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2024-06-08

自然地理(精选十篇)

自然地理 篇1

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需要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验证, 通过实践提高地理素养和核心能力。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自然地理实习是地理师范生学习自然地理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地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有重要作用。

1.自然地理实习概况

自然地理实习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考察与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1]。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应将自然地理实习作为一项重要的实践课程,重视学生调查、表达等能力的培养,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地理人才的需求标准[2],同时是提高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2.自然地理实习现状

目前, 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已经认识到自然地理实习的重要性,基本上都有开设自然地理实习的课程,但我国地理学科教育起步较晚,经验不足,所受限制性因素较多,在实习安排、教学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仍普遍存在一些不足。

2.1实习模式单一 ,缺乏创新 ,片面性强 。

大多数高师院校自然地理实习都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野外实习,由老师带队统一指导,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思考,教学形式呆板,缺乏创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人为造成不同自然地理要素教学内容的孤立,一般采用在不同的观察点讲授不同内容,每个观察点的实习内容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认识面和运用面狭窄,容易造成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片面性,缺乏“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不足[3],无法正确构筑完整的知识网络。

2.2实习内容宽泛 ,脱离实际 ,针对性弱 。

自然地理实习内容过于宽泛空洞,缺乏实质性的内容。自然地理实习的时间过于紧张,使学生对各种自然现象认识的深度不够,只是粗略地观察,并未真正理解,很多学生对实习内容不能学以致用。多数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以地理专业知识体系设置教学内容, 不重视与中学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师知识结构的结合,缺乏相互协调配合,易导致知识的重复与缺漏[4]。实习教学过度追求内容的广度,而忽视了挖掘知识深度的重要性。

2.3师资力量有限 ,经费不足 ,实施性差 。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地理师范生人数普遍增加,这使得高校教师的教学压力加大, 高师教师无法做到全面的学情分析,不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无法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实习安排。而且随着各高校的独立办学,大多数师范院校采取实习自费要求, 没有很好地完成实习前期的各项准备和后期的归纳总结,实习质量下降,内容逐渐减少。

3.关于自然地理实习改革的建议

依据自然地理实习的现状, 高师院校应结合高师教师和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具体的改革措施, 逐步完善教学过程。

3.1联系实际 ,接轨中学教育 。

自然地理实习应从实际出发, 结合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实习内容。对地理师范生的培养应考虑其今后的工作内容,中学地理在自然地理方面注重解释各种地理现象,在自然地理实习过程中可以设置相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实验报告和实验总结中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自然地理实习与中学地理内容接轨可以使其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3.2与时俱进 ,合理利用资源 。

针对不同侧重内容不同的自然地理实习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采取合适的方法,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借助高科技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和地理事像,使之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的实践操作和综合分析打下基础[5]。利用学校资料从中吸取经验, 进行深入探究。如对历届自然地理实习进行归纳总结,克服时间限制,拓展相关知识。自然地理实习受多种因素限制,大部分实习内容个人很难完成,需要集体合作,在实习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不仅可以提高实习效率、节约时间、降低实习经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3.3转变观念 ,完善实习设计 。

新课标改革中明确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更加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在自然地理实习中应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在实习过程中应带着任务进行实地观察, 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地理专业野外实习,应该由单一的验证性实习转 变为将验 证性和探 索性统一 起来的研 究性实习 。借鉴成功的教育经验,建立层次实践目标体系,既包括多数学生能够完成的基本试验环节、方法与步骤,又要留有发展的余地,提出高层次的目标,使少数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有更大 的发展空 间 [4],培养出更 多地理实 践方面的 研究人才。

结语

本文基于实践导向阐明高师院校自然地理实习的重要性,从自然地理实习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出具体改革措施:联系实际,接轨中学教育;与时俱进,合理利用资源;转变观念,完善实习设计。自然地理实习改革应紧跟时代步伐,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合理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更好地服务中学教育。

摘要:本文分析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认为高师院校在组织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实习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教学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与中学课程改革有效衔接,接轨中学教育内容。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 篇2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1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2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

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

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知识3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自然地理核心图像突破方略 篇3

一、等值线图——由此及彼,迁移发散

与自然地理相关的等值线主要有等高(深)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其中等高线是等值线的基础,其他等值线都是由其演化来的。等值线的判读要以等高线为基础总结方法与规律,然后由此及彼运用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中。

【图表解读】等值线的共同特征:同线等值;全图等距(等值距);等值线是封闭的曲线,但在图幅有限范围内不一定全部闭合;两条等值线不能相交(等高线图中的陡崖处除外);等值线疏密反映表达要素数值变化的快慢。

【方法技巧】等值线图判读要领——五读一分析。

读数值:同线等值、全图等距(等值距);相邻两线相差一个等值距或数值相等;河谷两侧等高线对称分布;最高、最低值及其位置。

读延伸方向:等值线的延伸方向表明等值线数值变化的大致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如等高线走向受地形、地势影响;等温线走向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地形、洋流等因素影响。

