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养成教育阶段性总结

2024-06-06

小学养成教育阶段性总结(精选9篇)

篇1:小学养成教育阶段性总结

小学养成教育阶段性总结

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加大师德教育力度,形成良好教育形象;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利用校园环境,营造教育氛围;加大《德育》读本的教学,感化学生的心灵;注重学生的实践教育,提高能力。现将本学期实施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阶段性总结如下:

一、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他所接受的养成教育有直接的关系,规范和守则学生基本都以明确,关键是在落实上。因此我狠抓落实,首先确定高目标,即:要求学生做文明人、说文明话、办文明事;要求学生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自护、学会生存;这些高目标都要求我们要在最基本的养成教育中慢慢地让学生形成,从基本的课堂常规、课间秩序,到和同学说话,和老师交谈,和来宾交流,从课间操如何排队、放学如何走路队、回家后如何遵守社会公德,到如何保护学校环境,如何爱护公共财务,都要让学生明确事该如何做,话如何说。这些看起来是一些最基本的东西,但是它是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所要具备的,这些最基本的养成教育入手,使学生慢慢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利用校园环境,营造教育氛围。我们学校为迎接25年校庆,投巨资改善了校园环境和设施,依次我利用这些设施,把它当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素材。利用宣传栏、阅览室、塑胶操场等对学生进行科技、爱护公共设施的教育。我们还利用面貌一新的教室对学生进行班风教育,良好的班风的形成是具备一个良好的校风的前提,因此我们利用我们的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使我们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校风。

三、加大《德育》读本的教学,感化学生的心灵。《德育》读本的教学既不同于思品课,又有别于班、队会,它是学生认知和力行的有机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正确的指导和巧妙的点拨,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教学全过程。我结合班主任培训活动和德育课题研究,大力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方法。

篇2:小学养成教育阶段性总结

一、具体内容

根据具体的培养计划,除适时进行行为习惯训练外,每天早晨的晨会时间和每周二的班队会均定为训练时间。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良好的卫生习惯:衣冠整洁,搞好个人卫生;及时收拾好自己的书包、书桌,不随地吐痰,看到垃圾主动捡起,不在桌椅、墙壁上随便刻画;知道值日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又快又好等。

2、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能及时做好准备工作;上课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仔细观察、勤记笔记、质疑发问、勤查工具书、定期复习整理的好习惯;独立自主地完成作业,做到仔细审题、认真书写,力争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不抄袭他人作业;上课认真听课,有良好的坐姿,不可趴在桌子上听课,不打扰别人学习等。

3、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知道基本的礼节。如:鞠躬、招手、敬队礼等等。会使用礼貌用语;进教室、教师办公室前先敲门,未经允许不闯入等。

4、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课间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做健康的游戏;排队快、静、齐;上下楼梯靠右行;不讲粗话,不打人;不去危险的地方,不破坏花草树木;和同学团结互助等。

二、具体措施

1、对成年人一般提出要求就行了,不需指导过细,而对小学生则不行,必须做到“明确要求,指导具体”。如学生的作业习惯,首先要制定要求:

一、书写规范。

二、正确率高。

三、按时完成。

四、及时订正。用这四条要求经常指导孩子的作业,给予评判,好的在评比台中加分,并在全班展览,鼓励本人,促进大家。根据养成教育的内容,我从每个细小的动作入手,从站、立、行走开始,随时给予指导。比如,教孩子们看课程表摆文具,上完一节课收拾一节课的文具,再摆放下节课的文具。另外,从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我发现有的孩子接、发东西、说话等不太有礼貌,我就及时教孩子学会如何给大人递、接东西,如何说话。我们的地面易脏,不好搞卫生,我就教学生如何保持卫生,擦桌子、扫地、拖地……虽然是中年级的孩子,但他们都缺乏起码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有具体地指导很难形成良好习惯,我联系家长,教师在学校指导,家长在家里指导,边指导边训练,最终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2、教师的言谈举止、丰富的肢体语言往往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所以我坚持从语言到行动处处做学生的榜样。如和学生一起打扫教室,捡起地上的垃圾,纸屑等。下课后把歪斜的桌椅摆放整齐,把教室的五节柜、讲桌等擦干净、摆放整齐,使学生由无意识地模仿逐渐走向自觉的行动。现在很多孩子在早上、中午到校后,都会自觉地打扫教室卫生。学生不会有意往地上扔垃圾,一些不小心带出来的小纸屑,孩子们只要看见就会主动捡起扔到垃圾筒。

篇3:小学阶段的行为习惯养成之拙见

一、体现“强化—内化—外化”的行为习惯养成过程

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更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在小学阶段的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要体现“强化—内化—外化”的过程,也就是先要通过规章制度来对小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比如要求小学生见到师长要打招呼、遵守班规、承担相应的值日劳动等。如果小学生能够达到相应的要求,教师就要及时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对这些行为进行正强化。如果小学生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教师要及时指出来并对其进行批评,对这种行为进行负强化。

然而,规章制度只能使小学生实现他律,也就是在规定的道德情境下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行为习惯的养成要致力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内化。教师要细心地向小学生讲解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 得到小学生的支持和理解。例如,教师要告诉小学生为什么每个人都必须值日劳动,这是因为只有每个人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才能为全班同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得到了小学生内心的认可,小学生才会自觉地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要让小学生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外化,达到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形成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塑造与改造并重

