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教育教学

2024-06-08

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精选十篇)

小学阶段教育教学 篇1

一、感受墨韵, 激发学习热情

国画有其独特的意境美, 以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 以“传神”为塑造艺术形象的标准, 以墨色浓淡为层次, 是中国画的重要艺术特色, 运用毛笔、水、墨在宣纸上通过运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圆粗细、干湿浓淡等不同处理, 追求酣畅淋漓、婉转、清秀、遒劲的艺术效果。教三年级的《彩墨游戏》一课时, 教师讲太多的知识点、道理, 学生也听不懂。于是, 我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放了一个装了水的脸盆, 孩子们很惊讶:“干啥啊? ”上课时我让每组的一个学生挑一个色, 调上墨, 滴在水里。墨色在水里随流变化, 真好看。随后让每个学生用毛笔调上墨、蘸上水, 在宣纸上点点、画线。对照吴冠中的《吴家作坊》, 学生开始了各自的水墨游戏, 孩子玩的天性激发了, 乐趣来了, 学习热情高了, 五彩缤纷的彩墨作品也出来了, 个个都是抽象派高手。教师一开始采用笔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接触中国画, 学生在笔墨游戏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使之对国画学习充满期待。让学生在宣纸上自由挥运, 上下、左右、来来回回地“乱涂乱画”, 直到笔干墨渴, 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 可以在已有的墨色上重复运行……游戏结束后, 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 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作品中创造的各种墨色, 以及墨色产生的原因, 帮助学生比较、分析作品中各种点、线、面是如何通过不同用笔表现的。学生很惊讶, 原来自己在随意涂画中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笔法、墨法,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各种事物, 产生了不同的笔墨情韵。

二、丰富教法, 引导主动参与

通过生动有趣的导入,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自然引入新课, 效果很好。多临摹优秀作品, 掌握国画技巧。所谓临摹, 就是按照原作仿制绘画作品的过程, “临”是仿照他人的字画书写或绘画, “摹”则是照样子描画。临摹画是初学者的必经之路, 是学习我国传统画技法和直接吸取前人绘画经验的好办法。我在临摹教学中采用临摹与改画相结合等方法, 合理科学地安排临摹教学, 有助于创造活动, 加深学生对传统绘画的理解, 真正理解国画技巧、构图、设色的表现和丰富性。

写生是绘画中必不可少的阶段, 国画教学也是如此, 当学生临摹进行到一定阶段, 学生掌握基本的水墨技巧及表现方法时, 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到生活中, 写生, 更细致、更深刻、更具个性地认识事物。因此, 在平时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写生的机会, 让学生自我体验、感受物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把熟悉的景物变成水墨画, 提高学生对客观物象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充分体会水墨画写生的乐趣, 积累丰富的作画经验。在写生绘画活动中, 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为学生国画创作提供源泉。在教学第七册《生活与艺术中的花》时, 我先组织学生进行校园花卉写生, 写生时进行艺术性的取舍, 为下一节国画创作课做好准备, 要求在画上添上小鸟或蝴蝶, 使画面有静有动, 突出花卉的美。正如古代画家所说:“有花须有蝶, 花色愈增妍。”

通过十一册的《戏曲人物》教学, 在十二册的《画故事》教学中, 要求尝试用中国画形式大胆表现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情节。学生的性格天真活泼, 有着独特的感受能力、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想象力十分奇特, 他们作画无拘无束、任意驰骋。绘画作品从内容、构图到用色往往不拘一格, 大胆夸张变形, 丰富多彩。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讲述自己喜爱的故事, 对用笔技法、物象形体不必做过多的约束和要求, 让学生自主实践、大胆作画, 启发引导学生创作出符合学生感性体验, 充满活力和时代朝气的优秀水墨作品。

三、加强示范, 激发创作兴趣

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让学生容易、乐意接受, 所以在技法示范教学中, 只要学生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 初步了解水墨的浓淡变化和水分的控制, 具有简单的造型能力, 就可以了, 当然基本的用笔、调墨、蘸水、设色等要认真对待, 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在基本技法示范教学中, 设计简单的小练习, 如动笔勾画长短、粗细不同的直线、波浪线、折线等, 增强对毛笔的控制能力, 体会柔软的笔在生宣上产生的顺畅感, 中锋、顺逆锋、侧锋的不同笔触效果, 墨与水的相融等都要示范到位。在第十册《山水画》一课教学中, 对于近山、远山的水墨画法、干湿浓淡的表现。古代有墨分五彩之说, 是为了体现绘画的丰富变化, “笔为骨, 墨为肉”。所以墨法可以说是一种用水的方法。根据水的多少, 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变化阶梯。水墨交融产生丰富的墨色变化。在第十册《花鸟画》教学麻雀画法时, 详细示范讲解。画头顶、翅膀、背部用侧锋表现, 嘴、翅尾部、鸟尾部、脚用中锋表现。现场示范, 短短几分钟, 学生在学习画法的同时, 直观地知道用笔的变化。在学生学会画麻雀后, 让学生多画几只, 再添加树木或枝条、树叶,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中国画的学习仅有课内练习是不够的, 还必须让学生课外多直接接触或参与中国画实践活动, 如发动学生家长带领孩子利用节假日去美术馆、博物馆看展览, 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注重欣赏, 提高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 尽力为学生营造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课堂氛围。通过欣赏优秀的国画作品, 运用多种渠道将学生审美情趣贯穿教学活动中, 因为国画教学不是一种孤立的艺术现象, 它和书法都特别注重线条的表现功能, 极力发挥线条本身的情感表现性。中国画在线条勾勒中, 在笔墨的皴、擦、点、染中直接表现变化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审美价值, 使学生易于理解书画同源、书法入画和书画之间的气韵相生等知识。同时列举诗、书、印与画的有机联系, 讲述四者皆应完美地统一于绘画之中, 我们在欣赏感受画家的高超技艺的同时直面画家的人格魅力, 从而将隐性的内容与目标渗透于教学之中。在教材中, 有吴冠中的《吴家作坊》, 有潘天寿的《露气》, 有齐白石的《荔枝蜜蜂》, 有吴昌硕的《菊花》等, 我们可以从画家具有浓厚笔墨情趣的画中感受画家的铮铮铁骨和崇高品格。名家作品可开阔学生的眼界, 直观国画艺术精髓, 我们要充分利用, 精辟分析。

