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语言交流

2024-06-21

交际语言交流(精选七篇)

交际语言交流 篇1

客观事物边界的不明晰性,人类语言的概括性,人们使用语言的不一致性、松散性语境的变化性,以及人们对客观实体缺乏清楚的认识等都可能产生语言的模糊性。模糊语的研究起源于1965年,查德(L,.A.Zadeh)受模糊语言的启发,创立了模糊集合论,后来他的理论被语言学家发展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模糊语言学。在中国最早研究模糊语的代表是伍铁平先生。语言的模糊性在给交际带来障碍的同时也给语言增添了不少色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模糊性也是语言弹性的表现之一,因此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进行交际不但不会阻碍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反而会融洽人们的社会交往。模糊语的表达具有简洁性、概括性、灵活性等特点,它不但能提高表意的“准确性”,而且能使表达委婉含蓄、谦虚礼貌,给听者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因此“模糊并不是绝对的坏的,不仅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有时还是语言美的标志之一,是语言艺术的特征之一”(伍铁平,2000)。模糊语在人们的生活交流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的频繁交际中,人们经常使用模糊语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语言的模糊性、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有所了解。

二、语言的模糊性及模糊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们认识中对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定性而造成的,如表示时间的“早晨”、“上午”、“傍晚”、“过去”、“现在”等,表示年龄的“老年”、“中年”、“青年”、“幼年”等,表示性质状态的“高”、“胖”等都具有模糊性。客观事物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往往很难划出一个明确的界限,反映在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就是没有明确外延的概念。所谓模糊语言,主要是指由于模糊词或模糊词组所引起的,表示概念的内涵、外延难以明确确定或精确确定的语言。在生活中,当人们无法具体确定或精确确定思维对象范围的大小,或者虽可加以确定而语言表达不一定要求具体确定或精确确定时,语言就带有模糊色彩。形容词、概数词、程度副词和一部分时间名词、时间、副词属于模糊词,受形容词、程度副词修饰或限制而组成的词组,就是模糊词组。此外,有些修辞格,像比喻、夸张、借代、比拟、双关、反语、象征等,之所以能适应特定的情境,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们都具有模糊色彩。

三、模糊语言出现之原因

人们在日常交际之中离不开模糊语。模糊性是人类运用语言、把握语言本质和规律的重要途径。模糊语是一种必然的语言现象。吴世雄认为:“语言符号的模糊性来源于事物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来源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模糊性是语言符号本身的基本属性。”事物的纷繁复杂的内在性和客观世界所存在的许多模糊事物,也就是客体本身性质或状态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再加上人们对事物本质认识的局限性,从而使用来描绘这些客观事物的词语自然带上模糊性的特征。正如石安石所概括的造成语义模糊的因素:其一是语言符号的有限性和离散性与许多事物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其二是因为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需要。

物质客观存在方式———时空的模糊界限也是引发语言模糊性的另一个原因。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客观存在方式,本身具有伸缩性和延展性,它们的划界很难精确地定位,在语言的运用中会出现一些外延具有模糊性的词语。再加上主体认识上的局限性,以及我们所赖以存在世界的无限广阔性,存在的事物数不胜数,再者客观世界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时刻都在运动变化中,事物诞生、发展、更新、灭亡是一个不变的规律,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们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做到对事物的完全认识和了解,因此在不能完全透彻地把握事物之前,有时人们不得不采用模糊语言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总之,糊词语在人们现实生活中之所以被广泛地使用,有事物本身的客观原因,也有人类认识局限性的主观原因。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模糊语在给人们的交流产生障碍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社会交往带来了更多的便利。这就看我们能否很好地洞察语境,并且及时作出正确的反应。

四、模糊语的功能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模糊语在承载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从语义学的角度对模糊语功能进行研究很有必要。语义学不但研究说话人在说出一句话时所想表达的意思,如“恭喜你!”他是真的道喜,还是挖苦嘲讽,甚至是泄愤,而且研究听话人怎样在说话人提供的有限话语基础上,根据上卜文及具体语境作出进一步的推论,最终领会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对模糊语的功能可以作以下几点概括。

(一)模糊语给语言增添了更丰富的色彩。

从语言的大系统关系来看,语言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内部纷繁复杂,因为其清晰而使得人们的交际有的可能。但同时语言的模糊性使得它具有了更加丰富的神奇力量,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很多方便,使得人们可以用有限的语言词汇表达更多的信息含量。也就是模糊语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语言的表达功能,同时增添了使用效果的色彩度,从而使语言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二)模糊语言使得交际更加完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

从认知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来看,模糊语是人们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服务于人们交际过程中,模糊语言能使交际趋于完善,表达更加合理、多样化。

1.模糊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准确传递信息。这要归功于语境为人们理解所获得的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具有朦胧之感的模糊语面前,语境能使模糊语的语义内涵清晰化。如愁,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人类情绪,人们往往把它作为一种意象进行描述,然而精确的语言不能把无形之愁绪完全、清晰、准确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即使做到也不具美感,模糊语却能挥洒自如。

2模糊语能使表达具有灵活性。由于思想的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的有限性,在很难用语言非常清晰地说明的时候,我们可以借用语言的模糊性这一特征,从而使得意思更加深刻。

(三)模糊语言能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如在文学作品中,典刑人物的刻画不但要表现外在的“形”,而且要展示内在的“神”,要形神兼备,这种“神”要借助于模糊词语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文学再创造过程中,读者可以任意驰骋于想象的空间,在美的享受中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四)在日常的交际中,模糊语言可以使表达更加含箫、委婉,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因为表达太直接所造成的尴尬场面和紧张气氛,达到礼貌的效果,最终使得人们顺利完成交际任务。

