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资源税改革研究

2024-05-03

陕西省资源税改革研究(精选十篇)

陕西省资源税改革研究 篇1

一、陕西省资源禀赋及开发概况

陕西省是资源大省, 全省发现各类矿产137种 (含亚矿种) , 已查明有储量的矿产92种;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潜在总价值42万亿元, 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居全国之首;已列入国家和陕西矿产储量表的矿种有81种;保有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矿种有60个, 其中盐矿、灰岩居全国第一, 天然气、矾、钛、钼、稀土等居全国第三;煤炭居全国第四, 原油居全国第六。全省矿产资源分布区域特色明显, 陕北和渭北以煤炭、石油、天然气、水泥灰岩及盐类矿产为主;关中以金、钼、建材矿产为主;陕南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贵金属为主。特别是陕北地区煤、气、油资源尤其丰富, 榆林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

陕西已开发利用的矿产有101种, 其中, 煤炭、石油、天然气、金、钼、石灰石、铅锌矿等矿产是陕西的优势矿产, 并成为主要开发利用的矿产。全省现有各类矿山企业4629个, 其中, 能源矿山761个, 黑色金属矿山123个, 有色金属矿山147个, 其他矿山3598个。

(一) 煤炭

煤炭是陕西重要的优势资源, 储量丰富, 且煤种齐全, 煤质优良, 开采条件优越。煤炭主要集中分布在榆林、延安等9个市的56个县 (区) , 含煤面积5.7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的28%, 保有储量1678亿吨, 现有铜川、蒲白、澄合、韩城、黄陵、彬长、神府、榆横等212个矿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 交通便捷, 西安——包头、银川——太原铁路, 西榆、陕蒙高速等从基地通过;陕甘交界处煤炭基地, 西安——延安、西安——安康、宝鸡——中卫铁路, 为煤炭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2009年, 全省煤炭矿山657个, 销售原煤2.53亿吨, 实现销售收入841.68亿元。

(二) 天然气

陕西天然气资源是目前我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 也是国内10个特大型气田之一, 剩余技术可采储量5752.82亿立方米。现有9个矿区。已建成输气管线6条, 包括“靖西” (靖边——西安) 、“陕京” (靖边——北京) 、“陕宁” (靖边——银川) 、“靖榆” (靖边——榆林) 、西气东输干线工程东段“陕沪” (靖边——上海) 和“陕京二线” (靖边——北京) 。2009年, 全省销售天然气77亿立方米, 实现销售收入53.9亿元。

(三) 原油

陕西原油主要分布在延安、榆林两市。剩余技术可采储量2.3亿吨。中石油长庆分公司和延长石油集团拥有22个矿区。2009年, 全省销售原油2310万吨, 实现销售收入607.48亿元。

(四) 石灰石

陕西石灰石主要分布在咸阳、铜川、渭南, 全省保有资源储量65.55亿吨, 现有78个矿区。2009年, 全省销售石灰石2196.4万吨, 实现销售收入45.6亿元。

(五) 钼矿

全省保有资源储量96亿吨, 现有11个矿区。2009年, 全省销售钼矿1282.7万吨, 实现销售收入17.74亿元。

(六) 金矿

全省资源保有储量297408金属千克, 其中岩金矿248485金属千克, 居全国第8位, 现有117个矿区。2009年, 全省销售金矿363.3万亿吨, 实现销售收入12.05亿元。

二、陕西资源开采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资源税税负水平

目前, 全省主要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石灰石、钼、金等6种资源。2009年, 全省6种主要应税品目实现销售收入1550亿元, 资源税16.76亿元, 占全省资源税总额17.89亿元的93.68%。

(一) 煤炭企业

全省煤炭企业主要有3种类型, 中央煤炭企业有神华集团, 省级煤炭企业有陕西煤业集团, 其他为地方级煤炭企业。

从全省看, 2009年, 全省销售原煤25294万吨, 实现销售收入841.68亿元, 实现利润284.84亿元, 实现资源税8.09亿元, 吨煤利润112.58元, 吨煤资源税3.2元, 资源税税负0.96%, 资源税占企业利润的比例为2.85%, 现行资源税税负明显偏低 (见表1) 。

注:神东分公司利润为虚拟利润, 按当地其它企业一般利润水平测定。

分地区看, 由于全省煤炭资源级差收入差距较大, 加之企业负担水平、采掘技术差异, 导致企业资源税税负差异较大, 占企业利润比例差距更大。榆林、延安、咸阳等新矿区煤质好, 开采成本低, 销价高, 历史包袱轻, 企业效益好。以榆林市为例, 从2005年起, 榆林煤炭生产呈现价量齐升的格局, 到2009年, 全市原煤产量达1.89亿吨, 吨煤平均价格350元 (不含神华集团) 左右, 吨煤成本219元 (其中, 开采成本98元, 税负74元, 费负47元) , 吨煤利润131.23元, 资源税额6.08亿元, 税负仅为0.92%, 资源税占企业利润的比例为2.45%。关中地区的铜川、渭南等老矿区煤质较差, 开采手段落后, 成本高, 销价低, 历史包袱沉重, 企业效益差。以铜川市为例, 2009年, 全市原煤产量0.17亿吨, 吨煤平均价格225元左右, 吨煤利润13.18元, 资源税额0.54亿元, 税负1.42%, 资源税占企业利润的比例为24.11% (见表2) 。

需要说明的是, 关中地区的老煤矿, 如铜川矿务局、澄合矿务局、韩城矿务局等均属陕西煤业集团, 与神华集团子公司神东公司一样, 都实行内部定价, 子公司煤炭只能按低于市场的价格销售给总公司的运销公司, 将利润转移到总公司。这也是老矿区税负较高、利润较低的一个原因。

(二) 石油企业

全省石油采掘企业有中石油长庆分公司和延长石油集团。2009年, 全省销售原油2309.9亿吨, 实现销售收入607.48亿元, 实现利润97.44亿元, 吨油利润421.82元, 实现资源税6.47亿元, 资源税税负1.07%, 资源税占企业利润的比例为6.64%。

(三) 天然气企业

全省天然气开采企业是中石油长庆分公司, 2009年, 全省销售天然气100亿立方米, 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 实现资源税1.2亿元, 资源税税负1.71%。

(四) 石灰石企业

全省石灰石生产企业多为水泥联合企业, 石灰石自采自用。现行资源税税额为2元/吨。2009年实现资源税5 121万元, 占全省非金属原矿资源税的78.47%。从石灰石主产区咸阳、铜川、渭南3市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11家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来看, 2008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96亿元, 利润总额-0.5亿元, 年缴纳资源税2248万元, 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8%;2009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1亿元, 利润总额5.5亿元, 年缴纳资源税2 797万元, 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73%。近年全省水泥行业生产经营情况良好, 从生产企业个体来看, 大多为民营企业, 近两年均保持较好盈利水平, 但其中大型国有企业陕西秦岭水泥集团公司由于职工人数多、历史包袱沉重等原因, 2008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4亿元, 亏损2.9亿元, 200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7亿元, 亏损3.08亿元。

(五) 钼矿企业

金堆城钼矿是世界六大原生钼矿床之一。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钼业公司。现行资源税税额为6元/吨。2009年销售1061万吨, 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47亿元, 利润总额2.47亿元, 当年缴纳资源税6366万元, 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73%, 占利润总额的25.77%

(六) 金矿企业

2009年征收资源税661万元, 占全省有色金属原矿资源税的4.1%。依据金矿集中产地渭南市、宝鸡市6户企业上报数据, 2008年以来单位成本稳定在900至1000元/吨, 现行资源税税额2元/吨—6元/吨, 2008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2亿元, 利润总额1.23亿元, 年缴纳资源税508万元, 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78%;2009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亿元, 利润总额1.94亿元, 年缴纳资源税607万元, 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7%。

三、资源税改革建议

根据调研, 2009年以来, 全省煤炭、原油、天然气、石灰石、钼、金矿等资源开采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良好, 利润水平可观。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西部地区原油天然气资源税改革若干问题规定的通知》 (财税【2010】112号) , 对西部地区原油、天然气资源税实行从价计征, 财政部和陕西将长庆油田、延长石油集团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税率确定为4.09%。从2011年1-5月执行情况看, 财政增收效果明显, 截至5月底, 全省油气资源税实现13.56亿元, 是上年同期的4.13倍, 占全部资源税的69%。

为进一步完善资源税制度, 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财政优势, 提出如下建议:

(一) 建议对油气资源税之外的煤、钼等主要资源税品目也尽快实行从价计征

一是有利于维护资源税制的统一性。二是有利于解决计税依据不准确问题。由于联合矿山企业资源的分布和开采具有点多面广、复杂多变等因素, 征管人员难以掌握纳税人应税资源的开采情况, 目前矿产品原矿产量数据是以企业上报的数据为主, 与实际采矿量之间存在着误差。三是有利于解决企业税负因价格变动因素畸重畸轻的问题。

(二) 完善主要资源税应税品目税率 (税额)

陕西省资源税改革研究 篇2

基于陕西省1961-97个县市的逐月降水资料,从年际和年内2个方面分别对陕北、关中、陕南及全省的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做了统计分析,并利用非参数Mann-Kendall方法对降水的变化趋势做r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陕南地区降水量丰富,而陕北地区较少,全省降水呈现南多北少,并且主要集中在5-10月份(夏秋季节)的特点,特别是陕北地区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6.3%.从资料研究町以看出,全省只有5个县的年降水量有增加的趋势,其中4个在陕南地区,其他92个县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陕北南部、关中和陕南西部的地区降水量每年平均减少3nltn以上,降幅最大.从季节降水来看,春秋季3大地区的降水都有减少的趋势,夏季除陕北地区有小幅度的下降外都出现了增加的趋势,冬季都有小幅度的增加.从雨水资源化利用的角度来看,陕北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土壤蓄集雨水,建立大型地下蓄水库以供城市用水;关中地区可以在黄土台塬区蓄存、下渗雨水,这将会对于台塬以下城市地下水水位恢复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陕南通过水源涵养地建设和蓄水水库修建,收集利用雨水资源,减少污染,保护水源.

作 者:宋进喜 宋令勇 惠泱河 王红瑞 SONG Jinxi SONG Lingyong HUI Yanghe WANG Hongrui 作者单位:宋进喜,SONG Jinxi(西北大学环境科学系,710127,西安;北京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0875,北京)

宋令勇,SONG Lingyong(西北大学环境科学系,710127,西安)

惠泱河,HUI Yanghe(西北大学环境科学系,710127,西安西安石油大学,710065,西安)

王红瑞,WANG Hongrui(北京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0875,北京)

陕西省资源税改革研究 篇3

关键词:矿产资源接替选区;规模开采;集约利用;环境保护

矿产资源接替选区,是指重要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但目前开发规模不大或尚未开发、通过努力在近期到不远的将来可以实现规模开发,实现对已耗竭或接近耗竭资源基地进行接替的区域。接替选区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在各自产业结构中,矿业经济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陕西省凤太铅锌金开发接替区涉及的矿种铅锌金为全国规划重点勘查和鼓励开采矿种,为省级规划鼓励勘查和鼓励开采矿种。

一、矿产开发技术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

1、矿产资源开发的外部条件

陕西省凤太铅锌金开发接替区位于陕西省西部,属宝鸡市凤县、太白县及汉中市留坝县管辖,面积2353.68平方千米。居于秦岭山脉岭脊部位,为嘉陵江、汉江源头,地形陡峻、切割剧烈,属中山地形。属暖温带山地气候。区内有宝成线铁路、316国道通过,交通方便;水系发育,水资源丰富;有高压输电线路到达各主要已建矿区,用电方便。凤县已建成万吨锌制品厂,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具有较好的基础。

该区是省和国家重要的铅锌、金产地。矿业是该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2、矿产资源开发的内部条件

该区居于南秦岭北部晚古生代裂陷带凤太盆地,属凤县—太白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带。区内出露地层为中上泥盆统古道岭组、星红铺组、九里坪组,古道岭组与星红铺组为矿床的赋存层位。铅锌(铜)成矿属海底喷流沉积—改造型,严格受层位控制;金成矿受断裂交切部位、钠长角砾岩带控制。

区内现分布有铅锌、金、铁多金属矿等探矿权约34个,面积共约485.5平方千米,其中有铅锌为主的普查17个,金为主的详查13个,铜普、详查各1个,金普查1个,铁多金属普查1个。该区成矿条件优越,已知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潜力巨大,部分异常、矿点尚待勘查查证。近年,在铅锌矿床深部及外围寻找新的工业矿体取得初步成果;双王金矿床东段9号矿体详查,新获金资源储量(333及以上)8.08吨。

