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日本社区在地域上与市区町村的行政区划分基本吻合,有非常完善的设施和完备的管理体制,这 不仅使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便利,还能够提高生活质量。而且日本的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是非常成功的,值得我们借签。

(一)日本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 根据 “2001日本大众体育白皮书” 中介绍,日本社区的体制机构和体育组织从性质上可以分为 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三类。第一类:政府机构,即市区町村教委(下设体育科),它对社 区体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宏观管理,并对具体的体育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第二类:社会团 体,如市区町村级的体育协会和其他各类与体育发展工作有关的协会(如体育指导员协会、休闲协 会等)。这类体协受上一级体协的管理,但与政府机构的性质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因为是社会团体,所以必须广泛地筹措社会资金,吸纳社会人才,与社会各界有着广泛的联 系。(2)在具体工作中有很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3)具有较高的社会可信性和社会地位。第三类: 民间组织,如由大财团、大企业、私人业主等自发筹建的体育中心、体育组织等。这类组织在建设之 初,都要在本地区的教委和体协登记,并且必须办理各种合法手续、取得相应的资格。日本社区体 育管理体制是三级管理模式,在管理和运行中是相互协作,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日本社区体育的管理理念 第一类:政府机构(即市区町村教委)负责执行上级部门的体育政策;制定并实施适合本地区 的体育政策;向上一级部门申报预算,以及具体使用上一级部门发放的体育振兴基金。体育振 兴基金是日本政府设立的专门用于大众体育和发展工作的—项固定资金,是社区体育主要的资金援 —————————————— 收稿日期: 200807 基金项目: 宁波市 2007 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甬教科规办

【2007】 号)8。作者简介: 黄燕飞(1965-)女,浙江金华人,宁波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第5期 黄燕飞: 中日社区体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109 助。市区町村教委的体育科在发放体育振兴基金的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必须保证这 类资金的去向,即主要用于体育设施的维护、社会体育指导的培训以及体育组织的建设等。第二类: 社会团体(即市区町村的各类体协)同样受上一级体协的管理,但与政府机构的性质有所不同。虽 然也要执行上级体协的政策和任务,要向上一级体协申报预算,但由于他们是主要工作的执行者和 承担者,所以在实施具体工作时受到的限制较少,许多决定只需在协会内部通过即可实行,这就大 大缩短了审批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可以自主决定体育设施基金的发放、为俱乐部培训并配备 体育指导员、组织社区体育比赛和研讨会等。第三类: 民间组织一般有自己的体育设施,而且是自负 盈亏,所以在实施具体工作时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更大,只要符合各项法律法规,不需经教委和体协 日本社区体育的管理理念不是为了管理而设置机构,而是有利于人们更方便地参加 的批准。总之,体育活动、轻松进行人际交流,并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 的各种体育需求。

(三)日本社区体育运行特点及运行模式 日本社区体育的运行特点:体育俱乐部是日本社区体育的主要载体。日本的体育俱乐部具有业 余性、自愿性、公开性、民族性、公益性和独立性等特征,即能够充分利用各类社会力量,最大限度 地组织广大群众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又有利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是 一种方便群

众、行之有效的开展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日本的社区体育俱乐部一般都加盟市区町村级的体协、休闲协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各单项协会 和各种社会教育团体,这些市区町村级的体育团体对俱乐部工作给予支持和援助,两者是相互协作 的关系。俱乐部为会员提供体育活动及交流的场所,有多种活动项目,而且有固定的活动地点和具 有资格证书的指导员。而指导员通常又是经营者,为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兴趣爱好、运动水平的人 们的各种不同需要,指导员按教学计划进行指导,使其感受到运动的乐趣。据日本体育俱乐部协会 1994 年全国范围的调查表明: 日本社区体育俱乐部的总数为 37.04 万个,比 1989 年 35.18 万个增加 了 5.29%。社区体育俱乐部的会员总数为 1 169 万人,平均每个社区体育俱乐部有 31 名会员。按日 本总人口1.2 亿计算则社区俱乐部会员总数占日本总人口的近10%。由此可见,日本社区体育俱乐部 的运行模式是成功的,运作机制十分完善,运作过程便捷,既是管理者又是指导员。〔2〕 〔1〕

三、中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体育的迅速崛起,传统的社会组织结构正在逐步分化。“管、办分离” 和 “政、企分开” 使得政府的职能日益集中于宏观管理和政策调控。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渐过 渡,我国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管理体制正在发生整体的变革,“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正在形成。这 就带动了由 “单位制” “社区制” 向,“国家制” “社会制” 向 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从而推动了我国社区 体育的发展过程。

(一)中国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有两种:社区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和社区体协。社区体育组织管 理体制表现为两个层次、三条系统的特征。两个层次一是街道办事处;另一个是居委会。三条系统 中,第一条系统是街道社区全民健身领导小组负责以各居委会为单位的居民体育,对所属居委会是 以行政手段,安排各居委会参加社区各项体育活动;第二条系统是社区体协负责以辖区为单位的职 工体育,开展体育活动时,需要辖区单位参加协作;第三条系统是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和社区体协共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的 同管理的体育活动站,开展以体育爱好者为对象的社会体育。开展,仍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特征,三条系统之间缺乏互动。社区体育组织网络结构的组织管理体制 还没有真正建立,目前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仍然是以行政手段为主导的纵向结构为特征。

(二)中国社区体育的管理理念。我国社区体育建设和社区发展,一开始就是一种政府行为,并在政府主导下,形成了区、居 街、〔4〕 〔3〕 110 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2008 三级框架的社区服务网络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城市现有的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主要以街道社区 体协为主,其他区域体协为辅,组织结构基层化特点十分明显;街道社区体协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以辖区单位和居委会为参加单位,共同组成了街道社区体协。社区体育的管理主要由街道社区体协 〔5〕 等体育组织承担,大量经常性的社区体育活动主要由晨、晚练习点等自发性社区体育组织来完成。晨、晚练点的管理是以锻炼者自愿结合,自主管理为主,以街道办事处、体育行政机构、体育协会、锻 炼者所属单位和小区物业管理为辅。可以说,管理理念是不明确的,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取决于居 民的自发行为。

(三)中国社区体育管理运行机制的现状 目前街道办事处仍是社区体育的主要依托,对本辖区社区体育具有组织、管理、协调、服务等职 能。但是,街道办事处不可能直接面对本辖区内的所有体育活动组织,对其进行日常管理和具体指 导。尤其是随着社区体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增多,内容不断丰富,这种可能就更不存在。目 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社区体育管理组织仍以街道一级为主,使得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有些鞭长莫及,不 能充分发挥其职能,缺乏社区体育管理的自主性和运行机制的灵活性。这种权利过分集中、行动过 分统一的政府集中型领导的社区体育管理运行机制限制了社会对体育的参与和支持,使得政府的体 育经费负担过重,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体育的需求。

四、中日两国社区体育管理比较 1.管理体制上:日本在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中,政府主要把精力集中在制定体育政策以及场地 设施等体育资源的开发上,并设立了一项固定资金来保证社区体育的开