中国画博大精深, 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要使学生亲近传统血脉, 使我们的民族艺术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 并为之不懈

参考文献

[1]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

[2]小学美术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

[3]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

小学师德教育阶段小结 篇2

一.组建班子,加强领导。

为切实加强集中教育活动的领导,学校专门建立了“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李德强同志任组长,梁培斌、刘军吉任副组长,徐立田、陆远进、单纪声、顾阳光、;刘海棠、王起超同志为成员,切实加强对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的领导,把此项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进一步完善了教师师德档案记录。

二.认真组织学习。

在学习教育阶段中,学校召开了动员大会,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市教育局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连云港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另外还组织观看中国教育电视台拍摄的《为了生命的付出》和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奠基中国》等专题片以及教育政策法规。

我校在此活动中,我镇以完小为单位,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了学习有内容、有记载、有体会、有考核。

三.学习教育效果显著。

我校在师德师风学习教育阶段,专门组织召开了学习动员大会,分成五个组进行集中学习和会议交流。每周学校组织一次时间不少于半个小时集中学习,出板报5期,学校情况反映两期,并在学校宣传栏上开辟了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的专题。教师学习笔记达3千余字,收到心得体会128篇。在4月24日,学校召开了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学习教育阶段总结、经验交流、体会畅谈会。

在学习教育阶段,我校注意了几个结合:一是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二是与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和强化教育科研相结合;三是与做好学生安全工作、学生巩固工作和教育收费工作相结合;四是要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相结合。通过深入学习,全体教师把握了“开县抢险救灾、保护学生优秀教师群体”的精神实质,并将其转化为了内在的精神动力,促进了职业道德的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收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我校将在下阶段(对照检查)开展对教师师德师风进行综合分析,整理本单位和个人的成绩和问题,研究制定出具体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整改方案和具体措施,并聘请社会各界人士和学生家长代表进行监督我校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取得社会、群众对教育的肯定和支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素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真正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廉洁从教。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更多关于小学师德教育阶段小结的文章 >>

2010-2011学德育工作总结 2010年学校德育工作总结 2010年小学德育工作总结 2010年德育工作总结 2010年地理德育工作总结 2010学第一学期德育工作总结 2010—2011学年德育工作总结 2010年德育主任工作总结

浅谈小学阶段诵读教学 篇3

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背诵必须以熟读为前提,只要把课文读熟了,句子结构、含义、段落关系等就基本理解了。熟读背诵是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朗读中领悟、感受、深化。长久下去,阅读理解能力自然会提高。

二、学习好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只要稍微留心,就会发现讲故事语言幽默风趣的人,记忆力和模仿力特别强,他们之所以能够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就是由于能够模仿现实生活中人的言谈举止,也就是说他们善于学习并模仿别人说的话、做的动作。学生学习课本中的书面语言,通过诵读,不断吸收、消化,久而久之优美的语言便能脱口而出。长期积累下去,自然学到了准确、生动、鲜明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提高了。

三、积累知识,发展记忆能力

通过背诵,不仅记住很多东西,积累知识,而且熟能生巧,在诵读中能逐步领会到记忆的方法。俗话说:刀不磨会生锈。越不善于记忆,就越记不住。反之,记的东西越多,新的知识也越容易记住。根据知识之间的一定联系,比较记忆很容易提高记忆能力。

四、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旦把一篇课文背下来,心里自然高兴。课文中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深厚的情感等,学生通过反复品味、揣摩、理解、记忆,就能体会到其中的精妙所在。同时,学生背诵时要用眼、口、耳、心、手,要求不漏字、添字、错字等,能养成仔细认真读书的好习惯。背诵多了,总结出学习的方法,自身能力也跟着提高。正因为熟读背诵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关于注重背诵的事例。苏秦、孙敬的“悬梁刺股”,孙康的“囊萤映雪”,匡衡的“凿壁借光”等,所以诵读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它可以带动人的思维、情感、语言等多方面。那么,如何背诵呢?这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检查,关键是学生自己的理解记忆。总结起来,背诵应该:(1)弄清字、词、句、篇的含义;(2)弄清结构;(3)读熟句子,逐段背诵;(4)同桌相互检查;(5)自己默写。方法也有许多,如记关键语句、中心词句。课后作业中要求背诵时,提出了几个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根据这些关键语句,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分段背诵,然后连接成篇。抄写背诵、眼观、脑念、耳听、心记、手抄同时进行。当然背诵方法很多,因人而异,但总的来说,背诵是提高语文能力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应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活动开展以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丰富了词汇,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学生的写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原来很多学生不愿写作文,通过诗文诵读活动,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开阔,想象力进一步增强,作文下笔轻松,语气流畅,古诗文用得恰到好处,妙笔之处不胜枚举,更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奠定了厚实的人文底蕴。