根据成矿特点、物化探异常、已知矿点等评估:该区铅锌保有+预测资源量总量为339万吨,超过铅锌矿大型矿床规模下限(50万吨)的6.5倍;金保有+预测资源量总量为100.5吨,超过金矿大型矿床规模下限(20吨)的5倍。

目前,区内主要金属矿山13个,其中金矿山5个(大型3个、小型2个),年产金矿石180.9万吨;小型铅矿山1个,年产铅矿石2.2万吨;锌矿山7个(中型1个、小型6个),年产锌矿石89.54万吨。

3、矿产资源潜在价值

据截止2013年底陕西省矿产资源储量上表资料,区内主要矿产保有资源储量为:铁矿石385千吨,铜1329吨,铅510000吨,锌2043511吨,金58206千克。

按统一设定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测算公式测算,区内主矿产潜在价值:铁1.0851亿元,铜4.7049亿元,铅44.6260亿元,锌291.2271亿元,金59.9325亿元,合计402亿元。

二、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评价

该接替区涉及的矿种铅锌金为全国规划重点勘查和鼓励开采矿种,为省级规划鼓励勘查和鼓励开采矿种。铅锌金的开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该区为我省的矿集区之一,是我省铅锌矿开发的主要支柱。

区内风县北依秦岭山脊,山峦重叠,河谷纵横,属暖温带山地气候;太白县全县处于秦岭山中,峰峻陡峭,地面峙岖,秦岭主脊横亘中部,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水资源丰富,交通尚可。该区西部地处嘉陵江上游,东部主要河流分流入汉江和渭河,属《陕西省秦岭保护条例》划定范围的一部分。在区内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应加强对水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采取有效措施,严防水体污染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区内的矿产资源开发历史较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欠账较多,应严格遵守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有关规定,防止矿山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矿产资源的开发将有力地带动当地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矿产资源的开发是有限的,目前国内很多资源型城市已出现了资源枯竭,矿山接替资源的危机显现。这说明在该区内应加大矿区外围和深部的矿产勘查工作,加强危机矿山的资源接替勘查工作。该区新建金矿山规模一般应大于3万吨/年,新建铅锌矿山一般应大于6万吨/年。

区内已有矿山较多,矿山恢复治理难度较大,应力争解决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历史欠账问题。新建矿山要严格执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标准,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

(二)减轻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的建议

加强矿产资源的整合力度,逐渐减少矿山数量,组建大型矿业集团进行规模开采和集约利用,逐步形成集约、高效、环保、协调的矿业开发新格局。鼓励通过兼并、联合、参股等方式组建大型矿山企业,到2015年矿山数量力争减少50%。

为了合理有序地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对已设探矿权不合理的进行必要的调整,已设采矿权进行必要的整合,应鼓励和扶持矿山企业开展其外围和深部资源的勘查,由于该区地处秦岭腹地,建议矿山的选矿厂集中设在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严禁露天采。

要严格贯彻执行《陕西省秦岭保护条例》精神,确保秦岭的生态环境安全,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双赢。

要全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补偿制度。要积极引进深部找矿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斷增加矿山的接替资源,延长矿山的服务年限。

三、结语

陕西省凤太铅锌金开发接替区成矿条件优越,铅、锌金矿资源分布集中,铅锌矿多为易采易选的富矿,区内交通方便,水电充足,开采条件好,开采效益好。规模开发、集约利用该区矿产资源,将进一步带动地区冶金、化工及第三产业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给地区及省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该接替区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该区今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该区应着力解决矿山生态问题,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陕西省资源税改革研究 篇4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的会议上,习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讲话。随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稳增长的同时,需要着力解决结构平衡问题。资源型城市是一种特别的城市类型,其特种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单一和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城市经济增长放缓、下岗人员较多等问题严重的制约城市发展。对此,如何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众多学者所研究的问题。

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大都处于转型时期,其中府谷县是陕西省范围内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之一,以煤炭资源为主的一系列产业是府谷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府谷县正处于机遇最为集中的时期,也是创造新的供给的重要时期。如何能抓住这个宝贵机遇,有效解决企业转型升级,化解产能结构性过剩,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为创造新供给新需求转换打开通道并开辟空间。今年以来,国家从税收体制和政策上进行了重大变革,目的是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助力供给侧改革,虽然达到了一定成效,但对城市产业增加值5.84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7.37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100.55亿元,增长1.2%,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60亿元,下降改革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引导和助力作用过低,实际效果不太明显。在资源型城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科学完善的税收政策不仅可以起到推进助力作用。而且能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

二、资源型城市——府谷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资源型城市界定标准得知,府谷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县域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主以煤炭开采,辅以其延伸产业。以资源类为主的第二产业的财政收入支撑府谷县的社会发展,2015年全年府谷县地区生产总值383.76亿元,增长5.7%。相较去年下降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13.8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53.6亿元,下降13.4%。全县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75.23亿元,增长7.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2.11亿元,增长7.0%。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38.6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2.19%,比上年减少1.65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府谷县的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发展相当活跃,已然成为府谷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府谷的民营经济兴起最早要追溯到1990年,那时候的中国经济增速较慢,下游企业的需求不足导致民营经济发展缓慢,所以没有形成规模化的成产体系。

随着我国2001年加入WTO组织,带动了整个市场经济增长。形成了巨大的资源需求市场,誉为工业食粮的煤炭,其市场需求更为巨大。因此造成了民间资本纷纷涌入,加之国家产业政策鼓励,以煤炭为主的民营经济逐步发展壮大,推动着府谷经济全面发展。但是,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原材料市场黯淡一片,以煤炭为主,附属工业产品需求不足。这与当前国内煤炭供需失衡,环保力度加大减少工业产品的需求有着直接联系,特别是经济增长放缓与产能结构性过剩的现况紧密相关。

三、新常态下府谷县供给侧改革分析

(一)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部分资源型城市都是依靠资源开发推动城市发展,府谷县也不例外,但是大多数的资源都是一次性、不可再生的。这也就意味着资源型城市只是简单依靠开发资源来驱动经济长期持续的增长,因此长期如此发展将必然陷入发展的死循环。当前资源型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单一,县域社会发展面临困难

自我国改革开放30年后,府谷县的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开发为主。由于府谷县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加之过去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推动大量原材料的消耗,其中包括煤炭,使得府谷县的煤炭开采行业在前期积累了丰富的资金。从而确定了府谷以煤炭开采为主,衍生出各种依附于煤炭产业的各类初加工产业的布局。府谷县的资源产业中产业链较短,专业分工较强。

从府谷经济发展现状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占比达72.3%,而第一和第三产业分别占到生产总值的1.5%和26.2%,,对比全国同时期经济结构平均值分析看,府谷县经济第一和第三产业所占到的比重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其中的府谷第一产业多以农业种植为主,受到自然环境约束,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一直没有形成规模以上生产体系。而第三产业主要以居民生活服务类为主,如零售和餐饮行业,行业层次较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由此可见,府谷县的产业结构发展处于严重不平衡状态。现有产业主要依靠煤炭资源,而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基本为零,产业和技术基础较为薄弱。

由于府谷县产业结构中主要依附于煤炭资源的第二产业占经济增长总额的72.3%,远超于全县经济增长的50%,处于绝对主导地位。造成了府谷县产业结构一家独大结构单一的经济形式。而在目前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下,下游需求疲软造成府谷县第二产业发展困难,财税收入减少,使得城市建设发展受到了极大考验。在未来没有形成替代产业的情况下,府谷县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

2.行业无序发展,环境日益恶化

过去的府谷县发展得益于第二产业的兴起,在以煤炭开采和加工产业为主带动第二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府谷县在过去大力发展煤炭行业时,行业的发展缺乏管理,产生了大量的无序发展。同时对于加工期间产生的各类污染物没有进行具体的规划,在煤炭开采和加工期间,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都对环境造成了直接的污染。废水、废气的大量排放严重污染了空气的质量,加剧空气质量变差,致使雾霾天气增加。若是这些废弃物的处理操作不当还会造成水资源污染。若是废水渗入地底影响地下水质,将会造成地底结构腐蚀,进而引起地质开裂、变形、塌陷。在府谷县产煤集中区,如老高川、大昌汗、新民镇,开采塌陷面积已经达到87.5平方公里,已经严重威胁到产煤区企业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企业之所以对排污问题漠不关心,这与当前我国所实施的排污费征收制度不合理有着直接关系,目前我国针对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排放污染物的主要约束手段是向其征收排污费,现行的排污费所征收依据是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一定标准,也就是说低于或者等于排污标准的不征收排污费,假设企业排污超过一定标准缴纳排污费,但是对于企业整体的利益来讲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另外,目前排污费的主要实施部门是由地方环保部门负责的,在环保部门的具体执行当中,往往缺乏高效的监管手段,加之执行过程中的监管难,阻力大,操作不规范等等,也是造成企业不重视环保问题的主要因素。

3.支柱产业衰退,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突出

府谷县的主导产业多以煤炭开采和加工业为主,随着市场经济动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造成就业岗位需求下降,大量的人员下岗失业,这其中下岗人员问题尤为突出,在就业过程中,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普遍单一,综合素质较低。再次就业的难度较大,从府谷县产业分布情况来看,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吸收就业能力较弱,而大型国有企业的要求门槛过高,能够提供有效的工作岗位少之又少,再加上目前地方政府没有相关下岗人员再就业方面的救助和保障机制,使得减少了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可能性。

(二)府谷县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过去的府谷经济依靠粗狂式发展,经济增长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随着中国的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旧的发展模式已经与经济新常态特征严重不符,当府谷县真正意识到其所面临问题的严重性时,政府想以强制手段“消除困境”,单纯性的依靠政府财政性的补贴、强制贷款、增加产能和地方保护政策刺激企业发展,虽然短期内“效果明显”,但是长远角度来看,非但没有起到”助力”作用,反而适得其反,浪费了社会优质资源,破坏了市场经济规律,要想府谷经济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从供给端源头进行改革,消除落后产能,从以往的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相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更具有优势,以府谷县为例,准确进行定位后,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前期积累的工业基础,一边发展新型主导产业,另一边对传统行业进行转型升级,推动转型和创新,建立属于府谷的特色经济结构,依托府谷县便利的交通,向周边区域进行产品和服务输出,从而形成地域经济发展中心。

(三)促进资源型城市供给侧改革税收政策的约束与缺陷

1.现行的税收计划管理的约束

税收计划管理手段落后,不能适应经济税收形势发展的需要。现行的税收计划制定办法与税源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脱轨,缺乏科学有效性,而且落后的考核办法也是抑制税源地的因素之一,高层过于要求对税收的增长,以每年度的工作考核情况为例,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年度考核主要以当年度的税收计划执行完成度为主,税务部门作为税收计划制定的主体,主观意识强烈,没有切实的根据实际地域经济情况进行统筹计划,在制定每年的税收计划时,往往是在以上年度税收完成基数上增加一定的比例,而下级机关又对执行部门又在之前基础又加以定量,最后到税源地,当地政府出于对当地经济情况的综合考量,又以发展当地经济为名,追加对税务部门的税收计划。最终,经过层层部门的“加压”,落实到基层部门“头上”的任务已经远远超出了税源地的承受最大值,基层税务机关作为税收执行部门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来满足税收计划,年到关头,一年的税收考核工作开始,税收计划还相差甚远,压力之下,部分税务部门“铤而走险”,打着“任务紧张”为名,不惜违背税收法律法规,以收“预缴”税款的“过头税”,更为严重的甚至动用“执法”强制手段不允许企业进项抵扣,以此来增加应纳税额。企业迫于税务部门“压力”只能“举债缴税”,“杀鸡取卵”式的举措在税务部门看来并无不妥,反而以此为荣在部门大会上进行先进经验推广,任务的超收造成最直接后果就是增加了企业税负,占用了企业资金,严重的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造成税源枯竭,尤其是在资源型城市经济升级转型的紧要关头。

2.当前税收计划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现行税收计划的制定与客观经济税源的相关性较差,主观意志浓厚现行税收计划的编制缺乏科学有效的分配方法,长期以来均是采取由上级税务机关以上期税收入库数为基数,确定一定的增长比例,再加上特殊增收因素来制定当期税收计划。这种以基数法为内涵的计划编制方法对以往促进税收征管工作,保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种计划分配方法的缺陷愈加明显。

(1)缺乏对基数的科学认识,基数对计划的影响程度较大

上期的实际税收完成数具有很大的不可比因素,如以前期大型施工工程产生的当期建筑营业税等一次性税收收入就不可能再构成以后税收计划期的收入因素,以此为基数计算计划数势必影响计划的准确性。基期收入越好,计划期计划越多,鞭打快牛;基期收入越少,计划期计划越少,使一些税务部门完成了任务不超收。这样在日常的税收征管中势必违反税收征管宗旨,阻碍依法治税进程。