五、在交际中模糊语言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大量使用模糊语言,它为大家带来了交流上的方便,但有人滥用,混淆不清。为了使语言更加恰当、得体,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实事求是。

模糊语是语言具有的一种特性,人们在利用其服务于交流时,给交流本身带来了一些麻烦,这就是它的掩饰功能。正是由于这种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非常喜欢用它。但是一些人却不实事求是,成了一种忽悠。突出表现在一些广告词与促销口号上。比如,“买一送一”。“买一”,这个“一”是指一件商品;“送一”,按照常理理解也就是送同样一件商品,但是往往不是如此,而是送一件价值小的礼品。这种促销正是利用了模糊词吸引顾客。作为商业手段这无可厚非,但是人和人交际就不可以如此。即使是使用模糊语言,也要让听话者一听就明白所要表达的全部信息,而不是忽悠听话者。掩饰并非等于忽悠,这样才能真诚交流,建立良好关系。实事求是可以视为模糊语言使用的第一原则,一旦失去了实事求是,模糊词就毫无意义,而成为破坏交际的恶首。

(二)适当场合。

模糊语言很多时候都是说话者习惯地在不知不觉中使用出来。模糊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一定要注意使用场合,不然会贻笑大方。模糊语言的使用在情侣中是比较普遍的,一些含蓄甚至难以启齿的语句,可以借助模糊词很好地传达。这些词都是属于两人之间的默契而产生的,因此不宜在公开的场合使用。情侣中的这种模糊词,只是一个特殊例子而已,生活交际中还有很多模糊词的使用要注意场合,与场合吻合,以既符合语境,又使讲话得体。可以简单地认为,模糊语言要能照顾到大多数的听话者能够接受,而不至于造成不安。每一个场合都有每一个场合的特殊情况,在一个场合可以说的词,到了另外一个场合或许就不可以说了。

(三)因人而异。

每个人因为个体情况的不同,对事物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模糊语言的使用要因人而异。模糊语言词中很多是比较专业的专属领域用词,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明白它所代表的词意,只有属于这个特定领域的人才能准确地获知专业模糊词传递的特有信息,对于这类词的说法,如果对本专业的可以用专业的说法,如果不是本专业的,则应该用通俗一点的说法,而不宜模糊,否则会令人一知半解。另外由于文化背景、年龄、性别、民族等不同,很多模糊词也应该注意使用的对象是否可以接受和理解。比如年轻人经常讲的“酷”字,就不好对一个乡下老爷爷讲。这不仅在年龄上有差别,而且在地域文化上有区别,老爷爷不能理解其中意思。因此模糊语的应用,因人而异很重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尊重,如果在一般人面前生搬硬套一些专业的模糊词,难免令人对说话者产生炫耀之嫌。这一点可以套用一句话进行很好的说明:“见什么人讲什么话。”

以上是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应时刻注意的间题,这样才能不至于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此外,诸如模糊词的语气、使用的频率等都是我们在日常交际中要加以揣摩的因素。

六、结语

作为自然语言之一的模糊语言已在模糊心理学、人工智能、模糊数学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就交际而言,如果人能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进行交流,不但不会阻碍人们之间的交流,反而会融洽人们的社会交往。因为它不但能提高表意的“准确性”,而且能使表达委婉含蓄、谦虚礼貌,给听者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正如伍铁平(2000)所说:“模糊并不是绝对的坏的,不仅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有时还是语言美的标志之一,是语言艺术的特征之一。”总之,模糊语不但为语言增添了更丰富的色彩,使得语言更加完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而且能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使得表达更加含蓄、委婉,为人们之间的顺利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了减少模糊语对交流的负面效应,确保语言运用得恰当、得体,正如上文所述,实事求是、适当场合、因人而异等这些基本的原则应该遵从,只有这样才能让模糊语达到最大的效度。

摘要:模糊语言已在模糊心理学、人工智能、模糊数学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 给人们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交际带来了诸多便利。本文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模糊语言, 对语言的模糊性和模糊语言进行了比较分析, 从语义学的角度对模糊语言的功能进行了归纳总结, 并就模糊语言的使用提出了几点基本原则。

关键词:模糊语言,交际,原则

参考文献

[1]Joanna Channel.Vague Language[M].Oxford:Oxford L University Press, 1994.

[2]白海瑜.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及其语用失误[J].西安外语学院学报, 2004.

[3]陈意德.论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修辞[J].湘潭人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1) .

[4]苗东升.模糊学导引[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 1997.

[5]石安石.语义研究[M].北京:人学语文出版社, 1994:91-93.

[6]吴棠棣.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7]吴世雄, 陈维振.中国模糊语言学的理论研究述评[J].建师范人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2) .

[8]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9]杨延龙, 季建芬.论英语中模糊语义的语用价值[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5, (3) .

[10]张乔.模糊语义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21-21.

口语交际--交流格言 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学会用普通话流畅地交流格言,清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准确理解发言者的话语、观点。

积累格言,感悟格言的深刻内涵,激励学生用格言指导自己的生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你猜一猜: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是什么?

2、这句格言出自那个名人?

3、时间如此宝贵,你还能说出劝我们珍惜时间的格言吗?

4、看来同学们知道的格言还不少,你们是从那里收集到的?