展。社区体育活动的具体组 织与指导等事务性工作则由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来承担。社区体育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社会团体 和民间组织,政府起监督、指导和协调的作用。管理体制层次鲜明,体现了相互协作,层次管理的 特点。而我国多年来一直是政府直接管理、具体操作、包办替代的局面。这种政府对社区事务直接干 预和包揽不利于社区体育意识的培养,不利于社区资源的优化组合。因此,政府与社团结合型体制 是我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2.管理理念上:日本的社区体育是由市区町村教委负责执行上级部门的体育政策;制定并实施 适合本地区的体育政策;向上一级部门申报预算,以及具体使用上一级部门发放的体育振兴基 金,在工作中主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社会团体(即市区町村级的各类体育协会)是主要工作的执 行者和承担者,所以在实施具体工作时受到的限制较少,许多决定只需在协会内部通过即可实行,这 就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而我国政府是以计划经济为手段配置体育资源,以行政 手段管理体育;政府既是 “办” 体育的主体,也是 “管” 体育的主体。这种政府包办一切体育事务的管 理方式使原有的体育体制与转型中的经济体制出现异质的矛盾,从而抑制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体育 管理和发展社区体育的积极性,造成体育社会组织极度萎缩的弊端,限制了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政府集中型管理体制应向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管理体制过渡。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3.管理模式上:日本社区体育活动的具体组织则完全由市区町村级的各类协会和俱乐部等社会 团体承担,政府起疏通、引导和联络的作用。日本政府还十分重视体育社会团体的培养,充分发挥 它们的作用,因此在具体工作中有很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日本的各类协会内部,都设有一个由体 协内部成员和社会权威人士组成的监督机构,主要负责对体协工作进行建议、指导和评价。而中国 的社区体育活动主要由街道社区体协等体育组织承担,社区体育工作尚未得到各政府应有的重视,没 有把社区体育工作纳入工作计划中,也没有一个完整的发展社区体育的规划,管理网络责任不明。在现有的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责中也没有明确提出有关体育方面的职责,街道办事处抓体育工作没有 充足的法规依据,社区体育处于可抓可不抓的地步,因而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 利用。正式的体育组织与自发性的社区体育组织之间缺乏联系。4.运行机制上:社区体育的组织运行机制,国际上有三种成熟的模式:一是美国的社区自治模;二是新加坡的政府导向模式;三是日本与北欧的中间模式。这三种模式在各自的国家都发挥了 很好的效果。关键在于以 “政府和社区关系” 为核心的组织运行机制要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适应。日 本社区体育的运行机制主要是社区体育俱乐部,而社区体育俱乐部一般都加盟市区町村级的体协、休 闲协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各单项协会和各种社会教育团体,这些市区町村级的体育团体对俱乐部工 作给予支持和援助,两者是相互协作的关系。而我国的社区体育活动主要由晨、晚练习点等自发性 社区体育组织来完成。通过比较,可见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管理组织力量薄弱、管理网络责任不明、机构设置不合理、运 行机制不够灵活、管理体制层次不够鲜明、人员配备与承担的职责任务不相适应。

体育管理体制 篇3

关键词 阳光体育;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发展

1 前言

现在的学校教育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缺乏必要的重视,这就使的一些学生健康状况出现问题,例如:体重超标,肥胖学生比例明显越来越大,学生的近视率急剧提高等问题越来越严重。阳光体育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在阳光教育理念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的目的就是促进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阳光体育通过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到阳光下,参加各种体育锻炼,通过这些活动,掌握一定的体育技巧,从而养成终身的习惯,这样才能增加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为我们追求健康的生活目标提供保障。

2 阳光体育运动的现实意义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一个民族是否能够强大的基础。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千家万户的幸福和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强大都与他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但是,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已经下降到不容忽视的阶段。通过我国前后五次的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表明,近二十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健康体质在不断下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解决青少年健康问题迫在眉睫。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3 高校体育教育现状

目前,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主潮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可以看出,我国在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理念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也从原来的增强体质转变到现在的终身健康。虽然有一些高校在具体的体育教育问题上做了很多的改善,并且初具成果,但是就目前现实状况来看,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的主导思想还是以技术教学、技能培养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学形式、方法和统一的考核标准,这样并不能引导学生产生健康锻炼的积极性,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的下滑,尤其是对于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来说,体育锻炼已经不在是教学的一部分,学生们又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就造成了身体素质明显下降,对未来的工作要求造成极大影响。所以,只是形成教育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素质教育,才能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的现代化人才,对社会的发展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4 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阳光体育理念

阳光体育运动是在需要在良好的舆论氛围中开展的,阳光体育理念是以人为本,它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自强自立、具有健康体魄的综合性人才。在本质上,体育教学中的阳光教育与素质教育理念是一致的,目的都是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发展。高等学校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不仅要鼓励学校师生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还要通过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好处,影响周边社区和社会团体,使他们也积极参与进来。

高校推广阳光体育运动理念必须要做到这四个方面:①转变体育教学理念,科学认识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③建立统一的活动课程体系,让师生共同参与④完善体育课程理念,使阳光体育运动日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在改善学生体质方面的独特作用,这样才能确立科学的素质教育理念,抛弃原有的应试教育观念。学生自身也要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价值观,并积极的参加到阳光运动体育中来。

一个人能够成长、成才的重要物质基础就是身心健康,只有在拥有健康的体魄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的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才能拥有自己的幸福生活。高校人才培养的合格与否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好坏直接关系。对于现在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的问题,我國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高度重视,在全国各地鼓励青少年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这表明青少年身体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所以,高等学校教育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阶段,应该确立体育教学"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调整和改进教学结构,更新体育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育思想认识水平。先进的体育管理理念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改革实践的方向。因此,高校体育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为学生未来担负国家重担提供前提和保障。

在学校课程的设置中要注重突出教师指导性和学生主体参与性,以高校教育的形式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和实践"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中体育活动主要有学科性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锻炼两个方面组成,其中课余体育锻炼又包括体育训练和课外活动,是体育活动的重点。通过课堂的引导使同学们积极参加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也是课程教育形式的一部分。

建立完整的体育课程观念,将教学、活动和比赛融为一体,在开展活动的同时获得教学理论,这是保障阳光体育的基础。要想长远的影响学生增强体质的意识,就要使阳光体育运动日常化,规范化,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体育行为。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建立整体的完善的中学体育课程体系,来解决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和矛盾。

5 结束语

将阳光体育的理念深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来,认真的思考阳光体育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建立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新体系,从而提高青少年处理问题的自信心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英杰.试论高校阳光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对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 杨明,李丽.关于开展高校阳光体育长跑运动的思考[J].理论与现代化,2011(5).

[3] 刘燏.从体育广场文化看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1(5).

