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2024-06-03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精选五篇)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篇1

一、通过艺术, 表达对生活的追求:

任何一部艺术作品, 不仅产生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而且还凝聚着艺术家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就比如说《红楼梦》这部宏伟巨作, 在我国封建社会生活中, 统治阶级历来就把一些具有民主性精华的艺术创作列为禁书, 《红楼梦》就未能逃脱这样的厄运, 而受到极力排斥。即使受到排斥、打压、攻击, 依然有许多人追崇它, 欣赏它, 传播它, 这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黑暗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痛楚, 以及人民渴望美好生活的到来。

二、生活是美的再现:

生活, 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意境美。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给我们再现的就是意境美。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寒冷冬日的画卷, “千山”、“鸟”、“万径”、“人”、“舟”、“笠”、“钓”、“雪”等描写, 仿佛就是一种空旷深远的意境, 使我们身临其境, 切身体会了那空旷渺茫之感。

三、提供好的素材:

生活, 是艺术创作的素材。如果我们把一些自然之景纳入生活, 那么, 元代著名剧作家马致远 (生卒年不详) , 在《天净沙∙秋思》中描写, 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把自我生命, 生活和自然界的构造统一起来: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的环境描写是凄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悠闲反衬羁旅之愁;“古道”、“西风”、“瘦马”便是一幅画卷。为了能够达到表达的效果, 作者很好的利用生活中自然之景的描写, 道出了惆怅之情, 这就是好的素材的体现。

四、生活是创作的情感基调:

生活, 为艺术创作奠定了情感基调。当我们欣赏罗中立 (1948—) 的油画《父亲》时, 老人昏花的双眼, 皴烈的嘴唇, 参差的牙齿, 古铜色的脸膛, 似乎在述说着老人生活的贫困与艰辛, 倾诉出老人把自己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交付给了祖祖辈辈劳作生息的土地, 作者通过画抒发对父亲“勤劳”、“忠厚”、“善良”、“慈祥”等中华民族美德的赞誉的同时, 暗含了对现实社会和人民命运的思考。这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五、艺术创作的与众不同:

生活, 通过艺术创作表现独特的想象力。诗人写诗抓住“诗眼”, 文人写作抓住“文眼”, 而艺术家创作抓住生活的点滴。郑燮 (1693—1765) , 字克柔, 号板桥, 江苏兴化人。郑板桥长期在扬州卖画, 以画兰竹著名于世, 并以诗、书、画三绝著称, 为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有人说郑公的竹叶与生活中的竹叶差别很大, 而真正懂得艺术的人, 便会看出作家的高贵气节。这就是在创作上, 通过大胆创新, 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

六、创作的意图:

虽说,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 但也要从中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因此, 便与生活紧密相连。明末清初杰出画家朱耷约 (1626-1705年) 是明朝宗室。明之后, 变易姓名, 出家做了和尚, 而他的画具有很高的造诣, 以水墨写意花鸟画著称;画风笔墨简括, 形象夸张, 影射富意, 别具一格, 对后世影响很大。有一副画, 叫《孔雀图》, 具有明显地针对性, 讽刺了那些对清朝统治者摇尾乞怜、谄媚阿谀的人, 尤其“三根花翎”影射了那些高级官吏的, 花翎的多少表示官职的高低, 显然是讽刺最高级官吏的奴才相。作者朱耷这种感受、经历、思想, 往往成为他创作的前提。所以前人说, 朱耷作画不是为作画而作画的, 而是把自己那种悲与恨的复杂心情寄托于画里。

七、创作中的趣味:

同时, 艺术创作也是生活中自然之趣的体现。就书法而言, 中国古代艺术家既注重“形似”, 又注重“神似”, 提出了“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的理论。其实, 就是自然的体现。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字逸少, 琅琊临昕人) , 在书法上的丰厚成就, 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兰亭序》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评价, 贵在于自然、灵动、意趣的艺术创作手法。自然之趣源于生活, 而艺术创作恰恰体现了这点。

八、生活与创作紧密相连:

换言之, 脱离了现实生活, 艺术创作将会怎么样?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画蛇添足。如果说, 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蛇这种动物, 在画蛇是, 艺术家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力, 给蛇添上足还情有所缘, 但是, 现实中就存在着这样的动物, 添上足, 岂不是多此一举。所以, 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 而且更贴近于生活。

九、结语:

艺术是迷人的, 艺术的魅力是无穷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对人生, 或者是一个社会的影响是无尽的, 永恒的。当你漫步于璀璨夺目的艺术长廊中, 深深地被艺术吸引时, 艺术征服了你, 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因此, 不管生活的状况如何, 也许是哀怨悲愁, 也许是欣喜愉悦, 它会使我们驻足思考, 启迪人生。艺术家通过生活, 创造出更多的作品!罗曼∙罗兰曾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 基本上在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情感, 内心生活的实际和热情的世界。作家用沉静的心态, 敏锐的思维, 写出意义深刻的作品;艺术家用个性思维, 创作出独特的艺术……不得不让我们去赞叹这就是艺术价值的体现, 生活的真谛所在!