读弯曲状况:凸高为低——等值线向高值一侧凸,数值小;凸低为高——等值线向低值方向凸,数值大。可添加辅助线(垂线法、切线法)判断等值线弯曲处数值的大小。平直——影响因素相对简单;弯曲——影响因素相对复杂。

读疏密程度:线密差值大,线疏差值小。

读局部闭合:介于两等值线间的异常区域,其数值“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即如果闭合等值线与相邻两线中的较小数值相等,则闭合区域低于较小数值;闭合等值线与相邻两线中的较大数值相等,则闭合区域高于较大数值。

分析成因:等值线的延伸、弯曲、疏密、闭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根据等值线表达要素的特点,调用相关原理分析其成因。

1.等高线地形图

【例1】

图1

(1)判断地形类型

据此可以对图1中主要的地形类型做出判断。

(2)等高线地形图与区域底图叠加的综合判读

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等信息判断区域所属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与地形信息叠加可以分析判断河流水文、水系特征以及植被、土壤类型等。综合考虑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可以推断人口、城市的分布,还可对水利工程(水库、引水路线)、农业布局、交通运输选线设点进行决策分析,进而可判断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如图1江南丘陵地区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坡地垦荒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易加剧水土流失,因此发展立体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图1中郑渝高铁的两个选线方案中,方案①沿线地势起伏较小,施工难度较小,投资较少;方案②沿线地势起伏较大,但人口、城市较少,征地费用较低。图1中所示的峡谷地区利用有利地形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如小浪底水库、三峡工程。

2.等压线图

【例2】简易天气图的判读

图2

(1)判断风向、风力

风向:先画出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再结合地转偏向力可确定风向,要注意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区别。风力:同幅图中等压线密集风速大,稀疏风速小,不同图幅中要比较单位距离的气压差异。

(2)判断气压场,分析天气特征及其变化

分析天气特征及其变化时,在低压槽部位应先画出槽线两侧的风向,进而根据气团性质和势力大小判断锋面类型,由此可推断雨区位置、降水特点。如图2中M处为暖锋,N处为冷锋。

二、示意图——抓住联系,层层推理

示意图是用简明形象的图形来表示某种地理事物的概念和结构,或说明内容复杂的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空间分布和发展演变规律的图形。常见的示意图有以下三种:

1.原理示意图

【图表解读】地理原理示意图是指反映地理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如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示意图、热力环流示意图、近地面风和高空风示意图、冷(暖)锋与天气示意图、气旋(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天气示意图、板块边界与大地构造地貌示意图、背斜和向斜示意图等。

【方法技巧】地理原理示意图判读关键。

(1)判断推理:正确理解示意图表达的原理内涵,透析各组图部分的原理依据及各部分间的因果、逻辑关系。

(2)图文互译:用简洁的文字表述示意图蕴含的地理原理规律(以文释图);将抽象的原理示意图转化为形象的概念图、关联图、过程图等变式形式(以图释图)。

【例3】“近地面风与高空风”图文互译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高空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当二力平衡时,风向稳定、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个力作用,当三力平衡时,风向稳定、与等压线斜交。

2.过程示意图

【图表解读】地理过程示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常见的有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碳循环示意图、河流流量变化示意图等。需要指出的是:地理过程示意图也可用关联图或数据统计图的形式来表达。

【方法技巧】过程示意图的判断思路:读图名、图例,锁定表达主题与要素构成→理清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线索及主要环节→分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例4】据图描述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变过程。

图3

从图3看出,该地区地理环境演变的线索为:板块运动→地形→气候→植被→自然带。演变过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高大山脉;山脉阻挡西风深入,东侧降水减少,形成半干旱气候,植被逐渐演化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3.分布模式图

【图表解读】地理分布模式图是利用某种模式反映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必然联系、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与地理事物间本质联系的图形。如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示意图、1月(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与亚洲季风、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等。

【方法技巧】

(1)理解模式图的成图条件:模式图的成图前提都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在假设的理想条件下对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如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是综合考虑盛行风、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等因素得出的。

(2)揭示模式图蕴含的规律:阅读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以纬度、海陆位置为参照概括世界洋流分布格局:①南北半球中低纬度形成了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②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

在理解模式图所蕴含规律的基础上,要把模式图放置于各种现实地理环境下加以修正或拓展,方能达到模式图的真正价值。以世界洋流分布为例,受季风影响北印度洋形成了特有的季风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重视模式图之间的联系: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各自然地理因素的分布具有内在联系。如盛行风是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因此世界洋流分布受盛行风分布的制约,而洋流分布又影响了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分布。

