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2024-06-18

陕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通用9篇)

篇1:陕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陕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陕西师范大学在职教育硕士报名采用全国统一网上报名与各考区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教育硕士考试时间在10月最后一周周末。详细在职研报考条件及流程参见如下:

一、报考条件

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三年或三年以上(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和其他中等学校的文化基础课专任教师或管理人员,以及省、市、区、县教育研究部门或政府机关教育系统中有相当于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管理人员。

二、招生专业及考试方式:教育管理 小学教育

1、考试方式: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进行。

初试为全国联考,考试时间:当年10月最后一周周末,具体科目的考试时间以准考证为准。初试考试科目:英语、教育学和心理学综合。前一门为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后一门由我校自行命题。

复试录取时间约在次年2月份,具体时间请关注我校研究生教育网上的通知。政治理论课考试在复试时进行。

2、考试地点:见准考证。

三、录取、培养及学位授予

1、录取: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含复试),并结合考生的工作业绩,择优录取。所有被录取的考生在入学前,学校将再次核实其报考资格、本科毕业证书和有效身份证原件。

2、培养:录取为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于次年春季入校学习。学员纳入我校正规研究生培养序列。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学习年限一般为二年至四年,学习方式为在校脱产学习一年。西安市学员实行在职兼读,课程学习一般安排在双休日和平时的两个单元。课程学习结束后,回原单位一边工作一边完成论文。

3、学位授予:对课程考试合格、取得规定学分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学员,陕西师范大学将授予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4、考生被录取后,其人事关系、工资及医疗福利待遇由原单位负责,学习结束后回原单位工作。

四、报名办法

报名采用全国统一网上报名与各考区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

(一)网上报名

当年6月底至7月中旬期间,报名考生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以下简称“学位网”)“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统一网上报名系统”,填写、提交考试报名信息并上传本人近期电子照片(采用护照证件照片标准)。

考生网上报名成功后,打印报名系统生成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凭此表现场确认。

所有报名考生应在规定的报名期限内进行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逾期不予办理。只完成网上报名,未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现场确认手续的,本次考试报名无效。

(二)现场确认

1、网报成功的考生持二代身份证件,于当年7月中旬,到各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现场确认点(网上报名成功后得到的具体地点信息提示)校验身份证件,审查相关学历、学位证书,缴纳考试报名费(现场确认的具体安排请于7月初在我校研究生教育网上查阅)。

2、现场确认时考生需提供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及复印件(须持二代居民身份证)、本科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如考生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资格审查时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

3、本人在现场报名系统打印生成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上签字确认。考生现场签字确认后的信息,须由考生本人负责,一律不得更改。

4、准考证下载时间:当年10月中旬,考生登录学位网下载。

篇2:陕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培养项目的通知

各部门、各单位:

根据学校党委会会议(临大委〔2013〕5号)精神,组建临沂大学创业学院。通过整合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类教育辅导培训,加快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孵化。按照学校领导的指示,协同创新中心(创业学院)主动开展工作,积极与山东大学沟通,达成合作意向,由临沂大学创业学院与山东大学联合举办山东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在职研究生高级研修班。现将有关内容通知如下:

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研究生教育项目,侧重于软件理论基础,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项目管理能力,旨在培养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人才。研究方向有软件工程、应用软件、项目管理、嵌入式系统、制造业信息化、电子商务与政务、数字媒体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工程、金融信息化、医学图像处理等。

1、报名范围:全校工作人员,本校应、往届本科毕业生。

2、报名条件:国民教育序列(含统招、成人、自考、网络等)大学本科毕业(一般须具有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和应、往届本科毕业生。

3、颁发证书:依据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修满学分,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山东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山东大学工程硕士学位。

4、授课地点:临沂大学

5、学费:3.6万元,分别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开学时交纳。

6、报名时间:2013年4月25日—6月7日

7、报名地点:临沂大学图书馆楼620办公室

8、联系电话:8766962 ***(联通小号780908)

联系人:郑韦

附:山东大学2013年春季软件工程硕士招生简章

临沂大学协同创新中心 临沂大学创业学院 2013年4月24日山东大学2013年春季软件工程硕士

招生简章

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山东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主体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百余年间,山东大学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践行“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40余万各类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有关文件精神和信息产业对高层次软件人才的需求,山东大学2013年春季面向全国继续招收在职攻读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

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的开设,旨在培养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人才。研究方向有软件工程、应用软件、项目管理、嵌入式系统、制造业信息化、电子商务与政务、数字媒体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工程、金融信息化、医学图像处理等。

本课程培训班面向报考软件工程硕士者提供山东大学自主招生确定的各专业考试文化理论讲授。通过本课程班学习,报考者将系统掌握各科目理论考试内容,达到相应文化层次水平要求。

一、报名条件

1、综合素质较高,身体健康。

2、国民教育序列(含统招、成人、自考、网络等)大学本科毕业(一般须具有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本科毕业生、在职人员,年龄一般要求45周岁以下。

3、对于拟报考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者,学历要求为国民教育序列专科层次。

二、学制、名额及授课方式

1、研究生学制:2~5年,实行完全学分制。

2、招生名额:60人。

3、授课方式:采取脱产或非脱产的方式进行授课,地点临沂大学。

4、研究生研修班培训96课时(含网络学时),采用本地课堂面授与网络课件学习相结合方式教学,临沂大学授课。

三、报考时间、方式和要求

1、报名时间:

即日起至6月7日。6月7日后由承办单位临沂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统一组织学员参加山东大学网络预报名。

2、现场确认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3年6月9日(周六)上午8:30—下午17:00; 地点:由承办单位统一组织

3、现场报名有关要求:

(1)考生现场报名前先通过组织单位进行预报名,否则无法接受现场报名;(2)现场报名需缴纳报名考试费每人320元,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参加考试的一律不退考试费;

(3)现场报名时考生需携带(A)非应届生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身份证(限二代身份证)原件;(B)应届生带学生证和身份证原件;(C)《山东大学2013年春季软件工程硕士入学资格审查表》(由承办单位组织领取)

(4)应届生在入学报道时(8月下旬)提供本科学历、学位证原件和复印件,届时不能获得本科学历、学位的考生将取消录取资格;

4、入学考试时间:2013年6月中旬,具体考试时间安排以准考证为准。正式入学资格审查时间在考试期间进行。

四、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英语、数学、专业基础、专业综合(由山东大学组织专家小组以面试为主的方式进行)四门课程。

五、录取方式

根据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自主招生政策,山东大学自行组织命题、考试,根据考生入学考试成绩及面试成绩择优录取。

六、入学注册

入学注册时间于2013年8月下旬,具体报到注册日期以入学报到通知书时间为准。

七、学位授予

依据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修满学分,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或设计)答辩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山东大学工程硕士学位。

八、学费

1、研究生研修班学费2万元,一次缴纳。

2、工程硕士学费3.6万元,分别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开学时交纳。书费自理。

九、联系方式及其他

如遇国家关于软件工程硕士自主招生政策调整,以国家政策为准。

报名地址:临沂大学图书馆 楼620办公室

咨询电话: 8766962 ***(联通小号780908)

联系人:郑老师

山东大学

临沂大学协同创新中心

2013年4月24日

【咨询答疑】

1、山东大学软件工程硕士是国家教育部承认的正规硕士吗? 答:是的。自2002年起,本工程硕士班已经招生11年。

2、软件工程硕士和国家统考的普通硕士有什么区别?