小学阶段剪纸教学的意义 篇4

关键词:小学阶段,剪纸教学

1 让学生对剪纸感兴趣, 寓教于各项活动中

要想使学生的剪纸技巧获得发展, 重要的是激发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剪纸有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听、去动脑想、动手做, 积极探索, 这样就能促进其剪纸潜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在剪纸教学中, 我并不是采取强制性的教育方法来约束学生、训练学生。因为这样做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反会使学生感到压抑、厌倦和畏俱。所以, 我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采取不同的有趣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剪纸兴趣。让学生高高兴兴地投入剪纸活动, 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例如:在一次剪花瓶的教学中, 起先, 我收集了各种造型别致形状不同的、花纹漂亮的花瓶, 在班上开了一个花瓶展示会,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仔细地去观察花瓶,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其次, 我又在学生面前像变魔术似的, 把一张张纸剪成一个个奇特的花瓶, 进一步给予学生足够的刺激, 以激发学生也想剪花瓶的欲望。在学生剪花瓶的过程中, 我不过多地干预他们而是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感性知识, 通过一次次地实践操作, 通过他们自己的思维来剪。当一幅幅富有想象的花瓶作品被展示在教室的墙面上时, 学生得到了被肯定的快乐, 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剪纸的兴趣。过后, 我还请来了一位会剪纸的老奶奶, 让她当场剪纸给学生看, 小朋友看的特别认真, 抢着向老奶奶要剪纸。我还向学生展示了我剪的作品, 让孩子们拿在手里看, 观察和对实物的直接接触, 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了学生对剪纸和兴趣。而师生一起动手制作, 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剪了几种简单美丽的窗花, 贴在窗户上让学生看, 当他们开始跃跃欲试的时候, 我顺势向学生传授了如何折叠纸张剪贴窗花的技法。在动手操作过程中, 学生发现折叠的层数越多, 剪出来的效果越好, 他们兴一反三, 越剪越好, 兴趣也越来越高。在掌握了一系列剪纸的基本技法后, 我开始让学生练习构图能力, 比如在折好的纸上先画出小苹果, 菠萝, 小花, 让幼儿尝试。

2 创造良好的剪纸环境

剪纸虽然是以学生自发为主的一种活动, 但是, 如果没有适宜于学生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环境, 学生就难以在活动中充分的发展。

(1) 培养创造力, 物质环境是基础。除了准备剪纸时学生需要的剪刀和手工纸之外, 还需要像宣纸、记号笔、胶水、颜料、毛笔、蜡笔等辅助材料, 这些辅助材料使用得当, 能够丰富主题情节,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提高创造水平。 (2) 要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由的精神环境, 这种氛围更有利于交流。我经常在平时指导学生剪纸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能够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还要对每个学生个性的艺术创作给予重视和表扬。

3 让剪纸活动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在剪纸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并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出发点和归宿来指导学生剪纸, 运用各种指导方式使学生有发挥自己积极性、主动性的机会。为使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 教师适时、恰当、有层次、有目的的指导显的十分关键。

3.1 耐心等待, 适时帮助

(1) 思考的时间:学生的剪纸活动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在学生动手之前, 应给学生一点时间思考。离开了思考, 无次序、无目的的动手操作是无法达到预定目的的。 (2) 介入的时间: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的操作情况, 通过他们的动作、面部表情、同伴间的对话等一系列外在表现的观察来推测他们可能遇到的困难, 采取不同的指导, 而不是一看见情况就加以干预。 (3) 制作的时间:因为学生有能力差异, 同样的作品, 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需要的时间较短, 很快就能完成, 但一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不能因为能力较强的幼儿完成了就强迫所有的学生放弃制作, 这是教育的失误。

3.2 分类指导, 共同提高

在活动中, 有可能会出现大部分学生不会的情况。可能的原因有三, 一是教师在操作前忽略说明, 二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不甚了解, 高估学生能力, 三是教师准备不充分。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集体指导。教师应大声提醒全体学生注意, 大家协商, 共同解决。面对个别的问题, 教师应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情况, 给予不同的指导: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 让他们积极思考, 大胆动手, 主动探索、用“老师相信, 你一定能行!”加以鼓励。总之, 教师在指导中应视学生能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

3.3 让学生自己探究

在最初的剪纸活动中, 老师通过口头讲解和演示引导, 学生会跟着老师一步步地完成制作。经过这样的过程, 学生完成的作品成功率高, 作品准确、精致使人爱看。但在活动后, 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 让他们独自完成同样的作业, 他们就会显得毫无办法。这种剪贴活动虽然提高了学生的模仿能力, 但却完全抹煞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后来我认识到了这样的剪贴活动存在的缺陷, 开始把制作物品的图纸展示出来, 并从讲解图纸开始引导学生尝试能看懂图意并根据示意图来完成作品。在辅导学生制作作品过程中, 我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更多地让孩子们自己找出正确的制作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可能会使孩子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从而影响制作的速度、准确性和成功率, 但孩子们更喜欢的是制作的过程, 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 这样的错误可以有助于孩子去思考:刚才用了什么方法, 为什么不成功, 怎样修改才能完成, 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这样的教学方法给了孩子们更多更大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真正把脑力活动与手的活动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孩子们手的灵活性, 掌握了制作的技能技巧, 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创新精神。

4 在剪纸活动中, 贯穿德育教育, 寓教于情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不断了解剪纸艺术的魅力, 知道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 由中国人发明, 这样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还会知道很多地方现在仍然有剪窗花的习俗, 中国人喜欢用红纸剪出好看的图案, 过年时候贴在窗户上门框上, 借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现在的孩子, 对于民族艺术有很大的兴趣, 像有吉祥意思的如意结, 旗袍上的对称花边, 有民族特色的衣服等类物品。还喜欢穿着民族服饰跳舞。