摘要:生活, 艺术;艺术, 生活, 二者是紧紧相扣的话题。因此,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艺术是生活的再现。

关键词:生活,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刘坤媛, 艺术诗意地栖居[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年;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篇2

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感情。那时的舞蹈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劳动、狩猎、战争、祭祀、娱乐、和性爱,可以说,没有一项重大活动能离开舞蹈,没有任何一族人群没有舞蹈,所以,舞蹈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形态和意识形态。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强的艺术和社会意识形态,总是鲜明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生活和理想审美需求,既是供人欣赏和娱乐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等社会作用。它从起源、形成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被人类代代相传,且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和发展。舞蹈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然由客观事物来决定和制约。它不是舞蹈工作者头脑里主观自生的东西,也不是想当然便可创造出来。从舞蹈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舞蹈,但反过来它又作用与社会。舞蹈史虽然是舞蹈本身的历史,但它也是社会文化发展史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的舞蹈状况,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窥见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伦理、哲学和风俗等各个方面。舞蹈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点必须肯定。但是,舞蹈中反映出来的生活不等于实际生活,由于人的主管作用,舞蹈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是消极的机械的反映,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从生活到舞蹈艺术,不是原封不动地直接搬移,而是经过人的头脑和加工制作。生活中的动作是生动丰富的,但这些动作还不是舞蹈,只是舞蹈动作的来源。舞蹈动作还是在生活动作的基础上提炼加工发展而来的。比如由舞蹈家杨丽萍主创的原生态舞蹈作品《云南印象》,它整个作品全部都是来自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中的礼教、信仰、习俗等一些原生的朴素的元素。但她不是简单的搬用,而是经过提炼、升华,让最能表现每个民族特征的舞蹈情绪化、形象化,让你一看就知道所要表达的东西,也让你看后被这场舞蹈有所震撼感动,让它更有生命力更具有世界性。如果她没有生活中的体会和观察,她就创作不出那样形象、生动的舞蹈。可以舞蹈一但离开社会生活,它就没有了活力,没有了市场,所以说舞蹈的创作来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这是全部艺术实践证明了的一条真理。有人会问社会生活怎么会是唯一的源泉呢?舞蹈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不是有许多可供的素材吗?那不是源只是流。既然生活是舞蹈的唯一源泉,那么舞蹈创作与生活时代气息是密不可分的。舞蹈创作受时代气息的制约,它必须服从于时代,根据美意时代人们的审美需要、生活理想、思想来进行创作。历史已经证明,无论是歌颂英雄人物,还是描述普通群众的,无论是轻松的还是严肃的,只有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广大群众精神需要的,才是舞蹈的立足之本,成功之道

善于观察是创作的源泉 篇3

我们大多数同学怕写日记,原因是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久而久之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开始讨厌写日记。按理说,我们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我们周围发生的事、出现的人,天天都有新的变化,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那为什么会出现上面所说的这种局面呢?原因在于我们平时缺乏观察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的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去挖掘写作素材,不会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变成作文中优美的语句。那如何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呢?

一、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我们要时时处处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随时去捕捉和观察生活中遇到的有意义的和有趣的事,坚持天天写“观察日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用语言文字记述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训练,我们就会养成观察的习惯,头脑里贮存量也就多了,生活也会越来越丰富。

二、学会观察的方法

同学们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有条理的观察事物。我们周围的事物无论是动的,还是静的,虽然错综复杂,但都有一定的顺序。以静物来说,可以按照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由远及近、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一件事也有起因、发生、发展、结果的过程;可以由景物到人物或由人物到景物、由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我们在观察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选择观察的顺序,从而提高观察效率和观察能力,另外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要有重点、有目的,要从细处着眼,仔细观察,看得细、看得全。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掌握方法,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三、从观察中产生联想