(2)增长系数的人为操作性较大

编制税收计划没有充分考虑客观的增长因素,可依据性相对较差,容易导致税收计划增长偏离实际经济税源,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税收与经济的相关性,影响税收计划的准确性。

(3)对计划期的特殊因素不能全面考虑

如税收政策调整中减免税政策的出台对减收的影响、由市场自动调节和经济成分的增减变动对税基的影响等,该考虑的因素不能充分考虑,直接影响到计划的可靠性。

3.利于环境保护税收政策的缺乏和不足

我国目前只是通过收取排污费来约束企业排放污染物,但是现行的排污费存在种种弊端,根本无法有效的引起企业对环保问题的重视。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也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与配合。目前的现行税制并没有单独的环境保护税种,企业制造污染物的成本偏低,排污费的制度无法从根本引起企业的重视。现行税制主要采取的手段是对符合条件标准的企业实施企业所得税的减免抵,但是也相对来说存在一定的不足,甚至部分规定模糊,没有切实考虑到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对环境保护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就比如现在大部分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利用自身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渣、水进行生产的,而据最新修订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财税[2015]78号),企业生产的国家非禁止并符合标准的产品收入是可以享受税收优惠,但是企业将原有的生产技术加以改造,形成生产新工艺,不直接将资源综合利用的产品在生产中体现出来,而是直接生产出来,那么按照现有税法规定是不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的,换言之,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非但没有起到创新技术的鼓励作用,反而成为了创新生产技术的“挡路石”。另外,现有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目录存在不符内容标准缺失,也是造成阻碍生产进步的不利因素。

4.企业综合税收负担的约束

根据税收合理和公平原则,在满足国家财政资金的需求之外,还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合理的税收负担也是衡量国家和纳税人之间分配关系的重要标准。

从全国资源型城市的平均税负水平来看,总体税收负担过重,部分行业甚至超出了自身承受能力,过重的税负严重挤占经营利润,其中以煤炭开采行业最具代表典型,我国将资源型行业和加工行业确定为第二产业,设立的增值税率为17%,由于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取得可抵扣进项范围较少,因此加重了增值税税负,与此同时,我国对煤炭附加征收煤炭资源税和其他相关的费,日常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各项税费多达17种,及其税收负担数倍于其他行业;而其他煤炭制品初加工企业税负也远超过合理税收负担水平,从理论上来讲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分别占到税收负担的47%,12%,6%。依据最新规定,除资源税全部归纳地方财政收入外,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地方留成比例仅为50%和25%,资源型城市的税收绝大部分都上缴国家,地方政府可支配比例较少,加剧了地方财政收入紧张。税收负担的过重和资源型城市地方政府税收留成比例偏低严重制约经济转型和改革。

5.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税收体系政策缺失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调整转型离不开税收政策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所实行税收政策中,明确针对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税收政策,只是局限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得独立税种当中,没有形成体系支持政策,单独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在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税收支持体系前,现行的支持政策在资源型城市改革当中起到的作用也相当有限,极大削弱了税收作为国家调控手段的作用。

四、新常态下府谷县供给侧的税收政策完善建议

(一)税收政策的作用

在国外,不少国家供给端出现问题的时候几乎都采纳供给学派的主张,既结构性减税和增加投入生产,以当下中国经济态势,供给学派主张的减税方法是具有可行性的,过去的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受到了凯恩斯学派和货币政策影响,其主张在需求端发力,通过刺激总需求来实现经济增长,虽然短期效果明显,但是从长远来看无疑是治标不治本,而供给侧改革强调的是通过结构性减税,提高劳动使得企业减轻税收负担,间接的增加企业和居民收入,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创造供给。供给侧端改革核心是调整产业结构,换取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自去年伊始,中国出台了不少的减税降费政策,但这并不是大水漫灌,而是以产业为导向精准滴灌,目的是激活市场新活力,最终的税收政策是将发挥其引导作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

(二)新常态下府谷县供给侧税收政策的优化建议

1.优化并完善现有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对现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强化,适当的调整下调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的门槛,优化并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目录。可不局限于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范围,条件成熟后适实推广其他行业,在下步政策完善时,对现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优惠政策进行补充说明,企业对原生产技术工艺进行改造的,生产过程中不直接体现资源利用产品的不仅可以享受原优惠政策,而且可以设定更高的优惠标准。此外,对现有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进行完善改进,目前的目录中缺少生产工艺和对享受税收优惠的时间范围要求,不能充分的对企业的创新技术和产业升级起到促进作用,可以根据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实际生产工艺,在有更先进更利于节能减排的生产技术出现后,对原有的老旧工艺生产技术实行税收优惠时间的限定,暂时没有新的生产技术出现前,可以不予设定优惠时限。加强和相关部门的信息实时传输共享,对新出现的先进工艺进行认定录入,实时修改,定期发布,此举不仅可以促使资源综合利用学习研究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还能更好的体现税收优惠政策的导向作用。

2.适时开征污染税

过去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DP的增速,现在早已不可取,也不符合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要义,经济增长和环境恶化之间看似存在着必然联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俩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寻找一个平衡点,在经济实现增长的同时,还要减少环境污染。所以适时研究开征环境税已经是迫在眉睫,以税替费,将现有的排污费改变为排污费或者污染税,通过立法,确定税法的合法权威性,以销售收入或者投入生产比为计税依据,以辟谷税为理论依据,利用征收污染税做出对环境和第三方的补偿,消除不平衡关系,实现帕托累最优。因为污染在地方,所以建议排污税的留成比例多倾向于地方政府。

3.优化现行税收计划体制

对目前税收计划体制存在的问题,首先应该从改革现有税务考核机制入手,减轻税收完成数在整体考核工作中的比重,应侧重税收完成质量,严格执行税收计划下达任务,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予以权限规范,对下达基层的税收任务,各级税务部门和地方政府不得偏离地方实际经济水平追加,其次建立税源长期跟踪管理机制,对确实难以完成的税收任务,应及时进行核减,对超收的部分税收加强市县两层税收计划人员的素质培训工作,提高专业素质,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在年度税收任务计划的采集工作上,应从地方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变化出发,通过对地方的经济领域大数据的详细分析,充分考虑每年的地方国内生产总值变动对税收计划完成的影响,建立科学的税收预测体系,以此为基础来开展对本区域的税收收入预测工作。

4.完善现有支持和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

现有的支持和促进再就业的税收政策,存在适用面狭窄和优惠力度偏低等问题。其中适用范围内就不包括资源型城市因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下岗人员,这极大地打击了这部分下岗人员的自主就业和再就业的积极性。如何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引导自主创业和再就业渠道,建议应将现有政策适用范围面适当进行拓宽,有针对性的将资源型城市下岗人员纳入享受人员范围。具体来讲的话,对自主创业人员可以设定享受优惠的标准和时间,采用累进税收优惠制度,以5年为时间期限,从办理税务登记时开始计算,每年以一定额度抵减应纳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及其他相关税费,往后年度可以在此基础上以15%比例增加。

调动第三方机构对下岗人员提供在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增加下岗人员的工作岗位,对于第三方就业机构和吸收就业的企业,采用抵、免、减的鼓励手段,对第三方机构取得的相关收入,增值税给予一次性减免,企业所得税按照发生额减计收入,对于吸纳下岗人员的企业,可以借鉴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定以标准,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或者减半征收的办法,企业所得税可以对就业人数超过一定比例,按照实际发放的工资,缴纳的社会各项保险,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同时将职工教育经费的扣除比例提高。

上述提出的抵免减税款,可以让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此外,为了防止不法分子钻优惠政策漏洞而出现的恶性骗税案件,税务机关应当加强后续工作的监督,出台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对不符合享受条件的纳税人及时予以取消,真正让税收优惠落地发芽生根,有力的维护城市安定团结。

摘要:本文以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府谷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首先从府谷发展面临的问题入手,重点研究当前府谷县在改革转型中税收政策效应,分析税收政策积极作用,梳理现行税收政策不足与弊端。将资源型城市改革转型的理论和方法与府谷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结合,研究当前资源型城市改革转型中税收政策存在的不足,进而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促进资源型城市供给侧改革税收政策提出更加科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完善意见。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供给侧改革,经济转型,税收政策

参考文献

[1]迟福林.走向服务业大国——2020: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06).

[2]王亚利.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对“供给创造需求”的深解读[J].商场现代化,2016(09).

[3]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05).

[4]彭向升.“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论述[J].现代经济探讨,2015(04).

[5]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04).

陕西省资源税改革研究 篇5

孝义:三下江南取真经2011-01-01 07:49:16 作者:李全明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经济日报

2010年11月5日,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全省观摩检查总结会上曾指出:‚培育一批重点县,力争‘十二五’时期形成10个以上像孝义这样的强县。‛显然,以中国百强县的身份,孝义已经成为了山西县域经济的名星。但面对国内其他位列百强榜的兄弟县区,面对省内新一轮转型跨越发展的浪潮,孝义仍旧要‚急行军‛。

如何实现在更高基础上的转型跨越,谋划好‚十二五‛发展规划,孝义在继1996年和2006年先后两次组织百名领导干部赴江南考察学习的基础上,再下江南取经。从2010年11月9日至12月1日,市委、市政府组织党政干部120余人,再赴中国县域经济最发达、高科技产业最集中、城乡居民收入最高的苏南浙北进行考察学习。

发展目标高定位 经济竞争赢先机

昆山市提出‚融入上海、面向世界、服务江苏‛的发展定位,坚定不移地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县域城市之首,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时期‚昆山之路‛。长兴县提出建设‚山水园林型中等工贸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城市定位,创新、开放、实干,创造了全国百强位次一年前移51位的壮举,震惊了世界。

孝义人由此领悟到:要抢抓发展机遇,争取、用足政策,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转型跨越‛时代。

路径逐渐清晰:利用我省获批为国家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只争朝夕地展开政策研究,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一揽子政策承接方案、措施,确保在新一轮发展中先觉、先知、先行;用足用好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这个招牌,努力扩大政策效应;按照袁书记指示精神,用足用好支持政策,开拓思路,创新实践,在全省继续保持率先发展优势;围绕省委、省政府沿汾河两岸延伸拓展的战略部署,主动对接和打造融入太原都市圈的城际快速通道,接受太原的经济、科技、文化、人才等全方位辐射,加快转型跨越进程。

提升功能布局 创新园区建设

苏州工业园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取得了GDP、上缴各类税收、实际利用外资、注册内资‚四个超千亿‛的发展业绩,综合发展指数已经跃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动承接上海电子资讯、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和高档轻纺等产业转移,吸引54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落户,成为全国首个县办国家开发区。

孝义人由此领悟到:要立足区域定位,提升功能布局,努力把孝义经济社会发展推向‚园区经济‛时代。

路径逐渐清晰:要依托吕梁山丰富的煤铝铁资源、现有的新型焦化及铝工业项目和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规划建设世界一流的千万吨级新型煤化工业园区、全省一流的现代制造业园区;依托华北最大的生态肉鸭养殖加工企业——山西铭信禽业公司和全省最大的肉鸡养殖加工企业——孝义大象禽业公司,在高阳新区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农业园区;依托孝义乐百利特LED项目,在东许新区建设集光电技术研发、规模制造、技术展示与产业化推广于一体的全省一流的高科技园区;以沃尔玛超市、汽车4S店等项目为核心,在城北新区建设太原都市圈区域性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全面提升园区的集群化、循环化、高端化水平。按照‚魅力胜溪湖、北方小苏州‛的发展定位,在胜溪湖周边规划建设集休闲观光、娱乐、购物、金融服务、高档别墅于一体的中央商务区,打造孝义的CBD、小苏州。

着眼人才优势 抢占新兴产业

发展的优势,从根本上讲是人才的优势。昆山市坚持‚引进一个领军人物,聚集一批精英人才,开发一批科研成果,催生一个新兴产业‛理念,设立亿元优秀人才专项资金,建设5个区域性人才公寓,先后引入9名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全市人才总量超过16万,居全国之首。

形成了以创新创业人才为引领、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重点、以企业自主创新为着力点的科技创新新模式,带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了昆山先进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

孝义人由此领悟到:要着眼高端项目,瞄准顶尖人才,努力把孝义经济社会发展推向‚人才创业‛时代。

路径逐渐清晰:在人才引进上,要大胆推进制度创新,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每年筹措1亿元资金,力争‚十二五‛期间,引进10个以上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或两院院士;引进1000名以上博士及工程师之类的人才。依托兴安化工、LED照明产业基地及冀中能源等企业,高标准打造一批院士工作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点产业研究基地,提高人才和项目的入驻率。在项目引进上,主攻世界500强,继续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招大商、招强商、招能商,力争每年开工20个—30个亿元以上转型项目,形成200亿元—300亿元投资,努力打造‚十二五‛转型跨越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在融资平台建设上,聘请资本运作方面的专家学者,为规划、设计适合市情发展的融资模式和平台,并将投融资平台逐步与先进发达地区对接,从‚学着做、跟着做‛到‚合着做、领着做‛,逐步打造该市形式多样、实力雄厚、灵活掌握的投融资新平台。