小学各阶段识字教学计划 篇5

宗光远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突出两个特点,人文性和工具性,而不管是人文性还是工具性,识字是基础,是整个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怎样用多种方法教会学生识字,传授识字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才是我们老师最应该挖空心思想的问题。识字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质量。因此,需要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识字习惯,提高其识字能力。小学生从刚脱离幼儿园时比较稚嫩的一年级到已经有一些人生观价值观,即将步入中学大门的六年级,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跨度!是学生巨大转变的过程,更是老师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的过程!由于孩子每个年龄段生理心理特点不同,制定以下识字教学计划。

一年级:

1、看图或物识字。针对一年级学生刚学习拼音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这个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形象画面来记住抽象的字,是非常合适的方法。如“闪”字,课件显示图像“一个孩子在大门里闪了一下”,从而帮助学生记住了:门里有个人便是“闪”。

2、听读识字。一年级小朋友学习上还得多靠大人的示范,在听老师和家长读句子和儿歌的过程中,学生模仿发音,掌握字的读音。在反复的读中巩固识字。

3、利用拼音识字。既然学了拼音,利用拼音识字是理所当然应该掌握的方法。既是对拼音的巩固,也是一种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一学段所有的生字都有拼音,学生可以利用拼音自己拼读识字。这种方法是第一学段的重点方法。

4、生活中识字。低段孩子都喜欢跟着大人到处跑,那些随处可见的招牌、广告就是最好的识字天地,颜色丰富还形状各异,孩子们在没有学习压力的轻松氛围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

二年级:

1、比较识字。

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已”与“己”、“拨”与“拔”、“休与“体”等字形容易发生混淆,这样的双胞胎,让学生比较,找不同。通过这种讨论式的学习,既激活了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又达到引导学生找识字规律的目的。

6、查字典识字。

在第一学段学生就会学习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两种方法自己学习不认识的汉字。

7、阅读识字 从1年级开始就需要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借助拼音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在阅读中识字。三、四年级

1、熟字加偏旁法

在三、四年级的教材中,有很多的生字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识记,一个学过的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就变成了新的生字,而且完全可以根据偏旁的不同来让孩子们进一步体会不同偏旁赋予汉字不同的意义,还大大拓展了识字范围,可以说是识字教学的良方之一。

在三、四年级上册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认识《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的“坪”字的时候,可以以学过的“平”字为出发点,请孩子们给它加“外衣”,看谁加的多,并说一说加上不同的“外衣”后,新的字又多了哪些意义,并分别给他们找朋友加以区别,这样,学生们不仅兴趣浓厚,更在无形中把生字“坪”认识并牢牢记住了,不仅如此,还记住了“评”“苹”等字,一字带多字,集体识字识记起来更有系统更有方法了。

2、熟字换偏旁法

这种方法是识字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利用以往已经掌握的偏旁和一些熟悉的字,就像变魔术一样,通过换不同的偏旁来加深记忆,这样,新的字在以往所学的基础上对比记忆,很快就能把生字给记住了。只要稍加点拨,孩子们就能掌握此种方法。比如在《金色的草地》一课中出现的“瓣”字,在字形上很有代表性,并且与之相关的字也很容易记混淆,我就利用多媒体做好课件,让学生们先认识花瓣,再把瓜字换掉,出现辩论场景认识“辩”,出现思考图片认识辨别的 “辨”,出现小姑娘的发辫,认识“辫”。这样下来,图与字紧密联系,使学生们牢牢地记住了这四个容易记混的字。在三、四年级阶段,还有很多这样的字,只要引导得当,就能使学生很快地掌握生字。

3、形声字识字法

中国的形声字具有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相同偏旁的字有一定的归属性,比如带有木字旁就是和树木有关的字,带有三点水就是和水有关的字,带有月字旁大都与身体相关等等,掌握了此种规律,再出现带有学过的偏旁的字时,我就引导学生想想这个字大概与什么有关,学生理解了字义,再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记住字形和字音,学生们掌握了识字的规律,记忆起来也就不困难了,只要刚开始的基础打牢了,以后的教授新字也就变得简单易行了。

识字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孩子们自觉性差,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把枯燥的生字与优美的图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记住字形,理解字义。赞赏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最喜欢听到赞美的声音。除了以上识字方法,孩子们还会通过“编顺口溜”“猜谜语”等方法识字,在教学中要充分肯定孩子们的识字能力,不要吝啬你的赞美,赞美会让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变得自信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识字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识课堂上那几个字,关键要让孩子们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的识字愿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实,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孩子们已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识字欲望,以情境引路,以兴趣导航,充分调动孩子们已有的识字经验,将他们的识字经验系统化,让他们乐于在课后识字,减轻课堂负担顺利实现教学重点的转折。五、六年级

一、经常复习。复习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不要只采用简单集中复习的办法。(用注拼音在默写、一单元一听写------)

二、寻找规律学习。依据语文学习的规律及汉字的特点,采取有趣,多变的方法进行识字教学。如引导学生查字典,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去识字,用猜谜语的形式进行游戏识字,适当举一些生活实例,以加深对生字的记忆等。

小学阶段开展剪纸教学的思考 篇6

关键词 剪纸教学 课堂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3-0079-02

剪纸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是广受大众所喜爱的艺术形式,也是小学艺术、美术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它制作材料、工具极其普通,制作方法方便简单,集审美与实用于一身,深受学生的欢迎。

在剪纸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对剪纸活动有天然的兴趣。学生乐于剪一些“自己喜欢的”“经过努力能剪成功”的作品,但如果碰到难度过高或者题材远离学生生活的剪纸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受打击。因此,剪纸教学中老师提供的剪纸图案必须和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剪纸能力相适应,剪纸内容不能繁、难、偏、旧。

一、立足课堂,启迪智慧

我将各种较抽象的概念和方法贯穿于具体形象的操作之中,注重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让他们去发现、探索,从而创造出不同的剪纸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1.情感参与法

