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下的设计伦理

2024-05-28

读图时代下的设计伦理(精选四篇)

读图时代下的设计伦理 篇1

电脑、互联网为图像时代的到来和迅猛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也带来了社会文化艺术产业的数字化变革。但是不可忽视的是, 从传统文化形态转向图像时代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设计伦理问题, 例如当代社会面临“景象的高度堆积”、“拟像”遮天蔽日;人们在虚拟的图像世界中不断遭遇审美困惑;图像复制技术的日益渗透冲击了设计艺术的原创思想;长期被动浸淫在图像中带来创造性思维疲软;忽视人性关怀的图像暴力行为导致的心灵伤害等等。尽量避免这些问题, 减弱无法摆脱的伤害, 对于图像的设计和制造者来说是应当被注意的。

一、“乌托邦”式的审美困惑

托马斯?摩尔所描述的乌托邦是一个虚构的、想象的美好理想社会。同样当代数字化的图像通过我们的视觉把我们带入了虚拟的超现实的世界, 因此本文借“乌托邦”比喻当代社会中非实体、虚无的图像世界。按照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认为, “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中, 生活本身展示为许多景象的高度聚积。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图像为人类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觉经验, 展现给我们一个“类真实”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传统的以真实场景或以文字为主导的审美文化开始了以图像为主导的审美旅程。图像时代的美学就成为建立在图像符号系统之上的, 通过视觉感受虚拟形象以及与之带来的情感刺激而形成的美学体系。在这种状态下, 图像取代真实成为审美客体, 使得传统的审美认知遭遇困顿, 难以完成传统审美活动中主体与真实客体的沟通、移情和心灵升华等过程。图像时代的审美是建立在虚拟的图像基础之上的, 使我们的认知和审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通过图像的清晰效果与视觉的迷恋达到一种情感体验。这种审美体验遮盖了“真实”与“虚幻”之间的认知差别, 使我们越来越轻信视觉逼走真实。

与此同时, 由于“真实的不在场”, 而“仿像”借助数字技术大量生产并繁殖, 图像世界中美学形态也逐渐呈现出“虚拟谮越真实”的特点。“视觉符号, 按照皮尔斯的符号分类, 它是属于图像符号, ‘拥有所再现的事物的一些特点’, 因此很容易被认作是‘自然的’, 然而这只是在‘自然化’的结果, 是‘隐藏在场的编码实践 (意识形态) 的效果。”作为审美客体的图像中必然包含有其创造者或记录者的意识渗透, 而我们在接受这些图像时经常容易为其逼真的表像所迷惑, 忘却其背后的人为因素, 所以建筑在这种虚拟形态上的审美真实性也同样令人质疑。在当代图像甚至成为一种权利, 我们要注意的是, 在其中始终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元素在现实与图像之间隐隐起着作用, 迷惑着受众的眼睛, 它们传达的是一份已几经舔舐变味了的视觉大餐。这些案例比比皆是, 我们应该关注是谁制造了那些图像, 或为哗众取宠、或是断章取义, 欺骗我们的视觉感官, 硬化我们面对图像已日渐麻痹的心灵, 使图像逐渐沦为利益或炒作的背后推手。

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大行其道——经典被解构、传统被瓦解、技术被推翻、艺术走下神坛, 图像文化成为世俗的、普及的、享乐的、感性的、迅速生成甚至又瞬间消亡的。人们每天在面对越来越奢华绚丽的包装、杂志或海报, 处处树立的巨型广告牌, 时时闪耀变换的电子屏幕, 四处叫卖的影音作品, 已经心生厌倦无暇顾及细节, 受众采用的这种排斥态度使得审美成为奢望, 而反观图像制造者则成为了审美过程中一厢情愿的意淫者, 孤独而又虚无。导致审美过程缺失的原因和现象理应是当代设计伦理学研究所应关注的内容。