统筹城乡发展 打造现代城市

苏州市按照‚古城居中、一体两翼、东园西区‛的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地规划功能分区,各有所长地精心打造大港口、大工业、大城市的城市品牌,成为全国一流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昆山市以‚大城市、现代化、可持续‛为总目标,聘请新加坡专家为城市规划总顾问,形成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重点、特色功能区为配套的规划体系,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入选十大‚最佳中国魅力城市‛。

孝义人由此更加悟到: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扩容提质,努力把孝义城镇化推向‚孝河—汾河‛时代。

路径逐渐清晰:‚十二五‛期间,要通过竞争性招标,邀请国内一流团队,立足大视野、高品位,对城市重新规划布局。同时,依托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及苏州市规划设计院,组建孝义市城市规划咨询团队,辅助城市规划决策,力争用十年时间,建设具备中国气魄、苏州风格、孝义特色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到2015年,主城区面积达到57平方公里,控制区面积达到240平方公里,农民集中居住度达到9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努力建成山西市域城镇化‚人‛字结构中‚心腹之地‛最闪亮的明珠。

提升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强县的根本在于富民,昆山坚持把富民优先作为第一导向,大力实施‚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的‚三有工程‛,建立起以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拆迁补偿、征地补偿为主体的农村‚五道屏障‛,产生了巨大的富民效应,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7609元和13133元。

孝义人由此更加悟到:要立足民生根本,提升保障水平,努力把孝义经济社会发展推向‚民生幸福‛时代。

路径逐渐清晰:依托产业园区和特色基地,有效增加群众收入,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困难群众就业全覆盖;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工程,率先在全省实现困难群众和中低收入群体有住房;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将65岁以上群众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序列,在全省率先实现老年人社会保障全享受,努力建设全省乃至全国最具幸福感的现代化城市。

孝义的抱负是,‚十二五‛期间,按照全省和吕梁市的战略部署,实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两大战略,做好‚背靠吕梁山,融入太原圈,面向环渤海‛三篇文章,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市域生态化‚四化‛进程,实现‚三年打基础、五年新腾飞‛目标,争创山西科学发展名牌,争做全省转型跨越排头兵。借他山之石,谋自身跨越,孝义在发展的大道上跑得将更有信心。

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根本途径。面对新的形势要求和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要在新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新的发展,必须始终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大胆创新实践,坚决消除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意识,冲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和观念束缚,把解放思想作为突破口,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继续寻求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一、坚持从更广的领域、以更大的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向着更大目标奋进鼓足干劲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征程中,孝义的大跨越、大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不来自于一次次的思想大解放、一次次的抢抓机遇、一次次更高层次奋斗目标的激励,促使孝义的发展始终保持在向更高、更快、更强、更好目标冲刺的状态上,打破常规搞建设、敢于争先求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实现跨越。1998年在全省率先实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拉开招商引资,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的帷幕;在全省率先实施经营城市战略,开创山西‚北学怀仁、南学孝义‛的先进模式;从‚吕梁领先‛、‚三晋一流‛到‚全国百强‛,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在全省率先实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战略,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孝义的发展轨迹,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向着新的目标不断奋进的历史。

但是解放思想不是一劳永逸。尤其是在当前孝义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重大转折时期,面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重大战略任务,面对国际国内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给孝义外向型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和严峻考验,面对新发展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和重重阻力,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认真研究新情况,探讨新方法,寻求新途径,实现新突破,更好地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

解放思想应当是全社会的思想大解放。在孝义经济社会面临重大转折和寻求新的出路的时候,我们在全市组织开展了‚科学发展建言献策‛活动,向全社会征集意见建议,围绕目前发展问题、如何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如何进一步改善民生、如何进一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如何改进政府工作、如何推动孝义转型发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等等事关孝义平稳较快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由政府主导,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努力在全市营造人人关心发展、全民参与发展的热烈氛围,掀起一场全民参与的发展大讨论,进而掀起加快推进科学发展的新高潮。

二、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科学发展

近年来,孝义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各项事业全面繁荣,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在2008年7月份公布的第八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和科学发展评价中,孝义市由全国百强96位前移至88位。但是和吕梁其它县市一样,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效益有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不高、发展方式仍较落后的局面,还未能得到根本改变。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在更深程度、从更高层次解放思想。要进一步认清形势,科学把握和运用经济发展规律,实现科学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有力地破除过去单一地依赖资源、紧靠资源发展的观念是关键所在。‚依托资源积累起步,逐步甩开资源跨越发展‛成为我们新阶段科学发展的核心和指导。以此为指导,2008年初我们全面部署了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在继续大力改造提升煤焦铝铁等传统工业产业的同时,尤其注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和工业融合,以服务业为中心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和发展阶段的转型。积极用政策体制保护促动,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服务业的优惠、鼓励性政策文件。用科学规划规范发展,聘请国家商务部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家编制了《孝义市2008—2020年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孝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按照‚整合要素,聚集发展,逐步带动,全面繁荣‛的思路,以优化环境为前提,以扩大商贸流通为基础,逐步带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集聚发展,实现服务业发展壮大、上档升级。

与此同时,痛下决心关闭了不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63座煤矿,对剩余的37座煤矿实施资源整合,逐步与汾西矿业集团实施兼并重组,使全市煤炭资源整合一步到位。同时多年以来屡禁不止的私采铝铁峒口全部彻底取缔。通过对原始资源企业的坚决取缔和积极整合,有效引导和推动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树立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坚定甩开资源追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的信心和决心。

三、进一步发挥解放思想的成果,促进全市更大规模、更大力度、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

在以思想的新解放引领改革的新突破、发展的新跨越中,必须着力于科学发展,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环境,真正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在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探索孝义发展的新思路,完成资源型城市经济战略转型,实现新的更大跨越,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快改革开放。

要坚持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战略,进一步丰富和优化其内涵,紧紧抓住并切实抓好‚上大项目、上新项目‛工作。所谓‚大‛,不是一味地追求规模,而是指带动力强、有利于相关产业发展,民生度高、有利于促进就业及民生改善的‚大‛;所谓‚新‛,不是孝义没有的产业、新兴起的产业照单全收,而是指符合科学发展观新要求、符合孝义发展新实际、能促进孝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新‛。通过一批‚大‛、‚新‛项目的大力引进带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市域经济发展注入更新更强活力,从而加快推动孝义科学发展进程。

要千方百计大招商、大引资,以更大力度推进招商引资引项工作。充分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在招商引资理念、措施、方法及考核上有一个大的突破。科学选择、结合实际、统筹规划,把更大的精力放在引进新项目、突破大项目、储备好项目上。突出项目的特色化、品牌化,在做精做细、做出品牌上下功夫,真正促进产业层次提升,进而形成市场竞争力,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和科学发展的辩证统一,在解放思想过程中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在科学发展实践中不断推动解放思想的深入,就一定能够不断开拓解放思想的新境界、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跨越。

一个大思路——实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两大战略,做好‚背靠吕梁山,融入太原圈,面向环渤海‛三篇文章。

一个新坐标——‚十二五‛末,GDP努力达到720亿元,财政收入力争实现15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五年间年均增长25%以上。

这就是孝义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事实上,资源型城市孝义从‚吕梁领先‛到‚三晋一流‛再到‚中国百强‛的十多年来,总是超前规划,放胆前行。刚刚过去的‚十一五‛,他们交出了财政收入5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86元的满意答卷。

面对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大好机遇,孝河46万儿女变压力为动力,又阔步踏上了新的征程。

转型之魂——在思想

三下江南,登高望远谋跨越。打破条条框框,突破思维定式。随之而来的是政府部门工作作风大转变,效率大提升。

2010年11月9日,中国‚百强‛第一名——美丽的江苏小城昆山,迎来了120名来自山西孝义的‚取经‛团队。

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他们无心游历美景,无暇品味美食,整日里穿梭在中国县域经济最发达、高科技产业最集中、城乡居民收入最高的苏南浙北,或实地观摩,或参加培训,或交流座谈。

‚十一五‛收官,‚十二五‛启动。面对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目标,作为山西唯一的全国百强县,孝义如何在发展方式和品位上走向更新、更高、更远?寻找差距、准确定位、科学谋划是他们此行的目的。

眼界决定高度。事实上,早在1996年和2006年,孝义市就曾经先后两次组织百余名领导干部赴江南考察学习。随后的1998年孝义率先在全省举起经济结构调整大旗,实现了 ‚三晋一流‛的发展目标;2006年‚断臂治污‛后,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赢得了‚中国百强‛的称号。

三次江南之行后,干部群众逐步认识到,过分依赖资源,绝不会获得长远的、持续的发展,更不会实现科学发展。2011年新年伊始,在孝义市干部大会上,市委书记张旭光响亮提出:利用我省获批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战略机遇,先行先试,放胆前行。

思想大解放带来的是政府职能大转变。

首先提升的是政府的公信力。各级政府无论作决策、上项目,还是搞服务、抓民生,都力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投资和加快经济转型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转型项目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实行重大民生事项财政支出跟踪审计制度。健全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利用政府网站,‚市长信箱‛和市级主要领导接待日,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对群众反映的焦点、热点,跟踪督办,公示结果。全面引深村务、政务公开,以公开促落实,以公开树诚信。

其次转变的是干部的工作作风,提高的是政府的执行力。‚5加2‛‚白加黑‛的工作状态,为企业和百姓提供了全年365天不分昼夜的服务。新近设立的8个招商局,为的就是抓项目落地。除分管项目领导总协调外,相关职能部门一律高效率办事。‚谁破坏招商项目,就砸谁的饭碗‛在当地这是铁律。

政府市长郭保平强调,孝义要实现跨越发展,政府部门就必须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执行办,一切围绕落实干。

记者在山西天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采访时,董事长尹明德感慨地说:‚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事,只要我们提出来,没有不办的,简直就是保姆式的服务。‛该公司是由山东兖矿集团投资兴建,年产30万吨甲醇的化工项目。

正是有了优惠的政策环境、优良的服务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山东兖矿、大连机床、冀中能源集团、法国欧罗福、肯德基、沃尔玛超市等大企业纷纷落户孝义,并不断追加投资。

转型之重——在产业

三步走战略,前景一片光明。从 ‚依赖资源立市‛到‚依托资源创业‛再到‚超越资源发展‛,孝义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踏实前行

‚孝义经济社会发展要更好些、更快些,在全省要率先发展。‛去年6月10日,省委书记袁纯清视察孝义时激励的话语犹在耳边。

7月1日,投资3.5亿元的中兴水泥120万吨技改项目奠基;

7月15日,世界500强企业沃尔玛落户;

7月18日,投资50亿元的乐百利特LED项目开工建设;

9月3日,投资2亿元的全国首家县级丰田4S店入驻;

10月19日,投资1.33亿元的山西烟草孝义卷烟物流中心项目奠基开工;

……

在6个月时间里,孝义市启动实施了‚转型项目大攻坚‛。在16个乡镇上马了22个亿元以上转型项目,总投资近200亿元,接近‚十一五‛前四年项目投资总额,平均每周都有一个亿元以上项目奠基开工。‚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规划的转型项目281个,总投资1093.58亿元。

这些低碳、环保、循环项目将是支撑孝义经济腾飞的新生力量,是孝义实施转型跨越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年打基础‛铺开的摊子,令全市上下振奋。‚五年新腾飞‛展示的新愿景,令百姓期待。

然而,孝义的今天以至未来,经历了一个个艰难的抉择。

众所周知,以煤立市,依赖遍城的‚乌金‛,该市的各项经济指标在吕梁市始终名列前茅。但是,‚一煤独大‛的畸形发展,造成的是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损毁的是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

10年前,当单纯依赖资源发展风光不在时,孝义市率先在全省启动了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同时确立了煤焦化,煤电铝两大产业链,组建了煤电、焦化、铝工业三大产业集团,建设机焦、耐材、煤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基地。此后,孝义开始了依托资源创业的历史进程。

明确提出并加以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战略是在2008年。此时,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项目建设依然是转型发展的总抓手。

‚十一五‛期间,全市规划实施重点转型项目362项,总投资988亿元,完成投资485亿元,197个项目建成投产。煤焦化、煤电铝、煤铁钢三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深度延伸。随着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兴起,目前当地经济发展呈现五大产业支撑:

煤炭产业发展上,与国有大型企业携手,完成了12座煤矿兼并重组整合,单井平均产能提升到97.5万吨,正在着力打造全省一流的现代化煤炭生产基地。

焦化产业发展上,正在规划建设的200万吨规模以上的大机焦集团,瞄准的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千万吨级的焦化工业基地。

铝工业发展上,规划实施了‚一大四小‛新型铝工业项目。新型铝工业将形成该市继煤焦化之后的又一个产值超过百亿元的新兴产业支撑。

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上,沃尔玛超市综合商务区、丰田4S店、东兴五星级酒店等19个项目的开工建设,使一批产业档次高、建设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项目迅速兴起。

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上,以龙头企业带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高阳农业园区,5年投资10亿元,已开发各类农产品130项。

五大产业基地,正在形成新的产业园区,新的园区必将加速当地经济社会大发展。

转型之根——在民生

三大指数攀升,彰显社会和谐。大办交通、大办教育、大办卫生等促进了当地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普惠率‛‚共享率‛‚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城乡百姓沐浴着公共财政的阳光,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过去我是种地的农民,今天住在这水、电、暖、气齐全的楼房里,感觉自己和市民已没什么区别。‛这是虎年腊月一个寒冷的冬日,记者坐在封家峪村‚农民‛付正光家温暖的3居室客厅里听到的话语。同时,幸福的表情洋溢在他的脸上。

封家峪村——孝义市典型的城中村。如今随着城市大规模的规划建设,原来的村子已不复存在,土地置换后,21栋清一色的7层小楼,容纳了村中1600口幸福的村民。村里规划建设并投入运营的大市场为每家每户的生计做好了打算。

这是孝义市城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该市全力打造的5个都市社区化农民新区中的一个。

强市的根本在于富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孝义坚持把富民优先作为第一导向。新增财力优先考虑提高工资、优先强化社会保障、优先救助弱势群体,构筑起了低保、养老、医保三道屏障,这一发展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富民效应。截至2010年底,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86元。

强市的目标在于民享。数年坚持不懈‚大办交通‛‚大办教育‛‚大办卫生‛。5年间,市乡公路里程由168公里增加到1666公里,城乡路网大幅完善,等级标准大幅提升,交通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投资15亿元,新建扩建农村学校170余所、城区中小学校13所,高中教育全部进城;投资2亿元,改扩建了市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有效解决了百姓看病难……仅2010年全年,市财政直接用于民生的投入就达到1.5亿元。

这一项项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工程,使当地百姓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普惠率‛‚共享率‛的大幅提升,百姓的笑脸多了,烦恼少了,幸福感强了,失落感少了。如今的孝河人脸上‚写满‛自豪。

迈向‚十二五‛,百强孝义的视角在关注经济、关注百姓钱袋子的同时,更加关注百姓的生活质量、关注群众的幸福指数。

未来5年,孝义将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依托产业园区和特色基地,吸纳解决近10万人就业,更加有效增加群众收入,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困难群众就业全覆盖;率先实现困难群众和中低收入群体有住房;率先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

全面实施‚孝〃义‛文化战略。每年投入不少于2亿元,用于教育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投资13亿元,高标准打造‚科教文体园区‛,全面提升孝河儿女的文化素养。

立足民生根本,提升保障水平,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幸福指数与发展指数同步提升,孝义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走向‚民生幸福‛时代。

转型之梦——在生态

三张牌出手,环境走向友好。由区域限批的‚警告黄牌‛到全省环保模范城市的 ‚金字招牌‛,孝义城乡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壮士断腕‛治污、大手笔‚泼绿‛、综合整治‚创模‛,一座资源型城市正在实现着自我救赎。

环境污染曾是孝义的代名词。当地百姓也曾这样说,咱这城市够灰、够脏的,经常看不到蓝天白云。其实,不仅仅于此,这是资源型城市的共性。

如今,以一条绿色的‚飘带‛穿过城市东西为标志,孝义的天蓝了、地绿了、水清了。站在1500亩大的胜溪湖森林公园的景观桥上,一眼望去的绿和波光粼粼的水。让人无论如何想不到,曾经的这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乱石成堆。也就是两三年时间,这个绿化面积达1200亩的森林公园不仅净化了城市空气,还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游览、健身的最佳场所,更开创了孝义市‚一湖两岸‛的城市发展全新格局,城市魅力就此提升。

同时,5年累计筹资6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0亿元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大手笔 ‚泼绿‛,构筑了该市新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30.7%,造林绿化率35%,城市绿化覆盖率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平方米。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城市空气质量逐年向好,到2010年底,全市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54天。初步实现了污染大市向环保宜居生态园林城市的历史性转变。

2010年底,当‚创模‛之路让整个城市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后,孝义人捧回了全省环保模范城市的 ‚金字招牌‛,全市上下异常激动。这一荣誉来之不易,这一‚金牌‛含金量十足。

4年前,‚区域限批‛的尴尬,他们记忆犹新。4年来,‚壮士断腕‛亮剑治污,他们坚定地走过。其间,以焦化行业专项整治为突破口,损失固定资产50亿元,财政收入近10亿元,炸毁取缔各类污染企业烟囱,推倒焦炉、倒烟窑,关停涉污企业465户,彻底结束了污染企业生产历史。

生态环境的历史性转变,使孝义上下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信心更足。

孝义目前的城市框架是七纵八横,城市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将近20万人。而未来5年的目标: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近40万人,建成太原以南,临汾以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区域性中心城市框架已搭起,利用过去10年间‚经营城市‛带来的收益和带动的社会投资,孝义先后建成了一批市政基础设施。目前,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高。

依托吕梁山丰富的资源,主动融入太原大都市圈,面向环渤海置身全国发展大局中加速前行,在此,生态宜居正由梦想变成现实。

放眼孝河大地,升腾着新的希望。走近孝河儿女,感受着澎湃的激情。

考察学习榆林,不仅仅是激动和震撼。“榆林大发展,孝义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按照省委袁纯清书记要求孝义“更好更快发展”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实现“三年打基础、五年新腾飞”目标,用五年时间,把孝义打造成山西科学发展的品牌。

孝义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立足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全面激发发展的活力和潜力。站在全国百强的新起点上,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为动力,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市域生态化,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到2015年,全市GDP突破5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100亿元,实现“翻番”目标。建成享誉全国、辐射全球的煤化工产业基地和全国一流的新型铝工业基地,建成辐射华北、陕北的现代化综合服务中心和全国一流的现代化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全省公认最好的现代化幸福宜居城市。

孝义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立足产业大转型、园区大布局,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化工基地。把循环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准入标准,大力发展一批低碳、循环项目,打造山西循环经济发展典范。组建孝义焦化集团,着力推进五个200万吨以上大型焦化项目建设,年内在全省县级率先开工建设;深度延伸焦化产业链条,加快建设金晖100万吨甲醇、离柳集团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等重点项目。扶持兴安化工等“一大四小”铝工业企业整合,打造孝义“铝业航母”,向铝工业高端产品迈进。加快促成太钢集团与城财集团合作,启动500万吨普钢基地建设。加快构建高端产业支撑。整合布局2-3个百亿元产值的大园区、大基地。大力扶持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超高分子聚乙烯管材、贮氢合金粉、轻质莫来石等高新技术项目做大做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乐百利特LED新光源项目,以此为带动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引进沃尔玛、家乐福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整合建设现代化专业市场,建成辐射华北、陕北的现代化综合服务中心。加快重大项目招商建设步伐,树立“发现即发展”的理念,重点引进和扶持一批对市域经济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百亿元甚至千亿元项目。在此基础上,三年内确保140项转型骨干项目全部达产达效,确保一批新的重大项目纳入后续项目库,并力争半数以上开工建设。

孝义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立足全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进程。围绕在全省率先实现城镇化目标,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力争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39万,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人口集中居住度超过90%,建成太原以南、临汾以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组建市级城乡一体化发展委员会,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5000万元资金用于城镇化建设奖补。启动“1820”工程,即:打造一流主城区、提升8个中心镇、建设20个社区化中心村。以主城区为城镇化龙头,大力引导各类优势要素向城区集聚,力争到2015年,城市人口达到29万,建成全省一流的现代化中等城市。以中心镇为城镇化支点,科学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形成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景观特色相互融合的城镇组团。按照城市社区标准,打造20个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进一步加快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步伐。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围绕建设“一河两岸”生态滨河城市,把历史感、生态性、文化味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城市生态文明内涵。坚持环境艺术与特色建筑兼收并蓄,历史传统与现代风貌相得益彰,自然风光与人工塑造珠联璧合,深度挖掘“孝”与“义”的深厚文化底蕴,让建筑有内涵,让城市有特色。孝义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立足大龙头、大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以集群化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五年筹资4亿元,打造全国一流的国家级高阳农业示范园区,到2015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利税达到4亿元。以此为载体,大力开发小杂粮、山药、玉米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全省、全国知名的农副产品加工品牌。以产业化牵动畜牧养殖加工业发展。重点支持壮大铭信、大象等一批千万只禽类和十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龙头企业,推动养殖业规模化、健康化发展。以规模化推动核桃种植加工业发展。重点打造30万亩核桃产业基地,高起点推动核桃加工业发展。到2015年,农民人均核桃收入突破5000元,建成全国重要的核桃加工销售基地。

孝义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立足大投入、大造林不动摇,加快市域生态化进程。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理念,坚持一年投入1亿元不动摇,力争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重点打造国家级张家庄水库湿地公园和孝河综合整治工程,着力将湿地公园和孝河的水系、绿脉向城南、城北延伸,建设生态滨河城市。坚持生态林和经济林建设齐头并进,完善“以煤补林”生态补偿机制,扩大碳汇造林覆盖面,努力实现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通道林荫化、单位花园化、乡村林果化的市域生态化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6%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

孝义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立足民生优先、和谐为本的原则,着力提高发展成果“普惠率”、“共享率”。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每年投入不低于2亿元用于教育设施建设,构筑城市发展的人才培养高地。高标准推进吕梁市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吸引2-3所全国品牌高校分校落户孝义市,将孝义打造成辐射周边乃至全省的高等院校集中区。全面实施“孝〃义”文化品牌战略。投资13亿元建设孝义科教文体园区。扩大“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皮影木偶之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延伸历史文脉,发展特色旅游,使孝义人文特色旅游及生态自然旅游成为晋商文化游的重要单元。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失地农民全部纳入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安全发展。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本质安全型企业。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推动全市安全形势根本好转。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力营造平安和谐的大环境。

中国资源税改革路径研究 篇6

摘要:

资源税改革不仅要注重顶层设计、基本方向,还应当关注具体的制度安排和设计。文章在分析中国资源税改革的政策背景、现实困难的基础上,认为中国资源税改革应当重新定位资源税功能,普遍建立权利使用金制度,构建复合型资源税制度,并优化资源税制要素。基于此,文章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扩大征税范围,并建立动态税率制度,提高资源税作为政策工具调节经济的作用;二是改变资源税计税依据,体现环境保护的政策导向;三是全面清理各类资源收费制度,规范资源税优惠政策,降低“政府俘获”风险;四是按照租税分流原则,建立复合型资源税制度,完善权利使用金制度。

关键词:资源税;税制改革;权利使用金;复合型资源税制度;包容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F810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5)06007106

一、中国资源税改革的宏观情境

资源税作为国家参与自然资源收益分配的一种制度安排,已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发挥资源税筹集收入、调节资源开采行为进而促进环境保护的作用[1]。中国在1980年代中期正式建立资源税制度,经历三次重大调整逐步形成比较成熟的制度框架。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调整,资源税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亟需进行改革。

实际上,资源税改革已经酝酿多年,当前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尽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具体改革措施的解读稍显分野,但其政策背景和改革方向比较明确,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生态文明成为“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在于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而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则是其坚实保障[1]。资源税作为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一种政策工具,理应通过改革优化功能,为推进“五位一体”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作出贡献。二是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并从国家治理的高度全面部署了税制改革,明确提出“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三是包容性发展成为世界发展趋势。包容性发展是一种全民参与过程、全民共享成果、促进资源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强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不再唯GDP论,经济增长也不再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增加、资源能源消耗,生态环境得到更多的重视[2]。但包容性发展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方法和途径,而制度就是影响包容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源税改革因而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行资源税制度遭遇的困境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国税收制度基本定型,20年来虽有些局部调整,但在整体上保持了相对稳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原有的税收制度安排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税收新形势、新情况。中国现行资源税制度主要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困境。