【例5】气压带风带、洋流、气候类型和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的关联性(图4所示):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决定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进而影响着气候带的形成、洋流的分布,并最终制约着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自然带。如赤道附近→气温高、上升气流旺盛→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东岸受暖流影响向高纬度区延伸。

三、景观图——突出特征,知地析因

【图表解读】地理景观图是反映地理景观空间分布、形态特征的图形,多为地理景物素描图或照片。自然景观最常出现的是地貌、生物景观图。

【方法技巧】

(1)定特征:确定景观图表示何种地理要素或说明什么地理现象,找出标志性景观,分析景观反映的地理特征,由此对景观图所处区域进行空间定位。

(2)找联系:分析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阐释景观成因;根据现有景观推知过去或预测未来,注重地理过程性分析。

(3)地与人: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探究某自然景观条件下人类活动的合理性(开发利用方式),或推测某人文景观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背景。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对策研究 篇4

面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用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来讲解这部分内容,既做到让学生对地理感兴趣,又把地理知识传授给了他们。

(一)利用资料直观教学

教《地球在宇宙中》,如果直接用语言来描述地球在宇宙当中的位置,教师教得太空洞学生也很乏味。可以选择了大量的宇宙图片,以及各种天体图片,尤其是太阳系九大行星近观图和它们的关系图(强调2006.8.26颁布的“冥王星被降级”的消息)。并逐一详细介绍,学生的兴趣很高,边看边想,并将自己知道的天文知识告诉其他同学,使一堂很乏味的地理课变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速度加快,并很有兴趣地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天文知识,使得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是高中地理非常关键的第一堂课,为《地球的运动》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复习课与新授课并举

在讲到地球运动部分时,发现学生的初中地理学得很不扎实,有的甚至连“经纬度、经纬线”都很模糊,往往混为一谈。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往往先给学生补上初中地理知识,随后再结合高中内容加以讲解,这样帮助学生将前后知识连贯起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减少了,学习效率提高了,从而使《地球在宇宙中》这一自然地理部分的难点内容变得脉络分明。

(三)处理问题化繁为简

新课程里面有许多知识是通过活动或者是阅读部分来体现的,有些知识凭当前学生的基础是不能自己理解的,比如地球自转的周期“太阳日和恒星日”是阅读部分,但是学生对这两个周期很感兴趣,解释起来比较困难,对于这类问题的处理并没有给他们大量的复杂的相关资料,而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简单直观的演示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去理解这部分知识。具体作法就是先通过地球仪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再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运转轨道,由于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恒星距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说地球自转了一圈即360°;当以太阳为参照物时,太阳距我们相对较近,所以球上的人在连续两次看到太阳的时间内地球的公转可以不能忽略,这段时间内地球大约在公转轨道上公转了59',因此要连续两次看到太阳地球就必须多自转59',即为360°59'。那么关于时间的差异也就显而易见了,这样让学生在感受地球运动的过程中增强了对知识的感官认识。

(四)鼓励动手参与学习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理图,并亲自动手制作简易的地球仪,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适时的应用。强调在自然地理部分的学习重要的是实现从图形到图形的转换,即把不熟悉的图转换成常见的图形来解决问题;同时自然地理部分并不是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而地图是理解这部分知识的抓手。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用图形来分析,而且往往很快就能获得正确答案,学生很有成就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除了加强对图形的训练,还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深入自然生活,让他们了解更多的自然地理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精心选题举一反三

对于宇宙和地球这部分内容来讲,只靠简单的讲解,简单的看书,是无法真正地掌握地球运动内涵的。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给学生最典型的例题,题量不宜过大,关键要精。譬如历年来的高考试题,分析它时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找出答案,更要分析解题的突破口,让学生自己理出思路。经典的例题做过之后要进行适当地形式、数据等的变换,再让学生自己思考,最终做到灵活运用。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不仅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接受知识很快,并经常能够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地理现象和问题,然后大家一起查资料、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尝试,课堂教学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自然地理 篇5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是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地理科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主要研究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3S技术,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利用与评价、资源环境遥感等资源利用和环境发展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方法。

<<<返回目录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主干课程

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经济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资源学、水资源计算与管理、景观生态学、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地貌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数字图像处理。核心知识领域:自然地理学类、资源类、环境类、地图与测量学类、数学与信息类。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地质学基础(72学时),现代地貌学(54学时),气象学与气候学(63学时),地图学 (54学时),植物地理学(54学时),土壤地理学(54学时),水文与水资源(54学时),全球环境变化(双语),人文地理学(54学时),经济地理学(54学时)、计量地理学(54学时),GIS理论与应 用(54学时),城市环境化学(45学时)。

示例二:自然地理学(48学时)、地图学(48学时)、遥感概论(48学时)、地理信息系统(48 学时)、地貌学(48学时)、气象学与气候学(48学时)、计量地理学(48学时)、人文地理学(48学 时)、区域分析与区域地理(48学时)。