二、人文精神在图像时代的缺位

今天“从电视到报纸、从广告到各类商业形象, 我们的社会充斥着像癌症一样疯长的视觉形象, 所有东西的价值都取决于显示或被显示的能力, 谈话也被转化为视觉过程”。图像蔓延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受赐予数码摄像工具和互联网的普及, 美景、事件、事物都被以图像的形式记载下来。1989年在美国惠特尼美术馆举办了名为“图像世界:艺术与媒体文化”展览, 展览图录中有一段题为《无时无处无人不如此》的文字:这个早上, 260000个广告牌将竖立在道路两旁。这个下午, 11520份报纸和11556份期刊将会准备发售。当太阳再次落山之际, 21689个剧院和1 5 4 8个汽车影院将上映电影, 2 7 0 0个影像店将出租录像带。162000000台电视机每台将连续播7个小时, 41000000张照片将被拍摄出来。而明天, 一切将会更多。图像时代所形成的“新的视觉文化最惊人的特征之一是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视觉化”。当代社会图像被大量生产和消费, 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甚至街头广告等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我们的视觉神经系统, 数量众多甚至已经影响到视觉信息接受程度, 使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视觉麻痹, 即达到视而不见的状态。同样, 在长期、持续和有力的视觉刺激之下, 容易出现主体意识日渐衰退和审美判断失灵, 图像刺激变得愈发激烈方能引起注意, 也导致接受个体在面对图像时愈显疲怠和厌倦。因此, 对于设计者来说, 在图像生产的过程中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更加要注意图像的亲和力和新鲜感, 消除人们的反感情绪。

与此同时, 面对高科技对于生活的逐渐渗透, 面对狂轰滥炸试的视觉讯息的不断闪烁, 任何一个人都可能随时和间断出现感知、心理、应用、视觉、审美或者文化等方面的视觉信息接受障碍。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 如何使视觉信息有效和有益传达, 拒绝图像的视觉暴力行径, 使图像更加方便人们的生活而不是造成更多困扰, 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而不是引起感官疲劳等方面的问题都应该成为当代设计师所关注的伦理问题。对于当前长期面对图像而非真实的群体来说, 如果漠视或忽略图像传达的方式和结果, 那么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迷失在图像的世界里。对于这种情况下弱势群体来说, 他们的未来要么会被无所不在的图像符号彻底隔绝于信息社会之外, 使其更加举步维艰;要么社会必须更加关注他们, 采取应对措施消除虚拟空间中的视觉传达壁垒和技术鸿沟, 以共享现代科技文明的成果。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相对于传统的传播方式而言, 实际上没有语言文字障碍的图像传播应该以更快捷、更便利的优势游刃于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中。当代图像所体现的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狂欢, 同时它还承载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任, 因此关注在纯粹被动接受视觉享乐的同时, 还应注意到图像背后隐藏的人性精神和文化价值。

三、图像复制技术下的道德危机

图像复制技术是促成现代图像文化大规模的广泛传播的主要条件。图像的复制技术实际上从摄影术的发明就开始出现, 计算机和互联网使图像复制实现了大规模和全球化的广泛传播, 也使当代图像文化的确立成为可能。大量的复制使艺术成为失去原创性的仿像, 通过仿像的生产和再生产将世界包围。正如波普艺术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在其艺术作品上所表现一样, 大量的复制品取代了原作的经典地位。从正面角度来说是复制促进了图像的传播, 而同时复制也导致了对艺术原创精神的损毁。复制技术的应用解放了繁琐设计劳动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图像滥用, 影响了中国当代图像设计的健康发展。采用盗版软件加上调度他人设计作品元素的复制重构, 而不是进行实质上的创新设计, 成为国内当代许多设计师的生产方式, 这种图像生产方式对于设计师个体来说也许是高效的, 但是对于整个中国当代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来说, 是无效甚至是负面的。注重图像设计的原创精神、保护知识产权是促进图像的有效、有序传播, 创造文明而不是制造文化垃圾的有效途径。

通过互联网的获得大量资讯, 计算机辅助之下进行图像的批量复制, 使图像大规模生产之后, 伪劣和低品味的图像如同寄生虫般找到了适宜生存的土壤, 使图像时代变为粗制滥造的模仿秀。正如本雅明在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书中所宣称的那样, “这是一个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照相、摄影等机械复制技术使古典艺术的灵光消逝了, 因为复制的作品, 其物理的独一性和对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消失了”。虽然以数字形式传递出去的复制品与原件相差无几, 但传统艺术中的原创性、独特性以及情感的投入在复制品中却已毫发无存, 大量繁殖的只是产品, 而其中艺术性早已荡然无存。因此作为纯粹技术意义上的复制品是无法被纳入到艺术品的范畴中的。