(一)税种功能定位存在偏差

1984年,国家启动国有企业第一步“利改税”,首次将资源税确立为一个独立税种。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为现行的资源税制度搭建了基本框架。不论是1984年的“利改税”,抑或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资源税自始至终都定位于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但这种定位在理论上存在重大缺陷。资源级差收入在本质上是一种资源租,与资源的所有权相联系。资源租有绝对租和级差租两种形式,绝对租因资源的垄断而产生,级差租源于资源禀赋差异,但二者都是基于资源所有者和资源使用者的对等交换。在中国,国家既是政治权力的拥有者,也是自然资源的所有者[3]。资源级差收入,作为资源租的一种表现形式,应当由作为资源所有者的国家通过契约的形式予以调节,并且这种契约式的收入获取手段应当不具有强制特征。因此,现行资源税定位于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在理论上存在缺陷,混淆了国家作为政治权力拥有者和资源所有者的角色。

(二)税制设计不够科学

理论上讲,资源税有三种模式,即产出型资源税(outputrelated resource tax)、利润型资源税(profit resource tax)和财产型资源税(property resource tax)产出型资源税以开采和使用的原始资源产品或经过加工的资源产品为征税对象,可以从量定额征收,也可以从价定率征收,美国、加拿大等联邦制国家征收的跨州税(severance tax,也称采掘税或开采税)就是典型的产出型资源税。利润型资源税实际上是一种所得税,以资源开采企业的盈利或利润为征税对象,同时考虑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和资源在开采过程中的耗减。财产型资源税将矿产资源视为一种财富,并按财富的价值从价定律征收,属于典型的资产价值税。这种资产价值税可以是年度税,对企业拥有的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征收,也可以是资本所得税,对企业出售的矿产资源资产征收。在实践操作中,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产出型和利润型资源税,但很少实施财产型资源税,因其对征管技术要求很高,且税收成本较高。。中国1984年开征的资源税在本质上属于利润型资源税,按照“劫富济贫、调节收入”的原则,对销售利润超过一定标准的资源企业征收,其税率与现行土地增值税类似,实行超率累进征收的方式;由于多方面的原因,1994年国家在进行分税制改革的同时,对资源税制度作出了重大调整,一方面扩大了征税范围,另一方面则将其改为产出型资源税。实际上,中国的资源行业主要由一些大型国企控制,高度垄断造就了高额利润。同时,经济全球化让外资从中国资源开采中获取了巨额利润。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为例,三大公司的主体业务在海外上市,外资股份约占10%,外资收获了超额利润却并未作出相匹配的税收贡献。资源税作为一种剩余产品的分配手段却无能为力,这是现行产出型资源税制度模式的“硬伤”。

当前资源税制度存在诸多缺陷,这种缺陷不仅体现在税收模式方面,还表现为税制要素的设计不科学。除了税收模式有缺陷,中国现行资源税制度在税制要素设计上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征税范围过窄。一方面,不同资源品种之间的税负不平衡,有违税收公平原则;另一方面,未征税资源被过度开采和大量浪费,损害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征税方式不科学。目前,除石油、天然气、煤炭2014年10月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实施煤炭资源税改革的通知》(财税〔2014〕72号),决定自2014年12月1日起,对煤炭资源税实行从价征收。煤炭资源税税率幅度为2%~10%,具体适用税率由省级财税部门在上述幅度内,根据本地区清理收费基金、企业承受能力、煤炭资源条件等因素提出建议,报省级人民政府拟定。等资源产品外,其他税目资源产品仍然征收从量税,导致资源税与资源市场的联动性较差,资源税收入难以反映资源要素市场的波动情况。三是税率无法体现资源的稀缺性和资源开采的外部性[3]。从横向税率看,不同类型资源的税额差距较小,无法体现资源之间的稀缺性差别[4]。例如,铜矿和岩金矿的税率差别不大,一等税率均为7元/吨,无法体现金和铜在价值上的差异。从纵向税率看,不同等级的同种矿产资源税额差距过小。以铁矿石为例,同一矿种不同等级之间的税额级距只有0.5元/吨,但不同品位的铁矿石在价值上差别巨大,资源税的纵向调节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四是计税依据不合理。现行资源税的计税依据为资源产品的销售或移送使用数量,造成“挖菜心”和“吃肥减瘦”的问题,破坏了资源开采秩序。

(三)资源税收入分配格局失衡

首先,资源税作为地方收入的制度安排有悖于国家资源所有权制度。中国《宪法》明确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作为国家代表的中央政府理应享有自然资源税收的收益权。目前,除海洋石油资源税归中央所有外,其余全部归地方所有,在理论上存在缺陷。其次,资源税作为地方收入加剧了税收横向分配失衡问题。在中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呈现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很多矿产种类往往集中分布在某一个或某几个省份。以煤炭为例,其探明储量的80%集中分布在北部,而华北地区则集中了64%的储量;石油探明储量则98%分布于北方地区[5]。将资源税作为地方收入,一方面直接加剧了全国地区间税收分配的不均衡,另一方面造成资源的主要消费区承担了资源税所有税负却无法分享资源税收入。最后,资源税作为地方收入存在资源开采利用的负激励效应。在当前的政绩考核体制下,地方政府在GDP目标的驱动下,鼓励矿产资源大肆开采,不利于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

(四)资源企业非税负担较重

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资源税税率过低[6]。但与此同时,资源企业的广义税负并不低,因为除资源税外还存在着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资源收费负担远远超过资源税收负担。表1为2014年12月以前中国资源类主要收费和基金项目。在众多的资源类收费和基金项目中,煤炭行业的收费种类最多、非税负担最重。根据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所发布的《加快推进中国煤炭税费制度综合改革研究报告》,煤炭行业涉及的非税收费项目至少有88种,大致分布情况如下:资源环境类25种、经济建设类4种、行业管理类6种、市场行为类6种、企业发展类2种、社会功能类10种、交通运输类35种[6]。将资源税和所有资源性收费项目加在一起,煤炭企业的税费总体负担远远高于国外。据统计,煤炭出产大省山西2012年资源税收入仅为43.8亿元,而同期仅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一项收入就高达190.3亿元。因此,煤炭资源税从价征收便是资源税改革的突破口。2014年12月1日以后,作为资源税改革重头戏的煤炭资源税率先实现从量计征向从价计征的转变,各省市根据实际情况在2%~10%的幅度比例税率范围内确定适用的税率。

过多的资源类收费项目造成的结果是,资源类税收空间被过多的收费项目挤占,资源行业税收负担较轻但整体税费负担很重,这种税费功能错位的现象带来诸多问题。一是资源类收费项目过多,给资源企业生产经营带来较重的负担,影响资源行业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煤炭行业景气度较低的背景下,过多的涉煤收费项目可能使煤炭企业陷入经营困局。二是资源类收费获得的收入,省级以下政府分享了较大收益,其使用并不规范,容易滋生腐败问题。三是资源类收费项目过多,直接压缩了资源税的可行性空间,阻碍了资源税改革的步伐。

三、未来资源税改革的基本思路

中国现行资源税制度目标定位较模糊,配套机制不完善,调节功能不够强,利益羁绊过多。未来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就是要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推进资源税改革,应当重新定位税种的主要功能,完善相应的资源税费配套制度,强化资源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并作出有利于改革推进的制度安排以有效协调各方利益。

(一)重新定位资源税税种功能

资源税改革应当按照租税分流的原则,严格区分作为政治权力衍生品的税收和作为资源所有权衍生品的资源收益,确保资源税仅仅作为国家基于政治权力参与社会剩余产品分配的手段[7]。当前,资源税的政策目标中包含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在理论上存在比较明显的瑕疵。级差收入实际上是由资源禀赋差异造成的,源于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8],应当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常见的形式就是征收矿产资源使用费。资源税具有财政、经济和社会等三大基本功能。财政功能是资源税最基本的功能,即资源税是政府筹集财政收入的一个基本手段。经济功能是指资源税可以作为一种“经济稳定器”,在经济高涨、资源消耗过高的时期对资源开采造成抑制作用,防止资源市场过热,在经济低迷、资源需求疲软的时期自动减轻资源行业的负担。所谓社会功能,是指资源税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在筹集财政收入、稳定经济形势之外,可以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公共目标的达成。资源税改革重点应当考虑的不是如何让资源税成为政府的“提款机”,而是要更好地发挥其引导资源企业决策行为的作用,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开采、利用效率,推进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

(二)进一步完善资源税费体系

当前,中国资源税费体系共存,但由于收费项目过多等问题,资源税费体系运转缺乏效率,税收和收费之间相互掣肘[9]。下一步资源税改革应当明确划分国家基于政治权力和资源所有权的不同收入,理顺资源税和资源费的关系,基于国家政治权力完善资源税制度,基于国家资源所有权建立普遍适用的资源权利使用金(royalties)制度。当前,发达国家普遍实行资源税费并行的“双轨制”,对国有资源的开采使用,首先基于资源所有权人对企业收取一道权利使用金,然后再以国家机器为后盾、凭借政治权力征收一道资源税。资源税按照资源企业的开采使用量征收,或依据其经营利润征收;权利使用金则由政府根据相关的规范与企业进行谈判,协议确定支付金额,权利使用金的多少主要依据资源禀赋、资源回采率、资源开采环境恢复治理成本等因素而定。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统一规范的资源权利使用金制度,完善资源税配套制度。一方面,既解决了国家基于政治权力的税收收益和基于资源所有权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的界限划分问题,又为改革赢得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权利使用金制度调节资源级差收入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保障国家从资源中获取收益,同时有效地促进资源企业横向公平。

(三)建立复合型资源税制度

所谓复合型资源税制度,是指将产出型、利润型和财产型资源税中的两种以上的模式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多重征收的资源税体系。产出型资源税实际上是一种流转税,利润型资源税在本质上是一种(超额)所得税,财产型资源税则属于一种财产税。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探索建立复合型资源税制度,优化资源税制度设计,以更好地体现国家环保政策目标。一般情况下,这些国家都是同时开征产出型资源税和利润型资源税,而很少采用财产型资源税,产出型资源税主要用于筹集财政收入、补偿资源开采的负外部性,利润型资源税主要解决垄断资源企业获得高额利润和外资从资源行业获得巨额收益的问题,更加强调收入调节功能。例如,2012年,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积极推动资源税改革,在原来的海洋石油租赁税基础上,新开征了矿产资源租赁税,征税对象为年利润超过7 500万美元的大型矿山企业,税率高达30%。针对中国目前大型企业垄断资源行业获得超高额利润、资源行业外资比例提高造成资源利润大量外流的问题,下一步改革可以考虑在完善现有资源税制度的基础上,对某些行业利润超过一定标准的垄断型资源企业新开征资源超额利润税。

(四)协调好资源税改革各方利益

改革涉及各方利益的深刻调整,必须协调好当事各方的利益关系,否则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并遭遇多重阻力。在推进资源税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统筹处理好两对利益关系。一是要协调好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资源行业除了缴纳资源税外,还承担了名目繁多、数额巨大的资源性收费和基金负担,在客观上阻碍了资源税改革的快速推进。一方面,如果快速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资源企业税收负担在短期内迅速上升,必然对经济造成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如果短期内全面取消各类资源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项目,各级地方政府的利益因此受损,原有的财政收支分配秩序难以迅速作出相应调整,必然带来新的政治方面的问题。为顺利推进资源税改革,可以对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减轻资源企业的非税负担[10],同时对流转税实施结构性减税,减轻资源企业税收负担,为“清费立税”、提高税率、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腾挪足够的政策操作空间。二是要协调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11]。当前,有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全面从价计征改革后,资源税可以承担地方主体税种的重任,以弥补“营改增”全覆盖之后地方财力的削弱。但这种论断必须要有三个前提,即资源的地域分布比较均衡,资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面临枯竭的问题,资源税收入在地方政府收入中占据较大比例。但这三个前提都不成立,更何况资源属于国家所有而资源税归属地方所有的资源税收模式本身就存在理论上的瑕疵。如果将资源税作为中央地方共享税又面临一个问题,之前存在的大量资源性收费主要由省级以下地方政府分享,在“清费”之后又如何确定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分成比例,如何弥补地方各级政府的收入损失,将是税制改革面临的重大现实考量。提高增值税地方分成比例,增加对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是值得考虑的一种选择。

四、资源税改革的路径选择

2010年11月,原油、天然气资源税在新疆进行从价计征改革试点,标志着中国资源税改革“破冰”[11];2014年12月,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在全国范围铺开,为其他税目资源税改革树立了良好的“标杆”,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效应,将为下一步改革的深化奠定良好的基础。虽然资源税改革从价计征的基本方向已经确定,但改革进程稍显“梗阻”,原油、天然气和煤炭之外各税目资源税的从价计征改革尚未提上日程,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革的方向虽已无异议,但具体的路径尚未确定,需要深入研究,这些具体的制度安排和调整事关整个资源税改革的成败。我们基于上文对资源税制度政策变迁、现实困境和改革思路的分析,就资源税改革的具体路径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