示例三:普通地理学(36学时)、自然地理学(54学时)、人文地理学(54学时)、综合自然 地理学(54学时)、化学分析(72学时)、环境工程(108学时)、环境化学与环境监测(72学 时)、环境生态学(72学时)、地图学(54学时)、地理信息系统原理(72学时)、遥感概论(54学时)。

<<<返回目录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设置背景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从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将退出本科专业的舞台。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和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3S技术,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面向医药生产与流通企业,从事药物分析、药物制剂生产在线质量检测和监控等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突出培养学生从事现代药物分析技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所需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独立解决质量控制等一般技术性问题的能力。

自然地理 篇6

【关键词】自然地理;高中地理;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55

高中地理学科是高中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自然地理作为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受到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对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是当前很多高中地理教学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高中地理教育发展历程

(一)国内高中地理教育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在自然科学方面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影响,尤其在中国地学会组建之后,我国高中地理学科的发展质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著名学者竺可桢先生在东南大学进行了地理教育教学方案的改革,并将自然地理教学纳入教学方案当中。虽然我国的自然地理教学整体质量落后于西方,但在自然地理知识强烈的兴趣驱使之下,很多的自然地理学科发展速度较快。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体制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同国际教学领域的密切程度不断提高,自然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自1957年以来,由钱学森等注明科学家倡导的自然地理教学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然地理学术在我国教育领域也得到了更加系统的整合。因此,自然地理在我国教育领域的价值得到了更高水平的重视。此外,高中地理教学领域也在系统科学和人地关系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使得自然地理的教学能够与现代地理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进行良好对接,使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领域担负起促进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其价值已经不简单的局限于学术领域,而是向着其它社会价值方面迅速拓展。

(二)国外高中地理教育发展历程

在日本的高中地理教育领域,世界地理是其教育活动的中心,很多常规教学活动依然停留在世界各地的基础性地理知识学习方面。在自然地理的教学领域,美国等国家的重视程度较高,已经不简单的局限于不同国家和不同地理结构的构造研究,而是将地理知识同自然科学进行了有机结合。日本同美国在自然地理价值认定方面的差异源于两国教育理念的差异。日本的高中地理教学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优质资源配置的理念,使得自然地理这种难以实现有效量化的因素难以成為高中地理教学的主导。而在美国的现有社会法系影响之下,自然地理已经在高中地理教学领域拥有了核心地位。

二、高中地理教科书中自然地理内容分布及内容的价值

(一)高中地理教科书中自然地理内容的分布情况

目前,在高中地理的必修教材当中,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与自然地理教学相关。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学习可以有效增强地理课程的学习质量,因此,自然地理教学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教材编修方面拥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高中地理的必修课程当中,人文地理则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另外,在高中地理的选修课程当中,自然地理也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在选修教材当中,无论是我国经济地带的研究还是国土资源的状态和治理,都使得自然地理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并从水土流失等具体问题出发,进行了自然地理基础知识的设置,使得自然地理在教育领域的价值受到了更大范围的关注。因此,自然地理丰富的关联性使得自然地理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全面性。

(二)高中地理教科书中自然地理内容的关联性

在设计高中地理教育程序的过程中,地理教科书的设置拥有较强的实用性。

第一,对自然地理教学进行了层次感的设置,使有关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能够循序渐进的加以应用,使高中学生可以按照科学的程序进行自然地理学习,充分发挥自然地理学科的实用性价值。自然地理教学方案的设计先从宏观宇宙环境入手,对自然地理实施了基础性教育,使高中学生可以在具备对宏观自然地理知识掌握能力的情况下,有计划的开展自然地理的学习。使自然地理教育能够提升地理学科的教学科学性。因此,自然地理教学在这一阶段能够起到其它地理知识学习的铺垫作用。

第二,自然地理教学程序的设计还对环境因素的重视程度较高,很多自然地理的教学都在科学知识的基础知识进行了人文精神的有效渗透。使得自然地理教学起到了促进地理知识整体学习质量的重要作用。不仅保证了高中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地理知识,也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对环保理念的掌握程度。因此,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已经由基础性知识教学上升至人文理念培养的高度。

结束语:

自然地理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高中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也能很大程度上提升高中生对地理学科的喜爱。因此自然地理在高中地理学科中,拥有决定高中生地理学习整体质量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晓萍.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89-90.

[2]唐丽,雷金蓉,林东琴.实践性参观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华蓥山地质公园教学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12:133-136.

[3]李志新.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障碍与问题的诊断分析——以必修一“大气运动”一节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43-47.

[4]李树军.地图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才智,2014,23:62.