在图像时代, 不仅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使今天的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生活在图像的围绕中, 渐渐拒绝传统的思考、阅读和生活模式。虽然人们几乎时刻都会体验图像对于视觉的冲击, 但有些冲击如同西方快餐文化般对于人类感知来说仅仅达到短暂刺激或印象模糊停留的层面, 人们很快不加思考将之删除或忘却以至于有些图像在阅读领域中也许从诞生到消亡有时仅仅只有数秒的时间, 有些图像也许压根从生出就未见日光;与此并行也有许多图像经过不断复制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种现状也使得图像制造者有着极大的危机感和压迫感。不管人们接受意愿如何, 图像已经堕入凡间;尽管我们熟视无睹, 天使总是与魔鬼并存, 因此必须关注图像时代的设计伦理精神才能使图像文化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得益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 随着视觉文化转型的完成, 图像时代到来。这种文化艺术形态的转换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伦理问题, 当代社会面临“景象的高度堆积”、“拟像”遮天蔽日;人们在虚拟的图像世界中不断遭遇审美困惑;图像复制技术的日益渗透冲击了设计艺术的原创思想;长期被动浸淫在图像中带来创造性思维疲软;忽视人性关怀的图像暴力行为导致的心灵伤害等等。这些对于图像的设计和制造者来说是应当被关注的。

关键词:图像时代,设计伦理

参考文献

[1] (英) 霍尔.编码·解码王广州译:文化研究读本[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350

[2] (法) 米歇尔·德赛图.日常生活实践[M]//陆扬.大众文化研究[G].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1:91

[3]鲍栋:作为议题的图像时代[J].艺术评论, 2008, (8) :27

[4] (美)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倪伟译:视觉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5

新媒体时代环境下的广告设计与创意 篇2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互动广告的创意已经突破传统媒体与受众的情景式互动,更多的是关注如何让受众融入到广告本身的情节和环境当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乃至产生思维和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互动广告创意的特性及其三个基本要素,提出了互动广告创意的一些方法。针对新媒体时代互动广告的思考,为其成功实践做一定理论准备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 新媒体 互动广告 创意

一、引言

互动广告,即新型的网络广告和建立在计算机视觉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基础上的感应式广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互动广告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体与受众的情景式互动,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让受众融入到广告本身的情节和环境当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乃至产生思维和情感的共鸣,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互动广告的创意则要求广告创作者利用数字技术,通过一定的场景或情节设计,使广告中的产品更真切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与不同的受众产生不同的独特互动和联系,从而使受众获得独一无二的参与感。

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促进了传媒产业的突飞猛进,使广告对新媒体的投放持续升温,新媒体广告的迅速崛起与规模成长正深刻的改变着广告传播的方式与效果。目前,媒介生态环境下的传统广告已显生存困境。传统广告的困境,体现在经营状况、读者数量与构成、信息主要通道的地位及其影响力等多方面。这些困境,既是媒介格局改变的结果,更有其深层的社会文化原因。

二、新媒体概念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电视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式。目前,有七类媒体形态通常被归入新媒体之列:

①移动数字电视(包括无线的、车载的、公共交通上的);②有线数字电视;③IPTV(狭义上指基于TV终端的);④网络广播; ⑤网络电视(这是新媒体中发展最快的一种);⑥手机电视; ⑦楼及移动工具电视(它们有些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形态)。

与传统媒体比较,新媒体广告传播在针对性、互动性及规模性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许多学者对此都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与研究。但由于新媒体发展迅速且呈多样性,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经营仍然是学者与业者争执的焦点与热点,尤其是针对新媒体广告的投放方式和效果评估也依旧是困扰广告企业的难点之一。

三、新媒体环境下广告设计与创意的变化

(一)新媒体语境下广告传播要素的变化

广告是一种典型的传播行为,广告的主要传播要素包括广告传播者、广告信息、广告媒介、广告受众四个部分,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这四个基本要素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

1、广告传播者

广告传播者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为广告传播者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其传播优势、价格优势以及精准的信息投放让更多的广告商所青睐,广告商减少了传统媒体的广告投放转而向新媒体靠拢。因此广告公司为了应对广告市场这一发展趋势,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战略。