体育管理体制 篇4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繁杂而深奥的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成绩, 需要具备多种因素, 而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就是最大限度地使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化。我们之所以要研究教育教学管理, 就是要用科学管理的理论体系武装管理者的头脑, 使他们在管理工作上形成一整套实事求是、扎实有效的管理制度, 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体育教学管理是学校体育管理系统的中心环节, 教学实施是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怎样才能顺利地实施教育教学, 是我们研究的主要课题。笔者认为, 体育教研组长是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首要人物, 他 (她) 应该具备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体育教学能否安排妥当, 按计划有效地实施, 教研组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体育教研组长, 首先要具备深厚的管理理论知识, 这是管理实施的基础;其次是拥有渊博的知识, 能普遍联系其他各科知识为己所用;其三是具有良好的行为举止, 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 能够成为体育教师的楷模和形象代表;其四是要具有宽广的胸怀, 容纳各种不同意见, 能“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且不计较个人得失, 成为体育教师值得信赖的领导和朋友。此外, 体育教研组长还应具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组织好本组教师的教研工作。教研组长要按期组织所有教师对正确的技术进行教研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教研, 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力求让每位教师都掌握正确的技术要领, 在实施教学中做到准确无误, 精练讲解, 准确示范。体育教研组长还要协调好本组与他组之间、校内与校外的关系, 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体育教师科学管理和正确施教提供良好的条件。

教研组长应具备多种能力, 体育教师也应如此。因为教师才是实施教育教学管理的中坚力量, 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成败是由全体体育教师决定的。

体育课是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 并按教育部颁发的统一的教学大纲实施教学。体育课自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开设, 直到大学毕业, 并且每一学段都统一指定《锻炼标准》, 还作了高中毕业生体育达标不合格者不能参加高考, 初中升高中加试体育以及公安院校招生加试体育的规定。凡此种种, 无不说明体育课的开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能力以及学会锻炼的方法。体育课要以实践为主, 重视实际的锻炼, 严格要求, 严格纪律, 同时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开发学生的体育潜力。这些都是教育教学管理实施的依据。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实施教学管理呢?笔者认为,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制定教学工作计划

对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管理, 可以通过制定和检查这两个环节来实现。体育教学工作计划要根据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内容和要求来制定, 保证计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是制定教学计划的根本原则和依据, 任何计划都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对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的检查, 除必须分析计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外, 还要注意检查计划的执行和完成情况。为保证体育教学计划的可行性, 在每学期开始或上一学年考试时, 由教研组长在教研活动时将各任课教师的计划收齐, 通过教研活动商讨这些计划的可行性, 并制定学校的总体计划。个人的计划一定要服从学校的计划, 这个环节必不可少。

在制定计划时, 教研组长一定要强调计划的科学性。现阶段, 我国的普通教育已经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素质教育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包括身体素质, 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 无论是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甚至课时计划都必须从素质教育的目的出发。

二、对教学实施的管理

对教学实施的管理, 是整个教学管理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 要以教学工作计划的任务和要求为目标, 并在教学中执行体育课教学常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晓之以理、以理服人, 而且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还要以身作则, 成为学生的模范。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 灵活把握,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应注意保护差生的自尊心, 有所进步时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对优生则加大教学力度, 提高要求, 发挥其潜力。此外, 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克服自满情绪, 全面提高素质。对教学实施的管理, 是最具体、最微观的管理, 但也是最重要的管理, 它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成败。

三、检查与评定的管理

教育质量的检查与评定, 目的是为了取得反馈信息, 起着调整、控制作用。检查评定要有目的, 标准统一, 有关管理人员都应参加, 采取各种形式、方法进行。为使检查评定的结果客观、准确、可靠、符合实际, 管理人员可以制定检查评定的标准, 对各种考试和测验的要求要尽可能保持一致。比如, 田径比赛要统一场地、距离, 考试或测验可由教研组统考或统测。体育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 由学校或体育组统一考试, 可以起到互相了解、互相监督的作用, 避免各自为政、无法评定。

四、对教学总结的管理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是改进教学工作, 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总结是对前期工作的回顾与分析, 对正确与不正确、科学与不科学的肯定与否定。没有总结就没有进步, 总结的目的是使将来做得更好。因此, 只有对教学总结实施严格管理, 才能促进体育教学不断发展和成熟。

体育管理学 篇5

②、体育管理创新一般过程:寻求目标、确定事实、识别问题、寻求创意、创意评估、创意实现。

③国家体育大赛的申办形式:征询申办、购置申办、竞争申办。

④体育赛事营销的主要方式:电视转播权、门票营销、赞助性广告收入、专有权。

⑤体育信息的特征:广泛性、综合性、周期性、保密性、普遍性、动态性。

⑥体育信息源的类型:个人信息源、实物信息源、文献信息源、数据库信息源、组织机构信息源。

判断:

名词解释:

体育管理:是指体育管理行为的实施者,通过采取管理和体育的方法,以实现体育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的职能,创造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各种体育资源的合力作用,实现既定体育目标的过程。

学校体育管理目标:是以我国的教育方针作为指导是想,在遵循学校体育教育内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素质教育的背景出发,结合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管理的职能,通过一定方式对学校的各种体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实现学校体育目标。

体育产业化管理:是指以规范体育市场为目的,以实现经营目标为依托,由一定组织(社团、实体、体育行政机构、企业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体育产业化:指改革体育体制,使体育成为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社会体育:是除在学校和武装力量(军、警部队)中开展的体育之外,在社会一切其他行业或活动领域的人们在余暇时间中开展的体育。

城市社区体育:指在城市中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以社区自然环境和体育场地设施为物质基础,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

简答:体育管理效益遵循规律?

答:①正确处理体育管理活动中局部效益和全局效益的关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全局效益是一个比局部效益更为重要的问题,二者互为前提。)②正确处理体育管理实现当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的关系,把二者统一起来。(体育管理效益的实现,既要重视当前的效益,更应重视长远效益的实现。)③正确处理体育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把二者统一起来。(体育管理的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表现出来,而社会效益则在潜移默化中体现)

体育目标管理定义与实施步骤?

答:⑴定义:体育管理目标就是采用系统的方法,使多个关键管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一个体育部门的整体目标转换为工作单位和成员目标,并通关过层层落实和采取保证措施,最终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⑵实施步骤:①建立目标体系。(实行体育目标管理,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②明确责任。(给每个目标制定明确的责任,包括纵向、横向的责任)③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上级领导在部分管理上要多放权,利用执行者的自我控制完成目标任务。)④考评、反馈。(采用定期检查、考察的方法来检验各级目标的完成情况。)体育管理体制中三种类型(政府管理型、社会管理型、结合型)的优缺点?

答:①政府管理型(集权型)优点:政府管理型体制在发展体育的过程中能够整合社会一

切力量,服从体育发展的总目标,体现国家意志,便于国家对体育进行调控,并能代表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同时可以促进体育公共服务业尤其是需要大量投资的非盈利性体育事业的发展。缺点:权力高度集中、政府统得过死、灵活性差、民主性低、难以调动下属机关和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②社会管理型(分权型)优点:该体制有利于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赞助,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体现社会的意志;体育的发展以市场为出发点,体育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体育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体育的发展建立在民主和参与的基础之上,有利于培养国家主人翁和民主意识。缺点:不利于统筹全局,权利过于分散,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协调统一。

③结合型(混合型)优点:体育的发展能够体现政府的意志,同时采取市场化的管理方式,有效的避免了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官僚主义。办事效率低的弊端。同时,在体育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以市场化的方式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缺点:在权限划分和利益分配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影响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因素?