新课程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提高到了突出的地位,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四年级《喜气洋洋》一课中,我组织学生利用生活实际,通过记忆和观看图片,体会在我们身边的,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喜庆场面。思考:在这些喜庆的日子里,什么东西被我们中国人广泛使用,烘托喜庆氛围?当然,大红的“囍”字被学生纷纷脱口而出,结婚的情景也历历在目了。在这样一个喜庆的氛围下,学剪“囍”字当然也水到渠成了。

2.课堂示范法

为了使学生快速学会剪纸的操作过程和方法,我从简单常用、趣味性强、装饰味浓的范品中着手:(1)对称式,如剪“囍”字;(2)自由式,如第八册教材的《孙悟空》;(3)花边式。

剪纸的关键在于反复折叠剪刻,图案形象美主要在于“对称”和“连续”。如一朵简单的小花只要连续反复多次折、叠、画、剪,即可成为一条漂亮的花边图案;《花篮》和《小女孩》上的装饰也是用不起眼的波纹经线,经过对折、画、剪,就成为美丽的图案。而在示范过程时,我们也用比学生大三、四倍的示范纸在黑板上将“说”(方法)、“折”(折纸方法)、“画”(轮廓画法)、“剪”(剪刻方法)、“贴”(贴在对比强烈的纸上)等五个具体操作过程一一示范,让每位学生都看清剪纸的方法技巧,并一环扣一环地跟着画剪。这些方法既直观又简练,学生看得见,印象深,产生较强的感受与共鸣,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3.自主发现法

剪纸教学活动要还给学生自由、自主的活动空间,提供创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尽情的抒发对艺术的感受。如在《巧折巧剪》一课中,教师只需将剪好的作品提供给学生观察,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自己去发现剪纸作品对称的奥秘。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对称剪纸的折法和剪法,这样“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能力。

4.游戏贯穿法

小学生好奇心强,玩性大,集中注意的时间又很短暂,沉闷不变的课堂只会令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如遇比较平淡的教学内容时,就要在教学的形式上求变,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充满乐趣,不感到苦,真正由“苦学”变为“乐学”。

(1)趣味联想法:三年级的《黑白撕纸画》《彩色撕纸画》中,我将撕碎的纸片,让学生在不同角度观看或拼摆图形,再展开想象,完成剪纸作品。实践证明,此法重在奇思妙想,这类剪纸构图新颖,自然巧合,形象生动,造型夸张,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会让人或惊或喜,学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与快乐,体验艺术创作的喜悦。

(2)巧折巧叠法:我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发现折叠剪纸的有趣,学生们在我不断地将纸折叠一次或多次,剪出相连的动物、人物、花边时,学习情绪高涨,也学着叠叠、折折、剪剪。从而使学生很自然地完成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剪纸作品。

(3)添加装饰法:这样可以使作品更具有美感,在动物、人物作品的空白之处添加花纹,使之更美,在形象外侧加上团花外框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5.归类变化法

将同一系列剪法的物体归类集中起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剪纸技能,随意剪贴,自由想象变化,从而创造出同一系列新的剪纸作品。这种方法较适合在学生掌握了基本规律后使用,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同一系列剪法的规律,如对称剪纸法,折叠后的图案设计及连接要点位置的选择等等,给学生创作的空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大胆创造出新的图案,有利于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激发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二、走出课堂,融入生活

剪纸和生活紧密相联。来源于生活,充实了生活,剪纸以它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思念,对国富民康的期盼。

1.走出课堂,体验实践

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带着学生走出教室的教学活动,特别受学生的欢迎,每每都会引起学生欢声雀跃的身影。我们提倡带领学生走出室外,到校园中写生,到社会中发现。把学生身边的景和生活中的事作为素材创作剪纸,这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具挑战意味。结合假日小队活动,我们的“阳光爱心小队”进社区、赴敬老院、孤儿院,送上我们亲手制作的一幅幅剪纸作品,在体验到人文关怀的同时,也让它成为我们创作剪纸作品的源动力。

2.学以致用,融入生活

剪纸既可以欣赏,又有它的实用功能,可直接应用到生活中,它与生活联系的很紧密,很亲近,对学生能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如将剪纸张贴在窗户上就成为了窗花,贴在门上又变成了门联,既可以用它来装饰墙面、版面,又可以作为礼品、藏书票等,每一种形式和学以致用的实用性都将有力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创作冲动。每当圣诞节前夕,是我们班的孩子最欢欣鼓舞的日子,因为他们利用剪纸的特长,剪出了大大小小的雪花图案,甚至还有圣诞树、礼物和圣诞老人!形式多样的窗花把我们的班级打扮得格外热闹和漂亮。利用剪纸做成独特的书签、贺卡,使我们的同学屡屡在学校的美术制作类比赛中夺魁!

3.利用网络,拓展视野

我们利用学校校园网和各式各样的班级博客、学生博客把学生的剪纸作品贴在网络上,并设立了剪纸知识、剪纸小明星、教你一招、老师点评等栏目,互相欣赏,互相点击,实现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更为密切地交流,使静态的剪纸彰显出动态的魅力。

剪纸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还发展了同学们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保护并继承了中国的传统艺术。一张纸,一把刀,小小的剪纸,于方寸间展现的是我们精彩的大世界。

参考文献:

[1] 席冬生. 执行新的课程计划——开设剪纸课[J]. 江西教育:管理版,2003,13:27-27.

小学阶段议论文教学策略 篇7

显然, 议论文不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编者引入少量的议论文, 意图在于对六年级学生进行议论文的启蒙教育, 让学生初步认识议论文, 为第四学段的学习做好铺垫与衔接。那么, 小学阶段议论文的教学该如何实施呢?