二、课堂讨论,掌握技巧

1、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交流积累的格言,说明搜集的渠道,喜爱的理由,以及格言对自己的影响。(提示:从生活、思想、学习、语言运用上谈。)

2、要求:

小组长负责组织,交流后派代表上台发言。

发言者应有表达的信心,能自己发表意见,努力用语言打动人。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话,了解主要内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意见与人商讨。与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注意使用文明交际语言

三、推选代表,交流互动

各小组推选代表把本组的交流成果以多种形式向全班同学作以汇报,其他同学或进行评价或针对所交流的格言表达自己看法,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

四、启迪思想,个性表达,在交流名人格言基础上,说出属于自己的“格言”。【示例】

1、人生路上处处皆风雨,惟拼搏是出路。

2、你笑对生活,生活笑对你。

五、当堂训练

1、试赏析一下下列格言。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

——歌德 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诺贝尔 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后悔过去,不如奋斗将来。

——马克思

2、写出你最喜爱的格言并谈谈你对这句格言的理解。格言:

双向互动交流,促进口语交际 篇3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口语交际 双向互动 高效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可以说,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农村小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差,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应成为语文课堂必须达成的目标。

一、创设交际情景,实现课堂双向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互动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善于凭借教材,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创设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情境,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教师更要顺应儿童心理,巧妙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交际的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创设交际的情境方法很多,如语言的渲染、场景的设计、课件的展示……要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而恰当地加以选择,真正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促进口语交际的实效性。

如在《小白兔搬南瓜》口语交际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小白兔见到了大南瓜想办法”和“南瓜已经搬到家”两幅画面,将运南瓜的过程画上了一个大的问号,随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小白兔会用什么好办法把南瓜运回家。学生被多媒体课件所呈现的可爱画面深深吸引,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小白兔可能会用的方法,小组交流后在班上又进行了交流,说得头头是道。

(二)联系生活,触发互动

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拓展时空,再现多姿多彩的生活,可以触发学生的灵感,使他们有话可说,不吐不快。例如《发现朋友有了缺点,该怎么办》一课,上课伊始,我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有一位好朋友,他勤奋好学,各项活动总出类拔萃,不轻易犯错误,可是他做了错事,总不承认,爱撒谎,你们说该怎么办呢?学生一听帮老师解决问题,思维活跃纷纷说出许多见解。这样一下子进入了问题情境,把口语交际回归生活体验,打开学生话匣子,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交流欲望。

(三)拓展体验,延伸互动

生活是口语交际的主要源泉,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口语交际才能入门。因此教师要主动帮助学生巧搭“说”的舞台,创设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情趣的语境,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广阔空间观察表达。如《爱我班级,从我做起》的口语交际课,以学生为班级做好事说起,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的情感。分小组汇报自己所见所闻,同时参与对别人的评价,最后去采访做好事的同学。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进行了心得交流,大大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二、发挥主体的互动性,实现课堂双向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从多样的形式和角色换位来体现主体的互动性。

(一)形式多样,多边互动

口语交际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才能内化为能力、运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种形式,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孩子参与其中,在动态的交际中反复训练、体会,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1.师生互动。如《买铅笔》的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扮演营业员阿姨,学生当小顾客,让学生明白买东西时要注意说话的语气,用礼貌用语。

2.生生互动。面向全体、人人练说,让学生在问、说、评、议、辩中互相交流,各自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在这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那些不善言谈的学生,给予自信和鼓励。

3.群体互动。群体互动主要是通过小组与小组之间互问互答、表演、比赛、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及集体荣誉感。如《小小辩论会》,正方的辩题是:小学生要多看电视;反方的辩题是:小学生要少看电视。正反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辩论中来,都想方設法说服对方。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以及生活体验进行辩论,热情高涨,在双方的思维碰撞中达到了愿说、想说、要说的效果。

(二)角色换位,情感互动

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与他们讨论聊天,让学生愿意和自己交流。教师的语言要尽量贴近学生,要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思考问题,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的变化,从而引发情感共鸣。如《互相帮助》口语交际课,教师和学生现场表演,模拟老师向学生请求帮助,让学生评一评老师的表现,是否也做到有礼貌,说说做得不好该怎么做。这样教师主动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想到一块儿,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要。

三、促进言语的实效性,实现课堂双向互动

口语交际的最终成效体现还在于学生嘴里说出来的话语。教无定法,方法灵活多样,但只有有效的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示范指导,有效互动

想说、爱说是口语交际的前提,会说才是教学的目的。学生想说,但由于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有困难,有时不知如何说,不知从哪里开始说,教师就要做好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在训练中规范口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1.必要模仿适时点拨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有时候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做直观形象的示范,或让优秀学生表演示范,通过示范,向学生提出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注意问题,也能使他们从中学到甚至悟出一些语言、方式和态度。如《介绍健康的小常识》中,教师先介绍预防秋燥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必须说清楚要预防什么,治疗什么,用什么药(方法),注意把药名、药量介绍清楚。

2.课前准备指导

口语交际应尽量做好课前准备,这就需要教师做必要的指导,如《学会感谢学会安慰》一课,上课前先让学生收集对自己帮助最大且让自己最感动的事,了解身边谁最需要安慰并想一想该怎样安慰他。这样在上课时,学生就能将从课文中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迁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同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创新思维,丰富内容

如《设计广告语》,我要求学生摘录精彩广告语在班上诵读并让学生当推销员为家乡的土特产做广告。学生们的创造潜能被充分挖掘出来了:“高品质,好滋味,永昌羊肉让人馋”“虹鳟鱼、金鳟鱼,家乡鲜鱼美天下。”等为家乡土特产做的广告语令人欣喜不已。