所谓的塑造就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改造就是改掉小学生不好的行为习惯,这两种教育方式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小学阶段对于小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不仅要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帮助小学生改掉不好的行为习惯,避免积习难返。

小学生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在行为习惯方面自然有所差异,一些小学生往往会出现行为习惯的偏差。例如,有小学生之前没有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在遇到老师时不愿意主动打招呼。此时,教师就要对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进行改造,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偏差, 并对其进行纠正。在纠正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耐心的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向老师问好是一种有礼貌的行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做一个懂礼貌的文明小学生。

教师要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使小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行为习惯上出现的偏差,再适时地对其进行引导,切忌粗暴地对小学生进行当众批评甚至惩罚,以免挫伤小学生的自尊心,造成逆反心理。要做到塑造与改造并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创设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环境,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

要养成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日之功,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环境,将社会教育资源、学校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正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不良的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成果,更会使小学生沾染不良的行为习惯,导致小学生不理解学校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例如,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礼仪规范,不说脏话,可是父母以及其他长辈却肆无忌惮地在小学生面前说脏话,久而久之, 小学生不仅不能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还会认为学校教育中的文明礼貌教育小题大做、多此一举。

教师要尽量整合社会和家庭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提高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成果。教师要与学生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学生家长由于社会阶层、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差异,在自身的行为习惯和教育水平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教师要使家长认识到自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家长有着天然的模仿意识,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在家庭生活中做到尊老爱幼、文明规范。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小学生面前做好行为习惯的表率。例如,当学生向教师问好时,教师也要向学生问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形成尊重他人的意识。教师还要负责自己办公室的卫生,让学生感受到责任的内涵。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不说不文明用语,用行动感染学生。

小学阶段是培养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过程,教师要能够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贯彻到小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做到长期坚持。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难免会出现反复的现象,此时教师要及时查找反复的原因,坚持不懈,长抓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

摘要:小学阶段不仅要关注小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懂礼貌、守纪律、有责任感等。研究证明,越早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教育的效果就越好。

篇4:小学阶段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学生;学习习惯;培养

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所以说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要从点滴做起,要长期坚持和培养。教师和家长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此,本文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习惯养成对学习的重要性

无数有建树的人的行动印证了培根说的话:“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因此,我们在查找问题并改正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比一时的考试成绩更重要。一时考试成绩不理想,并不可怕,我们可以查缺补漏,可以及时补救。但学习习惯不好,却会长期影响人的学习效果,甚至影响人的一生发展。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一)勤于动笔

认真记好课堂笔记,记笔记是为了学,为了懂,为了用。记笔记的原则是以听为主,以记为辅。简练明白,提纲挈领,详略得当。难点不放过,疑点有标记。不乱,不混,条理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下,及时解决。笔记要留有空白处,便于复习时补缺。除此以外,还应该独立完成作业。独立完成作业是深化知识,巩固知识,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复习与应用相结合的主要形式。然而,有些学生没有真正利用好这个环节。他们一下课就抢着做作业,作业一完,万事大吉。更有些学生课上根本没听懂,下课后也不问,作业抄袭后向老師交差完事。做完作业后,不能把它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为总复习积累资料。复习时,翻阅一下记录的作业,既方便省事,又印象深刻。

(二)学会预习

(1)要注重讲究实效,不搞形式,要根据学习计划安排时间,不能顾此失彼。预习一般要安排在新课的前一天晚上进行,这样,印象会较深。同时预习一定要注意自己心中有数,什么是懂了的,什么是不懂的,什么是是似而非的,带着这些问题听课效果要更好。

(2)预习的任务是通过初步阅读,先理解感知新课的内容(如概念、定义、公式、论证方法等),为顺利听懂新课扫除障碍。等教师在授课时集中注意听讲或向老师提出。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这样做能使自己对新教材有更深刻的印象。

(三)仔细审题

审题是做作业十分重要的一步。拿到一个题目,首先应判断它属于哪一类,难易的程度如何?分清题目的条件和要求。已知条件是什么?从题目提供的信息中还能挖掘出什么条件?它的要求是什么?同时要让自己的思路顺着题目的路子思考。通过思考、准确、透彻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清已知条件有哪些,题目要求的结论是什么。在审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哪些地方没有直接用语言表示出来,而隐含在题目中的其他形式条件,即注意隐含条件的挖掘。

篇5:小学养成教育阶段性总结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阶段性总结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 要养成习惯。”而“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 良好的文明习惯,如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 求实研索的习惯等等。”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 使少年儿童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它是整个 少年儿童教育的有机方面。教育的成败在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一代 人甚至几代人的基本素质的程度,决定了整个民族的素质优劣。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大的时期,抓住这个最佳期,对于进行 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少年儿童时期养成不良的品质习惯,日后很难矫正,有的可能伴随人的一生。所以中共中央在改进 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 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我们曾对我校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作过调查,我校与兄弟学校相比, 生源较差,外来打工人员的子女居多,家长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 的学习和生活;部分学生家长出国做生意,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朋友 或老人家中,孩子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单亲家庭的孩子比例大;学生流动性大,不好管理。由于家庭教育环境差,学生的学习、自理、卫生、心理习惯都缺乏良好的有序地引导和教育。因此,我们确立了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一实验课题,并本着从小处着眼,从细 处着手的原则,分别确立了“阅读习惯的养成”、“写字习惯的养成”、“卫生习惯的养成”、“心理习惯的养成”等四个子课题,分别由二年 级四个班的班主任承担,经过近两年的实验,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进行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尝试,使基本养成了 一些良好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6:小学养成教育阶段性总结