答:普通硕士采用全国统考,包含专业全面,考试难度大。软件工程硕士(MSE)是国家为培养社会紧缺应用型人才,特别授权35所“211”重点院校开设示范性软件工程专业。采用自主组织命题、考试方法录取,创新模式培养的硕士专业。定位不同,互相不能替代。

3、临沂大学举办的山东大学软件工程硕士有什么优势?

答:为便于有志报考但限于路程、时间等原因难以参报的异地学员,山东大学有关部门与临沂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协商在临沂大学设立研究生研修培训基地。是经山东大学正式批准备案的软件工程硕士及其他确定专业方向的研究生研修培训单位。采用山大师资、异地开课办法,满足广大有志提升文化学历层次人士的需求。

4、我没有本科学历可以报名吗?

答:没有本科学历无法直接报名参加软件工程硕士招考,但可以参报课程培训班。通过培训班课程学习将获得以同等学力参报硕士研究生考试资格。详情咨询工作人员。

5、我是应届本科毕业班学生,目前还未毕业,可以参报吗? 答:可以。通过考试后正式入学时(当年8月下旬)提交学历、学位即可。

6、我是在职工作人员,无法全时到校上课,可以报名读研吗? 答:可以。学习采用非脱产形式,本地(临沂大学)授课和网络远程课件学习相结合方式。

7、研修班学费2万包含什么?

答:研修班培训包含考前辅导及研究生课程。学校高薪聘请山东大学各专业领域内具备公认水准的在职教授(硕、博导师)为参报本班学员授课。考前培训对于学员准确把握研考方向、熟悉考研目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研修班培训,参报者将系统掌握各科目理论考试及面试环节内容,达到相应文化层次水平要求。

8、研修班什么时间开始?我需要提前请假参加上课。

篇3:陕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影响工程硕士招生质量的因素

1. 国家对在职工程硕士招生的制度规定。

(1) 招生条件过度强调学士学位。根据国务院学位办文件, 一所高校录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但未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 不得超过本校当年录取限额的10%。按此规定, 一所高校录取100名工程硕士研究生, 只能有10名为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但未获得学士学位的考生。而现实情况是, 大量已经参加多年工作并通过自考、函授等方式拿到本科学历的工程师们, 由于曾一直处于精英化的大学教育时期, 没有拿到学士学位。但他们工作出色, 有很强的工作经验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许多问题, 希望继续深造来解决这些技术难题, 由于10%的条件限制, 使得无学士学位考生的录取分数线大大高于有学士学位的考生的录取分数线。这些考生没有拿到学士学位并不代表他们的理论水平或者工程实践能力差, 事实恰恰相反, 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而且在努力学习新的知识, 在国家统一组织的GCT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 录取分数线单一, 对不同地区没有区别对待。在职工程硕士采取的是统一划线, 对西部地区没有区别, 仅在文件中规定“新疆、西藏地区不参加GCT成绩百分位排序”。培养在职研究生, 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 是提高当地人员综合素质的很好途径。但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统一划定一条线, 而且分数线一直偏低, 导致在职研究生的质量很难保证。 (3) 允许录取GCT成绩百分位在30%以下人员。国家允许高校录取GCT成绩百分位在30%以下的考生降低了在职研究生的招收质量。虽然国家对高校录取GCT成绩百分位在30%以下的考生数量有具体规定, 并且区分了西部高校、西部考生以及不同工程领域给予了不同的招生名额, 但是, GCT考试成绩百分位30%以下的分数过低, 400分的总分, 后30%的分数一般在180分以下。如果录取如此低分考生, 质量确实难以保证。

2. 在职工程硕士生源组织的力度和政策。

我们强调在职工程硕士的招生质量, 生源的组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组织好的生源才能有效的进行学员的选择, 从而保证招生的质量。影响一个学校生源数量和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一个学校的声誉、学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质量等都影响到考生对一个学校的选择;学校的各项政策也会影响到师生员工对组织好生源的积极性等。

3. 国家联考和学校专业课笔试与面试的水平。

要保证在职工程硕士招生质量, 科学的选拔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考试题目的难易度、灵活度, 面试题目的难度、面试技巧的把握都将影响到对在职工程硕士的选择。国家和学校必须通过不断实践寻求合理的适度的测试方式。

二、实现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质量的保障措施

影响工程硕士招生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主要从招生方面探讨保障工程硕士质量的方法。

1. 树立全方位的招生理念。

(1) 以追求在职工程硕士招生质量为目标。要树立全面的招生理念, 以高质量为目标。不能片面追求招生数量, 忽视招生的质量。学校的声誉是最重要的, 我们要培养出社会评价度很高的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更优秀的在职员工报考。 (2) 结合行业特点和办学优势, 实现人才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要积极结合行业特点和办学优势寻求高质量生源。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 该高校六十多年来培养的大量人才分布在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和大型通信企业, 电子信息的高速发展, 使企业对员工知识更新要求越来越高, 要利用这些校友资源, 一方面为企业培养人才, 一方面扩大高校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生源。 (3) 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实现用人单位利益的最大化。在考虑扩大工程硕士生源的基础上, 也要从用人单位利益的最大化入手, 为企业考虑, 将科技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要建立学校和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 不仅在工程硕士的培养上合作, 还要考虑毕业生的分配和科研项目等各方面合作, 要和企业建立良性的长期合作关系, 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 (4) 真正为在职工程硕士考虑, 实现研究生个人发展的最大化。在办学理念中, 要考虑学校、企业, 同时也要考虑工程硕士本人的利益, 要实现研究生个人发展的最大化。不仅使他们真正学习到知识, 拿到硕士学位, 而且尽量不影响他们的工作, 减少学员的费用, 减轻学员物质方面的压力。