答:①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决定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性质和方向。(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对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②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规模决定了体育管理体质类型。(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规模对体育管理体制有着深刻的影响。)③体育自身的发展程度影响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体育是没有阶级性的,但体育馆里是有阶级性的。)④民族文化与传统制约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与规模。(民族文化与传统影响着国民的世界观、价值观、认知观及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在根本上影响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式与内容。)

学校体育管理中教师观念如何改变?

答:①体育教师应认识到自己的身份是“教育者”乃至“教育家”,而不是竞技体育的“教练员”。(“教育家”所具备的的是多学科的交叉知识而“教练员”看重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②体育教师应该将教学过程或教学环境视为“培育”而不是“冶炼”。③体育教师应是制定体育课程的“参与者”与“执行者”,而不应是单纯的“实施者”与“操作者”。④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区别。而不应把“学校体育”等同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区别为:目的不同、适应性不同、采取的方法不同、评价机制不同。)

学校体育管理中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区别?

答:①目的不同。(学校体育目的是增进学生的健康,就是要达到三育中“育体”的功能;竞技体育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运动训练提高训练者的竞技能力和水平。)②适应性不同。(学校体育是以运动项目为手段;竞技体育是以运动项目为标准。)③采取的方式不同。(学校体育采用体验教学法、感受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等;竞技体育采用”三从一大“、超量恢复等)④评价机制不同。(学校体育以激励与发展作为评价机制;竞技体育以运动员的技术技能达到的水准为依据。)

社会体育管理的特点?

答:①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对象。(社会体育参与者构成复杂,在各方面存在较大的复杂性。)②管理组织的复杂性。(社会体育参与者各方面差异性较大,活动方式与参与目的不同,在管理的组织上呈现出相应的复杂性。)③管理时间的不确定性。(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是社会体育参与者诸多因素中最不稳定的因素。)④管理空间的广阔性,(在空间上,社会体育的分布很广泛,从城市到乡镇,从首都到边疆,从繁华的都市到荒凉的沙漠都有社会体育的活动空间。)⑤管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般环境是大环境,具体环境是小环境,大环境包括小环境,它对社会体育组织的作用是通过“小环境”表现出来的。)

农村体育的特点?

答:①锻炼时间的随意性与季节性。(农民工作时间自由,受生产活动的影响大。)②经济条件的滞后性。(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落后于城镇,农村体育推广中经济实用的健身项目易于普及。)③活动项目的传统性。(农村体育活动内容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有明显的文化继承性。)④锻炼地点的天然性。(农村的生活地点分散,农业生产地点空旷,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简单的体育活动。)⑤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薄弱。(农村经济薄弱,体育缺乏组织,受传统观 念的影响,体育活动开展困难。)

体育产业开发的意义?

答:①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体育产业的规模扩大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能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②缓解下岗压力,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体育产业市场发展,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③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体育为第三产业,体育的影响力能够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④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我国人口多,体育消费潜力大,对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很有帮助。)⑤合理利用社会的闲散资金。(体育彩票、赞助业、博采业及体育企业法发放的股票,都可以用来吸纳社会闲散资金。)

体育产业发展的管理措施?

答:①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法制化管理。(健全的体育产业政策法能够确保体育产业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发展。)②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体育产业服务体系。(构建服务型政府,确保体育产业政策法规顺利实施。)③引导全民体育消费,实现产业超常规发展。(体育消费支出的增多,能够有效促进体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④开发培育健全的体育市场体系。(完善体育体系,学习国外体育市场发展的经验,促进体育产业规模化经营。)

论述

体育计划编制程序?

答:(1)含义:体育计划是指对未来体育活动如何进行的预先筹划。

(2)程序:体育计划的编制程序包括五个步骤。①准备阶段。了解体育决策的特点和要求,分析体育决策的内外环境的特点,以及体育决策执行的条件要求,是计划编制的前提,能为计划的编制提供依据。②任务与目标分解阶段。把体育决策的总体目标分解并落实到体育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活动环节上,把长期目标分解为各个阶段目标。分析确定组织各个部分在未来时期的具体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具体要求,通过分解形成目标结构。③目标结构分析阶段。分析体育组织在各个时期的具体目标与任务能否实现,能否保障整体目标完成。④资源预算阶段。是计划编制的一个重要步骤,能够把各项体育资源落实到各个阶段和各项具体计划的指标上,并做好综合平衡,留有余地。保证具体计划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⑤制定实施细则阶段。计划编制的最后步骤,用文字、数字、图表等方法将计划实施的过程、步骤、方法、措施、指标进度以及必要的辅助性计划形成文件,并下达执行。

体育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编制步骤?

答:(1)含义:管理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为实现决策目标而对组织层次、部门和权责进行管理划分。(2)步骤:①确定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方针。根据组织任务以及组织内外环境条件,确定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思路,设计原则和设计主要参数。②进行职能分析,合理分工。分析为完成组织任务而需要设置的各项管理职能,明确其中的关键职能,设计初步的总体管理流程,并进行合理分工。③进行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并进行部门划分。这一步骤是为设计组织管理体制,合理而高效地将任务加以组合,将员工和任务分别分组,进行部门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自下而上设计法,先确定所需岗位和职能,再把各个岗位和职能分成多个独立管理部门,再划分管理层次、二是自上而下设计法,先确定管理层次,再把各个部门分解成各个管理岗位和职务。④协调方式的设计。设计组织结构框架内纵向、横向管理之间的控制和协调手段,让部门之间产生组织等级,利于组织结构协调,有效实现管理的整

体功能。⑤管理规范的设计。建立机制,确定各项管理的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及要求等。可以将组织结构合法化和规范化,是各个部门活动协调一致,起巩固和稳定组织结构的作用,并监控合作的有效性。⑥人员配置。根据组织设计要求,配备各类管理人员。⑦奖罚制度的设计(激励制度)激励制度一般包括管理部门及人员的绩效评价与考核制度、管理人员的激励制度等。⑧反馈和修正。组织结构的设计是动态过程,设计不完善的地方及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得到修正。

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与举措?

答:(1)含义:体育管理体制是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2)内容与举措:①继续推进体育行政管理机构改革。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是整个体制改革的核心。在权责上,一方面在纵向上权利下放,给予下级或地方更大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另一方面在横向上简政,为社会组织和体育团体的发展提供更自由的发展空间,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②推动体育事业单位改革。根据中央部署,按照责权统一原则,明确事业单位的性质和职责,实行分类管理,改革人事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使其成为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③推进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曾带给我国巨大贡献的竞技体育下的“举国体制”已不适应体育发展需要,要尽快改革,加强竞技体育法制化管理。④推进体育竞技管理体制改革。体育作为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市场经济下,体育产业也不断发展,建立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业政策是体育健康发展的必然之路。⑤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的作用。研究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之间的功能定位,顺利关系,明确职能,为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的作用提供全力保障。⑥深化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是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继续推动协会制改革,逐步顺理各级体育组织机构的关系,加快训练体制、竞赛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对策?