(二)评价质疑,反馈互动

参与评价,这是检验口语交际效果的重要一环。让学生在评价反馈中获得知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掌握交际现状与目标的差距,发现存在的不足,以便对症下药,及时补救。评价过程可逐步学会:学会倾听,判断正误,学会赞扬,欣赏别人的优点。评价内容既可从语言看,是否清楚明白,是否讲究文明礼貌;也可从交际习惯和方式是否正确等方面考虑,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好的肯定,不足的指出,分析原因,提出富有针对性的矫正意见。评价方式既可在小组内评价,也可是全班共同评价。如《树叶画》,对学生各自剪贴制作的树叶画,先在小组内交流,展示,评议,然后在全班交流、评议。不仅要说明各是什么树的叶子,同时也要评议树叶画的设计图形,看谁汇报的生动有条理。同时也可通过质疑来完善问题的所在,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模糊语言在口语交际中的语言功能 篇4

一、模糊语言的提出及使用环境

Peirce (1902) 通常被认为是模糊语言这一概念的首倡者。他认为:“模糊语言是语言体系允许言语使用者所说出的他们示意事实来确定的话语。”学者Black (1949) 也发表了对模糊语言的观点:“词语的模糊性表现在它有一个应用的有限区域, 但是这个区域的界限是不明确的。”通俗的说, 模糊语言指中心部分清晰, 边缘地带界限模糊的语言。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 (1967) 在演讲《逻辑与会话》中首先提出口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它有四条标准:量的准则、质的准则、相关准则和方式准则。对人们在交际中生成和理解话语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认为, 人们在交际中, 总是会大体上遵循合作原则, 但又会故意违反四项标准中的某一项, 从而产生语用含义, 使听话人推导出其中的交际意图。北京大学教授索振羽先生在其著作《语用学教程》中提出了新的“得体原则”, 它有三条准则:礼貌准则, 幽默准则和克制准则。索教授认为, “得体原则”与“合作原则”的关系是:分工合作, 相互补益。“合作原则”的四条原则适用于直接的言语交际。“得体原则”则适用于委婉的语言交际;适合特定语境, 有话曲说, 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模糊语言就属于“特定语境中的有话曲说”。

二、模糊语言的表达功效

口语交际过程是说话者对自己言语行为进行有意识地控制、调节的过程。这个过程取决于情感态度和语言技巧两方面。而模糊语言的使用, 是说话者从宏观上对事物性质的高度概括, 以简便、高效、得体的语言形式对事物进行的艺术描述。众多实例表明, 口语交际中广泛存在的模糊语言, 不但不会妨碍交际, 相反却能使交际中的语言表达富有艺术感。

(一) 模糊语言因其边界的模糊性, 在一定的语境中能产生幽默的效果。

例如, 一户人家生了个男孩, 全家都非常高兴, 满月的时候, 这户人家将男婴抱出来与喝喜酒的宾客见面。有的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说的人得到感谢。有的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大官。”说的人得到赞赏。有个老实人说:“这孩子将来是会死的。”话音未落, 遭到这户人家的一顿痛打。其实, 说要死的是必然结果, 说富贵的未必是真, 但说谎的得到奖赏, 说实话的却遭到痛打。宾客中有一个年轻人, 既不愿说谎, 也不想挨打, 就笑呵呵的说:“啊呀!这孩子, 您瞧!多么……阿唷!哈哈!”大家听了他的话, 也纷纷跟着笑起来。这种打哈哈就是一种模糊语言, 体现了幽默性。

(二) 模糊语言可以加强表达的灵活性。

在言语交际中, 说话者常常受到话题、内容、交际对象、语言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遇到很多不便或不愿把自己真实的想法暴露给别人的情况, 这时可以把想要传达的信息“模糊化”, 既对他人礼貌, 又不使自己难堪。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例如与对方分手时, 常说“有空到家里来玩。”;与他人聚餐后, 常说“有时间再聚”。模糊语言“有空”、“有时间”既表示了对对方的礼貌, 也为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

(三) 模糊语言能够提高口语表达的效果。

伍铁平先生曾在《模糊语言初探》一文中举例:假如你要求别人到会场上去找一个他不认识的人, 你只需用模糊语言说明那个人的大致特征即可, 比如“高个, 中年, 胖子, 高鼻梁”。假如不适用模糊语言, 而是精确地说“身高1米85, 36岁零8个月, 体重95公斤, 鼻高2厘米”, 反而很难找到这个人。从伍先生的这个例子中, 可以看出该模糊的地方, 精确不得。日常交际中, 人们往往使用概数, 精确地数字则只用于需要特别需要说明或特别明确之处。比如, 打算出去玩6天。我们常会说“出去玩几天”, 而很少说“玩6天”。

此外, 模糊语言还可以增强话语感染力。例如, 天津的商贩见到女顾客多叫“大姐”, 见到男顾客多叫“大哥”, 可能顾客的真实年龄比自己小, 但这种模糊的称谓, 将顾客抬高到自己之上的位置;若顾客比自己大, 则将顾客年轻化, 都会取悦听者, 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三、模糊语言被广泛使用的原因

口语交际中, 模糊语言被广泛使用的原因, 可大致归结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方面,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就某一阶段, 总有人们无法认识的现象, 模糊语言不可避免。同时, 模糊语言也受制于人类思维的模糊性, 人类的语言尚未发展到能用来确切地描述整个客观世界。