高三自然地理的复习策略 篇7

能力立意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 而自然地理知识较难, 逻辑性强, 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如能教会学生地理思维的方法, 掌握地理规律, 以及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可突破高考瓶颈,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见的自然地理分析思路如下:

(一) 地形类问题分析方法

1.地形类型。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五种基本宏观常态地形以及微观的冲积扇、洪积扇、三角洲等地形类型。

2.山地的地形部位。包括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地形区。必须指出具体名称。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黄土高原、东南丘陵等。

4.地势特征。指的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应指出哪里高、哪里低以及山脉走向等。

5.地形特征。包括主要的地形类型、地势特征、沿海还包括海岸特征—平直还是曲折。

(二) 气候类问题分析方法

1.气候类问题分析主要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来分析。

太阳辐射直接影响着某地的热量带。太阳辐射强弱又取决于当地太阳高度, 而太阳高度是由高纬向低纬递增的。故从高纬向低纬依次出现寒带、温带、热带这些不同的热量带。

其次大气环流决定着降水量。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 盛行上升气流, 容易成云至雨, 多阴雨天气。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压, 盛行下沉气流, 多晴朗、干燥的天气。信风一般炎热干燥, 但如果从海洋吹来, 则较为湿润, 西风温和湿润, 极地东风则寒冷干燥。季风环流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形成, 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下垫面状况由比热容和地形因素决定。

比热容直接影响到气温变化的大小、海陆风和季风的形成。

大陆———比热容小, 气温变化快, 日较差、年较差大, 形成大陆性气候。

海洋———比热容大, 气温变化慢, 气温日较差小, 形成海洋性气候。

地形因素不仅影响气温高低而且影响降水分布, 山地、高原海拔高低影响气温, 而且山脉走向能影响气流的运动状况, 从而影响降水分布, 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此外, 洋流和地面反射率等也直接影响着局部的气温和降水。

(三) 河流类问题分析方法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包括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水力资源状况。水位的高低和变化特征, 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及水利工程和湖泊的调蓄功能;流量的大小和季节变化, 取决于河流补给水源的补给量与支出的数值;如果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则与降水特征和流域面积的大小有关。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结冰期有无或长短, 取决于最冷月月均温的高低;水力资源状况取决于河流的落差及水量, 水力资源状况与流域内的地形和气候特征有关。

2.河流水系特征分析。水系特征包括流向、流程 (长短) 、流域面积 (大小) 、水系归属、河流密度 (支流的多少) 、弯曲系数 (河道状况) 等。

3.河流航运价值的分析。航运价值从水量、水位变化情况、运输量大小等方面进行分析, 影响航运价值的因素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自然条件包括地形、降水、河流流量大小及季节变化;社会经济条件包括流域内经济状况, 人口多少, 运输量大小。

二、重组知识体系, 提高复习效率

自然地理重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能否讲清地理原理和规律, 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是自然地理教学的灵魂所在。因此在专题复习中, 不应追求知识结构的先后顺序或学生认知能力的逻辑要求, 应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这一线索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知识, 将知识进行必要地拆分、加工和重组, 对有关联的知识点可打破章节限制, 利用自然地理要素间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通过重组, 形成知识主线, 比如, (1) 以地理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为线索重组知识, 如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四季变化, 产生季风环流, 从而导致印度洋洋流流向的变化和热带季风气候不同季节特征不同, 最终导致水文、植被的季节变化和生产活动的季节变化。 (2) 以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为线索重组知识, 如内陆盆地, 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降水稀少, 造成植被、河流稀少, 多耐旱植物、动物, 多内流河, 缺少水源, 多石油、天然气等矿产, 多绿洲农业和畜牧业。

三、注重图文转换, 增强读图、析图能力

地理图像在高三自然地理教学中意义重大, 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分析地理图像资料, 注意从图像资料中解读和获取有用信息, 实现地理信息传递的多渠道化, 促进地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如:读上图, 判断气候类型

图文转换

亚热带 (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

首先分析图中最冷月气温, 判断本区属于亚热带 (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 降水集中夏季, 为夏雨型, 从而判断本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少雨。

四、建构答题模式, 提高解题速度

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是高考第三个层面的能力要求, 因此学生能否运用专业的学科术语、准确的文字、清晰的条理独立编制答案的表达能力和对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描述能力在高考中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建构答题模式, 可快速提高解题速度。如对航运价值问题可建构如下答题模式:

长江航运价值大的原因:长江河流水量充沛, 水位稳定, 含沙量小, 无冰期, 流域内经济发达, 人口众多, 运输量大, 河流航运价值大。

乌苏里江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乌苏里江纬度较高, 封冻期长, 有凌汛现象。流域内经济不发达, 人口稀少, 运输量小, 河流航运价值不大。

五、精选练习, 增强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练习在高考自然地理的复习中及其重要, 但要避免题海战术, 以免事倍功半, 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自然地理复习贵在领会原理和规律, 一旦领会其中规律, 就能触类旁通, 因此必须认真精选典型习题, 才能取到复习效果。如 (2009福建文综) 读图5, 完成10-12题