一、准确把握教学特点

1.教学目标以“小”为宜

在小学阶段, 议论文篇目少, 教学任务只是“启蒙”, 我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也应以“小”为宜, 即引领学生初步认识议论文这种文体, 初步感知它的三个要素, 感受它的表达方式和基本语言特征, 即可。因此, 小学阶段议论文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初识议论文的一些文体特征, 如下表:

2.教学板块以“简”为宜

议论文有自己的文体特点, 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记叙文以事感人, 说明文以知授人, 议论文则是以理服人。所以, 小学议论文教学板块可以紧扣议论文的“理”, 根据三要素, 实现“三问式”的简约风格———研读“论的什么理“”拿哪些事例论“”怎么论”。

简约清晰的板块, 既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也体现语文教学的“删繁就简”, 避免学生产生越学越糊、越学越怕的境况, 努力让学生对议论文有一次清晰明朗且富有好感的“人生初见”。

3.教学方式以“议”为主

面对议论文的学习, 除了常规的阅读方法之外, 符合议论文特点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积累小学生基本没有, 可以视作零起点。基于此, 小学议论文的教学更适宜采用“边读边议”的方式, 在学生适度自学、研读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组织学生在读读议议中逐步明晰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二、合理实施教学策略

1.浏览概述, 厘清议论文本的文脉纲要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个要素。其中, 论点与论据就是文本的“纲要”, 是文本内容的核心。论点如果是主干, 论据就是树杈。厘清了文本的论点、论据, 即透视了文本的“骨架”, 明晰了作者的意图, 对议论文便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譬如论点的捕捉, 教师要善于把握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引领学生发现并明晰论点表述的特点与规律。如, 《为人民服务》一文, 文题即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 文题和第一段, 均明确地提出了论点。通过这样的感知, 学生会形成初知:大多数议论文的论点, 会呈现在文章起始段或直接呈现在文题上。

遇到特殊情况, 更要乘胜追击。有的议论文除了中心论点, 还会有几个分论点。这样的分论点往往出现在每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如, 《为人民服务》一文把“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论点分解成“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等几个分论点, 教师要善于利用迁移, 在学生发现中心论点的规律后, 顺势而导, 让学生寻找各部分表达作者观点的重点句, 提炼出关键词, 形成分论点提纲。这样有的放矢, 便能事半功倍。

同样, 我们可以运用相近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的论据, 发现规律:或并列呈现几个事例, 或各段阐述一个论点。通过这样的梳理, 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框架便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样的整体感知, 紧扣文体特点, 简洁高效。

2.研读重点, 初识论证过程的盎然理趣

在文体意识的观照下, 让学生进一步去感悟作者的论述表达方法, 即作者运用了什么材料、什么方法来阐述论点。这也是小学生初识议论文的基本目标。论证是有一定的理趣的。作者论证过程的展开、论证方法的巧用, 以及语言表达的严谨与深刻, 都含着表达的秘密与趣味。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发现其中的理趣呢?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 其论证方法相对明显, 以摆事实、讲道理、引名言等形式为主。教学实施中, 可以依据文本的语言材料逐步推进。笔者在组织学生研读《为人民服务》第一个分论点“死的意义”时, 作了如下的教学推进:

(1) 引发思考。这段的四句话分别表达什么意思?作者最终想说的是什么?

(2) 比较辨析。出示改写后的语段:“人总是要死的, 像张思德这样为人民利益而死, 死得其所。”与第2 段原话比较, 哪一段话更有说服力?在交流中重点明晰三点:一是了解引用法, 知道引用司马迁的名言, 令人信服。二是了解对比法, 它突显了死的不同意义。三是了解举例法, 明晰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张思德, 是为人民利益而死, 死得其所, 重于泰山, 这是“为人民服务”最好的例子, 也表达出了作者内心的崇敬与深切的缅怀之情。

(3) 再度比较。尝试交换本段中的句序, 读一读, 明晰句序是不可以调换的, 感受作者的论证是环环紧扣、有序展开、逐步深入的, 感受论证的严谨。

如上, 笔者两度运用比较的策略, 引领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引用、对比、举例等基本论证方法, 在比较中感受论证的严谨。这样的教学, 从具体的语言材料入手, 更多地去关注表达, 感悟论证方法, 让学生从看似枯燥的文本中, 读出新鲜的东西, 读出表达的特点, 读出论证的理趣。

3.独特视角, 发现议论语言的个性魅力

面对议论文, 学生往往不太喜欢, 因为它似乎没有好词佳句, 语言单调, 深刻难懂。其实, 议论文的语言独树一帜, 深刻理性, 缜密精致, 环环相扣, 适合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辩论表达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新的标准、新的视角, 去发现议论文语言的个性魅力。

魅力之一:语言严谨, 多用关联词语。议论文的论证过程, 会借助一定的言语形式, 进行逐层的深入与推进。其中, 关联词至关重要。如《为人民服务》一文“不怕批评”的语段中, 出现了“因为……所以“”不管……都”等多组关联词。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反复比较, 体会关联词在论证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之后让学生尝试运用关联词来论证一个论点, 学习并实践, 以促进学生理性语言思维的形成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魅力之二:用词精练, 多用成语、格言。成语本身具有精练、含义丰富的特点, 成语的风格与议论文的特色是极为契合的。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用到的成语不下20个, 像“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无独有偶”等成语, 在衔接前后论据、表达作者思想的论证过程中, 具有丰富的含义。几乎每个词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在理解的过程中学生也就自然地走进了论证的过程。再如, 《为人民服务》引用了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引用了华罗庚的名言———“科学的灵感, 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正是这些引用, 使得那些沉睡在时间长卷里的语言, 再次发光发亮, 再次获得丰富的解读与美好的传承。