中期研究报告

《小学低年级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是大庆市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经过半年多的研究,总结研究工作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黑龙江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全省教育工作的重点,确立了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把全省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概括为“三个全面”,其中第三个全面就是 “全面培育合格学生”,而作为小学阶段,衡量学生合格与否的一个关键标准就是学生是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新课改中也反复强调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下,我们大庆市正在开展“常规管理年”活动,教研室也把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推进,这些都为我们开展这项研究创造了很好的研究氛围。

(二)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是中心,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作为小学教育这一育人的基础工程,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小学生的基本素质,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将来才能自觉地去学习,去适应社会,去服务于社会。小学阶段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学校如何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及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需的。

但现实当中,我校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学校没有对学生的习惯养成训练进行专题研究和管理,缺少专门的考核评价机制。二是教师对学生习惯培养的意识非常薄弱,他们关注的是知识和成绩,轻视的是习惯与能力。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高年级就成了学习方面的问题学生、差生。在我校多次组织的课堂授课活动中,当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学生身上的时候,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学习习惯,十分令人担忧。在海阳市组织的多次教学示范校开放研讨活动当中,示范学校学生良好的习惯表现让我们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有了一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紧迫感。

为此我们提出开展“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及评价研究”,是切实可行和符合当前学校的实际需要的,也是改变我市农村教育基础薄弱的一种尝试,希望以此来创出一条适合我市广大农村学校发展的路子,改变落后的教育现状。为改变这一现状,引领教师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探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内容和培养策略,我校以理论研究为抓手,以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为努力方向,开展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三)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关于学习习惯的课题引起了教育者乃至学生家长们极大的兴趣和重视。从目前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可以看出,习惯这一古老而传统的话题始终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门课题。

众多研究者大多关注的是学习习惯的训练内容,而在训练的策略研究上则是比较模糊,比较概括,不够具体细致,应用性比较差,拿过来就用的东西比较少。我们这个课题准备在训练的策略上有所突破,从学校管理策略和教师训练策略两个方面研究出比较细致,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

二、课题的设计

(一)课题的界定

《小学低年级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这一课题是以海阳市发城镇第二小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就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现状;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策略进行研究,这是一项应用性的研究课题。

所谓“学习习惯”在《教育学》中是这样解释的:是指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是极为稳定的思维和行为的动力定型。学生的学习行为倾向,是一种学习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

(二)研究目标

1.细化学习习惯的训练内容,形成具体的训练指标和要求。2.从学校在小学生习惯养成的管理方面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

3.从教师在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教育方面探索出一些具体的教育策略。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1.我校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现状研究。2.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内容研究。3.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策略研究。

(四)研究假设

假如我们能够探索出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训练内容,形成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系列要求,细化成具体的训练指标,并针对每一项训练内容探索出具体的、富有成效的、科学的学校管理和教师训练策略,然后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坚持不懈地反复抓,抓反复,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树立自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最终成为自动化的学习行为习惯,那么学生的学习习惯将得到重新建构,其整体素质和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夯实根基。同时,我们的研究成果也为大家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五)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反射行为,行为的习惯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活动教学理论认为任何行为习惯都是在活动中养成的,不断强化,达到自觉化程度。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课题研究中的理论支撑。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

为全面把握学生当前学习习惯养成的现状,在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生学习习惯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研究分析,摸清学生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弄清原因,为进一步的研究或决策提供依据。

2.理论研究法

课题的研究需要大量的理论作为支撑,作为基层教育者我们积累的大多是经验,而缺少专业的理论知识。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首先通过理论研究的方法,通过相关理论的系统学习和研究,吸收先进理念解决有关疑问,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3.实验总结法

我们的很多假设和想法都需要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因此,课题进入正式研究之后,在调查摸清底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总结的方法,边进行实验,边总结,不断调整,形成有本校特色的操作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申报立项后,为指导课题的开展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业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使课题研究具备了强有力的行政支持。领导小组成立后,学校即对此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查阅分析,特别是对我校原有的小学生习惯养成现状的分析,学校确定了该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标,完成了《小学低年级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研究申请书的填写工作,同时将对该课题的研究纳入了学校教学工作五年发展规划之中,明确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即:小学生基本学习习惯养成内容与策略研究;小学生学科学习习惯养成内容与策略研究。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课题领导小组在详细考察和论证的基础上完善了学校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组建了学校《小学低年级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小组,召开了课题开题会议,对课题的设想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并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科研能力。课题组通过看优质课录像、上实验研究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科研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实施教师读书工程,每学期研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和一本业务杂志,写好相关的学习笔记与读书心得,在教师中间开展读书沙龙研讨活动,交流读书心得,开闸读书演讲比赛,并积极参与教科所组织的全市读书演讲比赛。

搜集有关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有关资料,认真学习并摘要做好记录,借鉴前人研究的经验,为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二)研究阶段

从2013年7月以来,我校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分析,调整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明确了子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2013年7月14日,学校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组举行了开题仪式,全面启动了实施方案中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的研究工作进入了中期研究阶段。本阶段完成的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1.对我校小学生目前的学习习惯养成现状进行调查。

为全面把握学生当前学习习惯养成的现状,在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安排专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生学习习惯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并撰写了详细的调查报告,然后召开了会议,向全体教师做了专题汇报,让老师们明白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学校在管理上,教师在教育上有什么责任?让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认识到我们在这方面问题的严重性,让大家有一种紧迫感,产生对课题进行研究的欲望。