主观方面, 在口语交际中, 由于表达和交际目的的需要而故意使用模糊语言。 (一) 说话者思维的模糊性。索绪尔指出:“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历来一致认为, 若不借助符号, 我们便不能够清楚而稳定地区分两种观念。就思想本身而言, 它像是模糊的一团, 其中没有必然的界限。”在口语交际中, 往往头脑中的想法就是模糊的, 语言表达的模糊也在所难免。 (二) 口语交际对象的模糊性。口语交际中, 我们不可能每次都清楚地了解交际对象及他当时所处的语言环境等诸多因素。为了不在口语交际中出现失误, 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说话者往往会使用模糊语言。 (三) 说话者表达的需要。口语交际是为了实现交际目的, 有别于精确的科学语言。它强调自身的表情达意, 要以形象、感性方式表现出交际双方的联系。

综上, 正是因为客观世界和我们本身具有模糊性, 我们在语言交际时, 就不可避免的要使用模糊语言。虽然模糊语言有时候也会带来误解, 但只要我们在日常口语交际中, 恰当的使用就一定能够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幽默、灵活, 大大增强口语的交际效果。目前模糊语言在学界, 越来越被重视, 可见它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伍铁平, 《模糊语言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 1980

交际语言交流 篇5

一、CPIK教师

CPIK——Chinese Program In Korea, 由中国政府和韩国政府联合举办的一项旨在帮助韩国中小学提高汉语教育水平的计划。该项目中方的负责单位是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 (简称汉办) , 韩方负责培训和管理的机构是国立国际教育院 (简称教育院) 。教育院之前到现在一直负责的另一项目——EPIK, 招聘母语为英语的国家的教师进入韩国中小学校进行协助教学。

CPIK教师, 是由汉办从国内高校中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中选拔出来的, 经过一定时间 (一般是30天) 的培训后, 派往韩国的, 所以CPIK教师大部分是在读研究生。2012年3月份, 首批CIPK教师飞赴首尔, 拉开了两国教育合作的序幕。本文案例均为笔者作为一名CPIK教师在韩国工作时的所见所闻。

二、非语言交际

关于非语言交际, 研究者们提出的定义很多。有人认为它是包括在交际环境中的, 人为的和环境所产生的对于信息传播和信息接收者一切不使用语言的交际。还有一种说法是“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我们认为, 非语言交际是一种不可直接用言语传递的隐含性信息。比如, 一个人在异国旅行, 要与当地人进行沟通, 但是语言不通, 这时他就会通过摆出不同的手势, 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当地人会根据手势进行猜测, 然后用肢体语言进行回答。通常情况下都是边说边做出动作, 虽然双方都听不懂。这种手势不是非语言交际行为, 而是一种语言借助其他方式进行的语言交际行为。非语言的交际行为往往具有隐含性, 暗示着发出人某种心理状态或是蕴含着当地的宗教、礼俗习惯等。

许多人认为, 在跨文化交际中, 要掌握的交际工具只是外语, 他们比较注意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合适性和可接受性, 却易忽略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 结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频频发生。其实, 在跨文化交际中, 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所起到的作用同样重大, 在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其维持和挽救交际的作用则更不可低估。

三、案例分析

1、案例一

韩国社会里一个群体为了促进彼此的友谊, 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经常在周末工作地附近的小饭馆里汇餐, 很多CPIK的老师受到过韩国老师的邀请, 参加汇餐活动。韩国人周末的汇餐通常要搞两、三波, 持续到深夜, 每次都要饮酒助兴。很国人聚会时通常喝三种酒:烧酒、米酒和啤酒。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度数不高, 不像白酒或者伏特加那样的烈酒, 让人在饮酒的时候就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味道。韩国人喜欢喝酒, 不论男女都是, 喝酒的时候不用别人劝, 不知不觉就喝得很多。

从他们喝酒时的表现能够感受到韩国人的那种强烈的等级观念。由于组织性的观念很强, 韩国人从不给自己倒酒, 都是给其他人倒酒。领导或者前辈如果给下属或者后辈倒酒, 后辈要双手接着, 并且一定要喝完, 这样才算尊重。韩国人敬酒的时候先喝光自己酒杯里的酒, 接着把自己的酒杯倒满酒, 用右手递给对方以示敬意, 而被敬酒的人通常都是一饮而尽, 然后递还到敬酒人的手里, 最后还要再把敬酒人的空杯倒满。如果敬酒的人地位较高, 被敬酒一方在递还酒杯之前还要先用纸巾把唇印擦拭干净, 再还给对方。用别人的酒杯喝酒, 这样的酒桌文化在中国很少, 所以大都很难接受。记得有一次和韩国的老师们汇餐, 餐桌上气氛很融洽, 这时生活校监 (副校长) 端着酒杯来到我的座位前。虽然之前在韩剧里看到过他们敬酒的情景, 但还是有点儿出人意料, 对这种敬酒的方式非常不适应。尽管如此, 我还是硬着头皮把酒喝完了。我给副校长倒满酒后, 从他的眼神中我能够看出他非常开心。

分析:虽然韩国有些习惯我们并不容易接受, 甚至会有些反感, 但是在对方的文化里, 这些习惯是向我们表示尊敬, 所以在对自己没有什么损害的前提下, 与其拒绝他们的一片好意, 不如欣然接受, 毕竟这种场合并不多, 是增进双方友谊的绝佳时机。

2、案例二

在韩国做过公交车的人都会感觉到韩国司机开车很猛, 经常会出现急刹车的情况, 无论遇到红灯还是到站都会急刹车。基于以上的原因, 我对韩国司机最初的印象是脾气急躁, 缺乏耐心。但是之后我坐公交车的时候注意到, 每次到站停车, 司机都很耐心地等待上车或下车的乘客, 从不像中国公交车司机那样催促乘客, 而且他们向每一位上车的乘客点头问好。有时候, 汽车已经发动了, 司机发现后面还有乘客跑过来, 他还是为那名乘客停下车, 等他/她上车后, 才发送汽车驶离车站。我也曾赶上过几次这样的情况。在中国也许由于管理规则不允许, 所以的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然而我们经常看到公交司机为熟人随便停车) , 而在韩国却经常发生。