10.若EF为赤道, P点出现极昼现象, 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

A.0°-20°N B.0°-20°S

C.20°N-23°26′N D.20°S-23°26′S

12.若O为北极点, H、P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交点, 则E点的时间可能为

A.5月23日8时B.6月22日18时

C.11月23日6时D.12月22日18时

此题是涉及到晨昏线特征判读和太阳高度、时间计算的经典试题, 通过练习可训练学生对晨昏线特征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六、钻研考纲, 收集信息, 把握高考动向

高考考纲是命题的依据, 认真分析考纲, 内容有的增加有的减少, 因此复习过程必须适当增减, 有的内容是平时忽视的, 必须及时补上, 有的内容已经删减, 因此在复习中可大胆放弃。高考往往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 特别是高考前两三个月的时政要闻尤其重要。因此收集信息, 关注热点 (如利比亚战争、南海争端、亚运会等) 才能把握高考脉搏。

此外复习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一是自然地理应结合人文地理进行复习。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具有密切关系, 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的基础, 人文地理必须建构在自然地理之上, 不能孤立存在, 只有两者有机结合, 才能系统复习地理, 并能起到良好效果。二是合理安排复习时间。首先, 自然地理是基础, 必须先复习;其次, 自然地理难度大, 内容多, 复习过程所用时间较多, 如果不加注意, 速度太快或太慢, 都将影响复习效果。三是难度不宜过大。自然地理本身难度大, 复习过程应该循序渐进, 不宜跨度太大, 提升太高, 欲速则不达。

参考文献

[1]福建省高考课题研究组.福建省高考总复习纲要——地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1, 3.

自然地理 篇8

一、关注差异, 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

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活动, 情感和认知是学习者不可分割的部分, 是彼此融合在一起的, 学习不能脱离学习者的情绪而独立进行。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下降, 学习能力不足, 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不容忽视。目前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 而一些学生性格较为文静、内向,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对分数较为敏感, 加上自然地理学科难度大, 因此导致他们的思想负担加重、学习兴趣淡化、成绩下降。所以教师要多关注这一类学生的思想和学习, 经常同他们平等交谈, 了解其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制订学习计划、消除紧张心理, 鼓励他们“敢问”“会问”,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尤其对自然地理的学习更要多鼓励、少指责, 帮助他们弃掉沉重的思想包袱, 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自然地理的学习中来。有了积极、安全的心态, 他们学习自然地理的热情就会高涨, 个性思维就会活跃, 创造的潜能就能开发出来。

二、注重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能力是知识的反映。以能力立意为主的考试更重视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部分学生受生理、心理等因素影响, 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相对要差一些, 对问题的反应速度也慢一些。因此, 这些学生在自然地理的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要想使他们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 课前预习习惯。课前要认真阅读教材, 对不理解的可以标上符号, 也可以先与同学讨论, 或请教教师, 养成发现问题、动脑思考的好习惯。第二, 课堂上要有全神贯注听讲、积极发言、认真记笔记的习惯。第三, 课后要有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复习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的内容。只有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和好的学习心态, 才能保证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提高。

三、务实求新, 提高学生学习自然地理的能力

新课程地理高考考试大纲更加注重学生高层次能力的开发, 如读图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教材能看懂、上课能听懂、笔记记了一大本, 就是考试不会做题, 成绩提不高。”这是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学习自然地理共同的“心声”。有些学生在解答自然地理习题时思维简单且技能、技巧要求低, 速度和时间没有严格的要求, 也不太注重课后的理解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他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综合、升华, 不断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

(1) 空间思维能力。在自然地理的学习过程中, 空间思维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 通过空间想象, 运用思维规律和方法, 从而获得有关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结构和空间运动等概念的思维活动。有人称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 是因为自然地理中有很多知识点有理科特性, 解题时要用“数学思维”。如理解地球运动中“自传和公转的关系”“太阳周日视运动”等知识点时要求学生有类似学习几何的空间思维能力, 而部分学生的这种学习能力较为欠缺。所以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如, “经度”“纬度”的教学可采用数学中“二面角”“线面角”的教学方式, 边板图边分析, 既有助于他们理解, 也提高了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2) 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地理图像是地理学科特有的知识载体, 是地理学科的基本表达方式。特别是近几年高考文综试卷, 地理学科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 一题多图, 一图多题, 图像丰富而新颖。自然地理学的图像更以信息简明、准确、丰富为特点, 使图像成为考查学生地理知识、思维和能力的有效载体。而很多学生在平时学习自然地理知识时不善于读图、用图, 有时阅读了也提炼不出有效信息。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要从强调读图入手, 帮助他们增强读图意识。课堂上教师要多用图, 用图导入新课, 用图突破重难点, 用图总结课题、串连有关地理知识点, 通过言传身教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有了读图、用图的好习惯, 他们就能从地图中发现知识、获取信息、提高技能。掌握常规地理图像的读图技能是读图、析图的基础, 储备丰富的地理图像语言是读图、析图的关键。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 用好地理图像这一学科语言, 在地理图像上再现知识、活化知识, 并掌握常规图像的阅读技能, 才能有效地提升地理图像的判读与综合分析能力, 才能使他们学习自然地理的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