2.积极开展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课题研究全面启动以来,对每个研究专题从研究具体负责人、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的形式、参加研究的教师、研究的具体要求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筹划。

3.在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研究上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学习有关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书籍,探讨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上网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有关论文和研究材料。

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标准中关于学生习惯养成方面的要求。课堂观察学生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立训练内容。召开习惯养成教育专题研讨会,探讨训练内容。

第一阶段我们针对小学生基本学习习惯从课前、课中、课后共确定了十个方面作为训练重点:预习习惯;课前准备;认真听课;大胆发言;说话声音洪亮;讲普通话;规范写字;不懂就问;善于动手操作和及时完成作业,并从目标和要求两个方面做了解读。

第二阶段我们重点研究小学生学科学习习惯,其中语文科按照听、说、读、写进行划分,主要培养学生听的习惯;说的习惯;阅读习惯;写字习惯;习作习惯和预习的习惯。数学科按照听、思、问、做进行划分,主要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善思求异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认真验算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并形成了具体的学科学习习惯指标和要求。

4.在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上,我们分学校管理和教师管理两个板块来实施研究。在学校管理方面,我们的基本思路是制定策略—实施策略—反思调整—总结整理。首先由学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通过,然后付诸实施,接下来是实施后的阶段总结,对于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反思,调整以后再进行实施,效果满意以后,就对这项管理策略进行系统整理,最后形成9项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

广大教师则立足课堂,坚持以教学为载体,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一边行动,一边研究,特别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持续的反思。课堂40分钟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宝贵时间,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渠道,是探索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方法的主要渠道。要求教师每节课以后都要认真针对学习习惯的培养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成败,并做好研究记录。通过不断的实践,老师们针对十个基本习惯探索出了几十项切实可行、效果明显的训练策略。

(三)总结阶段

篇7:小学养成教育阶段性总结

第 一 阶 段 性 总 结

管村小学课题组(2011年7月)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认为“德育”虽不限于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终身受用的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只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才算得上有“实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固然同家长对子女行为的指导关系甚大。单就学校来说,以往在德育中虽然指导思想上并未忽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但问题是教育头绪过多,活动频繁,常常顾此失彼,有始无终。小学生行为规范条目过多,难以逐条落实,以致不少行为规范成为空文。对学生要求过多,缺乏行为指导,甚少发动学生自己分析学生中的行为表现。所以,我们觉得,正是像“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这样日常生活中最平常、最需解决的问题,才更值得研究,也才有可能进行研究。

二、实验目标

(一)梳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思路,建立可行的“学生行为规范体系”,确立不同阶段学生行为指导的重点;建立以学生行为指导为主的“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模式”。

(二)通过教师继续教育和教育行动研究,使教师逐步更新学生行为管理的观念,建立有关“学生行为指导与管理的评估体系”。

(三)经过2—3年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使管村小学的学生能基本达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的“20字”标准,成为一个行为习惯良好、人格健全、有发展潜力的合格小公民。

三、实验措施:

(一)成立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组。校长统管实验工作,教务主任任课题组组长。全校设8个实验班,课题小组由5名骨干教师组成。

(二)建立可行的行为规范训练体系

我校从2008年4月就开始进行学生的行为规范训练,定下了七个领域,即:①思想道德行为。②学习行为。③纪律行为。④生活行为。⑤卫生行为。⑥礼貌行为。⑦劳动行为。并制定了相应的目标体系如下:

思想品德行为:

一年级: 二年级:

1、爱护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 1.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初步了解 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 祖国的发展史,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 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自豪。

2、热爱学校,热爱集体。

2、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

3、关心他人。

3、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三年级: 四年级:

1、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的美好

1、热爱祖国,尽量多了解我国的国将来做贡献。

22、有集体荣誉感,乐意为集体做事。

3、诚实勇敢,有错就改。3 五年级:

1、能分清对、错,有是非观。

12、对人对事有较强的责任感。

3、情感健康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 2人生观。3学习行为:

一年级:

1、爱学习,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12、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

23、形成正确的坐姿、读写姿式。3三年级:

1、初步学习按要求预习的方法。

12、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

23、主动完成作业。3五年级:

1、初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2、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23、初步形成自觉预习、质疑、复习3方法,情。、有集体荣誉感,主动维护集体的荣誉与利益。、诚实勇敢,有主动承认与改正错

误的

勇气,进一步完善自我。六年级:、明辨是非,用道德准则较正确地

判断人或事。、做事认真,责任感强。、情感健康发展,正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二年级:、上课注意听讲,积极发言。、认真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尝试质疑问难。四年级:、学会按要求预习。、学会做简单的课堂笔记。、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学会检查。六年级:、有较强烈的主动学习的愿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善于归纳学习

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自学能力得到发展。

纪律行为:

一年级: 二年级:

1、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1、遵守课堂纪律,发言先举手。有病、有事要请假。

2、玩耍时,遵守游戏规则,懂得文

明谦让。

2、课间不追逐,不大声喧哗。

3、在公共场所遵守秩序。

3、上下楼梯有秩序地靠右行走。

三年级: 四年级:

1、依时上课,做好课前准备。

1、自觉做好课前准备,遵守课堂纪律。

2、自觉做好广播操、眼保健操。

2、能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

3、要求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

3、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五年级: 六年级:

1、自觉遵守并主动维护本班课堂

1、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纪。及课间纪律。

2、遵守公共秩序,主动维护公共道

德与规范。

2、追求良好的班风、班纪。

3、具有法律意识,以法律、法规来

约束

3、能以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行为。

生活行为:

一年级: 二年级:

1、准时起床,培养良好的作息安排。

1、能按学校生活的基本要求去做。

2、熟悉、了解学校,能体验集体生

2、健康、愉快、仪表整洁,会主

动与人交往。

活的愉快。

3、培养对身边事物的兴趣。

三年级: 四年级:

1、团结同学,学会谦让。

1、团结同学,学会谦让与宽容。

2、能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乐于助人。

3、学会安排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

3、生活有规律,有良好的生活习

惯。

五年级: 六年级:

1、培养、锻炼、提高自理能力。

1、养成较强的自理生活能力。

2、树立独立、自主生活的观念。

2、学会协作,关心社会。

3、学会与人相处。

3、形成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

卫生行为:

一年级: 二年级:

1、知道脏手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逐渐养成个人清洁卫生的习惯。有保持手脸、桌椅、地面干净的习惯。

2、有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

2、每天上学前吃好正餐,不带零食

3、懂得学校的卫生常规,养成良

好的作息习惯。

进校园。

3、懂得一些简单的卫生常识。

三年级: 四年级:

1、衣着整洁,勤洗头洗澡,常剪指甲。

1、衣着整洁,保持干净,注意个

人卫生。

2、讲卫生,注意保持周围的环境卫生。

2、讲卫生,看到垃圾能主动清理。

3、了解基本的卫生与健康的知识。

3、了解环保知识。

五年级: 六年级:

1、自觉地搞好个人卫生和班级卫生。

1、注重仪容、仪表,自觉维护个

人和

2、注重环保,关注社区和公共场所的 班级的形象。

卫生状况。

2、主动参与班内、校内卫生活动,有美化校园的要求。

3、运用所掌握的环保知识,为社

区建设出主意。

礼貌行为:

一年级: 二年级:

1、尊敬师长,乐意有礼貌地向老师

1、敬爱长辈,早起、进门、外出会和家长问好。打招呼、问候。

2、学会使用礼貌语“早”、“对不起”、2、能与同学、老师热情、礼貌

地交往。

“再见”、“请”、“谢谢”等。

3、会体贴父母、长辈,不任性

撒娇。

三年级: 四年级:

1、见到老师和来宾能行礼、问好。

1、见到老师和来宾能主动行礼,2、初步学会专心听他人讲话。并大声问好。

2、学会专心听他人讲话,并做出

得体的回应。

五年级: 六年级:

1、见到老师、长辈或访客时能以

1、能对不同的对象自觉地分别以 恰当的方式问候。恰当的语言和方式问候。

2、在家和公共场所,能礼貌地待

2、注重公共礼仪,讲究文明,有礼。人接物。3

劳动行为:

一年级:

1、学会自己穿衣、系鞋带。

12、学会自己整理书包、文具盒、玩具等。上学时带齐学习用具。动成果。

3、学做值日,培养对劳动的兴趣。三年级:

1、能完成老师交给的劳动任务。

12、有初步的劳动技能。

3、乐意做力所能及的事。2 3五年级:

1、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12、积极参加校内劳动。

3、涉足公益事业,参与公益劳动。

3、对待外国友人热情大方,不卑不

亢。

二年级:、懂得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会 做的事学着做。、不乱花钱,懂得节省,珍惜劳

四年级:、能完成老师交给的劳动任务,并

做到有始有终。、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乐意做家务

劳动。、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六年级:、形成热爱劳动的态度及热爱劳动人

民情感。、具有“劳动光荣”的思想。、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校外公益

劳动。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第 二 阶 段 性 总 结

管村小学课题组(2012年9月)

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申报了济宁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滚动课题《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并扎实开展了实践研究。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实践,通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二年多的课题研究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实验成果,也积累了一定的实验经验,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反思,现就我校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做中期阶段(第二阶段)总结:

一、在实施中修订和发展课题计划

课题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课题组首先做到不断的实践研究,其次不断地听取老师的意见,对计划加以修订和补充,使计划更符合实际,更符合规律。学生的习惯养成不能单靠认识教育来完成,必须创设不同的训练情境,在不断的体验和社会生活实践中才能实现。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为了使学生在一段时期内重点养成一项良好习惯,我们要求年级组根据本年级学生情况,一学期解决一个重点问题。如:一年级的《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年级的《培养学生守时惜时习惯》、三年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四年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五年级的《小学生课堂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六年级的《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在实施中调研和加强课题指导

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探索中,建立一支既胜任教学工作,又能不断研究发展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关键,因此,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加强对师资的培训,以使课题的计划不断地变为课题的实践并取得成效,以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综合素质。为了引导老师端正思想,帮助老师掌握方法,我们定期组织课题工作会议,2011年10月18日下午课题组成员和全体班主任再次聚集在三楼多媒体教室举行课题“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的研讨活动。课题组长李甲国同志给大家作了《小课题 大文章》的讲座,从生动的事例入手,告诉大家科研并不神秘,它其实和我们每天的教学工作一样是有章可循的,它需要我们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按部就班地实施,并辅以有效的反思与总结。告诉大家“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成果即成长”,希望每一个老师用一双慧眼去发现问题,用独特的视角去解决问题。