小学阶段语言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篇8

1.字、词、句的训练。小学阶段, 学生都会学习大量的生字生词, 教师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以认读为主, 口语训练在课堂上不够重视。遣词造句等口语训练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 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巧妙的口语训练, 并不是累赘和多余。生字生词是语言的基本符号, 汉语的字词比较复杂, 本义、喻义和引申义丰富, 学生只有弄懂弄通字的本意, 才能更加灵活地运用寓意和引申义, 这样, 在进行有声语言表达时才能妙语连珠、出口成章。所以, 面对生字生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化繁为简, 结合课本内容, 使学生完全理解字词的本意, 在此基础上, 再循序渐进地进行字词的扩展运用。比如:生字“春”, 春的本意是一年四季之一, 春天的景象是万物复苏, 春暖花开。在感性上, 学生对“春”的认识比较深刻具体,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春天能看到的和感知到的进行带有“春”字的有声语言的训练, 在学生真正的驾驭了“春”的本意之后, 再向学生渗透性的讲解“一年之计在于春”、“人生的春天”中“春”的寓意和引申义, 看谁说的更精彩, 运用的更自如。

2. 情景交融的个性体验。小学生处在心理和生理的成长和发育阶段, 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教学中, 聪明的教师要学会投其所好, 因势利导, 而不是生搬硬套, 一味地灌输。课本剧表演、分角色朗读等情景教学都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的卓有成效的有声语言训练手段之一, 这里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 学生的个性体验还来源于他们自己生活的小天地, 那里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学生喜欢的一档电视节目, 看过的一本书, 听到的一个小故事, 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情感体验,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 完全可以为孩子们设计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无论是自习课抑或是课间休息以及班队会, 让学生把他们最熟悉的最了解的讲述给老师或同学们听, 可以预见, 没有哪一个孩子还会保持沉默。

3. 口头作文能力的培养。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师都非常重视, 但口头作文训练在有些教师看来仍是可有可无的, 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一篇好的作文, 来源于巧妙的构思, 而作文提纲正是口头作文的脉络主线。一个字有一个字的字义, 一个词有一个词的词义, 一句话有一句话的目的, 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主题, 口头作文承载着我们的观点, 闪烁着我们智慧的光芒。作文始于构思, 成于文章, 当学生能够把文章变成流利的口语时, 一个天才的演讲家即将诞生。因此, 作文教学时, 突出口头作文, 尤为必要。

4.积极的口语交流教学评价。新课程改革提出, 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如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 我认为, 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沟通时, 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要以积极的评价为主, 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口头作文, 甚至是与学生日常交流, 要及时发现学生语言表达的闪光点, 只要不是语法逻辑上的错误, 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树立学生表达的自信, 在班级中营造一种崇尚能言善辩的氛围。

5. 定期与家长沟通。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不可小觑。作为教师, 要与家长多沟通交流, 利用家长会、约谈等方式, 和家长一起交流探讨在家庭教育中提高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现在并没有系统的家庭口语教育的理论体系, 只要能够激发孩子们想说, 敢说, 会说的欲望, 量体裁衣, 因人施教, 对症下药, 我们就走在成功的路上。

6.父母做孩子的听众。如今, 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去接触网络, 看他们喜欢的电视节目, 阅读喜欢的书籍。心理学告诉我们, 倾诉是每一个人内心的渴望。教师再与家长沟通时, 要经常建议家长多做孩子的听众, 家庭就会变成孩子有声语言的训练场。倾听是一门学问, 倾听过程中适时给予孩子表扬, 同样会树立孩子表达的自信, 而自信是一股无形的动力。

小学阶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刍议 篇9

一、教师的责任心

对每一名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来说,都希望我们所教的每一个学生是最好的,我们应该胸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我想责任心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基础。

二、教师的耐心

《名师的人格教育力》一书中提到:“教师要有百分之百的耐心。”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又是做人、教人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有责任心的基础上还要有耐心, 才能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三、教师的教学思路与习惯

我认为一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习惯在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思路与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以我想根据我们的教育趋势和考试题型来探讨。

1.基础知识(即知识积累)。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所以必须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上是来自书本中的课文生字、古诗词、 词语盘点。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不可能短时间内掌握,而要在平时不断的学习中积累与掌握。我是这样要求学生的: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把生字这块完成好。首先,给每个生字注上拼音,组一个词,理解意思; 其次,让学生用写字本来抄写生字, 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拼音、组词、田字格的正确书写这三方面的能力; 最后是听写,听写时要求学生写出拼音、组词。古诗词、词语盘点与日积月累这三块也必须让学生进行听写或默写,但这些工作必须是循序渐进的,不能突然要求学生做到这些,这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2.知识点。知识点一类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贯穿进行教学,这样一能巩固知识点,二能帮助学生运用。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如:一年级在下学期开始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在每篇精读课文的后面安排了一道补充句子的题目;二年级就是强化学生写句子的能力,在精读课文的后面不仅有了补充句子,还增加一个自己写句子的题目,并开始让学生认识拟人句、 比喻句,学习简单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来写句子;三年级上学期就重点学习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同时还要掌握简单的病句修改和引号的用法,这是小学阶段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下学期就有缩句和反问的知识点出现;四、五年级就让学生在说话、阅读和习作中学会运用;六年级就让学生将前面这些知识点全部贯穿到每篇课文中。根据这一规律, 我们教师要在教学每篇课文时注意这些知识点的贯穿,让学生在平时的潜移默化中认识、掌握和强化,这样的教学既不会让学生觉得知识性太强,也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掌握的效果最佳。 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全面理解新课标,全面养成这样的教学习惯。