2、广告受众

广告受众的碎片化、个性化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一个新特点。受众的选择性更多,自主性更强,在一定程度上,受众的规模缩小了,在浏览和选择广告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并且和朋友交流和二次传播。受众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变强,求新心态增加,信息阅读的耐心降低,深度阅读的习惯被浏览所代替,信息消费的娱乐化明显,快餐式消费成为习惯。

3、广告新技术

数字化时代新媒体技术为广告内容表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方式,为我们带来丰富多样的海量信息。在海量信息掩埋中如何成功抓住受众的阅读偏好,达到传播目的,成为了广告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新课题。

4、新旧媒体间竞争与合作并存

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并且迅速成长,不仅在质量和功能方面为广告传播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传播载体,扩张了社会对传媒产品的需求,而且它还改变了受众对传媒产品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传统媒体受到了来自新媒体的有力挑战,新旧媒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成为当今广告媒介生态中的一大主题。

(二)新媒体大环境的变化

1、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

新媒体的急遽发展使得广告传播进入了一个令人错愕不已的转型期。这一转型期的广告传播过程在广告传播受众的定位、广告传播形式、广告传播内容、创意阐述与说服效果、广告调研方式及媒体投放选择的新旧结合六个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广告传播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模式的嬗变的本质可以看成由“信息邂逅”到“搜索满足”。在大众媒体环境下广告模式是以“信息邂逅”为本质的,对于广告主的刻意传播,消费者邂逅广告信息是被动的、是无意识中的咋然相遇。导致广告信息邂逅之后的接受分为广告信息的无意识接受和无意识过程中意识咋然唤醒后的接受两个层次。在以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支撑下,将原来对于消费者的‘轰炸式’的传播方法演化为‘尊重本体需求下的吸引’模式。”也就是“搜索满足”广告传播模式。

2、广告产业形态的重构

随着广告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围绕广告活动展开的广告生产、广告制作、广告消费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所构成的市场,即广告市场,由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媒介和广告受众四部分所组成的”。广告产业链各个部分在新媒介的冲击下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新媒介环境下广告产业链中广告的结构、广告传播媒介的形态、广告受众的地位与作用与广告公司的创作模式和运营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只有实现从创意革命到广告创意产业时代的历史性跨越、走广告产业集群化发展之路、构建理性、健康和可持续的大众消费文化,顺应这一当代广告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全面实现中国广告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变革,才是中国广告产业未来发展基本取向和必由之路。首先就要促进广告运作高度专业化的发展,建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向上游和下游的价值链扩张以重构广告产业价值链。综合型、大型的广告公司应该将组织结构调整为团队式或网络式。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数字营销的出现形成了完整的数字经济时代的建构,以往所有的广告经营模式都面临三方面的挑战——首先,广告与营销的目标明确,引起受众细分;其次,传播媒体与方式确定;最后,传播效果变得更可控,透明化。

四、互动广告的特性

(一)广告发布者和接受者的角色与关系发生了转变

随着互联网、数字新媒体的发展,只要有终端设备,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成为一个数字终端。在传统媒体时代,广告主发布广告之后,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获得反馈信息,而在互动广告中,广告发布者可以在广告发布后实时获得反馈信息;广告受众也可以随时发布自己对产品、对广告本身的看法和观点,随时进行信息反馈。广告主和受众都有双重身份:既是广告的传播者,也是接受者,双方互动,相互影响,二者越是能够影响对方,广告的互动性越大。

(二)受众对广告的参与性和控制性增强

信息互动的核心在参与性和控制性,就是指具备互动这一特征的媒体的使用者不仅可以影响媒体体验的形式和内容,还可以影响媒体信息呈现方式。广告受众对广告内容的控制欲是一贯存 在的,只是传统媒体单向传播形式,无法给与受众这种潜在欲望以实现的条件。在数字新媒体条件下,数字新媒体背景下,受众对广告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众可以决定是否要观看这个广告,可以主动选择和接受广告的内容,包括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样的方式观看广告。二是受众可以在广告活动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产生新的内容,这些观点和想法本身都可以成为广告的一部分。

(三)受众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互动广告并不是在数字新媒体时代产生的,在传统媒体时代,互动广告就已经存在。当时是由于软硬件条件的限制,受众对广告反馈的效率受到限制。数字新媒体的出现,给受众提供了一个高效率的信息反馈渠道,受众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进行反馈,不受时空限制,且使用简便。反馈的内容能够完整、快速、有效的被广告主接受。