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发展对策研究 篇6

摘 要 我国要想成为一个竞技体育大国必须要以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为大背景,进一步调整、优化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旨在找出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存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求能够为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关键词 竞技体育管理 发展现状 发展对策

一、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现状

当前,中国竞技体育管理的主体为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管理竞技体育的政府机关不仅仅是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体育局,还包括了教育、军队等机构内部设置的与体育有关的部门。各级体育局对体育工作进行统一和宏观地管理,其他机构的体育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和本部门的需要,对部分体育事务进行管理。当下,中国的社会组织对于体育的参与和管理略显得不足,对全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影响有限。

二、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现存问题

(一)管理权限过于集中,行政效率低下

当前的行政权力强调纵向结构,忽视横向结构的协调,造成横向结构紊乱,各横向系统之间缺乏有效联系。从功能看,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各层次权力分配不突出,职责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管理,使体育管理体制内部存在巨大的功能消耗。行政机构政事不分、管办一体,统得过多,管得太死,压抑了社会办竞技体育的积极性,造成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加之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力量分散,导致宏观调控不力。

(二)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化程度低

我国竞技体育长期以来实行的“统包统配”体制给市场经济的介入制造了不小的障碍。计划由国家统一下达、经费由国家统一下发、运动员由国家统一招收、运动员退役由国家统一安置。到目前为止,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资金来源仍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社会经费所占比例较小。

(三)法律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

法律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是影响我国竞技管理体制的完善的首要问题。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当前可供利用的制度、法规较少仅有《体育法》可供利用。其他的行业管理规范、制度、条例多为行政法范畴,处罚力度十分有限。体育法制化环境未完全建立,依法办事还存在很多困难。

(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现有的协会及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负责人基本上都是由体育局行政领导兼任,这种官民相结合的体制很难让体育协会大施拳脚。此外,大多数体育协会的现有工作人员都为退休发挥余热的老干部,还有些人员是运动员退役以后安置下来,他们缺少必要的管理知识,因此工作效率、工作质量难以提高。

三、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发展对策

(一)合理定位中国竞技体育的特征

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技体育市场发育水平,目前中国竞技体育还不具备相应的市场化条件,过于激进的改革只能使中国竞技体育进入一个恐怖的滑坡期,导致整个竞技体育水平的严重下降。当下,中国竞技体育带有公共性,完全可以被定义为准公共产品。

(二)进行适度的社会化改革

1.资金来源的社会化。竞技体育是耗资巨大的事业,因此,在大部分地区,竞技体育的投入对于政府来说都不是一笔小数目。对于竞技体育资源来源市场化,我国已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如以丁俊辉为代表的高水平运动员家庭培养模式及2008北京奥运会的商业开发。虽然,竞技体育资金来源的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就长远来说,政府及竞技体育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尝试进行竞技体育资金来源的改革,吸纳更多社会资金。

2.体育管理的社会化。竞技体育事业的社会管理主体,在实际运行当中,更需要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强化自身的管理能力,完善运行和发展机制。相对于资金来源的社会化需要循序渐进,体育管理的社会化则应当尽快进行。只有首先在组织建设方面实现了管理主体的社会化,才能完全实现竞技体育的社会化管理。

(三)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

1.明确机构职能。政府应当完善在竞技体育领域进行监管和服务,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设置的步伐,中国体育管理机构改革也开始“遵照简政放权、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精简机构的总体思路”。在这样的总体思路指导下,原国家体委管辖下的运动项目逐渐转由新设立的项目管理中心进行组织和管理,与改组后的国家体育总局脱钩。

2.建立完善的运动员保障体系。竞技体育是一个具有较高风险的职业,运动员随时有伤残、乃至丧生的危险。一般的社会保障体系侧重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对于疾病的保障相对薄弱。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力提倡和推动商业保险有关险种的发展,强制俱乐部和运动队出资的方式为运动员购买,再辅以政府出资购买的方式,才能多层次保障运动员退役之后的基本医疗需求。

3.建立完备的体育法律体系。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适当的法律进行保障。中国体育立法目前最迫切的工作是要对竞技体育项目各俱乐部的产权进行明确界定,对竞技体育参与主体的身份进行规范,从法律上明确竞技体育的准公共产品地位,保障职业俱乐部和运动员个人的经济利益,加强运动员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

四、结论

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功不可没,但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发展情形下,竞技体育要想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在管理体制上进行进一步完善和改革,使竞技体育能够进一步发挥社会化、职业化、市场化的优势,走上社会兴办、公众参与、政府监督与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汇编(2006)[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 杨年松.职业竞技体育经济分析与制度安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关于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管理的研究 篇7

关键词: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管理,风险识别

体育院校作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体育教育人才的重点基地,体育训练的开展不仅在强度、负荷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而且承担了重要的竞技比赛任务,学生所接触的体育训练种类更加全面。因此,在体育院校运动训练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更为严峻的体育风险。尤其是面对格斗对抗类如散打、拳击等风险性较大的项目时,部分体育院校为避免竞技的风险性,削弱了此类项目的训练内容。

如果一味地为避免风险而减少训练种类,则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而且不利于此类运动项目的发展。要尽可能地对风险进行防范,处理好追求风险利益与防范风险损失的关系,对体育风险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

1. 学校体育风险管理的定义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主要是学生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这一特定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是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各个阶段或环节可能遇到的风险,也就是在活动中发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1]由于体育院校是专门从事体育教育训练的学校,学生接触高强度、高负荷的运动训练更为频繁,体育风险更大,对风险的管理也更为必要。

“体育风险管理”一词,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于美国,当时主要使用的是“体育风险管理策略”、“体育风险管理技术”。目前,国外“体育风险管理”概念的定义有多种,从众多定义分析看,“体育风险管理”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准确预测体育相关领域可能存在的风险;二是最大限度地控制这些风险的发生或使风险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共识的概念为:“体育风险管理是指规划、管理和控制一个体育组织或体育机构的资源,以使由于该组织或机构举行的体育活动造成对他人、社团实体、社会和它自身造成的伤害和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的过程。”[2]

2. 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特征

体育院校作为体育教育和从事运动训练、竞赛的专业院校,在校学生除需要掌握满足课堂体育教学的技术外,还要熟练掌握专项技能,甚至参加竞技比赛。因此它既具有普通学校体育风险特征,又具有竞技体育风险的特征。