3.口语交际部分。新课标指出: 要让“学生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交谈,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 这说明我们需要考查学生的说话和概括能力,为此我们就要在平时的课堂上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多用普通话,而且还要让学生说完整的话。通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学生也就自然能做好口语交际部分。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从三年级开始,课前进行五分钟演讲(先让学生照着故事书来讲简短的故事、 笑话等,再后来讲更长些的故事、笑话等,五、六年级时就要求学生尽量复述故事),轮流写班级日记(三、四年级可写片段,五、六年级写完整的),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一定要让学生来说,不管说得好坏,让学生有训练的机会。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安排了一次 “讲诚信,不撒谎”与“善意的谎言” 的主题辩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辩论的交际形式,我就自己带领学生在班上举行了一次辩论赛;下册第五单元又安排了“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的主题辩论,这次我就完全让学生自己来组织辩论,最后的结果是比较理想的。

4.阅读部分。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就应该在平时的课文分析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如对哪一类题型应如何做, 有哪些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考试中做好类似的题型。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课《匆匆》时,就要特别注意这篇课文中蕴含的多个考点与题型:(1)修辞的运用。作者朱自清在课文中大量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有排比、 拟人、比喻、反问;(2)句式的仿写。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3) 文章的写作方法:层次分明,首尾呼应。

5.习作部分。新课标指出:要让 “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习作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我从两个阶段来说。一是三年级的作文, 因为三年级是起步阶段,此时教师应将作文从写片段开始,甚至从扩句开始,逐步逐步教给学生如何把一件简单的事扩写详细、精彩。这样就降低了作文的难度,不会让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二是高段的作文,高段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 教师就应从丰富学生的好词佳句着手,让学生多看一些文学方面的书,尽量培养学生摘抄和写读后感的习惯。

小学阶段教育教学 篇10

一、联系生活实际,善用生活素材

小学生的心思更多的是放在生活中的新奇事物上,而不是枯燥的学习上,因而我们要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必须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变得新奇有趣. 一切教学源于生活, 我们要仔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 与教材上的知识点相结合,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学到更多. 在学习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时,我直接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来引导学生们进行各种图形的识别,如硬币———圆形,黑板———长方形,魔方———正方形,三明治———三角形等,我还让学生们自己举例,学生都非常主动、积极举手,对学习产生了很大兴趣.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空间与图形的素材,学生们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们很容易就将自己的认识延伸到课堂教学上, 成为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素材.

但有些数学内容直接讲解学生们是不容易搞懂的,而借助生活资源却能很好地改善这一点. 平移和旋转是图形变化的重要内容, 但是学生们却不容易理解. 我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讲解,如窗帘的拉动,缆车、电梯的运行都是平移,而电风扇和风车的转动都可以看成是旋转,通过这些生活现象,学生们就很容易解决数学中的一些难点.

二、创设生活情境,展开合理想象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不仅需要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更要将学生们带入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认识与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将数学问题生活情境化,引导学生探索与发现.我认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越贴近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学生们自觉接纳并进行研究的程度越高. 因而, 我经常仔细分析教材中的知识点,并借用相关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我班进行“认识图形”教学时,我巧妙地利用了学生们的一样玩具———积木. 我在前一节课通知学生们这一节课带着自己的积木来上课,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积木,以备所有学生都能进行情境交流学习. 在同学们自由发挥 自己的想象,运用这些积木搭一座自己理想的房子,学生们都很积极主动. 然后再让学生们来认识每座房子中利用了哪些图形的积木,让学生们进行讨论.

这一情境的创设, 充分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和探索兴趣,发挥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最重要的是很好地完成了课堂的教学目标. 想象是小学生的普遍能力, 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点,结合生活的情境,让合理想象来促进学生们的学习.通过情境和想象,大力培养学生们的空间与图形思维能力.

三、理论结合实践,加强自主探究

要想加强课堂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们的课堂主体性是很有必要的. 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很强的, 同时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有一些概念或知识点是难以理解的,借助学生的操作演示和探究,可以加深知识点的理解.

体积一直是学生们难以理解的概念,它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空间这个词是抽象难懂的,那么要如何讲解这一概念呢? 我通过一个众所周知的小故事《乌鸦喝水》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以问题“为什么小石子扔进瓶中水就上升了呢? ”开始学生们自己将石子一颗一颗扔入瓶中,逐步感受瓶内容物体积的上升. 在这一动手过程中, 学生们能够感受到石子逐步占据瓶中水的“空间”,来使整体的“体积”增加,学生也能慢慢理解了体积这一概念的本质.

将课堂的知识传授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 是我们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我们数学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们创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逐步分析、概括、获得数学知识和体验. 同时,我们一定要注重实践的可行性和高效性,避免学生在实践中的努力成为无用功.

四、应用媒体课件,培养空间观念

教师在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 促进学习的高效率性. 多媒体教学是当前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利用有助于帮助学生们掌握学习的技能和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 空间与图形上的应用有些不是课堂上就能直接演示的, 以往的课堂更多的都是静态的教学, 而小学生们更容易的是进行动态的感知. 多媒体能够动态模拟画面,使抽象的图像变得具体可变,架起了想象与实际之间的桥梁. 数学的概念变化并不是语言就能解释描述清楚的, 我们必须要建立形象可观的教学素材. 风车的旋转运动、电梯的平移运动都不是我们以往课堂上能够演示的,而运用多媒体却能从最直观的角度向同学们展示它的变化.

我们一直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数学的教学目的,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很有效地发挥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建立好自己的空间观念,为学生们快速而准确地理解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提供方便. 我们要提升自己运用多媒体的能力, 并用其结合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体验.

总之,我们要把握好教学要求和教材要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们在自主探索中观察、比较、探索和发现,提升自己的空间观念和学习效率.

上一篇:自然地理下一篇:英国本科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