五、广告创意的原则

创新思维或称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出新问题和想出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思维。可以说,凡是能想出新点子、创造出新事物、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在广告创意过程中必须运用创新思维。为此,应把握以下原则:

1、冲击性原则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报纸广告中,要想迅速吸引人们的视线,在广告创意时就必须把 提升视觉张力放在首位。

2、新奇性原则

新奇是广告作品引人注目的奥秘所在,也是一条不可忽视的广告创意规律。有了新奇,才能使广告作品波澜起伏,奇峰突起,引人入胜;有了新奇,才能使广告主题得到深化、升华;有了新奇,才能使广告创意远离自然主义向更高的境界飞翔。

3、包蕴性原则

吸引人们眼球的是形式,打动人心的是内容。独特醒目的形式必须蕴含耐人思索的深邃内容,才拥有吸引人一看再看的魅力。这就要求广告创意不能停留在表层,而要使“本质”通过“表象”显现出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挖掘读者内心深处的渴望。

4、渗透性原则

人最美好的感觉就是感动。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读者情感的变化必定会引起态度的变化。

5、简单性原则

牛顿说:“自然界喜欢简单。”一些揭示自然界普遍规律的表达方式都是异乎寻常的简单。国际上流行的创意风格越来越简单、明快。

一个好的广告创意表现方法包括三个方面:清晰、简练和结构得当。简单的本质是精炼化。广告创意的简单,除了从思想上提炼,还可以从形式上提纯。简单明了决不等于无需构思的粗制滥造,构思精巧也决不意味着高深莫测。平中见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往往是传媒广告人在创意时渴求的目标。

六、综述

新媒体的数字化、互动性和时空自由性的三个特征,为互动广告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使互动广告创意从传统媒体环境下简单的情景互动设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延伸到网络广告这一领域,并在技术上更加依赖计算机系统和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在传播机制上,将互动这一环节由传统媒体中单向输出到受众接收再到反馈,变成网络上双向和多向的交互式沟通,凸显了互动的本质意义,提高了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泊霆,段淳林《声浪传播》 南方日报社出版

[2][美]海蒂·舒尔茨,[美]唐·舒尔茨 《整合营销传播》

读图时代下的设计伦理 篇3

摘 要: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需要一个适应时代性的设计理论来指导,使视觉传达设计更适合人的设计,从而增强更多的人文关怀,其中对包装设计来说,适度、正常的包装是一种促销手段和审美传播,而且它是以货真价实作为基础的。所以,设计的伦理意识已经逐渐深化到设计的领域内,逐步实现设计的各个方面的人性化设计,而设计也要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设计伦理意识;视觉传达设计;包装设计;过度

现如今的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不仅仅是满足于人们对图像的视觉趣味感受,更是创造新的生活方式、慰藉情感需求的载体,所以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责任意识注入其中。在设计伦理下建立的设计艺术与设计对象价值上的认同,也满足了现代艺术设计对综合设计关系的处理问题,它不仅促进设计的发展,同时还是我们新世纪应思考的新的艺术设计方向。

1 设计中的设计伦理意识观

最先提出设计伦理性的是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在20世纪60年代末,维克多·巴巴纳克出版的《为真实世界的设计》中,明确提出了需要转变的三个设计理念:(1)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少数富裕国家服务;(2)设计不但应为健康人服务,同时还应考虑为残疾人服务;(3)设计应该为保护地球的有限资源服务。这很大程度地深化了设计伦理思考的层面,推动了设计伦理观念的发展。

而如今,设计作为当代文化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和文化紧密相联,更是与我们的和谐社会、人文自然的建设与规划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这关系到我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未来社会的建设以及我们设计的方向等。因此,在设计新形式时,对现代设计伦理问题进行思考也就变得非常必要。