2. 展开招生宣传, 运用多种途径寻求高质量生源。

目前各学校在优秀生源争夺方面竞争激烈, 但从下列数据可以看出, 并不是工程硕士的市场已经处于饱和, 生源问题的症结在于社会需求处于潜在状态, 需要有效的强化和激活。“据推算, 目前全国有56.4万名高校教师以及约130万名研究机构、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科技工作者不具备研究生学历。预计其中将有相当部分的人将通过非全日制的形式提高学历层次, 仅此两项就可以在2015年前每年稳定地提供10万名左右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要从各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激活社会的潜在需求。 (1) 扩大招生宣传对象的范围。对南京邮电大学而言, 要从电信、移动公司等运营商向开发商等公司扩张。目前南京邮电大学的生源主要集中在电信、移动等运营商, 还有大量的本科毕业生集中在中兴、华为等开发商, 所以要扩大招生宣传的范围。 (2) 扩大招生宣传者的范围。做好招生宣传不仅是招生部门的事情, 也是全校的事情, 要形成人人抓生源, 人人关注招生质量的问题。学校出台相关政策, 让学校教工利用自己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展开多方面的合作, 包括在职研究生的培养。 (3) 结合行业特点和办学优势, 扩大学校的特色宣传。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 该校是以工学为主体, 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的江苏省属重点高校。“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五大内涵之一, 正好抓住社会发展机遇和南京邮电大学的办学特色, 吸引信息领域的有志之士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4) 利用优质的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做宣传。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是吸引生源的重要指标。南京邮电大学非常重视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集中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为工程硕士研究生讲授课程、指导论文。必须让考生了解学校培养的质量, 才能吸引到优质的生源。

3. 作好入学前考试选拔工作。

入学前考试选拔工作是对考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评价的重要环节, 是保证招生质量的关键因素。学校必须注重选拔质量, 对参与招生选拔的老师进行高标准筛选, 同时定期培训, 形成一直有丰富经验的面试团队。

4. 国家对在职工程硕士招生制度做必要的改革。

国家的招生制度是方向指挥棒, 决定着招生的范围和规则。国务院学位办正在酝酿在职工程硕士招生改革工作, 应在学位设限、分区对待以及成绩限定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如: (1) 区别东西部地区分开确定分数线, 同时根据每年考试的情况, 在现有基础上, 适当提高分数线。 (2) 取消录取GCT成绩后30%考生的情况。

摘要:随着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扩招,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 稳定在职工程硕士招生数量和质量是一个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影响招生质量各因素的前提下, 探讨了确保在职工程硕士招生质量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工程硕士,招生,质量保障

参考文献

[1]时伟.数量与质量关系辩证法——扩招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1, (11) .

[2]张卫刚, 等.规范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 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A].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新进展[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51.

[3]王万雨.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8) .

篇4:陕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关键词: 大学英语    选修课程    在职师资    培训模式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交流的增加,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英语能力的需求已呈多元化、专业化趋势。大学英语必修课程以语言技能的培养为目的,课程设置缺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需要存在差距,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难以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因此,目前各高校已根据本校具体情况,着手改革大学英语课程结构,增加应用型、实用性课程比例,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培养和发展锻炼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英语教学,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发生的变化,尤其是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出现,对当前大学英语师资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对未来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师资培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二、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类型与特点

大学英语选修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1.语言技能类,包括英语视听说、英文报刊阅读、英语口语、英语口译技巧、英语笔译技巧等。虽然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是大学英语各种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因为长期以来大学英语课程类型单一,学生的语言技能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高。这些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2.语言应用类,包括英语演讲、英语应用文写作、国际商务谈判、职场英语等,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在实际交流与生活中的英语应用能力。3.语言文化类,包括英美文学作品欣赏、英美影视赏析、中西方礼仪与习俗、跨文化交际等,这些课程丰富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开设语言文化类选修课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随着文化知识的丰富,学生能更多地避免英语文化因素对语言理解产生的干扰,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提高语言水平,准确、顺利地进行交流(周山,2008)。4.专门用途英语,包括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学术论文与专著阅读、英文学术论文写作、专业英语等。此类课程实现选修课程设置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突出选修课程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培养和训练专业领域的英语能力。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种类体现了多元化,课程性质与内容体现了专业化,课程设置体现了个性化。面对如此转变,大学英语师资现状如何,又该如何应对呢?

三、大学英语师资存在的问题

根据大外教指委调查,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师总人数21050,其中女性占80.1%;大学英语教师平均周课时达13.5;大学英语教师中教授共702人,占大学英语教师总数的3.3%,副教授4762人,占22.6%,讲师及以下15587人,占74.1%。拥有博士学历的只占1.5%。大学英语师资的性别、职称、学历结构不平衡,这些不平衡影响到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丁仁仑,2013)。另外,据马武林等(2014)调查,67%的老师普遍认为,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师资,目前的师资无法承担起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任务。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大学英语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严重失调,大学英语师资严重匮乏的情况日益突出,绝大多数教师疲于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学之余,大学英语教师无暇进行科学研究,缺乏有效的在职深造、进修培训机会。调查显示,19%的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从未有过脱产进修的机会,61%只得到过一次进修机会(周燕,2005)。同时,因为扩招过快,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多教师少,教学负荷不断加重,很多院校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大都是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多数新教师既无岗前培训,又无观察学习,更没有资深教师进行传帮带,他们往往是进门即成师,拿到教材就上课(杨慧琴,2005)。由于这类新教师对外语教育理念、原则和方法等知识和要求了解不多,教学质量因此受到影响。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毫无疑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复合型的师资,这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英语能力强未必能够达到新时期的英语教学要求。英语教师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英语知识、语言理论,还要有丰富的社会学、教育学、哲学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基础(刘美兰等,2009)。现在很多大学英语教师都是由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在学科和跨学科知识结构方面难免先天不足。仅仅具有单一的语言知识技能的大学英语教师显然难以承担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因为这些课程类型涉及的领域很多,包括教育、历史、文化、科技、经济、信息等领域,缺乏跨学科知识,知识结构单一,教师在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外,许多大学英语教师教育理念落后,对教育科学理论、教材教法及教育科研等理论认识肤浅,了解不够深入(刘家凤等,2007)。

四、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在职师资培训模式

Tedick(2009)指出,很大比例的外语教师主修语言辅修教育,因此,教学的重点通常是学习语言及其特征性的内容(文学、语言学和文化)。但教师仅仅关注语言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影响教学的有诸多因素,如教学原理、教学过程、技巧、特性、技术、策略、理念及态度,可以通过经验获得,也可以进行培训(李颖,2011)。目前在师资严重短缺、进修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作为师资培训的有效途径,脱产学习和进修显然不太现实,可操作性不强。对于大多数的在职大学英语教师而言,在不脱离教学的情况下接受培训才是切实可行的模式。

1.自我提升模式

教师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不断积累新的经验和更新知识体系、教学观念,才能在面对学生时有新的内容传授。为数不少的大学英语教师因习惯基础课程的教授,对需要重新备课的选修课持排斥的态度。对这部分教师应加强危机意识,让其认识到多开选修课,开好选修课乃大势所趋,是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短期内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专业发展是不切实际的,当前也不可能实施大规模的师资培训。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自我发展意识,树立危机感和紧迫感,牢固坚持终身学习的正确理念,培养自身的主体意识、学科意识、教育意识和协作意识,自觉学习和实践,促进自身观念的转变和专业成长。为了达到自我提升,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养成进行反思性教学的习惯十分重要。通过反思,教师审视自身的教育实践,敏锐地捕捉问题和解决问题。其结果不仅改变教学实践,而且加深对所从事外语教学实践的理解,提升教学实践智慧。