我刚到韩国的时候, 过马路会遇到发生这样的事儿。当我走在斑马线上, 看到有右转的车就习惯性地停下来让那辆车先过。可我等了两秒钟发现车还停在斑马线边, 我突然意识到原来这辆车在等我。司机要等我过了马路后再开走,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才迅速地从车前通过。这种情况遇得多了, 就觉得是理所应当这样做了, 也渐渐习惯了。糟糕的是, 这种习惯导致了一个很不好的结果, 就是我在回国后的前几天过马路的时候总因为忘记避让右转的车辆而险些被撞, 因为行人绿灯的时候总有右转的车辆跟行人抢道。

在国内, 宽阔的马路上行驶着各式各样的车辆, 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的时候, 特别是繁华的地段, 能听见各式各样的车笛声。同样在繁华地段, 在韩国的街上所听到的就只有发动机的轰鸣, 很少听到汽车喇叭的声音。有一次和朋友在路上边走边聊, 我们聊着聊着忽然听见后面有声音, 可能是聊得太投入了, 所以一直没听到, 原来有一辆汽车正“默默地”跟在我们身后。如果在国内的话, 我们可能早就被汽车的笛声很粗暴地“提醒”了。

分析:韩国在学习了西方的汽车技术的同时也很好地吸收了西方的汽车文化, 在礼让方面把这一文化发挥得更好。这些方面是值得国人借鉴的地方, 毕竟文明不只是科技, 还有优秀的素养。

3、案例三

在韩国高中工作的时候, 我见过很多和中国校园大相径庭的现象, 有些能从中国早期学校里找到一些影子。韩国的老师们都有一个一尺来长小细竹棒, 非常轻, 但很结实。刚到韩国的时候, 我不知道老师们为什么还要拿着竹棒上课, 后来我曾亲眼目睹一名韩国年轻的女老师用竹棒打一个男生的屁股。当时正值初夏, 所以学生们的长裤很薄。尽管我和他们有一段距离, 但还是能清楚地听见清脆的拍打声, 可见用力之深。在办公室, 学生像做俯卧撑一样双手撑在地上, 或者被罚跪着、蹲着的情况是常有的事儿。有的时候, 老师还时不时在旁边说些什么, 大概是责备或者警告的话。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西方民主思想不断涌入中国, 社会上普遍接受民主平等的思想, 特别是在校园里。所以中国的学校很早就禁止老师体罚或是变相体罚学生了, 即便有体罚的情况发生也只是个别学校的个别行为, 整体上体罚的现象非常少见。然而, 韩国近两年才刚刚立法, 约束小学和初中的老师禁止体罚学生。但是, 在高中校园里体罚的现象仍然时常发生, 无论男高还是女高都是如此。

曾经有一位教社会伦理 (韩国高中的一门学科) 的班主任教师让我在教学上多关照他班上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在中国生活了六年, 汉语水平很高, 只是回到韩国以后没有机会说汉语了。因为我正好教他们班汉语, 所以欣然接受了他的请求, 并表示我把那个学生当做我的朋友, 我们互相学习, 我教他汉语, 他教我韩语, 而那个老师立刻纠正了我。在韩国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父子关系不是平辈的关系, 所以我不能把学生当做普通朋友而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严加管教;学生也一样不能把我当朋友一样对待, 而要像尊敬自己的父亲一样尊敬我。这种思想颠覆了之前我在国内大学里所学到的老师要把学生当做朋友的观念。

分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韩国就接触到来自中国的文化思想, 尤其是儒家思想。在李朝时代, 韩国就把儒教定为国教, 形成了儒学化体制, 传统的儒教思想在尊卑观念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对老师的尊敬在儒家文化里根深蒂固。韩国的学校里, 老师的权威不可动摇, 这一思想就从学校里老师们日常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表现出来了。

四、结论

本文根据笔者在韩的日常生活工作的经历, 列出了几个非语言交际方面的案例, 并对这些案例进行了浅析。作为一名国际汉语教师, 笔者将自己的亲身体验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实例展示出来, 希望能够帮助即将赴韩的留学生和汉语教师, 让他们对韩国及韩国人有更多的了解。

摘要:2012年是中韩建交20周年, 这一年两国举行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这些活动虽然都带有官方色彩, 却为促进两国民间的交流起了一定的作用。CPIK是韩国教育部门为提高国内中小学汉语教育水平, 推出的中国教师在韩教汉语的项目。该项目由政府部门一手操办, 但其影响却在民间, 参与这个项目的中国志愿者教师以及韩国的学校、教师和韩国学生们均在不同程度受益于这一项目。由于大部分被派出的中国教师都不会韩语, 这就为非语言交际的研究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案例。

关键词:CPIK,中韩文化,非语言交际,跨文化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创设交际空间培养语言能力 篇6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能让儿童从感受、体验形象开始,而儿童在感受、体验形象时,观察的客体和词语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会使词语与形象沟通起来,同时,语言与思维也随之发展。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巧设情境,才能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

“口语交际”的每一课都配有“情境图”,这些“情境图”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可以让学生把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要学习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参加口语交际的愿望。在创设“交际情境”时,要努力发掘“情境图”的内涵,很好地利用这些“情境图”。