为了使课题研究不流于形式,我们课题组加强调研,以便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深入课堂,倾听老师的意见,定时与老师一起研讨,了解一线教育教学情况。例如:本学期我们迎来了一年级的新同学,一年级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确保课题深入开展,本学期我们重点对一年级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整体调研。学校领导和语文教师们一起观摩了一年级识字教学的两堂课,并召开了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会议。首先肯定了一年级老师在开学短短的时间中所取得的成绩,并重点讲了一年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强调了安全习惯培养;针对两堂课进行了点评,同时也指出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注应做得更细致些,教师在课堂中应加强巡视,给学生切实的指导,真正落实面向每一个,帮助每一个学生早日适应小学的新生活。会上每一位老师都针对开学以来所遇到的情况以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学校领导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学校认真听取了一年级老师胡玉梅的发言,并表示愿作一年级教育教学的坚强后盾,努力为一年级老师排忧解难,让她们引导学生走好起步之路。最后向一年级教师提出了几点希望:

一是必须加强学习,边实践边学习;

二是必须在自身原有基础上不断提升,以适应一年级的教学; 三是必须勇于实践,真正实现面向每一个孩子,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四是必须勤于反思,把一年级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宝贵经验及时进行梳理和总结。并部署了召开一年级家长培训会的有关事宜。

本次调研充分体现了学校对一年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视,同时也使一年级任课老师更坚定了培养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信心。

三、在实施中评价和拓宽研究途径

课题研究必须来源于教育教学需求,《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价值体现了服务于教学,最终还是服务于学生。基于此,我们的课题研究不能脱离教师、学生实际,因而对教师、学生的现状和需求不能忽视。为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层面实施课题研究过程性评价,定期开展论文、教育案例、经验交流等评选活动,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论总结,让教师把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见解充分显现出来。围绕本课题,由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评价教师研究课题的方案设计,考察研究的过程是否落实,运用的方法是否适当有效,并对效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学生层面上,开展成龙评价,激励学生争取不断进步。用“鱼跃龙门”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行为习惯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形象地把自己当作一条自己喜欢的正在聚力跃龙门准备成龙的小鱼。龙有多种,人人都可成龙,让孩子们在跃“龙门”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成长的快乐。让学生对照行为习惯要求进行自评、互评,制订出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并利用班会课根据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进行对照检查,近期目标达到就定出下一个努力目标,没有达到就查找原因继续努力。通过学习和制定近期目标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做到了具体化,增强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在实施中丰富和充实研究内容

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的配合至关重要,家校之间的经常沟通是推动和促进学校工作的重要动力,为此学校采取了家长参与学校课题研究的措施。学校分年级举办家长培训班。课题组成员和家长聚集在三楼多媒体举行家长培训和课题推进会。首先,李校长向家长介绍了学校进行该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具体的做法,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教学校长从具体的事例入手,与家长重点交流如何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少队辅导员以《良好品格,成就美好人生》为题,谈家庭教育应注重孩子品德修养的话题;家长代表交流家庭教育经验。通过家长培训和课题推进会,为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起一条最直接、最真实、最及时、最全面的“绿色通道”,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家校配合,更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为进一步加大课题实验研究力度,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题研究活动,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各年级轮流开展研讨活动,如四年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六年级的《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教育》等,在二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举办了“我说我的教育故事”评比活动,开展了“案例撰写比赛”“案例论坛”等一系列活动。

五、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素质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明确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的做法: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二是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组织开展班级活动;三是利用每周的兴趣活动课,让小组轮流组织设计比赛项目。这些活动学生特别感兴趣,通过参观,学生不仅增长了见识,同时也进一步学习了相关礼仪,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在实施中的问题和思考

通过本课题实验研究,我们欣喜地看到:课题组教师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研究方向正在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重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正在深入人心。但纵观我们在这一领域的探索,还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习惯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如果不坚持,行为就难以变成自动化的习惯。有的老师学习任务一忙,就忽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很多家长对孩子进行训练,往往根据自己的心情进行,心情好的时候,孩子做得不太好也可以放过去。

二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还未能同步。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长期教育、引导和训练的积累。没有大量规范化日常行为要求和训练,习惯的形成是困难的。这要求家庭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环境的作用,既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物质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熏陶、体验,不断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让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而有的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差。我们为此举办了家长培训班,但毕竟几次培训还无法改变家长的行为习惯。

七、本课题研究的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重点进行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的建立,解决家庭教育跟不上的问题。“自主化班级管理”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开展行为规范特色班创建活动,每个班级根据年级的不同,学生的特点,每学期申报特色班级创建,如诚信班、遵纪班、团结友爱班等,每学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强化培养学生某一方面习惯。通过研究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在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知行的统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第 三阶 段 性 总 结

管村小学课题组(2013年6月)

实践表明,习惯养成教育抓得越早越好,我们的教育不能等孩子上了大学,走向社会,再回过头来强调“节约粮食、尊敬师长”之类的要求,那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而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学校要健全规章制度和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烙下良好的印痕。我们学校开展的一系列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正式基于这种考虑。