根据《资源税暂行条例》,中国仅对《条例》列举的7大税目征收资源税,而同样作为稀缺自然资源的土地、森林、草场、水、珍稀动植物等均不在资源税的征税范围,不利于充分发挥资源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作用。下一步的资源税改革要扩大征税范围,将尽可能多的自然资源都作为资源税征税对象。建议对水、森林、草场、珍贵药材、珍稀动植物开征资源税,同时改革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制度,把与土地相关的税收整合到资源税的范畴。同时,建议扩大资源税原有税目的征税范围,将征税项目扩大至一些非列举的矿石品种,并明确对其余一些不常见的非列举资源产品的征税办法。

(二)实施资源税动态税率制度

资源税实行从价计征是大势所趋,但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应当考虑一些矿产品受市场影响其价格波动较大的实际情况。比如,中国动力煤市场在2009-2012年间,年度波幅分别为43.5%、26.8%、14.4%和30.8%,平均波幅为28.9%。在现行制度框架下,煤炭行业不景气,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暂停征收部分收费来减轻企业负担,促进行业自我恢复。但资源税改革之后,各个税目的税率必然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如果实行固定税率就失去了一种可操作的政策性工具。因此,对受市场行情影响较大、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的部分资源产品,可以考虑实行幅度比例税率,具体适用税率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每年确定一次。

(三)改变资源税计税依据

目前,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企业开采销售或移送使用的资源产品数量,而不是资源产品的探明储量或开采数量。由于这些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一旦开采就不可能再恢复,仅对开采销售或移送使用量征税不合理。此外,原油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后,以购销双方的结算价(不含税)而非基准价(国际油价)为依据计税,结算价与基准价之差额为贴水数额,贴水给油田企业留下了足够的“税收筹划”空间[12]。因此,建议下一步的资源税改革改变计税依据,按照资源产品的开采数量计征资源税;对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的计税依据充分考虑国际市场价格的因素,尽可能降低企业税收筹划的操作空间。

(四)清理规范资源税收优惠政策

现行资源税制度规定了一些减免税政策,不利于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功能的发挥,即便原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税实施从价计征改革以后,类似的问题仍然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例如,对开采原油过程中用于加热、修井的原油免税,给油气企业通过免税政策降低税收负担提供了一定的操作空间[12]。再如,油气田企业享受各类税基减免政策,大大降低了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的效应。油气田企业资源税按5%的税率征收,但其综合减征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实际资源税负率远低于5%。从新疆各油田企业测算的结果看,平均综合减征率由2008年的0.46%上升到2009年的0.51%,实际征收率从2008年的4.54%降低到2009年的4.49%[12];考虑到石油特别收益金起征点调高的影响,很多资源企业可比口径的资源税负仅为3%左右,改革结果悖离了改革初衷。2014年,国家决定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税率调高至6%,但仍然保留了大量优惠政策2014年10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原油、天然气资源税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73号),对原油、天然气资源税进行了调整,并进一步明确了相关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对油田范围内运输稠油过程中用于加热的原油、天然气免征资源税,对稠油、高凝油和高含硫天然气资源税减征40%,对三次采油资源税减征30%,对低丰度油气田资源税暂减征20%,对深水油气田资源税减征30%。,考虑税收优惠因素之后企业的资源税实际税负远低于6%。因此,建议在进行资源税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清理不必要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尽量压缩从价计征改革之后的税收优惠政策空间。

(五)建立石油资源超额利润税制度

中国自2006年开始对销售国产原油价格超过一定标准而获得的超额收入征收石油特别收益金,从本质上讲,石油特别收益金是对资源垄断形成的超额利润征收的一种特别所得税,其目的在于调节资源级差收入。石油特别收益金的开征,至少在三个方面实现了社会的帕累托改进:一是有效增加了政府从资源中获得的收益,充实了国家财力;二是作为对资源垄断企业的一种惩罚,有助于促进税收公平,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三是对资源企业的超额利润进行再次分配,可以有效减少外资涉足国内资源行业而造成的资源收益外流。建议将石油特别收益金改为石油资源超额利润税,并强化其刚性,建立起中国的复合型资源税制度。同时,还要从严控制对石油、天然气行业大型国有垄断企业的财政补贴,利用资源税倒逼其创新技术、改革机制、提高效益,而不是仅仅靠其资源垄断地位获得超额利润。参考文献:

[1]解洪涛,陈志勇.试析煤炭资源税改革中的几个问题[J].税务研究,2014(2):46-48.

[2]刘建徽,安然,周志波,等.包容性发展背景下中国地方税体系构建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4(6):22-28.

[3]徐晓亮.资源税改革中的税率选择:一个资源CGE模型的分析[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1):82-89.

[4]徐晓亮.资源税改革能调整区域差异和节能减排吗?——动态多区域CGE模型的分析[J].经济科学,2012(5):45-54.

[5]徐润,何杨.煤炭资源税改革的行政主导抑或市场变异[J].改革,2014(1):51-60.

[6]高洪成,徐晓亮.资源税改革中的价值补偿问题研究[J].软科学,2012(5):36-40.

[7]杨斌,雷根强.论租税分流——资源税的改革方向[J].财贸经济,1993(11):31-35.

[8]刘立佳.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资源税定位研究[J].资源科学,2013(1):74-79.

[9]蔡红英,胡凯,魏涛.资源税改革:基于理论与实践的演变逻辑[J].税务研究,2014(2):38-41.

[10]杨志勇.资源税改革需同时清费[N].中国税务报,2013-09-06(05).

[11]张海星. 深化资源税改革:重建立税依据与平衡利益关系[J].税务研究,2013(8):39-44.

陕西省资源税改革研究 篇7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 国务院全面实施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一揽子计划, 统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 推动我国经济在世界率先实现回升向好, 极为不易。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目标可行、措施有力, 是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报告, 我完全赞成和拥护。报告总结的五条新鲜经验弥足珍贵, 判断经济形势科学准确、始终贯穿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进一步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有利于我们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统筹兼顾能力, 也使转方式的方向更加明确、着力点更加明晰。陕西要结合实际贯彻好报告作出的各项部署,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继续深化体制改革,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全面实现。建议尽快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促进资源地科学发展。

陕西省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研究 篇8

一、地热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前景

目前地热能的利用发展很快, 但真正认识地热资源并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却才始于20世纪中期。地热能的利用分为地热发电和直接利用两大类, 不同温度的地热资源利用的范围如下:

1、200~400℃之间的地热资源可用于直接发电及综合利用等;

2、150~200℃可用于双循环发电, 制冷, 工业干燥, 工业热加工等;

3、100~150℃可用于供暖, 制冷, 工业干燥, 脱水加工, 回收盐类等;

4、50~100℃可用于供暖, 温室, 家庭用热水, 工业干燥等;

5、20~50℃沐浴, 水产养殖, 饲养牲畜, 土壤加温, 脱水加工等

如果地热资源的温度足够高, 利用它的最好方式就是发电。这样, 既可供给公共电网, 也可为当地的工业加工提供动力。

二、地热能利用在以下四方面起重要作用

1、用于发电

发电是陕西省地热利用的最重要的方式。高温地热流体可首先应用于发电。地热发电有蒸汽型地热发电和热水型地热发电两种方式。

(1) 蒸汽型地热发电

蒸汽型地热发电是把蒸汽田中的干蒸汽直接引入汽轮发电机组发电, 这种方式很简单, 但干蒸汽地热资源有限, 且大多存于较深的地层, 开采难度大, 所以发展受到限制。

(2) 热水型地热发电

热水型地热发电是目前地热发电的主要方式。地热水则从热交换器回灌到地层。这种系统多适用于含盐量大、腐蚀性强和不凝结气体含量高的地热资源。

地热发电的前景是研究如何开发储量大的干热岩资源。其关键技术是能否将深井打入干热岩层中。

2、地热供暖

地热能直接用于采暖、供热和供热水是仅次于地热发电的地热利用方式, 这种资源利用方式简单、经济效益高, 因此受到重视。陕西省地热地处秦岭山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 为我省地热供暖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经。

3、地热务农

地热在陕西省农业中的应用范围也十分广阔。利用地热水养鱼, 在一定水温下可加速鱼的育肥, 提高鱼的出产率;建造温室, 种菜和养花等;给沼气池加温, 提高沼气的产量等。将地热能用于农业在陕西省日益广泛, 各地还利用地热大力发展养殖业。

4、旅游疗养

温泉旅游是最古老的休闲度假方式之一, 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温泉旅游仍是目前主要的度假旅游主题之一。温泉对早期的皮肤病、高血压、痛风、风湿病、动脉硬化、心肌炎、关节炎、肌劳损等均有很好的疗效。因此在我省充分发展温泉疗养行业是大有可为的。同时可以依托温泉, 发掘地方特色, 突显生态特点, 将地热的开发提升到以温泉为主题的层面, 一个多功能全天候的温泉旅游大省。

三、地热能开发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对其开发的几点建议

针对地热能开发的问题及地热利用的现状提出陕西省地热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1、成立专门管理机构, 加强地热资源的统一管理

编制开发利用与保护办法, 合理配置地热资源, 实行总量控制开采, 分层分质利用。注重地热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合理开发以降低尾水排放温度,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开展地热流体动态监测工作, 加强地热尾水回灌率, 有助于减少地面的沉积并可对热田补充水源;对废水及排出气体进行及时处理, 将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在井口要安装能抗腐蚀的消声器。必须注意经常除垢。

2、大力引进先进开发技术。

按照建立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源消耗的指导思想, 把开发地热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加强地热开采利用的技术研究工作, 将地热资源精心打造成最适合陕西利用的一种清洁能源。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构建新型管理机制

设立陕西省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经费, 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明确农民投资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农民投入资本的积极性, 通过制定很多优惠政策, 吸引社会资金和企业参与能源项目建设。

4、全力以赴创建“陕西地热城”。

从现在开始, 积极发展陕西地热资源的优势, 加快实施地热开发与养生保健、足疗等产业一体化, 推出新项目,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利用我省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条件、历史文化, 提高我省地热产业的知名度。

5、建设陕西省示范亮点工程。借鉴外地地热开发先进经验, 选择一批亮点工程, 带动整个省的地热开发。

6、围绕国家及省部下达的重点项

目建设任务, 以及满足农民对农村可再生能源科技产品的需求, 积极兴办行业协会、技术服务站、能源技术服务公司等经济实体, 不断拓展产业化发展空间, 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化服务网络, 为推动农村能源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资保障。

7、合理开采, 有效保护, 实现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地热资源是可再生的能源资源, 同时又是有限的资源, 其补给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

总之, 我省的地热资源丰富, 虽然高热资源不多, 地区局限性比较大, 但是, 地热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工作已经走上正规。在未来的几十年, 地热资源将会被更加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 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罗国亮、张媛敏:中国农村能源消费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12) .

[2]杜立新、杨燕雄:秦皇岛地热能梯级利用状况与前景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20 (2) .