2 视觉传达下的包装设计

包装的使命有很多,它可保护商品、储藏商品、传达商品和商家的相关信息、美化商品、销售商品等等,当商品达到消费的最终目的,包装也就基本上完成了它的使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由于商品众多,人们很难选择正确的商品,如同一种商品都有着很多规格和品牌,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可以很快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包装就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设计师需要通过独到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商品包装来突出商品的特有属性,设计者需要让消费者看到商品包装时就能够联想到商品的特性,这样就要求包装的视觉设计要与商品的属性相符合。所以,设计师必须通过充分理解颜色、图形与文字等的各种属性后,才能更好地将它们运用到商品的包装设计里,从而在影响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同时,更肯定他们对所需商品的选择。而如何体现商品本身的特性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师们需要在包装设计中尽可能地发挥出它最大限度的潜能,方可促使消费者购买商品。

企业产品最前沿的竞争力就是视觉感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包装设计的时候,不但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重视包装设计中的营销功能,而且还要重视它们的视觉效果,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3 包装设计的伦理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理念也在发展,今后的包装设计体现得更多的是在理念、意义与价值等领域的探讨与研究,是从物质化向非物质化的延伸,通过“设计对象—环境—人”这一系统和谐为目的,寻求设计对象的解决方案,以伦理道德作为整合社会思想观念及价值标准的思想导向,塑造整个社会共同遵守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伦理意识应该是一种具有和谐观的理念,提倡包装设计中的伦理意识也应该是一个和谐化的过程。

包装设计中的伦理意识也是一种责任意识,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形成了“责任伦理学”,明确将对自己行为后果负责作为一个最基本的伦理约束,同时还包括对未来发展负“实质责任”,而与当代社会的现实所联系,可以看出,这一伦理也完全符合现代人的设计行为特征。同时,责任伦理也是一种关怀伦理,它以对人的关怀为出发点,包括社会对人的关怀、人对自我的关怀、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以及人对其他生命形式与整个生态环境的关怀。因此,在包装设计中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审美观念外,更多的是需要体现一种责任意识。

4 过度包装在设计伦理下的体现

包装本身具有被人所认知和接受的定位,所谓“过度”是相对适度包装而言的,它是指对产品的包装过于复杂庞大或奢侈华丽,耗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以至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当今时代,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强化,奢侈的消费品,其奢华的包装,诱惑人们为其消费与人们追求时尚品位的欲望所切合,同时满足送礼者和受礼者双方的虚荣心理,从中看出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相对生活水平上。在当今的消费社会中,衡量生活水平高低的尺度是“对物质的占有”,而在以往的社会,人们是以阶级来划分等级。如今,人们通过对物质的占有重新划分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人們为了凸显其社会地位的高尚,必要的购买高档次的商品,所以高档次的商品应配置高标准的包装,似乎是正常不过的,而包装是人们第一眼感受商品所得到的信息,这个信息是促成消费者行动的第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消费行为本身是复杂的,远远超越了购买行为,消费不仅要满足对物质的需求还要满足其心理的需求,所以“身份性消费”、“象征性消费”便由此而出现。同时,商品也超越了自身“物的属性”,成为一种身份象征和符号。

不管在经济、心理还是物质上,他人的消费水平会对自己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发生影响,这种影响有可能是显而易见的,有可能是潜意识的、非理性的,所以每一个人的消费行为不是孤立的,它有可能成为他人做出重要选择的标准,这就是消费行为的链式效应。同时,包装极为精美的产品具有很强的诱导能力,而且虚荣心理对奢华的追求更是强烈,对“相对处境”的强烈关注影响着我们的消费模式,人们想进入高阶层的心理在这个时代尤其强烈,通过消费来实现似乎显得不那么艰难,相对来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社会等级则显得难以逾越。而包装粗糙的产品其功能虽然是完整的,但是它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包装华美的商品则是消费者的一种代表,所以炫耀性消费在今天大行其道便不难理解。

5 结语

其实根本上商家和设计师做得再好,最终选择消费的还是消费者。人们总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其面子是很重要的,这尤其表现在送礼上,因为在中国人看来,送礼者的面子和受礼者的面子都是通过礼品来体现的,受礼者同时通过包装来确定自己在送礼者心目中的地位,以此来衡量彼此间的关系,进一步的行为也就建立在此基础上。

对包装设计伦理意识的探讨,不仅仅是对形式法则上的研究,更为重要的还是把握设计伦理的深刻含义,而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融入伦理思想,是设计文化进步的标志,也是现代设计师面临的重要任务与职责所在。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包装设计中的伦理意识是与时俱进的,它也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其中所包含的一些价值观,如对环境、材料的尊重,设计元素的化繁就简等,将是不变的。

参考文献:

[1]袁恩培,何明.论中国艺术设计之中庸精神[J].重庆大学学报,2008.