2.1 风险诱因的主动性

体育院校有些体育训练项目在训练过程中要求主动攻击、积极参与对抗,如在散打、拳击中要求学生在完成动作时,一定要快、准、狠,强调一击致敌。此类的项目训练中相互配合训练的学生在完全掌握动作要领和避免运动损伤中,很难把握其中的度,容易形成运动伤害。另外,由于体育院校的竞技性,学生在参加运动竞赛争取更好成绩时,会不顾及一些小的伤病而坚持进行训练,这就与运动损伤的恢复和紧急治疗方法背道而驰,造成了学生“轻伤不下火线”的意志坚强与伤病共同“发展”的现象。

2.2 风险结果的严重性

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一旦发生意外,轻则受皮肉之苦,重则伤筋断骨,甚至丧失生命,不仅给受伤者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而且给体育教师和管理者带来很大的压力、困惑,进而给学校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造成很多负面影响。体育院校由于对其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要求比普通高校更为严格,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也存在着更大的风险。

2.3 风险管理的复杂性

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学实战性强,对抗性、危险性项目较多。在教学组织中稍不留意或保障措施不到位的话就会出现重大事故。而这些又是体育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为以后从事体育竞赛和体育教学打基础的基本内容,因此,如何让学生在熟练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又避免体育风险,给体育教学和管理提出了严峻考验。

3. 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管理的具体过程

借鉴现代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体育院校体育的实际,将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管理的过程分为四个主要步骤: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与检查。

3.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主体对所面临的风险及潜在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性质的过程,包括认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方面的内容。根据体育院校体育风险形成的原因,可将体育风险分为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三大类。人的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教练员。体育院校的部分教师有普通教师和竞赛教练的双重身份。环境因素包括场馆、设施、器材等。管理因素包括教学的组织、突发事件的应对等。具体见表1。

3.2 风险评估

体育风险评估就是指在对体育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大量的详细资料加以分析、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通常用概率表示风险发生的大小;第二,风险的影响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分析;第三,风险可控性分析。

在对体育院校的体育风险进行评估的同时,也应考虑到体育院校的特点,在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上,强调敢于拼搏、刻苦训练的竞技体育精神。如果仅注重体育风险损失的规避,过多地考虑体育教学训练中的消极因素,就势必使教师和学生在惧怕运动伤害等风险损失的同时,放弃部分特色体育项目的训练,难以提高训练水平和比赛能力。

3.3 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在对可能遇到的学校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因素与风险事件进行识别、评估的基础上,学校体育管理部门提出学校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风险应对措施与整体策略,这个过程是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中的应对策略主要有风险规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接受风险等。除应将降低风险应用于整个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中外,针对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所引起的后果严重程度,还应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在体育院校体育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建立风险应对的定性分析表(见表2) ,以便从决策的宏观视角应对体育院校体育风险。

在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的分析(如表2)中,对发生概率高、损失比较小,而训练比赛迫切需要、必须掌握的技能,可以采用化风险减轻的措施,如高难度动作的学习、实战对抗的需要等;对一些发生可能性小、后果不严重的风险通常采取自己承担接受风险的策略如训练中常出现的肌肉拉伤、损伤等;而对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都较大的风险,如果竞技比赛迫切需要甚至是必须时,则尽可能采用风险转移、风险降低的策略,通过为体育训练相关的人员购买教育保险、人身安全保险及财产损失保险等保险来转移,或者通过安全教育宣传、相关制度规则来降低风险。而如果训练、教学暂时不需要或需要迫切性较低时,则可以采用风险规避。例如,个别学生身体存在特殊疾病或不适宜运动时,教师应禁止其参加运动训练。

3.4 风险监控与检查

风险的监控与检查主要指对各类风险及风险应对策略的计划、步骤的监控与检查。为更好监控体育风险,学校应成立风险管理机构,负责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步骤,并监督其执行情况。

制定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计划的目的在于创造给良好的运动环境,维护场地器材和设备的完善及安全,降低体育伤害程度等,要达到这些目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更为重要。执行风险管理计划要求风险管理机构及成员合理分配任务,对计划进行审定;制定风险管理方案,明确相关方面的内容;风险管理信息获得必须有制度保证;在监督上要与每个机构结合对管理效果和效率进行评估,并在适当时候做出调整。风险管理小组在计划的执行与监督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计划在执行与控制阶段,只要严格按照计划来开展工作就应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但由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的执行是变化的过程,一些原本存在的风险可能会消失;一些原本低级别的风险会变成高级别的风险;并会产生新的风险,这将加大风险管理的难度。所以,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过程中,管理机构应该予以充分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规避。为此,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管理计划应该建立日常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定期沟通就成为极为重要的监督工作。这样可以实现及时反馈与补充,并能持续不断地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与监督。

4. 结语

体育院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是适应体育教育改革的尝试,在体育院校领域充分运用风险管理的知识,在降低体育风险危害的同时,主动追逐风险利益的意识,以期从体育风险中获得较大的利益,培养出体育基础扎实、竞技能力突出的教师和运动员。本文通过分析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管理的特征与过程,为体育院校体育风险的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陈立春, 常立飞.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管理[J].体育学刊, 2010, 17 (3) :41.

[2]张大超, 李敏.国外体育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J].体育科学, 2009, 29 (7) :44-45.

[3]汤卫东.学校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归责原则及法律责任[J].体育学刊, 2002, 9 (3) .

[4]帕克豪斯著.秦椿林, 李伟, 高春燕等, 译.体育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思考 篇8

关键词:竞技体育,管理机制,思考

近些年来, 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出现了诸多问题,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学界对此也是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社会的发展以体制为根基, 管理体制是实现国家竞技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的诸多矛盾引发的现实问题带给我们诸多思考。

1 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概述

1.1 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定义

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组织制度, 或是政治、经济的构成形式”从管理学角度来说, 体制指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据此, 体育体制是指国家体育事业的管理体系与制度, 而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就是指国家管理竞技体育的各种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

1.2 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分类

目前,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主要为两大体系, 即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机构。

其中政府机构主要有以下隶属于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体育机构和各政府专门机构中设立的体育管理机构两种。

管理竞技体育的社会组织机构有三种:一是社会组织, 如中华全国体育会、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二是社会群团组织, 如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共青团和全国学生联合会等机构中设置的分管体育工作的机构, 三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民间体育组织。

2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概述

2.1“举国体制”释义

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的“举国体制”。“举国体制”是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报刊对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一种概括, 之后在中国体育学术界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它的含义是指中国体育事业在一定时期内, 为实现一定目标, 能够有效地统一并集中国家力量使相关方面迅速提高的体育发展体制以及相应的一套组织机构等。竞技体育管理体制, 就是以世界大赛的冠军, 尤其是奥运会冠军, 为最高目标, 统一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资源力量, 来夺取比赛运动的优异成绩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2.2“举国体制”的弊端

“举国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统一, 以行政管理和指令为基本手段的管理体制。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举国体制”可以集中人力、财力、物力, 通过统一调配和布置, 来保证部分重点体育项目的优势, 以在国际体坛上取得良好成绩、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但是这种管理体制目前所显现出来的弊端也是不能忽视的。