另外,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差异。要使所有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素质都能全面提升,就必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所以我们决定先从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入手,并逐渐把这些好习惯内化为他们的内在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实验前期,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的卫生、学习、文明礼貌、品德行为习惯都还欠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具有很好的行为习惯。习惯是从小培养的,好品质就是在养成好习惯的同时形成的。因此,从小对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目标制定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校制定了“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教育目标”。以研究围绕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品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为根本目的,以各种实践活动过程为载体,在培养目标指导下,通过对实验班学生各方面行为习惯的调查和了解,设计各类活动,采取不同措施对学生进行实践研究,最后与对比班进行比较,找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形成适应新学期学生的较为规范的行为习惯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

二、具体的组织内容

根据具体的培养计划,除适时进行行为习惯训练外,每周确定两次训练时间(周二和周四早晨时间)培养计划由浅入深,根据《德纲手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对学生的要求,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会自己穿衣服,系红领巾,学会自己洗红领巾、手帕、抹布;学会收拾自己的书包、书桌,不随地吐痰,看到垃圾主动捡起,不在桌椅、墙壁上随便刻画;知道值日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又快又好。

2、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能及时做好准备工作;上课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仔细观察、勤记笔记、质疑发问、勤查工具书、定期复习整理的好习惯;独立自主地完成作业,做到仔细审题、认真书写文字,力争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不抄袭他人作业,不找他人代写作业;上自习课会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不打扰别人学习。上课有良好的坐姿,不可半躺在椅子上,蹲在椅子上、趴在椅子上、趴在桌子上听课。

3、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知道基本的礼节。如:鞠躬、招手、敬队礼等等。会使用礼貌用语;进教室、教师办公室前先敲门,未经允许不闯入;

4、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课间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做健康的游戏;排队快、静、齐;上下楼梯靠右行;不讲粗话,不打人;不去危险的地方,不进花坛不摘花;和同学团结互助。

四、具体的措施

1、身教重于言教

华东交通大学王东华先生认为:习惯的培养更多的要靠潜教育。我同意他的说法,我认为每个孩子都可以从他周围的成人身上找到“影子”。如果身处孩子周围的父母、老师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非常容易。

父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更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和行为楷模。父母要学会利用模仿的心理机制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模仿分为有意模仿和无意模仿,特别是无意模仿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比如:父母见人很随和,主动打招呼问好,孩子自然也学会了待人有礼貌,这就是无意模仿的结果。相反,经常受到父母不良饮食习惯、吸烟和酗酒等不健康习惯影响的学生往往会效仿父母的行为;有的父母爱发牢骚,孩子有一点错就又打又骂,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有攻击性,遇到挫折容易发火,好争辩,以打架来解决冲突;父母喜欢说脏话、粗话,孩子潜移默化地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切记:父母良好的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地接受。基于此,我们定期召开家长会,教师: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对老师的依赖与信任感,他们视老师为自己的教导者和指挥者,而且在其小小的心灵看来,教师是高大的、无所不会、无所不能的。因此,钦佩、崇敬、爱戴之心油然而生。从而,他们就会去模仿教师的一些一言一行。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注重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切记: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的印象有时可能比家长的教导还要深刻,教师一句不良的语言、一个稍不注意的行为,往往会使学生的言行向不良的方向发展。所以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的同时,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各种素质和修养,言谈、行为、小节都是必须为人榜样,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更是重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是好习惯的自然流露、体现,如果只对学生讲这讲那,平时自己都做不到,会导致学生产生混乱认识,从而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2、教给方法,反复练习

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的养成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动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多多实践。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讲,记忆力、意志力都比较差,有些动作往往讲过了他们也不会记住。对于每一项内容,首先教给孩子们正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组织练习,在多次的重复中强化正确的行为方式。

3、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我们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还召开主题系列班会活动,如:道德伴我行、告别不文明现象、懂文明讲礼貌、文明礼仪伴我行、文明礼仪之花处处开、文明礼仪之花开遍校园等,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还开展读书活动,坚持背古诗,鼓励孩子们每天读10分钟好书,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定期评比,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定期组织开展队列竞赛活动,评出一、二、三等奖,激励孩子们做到快、静、齐,上、下楼稳步轻声,按右侧通行,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开展值周评比活动,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同时,我们还以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宣传,表扬行为习惯先进班集体和先进个人,宏扬好人好事,激励孩子争做行为习惯小模范。

篇8:小学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

小学养成教育是指从儿童、少年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实际出发,以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规定为指导,遵循行为产生与习惯形成的规律,经过教育和训练,使小学生逐渐养成有利于自身成长,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交往、做事、生活等方面的日常行为习惯的教育。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养成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小学生学会求知、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是小学生家长对教育工作的期盼,也是小学生成长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养成教育要遵循的原则

1. 全程性和一致性原则

养成教育必须要遵循全程教育的原则,首先学校要制定养成教育的目标和计划,然后组织实施,监督检查,信息反馈,总结评估的全过程。其次,学校要加强共建共育工作,优化学校内外教育环境,形成以学校为主,以家庭、社会教育为辅的教育机制,使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结合,保证养成教育的一致性。

2. 养成教育的规范性原则

养成教育是学校全体教师的事,学校要调动学校的一切力量,人人参与到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中,形成管理养成,教书养成,服务养成,自我养成的教育机制。在教育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要求和束缚,建立健全学校制度,使养成教育按照规范化标准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