[3]廖忠礼、张予杰、陈文彬、彭智敏、熊兴国:地热资源的特点与可持续开发利用[J].中国矿业, 2006, 15 (10) 。

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研究 篇9

陕西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28亿m3, 是一个贫水的省份。从水资源利用结构的动态特征来看, 陕西省总用水量没有太大的变化, 农业用水量总体上呈现递减, 工业用水量和生活用水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但在变化过程中也有一定的波动。水资源约70%以上用于农业, 其余则用于工业及城镇供水。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方式落后, 浪费严重, 如农业灌溉用水多为漫灌, 有效利用率在40%以下 (关中灌区, 水资源利用率为48%, 与发达国家的70%~90%相比, 存在很大差异, 这种农业用水行为导致了农业灌溉用水的损耗量高达60%~7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35%以下, 废污水处理回用率在10%以下;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惊人, 仅自来水管网每年冒、滴、漏损失量就占年供水量20%以上, 可见, 用水浪费导致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下, 形成浪费性缺水的现状。

2 实证分析

任何承载力都包括两个问题:

(1) 承载主体对承载客体的供给/容纳能力。

(2) 承载客体对承载主体直接/间接的需求或影响。

就水资源承载力而言, 前者指区域的供水能力问题, 后者既包括人类对水资源的直接需求, 如生活用水量;也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如工业供水量。

2.1 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

根据200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和《陕西省统计年鉴》统计的陕西省人口、经济和水资源等状况, 从中选取以下13个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国内生产总值 (x1) 、固定资产投资 (x2) 、总人口数 (x3) 、农业人口 (x4) 、非农业人口 (x5)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x6)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x7) 、农业用水量 (x8) 、工业用水量 (x9) 、生活用水量 (x10) 、水资源总量 (x1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x12) 、供水量 (x13) 。

2.2 主成分因子的选取

运用SPSS16.0软件对样本进行分析计算, 得出特征值、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 在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13个因子中存在着不同程度地相关, 其中x1 (国内生产总值) 与x6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x2 (固定资产投资) 与x7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等因子之间存在较大的正相关, 说明了进行主成分分析的必要性。

由表1可以看出, 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92.082%, 基本上代表了全部因子对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 完全符合分析的要求。由此, 选取前3个主成分 (分别用C1, C2, C3表示) 进行分析。为了更清楚地看出主成分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对因子载荷作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 C1与X1 (国内生产总值) 、X2 (固定资产投资) 、X3 (总人口) 、X5 (非农业人口) 、X7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存在强正相关;与X4 (农业人口) 存在强负相关, 可以认为C1代表了陕西省人口与经济的发展水平。C2与X1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之间存在强负相关关系。C3与X9 (工业用水量) 存在强正相关关系, 而工业用水量属于经济因素。因此, 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主要影响因子可以归纳为经济发展和人口因素、水资源开发利用因素。

2.3 主成分得分估计

首先由SPSS16.0计算得出三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 并对原始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 然后将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 (用ZX1表示, 其中i=1, 2, …13) 相乘, 就可以得到主成分线性表达式。

C1=0.346ZX1+0.343ZX2+0.333ZX3-0.342ZX4+0.342ZX5+0.344ZX6+0.347ZX7+0.230ZX8-0.028ZX9+0.179ZX10-0.043ZX11+0.057ZX12+0.298ZX13;

C2=0.064ZX1+0.032ZX2+0.154ZX3-0.008ZX4+0.082ZX5+0.077ZX6+0.018ZX7-0.386ZX8+0.018ZX9+0.387ZX10+0.542ZX11-0.552ZX12-0.247ZX13;

C3=-0.015ZX1-0.041ZX2+0.001ZX3+0.019ZX4-0.009ZX5-0.015ZX6-0.048ZX7+0.064ZX8+0.969ZX9+0.041ZX10+0.115ZX11+0.034ZX12+0.191ZX13。

2000-2008年影响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三大主成分的得分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 影响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的主成分得分有正有负, 正直表示高于多年平均水平, 负值表示低于多年平均水平。C1逐年增长, 这主要是与C1相关性较大的人口、经济水平逐年提高所致, 并可由表1得到体现。表1中与C1存在强正相关的变量, 如国内生产总值、总人口等因素逐年上升, 而与C1存在强负相关的变量, 如农业人口在逐年下降;C2在2003年和2006年出现较大波动, 主要是由于与C2存在较强负相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变化引起。2003年水资源开发率极低, 所以C2的得分较高。2006年水资源开发率较高, 所以C2的得分较低;C3整体上呈现较平稳的波动, 在2006年下降的波动较大, 主要是由于与C3存在较强正相关性的工业用水量变化引起。在本文统计的2000-2008年份期间, 工业用水量基本稳定, 只有2006年出现明显的下降, 所以2006年C3得分较低。

2.4 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得分及分析

将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三大主成分因子 (C1、C2、C3) 得分代入式 (1) 至式 (4) , 从而得出三大主成分因子的权重以及陕西省2000-2008年各年份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得分, 分别见表3和图2。

由图2可以看出, 2000-2008年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水平总体上趋于稳定, 局部年份有波动;在2003年后, 呈现出稳步增长的状态。但整体来看, 每年增幅不大, 这说明增长潜力较小。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 水资源利用前景仍不容乐观。

3 结论与讨论

(1)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研究,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可以有效地选取影响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关因子, 熵值法可以对其主因子进行了客观赋权, 避免了主观随意性。

(2) 2000-2008年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水平总体上趋于稳定, 局部年份有波动;2003年后, 呈现出稳步增长的状态。但整体来看, 每年增幅不大, 这说明增长潜力较小, 加之陕西省水资源总量有限, 水资源利用前景仍不十分乐观, 应该采取有效措施, 调整经济结构, 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体系。

(3) 在以后的研究中, 还应该将生态因素, 如生态用水纳入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指标体系;进一步做好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模拟与预测, 改变过去“以需定供”的水资源利用策略, 本着“以供定需”的原则, 为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从影响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的13个影响因子中选出3个作为主成分, 并用熵值法进行客观赋权, 从而得到2000-2008年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得分状况。结果表明:2000-2008年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水平总体上趋于稳定, 局部年份有波动;在2003年后, 呈现出稳步增长的状态, 但由于人口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及水资源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 导致水资源承载力增长潜力较小。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主成分分析,熵值法,水资源评价

参考文献

[1]赵毓梅, 赵先贵, 董林林, 巢世军.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8, 24 (1) :95~98.

[2]姚治军, 刘宝勤, 高迎春.基于区域发展目标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水科学进展, 2005, (1) :109-113.

[3]张衍广, 林振山, 陈玲玲.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的动力学预测[J].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 (4) :596-605.

[4]周亮广, 梁虹.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的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以贵阳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 (5) :827-833.

陕西省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库建设研究 篇10

1 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库建设意义

1 . 1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民间传统体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其内蕴的精神特质,是民族精神得以传承的途径。信息化技术为民间传统体育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方法,通过资源库的建设,特别是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可以加快民间传统体育传播,达到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真实的、永久保存的目的。保护和利用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

1 . 2 建立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库是对陕西省民间体育资源全面整理过 程

建立陕西省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库是对民间传统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梳理、挖掘与保护。了解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挖掘民间传统体育的健身、娱乐、教育、环保价值有助于传承与保护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

1 . 3 有利于提高大众对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关注度、参与度

信息的快捷,有利于民众通过数字化平台了解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了解体育项目的特点,通过项目的视频进行体育锻炼,增加体育锻炼的参与性,弥补了缺乏建设教练以及社会指导员不足的状态。

1 . 4 有利于通过数据检索平台, 查阅民间传统体育相关资料, 便于进行科学研究以及提高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与宣传

2 陕西省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库建设内容

借鉴屈植斌[1]、杨霞[2]等专家的经验,陕西省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库主要包括体育实物资源库、人才资源库、民间体育数据库。体育实物资源库主要有:民间体育场馆、场地设施,如民间体育博物馆,还有各类体育实物包括体育书籍、体育视频、器材、民间体育雕刻、文物、项目研究文献,项目史料辑要、项目音像资料、项目口述材料、项目的资料图库、图书论著等。人才资源库包括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科研人员数据库,包括人员基本情况、传承方式、科研成果等;民间体育数据库,通过建设民间传统体育数字化平台,将上述材料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数据上传,建立民间传统体育网站,将民间体育项目项目介绍、保护计划、濒危状况、主要价值、传承情况、基本特征、主要特点、历史渊源、所处地域的地理及自然环境等软材料上传网站并定期对网站进行维护与数据更新。

3 陕西省民间传统资源库资源平台的建设

3 . 1 数据资料的收集与分类

借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库方法,通过成立资源库建设团队,对陕西省民间传统体育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制定调查的基本步骤、思路、原则,按照体育实物资源库、人才资源库、民间体育数据库以及民间体育项目项目介绍、保护计划、濒危状况、主要价值、传承情况、基本特征、主要特点、人文地理特征等分类收集与相关材料,采用层次分类和数字编码形式,在充分考虑到计算检索和数字化管理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编制民间传统体育的分类及代码。

3 . 2 确定民间传统体育数据库的著录方法

按照博物馆学和《中国图书馆分84类法》,进行反复研究及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制定出了一套民间传统体育资料数据库著录的可行方法和管理规定。本研究借鉴宋彩珍[3]的分类方法,结合陕西省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把项目分为:走跑跳投爬类、球类、武舞类、水冰雪及空中类、角力类、骑射类、棋牌类、杂戏类、博弈类、其他类共10类。[4]

3 . 3 体育实物资源库的构建

通过详细的论证工作,确立资源库建设基本步骤。首先,建立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库的保存场馆,设置不同的展厅,编制不同的主题,如可以根据实物的种类、年代、项目的发展历程、功能等进行分类,然后进行文档的整理工作、实物的分类工作、建立数据库等工作。

3 . 4 人才资源库的建设

第一,选取一些具有特色的民间体育项目,选拔与确立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人。另一方面,通过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学校体育课堂,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以及各种形式的宣传动员更多的群体参与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第三,建立民间传统体育传承人资格证书制度。制定标准,通过考核,建立传承体系。科研人才方面,通过成立科研研究所,培养与锻炼一批科研人员;建立科研课题资料库,引导民间传统体育发展的方向;另外,与高校体育院校合作培养研究生,培育科研群体;通过成立民间传统体育协会,开展民间传统体育方面交流、科研与培训活动,成立科研人员资源库。

3 . 5 民间传统体育数据库建立

3.5.1 建设理念

伴随着Web 2.0的诞生,互联网进入了一个更加开放、交互性更强、由用户决定内容并参与共同建设的可读写网络阶段。民间传统体育数字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应充分体现Web2.0的特征,界面设计上应注重简约化,功能设计上注重开放、共享、用户可参与互动交流,实时更新,按用户需求提供服务的理念。

3.5.2 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数字化预处理

将体育实物资源库、人才资源库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数据信息来源。数据信息数字化处理过程中,力求多种信息形式的表达,丰富数据信息的类型,实现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呈现。如对于实物资源库中的场馆、场地、器械等资源可采用3D仿真建造三维立体场景或模型,也可采用视频、图片、图形及文字等形式互为补充,人才资源库则可根据需要将原始资源转为数字化图片及文字内容。丰富的数据资源是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基础,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不仅需要多样而丰富的信息内容,同时应注意数字信息内容的关联性、层次性和条理性,数字化信息处理过程中应按类存放,便于查找使用。

3.5.3 数字化平台的功能定位

作为民间传统体育数字化资源平台,该数字化平台应具备一下基本功能模块:第一,检索功能,可提供菜单式检索功能和用户按需检索功能,允许用户输入关键词,选择数据类型进行检索。第二,信息展示,根据陕西省民间传统资源具有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特点,充分利用音频、视频、3D成像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达到图文影音并茂、多媒体的全方位展示效果。[5]第三,用户互动功能,设置不同权限的用户数据库,允许上传、下载或推荐资源,挂接论坛以供按不同主题进行交流。鼓励广大用户自主参与资源的收集与发布,增强用户体验;通过建立用户共同参与的学习小组、学术社区等社会化网络,加强用户之间、用户与建设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并实现相关问题的交流和知识共享。[5]

3.5.4 资源的整合与集成

陕西省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将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民间体育项目的各方面数据进行集成和共享提供一个整合平台,既包括民间体育项目的实体数据也包括各项目的人文数据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文化等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可用性与该平台资源的整合方式紧密联系,有效的信息资源整合使得信息资源更具系统性、组织条理性、信息表现多样性及易获取性等特点,可增强资源平台的易用性。考虑到民间传统体育数字化平台数据库中包含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为了尽量简化客户端电脑负载,采用B/S结构构建网站资源平台。可使用清华同方TPI数字图书馆平台,也可使用Dreamweaver编写代码结合数据库管理软件(VB、VC、SQLSERVER等)构建数字化平台。整个平台系统可通过Dreamweaver网页制作工具进行集成,将网页功能分为前台功能和后台功能,前台功能主要包括:项目介绍、项目演示、资源展现、资源下载、互动交流、资源提供等,后台功能主要包括:用户管理、资源库系统维护(包括系统功能模块的增删等)、资源管理(包括资源审核、上传、删除过时或不良信息等)[7]。

4 结语

民间体育资源库建设对于宣传、发展与传承民间体育意义重大,但体育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复杂与宏伟的工程,涉及到民间体育人才、民间体育实物、民间体育文献等方面,资源库建设的重点在于数字化的处理与数字化平台的建立,因此数字化平台建设思路与理念、网站内容与形式又是重中之重,最终目标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开放、共享、互动交流,实时更新,按用户需求提供服务的理念。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采用移动设备访问网络的用户越来越多甚至有超过PC终端用户的可能,因此陕西省民间体育资源库的功能应不仅能够满足PC机访问的需求, 还应能够实现移动终端访问的可能,满足随时随地读取的需要,功能应用上满足当下信息阅读形式的需求。云技术则在资源容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为资源的上传、共享提供便利的技术平台。随着技术和理论的不断更新,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应在利用新技术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注重理论应用来完善内容的组织、后期维护和管理重视资源的开放性和动态更新。

摘要:建立陕西省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库,对有效传承陕西民间体育文化,提高大众对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关注度、参与度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咨询法等数据库建设的意义、内容、方法与步骤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陕西省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库主要包括体育实物资源库、人才资源库、民间体育数据库,建设具体步骤与方法为数据资料的收集与分类、确定民间传统体育数据库的著录方法、人才资源库的建设、民间传统体育数据库建立等四个方面。

上一篇:音乐教育概说下一篇:的格式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