从体育的发展来看, 因为体育事业过分地依附于政府, 使其丧失了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的动力与机制, 政治和经济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引起竞技体育事业的波动和振荡。管办一体, 抑制了竞技体育的发展能动性, 造成竞技体育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低下的后果, 不利于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政府角度来讲, 政府往往仅是注重竞技体育总体的产出量, 而较少计算投入量, 只讲效益, 不讲效率。同时大包大揽的管理体制使得政府的体育管理机构陷入了微观管理事务中而不能自拔, 造成政府成为竞技体育资金投入的主要渠道以及对竞技体育的管理力量分散的局面, 不利于发挥其宏观管理的职能。

从国民角度来看, “举国体制”因过度地强化政府的权力而抑制了公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建立“举国体制”的初衷是为增强人民体质, 但由于在实际运行机制操作过程中, 过分追求竞技体育的成绩以及政治效应, 造成了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之间的比例失调, 不利于全民体育良好风貌的形成。

3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发展趋势

3.1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之所以成为必然的趋势, 是由我国目前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一方面, 改革开放, 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 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社会转型, 结构变化的前提下, 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与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举国体制”的矛盾越发尖锐。一方面,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社会财富的日益增长, 社会各界有能力, 也有愿望对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同时, 竞技体育的国际化、职业化、商业化的浪潮也在猛烈地冲击着“举国体制”。因此, 我国竞技体育要在国际竞技体育中屹立, 就必须对自身的管理体制进行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革。

3.2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

社会转型, 对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我们要利用社会转型这个特殊时机, 推进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完善与改革, 以循序渐进的原则, 建立国家管理与社会支持相结合, 职业与业余相结合的管理体系。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应该是以协会管理为主体, 即运动训练组织体系是业余与职业相结合, 过去的单一运动队训练体制将被新的体制所取代, 逐步建立业余运动训练组织与职业体育发展所需要的俱乐部训练组织。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向协会化方向发展是总的趋势。这样, 各项业余或职业俱乐部将逐渐取代各级各项运动队, 政府管理主要运用政策和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而协会则按照市场规律和协会章程进行独立运作。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协会化经济体育管理体制, 有利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1996年, 江泽民同志接见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部分院士与外籍院士时的讲话中强调:“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 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勇于创新。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各方面都应顺应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 做到勇于创新, 与时俱进。鉴于此, 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 必须要力求与国际竞技体育运动接轨, 真正发挥竞技体育的多种功能和作用,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江南, 唐宏贵.对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赛制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9, 2.

[2]孙克宜, 秦椿林.试论体育管理体制与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5, 2.

[3]张振东.完善和发挥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优势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2, 5.

[4]陈少坚.转型期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构建研究[J].东南学术, 2006, 4.

体育管理体制 篇9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校体育,休闲体育,体育管理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的腾飞发展给国人带来了富裕,也给体育带来了勃勃生机。人们有钱了,有时间了,在工作之余便开始休闲度假了。由于工作或在其他一些时间内,体育锻炼的缺乏不能满足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于是体育休闲便开始火热起来。除了满足大众精神娱乐的需求,更能保证身体健康的需要,一举多能。纵使休闲体育如此之美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休闲体育的基础不稳、普通大众中存在很多人不知道进行哪项运动、不会技能性运行项目、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体育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是存在的,社会也是不断在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问题也会逐步解决,伴随着又会有新的问题存在,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有机体。下面该文就当前体育教育的现状对社会体育发展管理方面带来的启示,论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1 体育教育与休闲体育的关系

“体育教育”主要是指人一生所接受的关于体育方面的教育与训练,而并不是指体育教育专业或者是侠义的小体育。此处“体育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具有连续性和动态性特点。体育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校体育,分支包括许多,如:各种体育培训机构。“休闲体育”该文主要指人们只要以娱乐、健身、消遣为目的的体育锻炼。休闲体育产生的条件从外部因素包括人们衣食无忧,闲暇时间充足;内部条件包括个体主观意向、个体精力充足、身体健康、体育锻炼兴趣。

体育教育与休闲体育是一种承前启后的关系。体育教育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主要包括:打下健康的身体基础;培养运动兴趣,打下兴趣基础;培养正确的人格,打下价值观基础;结交运动伙伴,打下社交基础等。体育教育可以说是为休闲体育服务的,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应对和适应未来的未知生活。体育教育就是休闲体育的基础,或是说休闲体育的雏形。今天的体育教育让大家学会了哪些,明天这些就是大家从事的休闲体育内容。

2 体育教育当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体育教育在上面已提到,它是指人一生所接受的关于体育方面的教育与训练。主体是学校体育,分支包含众多,如:各种各类体育培训机构。

2.1 体育教育的主体——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体育教育的主体,也是人接受体育教育最主要最基础的途径。学校体育伴随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是所有学科中跨度最长的学科,这也是体育锻炼的特点长期性,持续性所决定的。所谓知往昔方能辩今非,回顾一下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演变过程,使人们更能清楚认识现今的学校体育,以及学校体育未来发展的趋向。

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学校体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但同时学校体育也受制于一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教育等都影响或决定着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与目标。有人说现在的中国已经进入休闲时代的队列。不管休闲时代的标准是什么,可以看到和肯定的是,现在的中国人已经开始普遍的富裕了,有足够的闲暇时间了,有休闲的需要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也在不断地追随时代的潮流。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不断地冲破现有的困境,解决当下的矛盾和问题才能得到发展。认清问题,反思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综合各优秀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当前学校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对比表3和4,可以清楚看到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只是由于不同地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才出现了有些地方在某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有些地方却是这些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的状况。正是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如果从长远的目光来看,只要找到了问题所在,那解决这些问题只是时间问题了。

2.2 体育教育的分支

体育教育的分支包含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述:各类体育培训机构、社会性的健身俱乐部和亲朋间的体育传授。体育教育的各种分支的产生正是为弥补学校体育教育的不足或缺陷。由于学校体育无法满足个性的需求,不能因材施教,有些也没能达到理想的体育教育效果,于是社会性的各种体育教育机构孕育而生。这些社会性的体育教育组织,补充了现有的学校体育教育。如各类体育培训机构:放眼可以看到,在学校旁边,社区里各种舞蹈培训机构,球类培训机构,跆拳道管、武术馆或者是假期里面的各种培训班等,这些体育教育培训很好地培养了大众的体育技能水平,同时也丰富了业余生活。这个过程同样是体育教育,是一个从不知道,不会做体育运动到清楚明白,会而且精通体育运动的过程。再如亲朋间的体育传授:这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体育教育方式。通过亲人或者朋友对体育某些方面的精通或熟悉,向他们学习这些体育运动技能和知识,达到体育教育的效果。

3 休闲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休闲体育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特点是具有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和主动性等。综合各优秀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当前休闲体育存在的问题如下。

观察表5可以发现影响当前休闲体育发展的因素有:社会资源因素,体育教育因素,管理组织因素。而其中体育教育因素起着主要的作用。当前的体育教育现状是在不断发展的,回看表4,未来的体育教育是朝着终身化、多样化、专业化、普遍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决定了未来的休闲体育的发展。未来的休闲体育也将会变得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化、锻炼人群普遍化、锻炼人群更加自主化、专业化、类专业体育人才的培养与成长,必将提高休闲体育大众人群的自主管理与自我组织能力。