(3) 创造性思维能力。从本质上说, 创造性思维是在实践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利用人脑有意识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深入研究和认识事物的具体细节, 以获得并完善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并充分利用人脑下意识和无意识的活动能力, 发挥想象、直觉、幻想、灵感等思维形式的作用, 对已有的理性认识作进一步分解组合, 以获得突破传统理论的新发现和新发明, 最后再运用逻辑思维等其他思维形式以及通过实践来验证并扩展新认识的过程。创造性思维是人类一种本能的思维状态, 每人都有, 只是程度有所差异而已。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可以培养的, 所以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现代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自然地理学习过程中, 有些学生善于直接推理, 思维方式单一, 创新能力较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引导, 帮助他们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打破思维定式、注重多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如, 讲授“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时, 可以让学生从图上去理解“两地纬差”等于“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 而不一定要套用公式, 还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去分析某一时刻任意纬线上“两地太阳高度差”与“两地经度差”的关系。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使学生的思维不只停留在“死记硬背”阶段, 而是善于迁移而求变, 敢于质疑而求真, 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独创性和应变性。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些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就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很多学生学习刻苦, 做题认真、严谨, 如果在学习自然地理时有着良好的学习心态、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较高的学习热情, 他们一定可以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1.蚌埠市怀远县包集中学,

高中自然地理难点的物理化学解释 篇9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紧密, 地理教学要成功实施, 必须注重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中学地理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 其中自然地理安排在必修一, 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对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 一些学生对必修一的内容有畏难情绪, 导致地理成绩不理想。 因此, 要提高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必须运用多种途径。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能力, 又能建立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文根据中学地理内容的特点, 提出了要结合物理和化学学科的知识进行自然地理辅助教学, 希望对高中地理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物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 圆周运动公式与地球自转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个难点是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 其中地球的自转可以借助圆周运动的知识进行讲解。 首先, 要了解两个基本概念:角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指连接运动质点和圆心的半径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度, 单位为弧度/每秒, 角速度指物体上任一点对定轴作圆周运动时的速度。其基本计算公式:线速度V=w RcosΦ, 角速度w=2π/T, 其中Φ为某地所处的纬度, R为地球半径, T为地球自转的周期。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 转过角度为360度, 故地球上各点除极点外各地角速度都为15度每小时。 线速度与纬度位置有关, 因纬度位置不同而不同。 纬度Φ的变化范围在0到90度, 正弦函数值大小变化与Φ成反比。 可以得出结论:线速度大小由赤道向两级递减, 赤道附近线速度最大, 纬度越高, 线速度越小, 在两极地区为0。 物理公式的运用, 加深了学生对具有抽象性的地球自转的理解。

(2) 开普勒第二定律与地球公转

近日点和远日点时地球运动速度大小是高一学生的又一理解难点,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往往不能正确把握。 运用物理学的开普勒第二定律可以使这个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开普勒第二定律, 也叫面积定律, 指的是太阳系中太阳和运动中的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具体到地球则是指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同。 在近日点, 地球由于距离太阳较近, 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 容易理解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而在远日点时则刚好相反, 公转速度较慢。

(3) 比热容与海陆气温差异

同纬度地区, 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 海洋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陆地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 海洋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 学生会疑惑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通过引入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比热容”就很容易讲清楚这个问题。 比热容指单位质量物理改变单位温度是吸收的热量, 是热力学中的一个常用物理量, 表示物体吸热或散热的能力。 海水的比热容大, 而陆地表面的岩石、土壤等物质比热容小, 所以吸收同样的热量, 陆地增温快, 海水增温慢;比热容大的放热慢, 所以海水降温慢, 陆地降温快。

3.化学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喀斯特 (Karst) , 名字来源于原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尔斯高原。 喀尔斯高原为石灰岩地区, 发育有典型的岩溶地貌, 关于喀斯特的第一个理论概念在这一地区建立, 由此成为地学中的关于岩溶地貌的代名词, 具体包括各种石林、石钟乳、溶洞、峰林、峰丛等, 我国云南、广西、贵州有大量分布。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是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各种可溶性的岩石, 包括碳酸盐岩、石膏等进行的化学溶蚀作用。 其作用的基本机理可用如下化学方程式进行解释:CaCO3+CO2+H2O=Ca2++2HCO3-。 该反应属于可逆反应, 正反应表示岩石的溶蚀过程, 形成溶蚀地貌, 如峰林、峰丛、溶洞、溶蚀洼地等;逆反应表示堆积过程, 形成各种堆积地貌, 如石笋、石柱、石花、钙华等。 利用岩溶作用的化学公式, 让学生对岩溶过程有本质的理解。