2.团队合作模式

团队合作目的是寻求同事、同行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倡导团队协作精神,鼓励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团队合作可以通过建立合作小组、教学团队或课程组等形式实现。同事之间形成教师团队的良好合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正如吴一安(2008)所言:教师群体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依托,其本身构成教师发展的重要环境。如果具有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教师能够开放自己,与同伴进行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相互提供支持,那么就能实现共同成长。例如通过听课、示范教学、教研沙龙、课程研究等彼此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或改进教学策略,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实现教育目标(傅建明,2007),这些场合为教师提供了寻找知音的机会。借此机会,你会发现别人也遇到了你在课堂、学科、学校所面临的同样问题。与有共同兴趣的同行切磋不仅能帮助你找到应对难题的有效方法,而且能建立起长期互助的合作网,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共同开发资料、交流教学新思维、合作开展教学研究(杨慧琴,2005)。团队合作利于形成教师间浓厚的学术气氛,在有较多良性竞争和交流的环境中教师发展得更快,有利于提高整个大学英语教师师资整体水平和业务能力。团队合作是促进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师资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教师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相互沟通,共享集体的资源和智慧的结晶,促进大学英语师资的可持续发展。

3.网络学习模式

大学英语教师不能坐等培训的机会,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教师们得到本地不能提供的高质量的在线自我发展机会。利用一些专业门户网站及学术数据库,教师们可以分享到国内外有关本学科的前沿成果,无需中断教学工作,便可学习在线课程,开展专题研究,向国内外专家就自己的兴趣所在进行多方位的在线咨询和切磋,与同行进行教学研究心得体会的交流。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国际慕课(MOOCs),是目前实施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师资培训的一个有效而方便的途径。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人们上课地点不受局限,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花最少的钱,甚至免费享受国际一流的课程。慕课给我国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开设、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教师可以通过优秀的慕课进行自我职业培训。

五、结语

在积极推动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建设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应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整合多种师资培训模式,促进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确保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师资队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队伍稳定,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周山.论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发展模式[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8-141.

[2]丁仁仑.大学英语师资的转型与培养[J].中国外语,2013,(5):15-19.

[3]马武林,殷和素.新世纪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三)——教师观[J].外国语文(双刊),2014,(8):162-166.

[4]周燕.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5,(3):206-210.

[5]杨慧琴.在职EFL教师职业发展需求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33-35.

[6]刘美兰,吴宗杰.“话语、文化与教育改革:全球化视角下的外语学科转型”国际论坛综述[J].外国语,2009,(1):93.

[7]刘家凤,鄢章荣.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优化——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培育再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S1):56-58.

[8]李颖.新形势下外语教师的发展[J].山东外语教学,2011,(2):57-61.

[9]吴一安.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探究[J].外语研究,2008,(3):29-38.

[10]傅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5:陕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招生背景

根据教育部[2001]6号和国务院学位办[2002]9号文件精神和信息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经研究决定,山东大学以自主命题、自主考试、自主划线、自主录取的方式面向全国继续招收在职攻读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人才。

二、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有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嵌入式系统、制造业信息化、电子商务与政务、数字媒体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工程、金融信息化、日文应用软件、医学图像处理等。

三、办学特色

1.山东大学以自主命题、自主考试、自主划线、自主录取

2.专业灵活,按需调整

3上课安排人性化

4.学员活动,人脉拓阔

5.签订协议,不过全额退款

四、报名条件

1、综合素质较高,身体健康

2、国民教育系列本科毕业(一般应具有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或本科毕业的应届生均可

五、入学考试

2013年5月25日26日在山东大学举行入学考试及面试

考试科目:英语(笔试)、数学(笔试)、专业基础(笔试)、专业综合(面试)

六、上课时间及地点

上课时间:周六日 上课地点:山东大学(济南市)

七、教学方式

山东大学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亲自授课:互动式教学,案例生动前沿,打造优秀的学习、交流、研讨一体化平台。

八、学制、录取与学费

1、学制:2年

2、录取:学员综合成绩达到山东大学录取分数线可被录取

3、学费:有学位者人民币36000分两次交清,报名320元

九、学位授予

依据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修满40学分,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或设计)答辩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工程硕士学位。国家教育部认可。

联系电话:0531-58767732手机:***QQ:1875696258联系人:刘老师 济南学历网:/欢迎前来咨询!

篇6:陕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经济学院拥有在校本科生、留学生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共3000 余人。下设经济系、贸易系、财政系、金融系,统计系以及保险系6 个教学单位。学院现有教职工122人,其中专业教师108人,教授 27人,副教授 55人,讲师助教26人。在教师队伍中,有博士生导师15人,博士55人,硕士25人;有国际学会副会长2人,全国性学会副会长1人,在全国级学会及专业委员会担任学术职务者11人次,有河南省经济政策顾问1人,黄河学者4人,河南省特聘教授2人,校级特聘教授2人。学院目前共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统计学、应用经济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含15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2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原理(共建)。几十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各个层次的经济建设人才,目前在国内外各行各业的岗位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了适应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院2012年继续招收在职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学员。攻读河南大学的经济学硕士是您的首选

一、招生专业方向:

金融专业方向:金融投资与证券实务、金融管理与投资实务、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货币银行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资本市场与风险管理、公司 金融理论与政策、保险经营管理与创新、银行金融等

管理专业方向: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财务管理、项目管理方向等

二、招生报名:

1.报名条件:大学本科毕业并获有学士学位一年以上,(大专可报,无法申请硕士学位)在报名时需提交以下材料:

(1)本人身份证及复印件(原件验后归还);

(2)本科毕业证书及复印件和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原件验后归还);

(3)正面1寸近照6张。

2.报名费以及建档费:300 元。

三、学制、学位

从研究生教学和在职人员不脱产学习的实际出发,采取面授的方式进行授课。课程学习为1.5年,每月集中授课或双休日授课。通过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所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考试,修满学分,成绩合格,课程学习结束时发给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符合国务院学位办申请学位条件的学员可申请我校经济学硕士学位。申请条件:(1)获得学士学位3年以上;(2)通过同等 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语全国统考和经济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考,并获得合格证书。硕士论文阶段一般为1年,申请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我校将授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颁发的经济学硕士学位证书。

注:全国统考每年2月底报名,5月下旬考试。外语统考约4-5级水平。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包括的五门课程内容均在我院开设的课程之列。若考试不及格,下可以再考,我院将认真组织考前复习。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以我校本专业现行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基本依据。所有课程均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主讲。课程名称及学分数如下:

1、学位课程:

(1)微观经济学(2)宏观经济学(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4)货币银行学

(5)国际经济学(6)财政学(7)英语

2、专业选修课程

(1)金融投资分析与实务(2)财务战略与财务报表分析(3)个人理财(4)金融工程学(5)公司理财(6)投资管理与组合分析(7)证券投资与金融市场专题(8)证券与基金投资策略(9)项目融资与可行性分析

五、授课方式;