[2]伍立峰.设计思维实践[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3]李群.概念产品设计趋势[D].西安美术学院,2007.

[4]梁玲琳.产品概念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任英丽,冯丹红,马文.低碳理念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2.

作者简介:刘智勇,男,副教授,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出版媒介设计专业主任,研究方向:出版媒介设计。

读图时代下的设计伦理 篇4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媒体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迅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成为一个必然的过程。在媒体融合时代,新闻美术的设计也有了创新的基础,本文对媒体融合时代下的新闻美术设计的创新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新闻美术设计的水平。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新闻美术设计;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05-0191-02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媒体行业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从传统的报纸转向了新媒体,新媒体的类型很丰富,比如自媒体、网络媒体、电子媒体等,传统媒体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依旧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全媒体时代下,各种媒体的融合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各种媒体的综合应用,为新闻美术设计的创新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使得新闻美术设计的内容可以更加新颖、形式更加丰富,对新闻内容的展示提供了一个更加完美的平台。在媒体融合时代下,应该要对不同的媒体的优势进行发挥,将其应用在新闻美术设计过程中,使得新闻美术设计的创意得到体现。

一、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美术设计的原则

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新闻信息的传递应该要实现快速传播,美术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要确保时效性和简洁性。时效性是针对新闻这种特殊的文本产生的一个原则,只有具备时效性的新闻,才是有价值的新闻。简洁性也是新闻美术设计应该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为了使得新闻的画面更加简洁,不仅需要对新闻画面中的各种视觉元素进行简化处理,对那些与主题相关的视觉元素进行保留,还可以通过对各种处理方式,比如淡化、虚化等手段,使得新闻的简洁性原则可以得到体现。美术编辑应该要将大量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使得受众可以迅速地接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比如在美术设计的时候,将数字信息、图片信息等分类组合,使得受众在阅读新闻的时候可以一目了然,对新闻的内容有更清晰地了解。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美术设计理念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讲,美术设计是一种宣传的手段,新闻美术设计要求简洁、生动、便于记忆,在各种新闻美术设计中,那种最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用语可以使人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能够通过美术设计吸引受众的眼球,使得他们对新闻内容有更大的兴趣,就是新闻美术设计的魅力。传统媒体的改革以及新媒体的应用,使得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常见的新媒体形式有网络媒体、自媒体、电子媒体等,新媒体本身与传统媒体之间有很大不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传统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使得新闻行业中美术设计领域理念也应该要发生相应的转变。在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新闻美术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只是传统的平面设计,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上,只会让新闻黯然失色。当新闻美术设计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新闻美术设计语言的趣味性对于新闻宣传的重要作用,希望可以加强新闻美术设计的创意设计,使得人们可以记住加深对新闻内容的兴趣和印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新闻行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美术编辑人员应该要加强对新闻美术设计理念的改变,利用一些全新的元素使得新闻美术设计有更强的趣味性。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接触的外来文化越来越丰富,这些外来文化对于思维的拓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借助新媒体引导新闻美术编辑开拓思维。使得新闻美术编辑可以利用外来文化对新闻美术设计创意进行丰富。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美术设计的方法