4 透过体育教育的发展看休闲体育未来管理方向

上文以讲到了未来休闲体育的内容会多样化,休闲体育的形式多样化,锻炼人群普遍化而并以中老年为主,锻炼人群也更加自主化、专业化。在这样的趋势大潮流下,未来的休闲体育大军该如何管理?是任其自主发展不管不顾,还是政府一把抓,从头管到尾呢,这是当前应该思考的问题。未来的休闲体育该不该管,如何管,管到什么程度,这都是亟待解决的思考题。

4.1 该不该管

事物的发展都有着一双无形的手在推动着,其中蕴含着自身发展的规律与奥秘,但是如果一味地任其自由发展则必然导致极端与矛盾,所以休闲体育的发展必须有国家在顶层上的管理。

4.2 如何管

由政府作顶层的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在制度方面统筹一切休闲体育的活动。保障各类从事休闲体育人群的利益和权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4.3 管到什么程度

政府在制定好顶层的制度设计后,就应该将权力下放,腾出空间让各类社会组织大展身手。通过合法的竞争,各类社会组织给大众带来的将是最有效益,最适宜,最丰富的休闲体育。

5 结语

休闲时代的到来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如何做好休闲时代的管理,将直接影响数亿万国民的生活质量,可以缓解社会矛盾,稳固社会和谐基础。在休闲时代来临之际提前做好计划与安排,做到有备无患。正如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参考文献

[1]周登嵩,李永亮,毛振明.中国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2000年发展战略目标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1997(1):17-21.

[2]姚蕾.中国城市学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4(12):68-73.

[3]董翠香.新中国50年体育师资队伍培养回顾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319-320.

[4]李华生,杨进,周绍忠.中南六省部分乡镇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J].湖北体育科技,2000(3):86-89.

[5]胡星鸿.山区小学开展低篮架、小场地、小篮球运动的探究[J].新课程究,2008(11):70-72.

[6]彭永强.试论我国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J].辽宁体育科技,2002(1):64.

[7]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3.

[8]孟宪军.大众流行的健身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曹士云,白莉.21世纪中国老年人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0,22(1):13-25.

中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对比研究 篇10

一、中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

1. 中国的竞技体育管理特征

长期以来, 中国一直采用“举国体制”的模式来管理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这是一种官方色彩非常浓厚的管理体制, 负责管理工作的主体是政府, 市场调节通常只起辅助作用。这种管理体制的最大特征在于全国一体化, 无论是竞赛、训练还是管理, 基本都有固定的机制和流程。这种机制与我国庞大的人口有非常好的适性, 能高效地从众多的人群中筛选出足以代表我国竞技水平的优秀运动员。

2. 中国的竞技体育管理优势

这种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管理有三方面的优势:第一方面的优势在于上述与国情的高度适性, 如果不采用这种官方管理的举国体制, 想从人口基数过于庞大的人群中筛选出适当的运动员是非常困难的。第二方面的优势在于强烈的专业化优势, 避免了管理机制不完善引起的竞技体育水平参差不齐现象。第三方面在于可以较快地取得成果, 振奋人心, 在该种体制的引领下, 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极快, 在国际体坛上收获的各种荣誉坚定了人民对我国竞技体育的信心, 为未来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与趋势。

3. 中国的竞技体育管理缺陷

与优势相对, 这种管理体制也为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带来了一些发展上的缺陷, 具体来说也可以分为三方面:第一方面是过于依靠国家投入, 随着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 必要的投入也越来越大, 这为我国尚处于发展中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担。第二方面是体制失于僵化, 虽然能培养出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 但不利于竞技体育事业的创新发展。第三方面是管理上完全由政府部门负责, 缺乏必要的监督手段, 对其中的弊端和问题不容易及时发现和解决。

二、美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

1. 美国的竞技体育管理特征

在美国, 竞技体育是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与相关的法律条文来管理控制的, 政府基本不会参与竞技体育的管理, 也不会有直接性的资助行为。在这种背景下, 推动美国竞技体育高速发展的是竞技体育背后巨大的经济价值。由于竞技体育具有极大的传媒影响力, 所以美国人将传媒营销与职业竞技体育结合起来, 令竞技体育在自身获得发展的同时带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 美国全民体育的氛围非常浓厚, 为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拔提供了必要的发展土壤, 这使美国形成了一种全民体育和竞技体育相互融合的独特管理体制与发展模式。

2. 美国的竞技体育管理优势

美国独特的竞技体育管理机制为其带来了三方面的优势:第一方面是竞技体育商业化带来的体育事业与国民经济的相互促进、相互进步, 避免了体育事业发展为国家经济带来的负担。第二方面是与全民体育的有效结合带动了全民体育的发展, 对全体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积极意义。第三方面是与民间, 尤其是各个学校的深入结合对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正面影响。

3. 美国的竞技体育管理缺陷

美国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令其在竞技体育实力上位于世界首位, 但并不代表其体制是完美的, 其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对市场调节的过分依赖导致了体制适性的低下, 只有极为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发挥这种体制的能效, 令其正常运作。第二方面是资金投入上的不稳定, 在竞技体育上的投入经常会受到市场繁荣或衰退的影响。第三方面是发展速度较慢, 尤其是人才供应方面需要以全民体育作为基础, 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完善的体制。

三、中美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对比

1. 国情差异引发的管理体制差异

国情是引发中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差异的主要原因。美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市场体制已经非常完善, 为竞技体育的市场式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市场经济的推行时间较短, 市场体制还不成熟, 没有能力实施纯粹的市场式管理, 所以才会以政府为主导, 将市场作为辅助。

2. 文化差异引发的管理体制差异

中美体育文化的发展程度不同, 美国体育文化的气息比较浓厚, 因此全民体育的推行难度较低, 所以竞技体育的人力资源可以完全由全民体育提供。中国的体育文化相对落后, 兼之各地的体育文化差异很大, 全民体育推行较慢。这种发展背景配合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 使得完全依靠民间的人才选拔变得非常不现实, 所以我国才使用固定机制的模式来选拔竞技体育人才。

严格来说, 竞技体育是一种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活动, 但由于其需要以运动员为载体, 所以必然会产生国别差异。中美竞技体育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别来自于国情和文化的差异, 对自身体育发展的影响也均是优劣参半的, 因此我们不应妄自菲薄, 盲目效仿, 但对值得学习的部分也不应拘泥于国别限制, 视而不见, 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管理体制的创新与保留。

摘要:中国与美国都是竞技体育大国, 本文从中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与美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进行对比, 深入探讨两种体制的优劣之处, 并剖析存在差异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竞技体育,中国,美国,差异

参考文献

[1]池建.竞技体育发展之路——走进美国[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

[2]史明娜, 孙亮亮.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矛盾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9) .

上一篇:光电显示下一篇:锦州市饲料工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