从不脱产学习的实际出发,采取面授与自学方式进行授课,每月集中上课一次,集中3天,为周五,周六,周日。

六、学习费用及缴费方式:

14000元/人,其中课程学习费用8000元/人,入学前一次性交清;论文指导答辩费 6000元/人,做论文前一次交清,教材费自理。(课程班开课后因学员个人原因不能坚持学习的,视为自动退学,不退学费)缴费方式 通过银行转账,或者来校财务处现金/刷卡现场缴费 收款单位:河南大学

账号:4100***01546

开户行:建行河大支行(注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在职研究生班学费)汇单请来电告知报名电话;0378-3880665***黄老师

报名地址;河南大学经济学院3楼A314在职 研究生报名中心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篇7:陕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为了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培养具有硕士研究生水平的古代文学专业人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特举办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古代文学研究生课程班开班招生,在职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的明智选择。中央民族大学将提供古代文学考研试题、中国古代史考研笔记、中国古代文学考研、古代文学考研资料、古代文学考研笔记、考研古代文学专业、古代文学考研科目、古代文学考研须知、古代汉语考研试题、世界古代史考研真题、古代文学考研 古代文学研究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古代文学研究生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为您的考研助上一己之力。通过古代文学考研拿到硕士学位的朋友,还可以去读北大古代文学博士生。

一、招生对象与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

二、学制:二年

三、课程设置

中国诗学、中国小说史、唐诗艺术、话本小说、先秦文学、古文校点和翻译、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文学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外语。

四、授课方式

考虑在职人员报考学习,采取周末时间和集中时间授课的方式。能参加脱产学习,可报脱产学习班。报名人数20人以上开班,正在报名中!

五、学费

学费二年共10000元(申请硕士论文答辩费4000元另算),报名费100元,书籍及资料费自理(预收300元,结业时多退少补)。学员报到注册正式上课后,中途退学者,不退学费。

六、报名与录取

1、交报名费领报名表。

2、填写报名表并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及身份证复印件。

3、单位推荐者交单位介绍信

4、交照片2张(一寸)。

5、经学校审查,合格者发录取通知书。

6、联系方式:

电话:010-88579701-805

传真:010-88579522

联 系 人:祖老师

MSN:zzy_qy@hotmail.com

七、结业与学位

1、学员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国家承认的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结业证书。

2、在课程结束后,凡符合申请硕士学位条件(具有学士学位),参加国家外语考试和专业综合考试合格,并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者,授予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证书。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国语言文学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它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个部分组成。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增强我们的文化素质,还可以加深我们对民族文化与历史的认识,进一步把握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创建新时期的精神文明。通过文学史的学习,我们能认识到古代文学在不同时代的实际状况,以及与哲学、史学、经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教育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到各体文学的发展走向、源流演变和彼此渗透、影响的表现形态。我们还可以把古代文学史

看成是古代散文、诗词、戏曲、小说的分体文学史,从而理清它们各自的演进线索和承继关系。同时,与文学发展史伴生的文学理论,也是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文学理论,包括从中折射出的艺术思潮、文人心态、社会风气、民间习俗,都有助于培养思辨能力,深化人文底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历代不同层次文学家的艺术心力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实实在在的文本见证,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跃动着的时代脉搏,观察到千姿百态的社会面貌,体味到曲折细微的物理人情;在博大精深的千年文学作品中,我们能得到“真”的展示、“善”的呼唤、“美”的陶冶,同时强化自己识别劣质文化产品的能力,从而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道德情操以及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文学头绪多、范围广,作家各别,作品繁杂,加上文本语言的隔阂,使学习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清醒的认识,既不能有畏难情绪,更不能掉以轻心,敷衍应对。总体而言,我们要了解古代文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而显现出的共性和个性,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刻苦钻研、痛下功夫,是完全能学好的;但就其独特的承继性、民族性、包容性、主观性而言,学好古代文学,有时须大胆想象,有时重情感体验,有时仍不废条分缕析,而且,还要攻下语言文字上的难关。具体而言,我们对于古代文学课程中常见的“情与理”、“论与作”“深与广”、“大与小”、“纵与横”、“雅与俗”、“儒与道”、“中与外”等等错综关系,应该区别对待,详加考察,细心摸索,由感性的咀嚼涵泳中求得理性的升华。

篇8:陕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经过10年的快速增长,高等职业教育已达到相当的规模,高职院校数、每年招生数、在校生数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均占很大的比重,截至2007年初,全国有高职院校1147所,本科院校为660所。从学校数量和招生规模上看,高职院校数目已经超越了普通高校,但在整体实力上,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生源质量和办学水平方面差距更为明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各地要制定相关政策,优先安排招生录取批次,鼓励开展单独招生试点,保证生源质量。”

经过四年的改革与实践,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有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对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现状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分析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给出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改进的措施。

1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现状

1.1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基本情况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始于2007年,从表1中可以看出,截止2010年,单独招生无论从省(区)数,院校数量,还是招生计划都得到了大幅的提高。随着招生计划的增多,单独招生成了高考关注的热点,也扩大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高职高专网资料整理得到)

1.2 陕西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基本情况

陕西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从2010年开始进行,招生文件下发后制定单独招生方案并向社会公布,生源范围是陕西省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三所高职院校联合组织文化课考试,面试由院校自己组织,经过积极的宣传,三所院校基本都完成了招生计划,也出现了个别中学集体报名的现象,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需亟待解决。

2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存在的问题

2.1 招生对象范围窄

高职院校把单独招生范围局限在高中毕业生或者有当年参加高考资格的考生,这样就使得报名人数较少。因为参加高考的考生大部分将本科院校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选择高职的考生相对较少。在我院单独招生报名期间,有许多中职院校的考生以及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员也来咨询单独招生的情况,但由于受到报名条件的限制,只能放弃报名。通过调研外省部分学校以及我省其他两所学校也存在这种情况,因此,扩大招生范围迫在眉睫。

2.2 招生专业及计划较少

从表2中可以看出,陕西省2010年单独招生的三所学校,每个学校分别只有150名计划3个专业,单独招生计划占院校总计划百分比在2.8%—4.2%之间,单独招生专业数占院校总专业数百分比在6%—8%之间。招生计划较少,竞争加剧。以我院为例,参加网上报名的有700余名考生,实际参加考试的考生有450余名,录取比例为3:1,竞争较为激烈。招生专业较少,学生选择专业的余地不大,加之考生对专业的选择意愿越来越强烈,进校后是否能调换专业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对学生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以上两方面的原因都直接影响考生报考的积极性。

(资料来源:根据陕西省2010年单独招生计划整理)

2.3 招生政策文件下发时间晚

单独招生政策文件下发时间晚,给各高职院校组织宣传增加了难度。教育部要求在5月20日之前完成单招的录取工作,但是单招的文件下发较晚,陕西省2010年下发文件日期是4月23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要完成宣传、报名、考试和录取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给各高职院校进行组织宣传带来不小的难度,学校没有收到红头文件之前,不敢进行贸然的宣传,等收到文件后,时间方面比较紧张,组织宣传的难度大,致使宣传不到位,使考生对单独招生知之甚少,影响报考的人数。