(一)利用新媒体资源加强新闻中的图片元素的个性设计

新闻中的图片是新闻美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引人注目得的作用。一般说来,视频类的新闻具有更强的观看性,但在很多时候,新闻美术设计依旧是以平面设计为主。在新闻美术设计中,图片和文字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但是图片的效果明显强于文字,因此,在一个新闻版面的美术设计过程中,为了提升新闻中的图片的视觉效果,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新闻中的图片进行个性化处理,可以选择对新闻中的图片进行直接展示,也可以选择进行间接展示,新闻中的图片的设计应该要符合新闻的主旨,比如如果是对一则娱乐新闻进行报道,则其图片可以设计得比较大,而且各种图片要尽量与人物相关,文字可以相对较少;再比如如果是对社会新闻进行报道,如对环卫工人的工作进行报道,则应该要加强对图片的合理选择,新闻图片应该符合新闻报道的主旨,加强对环卫工人工作图片的选择和应用,以唤起民众对环卫工人辛勤工作的认知,从而引导民众体谅环卫工人,以自身的行为约束做起,减轻他们的工作量。在新闻美术设计过程中,为了提高新闻中的图片元素的视觉效果,可以加强对新媒体平台中的各种资源的应用,比如对于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新闻报道,则可以加强对一些抽象的图像的使用,抽象的图片传递的是一种概念,一种比较新颖的思想,可以和理论性较强的新闻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因此在现代的新闻美术设计中,抽象图片变得越来越多,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也越来越强烈。抽象的新闻中的图片元素有两种,一是运用点、线、面构成各种几何形态;二是利用偶然纹样,如纸皱纹样、水化油彩纹样、冰裂纹样、水彩渲染效果等。使用抽象图片设计的新闻美术设计,常会使人产生一种简单或理性的、紧密的秩序感,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二)突出新闻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新闻的生命,失去时效性的新闻就不足以被称作新闻,也就失去了新闻的价值和意义。新闻美术的设计也应该要满足时效性需求,新闻记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内容编辑整理成有条理的新闻内容,同时,美术编辑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设计成完整的版面,形成最佳的形象化表达,将新闻内容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一条新闻报道留给美术编辑的时间很短,因此需要美术编辑应该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各种新闻的美术包装。在新闻美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软件,很多美术设计在电脑客户端上完成之后,还需要一个渲染生成的过程,如果在新闻美术设计过程中应用了3DMAX、MAYA之类的软件,构建一种比较复杂的三维途径,则渲染生成的过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些软件本身存在时间缺陷,所以这也是未来美术设计软件开发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当前电视领域中使用最多的是VIZ技术,VIZ技术的操作原理与AE非线性软件比较相似,能够提供一种实时的渲染生成服务,这种技术是当前比较成熟的一种新闻美术编辑技术,但是也存在缺陷,应该要加强对各种新的美术编辑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三)加强新闻细节的设计

在新闻美术设计过程中,很多细节的处理都是提升新闻吸引力的重要过程,其中包括文字处理、色彩处理等。首先,对于色彩的处理,应该要使得新闻的关键信息比较醒目。美术色彩是一则新闻的重要元素,色彩的运用能够对新闻的主题内容进行展示,使得读者在阅读新闻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能够知道新闻想要表达的主题内容是什么,能够抓住新闻中的关键信息,实现快速地阅读。因此在色彩的设计过程中,美术编辑可以根据对多种色彩进行研究和应用。在选择色彩的时候,应该要根据新闻的性质以及主旨来确定,比如是一则悼念性质的新闻,则应该要使用灰色或者黑色,不能使用鲜艳的色彩,对于其中的一些关键信息,可以采用加黑、加底纹的方式进行处理,使得新闻的关键信息可以凸显出来。再比如对于一则以风景为主题的新闻进行报道,则可以选择比较丰富的色彩进行搭配,配合风景图片中的色彩的风格,对文字的颜色进行改变,从而使得新闻更加醒目、显眼。其次,对于新闻的文字的处理,也应该要加强注意。新闻的字体选择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即使是在同一则新闻中,不同的内容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字体,比如对正文采用宋体进行编排,而对相关评论、延伸阅读的内容则可以采用楷体、仿宋等其他字体进行变化,使得延伸的内容可以更加突出,便于读者的区分阅读。

(四)加强多种媒体技术的融合

查字典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传统的新闻美术设计一般都是平面设计,虽然当前平面设计依旧是一种主流,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应用,各种新闻的美术设计形式也开始出现。在新闻美术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将各种文字、音频、视频等资源组合在一起,使得新闻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也可以满足全媒体环境下新媒体对新闻进行传播时对内容的要求,改变了传统新闻中文本、图片单一组合的新闻模式,使得各种新闻内容具有很强的视觉感,让人们在观看各种视频新闻时可以接受到更加丰富的新闻内容。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对新闻内容进行传递,需要对新闻的大小、比例等进行设计,比如利用电视媒体进行播放时,则需要采用4:3的标清规则,保持传统新闻的标题、节目预告等内容;在利用网络进行传递时,则要基于大屏显示器,对新闻的分辨率要进行设计,一般保持分辨率在1280*720以上。

结语

上一篇:虚拟生产管理下一篇:财务与业务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