如《学会祝贺》这一课的情境图有两幅,一幅是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在准备给老师做贺卡,从她的表情来看,她一定是想好了准备写贺卡上的话,很开心;另一幅图是一份可以填空的贺卡的样子。根据情境图,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语言描述:明天就是教师节了,欣欣准备自己做一张贺卡送给老师,不一会儿工夫,一张漂亮的贺卡就做好了。欣欣想了想,在上面写上了自己的祝贺词:“敬爱的王老师:教师节到了,祝您节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和日期。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想给老师做贺卡呢?现在就动手吧。当学生做好贺卡送给老师时,问学生:“送贺卡时该怎么说呢?”这样,可以营造“学会祝贺”的交际氛围。

我们还可以利用角色模拟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生活中的实际角色来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如在教学《学会待客》时,创设待客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我”和“王阿姨”,从王阿姨敲门开始,让学生练习待客时的对话,然后让学生以分组表演的形式相互评议。学生在交际的情境中,不但想说敢说,还说得津津有味,激发了口语交际的兴趣。

二、多向互动、人人参与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是面对面你来我往的信息交流,是多向互动式的动态语言实践。所以,课堂上要安排大量时间,注重采取多种形式,特别是全班学生都能参与的形式,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在动态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反复经历、体味,提高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深刻性和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条理性,从而获得真知,增强能力,渐渐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交际态度。表演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体验方式。表演的本身就有着很强的互动性,将表演引进口语交际课堂,不仅可以创设“交际情境”,还可以有效地促使课堂教学实现和保持互动。一些口语交际的话题,有着明显的互动性,如《问路》这个话题,可以根据“兰兰要去‘白马石刻公园’,可是不知道怎么走,该怎样去问路”的“教学提示”,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①让两名学生尝试问路②讨论尝试问路的情况,大家出主意,说说应该怎样问路;③仿照“情境图”模拟再现问路情境—一路边的公园,一名小学生,正在向一位散步的老爷爷问路;④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合作表演问路;⑤同桌或自选对象练习表演问路。

有时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话题”特别感兴趣,参与口语交际的学习热情也非常高,这时,他们会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表演。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在小组内表演。例如教学《买文具》时,先让学生自由交流有哪些文具,然后将学生组织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在小组里自由选择,自由组合,尽兴表演,教师也可以参与进去,最后小组赛说,激励学生相互合作,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大胆评价的能力。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真正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三、创造机会、拓展空间

口语表达能力,除了要在语文教学的各环节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外,还要结合日常生活开展各种活动,为口语交际的教学提供源泉。例如:(1)口述见闻活动,即在语文课前几分钟,开展一句话新闻传真活动。天天坚持还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2)祝贺感谢活动。如向学习进步的同学,过生日的朋友,做了好事被表扬的同学等表示祝贺,并要求受到祝贺的同学说几句感谢的话。(3)自由议论活动。教师根据训练的要求,选择学校近期发生的某一件事或某种现象,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以提高口语交际与明辨是非的能力。还可以与家长配合,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如和爸爸妈妈出去游玩后,让学生把见闻说给家长听,请家长评一评;要求学生帮父母买东西,参与力所能及的购物活动,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交际语言交流 篇7

一、交际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一) 用词上的差异

两性语言在用词上存在着差异。通常女性的语言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她们往往喜欢使用带有夸张意义的形容词和程度副词来加强说话力度, 表达感情, 如adorable, gorgeous, cute, charming, darling, divine, sweet, marvelous, absolutely, quite, terribly, so。而男性往往用good, very, utterly这样一般的词语来增强效果。在措词上, 女性表达时文雅委婉, 总是能够回避粗俗的语言, 而喜欢使用含蓄的和间接的表达方式。而男性通常喜欢使用God damn it, damned一类的粗俗语言和shit一类的污秽语, 而在女性语言中, 这类粗俗语常被视为禁忌。女性常用Oh dear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感情。与男性相比, 她们显得更为文雅和含蓄。 (Lakoff, 1973) 下列两句中出现的不同措词形式可以证明两性语言用词上的性别差异。Female:Oh dear, you’ve put the peanut butter in the refrigerator again.Male:Shit, you’ve put the peanut butter in the refrigerator again.

(二) 会话风格上的差异

两性语言在会话方式上也各有特点。一般来说, 女性会话是建立在对方话题的基础上的。她们在谈话过程中更加重视谈话的合作与协调, 更加注重谈话的气氛和谈话对方的反应。女性喜欢跟别人进行感情方面的交流, 向对方倾诉自己心中的事情, 希望对方能够仔细倾听并且体会自己的感受。而男性和女性不同, 他们喜欢提出建议, 希望帮助对方解决存在的问题。事实上, 女性通过言语交际表达自己的情感, 希望别人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感觉她们的烦恼, 并不只是希望得到解决办法, 更加希望别人能够感觉到自己的烦恼, 从而从别人话里得到安慰。而男性总是期望通过言语交际来展示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会地位, 通过交际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想方设法为对方排忧解难。

(三) 会话策略上的差异

会话策略方面, 两性语言存在着极大的不同。与男性相比, 女性不喜欢控制话题。在与男性交谈时, 女性一般不控制话题, 她们会顺从对方, 显得比较被动。而男性完全不同, 他们在交谈中总是喜欢控制话题, 不会轻易把发言权让给别人, 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性。当别人说话时, 女性不管喜欢不喜欢, 总是对别人的话作出积极的反应, 时常用点头等肢体语言或发出yeah, mm, hmm等说明自己在仔细倾听。而男性在跟别人说话时通常反应迟钝、言语简单, 有时候甚至心不在焉。