2.4 宣传环节薄弱

单独招生宣传环节薄弱,单独招生信息渠道不畅通,社会认可度低。单独招生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社会、家长和考生对单独招生工作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持有怀疑的态度。单独招生试点已试行四年,尽管有很多的中学、考生和家长都给予了充分可定,但是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仍有不少中学为了追求高本科录取率,封锁单招信息,剥夺考生参与单招的权利。甚至有的老师,因为对此项政策的不了解,而向学生宣传“单招不规范、不可信,提醒考生注意防范。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个别中学和老师的不负责,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宣传还需加强。

2.5 单独招生考试成本高

因单独招生与普通高考的要求相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样样工作不能少。从单独招生的宣传、组织笔试、组织面试,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外省个别院校每年单独招生生均成本达1500元,相对普招而言成本明显偏高,给院校增加了不小的经济负担,也影响到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改进的措施

3.1 拓宽招生范围

建议教育管理部门拓宽单独招生的生源范围,使高职院校可以面向社会招生,将高中生、初中生、中职、成人都纳入到招生范围。对于未参加高考报名,特别是在企业工作而想继续深造的人员放宽报名条件。考生来源多样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2 招生计划及专业可以更多一些

建议招生计划和专业可以适当的放开。尤其是招生计划的确定,除新试点学校外,根据上年单独招生任务完成情况,在上级部门确定的比例之内,由院校自行确定招生计划及专业。同时建议上级招生主管部门对学院新增的招生专业是否也可适度放开。

3.3 单独招生政策文件应提前下发,以便学院有充足的宣传时间

建议单独招生政策文件提前下发,最好在每年的一月份就可以下发到院校,给招生院校宣传留下足够的时间及时将招生信息传递出去,招生院校可以通过报纸、网络、或者组织招生人员深入到县区、中学去宣传,以促使单独招生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3.4 行政牵头,统一部署单独招生宣传工作

建议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文件的形式发布单招政策、信息到各地市教育局和中学,向各地市、县(市、区)教育局、招生部门下发关于开展单独招生工作的通知并召开相关会议,并在文件中公布被教育部批准实施单独招生的学校及各学校单独招生计划和专业,让社会知晓单独招生形式,使学生积极参加单独招生考试,或者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组织一次新闻发布会,介绍单独招生工作情况,并以文件形式要求各地市、区县招办配合试点院校的宣传报名工作。

3.5 按照专业大类招收考生,实现低成本运行

将具有共性的专业归为一个招生专业类别,同一专业大类的专业共同执行相同的考试方案,从命题、印卷到考试组织,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进一步提高考试的质量。同时,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同一专业大类的专业可以兼报,对考生来说增加选择专业的机会,录取的机会增加了,考试的费用也降低了,大大的调动了考生报考的积极性。这种按专业大类组织单招考试的办法,简化了考试组织程序,便于扩充专业大类的覆盖面,有利于单独招生改革的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杨卫军.生育率变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1):124-127.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z].2006.

篇9:陕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基于知识共享和团队异质性理论,构建师范在校生-在职教师混合虚拟学习社区,结合各自优势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是有待验证的积极探索。本文在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师范在校生-在职教师”混合虚拟学习社区模式,并就其互动学习机制和培养优势特点做了细致分析。最后对基于此模式的实现案例——好看簿“未来教育家”小组从访谈结果、成员活动参与度和社会网络等角度做了论证分析,提出了该类社区在搭建、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教育技术能力;师范在校生-在职教师;成员异质性;虚拟学习社区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10—0025—07

一、問题提出

目前我国在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技术学》公共必修课,鉴于我国较为短暂的教育技术发展历史及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等诸多因素影响,师范在校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在教材使用、授课方式、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1]。一些高校以《教育技术学》公共必修课为大本营,立足于本校特色,进行了积极探索,包括教材的重新修订,授课模式和评价方式改革等[2]。但依然不能过于乐观。

非正式学习和混合式学习是目前比较热门的话题,“虚拟社区”亦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且大多以“网络课程”子模块形式出现。虽然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可以给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和交流互动的机会,但相对于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有其局限性。教育技术很多知识点的学习都和一线的教学实践有关系。因此,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仅仅局限于师范生自身群体的互助和影响是非常狭隘 的[3]。

我国现阶段正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培训过程大多会采用网络培训等辅助方式,很多老师积极参加相关的网络学习小组(如影响力较大的“教育大发现”等),且网络教研已成为其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好帮手。在职教师们分享的教学心得,专业成长道路的点滴,都是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鲜活实例。因此,我们应该注重给师范生提供其与在职教师互动的机会,把“教师教育”的两个阶段进行衔接互动,而不是完全的隔离开来。基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以及隐性知识流动的自由性,需要给师范生积极搭建这样的虚拟学习社区,以辅助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

二、理论基础

1. 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流动与建构

目前教育技术界对虚拟社区的研究有很多,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其对成员知识建构的影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与交互是核心要素。对于个体学习者而言,社区的知识共享行为主要包含知识外化和知识内化两个过程。从孤立和协作的角度来讲,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建构又可以分为个体知识建构和协作知识建构两种。个体知识建构是个体独立学习的过程,学习者根据需要或者兴趣选择合适的内容,并根据原有的相关部分的知识体系去理解、内化吸收,最后重新构建该部分知识体系;协作知识建构是通过社区成员的协作互动交流来完成的,根据罗斯切利的观点,协作是引起学习者观念变化的重要过程。哈拉希姆在其基础上提出了网络协作学习环境下学习者观点变化模型,认为从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经历了提出观点、联结观点和智能收敛三个阶段:个体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其他的学习者可能会有异议或者共鸣,表示反对或赞成,那么就会出现不同观点的联结与碰撞。通过反复循环对话过程,观点会在小范围内达成共识,不同共识之间再协商整合会形成整体社区的理解,知识建构的层次会由低到高螺旋递进[5]。

2. 社区成员异质性

关于成员异质性有许多定义,Jackson,Stone和 Alvarez(1993)[6]将异质性定义为行为者对于某些属性不同的喜好,这些属性不仅包括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变量还包括个人特性(personal attribute)。前者是指不易改变的特征,如性别、年龄、种族;后者则指的是较容易改变的特征,如身份地位、专业技术或者个人风格。具体分类如表1所示:

本研究中所提到的虚拟社区的成员异质性更多是指表1异质性分类中的“技术与知识异质性”,并进一步引申为“教育背景,职业背景和从业经历”之间的异质性。

近年来团队异质性研究理论认为异质性团队能提高组织的弹性与活力。Watson 等(1993)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相对于异质性低的团队,异质性高的团队创新能力更强,能激发更多的观点,遇到复杂问题时也能产生更好的问题答案。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团队成员的多样化不仅促进了组织的发展和竞争力提高,同时也给组织带来了许多问题(Milliken,Martins,1996)。研究发现异质性较高的团队不易整合,成员之间不易合作(O’Reilly,Caldwell,Barnett,1989)。但经过具体分析,这些负面效应更趋向于在现实团队的整体合作中表现出来。鉴于网络社区团队较现实团体很多过滤特性,异质性在网络社区的互动合作中彰显更多的优势特点[6][7]。