3. 引导性原则

要想做好养成教育,教师要通过形象的活动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

三、小学养成教育的途经探索

1.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养成教育中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师是实施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的行为习惯,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师要注意在学生面前树立文明礼仪的形象,教师以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以深厚的情感、大方的举止、和蔼可亲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 创设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学校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学生道德和思想情操受到感染和熏陶。班主任在养成教育中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对小学生加以暗示,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增强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新学期学生报到前,组织学生打扫卫生,清理自己的学习环境和设施。每天早上,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早读,长期坚持就会形成一种学习习惯,同学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影响,有利于增加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 加强考核与评估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加强检查评比,而且这项工作必须坚持经常性。可建立科学的管理结构,班主任—科任老师—班干部—学生,层层检查,逐级落实,例如现在很多小学设置执勤生,从每个班级里选出一些优秀班干部定期对其他学生的校园纪律、课间操质量、环境卫生、学生关系相处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检查,政教处对课间纪律进行检查,检查时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考核细则执行,要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并列入班级考核,让学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律能力。养成良好习惯最重要的还是靠学生自己,要把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学校可以实行学生成长档案评价办法,在学生记录中,增加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师评等内容,以此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4.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作用

在养成教育中,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是两个重要因素,学校养成教育是否能达到良好效果,依赖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所以家长和社会的教育影响不容忽视,小学学校要协调好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家长要理解和配合学校的制度和教育方式,和学校在学生的教育上达成共识,这是养成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

小学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开端,是向中学过渡的重要时期,养成教育是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一个环节,是学生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发展和教育事业进步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做好养成教育是当代小学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做的事情,创新养成教育模式也是适应时代需求的主张。

摘要:小学是孩子的启蒙阶段,是孩子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是养成良好生活与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小学学校和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当代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从素质教育理念出发,阐述了养成教育应遵循的几项原则,提出了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教育,养成教育,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淑媛.论小学教育中的养成教育[J].新课程学习,2015(1).

篇9:小学养成教育阶段性总结

【关键词】好习惯养成教育 学段 生活学习行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224-02

一、实施好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就是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这个时期养成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话:“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三位大家的语录都说明了好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当今社会的发展,孩子们的生存空间不在封闭,接触新鲜事物的渠道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因为不能甄别,因此极端利己、贪图享乐、盲目拜金崇权、不讲社会公德等坏毛病滋生。同时因为父母迫于生计,很多的孩子都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管,这些孩子在隔代的溺爱、父母的畸形宠爱中慢慢长大,骄横、无礼、任性、唯己的品行逐渐蔓延,因为溺爱这些孩子生活学习自理能力也基本丧失。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如果任由孩子身上的问题发展,那孩子的未来,未来的世界是很可怕的。习惯应该不是先天的,应该是后天养成的,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就在我们的当下。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会让他们受益终身,他们将在成长的路上时刻享受好习惯带来的美好时光。这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他的利息。这应该是对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最直白的、最贴切的解释。

二、实施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政策支持和理论依据

(一)政策支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意见》中还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

(二)理论依据

叶圣陶“养成良好习惯”教育理论及运用。

瑞士学者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认知理论。

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

三、实施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一)划分学段,归类分块,分学段分板块实施

分学段:把小学六年划分为低段(一二年级)、中段(三四年级)、高段(五六年级)。

分板块: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动习惯三块进行养成教育。

(二)找问题,定目标,评比达成

首先梳理每个学段在每块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问题制定预期目标,最后通过评比激励达成目标。

(三)自查与家长、老师、同学帮助查找相结合

首先按照生活、学习、行动三块自己查找存在的问题,然后请家长、老师、同学共同查找问题,最后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归类分块梳理自己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学习知晓

一是学习每个学段,每个板块预期达成的目标,二是学习评比奖励办法。

(五)评比操作

在班内设置好习惯每周之星、每月之星、学期之星、学年度之星,分别授予不同颜色的奖章。

1.评比依据

各学段预期的目标达成状况。

2.等次设置

好习惯养成教育学生明星分为两个类别六种奖次:

第一类:单项奖。分为“生活之星”、“学习之星”和“行动之星”;

第二类:综合奖。分为一月之星、学期之星、学年度之星。

3.奖章色彩

4.评比办法

第一类:单项奖

⑴单项奖每周评比产生“生活之星”2名,“学习之星”2名,“行动之星”2名(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枚);

⑵每月每个单项产生3名“每月之星”;

⑶每学期每个单项产生2名“学期之星”;

⑷每学年度每个单项产生1名“学年度之星”。

第二类:综合奖

“一月之星”:基本条件是要在一月之中集齐“生活之星”、“学习之星”和“行动之星”三种奖章;

“学期之星”:⑴一学期获得2枚以上一月之星奖章;⑵以一月之星奖章多少来筛选,一月之星枚数相同,则再比一周之星奖章枚数。

“年度之星”:⑴在学期之星中产生,每学年度评选一名;⑵以学期之星奖章多少来筛选,学期之星枚数相同,则再比一月之星奖章枚数。

5.物质奖励

班级设立好习惯养成教育商城,商城由班主任负责,班长协管。获得奖章的学生可以凭奖章到商城兑换相应的奖励物质。

(六)实施保障

1.向学校申请项目;

2.向学校申请实施经费;

3.寻求学校各个管理部门的支持;

4.成立班級实施好习惯养成教育小组,由班主任担任组长,任课老师和主要班干部担任成员;

5.及时收集整理信息材料,并做好分析,适时作出调整。

参考文献:

[1]牟宗斌,薛和平.中小学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3).

[2]王伯荣.养成教育实施策略[J].甘肃教育.2012(07).

上一篇:指南对教师意味着什么下一篇:世界杯完了,半年总结也终于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