二、性别语言差异导致的跨性别交际失误

(一) 用词差异导致的跨性别交际失误

男女两性在交际过程中, 在用词上所产生的性别差异, 容易导致双方的误解, 使交际失败或无法顺利进行。例如女性通常喜欢使用赞美词, 而这些赞美词会让男性觉得对方对自己有好感, 这样就导致了双方的误解, 这只是女性说话的一种策略而已, 而男性不明白。对于女性而言, 像adorable, marvelous, charming, sweet这样的称赞语, 女性只是把这些称赞语作为平等和一致的手段, 她们只是为了谈话能够顺利地进行, 而不是在恭维对方。如果男性以为女性在恭维自己, 那就大错特错了, 就容易造成误解甚至交际失败。男性使用damned, shit这样的词往往是为了让谈话能够顺利进行, 而女性则认为是男性粗俗、不礼貌、缺乏修养, 因此交际失误就在所难免了。

(二) 会话风格差异导致的跨性别交际失误

会话风格上的差异, 也会导致跨性别交际的失误。如一位女士向她的一位女性朋友讲述烦恼时, 她的朋友很有可能会这样说:“Yes.I had one just like that last week.I felt aw-ful, but there was nothing I could do.” (上个星期我也有同样的遭遇, 我觉得糟糕透了, 但是我也没有办法。) 但是倘若她跟一位男性朋友讲述同一件事情, 她很可能会得到这样的答复:Well, of course, what you should have done is First, Second, Third... (首先, 你应该所什么, 其次, 然后……) 这位女士的意图并不在于要获得具体的解决方法, 而是希望取得理解和同情, 而她的男性朋友则认为她是在向他寻求帮助, 这是对他能力的一种信任, 因此他便竭尽全力帮她解决好这个问题。这样, 这位女士会觉得对方没有理解她的意思, 她便再次跟他说明她的问题, 而这位男士觉得她没有接受他的解决办法, 便会不断地提供其他的办法。这样双方之间的谈话虽然能顺利进行, 但最后双方只有不欢而散, 于是便产生了误解和矛盾。

(三) 会话策略差异导致的跨性别交际失误

会话策略上的差异, 往往会引起跨性别交际的失误。在交际过程中, 女性常常用yeah, mm, hmm或者点头表示I’m listening to you.Please continue. (我正在听, 请你继续说。) 男性在倾听别人讲话时很少有这样的反应。在他们看来, 这种反应就代表I agree with you. (我同意你的说法。) 因此, 在跨性别交际中, 男性通常把女性的这种反应误认为是赞同自己的说法。而女性说话时, 由于男性的反应大大低于女性的期待, 女性就认为男性听她们说话时心不在焉, 并很可能为此而感到生气, 这样一来, 交际失误就不可避免了。倘若女性在男同事阐述事情时, 不时地发出“mm”并点头, 结果却不同意他们的观点, 这就会使得男同事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从而引起双方的矛盾。引起矛盾的原因在于男性从自身交际的角度出发, 认为对方的反应是对他的表现的肯定, 但是从女性的立场来看, 女同事的这种反应只是在表示“我正在听, 请继续讲”, 并没有同意对方的观点的意思。

三、顺利进行跨性别交际的方法

在跨性别交际中, 由于缺乏对性别语言差异的敏感性, 缺乏对两性交际风格差异的认识, 双方都按照自己的交际原则办事, 以各自的规则来理解和解释别人的交际行为, 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误解。为了使跨性别交际能够顺利地进行, 尽量避免双方的误解和矛盾, 人们在跨性别交际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 认识两性之间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 对于差异, 人们本能地会有一种抵触情绪。我们评价他人的时候, 总是倾向于从自身的经验、自己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用自己的原则和标准来评价异性的言语行为, 误解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在跨性别交际中, 我们应该承认存在的两性差异, 不能强求别人和你的观点一致, 不能用自身的标准去衡量他人, 要根据交际中的具体情况来理解对方的意图, 最终促成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 认识和了解两性的会话风格和会话策略

人们在跨性别交际时, 应该认识到男性和女性的交际模式既有相同的地方, 又有不同之处。女性总是喜欢用言语来维持关系, 表达情感, 大多采用间接、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男性则喜欢用言语表明自己的观点和领导地位,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表现出利索果断,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在跨性别交际过程中, 男性应该注意不要一味地掌握话语权, 适当地将话语权移交给女性, 在和女性交谈的过程中, 应该认真倾听, 尽量不打断其谈话, 能适当地做出最小回应。与此同时, 女性也应该了解两性的会话风格和会话策略存在的不同, 主动抓住话语权, 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而不是总是顺从别人的观点。在认识和了解两性的交际模式后, 人们可以在交际中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言语行为, 避免跨性别交际失误的产生。

总之, 在跨性别交际中, 人们由于对性别语言差异了解不够, 会自动地用自己的性别规则来评判他人的言语行为, 这样难免会产生误解。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性别语言存在的差异, 尊重各自的规则和会话风格, 在交际中培养跨性别交际的敏感性, 尽量避免误解的产生, 从而促进跨性别交际的顺利进行。

摘要:男性和女性在跨性别交际中常常会出现交际失误。性别语言差异往往是引起这些交际失误的原因。因为不同性别的交际者在用词、会话风格和会话策略方面存在着差异。只有认识到性别语言差异客观存在的事实, 尊重其各自的规律和会话风格, 培养跨性别交际的意识, 才能克服性别语言差异所导致的交际失误, 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性别语言差异,跨性别交际,交际失误

参考文献

[1]Lakoff, R.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J].Languagein Society, 1973, (2) :45-80.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434.

[3]许力生.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研究[J].外国语, 1997, (1) :42.

上一篇:社会公共事件下一篇:议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