联想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没有联想就没有创造,没有联想就没有创新。我们对观察到的生活现象、人和事进行积极的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联想人物的内心活动,联想所处的环境和相关的人物和事物。既提高了观察力,又培养了我们的想象力,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鲁迅曾经说过:“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我们能养成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周围人和事的习惯,从生活的海洋里一点一滴地去捕捉浪花、摄取素材。掌握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我们在写作时就不再担心无米下锅,写的内容自然达到言之有物,写作水平一定会随之提高。

·习作要求·

生活是美术作品创作的源泉 篇4

绘画创作,首要的是选择题材。因为学生上创作课,最困难的是不知画什么,很容易使创作一般化、概念化。为此,首先要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并且强调说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为,成功的美术作品,都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评价,是作者理想和愿望的表现。如初中美术教材第六册《妞妞》这幅画,通过靠在磨盘边吃饭的小女孩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了我国农村广大农民生活走向富足、安定这一主题;而《秋》《农家》等作品虽也是以农村幸福生活为题材的创作,但却从不同角度表达了美好的生活情趣。要启发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无论风景、静物、人物,一盘水果、几棵蔬菜……只要是美的、动人的,都可以入画,这也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的积极性。

2 注重创作构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完成一幅作品,艺术构思是中心环节。在构思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把在生活中搜集到的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整理、提炼,力求构思完美。学生选择的题材大多都是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及对祖国的歌颂和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如反映校园生活的题材,就要仔细品味教材中同龄人的作品,满怀热情地去表现自己的生活,从事感人的艺术创作。再如,处理欢庆香港回归的题材,就要启发他们从和平、幸福的角度来立意,用寓意、象征等艺术语言进行构思、构图,使学生掌握从题材到主题、从生活到艺术、从内容到形式这一创作规律,对自己所选择的题材反复推敲,不断探索。对于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创作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认识不断深化、不断进步的思维过程。尽管他们的表现技巧还欠娴熟,但是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靠艰苦的艺术实践去表现生活的优良品质。

3 在生活中发掘创作素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绘画创作素材需要在生活中积累,培养学生经常画生活速写的习惯是搞好创作的基础,不少创作题材都是在速写中萌生的。因此,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搜集素材,多画速写,以捕捉生动感人的形象资料是十分必要的。以我国著名已故女画家周思聪创作的《人民和总理》这幅作品为例,作者在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就曾多次深入灾区,从生活中发掘大量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人品和刻苦、执著的奉献精神,使学生受到教育。观察能力是与创造能力同步发展起来的,没有观察也就难以更好地想象,观察是学习与创作的基础,如表现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时,学生们可在放学路上或家中窗口,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观察到最能代表城市风光和最能表达自己心愿的那一面。学生可能对自己所观察到的东西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加之在具体构图时的情绪和想象,就会产生有明显个性差异的作品。这时要引导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创作充满自信,使学生在观察、感受、创作中得到乐趣和满足。

4 热爱生活,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天地

加强生活积累,丰富创作源泉 篇5

1. 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就如细水, 源泉丰富而不枯竭。”这个比喻恰当地说出了生活是写作之源。实际上, 我们的做法一直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写文章”, 没有树立起“作文源于生活”的教学思想, 许多老师把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愿望寄托在课堂上, 这无疑是在建空中楼阁, 其结果直接导致作文教学脱离社会、脱离生活, 走入单纯讲求技巧的误区。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这里的内容就是与学校、社会、家庭紧密联系的生活内容。教师应创造条件, 拓宽学生的生活面, 增加学生走进生活的机会, 促使学生多角度地获取信息。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体察和感受身边的师生之谊、校园风景、长幼之情、邻里关系、亲友纠纷、家事国事、民风世态, 乃至天文地理, 科技之光, 等等。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丰富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样学生自然就有表达的冲动和创作的欲望。

教材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其实就是体验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较好的切入点, 它是教育专家们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编排的作文训练, 和教材内容联系密切, 贴近生活, 紧扣单元主题, 且每单元的作文训练环环相扣, 具有系统性。像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有《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芦花荡》、《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夫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五篇课文, 阅读本单元可以了解历史, 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 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 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 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以本单元为基奠, 编者就安排了“世界何日铸剑为犁”写作训练, 关系密切照应, 内容相辅相成。教师可以以此为蓝本,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主题作文时间活动, 根据学生实际思想状况和情感体验, 以及身处的社会环境等客观条件, 精心设计可行的活动方案。活动目的要明确, 思路清晰, 组织科学得当, 要有安全预案, 老师在其中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再以“世界何日铸剑为犁”为例, 课前可让学生搜集整理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军事成语、战争名言等;访问周围健在的老红军、老八路等革命前辈, 听他们讲述峥嵘的战争岁月;班级组织实地考察, 寻访战争遗址;课堂上开一个战争英雄主题班会。通过以上系列活动, 可极大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拿起笔, 书写受到感染的思想, 受到震动的心灵。赞科夫说:“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 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 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实践活动对写作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2. 加强形式多样的阅读