在以上两种理论基础上,假设“师范在校生-在职教师”融合的异质性学习社区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有正向促进作用。该假设在前期没有定论,是需要后期数据验证的研究假设。

三、模式构建

1. 社区概述

图1即为师范在校生和在职教师混合学习社区模式图,其不同于单纯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社区成员有两大类,一类是师范在校生,另一类是在职教师,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是他们共同的目的。基于学习、兴趣和职业需要,他们在这里相聚,探讨案例,分享经验,交流思想。该社区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讲,既有助于数字化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知识学习的好场所,相对于实时课堂的相关知识讲解,该辅助平台自主选择性和学习自由度都会变大。此社区对在职教师也是专业素质拓展的好平台,为他们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分享的机会。

2. 互动学习机制分析

虚拟社区中,人际沟通是重要的学习手段。在该混合虚拟社区中,主体对象有两类:师范在校生和在职教师,那么就形成了三种互动的对象结构(如图2所示):生——生,师——生,师——师。对于该社区最大的特色就是“师——生”交互的对象结构。此混合社区为二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互动平台。

本虚拟社区中,具体包括几种互动形式: (1)私信交流;

(2)日志发表与评价回复;

(3)故事发表与评价反馈;

(4)活动发起、参与与互动;

(5)论坛互动。

对应于混合社区主题,表2将各种互动形式与适合的交流资源类型加以归类。

以下就其中两种重要互动形式做简要分析:

(1)“故事”发表与评价反馈

在“故事”互动模块(图3),发布者将以图片形式上传呈现的知识点,其他学习者浏览鉴赏学习,并可以对单个的图片知识点做评价反馈或与发布者互动交流。这种形式的交流学习形式比较具有针对性,上传者可以就其中的关键点做特别介绍,学习者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鉴赏。从网站运行情况来看,此形式的交流互动是最受欢迎的交流形式。且互动方式比较符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等相关主题。

(2)活动参与及互动

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需要具体的实践操作和活动来激发大家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在本社区的活动互动模块中(如图4),活动发起者,就某个主题发布活动公告,公告中含有活动主题和具体的格式要求;小组所有成员都能在社区内看到此活动公告,有意愿的参与者可根据活动主题在业余时间动手制作相关的知识成果图片,上传到活动中心;小组所有成员都能够在活动中心看到所有参与者的知识成果展示,可就相关知识点进行反馈互动交流。

3. 模式特点分析

(1)成员异质性——“职前”、“职后”互动

该虚拟社区在成员组成上与一线教师形成了互动。黄荣怀在多年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要注重“职前”、“职后”的互 动[8]。师范在校生和在职教师这两个成员分类,在很多方面具有异质性。所处的生活和职业环境、教学实践经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性。据上文理论基础中有关团队异质性的论述,社区成员的异质性会增添团队的活力和团队绩效。不同的职业背景和视角会对他们的教育技术建构产生重要影响。因其“职业角色”,在职教师的视角会更多体现在教师视角或者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方面,师范在校生因其“学生”和“准教师”的双重角色,更多的会代表学生的视角;师范在校生优势在于新理论的学习接受,但缺乏一线教学实践;在职教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现代的理论知识支持。二者聚在一起,共讨教学实施的相关知识,则会使教育技术能力建构更全方位和客观。

(2)社区主题——教学设计和数字化学习方式及习惯的培养

教育技术能力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基于虚拟社区“文字思想交流”为主的特点,我们将该业余虚拟学习社区的主题锁定在“教学设计和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上。“教学设计”关注的是教学活动的体系设计,重在系统和策略知识的运用。虚拟社区在交流该类知识有很强优势,社区学习者将相关教学设计的具体案例以文字、表格或图片的形式上传,并做以文字注释,或者配以实时授课活动图片,供大家鉴赏交流和学习。就“数字化学习能力”方面,考虑到虚拟学习社区本身就是一种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体现,依托于一种数字化学习方式去学习分析其他的數字化学习方式,在形式上会有或多或少的相关性,在理解上更容易些。

(3)意识层面——提高对教育技术重要性认识和促进教师角色意识形成

相关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教育技术能力在未来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整体重视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仅作为一门普通的公共必修课对待或仅仅是因为感兴趣。因和一线教学改革大背景有一定脱离,仅仅靠课堂授课老师的教导,来培养这种意识层面的重要性认识是比较难的。根据心理学态度改变理论,圈子里的权威人士更容易触动其他人态度的改变。在职教师在师范生眼里已是有经验的权威者,二者互动,师范在校生能从在职教师那里获得比较多的一线教学改革的事宜,容易使他们从未来教学岗位的视角重新看待教育技术并意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其教师角色意识得到适度增强。

(4)实时学习记录——电子学习档案

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急需教学和评价方式做出变革。特别是面临现在很多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的弊病,教育技术学作为改革的前沿阵地,应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过程性评价。该社区形式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种改革需求。每个人有自己的空间,可以上传作品,可以分享经验,可以表达自己的见解。实时学习记录和建立电子学习档案是对学习者学习评价的较好方式。

四、案例分析

1. 平台搭建

该混合虚拟社区主要依托“好看簿”社交网站,以“未来教育家”小组形式实现。“个人空间+小组聚合”为其主要表现形式。在庄秀丽老师,黄利峰、汤富源等老师的大力推荐下,已有很多教师群体组建了自己的教研小组,如国培计划小学科学教研组、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小组等[9]。在笔者积极邀请下,目前社区中在职教师群体对象来自于全国城市教师也有乡村教师,任课科目也不统一,教龄也有很大的差异。鉴于该研究属模式创新探索实验,社区中师范在校生群体主要是来自于华中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共有30位在校师范生加入了该团队,加上前期邀请的8位一线教师,小组成员共为38人。

基于社区组织与自组织原理,笔者作为社区中小组长,负责对社区一些日常事务的管理,也会根据学习社区主题,发布一些活动和话题,以调动大家的活动积极性。根据社区“提高教学设计和数字化学习能力”学习主题,其内容策划具体事项如下:

2. 小组成员使用心得

经过一个学期的社区发展后,笔者对社区发展情况进行了后期分析。对小组成员中的一些师范在校生做了非正式的调查访谈,访谈问题大致为“你怎么看待好看簿‘未来教育家’小组?”、“你会经常进去浏览或者写点什么吗?”、“你会去访问小组中教师组老师的空间吗?您的感受是什么?”“你觉得这个小组对你哪方面的能力提高有帮助?”,访谈重点聚焦在其社区使用的心理感受,结果整理归纳以下几点:

(1)学生成员普遍感觉该小组学术氛围比较强,和平常使用较多的娱乐社交性网站有很大不同。大都聚焦在教学问题上,或者是学习感悟及计划,以及好的知识点分享方面;

(2)学生进空间的次数并不是很频繁。相对娱乐性质的社交网站,对这种学习性质的社交网站不是很适应,很多时候想不起登录。说明了与娱乐性社区相比,学习类社区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有限的;

(3)通过浏览教师空间和评论交流,体验到教师较强的专业精神,感受到做好一名现代化教师很有压力,需要付出很多心思和精力;

(4)教师们对教学生活的图片记录,使他们对一线教师生活有比较直观的感受;

(5)反思水平提高。刚开始只是一味抱怨课堂的乏味,并不知道该去反思什么,后来在理论课学习以及小组中老师的教学反思中逐渐理清思路;

(6)对教育技术重视度提高:认识由“DV摄影”课转向“教学中的技术策略、怎么做效果更好”转变,由公共选修课到教师教育必修课转变;

(7)对教学设计某些模块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学习者分析。一线教师和学生接触比较多,对学生的一些年龄特征和学习接受水平等都比较了解且相对更为真实,使师范生在做教学设计实验时对学习者分析方面更为妥帖。

3. 社区成员参与度分析

(1)社区成员参与度分析

笔者对社区中的活动做以归类,共分为以下五种:发表评论,收藏故事或者活动,参与活动,发表日志,发表故事。对社区半年来的活动情况做量化整理,各活动的活动频率如图5、6:

图5为小组所有成员的活动频次统计表,前8位为教师,后30位为学生,可以明显看出教师组总体的活动频次要高于学生组,师范在校生参与积极性和优秀教师差距还很明显。图6是学生S组、教师T组各活动频次均值比较图,教师组在“发评论”,“收藏故事”等活动上的频率远高于学生组,特别是“发评论”活动事件。明显看到教师组和学生组对小组“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都不高,或许和需要付出较多精力有关系。

为了进一步考察社区成员的内在参与度,笔者对活动做了内容分析,通过给不同参与水平的活动赋值,最终以直观数据来展现社区成员的内在参与度概况。首先给社区中的5种活动赋值,根据其所付出的脑力劳动量和思想参与的深度,制定如下量规:

从图6可以看出,学生组和教师组在“发日志”和“发故事”两种活动频率上的差别是非常细微的,但对参与度数字量化后,S组和T组在上述两种活动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笔者在对“发日志”和“发故事”活动上依据其发表的内容以及付出劳动量的多少分别将其化为了两个等级,由此也就可以判断出,虽然教师组和学生组在“发日志”和“发故事”两类活动上的活动频率上差别很小,但其参与等级是有差别的,图7、8两群体在各活动上的得分均值即显示了上述差别的原因。由图8可以明显看出,在上述五种活动中,在“发日志”和“发故事”两类活动上,教师组的整体参与度要大于学生组,但在“发评论”此项活动上,二者差异很小。教师组和学生组“发评论”活动均值分别为1.73和1.99,在笔者设定的两类等级中,处于评论1级和评论2级之间的中间水平,表明了社区成员在评论方面的参与性还是比较高的,较深等级的评论次数虽和一般性评论次数有一定的差距,但其频率还是比较高的,这可能和社区较浓的学习氛围有关。发表日志活动上的均值分别为5.41和6.32,相较于日志1级的3分和日志2级的10分,其日志等级还是比较低些,较深入的教学思考或评判性思维还是比较少,日常学习计划和简单随感比较多,但整体上教师组比学生组参与度上要高些。

(2)社区拓扑结构——社会网络分析角度

将社区成员之间的互访和评论等行为作为交互指标,笔者对社区成员之间的交互情况做了数据记录,以矩阵形式体现,若A进入了B的空间访问或者评价留言等,相应的空格位置就记作1,否者记为0。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社区成员交互关系图9:首先整体上来讲,该交互结构比较合理,中间部分成员的联系较为紧密,外围的一些成员的社区交互度比较小,没有特别极端的孤立点存在,也没有比较明显的结构洞出现,但交互密度不是很高。进一步分析内部较紧密的社区成员时发现,除了doris为小组组长,其它入度比较大的成员较多属于教师组,如Tom老师,hnzhbin,希月天等。doris作为小组组长,和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其自然会成为社区中的核心成员之一。從入度较大的多为教师组成员这点来看,在这样一个教师和师范生的群体里,教师组的影响辐射力还是比较大,和前期的预设有一定程度的符合,也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建设该类社区的意义,即用教师的经验行为等去影响师范生教师角色意识及相应行为的建构。

4. 发展建议

该混合社区虽然对于师范在校生的教师意识提高有一定积极作用,提高了他们运用技术表达、反思学习的能力,在师范在校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上可以说是一种积极探索。但师范在校生的积极性并没有完全调动起来,笔者在总结该社区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1)因笔者前期探索实验的社区参与原则是“完全自愿”,致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建议在未来实践中和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评价体系挂钩,将其作为多元化评价指标之一,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可将课堂授课过程中的活动模块迁移到此社区平台,延伸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高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3)学校相关部门在小组策划实施过程中,尽量让相同学科的教师和师范生成员组成一组,相近的学习背景在提高交流频率及深度上具有很大影响。

(4)“师范在校生-在职教师”混合社区建立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如教育技术授课组和在职教师培训组做好互动,为二者搭建良性互动平台。

五、结束语

“师范在校生-在职教师”混合虚拟学习社区给在校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良性互动提供了媒介平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非正式学习虚拟社区在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将日益普及,那么在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过程中,尝试将给二者的沟通搭建互动平台,以借用在职教师丰富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将会弥补师范生在校培养过程中的很多不足。诚然,该设想还需要进一步实践数据检验,但“在职-在校”的互动将符合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希望能给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新途径的探索带来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马建霞. 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08):40-42.

[2] 杨九民,王继新,李文昊. 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实践[J]. 电化教育研究,2009,(01):103-107.

[3] 李寿君,魏雪峰,姜述遵. Web2.0在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J]. 现代教育技术,2008,(09):98-101.

[4] 王莹. 教育技术微博社群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5] 李彤彤,马秀峰. 教师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实证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11,(09):26-32.

[6] 李兴琨. 团队异质性、团队冲突对团队合作学习的影响[D]. 开封:河南大学,2005.

[7] 金南顺,潘礼尧. 团队多元化对团队绩效影响的研究综述——基于美国学者的研究[J]. 学术交流,2011,(04):122-125.

[8] 黄荣怀,张进宝. 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思考[J]. 信息技术教育,2006,(03).

[9] 国培计划小学科学教研组[OL]. http://www.haokanbu.com/group/766/

收稿日期: 2012-06-30

作者简介:赵呈领;何青,在读研究生;廖伟伟,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430079)。 万力勇,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430073)。

上一篇:持续提高疾控机构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下一篇:中国第67次劳动节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