(2) 酸雨的形成过程

酸雨, 指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形成原因是雨水形成过程中溶解有酸性气体, 包括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其中以二氧化硫为主。 我国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 每年产生大量二氧化硫, 我国的酸雨类型主要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在进行酸雨形成原因讲解时, 同样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在催化剂的作用下, 酸雨形成的气相反应为2SO2+O2=2SO3, SO3+H2O=H2SO4; 液相反应为SO2+H2O=H2SO3, 2H2SO3+O2=2H2SO4。 二氧化硫经过转化形成的硫酸常以气溶胶形式存在, 遇水珠结合形成酸雾, 随雨水降下后, 便形成了酸雨[1]。

4.结语

除上述知识点可以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进行辅助教学外, 中学地理中如风向、地转偏向力、臭氧层破坏等问题都可以结合物理化学知识。 地理学科教材体系结构新, 知识内容丰富, 时空跨度大, 综合性强, 横向学科联系性强[2]。 地理课程涉及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 跨学科教学可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中要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学科壁垒, 教师要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 增强地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摘要: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其内容涉及物理、化学学科的相关内容。文章分析了高中自然地理中的几个难点问题, 并运用物理和化学的知识对其进行了解释, 以期对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有一定的启发, 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地理,物理教学,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金开任.浅谈物理化学知识在高一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 (教育科研) , 2012, 08:72-73.

自然地理 篇10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内容大体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自然地理专业理论印证。这是自然地理学的基础实践教学, 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的基本要素的概念、原理、地域分异规律和区域人地关系等方面的学习和认知。

第二, 地理科学专业技能素质教育。主要是开发学生大脑生理潜能, 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现象观测、判断、分析、综合等素质的教育, 这是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核心。通过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信息的获取、判断、分析、综合, 提高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逐步形成综合地理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地理观念, 为以后从事地理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 地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这是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环境观、人地观, 并自觉地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动。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它既是自然地理学课堂教学的继续, 也是让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野外科学考察和研究方法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性环节。

(l) 实习基地的建设

建立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基地是自然地理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不断提高野外实习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是实习区域的选择与确定。野外实习基地所在的区域一般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内容的综合性。实习区域尽可能多地满足自然地理学科教学上的要求, 即充分反映所涉及的自然地理学各部门学科内容, 且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少,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较多地观察到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特征与规律, 同时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心稗素质锻炼、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内容。

第二、典型代表性。实习区内观测地点的自然地理事物与景观要典型, 能够反映自然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 具有代表性, 能够体现一定的地理规律。

第三、经济性。在实习地区选择时, 既要考虑到野外实习的教学内容要求, 又要考虑到实习经费开支、师生的食宿生活安排、出行的便捷性与安全等问题。基本原则是距学校距离较近、易于出行、实习开支少的地点。实习基地建设中要注重资料收集与整理, 要及时收集专家和学者对基地及其邻近区域的研究成果、自然与经济状况等方面的资料, 作为野外实习的基础资料, 帮助师生全面了解该区域情况。最后选定1一2基本具备上述要求的区域作为野外实习基地, 并设计出实习路线与地点。

(2) 教学模式的改进

传统的野外实习一般采取教师的定点讲解, 学生记笔记、整理笔记, 编写实习报告的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独立动手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培养。建议在实习中采用以实习小组为单位, 通过告之观测路线、点和地理现象一提出间题~学生观测找证据~现场讨论、典型现象剖析一归纳总结的模二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归纳综合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建立地理思维方法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专业素质培养

实践教学专业素质培养主要包括:

(1) 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自然地理实践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认知方式。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中,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和对比不同地理现象, 在观察中确立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概念。

(2) 地理操作技能的培养。包括利用地图技能、野外测量技能等。利用地图技能是指学生野外读图、填图的能力。在实习前, 要给学生准备有关的交通图、大比例尺的地形图和专题地图等资料;在实习中指导学生利用地形图进行定向定位、利用专题地图查找地理事物;学会野外填图和素描的技能。野外测量技能主要是地理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样本的采集等。要掌握一些先进的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3) 地理分析技能培养。主要掌握地理要素特征分析及其关联性分析的技能。在野外实习教学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加强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观察和人地关系的分析教学。

(4) 科学思维培养。通过野外实习教学, 引导学生用地理学的视角去思考、探索自然和社会的一些间题, 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地理科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地位, 以及它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城市建设与规划、旅游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5) 专业思想素质培养。大自然是一个生动的课堂, 通过野外实习活动, 不仅让学生在业务知识、研究能力上得到提高, 教师还应在实习中进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主持人能力培养下一篇:小学阶段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