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和素材, 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为让学生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还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中学生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而许多语文教师总以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为由, 鲜于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要求和指导, 在农村中学, 这个目标更是很少学生能够达到。写作离不开社会, 离不开生活, 可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活动范围毕竟有限,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仅能积累生活, 而且能积累文学创作的技巧, 而且这种学习文学创作的技巧的方法是最直观有效的。

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可以以课堂为基点, 提高学生对阅读的思想认识,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把课外阅读作为延伸, 最终达到增大学生阅读量的目的。

如何提高课外阅读质量?我认为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1) 明确目标, 增强阅读动力。

许多学生读书没有目标, 没有计划, 兴趣过广, 漫无目的, 结果虽然看了不少书, 但收获甚微。教师可结合所学课文, 让学生带着所要探究的问题, 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选择课外读物。在八年级学年初, 我就在班上推荐几部中学生课外读物, 如鲁迅的《朝花夕拾》, 老舍的《骆驼祥子》,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 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 韩寒的《三重门》, 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 等等。针对不同的作品作出不同的建议, 并规定学生在一个月内看完一部作品, 做好读书笔记。在阅读名著时就如同和文学大师对话, 激起他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同时从中也积累雅词丽句, 为自己的作文准备充分的“能量”。除了学年总目标, 还要制定具体的月目标和周安排, 这样才能确保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2) 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效率低指阅读量小, 对作者的内心缺少细心的体察, 懒于追因质疑和动手整理。针对于此, 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比如, 让学生学会速读、质疑, 并能主动参与别人的交流讨论,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建立健全班级阅读奖励机制, 不仅能调动阅读积极性, 而且能提高阅读效率, 比如以读书笔记的数量、质量为抓手、为依据, 进行阅读个人星级评选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对书籍数量排名, 来鼓励学生把零花钱更多地花在课外书的购买上, 推动阅读从量变到质变的进程。还可以定期举办读书沙龙活动, 让学生畅谈阅读后的收获和心得体会, 使学生在“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宽松氛围中获得成就感, 激发乐于阅读的进取心。环境造就人, 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也至关重要, 班级内可以设立读书角, 添置书架, 让班级文化建设起作用, 默默地引导学生好读书, 读好书。

(3) 提升阅读品位。

阅读品味指的是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人生理想, 对社会负责, 高度关注未来, 并能在实际的生活工作中不懈地努力, 使我们的民族更加繁荣昌盛。可是课外读物有精华也有糟粕, 不少中学生对经典名著不屑一顾, 而对“传奇、秘史”等武侠言情小说情有独钟, 甚至《坏蛋是怎样炼成的》在学校广泛流传。这是因为学生理性分析欠缺, 对美丑、善恶、真假缺乏一定的识辨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从分析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入手, 把他们引向积极健康和高雅脱俗。由此可见, 很有必要给学生制定一个书目范围, 最终达到《新课程标准》对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同时也提高写作的质量。

3. 观察并思考生活

观察并思考生活属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范畴, 在这里单独提出来意在强调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 只是为了生活而生活却不思考, 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当一个人身处社会中, 只有用慧眼去观察, 用耳朵去聆听, 用心去思考, 才会回捕捉到世界的五彩缤纷, 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生活处处是语文, 只要你勤于观察并善于思考, 做个生活有新心人, 作文的源泉就会滚滚而来。

只观察不思考, 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 就不会领悟到生活的内在美。具体来说,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办刊、演出、访问、考察、讨论交流等活动, 从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也可以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热点问题, 制定研究方案, 汇报总结, 展示研究成果, 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教师要指导学生探究生活, 深入思考, 只有如此, 才能品味出生活的酸甜苦辣, 才能提升气质, 提高修养, 坚强意志, 锻炼品格, 升华思想。这样的积累才显厚重, 作文自然也就有了分量。

此外还应要求学生通过写生活随笔, 把自己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由抽象变具体, 由感性变理性。生活随笔, 即积累了素材, 又练了笔法。

上一篇:烟草行业下一篇:铁路客运专线箱梁